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应用建议VIP专享VIP免费

doi10. 3969 /j. issn. 1005 - 8141. 2018. 08. 001
中国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应用建议
邓荣荣1
赵 凯2
1南华大学 经济与法学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2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土地和粮食系统系
加拿大 温哥华 V6T1Z4
摘要为了探索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并推广应用成功经验
我国先后确立了三批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从低碳城
市的内涵与特征出发
在对低碳试点低碳化转型的基础与核心要素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代表性
可行性
全面性
针对性等原
提出了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具体包括低碳产出
低碳消费
低碳资源与低碳政策
等四类准则层
分别与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一一对应
以及具体反映四类准则层的 14 项具体指标14
指标系统性地呈现试点城市环境
经济
社会
技术
政策等具体状况
针对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在定性指标量
指标权重确定
评价维度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应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X820. 3F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 - 8141201808 - 1037 - 06
Construction Thread and Application Sugges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ow Carbon Pilot Cities in China
DENG Rong - rong1ZHAO Ka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Law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2 Faculty of Land and Food Systems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Vancouver V6T1Z4Canad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mode of urban low carbon development and appl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China
successively established three batches of national low - carbon pilot citie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w - carbon
citie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basic and core elements of low carbon transition of low carbon pilot projectsthen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pilot citiesand fur-
ther pointed out the sugges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pplication. The conclusions had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ow carbon pilot cities in Chinapromo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low car-
bon pilot projectsstandardizing and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ies in China.
Key wordsChinalow - carbon pilot citiesevaluation index systemConstruction threadapplication suggestions
收稿日期2018 - 06 - 14修订日期2018 - 07 - 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
国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
绩效评价及优化研究编号15CJY037
第一作者简介邓荣荣1981 ) ,
教授
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管理
通讯1989 ) ,
山东省德州人
研究方向为农业
资源和环境经济学政策分析与项目评估
1引言
自英国政府 2003
能源白皮书
式提出低碳经济概
学术界即针对低碳经济
议题展开了持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
多的学者意识到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于人类在建筑
生产
社会活动过程中对能源的消
市作人类社会生产与消费活动的中心
能源消耗和温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
也是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的核心载体伴随着各国基于温室气体
减排
低碳空间目标实践活动的开展
低碳社
低碳
低碳家庭等概念最终聚焦到低碳城
作为全球最大的 CO2排放国
我国政府 2009
年向国际社会做出 2020 年碳排放强度较 2005
40% 45% 的减排承诺
2015 年巴黎气候大
交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贡献
承诺我国到
2030 年达到 CO2排放峰值及 2030 年单位 GDP
排放较 2005 60% 65% 从我国低碳发展
实践而言
我国是一个区域众多的国家
城市既是国
家碳减排分解务的实际承担者
又是我国低碳发
展战略的具体实施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
进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口
资源与环境矛盾不断
加深的现实背景下
寻求有效缓解经济发展进程中
的能源约束
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矛盾的有效
途径
已成为我国城市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探索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并将成功
经验推广与应
我国于 2010 年确定天津
重庆等
8市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2012 年确定北京
上海等
29 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2017 年确定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为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
动城市低碳化发展略需
国家层面的低碳试
·7301·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18 348
·方法与应用·
点城市被视为国城市低碳化建设的典型代表
点城市在试点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我国城市低碳化探索道路上存在的挑战与困难
累积的建设成效对进一步推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具
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在国家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进程中
一个不容
忽视的问题是低碳试点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设立
科学的评价指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低碳城市
低碳试点建设况进行科学评价
既是国家低碳试
点工作不可忽视的步骤
又是综合评价低碳试
点城市碳减排绩效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
随着我国各城市低碳建设的深入发展
学术界针对低碳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取得
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早期研究大多基于单要素指标
如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
CO2
量等衡量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
Fan 1
Zhang 2的研究单要素指标法具有计算简
单和表征意义较强
但它将城市的低碳化发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分离
具有片面性苏美蓉
3出单要素指低碳并非城
