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预审版本)VIP专享VIP免费

1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
(预审版本)
WRI.ORG.CN
执行
粤港澳大湾区
深度减排路径和
金融支持转型机遇
黄卓晖 张黛阳 李晓真 蒋小谦 崔莹 刘永红 曾雪兰 姚俊业 俞波 苗领 胡晓玲 邹立怡
陈乐澄 黎炜驰 何嘉俊
2WRI.org.cn
1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
版面设计 :
Harry Zhang harryzy5204@gmail.com
致谢
本报告由世界资源研究所、思汇政策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香港
绿色金融协会、中央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
分中心联合完成。作者向为本报告编制过程中提供支持和意见的机构和专家表
示诚挚的感谢。
特别感谢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马骏博士对本项目的指导和大力支持。
特别感谢为本研究的撰写提供了宝贵专业建议的专家和同事排名不分先后
• Ashim Roy世界资源研究所
• Manshu Deng气候债券倡议组织
• Tasos Zavitsanakis可持续金融专家
方莉世界资源研究所
房伟权世界资源研究所
葛兴安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盟浪可持续
数字科技深圳有限责任公司
黄翠芝渣打银行
黄志锋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廖翠萍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刘爽世界资源研究所
刘苏蒙世界资源研究所(实习生
刘哲世界资源研究所
邱诗永世界资源研究所
孙隽超渣打银行
田中华广东省节能中心
王巍世界资源研究所(实习生
王烨世界资源研究所
奚文怡世界资源研究所
谢文泓气候债券倡议组织
袁敏世界资源研究所
周靖蕾世界资源研究所(实习生
作者还感谢 Kathy SchalchLaura Van Wie McGroryRenee PinedaDean Napolitano、窦 瑞
云、邓娅男、徐婧寒、翟立利和张烨提供的编辑、项目管理和设计支持。
最后我们感谢渣打银行对此项目提供的资助。
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预审版本)WRI.ORG.CN执行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黄卓晖张黛阳李晓真蒋小谦崔莹刘永红曾雪兰姚俊业俞波苗领胡晓玲邹立怡陈乐澄黎炜驰何嘉俊2WRI.org.cn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版面设计:HarryZhangharryzy5204@gmail.com致谢本报告由世界资源研究所、思汇政策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中央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联合完成。作者向为本报告编制过程中提供支持和意见的机构和专家表示诚挚的感谢。特别感谢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马骏博士对本项目的指导和大力支持。特别感谢为本研究的撰写提供了宝贵专业建议的专家和同事(排名不分先后):•AshimRoy,世界资源研究所•ManshuDeng,气候债券倡议组织•TasosZavitsanakis,可持续金融专家•方莉,世界资源研究所•房伟权,世界资源研究所•葛兴安,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责任公司•黄翠芝,渣打银行•黄志锋,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廖翠萍,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刘爽,世界资源研究所•刘苏蒙,世界资源研究所(实习生)•刘哲,世界资源研究所•邱诗永,世界资源研究所•孙隽超,渣打银行•田中华,广东省节能中心•王巍,世界资源研究所(实习生)•王烨,世界资源研究所•奚文怡,世界资源研究所•谢文泓,气候债券倡议组织•袁敏,世界资源研究所•周靖蕾,世界资源研究所(实习生)作者还感谢KathySchalch、LauraVanWieMcGrory、ReneePineda、DeanNapolitano、窦瑞云、邓娅男、徐婧寒、翟立利和张烨提供的编辑、项目管理和设计支持。最后我们感谢渣打银行对此项目提供的资助。2WRI.org.cn3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执行摘要要点▪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引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树立标杆。▪长期来看,清洁电力可为主要能源消费部门--制造业、道路运输和建筑领域提供最大的减排潜力。在中期,制造业和建筑领域提升能效和增加清洁能源使用,以及转变交通运输结构,将是脱碳的首要贡献因素。▪我们的研究表明,大湾区如果想在2060年前或更早实现碳减排目标,大约需要1.84万亿美元的资金投入,约占2020-2060年累计国民生产总值的1%。具体来说,道路交通行业转型需要2000-7000亿美元,建筑领域则需要150-300亿美元。▪我们建议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加速大湾区转型,具体方法包括:在大湾区建立跨区域的机构协调机制、促进转型金融分类目录等标准和信息披露机制的互认、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设定净零排放目标、建立健全区域碳市场、开发与转型相关的金融工具箱,以及为特定行业制定金融解决方案。