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及实施建议研究报告--深圳计量检测研究院VIP专享VIP免费

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及实施建议
研究报告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
2022 10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目的意义 ..................................................................................... 1
1.2 研究内容 ..................................................................................... 3
第二章 碳足迹标准现状 ......................................................................... 5
2.1 标准现状 ..................................................................................... 5
2.2 现有标准不足 ............................................................................. 7
第三章 碳足迹标准需求分析 ................................................................. 9
3.1 需求调研 ..................................................................................... 9
3.2 需求分析 ................................................................................... 15
3.3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析 ........................................................... 20
第四章 碳足迹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 24
4.1 构建目标 ................................................................................... 24
4.2 构建原则 ................................................................................... 24
4.3 体系设计 ................................................................................... 25
4.4 实施路径 ................................................................................... 33
4.5 保障措施 ................................................................................... 36
第五章 结论............................................................................................ 38
1
第一章 绪论
1.1 的意义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随着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产品碳足迹
节能减排、产品制造、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越
来越大。通过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可有效指导并帮助企业
了解生产生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挖掘
碳减排潜力,改善工艺,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并可以通
过碳标签表现形式直观清晰地展现产品碳足迹信息,从而
影响消费者行为和企业生产决策。目前,英国、国、法国
和日本等 10 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持续推行碳标签制度,主要
采用 PAS 2050ISO 14067 GHG Protocol TSQ0010
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
近年来,我国对产品碳足迹评价不断重视,行业、第三
方机构也开展过相关工作,但总体来讲,产品碳足迹评价工
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得到广泛普及。在标准化方面,作
为推行碳标签制度的重要技术基础,当前我国碳足迹标准比
较匮乏、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随着国家对低碳发展政策的
颁布,碳足迹标准必将得到越来越重视和不断完善2021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
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及实施建议研究报告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2022年10月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目的意义.....................................................................................11.2研究内容.....................................................................................3第二章碳足迹标准现状.........................................................................52.1标准现状.....................................................................................52.2现有标准不足.............................................................................7第三章碳足迹标准需求分析.................................................................93.1需求调研.....................................................................................93.2需求分析...................................................................................153.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析...........................................................20第四章碳足迹标准体系框架构建.......................................................244.1构建目标...................................................................................244.2构建原则...................................................................................244.3体系设计...................................................................................254.4实施路径...................................................................................334.5保障措施...................................................................................36第五章结论............................................................................................381第一章绪论1.1目的意义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产品碳足迹在节能减排、产品制造、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可有效指导并帮助企业了解生产生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挖掘碳减排潜力,改善工艺,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并可以通过碳标签表现形式,直观清晰地展现产品碳足迹信息,从而影响消费者行为和企业生产决策。