市发展追求的唯一
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
系应涉及社会
经济与环境等多目标决策绩效
于此
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城市涵盖的各个子系统
经济
环境
社会等进行结构分析
将低碳城市综
合评价进行指标分
提出了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指
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付允等在综合考虑经济
社会和环境等类一级指标的基础上
构建了由万
GDP 能耗
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等 23 项具体指标
组成的低碳城市低碳评标体4王嬴政等基
于经
生活理念
环境等六方面因素
选取环保GDP
轨道交通里程数等 38
个指标构建了碳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5
6从城市价值的经济
生活等 5
大内涵出发
建了包含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承载
环境保护
生活质量等 5个一级指标与低碳消
费系数
节能建筑比重等 30 个二级指标的低碳城市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Price 7基于城市碳排放构成
部门碳源
构建了涵盖工业
交通
电力等 5大领域的低碳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
Lin 8从能源
废弃物等 5
大碳源出发
出了评价低碳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丁丁等9依据科学性
代表性
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原则
建立了包含 10 个子指标的
低碳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刘骏等10基于低碳经
济理论中的碳源碳汇分析框架
从生产
筑与居民生活碳源森林
绿地碳汇等方面构建
了一套包含 13 项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测度指标体
赵晨
高中11基于文献计量方法提取了现有
高频评价指标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包含
20 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12从低碳
生态
绿色
可持续性四个角度出发构
建了包含 30 子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建设评价指
标体系此外
国际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也对低碳城
市的低碳评价标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如中国社
会科学院从低碳产出
低碳消费
低碳资源
低碳政
策等 4面构建12 个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
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体系13美国劳伦斯伯克利
国家实验/
水资源
废弃物
交通
经济健康
土地利用
社会健康的分析框架构
建了包含 33 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
指标体系14在上述研究中
王嬴政
中国社
会科学院等均应用其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具体城市
的低碳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
现有研究均基于我国城市建设与发
展的现实特征
提出了评价我国低碳城市低碳化发
展水平的指标系研究框架与思路
但鲜有文献从
国家低碳试点市的低碳化发展水平角度出发
出针对性的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水平综合评价
的指标体系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既具有我国城市发
展的共性
具备区别于普通非试点城市的发展任
务特性首先
国对低碳试点城市提出了 5
设任务
括低碳发展规划编制
低碳配套政策制
低碳产业体系建立
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
理体系建立
低碳消费模式的倡导等
各低碳
试点城市在上报国家的试点工作方案中均提出了具
体的量化减排目标作为评价各低碳试点城市试点
期间低碳化水发展状况的量化辅助工具
针对国
家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
分体上述试点任务的完成情况
低碳试
点城市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服务于国
家试点政策的根本性目标即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在
试点城市试点绩效中应
发掘在政策支持背
景下我国低碳城市低碳化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与演
化路径
而为低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与优
化提供具体的参考
因此指标体系应具备
可量化
可应用
的现实价值
本文从低碳城市低碳化的内涵与特征
·8301·
·方法与应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18 348
出发
对低试点城市低碳化转型的基础与核心
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础上
提出了国家低碳试点
城市低碳化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进一步指出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对完善我国
低碳试点城市合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国家低碳试
点工作的进一步开
规范和引导我国低碳城市建
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评价的核心要素
低碳试点城市作为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典型载
体与低碳发展略的具体实施主体
首先应具备低
碳城市的一般性
要构建低碳试点城市
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把握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此基础上解析出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转型的核心要
学术界对低碳城市的具体定义尚未达成完全一
致的观点
不同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与研究目的提了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观点与
思路的侧重点均有
但遵循相关研究的发展
脉络
总结学术界对低碳城市内涵研究的发展
特征最初强调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经济化生
产层面与消费层面到综合考虑城市低碳化演进路径
中的
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
政府等因素
朱佩枫等15在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问题
涉及生产
生活
自然
管理等多目标决策问题
如何
实现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目标间的共赢
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二是从最
初强调政府作为实施宏观调控解决公共问题主体的
低碳城市建设式转而强调政府
市场与公民共同
作促进城市低碳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起到引领
规划
监督
调整的作用
市低碳建设多目标决策中涉及各子
协调与政策应用也依赖政府层面的系统运
其次
碳城市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行政控制
式命令从根本上
在市场运作机制中嵌入低
碳因
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根本路径运用市场
机制推动低碳市发展的作用机理在于遵循市场
各微观经济主的经济行为特征
借助市场经济的
运行规律
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能源驱
外延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与内涵集约型转
将节能减排融入城市各生产部门
流通部门和其
他经济部门的
城市公民作为生
的最终需求者与城市低碳模式的实际践行
是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核心主体与可持续动力
城市公民进行低碳引导
低碳理念教育和低碳
生活宣传以提公民的低碳意识
建立低碳决策与
实践的全民参与是保障低碳城市低碳目标实现的基
第三
强调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的低碳特征
到强调城市自然
环境
经济
社会
制度的系统性统
碳城是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
因此仍然要
保持经济发展
并遵循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
高效
益等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经济
