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 第 6期
2022年6月
太阳能学报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Vol. 43, No. 6
Jun., 2022
收稿日期:2022-04-28
通信作者:张 诚(1987—),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架构方面的研究。zc353850@alibaba-inc.com
DOI:10.19912/j.0254-0096.tynxb.2022-0592 文章编号:0254-0096(2022)06-0327-08
“双碳”背景下数据中心氢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张 诚,檀志恒,晁怀颇
(阿里巴巴集团,北京 100102)
摘 要:氢气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优质载体,也被认为是未来数据中心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助力。以节能降碳为主要出发
点,介绍数据中心氢能应用的意义、前景及相关研究现状,分析氢能产业链中制氢、储氢、用氢等各环节对数据中心氢能应用的
影响,最后阐述氢能作为数据中心备用电源、集中式电源以及分布式电源等不同应用场景的概念性方案,并分析各应用场景的
技术特点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数据中心;碳达峰碳中和;氢能应用;氢燃料电池;柴发替代;风光调峰;分布式发电
中图分类号:TK91 文献标志码:A
0引 言
近年来数据中心作为承载着国家和社会数字化、信息化
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其高能
耗、高碳排放的特点也逐渐受到多方的关注与重视,据统计
2020 年中国社会总用电量约 75110 亿kWh,而数据中心总用
电量约 870 亿kWh,占比为 1.16%,预计到 2030 年该数值将
达到 1.5%~2.0%,同时数据中心 CO2排 放总量预计将达到
15000 万t,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 1.5%
[1-2]
。
在全球“碳中和”的愿景下,作为数据中心的主要用户,
各大互联网云计算厂商均公布了自身的碳中和计划,如谷歌
宣布已实现了碳中和并确保 100%的可再生能源应用,且计
划到 2030 年实现全天候无碳运营;微软计划 2030 年实现碳
中和,并于 2050 年偿还所有碳足迹;亚马逊计划到 2025 年
100%使用可再生能源,2040 年整体业务中实现净零碳排放;
而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不晚于 2030 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云计
算的碳中和
[3]
。
现阶段中国常规数据中心仍依靠电网电力驱动,实现碳
中和的主要手段有 2种:1)节流,即采用技术节能减碳,如阿
里巴巴即将大规模部署的浸没式液冷技术,通过去冷机全自
然 冷 却 的 方 式 ,系 统 全 年 平 均 电 源 使 用 效 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PUE)可由常规风冷系统的 1.25~1.35 降低至 1.1
[4]
,
已逼近理论极限;2)开源,即通过直接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
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碳交易等方式实现用电低碳化,但
绿电及碳排放交易存在交易难度大、竞争激烈、成本高等风
险,难以保证数据中心 100%的绿电供应或碳抵消。而现阶
段中国电力组成仍以煤电为主,虽然可再生能源电力比例不
断上升,但作为调节电网稳定性的“压舱石”,煤电仍将长期
高比例存在,因此非零碳电网将成为制约数据中心碳中和的
重要阻力,寻找可替代的低碳补充能源就显得十分重要。
氢气是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载体,可通过长周期、大规
模的储能方式,充分消纳风光弃电生产绿氢,支撑高比例可
再生能源电网的稳定运行,因此被视为社会能源转型与脱碳
发展的重要助力。预计至 2060 年,氢在中国终端能源消费
中占比将达到 20%,其中可再生氢(绿氢)占比将达到 80%
[5]
,
因此可推断数据中心的碳中和之路将大概率与氢气产生交
集。本文将以数据中心的视角调研分析氢能产业发展的趋
势及应用研究的方向,对“双碳”背景下中国数据中心氢能的
应用场景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期为今后数据中心氢能大规模
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1氢能产业发展与数据中心应用
受中国“十四五”氢能战略驱动,多省市发布了 5~10 年
的氢能产业规划,除交通领域作为主要的氢能产业应用方向
外,氢储能、分布式发电以及数据中心氢能应用均作为重要
的试点方向
[6-10]
,本节将从制氢、储氢、输氢及用氢的角度,分
析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现状、技术特点及其经济性,为
后续数据中心应用场景的分析做基础数据支撑。
1.1氢的制备
目 前 ,中 国 常 见 制 氢 方 式 仍 以 煤 制 氢 为 主 ,占 比 约
63.54%,其次为工业副产品制氢及天然气制氢,占比分别为
21.18%及13.76%,电解水制氢产量较少,占比仅为 1.52%。
根据碳排放指标对氢气种类进行划分,碳排放强度不高于
14.51 kgCO2/kgH2可定义为低碳氢(蓝氢),不高于 4.9 kg CO2/
kg H2可定义为清洁氢或可再生氢(绿氢),其中可再生氢制备
能源需为可再生能源
[5]
,常见制氢方法参数对比见表 1
[11-12]
。
此外太阳能光催化、光电化学分解水、光合微生物及生物质
等多种绿色低碳制氢技术仍处于研发及实验阶段,规模化及
产业化尚待时日
[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