4WRI.org.cn关于本报告全球行动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在过去的十年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上升,2019年已达到5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GtCO2e),比2010年的排放量高出约12%。2023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综合报告,警告各国需要采取“迅速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才能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巴黎协定》所规定的1.5摄氏度的目标之内。温室气体排放需要最迟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在本世纪50年代初实现净零排放。2005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2019年排放量占全球的28%。因此,中国对于全球碳减排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大湾区可推动在全区范围内制定更高目标,比国家制定的“30-60”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更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为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区域标杆。本报告旨在将脱碳解决方案与加快大湾区净零转型所需的必要资金联系起来。它首先采用“自上而下”方法(通过GDP和单位GDP碳排放两个指标)来预测整个大湾区减排的宏观路径。然后,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分析了三个关键能源消费行业——制造业、道路运输和建筑领域的具体脱碳途径和解决方案,强调实现“30-60”或更早实现目标所需的行动。根据上述行业脱碳路径,估算所需的投资,以及解决目前金融加速转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大湾区总体和行业的转型路径大湾区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绿色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大湾区是否能够在国家“30-60”目标之前率先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本研究根据预测的GDP和碳强度,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预估了2020年至2060年大湾区的碳排放量,并设置了三种情景:当前政策情景、“30-60”情景和“25-50”情景。分析表明,需要采取有雄心的行动,才能提前实现大湾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当前政策情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碳排放量何时达峰?是否及何时会实现碳中和?“30-60”情景和“25-50”情景预先假设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年份,回答需要以多快的速度减少排放量才能符合国家“30-60”目标,以及需要以多大的降幅才能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研究结果显示:▪因为国家和地方尚未制定“十四五”碳强度下降目标,在“当前政策情景”下,如果保持“十三五”时期的碳强度降低目标,保守假设未来每个城市每五年的碳强度下降率都与“十三五”时期相同,将使大湾区能够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但在2060年仍有3.5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图ES-1),这一巨大排放量将很难通过其他手段中和。5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在“30-60情景”下,为了与国家“30-60目标”保持一致,每个城市的碳强度降低与“当前政策情景”相同即可实现2030年达峰,峰值排放为4.8亿吨CO2。但需要从2030年开始采取更雄心勃勃的行动,以使排放量大幅下降,从而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如果像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碳中和目标一样--2060年减排90%,大湾区2030-2060年期间的年减排速度需要在7.5%左右。▪在“25-50情景”下,如果大湾区要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十四五”时期整个大湾区的碳强度需要降低24%。要实现这一碳强度下降有难度,参考广东省碳强度在“十三五”时期已降低了22.35%,能效提升等领域的减排潜力将会越来越难以挖掘。如果要实现2050年碳中和,2025-2050年大湾区需要每年减排约16%。大湾区如何实现30-60情景路径,甚至25-50情景路径?制造业、道路运输和建筑这三个领域的碳排放站83%。这项研究为上述关键能源消费行业提供了深入的分析,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对每个部门的不同情景进行建模。由于达峰年和碳中和年在各行业中不同,因此在行业分析中使用了“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的名称,以对应大湾区整体分析中的“30-60”情景和“25-50”情景。制造业大湾区制造业预计在“十五五”期间实现碳排放达峰,并有望在2055-2060年期间实现碳中和。2020-2030年间,新建重大项目将增加珠三角的碳排放量,但逐步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广节能技术以及脱碳的电力和供热系统的综合影响将抵消部分排放增量,制造业将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在三个情景下,达峰时的排放分别为1.54亿、1.5亿和1.47亿吨CO2。