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_唐人虎VIP专享VIP免费

60 建设科技
实践应用
建设科技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3月上
总第 379
1 碳金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背景
1.1 碳金融原理与发展现状
碳金融是指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物进行交易的金融活
动。良好运转的碳金融体系能够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帮
助绿色低碳企业获得经济收益、高排放企业节约成本,
同时为参与碳市场的各方主体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碳金融包括现货交易和衍生品交易。其中现货交易
碳金融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唐人虎 林立身 周洁婷 赖寒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
[摘要]
碳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广,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发展也迈入了新
阶段。绿色建筑具有良好的碳减排效果,碳金融将绿色建筑实现的减排量与经济效益有机关联起来,有效支撑了绿
色建筑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已在碳排放权交易、减排信用开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未来,碳金融体系将与建筑领域更为紧密的结合,通过碳信贷、碳回购、碳债券、绿色建筑积分等更加多样化的金
融工具,进一步支撑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运营,助力建筑行业低碳发展。
[ 关键词 ] 绿色建筑;碳排放;碳市场;碳金融
Status and Prospect of Carbon Finance in Green Building
Tang Renhu, Lin Lishen, Zhou Jieting, Lai Han
(Sinocarbon Innovation & Investment Co., Ltd., 100007, Beijing)
包括两类,基于“总量——配额”原理、面向控排企业
的碳排放权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以及基于“基
准线——项目”原理、面向减排项目的核证减排量(又
称减排信用)交易。在此基础上可开展碳期货、碳远期
等衍生品交易,增强碳资产的流动性,促进碳资产的价
格发现,同时拓展市场参与方的风险管理手段。此外,
市场参与方可通过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等融资方式,
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建立以降低温室气体排
Abstract: Carbon nance system is rapidly spreading on a global scale. With the ofcial launch of China's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carbon nance in China also entered a new stage. Green Buildings have shown signicant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Carbon finance could link the economic benefits with emission reduction of Green Buildings,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and achieving the targe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mitigation. China has made active and benecial explorations such as emissions trad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roject in
applying carbon nance to construction sector. In the future, carbon nancial system will be mor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A variety of nancial instruments such as carbon credit, carbon repurchase, carbon bonds, and Green
Building credits will be emerged and applied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Green Buildings and promot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Carbon Market, Carbon Finance
DOI: 10.16116/j.cnki.jskj.2019.05.010
建设科技 61
2019 No.05 唐人虎等:碳金融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实践应用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碳基金,整合多
元化资金渠道,发现并鼓励各领域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碳金融体系的交易主体主要包括控排企业、减排信
用开发企业、投资机构、个人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负
责组织、管理、监督,交易所、第三方核查机构等为交
易体系提供平台或相关服务。
1为碳金融体系运行框架。
1 碳金融体系运行框架
Fig. 1 Operation framework of carbon nance system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的建立
是碳金融体系运转的核心基础,与传统的实物商品市场
不同,碳市场是通过法律界定人为建立起来的政策性市
