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思考VIP专享VIP免费

 
锟  
河 海 大共 管理 学   
摘 要通过案例绍了碳交易市场的现状。从利弊两方面分析 
了影响我 国碳 交易市 场发 展 的因素 ,我 国碳 交易市 现 实 出发 ,对 
国碳 交市场在 交规 范政 府干预 以及政 策等方 面提 出了相策 
建议 我 国碳 交易市 场进行 了望 。 
词 】碳 交    强制 
我 国 易 的 现 状 
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程的重应对气 
候变化,各国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减碳战略和政策国际碳交易市场 
也发展迅猛国国内碳交易市场也在种种作用力的推动下 
月在 天津 达成 了 内首笔碳易 。 次交  
海济丰纸业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向厦门赫仕环境工程有公司购买 
的 碳 排 放量 
外经验来看碳排放量的少与交是企业进行正常 
参 与 社 活 动 及 彰 显 社 会 责 任 必 需 手 段 。 因此 上 海 
济丰为碳排放埋单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对未来精心 
布局 。时 , 月 ,易所笔 国内单笔最大 的 
碳交易也获得成交。年来中国各大所都陆续成交了多 
标 志着 国内碳 市场 已经 形成 。强烈 的 
际碳减排风暴将继续影中国的市场,中国的碳交易市 
此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如何努力寻找到适合己的发展道路来 
的沉 寂是 本文究 的核心 。因此 析 国内 易市 场  
利弊因素是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本 
二、影响我国易市场发展的因 
有 利 因 素 
国家的支持 
5 日召 开 的 十 一届 全 国人 大 四 次会 议 在 ” 十 二 
五”划中  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案 )划 ” 期 间 ,化 石 
能 源 一 次 能 源 消 费 重 提 高 到 ,单 位 国 内 生产 能 耗 
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和 1%.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积量 亿 立方米 , %。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第一次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由此可见 
家对于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发展与节能减碳 
决 心 。 
此 同 时 月下 旬 国 务 院 在 下 发 国务 院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提到要建立 
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官方文件 
碳 交 易 8 日家 发 改 委 透 将 下 发  二 五 ” 
碳强度减排指标综合实施方案将碳排放强度指标下发到各省市 
这是迄今为止下最具强制碳减排政策。 
良好的市  
后 ,国作非 附件 国 
有强制性减排任务但是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积极参 
与和响国际的碳排放交易。《京都议定书》世界各就温 
室气体排放权展开贸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 ,使室气体排放 
权可以像商那样被卖 ,孕育出了一种崭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权 
交 易 市 场  
企业碳减排意增强也促进了国内碳交易市场蓬勃发 
展 。 中 国成 立 北 京 海 和 天 津 三 个 交 易 所 以 来  
深圳江西河北等地都在筹建碳交易平台。在这样积极的碳减 
围中,企业在逐步提高 自身的道德意识的同时渐渐明白了 
碳减排指标或减排的意义 ,体现其社会责任意识。 
碳交易将给企业带来名利双收 
伴 随 年 《议 定 时 ,国这碳 排 大 
势必开始承担义务减排着国内市场的发展环境带来阻力和 
国 际市 场 竞 争 带 来 的 压 力 国 家届 时需 要 出 台 强 制 性 
碳排放政策完善从 目的自愿减排的方式发展成 自强制相 
结合方式那么企业之通过交易所形成碳配额交易 
产生交易量将会大幅上升也会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减排积极性 
减排量突出的企业将在国外际交易获得额外收益。 
而碳交易不仅可以给企业提高责任意识 ,提升品牌形象同时 
对于那些部分出企业来说意义还不仅于于发达国家消 
环保意识较强企业若能达成碳减排 目品获得国 
际认 可 识 , Ww界 自然 标 签 , 
能比普通产卖更高的价格也更易为国外市场接受此外 导入 
碳减排机制促进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效益。凶此 企业 
碳减排并非”无利可图”也正如此低碳”概念正 臼益受到国 
业 的 重  
不 利 因 素 
缺 乏 有 强 制 性 政 策 
前在全球范围内,愿碳减排交易f的成交额非常小 , 
累计 亿 美元 其 中 V 
交易额只有 3亿多美元在全球碳市场中的例仍不及 0%。由 
此可见完全靠愿交易实现节能减排的 目终将流于形式 . 
成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而出台强制性政策则可能给过于死气沉 
国内碳交易局面给以强力的一针 
而 我 国 前 唯一 具 有 强 制性 政 策 的文 件  
的关于”五”规划减排政求将碳排放强度指标下 
发 到各 初期 阶段 ,各 省市 会 因为指 
标涉及各省考核而强制执行但从 中是否会衍生部分腐 
败 行 从 而 导 致 强 度 不 够 不 能 实 现 公 平公 导 致 这 场 减 
务形成虚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拭以待 
所 繁 多 缺 乏 统 一 规 范  
北 京 上 海 深 圳 四 个 有 碳 排 放 交 易 所 之 外 广 
武 汉 、南 昌乃 至 香 港 都 轰 烈 地筹 备成 
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中心”或者成立环境资源交易 
所”公开信息统计国内至今经挂牌成立环境权益类交易所 
已 多 而 全 国 环 交 易 所 已达 这 些 蜂 拥 设 立 的 环 境 
所几乎都冲着一个标一碳排放权交易所从事业务类 
和发 大致 相 同。   
可 是 从 国 际 经 验 看 来 欧 盟 国 、 建 立 都 是 统 一 的碳 
交易市场一个家或地区一般只有一个权威性交易所。国内 
8 — 
万方数据
交易所数量过多不利于统一标准的执行各地都投人大量资金和 
精力筹划建立碳排放交易所 ,是浪费资源表现不利于碳交易产 
品的国际对接。『 
三、促进我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建议 
对国碳交易市场较为沉寂以及国内碳交易市场 
面临的主要困境笔者认为着重从以下 3个方解决题所在 
政府 适预 ,方 式 
的分配方式决定碳交易能不能在政府的可控范围内 
执 行 ,过 于 自愿化 就会 导致 主动 积 过 于  
不公平性腐败性和约束性。欧盟 E初始配额分配方式 
历 了从始 的第一 阶段 即 9放 配 
给各企业即按企业现实排放量发放 其余 5卖给后进人 E 
的企业 。到后来 的第二 阶段 额 的比例 降到 9 
绩效标准分配,拍卖额度上升到 1%,很小的比例。这样 
方式受到不少人的抨击。当一些垄断如能源业等反对配 
额拍卖方式欧盟委员会采取免费配置为主卖的政 
这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妥协方 
配额 式 , 行 十 
中,强调了关于碳减排并分配指标省的任务国家逐渐开 
出台强制性政策 ,强制限制碳排放碳配额的分配方 
不妨借鉴欧盟 E方式他们经验和教训对我排污权交 
机制建立有很好指导作用。 
制定相应碳排放强制性政策 
我 国 目前 的碳交 易具备 强性 ,长 远考 虑 ,期 的 
愿碳交易市场必将严重阻滞我的碳交易市场发展不利 
内市 于 国际 轨 。新 的政 策和条 前 ,国提前 
完善身的碳交易政策势在必行 
在行政方面政府对碳交易总量进行控制使市场走向限 
交易政策发展强制性的总控制的市场确保碳交易正常进 
行 。从 年 开始 国家 改 委将 开展 能耗 总  
中国温室气体 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也在制定当中。 
发改委通过相关政策措施将其消费总量标控制在一定 
的范围内市内推动政府或者企业进行节能量的市交易。 
 
