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四版)VIP专享VIP免费

《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
I
目 录
国家方案2项
中共中央国务院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
国务院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12
部委方案7项
住建部 《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31
农业部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40
工信部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48
交通部 《贯彻落实中央双碳工作的意见》.................................................57
生态部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62
财政部 《财政支持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74
国资委 《推进央企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80
省区方案16项
浙江省 《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90
山东省 《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97
广东省 《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104
吉林省 《双碳工作实施意见》...................................................................115
河北省 《双碳工作实施意见》...................................................................124
湖南省 《双碳工作实施意见》...................................................................133
江西省 《双碳工作实施意见》...................................................................142
江苏省 《双碳工作实施意见》...................................................................151
江苏省 《2022年推动双碳工作计划》.......................................................161
《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
II
河南省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双碳规划》...........................................167
四川省 《成渝双城双碳联合行动方案》...................................................195
内蒙古自治区 《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7
广西自治区 《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18
宁夏自治区 《碳达峰实施方案》...............................................................229
宁夏自治区 《双碳科技支撑工作计划》...................................................253
宁夏自治区 《重点行业领域双碳技术发展路线图》...............................259
城市方案9项
上海市 《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方案》...................................267
南京市 《双碳科技创新专项实施细则》...................................................278
宁波市 《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80
武汉市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287
天津市 《双碳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293
无锡市 《新吴区电力能源双碳行动方案》...............................................305
杭州市 《双碳工作实施意见》...................................................................316
柳州市 《双碳工作实施意见》...................................................................322
辽源市 《双碳工作实施意见》...................................................................338
企业方案4项
电力领域 《国家电网双碳行动方案》.......................................................349
能源领域 《中国能源集团双碳战略行动方案》.......................................360
金融领域 《上交所十四五期间双碳行动方案》.......................................383
证券领域 《天风证券双碳行动方案》.......................................................388
附表:全国双碳方案汇总表.......................................................................396
《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I目录国家方案2项: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12部委方案7项:住建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31农业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40工信部《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48交通部《贯彻落实中央双碳工作的意见》.................................................57生态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62财政部《财政支持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74国资委《推进央企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80省区方案16项浙江省《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90山东省《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97广东省《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104吉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115河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124湖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133江西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142江苏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151江苏省《2022年推动双碳工作计划》.......................................................161《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II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双碳规划》...........................................167四川省《成渝双城双碳联合行动方案》...................................................195内蒙古自治区《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7广西自治区《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18宁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229宁夏自治区《双碳科技支撑工作计划》...................................................253宁夏自治区《重点行业领域双碳技术发展路线图》...............................259城市方案9项上海市《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方案》...................................267南京市《双碳科技创新专项实施细则》...................................................278宁波市《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80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287天津市《双碳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293无锡市《新吴区电力能源双碳行动方案》...............................................305杭州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316柳州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322辽源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338企业方案4项电力领域《国家电网双碳行动方案》.......................................................349能源领域《中国能源集团双碳战略行动方案》.......................................360金融领域《上交所十四五期间双碳行动方案》.......................................383证券领域《天风证券双碳行动方案》.......................................................388附表:全国双碳方案汇总表.......................................................................396《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页国家方案2项发布单位政策文件发布日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10-24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2021-10-26《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页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4/content_5644613.htm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工作原则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全国统筹。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页——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内外畅通。立足国情实际,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斗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防范风险。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4页三、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国家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地方各级规划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四)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五)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四、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节能降碳为导向,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开展钢铁、煤炭去产能“回头看”,巩固去产能成果。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出台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5页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八)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五、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九)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做好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地区实行项目缓批限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加强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十)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打造能效“领跑者”。(十一)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十二)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集《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6页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开发水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利用生物质能。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十三)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机制,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从有利于节能的角度深化电价改革,理顺输配电价结构,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推进煤炭、油气等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能源统一市场。六、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十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持续降低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优化客运组织,引导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绿色物流,整合运输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十五)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推广智能交通,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加氢站建设,促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十六)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七、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7页(十七)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建设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十八)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农房。(十九)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在北方城镇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核电余热供暖,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八、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二十)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推进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控核聚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二十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深入研究支撑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加强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8页用。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推动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研发应用。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九、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二十二)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二十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湿地保护。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生态农业碳汇。积极推动岩溶碳汇开发利用。十、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十四)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完善出口政策,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二十五)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绿色转型。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大力推动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二十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9页维护我国发展权益。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发布我国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外工作,主动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十一、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二十七)健全法律法规。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协调。研究制定碳中和专项法律,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十八)完善标准计量体系。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标准国际衔接。(二十九)提升统计监测能力。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十二、完善政策机制(三十)完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严控煤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0页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国有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投资,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三十一)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三十二)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完善差别化电价、分时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按供热量收费。加快形成具有合理约束力的碳价机制。(三十三)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发展市场化节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综合服务。十三、切实加强组织实施(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1页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三十五)强化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组织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强碳中和工作谋划,定期调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策取向一致、步骤力度衔接。(三十六)压实地方责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落实举措,自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三十七)严格监督考核。各地区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考核,对工作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有关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2页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26/content_5644984.htm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二)工作原则。——总体部署、分类施策。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和各方统筹。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3页——双轮驱动、两手发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争取时间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三、重点任务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4页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要坚持安全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新建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供热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严控跨区外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煤电规模,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多措并举、积极有序推进散煤替代,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2.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5页3.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推动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雅砻江中游、黄河上游等已纳入规划、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水电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推动小水电绿色发展。推动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探索建立水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4.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加大核电标准化、自主化力度,加快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持续提升核安全监管能力。5.合理调控油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大力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6.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6页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称“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7页4.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提升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升级改造,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1.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2.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生产力布局,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继续压减钢铁产能。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8页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3.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应用比重。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4.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5.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6.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9页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深入挖潜存量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加强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0页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取暖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因地制宜开展沿海、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新能源航空器。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大力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推进工矿企业、港口、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民航运行管理效率,引导航空企业加强智慧运行,实现系统化节能降碳。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1页配送模式。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十四五”期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3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空域等资源,加大岸线、锚地等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到2030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2.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应用于替代原生非金属矿、砂石等资源。在确保安全环保前提下,探索将磷石膏应用于土壤改良、井下充填、路基修筑等。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加快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设。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2页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促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文办设备等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4.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降低填埋比例,探索适合我国厨余垃圾特性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专项,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纳入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有关绩效考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3页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导企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共建一批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项目,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积极研发先进核电技术,加强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4.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功率液化天然气发动机、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创新,加快碳纤维、气凝胶、特种钢材等基础材料研发,补齐关键零部件、元器件、软件等短板。