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F590/S788.2密级公开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以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例研究生姓名:魏琳琳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刘建文教授副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李晓勇副教授学科专业:绿色包装与低碳管理研究方向:低碳城乡规划与管理湖南工业大学二零一八年六月十五日分类号F590/S788.2密级公开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以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例StudyontheEvaluationandExploitionofLowCarbonTourismResourcesinForestParks——TakingJiuLangShanProvincialForestParkasanExample研究生姓名:魏琳琳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刘建文教授副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李晓勇副教授学科专业:绿色包装与低碳管理研究方向:低碳城乡规划与管理论文答辩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湖南工业大学二零一八年六月十五日湖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湖南工业大学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了解湖南工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I摘要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森林公园作为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更是碳汇储备的重要载体。所以,开展以“低碳”为目标导向的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研究对解决气候变化、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与低碳旅游研究现状的梳理,指出森林公园低碳化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基础性研究之上,选取了生态环境条件、资源价值和开发利用条件三个层面构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计分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基于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提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规划——管理——反馈”循环式开发系统,具体指开发原则、规划设计、经营管理、责任模式的反馈机制。这种循环式的开发系统使得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证研究,对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最终得出模糊得分为3.7213,表明其具有很大的开发与发展潜力。以“低碳旅游核心+人文居住”为发展目标,将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空间结构划分为“一心、五区”,将其产品开发规划为五大旅游产品,并将其开发时期创新性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开发采用“政府主导+特许经营”的发展模式,后期开发采用“市场主导+特许经营”开发模式。最后针对其当前碳汇量会因火灾减少的突出问题,进行碳汇造林模式的探讨,并对其提出具体可操作性建议。关键词森林公园低碳旅游,旅游资源评价,开发系统,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IIABSTRACTWiththerapidadvancementofurban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climatechangehasbecomeoneoftheproblemstobesolvedinallcountriesintheworldtoday.Asanimportantplaceforpeople'sleisuretravel,forestparkisanimportantcarrierofcarbonsinkreserve.Therefore,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carryouttheresearchonthetourismdevelopmentofforestparkwiththegoalof"lowcarbon"tosolvetheclimatechangeandpractice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thispaper,theauthorpointsoutthenecessityandfeasibilityoflowcarbondevelopmentinforestparkbycombingthecurrentsituationoftourismdevelopmentandlow-carbontourism.Onthebasisofbasicresearch,threelevelsofecologicalenvironmentconditions,resourcevalues,and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conditionswereselectedtoconstructanevaluationindexsystemforlow-carbontourismresourcesinforestparks.Comprehensiveevaluationmodelswereconstructedusing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ndfuzzyscoringmethods.Then,basedontheevaluationoflow-carbontourismresources,a“development-planning-management-feedback”circulardevelopmentsystemforlow-carbontourisminforestparkswasproposed.Referstothefeedbackmechanismofdevelopmentprinciples,planninganddesign,management,andresponsibilitymodels.Thiscirculardevelopmentsystemenable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low-carbontourismdevelopmentinforestparks.JiuLangShanProvincialForestParkwasselectedastheresearchobject,anditslow-carbontourismresourceswereevaluated.Thefinalfuzzyscorewas3.7213,indicatingthatithasgreatdevelopmentanddevelopmentpotential.Takingthedevelopmentobjectiveof“low-carbontourismcore+culturalliving”,thespatialstructureoftheJiuLangShanProvincialForestParkisdividedinto“oneheartandfivezones”,anditsproductdevelopmentisplannedasfivemajortourismproducts,anditsdevelopmentperiodisdividedintotwoperiodsinnovatively.Intheearlystageofdevelopment,thedevelopmentmodelof“government-led+franchising”wasadopted.Inthelaterperiod,thedevelopmentmodelofIII“market-led+franchisedoperation”wasadopted.Intheend,thecurrentissueofcarbonsinkswillbediscussedinthecarbonsinkingafforestationmodelduetotheprominentproblemoffirereduction,andconcreteoperationalsuggestionsareproposed.KeyWords:forestparklow-carbontourism,evaluationoftourismresources,developmentsystem,JiuLangShanProvincialForestParkIV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2国内外研究综述..............................................................................................11.2.1国内外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研究进展...................................................11.2.2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41.3研究目的与意义..............................................................................................71.3.1研究目的...............................................................................................71.3.2研究意义...............................................................................................71.4研究方法..........................................................................................................81.5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91.5.1研究内容...............................................................................................91.5.2技术路线.............................................................................................101.5.3创新点.................................................................................................11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22.1相关概念........................................................................................................122.1.1森林公园.............................................................................................122.1.2旅游资源评价.....................................................................................122.1.3旅游开发.............................................................................................122.1.4低碳旅游.............................................................................................122.2理论基础........................................................................................................132.2.1可持续发展理论.................................................................................132.2.2旅游系统论.........................................................................................132.2.3森林美学理论.....................................................................................142.2.4低碳经济理论.....................................................................................142.2.5系统科学理论.....................................................................................142.2.6景观生态学理论.................................................................................142.3森林旅游低碳化............................................................................................152.3.1森林旅游低碳化的必要性.................................................................15V2.3.2森林旅游低碳化的可行性.................................................................16第三章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173.1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173.2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设立................................................173.2.1综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173.2.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83.2.3综合评价指标说明.............................................................................203.3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方法........................................................233.3.1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233.3.2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283.3.3结果分析............................................................................................29第四章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研究........................................................................304.1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原则........................................................................304.1.1绿色循环低碳原则.............................................................................304.1.2可持续发展原则.................................................................................304.1.3有利社区发展原则.............................................................................304.1.4重视旅游质量原则.............................................................................314.1.5因地制宜原则.....................................................................................314.2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规划设计方法................................................................314.2.1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理念.............................................................324.2.2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功能分区.............................................................324.2.3森林公园低碳旅游游线设计.............................................................344.2.4森林公园低碳旅游产品开发.............................................................364.2.5森林公园低碳旅游植物与碳汇系统设计.........................................384.2.6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建筑与设施规划设计.........................................404.3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经营管理策略................................................................424.3.1特许经营的类型.................................................................................434.3.2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的发展阶段.........................................................444.3.3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454.3.4管理机构设置.....................................................................................464.4基于低碳旅游开发责任模式的反馈机制....................................................46第五章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实证研究................................................................495.1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旅游资源情况及评价................................................495.1.1研究区概况.........................................................................................49VI5.1.2旅游资源情况.....................................................................................505.1.3低碳旅游资源评价.............................................................................535.2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SWOT分析..............................................................565.2.1优势分析.............................................................................................565.2.2劣势分析.............................................................................................575.2.3机遇分析.............................................................................................595.2.4挑战分析.............................................................................................605.3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规划设计....................................................615.3.1开发理念.............................................................................................615.3.2环境容量分析.....................................................................................615.3.3功能分区.............................................................................................625.3.4游线设计.............................................................................................635.3.5产品开发.............................................................................................675.3.6植物与碳汇系统设计.........................................................................705.4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管理实施对策....................................715.4.1低碳旅游开发模式选择.....................................................................715.4.2碳汇造林市场化运营策略.................................................................725.4.3低碳旅游开发实施对策.....................................................................74第六章结论与展望....................................................................................................766.1主要结论........................................................................................................766.2研究不足与展望............................................................................................77参考文献......................................................................................................................78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83致谢............................................................................................................................841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环境和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而对于旅游业而言就是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发展什么样的旅游的问题[1]。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低碳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各学科、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关键,它甚至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和环境安全。我国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力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提倡低碳旅游[2]。之后,在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报告中都提出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3-4]。这些相关政策文件都表明了国家在推动低碳旅游发展方面的决心,所以,低碳旅游开发与发展已是势在必行。2011年,国家林业局、旅游局联合发布声明,将森林旅游的健康、稳步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并提出了到2020年,各类森林旅游景区总数达到8000处,全国年接待森林旅游游客14亿人次,创8000亿元的社会综合产值,构建以森林公园为重点的森林旅游发展体系,促使森林旅游业成为林业支柱产业,促进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的总目标[5]。