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汇编2021VIP专享VIP免费

碳达峰碳中和动方案汇
2021年)
目 录
1
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02
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33
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44
中国能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5 0
中讯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9 3
天风证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102
广东省涂料行业碳中和行动方案....................................... ........................112
川维化工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115
中国华电碳达峰行动方案...........................................................................116
江苏银行碳中和行动方案................................................... .......................1 1 8
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2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汇编(2021年)目录1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02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33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44中国能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50中讯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93天风证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02广东省涂料行业碳中和行动方案...............................................................112川维化工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15中国华电碳达峰行动方案...........................................................................116江苏银行碳中和行动方案..........................................................................118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2目录一、总体思路...................................................................................5(一)主要目的........................................................................5(二)基本原则........................................................................5(三)总体要求........................................................................6(四)主要步骤........................................................................6二、达峰目标分析及目标确定........................................................7(一)二氧化碳排放分析方法学............................................7(二)分析碳排放历史趋势与现状特征................................9(三)分析确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11三、实施路径.................................................................................12(一)重点领域识别..............................................................13(二)鼓励确定重点区域......................................................13(三)政策和措施优选..........................................................13(四)重大工程项目衔接......................................................16四、保障措施.................................................................................17(一)加强组织领导..............................................................17(二)强化目标责任考核......................................................17(三)强化资金支持..............................................................18(四)加强能力建设..............................................................18五、时间进度.................................................................................183一、总体思路(一)主要目的在全面摸清本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历史、认清排放现状、分析排放趋势、研判峰值目标的基础上,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任务,强化重大政策和行动,创新体制机制,为确保本地区按要求实现达峰目标指明方向并提供保障。各省(区、市)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对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的认识,通过编制《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省级达峰方案》),进一步明确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路线图、实施路径,统筹考虑国家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对达峰后情景进行必要论证,为推动本省(区、市)低碳发展提供综合方案、行动指导。(二)基本原则科学性。坚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科学分析碳排放历史变化及发展趋势,结合战略定位,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科学确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规范性。坚持以峰值目标为导向,做到指导思想明确、目标积极清晰、重点任务突出、保障措施有力,确保二氧化碳排放分析边界一致、数据透明、分析方法规范、峰值目标可比。可行性。充分反映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基本特征,确定的达峰目标既满足国家要求又通过努力可达,选择的达峰路径及重点任务清晰精准,提出的政策行动和保障措施切实可行。战略性。将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工作与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相衔接,制定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求的达峰目标。4(三)总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统筹协调,落实职责分工,将达峰目标及具体行动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目标考核:分解落实目标,建立年度报告、中期评估、目标考核制度,并将落实达峰目标及重点任务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善支撑体系: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地方能力建设,发挥研究机构支撑作用,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全民参与: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培训活动,提升全民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合力。(四)主要步骤1.分析排放变化与特征识别重点排放源:基于历史年份的能源活动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以及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排放数据,梳理碳排放总量及排放源构成,分析碳排放总量历史变化趋势,识别重点排放领域及排放源。2.研判确定达峰目标研判排放趋势:基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重点领域排放特征等驱动因素及减排潜力,科学研判未来碳排放总量发展变化新常态。确定达峰目标:基于对排放趋势的科学研判,结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现状以及未来战略定位,综合考虑国家关于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的有关要求,科学、合理地确5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总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并对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的碳排放下降趋势和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进行分析和说明。3.实施路径明确达峰路径:识别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重点领域及行业,研究提出本地区达峰路径,并将峰值目标分解落实到重点领域及行业,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分解落实到重点区域。将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相衔接。强化政策行动:深入分析本地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基础和条件,研究提出实现达峰目标的政策与行动路线图,主要包括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推动建筑、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低碳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与转型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峰值目标,统筹协调碳排放控制与大气污染物减排,探索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行业碳排放标准、项目碳排放评价等相关制度。在国家统筹部署下,积极利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政策工具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二、达峰目标分析及目标确定(一)二氧化碳排放分析方法学1.核算边界本指南所指二氧化碳排放,包含本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即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排放。为推动各省(区、市)实现达峰目标的同时做好率先实现碳6中和的基础工作,鼓励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单独报告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参考附件)。化石能源消费活动按领域可分为: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及其他、居民生活。各领域定义参考附件。为便于统计,各省(区、市)按运营主体注册地原则,将航空客货运输碳排放及国际远洋运输碳排放填入附件的表格中,单独报送生态环境部,不计入本省(区、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基本方法本省(区、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下简称名义排放总量)由能源活动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加总得到,即:,直接,间接其中,(1)能源活动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根据不同种类能源的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到,即:,直接其中,Ai表示不同种类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标准量),可由能源平衡表计算得到。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以各年度《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附录为准。EFi表示不同种类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采用最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排放因子数据,其中煤炭为2.66吨CO2/吨标准煤,油品7为1.73吨CO2/吨标准煤,天然气为1.56吨CO2/吨标准煤。(2)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利用本省(区、市)境内电力调入电量和国家推荐的煤电、气电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到,即:,间接其中,Ae表示由电网公司提供的煤电、气电和非化石能源电力调入量,EFe表示国家推荐的煤电、气电等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其中,煤电排放因子为0.853tCO2/MWh,气电排放因子为0.405tCO2/MWh。调入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其相应的调入电力二氧化碳排放计为0。(二)分析碳排放历史趋势与现状特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本省(区、市)2010-2019年的年度碳排放总量,并分别计算各领域和分能源品种的直接排放,以及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排放,包括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及其他、居民生活等领域。1.碳排放总量及各领域排放增幅计算本省(区、市)及各领域2011-2019年碳排放量相对2010年碳排放量增幅,分析碳排放总量历史变化趋势与规律。第y年碳排放相对2010年的增幅(,,),。第y年第j个领域碳排放相对2010年第j个领域的增幅(,,,,),,。8其中,第y年指2010-2019年中已有能源平衡表的年份,第i种能源指煤炭、石油、天然气、调入电力。其中,第y年指除2010年外的已有能源平衡表的年份,第j个领域指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及其他、居民生活等。2.各领域碳排放占比计算本省(区、市)2010-2019年各领域碳排放量占该年度本省(区、市)碳排放总量比重,分析碳排放变化趋势与规律。第y年第j个领域碳排放占比,,本省(区、市)碳排放总量。其中,第y年指2010-2019年中已有能源平衡表的年份,第j个领域指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及其他、居民生活等。3.分品种化石能源、调入电力碳排放增幅及占比计算本省(区、市)2011-2019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调入电力碳排放相对2010年碳排放增幅,分析分品种能源碳排放变化趋势和特征。第y年第i种能源碳排放相对2010年第i种能源碳排放的增幅(,,,,),,。其中,第y年指除2010年外的已有能源平衡表的年份,第i种能源指煤炭、石油、天然气、调入电力。第y年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占比,,本省(区、市)碳排放总量。9(三)分析确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基于本省(区、市)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能耗“双控”目标、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和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因素,科学研判排放趋势,综合考虑确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明确达峰路径和重点任务。1.一般步骤(1)识别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驱动因素参考历史排放变化趋势,结合本地区发展定位与进程、产业结构特征、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等,在不进行额外调整或开展强化行动的情况下,预测分析本省(区、市)未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能源需求及结构和重点领域碳排放,识别出本省(区、市)及重点领域与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确保能够体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呈稳中有降的趋势。(2)分析政策和措施发展趋势及减排潜力确定本省(区、市)重点领域碳排放控制政策与行动的实施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各类政策措施的减排效率、普及率或推广率的提升路径,研究提出实现达峰目标需要进一步强化或创新的重点政策与行动清单,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政策和措施减排潜力,评估上述政策和措施对拉动投资、扩大就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可能带来的协同效应。10三、实施路径明确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实施路径是落实省级达峰目标的关(3)峰值目标确定结合国家碳排放控制目标及分解落实机制相关要求,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综合研判峰值目标。(4)识别重点领域并确定达峰路径识别推动本地区达峰的重点领域及行业,筛选出能够实现重点领域及行业减排潜力最大化、推动重点领域及行业提前达峰的关键政策措施,形成政策措施需求清单。结合需求清单,确定下一阶段需要采取减排行动的重点领域,研究确定本省(区、市)“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时期的达峰路径,明确重点领域及行业碳排放控制主要目标与任务。2.分领域计算方法分领域的能源活动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可以根据不同种类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到,即:,直接,,,,其中,A表示不同种类化石能源的消费量,EF表示不同种类能源的排放因子,i为化石能源类型,j为领域类型,k为技术类型。各省(区、市)在预测分析并确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达峰路径后,需根据历史实际情况和预测结果填写完成附件中的表格。11键环节,通过重点领域识别、政策措施优选和重大工程项目衔接,进一步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把达峰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领域、行业和项目层面,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进一步分解到区域层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达峰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一)重点领域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式。从定性角度,主要考虑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利用潜力等因素,初步判断达峰重点领域。从定量角度,采用排放源法、排放趋势法、减排潜力和成本法、系统分析法等分析方法,识别出排放存量大、排放增量大、减排潜力大、减排成本低和对达峰目标贡献大的领域和行业,作为达峰重点领域。(二)鼓励确定重点区域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将二氧化碳达峰目标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到各个区域。重点区域的确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从定性角度,主要考虑人口聚集趋势、经济发展前景、产业结构状况、重大项目布局、技术水平条件、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初步判断达峰重点区域。从定量角度,采用排放源法、排放趋势法、减排潜力和成本法、系统分析法等分析方法,识别出排放存量大、排放增量大、减排潜力大、减排成本低和对达峰目标贡献大的区域,作为达峰重点区域。差异化确定不同区域的减排任务,指导重点区域分阶段制定并实施达峰目标。(三)政策和措施优选122.经济和产业结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产业结构升级、特色产业发展、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可供考虑的政策措各省(区、市)需制定达峰行动政策路线图,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能耗“双控”目标、大气污染防治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相衔接,将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相衔接,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纳入本省(区、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结合情景分析结果和相关标准、准则及工具,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分领域政策和项目清单,并进行排序和优选,形成兼具普适性和个性化的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分领域政策措施和项目选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城市空间格局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城乡发展、土地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充分体现低碳发展理念,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低碳化。可供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边界、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将“紧凑型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等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乡等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实施和动态管理;以低碳发展为导向,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紧凑型、集约型空间格局。13施包括但不限于:培育绿色低碳新产业,发展有特色的低碳服务业;发展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如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服务等。