生态制度建设
肯定低碳城市的
建设决非需要牺牲发展换取环境
而是将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综合考
虑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在低碳城诵概念与定义上的
学术发展规律与特
结合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区
别于普通非试城市的工作任务与政策内涵
低碳试点城市碳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归纳为
产出
低碳消费
低碳资源与低碳政策
各核心要素
互相关联
不可分割
共同构成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
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
低碳产出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
要因素
是衡量低碳城市低碳化发展水平和生产
质量的首要标志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
石油等化
石能源及具备高能
高碳排放
碳产出
低碳产出要求将城市低碳发展的理念与
模式融入到产品生
并持续通过产业结构优
技术水平创新
生产工艺改进
物质资源投入降
废弃物循环利用
低碳知识扩散等方式减少碳基
化合物排放
不损害环境弹性
改善生产过程的碳排
放绩效
终实现城市的生产体系在满足市场物质
需求的同时与环境和谐共处
低碳产出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低排放
包括相
对低碳排放与绝对低碳排放前者对应资源与产出
成本效益
CO2排放的增长幅度低于生产
后者强调一定时期内城市企业
行业或碳排放总
量绝对值降低在满足相对低碳排放的前提下
度追求生产规模仍然可能导致城市的环境容量超负
荷承载
此相对低碳排放与绝对低碳排放都应成
为低碳生产的体现形式高产出城市发展是社
能源环境共同
通过大规模
降低产出的方式实现城市碳排放规模降低并非是实
现城市低碳化发展效途
低碳产出本质要求
用更少的物质能源消耗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具备较高的碳生产力持续性城市实现低碳产
出并非能一蹴而就
一劳永逸
各生产单元需要对自
·9301·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18 348
·方法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18.08.001中国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应用建议邓荣荣1,赵凯2(1.南华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湖南衡阳421001;2.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土地和粮食系统系,加拿大温哥华V6T1Z4)摘要:为了探索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并推广应用成功经验,我国先后确立了三批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从低碳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在对低碳试点低碳化转型的基础与核心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代表性、可行性、全面性、针对性等原则,提出了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具体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与低碳政策等四类准则层,分别与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一一对应,以及具体反映四类准则层的14项具体指标。该14项指标系统性地呈现试点城市环境、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具体状况,针对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在定性指标量化、指标权重确定、评价维度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关键词:中国;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应用建议中图分类号:X820.3;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141(2018)08-1037-06ConstructionThreadandApplicationSuggestionofEvaluationIndexSystemofLowCarbonPilotCitiesinChinaDENGRong-rong1,ZHAOKai2(1.SchoolofEconomicsandLaw,UniversityofSouthChina,Hengyang421001,China;2.FacultyofLandandFoodSystems,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VancouverV6T1Z4,Canada)Abstract:Inordertoexploretheeffectivemodeofurbanlow-carbondevelopmentandapplythesuccessfulexperience,Chinasuccessivelyestablishedthreebatchesofnationallow-carbonpilotcities.Basedon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low-carboncities,thispapersystematicallyanalyzedthebasicandcoreelementsoflow-carbontransitionoflow-carbonpilotprojects,thenputforwardtheideaofbuildingacomprehensiveevaluationindexsystemforlow-carbondevelopmentoflow-carbonpilotcities,andfur-therpointedoutthesuggestionoftheevaluationindexsystemapplication.Theconclusionshadthereferencesignificanceforimproving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indexsystemoflow-carbonpilotcitiesinChina,promotingthefurtherdevelopmentofnationallow-car-bonpilotprojects,standardizingandguidingtheconstructionoflow-carboncitiesinChina.Keywords:China;low-carbonpilotcities;evaluationindexsystem;Constructionthread;applicationsuggestions收稿日期:2018-06-14;修订日期:2018-07-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绩效评价及优化研究”(编号:15CJY037)。第一作者简介:邓荣荣(1981-),女,湖南省衡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管理。通讯作者简介:赵凯(1989-),男,山东省德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和环境经济学政策分析与项目评估。1引言自英国政府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学术界即针对低碳经济议题展开了持续性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人类在建筑、生产、社会活动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费。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产与消费活动的中心,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核心载体。伴随着各国基于温室气体减排、构建低碳空间目标实践活动的开展,低碳社会、低碳社区、低碳家庭等概念最终聚焦到低碳城市。作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国,我国政府2009年向国际社会做出2020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承诺,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提交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贡献,承诺我国到2030年达到CO2排放峰值及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0%—65%。