2014年,国家林业局提出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建设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森林旅游品牌,并将其面向世界旅游市场。国家的政策导向为森林旅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的森林旅游开发仍存在着高排放、高耗能等问题,所以,开展森林旅游的低碳化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内外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研究进展(一)国外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研究进展在18世纪初,欧洲部分地区为了反应未来的需求情况开始对森林美进行研究,后来集中在亚洲和美洲等地。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渐渐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于是就开始研究大众化的森林旅游。到1988年为止,其10%以上的国土开辟成保护区的国家已经有15个,尤其是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并且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森林资源发展迅速[6]。2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起源于美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在1872年建成,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国家公园,它的建立代表着初步形成了森林旅游业这一产业[7]。在加拿大,因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其开展森林旅游也比较早,并且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国家公园法,其管理制度有着休憩、教育与保护森林资源等多方面的功能。在英国,对于森林公园的开发,首先是由兴起的“绿色旅游业”运动开始的,随后设立了国家森林公园,后来又把一些具有休闲价值的绿地指定成林地公园。现在英国乡村成了无数人理想中的生活和居住的家园。在德国,人们刚开始是保护优美的森林风景资源,现在提出“森林向全民开放”,更看重动物资源及当地文化风俗和一些原始风光,更多的人开始经营和享受森林公园。目前,还形成了生物圈保护区。日本学习美国的一些体制,联系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将自然公园的发展体制逐渐完善,形成适应自己国家发展需求的开发模式,吸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要素,将不符合国情的进行改善,比如土地归属问题就不同于美国的体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日本的自然公园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点。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森林公园发展迅速,但是在一些经济基础欠发达的国家,同样也重视森林公园旅游的发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肯尼亚在当代生态旅游方面发展迅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开发森林旅游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被称为自然旅游的前辈。还有人们都认为发展较好的森林旅游地哥斯达黎加,其四分之一的面积为保护区,供人们开展旅游。(二)国内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进展在我国,对森林公园的研究比国外起步晚,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对森林公园的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逐步增多。主要从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开发的一些理论性问题和具体实例出发进行了研究。(1)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森林公园要进行旅游开发,首先要了解的是其存在哪些资源,只有对其进行充分的调查与了解,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对于旅游资源的理解,就是旅游地能够吸引人们的要素,只有抓住这些重点要素,才能从根本上吸引旅游者。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以此来指导森林公园的开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在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且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结合来使用。如刘实[8]对净月潭国家森林林公园的气候、云量、水资源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其适合开展冰雪项目的结论等。甘露[9]以三门江森林公园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刘海涛[10]等也从具体的案例出发,以生态性为切入点,对其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适合森林3公园开发的发展方向。舒弈嘉[11]对风景资源进行评价,对螺髻山森林公园构建了风景资源评价指标模型。曹辉、程弘[12-14]等都对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2)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与建设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和具体方案的设计。一般是在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实际森林公园进行具体的应用。李梓雯通过对龙湖山森林公园规划研究,提出了一些规划的原则与发展的方向,并对其具体的规划做出了研究[15];彭星源[16]对镇海林场进行了规划设计,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魏少燕[17]对朱雀森林公园进行了生态规划,并研究了其销售方法;杨财根[18]使用旅游系统规划的方法对旅游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三析五构”的模式,使得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理论更加充实;李梦秋[19]通过对LFJ森林公园进行研究,对其进行了功能分区和产品规划;李倩[20]以乌鲁木齐县为例,从人们对位于城郊的森林公园的需求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与公园如何规划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研究,最后选择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规划研究。也有一些针对当地的特色进行了专项规划,杨莹[21]通过挖掘当地的特色,对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蜡梅园进行了规划;也有许多学者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到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中,何建立[22]运用管理学等原理,从理论研究出发,将美国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管理与中国的进行对比分析,全面地分析了两者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为以后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借鉴。(3)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对于森林旅游产品的的研究越来越多,因为人们对于森林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为了迎合旅游者各方面的需求,产品的开发也就日新月异。从狭义上说,旅游产品就是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时的需求而运用森林公园的各种资源与设施对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各种要素。对于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研究主要是在产品概念和具体产品设计方面。尤佳[23]对旅游休闲产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产品开发进行了具体设计。朱琛[24]在RMP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苍溪国家森林公园在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方面进行了以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为主题的研究。陈兵利[25]针对我国大部分以观光为主的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以太原万柏林生态园为例,对其进行功能分区后,对每一分区上的旅游产品进行了具体研究。刘甜甜、马建章[26]等从现在人们对养老的需求,研究了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王明珠、程道品[27]等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了分析,并以具体案例三门江森林公园为例,研究了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构想。现在,对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涉及了越来越多的种类,不止局限于观光型、度假型,也涉及了养老型等,但是对具体的开发过程研究的较少,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4(4)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策略的研究关于森林公园旅游,不同的地理区位或不同的人文环境等都有着不同的问题,所以关于森林旅游开发也存在着不同的开发模式和实施对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都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分析现状,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邓和平等[28-30]都针对省市内的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与有关的产业方面进行了探索。李凤伟[31]等通过总结最近森林公园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其开发策略。钟毅[32]首先对凤凰山森林公园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其开发的对策。(5)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在对森林公园进行开发的同时,要注意对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只有遵循森林公园保护的原则,才能使森林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实施开发的基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开发与保护进行了研究,有的从两者关系上,有的从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体现开发与保护的内容。唐继军[33]使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森林公园的开发与保护进行了研究,蒋晶晶[34]探讨了我们国家的生态保护制度。(6)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解说系统就是运用一些方法和媒介,让人们去了解一些信息,在森林公园中,主要是起着让人们认识事物,接受教育等目的。从现在的发展程度来看,森林公园的解说系统规划还有着艰巨的任务。学者对解说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原则、影响因子与解说体系构建等方面。朱智[35]从生态旅游资源、游客、解说媒介与森林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森林公园的解说系统,并说明了其功能。郑涵中[36]提出了环境解说系统优化的原则与方法,并指出优化的技巧,以百望山森林公园为例,对其解说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王屏、栗丽[37]等对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效用因子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解说效应因子对于旅游解说重要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王娜[38]对森林解说系统的评价进行了研究,以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运用IPA模型,通过评价可知重要性强而表现性弱的因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1.2.2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一)国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国外学者对低碳旅游的研究是从旅游业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开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低碳旅游问题降低气体排放量,更有效的应对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低碳旅游”的概念在2009年被首次提出,国外学者从住宿和交通等影响旅游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推动旅游业实现低碳化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39]。目前,国外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主要5集中在社会群体对低碳旅游的认知问题、旅游业碳排放测定及其减碳措施等方面。(1)社会群体对低碳旅游认知的研究根据调查,Wilke、Dickinson和Hares发现即使将旅游在各方面产生的碳排放量的多少向人们进行了普及,英国游客对出行的安排依然不会将对气候的影响考虑在内[40]。由此可以看出,公众对于低碳旅游及其对环境气候积极有利的影响的认知度还较低,低碳旅游的理念还有待继续推广。而Becken选取斐济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公司进行调查并汇总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公司或其他相关社会团体可以接受通过相关措施减少旅游经营与开发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但它们不能将其作为旅游经营和开发过程的首要考虑因素[41]。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各群体对于低碳旅游及其对环境气候积极有利的影响的认知度还较低,且态度并不乐观,低碳旅游的理念还有待继续推广。(2)关于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Chris、David和Susanne指出旅游者的旅行方式与使用多少能源有很大的关系,游客使用不一样的住宿条件、换不同的交通方式或者是在餐饮方式的选择上都与能源的使用量有着密切关系。在旅游过程中,交通占据了65%~73%的能源使用量[42]。GhislainDubois,PaulPeeters通过对碳排放的研究指出,2005年到2035年,游客旅游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将会对全球碳排放量以每年3.2%的增速增长,应当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减弱旅游对气候带来负面影响[43]。Kuo,Chen通过使用LCA评价法了解到旅游地居民的能源消耗量和废弃排放量要低于游客所产生的量[44]。Tzu-PingLin通过对台湾五家国家公园进行实例说明,应当采取公共交通工具来代替私家车的出行[45]。(3)关于旅游业减碳措施的研究在碳减排措施方面,欧洲国家采取了征收航空碳税的措施来控制游客航空出行的碳排放量,Richard对该项措施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每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航空碳排放征收1000美元碳税,就可以使航空碳排放下降0.8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提高机票的价格,游客的数量也会受到一些影响[46]。根据Carlo、Brian、Stefan的研究,在生产或消费不同的食物时,会产生不同量的温室气体,如果对食物进行不同的分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就会为减少温室气体做出贡献[47]。Lumsdon、Robbins和Dickinson指出大量的CO2会在度假旅游的时候产生,可以采用现在的慢生活的理念,开展“慢”的形式来降低碳排放[48]。(二)国内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在国内,有关低碳旅游的研究比国外晚一些,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及各方面的影响,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低碳旅游,特别是将低碳的一些理论知识带进森林6公园发展的过程中。这里只介绍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研究进展。主要从理论方面、管理角度以及实际案例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理论方面的研究关于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从评价体系和关于碳足迹的一些计算方面开展的。马娟,姚娟[49]等构建了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评价体系,建立了综合评价的多指标加权模型,又以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了验证分析。王怀採[50]对旅游碳足迹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几个国家的碳足迹计算模型因子参数值,将旅游碳足迹计算因子参数值确定,又以张家界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其低碳旅游的发展策略。(2)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涉及到多个学科,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的有以下内容。庄惠,龚有坤[51]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角度出发,提出动力源的推动力和反推动力协调推动,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低碳旅游提供发展思路。张宏祥,刘小燕[52]等研究了森林公园低碳化开发建设。朱智[53]以海螺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森林公园旅游产品低碳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杨财根[54]从制度方面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3)关于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的实证研究将理论与案例结合能够更好地说明理论的实践性,依据具体的案例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进行的研究比较多。陈向红,但强[55]等从低碳旅游的角度出发,对峨眉山——乐山大佛进行了SWOT分析,分析出低碳旅游开发的格局,为实际的开发提供了借鉴。张赟,高小云[56]以千山山脉崛山森林公园为例,研究了低碳旅游的发展。张利,蔡小虎[57]等通过对九寨沟成熟的低碳旅游运营模式的研究,对其管理、营销等各方面进行总结,为以后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案例。孟繁华[58]以海南省为例,对低碳旅游产业进行了研究,提出其发展策略。黄秀琳、蔡巧花[59]以九龙谷森林公园为例,研究出低碳元素表述的的最好方法是文字、语言、图片、展演表述。唐承财、于叶影[60]等对森林公园内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识,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对低碳认知、意愿与行为进行了分析。曾银芳[5]通过对海南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森林公园的调查,构建了构建了适合其发展的旅游碳足迹模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策略。综上所述,国外对低碳旅游的交通碳排放和碳减排措施、路径的研究比较多,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和定量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国内将低碳旅游应用到森林公园的开发中的案例逐渐增多,主要从具体的开发对策层面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的内容不成体系,只能适用单一的森林公7园的开发,普遍适用性较差,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的、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所以,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研究,并对其环境资源现状调查与评价、碳排放量测定以及碳减排措施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1.3研究目的与意义1.3.1研究目的在我国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并行的今天,与其他工程建设一样,森林公园开发也会涉及到大量能源的消耗,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与近些年提倡的低碳理念相违背。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广泛实施以低碳为导向的各种开发建设,森林公园也不例外,它虽然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态优势,但仍需大力传承和发扬生态、低碳理念,实施低碳旅游开发。只有在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利用现在先进的低碳技术、践行低碳理念才能真正达到环保的目的,实现森林公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公园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学术界对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其资源评价的研究和开发系统的研究比较少,而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是森林公园旅游的基础,也是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因素,对于实现低碳旅游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森林公园进行低碳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的目的为:通过定量化地构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对低碳旅游资源的规模、潜力、类型、质量和开发程度等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系统进行研究,提出其“开发——规划——管理——反馈”循环式的开发系统,通过反馈体系进行反馈检验。本文最后以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例,对有关于九郎山森林公园的相关政策、规划进行梳理,对其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当地的开发现状,根据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存在的生态植被破坏、配套设施缺乏、环境景观不完善、无合适的运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对其进行资源评价和开发的研究。希望为长株潭绿心地区及其它地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1.3.2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和低碳旅游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构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的量化模型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在此基础上,8提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系统的研究内容,进一步丰富、补充了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内容。(二)实践意义通过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系统的研究,对各个地方的森林公园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作用,为森林公园的低碳化旅游开发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将其运用到九郎山森林公园的实际开发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推动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的低碳旅游开发得以顺利实施,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可操作的对策与思路。