场。碳市场运行的基本原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排放者设
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限,以确立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稀
缺性;排放总量分解为排放配额,依据一定原则和方式
分配给排放者;排放配额代表了温室气体排放的权利,
可以在包括排放者在内的各种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交易,
排放者的排放量不能超过其持有的配额数量。碳金融的
出现既鼓励了减排水平在行业中领先的绿色低碳企业的
发展,允许其出售因减排产生的盈余配额获得经济收益
同时准许高排放企业根据自身减排成本在自主减排和买
入配额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更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完成
减排要求,从而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全社会的减排。
2为碳市场运行基本原理。
2 碳市场运行基本原理
Fig. 2 Basic operation principles of carbon market
碳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广。截至 2019
,全球已经有 5个国家及 15 个地区实施或计划实施
碳交易体系。我国自 2013 年起,陆续启动深圳、上海、
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和福建八个区域碳市
场,目前各区域碳市场均稳定运行,我国已成为规模仅
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14 年开始筹备,2017 年底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全国碳市场将按照
基础建设期2018 年)、模拟运行期2019 )和深
化完善期2019 年后)三个阶段稳步推进,根据“成
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并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与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各类碳金融
产品与服务。
1.2 碳金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建筑排放占到城市排放的三分之一
左右,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不可
或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快速
增长。据测算2016 年中国建筑运行所产生的碳排放
20.3 亿吨 CO2。从我国碳排放达峰和碳强度下降的
约束目标来看,未来建筑排放不能再大幅增长,建筑领
域节能减排面临着较大挑战。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
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
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的建筑
物。绿色建筑的建设较普通建筑需要一定的额外投资,
但却是明智的选择,因为无论对国民经济还是家庭来说,
它都可以节省大量能源消耗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
使用已批准采用的碳减排方法学,对建筑的基准线排放
量和实际排放量进行比较,可以测算出绿色建筑的碳减
排效果。根据《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碳减排方法学》
测算,仅北方供暖围护结构改造一项,中国有超过 35
亿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需要改造,改造后至少可以节
40%,约合每年 2850 亿千瓦时或 3500 万吨标煤
相当于 1亿吨 CO2排放。
目前,部分绿色建筑能够获得一定补贴以及其他
渠道的融资,但这些资金与绿色建筑的节能减排效果
并不直接相关。运用包含碳金融在内的各项市场手段,
能够实现对碳排放的定价,将绿色建筑的减排效果进
行量化,并将减排量纳入碳市场进行交易,可以将经
济收益与绿色建筑实现的减排量有机关联起来,并为
绿色建筑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有助于促进建筑节
62 建设科技
总第 379
建设科技
实践应用
能技术的创新和绿色低碳建筑的推广,在居住更舒适
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
2 碳金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2.1 日本东京碳交易体系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促进
东京作为亚洲第一大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度高,
建筑能耗占到城市总能耗的 60% 以上,建筑碳排放也
成为东京碳排放的主要构成。为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
降低建筑碳排放,东京于 2010 年起实行了以建筑排放
为主的碳交易体系,成为全球范围内以碳金融促进绿色
建筑发展的先锋。
日本东京碳交易体系按照历史法分配配额,即以
建筑物的历史平均排放量为基准,要求建筑物之后的
排放量相比历史基准有所降低,否则就需要付出成本
购买配额,而超额减排则可获得相应的收益。具体而言,
东京碳交易体系将基准年设定为 20022007 年中任
选连续三年的平均值,20102014 年每年配额分配量
相比基准年减少 6%20152019 年配额分配量相比
基准年减少 17%对东京碳交易体系的评估研究表明,
20102014 年控排建筑排放总量下降了 25%,远超
6% 的减排目标。这一期间 65% 的控排公建进行了热
源或空调设备的节能改造;75% 的控排公建进行了照
明设备的节能改造。与此同时,夏季空调的使用方式
2011 年显著转变为节约型用能的方式。东京碳交易
制度的实践经验表明,良好的碳金融制度能够切实促
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2.2 北京、上海试点碳市场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促进
在我国区域试点碳市场中,北京市、上海市率先尝