方面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证券管理部门应 
首先考虑支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企业进行上市融资 ,鼓励 
和扶持上市公司积发展低碳经济并将耗能和碳排放量标准考 
核作为公上市必须达到强制性指标之一。 
在法律方制定相应碳交法律法规配套是政府进行种政 
策工具配合 ,多管齐下手段和多元化政策工具从而实现 
标 。 
不过 .上的强制性碳交易可能在很长时间内 
实 。为 即使 京都定 书》框 架 附件 国交 易 
都还不是强制性的。 
我 国碳所 的有展 
面对外市场发展盛的趋势下寻找与外市场差距是 
关键。由于我国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较晚规范程度很低交易所 
呈现多而杂的局面使得我国碳交易的市场秩序并不理想相关交 
易制度不规范。 
因此要积极汲取国际交易所的运经验建立一到两个 
碳交易平将碳交易的后续发展与我节能优先政策 
紧密结合同时基于我碳交易所的平台。吸引国际范的风险投 
为有关企业实施减排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创造更多融资机 
会 。 
四 、 望 
在未来碳市场上中国面临着碳交易机制变化碳交易所 
建立是中国参与碳价制定的必要条件我国工业的发 
排放额度仍继续扩大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经调整趋于 
将使得我面临减排成本上劣势发达国家也将对我施加减 
排压力。此我可能会成为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届时碳交易方 
式的改变将改变中在碳交易市场中的角色。因此积极着手在我 
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中国才能逐渐参与国际市场碳价 
中国应该逐渐有的向”低碳经济”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碳排 
放对环的危害那么我碳交易市场才能更加健康蓬勃 
发 展 
参考文献】 
王 小交 易 
张 焱.内碳交 易平 台有整合明.经济 
饶 蕾,张发 林放 交配额 分我 国的启 示U境 
保 护 
向 东.发 改委 酝酿 节能 交试 点碳 交将 启观 察 
 