1.4研究方法(一)文献分析法本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中有关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开发以及低碳旅游的研究,加上有关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具体实践等研究资料。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分析对资源进行评价,并对其开发系统进行研究,最后通过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二)实地调查研究法是采用一些方法,对研究对象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现场调研,来找寻对论文的研究有用的真实的材料。本文运用实地考察、访谈的方式对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存在问题进行调查。(三)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计分法建立定量化评价模型,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四)专家咨询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在实证研究中,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九郎山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每个指标划分等级赋分,根据专家打分,运用相关方法算出评价结果。(五)图件绘制法在九郎山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规划设计的研究中,运用软件分析、绘制各种图件,主要使用了AuToCAD、SketchUp、Photoshop等多种软件进行所需图件的绘制与分析。91.5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1.5.1研究内容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综述了国内外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和低碳旅游的研究进展,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论文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基本理论的研究,并指出了森林公园旅游低碳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建立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权重;然后利用模糊计分法,构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各评价因子质量的优劣及其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的重要程度。第四部分: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开发原则、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反馈机制,其中规划设计中包括低碳旅游形象定位、功能分区、产品开发、游线设计、植物与碳汇系统设计、建筑与设施规划。构建了“开发——规划——管理——反馈”循环式的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系统,最后通过反馈体系进行反馈检验,使得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五部分:实证研究。以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例,对其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对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进行SWOT分析,然后对九郎山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包括功能分区、游线设计以及产品开发,最后对其运营模式进行研究,并解决其突出的碳汇造林市场化运营策略问题。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系统研究进行总结及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的展望。101.5.2技术路线图1-1技术路线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11.5.3创新点本文在总结前人对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生态发展战略的政策环境,构建出新的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规划——管理——反馈”的循环式开发系统。12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1相关概念2.1.1森林公园目前,森林公园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文件中指出森林公园指的是拥有一定规模、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进行森林旅游开发,并按照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可以看出要有明确的面积和范围,有开发的价值并且要由法定程序申报和批准等特点都满足才能称之为森林公园[6]。2.1.2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指的是在对资源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因子,使用相关的方法对旅游资源本身或外部的价值进行评定,用来确定其开发价值的大小并为其开发指导方向[61]。2.1.3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是指依据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条件,使用一定的资金、技术手段,经过对当地的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把当地还没有利用的一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已经被利用的对其进行深度加强。并且将与其有关的市场、人才、资源和产品都进行分析以指引发展的方向,对其进行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且让旅游业在此地区得以建立、完善、发展和提高[62]。2.1.4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包括游客本身、相关机构服务者以及旅游地的管理者与建设者等)秉持节能减排的低碳理念,在旅游活动的各个阶段使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将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资源与能源消13耗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永续发展的最终目的。2.2理论基础2.2.1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能源与资源消耗量逐年攀升,由此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人们渐渐意识到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取的。经过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影响之后,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在1972年,“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提出,随后,它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业中[6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根本,有些旅游资源比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有不可复制性,有些是不可再生资源,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使旅游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二)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游经济是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旅游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旅游经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都会损害游客旅游观光的舒适性,不利于旅游市场的长远发展。所以,旅游企业要重视旅游开发的长期利益,重视旅游环境与管理模式的质量,不能为了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生态环境,要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的利益。(三)旅游环境良性循环旅游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它的健康、永续发展对旅游经济和资源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所以,要通过适宜的技术和手段保护旅游环境,对其资源环境条件、开发的可行性、经济性等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为游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也为旅游环境的健康、永续发展创造条件。2.2.2旅游系统论旅游系统论是指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从系统整体性、层次性与关联性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从而达到优化系统结构和调控系统运行的目的[7]。旅游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有:①旅游吸引物与游憩活动;②旅游企业;③交通设施与信息服务;④旅游管理部门;⑤接待服务设施;⑥游憩设施与环境;⑦14基础设施;⑧宣传促销和信息服务。旅游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行业、管理、市场、资源、旅游活动与产品六大结构。2.2.3森林美学理论S.Von.Salisch率先提出了森林美学理论,他指出森林美化与经济收入并不冲突,美学价值越高,往往越能带来经济上的提高。森林美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属于生态美的范畴。德国已经把景观管理学和生态美学结合,将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研究当地的房屋、森林和农田等景观要素最好的结构比例与合理规划[64]。2.2.4低碳经济理论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理论[65]。低碳经济指的是利用低碳技术把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要以低排放和低能耗为基础,对低碳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来获得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66]。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次重大进步,其基本思想是改变以前的发展观念,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研究和推广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和可持续发展[67]。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我国也拟定了碳排放控制指标,并且加强了对低碳能源技术和环保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受到世界的关注。2.2.5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是指全面的、宏观的去了解事物的本质,用系统化的观点去对事物进行分析,理清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影响低碳旅游开发的各个因素既有内在联系又彼此相互独立,通过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低碳旅游系统。所以,把系统科学理论作为基础理论用系统的观点对低碳旅游开发的过程进行分析是必要和可行的。2.2.6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属于生态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将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态学理15论研究进行了有效的联系,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中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可在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时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其方案进行评价。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空间结构归纳为三部分,分别是斑块、廊道和基质,简称斑廊基结构[7]。表2-1森林旅游的三类景观单元景观生态单元对应旅游功能设计原则基质旅游区的自然背景通过斑块到基质的递变构建新的景点;适当突出背景特色廊道交通路径网络回避生态敏感区;道路过客量与环境容量协调;充分利用现状自然通道斑块服务网点、景点、宿营地区内分散式;区外集中式;与环境融为一体资料来源:参考文献[7]2.3森林旅游低碳化森林旅游低碳化是指在森林旅业中注重森林公园的固碳减碳功能,要求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低碳的方式,比如旅游企业开发低碳产品、优化能源结构,旅游者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等,让森林公园旅游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3.1森林旅游低碳化的必要性(一)森林公园的碳汇能力是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森林有着巨大的碳汇能力,据统计,森林生态系统存储了1.15万亿tCO2,占到陆地生态系统存储CO2的46%。森林把CO2以生物量的形式存储,平均吸收1.83tCO2,放出1.63tO2[68]。所以进行植树造林就等同于固碳,进行绿化也就相当于减排,而固碳减碳正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任务。现在,一种低成本的政策工具就是使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资源也是低碳经济的生物质能源材料之一,在林业固碳的同时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二)低碳旅游是森林旅游健康、永续发展的重要形式低碳旅游是以减少CO2排放为核心,通过一定的低碳技术或手段实现最佳的旅游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它的良好发展必定会推动旅游业向着健康、永续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旅游业在资源开发、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严重后果,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在旅游的的各个环节都践行低碳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使得森林旅游业蓬勃、向好发展。16(三)低碳旅游是森林旅游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选择在森林旅游中发展低碳,是应对气候变暖的有效方法之一。一些旅游地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其生态环境发生着变化,这样就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制约旅游业的发展。所以,要重视这些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而发展低碳就是一条捷径。同时,旅游业还关联着许多其他产业,旅游业的低碳化将会带动其他产业低碳化,从而让低碳经济的发展更迅速。2.3.2森林旅游低碳化的可行性(一)低碳化在森林旅游业中更易于实现在森林公园中开展低碳旅游,就能以较低的成本增加碳汇量,森林公园凭借其丰富的资源,为低碳旅游提供基础。并且很多协同效应也因此产生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居民提供就业的机会。比起传统的旅游形式,低碳旅游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破坏性较小,对资源的消耗低,在林业低碳经济中展现着优势。(二)具备发展低碳旅游的宏观政策环境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低碳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多,通过世界经济论坛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等一系列会议的内容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做出了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m3,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使用量占比达到20%的承诺[69]。减排和增加森林蓄积量的任务大部分就落在了森林公园中,在森林公园开发中理应积极响应低碳化的发展方式,使森林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三)拥有发展低碳旅游的实践经验在我国,已有一些地方对低碳旅游进行了实践,如云台山旅游景区,实行低碳环保的电瓶车代替机动车来减少碳排放。2010年川西燕子沟景区也践行低碳旅游发展理念,力争建成第一个西部地区的低碳旅游景区,加上现在汽车的限号、徒步游和骑行游等一系列的低碳行为,都为发展低碳旅游也提供了经验借鉴。17第三章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3.1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进行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开发的一个必要前提,科学全面的评价有利于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的开发找到正确的方向,指导市场开发和景点的设计,为旅游地开发规模提供依据,影响低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碳旅游对资源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在旅游资源总体状况较好的情况下,才能使低碳旅游开发可持续地进行。低碳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1)通过对低碳旅游资源的规模、潜力、类型、质量和开发程度等的评价,为旅游目的地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2)通过对低碳旅游资源品位的评价,为以后该区域的低碳旅游资源的分级和有效管理提供资料;(3)通过资源评价,确定该区域旅游资源中的优劣资源,为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次序做准备。3.2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设立3.2.1综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指标的选取是建立在外业测量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对调查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等级鉴定,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要科学地计算出碳汇以及各项指标,使之能够反映出旅游资源的特征。让游客了解真实的科学和历史知识,在旅游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见解和审美能力。(2)弹性原则旅游资源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在进行选取和计算时,要考虑其变化性,做出合理的评价。(3)主导因素原则对旅游资源评价的影响因素很多,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碳汇影响较大的指标来进行评价。(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18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统一量化,准确地评价出资源等级。3.2.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以上的指标选取原则,借鉴前人从注重资源要素构成及其组合评价、注重资源价值和旅游条件的评价和注重资源价值和要素特征评价三个方面来选取指标,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研究[70-72]。本文结合低碳旅游开发的具体要求,从不同的维度分层次的构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1所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A)、一级指标层(B)和二级指标层(C)三个层次。(一)目标层A层,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二)一级指标层B层,从低碳旅游开发对旅游资源的要求出发,一级指标层选取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生态环境条件、资源价值、开发利用条件。(三)二级指标层C层,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分,将其确定为19个二级指标。19图3-1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03.2.3综合评价指标说明(一)生态环境条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条件是进行低碳旅游开发的基础,本文主要根据森林碳汇量、自然度、森林覆盖率、植被结构、生物多样性、大气质量、地面水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限制类指标对其进行评价。(1)森林碳汇量森林碳汇量是森林公园对碳循环的贡献的重要权衡指标。按照年均固定量计算森林碳汇量,目前有实测法、数学模型法、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方程式法三种来计算固碳量。(2)自然度自然度是一项反映生态状况与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能反映地带性原始顶级森林类型的差异程度和森林类型。依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森林自然度的公式为:==⋅=ⅤⅠⅤⅠiiMiQiMiN(3-1)式中:N为碳汇森林公园的自然度;Mi为自然度等级为i的森林资源面积;i的取值为Ⅰ、Ⅱ、Ⅲ、Ⅳ、Ⅴ,Qi为自然度等级为i的森林资源权重。自然度等级根据森林群落类型或种群结构特征位于次生演替中的阶段进行划分。(3)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公园内的树冠覆盖状况的指标,森林覆盖率越高,森林公园的碳汇能力越强。根据低碳旅游规划的要求,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应不低于60%。其计算公式为:%100%×=土地总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3-2)(4)植被结构不同的植被类型吸收CO2的能力不同,所以植被结构在固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植被结构主要包括树种结构、乡土树种比率、植被类型比率和树种丰富程度等。(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由生物和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生物多样性在调节气候、为人们提供食物等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6)大气质量、地面水质量、土壤环境质量21大气质量、地面水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也是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条件评价的重要内容,依据《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对其评价标准进行划分,详见表3-1。对其评价时根据具体测量的数据和评价标准进行评分。表3-1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根据国家质量标准)标准评分值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达到二级标准2.01.0地面水质量达到一级标准达到二级标准2.01.0土壤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达到二级标准1.51.0资料来源:《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二)资源价值旅游的资源价值是吸引游客能力大小的反映,对低碳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美学观赏价值、自然文化遗产、科学教育、资源规模度、资源地域组合五个指标来对其进行评价。(1)美学观赏价值美学观赏价值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特性之一,它是旅游资源能否吸引游客的关键,只有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才具有开发的潜力,才能为森林公园带来游客与活力。