试将建筑运营部门纳入碳交易体系。北京在 2013 年纳
入了 221 家建筑运营部门企业2016 年市场扩容时纳
入建筑运行碳排放控制的企业扩增至 492 家,占到了北
京试点碳市场覆盖企业数的 50%。上海市 2012 年出台
《上海市旅游饭店、商场、房地产及金融业办公建筑温
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中将建筑运营部门纳入碳
排放交易体系,上海在 2013 年纳入了 42 家建筑运营部
门企业,占到上海碳市场覆盖企业数的 11%
北京碳交易市场要求建筑运营部门碳排放量相比基
准逐年下降,碳排放量基准设定为 20092012 年企业
的平均排放量,要求企业 20132016 年相比碳排放基
准下降的比例各年分别为 1%3%4%4%。企业超
额完成减排要求时,就能产生盈余的碳排放配额,从而
可用于出售获益。据测算,建筑运营部门企业因排放低
于配额发放基准而产生收益的总额已过亿元。
2.3 减排项目开发机制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促进
碳金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另一种方式是减排信用
的开发。对于未纳入碳交易市场的建筑物,可以通过开
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获得温室气体减排信用,进而
在碳市场中出售获益。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国
际上有六种方法学适用于建筑物减排信用的开发,已开
发建筑减排项目 23 ,合计减排量 21.9 万吨 /年。
国碳金融体系中也针对性地设立了开发温室气体减排信
用的渠道,目前有四种方法学可适用于绿色建筑减排信
用的开发,分别是:《新建建筑物中的能效技术及燃料
转换》《在建筑内安装节能照明和 /或控制装置》《针
对建筑的提高能效和燃料转换措施》以及《向商业建筑
供能的热电联产或三联产系统》我国碳交易试点期间,
已有多个建筑节能项目完成了减排信用的开发,例如望
SOHO 商业金融建筑节能项目于 2015 年完成备案,
项目年均减排量为 2.1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3 碳金融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
碳金融应用在建筑领域,能够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起
到多方面促进作用。在企业层面,若绿色建筑的排放量
低于配额分配基准,则可以在碳市场出售配额获益,这
对企业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并做好运行维护工作以降低
碳排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行业层面,相当于增
加了对绿色建筑减排效果的评价,持续、真实地记录并
反映出绿色建筑的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数据,有助于绿色
建筑行业形成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结果的反馈、迭代,
促进绿色建筑行业不断降低碳排放、实现良性循环。
3.1 基于碳金融体系已有框架的应用创新
碳金融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碳排放权
交易也是我国环境权益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 年,
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
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发展
基于碳排放权等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推动环境权
益及其未来收益权切实成为合格抵质押物”。
北京、上海两个试点碳市场已将建筑纳入了控排范
围,从碳排放配额和核证减排量两个方面促进建筑节能
60∣建设科技实践应用建设科技CONSTRUC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9年3月上总第379期1碳金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背景1.1碳金融原理与发展现状碳金融是指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物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良好运转的碳金融体系能够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帮助绿色低碳企业获得经济收益、高排放企业节约成本,同时为参与碳市场的各方主体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碳金融包括现货交易和衍生品交易。其中现货交易碳金融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唐人虎林立身周洁婷赖寒(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07)[摘要]碳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广,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发展也迈入了新阶段。绿色建筑具有良好的碳减排效果,碳金融将绿色建筑实现的减排量与经济效益有机关联起来,有效支撑了绿色建筑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已在碳排放权交易、减排信用开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未来,碳金融体系将与建筑领域更为紧密的结合,通过碳信贷、碳回购、碳债券、绿色建筑积分等更加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进一步支撑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运营,助力建筑行业低碳发展。[关键词]绿色建筑;碳排放;碳市场;碳金融StatusandProspectofCarbonFinanceinGreenBuildingTangRenhu,LinLishen,ZhouJieting,LaiHan(SinocarbonInnovation&InvestmentCo.,Ltd.,100007,Beijing)包括两类,基于“总量——配额”原理、面向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以及基于“基准线——项目”原理、面向减排项目的核证减排量(又称减排信用)交易。