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专家论坛
动供应链行为和市场活动与以降低碳排放为核心目标的环境影
响挂钩,为“双碳”长远目标持续注入动力。
中国气候投融资的下一步走向
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普遍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本身将带来
大量的资金需求,低碳资产具备越来越高的投资价值和增长潜
力,金融机构需要及时调整资产组合并通过配置气候适应性资
产来对冲高碳排放产业风险。找准气候投融资的实践方向是推
动“双碳”目标下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
第一,强化协调感,在气候投融资活动中建立起中央与地方、
各机构之间在“双碳”目标上的协同与联动机制。
当前,中央及各个部委在气候投融资领域已经建立起初步
的协调管理机制,未来需要进一步从气候投融资试点出发,以
中央指导和协调为基础,强化气候投融资体系的国家布局、地
方发展、行业创新与部门监管一体化。
首先,在地方部署中,气候投融资试点相比于绿色金融试点,
除了开展资金引流以外,更应注重于把握好国家宏观气候目标
与地方绿色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气候投融资和气候适应型城
市建设之间的系统关系,积累试点经验,最终建立起具有国际
影响力的气候投融资合作平台,以撬动更多国际气候资金投入。
在中央的推动下,气候投融资应支持地方将城市现代化建设和
地方“双碳”目标相结合,引导资金投入气候变化领域,不断
更新和升级阶段性产业目标规划,明确不同时期投融资目标的
政策方向和资金需求计划,同步更新项目案例库,以推动社会
资本将气候资金投入相关领域,把握各个时期的投资机遇以匹
配短期和中长期的投资需求。
其次,在实践环节中,中央和地方之间可考虑从局部地区
出发,募集专项气候资金投入气候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强应
对气候变化灾害,通过增强城市气候防御力巩固气候投融资活
动的环境基础,提高“城市气候信用”和“城市气候韧性”,
并借助相关气候投融资工作的创新成果来开拓全球气候金融市
场,拓展气候资金的国际合作与运用。
最后,在路径规划中,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推动中央和地
方的碳中和目标曲线升级,气候投融资的目标导向应当以符合
《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气候路径为准,适应联合国气候变化
进程以及 21 世纪温控目标,根据相关进度适时引导气候投资资
金的方向,以此作为地方开展政策规划和市场参与的重要原则。
第二,发挥创新性,以气候投融资推动中国金融的绿色可
持续转型升级。
一方面,从降低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角度,气
候投融资的顺利开展有助于不断提升金融机构进行碳核算和评
估碳减排经济效益的能力,推动金融体系的绿色转型和信用升
级。气候投融资对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依赖程度高于传统绿色
金融。气候投融资下的碳核算升级,有助于借助气候投融资工
作改善绿色金融长期存在的一大难点,即绿色金融主要覆盖于
大型企业。而那些没有被覆盖到的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恰恰
是气候目标和气候金融的重点支持对象。因此,可以以地方气
候投融资试点为突破口,在绿色金融视角下探索新的信贷模式
和结构。
另一方面,从提升碳汇、适应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角度,
气候投融资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金融途径。
一是气候投融资有助于吸引和激励金融资本参与到生态价值实
现市场中去,积极发展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二是气候投融资建
立和完善了生态价值的货币化评估体系,有助于推动生态价值
的合理变现;三是气候投融资试点建立起与碳增汇相关的自然
资本核算体系,有助于在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中挖掘气候资产
布局的重要方向。
第三,提升落实度,完善气候投融资下的环境信息披露与
核算体系,建立气候投融资的金融数据库与项目库。
在气候投融资视角下,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核算体系包括
碳排放核算核查等工作,有助于敦促企业减排,逐渐建立起一
个环境约束型的生产模式和融资体系。气候与环境的信息披露
与核算体系将在气候投融资试点中得到创新发展,越来越注重
于满足实现“双碳”目标的实际需求。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注重建立和完善气候投融资下的环境
信息披露与核算体系,落实气候投融资的基础环境数据搜集与
披露工作。自 2021 年下半年起,中央银行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
机构出台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探索独立于企业 ESG 和环境治理
能力的、有助于评估碳减排金融政策效果的评估方式,并借此
开展“双碳”目标下的资产配置升级,推动企业气候融资信贷
评估体系的侧重点从融资需求方到融资供给方转型。
另一方面,建立与完善气候投融资数据库与项目库。一
是可在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相关的资产配
置中开展气候环境项目的跟踪统计与核算,同步发展资源核
算与环境核算业务,将气候变化相关元素纳入企业资产负债
表之中;二是以气候跟踪统计核算数据为基础,重视气候环
境账户和绿色金融账户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由金融机构或第
三方信息服务商适时推进,详细覆盖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
环境污染物、碳配额、存量和增量等数据,并建立起相关信
息共享机制。■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
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 植凤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