(2)自然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是指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建筑古迹、民风民俗、宗教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3)科学教育森林是珍贵的自然史书,在森林公园的低碳旅游开发中,可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宝库,进行科研考察,让人们了解和学习各种自然界的知识。(4)资源规模度资源规模度是指旅游资源的规模等级和范围大小,森林资源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有开发的价值。(5)资源地域组合资源地域组合指的是各种自然资源在一定地域上的有机结合,良好的地域组合可以在低碳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减少资金、技术等投入的同时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使低碳旅游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三)开发利用条件旅游开发利用条件是在旅游资源吸引力指向的条件下对低碳旅游开发的一22些基础建设的反映。本文主要从可达性、基础与服务设施完备程度、旅游适游期、旅游环境承载力、当地居民参与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六个指标对其进行评价。(1)可达性可达性指的是使用某种交通工具从一个区域到达目的地的便利程度,可达性与时间、距离与费用等有关,使用GPS或服务半径度量。(2)基础与服务设施完备程度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关系到低碳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与投入资金的力度,同时也是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得以正常、有序运行的保证。(3)旅游适游期旅游资源适游期指的是旅游资源单体经过合理的开发,在一年内可以让旅游者进行参观使用的天数。在本文中,指的是对一个森林公园进行旅游开发,在一年内森林公园可以供人们进行旅游的天数。(4)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指的是在森林公园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设施用地等方面能吸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或旅游活动强度,图3-2为旅游承载力的系统构成。图3-2旅游承载力系统结构组成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3](5)当地居民参与度当地居民参与度是反映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当地居民对低碳旅游开发认识程度的一项指标,良好的当地居民参与度是实现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开发的保证,也是将来整个旅游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6)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的质量水平和时间周期,本文主要使用当地居民的人均GDP对其进行衡量。233.3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方法3.3.1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一)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权重本文在选取了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比较科学且应用广泛的层次分析法(AHP)并借助相关软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建立指标的递接层次结构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把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分解,依据各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类,使之构成多层次的结构,如图3-1所示。(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使用专家咨询法将各个层次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并根据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采用线性代数的方法对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3)一致性检验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计算完成之后,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如下:../....IRICRC=(3-3))1/()(..max−−=nnICλ(3-4)当..RC<0.1时,表示判断矩阵具有可接受的一致性,否则需要对其进行修正。..IR是随机一致性指标,通过查询表3-2获得。表3-2随机一致性指标表n12345678910I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1.49资料来源:来自徐建华,2002。(4)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即层次总排序,是指标层对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标度。计算公式如下:ijniiiWCWBW==1(3-5)其中,iWB是iB相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值;ijWC是ijC相对于iB的权重值。(二)指标权重的计算本文公邀请了15位相关领域的学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填写对森林公园低24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的问卷,共收回11份,其中10份有效。先选取一名专家的数据对其进行指标权重值的计算,再用同样的方法算出其他九位专家的权重系数,通过计算算数平均值并对数据进行修正后得出最终的指标权重值,计算过程如下。(1)构建层次模型依据前文确定的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输入yaahp软件,将其目标层、指标层组合构建成为图3-3所示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图3-3yaahp软件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输入数据并判断矩阵一致性把专家反馈的数据输入到yaahp软件中,形成一级指标层对目标层和二级指标层分别对一级指标,共4个判断矩阵,并判断其一致性。①A-B判断矩阵,其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00;maxλ:3.0000。表3-3一级指标层权重系数AB1B2B3WBiB11.00003.00006.00000.6667B20.33331.00002.00000.2222B30.16670.50001.00000.1111数据来源:由yaahp软件计算得出②B1-C判断矩阵,其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84;maxλ:8.0830。25表3-4生态环境条件二级指标权重系数B1C11C12C13C14C15C16C17C18WCijC111.00002.00001.00003.00004.00005.00008.00008.00000.2848C120.50001.00000.50002.00003.00004.00005.00005.00000.1741C131.00002.00001.00002.00003.00004.00006.00006.00000.2364C140.33330.50000.50001.00002.00002.00004.00004.00000.1148C150.25000.33330.33330.50001.00001.00002.00002.00000.0649C160.20000.25000.25000.50001.00001.00002.00002.00000.0587C170.12500.20000.16670.25000.50000.50001.00001.00000.0332C180.12500.20000.16670.25000.50000.50001.00001.00000.0332数据来源:由yaahp软件计算得出③B2-C判断矩阵,其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30;maxλ:5.0133。表3-5资源价值二级指标权重系数B2C21C22C23C24C25WCijC211.00002.00003.00009.00004.00000.4469C220.50001.00002.00006.00002.00000.2507C230.33330.50001.00003.00001.00000.1328C240.11110.16670.33331.00000.33330.0443C250.25000.50001.00003.00001.00000.1254数据来源:由yaahp软件计算得出④B3-C判断矩阵,其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86;maxλ:6.0539。表3-6开发利用条件二级指标权重系数B1C31C32C33C34C35C36WCijC311.00000.50000.33333.00002.00000.25000.0954C320.20001.00000.50005.00003.00000.50000.1682C333.00002.00001.00008.00005.00000.50000.2670C340.33330.20000.12501.00000.50000.11110.0334C350.50000.33330.20002.00001.00000.14290.0553C364.00000.20002.00009.00007.00001.00000.3806数据来源:由yaahp软件计算得出(3)计算各层指标的组合权重以上4个矩阵的一致性比例都小于0.1,一致性检验通过。由以上计算得出26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各层指标的组合权重,层次总排序如表3-7。表3-7指标体系层次总排序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权重WBi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WCij总权重Wi定量/定性生态环境条件B10.6667森林碳汇量C110.28480.1899定量自然度C120.17410.1161定量森林覆盖率C130.23640.1576定量植被结构C140.11480.0765定性生物多样性C150.06490.0433定性大气质量C160.05870.0391定量地面水质量C170.03320.0221定量土壤环境质量C180.03320.0221定量资源价值B20.2222美学观赏价值C210.44690.0993定性自然文化遗产C220.25070.0557定性资源规模度C230.13280.0295定性科学教育C240.04430.0098定性资源地域组合C250.12540.0279定性开发利用条件B30.1111可达性C310.09540.0106定性基础设施完备程度C320.16820.0187定性旅游环境承载力C330.26700.0297定量旅游适游期C340.03340.0037定量当地居民参与度C350.05530.0061定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C360.38060.0423定量数据来源:由yaahp软件和Excel计算得出(三)总权重计算同理,计算出剩余九位专家学者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再通过计算算数平均数并进行数据修正后得出最终的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与排序。表3-8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综合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与排序表一级指标权重WBi二级指标权重WCij总权重Wi定量/定性排序生态环境条件B10.6281森林碳汇量C110.30580.1921定量1自然度C120.16140.1014定量327森林覆盖率C130.21380.1343定量2植被结构C140.11900.0747定性5生物多样性C150.07810.0491定性8大气质量C160.04740.0298定量11地面水质量C170.03710.0233定量13土壤环境质量C180.03730.0234定量12资源价值B20.2462美学观赏价值C210.26440.0651定性6自然文化遗产C220.24520.0604定性7资源规模度C230.34660.0853定性4科学教育C240.05830.0144定性15资源地域组合C250.08560.0211定性14开发利用条件B30.1257可达性C310.09650.0121定性17基础设施完备程度C320.18630.0234定性12旅游环境承载力C330.24450.0307定量10旅游适游期C340.04550.0057定量18当地居民参与度C350.10910.0137定性16区域经济发展水平C360.31810.0400定量9数据来源:由yaahp软件和Excel计算得出(四)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分析根据对权重计算的数据,将项目层绘制成饼状图如图3-4和3-5所示。图3-4项目层各个指标权重图3-5指标层各个指标权重图片来源:作者自绘从一级指标层各个指标所占权重如图3-4来分析,生态环境条件权重值0.6281,排序第一,说明森林公园开展低碳旅游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森林进行开发的前提和长久资源,在对森林公园进行低碳旅游开发时,要看其森林本身的自然资源是否能满足开发的需求。现在人们都追求有质量的生28活,所以森林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影响着人们的旅游趋向。资源价值所占权重为0.2462,说明森林公园的开发也要有一定的价值,才能使森林公园有自己的特色,在众多的森林旅游开发中取得一席之地。开发利用条件权重值为0.1257,占得比重值较小,这与森林公园的开发程度有关,一般良好的开发条件能为旅游开发减少成本,使得森林公园更快的进行。从二级指标层各个指标所占权重如图3-5来分析,森林碳汇量所占权重值最大为0.1921,说明进行低碳旅游开发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碳汇量,才能使森林公园开发有一定的基础,也是区别于其它旅游的突出特点。森林覆盖率和自然度两个因素所占的权重值也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这两个指标反映森林生态环境的质量,是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的关键和核心。其中各个指标所占权重具体值由柱状图3-6所示。图3-6最终综合指标权重系数图片来源:作者自绘3.3.2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确定上述各个指标的权重后,使用模糊计分法将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中各评价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再为每一个等级赋分。本文使用李克特量表征询专家对低碳旅游资源每个指标划分等级赋分。李克特量表的使用方式是有一组主观评价的陈述项目组成,回答采用的样分分成5种等级,强弱结构的顺序为:优、良、中、差、劣,可以对态度进行比较准确的测量,对其结构分为7级和9级[74]。本文使用5分制,即:优(5)、良(4)、中(3)、差(2)、劣(1)。选取相关领域专家发放征询表,依据专家给出的评分,利用公式(3-6)算各指标的29各评分隶属度。Mmria=(3-6)其中,i=1,2,3,...,n,a=1,2,3,4,5,m为评价频数,即打分者对i项因子得出a项评级的人数,M为参加评判的总人数,将具体各指标隶属度进行统计。依据各个指标的评分隶属度和将优、良、中、差、劣五个级别分别赋值等5分、4分、3分、2分和l分,使用公式(3-7)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模糊得分并依据得分进行排序。=×=51aiaiarQ(a=1,2,3,4,5)(3-7)其中,iQ是单指标的模糊得分,iar是各个指标的各评分隶属度,a为等级评分。根据上文计算的各个指标的权重和模糊得分,利用公式(3-8)计算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的最终结果。iniiQPA×==1(3-8)其中,A是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值;iP是第i个评价元素的权重值;iQ是指第i个评价元素的模糊得分,n是指评价元素数目。3.3.3结果分析根据前人[72]研究,本文参照由教授傅文伟所著的《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提出如表3-9所示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开发品质级别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表3-9品质级别表级别分数极有潜力5-4很有潜力4-3有潜力3-2一般1-2没有潜力0-1资料来源:参考文献[72]30第四章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研究通过对森林公园内的低碳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综合评价,确定其开发利用价值与外部条件,为其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系统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低碳旅游开发原则、规划设计方法、经营管理和反馈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最终形成“开发——规划——管理——反馈”的循环式开发系统。4.1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原则4.1.1绿色循环低碳原则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原则,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进行低碳旅游开发,应当以降低碳排放量为核心,将低碳原则贯穿在整个开发的过程中,低碳原则是区别其他形式旅游的关键性原则。低碳具体体现在减碳、固碳等方面。其中,减碳方面,在森林公园规划过程中,尽量使用公交车,减少或限制私家车的进入。在住宿方面,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使用节能的电器设备等。固碳方面,主要通过改变林相、进行植树造林等措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CO2转化成有机碳进行存储,同时要对森林资源加强保护与提质改造,增加碳吸收。4.1.2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森林公园的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与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增长与旅游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旅游,使森林公园低碳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4.1.3有利社区发展原则低碳旅游开发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利益,在森林公园开发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同时,结合当地的民俗特色和旅游开发的特点尽量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得到经济上的收益,增加当地居民对保护环境、参与开发的积极性,避免一些毁林、烧林现象的发生。旅游开发要与当地的发展相结合,坚持社区共建的原31则,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中来。4.1.4重视旅游质量原则低碳旅游具备着高品质的特点,由上文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可知,森林质量是增加旅游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开发模式、运营管理模式等也是吸引游客、影响游客旅游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全面降低CO2排放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旅游产品与服务的质量。4.1.5因地制宜原则我国不同区域的的旅游产业在发展水平、资源特点、对二氧化碳的净化与吸收能力、经济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加上环境条件和旅游产品特色的不同,在选择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时,需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开发。4.2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规划设计方法有研究表明,通过规划布局及群落配置可较好发挥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实现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是森林公园功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商业功能也是森林公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通过对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解决生态功能和商业功能的矛盾冲突,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就是通过一定的规划方法、生态手段和低碳技术等在保障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协调有序发展的同时,实现碳汇量和经济利益的双重提升。本文在参考了我国林业部颁发《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和其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低碳规划的理念,着重从规划布局方面探索了低碳旅游的规划设计方法,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规划流程作如图4-1设计。32图4-1规划设计流程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4.2.1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理念首先,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规划的目的是实现森林公园的最大生态效益,通过使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和科学的规划方法使森林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增加碳汇空间的同时保护森林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公园形成健康、永续的发展模式。其次,在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向旅游者普及低碳知识,使其接受低碳教育,享受低碳生活,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公民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第三,森林公园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实现旅游者的心理诉求与情感认同,旅游开发本就是在保护森林的同时为旅游者服务的,要使低碳旅游形象能够吸引旅游者,满足旅游者的需求。4.2.2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功能分区为了降低旅游活动对旅游区造成的破坏,在低碳旅游开发的同时要增加森林环境的保护力度,对森林公园进行功能分区管理。根据每个地方的基础资料对旅游资源评价得到的评估结果及低碳旅游开发的需要进行分析,在有利于保护和改33善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合理组织开发利用与保护、游玩与交通、休息、服务等的关系,划分出具有不同管制重点的区域。参考森林公园传统的分区形式与RichardFoste提出的同心圆模式,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如图4-2所示。图4-2空间规划思路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一)生态核心区生态核心区植物生长状况较良好,碳汇量较大,属于重要的碳汇区域,对重点资源实行全封闭保护。由于核心区地形多变,可达性较差,此区域主要任务是保护森林生态,涵养水源,允许进行少量的科研考察活动。(二)缓冲区在缓冲区内,允许少量的森林旅游活动,主要是进行一些科普教育等项目,但是会对旅游人口数量进行控制。(三)森林游憩区森林游憩区是进行低碳旅游开发的主要区域,主要有科普教育、游憩活动和服务等功能。游憩区主要包括:(1)主要游览区,此区域主要用来打造景点,为游客参与森林游憩、游览观光的地区。(2)游憩区,此区域主要设置康乐设施,其大小可依据环境容量确定。(3)野营区,根据森林公园的具体情况控制。(4)休、疗养区,森林公园内的一些氧离子等含量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是很好的康氧地区。(5)服务接待区,主要为游客提供各类服务与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6)碳汇造林区,此区域根据森林公园的需要设置,主要是为了增加植物固碳量,修复破坏的生态环境。除上述各区域以外,还包括一些非森林旅游34业的各种林业生产经营区,管理生活区,如从事木材生产、林副产品等,其规模和使用强度依据环境容量来确定。各功能区之间的划分主要依据基础设施的布置和道路的规划来控制范围,依据各功能区的功能,各个功能区相对的主要减排/增汇途径如表4-1所示。表4-1森林公园功能区减排碳汇分析表空间规划功能分区减排/增汇措施生态核心区森林保育区增加碳吸收保护原有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扩大森林面积;改变林相等封山育林区生态保护区(主要碳汇区)缓冲区部分游憩区增加碳吸收减少排放再利用保护森林植被;绿色低碳建筑、景观小品、设施和材料的应用;提倡低碳(零碳)活动等部分景区部分科普教育区森林游憩区主要游览区、景区减少排放再利用增加碳吸收绿色低碳建筑、景观小品、设施和材料的应用;提倡低碳(零碳)活动;垃圾资源分类收集、回收再利用;合理选择树种、搭配方式、种植结构等主要游憩区野营区休、疗养区接待服务区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75]整理绘制4.2.3森林公园低碳旅游游线设计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规划设计中,游线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游线除了可以将公园内各景点有效的串联在一起,还可以满足人们进行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以及划分各功能分区、管理、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的需求。