从我国低碳发展实践而言,我国是一个区域众多的国家,城市既是国家碳减排分解任务的实际承担者,又是我国低碳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主体,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不断加深的现实背景下,寻求有效缓解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能源约束、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矛盾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我国城市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探索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并将成功经验推广与应用,我国于2010年确定天津、重庆等8市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2012年确定北京、上海等29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2017年确定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为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战略需要,国家层面的低碳试·7301·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1834(8)·方法与应用·点城市被视为我国城市低碳化建设的典型代表,试点城市在试点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城市低碳化探索道路上存在的挑战与困难,累积的建设成效对进一步推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国家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低碳试点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构建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低碳城市低碳试点建设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既是国家低碳试点工作不可忽视的关键步骤,又是综合评价低碳试点城市碳减排绩效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城市低碳建设的深入发展,学术界针对低碳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早期研究大多基于单要素指标(如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地均)CO2排放量等)衡量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如Fan等[1]、Zhang等[2]的研究。尽管单要素指标法具有计算简单和表征意义较强的优点,但它将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分离,具有片面性;苏美蓉等[3]指出单要素指标的不足之处在于:低碳并非城市发展追求的唯一目标,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涉及社会、经济与环境等多目标决策绩效。基于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城市涵盖的各个子系统(经济、环境、社会等)进行结构分析,将低碳城市综合评价进行指标分解,提出了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例如,付允等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类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由万元GDP能耗、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等23项具体指标组成的低碳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4];王嬴政等基于经济、社会、生活理念、能源、环境等六方面因素,选取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轨道交通里程数等38个指标构建了低碳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5];连玉明[6]从城市价值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活等5大内涵出发,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承载、环境保护、生活质量等5个一级指标与低碳消费系数、节能建筑比重等30个二级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Price等[7]基于城市碳排放构成部门(碳源)的角度,构建了涵盖工业、生活、商业、交通、电力等5大领域的低碳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Lin等[8]从能源、工业、农业、林业、废弃物等5大碳源出发,提出了评价低碳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丁丁等[9]依据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原则,建立了包含10个子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刘骏等[10]基于低碳经济理论中的碳源—碳汇分析框架,从生产、交通、建筑与居民生活碳源以及森林、绿地碳汇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包含13项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测度指标体系;赵晨、高中华[11]基于文献计量方法提取了现有文献的高频评价指标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包含20个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朱婧等[12]从低碳、生态、绿色、可持续性四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包含30个子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国际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也对低碳城市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等4方面构建了包含12个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体系[13];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基于能源/气候、水资源、空气、废弃物、交通、经济健康、土地利用、社会健康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包含33个指标的低碳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14]。在上述研究中,付允、王嬴政、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均应用其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具体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均基于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现实特征,提出了评价我国低碳城市低碳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研究框架与思路,但鲜有文献从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水平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既具有我国城市发展的共性,也具备区别于普通非试点城市的发展任务特性。首先,我国对低碳试点城市提出了5点建设任务,包括低碳发展规划编制、低碳配套政策制定、低碳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倡导等。其次,各低碳试点城市在上报国家的试点工作方案中均提出了具体的量化减排目标。作为评价各低碳试点城市试点期间低碳化水平发展状况的量化辅助工具,针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上述试点任务的完成情况。此外,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服务于国家试点政策的根本性目标。即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在试点城市试点绩效评价中应用,发掘在政策支持背景下我国低碳城市低碳化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与演化路径,从而为低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与优化提供具体的参考,因此指标体系应具备“可量化、可应用”的现实价值。基于此,本文从低碳城市低碳化的内涵与特征·8301··方法与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1834(8)出发,在对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转型的基础与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并进一步指出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对完善我国低碳试点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国家低碳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规范和引导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评价的核心要素低碳试点城市作为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典型载体与低碳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主体,首先应具备低碳城市的一般性特征。