根据本地经济水平和资源条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行业生产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出的附加值,走向产业链高端。3.能源加工转换领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广使用天然气,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能源加工、转换和输送效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可供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可再生能源的直接补贴、可再生能源直接购电、强制新建筑安装太阳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社区集中购电、社区共享太阳能和灵活负载项目等。4.工业领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落后产能淘汰、技术标准升级、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快传统工业低碳化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可供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将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作为工业领域达峰行动重点;通过实施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和碳排放评估,从用能总量、能耗标准、碳排放标准等方面严把准入关,规避高耗能产业无序增长;通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对能源、材料和废弃物的重复、14研究识别2021-2035年投产的高耗能、高排放重大项目(综合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并列出清单,综合分析重大项目对本地持续、资源化再利用。5.建筑领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减少建筑能耗和优化建筑用能结构两个方面,推动建筑物的绿色低碳和近零碳运行。减少建筑能耗的主要途径包括合理控制建筑规模、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引导节约的建筑用能方式等。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的重点是推进低碳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尤其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可供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限制不合理拆迁,降低不理性的建筑材料需求;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和施工标准,延长建筑寿命;鼓励小型住宅和建筑再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等。6.交通领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控制交通活动水平、优化交通方式构成与运输体系组织方式、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和促进清洁能源应用等方面,推动构建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可供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高车船燃料经济性;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发展非机动车交通方式;加强机动车出行需求管理,推广现代运输组织方式;提高现代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等。(四)重大工程项目衔接15区碳排放影响,并填写附件中的表格。充分考虑本省(区、市)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对重大项目开展绩效分析(涵盖目标、成本、效益、影响等)及工程项目与达峰行动的关联性分析,明确项目布局、减排潜力及政策、资金、技术需求,辅助政策和项目的决策。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控制,避免将“碳达峰”变成“攀高峰”,确保平稳进入峰值年。对于重大工程项目的基本考虑包括但不限于:识别一些可立即实施投产运行的项目,助力达峰进程;根据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达峰目标设定不同项目组合;组织开展重点节能工程;深入实施低碳交通示范工程等。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级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总体工作,统筹部署《省级达峰方案》编制总体工作,审议重要成果,协调和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牵头成立《省级达峰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同发展改革、统计、工信、住建、交通等有关部门开展具体工作,跟踪本省(区、市)、重点领域及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的总体进展。(二)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对达峰目标完成情况评估、考核,明确各领域、行业主管机构的责任清单,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明确重点区域责16五、时间进度2021年2-3月,组建《省级达峰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编制团队。与本省(区、市)重点排放领域及行业有关人员沟任清单,健全责任体系。将提出和落实达峰目标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推动达峰相关政策落实。实行达峰行动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并建立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报告制度、中期跟踪评估机制,将达峰行动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重点行业主管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将达峰行动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重点区域主管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三)强化资金支持根据《省级达峰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行动等,构建多元化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项目库建设,保障达峰行动资金供给。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的扶持力度。(四)加强能力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开展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培训工作力度,对相关领域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撑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工作,鼓励重点排放行业和区域协同开展达峰目标和路径研究,保障《省级达峰方案》顺利实施;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培训考察、交流研讨等方式,积极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17通座谈,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相关研究及测算。4月,将包含达峰时间、峰值量等参数的核心指标测算表及相关测算考虑报送生态环境部。7月,形成《省级达峰方案》讨论稿,征求省级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8-12月,根据国家达峰行动方案相关要求,对《省级达峰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省级达峰方案》(初稿)提交生态环境部。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修改完善后正式发布。鼓励有条件和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区、市)尽早发布《省级达峰方案》。附件:1.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大纲2.核心指标测算表3.二氧化碳直接排放4.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排放5.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6.化石能源消费活动领域分类与定义7.重大项目能耗与碳排放8.航空客货运输及国际远洋运输二氧化碳排放18(一)能源领域政策与行动附件1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大纲XX省(区、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一、现状与形势分析通过对本省(区、市)经济社会、能源消费、低碳发展的现状分析,在研判当前形势及未来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特征、发展趋势、驱动因素、减排潜力等。(一)经济社会发展(二)能源消费及结构(三)二氧化碳排放历史与现状(四)二氧化碳排放发展趋势二、总体要求按照国家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结合本地实际及发展规划,研究确定本省(区、市)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份、总量目标及重点任务。三、开展重点领域及行业的达峰行动根据达峰目标任务,围绕重点领域及行业达峰要求,从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出发,提出促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以及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尽早达峰的政策与行动。19(二)工业领域及主要行业政策与行动(三)建筑领域(包括服务业和居民生活)政策与行动(四)交通运输领域政策与行动(五)农业等其他领域政策与行动(六)重大项目分析研判及相关措施四、重点区域的达峰行动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根据达峰目标任务,围绕重点区域率先达峰要求,从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出发,提出重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重大项目布局、深化低碳发展试点、探索近零碳及碳中和试点示范等政策行动和体制机制创新。(一)达峰目标(二)达峰行动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三)强化资金支持(四)强化能力建设20附件2核心指标测算表指标单位2005年2010-2019各年度2020-2035各年度实际值实际值预估值经济社会发展GDP增速%GDP总量万亿元(2015年不变价)人口亿人人均GDP万元/人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煤煤炭消费占比%石油消费占比%天然气消费占比%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能源活动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亿吨名义排放总量亿吨五年规划关键目标五年碳强度下降率%五年GDP能源强度下降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电力调入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调入电力量亿kWh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农业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21指标单位2005年2010-2019各年度2020-2035各年度实际值实际值预估值工业和建筑业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交通运输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服务业及其他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居民生活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22附件3XX省(区、市)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年份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万吨)分领域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及其他居民生活2005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23附件4XX省(区、市)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排放年份调入煤电电量(万千瓦时)调入气电电量(万千瓦时)调入非化石能源电量(万千瓦时)外省调入电量合计(万千瓦时)外省调入电力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吨二氧化碳)2005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24附件5XX省(区、市)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年份排放源与吸收汇种类201020152020202520302035总排放量(净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总计1.水泥生产过程2.石灰生产过程3.钢铁生产过程4.电石生产过程5.其他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总计1.森林和其他木质生物质碳储量变化小计乔木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疏林、散生木和四旁树活立木消耗2.森林转化碳排放小计燃烧排放分解排放废弃物处理总计固体废弃物25附件6化石能源消费活动领域分类与定义一、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包括电力、热力、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加工业、固体燃料和其他能源工业。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领域的能源消费量由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的“加工转换投入量”计算得到。对于电力,只考虑“一次能源生产量”,不考虑热力。具体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参照下表。表1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电力=一(1)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二(1)至二(2)中所有负项之和的绝对值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二、农业指农、林、牧、渔业。农业领域的能源消费量与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终端消费量”下的“农、林、牧、渔业”相对应,按照如下拆分规则对能源消费量数据进行调整:“农、林、牧、渔业”中汽油的80%和柴油的10%划出至交通运输,不考虑电力和热力。具体参照下表。26四、交通运输包括公路、铁路、水运(不含国际远洋运输)。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量与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终端消费量”下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对应。具体参照下表。表2农业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农业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汽油=四(1)20%柴油=四(1)90%电力、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四(1)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三、工业和建筑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其他工业以及建筑业。工业和建筑业领域的能源消费量与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终端消费量”下的“工业”和“建筑业”相对应。按照如下拆分规则对能源消费量数据进行调整:“工业”汽油的79%、柴油的26%划出至交通运输,不考虑电力和热力。具体参照下表。表3工业和建筑业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工业和建筑业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汽油=四(2)21%+四(3)柴油=四(2)74%+四(3)电力、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四(2)+四(3)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27表4交通运输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交通运输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汽油=四(1)80%+四(2)79%+四(4)+四(5)98%+四(6)98%+四(7)99%柴油=四(1)10%+四(2)26%+四(4)+四(7)95%电力、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四(4)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五、服务业及其他包括第三产业中扣除交通运输的部分。服务业及其他的能源消费量与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终端消费量”下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相对应。按照如下拆分规则对能源消费量数据进行调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中汽油的98%划出至交通运输;不考虑电力和热力。具体参照下表。表5服务业及其他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服务业及其他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汽油=四(5)2%+四(6)2%电力、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四(5)+四(6)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六、居民生活包括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部分。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量与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终端消费量”下的“生活消费”相28对应。各省(区、市)需按照如下拆分规则对能源消费量数据进行调整:“生活消费”中汽油的99%、柴油的95%划出至交通领域,不考虑电力和热力。具体参照下表。表6居民生活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居民生活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汽油=四(7)1%柴油=四(7)5%电力、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四(7)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29附件7XX省(区、市)重大项目能耗与碳排放序号项目名称拟投产时间一次能源消费量(万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万吨)30附件8XX省(区、市)航空客货运输及国际远洋运输二氧化碳排放(信息项)年份航空客货运输水上运输国内航空(万吨二氧化碳)国际航空(万吨二氧化碳)国际远洋运输(万吨二氧化碳)2005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31年份航空客货运输水上运输国内航空(万吨二氧化碳)国际航空(万吨二氧化碳)国际远洋运输(万吨二氧化碳)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注:1.航空客货运输对应国家统计局2019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对应行业代码为561;2.水路客货运输对应国家统计局2019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对应行业代码为551和552。32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2021年6月8日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为统筹推进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33(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坚持系统布局、前瞻引领、重点突破、融合转化,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先发优势,统筹考虑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系统分析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科研攻关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引领支撑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构建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我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瞄准世界前沿,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生态碳汇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34--高端平台体系基本建成。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方向,建设省级创新载体10家,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家,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集聚区。--创新人才团队竞相汇聚。力争引进30名以上绿色低碳技术相关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培育和引进50名以上创新型企业家和20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生态良性发展。建设10家左右以"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10家左右绿色低碳高新区,新增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50家。到2030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我省实现碳中和。二、重点任务35(一)实施基础前沿研究工程。1.加强基础前沿创新引领。围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领域,重点开展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电化学储能、催化制氢、直接空气CO2捕集、化学链载体材料、CO2分子断键与重构、生物直接转化CO2等方向机制、方法研究。到2025年,力争实现4项以上基础前沿重大创新。2.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协同创新。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需求,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通过协同创新重点推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储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系统、CO2捕集利用协同污染物治理等研究。