在此基础上可开展碳期货、碳远期等衍生品交易,增强碳资产的流动性,促进碳资产的价格发现,同时拓展市场参与方的风险管理手段。此外,市场参与方可通过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等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建立以降低温室气体排Abstract:Carbonfinancesystemisrapidlyspreadingonaglobalscale.WiththeofficiallaunchofChina'snationalcarbonemissiontradingsystem,carbonfinanceinChinaalsoenteredanewstage.GreenBuildingshaveshownsignificantcarbonemissionreductioneffect.CarbonfinancecouldlinktheeconomicbenefitswithemissionreductionofGreenBuildings,effectively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GreenBuildingsandachievingthetargetsof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mitigation.Chinahasmadeactiveandbeneficialexplorationssuchasemissionstradingandemissionreductionprojectinapplyingcarbonfinancetoconstructionsector.Inthefuture,carbonfinancialsystemwillbemorecloselyintegratedwiththeconstructionsector.Avarietyoffinancialinstrumentssuchascarboncredit,carbonrepurchase,carbonbonds,andGreenBuildingcreditswillbeemergedandappliedtosupporttheconstructionandoperationofGreenBuildingsandpromotelow-carbondevelopmentintheconstructionindustry.Keywords:GreenBuilding,CarbonEmission,CarbonMarket,CarbonFinanceDOI:10.16116/j.cnki.jskj.2019.05.010建设科技∣612019No.05唐人虎等:碳金融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实践应用放、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碳基金,整合多元化资金渠道,发现并鼓励各领域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碳金融体系的交易主体主要包括控排企业、减排信用开发企业、投资机构、个人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管理、监督,交易所、第三方核查机构等为交易体系提供平台或相关服务。图1为碳金融体系运行框架。图1碳金融体系运行框架Fig.1Operationframeworkofcarbonfinancesystem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的建立是碳金融体系运转的核心基础,与传统的实物商品市场不同,碳市场是通过法律界定人为建立起来的政策性市场。碳市场运行的基本原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排放者设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限,以确立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稀缺性;排放总量分解为排放配额,依据一定原则和方式分配给排放者;排放配额代表了温室气体排放的权利,可以在包括排放者在内的各种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交易,排放者的排放量不能超过其持有的配额数量。碳金融的出现既鼓励了减排水平在行业中领先的绿色低碳企业的发展,允许其出售因减排产生的盈余配额获得经济收益;同时准许高排放企业根据自身减排成本在自主减排和买入配额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更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完成减排要求,从而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全社会的减排。图2为碳市场运行基本原理。图2碳市场运行基本原理Fig.2Basicoperationprinciplesofcarbonmarket碳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广。截至2019年初,全球已经有5个国家及15个地区实施或计划实施碳交易体系。我国自2013年起,陆续启动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和福建八个区域碳市场,目前各区域碳市场均稳定运行,我国已成为规模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4年开始筹备,2017年底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全国碳市场将按照基础建设期(2018年)、模拟运行期(2019年)和深化完善期(2019年后)三个阶段稳步推进,根据“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并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与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各类碳金融产品与服务。1.2碳金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筑排放占到城市排放的三分之一左右,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快速增长。据测算,2016年中国建筑运行所产生的碳排放达20.3亿吨CO2。从我国碳排放达峰和碳强度下降的约束目标来看,未来建筑排放不能再大幅增长,建筑领域节能减排面临着较大挑战。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的建筑物。