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开展示范应用。建设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推进熔盐储能供热和发电示范应用。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八)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4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扩大林草资源总量。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质量和稳定性。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加强河湖、湿地保护修复。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到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利用好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加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规则。4.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替代计划,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5页明科普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制作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着力破除奢靡铺张的歪风陋习,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重点领域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十)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各地区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6页1.科学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碳排放已经基本稳定的地区要巩固减排成果,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的地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决不走依靠“两高”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地区和资源型地区要把节能降碳摆在突出位置,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实现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2.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各地区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严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导向,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按照产业政策和能耗双控要求,有序推动高耗能行业向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积极培育绿色发展动能。3.上下联动制定地方达峰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抢跑,科学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避免“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各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经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平衡、审核通过后,由地方自行印发实施。4.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大中央对地方推进碳达峰的支持力度,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四、国际合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7页(一)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享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动参与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各方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参与国际航运、航空减排谈判。(二)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加强绿色标准国际合作,推动落实合格评定合作和互认机制,做好绿色贸易规则与进出口政策的衔接。加强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加大绿色技术合作力度,推动开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国际大科学工程。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碳定价机制和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国际宏观协调,与有关各方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三)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扩大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口。发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合作平台作用,推动实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五、政策保障(一)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核算方法研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推动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8页(二)健全法律法规标准。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推动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制定修订。加快节能标准更新,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健全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加快相关领域标准制定修订。建立健全氢制、储、输、用标准。完善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积极参与国际能效、低碳等标准制定修订,加强国际标准协调。(三)完善经济政策。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落实和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健全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和分时电价政策,探索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碳达峰行动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四)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逐步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做好与能耗双控制度的衔接。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9页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六、组织实施(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地区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科学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督促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本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落实情况纳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按照国家有关部署,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三)严格监督考核。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0页部委方案7项发布单位政策文件发布日期住建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07-13农业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2022-06-30工信部《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2022-06-29交通部《贯彻落实中央双碳工作的意见》2022-06-24生态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2022-06-17财政部《财政支持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2022-05-25国资委《推进央企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2021-12-30《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1页住建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4/content_5644613.htm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量及其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比例均将进一步提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控制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量增长,切实做好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二)工作原则。坚持系统谋划、分步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结果控制,合理确定工作节奏,统筹推进实现碳达峰。坚持因地制宜,区分城市、乡村、不同气候区,科学确定节能降碳要求。坚持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加强核心技术攻坚,完善技术体系,强化机制创新,完善城乡建设碳减排管理制度。坚持双轮驱动、共同发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共建共享,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2页(三)主要目标。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建筑节能、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水平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转;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初步解决;建筑品质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绿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绿色低碳运行初步实现。力争到2060年前,城乡建设方式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性变革全面实现,美好人居环境全面建成,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治理现代化全面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二、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四)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城市形态、密度、功能布局和建设方式对碳减排具有基础性重要影响。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推动组团式发展。每个组团面积不超过50平方公里,组团内平均人口密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个别地段最高不超过1.5万人/平方公里。加强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滨水空间和城市绿道统筹布局,留足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涝空间,组团间的生态廊道应贯通连续,净宽度不少于100米。推动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一般不得新建超高层住宅。新城新区合理控制职住比例,促进就业岗位和居住空间均衡融合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设施,主城区道路网密度应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严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坚持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推动城市更新,除违法建筑和经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且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建筑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城市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盘活存量房屋,减少各类空置房。(五)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社区是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场所。推广功能复合的混合街区,倡导居住、商业、无污染产业等混合布局。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配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3页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到203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通过步行和骑行网络串联若干个居住社区,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60%的城市社区先行达到创建要求。探索零碳社区建设。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向业主提供居家养老、家政、托幼、健身、购物等生活服务,在步行范围内满足业主基本生活需求。鼓励选用绿色家电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鼓励“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等绿色低碳用能方式,倡导随手关灯,电视机、空调、电脑等电器不用时关闭插座电源。鼓励选用新能源汽车,推进社区充换电设施建设。(六)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2030年前严寒、寒冷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83节能要求,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75%节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节能要求。推动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加强节能改造鉴定评估,编制改造专项规划,对具备改造价值和条件的居住建筑要应改尽改,改造部分节能水平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持续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到2030年地级以上重点城市全部完成改造任务,改造后实现整体能效提升20%以上。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和统计分析,逐步实施能耗限额管理。加强空调、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运行调适,提升设备能效,到2030年实现公共建筑机电系统的总体能效在现有水平上提升10%。(七)建设绿色低碳住宅。提升住宅品质,积极发展中小户型普通住宅,限制发展超大户型住宅。依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确定住宅朝向、窗墙比和体形系数,降低住宅能耗。合理布局居住生活空间,鼓励大开间、小进深,充分利用日照和自然通风。推行灵活可变的居住空间设计,减少改造或拆除造成的资源浪费。推动新建住宅全装修交付使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积极推广装配化装修,《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4页推行整体卫浴和厨房等模块化部品应用技术,实现部品部件可拆改、可循环使用。提高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养护水平,提升智能化程度。加强住宅共用部位维护管理,延长住宅使用寿命。(八)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基础设施体系化、智能化、生态绿色化建设和稳定运行,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施30年以上老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加强供热管网保温材料更换,推进供热场站、管网智能化改造,到2030年城市供热管网热损失比2020年下降5个百分点。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专项行动,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建筑连廊或地下通道等配套接驳设施,加大城市公交专用道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城市绿色交通出行比例稳步提升。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结合城市特点,充分尊重自然,加强城市设施与原有河流、湖泊等生态本底的有效衔接,因地制宜,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方式,加大雨水蓄滞与利用,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平均可渗透面积占比达到45%。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推进管网分区计量,提升供水管网智能化管理水平,力争到2030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实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造和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行动,到2030年全国城市平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加快推进城市供气管道和设施更新改造。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加强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管理,控制过度亮化和光污染,到2030年LED等高效节能灯具使用占比超过80%,30%以上城市建成照明数字化系统。开展城市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完善城市公园体系,推进中心城区、老城区绿道网络建设,加强立体绿化,提高乡土和本地适生植物应用比例,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9%,城市建成区拥有绿道长度超过1公里/万人。(九)优化城市建设用能结构。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推动既有公共建《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5页筑屋顶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加快智能光伏应用推广。在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及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建筑中,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生物质能应用,推广空气源等各类电动热泵技术。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引导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炊事等向电气化发展,到2030年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65%。推动开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到2030年电气化比例达到20%。推广热泵热水器、高效电炉灶等替代燃气产品,推动高效直流电器与设备应用。推动智能微电网、“光储直柔”、蓄冷蓄热、负荷灵活调节、虚拟电厂等技术应用,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探索建筑用电设备智能群控技术,在满足用电需求前提下,合理调配用电负荷,实现电力少增容、不增容。根据既有能源基础设施和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探索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推动建筑热源端低碳化,综合利用热电联产余热、工业余热、核电余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应用尽用。充分发挥城市热电供热能力,提高城市热电生物质耦合能力。引导寒冷地区达到超低能耗的建筑不再采用市政集中供暖。(十)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推广智能建造,到2030年培育100个智能建造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系列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推广建筑材料工厂化精准加工、精细化管理,到2030年施工现场建筑材料损耗率比2020年下降20%。加强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管控,到2030年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吨/万平方米。积极推广节能型施工设备,监控重点设备耗能,对多台同类设备实施群控管理。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建材产品,建立政府工程采购绿色建材机制,到2030年星级绿色建筑全面推广绿色建材。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使用木竹建材。提高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推广标准化、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推进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分级利用,到2030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三、打造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6页(十一)提升县城绿色低碳水平。开展绿色低碳县城建设,构建集约节约、尺度宜人的县城格局。充分借助自然条件、顺应原有地形地貌,实现县城与自然环境融合协调。结合实际推行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分布式布局,建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要因地制宜强化县城建设密度与强度管控,位于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控制在0.6—1万人/平方公里,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比值控制在0.6%—0.8%;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最高不超过18层,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确保消防应急、市政配套设施等建设到位;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县城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不超过40米,广场集中硬地面积不超过2公顷,步行道网络应连续通畅。(十二)营造自然紧凑乡村格局。合理布局乡村建设,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开展绿色低碳村庄建设,提升乡村生态和环境质量。农房和村庄建设选址要安全可靠,顺应地形地貌,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脉络。鼓励新建农房向基础设施完善、自然条件优越、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景观环境优美的村庄聚集,农房群落自然、紧凑、有序。(十三)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提升农房绿色低碳设计建造水平,提高农房能效水平,到2030年建成一批绿色农房,鼓励建设星级绿色农房和零碳农房。按照结构安全、功能完善、节能降碳等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房建设相关标准。引导新建农房执行《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关标准,完善农房节能措施,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暖房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推广使用高能效照明、灶具等设施设备。鼓励就地取材和利用乡土材料,推广使用绿色建材,鼓励选用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等建造方式。大力推进北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中积极推进农房节能改造,提高常住房间舒适性,改造后实现整体能效提升30%以上。《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7页(十四)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低碳化。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合理确定排放标准,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小型化、生态化、分散化的污水处理工艺,推行微动力、低能耗、低成本的运行方式。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倡导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从源头减少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十五)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乡村供气、供暖、供电等方面的应用。大力推动农房屋顶、院落空地、农业设施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推动乡村进一步提高电气化水平,鼓励炊事、供暖、照明、交通、热水等用能电气化。充分利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提供生活热水,鼓励使用太阳能灶等设备。四、强化保障措施(十六)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完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完善节能降碳标准计量体系,制定完善绿色建筑、零碳建筑、绿色建造等标准。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各地根据碳排放控制目标要求和产业结构情况,合理确定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控制目标。建立城市、县城、社区、行政村、住宅开发项目绿色低碳指标体系。完善省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推动能源消费数据共享,加强建筑领域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加强城市、县城、乡村等常住人口调查与分析。(十七)构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模式。以绿色低碳为目标,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模式,健全政府主导、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等,推动数字建筑、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加快城乡建设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探索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8页(十八)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协同发展。整合优化行业产学研科技资源,推动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鼓励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金融机构等力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鼓励高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课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十九)完善金融财政支持政策。