到2025年,力争取得4项以上原创性成果。(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3.推进零碳电力技术创新。围绕能源供给转型和脱碳降碳需求,重点突破火电机组提效降碳、太阳能、风力、生物质与海洋能发电、规模化储能、先进输配电等关键技术,支持"风光倍增"工程和"千万光伏"计划实施,推动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力系统。到2025年,力争度电CO2排放下降5%,实现百MW级电化学储能技术应用。364.推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发展。围绕非电能源绿色发展重大需求,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促进形成氢能产业链,推动氢能、生物质能等非电用能替代。到2025年,力争建成单套液化能力≥5t/d氢液化系统,完成MW级掺氢工业燃气轮机样机制造,实现百kW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长期运行。5.推进零碳流程重塑。围绕化工、纺织、建材、钢铁、石化、造纸、化纤等高碳行业减污降碳需求,着力强化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等研究,持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加快推进行业绿色转型。到2025年,基于基础材料升级、过程工艺革新、能量梯级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突破一批流程再造关键技术。6.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聚焦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领域需求,通过多技术单元集成与优化,着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交通低碳燃料替代、智能交通、综合能源、碳标签认证等关键技术,协同发展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7.超前部署CCUS技术。聚焦碳捕集与利用,加快研发碳捕集先进材料、专用大型CO2分离与换热装备、CO2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烟气CO2捕集、CO2矿化及微藻利用技术,37部署直接空气CO2捕集等负排放技术。到2025年,力争实现CO2捕集率≥90%,CO2转化利用率≥90%,碳捕集能耗下降35%以上。8.系统部署生态碳汇技术。研究海洋、森林、湿地、农业、渔业等生态碳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重点开展海洋蓝碳、森林绿碳、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稳碳增汇技术攻关,建立生态碳储量核算、碳汇能力提升潜力评估等方法,挖掘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三)实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工程。9.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大力推广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利用先进技术,积极推动储能、氢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迭代应用,加速提升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占比,为构建零碳绿色能源体系提供重要保障。10.加速低碳先进技术转化。以高碳行业减污降碳需求为导向,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转化应用电能替代、氢基工业、水泥产品重构、装配式建筑等一批变革性技术,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3811.CCUS技术转化应用。积极推动火电机组十万吨级CO2捕集与利用技术应用示范,通过工程放大和技术迭代,降低碳捕集成本。在建材、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进行CO2捕集利用技术转化应用。在沿海地区开展CO2源汇匹配研究,进行CO2离岸封存工程示范。(四)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工程。12.强化基础前沿创新平台。聚焦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以太阳能利用、氢能利用、先进储能、CCUS等清洁低碳技术为主攻方向,整合优势单位组建省实验室;加强能源清洁利用、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优势单位争创国家级创新基地。新建一批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创新载体。建设一批体制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提升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战略力量。13.构建技术应用转化平台。聚焦太阳能利用、氢能和智慧综合能源供应等先进技术,融合能源、环境、材料、系统控制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力量,支持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能集团等优势单位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省内优39势单位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14.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嘉兴秀洲光伏、长兴新能源等低碳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结合自身优势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力争实现绿色低碳领域全覆盖。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加大专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五)实施创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15.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凤凰""雄鹰""雏鹰"和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头部企业集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开展协同创新。16.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统筹规划全省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新技术园区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头部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大中小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合同研发、订单生产等合作方式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构建创新生态圈。40(六)实施高端人才团队引育工程。17.加快领军型人才引育。结合"鲲鹏行动"等重大引才引智工程的实施,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推动和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及团队,重点支持"领域专精、层次高端、梯队有序"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提供高端人才保障。18.加强技术转化人才培养。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需求,坚持市场导向,支持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绿色低碳人才,加大科技转化和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流动机制。(七)实施可持续发展示范引领工程。19.推进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以"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创建10家左右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德清县、新昌县等已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升级。20.引领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引导高新区通过完善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度,搭建核心技术攻关交流平台,健全绿色产业金融体系,支撑低碳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10家左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发展示范高新区,打造区域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样板。41(八)实施低碳技术开放合作工程。21.推动国内外科技合作。聚焦氢能、储能、CCUS等领域,加强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依托省内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国际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等载体。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低碳领域高端创新载体。22.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鼓励长三角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进行科技交流,支持区域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合作,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促进长三角绿色低碳技术发展。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省级部门和各市、县(市、区)政府的工作协调。组建我省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战略指导专家委员会,为组织实施行动方案提供咨询和建议。按照"一盘棋"要求,充分衔接国家战略规划,积极融入国家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创新体系。(二)创新管理机制。42深入实施"双尖双领"科技计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谋划我省低碳技术科研攻关体系,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采用择优委托、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方式,签订"军令状",探索建立适应颠覆式创新的研发组织模式。(三)鼓励多元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绿色低碳技术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四)强化评估监测。加强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安排,根据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特点,结合组织实施效果、技术发展新动向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研究,迭代完善技术攻关清单。43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要求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我们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应对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引领全球化治理行动。一、公司推动能源电力转型主要实践国家电网公司牢固树立“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电网发展,加大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电力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全力推动新能源发展,促进能源供给清洁化。加快电网建设,“十三五”电网投资约2.4万亿元,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保障新能源及时并网和消纳。加强输电通道建设,跨省区输电能力达到2.3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电量比例43%,实现全国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开工抽水蓄能电站21座、装机容量2853万千瓦,在运在建规模达到6236万千瓦,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2020年底,公司经营区清洁能源装机7.1亿千瓦,占比42%。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4.5亿千瓦,占比26%,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利用率达到97.1%;21个省区新能源成为第一、第二大电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发电量5872亿千瓦时,减少电煤消耗2.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5亿吨。大力实施电能替代,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全面完成北方地区“煤改电”任务,累计完成1063万户,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建成覆盖176个城市的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网络,搭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推动长江沿线港口岸电建设,累计建成岸电设施1203套,实现长江主要港口岸电基本覆盖。在民航机场、沿海和内陆码头大力推广以电代油,在工业领域推广电窑炉、电锅炉4万余台。近年来,累计实现替代电量867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散烧煤4.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7亿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7%左右。加强电力技术创新,促进清洁能源利用高效化。研发并全面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建成国家风光储输、张北柔直等工程,探索新能源友好接入和综合利用新模式。建设“新能源云”平台,提供新能源消纳分析、电源并网、补贴申报、交易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在新能源电厂并网与运行控制领域,累计完成科研项目8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12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9项,主导或重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57项,制定企业标准80项。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和新型用能设备广泛接入,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发生显著变化,需要统筹研究解决。一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安全的关系。新能源、直流等大量替代常规机组,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用能设备广泛应用,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系统转动惯量持续下降,调频、调压能力不足。电力系统亟需创新发展和技术升级。二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电力保障的关系。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发电出力“靠天吃饭”,主要提供的是电量。近年来,我国用电需求呈现冬、夏“双峰”特征,峰谷差不断扩大,北方地区冬季高峰负荷往往接近或超过夏季高峰,电力保障供应的难度逐年加大。从运行实际看,满足电网高峰负荷需要,主要依靠的还是常规电源。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44既要统筹好常规电源发展,还要更加注重需求侧响应。三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成本的关系。为适应“双高”、“双峰”形势下新能源并网和消纳,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建设和运营成本都要增加。国内外研究表明,随着风光等电源发电量占比的快速提高,为消纳新能源付出的系统成本将会明显上升,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不能完全实现对冲。我国新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西部北部地区集中开发、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成本更高。另外,用能成本过低,不利于“能源双控”和节能降耗,难以支撑能源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利于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要着力疏导能源供应侧成本上升与需求侧成本较低的矛盾。面对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和需求侧响应“双侧”发力,解决“双高”、“双峰”问题,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二、能源电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价值方向,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义深远重大,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国家电网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担当;是推动我国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重要转变,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引擎,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大幅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我们强烈感受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一是我国实现“碳中和”时间紧难度大。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过渡期;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0%左右,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必须付出艰苦努力。二是统筹碳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欧美主要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电力需求还将持续攀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必须探索一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情况下,既要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又能实现碳减排的务实路径。三是能源电力领域任务重。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减排任务很重。能源消费达峰后,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电力行业不仅要承接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还要对存量化石能源电源进行清洁替代,必须作出更大的贡献。四是电网企业责任大。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关键是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尤其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我国95%左右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重要的网络平台,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是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核心枢纽,既要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电网企业面临保安全、保供应、降成本的巨大压力,同时自身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公司要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在碳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反复深入研究,提出了能源电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能源领域碳排放总量大,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电力系统碳减排是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达峰”是基础前提,“碳中和”是最终目标。要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平台思维、加强科技创新、发45挥市场作用,政府、社会和能源企业多方共同努力,源网荷储各环节共同发力,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能源电力可靠供应、保障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并举,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大力发展水电,加快推进西南水电开发;安全高效推进沿海核电建设。二是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优化煤电功能定位,科学设定煤电达峰目标。煤电充分发挥保供作用,更多承担系统调节功能,由电量供应主体向电力供应主体转变,提升电力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三是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调峰气电建设,推广应用大规模储能装置,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四是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发电机组涉网性能,加快光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光伏逆变器创新突破,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储能装置研制。推动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研发,加快CO2资源再利用。预计2025、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0%、25%左右。在能源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一是强化能耗双控,坚持节能优先,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体系,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二是加强能效管理,加快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用能转型,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以电为中心,推动风光水火储多能融合互补、电气冷热多元聚合互动,提高整体能效。