目前,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持续推行碳标签制度,主要采用PAS2050、ISO14067、GHGProtocol和TSQ0010等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近年来,我国对产品碳足迹评价不断重视,行业、第三方机构也开展过相关工作,但总体来讲,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得到广泛普及。在标准化方面,作为推行碳标签制度的重要技术基础,当前我国碳足迹标准比较匮乏、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随着国家对低碳发展政策的颁布,碳足迹标准必将得到越来越重视和不断完善。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2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同年12月,国标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在生态文明领域中明确提出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推动碳排放管理体系、碳足迹、碳汇、碳中和、碳排放权交易等重点标准制定;国家发改委2022年在《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完善标准认证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国家发改委2022年4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在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性制度。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引领是关键。习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积极推广应用国际标准,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碳足迹标准,是以实现控制碳排放为目的,依据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中各项措施的需求与经验,对控制碳排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制定和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标准与规范文件。构建碳足迹标准体系,是实现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碳标签制度的重要技术基础,将为推动落3实碳排放目标、完善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和技术进步、开展国际谈判与贸易提供有力支撑。1.2研究内容碳足迹标准体系是一项科学性、全面性的系统工作,涉及目标需求、标准性质、应用主体、技术方法等各项研究,有必要针对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后续标准制订与实施,探索建立完善的产品碳标签制度提供技术依据,推动落实碳排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一)国内外碳足迹标准现状研究调研分析国内外现有碳足迹标识制度和标准体系,分析现有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优良实践经验和做法,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二)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准需求调研面向政府、企业、消费者、相关行业机构和协会等开展调研,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现状特点和高质量转型发展需求,深入了解相关方对碳足迹标准的不同需求,为建立标准体系研究提供参考。(三)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目前我国在碳足迹标准领域的探索仍处于点状,如何由点及面,需要研究分析现有碳足迹标准建设中的不足,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各方需求,构建碳足4迹标准体系框架,研究明确碳足迹标准范围,建立碳足迹标准体系。(四)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准建设实施建议根据标准目的,按照分步实施开展的原则,结合新时期面临的形势,针对性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建议,为持续性的碳足迹标准制订与实施、开展标准化活动提供依据,为后续碳标签制度的实施提供技术基础保障。5第二章碳足迹标准现状2.1标准现状2.1.1国际标准国际上使用较多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有:(1)英国标准协会BSI发布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PAS2050;(2)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的ISO14067;(3)世界资源研究所(TheWorldResourcesInstitute,WRI)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orldBusinessCouncilforSustainable,WBCSD)共同发布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reenhouseGasProtocol,GHGProtocol);(4)日本的TSQ0010-2009。2.1.2国内标准当前我国在碳排放管理标准方面已开展了系列工作,如成立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管理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7/SC7)、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的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组(SAC/TC297GHGWG)、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8),分别对口国际对应领域的标准化组织,统筹规划对应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的工作。标准方面,我国2008年~2022年之间发布的碳足迹相关6标准共有57项(含深圳6项处于征求意见稿的技术规范)。从层级角度看,团体标准层级相对较多,上级标准相对较少。表2.1国内碳足迹相关标准序号标准层级数量(项)备注1国家标准14为全生命周期评价规范性文件2地方标准16含深圳6项征求意见稿技术标准3行业标准64团体标准21小计57从标准类别看,国内碳足迹标准主要包括有:通则类、标识标签类、产品碳足迹评价类、核算与报告类。其中,通则类标准,主要有4项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标准,为上海、广东和深圳在2016年~2017年之间发布的地方标准,以及广东省节能减排标准化促进会2016年发布的团体标准;标识标签类标准有2项,为广东省节能减排标准化促进会发布的碳足迹标识、碳足迹声明标识方面的标准;标准涉及产品主要有:电子电器产品、农食品、轻工化工产品、电池及电池材料类产品、机械产品、钢铁产品、建筑材料产品。国内外碳足迹标准现状分析详见《国内外碳足迹标准现状研究报告》。72.2现有标准不足国际上已发布出台多项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但不同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的原则、方法以及量化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国内碳足迹标准起步较晚,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和应用工作处于试点,尚未完全展开。