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预计大湾区的制造业将在2055-2060年间实现碳中和(图ES-2)。制造业最大的减排潜力来自以下领域:▪对制造业碳中和最重要的贡献来自脱碳的电力和供热系统。从现在到2060年,脱碳电力和供暖系统减排潜力占总减排潜力的74%,逐步减少生产中的化石燃料占16%,节能降耗占5%,负碳技术占5%(图ES-3)。使用ARIMA模型估计2035年后的电力和供暖排放量,预计电力和热力系统将分别在2057年和2060年实现碳排放量降至接近零。发电和供热脱碳可以电网电力脱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以及电气化供热等手段实现。图ES-1大湾区2020-2060年碳排放情景分析20202040203020502025205203520552060较2005年减少50%较2005年减少90%020010060050020242030300400当前的政策情景30-60情景25-50情景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1.本“项目列表”源自广东省能源局截至2021年5月的节能报告的审核意见(http://drc.gd.gov.cn/snyj/tzgg/)。来源:项目组估算6WRI.org.cn▪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减排的第二大贡献者。技术改进可以降低排放,包括升级窑炉逐步减少煤炭消耗和增加余热回收等。在中短期内,陶瓷窑炉、造纸和纺织锅炉中使用的煤炭可以被天然气取代。氢气生产方式的创新也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如减少煤制氢)。氢能可以由丙烷脱氢产生的副产品,或通过清洁能源电解水产生。从长远来看,水泥、钢铁和化工行业可以有效减少与煤炭相关的碳排放。到2060年,包括生物柴油、绿色氢气和氢制甲醇在内的低排放燃料可以取代石化和化工行业约50%-60%的石油消费。▪石化行业是实现排放峰值的关键部门。2020年,石化行业消耗了广东省总能源的18%,是能源使用的第一大行业。广东有5个大型汽油化工基地,大湾区有广州和惠州2个基地。惠州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将于2025年左右建成投产,届时排放量将大幅增加(图ES-4)。图ES-2制造业2020-2060碳排放情景分析012014016018020406080100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01520472031202320552039201920512035202720592060204320172049203320252057204120212053203720292045201620482032202420562040202020522036202820442018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图ES-3大湾区工业的脱碳化路径选择14650100150200250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步减少化石燃料逐步减少化石燃料节能节能除碳技术除碳技术去碳化电力和供热系统去碳化电力和供热系统预计增长预计增长20205913675-156-36-60-52-8-7-220352060来源:项目组估算来源:项目组估算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7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道路交通通过出台更加严格的政策,可以促使大湾区道路交通行业于2026年或更早实现碳排放达峰。2020年,大湾区道路交通的碳排放量约为9150万吨。私家车、轻型货车和重型货车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强化政策情景”下,大湾区道路运输碳排放量峰值将比2020年的水平增加31%,在2026年左右达到峰值,然后到2060年降至2000万吨二氧化碳,比2020年水平低80%。在“零排放情景”中,大湾区道路交通行业的碳排放将会在2023年达到峰值,2060年前减排幅度达到近100%(图ES-5)。通过我们的分析,大湾区道路交通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可实现的,但仍需加大决心,尽早行动,包括更大规模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改进燃油经济性、调整运输结构、减少车辆行驶里程、应用清洁电力和绿氢。道路交通最大的减排潜力在于以下领域:▪更积极的减排措施可以在广州和深圳以外(这两个城市在道路运输脱碳方面领先于其他城市)产生更大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广州和深圳已经采取了更严格的政策,例如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因此未来减排潜力相对有限。更严格的措施将大大降低珠三角非穗深城市的排放峰值,并使其比其他城市提前三年达到峰值。图ES-4制造业“重大项目”新增碳排放2020-2030年0651743298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石化化工其他制造业20202024202220282021202520262027202320292030图ES-5不同情景下大湾区道路交通行业的碳排放预测0100802023201206040160140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0602020204820322024205620402052203620282044205020342026205820422022205420382030204620262045来源:项目组估算来源:项目组估算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8WRI.org.cn▪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汽油和柴油将是主要能源,但电力和氢气最终将成为主要能源供应。