完善支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的相关财政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在政府采购领域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强化绿色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自主原则下,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支持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鼓励开发商投保全装修住宅质量保险,强化保险支持,发挥绿色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作用。合理开放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市场,应用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完善差别电价、分时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加快推进供热计量和按供热量收费。五、加强组织实施(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科学制定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细化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制定责任清单。(二十一)强化任务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将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各省(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改革部门于每年11月底前将当年贯彻落实情况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二十二)加大培训宣传。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城乡建设领域干部培训重要内容,提高绿色低碳发展能力。通过业务培训、比赛竞赛、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相关单位和企业人才业务水平。加大对优秀项目、《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9页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配合开展好“全民节能行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编写绿色生活宣传手册,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降碳行动,形成社会各界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开展减排自愿承诺,引导公众自觉履行节能减排责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40页农业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http://www.moa.gov.cn/govpublic/KJJYS/202206/t20220630_6403715.htm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一、重要意义(一)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农业具有“绿色”属性和多重功能,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业资源高度消耗的经营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种养业绿色生产和低碳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产生活使用散煤造成的大气污染和碳排放问题突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将农业农村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屏障”,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二)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形成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条件相协调的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41页体布局,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三)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促进农村生产生活节能降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关键所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进一步推广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低碳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四)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降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二、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总体要求,落实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总体布局的决策部署,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前提,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引领,以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实施减污降碳、碳汇提升重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建立完善监测评价体系,强《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42页化科技创新支撑,构建政策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的有效衔接,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建立统筹融合的战略规划和行动体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分类施策。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态功能等差异,因地制宜提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和减排途径,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平衡协调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路线图。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根本支撑,加快构建支撑绿色生态种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等技术体系,协同推进温室气体减排、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升农业对气候变化韧性,提高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坚持政策激励。注重激励性措施与约束性措施相结合,强化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对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给予有力的激励约束。建立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监测体系,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有效路径。(三)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坚持降低排放强度为主、控制排放总量为辅的方针,着力构建政策激励、市场引导和监管约束的多向引导机制,探索全社会协同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实施路径。到2025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排放强度稳中有降,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增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效率提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43页到2030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推进的合力充分发挥,种植业温室气体、畜牧业反刍动物肠道发酵、畜禽粪污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和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三、重点任务(一)种植业节能减排。在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上,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放。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氧化亚氮排放。(二)畜牧业减排降碳。推广精准饲喂技术,推进品种改良,提高畜禽单产水平和饲料报酬,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强度。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畜禽粪污管理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三)渔业减排增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减少甲烷排放。有序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增加渔业碳汇潜力。推进渔船渔机节能减排。(四)农田固碳扩容。落实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等措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退化耕地治理,加大黑土地等保护力度,提升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发挥果园茶园碳汇功能。(五)农机节能减排。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农机装备,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推广新能源技术,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绿色、智能、复式、高效农机化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六)可再生能源替代。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绿色用能模式,增加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供应。推动农村取暖炊事、农业生产加工等用能侧可再生能源替代,强化能效提升。四、重大行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44页(一)稻田甲烷减排行动。以水稻主产区为重点,强化稻田水分管理,因地制宜推广稻田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甲烷生成。改进稻田施肥管理,推广有机肥腐熟还田等技术,选育推广高产、优质、低碳水稻品种,降低水稻单产甲烷排放强度。(二)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以粮食主产区、果菜茶优势产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为重点,推进氮肥减量增效。研发推广作物吸收、利用率高的新型肥料产品,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有机肥与化肥结合使用,增加有机肥投入,替代部分化肥。(三)畜禽低碳减排行动。推动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推广低蛋白日粮、全株青贮等技术和高产低排放畜禽品种,改进畜禽饲养管理,实施精准饲喂,降低单位畜禽产品肠道甲烷排放强度。改进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推广粪污密闭处理、气体收集利用或处理等技术,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探索实施畜禽粪污养分平衡管理,提高畜禽粪污处理水平,降低畜禽粪污管理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四)渔业减排增汇行动。以重要渔业产区为重点,推进渔业设施和渔船装备节能改造,大力发展水产低碳养殖,推广节能养殖机械。淘汰老旧木质渔船,鼓励建造玻璃钢等新材料渔船,推动渔船节能装备配置和升级换代。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大水面增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发展工厂化、集装箱等循环水养殖。在近海及滩涂等主要渔业水域,开展多营养层级立体生态养殖,提升贝类藻类固碳能力,增加渔业碳汇。在沿海地区继续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实现渔业生物固碳。(五)农机绿色节能行动。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所需农机为重点,推进节能减排。实施更为严格的农机排放标准,减少废气排放。因地制宜发展复式、高效农机装备和电动农机装备,培育壮大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供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减少种子、化肥、农药、水资源用量,提升作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加快侧深施肥、精准施药、节水灌溉、高性能免耕播种等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45页大力示范推广节种节水节能节肥节药的农机化技术。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大能耗高、排放高、损失大、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淘汰力度。(六)农田碳汇提升行动。以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为重点,增强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有机肥施用、秸秆科学还田、绿肥种植、粮豆轮作、有机无机肥配施等技术,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培肥固碳模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保护性耕作,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技术,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推进退化耕地治理,重点加强土壤酸化、盐碱化治理,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固碳潜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七)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坚持农用优先、就地就近,以秸秆集约化、产业化、高值化为重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持续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发挥好秸秆耕地保育和种养结合功能。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秸秆生物质能供气供热供电。拓宽秸秆原料化利用途径,支持秸秆浆替代木浆造纸,推动秸秆资源转化为环保板材、炭基产品等。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完善秸秆资源台账。(八)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以清洁低碳转型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沼气集中供气供热、发电上网,及生物天然气车用或并入燃气管网等应用,替代化石能源。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打捆直燃、热解炭气联产等技术,配套清洁炉具和生物质锅炉,助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灯、太阳房,利用农业设施棚顶、鱼塘等发展光伏农业。(九)科技创新支撑行动。系统梳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重大科技需求,加大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力度。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组织开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联合攻关,形成一批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补齐农业农村绿色低碳的科技短板。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技术目录。组建农业农村减排《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46页固碳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健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标准体系,制修订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十)监测体系建设行动。完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级力量,优化不同区域稻田、农用地、养殖场等监测点位设置,推动构建科学布局、分级负责的监测评价体系,开展甲烷、氧化亚氮排放和农田、渔业固碳等定位监测。做好农村可再生能源等监测调查,开展常态化的统计分析。创新监测方式和手段,加快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统筹协调,审议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总体部署、重要规划,统筹研究重大政策和重要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指导督促扎实开展工作。农业农村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开展跟踪评价,加强督促指导。各地农业农村、发展改革部门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对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编制区域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确保上下政策取向一致、步伐力度一致。(二)加强政策创设。强化现有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支持政策的落实落地。研究完善重点任务支持政策,推进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法规制定,强化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等措施,创设完善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扶持政策。研究建立核算认证体系,探索农业碳排放交易有效路径。有序开展典型技术模式应用试点,打造一批农业农村低碳零碳先导区。(三)加强产业培育。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生态循环为增长点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探索低碳农产品、节能农产品的认证和管理,引导农业企业、经营主体强化减排固碳技术应用。打造一批农业绿色低碳产品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碳足迹追溯体系,拓展供给方式和供给渠道,不断壮大新型产业增长动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47页(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对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良好做法和典型模式的宣传报道,形成多方合力推进的浓厚氛围。加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科普工作力度,创作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定期举办专题培训和观摩交流等活动,选树一批有代表性的区域和实施主体,打造典型样板。《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48页工信部《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https://www.miit.gov.cn/zwgk/zcwj/wjfb/tz/art/2022/art_d07d6da4c3c043f89cc3715df96bddf8.html推进工业能效提升,是产业提质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提效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降碳举措,统筹推进能效技术变革和能效管理革新,统筹提高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统筹提升重点用能工艺设备产品效率和全链条综合能效,稳妥有序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积极推进用能高效化、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能效基础。(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49页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尽其用、效率至上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节能提效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二、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聚焦重点用能行业和用能领域,分业施策,分类推进,加快技术推广,强化对标达标,系统提升能效水平。(一)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深入挖掘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工艺升级,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实现行业能效稳步提升。针对机械、造纸、纺织、电子等行业主要用能环节和设备,推广一批关键共性节能提效技术装备,加快提升行业能效。鼓励企业加强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辅设施改造等。(二)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绿色升级。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发布名单及典型案例,加强绿色设计、运维和能源计量审查。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动老旧数据中心实施系统节能改造。支持制造企业加强绿色设计,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能效。推动低功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推动电源、空调等配套设施绿色化改造。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指数据中心总耗电量与信息设备耗电量的比值)优于1.3。(三)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鼓励钢化联产、炼化集成、煤化电热一体化和多联产发展,推动不同行业间融合创新,实现协同节能提效。利用钢铁、焦化企业副产煤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推动炼化、煤化工企业构建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的产业链。推动工业固体废物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为主要原料的超细粉替代水泥混合材,减少水泥、水泥熟料消耗量。推动利用工业余热供暖,促进产城高效融合。三、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50页围绕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通用用能设备,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开展存量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四)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行动。鼓励电机生产企业开展性能优化、铁芯高效化、机壳轻量化等系统化创新设计,优化电机控制算法与控制性能,加快高性能电磁线、稀土永磁、高磁感低损耗冷轧硅钢片等关键材料创新升级。推行电机节能认证,推进电机高效再制造。推动使用企业开展设备能效水平和运行维护情况评估,科学细分负载特性及不同工况,加快电机更新升级。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五)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引导变压器关键材料生产、零部件供应、整机制造企业协同开展绿色设计,加强立体卷铁芯等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创新。针对可再生能源电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船用岸电、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兴应用场景,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变压器。鼓励电网企业、工业企业开展在网运行变压器全面普查,制定能效提升计划并组织实施。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六)实施锅炉能效提升行动。推动开展锅炉系统能效在线监控、在线诊断、协同优化、主辅机匹配调控等技术改造。加快推进锅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效节能锅炉产业化。鼓励生产企业提供高效节能锅炉及配套降碳、环保等设施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等一体化服务。(七)实施用能系统能效提升行动。开展重点用能设备系统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高效离心式风机、低速大转矩直驱、高速直驱、伺服驱动等技术,提高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效率和质量。推动高效节能炉排、配套辅机、热网泵阀、储热器、能量计量系统等高效锅炉配套系统规模化应用。加强能效标识符合性审查,禁止企业生产、销售不符合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的用能设备及其系统。四、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51页推动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用能管理,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节能提效,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八)强化工业能效标杆引领。全面开展对标达标,在重点用能行业遴选发布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及其能效指标,通过树立标杆、宣传推广、政策激励,引导行业企业赶超能效“领跑者”。以重点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能效标杆水平为起点,合理设定更高的能效指标,引导领军型、创新型骨干企业全面采用先进前沿工艺技术装备,探索打造超级能效工厂,树立国际领先的能效标杆。到2025年,在重点用能行业遴选100家能效“领跑者”企业,探索创建10家超级能效工厂。(九)强化工业企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制定实施节能计划,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设立专职能源管理岗位等。落实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达标,鼓励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发布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组织开展能源计量审查,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按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定期开展器具检定校准等。(十)强化大型企业能效引领作用。支持大型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推进节能提效工艺革新和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鼓励通过项目合作、产业共建、搭建联盟等市场化方式,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能效管理,引导能效提升。鼓励大型企业带头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强化采购中的能效约束。鼓励签订节能自愿协议,实施供应链能效提升倡议,开展节能自愿声明和自我承诺等。(十一)强化中小企业能效服务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应用节能提效技术工艺装备,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对标创建绿色工厂。分行业领域推动完善中小企业能效合作服务机制,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各类节能服务,宣传推广节能提效改造案例。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主业、深耕细作、强化创新,在节能提效技术装备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52页(十二)强化工业园区用能管理。引导石化化工、纺织、陶瓷等行业生产企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础设施。在工业园区因地制宜推广集中供热供气、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充分释放电厂、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发展长输供热项目,有序替代管网覆盖范围内燃煤锅炉。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内部应用新能源车辆和封闭式管道进行运输。