现有碳足迹标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标准覆盖范围不能满足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碳标签制度的实施。现有标准处于点状,关注个别领域,无法对碳标签制度实施涉及的碳排放计量监测、核算、评价与报告、标识标签、审定与核查等全过程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撑。(2)缺乏急需领域国际互认的产品碳足迹标准。产品碳足迹作为发达国家征收“碳税”的依据,形成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如电池行业,欧盟2020年电池法要求2024年7月起强制披露电池产品碳足迹信息;如电力行业、水泥、钢铁、铝等高能耗行业,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从2023年开始实施。对国际上实施碳壁垒的产品,行业需要尽快做出调整,尽快启动碳足迹标准和相关方法研究,实施产品碳排放管理,推动建立国际碳足迹互认机制,以保持全球市场中的优势地位。(3)标准的应用和实施性有待加强。碳足迹标准重要的核心是与实际生产制造相符合,真正反应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点,可为供应链减碳、实现节能和提高工艺水平提8供指导依据,这些才是真正实现碳排放减少的关键。现有碳足迹标准的权威性不够,实施率不高,标准制定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一些标准由与行业关联不密切的部门或团队编制,高水平技术专家参与程度低,因标准权威性不高而影响了标准的实施范围和效果;标准之间存在重复、交叉内容,缺乏统一规划。随着湾区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标准与湾区产业生产制造特点存在针对性不强、适用性不足的问题,综上,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碳足迹标准体系是碳标签制度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是产业碳减排的重要技术基础,亟需结合湾区产业特点和高质量低碳发展需求,构建合适、科学、完善的碳足迹标准体系。9第三章碳足迹标准需求分析3.1需求调研为了更好地构建碳足迹标准体系,十分有必要对企业、行业协会、技术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方对碳足迹政策和标准方面的需求作一个全面的调查研究,为开展碳足迹标准化方面的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3.1.1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对现有碳足迹政策和标准的了解情况;(2)已开展碳足迹方面的工作和存在困难;(3)对碳足迹标准的需求和建议。3.1.2调研对象调研对象包括:(1)生产企业:主要有电子、电池和纺织服装行业生产企业,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电子电器行业企业,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华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乾泰能源再生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等电池行业企业,纺织服装行业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等;(2)行业协会: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中国钢铁协会、深圳市质量检验协会等;10(3)技术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环资分院、深圳腾讯、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技术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深圳分中心、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莱茵技术监护(深圳)有限公司、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香港天祥公證行有限公司、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等第三方认证机构;(4)零售企业:天虹、沃尔玛等商超企业和电商阿里巴巴;(5)政府相关部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香港品质保证局。3.1.3调研方式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分别组织专题会议形式进行座谈交流,采用现场会议和线上网络会议两种方式。3.1.4调研结果(1)对碳足迹政策和标准的了解情况调研的国内技术机构、政府部门十分关注和了解国内碳足迹标准和政策动向;行业协会及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因贸易需求,对国内碳足迹标准有一定了解,认为:与国际碳足迹标准相比,国内碳足迹标准起步较晚;不同行业、协会、机构均有不同程度推出碳足迹评价标准,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碳足迹评价工作的有效激励政策;电商企业和外资零售企业,则表示有持续关注了解碳足迹政策和标准,关注加贴11碳标签的产品在市场上对消费者的消费影响;部分中小型生产企业、实体零售企业如天虹,表示缺乏对碳足迹政策和标准的了解。(2)已开展的碳足迹工作情况电子和电池行业大型知名企业均表示,十分关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已在组织、项目和产品层面持续开展不同程度的节能减碳工作。其中,在产品层面,研发设计阶段,关注产品绿色属性,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产品自身碳足迹;在供应链方面,联合上下游合作伙伴实现节能减排,全方位构建绿色供应链,在供应商认证、选择、审核、绩效管理及物料选型等环节明确提出绿色低碳要求;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方面,十分关注出口国对产品碳足迹、生命周期环境管理的要求,出口产品应出口国要求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估;企业内部开展LCA能力建设,包括对物质信息、材料信息、碳足迹、水足迹等产品生命周期影响评估。中小型企业表示尚未建立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的配套能力,如核算技术、专业人员和团队等。第三方认证机构,均在不同程度接触、了解并参与碳足迹工作,包括标准的编制、评价工作,具备一定技术能力,掌握碳足迹评价工作方法和流程。政府机构表示,当前碳足迹评价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合规性;核算标准、核算过程不统一,存在评价、认证等多种12方式;实施机构有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咨询服务单位等。(3)开展碳足迹评价工作存在的困难在实施碳足迹评价工作时主要面临的困难有如下几点:一是对国内碳足迹政策和标准不是十分了解。碳足迹核算过程存在技术难点,主要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核算中的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排放因子等方面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二是缺乏统一权威的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在碳足迹核算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分布不平衡、科技水平不同、以及能源消耗的不对称,产品生命周期原料、生产、工艺等不同导致碳足迹核算存在很大差异。国际知名数据库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国际上常用的碳足迹数据库,如瑞士的商业数据库Ecoinvent,以文献数据、学术研究为基础,后结合工业生产补充数据,现有以欧洲为主、涉及多国的3万多条数据;德国数据库Gabi,以工业数据为基础,组建以材料学科为主的研究团队,并与知名制造商合作,数据不断更新、迭代,积累了近2万条数据,是业界公认的门类较为齐全、数据相对可信的数据集,该企业目前已被美国某石化公司收购。