在“强化政策情景”和“零排放情景”下,汽油和柴油的消费比例在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直到2050年和2041年,电力和氢能的消费量才能超过汽油和柴油,成为主要的能源供给形式。(图ES-6)。这意味着中短期内针对燃油车的政策如提高燃油经济性、鼓励公共交通出行等仍然十分有必要。未来有必要升级大湾区的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快的广州和深圳。▪在所有政策和措施中,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以及上游清洁电力和绿氢的生产,在长期将产生最大的减排潜力。在中期,运输结构调整将是脱碳的最大贡献者。为了比较所有措施的贡献,我们分析了实施单一措施产生的减排潜力。从长远来看,高比例的新能源汽车具有最大的减排潜力,而且其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030年之前,如果客运方式由私家车改为公共交通,货运方式采用“公转铁”和“公转水”的话,将比推广新能源汽车和提高燃油经济性有更大的减排量(图ES-7)。这将需要对大湾区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修建铁路网络,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调整货运结构,鼓励由公路运输转为铁路和水路运输,推行多种方式交通及绿色出行等。图ES-62060年三种情景下大湾区道路交通的不同能源占比图ES-7与“基准情景”相比,“零排放情景”下不同单一措施的减排潜力预测10%0%40%20%50%30%60%70%58.9%39.1%0.0%0.0%0.0%0.0%0.0%2.0%1.4%13.7%46.6%38.3%46.3%0.1%53.5%零排放情景强化政策情景基准情景汽油汽油汽油天燃气天燃气天燃气柴油柴油柴油电力电力电力氢能氢能氢能020408060100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02020252030203520502040205520452060新能源汽车推广清洁电力和绿色氢能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车辆的年行驶里程运输结构调整来源:项目组估算来源:项目组估算9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建筑领域大湾区建筑业最早将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并在2058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在“强化政策情景”下,大湾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排放为1.80亿吨。在“零排放情景”下,大湾区建筑领域的排放量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1.44亿吨,并将在2058年降至1000万吨以下(图ES-8)。建筑领域最大的减排潜力在于以下领域:▪建筑排放的存量和未来增量更多集中在公共和商业建筑中。公共和商业建筑排放量占目前总排放量的60%。大湾区2020年的人均居住面积为35.7平方米,与欧洲和日本的36平方米非常接近。而大湾区的人均公共和商业建筑面积仅为13平方米,低于欧洲和日本的14-16平方米,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赶上。这表明公共和商业建筑具有更大的减排潜力。▪广州、深圳和香港三个城市的排放量占建筑领域总排放量的60%。大湾区各个城市的建筑领域排放量各不相同。通常,服务业的比例越高,建筑排放的比例就越大。▪在中短期,能效将成为建筑业脱碳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脱碳化电力在减排方面的潜力最大。“零排放情景”下,在2020年至2060年期间,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将有助于减少45%的排放,而在建筑和发电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将减少55%的排放。在2030年至2060年期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将贡献最大的减排量(96%)(图ES-9)。应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开始前就强调提高能效的措施和手段,使其成为限制能耗和早日实现碳达峰的有力工具。电力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占建筑领域碳排放总量的89%,这表明GBA建筑部门的电气化率已经很高。大湾区可以专注于转向低排放燃料发电,并将可再生能源用于烹饪、热水和制冷。电力,尤其是高效电动热泵,将成为空间冷却的主要能源。除了现在用于加热建筑物中的水的可再生能源外,太阳能热技术还可以用于烹饪,还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生物能源。图ES-8建筑领域碳排放情景预测050100150200250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02020252030203520502040205520452060基准情景强化政策情景零排放情景来源:项目组估算10WRI.org.cn支持转型的资金需求以及加速转型的现有金融实践和面临的主要挑战金融行业在助力大湾区的重点行业实现减排目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实现上述建议的整体和部门脱碳途径,本研究估计了所需的投资。根据估算,大湾区共需要约1.84万亿美元资金来力争在2060年前或更早实现碳中和目标,约占2020-2060年累计国民生产总值的1%。其中,道路运输需要2000-7000亿美元,建筑部门需要约150-300亿美元。到2060年,GBA脱碳所需的资金中55%将用于石化化工、道路交通和建筑业等行业。表ES-1细分了投资需求的行业。上述投资需求的实现还面临着挑战,例如只有部分活动可以得到绿色金融支持,差距尚存。为什么会有差距,填补差距面临哪些挑战?