因此,要构建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把握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在此基础上解析出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学术界对低碳城市的具体定义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观点,不同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内涵,观点与思路的侧重点均有所区别,但遵循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可总结出学术界对低碳城市内涵研究的发展特征:一是从最初强调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经济化生产层面与消费层面到综合考虑城市低碳化演进路径中的生产、消费、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政府等因素。朱佩枫等[15]在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生产、生活、自然、管理等多目标决策问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目标间的共赢,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二是从最初强调政府作为实施宏观调控解决公共问题主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转而强调政府、市场与公民共同参与和协作促进城市低碳化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起到引领、规划、监督、调整的作用,城市低碳建设多目标决策中涉及各子系统的协调与政策应用也依赖政府层面的系统运作。其次,低碳城市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行政控制式命令。从根本上而言,在市场运作机制中嵌入低碳因素,是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根本路径。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低碳城市发展的作用机理在于:遵循市场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特征,借助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能源驱动型与外延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与内涵集约型转变,将节能减排融入城市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的运行轨迹中。此外,城市公民作为生产活动的最终需求者与城市低碳模式的实际践行者,是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核心主体与可持续动力,对城市公民进行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理念教育和低碳生活宣传以提升公民的低碳意识,建立低碳决策与实践的全民参与是保障低碳城市低碳目标实现的基础。第三,从强调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的低碳特征到强调城市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制度的系统性统一。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因此仍然要保持经济发展,并遵循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等特征,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生态—制度建设的系统工程,肯定低碳城市的建设决非需要牺牲发展换取环境,而是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综合考虑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在低碳城诵概念与定义上的学术发展规律与特征,结合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区别于普通非试点城市的工作任务与政策内涵,可将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归纳为: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与低碳政策,各核心要素互相关联、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低碳产出:低碳产出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低碳城市低碳化发展水平和生产质量的首要标志。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及具备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特点的“高碳产出”,低碳产出要求将城市低碳发展的理念与模式融入到产品生命周期,并持续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创新、生产工艺改进、物质资源投入降低、废弃物循环利用、低碳知识扩散等方式减少碳基化合物排放、不损害环境弹性、改善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绩效,最终实现城市的生产体系在满足市场物质需求的同时与环境和谐共处。低碳产出的实现主要体现在:①低排放,包括相对低碳排放与绝对低碳排放。前者对应资源与产出的成本效益,即CO2排放的增长幅度低于生产产出;后者强调一定时期内城市企业、行业或碳排放总量绝对值降低。在满足相对低碳排放的前提下,过度追求生产规模仍然可能导致城市的环境容量超负荷承载,因此相对低碳排放与绝对低碳排放都应成为低碳生产的体现形式。②高产出。城市发展是社会—能源—环境共同演进的复杂系统,通过大规模降低产出的方式实现城市碳排放规模降低并非是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低碳产出本质要求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即具备较高的碳生产力。③持续性。城市实现低碳产出并非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各生产单元需要对自·9301·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1834(8)·方法与应用·身的生产实施低碳动态化管理与监测,基于“持续改善”与“动态平衡”的思想,将低碳技术、低碳工艺、低碳管理持续渗透到生产生命周期中。④行业性。不同的行业具备不同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特征。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工业的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大于服务业;从工业内部结构而言,重工业的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大于轻工业。低碳消费:经济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因此城市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从根本上受到全社会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低碳消费能从产业结构引导、技术创新需求、低碳企业扶持、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促进城市低碳化水平的提升。城市实现低碳消费具有三层含义:①低碳消费理念的深入。即消费者实现消费观念的低碳转变,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融入日常消费思维与理念中。②消费者在产品选择过程中倾向于选择生产或服务进程中对环境造成较少损害的商品或服务,选择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减少环境损害的产品生产商或服务提供商。③消费者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同时降低对环境密集型产品与能源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并形成分类垃圾处理、公共交通使用、基础设施共享等低碳生活方式。从经济学意义而言,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生产性消费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的消耗,即中间产品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为居民、政府、企业的非生产性部门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日常事务工作需求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城市低碳消费的实施主体为政府、企业、居民三方。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制度,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城市低碳消费实施有效倡导与监督,并通过市场准入、技术扶持、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经济手段对低碳消费进行有效鼓励与引导;企业需要创新技术工艺、改进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强低碳技术推广,降低企业在生产进程中对高能耗产品的直接与间接消费需求;居民需要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方式,使低碳消费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社会价值取向。