张跃 军.王琼.国内外碳交 易所的发展特征及对我 的启示哪 能源 
 
翠.中国源报 告M]国经告.科 学出版社 , 
杨 志碳 交场 的状 发展 与 中策 Ⅱ报 告 
 
涛.李 雪.际碳交 易市特征我 国碳 交场建国经 
 
冯巍际碳 交市场与展 望o国科 
鉴 欧盟碳 排放 交验 构建 中国碳交 易体 系 
 
9 — 
万方数据
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思考钱锟(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00980)【摘要】本文通过案例介绍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因素,并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实出发,对我国碳交易市场在交易规范、政府干预以及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对我国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碳交易碳配额强制性政策一、我国碳交易的现状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进程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减碳战略和政策,国际碳交易市场也发展迅猛。我国国内碳交易市场也在种种作用力的推动下,于2009年l1月在天津交易所达成了国内首笔碳交易。此次交易是上海济丰纸业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向厦门赫仕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购买了6266t的碳排放量从国外经验来看,碳排放量的减少与交易已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彰显社会责任感的必需手段。因此上海济丰为碳排放埋单,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对未来的精心布局。与此同时,2009年12月,在上海交易所一笔国内单笔最大的碳交易也获得成交。近2年来,中国各大交易所都陆续成交了多笔交易,这标志着国内碳交易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目前这股强烈的国际碳减排风暴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的市场,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在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如何努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来打破以往的沉寂是本文探究的核心。因此透析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利弊因素是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本。二、影响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2011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十二五”规划中,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该草案计划”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l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第一次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中由此可见国家对于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碳的双赢的决心。与此同时,2010年l0月10月下旬,国务院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碳交易。2011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透露.将下发一二五”碳强度减排指标综合实施方案,将碳排放强度指标下发到各省市。这是迄今为止下发的最具强制性的碳减排政策。(2)良好的市场氛围自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中国作为非附件国虽然没有强制性的减排任务,但是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积极参与和响应国际的碳排放交易。《京都议定书》为世界各国之间就温室气体排放权展开贸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使温室气体排放权可以像商品那样被买卖,孕育出了一种崭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的碳减排意识增强,也促进了国内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继2008年中国成立了北京、亡海和天津三个交易所以来,目前,深圳、江西、河北等地都在筹建碳交易平台。在这样积极的碳减排氛围中,企业在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的同时,渐渐明白了购买碳减排指标或自己减排的意义,体现其社会责任意识。(3)碳交易将给企业带来名利双收伴随,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之时,中国这个碳排放大国势必开始承担义务减排,着国内市场的发展环境带来的阻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带来的压力.国家届时需要陆续出台相关强制性碳排放政策.完善从目前的自愿减排的方式,发展成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方式,那么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交易所形成碳配额交易,由此产生的交易量将会大幅上升,也会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减排积极性,而减排量突出的企业将在国内外际交易中获得额外收益。而碳交易不仅可以给企业提高责任意识,提升品牌形象,同时对于那些部分出口型企业来说,意义还不仅于此。由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较强.出口企业若能达成碳减排目标.产品获得国际认可的碳标识,例如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熊猫”标签,就能比普通产品卖更高的价格,也更易为国外市场接受。此外导入碳减排机制,也可促进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凶此,企业碳减排并非”无利可图”,也正如此,”低碳”概念正臼益受到国内企业的重视。2.不利因素(1)缺乏有效的强制性政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自愿碳减排交易fVER)的成交额非常小,2008年全年全球碳交易额累计超过1200亿美元,但其中VER的交易额只有3亿多美元,在全球碳市场中的比例仍不及0.3%。由此可见,完全靠自愿交易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终将流于形式.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而出台强制性政策则可能给过于死气沉沉的国内碳交易局面给以强力的一针而我国目前唯一具有强制性政策的文件.是于2()l1年3月28日下发的关于”十二五”规划减排政策.要求将碳排放强度指标下发到各省市。不过这只是执行初期阶段,各省市会因为考虑到该指标涉及各省的GDP考核而强制执行,但从中是否会衍生出部分腐败行为,从而导致强制力度不够,不能实现公平公正.