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投资提示:
水泥行业“碳中和”任重道远。水泥制造行业的碳排放占到建材行业的 84%,国内总量的
14%,是我国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主要战场。但是有别于发电和供热、交通运输等碳排
放大户的碳中和可以通过清洁能源替代实现,水泥行业的碳中和面临两大难题:1)水泥
在生产环节中原料受热分解天然会产生 CO2 排放,难以根本性遏制;2)水泥作为高耗能
行业对原燃料价格敏感,我国能源禀赋为富煤贫油少气,很难脱离对煤炭的依赖。根据福
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数据,水泥生产过程中原料分解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占比最大,占
比63.01%,其次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 31.57%。这意味着水泥行
业碳中和的实现要么在生产工艺和原燃料使用上实现变革,要么便需要在后端的碳中和技
术上产生额外投入。
德国水泥碳中和启示:水泥产量减少和传统减排推进较早,虽效用明显但后续边际空间有
限,重头戏需依赖碳中和技术创新。从国际视角来看,水泥行业的碳中和并非新鲜词汇,
上到全球水泥和混凝土协会、欧洲水泥协会等国际性水泥协会组织,下到海德堡水泥集团、
拉法基豪瑞集团、西麦斯集团、老城堡集团等国际水泥集团均已明确提出了 2050 年碳中
和的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对我国水泥行业的碳中和之路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考虑欧盟在
控制水泥碳排放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而德国又是其中标杆,故我们试图通过研究复盘德国
水泥龙头海德堡的碳中和之路,来得到一些启发:复盘来看,德国的碳中和路径可分为水
泥产量减少和单吨排放减少两类,事实上德国的水泥产量 1974 年见顶后就开启下行通道,
截至目前已经进入平台期,产量减少对碳中和的边际贡献已经基本走完,未来对碳中和的
着力点主要依赖于单吨排放减少。从方式上,按照海德堡规划口径可分为三类:1)传统
减排;2)循环经济&创新型产品;3)碳捕捉、碳存储、碳使用。从当前公司进度看,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替代燃料、替代原料等传统减排方式仍有空间可循,但真正实现碳
中和的重头戏仍需依赖处于探索阶段的循环经济&创新型产品以及碳捕捉、碳储存等技术
实现。
我国水泥 CO2 排放量到 2060 年理论减排空间约 73%,剩余需要通过技术突破或者碳交
易来实现。与德国不同,我国水泥产量虽然于 2014 年见顶,但至今仍处在平台期,长期
水泥减产空间巨大;同时,虽然我国水泥制造技术已冠军全球,但因早期对碳减排重视不
足,在替代燃料等应用上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给碳减排带来的更大的潜在空间。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验证的技术路径普及背景下,我们预计,我国水泥 CO2 排放量将从 2020
年的 14.19 亿吨分两个阶段下降至 2060 年的 3.80 亿吨,碳排总量下降 73%,其中市场
化和政策性减排(水泥产量减少)贡献了 36%,技术性减排贡献了 28%,中和性减排贡
献了 37%。剩余仍有约 27%的CO2 排放在目前技术背景下无法实现清零,我们预计需要
通过新的技术突破或者碳交易来实现。
投资建议:“碳中和”是一场更为彻底的供给侧改革,龙头将明显受益。我们预计在“碳
中和”目标之下,水泥行业的实现路径主要来源于三大块,龙头水泥企业将显著受益:1)
技术性减排减碳将倒逼水泥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具备技术优势、规
模优势、资金优势,最有可能首先达标;2)市场与产业政策结合减排或倒逼行业加速去
产量(产能),龙头企业的差异化限产优势或使其市场份额加速提升。3)水泥生产工艺
使减排对于企业生产来说是必要项也是成本项,大概率涉及到碳排指标的购买,行业成本
曲线陡峭化利好优胜劣汰。我们建议关注行业内环保标准领先,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海
螺水泥、中国建材 H、天山股份。
风险提示:碳中和推进低于预期,经济低于预期,水泥供给量超预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