由于大湾区在内外“双重市场”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通过金融活动来助力企业减排时目前仍面临着五大挑战:▪跨区域政策协调尚缺: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重点城市的政府尚未有城市间相互协调起草的市级规划。目前还不清楚大湾区将如何促进脱碳化金融的跨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新兴的转型金融,这对支持碳密集型行业很重要,也是对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需要加强大湾区各级政府的协调。▪对转型活动的定义不明确以及缺乏标准和机制互认:高碳行业的大量资产不符合现有绿色金融的支持要求,作为绿色金融的补充,中国开始推出一些脱碳融资的工具,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以支持实体的转型活动。然而,由于转型活动的定义不明确,存在“假转型”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制定转型金融分类目录,首先关注4个行业——煤电、钢铁、建材和农业。一些领先的国际金融机构也在探索转型金融框架,用于限定和标记加速转型活动的融资。例如,渣打银行于2021年发布了其转型融资框架,该框架专为基于资产的融资而设计,并与国际能源署的2050年“净零能源情景”保持一致。但现在还缺乏对这些转型目录、行业脱碳目标和信息披露标准之间的互认,确保大湾区的协调一致。▪转型方案的科学指导不足:企业向低碳转型需要统一的标准、转型目标和路径。中国一大批高碳企业都图ES-9零排放情境下建筑领域各脱碳化路径的贡献率010014314-24-301712012058-6-123514016018020020406080百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020人口人口人均建筑面积人均建筑面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清洁电力清洁电力20602030来源:项目组估算11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有转型的意愿,但是,他们通常缺乏特定行业的指导和专业知识来设定转型目标,缺乏准备转型计划和路径的能力,也不了解如何利用可信的工具和产品进入金融市场来支持转型。▪加速转型的金融工具有限:范围广泛、定义明确且易于理解的融资工具是为高碳企业脱碳及其转型活动提供资金的先决条件。与转型相关的金融工具的接受度和流动性也是转型市场成熟度的一个标志。目前,虽然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在被采用,企业在融资期限内会制定明确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然而,转型金融工具、债券和贷款的应用仍然有限。股权投资、保险和资产支持证券形式的金融工具还不明确或不存在。▪碳市场机制不统一:大湾区目前有三个区域碳市场(不包括全国统一碳市场)——广东省和深圳的两个试点碳市场和香港的自愿减排碳市场。由于碳配额的分配和碳市场的监管存在差异,这三个市场的配额无法交易或相互承认,使得大湾区中的碳市场相互分散,这降低了交易的规模和流动性,导致行业缺乏全面覆盖。加快大湾区低碳发展的六项金融建议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并充分利用脱碳融资在大湾区中的支持作用,我们建议实施以下关键措施。1.为大湾区的脱碳融资,建立跨区域机构的协调机制:鉴于大湾区中金融市场的分散性,必须建立一个跨区域的转型金融机构协调机制,由当地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担任主要委员会成员,旨在加快该地区的行业转型。借鉴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调动政策激励措施和财政资源,支持转型活动和投资。核心协调机构可以在现有的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的基础上成立。2.促进中国大陆、国际和/或香港之间的共同分类目录/转型金融分类目录和信息披露机制的互认。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和避免该地区的假转型,当分类目录发布后,有必要促进中国大陆目前正在开发的转型目录和国际/香港标准的互通互认。有必要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就转型活动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达成共识,促进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TaskForceonClimate-relatedFinancialDisclosures,路径投资领域金额(美元)道路运输约6960亿美元增加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新能源汽车3650亿新建充电桩和充电站340亿新建加氢站40亿运输结构调整道路运输转为铁路运输和水运293亿建筑领域约3140亿美元绿色建筑新建绿色建筑780亿能效提升超低和近零能耗建筑10亿既有建筑改造2090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光热与光伏发电设施安装空气源热泵260亿制造业和其他高碳排行业约8300亿美元总投资需求1.84万亿来源:项目组估算表ES-1零排放情境下大湾区所需投资估算12WRI.org.cn简称TCFD)等强制性信息披露,促进市场做好采用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理事会(ISSB)等国际气候披露标准的准备。3.鼓励大湾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设立净零目标。设定净零目标是支持包括先进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内的商业机构制定可靠的脱碳技术路线图和投融资计划的关键,并对这一进展进行独立评估。