五、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加强用能供需双向互动,统筹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品种,积极构建电、热、冷、气等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十三)加快推进煤炭利用高效化、清洁化。有序推动煤炭减量替代,推进煤炭向清洁燃料、优质原料和高质材料转变。加快应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按照“以气定改”原则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天然气替代。引导企业有序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十四)加快推进工业用能多元化、绿色化。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鼓励通过电力市场购买绿色电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智能光伏创新升级和行业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十五)加快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低碳化。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及其他行业加热、烘干、蒸汽供应等环节,推广电炉钢、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替代工艺技术装备,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稳妥有序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鼓励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满足电能替代项目的用电需求。到2025年,电能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六、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53页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能效提升的赋能作用,推动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确执行的能源管控体系,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十六)提高数字化节能提效技术水平。推动5G、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节能提效领域的研发应用,积极构建面向能效管理的数字孪生系统。发挥5G应用产业方阵、“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等平台作用,深入挖掘5G赋能工业领域节能提效的典型案例和场景并加以推广。推动企业深化能源管控系统建设,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实现以能效为约束的多目标运行决策优化等。鼓励企业基于能源管控系统探索实施数字化碳管理,协同推进用能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管理。(十七)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结合行业、企业能效提升实际需求,加大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解决方案供给力度。鼓励地方发挥好现有能效管理与服务平台作用,面向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用能数据采集、跟踪与核算等服务。发挥好现有能效数据认证平台作用,提供数据认证、可信交互、能效标识认定及核验服务,有效提升能效数据的应用价值。(十八)提高“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创新能力。面向重点行业领域探索“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测试认证,逐步完善重点行业数字能效提升全景图,打造解决方案资源库。推动重点用能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推广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能效管理为对象的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融合创新模式。《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54页七、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积极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十九)加大节能技术遴选推广力度。以应用为导向,遴选发布国家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推荐目录以及典型应用案例,加快推广节能提效新技术装备。鼓励地方、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重点企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实施技术交流、业务培训、标准宣贯和供需对接等。鼓励地方和行业积极探索革新性节能提效技术的精准识别、快速推广新机制。(二十)加大节能装备产品供给力度。聚焦高效电机、高效变压器、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等高效节能装备,打造一批节能装备生产基地,提高节能装备供给能力和质量。大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和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鼓励电商平台搭建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用电器、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筑材料等。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认证采信机制。(二十一)加大专业化节能服务力度。积极发挥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作用,为工业企业、园区提供节能咨询、设计、评估、监测、审计、认证等“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推动服务内容由单体设备、单一工序环节向整个能源系统转变。组织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利用计量手段帮助企业节能降碳。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典型服务模式。(二十二)加大节能新技术储备力度。加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特种非晶电机和非晶电抗器等电机核心元器件研发。开展高牌号取向硅钢片、特高压直流套管、非晶态合金、环保型绝缘油等变压器用材料创新和技术升级。加快研发高效低氮燃烧器、智能配风系统等高效清洁燃烧设备和波纹板式换热器、螺纹管式换热器等高效换热设备。加快推动能源电子产业技术进步和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探索氢能、甲醇等利用模式。八、加快完善节能提效体制机制《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55页健全完善工业节能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夯实工业能效提升基础。(二十三)持续加强工业节能监察。聚焦重点行业、重点设备、新型基础设施等用能领域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强化各地节能监察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常态化日常监察水平,推动监察结果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工业节能监察效能。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按要求配备专业化监察机构和人员,培育专业化第三方检验测试队伍。加大对政府部门、节能监察执法机构、重点企业等人员培训力度,通过业务培训、比赛竞赛、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专业水平。(二十四)深入开展工业节能诊断。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业园区等,组织实施专项节能诊断服务,挖掘节能潜力,提出节能改造建议。分行业领域培育一批节能诊断服务市场化组织及专家团队,编制发布节能诊断服务指南和标准,提高对主要工艺环节、重点用能系统的诊断水平,完善节能诊断数据平台。鼓励各地建立节能诊断改造项目库,跟踪实施进展,强化诊断结果应用。(二十五)健全完善工业节能标准体系。立足产业发展实际、节能提效技术革新需求,推动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技术规范、运行测试、监测管理等领域节能标准,扩大节能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诊断、监测与服务等配套标准。完善标准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提高能效准入门槛。鼓励企业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加严格的企业节能标准。(二十六)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挖掘存量项目节能降碳潜力,动态调整完善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从高定标、分类指导,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不合理用能。综合考虑产品单耗、能源产出率、产业链定位、绿色低碳水平等因素,探索建立“白名单”制度。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新建、扩建项目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磷铵、黄磷、电石等行业新增产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56页严控新增炼油产能。综合发挥能耗强度、质量、安全、环保等约束性指标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九、保障措施(二十七)加强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国资、市场监管等部门间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工作方案,有序有效抓好任务落实,协同推进节能降碳。发挥行业协会、智库、第三方机构等桥梁纽带作用,以及中央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工业能效提升和绿色低碳发展。(二十八)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好能耗“双控”制度,做好能耗强度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国家下达的激励目标的地区,其能源消费总量在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统筹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渠道促进工业能效提升。落实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整合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二十九)加强金融支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为节能降碳效应显著的重点项目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在工业绿色发展项目库建立节能提效专项,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应用。(三十)加强宣传交流。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平台,深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开展专题交流培训等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行节能优先、效率至上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巩固拓展多双边国际合作,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加强工业能效提升政策、技术、标准等沟通交流。鼓励节能技术装备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能效合作项目,推广中国实践、技术、经验和标准,助力全球工业能效提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57页交通部《贯彻落实中央双碳工作的意见》https://xxgk.mot.gov.cn/2020/jigou/zhghs/202206/t20220624_3659984.html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各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对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通运输行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落实国家碳达《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58页峰碳中和工作部署要求,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交通运输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以提升交通运输装备能效利用水平为基础,以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提高交通运输组织效率为关键,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二)工作原则。坚持统筹推进。强化顶层设计,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压实各方责任,统筹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领域率先达峰。坚持节约用能。将节约能源作为降碳的首要途径,加大先进绿色低碳新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力度,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升交通运输能源利用效率,持续降低交通运输装备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低碳交通行动体系。坚持科学有序。处理好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减排的关系,合理确定近远期目标,分阶段制定措施,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社会风险,确保安全降碳。三、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三)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基础设施网络,坚持生态优先,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切实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59页(四)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完善干线铁路集疏运体系,加快港口集疏运铁路和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大力推进铁水联运,持续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高铁快递。(五)优化客货运组织。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合理、便捷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推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鼓励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等运输组织模式发展。推广智能交通,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交通运输业态融合发展。四、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六)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依托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有序开展纯电动、氢燃料电池、可再生合成燃料车辆、船舶的试点。推动新能源车辆的应用。探索甲醇、氢、氨等新型动力船舶的应用,推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的应用。积极推广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应用。(七)加强交通电气化替代。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深入推进机场运行电动化。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不断提高岸电使用率。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网络建设,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八)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制修订适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营运车辆能耗限值准入标准,健全营运车辆能效标识,制定新造船舶能效设计指数要求并研究纳入技术法规,引导行业选择和使用高能效车船。加快老旧运输工具更新改造,提升交通运输装备能源利用水平。五、积极引导低碳出行(九)全面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指导各地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提高公共交通供给能力,鼓励运输企业积极拓展多样化公共交通服务,改善公众出行体验,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推动自行车、步《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60页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发展,加快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综合施策,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十)积极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升绿色出行装备水平,大力培育绿色出行文化,完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整体提升各城市的绿色出行水平。六、增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新动能(十一)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工作目标要求全面融入各地区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有关专项规划的支撑,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工作目标要求协调一致。(十二)提升交通运输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合成燃料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鼓励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低碳技术和装备研发,培育行业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低碳技术宣传、交流、培训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十三)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作用。加强政府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法规、标准、制度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碳排放权、用能权有偿使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新局面。(十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加强绿色交通国际交流与合作。七、加强组织实施(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发挥交通运输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指导所属系统抓好工作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先进经验。《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61页(十六)健全政策规范。推动完善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发展相关政策,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加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标准制定,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撑作用。各单位、各部门要深化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研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低碳交通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十七)层层压实责任。各单位、各部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加强协调配合,分工负责共同发力,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责任。要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各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局要做好本领域重点任务落实工作,按照上级部门部署,落实《意见》要求。(十八)做好检查评估。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开展效果评估,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实际执行效果,对工作目标进行动态调整或修订。每年12月底前,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对年度任务目标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有关情况报送交通运输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十九)加强培训宣传。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工作相关培训,提高领导干部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结合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等活动,开展绿色低碳交通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合力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2022年4月18日《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62页生态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206/t20220617_985879.html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制定本实施方案。一、面临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但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任重道远。与发达国家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后转入强化碳排放控制阶段不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生态环境多目标治理要求进一步凸显,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于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必须立足实际,遵循减污降碳内在规律,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切实发挥好降碳行动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协同促进低碳发展,创新政策措施,优化治理路线,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63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锚定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完善法规标准,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二)工作原则。突出协同增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增强生态环境政策与能源产业政策协同性,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达峰。强化源头防控。紧盯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头,突出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优化技术路径。统筹水、气、土、固废、温室气体等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优先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注重机制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体系和统计、监测、监管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基础能力和市场机制,一体推进减污降碳,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有力支撑减污降碳目标任务落地实施。鼓励先行先试。发挥基层积极性和创造力,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加强推广应用,实现多层面、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三)主要目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64页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三、加强源头防控(四)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分类指导的减污降碳政策体系。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区管控体系。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研究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加大污染严重地区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加快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落后和过剩产能退出。依法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要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环评审批、取水许可审批、节能审查以及污染物区域削减替代等要求,采取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提升高耗能项目能耗准入标准,能耗、物耗、水耗要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持续加强产业集群环境治理,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高起点设定项目准入类别,引导产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考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优化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相关项目类别。优化生态环境影响相关评价方法和准入要求,推动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炼油、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不含光伏玻璃)等产能。(生态环境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65页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开展小水电绿色改造,在严监管、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重点削减散煤等非电用煤,严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以外新(扩)建燃煤自备电厂。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新改扩建工业炉窑采用清洁低碳能源,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优先保障居民用气,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和农业用煤天然气替代。(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开展绿色社区等建设,深入开展全社会反对浪费行动。推广绿色包装,推动包装印刷减量化,减少印刷面积和颜色种类。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发挥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节能减排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四、突出重点领域(八)推进工业领域协同增效。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广绿色设计,探索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分销以及回收处置利用全产业链绿色化,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推进工业节能和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66页效水平提升。