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汇交易研究进展VIP专享VIP免费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n.Sci.2013。41(8):3579—3581
责任编辑杨莹莹责任校对卢瑶
我国碳汇交易研究进展
陈方丽,张建辉,周胜芳,王金旺,王锦良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碳汇研究院,浙江温州325006)
摘要基于国内最近几年发表的有关碳汇和碳汇交易的文献,综述了我国碳汇发展的现状、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我国碳汇
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等,为新时期进一步发展我国碳汇交易市场提供借鉴。
关键词碳汇市场;碳汇交易;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
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3)08—03579—03
Research
l'rogr鹤s
of
Carbon
Trade
in
China
CItEN
Fang-li
et
al
(Carbon
Research
Institute,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Wenzhou,Zhejiang
325006)
Abstract
Based
on
literatures
about
carbon
trade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rbon
trade,carbon
trade
mar-
ket
and
relevant
policies
were
reviewed,which
will
provide
refemce
for
carbon
trade
market
further
development
in
new
period.
Key
words
Carbon
market;Carbon
nade:Research
progres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这是当前世界
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因此气候变暖成为国际社会普
遍关注的问题…。这种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全
球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不仅影响全球社会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当前人类
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因此,如何减排CO,,降低温
室效应,是摆在各国人民、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而要降低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减少“碳源”,
即在人类活动中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6种温室气体的排
放;二是增加“碳汇”,即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如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
体浓度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而要直接降低碳排放主
要依靠减少工业行业的碳排放量,它要求工业行业调整产业
结构与能源经济模式,这在短期之内是难以实现的。而发展
林业碳汇等的成本则相对低很多,同时又体现着生态价值与
经济利益的双重属性,因此发展林业碳汇对国家履行温室气
体减排责任,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双重意义怛1。因此,国内外
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碳汇交易市场在当今国际社会是个复杂的高端市场,20
年前诞生于欧洲和北美,近五六年才出现在我国。这个市场
的运作规则复杂,变化频率很快,且信息源头在欧美国家日。。
纵观国外的研究,可以将发展迄今的碳汇交易市场划分为3
个阶段,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前阶段、《京都议
定书》前阶段和《京都议定书》后阶段H1。由于国外的碳汇
交易市场已经比较成熟,研究综述也已较多,在此不再赘述。
而国内对碳汇交易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而且大部分研
究集中在林业碳汇及其交易机制等方面。这是因为通过植
树造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长期成本远远低于通过工业
产业升级、利用工业污染治理减排的成本,这也是近年来森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2012年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wsk239);2011年
度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R20110005);温州市2011年第二
期科技计划项目(R20110019)。
陈方丽(1981一),女,浙江丽水人,讲师,硕士,从事碳汇交
易和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farys@163.eom。
2013旬3-21
林、草地碳汇项目13益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的一个主要原
因”。。因此,国内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
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见解。笔者首先综述了我国碳
汇发展的现状,然后分析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最
后总结了我国碳汇交易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未来更好地发展
我国的碳汇交易市场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1我国碳汇发展的现状
从1990年起,我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了起草《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为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做出了贡献。1998年5月29日,我国政府签署了《京都
议定书》,2002年8月30
13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使得我国
有资格在国内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活
动旧o。面对新机遇,我国已经积极展开了与林业碳汇项目相
关的工作,及时启动广西、四川、云南和内蒙等地的林业碳汇
试点项目,为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积累经验。2001年,中国
科学院启动的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