三是加快电能替代,支持“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电能替代,持续推进乡村电气化,推动电制氢技术应用。四是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构建可中断、可调节多元负荷资源,完善相关政策和价格机制,引导各类电力市场主体挖掘调峰资源,主动参与需求响应。预计2025、203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30%、35%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就。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能源电力绿色供给体系,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科技进步,能源电力有望提前实现“碳达峰”。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能源电力有望尽早实现“碳中和”。三、国家电网公司行动方案国家电网公司将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加强组织、明确责任、主动作为,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互联互通、共享互济的坚强智能电网,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争排头、做表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国网贡献。当好“引领者”,充分发挥电网“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加快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推进能源电力行业尽早以较低峰值达峰;当好“推动者”,促进技术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尽快实现“碳中和”;当好“先行者”,系统梳理输配电各环节、生产办公全领域节能减排清单,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实现企业碳排放率先达峰。(一)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1.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支持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并网消纳。在送端,完善西北、东北主网架结构,加快构建川渝特高压交流主网架,支撑跨区直流安全高效运行。在受端,扩展和完善华北、华东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加快建设华中特高压骨干网架,构建水火风光资源优化配置平台,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2.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将持续提升已建输电通道利用效率,作为电网发展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推动配套电源加快建设,完善送受端网架,推动建立跨省区输电长效机制,已建通道逐步实现满送,提升输电能力3527万千瓦。优化送端配套电源结构,提高输送清洁能源比重。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十四五”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46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3.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开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绿色通道”,确保电网电源同步投产。加快水电、核电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支持四川等地区水电开发,超前研究西藏水电开发外送方案。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4.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为分布式电源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清洁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并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分布式光伏达到1.8亿千瓦。5.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促进各类能源互通互济,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支撑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推进各能源品种的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二)推动网源协调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着力做好清洁能源并网消纳6.持续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加快已开工的4163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四五”期间,加大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和前期工作,再安排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积极支持煤电灵活性改造,尽可能减少煤电发电量,推动电煤消费尽快达峰。支持调峰气电建设和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7.优化电网调度运行。加强电网统一调度,统筹送受端调峰资源,完善省间互济和旋转备用共享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多级调度协同快速响应。加强跨区域、跨流域风光水火联合运行,提升清洁能源功率预测精度,统筹全网开机,优先调度清洁能源,确保能发尽发、能用尽用。8.发挥市场作用扩展消纳空间。加快构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深化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采用灵活价格机制促进清洁能源参与现货交易。完善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省间交易体系,积极开展风光水火打捆外送交易、发电权交易、新能源优先替代等多种交易方式,扩大新能源跨区跨省交易规模。(三)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着力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9.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推动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纯电动船、公路和铁路电气化发展。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推进电供冷热,实现绿色建筑电能替代。加快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建设,推进清洁取暖“煤改电”。积极参与用能标准建设,推进电能替代技术发展和应用。“十四五”期间,公司经营区替代电量达到6000亿千瓦时。10.积极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积极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助力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客户服务平台,及时向用户发布用能信息,引导用户主动节约用能。推动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挖掘用户侧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的潜力。11.助力国家碳市场运作。加强发电、用电、跨省区送电等大数据建设,支撑全国碳市场政策研究、配额测算等工作。围绕电能替代、抽水蓄能、综合能源服务等,加强碳减排方法研究,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碳减排服务,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通过市场手段统筹能源电力发展和节能减碳目标实现。(四)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加快实施,着力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12.全面实施电网节能管理。优化电网结构,推广节能导线和变压器,强化节能调度,提高电网节能水平。加强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运维检修各环节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加强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循环再利用和电网废弃物环境47无害化处置,保护生态环境。13.强化公司办公节能减排。强化建筑节能,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减少用油能耗。14.提升公司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充分挖掘碳减排(CCER)资产,建立健全公司碳排放管理体系,发挥公司产科研用一体化优势,培育碳市场新兴业务,构建绿色低碳品牌,形成共赢发展的专业支撑体系。(五)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着力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15.统筹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实施“新跨越行动计划”,同步推进基础理论和技术装备创新。针对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点,加快电力系统构建和安全稳定运行控制等技术研发,加快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虚拟电厂、新能源主动支撑等技术进步和应用,研究推广有源配电网、分布式能源、终端能效提升和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研制,推进科技示范工程建设。16.打造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深化应用“新能源云”等平台,全面接入煤、油、气、电等能源数据,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支持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绿证交易、绿色金融等新业务,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智慧能源体系构建。(六)推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集聚能源绿色转型最大合力17.深化国际合作与宣传引导。高水平举办能源转型国际论坛,打造能源“达沃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倡导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可持续性管理,融入全球话语体系,努力形成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国际引领。加强信息公开和对外宣传,积极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讨交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汇聚起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18.强化工作组织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公司“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各机构、各单位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科研单位集中骨干力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研究制定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企业率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国家行动方案,整体实施、持续推进。(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1.统筹制定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出台国家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峰值、“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主要指标分解到各行业、各地区,结合经济发展需求和承受能力,提出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梯次达峰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2.坚持和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健全双控管理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能耗强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制定需求侧响应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全过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所有用户公平承担消纳责任。3.加强能源电力统一规划。发扬我国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经验优势,坚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实现源网荷协同联动、有效衔接。将电力系统全环节促进能源转型的重大举措、重点工程纳入国家规划,统筹协调、加快落地实施。4.完善市场机制和价格财税政策。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健全能源电力价格合理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完善抽水蓄能电价形成和容量电费分摊机制,建立储能电站投资回报机制。通过价格机制,调动用户节能降耗和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积极性。485.推动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发展。基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果,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全面实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充分考虑碳市场对于电力市场的影响,将电能价格与碳排放成本有机结合,发挥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协同互补作用,提高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由用能企业承担碳排放成本,更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6.支持低碳技术创新。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能源电力技术创新。支持科研团队建设,培育专家人才。鼓励各类资本进入低碳技术研发领域。7.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监管措施和核查制度,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二)行业发挥实施主体作用,推动国家方案落地1.发电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淘汰不达标落后煤电机组。提升灵活调节电源的比重,建设调峰电源,发展“新能源+储能”、光热发电,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加快碳捕捉、封存和二次利用技术进步,力争尽早实现零碳排放。2.用电企业主动响应电力系统需求,及时调整用电行为和用电模式,积极消纳清洁能源。工业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改造,强化余热、余气、余压重复利用,降低能耗、提高能效。3.相关行业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提升电气化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应用低碳节能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三)社会民众自觉行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1.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响应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2.自觉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3.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2021年3月1日)49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践行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2021年6月50目录一、前言...........................................................1二、中国能建的观点和主张...........................2三、中国能建的优势能力和实践贡献.........12四、中国能建的举措和行动.........................2251一、前言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014年)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极有可能(概率95%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引起的。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提出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中国是《巴黎协定》缔约方之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30·60”战略目标)。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能源领域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的90%左右,其中52经过深入学习和研究“30·60”战略目标提出的背电力行业碳排放又占能源领域碳排放一半左右。能源电力领域是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关键领域和主战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是为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性特大型集团,是能源电力工程领域的国家队和排头兵,理应充当践行“30·60”战略目标和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引领者、排头兵和重要参与者,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彰显央企担当,履行社会责任。二、中国能建的观点和主张(一)总体认识和观点。中国能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和重要论述。我们认识到,“30·60”战略目标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兑现国际承诺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重大举措,充分彰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同时,设定“30·60”战略目标也凸显了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53景和内容,我们有五个深刻体会:深刻体会之一:“30·60”战略目标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引起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支撑与持续动力。深刻体会之二:实现“30·60”战略目标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发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及民众等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承担、共同参与,多措并举,才能确保“30·60”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深刻体会之三:我国要实现“30·60”战略目标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付出非凡努力。一是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占全球的比例接近30%,而且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仅30年左右,相比之下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普遍在50~60年左右。二是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市政、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需求仍然旺盛,碳排放增长压力较大。三54深刻体会之五:“30·60”战略目标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思维、全球视野,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框架下,加强国际合作,积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炭这种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难以改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目前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虽已下降至57%以下,但仍远高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相信基于我国强大的制度优势,经过集成、整合全社会各要素力量,我们必将战胜挑战,全面如期实现“30·60”战略目标。深刻体会之四:挑战越大,机遇越大。“30·60”战略目标将全面引领经济社会尤其是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极大推动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有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增强在新能源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发展先机。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直面挑战、积极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55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对外宣传、复制和推广我国的成功实践。(二)关于“30·60”战略目标背景下能源电力发展路径的观点和建议。鉴于能源电力领域在践行“30·60”战略目标中的重要地位,中国能建经过深入研究,分别提出了能源行业和电力行业发展路径的初步观点和建议。1.