由于国际数据库基本都是基于特定地区和国家的平均数据,国外主流数据库适用于中国的数据非常有限,如Gabi,仅3%的数据集适用于中国,而且时效性不强(有些数据库采用的是10年前的数据)、技术代表性不够等问题,不能真实反应中国产品碳足迹的真实水平,严重制约中国在国际上13应对气候变化、贸易往来等活动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正在同步推进不同行业的数据库建设,碳足迹数据集并不健全,目前典型数据库有:四川大学建立的中国生命周期参考数据库CLCD,涵盖能源、原材料、运输的清单数据集只有640条;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系研究机构建立的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集,数据来源几乎全部来自于文献和年鉴。国内数据不准,质量不高,难以反应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和碳足迹披露的实际情况。不同数据库、数据集的方法并不统一、或并未经统一、权威的方法学验证。由于数据口径、核算模型、方法学不统一,即使通过不同数据库信息能进行产品碳足迹核算,得到也是一个拼凑的结果,难以反应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和碳足迹实际特点,影响碳足迹核算结果。三是缺乏碳足迹专业人才。碳足迹核算属于专业技术工作,是一个新兴行业,其理论知识体系尚未构建,需要了解温室气体核查、生命周期理论和产品生产制造全过程,相应地其专业人才必须是通晓多个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大。四是缺乏统一规则,缺乏监管依据,碳足迹评价市场存在一定乱象,给市场监管带来一定困难。(4)对碳足迹标准的需求和建议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技术机构均表示,在当前14双碳背景下,国内出现了各种碳足迹评价工作,推广主体有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对碳足迹评价工作实施主体企业来说,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则,难以辨别碳足迹评价工作的有效性、权威性,甚至感到有点混乱,也给政府部门监管带来一定困难;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碳足迹标准体系,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及相关工作的公正性、合规性。在标准建设内容方面,认为支撑碳足迹评价实施过程的技术和管理类标准急需建立和完善。如大型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表示,十分有必要加快国内碳足迹评价方法论的研究,根据国内生产工艺、制造过程等实际产品生命周期特点,建立本土化的碳足迹评价标准;建议与欧盟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互认;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围绕能源、材料、半成品、成品等基础建立统一标准数据库;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应用碳足迹评价标准,参与碳标签制度工作。此外,第三方认证机构还建议,标准需要关注碳足迹审定与核算,建议对实施碳足迹审计与核算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规范,统一工作流程和报告内容。政府部门表示,碳足迹标准需要考虑政府的监管工作,对碳足迹评价工作及碳标识的使用等合规性进行监督管理。15图1部分调研交流照片3.2需求分析3.2.1政策需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为此,中国将2030年前碳达峰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相关政策方面,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16方案》(国发〔2021〕23号)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2021年商务部在《“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要求:探索建立产品碳标签制度,研究制定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体系,推进产品碳足迹评价试点和产品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建设;在《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也明确要求:打造绿色消费场景,鼓励公众购买碳标签产品。国家把标准视为支持政策落实、支持产业转型、支持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同年12月,国标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在生态文明领域中明确提出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推动碳排放管理体系、碳足迹、碳汇、碳中和、碳排放权交易等重点标准制定。国家发改委2022年在《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完善标准认证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174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在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产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推动适用性好、成熟度高的核算方法逐步形成国家标准,指导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开展产品碳排放核算。综上,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碳足迹标准得到越来越重视。制定碳足迹标准,可为政府在各领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出台财政激励政策等提供决策工具,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倡导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2.2行业需求标准是产业发展的规范与秩序,也是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基石,没有先进标准就没有现代产业竞争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前沿,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可以为“双碳”工作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处于向后工业化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产业低碳发展的优势,与此同时,大湾区的低碳发展仍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诸多挑战。产品碳足迹有利于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基础性工作。18构建碳足迹标准体系,提出适合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碳足迹评价方法学和标准,可以清晰了解产业全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比重,有助于推动湾区制造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激发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可服务于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中国产品融入国际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湾区乃至全国碳足迹工作的国际化水平。3.2.3消费需求绿色低碳正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和环保意识的提高,通过碳标签表现形式展示产品碳排放信息,可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通过消费选择,促进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把关注气候变化观念融入公众日常生活;以公众消费选择引导和鼓励企业绿色技术,从需求端带动供应端的低碳发展,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3.2.4贸易需求全球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发达国家正在设立各种碳壁垒,通过新门槛和技术壁垒阻碍发展中国19家的外贸和经济发展。