系统碳收支研究(CBTSEC)”,为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提供
必要的知识、技术和数据;2002年国家937计划,“中国陆地
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CCDMCTE)”得到国家
立项;2003年,13本GGI公司到我国南方考察,签订了新造林
11万hm2、低产林改造15万hm2的林业合作项目;2006年6
月,“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作为全世界唯一的一个
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被批准一1。自2003年底,国家
林业局针对气候谈判出现的新进展,成立了国家林业局碳汇
管理办公室以来,国内推行碳汇项目试点和研究与13俱
增。8
o。2004年,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在广西壮族自治
区、内蒙古自治区、云南、四川、山西、辽宁6省(自治区)启动
了林业碳汇试点项目。其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
治区实施的项目是严格意义上的京都规则项目,是清洁发展
机制林业碳汇项目。
2007年7月,国家林业局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
司、中国绿化基金会、嘉汉林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美国大
自然保护协会和保护国际等单位和机构成立了中国绿色碳
基金。该基金是中国绿化基金会的专项基金,属于全国性公
万方数据
3580
安徽农业科学
2013生
募基金。该基金的建立,为企业、团体和个人志愿参加植树
造林以及森林经营保护活动,从而增加碳汇搭建了一个平
台。该基金先期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捐资3亿元人
民币,用于开展旨在吸收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为目的的造
林、森林管理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活动。据估算,这些捐
款用于造林,今后10年内将吸收固定二氧化碳500~1
000
万t[6]。
{;
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
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西部的陕西、云
南等5省、重庆、贵阳等8个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到
目前为止,我国在提交CDM项目数量、预期的温室气体减排
量以及已产生的碳信用数量等方面,所占的市场份额几乎是
全球的一半,已成为最重要的CDM项目东道国。截至2011
年5月,我国在联合国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数排在第
一位,粗略测算,清洁发展机制(CDM)已为我国累计带来资
金约20亿美元,通过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行等,间接撬动
的融资资金达数百亿美元。到2012年,我国将占联合国发
放的全部碳排放交易的41%,成为全球第一大供应国一1。由
此可见,碳汇交易市场将成为我国未来非常重要的交易
市场。
2我国碳汇交易发展研究
2.1我国建立碳汇交易市场的必要性正如芝加哥气候交
易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桑德尔所说,国际碳交易
市场将最终成长为超过十万亿美元的超大型市场,有望超过
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一o。如此大的市场潜力,充
分显示了实行碳汇交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我国成为碳
排放第一大国,低碳发展不仅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和突破口、应对国际遏制的转型措施,也是获得未来更多发
展空间的战略举措。一方面,通过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这种低
成本政策工具,有效解决环境改造所需大量投入资金的问
题,用最低的成本实现环境管理目标;另一方面,通过碳交易
这种特殊的排污权交易,既能引进资金和技术,又能促进低
碳产业发展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在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
同时,有效实现我国的碳减排承诺∞1。目前,我国已经成立
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
所,但仅有少量的自愿性减排交易。同时,我国每年通过
CDM的减排量非常巨大,但对于碳排放定价却没有影响力,
完全接受国外买家的定价。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全国
统一的碳汇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并最终确立我国在
国际碳汇交易市场中的地位DoJ。
2.2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
目前,国内学者对碳
汇交易市场发展的研究稍多,主要是集中在交易市场机制、
市场要素等方面。邱威等¨u认为,从市场学的角度来看,市
场的形成需要具备供应者、需求者和商品这3种基本要素,
而通过恰当的政策设定是可以定义的;他们从供给者和供给
量、需求者和需求量、交易对象、交易机制、交易成本和政府
作用等方面,对我国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进行了研究。黄健
中¨副则对我国林业碳汇市场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
每个市场都具有不同的效率,市场效率的高低往往是市场供
求、价格、竞争和风险等市场构成要素相互适应、相互制约、
相互协调的结果。理论上,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素包括供需机
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等,但影响林业碳汇
市场形成的关键要素,包括供需机制、价格机制和市场保障
机制3个方面。李淑霞等¨纠则对林业碳汇市场的产权进行
了经济学分析,并且构建了我国林业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
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并且
阐述了政府在林业碳汇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而徐瑁¨刮
则对美国林业碳汇的交易机制和交易实践进行了研究,并总
结了对我国发展林业碳汇的启示和借鉴。殷维等¨w则对森
林碳汇市场的交易模式进行了构建,包括对森林碳汇市场交
易要素的设计(包括市场交易主体、交易产品和其他市场参
与者)和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模式的设计(包括森林碳汇市场
供求模式、森林碳汇市场交易模式、森林碳汇市场融资模式、
森林碳汇市场监管模式)。
曹国华等¨纠则在分析了重庆市域的碳汇碳源状况基础
上,提出了通过开展“碳票”交易实现重庆市域内“碳冲抵”
的设想。张瑞等¨刮则在分析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