基于“30·60”战略的能源行业发展路径建议—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入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30·60”战略目标背景下能源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维,着力从节约能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化石能源碳捕集、建设碳市场等角度推动能源行业碳减排,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主的非化石能源,着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一是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效是减碳、降碳的重要手段,把节能优先贯穿到能源体系的各个领域,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行56四是加速能源深度脱碳,围绕电能等二次能源重构能源体系。加快推进能源消费侧电能替代,以电为中心重构能源体系和供需模式。持续提升电气化水平,大幅动,推进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方式。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二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推动化石能源消费渐次达峰。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要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之后逐步下降。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力争实现“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费零增长,重点推进散煤清洁化替代。力争石油消费在“十五五”期间达峰、天然气消费在2035年前后达峰。三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新能源跨越式发展。积极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稳步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进沿海核电建设,积极推动核能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风电、光伏发电消纳能力,加快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57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积极推动氢能替代,着力提高“绿氢”比重。积极发展生物燃料,推动化石能源消费的脱碳、减碳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五是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快现代能源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碳交易试点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开展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企业主动参与试点碳交易市场。2.基于“30·60”战略的电力行业发展路径建议—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行业碳排放占能源领域碳排放的一半左右,电力系统碳减排是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中之重。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新型电力系统是适应极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绿色低碳电力系统,是源网荷储深度融合的高度安全电力系统,是符合灵活开放电力市场体系的高效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可概括为:在结构上,新能源成为主体电源,依托技术创新提供可靠电力支撑;在形态上,源网荷储融合互动,“大电源、58二是加速推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保障能力提升。大电网”与“分布式系统”兼容互补;在技术上,系统各环节全面数字化,调度运行体系高度智能化;在机制上,主动适应公平、灵活、高效的电力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着重从以下方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一是加速推动主体电源向新能源转变。统筹做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推动新能源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基础上,坚持集中与分布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远距离外送并举等发展原则,努力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多元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替代煤电成为新的主体电源。统筹考虑本地消纳与外送,积极鼓励综合能源基地以多能互补模式外送消纳,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工商业绿色用能模式。完善新能源开发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新能源消纳长效机制,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因地制宜探索“光伏+”综合利用,持续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占比。按照优化存量、严控增量的原则,加快推进煤电由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节服务的兜底保障基础性电源转变,积极开展存量煤电清洁低碳化改造。59以电力消纳为抓手,构建源网荷储协同消纳体系,推动新能源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在电源侧,建设新型“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提供可靠支撑和调节能力,从源头上缓解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冲击;全面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深度挖掘煤电调峰潜力,因地制宜发展调峰气电项目,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储能在源、网、荷侧的市场化应用,促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在电网侧,提升存量跨省区输电通道利用率,稳步推进新建跨省区输电通道,依托多能互补外送模式逐步提升通道清洁能源输送占比,优化完善区域内电网主网架,加强各级电网协调发展高效衔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稳定接入,增强配电网的分布式新能源接网能力。在负荷侧,引导用户错峰用电,积极发展电动汽车、储能、电供暖等可中断负荷,大力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建立健全需求响应与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协同机制,提升用户参与新能源消纳的积极性。通过在源、网、荷侧全面发力、多措并举,切实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保障能力,保障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和消纳,维持“大电源、大电网”与“分布式系统”兼容互补的新形60四是加快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电力运行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电力系统各环节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原生”的泛在感知,实现生产到消费的数据融合,大幅提升系统整体技术水平和运行效率,实现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三是加速推动电力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引导电力系统加快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积极探索微网、储能、综合能源系统等电力新业态与生态环境保护、新型智慧城市等融合发展,推广“互联网+”智慧能源、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新能源微电网、“光伏+”互补应用等新业态示范,实现多种能源协同供应和梯级利用,满足各类用户多样化用能需求。培育构建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增量配电业务、综合能源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市场准入制度,营造有利于各类商业模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新型电力系统产学研体系建设,优化调整产业布局,补足前端研发的产业短板,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独立自主和升级换代,形成完整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力产业链。61源网荷双向安全高效互动。在电源侧,积极推动各类电厂融合先进控制技术与智慧管理技术,持续提升管理效率和安全水平。在电网侧,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智能化调控运行体系,推动先进电网技术与数字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大电网感知能力与互动水平,加快智能微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服务水平。在负荷侧,扩大先进智能用电技术应用范围,多措并举,满足各类分布式发电、用电设施接入以及用户多样化用电需求。五是加快推进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全面推动电力系统市场化转型,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市场体系标准规范和政策机制,构建交易品种多样、市场主体多元、交易机制灵活开放、竞争有效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实现各类电源、用户负荷、独立储能设施公平无歧视参与市场交易。在电力中长期交易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相结合的能量市场,深化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加快容量市场、合约市场等配套市场建设,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范围。加快完善储能设施成本疏导机制,鼓励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62从企业资质方面来看,中国能建及所属企业资质涉及勘察、设计、咨询、施工、装备制造等方面近1500项。在施工领域,持有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2项(水利水电6项、电力2项、建筑2项、公路2项),各类工程施工承包一级资质173项(总承包一级78项、专业承包一级95项),涵盖能源电力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理顺储能设施运行管理体制和电价形成机制。充分调动用户参与电力系统互动的积极性,加快构建需求侧响应市场。三、中国能建的优势能力和实践贡献(一)中国能建的优势和能力。1.全产业链优势明显。从业务范围来看,中国能建是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性特大型集团,主营业务涵盖能源电力、水利水务、铁路公路、港口航道、市政工程、城市轨道、生态环保、水泥、民爆和房地产等领域,具有集规划咨询、评估评审、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及管理、运行维护和投资运营、技术服务、装备制造、建筑材料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63各个领域;在勘察设计领域,持有综合甲级工程设计资质8项、行业甲级设计资质19项(电力13项、公路1项、水利4项、建筑1项)、工程勘察综合甲级20项、海洋工程勘察甲级1项;还持有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金融许可证、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多种资质证照。2.技术创新、集成优势突出。中国能建以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为依托,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和集成能力。截止2020年底,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0个省级研究机构和98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0082项。截至目前,中国能建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8项,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8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58项。3.综合实力强大。中国能建部分成员企业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的,是国家能源电力建设的主力军,全程参与和见证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目前,中国能建旗下有23家电力设计企业,代表着我国电力设计领域的最高水平,其641.全面发挥中国能建智库力量,促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中包括6家大型区域性电力设计院(东北电力设计院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力设计院),14家省级电力设计院和1家境外设计企业(西班牙);有30多家工程建设企业,业务范围涵盖工程建设各个领域的施工建设,在大型水利水电、火电工程施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中国能建所属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定位为“能源智囊、国家智库”,是“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中国能建连续多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在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25强、全球承包商250强和国际承包商250强排名位居前列。(二)中国能建推进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已有实践和贡献。中国能建作为能源电力工程领域的国家队和排头兵,一直以来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围绕价值创造,多年来在智库咨询、科技创新、工程服务、投资开发等领域,为推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未来践行“30·60”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65一是作为国家级高端咨询机构,以促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为重点,长期以来为政府部门、能源及电力相关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等智库支撑服务。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先后承担了能源、电力“十三五”规划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开展能源“十四五”规划、电力“十四五”规划、能源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研究等工作;基于智库成果支撑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出台了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指导意见、能源电力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引导了产业发展和机制创新。二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引领,合理规划全国能源电力保障体系。先后完成了全国联网以及北、中、南三个西电东送通道规划工作,推动形成了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电力资源配置平台;有序推动水电开发与外送,先后承担了三峡、乌东德、白鹤滩及大渡河流域、金沙江中下游、澜沧江上游等大型电源基地外送方案及输电通道研究论证工作。三是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牵头承担能源、电力“十三五”规划研究工作为契机,为应对弃风、弃光问题,积极开展促进新能源消纳相关课题研66中国能建建设了世界首个基于火电厂超超临界机究,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研究支撑,有力促进了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青海等能源大省,开展以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基地规划研究,探索不同地区新能源发展方式,助力地区能源转型。另外,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挂牌成立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全面负责全国新能源电力消纳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常态化开展全国新能源监测预警评估,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新能源建设管理提供支撑。2.充分发挥中国能建科技创新成果的引领作用,占领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高地。中国能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低碳产业领域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等核心业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在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光伏电站设计、施工技术,特高压交直流、柔性直流、GIL综合管廊输变电工程设计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太阳能热发电、风电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在核电常规岛设计和安装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67组的碳捕集测试平台;研发了三代核电核级阀门驱动装置,获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填补国内空白;建成世界上首个10兆瓦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主编的《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作为首部海上风力发电场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的空白;主编的《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填补了国内外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的空白,也是世界首部塔式光热发电站设计技术标准。3.发挥中国能建全过程、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服务优势,推动低碳能源蓬勃发展。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领先的业务能力,中国能建在低碳能源工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业绩,创造了无数个“中国/世界之最”,包括设计和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超超临界火电工程、世界首个第三代核电的常规岛工程、世界最大风光储输工程、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特高压输电工程、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等。一是在水电站建设方面。截至目前,中国能建累计参与建设的水电站项目总装机容量约1.9亿千瓦(全国总装机容量为3.7亿千瓦,含抽水蓄能),在水电工程领域施工市场份额超过30%,其中大型水电工程领域施68工市场份额超过50%。典型工程业绩包括:建设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电站;承担了代表世界大坝施工最高技术水平的三峡水电工程65%施工份额;承担了具有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级双曲拱坝的乌东德水电站工程75%施工份额;目前,正在承担着世界上率先使用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在建规模最大、仅次于三峡电站的全球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的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在新能源建设方面。中国能建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坚定先行者和推动者,截至目前执行勘察设计任务的新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7亿千瓦,执行施工任务的新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1亿千瓦(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约5.3亿千瓦)。典型工程业绩包括:作为全国第一个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建设海上风电的承包商,建设了粤电湛江外罗海上风电项目;在大型光热发电站技术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建设了新疆哈密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亚洲首座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电项目、世界首个高温熔盐槽式光热电站、世界首个线性菲涅尔熔盐光热电站等一批项目,探索出成熟的光热发电项目技术实施方案。69正在承担单机容量最大的国产核电机组(CAP1400)工三是在清洁高效火电建设方面。促进火电清洁高效发展,是推动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能建在火电建设领域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依托在勘察设计、施工建设方面的绝对优势,近年来大力推动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尤其是在大容量、高参数煤电建设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极大的推动了煤电节能减排。截至目前,中国能建主导或参与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煤电机组达到100台(全国共140台左右)。典型工程业绩包括:设计和建设了国内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华能玉环电厂一期工程;设计和建设了世界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项目—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其发电效率达到47.82%,发电煤耗低至256.8克/千瓦时,成为全球煤电节能降耗的标杆。四是在核电建设方面。累计执行国内常规岛勘察设计业务7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已投运45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已投运核电总装机容量的90%以上;累计执行常规岛工程建设超过3300万千瓦,占全国66%。此外,中国能建还积极拓展了核岛建设业务,完成了全国一次核准规模最大核电项—中广核阳江5、6#核岛工程建设,704.坚持绿色建设与运营,发挥带动示范效应。