导致这场减排任务形成虚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拭目以待(2)交易所繁多、缺乏统一规范平台除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个已有碳排放交易所之外.广州、武汉、南昌、重庆乃至海南、香港等地都轰轰烈烈地筹备着成立”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中心”.或者成立”环境资源交易所”。公开信息统计,国内至今已经挂牌成立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所已多达9家,而全国环境交易所已达19家,这些蜂拥设立的环境交易所几乎都冲着一个目标一碳排放权交易,其所从事的业务类型和发展模式也大致相同。[1]可是从国际经验看来,欧盟、英国、美国建立的都是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只有一个权威性的交易所。国内碳一58—万方数据交易所数量过多,不利于统一标准的执行,各地都投人大量资金和精力筹划建立碳排放交易所,是浪费资源的表现.不利于碳交易产品的国际对接。『21三、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建议针对国内碳交易市场较为沉寂的局面,以及国内碳交易市场所面临的主要困境,笔者认为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解决问题所在。1、政府适当干预,制定有效的碳配额方式碳配额的分配方式决定了碳交易能不能在政府的可控范围内执行,过于自愿化就会导致主动积极性不够,过于强制化,又会引起市场的不公平性、腐败性和约束性。欧盟ETS初始配额分配方式也经历了从一开始的第一阶段,即95%初始排放配额都免费发放给各企业,即按企业现实排放量发放,其余5%拍卖给后进人ETS的企业。到后来的第二阶段,免费配额的比例降到90%。按预先设定的绩效标准分配,拍卖额度上升到10%,仍占很小的比例。这样的方式受到不少人的抨击。当一些垄断巨头如能源行业等反对配额拍卖方式时,欧盟委员会采取了免费配置为主,辅以拍卖的政策,这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妥协方式。f31鉴于欧盟ErI'S的配额分配方式,我国在2011年实行十二五计划中,强调了关于碳减排并分配指标到各省的任务,在国家逐渐开始出台强制性政策,强制限制碳排放的时候,碳配额的分配方式也不妨借鉴欧盟ETS的方式。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建立有很好的指导作用。2、制定相应的碳排放强制性政策虽然我国目前的碳交易不具备强制性,但从长远考虑,长期的自愿碳交易市场势必将严重阻滞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不利于国内市场于国际接轨。在国际新的政策和条约诞生之前,我国提前完善自身的碳交易政策势在必行。在行政方面,政府对碳交易的总量进行控制,使市场走向限额交易政策,发展强制性的总量控制的碳市场,确保碳交易正常进行。从2011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将开展能耗总量和节能量的交易试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也在制定当中。发改委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将其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城市内推动政府或者企业进行节能量的市场交易。【4J在经济方面.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首先考虑支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鼓励和扶持上市公司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并将耗能和碳排放量标准考核作为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的强制性指标之一。在法律方面,制定相应的碳交易法律法规配套,是政府进行多种政策工具配合,多管齐下的手段和多元化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我们的政策目标。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强制性的碳交易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现实。因为即使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内的附件国,他们的碳交易都还不是强制性的。3、规范我国碳交易所的有序发展面对国外市场发展日盛的趋势下,寻找与国外市场的差距是关键。由于我国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较晚,规范程度很低,交易所呈现多而杂的局面,使得我国碳交易的市场秩序并不理想,相关交易制度尚不规范。因此要积极汲取国际交易所的运行经验,建立一到两个国家级的碳交易平台.将碳交易所的后续发展与我国节能优先的政策紧密结合.同时基于我国碳交易所的平台。吸引国际范围的风险投资,为有关企业实施减排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创造更多的融资机会。四、展望在未来碳市场上,中国将面临着碳交易机制的变化,碳交易所的建立是中国参与碳价的制定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排放额度仍将继续扩大;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经调整趋于合理,也将使得我国面临减排成本上的劣势:发达国家也将对我国施加减排压力。因此我国可能会成为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届时碳交易方式的改变将改变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中的角色。因此积极着手在我国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中国才能逐渐参与国际市场碳价的制定;中国应该逐渐有意识的向”低碳经济”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对环境带来的危害.那么我们的碳交易市场才能更加健康蓬勃的发展【参考文献】【1]王小波.环境交易所虚热Ⅱ】.财经国家周刊.2011,07f2]张焱.国内碳交易平台有待整合明.中国经济时报.2Oll,03.[3]饶蕾,张发林,曾骋.欧盟碳排放交易配额分配方式对我国的启示U1.环境保护,2009(5),66—67【4】张向东.发改委酝酿节能交易试点,配额碳交易将启动U].经济观察报,2011,04[5】张跃军.王琼.国内外碳交易所的发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哪能源与环境,2010(1O),17[6】魏一鸣.刘兰翠.中国能源报告[M].中国经济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7]杨志,郭兆晖.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发展与中国的对策Ⅱ].中国经济报告2009.【8】张晓涛.李雪.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特征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U].中国经贸导刊.201o0).[9]冯巍.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o1l中国科技投资.2009(7).【1O】李布.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经验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U】.中国发展观察.2010(1).一59—万方数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