上,认为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必须先建立区域性碳市场;
借鉴重庆市“地票”模式的成功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碳
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通过碳汇、碳源评价,摸清市场基础,
创新设计重庆碳交易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在政策的规范指
导下,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
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最后基于市场设计,提出针
对性的配套政策建议。刘豪等Ⅲ1则结合国内外森林碳汇市
场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了森林碳汇市场供需关系、市场发育
程度、认证标准建设和认证登记程度,认为应加快与国际交
流,进入国际碳汇市场交易体系,增加碳市场话语权;扩大我
国森林碳汇需求,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碳汇市场;规范
森林碳汇市场供给,完成森林碳汇标准生产和认证一体化进
程;建立交易平台,完善森林碳汇登记注册制度,从而实现我
国森林碳汇市场有序、合理的发展。贾进等¨副则在碳排放
配额假设的前提下,将林业碳汇初级市场的交易要素和交易
过程分别与一般碳排放市场进行比较,根据对比得出林业碳
汇市场交易要素的特征,然后详细分析了初级市场交易过程
的产权问题明显化、交易成本增大化、环境影响多样化等特
点,并提出林业碳汇初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
和风险。同时,根据问题和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建议政府有
关部门和企业在林业碳汇市场中应发挥相应的作用。李怒
云等¨引则从森林的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交易国
际规则入手,介绍了国内外林业碳汇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趋势;在总结中国林业碳汇标准体系研建及试点基础上,提
出了构建我国林业碳汇国家标准体系的思路与建议。
另外,还有国内部分学者从法律角度对碳汇交易市场进
行了研究。刘雪莲等口。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碳林碳汇发展的
主要因素是国际法的国内适用问题以及国内林权制度改革
的冲突。我国森林碳汇法律制度完善的主要内容有行政许
万方数据
4l卷8期
陈方丽等我国碳汇交易研究进展
3581
可及行政监督权力的立法完善,立法促进国内碳汇的发展与
国际碳市场的衔接与交易流通。韩从容啪。认为,基于森林
碳汇贸易的公益性、公开性、风险性以及交易客体的“可转让
性”,必须通过完善标准合同、建立碳交易所、设立碳汇林保
险以及建立合理的林权制度来保障森林碳汇贸易的有序进
行。邹丽梅旧u从法学角度论证了林业碳汇交易涉及民事、
行政、刑事和经济法律关系,指出林业碳汇交易是一种民事
法律合同,并提出相应的林业碳汇交易实施法律建议,以期
规范相关林业碳汇交易行为。
2.3我国发展碳汇交易政策建议
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对如
何实现我国的碳汇交易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赵宗福
等¨1认为,要发展青海碳汇交易,应积极构建碳汇区,明确碳
汇交易的主体机构,加强碳汇交易框架及体系,积极开展碳
汇交易的探索试点,制定碳汇交易发展的配套政策,积极培
育低碳产业发展,提倡低碳生活,营造低碳的社会氛围。殷
维等¨叫认为,一要充分发挥政策“创造环境、制造市场”的作
用,二要落实相关机构执行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三要加快
金融创新,有力支撑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四要不断完善碳
汇交易的内容和方式。张瑞等¨刮则认为,一要将碳排放纳
入总量控制,实施碳排放许可制度,二要制定和完善碳交易
平台制度,三要制定碳排放计量和认证审核政策,四要出台
示范碳交易和自愿减排鼓励政策。王杏芝等旧1则认为,一
要建立符合市场状况的碳汇交易体系,二要培育国内需求市
场,三要积极发挥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方小林等旧1则
认为,一要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制性政策,二要建立
统一的森林碳汇计量体系和标准,三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
例,四要加强对森林碳汇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五要降低交易
成本。
2.4碳汇志愿市场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都
是从京都市场的角度研究我国的碳汇交易市场,而只有少数
学者对我国的碳汇志愿市场进行了研究。其中代表性人物
是陈红枫∽3等,他们对国际早期的碳汇志愿交易情况和《京
都议定书》后的志愿碳汇交易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志
愿碳汇市场的买家可以分为5类: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机
构、国际会议及活动、个人。同时,他们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
况,探讨了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的机构设计和资金渠
道,并为志愿碳汇基金的建立提出了初步设想,包括基金会
的机构设计、资金来源渠道、运行以及基金交易项目管理等
方面。
3结语
经过20年的发展,林业碳汇交易从理论构想演变成实
现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市场工具,从最初的自发交易发展成
更为复杂的市场机制,成为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
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承
担的减排任务日益加重,发展碳汇交易市场已经迫在眉睫。
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碳汇市场依然是一个松散的、不完善
的市场,它只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雏形,还远未具有
完备市场的各种功能,如价格信号和节约交易成本等功能。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研究还仅停留在基础的理论研究,具有
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可见,将我国林
业碳汇市场发展成为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有效便捷、功
能完备的交易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
展有关诸如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影响因素、碳汇交易标准的
制定和各类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友华.关于发展中国碳汇经济的几个问题[J].学术交流,z008(3):87
-91.