如,欧盟电池法规定自2024年7月1日起进入欧洲市场的工业和电动汽车电池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欧盟将在2023年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覆盖电力、水泥、钢铁等高能耗行业。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举的阶段,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快速增长的阶段。我国主要贸易对象中的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都纷纷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碳标签制度,涉及的商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其中涉及我国出口商品比重较大的有纺织服装、农产品和日用品等产品。以电池为例,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市出口9142.5亿元,其中仅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达12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6.7%,主要出口欧盟、美国和东盟等地。因此,出口贸易受碳标签的影响较为明显。同时,碳标签会增强国际贸易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工业品将造成巨大冲击,绝大部分商品将成为征收对象。根据联合国征收系统预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3成以上的商品将被征收碳关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可能因此而下降,进而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降低。据统计,从2002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世界上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山东钢铁集团、宁德时代等多家企业代表建议,尽快启动产品碳足迹标准和方法研究,建立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20虽然我国目前没有实施碳标签制度的强制性政策,但碳标签已成为国际上常用做法,并作为进出口贸易中的壁垒。因此亟需加快产品碳足迹标准建设,为碳标签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重要技术依据;推动碳足迹标准应用,推动产品层面碳排放核算,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形势,推动国际贸易规则认同,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持续保持湾区外贸出口领先地位,不断提升湾区绿色制造的国际竞争力。3.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析3.3.1产业现状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达11.6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6.7%,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与纽约湾区旗鼓相当,其中深圳GDP贡献排在首位。作为世界级的制造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成熟度最高的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湾区制造业占GDP比重达21%,制造业门类齐全,包含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石化、21钢铁、海洋工程、高端消费品等等,世界500强企业在粤港澳占25个。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落地和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制造业从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湾区在发展过程中制造业是重要的产业形式,2015-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年均值为10.7%,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占比10.84%。从变化趋势看,湾区工业和制造业总产值市场占有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市场占有率最高,年均值高达33.32%,2019年高达35.56%。家具行业市场占有率也比较高,年均市场占有率高达20.76%,2019年提升到24.68%。电气机械和器材、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其它十大制造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年均值都在10%以上。目前低端制造业比重从43%下降到31%,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制造业也呈现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局面。以深圳为例,2020年深圳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1%,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37.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66%,深圳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20大产业集群、8大未来产业规划,明确了“20+8"技术主攻方向,其中七大战略性新型产业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22数字与时尚、高端制造装备、绿色低碳、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海洋产业。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低碳化发展趋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经济体系,高污染高排放的产能在逐渐淘汰,正在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高新技术产业占较高比重,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产业低碳化发展趋势明显,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成效显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开始呈现协调发展态势,大湾区特别是几个核心城市的低碳生产率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3.3.2面临形势如何在中国制造和双碳背景下,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重要形势。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面临诸多挑战。大湾区经济运行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有待加强。