绿色建筑的建设较普通建筑需要一定的额外投资,但却是明智的选择,因为无论对国民经济还是家庭来说,它都可以节省大量能源消耗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使用已批准采用的碳减排方法学,对建筑的基准线排放量和实际排放量进行比较,可以测算出绿色建筑的碳减排效果。根据《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碳减排方法学》测算,仅北方供暖围护结构改造一项,中国有超过35亿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需要改造,改造后至少可以节能40%,约合每年2850亿千瓦时或3500万吨标煤,相当于1亿吨CO2排放。目前,部分绿色建筑能够获得一定补贴以及其他渠道的融资,但这些资金与绿色建筑的节能减排效果并不直接相关。运用包含碳金融在内的各项市场手段,能够实现对碳排放的定价,将绿色建筑的减排效果进行量化,并将减排量纳入碳市场进行交易,可以将经济收益与绿色建筑实现的减排量有机关联起来,并为绿色建筑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有助于促进建筑节62∣建设科技总第379期建设科技实践应用能技术的创新和绿色低碳建筑的推广,在居住更舒适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2碳金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2.1日本东京碳交易体系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促进东京作为亚洲第一大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度高,建筑能耗占到城市总能耗的60%以上,建筑碳排放也成为东京碳排放的主要构成。为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降低建筑碳排放,东京于2010年起实行了以建筑排放为主的碳交易体系,成为全球范围内以碳金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先锋。日本东京碳交易体系按照历史法分配配额,即以建筑物的历史平均排放量为基准,要求建筑物之后的排放量相比历史基准有所降低,否则就需要付出成本购买配额,而超额减排则可获得相应的收益。具体而言,东京碳交易体系将基准年设定为2002—2007年中任选连续三年的平均值,2010—2014年每年配额分配量相比基准年减少6%,2015—2019年配额分配量相比基准年减少17%。对东京碳交易体系的评估研究表明,2010—2014年控排建筑排放总量下降了25%,远超6%的减排目标。这一期间65%的控排公建进行了热源或空调设备的节能改造;75%的控排公建进行了照明设备的节能改造。与此同时,夏季空调的使用方式于2011年显著转变为节约型用能的方式。东京碳交易制度的实践经验表明,良好的碳金融制度能够切实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2.2北京、上海试点碳市场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促进在我国区域试点碳市场中,北京市、上海市率先尝试将建筑运营部门纳入碳交易体系。北京在2013年纳入了221家建筑运营部门企业,2016年市场扩容时纳入建筑运行碳排放控制的企业扩增至492家,占到了北京试点碳市场覆盖企业数的50%。上海市2012年出台《上海市旅游饭店、商场、房地产及金融业办公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中将建筑运营部门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上海在2013年纳入了42家建筑运营部门企业,占到上海碳市场覆盖企业数的11%。北京碳交易市场要求建筑运营部门碳排放量相比基准逐年下降,碳排放量基准设定为2009—2012年企业的平均排放量,要求企业2013—2016年相比碳排放基准下降的比例各年分别为1%,3%,4%,4%。企业超额完成减排要求时,就能产生盈余的碳排放配额,从而可用于出售获益。据测算,建筑运营部门企业因排放低于配额发放基准而产生收益的总额已过亿元。2.3减排项目开发机制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促进碳金融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另一种方式是减排信用的开发。对于未纳入碳交易市场的建筑物,可以通过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获得温室气体减排信用,进而在碳市场中出售获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国际上有六种方法学适用于建筑物减排信用的开发,已开发建筑减排项目23个,合计减排量21.9万吨/年。我国碳金融体系中也针对性地设立了开发温室气体减排信用的渠道,目前有四种方法学可适用于绿色建筑减排信用的开发,分别是:《新建建筑物中的能效技术及燃料转换》、《在建筑内安装节能照明和/或控制装置》、《针对建筑的提高能效和燃料转换措施》以及《向商业建筑供能的热电联产或三联产系统》。我国碳交易试点期间,已有多个建筑节能项目完成了减排信用的开发,例如望京SOHO商业金融建筑节能项目于2015年完成备案,项目年均减排量为2.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3碳金融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碳金融应用在建筑领域,能够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多方面促进作用。在企业层面,若绿色建筑的排放量低于配额分配基准,则可以在碳市场出售配额获益,这对企业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并做好运行维护工作以降低碳排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行业层面,相当于增加了对绿色建筑减排效果的评价,持续、真实地记录并反映出绿色建筑的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数据,有助于绿色建筑行业形成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结果的反馈、迭代,促进绿色建筑行业不断降低碳排放、实现良性循环。3.1基于碳金融体系已有框架的应用创新碳金融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碳排放权交易也是我国环境权益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发展基于碳排放权等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推动环境权益及其未来收益权切实成为合格抵质押物”。