低碳资源:资源是城市复杂经济系统运行的主要投入,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可再生或非可再生能源、自然资源、人口资源、技术资源等均为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投入要素,也是城市低碳化转型的重要支撑要素。其中,与城市低碳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能源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核能等零排放的清洁能源,也包括具有不同碳排放系数的煤炭、焦炭、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我国各城市近年来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使用效率提升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提升,但整体而言与发达国家城市低碳相比具有较大差距,成为制约城市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的自然资源属性对城市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森林、湿地、农田等自然资源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湿度、温度、水资源、阳光、空气质量等自然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特征及社会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而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禀赋与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效应。人口资源作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投入,从资源与环境系统中单向索取生产生活资料,并享受环境系统提供的生产生活空间,同时向环境系统排放CO2等废弃物,因此人口资源对城市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素质会对企业要素投入、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居民环保行为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冲击,进而影响城市的低碳水平与环境质量;技术资源是改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低碳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城市经济获得对能源消费的降低与碳排放的减少从根本上而言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合作、新能源开发、工艺提升、科技应用与推广等技术进步手段均能对城市技术资源的提升起促进作用。低碳政策:低碳城市的实现,需要立足于城市发展的自然禀赋、地理位置、资源特征、文化环境、经济结构、产业特征、发展阶段的实际,将能源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水平提升、消费模式改变、碳汇潜力挖掘、低碳数据检测等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上述途径均依赖城市低碳制度环境的建设与政策工具的应用。因此,低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城市低碳化发展实现的推动力与基石。就低碳试点城市政策体系的完善而言,一是需要制定与完善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城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并将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效益、碳汇增加等环节统筹到低碳发展规划中;二是需要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三是需要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结合城市发展特色与战略,·0401··方法与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1834(8)通过低碳科技创新、研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需要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检测与预警系统,从而为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并设立相关职能部门,为城市低碳制度的完善与实施、低碳管理的部门协调、低碳数据的统计与报告、低碳经验的总结与改进、低碳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提供相应的机构保障;五是需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消费理念的深入需要从政策层面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活动,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推广使用低碳产品,弘扬低碳生活理念,推动全民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上述政策措施也是国家对低碳试点城市提出的具体建设任务。3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我国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可通过多方面相关指标体现,但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非众多核心内涵指标的简单堆砌,而是城市环境、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因素的系统性反映与呈现,如何权衡各核心内涵指标的选择,形成系统性、引导性、可量化、可应用的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引导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对城市低碳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低碳试点城市的特性,本文认为低碳试点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遵循以下原则:①代表性。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必须对应一定的准则层,各准则层是城市低碳发展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低碳决策所要考虑的各项子目标,更是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评价核心要素的具体体现,指标层中的各项指标须具备各项子目标的代表性特征。②可行性。各项指标的选择需与我国当前的统计指标保持一致,数据和相关资料可获取、可动态检测与跟新,并能应用于各项统计分析中。③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相互联系,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时间序列指标与空间序列指标相结合。④针对性。针对低碳试点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应反映城市低碳建设的基本状况外,还应充分体现各试点城市低碳政策的执行情况与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政策落实和措施实施状况检测与评价将会导致指标体系重要变量遗漏。3.2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低碳城市的内涵与特征,以及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本文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低碳试点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具体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与低碳政策四类准则层,分别与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一一对应,以及有针对性地反映四类准则层的14项具体指标。这14项指标同时应系统性地呈现低碳试点城市的环境、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具体状况。