23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三地缺乏统一的政策标准体系,比如绿色建筑、低碳产品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标准,鼓励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也没有普适性,在推进城市间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方面有待强化,尚未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3.3.3发展需求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创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示范区具有良好的政策基础、发展基础、实践基础,有条件先行探索,创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示范区,为全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贡献可推广的湾区经验。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以低碳创新为引擎,实现绿色经济增长。通过改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面向绿色低碳的技术创新驱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新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扩大有效供给,培育绿色发展的市场内生机制,实现产业低碳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绿色经济增长。24第四章碳足迹标准体系框架构建4.1构建目标针对如何支撑碳标签制度提出建立集标准、计量、监测、核查为一体的碳足迹标准支撑体系,为相关标准的申请、立项、深化编制及应用等工作提供指导,为建立和实施大湾区碳标签制度提供技术支撑。4.2构建原则构建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框架,按照GB/T13016—2018《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中的有关规定,注重标准体系的整体性和结构化,遵循需求引领、创新驱动、统筹协调和注重实效四个基本原则,力求构建的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框架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体现湾区产品碳足迹管理技术水平并具有预见性,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中国产品融入国际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体系。4.2.1需求引领原则将产业、市场和监管等社会各方需求作为建立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按照需求引领的原则,针对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目标,全面系统,科学确定发展重点,以充分满足湾区产业高质量低碳发展、国内绿色消费和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实施碳标签制度的技术需求。254.2.2创新驱动原则将创新作为建立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的驱动力,标准体系具有开放性,为湾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形成管理方式创新、标准供给形式创新,提高湾区碳足迹标准制修订的工作效率和实用价值,以充分发挥标准对碳足迹评价和管理、对产业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4.2.3统筹协调原则将协调发展理念贯穿于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标准体系各层次要划分清晰,与相关政策衔接配套,着力强化各方之间的统筹协调,注重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在碳足迹标准制修订和应用实施中的协同。4.2.4注重实效原则将符合湾区产业发展实际、便于实施作为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的工作目的。注重碳足迹标准实操性,在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可操作性强的标准,便于各相关方的实施。提高标准实施能力,加强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效果评估和监督管理,着力提升碳足迹标准的适用性和应用水平。4.3体系设计4.3.1实施主体26对产业来说,生产制造企业是产品生命周期和供应链碳减排的责任主体,需要对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和上下游供应链碳排放进行量化核算,并针对性地建立减排措施,最终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和全价值链的碳中和。碳足迹标准的实施主体主要是生产制造企业。同时,还需要建立碳足迹核算、评价等相关标准,以便对核算结果进行认可,标准的实施主体还包括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等。此外,碳足迹评价工作的合规性受相关部门监管。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建立以生产制造企业、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监管机构为标准化实施主体的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明确了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的实施主体,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标准化对象,也就是需要明确标准化实施主体对什么对象进行碳排放管理工作。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的对象,主要关注生产制造企业的产品层面的碳排放量化核算、核查、减排等,需要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确定不同核算边界的碳排放。对于B2B类产品,可以核算“摇篮到大门”或“大门到大门”边界范围的部分碳足迹,B2C的产品,可以核算“摇篮到坟墓”边界的生命周期碳足迹,也可以对各个阶段的分碳足迹进行分解并分别制定各阶段的碳足迹限额,分阶段分步骤开展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碳减排工作。4.3.2体系特点(一)系统性27碳足迹标准体系应涵盖湾区战略新型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一定时期所需的标准,结构上具有逻辑性,内容覆盖全面。碳足迹标准体系在结构上应包括普适性、全局性和通用性强的基础通用部分,面向碳足迹核算、评价、监测和报告部分,以及面向气候变化具体减缓和适应措施的部分。(二)科学性碳足迹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既要对现有研究和实践给予指导,也要反映科学发展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制定标准,深化相关研究,提升对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支撑作用。(三)针对性碳足迹的提出是面向可持续发展,在实践和政策制定方面要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产业高质量转型要求。碳足迹标准体系应以既有国际通用方法学为基础,瞄准现有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发展方向,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动标准制定,提高湾区产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支撑能力。4.3.3体系框架根据碳足迹标准体系构建目的,提出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监测要求、审定与核查、碳标签、服务平台、管理体系为一体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全面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各类标准的协调配合。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涵盖以下类别:28图4.1碳足迹标准体系框架(1)基础通用(0)子体系主要针对碳足迹领域基础性、共性和系统性内容,例如术语定义分类、通用方法、数据质量评估等。(2)碳足迹评价(A)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及具体类别产品种类规则,产品的碳足迹评价标准包括产品的环境影响功能单位、系统边界、数据描述、现场数据质量、背景数据及清单分析等,以及碳足迹报告编制方法。