北京、上海两个试点碳市场已将建筑纳入了控排范围,从碳排放配额和核证减排量两个方面促进建筑节能建设科技∣632019No.05唐人虎等:碳金融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实践应用减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助力。在碳市场中,碳排放权是有价的,即建筑运营商获得的配额可视为一种资产。因此,如果只将碳排放配额和核证减排量作为碳市场履约的工具,而不进行其他的金融操作,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未来,随着碳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建筑运营商将可以利用碳排放配额作为自身的融资工具,通过申请碳信贷、开展碳回购和发行碳债券等碳金融操作方式,拓宽自身绿色融资渠道,用于支持减排项目建设或企业经营发展。在申请碳信贷方面,建筑运营商可以将自身持有的碳排放配额和核证减排量等碳资产作为抵质押担保条件,向银行申请授信,经银行评估批准后获得贷款。在开展碳回购方面,建筑运营商可以向其他机构出售碳排放配额获得短期融资,并约定在一定期限按约定价格回购所售碳排放配额。在发行碳债券方面,建筑运营商碳债券的收益可以由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两部分构成,固定收益与基准利率挂钩,以建筑建设投资收益为保障,浮动收益为核证减排量收益,与已完成投资的建筑减排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挂钩。此外,建筑运营商还可以通过购买碳远期、碳掉期等方式对碳资产进行保值。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建筑领域相比工业领域具有单体排放量少、排放源地理位置较为分散的特征。单体建筑的碳排放配额或减排信用总量较小,通常在几千至几万吨二氧化碳的量级。基于单体建筑开发碳金融项目经济效益较低,不易产生规模效益。经验表明,经济效益良好的碳金融项目其排放规模通常在十万吨以上。因此,建筑碳金融项目适合于打捆、集群开发,将多栋或一个区域的建筑物集合进行碳金融项目的开发。3.2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金融创新与拓展碳交易制度目前管控的重点行业是工业,仅北京、上海纳入了部分公共建筑,但是主要集中于对建筑运营商的管控,尚未覆盖建筑开发商。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看,如果在建筑设计和建设阶段开始就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其中,能够更有效地推进绿色建筑的落地,对控制碳排放和保护环境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在现有碳金融体系的基础上,将建筑开发商纳入碳金融体系的覆盖范围,针对建筑运营商和建筑开发商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推进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针对建筑开发商,建议设立绿色建筑积分制度。主管部门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法规,研究制定绿色建筑积分基准线。明确建筑开发商在新建建筑中应达到的绿色建筑建设比例,以积分形式进行管理和考核。与碳配额的管理类似,建筑开发商依据相关法规和专业第三方机构的评价结果获得积分,每年根据实际建设情况向主管部门提交积分,积分达到基准线要求即为合格,否则将接受处罚。若绿色建筑积分高于基准线则产生积分盈余,可向其他建筑开发商出售或按一定比例结转至下一年度。若低于基准线出现积分短缺,可向其他建筑开发商购买积分至达到基准线标准。针对建筑运营商,建议扩展现有碳市场的管控范围。鼓励深圳、湖北、天津、重庆、广东等试点碳市场将建筑运营部门纳入管控范畴,在全国碳市场深化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将建筑运营部门纳入管控范畴。与此同时,研究制定更多类型建筑的排放基准线,允许更多类型的建筑、更多数量的建筑运营商参与到碳市场中。4结语我国碳金融体系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区域试点碳市场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全国碳市场才刚进入模拟运行期。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已在碳排放权交易、减排信用开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正在探索进一步借力碳金融体系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不断深化,衍生品交易市场也将逐步放开,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丰富。不断完善的碳金融体系将与建筑领域更为密切的交互与结合,并涌现出碳信贷、碳回购、碳债券、绿色建筑积分等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运营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助力建筑行业低碳发展。参考文献[1]Ecofys.CarbonPricingWatch2017[R/OL].(2017-05-23).https://www.ecofys.com/files/files/world-bank-ecofys-carbon-pricing-watch-2017.pdf.[2]清华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3]GIZ.Sino-GermanTechnicalCooperation“ClimateProtectionthroughEnergyEfficiencyinBuildings(KEEG)”[R].2014.[4]张红园.建筑领域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交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5]林立身.建筑运行部门的碳交易制度设计——基于中国碳交易试点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8.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