[2]刘雪莲,刘晶.《京都议定书》的森林碳汇及其在中国实施的法律制度
完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3):39-43.
[3]王天津.宁夏建设区域碳汇功能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9(1):41
—46.
[4]林德荣,李智勇,支玲.森林碳汇市场的演进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
究,2005,18(1):1—5.
[5]赵宗福,苏海红,孙发平.关于青海蹴[及碳交易的研究报告[J].青海
社会科学,2011(4):39-44.
[6]曹开东.中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8(2):
153—154.
[7]杨绍辉林业碳汇研究进展简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0(3):206—
207.
[8]相震,吴向培.森林碳汇减排项目现状及前景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
治,2009,31(2):舛一99.
[9]尕丹才让,李忠民.碳汇交易机制在西部生态补偿中的借鉴和启示
[J].工业技术经济,2012(3):139—144.
[10]殷维,谭志雄.基于森林碳汇的中国碳交易市场模式构建研究[J].湖
北社会科学,2011(4):96—99.
[11]邱威,姜志德.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构建初探[J].世界林业研究,2008
(6):54—57.
[12]黄建中.关于在湘江流域试点森林碳汇市场的构想[J].江苏农业科
学,2011(1):507—509.
[13]李淑霞,周志国.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2):踞一93.
[14]徐瑁.美国森林谢[交易机制、实践及J言示[J].华北金融,2010(9):19
-21.
[15]曹国华,罗成重庆市域碳票交易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10,27(22):34—37.
[16]张瑞,陈德敏,林勇.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的路径与对策设计:基于重
夹市碳票交易模式[J].中国利鼓!_i=仑坛,2012(5):57—63.
[17]刘豪,高岚国内外森林碳汇市场发展比较分析及启示[J].生态经
济,2012(II):57—60.
[18]贾进,王爱民,戴芳.基于配额假设的林业碳汇初级市场交易特点分
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2,32(4):369—372.
[19]李怒云,李金良,袁金鸿,等.加快林业碳汇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中国
林业碳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2012(4):1—6.
[20]韩从容.论森林碳汇贸易的法律保障一从森林生态效益有效供给
的角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加(17):9353-9355.
[21]邹丽梅.林业碳?[交易的法律规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
9353—9355.
[22]王杏芝,高建中.从市场主体角度深析森林碳汇市场发展[J].林业调
查规划,2011,36(1):117—119.
[23]方小林,高岚中国森林碳汇市场的研究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J].生态经济,2011(3):96—99.
[24]陈红枫,李芳.森林生态保护仓嘶资金机制的思考一云南省自愿碳
汇基白蜀十[J].生态经济,2007(10):18—22.