依法实施“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建立大气环境容量约束下的钢铁、焦化等行业去产能长效机制,逐步减少独立烧结、热轧企业数量。大力支持电炉短流程工艺发展,水泥行业加快原燃料替代,石化行业加快推动减油增化,铝行业提高再生铝比例,推广高效低碳技术,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2025年和2030年,全国短流程炼钢占比分别提升至15%、20%以上。2025年再生铝产量达到1150万吨,2030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至30%以上。推动冶炼副产能源资源与建材、石化、化工行业深度耦合发展。鼓励重点行业企业探索采用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工艺,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九)推进交通运输协同增效。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提高铁路、水运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例。发展城市绿色配送体系,加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加快新能源车发展,逐步推动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有序推动老旧车辆替换为新能源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探索开展中重型电动、燃料电池货车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运营。到203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量的50%左右。加快淘汰老旧船舶,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应用,加快港口供电设施建设,推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十)推进城乡建设协同增效。优化城镇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建筑总规模,加强建筑拆建管理,多措并举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规模化发展。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使用绿色建材。推动北方地区建筑节能绿色改造与清洁取暖同步实施,优先支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利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热、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鼓励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等过程中同步实施建筑绿色《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67页化改造。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和微改造,推进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合理控制城市照明能耗。大力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光储直柔一体化试点。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推进农业领域协同增效。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协同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到2025年,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提高到43%。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强化秸秆焚烧管控。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适度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渔光一体、鱼菜共生等多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模式,推进渔船渔机节能减排。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农机装备。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绿色用能模式,加快农村取暖炊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设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增效。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落实不同生态功能区分级分区保护、修复、监管要求,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加强土地利用变化管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推行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带。优化城市绿化树种,降低花粉污染和自然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提升城市水体自然岸线保有率。开展生态改善、环境扩容、碳汇提升等方面效果综合评估,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68页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五、优化环境治理(十三)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优化治理技术路线,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VOCs等大气污染物治理优先采用源头替代措施。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提高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水平。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加快使用含氢氯氟烃生产线改造,逐步淘汰氢氯氟烃使用。推进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协同治理。(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及再生水调蓄设施。探索推广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就地回用。建设资源能源标杆再生水厂。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推广污水处理厂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提高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在污水处理厂推广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测算,优化污水处理设施能耗和碳排放管理。以资源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回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合理规划污染地块土地用途,鼓励农药、化工等行业中重度污染地块优先规划用于拓展生态空间,降低修复能耗。鼓《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69页励绿色低碳修复,优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路线,注重节能降耗。推动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植树造林增汇,研究利用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受损土地、已封场垃圾填埋场、污染地块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强“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冶炼渣等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或替代建材生产原料,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优化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加强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建设。减少有机垃圾填埋,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恶臭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动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利用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禁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添汞产品的非法生产,从源头减少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固体废物产生。(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开展模式创新(十七)开展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基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目标要求,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海湾、重点城市群,加快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模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助力实现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八)开展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以及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无废城市”建设中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探索不同类型城市减污降碳推进机制,在城市建设、生产生活各领域加《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70页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九)开展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鼓励各类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主导产业和污染物、碳排放水平,积极探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促进园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焚烧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开展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通过政策激励、提升标准、鼓励先进等手段,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污降碳试点工作。鼓励企业采取工艺改进、能源替代、节能提效、综合治理等措施,实现生产过程中大气、水和固体废物等多种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大幅减排,显著提升环境治理绩效,实现污染物和碳排放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十四五”期间力争推动一批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行动;支持企业进一步探索深度减污降碳路径,打造“双近零”排放标杆企业。(生态环境部负责)七、强化支撑保障(二十一)加强协同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础科学和机理研究,在大气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设置研究任务,建设一批相关重点实验室,部署实施一批重点创新项目。加强氢能冶金、二氧化碳合成化学品、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等研发,推动炼化系统能量优化、低温室效应制冷剂替代、碳捕集与利用等技术试点应用,推广光储直柔、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智慧交通、交通能源融合技术。开展烟气超低排放与碳减排协同技术创新,研发多污染物系统治理、VOCs源头替代、低温脱硝等技术和装备。充分利用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实施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提升减污降碳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和效率。加快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共性技术示范、制造、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开展水土保持措施碳汇效应研究。加《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71页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重点方向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减污降碳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二)完善减污降碳法规标准。制定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推动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制修订相关排放标准,强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研究制订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制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可行技术指南、监测技术指南。完善汽车等移动源排放标准,推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生态环境部、司法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三)加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研究探索统筹排污许可和碳排放管理,衔接减污降碳管理要求。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履约制度,优化配额分配方法。开展相关计量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开展重点城市、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引导各地区优化协同管理机制。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四)强化减污降碳经济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资项目和协同技术应用的财政政策支持,财政部门要做好减污降碳相关经费保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用好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减污降碳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气候投融资,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建立有助于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电价政策。将清洁取暖财政政策支持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方地区,有序推进散煤替代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结果应用,将其作为阶梯电价、用水定额、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管控等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推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财政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72页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五)提升减污降碳基础能力。拓展完善天地一体监测网络,提升减污降碳协同监测能力。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按履约要求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库。研究建立固定源污染物与碳排放核查协同管理制度,实行一体化监管执法。依托移动源环保信息公开、达标监管、检测与维修等制度,探索实施移动源碳排放核查、核算与报告制度。(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强组织实施(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扛起责任,抓好贯彻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系统推进相关工作。各地区生态环境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目标,细化工作任务,确保各项重点举措落地见效。(各相关部门、地方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七)加强宣传教育。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业务培训,提升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加强宣传引导,选树减污降碳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利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活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提高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水平。(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八)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海洋环境治理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绿色发展政策沟通,加强减污降碳政策、标准联通,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73页加强减污降碳国际经验交流,为实现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气象局、证监会、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九)加强考核督察。统筹减污降碳工作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生态环境相关考核,逐步形成体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的生态环境考核体系。(生态环境部牵头负责)《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74页财政部《财政支持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http://zyhj.mof.gov.cn/zcfb/202205/t20220530_3814434.htm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有关工作部署,现就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支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工作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财政支持政策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抓住“十四五”碳达峰工作的关键期、窗口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要求,合理规划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各地财政部门统筹考虑当地工作基础和实际,稳妥有序推进工作,分类施策,制定和实施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财政支持《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75页措施。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资金、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协同发力,提升财政政策效能。结果导向,奖优罚劣。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中央财政对推进相关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给予奖励支持;对推进相关工作不积极或成效不明显地区适当扣减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交流,内外畅通。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强化多边、双边国际财经对话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资源,推广国内外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争取国际资源支持。(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财政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初步建立,有力支持各地区各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2030年前,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推动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2060年前,财政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成熟健全,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二、支持重点方向和领域(一)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优化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推动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支持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出力平稳的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完善支持政策,激励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增产上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等,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电力发展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设备的节能监察,组织开展能源计量审查。(二)支持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工业部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先进制造发展。深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提升城乡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支持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支持政策,稳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76页持续开展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综合治理,扩大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支持范围,鼓励因地制宜采用清洁能源供暖供热。支持北方采暖地区开展既有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农房节能改造,促进城乡建设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电能替代,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三)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对低碳零碳负碳、节能环保等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企业和地区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以及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强化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理论、基础方法、技术标准、实现路径研究。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支持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四)支持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城乡垃圾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质增效。建立健全汽车、电器电子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发展。推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地膜回收利用。支持“无废城市”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五)支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提升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碳汇能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天然林,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支持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支持牧区半牧区省份落实好草原补奖政策,加快推进草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稳步恢复。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支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六)支持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交易市场作用,引导产业布局优化。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加强碳排放监测和计量体系建设。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统一监督管理,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管理,逐步扩大交易行业范围,丰富《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77页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积极培育交易市场。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三、财政政策措施(一)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安排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部署,资金分配突出重点,强化对重点行业领域的保障力度,提高资金政策的精准性。中央财政在分配现有中央对地方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时,对推动相关工作成效突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地区给予奖励支持。(二)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充分发挥包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内的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发展项目纳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采取多种方式支持生态环境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规范地方政府对PPP项目履约行为。(三)发挥税收政策激励约束作用。落实环境保护税、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支持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更好地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优化关税结构。(四)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品的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分类制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公务用车和用船政府采购力度,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除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外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优先采购提供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服务,公务用船优先采购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在政府采购文件中明确绿色低碳要求,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78页(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立足我国发展中国家定位,稳定现有多边和双边气候融资渠道,继续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对我国的技术、资金、项目援助。