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 卷华电技术
(2)霸 9井,位于河北省霸州市,该井作为南孟
潜山地热田区域中一口石油勘探井,因没有油气显
示而报废,完钻井深 2 771. 13 m,封灰至 2 475. 14 m。
改造方法为酸化洗井后改造泵管
[9]
,产水段在井深
1 983~2 475 m。经过改造该井合理采水量为 100
m³/h,出口水温 92 ℃。改造总费用 38 万元,节约钻
井成本 282万元。该井经改造后,供暖面积 21 万m2
,
每个采暖期节约天然气 2. 10×106m3,地热水同时供
应1. 5 万m2花卉种植用温室大棚供热需求,其在经
济上平均产值约为 50 元/m2[6]
。华北油田利用废弃
油井霸 9井对水热型地热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利
用,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是
一个典型的成功实例。
(3)位于华北油田南部荆二联合站中的晋古2-4、
晋古 2-7 井,均为已经长期停产的石油井。2000 年,
通过对这两口井地热资源的评价,确认其可改造为
热水井提供地热水。2001 年,采油厂关停了站内原
有的燃油燃气加热炉和热水泵,利用晋古 2-4 和晋
古2-7 井直供的高温热水伴热输油。两地热井改造
后供地热水 800 m3/d,热水进站温度为 108 ℃,经改
造后投产运行状况良好,日节约燃料油 5 t、增产原
油7 t,日产伴生天然气 3 485 m3用于发电,其经济效
益显著,年创产值 142 万元
[12-14]
。这种应用数量众
多的闲置油井中地热资源的措施,改造费用低、节
约燃油/气效果好,是地热在油田区实现可持续开发
利用切实可行的方案。
(4)华北油区还进行了老油井转地热井的开采
方法试验性研究,于 2006 年和 2009 年,分别在采油
一厂雁 1井、雁 28 井、采油三厂留 24 井、留 44 井和
新留检 1井进行了潜油电泵试采项目,含油地热水
排量为 600 m3/d 和1 000 m3/d。留 24 井自 2006 年9
月7日开抽,日均产液 727. 8 m3,含水 97. 9%,井口
温度 113 ℃;新留检 1井每天平均产液 1 932 m3,含
水98%,井口温度 116 ℃
[15]
。试验结果表明,运用潜
油电泵排采的方法,将老油井转为地热井的方案切
实可行,排液量大,能够满足开发经济性要求,对今
后油田地热资源的开发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2. 2 大港油田区油井改造为地热井实例
(1)1996 年开始,大港油田就对 3口报废油井进
行了改造试验,改造方法均为开天窗侧钻法:GS43
井,井深为 2 184. 00 m,改造工期为 70 d,改造后试
水求产量为 1 500 m3/d,井口水温超过 80 ℃,主要用
于周围居民区冬季供暖;GX307 井,井深 1 872. 64
m,其改造工程工期为 68 d,在 1 711. 54~1 715. 28 m
位置设置开窗,改造后洗井求产量为 1 000 m3/d,井
口出水水温超过 65 ℃,主要用于满足附近居民区洗
浴需求;XH24-28 井,其改造工程工期为 64 d,井深
为2 096. 00 m,改造后试水求产量为 1 000 m3/d,井
口出水水温 66 ℃,主要用于冬季供暖
[6]
。上述沉睡
油井经改造后用于满足当地的生产生活需求,应用
情况良好,达到了改造项目的目标,取得了较为良
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TR3 井,位于天津市北辰区,井深 3 400 m。
原由于 908 m 处套管断裂而导致报废,2001 年应双
发房地产公司的要求进行地热井改造,改造方法为
射孔法。在该井明化镇组 800~900 m 井段内射开有
效含水层约 60 m,改造后试井出水量为 40 m³/h,水
温35~38 ℃,用于向周围住户、游泳馆及浴池直接提
供地热水。改造工程投资费用为 30 万元,相比于新
钻同类型地热井节约资金 60 万元
[7]
。
(3)T38-1,T38-2 井,位于天津市塘沽区,均是
因不具备油气开发价值于 20 世纪 90 年代报废的 3
口石油井,2009 年,根据东沽石油井改造地热资源
保护工程要求,选择新近系馆陶组段热储层作为改
造目的层,运用射孔、防砂技术改造成了地热井,建
成了一采两灌的地热系统,即一口井作为开采井,
其余两口为回灌井。
T38-1,T38-2 石油井井深 3 301. 5m,改 造 后
T38-1 井为开采井,T38-2 井为回灌井,井身结构如
图2所示。通过降压试验,测得 T38-1 井出水量 60
m3/h,水温 62 ℃,达到供暖取水要求
[16-18]
。
该项目在 2009—2010 年供暖期内进行了生产
性回灌试验,试验中 T38-2 单井最大回灌量达到
63. 79 m3/h,稳定回灌量达到 60 m3/h,回灌率接近
图1晋14 井井身结构
[11]
Fig. 1 Wellbore structure of well Jin 14
[11]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