该地区现有的绿色金融协会,如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和广东绿色金融委员会,可以帮助促进金融机构和企业根据本研究或其他已有倡议中的脱碳路径建立净零目标,例如“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和香港交易所的“企业净零排放实用指引”。净零排放目标应该具有雄心,在2060年之前尽早实现净零排放。一些加入SBTi的国际银行,如渣打银行,可以作为示范案例,并在目标设定、信息披露、企业客户推广方面发挥主导作用。4.开发与转型相关的金融工具以扩大融资规模,加速大湾区的整体经济转型:大湾区脱碳的1.84万亿美元的巨大投资需求,为金融机构调动私人资本并扩大资金流向区域乃至全国确定的转型活动和投资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债务类:建立大湾区资金计划,以扩大已确定的制造业、建筑业和运输业中与可持续性相关的金融产品和过渡金融产品。该计划应同时采用中国大陆的政策支持(例如,对债券发行的补贴和绿色信贷的贴息)和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绿色和可持续(GSF)补助计划(支付债券发行成本和外部审查费用)。此外,还可以创新碳相关产品,与中国排放配额(CEA)、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国际市场认可的碳信用额等碳资产挂钩。碳相关产品可将碳资产嵌入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结构中和其他碳交易产品,支持能源密集型企业遵循亚太贷款市场协会发布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贷款原则和转型金融分类目录的要求,制定转型目标和技术路线图,金融机构可提供可持续发展挂钩和转型标签贷款。▪权益类:探索设立税收优惠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于采用低碳新技术、利用数字技术升级碳密集行业或孵化一些关键领域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公司;并利用碳配额拍卖的潜在收入,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工业低碳基金,用于大湾区的脱碳技术投资和项目。▪保险类:创新一些保险产品,如绿色建筑保险、环境污染强制性责任保险、减碳损失保险、碳资产相关保险和使用新型低碳设备保险,以保障融资期内的能源绩效。5.开发特定行业的金融解决方案▪制造业:对于国内监管机构确定的关键能源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水泥、陶瓷和造纸,金融机构可以与这些行业的跨国公司合作,在价值链上扩大可持续供应链融资。利用可持续供应链融资可以为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可持续性分配价值,并为供应商及其买家提供切实的激励。▪建筑领域:利利用脱碳融资工具,通过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扩大绿色改造,实施有效的绿色改造合同能源管理(EPC)商业模式,在大湾区中采用绿色保险机制来解决期限不匹配问题,扩大对国际绿色建筑认证的认可,如国际金融公司(IFC)卓越高效设计(EDGE)证书,用于吸引国际资金、进行运营评估和披露能源数据。▪道路交通:通过对新能源货运车队、电动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政策激励,推动私人资本参与该地区充电桩和加氢站等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可持续的市政债券,投资铁路,利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转型融资为航运融资(不包括海事组织和双燃料船舶)。6.促进区域碳市场加速大湾区的转型。全国碳市场有望扩大涵盖的行业和重启CCER交易,这同时也是也是连接中国大陆CCER市场、香港“核心气候”和国际自愿碳市场的机会,将资本与全球气候相关产品连接起来。现有的广东和深圳碳排放交易系统也可以在加快大湾区转型中发挥更多作用,率先将全国碳市场未涵盖的行业——陶瓷、纺织、数据中心、建筑和运输——纳入到区域碳市场的范围中。探索建立与香港市场相连的大湾区区域碳市场,试点部分碳金融工具和衍生品。13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EachWorldResourcesInstitutereportrepresentsatimely,scholarlytreatmentofasubjectofpublicconcern.WRItakesresponsibilityforchoosingthestudytopicsandguaranteeingitsauthorsandresearchersfreedomofinquiry.Italsosolicitsandrespondstotheguidanceofadvisorypanelsandexpertreviewers.Unlessotherwisestated,however,alltheinterpretationandfindingssetforthinWRIpublicationsarethoseoftheauthors.Copyright2022WorldResourcesInstitute.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4.0InternationalLicense.Toviewacopyofthelicense,visit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图片说明CoverUnsplash/HousesCheung;pg.1Unsplash/xuefanluo;pg.2Unsplash/AlexAzabache;pg.4Unsplash/hzmb.gov.hk;pg.4Unsplash/@IMYT;pg.12Unsplash/JuniperPhoton.14WRI.org.cn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北京市东城区东中街9号东环广场写字楼A座7层K-M室邮编:100027电话:+861064165697WWW.WRI.ORG.CN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