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资金谈判,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打造“一带一路”绿色化、低碳化品牌,协同推进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密切跟踪并积极参与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制定。四、保障措施(一)强化责任落实。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按照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有关要求,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省级财政部门要健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本地区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层层压实责任,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市县财政部门的督促和指导。市县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并抓好中央和省级政策落实。(二)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上下联动、财政与其他部门横向互动的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快梳理现有政策,明确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资金投入渠道,将符合规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任务纳入支持范围,加强与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能源、林草、气象等部门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三)严格预算管理。不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在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域全覆盖,加强预算资金绩效评价和日常监管,硬化预算约束。健全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相关资金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资金投入与政策规划、工作任务相衔接,强化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评价。财政部各地监管局要对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相关资金开展评估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监督地方落实整改措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79页(四)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各级财政干部要自觉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和基础知识的学习研究,将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内容作为财政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强各级财政干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本领。加大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宣传和科普工作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主题科普基地,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促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80页国资委《推进央企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http://www.sasac.gov.cn/n2588035/n16549643/n16549900/n16550143/c22499825/content.html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单位,应当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指导中央企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国资央企发展全局,着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降强度控总量,着力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中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国家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明确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各环节,加快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鼓励有条件的中央企业率先达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81页--坚持节约优先、源头减碳。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突破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提升高质量绿色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加速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坚持立足实际、稳妥有序。统筹发展与安全,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企业实际,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加强风险研判和应对,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中央企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中央企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行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接近世界一流企业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与比重明显提升,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大幅下降,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中央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力争碳排放率先达峰。到2060年,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一流企业先进水平,形成绿色低碳核心竞争优势,为国家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三、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82页(一)强化国有资本绿色低碳布局。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有利于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资本存量结构,加快清理处置不符合绿色低碳标准要求的资产和企业,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增量投向,加大绿色低碳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引导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增量向绿色低碳和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二)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中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与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确保企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项目与各方面部署要求协调一致。中央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积极开展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大力推动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全面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提升改造、绿色化改造,鼓励建设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支持中央企业通过项目合作、产业共建、搭建联盟等市场化方式引领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鼓励节能低碳和环境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和模式创新。(四)发挥绿色低碳消费引领作用。扩大中央企业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推进产品绿色设计,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鼓励和推动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鼓励企业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带头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办公,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企业新建公共建筑要全面执行绿色低碳建筑标准,既有公共建筑要加快节能改造。(五)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央企业强化绿色低碳经贸、技术国际交流合作。中央企业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83页易,推动绿色低碳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出去”,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绿色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优先采用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的材料与技术工艺,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四、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中央企业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优化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产能规模和布局,实施台账管理、动态监控、分类处置。科学稳妥推进拟建项目,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格执行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深入挖掘存量项目潜力,加快实施改造升级,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坚决关停不符合有关政策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化解产能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巩固钢铁、煤炭去产能成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造纸等工业行业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提高工业电气化水平,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绿色低碳工艺创新应用,显著降低制造能耗。提升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面推行绿色建造工艺和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材减量化、循环化利用,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打造绿色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调整优化运输结构,积极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交通领域电气化、智能化,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载运工具及配套设施设备。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鼓励中央企业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先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84页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绿色环保企业集团,培育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碳排放管理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四)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中央企业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着力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余热余压余能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重点拓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等的综合利用渠道和利用规模,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水平,鼓励企业广泛推广应用再制造产品和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协同处置。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推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五、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一)加快提升能源节约利用水平。中央企业要统筹好“控能”和“控碳”的关系,坚持节约优先发展战略,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性指标管理,探索增强能耗总量管理弹性,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健全能耗双控管理措施,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要求,加快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加强产业规划布局、重大项目建设与能耗双控政策的有效衔接,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二)加快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中央企业要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格控制煤电装机规模,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继续有序淘汰落后煤电,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支持企业探索利用退役火电机组的既有厂址和相关设施建设新型储能设施。推进其他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有序推进煤炭替代和煤炭清洁利用。严控传统煤化工产能,稳妥《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85页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加快推进绿色智能煤矿建设,鼓励利用废弃矿区开展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发建设,加大对煤炭企业退出和转型发展以及从业人员的扶持力度。提升油气田清洁高效开采能力,加快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鼓励油气企业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建设分布式能源设施,在油气田区域建设多能互补的区域供能系统。推动炼化企业转型升级,严控炼油产能,有序推进减油增化,优化产品结构。鼓励传统加油站、加气站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三)加快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优化非化石能源发展布局,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业务占比。完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支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探索深化海洋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因地制宜开发水电,推动已纳入国家规划、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水电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稳步构建氢能产业体系,完善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布局,结合工业、交通等领域典型用能场景,积极部署产业链示范项目。加大先进储能、温差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兴能源领域前瞻性布局力度。(四)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提升供电保障能力,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确保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加强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着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加快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推进自备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调节。高质量建设核心骨干网架,鼓励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强化用电需求侧响应,推动中央企业积极参与虚拟电厂试点和实施。加快推进生态友好、条件成熟、指标优越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建设,结合地方规划积极开展中小型抽水蓄能建设,探索推进水电梯《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86页级融合改造,发展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推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的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健全源网荷储互动技术应用架构和标准规范,建设源网荷储协同互动调控平台,塑造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共建共享共赢产业生态。六、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一)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布局与攻关。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中央企业加快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积极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布局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深入开展智能电网、抽水蓄能、先进储能、高效光伏、大容量风电、绿色氢能、低碳冶金、现代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加强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加快碳纤维、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研发应用。加强绿色氢能示范验证和规模应用,推动建设低成本、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二)打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先进核能、绿色低碳电力装备、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推动中央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强化原创技术供给,加速创新要素集聚。推进创新主体协同,鼓励中央企业积极承建或参与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行业共性技术问题的应用研究,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支持中央企业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建立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合作,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三)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应用。支持中央企业加快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有效支撑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研究实施绿色低碳技术重大创新成果考核奖励,激励中央企业扩大绿色低碳首台(套)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应用。推动中央企业实施绿色低碳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87页工程,发挥重大工程牵引带动作用,与有条件的地方和科技园区协同联动,推动绿色低碳重大先进技术成果示范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七、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一)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推动中央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监测、核查、报告、披露等体系。提高统计监测能力,加强重点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科学开展碳排放盘查工作,建立健全碳足迹评估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精细化管理,重点排放单位严格落实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及上报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开展碳减排、碳管理、碳交易等专业化、系统化培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提升碳交易管理能力。鼓励中央企业加快建立完善碳交易管理机制,严格落实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加强对购入碳排放配额的资产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专业碳交易管理机构,建立企业碳交易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碳市场分析、碳配额管理、排放报告编制、碳交易运作等工作。积极参加全国和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严格执行碳排放权交易有关管理规定,按要求开展排放权交易及配额清缴。积极培育新产品与新业务,开发碳汇项目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平台,建立中央企业碳交易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发挥协同效应。(三)提升绿色金融支撑能力。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拓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业务范围,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低碳基金,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项目落实。八、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88页(一)加强组织领导。国资委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央企业建立相应领导机构,企业主要负责同志是本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负责同志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二)加强统筹协调。国资委加强对企业落实进展情况的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统筹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协调解决企业实施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具体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坚决杜绝“运动式”减碳,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三)加强考核约束。国资委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中央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力、未完成目标的企业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对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严肃追责问责。中央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监督考核机制,有关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国资委报告。(四)加强重点推动。以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排放量大的行业企业为重点,加强政策指导,加大推动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中央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先行示范,培育示范企业,打造示范园区,探索并推广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五)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提炼促进碳减排的先进做法、成功经验、典型模式并加以推广,积极宣传中央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成效,善于用案例讲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央企故事,彰显中央企业责任担当。《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89页省区方案16项发布单位政策文件(简写)发布日期浙江省《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08-06山东省《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08-24广东省《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2022-07-13吉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1-11-30河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1-05湖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3-22江西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4-06江苏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1-30江苏省《2022年推动双碳工作计划》2022-03-18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双碳规划》2022-02-22四川省《成渝双城双碳联合行动方案》2022-03-15内蒙古自治区《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7-01广西自治区《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5-17宁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07-05宁夏自治区《双碳科技支撑工作》2021-12-03宁夏自治区《重点行业领域双碳技术发展路线图》2022-07-12《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90页浙江省《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http://www.jl.gov.cn/zw/yw/jlyw/202112/t20211216_8323821.html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为统筹推进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坚持系统布局、前瞻引领、重点突破、融合转化,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先发优势,统筹考虑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系统分析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科研攻关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引领支撑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构建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我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91页--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瞄准世界前沿,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生态碳汇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高端平台体系基本建成。