(3)碳足迹监测(B)子体系主要规定碳足迹可包括的监测内容和方法、监测实施方面的标准,遵循MRV原则,要求建立产品碳排放的监测体系,开展碳排放监测方法、监测设备、监测平台实施等标准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框架基础通用(0)碳足迹评价(A)碳足迹监测(B)审定与核证(C)碳标签/标识(D)碳管理(E)术语定义分类通用方法数据质量评估碳足迹评价标准产品种类规则监测方法监测设备监测实施指南碳足迹报告要求机构资质能力人员要求审定与核证程序信息披露要求碳足迹管理标签/标识管理保密要求29(4)碳足迹审定与核查(C)碳足迹的颁发与核查需要独立的审定与核查机构。审定与核查机构的成立、资质审核、运行管理需要按照标准来执行。具体内容包括建立碳足迹审定与核查机构要求、审定与核查机构的服务范围及作用,人员以及核查程序的要求,以便指导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规范开展碳足迹评价工作。(5)碳标签/标识(D)规定碳标签的样式、使用和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制定碳足迹认证标识使用管理规定,规范碳足迹标识申请、审查、公示、撤销等流程,提高信息采集、信息公开力度,对碳足迹标识动态管理。(6)碳管理(E)碳足迹信息需要对外交流、公示,因此需要制定产品碳足迹披露等相关要求标准,指导企业将碳足迹或碳减排信息和措施向社会公示;信息保密要求;建议企业开展碳足迹管理体系。4.3.4体系内容碳足迹标准体系的建设,需要考虑系统解决企业参与碳标签制度所面临的技术问题。聚焦碳足迹评价工作的技术基础,即标准、监测、计量、核查与示范中所面临的关键技术和系统化集成体系建设问题,制定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相关技术及标准,结合试点示范应用等手段,形成创新性强、经30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集碳足迹标准、计量、监测、核查为一体的技术支撑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碳标签制度,实现碳减排等工作提供重要技术基础。(1)碳足迹评价标准,解决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核算中的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排放因子等方面的规范性和一致性问题。制定碳足迹评价标准,建立统一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方法学框架,适用于指导第三方机构、企业及其他相关组织开展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的产品碳足迹评价通用要求。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与温室气体有关、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相关的术语和定义,碳足迹评价原则,评价目的、目标确定、功能单位定义、系统边界划分,数据的收集、分配与计算,碳足迹报告要求等。制定具体产品种类规则,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特点,覆盖电池类产品、光伏组件产品、电子类产品、纺织服装类产品、家具类产品、电器类产品、建材产品、珠宝首饰产品、食品、纸质类产品等,结合湾区产业产品生产实际特点,确定产品生产环节,包括能源、原材料、运输、工艺、消费、处置等过程的碳核算边界,确定数据收集清单及数据收集方式。(2)数据质量,解决重点行业产品碳排放计算以及单位产品碳排放标准制定过程中所面临的数据获取、质量控制、31不确定度评估以及限定值、先进值的确定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建设高质量核算模型,建立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环境下的碳足迹模型,包括原材料获取、制造、分销、使用和回收处置各阶段。根据产品特点,识别生命周期碳排放重点关键环节,明确不同产品的系统边界及计算原则,保证碳足迹数据的科学性、统一性和透明性。(3)碳足迹计量与监测,解决企业在碳排放管控过程中所面临的燃料端、物料端、排放端的计量、监测等方面的系统性技术要求和相关监测计量方法和标准的缺失问题。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符合产业发展特点的碳足迹基础数据集,统一基础数据,按照产品类别,收集、计算、整理配套数据集,提升碳足迹核算的透明性、一致性和可比性。对数据质量进行科学评价确认,引入碳计量溯源服务体系,通过样本测量、动态跟踪、线上系统等手段进行计量、监测、统计,由第三方技术机构开展线上线下核查,保证碳足迹数据可追溯,保证数据质量和认可度,推动基础数据的汇集和共享。(4)碳足迹示范,解决企业参与碳足迹评价工作中缺少集标准、计量、监测、审定与核查为一体的集成示范案例,解决标准、计量、监测、核查等在支撑碳足迹评价工作中协同性差和集成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为参与碳足迹评价的企业、第三方机构解决基础性技术问题。32绿色低碳产业示范。选择充储能设施设备、能源电子、光伏光热等绿色低碳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产品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示范,形成绿色低碳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化,绿色低碳产业化”。民生保障产业示范。选择绿色属性突出、消费量大的民生产品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示范,与消费场景充分互动,增加绿色消费产品供给,使消费者“有迹可循”,形成“消费即生产”新业态。外向型产业示范。选择在国际绿色低碳贸易壁垒冲击大、大湾区产业链完整的出口产品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示范,辐射产业及上下游供应链的低碳发展,应对绿色低碳技术贸易壁垒,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供应链降碳示范。开展供应链降碳示范,通过碳足迹分析供应链降碳关键点,带动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运输、废弃物绿色回收与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产业链与绿色供应链协同发展。头部企业率先示范。发挥行业头部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树立标杆典型,以点带面,辐射产业及上下游供应链,形成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的示范案例。(5)碳足迹核查,解决审定与核查合格评定活动的规范性问题,为各利益相关方建立信心。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大湾区产业发展和产品特色,供应链覆盖面,活动数据33丰富程度,排放因子质量等级等因素,形成碳足迹核查过程、方法、步骤的实施规则文件,保证碳足迹核查的统一性、合规性。4.4实施路径碳足迹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需要根据产业发展、标签制度实施等实际情况,加快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具体提出以下实施建议。4.5.1成立标准建设统一协调机构成立湾区碳足迹标准建设统一协调机构,统筹湾区碳足迹标准的规划、制定和落实。协调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科研机构等资源共享,共同完善碳足迹标准,挖掘新的标准化需求,基于最佳实践提炼新的标准,激发标准生态体系的循环,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可创造价值的标准生态体系;协调标准与其他标准保持统一,对标准落地时出现的问题给予协调和建议;开展标准的宣传推广、培训举办、标准成果出版等工作。湾区碳足迹标准建设统一协调机构建议可以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深港)计量检测认证发展促进联盟下设的碳足迹创新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负责碳足迹标准建设的总体谋划、统筹推进,组织指导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准应用和示范工作。