根据设计要求,森林公园道路面积一般占公园总面积的2%~3%,在人流量较大区域,可增至5%~10%。在设计时,要在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下给游客提供便捷安全的路线,通过游线的设计引导人们低碳化出行,将交通碳排放降到最小。根据低碳旅游的特点,将游线系统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游步道。其中,主干道主要用来与外界道路连接,主要是用于车行、管理及防护等功能。次干道主要是用来到达景点、观光、游憩等功能,包括观光车道路、绿道等。游步道主要是用来给人们提供步行的道路,可供人们休息,类型多种多样,游步道的选线和坡度等的设计应随高就势,不破坏山体且符合设计规范,其材料的选择应以当地材料为主,并与景观相互协调。35其中,绿道指的是顺着自然走廊比如河流、山脊线等或者是人工走廊如风景道路等呈线型的开敞空间,可以供人们骑车或慢行的线路。现在,绿道作为一种低碳的出行方式在我国发展起来,在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中设置绿道既实现了低碳排放的目标,又培养了人们低碳生活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在规划时要和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连接起来。图4-3主干道图4-4次干道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5绿道图4-6游步道图片来源:来自网页图片来源:来自网页对游线设计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碳排放的问题。森林公园旅游交通碳排放主要有外部交通碳排放和内部游线碳排放组成,外部交通碳排放主要由游客到达景区的出行工具所产生,内部游线碳排放主要为公园内部各类型交通工具(主要是观光游览车辆)所产生的碳排放。其计算公式为:×××=)ε(βmmmmDFSelit(4-1)式中,elit为旅游交通CO2排放量;mβ为特定交通方式排放系数;mS为出游距离;mε为当量系数;mDF为绕道系数[53],见表4-2。36表4-2不同交通方式的排放系数、当量系数及绕道系数交通方式排放系数(kgCO2/km)当量系数绕道系数火车0.0251.051.15公共汽车0.0181.051.15飞机0.1402.701.05游船0.0701.051.30小汽车0.0751.051.15其他0.0751.051.15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3]在森林公园内部游线规划时,将在一定距离内使用不同交通工具产生的碳排放量以标识牌的形式展现出来,按照消费溯源原则进行碳补偿。4.2.4森林公园低碳旅游产品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指的是经营者在旅游空间范畴内对低碳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给旅游者提供旅游空间、旅游活动、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的总和。低碳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低碳旅游产品的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有吸引力的低碳旅游产品可以增强旅游区的竞争力。在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时,要根据对旅游资源权重的计算,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坚持低碳原则,减少游客对旅游区生态的破坏,避免过多人造景观,使用低碳环保型的材料,减少各个环节中的碳排放。(一)旅游产品分类(1)森林观光型旅游产品森林的美学观赏价值所占权重为0.0651,说明旅游者对自然风光的关注比较高,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利用丰富的地形地貌,文物古迹和动物行迹等资源开发观光型产品。在开发过程中,遵循其原貌,避免过多的人为加工,同时应当展现当地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的关注。37图4-7贵州小七孔图4-8桂林漓江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森林度假旅游型产品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生活压力使得人们提前透支着自己的生命,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商业社会总人口中,健康人的占比只有5%,患者和亚健康人群的占比已经分别达到20%和75%,可以看出亚健康人群占据较大比重。根据对资源权重的计算,生态环境条件的权重为0.6281,说明森林公园的环境条件是吸引人们的最重要的因素,应当利用森林公园中丰富的负离子、清新的环境等让旅游者开展诸如度假、调养、森林野营等活动。(3)森林科普教育旅游型产品森林公园中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是现成的教科书。资源评价中科学教育指标的选取表明应当注重森林的教育功能,低碳旅游现在还不被大众所熟知,所以开展低碳科普教育游,让人们在旅游的同时学到各种低碳知识,如森林学校、森林医学等的开设,将旅游与教育结合起来,更大的发挥森林公园的价值。(4)森林植树造林、认领低碳活动型产品在资源评价中,碳汇量指标所占权重为0.1921,占比最大,说明碳汇量决定着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的质量。植物是最大的碳源,即进行植树造林活动是增加碳汇量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游客旅游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使用植树造林、认领植物等方法进行碳补偿,让游客参与森林公园的保护与建设。(5)森林文化风情旅游产品资源评价中自然文化遗产指标所占权重为0.0604,表明一个地方的文化对旅游者选择旅游地产生着较大影响。在开发时,应当注重森林公园的文化特色,吸引旅游者的兴趣。(二)旅游产品碳排放量的计算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住宿业、旅游交通和旅游活动。旅游交通的碳排放在游线设计中进行计算,因此,本文主要从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两方面估算旅游产品CO2排放量。38(1)旅游住宿旅游住宿中的CO2排放主要来自建筑制冷、供暖和照明等设备的运行以及燃气、电力等能源的消耗。其计算公式为:=×=niiimaelia1)((4-2)公式中,elia为旅游住宿CO2排放量;ia为各床位平均CO2排放量;im为各床位出租量。不同星级酒店的能耗和CO2排放量见表4-5。表4-3不同星级酒店能源消耗及排放量酒店星级能源消耗(MJ/床/晚)排放量(kgCO2/床/晚)五星级11020.6三、四星级7013.1一、二星级407.5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3](2)旅游活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在能耗和碳排放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使用SusanneBecken[76]等人依据旅游动机和内容的不同对旅游活动进行划分,并对其具体活动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见表4-4。表4-4不同类型旅游活动能源消耗与排放量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出差探亲访友其他能源消耗(MJ/人)8.526.516123.5排放量(kg/人)0.4171.670.7860.5910.172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4]4.2.5森林公园低碳旅游植物与碳汇系统设计碳汇过程是指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对CO2的吸收作用,各类植物和其依附的土地共同构成了森林公园的碳汇系统。本文主要从增加森林碳汇和避免碳失汇对其进行植物与碳汇系统的设计。(1)森林碳汇①森林地上部分碳汇依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植被通过生理生长实现其碳汇能力,当其死亡时,储存的碳也将消失,所以要想保持森林公园的碳汇总量恒定,需要对植被进行定期养护和合理、及时的补植,避免碳失汇。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复层种植结构39和将不同年龄、类型等的树木混合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植物碳汇量,每种植物的固碳能力都存在差异如表4-5所示,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植物的自然属性,将植物与景观规划手法相结合,建立一个具有多层次、立体、连续性强的森林体系,构筑丰富的景观空间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表4-5自然植被吸收CO2能力指标植被类型净初级生产力(kg/m2年)吸收CO2能力(kg/hm2天)常绿阔叶林1.367.7热带季雨林1.683.5沼泽和湿地2.0104.1灌丛0.736.4落叶阔叶林1.262.5热带雨林2.2114.5北方针叶林0.841.6温带草原0.631.2资料来源:参考文献[77]②森林地下部分碳汇森林地下部分碳汇是指土壤碳汇。研究表明,地表的植被状况对土壤的固碳能力有较大影响。经过养护管理的树林所在土壤的平均含碳量为79mgC/hm2,比无养护丛林的土壤含碳量低出34%,这也验证了自然丛林固碳能力最强的说法。所以,应当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人为干预的力度,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森林植被,保持其自然性和生物多样性,增加固碳量。③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等立体绿化措施也是增加植物固碳量的有效手段,在规划设计时结合建筑设计、花架等景观设施布置立体绿化。对森林公园内已有的各类建筑进行统一的立面改造,设置墙体绿化,对规划新建的建筑结合建筑设计设置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在有限的空间上增加碳汇量,弥补地面绿化生长高度的限制,其工程措施图例如图4-9。此外,立体绿化能有效降低太阳对建筑表面造成的直接辐射,有助于提高建筑的节能水平。40图4-9墙体绿化工程措施图例图片来源:作者改绘(2)避免森林碳失汇森林是碳汇的中坚力量,当森林发生火灾和病虫害时会严重损害森林碳汇系的固碳能力,所以说毁林行为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最大的CO2排放行为。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要充分利用森林本身的力量,加上合理的规划方法,预防森林火灾,抵御森林病虫害。①森林火灾的防护森林火灾严重威胁着森林植被,直接关系到碳的汇与失。因此在进行低碳旅游开发时,要加强防火措施。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野炊和野营等火灾发生概率较高的活动应布置在林火危险度比较小的地区,并对其活动进行季节性控制,在合适的区域设置防护林带或生物防火阻隔系统。防护林带的规划要与公园的道路系统相结合,并规划建立防火的配套设施。②森林病虫害的抵御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森林碳汇系统健康运行的又一重要因素。虫害会使树木抵抗力下降、自然更新能力降低或者死亡,同样,细菌、植物原生质等引起树木的病害也使得森林质量降低。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增加纯林的物种多样性,对林分结构进行多层次的培育,适时间伐,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等是抵御病虫害的有效措施。4.2.6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建筑与设施规划设计(一)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规划在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建筑有游客服务中心、酒店、森林别墅、以及一些其他的居住建筑等。在进行建筑设计时,41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建筑各部分碳排放构成如图4-10。图4-10建筑碳排放总量构成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8]根据建筑各部分碳排放的来源,在建筑规划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建筑的低碳化。(1)遵循就近原则选择建筑材料。减少因为运输而产生的碳排放;选择低碳型、可回收型的建筑材料。(2)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结合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对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可行性和经济性的分析,结合建筑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通过一定的装置和技术增加风能、太阳能、地热或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3)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对于森林公园内现有的和规划在建的各类建筑,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优化和节能材料的选择,有效减少门窗和墙42体等的室内外传热,减少能量损失。(二)设施规划设计在森林公园内,设施规划主要包括服务和游憩设施。服务型设置指一些广告牌、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等,游憩型指一些供人们休息的亭子,观景中心、景观小品等。开发低碳旅游,设施会分布于森林公园内的各个地方。在具体规划中,其材料应当选择低碳环保型产品,利用当地可以利用的材料进行设计,利用设施规划为人们提供游憩服务的同时也向人们传达低碳的理念。图4-11景观小品示意图图4-12公共厕所示意图图片来源:来自网页图片来源:来自网页4.3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经营管理策略近几年来,全国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迅速,但是在如何经营管理森林公园方面却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首先,原来的“国有国营”管理方式使得森林公园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的专项资金根本不能使森林公园的建设如实的开展,且使得森林公园出现数量多但是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其次,使用行政垄断的经营模式使得森林公园各方面的工作都繁琐且没有成效,效率比较低。基于以上种种问题,森林公园急需找到合适的经营管理模式去解决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现在在森林公园的建设中,存在各种形式的公私合营形式。其中,特许经营也在森林公园的运营管理方面展现着优势,一个森林公园地理区位、自然和人文景观越好就更能够吸引社会资本来进行投资,特许程序竞争越充分,就更能使得森林公园无论在设计还是产品的开发等方面选择更好的企业来管理运营。可以看出,特许经营能够和在市场的开发中展现优势,与市场开发形成良性运作。所以,引入社会资本改变着资金、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难题,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方的改革所尝试。434.3.1特许经营的类型我国学者骆梅英、马闻声[79]等将特许经营进行分类如图4-13,把特许经营分成投资型和经营型特许经营,其中,投资型主要是民营部门直接投入资金对森林公园的道路、设施或一些项目进行开发。经营型特许经营主要是在基础设施等已经建设比较完善的森林公园内选择的开发模式,民营部门重在参与其森林公园运营阶段。图4-13特许经营的分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在几种经营类型中,建设—拥有—经营的模式并不适合森林公园的开发,因为森林公园的公益性决定了拥有权归属问题,而外包或租赁和租赁—建设—经营适合基础设施和各项产品开发建设比较完善的风景名胜区等一些地方的开发,建设—转让—经营和建设—经营—转让两种开发模式比较适合现阶段我国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因为现阶段我国森林公园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吸收民营资本投入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建设的激励还存在,所以这两种特许经营模式更具有适用性。依据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主要介绍BOT和O&M两种模式:(一)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的模式是指经营者支付森林资源有偿使用费以获得特许经营权。经营者对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和产品进行开发建设,并可以向游客出售产品以获取合理的收益。但是特许经营者应该在经营权限之内进行开发,不得将拥有的特许权私自处理。政府部门应当做好这方面的制度建设,给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开、公平的平台,将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种模式需要44政府和经营者的共同配合,将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的森林公园的低碳旅游开发做到更好。(二)O&M模式建设—经营—转让的模式是指特许经营者经营的是政府已经建设比较完善的产品,政府向特许经营者收取一定的费用,而特许经营者向游客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进行经营。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在约定的期限内,特许经营者行使自己的权利,期限结束之后再收回。这种模式适合森林公园内的建设相对比较完善的状况。因为对森林公园的重视不够,加上人们因为经济利益对森林资源造成的破坏,使得森林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的市场化开发比较缓慢,加之森林公园的公有属性与人们过多的对政府的依赖,急需通过特许经营的形式实现森林公园公私合营的发展模式来解决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特许经营实际上把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带进森林公园原有自然资源所有制结构中,这样就提高了经营管理的灵活性,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监管者和经营者进行分离,并将所有与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的相关者都带进开发的利益中来,更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高效率的对森林公园进行低碳旅游开发。4.3.2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的发展阶段低碳旅游从提出到现在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于森林公园这一旅游景点而言,对其进行低碳旅游开发也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根据时间变化与发展速率两者之间的关系,绘制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曲线如图4-14,将其发展阶段分为初始期、成长期、稳定期三个阶段[80]。图4-14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阶段图示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0]454.3.3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一)初始期——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在森林公园中进行低碳旅游开发是一项投资大,综合效益回收慢的产业,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因此需要政府作为领导者从各项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建设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进行开发。特别是现在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处在初始期阶段,需要政府在其中宣传,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主要从制定针对低碳旅游的政策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低碳旅游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宣传低碳旅游的理念来采取措施。(二)成长期——企业和公众主导发展模式当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进入成长期,与旅游相关的各个主体该如何发展也比较明确,在成长期,仍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和技术,需要各个旅游主体全力配合。(1)旅游企业响应模式低碳旅游开发需要经营者积极配合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将生产低碳型产品作为基本原则进行产品的开发,再选择恰当的营销方式。低碳旅游开发还要求旅游生产企业内化收益外化成本,让购买者承担碳排放成本,增加企业之间低碳化竞争,让所有低碳旅游开发的主体都遵循低碳开发的相关政策规定,使得整个低碳旅游开发过程的碳排放量降低。(2)社会公众参与模式在森林公园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应当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政策,增强低碳意识,在旅行过程中,选择低碳交通工具,养成低碳生活习惯。旅游地的当地居民应选择低碳环保的材料进行建设,生产过程中使用清洁能源。非旅游正式组织也践行低碳行为,配合政府提出的政策。(三)稳定期——市场主导发展模式通过不断地发展,森林公园低碳旅游会渐渐进入稳定期。在稳定期,森林公园内各项政策都比较完善,基础设施也基本健全,此时,市场将会成为主导,在初始期和成长期的的各项政策也都顺利进行,正常有序的进行着各项工作。通过旅游区经营者使用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者采用低碳的消费方式及旅游地当地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等各个旅游主体的共同鼓励下,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将顺利地开展下去。464.3.4管理机构设置森林公园进行低碳旅游开发的一个根本障碍是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对资源开发存在着分散的管理机制障碍、低素质人口障碍以及高污染、高消费和高增长的粗放开发模式等一些外部不经济问题,使得存在一些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管理混乱等一些问题。按照低碳旅游开发的原则,考虑环境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森林公园进行发展的保障。森林公园依据旅游资源的管理权、所有权和项目特许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进行管理。管理机构的设置按照下面三个层次设置:第一层次,森林公园管理处,负责森林公园的日常宏观的管理权、资源、景点和交通等的管理,属于政府的派出机构;第二层次,开发经营层,主要是森林公园的开发经营者,负责森林公园的奖罚权和开发经营的事情;第三层次是作业层,由开发经营者对其进行管理,负责景区及其周边的消防、绿化或维修等工作。4.4基于低碳旅游开发责任模式的反馈机制在现在的森林公园旅游开发过程中,会综合评价环境、经济与社会的效益,有着开发—建设—盈利的单项评价机制,这样就会有一些弊端渐渐显露出来,有些开发商就会采取“先开发,后治理”的对策对森林公园进行开发,这种方式既牺牲了环境又使得开发商不能持续开发其项目。这样就违背了进行低碳旅游开发的初衷,低碳旅游开发既要保护环境,增加碳汇量,又要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这就要求顾忌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均衡发展,因此就可以将低碳旅游开发中各个方面的利益作为衡量低碳旅游开发是否成功的标准,实现双向的反馈模式,使得森林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如图4-15所示的低碳旅游责任模式反馈体系。47图4-15低碳旅游基于责任模式的反馈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由图4-15可知,将森林公园的保护、居民利益的实现、游客权利与利益、开发商利益和政府权利与责任五个方面作为森林公园实行低碳旅游开发的反馈体系。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汇总,使得森林公园的建设更符合各方面的利益,实现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1)森林公园的保护是进行低碳旅游的基础。离开了森林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低碳旅游也就无从谈起。低碳旅游主要依靠森林公园的碳汇量,碳汇量也可以反映出森林公园的保护程度。与此同时,还应当保护当地特有的文化,才能使得森林公园有自己的特色。(2)居民利益的实现可以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开发的过程中,也使得乡村经济得到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同时当地居民也会关心森林公园的利用程度,不会过度开发森林公园,也保护了森林公园。(3)游客权利与利益是森林公园实施低碳旅游开发的目的之一,也最能反映开发是否成功的要素之一。游客的利益得到了实现,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景区提供动力,也能给各方面的工作带来利益。