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双碳”工作的进展、成效与战略思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对国际社会主动履行碳减排责任的庄严承诺。我国推进“双碳”工作“3060”计划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之一就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就“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等方面作出重要战略部署,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明方向。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京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其中提到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碳减排机遇&挑战作为人口和能耗大国,中国从未推卸降低碳排放的国际责任,也一直声明人均碳排放和历史累计碳排放都应纳入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相比,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增长显著,碳减排的压力非常大。对中国来说,“双碳”目标既是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目录01北京市“双碳”工作的进展及成效02北京市推进“双碳”工作的主要难题03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的战略思考01北京市“双碳”工作的进展及成效北京市“双碳”工作的进展及成效北京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加快传统能源结构的转型,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提高城市的森林覆盖率,从源头上实现节能降耗、减污降碳,二氧化碳强度在不断下降。北京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达到23%以上、降至每万元GDP0.42吨,是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进展《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让绿色低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的鲜明底色。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进展《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01统筹谋划,协调推动02节约优先,重点推进03创新驱动,深化改革04先立后破,防范风险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保持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十五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部分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成效实现“双碳”目标《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低碳试点工作方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成效加强科技创新,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北京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印发实施《北京市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强化节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大节能技术品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北京依靠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的环境治理体系综合应用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打造智慧化的监测、监管、执法和决策支持系统。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成效加强科技创新,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北京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激发产品需求,北京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产业。北京坚持“瘦身健体”,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自2014年起制定实施并持续修订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最新的2022年版目录进一步瞄准“双碳”目标,引导新增产业和功能发展更加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成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12年,北京市提出压减燃煤计划。2017年,北京城六区和南部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量压减至135万吨,占能耗总量比重仅为1.4%,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北京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清洁能源比重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多源多向、清洁高效、覆盖城乡的城市能源体系。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成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消费从2010年到2019年,北京的能源消费量从6359.49万吨标准煤上升至7360.32万吨标准煤,2020年有所回落,降低至6762.1万吨标准煤。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从2010年的29.59%逐年降到了2020年的1.9%,降幅显著。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成效推进重点领域的低碳发展绿色建筑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城镇节能住宅约5.5亿平方米,节能住宅约占全部既有住宅的95%;累计建成城镇节能民用建筑8.02亿平方米,节能民用建筑占全部既有民用建筑总量的80.6%,节能住宅和节能民用建筑的比重持续居各省市首位。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成效推进重点领域的低碳发展供热领域北京坚持可再生能源供热优先的原则,推动工业系统能源的低碳转型和替代,完善了小区供暖系统智慧化改造,积极推广烟气余热回收、绿电蓄热、热泵等供热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热比重,实现智慧供热与可再生能源耦合,推进供热系统重构。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成效推进重点领域的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北京从2018年开始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在2018年至2022年间累计增绿102万亩。截至2022年底,北京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8%,首都绿色生态空间大幅扩展。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成效健全法规监测标准和保障体系北京加大改革创新,完善重点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2013年,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北京市创新性地探索建立了二氧化碳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累计成交额超过22.3亿元。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成效推动区域低碳合作推进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推动国际合作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标杆,总结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典型经验和实施路径,持续推进在北京市举办大型活动的可持续性管理标准及体系建设。推动京津冀能源低碳转型,加强区域低碳能源合作开发,推进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促进区域的节能环保。北京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和国际组织的低碳政策对话、务实合作和经验分享,宣传北京低碳发展的实践成效,讲好北京故事。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成效加强组织领导北京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将“双碳”工作的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评体系中并增加权重,建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展的动态评估机制,不断优化完善政策,为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北京贡献。02北京市推进“双碳”工作的主要难题北京市推进“双碳”工作的主要难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科技创新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所以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我国绿色低碳领域的关键性技术取得显著突破,但还存在许多“卡脖子”的技术瓶颈,低碳技术发展和支撑能力建设的短板效应明显。北京市推进“双碳”工作的主要难题传统能源消耗占主导北京能源消费总量持续攀升,能耗强度大,这是制约“双碳”工作的重要难题。“十四五”期间,北京传统能源能耗强度大、比重高,但可以预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加速构建,北京的能源利用效率会逐步提高,传统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会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会持续增加。北京市推进“双碳”工作的主要难题产业碳排放强度大能源结构转型“十四五”期间,北京加大了能源结构转型,加快降低产业和生活能耗水平,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北京存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刚性需求,能源消费总量及碳排放强度基数较大,制约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北京市推进“双碳”工作的主要难题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强度大交通领域经过多年的减排降碳,发展绿色交通,北京交通碳排放总量增速由“十一五”时期的10%下降到“十三五”时期的4%,其中交通行业的碳排放已经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减量发展”,也出现了碳达峰的迹象。但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就要从每年4%的增速转变为-10%的年降速,而且负增长的拐点需在“十四五”时期出现。北京市推进“双碳”工作的主要难题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强度大建筑领域建筑物已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据统计,北京90%的碳排放集中于8.93%的土地面积上。城六区的能源消费总量为2893.3万吨标准煤,占全市的约4成;全社会用电量为551.43亿千瓦时,占全市的一半多。北京市推进“双碳”工作的主要难题生活消费的碳排放强度大市民观念市民对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接受程度较低,甚至有人仍然将高消费、高排放、高污染视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组织涉及环保领域的社会组织力量式微,社会影响力不强,社会资源参与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北京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型。03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的战略思考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的战略思考建立首都碳中和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估通过综合评估,根据各区域自身特点,完善相关数据统计体系,客观评价北京市碳排放量和碳汇能力。碳中和评价模型加快在全国建立首个超大城市的碳中和评价模型,测算每年碳排放总额、碳汇总额,全面测算北京离碳中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可行的碳减排方案。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的战略思考创新推进“双碳”工作与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北京绿色交易所的功能,推动碳减排相关的立法工作,完善北京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挥财政、金融、法律等多种手段的综合作用。整合首都智库力量和资源,加强北京碳减排、碳中和以及生态补偿等工作的政策研究。建立健全适合北京特点并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清洁发展碳交易、碳金融、生态补偿等长效机制。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的战略思考加快关键性低碳技术突破,制定低碳科技创新规划和实施方案01建立低碳科技自主创新的专项基金,加强各类低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广泛使用。02针对产业链中高碳排放端引入新的技术应用环节,消化吸收一批先进的低碳技术,攻克一批事关国家战略的关键绿色低碳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低碳技术装备和低碳技术关键产品。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的战略思考加快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根据国际能源转型经验和全国能源转型要求,推进北京能源绿色低碳智慧转型。挖掘本地自身低碳能源的潜力,利用北京充足的光照、地热、生物质等优势,加强新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的战略思考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强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构建低碳的服务业体系加快布局和打造一批碳中和型的高科技示范园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的战略思考加快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加快传统燃油车淘汰和电动化转型的步伐。要加大燃油车辆等现有存量的节能改造,逐年减少燃油车牌照发放。同时要推广低碳的运输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电动车。加大统筹谋划,以新能源核心技术突破为支撑来提高技术供给能力和产业发展能级。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做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品牌,建设世界级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基地。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的战略思考加快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推广低碳建筑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建筑。北京的土地空间有限,城区建筑物高度密集,要将生态修复和碳汇功能统筹考虑,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城市建筑的立体绿化。要实施城市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的节能水平。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的战略思考鼓励低碳消费与碳减排的合作消费侧1区域合作2国际合作3要在消费侧推动节能减排降碳,宣传低碳理念。要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营造绿色低碳的消费文化氛围。要加快构建京津冀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在碳减排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发挥大国首都的示范引领作用。感谢关注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