344.4.2加强碳足迹标准化工作调研广泛科学的工作调研对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充分研究湾区产业、行业发展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的完整性与适用性,调研内容主要可包括:(1)调研湾区战略新型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全周期内碳足迹核算和评价领域的标准实际需求,为核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供基础依据;(2)调研行业在碳足迹领域的最新动态,标准制修订工作最新进展,包括标准目录、分类、制修订工作流程的变化等情况,保证湾区碳足迹标准与相关文件的衔接性,为湾区碳足迹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供参考。4.4.3明确标准制修订工作优先级基于碳足迹标准化工作现状,为提高实施效率,应当首先明确核碳足迹标准优先级,重点推进碳足迹评价实施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主要包括:重点产品种类规则、碳足迹审定与核查以及碳标签/标识方面的标准。4.4.4丰富碳足迹标准的供给形式建立标准采信机制,对于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发展需求,实施效果好、符合标准制定范围的先进标准如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及时采信为湾区碳足迹标准;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标准利用效率,完善湾区碳足迹35标准化技术文件制度,开源标准等标准供给形式。4.4.5推进碳足迹标准的实施应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不但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也要不断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因此,推进碳足迹标准的实施应用对于提升湾区乃至全国产品碳足迹标准化水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应用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湾区碳足迹标准是落实碳足迹管理和评价要求的技术规范,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对湾区碳足迹标准的宣传力度,提升湾区碳足迹标准的影响力。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应充分征求碳足迹评价技术利用相关如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单位意见,并对标准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修订,提高标准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2)加强湾区碳足迹标准的实施监督,健全湾区碳足迹标准制修订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实现标准研制、实施和信息反馈闭环管理,建立对湾区碳足迹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估和反馈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相关方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提出修订建议,有利于湾区碳足迹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推进。(3)加强与发达国家合作交流,鼓励企业尤其是出口贸易企业开展碳标签认证工作,开展碳标签制度试点行业,逐渐建立在口岸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碳标签制度。一定程度上规避贸易壁垒,稳定进出口贸易,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一定36帮助。4.5保障措施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旨在为建立和实施大湾区碳标签制度提供技术支撑,为后续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推进碳足迹标准应用示范工作。4.5.1加强组织实施强化政府、行业、协会、第三方技术机构的协同合作,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强化系统谋划和稳步推进,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工作体系,实现跨区域协作,打好组合拳,共同推进湾区碳足迹标准建设。4.5.2强化部门联动加强部门间联动合作与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鼓励企业、行业协会、高校、技术机构等主动申报制修订技术领先、市场成熟度高的标准,增加碳足迹标准的市场供给。推动碳足迹标准的应用落地,形成碳足迹在绿色采购、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碳普惠等采信应用和持续机制。4.5.3注重品牌推广做好碳足迹政策解读和绿色低碳宣传教育,推广碳足迹标准应用优秀案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香港国际化窗口优势,传播绿色低碳理念,推广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质量品牌,引导公众参与,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营造37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风尚,不断提升碳足迹标准及应用影响力。38第五章结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涉及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完善政策、经济和技术的顶层设计,而制定标准是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标准化工作作为政策落地实施和服务市场化机制的重要抓手,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实现节能降碳目标的约束手段,是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也是国际通行的应对气候变化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碳标签制度建立等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当前双碳背景下,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建立碳足迹标准体系,是建立碳标签制度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高质量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消费者绿色消费,以及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形势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建立以生产制造企业、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监管机构为标准化实施主体,集标准、计量、监测、核查为一体的碳足迹标准支撑体系,内容涵盖基础通用、评价、监测、审定与核查、碳标识/标签和碳管理,为碳足迹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导,全面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各类标准的协调配合。在标准建设实施方面,提出成立标准建设统一协调机构,加强碳足迹标准化工作调研、39明确标准制修订工作优先级、丰富碳足迹标准的供给形式,以及推进碳足迹标准实施应用等六方面的建议。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的建立,将为碳排放量化、核算、和监管提供理论依据,是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的依据和准则,有助于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出口贸易摩擦,通过逐步引导并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的观念,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