万方数据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n.Sci.2013。41(8):3579—3581责任编辑杨莹莹责任校对卢瑶我国碳汇交易研究进展陈方丽,张建辉,周胜芳,王金旺,王锦良(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碳汇研究院,浙江温州325006)摘要基于国内最近几年发表的有关碳汇和碳汇交易的文献,综述了我国碳汇发展的现状、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等,为新时期进一步发展我国碳汇交易市场提供借鉴。关键词碳汇市场;碳汇交易;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3)08—03579—03Researchl'rogr鹤sofCarbonTradeinChinaCItENFang-lietal(CarbonResearchInstitute,WenzhouVocationalCollegeofScience&Technology,Wenzhou,Zhejiang325006)AbstractBasedonliteraturesaboutcarbontradepublishedinrecentyearsinChina,thedevelopmentstatusofcarbontrade,carbontrademar-ketandrelevantpolicieswerereviewed,whichwillproviderefemceforcarbontrademarketfurtherdevelopmentinnewperiod.KeywordsCarbonmarket;Carbonnade:Researchprogress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这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因此气候变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种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不仅影响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因此,如何减排CO,,降低温室效应,是摆在各国人民、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而要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减少“碳源”,即在人类活动中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增加“碳汇”,即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如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而要直接降低碳排放主要依靠减少工业行业的碳排放量,它要求工业行业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经济模式,这在短期之内是难以实现的。而发展林业碳汇等的成本则相对低很多,同时又体现着生态价值与经济利益的双重属性,因此发展林业碳汇对国家履行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双重意义怛1。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碳汇交易市场在当今国际社会是个复杂的高端市场,20年前诞生于欧洲和北美,近五六年才出现在我国。这个市场的运作规则复杂,变化频率很快,且信息源头在欧美国家日。。纵观国外的研究,可以将发展迄今的碳汇交易市场划分为3个阶段,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前阶段、《京都议定书》前阶段和《京都议定书》后阶段H1。由于国外的碳汇交易市场已经比较成熟,研究综述也已较多,在此不再赘述。而国内对碳汇交易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而且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林业碳汇及其交易机制等方面。这是因为通过植树造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长期成本远远低于通过工业产业升级、利用工业污染治理减排的成本,这也是近年来森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收稿日期2012年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wsk239);2011年度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R20110005);温州市2011年第二期科技计划项目(R20110019)。陈方丽(1981一),女,浙江丽水人,讲师,硕士,从事碳汇交易和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farys@163.eom。2013旬3-21林、草地碳汇项目13益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国内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见解。笔者首先综述了我国碳汇发展的现状,然后分析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最后总结了我国碳汇交易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未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碳汇交易市场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1我国碳汇发展的现状从1990年起,我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了起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为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做出了贡献。1998年5月29日,我国政府签署了《京都议定书》,2002年8月3013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使得我国有资格在国内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活动旧o。面对新机遇,我国已经积极展开了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的工作,及时启动广西、四川、云南和内蒙等地的林业碳汇试点项目,为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积累经验。200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的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CBTSEC)”,为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提供必要的知识、技术和数据;2002年国家937计划,“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CCDMCTE)”得到国家立项;2003年,13本GGI公司到我国南方考察,签订了新造林11万hm2、低产林改造15万hm2的林业合作项目;2006年6月,“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作为全世界唯一的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被批准一1。自2003年底,国家林业局针对气候谈判出现的新进展,成立了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以来,国内推行碳汇项目试点和研究与13俱增。8o。2004年,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云南、四川、山西、辽宁6省(自治区)启动了林业碳汇试点项目。其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项目是严格意义上的京都规则项目,是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2007年7月,国家林业局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绿化基金会、嘉汉林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保护国际等单位和机构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是中国绿化基金会的专项基金,属于全国性公万方数据3580安徽农业科学2013生募基金。