游客是旅游的主体,要充分保证游客各48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低碳生活体验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低碳旅游开发的价值。(4)开发商利益的实现也很重要,它关系到森林公园是否可持续运营。虽然低碳旅游不以经济利益的多少为目的,但是经济利益是开发商进行各方面建设的动力之一,只有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才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5)政府权利与责任是进行低碳旅游开发的保障。政府行使自己权利,才能更好地对森林公园进行开发,同时也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以上的分析,五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关联,反馈体系还需要更详细地提出下一层次的指标来对其开发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只有科学地制定出指标,才能更准确地为低碳旅游开发提供更合理的对策,其评价内容还需进一步探究。49第五章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在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作为我国十大城市群之一的长株潭城市群是一个重要的新城市化空间[81]。关于长株潭城市群绿心,长期以来,存在片面保护和任其蚕食开发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九郎山森林公园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化地区总体规划》被列为长株潭“绿心”区,在2013年的文件中九郎山成为株洲市城区首个省级的森林公园,是绿心地区九个新建省级森林公园之一。在其绿心地区保护条律中把九郎山森林公园定位为以森林低碳生活体验为特色,以主题游乐为主题。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表明明确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的紧迫性,根据其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创新发展区,在一些相关政策的带动下及本身发展的需要,急需找到合适的旅游开发策略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在资源、开发建设、规划、保护、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5.1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旅游资源情况及评价5.1.1研究区概况(一)地理位置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长株潭三角地带的株洲市石峰区,北接长沙,西邻湘潭。距离株洲市区仅10公里,据长沙市区65公里,到达长沙、株洲和湘潭城区车程都在1小时之内。(二)自然环境条件(1)地质地貌在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内的土壤属于地带性丘陵红壤,其中的重金属元素汞、镉也未超标,相关的有害化学成分也不存在,符合国家土壤环境Ⅰ级标准(GBl5618-1995)。分布较多的是第四纪地层,其它时期也有少部分出露。九郎山森林公园山势起伏比较大,其中,最高处328.4m,位于丘陵地带。公园内有西侧枫树岭和东侧吴家大龄两条山脉。园内有像寒婆坳等的断层构造和枫树岭与吴家大龄一样的褶皱构造两种类型。(2)水文状况公园内共有夹坡水库(50亩)、寒坡水库(50亩)、神仙塘水库(40亩)和芭蕉冲(30亩)4座水库,还有10处山塘,共有210亩的水体面积。园内地下水比较丰富,且水质比较好,吴家大龄处的泉水被当地的人们称为神泉。主要50靠地下水和雨水作为园内水体。(3)气候气象公园所在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冬短夏长,有明显的雨季。公园内因为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较高的植被覆盖率,所以有着比周边更好的舒适环境,夏季比周边偏低2-3℃,而冬季又比周边偏高1-2℃,有着286天的无霜期。年降雨量也比较充沛,达到1523.6ml。(4)生物资源湿润的气候和充沛的水资源,再加上充足的光照时间使得公园内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有着众多的植物种类,初步统计有着高等植物142科,354属,490余种。有落叶乔木39种、乔木树种有66种、常绿乔木27种。具有代表性的有樟树、马尾松、油茶、蕨、杉木等。还有着12目、32科、52种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鱼类等。有国家I级、II级保护动物10种。(三)社会经济条件根据资料统计,截止2013年底,九郎山森林公园范围内人口总数为6160人,人口密度369人/平方公里,其中九塘村1354人,白马村1272人,大冲村1410人,九郎山村1898人。人口以汉族为主,并有少部分群众保持着信仰佛教或者道教的习惯。九郎山森林公园内居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种植、林地经营以及工资报酬等,2013年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3317元,比上年增长22.1%,比上年净增241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7227元,增长2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7561元,增长1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71m2。5.1.2旅游资源情况(一)生态环境条件根据第三章对生态环境条件评价指标的研究,加上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对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所做的总体规划内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景观与可持续研究中心基于对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内生态环境的相关检测,结合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了总体评分。其中,大气质量得分2分、地表水质量得1分、土壤环境质量得1.5分。可以得出,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低碳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风景资源情况根据调查,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内现有森林风景资源涵盖了标准当中的五大51主类,总体类型齐全、数量丰富,具体情况见表5-1。表5-1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一览表资源类型具体资源生物景观资源森林植被景观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针叶林、灌木林、灌草丛森林植物景观人工杉木林、竹林、杜鹃、防火林带景观古树名木景观古银杏、枫香、鹅掌楸野生动物景观哺乳类动物野猪、苍鹰、草鸮和白鸳鸯、野鸡、画眉、五步蛇地文景观资源名山九郎山、洪武寨、吴家大岭奇特与象形山石石壁口、净石、响石、猴子石、壁上挂鸡窝等天象景观资源日出洪武寨日出雪景严冬雪景雾凇各树林、树丛雾霭夹坡水库、洪武寨等地水文景观资源湖泊夹坡水库、寒坡水库、芭蕉冲水库、神仙塘水库其他九郎山泉人文景观资源古今建筑九郎庙、上林寺、双峰寺、石峰禅寺、上林寺牌楼、秋瑾故居地方产品木竹资源、竹笋光辉人物秋瑾其他九郎山由来、朱洪武枫树寨练兵、吴三桂白马垅遇险、秋瑾湘中留根资料来源:株洲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文本(三)开发利用情况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现已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建设,片区内盘山公路、停车场、治安岗亭、管理机构、登山步道等已经初具规模,同时配备了防护和治安管理人员,具备了一定的管理和旅游接待能力。目前九郎山森林公园的游客主要由宗教朝拜型游客和观光活动型游客构成。公园的旅游发展基本处于起步阶段,除上林寺等寺庙开展少量的旅游接待活动外,目前游客多以“一日游”的香客为主,客源市场潜力巨大。森林公园内其它地方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活动,众多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亟待开发,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1)环境景观现状内部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独立设置的导视系统需要规范;沿线乡镇景观环境缺乏管理,主干道周边景观需要改善,特别是毛九公路;局部地方有脏乱现象,需要梳理整治;沿线乡镇建筑风貌与省级森林公园环境不符,需要整改提升。52图5-1九郎山森林公园出入口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配套设施现状问题九郎山森林公园已经完成了规划设计,并升格为省级森林公园,但并没有正式启动建设,原有的道路、排水、综合服务体系等基础实施等级低、配套性差。在道路交通方面:公园内现有已经修建的现状已修建白马垄路和毛九公路。其中毛九公路从规划区东侧穿过,路面质量良好;白马垄路从规划区西南部穿过,是与石峰区城区联系的主要通道。不过,道路网密度较小,支路系统不发达;铁路编组线穿越,对外交通联系分割较大;区域缺少交通组织及停车场;没有主要的旅游道路,通往村民住处的大都是水泥路;在交叉口处没有指示牌,无法辨识位置,低碳旅游标识系统需要统一规划;上山的道路大多都是村民自己走出来的土路,遇到阴雨天气有塌方出现,安全性极差;森林公园内有便捷的城际轨道——九郎山站,目前该站在试运行期间,有公交车,但几乎没有人流,其广场上杂草丛生见图5-3。综合服务与信息服务设施:综合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综合服务中心仍未建设;消防设备监控、游览、娱乐等设备不齐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危险地段标识不明显,特殊地段没有专人看守;手机信号与WiFi信号善未完全覆盖,邮政与公用电话设备都尚未建立。图5-2上、下山道路图5-3九郎山站站前广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3)旅游产品现状问题以低碳生活体验为特色的项目未建设;主题文化度假项目有秋瑾故居,但是旅游知名度不够;森林公园内有九郎庙和上林寺以悟禅养生主要文化旅游项目均未建设;主题游乐度假项目中相配套的主题酒店、主题餐厅等善未建设。面对这些环境景观需要提升、旅游产品缺失、规划项目无法实施等等一些问题,急需找到比较恰当的开发规划方案和合适运营模式模式来解决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目前所面临的问题。5.1.3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根据对第三章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中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及模糊计分法的研究,加上对九郎山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的调查,对其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一)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本文选择了15位专家发放征询表,共收回12份,其中10份有效。依据10位专家的评分,计算各指标的各评分隶属度。具体各指标隶属度详见表5-2。表5-2各指标隶属度统计表因子隶属度评价指标优5良4中3差2劣1森林碳汇量C110.10.30.600自然度C1200.30.50.20森林覆盖率C130.40.40.200植被结构C14000.80.20生物多样性C1500.50.40.10大气质量C1610000地面水质量C170.60.4000土壤环境质量C180.60.4000美学观赏价值C2100.50.500自然文化遗产C220.60.30.100资源规模度C230.50.40.100科学教育C2400.30.50.10.1资源地域组合C250.10.20.60.10可达性C310.90.1000基础设施完备程度C32000.20.60.2旅游环境承载力C330.40.50.1005354旅游适游期C340.80.2000当地居民参与度C350.10.60.10.20区域经济发展水平C3600.20.800表格来源:作者自绘依据上表各个指标的评分隶属度,将优、良、中、差、劣等级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和l分,利用公式(3-7)计算各项指标的模糊得分并进行排序。如表5-3。表5-3各项指标的模糊得分与排序评价指标模糊指标排序大气质量C1651可达性C314.92旅游适游期C344.83地面水质量C174.64土壤环境质量C184.64自然文化遗产C224.55资源规模度C234.46旅游环境承载力C334.37森林覆盖率C134.28当地居民参与度C353.69美学观赏价值C213.510森林碳汇量C113.510生物多样性C153.411资源地域组合C253.31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C363.213自然度C123.114科学教育C24315植被结构C142.816基础设施完备程度C32217表格来源:作者自绘表5-4各个评价指标权重与模糊得分汇总表评价指标权重权重排序模糊得分森林碳汇量C110.192113.5森林覆盖率C130.134324.255自然度C120.101433.1资源规模度C230.085344.4植被结构C140.074752.8美学观赏价值C210.065163.5自然文化遗产C220.060474.5生物多样性C150.049183.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C360.040093.2旅游环境承载力C330.0307104.3大气质量C160.0298115基础设施完备程度C320.0234122土壤环境质量C180.0234124.6地面水质量C170.0233134.6资源地域组合C250.0211143.3科学教育C240.0144153当地居民参与度C350.0137163.6可达性C310.0121174.9旅游适游期C340.0057184.8表格来源:作者自绘根据以上各个指标的权重与模糊得分,计算九郎山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的最终结果为:iniiQPA×==1=0.1921×3.5+0.1343×4.2+......+0.0057×4.8=3.7213(5-1)(二)结果分析依据上文的品质级别标准表3-9,九郎山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最后得分3.7213,属于“很有潜力”范围,说明九郎山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19个评价因子中,森林覆盖率C13(权重值0.1343,分值4.2)和资源规模度C23(权重值0.0853,分值4.4)两个因子得分较高,权重值占比较大,体现了在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过程中这两项是优势。又有森林碳汇量C11(权重值0.1921,分值3.5)、自然度C12(权重值0.1014,分值3.1)和植被结构C14(权重值0.0747,分值2.8)三项因子所占权重值很高,但是得分不高的情况,说明在开发的过程中,这些是森林公园急需解决的劣势问题。由权重的大小可以粗略判断出游客有没有意向来这里旅游,但是这些因素不符合旅游者的期望,就会限制森林公园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森林公园的开56发将会获得更高的分数,得到旅游者的青睐。从大气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地面水环境、可达性和旅游适游期的得分值来看,分别是5、4.6、4.6、4.9、4.8,分值都比较高,可以看出九郎山森林公园的区域环境质量和交通状况都比较好,这都会为森林公园的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5.2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SWOT分析5.2.1优势分析(一)区位条件区位交通明显,其交通优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交通的便利性。九郎山森林公园外部交通网络发达,北有上瑞高速公路,西有京珠高速,东有长株高速,南有320国道和107国道,西南有京广铁路和在建中的长沙到株洲的轻轨。还有试运营的城际铁路,设有九郎山站,从长沙可以直接到达九郎山森林公园内部。二为未来交通的前瞻性。在公园内各种交通方式将高效衔接,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与轨道交通为主,城镇主干道为辅的交通体系,并且和低碳旅游、休闲度假、游憩功能相配合的一体化绿色综合交通体系。铁路方面拟定新建的清水塘城铁站以及周边游览码头、水上巴士的开通等将为整个森林公园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并且公园位于长株潭绿心地区中间地带,南接北引,政府扶持力度强劲,都为九郎山森林公园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图5-4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区位条件图片来源:九郎山城乡统筹概念规划(二)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公园内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作为株洲西北部的生态屏障与石峰57区循环经济园、轨道科技城两大片区的后花园,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有着质优量丰的水资源,公园内共有4座水库,还有10处山塘,共有210亩的水体面积,地下水比较丰富,且水质比较好,富含20多种有益矿物质,被当地居民誉为“神水”。有较好的植被,形成小气候环境,可以提供很好的避暑功能。空气质量也比较优越,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比较高,有害悬浮物几乎为零。以石峰禅寺、上林寺为主的佛教脉络源远流长,以洪武寨、秋瑾故居为代表历史人文资源底蕴深厚。优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都将为九郎山森林公园的低碳旅游综合开发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资源基础。5.2.2劣势分析(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九郎山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开发力度不够,区内基础设施及旅游相关接待设施均较为滞后。根据调查,目前园区虽有少量项目开发,但类型单一,开发深度不够。如区内绝大部分外地游客均由当地小型农家乐负责接待,一方面设施档次较低,配套不够齐全,而且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将来日益兴盛的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景区内部分地段公路亟需进行提质改造,如吴家大岭山脚至九郎庙路段,至今仍为水泥材质,一到雨天,路面泥泞不堪,给人们出游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九郎山的开发建设和运作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和优化。(二)景观资源品质较低公园内自然景观资源主要为低海拔山体、水库、岩石等,景观质量总体品质偏低,丰度不足,资源赋存组合欠佳,资源类型比较单一,且规模偏小。此外,公园部分区域的山体景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植被恢复与垃圾污染需要得到有效处理。(三)植被破坏问题株洲市城区与所辖区域具体林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比较见图5-5。株洲市绿心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33.57%,比整个绿心地区森林覆盖率低9.63个百分点。58图5-5株洲市城区与所辖区域林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比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经过多次深入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区域实地调研,走访区域项目开发企业领导、村组干部以及村民,开展问卷调查,充分获取九郎山森林公园的建设现状资料和各方意见与建议。调查分析,由于九郎山森林公园山火频发,火烧林地面积约为1995亩,与森林公园的功能定位极不相称。出现不断植树、不断火烧(两年一周期)的循环现象。图5-6半山腰以上火烧林地图5-7九郎山森林公园区域卫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网页截图九郎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已先后经过几轮,各种不同利益团体及附近村民等都对这片土地及其生态价值未来能带来的利益抱有极大的渴望。因此,为了挣得开放先机,在未经政府相关部门立项批准的前提下,各种违规建设工程逐步兴起,如不加以管控,将严重造成森林植被及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山体上因采石形成的废弃采石场,给整个九郎山森林公园自然景观造成极大的破坏。加快恢复废弃采石场生态环境,对建设好九郎山森林公园迫在眉睫并具有重要意义。59图5-8九塘村十组某开发项目图5-9九郎山废弃采石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5.2.3机遇分析(一)政策环境机遇各项针对九郎山森林公园开发的政策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动力,2016年11月,在石峰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九郎山森林公园用活用足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全域旅游系列政策,以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为核心,依托秋瑾故居、上林寺、长株潭城际铁路九郎山站等资源禀赋,深入挖掘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合作双赢”的原则,创新旅游开发模式,努力打造红色旅游基地、运动休闲基地、禅修康养基地和民俗特色小镇,形成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此外,还有一系列的政府政策以及规划等都为九郎山森林公园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城市绿心规划建设正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趋势九郎山森林公园处在近几年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株潭城市绿心规划地区,国内外对绿心环形城市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因为绿心可以有效的协调人工建设系统和自然环境。绿心环形城市主要是充分利用绿心的生态价值,利用多组团的优势,将单个中心的城市功能疏解到附近城区,使得单中心城市成为多组团的城市一起发展。绿心环形城市的发展模式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既满足了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又避免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三)产业结构调整株洲市是老牌的工业城市,近几年在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正在逐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适当降低传统工业产业所占的比重,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占比,并使其互相配合、互相带动、协调发展,确定并扩大第三产业中最有潜力的产业增长点。605.2.4挑战分析(一)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何使公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低是森林公园景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游客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等都将是影响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九郎山森林公园的保护力度,但整个园区的生态系统承载力和抗逆性较低。所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控制设施建设规模和游客数量,将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保证旅游业健康、永续的发展。(二)周边森林公园及生态旅游产生的市场替代效应九郎山森林公园周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地会对其旅游开发和运营形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其周边有婆仙岭-大京风景区、五云峰风景区、仙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作为近郊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处于三地带的第二圈层中心城郊外带,区位优势明显。但作为旅游后发地区,城郊休闲旅游产品的创新实现难度较大,因此如何将自身旅游资源转换为具有自身特色且不同于其它旅游目的地、能够有力吸引周边近郊出游游客的旅游产品,并通过一定的开发策略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发展中的又一大挑战。(三)体制机制创新(1)探索城市群绿心保护与开发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长株潭绿心地区面临的一个管理体制的问题,要想对绿心地区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就需要将规划管理体制的问题有效解决。要实行统一的管理,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城乡空间管理的责任,对其进行制度化管理,形成一个高效、协调的区域城乡管理构架。借鉴国内外绿心地区及其类似区域的经营管理,采取“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管理新模式[82]。这样有利于调动长株潭三市的积极性,使其形成合力,使绿心的建设与保护工作顺利进行[83]。