程—国核压水堆示范工程2号核岛安装施工任务。五是在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方面。中国能建依托其在电网勘察设计领域强大的竞争力,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其中,既包括三峡水电站送电江苏、上海、广东输变电工程,云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世界首条特高压直流工程),四川锦屏水电站送电江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向家坝水电站送电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溪洛渡水电站送电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糯扎渡水电站送电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滇西北送电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条多端特高压直流工程)等以输送水电为主的电网工程,也包括酒泉送电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哈密至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张北至雄安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张北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等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电网工程。中国能建还参与了部分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施工建设,包括三峡水电站送电上海输电工程、云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等。71中国能建坚决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环境保护的发展红线,在确保各项指标稳定达标的前提下,通过管理创新、持续改进,坚持绿色施工和生产。积极开展绿色施工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并取得成效,于2014年编制发布了《创建绿色施工示范项目工作指南》,承建的国电泰州二期2×100万千瓦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工程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第四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称号。参与设计、建设的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宁德核电厂一期工程、中广核湖北大悟江家山风电场48兆瓦工程、500千伏岐山输变电工程等项目获评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所属水泥企业坚持绿色生产,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水平,荣获“2020年度环境社会责任企业”称号。5.大力推动开放合作,助力能源低碳转型。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指导下,搭建研究协作平台,服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立“提升中国火电灵活性协作平台”,开展技术路线和政策机制研究,组织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促进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新能源消纳。成立“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创新协作平台”,促进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推动72四、中国能建的举措和行动中国能建于2020年底明确了“146”发展战略:坚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政策和标准研究,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交流合作。中国能建拥有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秘书处等十余个国际合作平台,组织承办了“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中欧能源技术创新论坛、ACD亚洲能源安全与转型合作论坛等多个国际会议,促进了中国能源行业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指导下,积极开展先进技术引进推广工作,与芬兰、德国、丹麦、瑞典、英国等众多欧洲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和企业开展了先进能源技术交流及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6.积极培育低碳能源产业,投资运营初见成效。中国能建在低碳能源产业上积极布局,投资建设了一批水电、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运营初见成效。截至2020年底,在水电板块,中国能建控股装机容量78万千瓦;在新能源板块,控股装机容量140万千瓦。73持行业领先、世界一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愿景;力争在践行国家战略上走在前列(国家战略的践行者)、在推动能源革命上走在前列(能源革命的先行者)、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高质量发展的笃行者)、在建设美好生活上走在前列(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努力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工程总承包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一流的建材、工业产品和装备提供商。中国能建将立足“146”发展战略,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基本点”,贡献能建之智、能建之力,全面践行“30·60”战略目标:(一)以高端规划咨询为统领,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奉献能建之智。1.做好行业规划研究支撑,引领能源电力低碳发展。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牵头开展能源、电力、能源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研究为抓手,落实“30·60”战略目标要求,锚定从高污染高排放到低污74积极开展金沙江上下游、雅鲁藏布江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几字湾等水电站外送方案和输电规划研究,统筹推进西南水电基地开发和外送。发挥在电力规划、电网规划方面的核心优势,积极开展新能源消纳研究,主动谋划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新能源或染低排放的能源格局之变,明确“十四五”及中长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目标、路径和举措,提出能源结构调整、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发展建议,助力“30·60”战略目标的实现。2.发挥能源电力领域独特优势,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制定。发挥在能源电力领域规划咨询方面的独特优势,主动作为,积极开展“30·60”战略目标实现路径研究,积极与国家生态环境部门、能源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能源企业、重点用能企业等对接,主动服务,参与国家、行业、地方和有关企业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或行动方案制定,为实现“30·60”战略目标贡献能建智慧。3.发挥规划咨询引领作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75综合能源基地开发和外送。建设运营好全国新能源电力消纳监测预警平台,继续常态化开展全国新能源监测预警评估,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积极建言献策,提供决策支撑,服务行业,促进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4.组建专门碳中和研究机构,为发挥能建之智提供组织保证。发挥在规划咨询和勘察设计领域的人才、信息、资源优势,组建中国能建“30·60”研究和开发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具有能源电力行业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智库,聚焦“30·60”战略目标,以能源电力为切入点,开展政策研究、方案设计、技术研发等,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研究支撑和服务。(二)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大力开展低碳能源电力业务,推动能源电力低碳转型。1.全面进军新能源及储能等相关产业,助力能源结构优化。突出规划设计引领和投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持续提升新能源领域规划、投资、设计、施工和运营能力,大力开拓新能源工程业务,打造新的工程76发挥在水利水电施工领域的传统优势,继续推进白鹤滩等大型水电站建设,确保按时保质投产,积极推进金沙江上下游、雅鲁藏布江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几字湾等水电站开发建设,打造优质工程、样板工程。巩固提升核电常规岛勘察设计和施工领域固有优势,积极服务业主方,承接核电项目消纳和接入方案设计业务,确保核电项目安全稳定接入电力系统。提供优质核电常规岛勘察设计和施工服务,拓展核岛施工业支柱产业。加大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项目开发力度,孵化开发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整合集团内部技术研发、科技孵化、装备制造等力量,加大技术研发应用领域对外战略合作和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进军储能等新能源相关产业,推进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开展新能源参与电力交易机制研究,培育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新能源发展模式和业态,提供优质的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发展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到2025年,控股新能源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2.发挥产业综合固有优势,推进水电、核电等传统清洁能源开发建设。77务,促进核电安全发展。持续提升地热业务竞争力,大力开拓地热规划设计和施工业务,积极开展优质地热项目投资。3.发挥技术集成及全产业链等核心竞争优势,促进火电清洁高效发展。发挥在煤电系统优化、设计集成、施工建设方面的传统优势,跟踪推广煤电机组耦合生物质能掺烧技术和碳捕捉封存利用等相关技术,大力推动存量煤电项目清洁低碳和灵活改造,对于承接的新建煤电项目,积极推动建设提供高参数、大容量、清洁、高效、灵活、低碳、智能化的煤电机组,促进煤电行业节能减排,充分发挥煤电在保供和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助力碳达峰。气电是实现“油气替代煤炭”,降低煤炭消费比重进而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抓手,也是重要的调节性电源。中国能建将充分发挥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等方面的固有优势,积极拓展气电工程业务,择机开展气电投资运营业务。4.积极推进大型输电通道工程建设,助力清洁能源外送消纳。78发挥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聚焦“30·60”战略目标,瞄准国际前沿,抓紧部署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清洁高效火电、新型输电通道、新能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交通建筑与能源电力融合、绿色生产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技术,大力发挥在输变电工程尤其是特高压勘察设计和施工领域的固有优势,不断提升技术实力,积极承担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勘察设计和施工业务,建设精品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消纳和可持续健康发展。5.进军氢能等战略新兴产业。成立专业化氢能公司,开展氢能前端技术研究,探索氢能商业模式,全面布局氢能产业链,推进氢能在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终端领域的低碳化应用。6.积极推动所属工程企业转型发展。顺应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大势,大力推动以火电为主的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转型发展,向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转型。(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79推进“产技融合”,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1.开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引领电力行业发展潮流。发挥在电力系统顶层设计方面的固有优势,持续深入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思路和路径相关研究,贡献能建观点、能建方案,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撑。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特征、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规划、电力市场创新交易、电力碳排放权市场体系等关键技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体系。2.开展火力发电厂低碳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为火电碳减排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清洁高效灵活燃煤发电、生物质发电及转换利用、老旧机组提效升级、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等关键技术,为火电碳减排提供全面解决方案。3.开展大容量柔性交直流输电和新型输电通道关键技术研究,为高比例、大规模新能源电力输送和消纳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高电压等级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高电压等级大容量柔性交流输电、远海风电柔性直流输电、高电压807.开展节能减排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为工程建设、等级电缆输电、海底电缆输电、高电压等级GIL输电等关键技术,提升电网输送能力和灵活性。4.开展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关键技术研究,为发展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业务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新一代光热发电、深远海海上风电、高空风能发电、氢能利用、规模化储能、地热开发和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关键技术。5.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为发展生态环保业务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黑臭水体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综合高效治理、底泥修复及资源化利用、数字化水务厂网河一体化集成、污染场地集成修复、绿色矿山开采与修复、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等关键技术。6.开展交通建筑与能源电力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为发展综合交通、市政建筑业务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交通用能结构清洁化、“风光储充换氢”供能体系、零碳服务区、能源自洽隧道、电气化公路、智慧能源管控、车路协同、人-车-路-能交互服务系统和光伏建筑一体化、零碳建筑、零碳社区等关键技术。81工业生产、装备制造生产过程碳减排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绿色智慧施工、装配式建筑、建筑废料渣土综合利用、水泥节能生产、水泥窑替代燃料、绿色建材、智能(节能)民爆、绿色智慧工厂等关键技术。(四)加快数字化转型,助力“30·60”战略目标实施。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推进企业生产链条、管理链条数字化,推动产信融合。以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智能电网、能源大数据等为方向,打造能源电力数字化发展“能建”方案。1.加强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推进数字化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聚焦国家端、行业端、区域端、国际端、项目端、自身端“六端”需求,以全面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构建覆盖企业运营管理全业务“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大平台”,全面提升数字化支撑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能力,努力向“数字能建、智慧能建”全面迈进。2.加快数字化与生产融合,推进生产运营智能化。成立BIM中心,加大BIM技术在发电、送电、变82三是探索智慧能源应用场景,包括新能源功率预测、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园区能源运行优化等。电、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等业务领域的应用。推广项目管理一体化平台和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工程现场“人、机、料、法、环”管控融合。推进工程产业体系生态化,打造供应链管理平台,建立智能智慧设计一体化平台。四是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提升工程建设效率,降低建筑能耗,支撑绿色建筑。3.创新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加速打造发展新动力。增强基于知识图谱和知识管理的新一代智慧能源系统规划咨询能力。增强工程全过程的数字孪生、数字化设计和协同设计能力,提升数字化产品交付能力。增强电力规划大数据、新能源资源大数据、电力通道大数据等数据服务能力。4.发展数字化产业,提升能源产业链服务能力。一是构建综合能源大数据平台,推进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促进“电冷热气”多种能源类型协同优化。二是构建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融合能源数据、环境与经济数据,支撑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83四是研究能源及碳交易平台,创新能源消费、交易、监管和融资方式。(五)在非电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碳达峰。推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建设是中国能建贡献“30·60”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未来,中国能建承建或投资开发的非电基础设施项目将100%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供绿色解决方案。1.集成绿色建筑技术,大力兴建绿色建筑。中国能建将依托多年积累的建筑设计、施工、投资、运营的综合实力,积极投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建设,创新发展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坚决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引领绿色建筑发展潮流。一是积极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创新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大力推广BIM和装配式等先进建筑前沿技术应用,将建筑光伏一体化(BAPV、BIPV)、绿色建材、被动式建筑、超低能耗设计、智能照明和采暖通风系统、电器自动化控制、智能消防和安防系统、智慧调频系统等绿色建筑技术贯彻到建筑工程中去,提供优质绿色建筑解决方案。84一是推动原材料循环利用和智能节能技术设备应二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积极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应用高性能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好的保温材料及节能型空调系统等,增加建筑的保温性;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尽可能降低能耗。三是优化建筑供能系统。做好前期建筑能源供应规划,建设集中区域能源供应体系,积极采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高效热泵能源技术、冷热电三联产技术等,控制能源消耗。四是打造绿色建筑标杆工程、精品工程。以成都熊猫小镇、广州南沙国际金融岛项目为契机,打造绿色建筑标杆工程。大力开拓市场,建造更多的绿色建筑标志性精品工程。2.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中国能建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承包建设或投资建设各等级公路项目40余条,总里程达3000多公里,奉献了多项行业精品典范工程,是综合交通尤其是公路领域当之无愧的生力军。中国能建积极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85用。积极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利用,推广钢结构的循环利用,扩大煤矸石、矿渣、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和疏浚土、建筑垃圾等综合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广温拌沥青等技术应用,在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中全面推广节能灯具、智能通风控制等新技术与新设备。二是加强生态保护,落实生态补偿。落实生态补偿机制,降低交通建设造成的生态影响。大力推广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支撑生态廊道构建。三是推进交通用能清洁替代。在高速公路边坡、服务区、停车场的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充电设施,促进能源清洁低碳替代。四是加强科技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应用。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合作,开展以绿色交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特长隧道节能、自动化码头、数字航道、公路发电等领域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适时加大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加快推进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862.大力推动燃料替代,促进水泥产业碳减排。中国能建现有年水泥产能约3000万吨,是国家重动“互联网+”交通运输发展,提升交通运输运行效率。五是建设精品示范工程。