该基金的建立,为企业、团体和个人志愿参加植树造林以及森林经营保护活动,从而增加碳汇搭建了一个平台。该基金先期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捐资3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旨在吸收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为目的的造林、森林管理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活动。据估算,这些捐款用于造林,今后10年内将吸收固定二氧化碳500~1000万t[6]。{;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西部的陕西、云南等5省、重庆、贵阳等8个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提交CDM项目数量、预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以及已产生的碳信用数量等方面,所占的市场份额几乎是全球的一半,已成为最重要的CDM项目东道国。截至2011年5月,我国在联合国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数排在第一位,粗略测算,清洁发展机制(CDM)已为我国累计带来资金约20亿美元,通过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行等,间接撬动的融资资金达数百亿美元。到2012年,我国将占联合国发放的全部碳排放交易的41%,成为全球第一大供应国一1。由此可见,碳汇交易市场将成为我国未来非常重要的交易市场。2我国碳汇交易发展研究2.1我国建立碳汇交易市场的必要性正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桑德尔所说,国际碳交易市场将最终成长为超过十万亿美元的超大型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一o。如此大的市场潜力,充分显示了实行碳汇交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我国成为碳排放第一大国,低碳发展不仅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突破口、应对国际遏制的转型措施,也是获得未来更多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一方面,通过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这种低成本政策工具,有效解决环境改造所需大量投入资金的问题,用最低的成本实现环境管理目标;另一方面,通过碳交易这种特殊的排污权交易,既能引进资金和技术,又能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在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有效实现我国的碳减排承诺∞1。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仅有少量的自愿性减排交易。同时,我国每年通过CDM的减排量非常巨大,但对于碳排放定价却没有影响力,完全接受国外买家的定价。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汇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并最终确立我国在国际碳汇交易市场中的地位DoJ。2.2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目前,国内学者对碳汇交易市场发展的研究稍多,主要是集中在交易市场机制、市场要素等方面。邱威等¨u认为,从市场学的角度来看,市场的形成需要具备供应者、需求者和商品这3种基本要素,而通过恰当的政策设定是可以定义的;他们从供给者和供给量、需求者和需求量、交易对象、交易机制、交易成本和政府作用等方面,对我国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进行了研究。黄健中¨副则对我国林业碳汇市场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每个市场都具有不同的效率,市场效率的高低往往是市场供求、价格、竞争和风险等市场构成要素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结果。理论上,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素包括供需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等,但影响林业碳汇市场形成的关键要素,包括供需机制、价格机制和市场保障机制3个方面。李淑霞等¨纠则对林业碳汇市场的产权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且构建了我国林业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并且阐述了政府在林业碳汇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而徐瑁¨刮则对美国林业碳汇的交易机制和交易实践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对我国发展林业碳汇的启示和借鉴。殷维等¨w则对森林碳汇市场的交易模式进行了构建,包括对森林碳汇市场交易要素的设计(包括市场交易主体、交易产品和其他市场参与者)和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模式的设计(包括森林碳汇市场供求模式、森林碳汇市场交易模式、森林碳汇市场融资模式、森林碳汇市场监管模式)。曹国华等¨纠则在分析了重庆市域的碳汇碳源状况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开展“碳票”交易实现重庆市域内“碳冲抵”的设想。张瑞等¨刮则在分析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认为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必须先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借鉴重庆市“地票”模式的成功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碳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通过碳汇、碳源评价,摸清市场基础,创新设计重庆碳交易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最后基于市场设计,提出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建议。刘豪等Ⅲ1则结合国内外森林碳汇市场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了森林碳汇市场供需关系、市场发育程度、认证标准建设和认证登记程度,认为应加快与国际交流,进入国际碳汇市场交易体系,增加碳市场话语权;扩大我国森林碳汇需求,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碳汇市场;规范森林碳汇市场供给,完成森林碳汇标准生产和认证一体化进程;建立交易平台,完善森林碳汇登记注册制度,从而实现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有序、合理的发展。贾进等¨副则在碳排放配额假设的前提下,将林业碳汇初级市场的交易要素和交易过程分别与一般碳排放市场进行比较,根据对比得出林业碳汇市场交易要素的特征,然后详细分析了初级市场交易过程的产权问题明显化、交易成本增大化、环境影响多样化等特点,并提出林业碳汇初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同时,根据问题和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在林业碳汇市场中应发挥相应的作用。李怒云等¨引则从森林的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交易国际规则入手,介绍了国内外林业碳汇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总结中国林业碳汇标准体系研建及试点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林业碳汇国家标准体系的思路与建议。另外,还有国内部分学者从法律角度对碳汇交易市场进行了研究。刘雪莲等口。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碳林碳汇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国际法的国内适用问题以及国内林权制度改革的冲突。