表1低碳试点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选取依据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水平低碳产出碳排放总量(万t)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具体承诺(峰值);体现城市绝对低碳排放规模;有限环境容量的要求碳排放强度(t/万元)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具体承诺;体现城市相对低碳排放状况;体现碳生产力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t/万元)体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体现工业行业技术水平提升状况;体现工业增长方式低碳消费人均碳排放(万t/万人)体现城市低碳消费理念的实施状况;体现居民绿色与低碳消费模式与倾向是否实施低碳政府采购体现低碳消费的政策导向;体现政府绿色与低碳消费模式与倾向;体现政策层面对低碳消费的落实“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体现企业绿色与低碳消费模式与倾向;体现企业履行绿色消费责任状况低碳资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具体承诺;“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的目标煤炭占能源消费比例(%)我国传统的能源禀赋;城市碳排放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森林覆盖率(%)衡量城市碳汇的大小和吸收CO2的能力低碳政策低碳发展规划的编制低碳发展配套政策的实施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的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倡导国家发改委对试点城市提出的具体建设任务;低碳政策实施的系统设计;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政策手段与基础;低碳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4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建议上述评价标体系可应用于对低碳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状况与试点绩效的综合评价,也有利于对试点城市低碳发展模式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评估。针对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提出·1401·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1834(8)·方法与应用·以下建议:①上述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包含定量指标,也包含定性指标。定性指标难以直接通过数据计算分析评价内容,需要依据评价对象在具体定性指标的客观事实和结果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量化与分析。因此,如何科学地对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低碳政策指标层进行量化,是应用指标体系评价低碳试点低碳发展状况的难点和重要步骤。如在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低碳发展规划的编制指标层进行量化时,若仅依据试点城市是否已编制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对该指标赋值“1”或“0”,既不能客观反映各试点城市的努力程度,也无法评价各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编制的质量与系统性。为了使定性指标得以精确与科学的量化,一个可行的思路是:①针对每个定性指标,依据试点文件将每个任务分解为具有明确目标的多个具体行动指标,每个行动指标答案简化成是或否的方式,根据答案的不同给予“1”或“0”,最后将所有行动指标得分加总得到该项定性指标的综合得分。②在应用指标体系对低碳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步骤。评价指标权重的变化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和被评估对象的优劣顺序,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赋权能突出体现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特征与价值导向。常用的指标体系赋权方法包括主观经验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主观经验法、德尔菲法属于主观评价赋权法,尽管操作简单,但由于主观性较强难以保证赋权的科学性;因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属于客观评价赋权法,常用于定量指标权重的确定,基于上述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既包含定性指标又包含定量指标,难以完全应用于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相较而言,层次分析法为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它把一个复杂决策问题依据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形成一个递阶、有序的层次结构,并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重要性的相对权重,得到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的依据,因此层次分析法可应用于对具有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权。③依据国家低碳试点文件,低碳试点城市的选择主要依据区域代表性、地方的工作基础和工作意愿等三个因素。即各低碳试点城市具有不同的初始资源禀赋、低碳发展基础与经济发展水平,单纯按照报告期指标体系最终赋值的大小进行横向比较与分析必然造成偏颇,无法真实反映各低碳试点城市在试点期内的努力程度与低碳发展绩效。因此,应用低碳试点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进行评价需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基于各试点城市评价报告期的分项指标赋值与指标体系总赋值对各研究对象的低碳化发展状况与横向差距进行客观评价,以客观描述各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二是需要基于试点前后各试点城市分项指标赋值与指标体系总赋值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对各试点城市试点前后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纵向分析,以评价试点城市试点期间做出的低碳发展成就与努力程度。参考文献:[1]李磊.经济开放区域的贸易隐含碳测算及转移分析———以新疆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2,(2)∶13-23.[2]WuCY,HuangXJ,YangH,etal.EmbodiedCarbonEmissionsofForeignTradeundertheGlobalFinancialCrisis:ACaseStudyofJiangsuProvince,China[J].JournalofRenewable&SustainableEn-ergy,2015,7(4)∶10288-10293.[3]苏美蓉,陈彬,陈晨,等.中国低碳城市热思考: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48-55.[4]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44-47.[5]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48-50.[6]连玉明.城市价值与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问题,2012,(1)∶15-21.[7]PriceL,ZhouN,FridleyD,etal.DevelopmentofaLowCarbonIndi-catorSystemforChina[J].HabitatInternational,2013,37(1)∶4-21.[8]LinJ.Y,JacobyJ,CuiSH,etal.AModelforDevelopingaTargetIntegratedLowCarbonCityIndicatorSystem:TheCaseofXiamen,China[J].EcologicalIndicators,2014,40(5)∶51-57.[9]丁丁,蔡蒙,付琳,等.基于指标体系的低碳试点城市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0)∶1-10.[10]刘骏,胡剑波,罗玉兰.低碳城市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5,(5)∶59-62.[11]赵晨,高中华.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保定市为例[J].行政论坛,2016,(5)∶31-37.[12]朱婧,刘学敏,张昱.中国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生态经济,2017,33(12)∶52-55.[13]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态,2011,(1)∶132-136.[14]ZhouN,HeG,WilliamsC,etal.ELITECities:ALow-carbonEco-cityEvaluationToolforChina[J].EcologicalIndicators,2015,(48)∶448-456.[15]朱佩枫,王群伟,张浩,等.低碳城市建设的误区及优化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8)∶1-4.·2401··方法与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1834(8)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