以陕西延黄、陕西宁石、陕西延安东绕城、陕西关环麟法、云南杨宣、广西田西、湖北武阳、广东肇明等在建高速为契机,大力推行绿色交通建设,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一批绿色精品示范工程。六是积极推动港口岸电发展,促进轨道交通、港航、机场业务绿色发展。(六)坚持绿色生产运营,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1.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民爆产业清洁低碳化发展。发挥在民爆领域贯穿科研、生产、销售、爆破服务等完整产业链的一体化优势,提供绿色高效的整套解决方案,推动民爆产业朝清洁低碳方向发展。矿山建设是民爆产业重要的延伸。未来,将在矿区各施工工序采用清洁能源,其中钻孔工序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不低于90%,铲装、运输工序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不低于80%,5年内实现碳排放对比传统矿山开采减少不低于50%。87点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的生产基地,是水泥行业的环保领跑者。中国能建将持续推进水泥产业技术改造、环保治理、绿色产业发展,降低碳排放。一是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推广。依托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标准来提升改造生产线,推广应用高能效低氮预热预分解及烧成技术、高效节能料床粉磨技术、原料和燃料均化配置技术、数字化智能型控制技术、废弃物安全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低碳高标号水泥熟料生产技术、高性能高效率滤膜袋收尘技术、高性能无毒害氮氧化物还原催化剂技术等,不断降低熟料烧成热耗、水泥综合电耗、主要生产设备粉尘排放量、CO2排放量及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燃料替代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生产线定员,不断提高水泥生产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技术水平,实现水泥智能制造,达到节能减排新高度。二是加大能源替代力度。加大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废油、废轮胎以及污泥等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力度;未来,探索利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大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提升和推广,为城镇消纳更多废弃物,为水泥生产88国土绿化行动是我国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中国能建将积极参与国土绿化行动,将生态环保提供可替代能源和材料。通过在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在企业用电方面促进碳减排。三是积极推广利用降碳前沿技术。积极探索利用CCS、CCUS技术降低水泥产业碳排放。推动水泥产业智能化发展,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进而降低碳减排。(七)贯彻节能环保理念,大力推行绿色建设。作为建筑类企业,中国能建坚持绿色施工是应有之义,也是贡献“30·60”战略目标的重要方面。中国能建将大力推行绿色施工理念,就“四节一环保”制定绿色施工目标,从施工策划、机械设备选择、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各阶段进行优化,将绿色施工、环境保护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以建筑施工项目为重点,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开展绿色施工示范项目创建活动,有效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节能环保管理水平,推动降本增效、保护环境。(八)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业务,积极投入国土绿化行动,增加碳汇,助力碳中和。89业务列入公司主营业务范围,积极参与国家防护林体系工程,国土绿化重点县、重点林场的“百县千场”建设行动,国家储备林示范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防治荒漠化工程,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建设等工程,乡村绿化行动,国家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建设等国土绿化重大工程建设,推动以大工程带动国土绿化。发挥能源电力领域的传统优势,通过光伏治沙等形式参加沙化土地治理复绿。组织全体职工定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形成良好带动效应。(九)倡导低碳工作和生活,厉行绿色工作生活新方式。1.推进办公建筑节能减排。新建办公建筑推广采用≥65%节能标准,通过保温工程、新风系统、门窗工程、信息采集、智能控制等系统,大幅降低能耗;对既有办公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提升电气化水平;办公建筑因地制宜优先使用清洁能源。2.促进办公节能降耗。加强照明用电管理、空调运行管理,做好电脑等用电设施日常节电工作;节约办公用品,深化数字化转型,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无纸化办公;节约用水,推广使90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构建行动共同体。充分发挥用节水器具,加强雨水收集利用。3.倡导绿色出行。倡导全体职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不断完善办公场所充电基础设施,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4.鼓励低碳生活。鼓励引导全体职工践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包括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树立节俭文明的生活消费理念,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家电产品,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等。(十)开放合作,凝聚国内外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一致力量,共同开创低碳新时代。加强与国内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组织、兄弟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推动建立针对“30·60”战略目标的完善的产学研体系,整合国内最优势的资源,形成最广泛的研发、规划、设计、装备制造、施工、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系统化能力,凝聚最强的合力和行动力,共同推动“30·60”战略目标顺利实现。91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办公室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作用,阐明中国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立场,宣传中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务实行动,推广我国先进前沿技术应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绿色能源发展,助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绿色复苏。密切关注世界能源转型的最新趋势,推动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创新企业合作,引进推广先进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展新兴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解决方案,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能建将坚持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扩大朋友圈,共绘同心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全面投入到实现“30·60”战略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新征程中再创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92!"#$%"&'(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0/1234593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标”的决策部署,以集团战略要求为指引,⽤责任和实⼲践⾏央企使命和担当。2021年1⽉,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讯院”)党委会提出制定《中讯院“碳达峰、碳中和”⾏动⽅案》,⼀⽅⾯⽴⾜企业⾃⾝低碳发展,通过技术⼿段,实现企业管理、⽣产服务、办公环境的低碳绿⾊化;通过管理和宣传⼿段,实⾏全⾯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低碳的⽣产⽣活⽅式;另⼀⽅⾯⽴⾜赋能社会低碳转型,基于企业资源禀赋和⾃⾝实践经验,积极推⼴低碳管理技术、管理⽅法和管理理念,助⼒国家“双碳”⽬标尽早实现。!"#$%"&'()+,943范围1碳排放约为242吨CO2/年&-.!"#$%"&'(6789:依据ISO14064的碳排放分类⽅法及《公共建筑运营企业温室⽓体排放核算⽅法和报告指南(试⾏)》,对中讯院近三年(2018-2020年)的范围1、范围2的碳排放进⾏核算,范围1的碳排放约为242吨CO2/年,范围2的碳排放约为15266吨CO2/年;同时参照《IPCC2006年国家温室⽓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正在梳理范围3的碳排放清单,并同步开展全量碳排放源的统计和碳排放核算⼯作。范围2碳排放约为15266吨CO2/年55555555&-.;<=>?@ABAC%DEACF)%GHIJKL%MNOPFQ'RS)TU+VWXY"Z[\]^_/0/`2abNc1d"[e&'fghijd"[e#$klmKLnopqgY"Z[Srdstuv\Xw/0/x2y\z{abhijd"[e&'k95引领者、推动者、赋能者「2023年实现碳达峰,2026年实现碳中和」})\10~•€Sr1、构建碳管理体系2、指定内部管理规范3、加强合作伙伴管理管理提升4、开展建筑节能整改5、推进办公智能化改造6、研发碳数据管理平台7、引⼊绿⾊新型能源技术创新8、开展内部节能倡议9、定期公布⼯作成效10、参与绿⾊公益实践⽂化营造}•‚加强组织保障领导⼩组⼯作⼩组加强⼈员保障管理⼈员技术⼈员加强资⾦保障⼯程项⽬研发项⽬)9:ƒ„)5…)†O‡ˆ555‰Š‹K5Œ•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态⽂明建设思想为指导,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以《中华⼈⺠共和国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标纲要》、《中国联通“碳达峰、碳中和”⼗四五⾏动计划》的战略部署以及《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四五”规划》的⽬标要求为指引,紧紧围绕企业⾃⾝低碳发展和赋能社会低碳转型两个重要着⼒点,以管理提升、技术创新、⽂化营造三⼤⾏动为主线,扎实开展10项重点⼯作,着⼒构建⼀套健全的科技企业碳管理规范体系,重点实施⼀系列技术创新研发与应⽤推⼴,全⾯根植⼀种绿⾊低碳简约的企业⽂化,争取率先达峰,提前中和,为科技企业实现“双碳”⽬标贡献“中讯⽅案”;同时总结经验向外赋能,发挥央企影响⽰范和科技引领作⽤,努⼒成为科技企业助⼒国家“双碳”⽬标实现的引领者、推动者、赋能者。&-.!"#$%"&'()‘’965&-.!"#$%"&'(Sr•€⼀、管理提升o“"”•–—\abŽ"”•˜™E5建⽴碳排放管控指标体系,明确碳排放核算⽅法、碳数据报送⽅式,分年度制定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双控⽬标;健全碳减排监督考核机制,定期检查和考核各单位碳排放总量及减排达标情况,强化责任落实,形成管理闭环;持续开展碳管理体系研究,不断优化完善企业碳管理体系,并对外输出相关解决⽅案。˜š›œ”•MN\•EžaŸK¡¢£¤r¥¦”•\G§¨P©ª‰"&'加⼤办公耗材管理⼒度,强化办公⽤品按需采购和使⽤,切实减少⼀次性消耗品使⽤量,倡导⽆纸化低碳办公;规范公务⽤⻋管理,制定公⻋配备、使⽤标准,落实新能源汽⻋配备更新计划,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低碳办公环境建设,加强⽤电、⽤⽔、⽤餐等⾏为管理,细化垃圾分类、废弃物回收管理。引导上游客⼾低碳发展,在设计、咨询⽂件模板,创新产品研发中引⼊绿⾊低碳相关标准规范,贯彻5G及存量⽹络低碳建设理念,采⽤低碳技术⽅案;引导合作伙伴和下游供应商低碳发展,制定招标采购、合作伙伴选取等相关规范⽂件,形成倒逼机制。97&-.!"#$%"&'(Sr•€⼆、技术创新开展建筑节能整改,提升设施设备能效开展⾃有楼宇设施设备的节能改造,全⾯调研设施设备维修使⽤情况,研究节能技术、制定改造⽅案,有序推进先进节能技术应⽤;扩⼤智慧楼宇能耗监测和管控范围,开展能耗监测设备的新建与改造,推进能耗数据⾃动采集,逐步实现能耗监测、控制的统⼀集中管理。推进办公智能化改造,助⼒运营管理精细化开展办公节能智能化改造,实现打印机、复印机、⻋辆、电梯等设备管理的在线化、智能化、精细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智慧化办公应⽤,提⾼现有数字化设计平台、研发平台、阿⾥商旅平台等各类系统的应⽤范围和使⽤率,推进管理领域数字化系统开发,实现⽆纸化办公、员⼯碳⾜迹⾃动采集等降碳管理。研发碳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智能管控开发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指标查询、排放⽔平评价识别、预测与预警、决策⽀持等功能,实现涵盖电、热、油、⽓、员⼯碳⾜迹、新能源等全量指标的碳排放源管理;利⽤平台开展碳排放数据统计、盘查、监测、报告、效果评估等⼯作,促进各⽣产单元实时掌控碳排放情况、双控⽬标进度,不断改进技术、优化管理,减少碳排放。引⼊绿⾊新型能源,优化能源供给结构选择公司内部⾃有场址资源,利⽤屋顶资源试点建设光伏电站,供企业⾃身⽤电消耗;寻求具备资质的新能源公司,选取光照⾯积⼤、⽇照时间⻓的区域,开展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选取适宜地区种植“中讯碳中和林”,构建⽣态系统碳汇,实现碳排放抵消。98&-.!"#$%"&'(Sr•€三、⽂化营造«¬›œŸK-®\¯°Ž"±²5建⽴“绿⾊低碳”展览平台,线下开设“低碳⽣活知识介绍”宣传栏和⽂化墙,线上创建“低碳减排”专栏,定期进⾏内容更新;开展“绿⾊低碳”系列活动,举办“低碳⽣活基本知识讲座”、“降碳减排知识竞赛”、“每⽉⽆⻋⽇倡议”、“健步⾛活动”等主题活动,倡导全员节能低碳的消费模式和⽣活习惯。100%50%50%š³i´Srµ¶\·¸¹º»¼5定期发布《中讯院节能减排⼯作报告》,对企业节能减排重点举措、实施进度以及后续⼯作计划等信息进⾏披露,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采⽤主宣传渠道和新媒体宣传渠道相结合的⽅式,公开发表绿⾊低碳企业实践经验、技术创新等相关成果,助⼒⾏业快速构建“低碳”⽣态。½8IJi¾a…\…)†O‡ˆ5定期组织公益植树、⻘⼭⾏动、垃圾分类、旧物循环使⽤、公益助学等活动,打造绿⾊公益先锋企业形象;⿎励员⼯全⾯参与社会绿⾊公益实践,通过员⼯碳积分兑换公司福利等⽅式,培养员⼯节能降碳。99&-.!"#$%"&'(•€Sr5¿&-.!"#$%"&'()+,ÀÁ&-.ÂÄÄÅžaÂ&†%ÆÇ.!È"9:(ÉÊœË\ÌHžaÍ=ÎÏÐÑÒÓ\ƒ„¢ÔijÕÖE×Ø\uvijIJ%Ž"Ù¬ÚÛd•ÒÉšÜÁ&-.ÝœÞ%Ýßàáâst«¬d•€Srãäk&-.ÂÃ僄žaæç%èR'éêU}•‚\st«¬IJŽ"ëìíî'ŸK?@%•ï¨ðíÙa…\8¹ºÝñòó¤r\ŒôWXÆõz{ab!È"(9:k100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办公室宣101天风证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一、“碳达峰碳中和“宏观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消除量相等的碳中和,是人类改善自然环境,消除气候变化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单一碳排放量最大的超大型经济体,我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是对世界和全人类发展负责任的关键举措,是对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重大贡献。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6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年度增速2%,中国、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的碳排放量占比超过60%。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数据,2017年能源活动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3%,其中发电和供热排放占30.4%,交通运输排放占16.2%,制造业和建筑业排放占12.4%;其他成分中,农业活动排放占11.8%,土地利用排放占6.4%,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占5.7%,废弃物处理排放占3.2%。我国已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家。根据WRI数据,2017年我国发电和供热行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41.6%,制造业和建筑业占23.2%,工业生产过程占9.7%,交通运输占7.5%,农业部门占6.1%。102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在2030年“碳达峰”后,需要在2060年前年均碳排放减少8%~10%。当前我国经济持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能源需求难以很快见顶,虽然单位GDP的能耗和排放持续下降,但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仍在继续上升。此外,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燃煤发电为主,单位热值产生的碳排放高,经济部门中传统高耗能行业占比仍然很高,存在突出的结构调整难题。在这一背景条件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对我国各行业从生产到消费全体系全链条进行一场深刻而持续的变革,能源、工业、交通、消费等各个部门行业面临着创新生产技术、调整资源投入的艰巨任务,社会管理和终端个体面临着改革组织形态、变更消费模式的巨大挑战。金融体系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和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中枢,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的引导调动作用,需要深入产业行业和微观主体,塑造新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激发主体主动作为,全面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带来的重大变革和供给侧需求侧持续改革的深刻革命中。二、国内外政策与绿色金融实践国际多边合作方面,1992年发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各国气候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的起点。1997年各国签署《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发达国家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减排5.2%的总体目标;建立了三种灵活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约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等。2009年各国签署《哥本哈根协议》,提出根据各国的GDP大小相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15年各国签署《巴黎协定》,形成了全球共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保证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低于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的约定。103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设立了绿色气候基金(GCF)、全球环境基金(GEF)、最不发达国家基金(LDCF)、特别气候变化基金(SSCF)、适应基金(AF)等,开展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合作和项目建设。除公共资金支持外,传统金融市场也进行了广泛的市场化投入。2019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额达3633亿美元,连续6年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投资国,连续5年超1000亿美元。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654亿美元,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是全球最大绿债发行市场之一。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约1940亿欧元,交易量约为90亿吨,中国是仅次于欧盟、北美的第三大市场。2021年2月,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决定恢复设立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强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支持绿色转型。全球30多个国家开始制定绿色金融政策。我国政策实践方面,政府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和减少碳排放的政策体系。一方面设定碳排放总额,一方面完善碳定价机制,包括碳交易、碳税和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等。相关部委正在组织实施意愿强、基础条件优、具有带动作用和典型性的地方,开展以投资政策指导、强化金融支持为重点的气候投融资试点,通过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包括鼓励地方加强财政投入、支持地方制定投资负面清单抑制高碳投资、发挥碳排放标准预期引领和倒逼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资金安排的联动机制等措施。绿色金融市场方面,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债券存量超过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主要用于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低碳发展领域。2021年以来,上交所、深交所分别于2月和3月推出碳中和104公司债券,已有23只碳中和债完成发行,国家开发银行192亿元的碳中和债券获得8倍认购。我国从2013年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东、天津、湖北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覆盖电力、钢铁、石化、水泥等高耗能行业。2021年将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民航等8个行业纳入碳市场覆盖范围,开展入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管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金融机构还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等多个金融机构发行了多只获得气候债券标识认证的债券,募集资金支持“一带一路”低碳项目建设。三、天风证券绿色低碳金融前期成果天风证券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实践的先行者,是首家设立绿色金融一级部门的证券公司,是率先倡导设立绿色证券委员会的行业力量,是独家支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金融机构,是积极从事绿色金融融资的投资银行,是充分参与国家绿色相关政策制定的企业主体。