(2)探索植树造林市场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创新植树造林市场化体制机制,改变传统植树造林过分依赖政府投资和引导的做法,从市场经济、多元主体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要在市场需求及政策指引分析的基础上努力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社会各团体、个人以及相关资金投向植树造林建设,提高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建立起投资、经营、管理和造林等多元化的主体新机制,全方位推61动植树造林活动快速发展。5.3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规划设计5.3.1开发理念本文以“低碳旅游核心+人文居住”作为森林公园的发展目标,确定其开发理念主要为以下内容:第一,低碳旅游示范区,“长株潭”绿心地区重要的旅游节点,以居住、旅游和低碳生活体验为主导,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乡村低碳旅游核心区。第二,增加森林碳汇,实现最大碳汇的生态效益。九郎山森林公园有大面积的火烧林地,通过生态保育,增加碳汇等方法,利用低碳技术,开发森林公园,同时设计植树造林项目,既增加碳汇,又让人们亲自参与保护自然的行动中来。宣传低碳理念,体验低碳生活。九郎山森林公园属于近郊森林公园,特别适合开发短期的周末游等项目,通过设置一些低碳项目活动,让人们体验低碳生活,既让人们得到了放松,又宣传了低碳,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5.3.2环境容量分析根据九郎山森林公园的景观布局及游览方式设置,景区环境容量的测算采用完全游道法计算。线路法即游道法,又分为完全游道法和不完全游道法两种。其计算公式为:DBAC×÷=)((5-2)其中:C—环境日容量;A—游道总长度;B—游客占用合理游道长度;D—日周转率(景区开放时间/游完景点所需时间)九郎山森林公园原有游步道和规划游步道包括低碳科普教育游线、红色文化风情游线、参禅悟道养生游线、乡村生活体验游线、森林休闲度假游线总长度约为26.28km,游客占用合理游道长度取值10m,景区开放时间为10h,人均周转时间为6h,则根据公式计算环境日容量为4380人次。按照九郎山森林公园旅游适宜游览天数为全年180-270天计算,全年适游期取极大值270天,即年游客容量为:4380×270=118.26(万人次)。625.3.3功能分区根据《株洲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和《九郎山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等对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所做的规划,加上对其实际调研的地形、交通、居民点的分析,本文将其空间结构划分为“一心、五区”如图5-10。图5-10低碳旅游开发功能分区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一)一心“一心”指生态核心区。主要包括洪武寨在内的植被覆盖率比较高的地方,设置生态核心区主要是因为发展低碳旅游最根本的任务还是要保护森林公园的碳汇资源,最大限度的产生碳汇量。为了不被人为破坏,此区域只允许一些科研考察活动和低碳项目进入,不允许在此区域开发一些破坏生态的项目,目的是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因为此区域碳汇量较高,可以参与碳市场的碳交易。(二)五区“五区”是指低碳体验区、红色文化区、参禅养生区、休闲度假区、乡村体验区五个功能区。(1)低碳体验区低碳体验区主要为针阔混交林,植被生长状况良好,覆盖率较高。其北部是63上瑞高速公路,南部紧邻生态核心区。利用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可以进行低碳科普教育、将课堂搬进森林、植物认领活动等低碳生活体验项目的设置,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型、户外体验型等活动。(2)红色文化区红色文化区位于森林公园的最南端,其主要文化遗址主要是是秋瑾故居,已经初具规模且时常有游客参观。在其范围内主要有大冲村的花海、万亩荷塘等旅游景点。其中,花海和万亩荷塘正在初步建设。(3)参禅养生区参禅养生区位于森林公园的东南地区。主要包括九郎山村和大冲村部分地区。此区域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主要包括九郎庙、上林寺等宗教建筑。依托两处宗教圣地,举办一些宗教朝拜活动,加上此处的自然风光,让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休养。(4)休闲度假区休闲度假区主要位于森林公园的东北部,此区域植被主要是针阔混交林和部分疏林地区,总体植被状况良好。主要开发休闲度假产品,让游客走进自然,度假养生,设置森林浴场、度假别墅、生态餐厅等产品。加上九郎山森林公园处在郊区,在炎热的暑天,可以供人们乘凉避暑,是度假的好去处。(5)乡村体验区乡村体验区主要包括白马村区域。此区域主要是让人们体验到农家的生活,开发采摘农业、茶林的种植、花卉种植等等。让久居都市的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农家生活。5.3.4游线设计游线设计遵循低碳开发的原则,提升骨干交通要道,构建旅游风景道,在原来道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建、扩建,九郎山森林公园目前已建道路主要有毛九公路和白马垄路,其中毛九公路从规划区东侧穿过,路面质量良好;白马垄路从规划区西南部穿过,是与石峰区城区联系的主要通道。本次旅游线路设计主要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游步道如下图5-11。64图5-11低碳旅游开发游线设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一)外部交通公园外部交通陆路主要以联系长株潭区域城市组团的主要道路上瑞高速,规划区前往株洲城区和湘潭的三条通道时代大道、320国道和朱易路,加上规划区前往株洲城区和长沙的主要通道北环大道为主。(二)主干道主干道主要是在毛九公路的基础上修建的,它作为公园内主要的交通通道,不仅将公园内部的各功能区联系在一起,同时还与公园外部交通有效衔接,设防洪涵洞和排水沟。其结构形式整体上形成一个环形,便于管理和组织参观游览,同时有效连接了四个功能区,使得各个功能区的交通便捷度和可达性较好,如图5-12。图5-12低碳旅游开发主干道游线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65(三)次干道次干道是以原始道路为基底的基础上修建完善的,主要用于森林公园的观光车和自行车的运行,深入到各个功能区内,提高了核心景点的可达性。村、组和入户道路网自成体系,并与森林公园有方便的联系,便于后期开展旅游接待。总体上形成环形的布局结构,这样使得线路比较顺畅,连通着各个功能区,游客可以乘坐低碳环保的观光车到达各个景点,也可以租赁自行车骑行,自行车在规划的绿道上行驶。次干道主要由五条游线组成:森林休闲度假游线、红色文化风情游线、低碳科普教育游线、乡村生活体验游线、参禅悟道养生游线。图5-13低碳旅游开发次干道游线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四)游步道游步道是各功能区内通往各类型景点的步行观光游览通道,主要根据原始地形修建自然道路或阶梯式道路,宽度为1.5-3m左右。小径主要是供游客近距离的观赏、接触自然植被景观或进行其他户外活动,地势危险地段需要考虑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宽度为1-1.5m左右。在水库周边,布置慢行道,其宽度为2-3米,为沥青碎石软路面,局部可为石板、木栈、鹅卵石等其他路面,慢行道建设标准按国家游步道建设标准设计,提高游客体验。(五)公园出入口、停车场和换乘点根据道路状况与公园现有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九郎山森林公园保护等级规划、功能分区规划以及现状地形、道路分布和游客来源,拟设两个出入口,一处位于森林公园南侧,位于大冲村,为主出入口,根据低碳原则,采用当地的木材如图5-14;另一处位于九塘村,为次出入口。66图5-14旅游区主入口图5-15旅游区次入口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考虑到园内以步行为主,拟在各入口处及主要建筑组团设置相应的生态停车场如图5-16,工程措施图例如图5-17,一则方便人流、车流的组织,二则作为游人数量较多时的集散地。图5-16生态停车场鸟瞰效果图图5-17透水生态停车场工程措施图例图片来源:清溪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项目图片来源:作者改绘在主要景点和主干道与次干道交叉处设置换乘点。在换乘点处,配备旅游区观光车,主要负责接送游客。开设多种辅助交通方式,结合旅游观光车站点,设立统一租还车服务点,提供单人/多人自行车、观光马车等租车服务,车辆外观应统一风格、与环境协调,未来根据旅游项目建设逐步完善观光车线路。(六)交通标识设置全方位的交通标识系统如图5-18,通过设置解说、导向、广告、车型、新媒体、辅助、警示系统来指引旅游者有序地游览。特别是在森林公园的出入口设置广告牌、道路两侧设置完善和清晰的交通标识体系,有助于旅游者前往各个景点。通过良好的道路景观塑造,调动旅游者的游览兴致。67图5-18全方位交通标识系统图片来源:作者改绘5.3.5产品开发对九郎山森林公园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结合对其资源评价的结果和根据现场调查进行。根据九郎山森林公园的资源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产品的开发主要根据其生态环境条件(B1)和资源价值(B2)两项指标及其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层C层指标进行设计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主要由森林休闲度假游、红色文化风情游、低碳科普教育游、乡村生活体验游、参禅悟道养生游组成,其中各个产品布局如图5-19。图5-19低碳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布局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68(一)红色文化风情游九郎山森林公园红色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主要是根据现有的红色文化为依据。从对低碳旅游资源资源价值的定量评价中可知,自然文化遗产的模糊得分值较高4.5分,其所占的权重为0.0604,加上对现场的调研可知秋瑾故居的游客流量是最大的。可以看出红色文化是森林公园进行开发的最好产品。同时设置与其相对应的红色文化博物馆、传统主题餐厅,以及周边的梯田花海也是开发的重点之一。图5-20秋瑾故居内景图5-21梯田花海实景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二)低碳科普教育游低碳科普教育类产品的开发主要依据森林公园内的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地形地貌景观。开发这些资源进行科普环保教育。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开展户外教育和创意活动等产品。用实物和文字等方式展示一些知识,有专门的讲解人员为游客讲解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及特点,联合各教育机构进行科普基地的建设。根据现场的调研可以组织碳汇造林活动,让人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为增加碳汇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采取植物认领措施,更能增进游客的责任感。还可以开发产业,其中正在建设的居隐山庄里最具潜力的是以亲子教育为出发点,以家庭为主要需求群体,由具体开发商经营发展而成,以“木建筑、自然、农业”为主题的产业山庄。(三)参禅悟道养生游根据实际的调查及资源评价的结果,九郎山森林公园内有上林寺、九郎庙和双峰寺等建筑物和佛教文化,在资源评价结果中自然文化遗产所占权重也比较大,是进行养生的佳地。并且处在郊区森林公园中,为当地居民也提供了便利,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69图5-22上林寺实景图5-23九郎庙实景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四)乡村生活体验游抓住森林公园村落的“乡村性”,指乡村特有的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突森林公园的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开发,避免商业化,打造属于当地特有的乡村生活,针对资源特色,设置枫林水寨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农耕体验以及乡村“有机生活”中心。将现代有机农业原理和方法等内容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及声光电的综合运用等方式展示给游客,鼓励当地的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实现当地村民、政府、企业的多方共赢。图5-24农耕体验场所鸟瞰效果图图5-25低碳餐厅图片来源:来自网页(五)森林休闲度假游休闲度假类产品的开发有较大的优势。从对九郎山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来看,大气质量C16、地面水质量C17、土壤环境质量C18三个指标的模糊得分分别为5分、4.6分、4.6分,可以看出公园内有较好的环境质量,是进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加上较长的适游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705.3.6植物与碳汇系统设计(一)植物与碳汇设计公园内由于受到山火的影响,再加上不合理开发的原因,半山腰以上有许多火烧林地,急需对其火烧林地进行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对火烧林地进行建设。引进一些苗木产业,包括现已有的彩霞苗木合作社,采取复层种植方式,改变原有林相,对其进行观光经济碳汇林种植。建设500亩左右碳汇林,种植各种与本地气候相适宜的、固碳能力强的常绿植物和经济高效中草药材,建设种植、观光、体验基地,要求所种植的碳汇植物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能观赏、可创收目的。按照CDM机制,碳汇林以火山林地植树造林、残次林地林相修复为基准条件,规划建设碳汇林,林下因地制宜种植中草药。规模规划建设珍稀植物园、草本植物中药园、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植物园等。以株洲市农科所百合花研究成果为依托,规模种植(50亩)百合花,形成百合花采摘、享花、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针对湘江流域主要重金属污染由汞转变为镉、砷的特点,集中培育高度富集重金属镉、砷、汞的植物种苗如蜈蚣草、巨菌草,推进湘江流域蜈蚣草与巨菌草的大面积种植与当期收割,依托株洲生活垃圾发电厂安全焚烧,构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生物质发电、重金属资源回收循环经济产业链。碳汇林选择香樟、广玉兰、池杉、乐昌含笑、复羽叶栾树及红继木等树种作为株洲市碳汇园林绿地系统的基调树种。成片种植的各种植物(中草药)配以百科介绍,包括别名、科属、习性和功效等,右上角设置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通过APP平台,查询《株洲市绿心地区碳汇林植物与中草药数据库》了解更多的知识。森林间有机配置生态步道,便于游客进行森林体验、中草药采摘体验;专业公司负责种养殖及其产品深加工,向游客出售中成药、香包、中草药等。种植之后也需要很好的管护,优先安排当地的居民进行管理,使得碳汇量不再减少。图5-26植物类型图片来源:来自网页71(二)防火林道的设计通过对当地居民的实地调查发现,公园内几乎每年都会起火。对于起火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村民说可能是因为清理杂草时点火而引起火灾;有的说是因为祭祀、吸烟及天气原因等引起的火灾。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村民迫切希望将火灾的发生率将到最低,管理森林,这样就能够进行生产,同时也发挥森林的最大效益。所以对于森林火灾的防护是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应建立森林防火通道,如图5-27森林公园防火通道根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所做的造林规划设计中道路规划与本文的游线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设置预警系统,依据互联网进行实时监测。图5-27防火通道图片来源:作者改绘5.4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管理实施对策5.4.1低碳旅游开发模式选择(一)前期开发根据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经营营管理的研究和对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的调研可知,九郎山森林公园的有些经营性项目尚未建设,有些建设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此,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应处于初始期和成长期的过渡阶段,在此时期,适宜采用“政府主导+特许经营”的发展模式,其中特许经营采取BOT72开发模式。对于九郎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政府组织进行建设,关于森林公园经营性旅游活动的开发,由政府组织统一招标,选择符合低碳开发标准的企业进入,特许经营者可以对九郎山森林公园的的经营项目进行建设。图5-28森林公园低碳旅游活动管理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4](二)后期开发九郎山森林公园经过前期的开发后,基础设施及各项政策都比较完善,进入稳定发展期,此时期将由前期的“政府主导”发展模式渐渐过渡到由“市场主导”的开发模式。采取“市场主导+特许经营”的模式对森林公园进行低碳旅游开发。在市场主导模式下,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约束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行为,制裁一些破坏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行为;政府的绩效与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的满意度和旅游企业的低碳成效直接挂钩,督促政府重视对低碳旅游的建设;旅游企业对低碳线路的设计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减少,反过来旅游者的低碳体验与满意度又影响着旅游企业的经济利益,使得旅游企业注重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因此,旅游者、政府机构和旅游企业三者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相互作用保障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系统合理运作并不断提高。5.4.2碳汇造林市场化运营策略从对九郎山森林公园资源评价中可以开出,森林碳汇量C11所占的权重为0.1921,在19个指标中是最高的,而对其的模糊评分是3.5。所以,在进行低碳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增加碳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目标导向,进行碳汇造林,并对造林及其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与监测。碳汇造林强调了森林的多重效益,突出了森林的碳汇功能。在仔细调研的基础上得知九郎山森林公园林地主要是集体所有,部分流转给个别林地承包户,目前主要存在如下不足:一是火烧林地特别多,约1995余亩,要全部复绿及林相改造预计资金需要3亿元,靠国家和区域财政很难承担,而且每年投入资金少,见效很慢。二是管理不善,近年来,各级财政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绿化和林相改造,但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年年种树,年73年烧山,政府成为了救火队员和唯一的责任主体。三是九郎山片区仅在规划层面,没有启动实质性建设,包括基础设施、旅游设施以及绿化与林相改造,现有的绿化集体林地没有很好地发挥生态和经济效益。基如此,借鉴其他省市成功经验,确定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承载、园区化打造”模式。(一)模式经验借鉴(1)配套适度比例公园基础设施与开发建设用地太原采用辖区政府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承包经营权,建设单位承担其中的费用,原则上以村为单位,按2:8比例分类实施征用和流转。参照太原模式,九郎山森林公园市场化植树造林的运作方式是:九郎山森林公园范围内集体土地征用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由石峰区政府负责,有关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原则上以村为单位,按20:80(或15:85)比例分类实施征用和流转。即20%(15%)的集体土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实施一次性征用;80%(85%)的集体土地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在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前提下,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转土地中,九郎山森林公园火烧林地占流转土地的70%以上,绿化集体林地占30%以内;坚持“先绿化、后实施经营建设”的原则,建设单位先对九郎山森林公园火烧林地进行绿化,经政府及第三方评价,达到规划设计要求,方可启动片区配套基础设施及适度规模经营建设。(2)“公司+产业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该模式是引进国内富有林业、农业开发建设经验,且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生态核心理念的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九郎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九郎山森林公园建设、经营服务、农业产业化于一体,采取“公司+产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科学有序开发保护利用九郎山森林公园生态资源,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升级。该模式是在模式1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与组织结构的深化,把九郎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与九郎山森林公园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应该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保护与开发的现实决策。(3)PPP+特许经营模式针对九郎山森林公园市场化植树造林,PPP+特许经营模式是可选择的主营模式。参照宁海长街镇探索模式,九郎山森林公园市场化植树造林的运作方式是:明确九郎山森林公园管理处为公园建设牵头单位,吸引民营资本参与,组建九郎山森林公园建设公司,全面负责九郎山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后期管护、森林公园运营、区域项目开发与产业发展等。此模式与模式1(太原模式)在林地流转、绿化市场化等的建设主体不同。模式1的建设主体是投资公司,模式3的建设主体是“政府+投资公司”,该模74式是在模式1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在满足《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产业准入的前提下,企业通过市场化植树造林,获得政府特许经营优先权。(4)“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模式是上述四种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与运营模式的技术提升与现代化手段,可以与前述模式进行融合渗透,从而大大提高九郎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整体水平。该模式要紧扣《株洲市“互联网+”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结合九郎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的实际需要,着力在“森林眼”林火监测预警系统、“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互联网+”惠民服务应用领域,开展互联网+生态、互联网+旅游等的建设与应用。(二)发展对策建议结合九郎山森林公园处于生态绿心地区的地理特点,九郎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运营由引进的具有主导产业支撑的项目公司统一负责,森林公园植树造林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模式。即在配置10~12%土地用于公园基础设施与适度开发条件下,给予投资公司依托现有集体公益林和建设的公益林特许经营优先权;在项目建设与设施过程中,鼓励采取“公司+产业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和“互联网+”模式与“配套适度比例片区基础设施与开发建设用地”市场化植树造林总模式融合,科学有序开发保护利用九郎山森林公园生态资源,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升级,具体建议如包括:(1)切实落实土地流转政策:“土地二次流转的承租方兴办休闲农业企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按不高于土地流转面积5%的比例配套生产、生活用地”。(2)市场化植树造林采取土地配置与特许经营相结合模式,土地配置比例为10~12%,允许特许经营的生态林地面积不超过九郎山火烧林地造林面积的30%,配置的土地流转面积5%部分位于流转土地范围内(生态林地),用于特许经营项目生产、生活用地,其他部分在满足石峰区总体规划前提下,优先选择交通便利的绿心边缘,用于工业地产开发,九郎山火烧林地一次性市场化植树造林规模在500亩以上,单位投资不低于1.8万元/亩。5.4.3低碳旅游开发实施对策(一)成立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管理机构通过调查,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根据上文对管理机构的研究,设立三个层次的管理机构:第一层次,九郎山森林公园管理处,是石峰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是对公园内的交通、资源、造林与环境进行宏观的管理。75在森林公园的建设中,石峰区政府应从村镇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开发、招商引资、财政税收、公共管理、居民安置等方面进行主导,平衡企业与乡村居民的利益,防止乡村居民利益受到侵害。第二层次,开发经营层,指的是进入九郎山森林公园的开发经营者,负责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奖罚权、管理权。