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方向,建设省级创新载体10家,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家,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集聚区。--创新人才团队竞相汇聚。力争引进30名以上绿色低碳技术相关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培育和引进50名以上创新型企业家和20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生态良性发展。建设10家左右以"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10家左右绿色低碳高新区,新增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50家。到2030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我省实现碳中和。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基础前沿研究工程。1.加强基础前沿创新引领。围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领域,重点开展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电化学储能、催化制氢、直接空气CO2捕集、化学链载体材料、CO2分子断键与重构、生物直接转化CO2等方向机制、方法研究。到2025年,力争实现4项以上基础前沿重大创新。2.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协同创新。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需求,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通过协同创新重点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92页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储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系统、CO2捕集利用协同污染物治理等研究。到2025年,力争取得4项以上原创性成果。(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3.推进零碳电力技术创新。围绕能源供给转型和脱碳降碳需求,重点突破火电机组提效降碳、太阳能、风力、生物质与海洋能发电、规模化储能、先进输配电等关键技术,支持"风光倍增"工程和"千万光伏"计划实施,推动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力系统。到2025年,力争度电CO2排放下降5%,实现百MW级电化学储能技术应用。4.推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发展。围绕非电能源绿色发展重大需求,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促进形成氢能产业链,推动氢能、生物质能等非电用能替代。到2025年,力争建成单套液化能力≥5t/d氢液化系统,完成MW级掺氢工业燃气轮机样机制造,实现百kW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长期运行。5.推进零碳流程重塑。围绕化工、纺织、建材、钢铁、石化、造纸、化纤等高碳行业减污降碳需求,着力强化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等研究,持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加快推进行业绿色转型。到2025年,基于基础材料升级、过程工艺革新、能量梯级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突破一批流程再造关键技术。6.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聚焦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领域需求,通过多技术单元集成与优化,着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交通低碳燃料替代、智能交通、综合能源、碳标签认证等关键技术,协同发展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7.超前部署CCUS技术。聚焦碳捕集与利用,加快研发碳捕集先进材料、专用大型CO2分离与换热装备、CO2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烟气CO2捕《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93页集、CO2矿化及微藻利用技术,部署直接空气CO2捕集等负排放技术。到2025年,力争实现CO2捕集率≥90%,CO2转化利用率≥90%,碳捕集能耗下降35%以上。8.系统部署生态碳汇技术。研究海洋、森林、湿地、农业、渔业等生态碳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重点开展海洋蓝碳、森林绿碳、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稳碳增汇技术攻关,建立生态碳储量核算、碳汇能力提升潜力评估等方法,挖掘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三)实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工程。9.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大力推广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利用先进技术,积极推动储能、氢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迭代应用,加速提升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占比,为构建零碳绿色能源体系提供重要保障。10.加速低碳先进技术转化。以高碳行业减污降碳需求为导向,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转化应用电能替代、氢基工业、水泥产品重构、装配式建筑等一批变革性技术,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11.CCUS技术转化应用。积极推动火电机组十万吨级CO2捕集与利用技术应用示范,通过工程放大和技术迭代,降低碳捕集成本。在建材、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进行CO2捕集利用技术转化应用。在沿海地区开展CO2源汇匹配研究,进行CO2离岸封存工程示范。(四)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工程。12.强化基础前沿创新平台。聚焦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以太阳能利用、氢能利用、先进储能、CCUS等清洁低碳技术为主攻方向,整合优势单位组建省实验室;加强能源清洁利用、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优势单位争创国家级创新基地。新建一批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创新载体。建设一批体制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提升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战略力量。《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94页13.构建技术应用转化平台。聚焦太阳能利用、氢能和智慧综合能源供应等先进技术,融合能源、环境、材料、系统控制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力量,支持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能集团等优势单位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省内优势单位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14.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嘉兴秀洲光伏、长兴新能源等低碳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结合自身优势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力争实现绿色低碳领域全覆盖。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加大专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五)实施创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15.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凤凰""雄鹰""雏鹰"和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头部企业集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开展协同创新。16.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统筹规划全省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新技术园区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头部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大中小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合同研发、订单生产等合作方式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构建创新生态圈。(六)实施高端人才团队引育工程。17.加快领军型人才引育。结合"鲲鹏行动"等重大引才引智工程的实施,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推动和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及团队,重点支持"领域专精、层次高端、梯队有序"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提供高端人才保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95页18.加强技术转化人才培养。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需求,坚持市场导向,支持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绿色低碳人才,加大科技转化和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流动机制。(七)实施可持续发展示范引领工程。19.推进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以"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创建10家左右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德清县、新昌县等已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升级。20.引领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引导高新区通过完善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度,搭建核心技术攻关交流平台,健全绿色产业金融体系,支撑低碳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10家左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发展示范高新区,打造区域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样板。(八)实施低碳技术开放合作工程。21.推动国内外科技合作。聚焦氢能、储能、CCUS等领域,加强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依托省内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国际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等载体。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低碳领域高端创新载体。22.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鼓励长三角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进行科技交流,支持区域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合作,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促进长三角绿色低碳技术发展。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省级部门和各市、县(市、区)政府的工作协调。组建我省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战略指导专家委员会,为组织实施行动方案提供咨询和建议。按照"一盘棋"要求,充分衔接国家战略规划,积极融入国家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创新体系。(二)创新管理机制。《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96页深入实施"双尖双领"科技计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谋划我省低碳技术科研攻关体系,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采用择优委托、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方式,签订"军令状",探索建立适应颠覆式创新的研发组织模式。(三)鼓励多元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绿色低碳技术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四)强化评估监测。加强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安排,根据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特点,结合组织实施效果、技术发展新动向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研究,迭代完善技术攻关清单。《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97页山东省《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http://kjt.shandong.gov.cn/art/2021/8/24/art_13360_10290418.html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我省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引领产业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智能化发展为目标,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强化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供给,完善创新平台体系,集聚高层次人才,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和特色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引领全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系统思维,统筹布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项目、平台、人才、园区、企业、金融等各类创新资源配置,分阶段分步骤统筹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强化制度创新,着重营造公开、公正、透明的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98页——政策引领,特色发展。鼓励各地根据资源禀赋与发展水平,探索各具特色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模式。(三)工作目标到2023年,全省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绿色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产业化体系基本形成,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催生一批自主可控、国内领先的绿色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低碳科技园区,形成一批百亿规模的绿色创新型产业集群。二、强化绿色低碳科技供给1.出台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2030年)。按照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推进思路,强化科技任务统筹布局,明确技术路线图,构建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2.加强能源、固碳、碳汇等领域基础研究力量布局。鼓励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基金,围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等方向,解决和突破一批工业绿色转型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3.发挥我省资源与区位优势,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绿色原始技术创新,开展海洋、土壤、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研发与示范,构建碳汇固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系统,依托特色碳汇资源创建国家级海洋碳汇示范区。4.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效开发利用、先进核能、先进储能、现代智能电网等领域为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关键技术。5.围绕钢铁、化工、电解铝、建材、造纸、建筑、交通等高能耗行业,研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节能降碳和清洁生产、系列高效节能装备与工艺,工业余能深度利用、智能建造等关键技术,开展规模化工程技术示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99页6.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为产业链升级、区域低碳发展转型提供设计、研发、工艺、算法、运营等专业性、综合性科技服务。加强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试点,积极争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三、促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成果转化7.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氢进万家”、氢能炼钢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股权激励、共设研发基金等手段,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创新链等资源,成立创新联合体,加快推动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8.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技术转移机构,建设领域全覆盖、产业全链条、成果多类型的技术成果库。发布《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指导目录》,以市场化、专业化模式和机制面向社会进行推广和转化。9.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绿色低碳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专业化绿色低碳技术经纪人。依托科技特派员和农科驿站,积极推广先进绿色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与产品。引导支持我省社会力量设立绿色技术社会科技奖,对在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推广应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10.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及操作规程,对评价机构、评价人员、评价标准、评价流程等进行规范,推进评价标准化。积极发展市场化评价,规范第三方评价,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11.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技术领域授奖和项目布局比例,对高耗能、高污染技术成果实行“一票否决”。四、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12.高质量推动山东能源研究院、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布局绿色低碳领域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00页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绿色技术成果中试基地,面向行业提供检验检测、成果熟化等公共服务,绩效优秀的纳入省级中试基地。13.围绕绿色低碳领域布局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带动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各市结合自身实际对创新创业共同体给予补助,支持创新创业共同体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按照市场机制整合形成创新创业共同体产业发展基金总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共同体早期创业类项目和种子期、初创期企业,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五、壮大绿色低碳技术企业群体14.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每年支持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牵头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加速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进一步扩大创新券使用范围,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区域行业创新平台以非营利方式向绿色低碳领域中小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支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为绿色低碳领域中小企业提供按需定制的技术服务。在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中,设立绿色技术专场赛,促进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企业对接各类创新资源。15.遴选一批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采取精准措施,推动其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对属于集成电路、氢能领域且首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中小微企业给予15万元补助。依据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年度绩效,每培育1家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补助10万元,每家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每年最高补助200万元。遴选一批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纳入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库,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到科创板上市。16.遴选200家左右掌握核心技术的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支持其成为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化科技奖励“悬赏制”改革,鼓励绿色低碳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将产业突出贡献类项目奖金标准由3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01页六、培育绿色低碳产业集群17.重点支持济南智能输配电、青岛机器人、潍坊半导体发光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形成若干位居国际国内领先地位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氢能、北斗及卫星通讯、人工智能、绿色建筑材料等领域,以各类科技园区为依托,定向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示范工程。在济南、青岛、淄博建设3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在其他市建设一批生态环保产业基地和园区。18.深入推进“百城百园”计划,依托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按照“一区一产业集群”要求,支持建设特色明显、错位发展、绿色低碳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将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纳入厅市会商框架,通过省市联动,促进项目、平台、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落地,发挥作用。19.实施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引育计划,每年全省高新区围绕绿色低碳产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左右。推动高新区建设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支持高新区建设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突出绿色低碳产业特色,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科技型企业创办,根据年度绩效评价给予每家每年最高200万元补助。依托高新区建设低碳、零碳示范工厂和产业园,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推动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绿色技术产业学院,形成“产业基地+产业学院+科研平台”模式。20.鼓励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推广示范一批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对推广示范效果显著的农业科技园区给予后补助奖励。21.围绕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整合国家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资源,通过部省共建模式,依靠科技进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加快构建“省级实验区、省级示范区、国家级实验区、国家级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五级体系,全面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七、加强绿色低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02页22.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全球搜集行业顶尖人才和团队,绘制重点产业领域科技人才路线图,依托重点企业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精准集聚创新团队和急需紧缺人才。启动实施省“海外工程师”支持计划,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绿色低碳领域专业技能人才,以后补助方式给予企业引才用才补贴。23.支持科技型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绿色技术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产业领军人才。实施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大力引进绿色低碳领域青年人才。举办“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鼓励海内外引领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人才带资金、带项目来鲁创新创业。八、深化绿色低碳国际国内合作24.支持引导绿色低碳领域龙头骨干企业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知名高校科技合作。与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引导资金、项目合作、人才培育、平台建设”全方位合作,建设碳中和北方中心,打造多能融合、高效低碳的科技示范园区基地,成为国内领先的综合性碳排放碳中和科技创新高地。25.