过去数年,我们积极推进和参与了以下工作:一是将绿色金融作为公司核心战略。在行业中首家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作为一级部门,专门从事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投资银行服务。长期担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积极参与学会各项活动。在公司运营中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日常办公、业务开展都秉持节能节约要求。公司在湖北武汉的总部大厦充分运用最新节能环保技术,荣获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V4金级认证,是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105二是广泛动员行业同仁共同践行绿色金融事业。天风证券率先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提出了设立二级专业委员会绿色证券委员会的倡议,2018年绿色证券委员会成立并由公司总裁王琳晶担任主任委员,动员各会员单位积极投入绿色金融工作。先后组织提交《证券公司2019年度绿色金融业务情况调研报告》等多篇建议报告,参与起草《证券业绿色金融发展蓝皮书》,并为证券业发展绿色金融提出诸多有益建议。三是深入开展和大力支持绿色金融研究。捐赠设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打造国内首家、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智库。针对绿色债券、绿色指数、ESG等前沿领域形成了系统研究成果,围绕绿色金融发展、环保产业投融资、区域绿色金融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推广中国绿色金融实践成果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天风证券自身也依托研究所,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力设施等行业领域进行了深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绿色低碳行业企业的优质投研报告。四是大力支持绿色企业发展,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发行。通过债券融资、企业挂牌、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为绿色企业的战略布局、业务发展、产业升级提供服务。2019年为5家企业完成72亿元绿色债券和股票融资发行,2020年为6家企业完成93亿元绿色债券和ABS融资,所融资金投向涵盖天然气热力、环境修复、环保产业园、水系治理、工业污废处理、大气治理等低碳环保领域。五是积极参与国家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制定。充分履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和绿色证券委员会主任单位的职责,通过提供研究报告、分享行业信息、参加研讨等形式参与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绿色债106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绿色投资指引》等政策文件的制定,为监管部门出台绿色金融相关文件提供了诸多意见和建议。六是多方推介绿色低碳金融理念。先后参与举办“博鳌亚洲论坛绿色金融分论坛”、“武汉金融博览会绿色金融分论坛”、“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论坛”、“中国绿色金融与国际市场高层对话论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研讨会”等重大活动,集聚产业界、学术界等各方人士和政策制定部门专家共同研究商讨绿色低碳金融发展模式,向全社会宣传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展现金融机构责任担当。四、天风证券下一步行动方案天风证券将保持在绿色低碳金融领域的先行者站位,进一步加大绿色低碳金融的实践投入,并将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出台的实施规划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我们将持续推进十个方面的工作。(一)坚持政策研究先行,把握绿色低碳前沿充分动员公司研究力量,重点从行业企业角度分析技术、产品、市场、成本、绩效等因素,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的理解认识,理顺“产、学、研”一体化的演进机制,明确行业企业市场化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可行方案,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市场主体提供实用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提供有益的意见建议。继续加强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紧密合作,建立长效研究机制,强化研究成果应用,加深国际往来交流,跟踪了解最新国际动态。及时研究把握国家制定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充分领会公共政策的激励约束机107制,准确找到金融机构支持服务绿色发展的方向要点,始终走在绿色低碳金融实践的前沿高地。(二)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加强上市公司推广天风证券既是金融机构也是上市公司,从2020年起公司每年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报告,向社会公众介绍公司在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大力推广环境信息报告的编制和使用,协助其他上市公司全面披露自身节能减排的情况和对公司业务、财务、发展的影响,为社会公众和投资者了解、识别、评价上市公司绿色责任提供依据参考,使优秀企业进一步获得各方认可,获得更好的投融资条件,促进提高上市公司公信力和发展质量。(三)设立ESG投资部门,开展绿色专项投资依托公司自营板块成立ESG投资部门,充分借鉴国际上ESG投资的先进做法,结合国内ESG投资的发展进程,构建符合ESG标准的投资标的池,在公司自营、资管、公募基金等各投资部门进行推广应用。将一部分公司自有资金和受托资金投入到这一领域,通过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企业倾斜,在促进这类企业发展的同时为公司和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四)编制碳中和指数体系,准确厘定行业公司根据企业ESG报告和环境信息报告,以及企业个体的绿色低碳状况研究,准确区分不同绿色成分的行业和企业,探索编制碳中和股票指数和碳中和债券指数。围绕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分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方案编制行业指数。将108碳中和指数编制的逻辑、方法、成果提供给交易所,为交易所发布相关指数和对应指数产品上市提供支持。(五)深入参与低碳交易,助力要素优化配置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促进碳减排的关键市场化机制,通过设定碳排放权利和价格,提高了低效率企业成本,增加了高效率企业收益,形成了良好的减排激励效果。天风证券将认真分析现有各区域性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状况,密切关注全国性碳排放权市场的设立,提前研究碳排放权相关产品的设计和交易机制并提供政策建议,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建设和相关金融产品的交易。(六)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开发,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碳达峰碳中和”对低碳少排和节能环保技术提出巨大挑战,传统产业的应用升级面临技术供给不足的突出问题。天风证券将发挥在投资、投行方面的专业优势,大力参与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培育和开发应用,通过嫁接VC、PE等激发创新企业成长,解决从0到1投入不足、支持不够的难题。通过提供企业上市、并购重组、融资扩产等一系列服务帮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通过境外子公司的国际展业,广泛开展国际先进技术和优秀企业与国内产业企业的对接,帮助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跨境并购等快速成长。(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深入开展绿色融资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已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等多种类型,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最主要的金109融工具。天风证券将围绕过去金融产品设计和发行中存在的痛点难点,提出改进完善的政策建议,从发行端、产品端、审批端、投资端、交易端等进一步便利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交易。在继续做好现有绿色债券和碳中和债券发行工作的同时,探索气候债券、蓝色债券以及转型债券等创新产品,推动改善绿色债券市场流动性,吸引境外绿色投资者购买和持有相关债券产品。大力研究环境权益产品,围绕森林等碳汇部门,开展对应权益产品的设计研发,同时探索碳相关衍生产品。(八)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培育长期资金投入天风证券将联合国内领先的绿色产业领域企业、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和广大金融机构,共同设立多种形式的绿色产业基金,根据投资区域、所投行业、投资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基金体系,满足不同投资者和投资对象需求,重点投入绿色科技企业、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基础设施等。着力开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家族信托等资金来源,延长绿色产业基金存续周期,为绿色产业发展带来长期限的资金供给。(九)推动绿色资产创设,推进绿色资产管理“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天量的投资需求,也将产生规模庞大的绿色资产。天风证券将大力开展绿色资产的证券化工作,通过发行ABS、REITs等产品,推动绿色资产如新能源电站、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优质基础设施从实物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一方面通过金融手段倒逼资产运行效率提高,一方面实现资产原始权益人的资金回收,帮助广大投资者持有长期稳定收益的优质资产,为社会持续开展绿色投资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此外,还将积极参与绿色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的110设立和运营,依托资管子公司、公募基金子公司发行专门的资管或基金产品进行投资。(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广泛开展宣传倡导天风证券将继续加大绿色公益活动投入,广泛动员行业内机构和广大客户共同参与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事业。继续通过各种平台和论坛开展绿色低碳金融的宣导,加深社会公众对绿色低碳理念的认识,扩大投资者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金融产品的认同。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参与植树造林、环境改善、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111广东省涂料行业碳中和行动方案(全文尚未公开)2021年7月29日上午,2021广东涂料产业发展大会在江门隆重举行。由广东省涂料行业协会与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联合编写的《广东省涂料行业碳中和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发布。《方案》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上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逐渐“脱钩”,意味着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要顺利实现脱钩,必须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推动经济体系全面绿色升级。广东省涂料行业需要以“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为契机,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全过程,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112涂料行业势必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全力走上“低碳”的发展道路。在“双碳”背景下,推动行业自身的动力系统清洁替代、智慧管理和质效提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利用新的节能减碳技术优化工业流程;研发更低碳的涂料产品,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助力行业绿色低碳升级。广东涂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一)优化生产工艺通过系统、工艺改进提高能效。涂料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加大涂料行业工艺改进,加强低碳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服务在行业的深度使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综合能耗。(二)产品绿色设计努力实现绿色材料设计、绿色制造过程设计、绿色包装设计,选用低能耗、低排放的材料,提高低碳化原料比例,不断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特性的绿色涂料产品,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到低排放,从而减少涂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三)设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通过设备能效提升实现降碳,加快绿色改造和设备更新,强化余热、余压重复利用,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如采购高效电机、更换淘汰落后电机、使用变频器等装置;回收利用空压机余热制取生活热水,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整体能耗。(四)使用光伏等绿色电力通过生物质能、绿氢、光热、储能设施、地热、光伏的应用,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实现降碳。充分利用其生产基地厂房闲置屋顶,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实现“绿色电力”自发自用,优化能源消耗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五)交通运输工具电气化涂料企业还有少部分碳排放来自于运输工具,将柴油叉车和货运卡车更换为电动化叉车和电动卡车,实现交通运输工具电气化,减少碳排放。另外,涂料企业可在厂区建设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使用提供便利条件,减少员工通勤碳排放。113(六)参与碳汇交易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包括林业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土壤碳汇、海洋碳汇等。其中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从而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涂料企业可适时通过购买碳汇抵消一部分的碳排放。广东涂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一)发起广东涂料行业碳中和行动倡议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发起广东涂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推动涂料行业各企业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制定适合自身的减碳行动方案,为广东涂料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二)摸清碳家底,积极开展碳盘查、碳足迹核算一方面,通过碳排放核查摸清碳家底,跟踪和监测企业碳排放量,掌握涂料行业碳排放状况,找出减排空间和方向,为制定具体的碳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查,通过全生命周期产品碳足迹分析,挖掘各环节减排潜力,促进涂料企业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优化产品低碳设计,改善内部运营,实现节能减排。(三)强化标准引领,引导企业技术革新组织编制《涂料企业碳中和评价规范》、《涂料产品碳足迹评价规范》等技术标准,搭建广东省涂料行业低碳技术标准体系,用标准来引导涂料行业对标,加强技术改进。(四)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低碳试点示范鼓励广东涂料行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强能耗监控、新建项目能效评估和碳排放评估,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森林碳汇,参与碳中和评价,发挥样板示范带动作用;规划企业、园区的碳中和发展战略,在顺德、中山等区域产业集群地区适时开展低碳/零碳涂料工业园建设,引领区域绿色转型,实现涂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五)搭建涂料行业低碳发展合作与技术交流平台提升涂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搭建低碳发展合作与技术交流平台。提高涂料企业对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认知水平,加强涂料行业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征集并推广适用于涂料行业的绿色节能低碳技术,帮助涂料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促进形成涂料产业绿色发展体系。114川维化工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全文尚未公开)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按照《关于中国石化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编制并发布了川维化工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25年,与2020年相比,万元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和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双双下降5%。统计分析2021-2025年新改扩建项目碳排放总量,结合公司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行动方案秉承“坚持因地制宜与分类施策相结合,坚持低碳发展与能源安全相促进,坚持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协同,坚持整体推进与示范引领相衔接”的原则,制定了共八大类别26条行动任务,涵盖了公司资源能源、发展规划、技术研发、工艺生产、安全环保等公司日常运行的所有领域。行动方案总结了川维化工在节能低碳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案例,提出了推进传统业务低碳化转型升级,提高能源消费清洁化水平,突出科技信息支撑引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化交流合作、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加强碳资产管理,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倡导低碳工作和生活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体任务。115中国华电碳达峰行动方案(全文尚未公开)6月18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碳排放白皮书暨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会在京举行。根据行动方案,中国华电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非石化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行动方案全面分析了中国华电的碳排放现状及面临形势,明确了碳达峰时间表、制定了碳达峰行动路线图和施工图。行动方案将通过优化发电结构、深挖煤炭潜力、加快科技攻关、创新金融服务、聚合内外力量五条路径实施。与此同时,制定了八大专项行动:一是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一体化布局、持续发展水电。二是火电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严控煤电规模,存量煤机升级改造,有序发展气电、拓展供热市场、优化电量结构。三是煤炭绿色转型专项行动。加强煤矿低碳开采、持续开展煤矿节能技改、探索实施矿山生态增值。116四是低碳技术攻关专项行动。全面布局碳监测、捕集与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进生物质利用及固废掺烧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大力推进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氢能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五是数字化智能化专项行动。全面深化数字华电建设、构建碳排放管控及交易平台。六是绿色金融支持专项行动。加大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倾斜力度、积极布局碳中和金融产品。七是深化国际合作专项行动。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碳排放相关管理经验、积极主导或参与低碳领域技术标准及规范制定。八是管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强碳市场应对和管理能力、推动贯彻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提高“绿色华电”品牌影响力。117江苏银行碳中和行动方案(全文尚未公开)2021年6月份,江苏银行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个“碳中和”行动方案。该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气候融资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支持额度不低于500亿元,支持减污降碳、清洁能源、清洁交通、零碳建筑等领域重点项目,推动实现碳减排超1000万吨。据了解,该行还将充分利用财政支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碳交易市场等,构建气候金融产品体系,助力新能源产业链降成本和化石能源产业低碳转型。江苏银行董事长夏平表示,该行作为境内首家城商行“赤道银行”(已宣布在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将通过采纳《负责任银行原则》、完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加强气候金融产品创新和气候风险管理等系列举措,推动落实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方案。江苏银行绿色金融与PPP事业部总经理董善宁介绍,2021年该行计划绿色信贷增速不低于20%,清洁能源贷款增速不低于50%。在产品体系方面,该行将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贸易融资等绿色金融产品,以及完善基础碳融资工具、碳衍生品工具等碳金融产品。118119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