我国森林碳汇法律制度完善的主要内容有行政许万方数据4l卷8期陈方丽等我国碳汇交易研究进展3581可及行政监督权力的立法完善,立法促进国内碳汇的发展与国际碳市场的衔接与交易流通。韩从容啪。认为,基于森林碳汇贸易的公益性、公开性、风险性以及交易客体的“可转让性”,必须通过完善标准合同、建立碳交易所、设立碳汇林保险以及建立合理的林权制度来保障森林碳汇贸易的有序进行。邹丽梅旧u从法学角度论证了林业碳汇交易涉及民事、行政、刑事和经济法律关系,指出林业碳汇交易是一种民事法律合同,并提出相应的林业碳汇交易实施法律建议,以期规范相关林业碳汇交易行为。2.3我国发展碳汇交易政策建议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对如何实现我国的碳汇交易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赵宗福等¨1认为,要发展青海碳汇交易,应积极构建碳汇区,明确碳汇交易的主体机构,加强碳汇交易框架及体系,积极开展碳汇交易的探索试点,制定碳汇交易发展的配套政策,积极培育低碳产业发展,提倡低碳生活,营造低碳的社会氛围。殷维等¨叫认为,一要充分发挥政策“创造环境、制造市场”的作用,二要落实相关机构执行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三要加快金融创新,有力支撑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四要不断完善碳汇交易的内容和方式。张瑞等¨刮则认为,一要将碳排放纳入总量控制,实施碳排放许可制度,二要制定和完善碳交易平台制度,三要制定碳排放计量和认证审核政策,四要出台示范碳交易和自愿减排鼓励政策。王杏芝等旧1则认为,一要建立符合市场状况的碳汇交易体系,二要培育国内需求市场,三要积极发挥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方小林等旧1则认为,一要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制性政策,二要建立统一的森林碳汇计量体系和标准,三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例,四要加强对森林碳汇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五要降低交易成本。2.4碳汇志愿市场的发展现状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都是从京都市场的角度研究我国的碳汇交易市场,而只有少数学者对我国的碳汇志愿市场进行了研究。其中代表性人物是陈红枫∽3等,他们对国际早期的碳汇志愿交易情况和《京都议定书》后的志愿碳汇交易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志愿碳汇市场的买家可以分为5类: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机构、国际会议及活动、个人。同时,他们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的机构设计和资金渠道,并为志愿碳汇基金的建立提出了初步设想,包括基金会的机构设计、资金来源渠道、运行以及基金交易项目管理等方面。3结语经过20年的发展,林业碳汇交易从理论构想演变成实现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市场工具,从最初的自发交易发展成更为复杂的市场机制,成为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承担的减排任务日益加重,发展碳汇交易市场已经迫在眉睫。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碳汇市场依然是一个松散的、不完善的市场,它只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雏形,还远未具有完备市场的各种功能,如价格信号和节约交易成本等功能。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研究还仅停留在基础的理论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可见,将我国林业碳汇市场发展成为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有效便捷、功能完备的交易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关诸如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影响因素、碳汇交易标准的制定和各类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参考文献[1]李友华.关于发展中国碳汇经济的几个问题[J].学术交流,z008(3):87-91.[2]刘雪莲,刘晶.《京都议定书》的森林碳汇及其在中国实施的法律制度完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3):39-43.[3]王天津.宁夏建设区域碳汇功能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9(1):41—46.[4]林德荣,李智勇,支玲.森林碳汇市场的演进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1):1—5.[5]赵宗福,苏海红,孙发平.关于青海蹴[及碳交易的研究报告[J].青海社会科学,2011(4):39-44.[6]曹开东.中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8(2):153—154.[7]杨绍辉林业碳汇研究进展简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0(3):206—207.[8]相震,吴向培.森林碳汇减排项目现状及前景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2):舛一99.[9]尕丹才让,李忠民.碳汇交易机制在西部生态补偿中的借鉴和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12(3):139—144.[10]殷维,谭志雄.基于森林碳汇的中国碳交易市场模式构建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4):96—99.[11]邱威,姜志德.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构建初探[J].世界林业研究,2008(6):54—57.[12]黄建中.关于在湘江流域试点森林碳汇市场的构想[J].江苏农业科学,2011(1):507—509.[13]李淑霞,周志国.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踞一93.[14]徐瑁.美国森林谢[交易机制、实践及J言示[J].华北金融,2010(9):19-21.[15]曹国华,罗成重庆市域碳票交易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34—37.[16]张瑞,陈德敏,林勇.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的路径与对策设计:基于重夹市碳票交易模式[J].中国利鼓!_i=仑坛,2012(5):57—63.[17]刘豪,高岚国内外森林碳汇市场发展比较分析及启示[J].生态经济,2012(II):57—60.[18]贾进,王爱民,戴芳.基于配额假设的林业碳汇初级市场交易特点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2,32(4):369—372.[19]李怒云,李金良,袁金鸿,等.加快林业碳汇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中国林业碳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2012(4):1—6.[20]韩从容.论森林碳汇贸易的法律保障一从森林生态效益有效供给的角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加(17):9353-9355.[21]邹丽梅.林业碳?[交易的法律规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9353—9355.[22]王杏芝,高建中.从市场主体角度深析森林碳汇市场发展[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1):117—119.[23]方小林,高岚中国森林碳汇市场的研究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J].生态经济,2011(3):96—99.[24]陈红枫,李芳.森林生态保护仓嘶资金机制的思考一云南省自愿碳汇基白蜀十[J].生态经济,2007(10):18—22.万方数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