第三层次,作业层,优先选择当地的居民,由开发经营者统一管理,负责植树消防与维修等工作。(二)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在前文对九郎山森林公园资源评价中可知,自然文化遗产的模糊评分为4.5分,但是调查发现对其开发的力度不够。所以可以在原来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适当修缮一些历史建筑如九郎庙和民族特色景观,加上森林公园优越的自然条件来吸引更多的游客,给森林公园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三)增强旅游开发意识,开拓融资渠道在九郎山森林公园的开发中,要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对现有的苗木产业的发展,包括已有的彩霞苗木合作社和一些加工业、服务业,以增加公园自身的经济实力。同时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业,带动周边的旅馆、商业、饮食、当地旅游产品和运输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强公园旅游产业的经济收益。(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由调查可知,九郎山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其中基础与服务设施的完备程度的模糊得分为2分,得分较低,造成很少有游客去参观。因此,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旅游地的服务系统建设。包括道路、标识系统、低碳住宿设施和餐饮条件等的建设。(五)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森林公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低碳旅游开发中对低碳技术就有很高的要求,在开发的各个环节中需要专业的低碳技术,所以必须认识到加强对人才培养对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的重要性。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其次,加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对低碳旅游开发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就地转化、培养与低碳旅游业相关的经济部门和非经济部门的人才和引进专门人才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定期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培训等,使相关人员掌握低碳技术。76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1主要结论本文通过对低碳旅游资源评价以及低碳旅游开发分析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论:一、根据森林公园开发及低碳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森林公园进行低碳化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构建了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计分法构建了定量化的低碳旅游资源评价模型。三、在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的“开发——规划——管理——反馈”的循环开发系统进行了研究。并且对每一环节低碳旅游开发原则、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开发责任模式的反馈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四、在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规划设计方面,将其分为开发理念、功能分区、交通系统规划、植物与碳汇系统设计、建筑与设施规划几个方面,并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五、以位于长株潭绿心地区的核心发展区的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例,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其现状,在总体规划和五色九郎规划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低碳旅游开发研究,包括旅游资源分析、评价、功能分区、游线设计、产品开发等,然后对其运营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六、针对其运营管理,分析出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在低碳开发的初始期和成长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对其开发模式进行了前期开发与后期开发的区分,前期开发采用“政府主导+特许经营”的开发模式,后期采用以“市场主导+特许经营”的开发模式。七、最后根据九郎山森林公园植被破坏的突出性问题,对其碳汇造林市场化运营策略进行了具体研究,提出使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运营模式。776.2研究不足与展望由于时间和笔者的学识水平的限制,加之对于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和开发方面可借鉴的系统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计分法是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对指标权重和数据进行定量,受专家的学科背景、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强,虽然综合多份数据进行数据修正,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源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以及整体模型构建的误差,不能彻底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2)缺少通过量化指标结合定性分析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对低碳旅游的效益进行分析。(3)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森林公园在其资源环境和开发规划等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地域、分类型、分规模的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森林公园低碳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以上研究不足,下一步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的方法改善与优化、低碳旅游效益分析、低碳技术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分地域、分类型、分规模的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开发研究等方面。78参考文献[1]马勇,刘军.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1):106-110.[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2009-12-1.[3]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4]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10877291-11402675.html.[5]曾银芳.海南国家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6.[6]赵丽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6.[7]程红宁.城市郊区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8]刘实,姚渝丽,徐威.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6):87-89.[9]甘露.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10]刘海涛.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4.[11]舒弈嘉.螺髻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12]谢继全,程弘,陶雪松等.甘肃省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价值综合定量评价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4,29(3):12-17.[13]曹辉,张晓萍,陈平留.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气候资源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7,27(1):34-37.[14]丛艳国,冯志坚.郊野森林公园的综合旅游评价及旅游开发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5):296-299.[15]李梓雯.龙湖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16]彭星元.广东镇海森林公园开发与建设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17]魏少燕.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18]杨财根.基于休闲旅游的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79[19]李梦秋.LFJ公园森林旅游“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20]李倩.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6.[21]杨莹.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蜡梅园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22]何建立.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与美国国家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23]尤佳.基于休闲行为的森林公园旅游休闲产品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24]朱琛.苍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RMP分析[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25]陈兵利.城郊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6.[26]刘甜甜,马建章,张博.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学术交流,2013(09):119-122.[27]王明珠,程道品,段文军.休闲旅游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柳州市三门江森林公园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03):247-249.[28]邓和平.对湖南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产业的若干思考[J].经济地理,2007,(3):526-528.[29]应水金.福建省森林公园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5,19(3):63-66.[30]孙静.黑龙江森林公园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71-74.[31]李凤伟,徐克帅.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9):40-41.[32]钟毅.绵阳涪城凤凰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4.[33]唐继军.湖南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34]蒋晶晶.论我国森林资源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制度[D].海口:海南大学,2013.[35]朱智.森林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15,42(04):214-218.[36]郑涵中.北京市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调查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37]王屏,栗丽,欧阳雪莲,牛德奎.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效用因子研究——基于中西方游憩者比较分析[J].林业经济,2017,39(01):57-61.[38]王娜.基于游客感知的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IPA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7,37(02):14-20.[39]TheWorldEconomicForum.Towardsalowcarbontravelandtourismsector[J].theframeworkoftheAviation,TravelandTourismPartnershipProgram,2009,5.80[40]AndrewHares,JanetDickinson,KeithWilkes.ClimatechangeandtheairtraveldecisionsofUKtourists[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10,18(3):466-473[41]SusanneBecken.Harmonisingclimatechangeadaptationandmitigation:ThecaseoftouristresortsinFiji[J].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PartA,2005,15(4):381-393.[42]SusanneBeckena,DavidG.Simmonsb,ChrisFrampton.Energyuseassociatedwithdifferenttravelchoices[J].TourismManagement,2003,(24):267-277.[43]PeetersP.,DuboisG.Tourismtravelunderclimatechangemitigationconstraints[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10,18(3):447-457.[44]Nae-WenKuo,Pei-HunChen.Quantifyingenergyuse,carbondioxideemission,andotherenvironmentalloadsfromislandtourismbasedonalifecycleassessmentapproach[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9,17:1324-1330.[45]Tzu-PingLin.CarbondioxideemissionsfromtransportinTaiwan'snationalparks[J].TourismManagement2010,31(2):285-290.[46]RichardS.J.Tol.Theimpactofacarbontaxoninternationaltourism[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D,2007,(12):129-142.[47]StefanGssling,BrianGarrod,CarloAall,JohnHille,PaulPeeters.Foodmanagementintourism:Reducingtourism’scarbon‘foodprint’[J].TourismManagement,doi:10.1016/j.tourman.2010.04.006.[48]JanetE.Dickinson,DerekBobbins,LesLumsdon.Holidaytraveldiscoursesandclimatechange[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10,18(3):482-489.[49]马娟,姚娟,唐承财.国家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水平测度——以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06):226-230.[50]王怀採.张家界旅游者碳足迹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51]庄惠,龚有坤,陈贵松.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14,34(06):558-562+567.[52]张宏祥,刘小燕,杨言洲.浅析森林公园的低碳化开发建设[J].科技与企业,2012(12):157.[53]朱智.海螺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低碳度及发展策略[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03):67-70.[54]杨财根.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J].商业经济,2013(19):72-74.[55]陈向红,但强,张同健.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景区低碳旅游SWOT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2):134-138.[56]张赟,高小云.千山山脉崛山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分析[J].绿色科81技,2017(13):230-231.[57]张利,蔡小虎,陈素芬,何建设,杨华,刘千里.九寨沟国家森林公园低碳运营模式[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04):5-6.[58]孟繁华.海南省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3.[59]黄秀琳,蔡巧花.山水型旅游吸引物“低碳”元素的培植与表述——以福建省九龙谷森林公园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1,11(08):32-36.[60]唐承财,于叶影,杨春玉,钟林生,李航飞.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低碳认知、意愿与行为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04):43-48.[61]纪保纲,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2]孙文昌主编.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2[63]解智涵.临汾市低碳旅游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64]李明阳.城市森林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第23卷第1期):16-20.[65]瞿葆.基于低碳概念的旅游业发展初探[J].产业经济,2010,(5),25-28.[66]徐青,黄健波.体验湿地生态休闲文化创意城镇低碳旅游格局——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解读[J].小城镇建设,2010,(02):32-36.[67]谭锦,程乾.论低碳旅游景区评价体系构建——以四川贡嘎燕子沟景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117-118.[68]张秋根,曹建华,郭小敏.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36-38.[69]新华网.2015巴黎气候变化大会[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bldh/index.htm.[70]周希林.汉江(武汉段)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建议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71]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2]张九菊.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2012.[73]吴章文.森林旅游资源特征和分类[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9-42.[74]贺仲雄.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2-59.[75]何晓阳.碳汇森林公园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76]BeckenS.Analysinginternationaltouristflowstoestimateenergyuseassociatedwithairtrave[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2(10):114-131.[77]邓毅.生态城市公园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8]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02):41-43.[79]骆梅英,马闻声.森林公园旅游经营之转型:特许与政府规制[J].旅游学刊,2013,28(08):42-50.82[80]肖岚.低碳旅游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81]顾朝林,马婷,袁晓辉,张晓明,王旭.长株潭城市群绿心生态保护与发展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0):1124-1131.[82]吕贤军,赵运林.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规划管理模式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6):28-32.[83]高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行政管理模式方案设计[D].长沙:中南大学,2012.[84]郑丽.低碳旅游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83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一、学术论文1、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实现基本现代化时间表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6,30(06):69-74.第一作者。2、长株潭绿心地区生态建设研究——以九郎山片区植树造林市场化模式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报,2017,31(01):24-29.第二作者。3、株洲市天元区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6,30(05):64-69.第三作者。二、获奖情况1、参与湖南省“元帅之乡·澧水河畔风光带”规划设计作品竞赛二等奖2、参与走进美丽乡村调研获优秀奖三、参与项目1、参与湖南石峰九郎山省级森林市场化造林可行性研究项目2、参与株洲市生态绿心地区九郎山片区两型示范创建实施方案项目3、参与天元区基本现代化研究报告课题4、参与工业园区规划书籍的编写5、参与株洲市天元区两型社会模式研究6、参与株洲市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模式研究报告课题84致谢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三年来,给我留下了太多记忆。在工大,我充实地度过了我的研究生生活,看着学校一步步变得越来越好。在这三年里,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与人生阅历。在硕士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每一位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人表示真挚的感谢!首先,感谢我敬爱的导师刘建文教授。从论文的选题、调研、撰写、修改直至定稿,老师都一步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包括亲自开车带我们去调研,当我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都耐心地给我们解释。老师知识渊博,办事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年来,老师多次带我们团队参加学术会议,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生活中,老师和师母多次请我们课题组到自己家中吃饭,亲自为我们同门师兄妹做饭,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老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一定会谨记老师教导,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感谢李晓勇导师、赵先超老师、廖剑宇老师、王志勇老师、黄春华老师、李昊老师、张昉老师给予论文上的专业指导。感谢城市与环境学院2015级全体教职工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男友陈瑞强在对论文开展过程中和平常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室友、同门以及各位同学三年来的陪伴。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对我学业和生活的全力支持,没有他们的鼓励与无私奉献,我将很难度过人生中的一道道坎。父母、家人的关爱和理解将是我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动力。寥寥数语,难表心意,不免挂一漏万。再次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魏琳琳2018年6月于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