联合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沿黄省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成立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围绕绿色低碳领域,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26.加强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战略合作,共同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期刊品牌。27.强化与国际绿色组织金融合作,用好用足国际绿色贷款。鼓励各类创新主体主导或参与制定绿色技术国际标准,围绕绿色低碳领域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九、强化绿色科技金融政策支持28.设立山东省绿色技术银行有限公司,搭建绿色技术信息平台、绿色技术转化平台、绿色技术金融平台三大平台,集聚绿色技术评估、收储、增值、转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03页转化并提供金融整体解决方案的科技金融创新组织,带动全省绿色技术的落地转化和国际转移。29.深化科技资金股权投资改革,围绕绿色低碳领域投资一批重大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研制项目,对吸引社会资本跟投的,科技股权资金适当降低占股比例或提前退出。加强与省属国有重点企业在绿色低碳科技金融方面的深度合作,建立以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企业融资评价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投融资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资金支持。《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04页广东省《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http://www.gd.gov.cn/zwgk/wjk/qbwj/ybh/content/post_3972447.html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直驻粤有关单位: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反映。省政府办公厅2022年6月24日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的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打造符合广东实际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有力支持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把握“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统筹全省绿色金融发展与绿色金融安全,探索绿色低碳投融资新模式、新路径,为广东绿色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05页(二)基本原则。1.强化引领带动与区域协调。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区域发展格局,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珠三角地区、北部生态发展区与沿海经济带绿色金融创新发展。2.强化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加强政府在绿色金融规划指导、规范运作、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化、专业化发展。3.兼顾低碳技术发展与产业转型需要。既要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业发展,也要支持高碳产业的低碳化转型,防止“一刀切”,避免盲目对高碳排放行业抽贷断贷。4.兼顾改革创新与金融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产品工具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风险意识,提升绿色金融领域新型风险识别能力,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三)目标要求。力争到2025年,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重点领域绿色金融标准基本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全省设立绿色专营机构40家,绿色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扩大,信用类绿色债券和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较2020年翻两番。绿色保险全面深入参与气候和环境风险治理,累积提供风险保障超3000亿元。到2030年,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绿色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交易体系不断完善,碳金融市场有效运转;2030年前支持我省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二、主要措施(一)统筹规划全省绿色金融发展。《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06页1.持续增强珠三角核心区绿色金融的辐射带动能力。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加快推动电力、硅、锂等服务绿色发展的期货品种上市,开发碳金融衍生品,服务全国碳期货市场建设。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打造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平台,引导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碳排放信息,开展绿色证券指数、“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价体系等产品创新。支持广州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争取升级建设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和国家自主贡献项目库。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共同率先建立健全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绿色金融专业服务机构聚集发展。支持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因地制宜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扶持政策。(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配合)2.提高金融服务沿海经济带绿色产业发展能级。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湛江市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综合运用信贷、债券、租赁、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核电和气电等新能源、清洁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支持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制造等“三改”联动,推动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等金融服务创新。开展海洋、湿地等碳汇核算试点。鼓励符合要求的企业及金融机构探索蓝色债券等创新型产品,支持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沿海经济带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配合)3.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产品实现经济价值。指导北部生态发展区各地级市探索建立生态产品确权登记、基础信息调查、价值评价核算等体制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扩大林业碳汇交易规模,探索实现农业、城市绿地等生态产品价值。指导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环境权益、生态保护补偿抵质押融资,更好支持粤北生态区绿色农业、洁净医药、旅游康养等《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07页绿色产业发展。探索发行企业生态债券。鼓励北部生态发展区各地级市统筹生态领域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探索采用产业发展基金与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支持基于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各地级市政府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配合)(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1.完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境内外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金融分(支)行,制定绿色金融业务管理办法,在客户准入、业务流程、绩效考核、理赔管理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经营。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业务中心、绿色金融培训中心、绿色产品创新实验室等组织机构,提升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和绿色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支持设立服务绿色产业发展的绿色小额贷款公司、绿色融资担保公司、绿色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支持中外资金融机构、企业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服务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鼓励绿色金融研究机构、专业智库创新发展。(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牵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2.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研发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开展绿色信用贷款、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碳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绿色供应链票据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外发行气候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转型债券等绿色债券和绿色债券融资工具。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和担保增信等方式,降低绿色低碳企业发债难度和成本。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理财、信托、基金等金融产品。构建多场景的绿色保险产品体系,开展清洁技术保险、绿色产业、建筑保险、碳交易信用保证保险、碳汇损失保险、巨灾保险、气候变化指数等绿色保险产品创新,探索差异化的保险费率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参与环境与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研究面向投保主体的环境与气候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鼓励发展重大节能低碳环保装备融资租赁业务。《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08页探索发展专业化的政府性绿色融资担保业务,支持担保机构创新模式,扩大担保覆盖范围,放大授信倍数,支持绿色领域投融资。(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牵头,省财政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配合)3.加快培育绿色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组建省级绿色认证中心,开展绿色项目专业认证,并将认证结果作为绿色融资与财政奖补等激励政策实施的依据。鼓励碳核算与核查、绿色认证、环境咨询、绿色资产评估、数据服务等绿色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建立健全对绿色低碳项目和企业的识别、认证、评估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省生态环境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4.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绿色金融地方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全省绿色金融标准,强化绿色金融标准在绿色融资企业与项目评价方面的应用。探索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跟踪,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专业技术机构,对企事业单位自身运营及投融资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和个人的减碳行为进行全面核算、登记、评估、评价。完善绿色金融信用体系,依托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等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对接省碳排放监测管理云平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与金融信息共享,为金融机构提供多渠道、多维度的绿色产业、项目信息与绿色融资企业画像,协助解决绿色项目识别和金融服务的有效衔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配合)5.推动金融机构绿色转型。构建绿色金融信息披露与监督机制,开展银行业保险业绿色低碳专项行动,实施“零碳”(低碳)机构网点建设示范、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示范、绿色项目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示范、绿色金融数字信息系统改造提升示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和投融资活动碳足迹披露示范。鼓励金融机构制定支《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09页持碳达峰行动的工作方案与中长期战略规划,建立鼓励性的绩效考核、激励约束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运用多种手段实现碳达峰。(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落实)(三)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园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依托省级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探索与碳排放强度挂钩的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精准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智能家电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低碳发展。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根据产业链数字图谱和重点行业碳达峰路线图,积极开展绿色小微金融和绿色供应链金融创新,推动降低全产业链碳排放强度。建立产业园绿色低碳发展的正面清单,引导金融机构给予重点授信支持,有力支持全省产业园区循环化、绿色化改造顺利实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证监局、深圳证监局配合)2.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探索绿色技术清单管理机制,建立节能减碳技术改造目录、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目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目录“三张清单”。推动资金资源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领域倾斜。深化投贷联动等融资服务方式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零碳、负碳前沿/颠覆性技术攻关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对绿色企业上市的支持和服务,引导各类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创新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绿色双碳板。支持优势绿色龙头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向绿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技术转化平台建设,促进绿色技术评估、收储、孵化、增值,为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及产业化提供金融整体解决方案。(省科技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深圳证券交易所配合)《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10页3.支持传统高耗能产业低碳转型。在部分地市或区域率先开展企业碳账户试点,建立企业生产碳排放可计量体系,根据碳排放强度核算企业碳排放等级。鼓励金融机构将企业碳排放信息、第三方环境信用评价等环境绩效纳入授信审批管理流程,采取差别定价、授信,对钢铁、石化、水泥、陶瓷、造纸等行业企业形成控碳减排的约束激励,推动高耗能产业低碳转型。支持“两高”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和碳减排支持工具,获取更低成本资金实施降耗升级、绿色转型。鼓励保险机构参与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在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处置等高风险领域持续推动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争取2025年前,实现全省高风险领域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全覆盖。(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各有关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4.支持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以碳排放强度和绿色属性为核心指标,建立省、市、县三级绿色项目库,从全省层面遴选低碳排放的重大绿色产业项目入库。定期发布绿色低碳项目融资需求,推进常态化融资对接。编制绿色金融服务项目操作指南,收集整理绿色金融支持重点领域碳达峰案例,指导金融机构创新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方式。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开展绿色公交、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设施等领域绿色租赁业务。鼓励政策性银行加大对农业领域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保险+期货+银行”等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支持绿色农业创新发展。拓展重点领域绿色项目投融资渠道,探索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未来收益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农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的中长期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实际制定授信支持政策,对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标准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给予绿色金融支持。(省发展改革委、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11页住房城乡建设厅,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配合)(四)进一步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1.完善广东碳金融市场功能。培育区域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机制。探索搭建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平台,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和合同环境服务融资。逐步将交通运输业、数据中心、陶瓷生产、纺织业等高碳排放领域与超高超限超能耗公共建筑,纳入碳排放交易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条件下,参与碳市场交易,为碳交易提供资金存管、清算、结算、碳资产管理、代理开户等服务。探索碳交易跨境便利化机制,开展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并积极使用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引入港澳及境外投资者。(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配合)2.丰富发展碳金融工具。探索发展碳资产抵押融资、碳资产托管、碳回购、碳基金、碳租赁、碳排放权收益结构性存款等金融产品,提升碳市场流动性。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基于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绿色项目收费权等环境权益的新型抵质押融资模式。探索建立高效的抵质押登记及公示系统,推动环境权益及其未来收益权成为合格的抵质押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碳普惠制,扩大碳普惠制消纳场景,为碳普惠项目提供金融服务。(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牵头,省生态环境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配合)(五)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领域合作。1.强化绿色金融合作发展。建立粤港澳绿色金融合作专责小组,搭建绿色金融信息互通共享机制。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立合作开放新机制,搭建绿色金融跨境服务平台,促进金融资源与绿色项目有效对接,推动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交流。建立绿色《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12页债券项目储备,搭建绿色债券发行服务中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企业赴港澳发行绿色债券。探索跨境绿色融资、绿色金融资产跨境转让,支持境外投资者通过直接投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等渠道参与绿色投资。积极对接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吸引境外保险公司、主权基金、养老基金、ESG基金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项目提供投融资和技术服务。探索以人民币计价的碳金融衍生品,鼓励使用人民币作为相关交易的跨境结算货币。(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广州、深圳市政府,省政府横琴办配合)2.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和服务互认共认。携手港澳开展碳金融领域标准、体系和产品研究,推动粤港澳三地环境信息披露、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绿色企业项目认定标准、绿色信用评级评估、绿色债券原则(GBP)等绿色金融标准的互认互鉴。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服务互认共认。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探索包括碳排放权、核证自愿减排项目等核证、登记、交易、结算规则,加强与国际机构和平台的交流合作,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气候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广州、深圳市政府配合)(六)强化绿色金融风险监测与防控。1.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资金后续使用管理。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绿色金融产品资金的后续管理,监督产品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避免出现项目“洗绿”风险,发现存在资金违规挪用情况的,及时采取必要的内部风险控制措施。(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牵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配合)2.构建绿色金融风险监测防范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测算高碳资产风险敞口,不断优化资产质量。指导金融机构健全风险压力测试体系,有效覆盖气候变《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13页化金融风险和经济绿色低碳的“转型风险”,研究推出风险应对工具,持续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加强对绿色债券发行人违约风险的监测和防控。支持金融机构建设绿色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绿色金融风险分析系统、绿色金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做好应急预案,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广东银保监局、深圳银保监局牵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证监局、深圳证监局配合)(七)构建精准有效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体系。1.强化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财政支持。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各地级以上市设立绿色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健全绿色低碳项目融资费用补贴和风险分担机制,对金融机构绿色信贷风险给予补偿,对小微企业获取绿色融资开展的绿色认证与融资担保费用给予补贴,对绿色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给予补贴。鼓励符合条件的绿色领域建设项目申报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需求。研究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联合设立绿色低碳类基金。(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2.健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配套机制。积极用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作为发放再贷款的合格抵押品,便利地方法人银行管理流动性。研究将开展信息披露、支持碳减排活动、绿色债券持有量等作为新增指标纳入金融机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绿色金融评价,探索将评价结果纳入央行评级,作为央行专项货币政策优先使用、地方政府部门专项激励政策和财政资金管理招标的参考依据。支持绿色金融创新项目申报金融创新奖。(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牵头,省财政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银保监局、深圳银保监局配合)3.开展省级绿色普惠金融创新试点。围绕我省区域均衡发展布局,鼓励符合条件的园区、地区和机构积极申报开展碳账户、碳普惠、碳汇等绿色普惠金融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14页新试点。各有关部门要向获批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的园区、地区和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各试点单位根据区域优势与产业特色制定试点方案,聚焦绿色金融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先行先试,为全省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的有效实施探路。(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生态环境厅,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各有关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建立由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省有关部门与中直驻粤金融管理和监管部门为成员的绿色金融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动配合,形成有效工作合力,有关工作情况及时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汇总。(二)建立数字化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绿色低碳信息共享,定期归集、更新企业碳账户、绿色低碳项目库、环境信用信息等绿色信息,建立面向省、市、县三级金融机构的信息推送机制。(三)加强统计监测。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专项统计制度,探索建立涵盖银行、保险、证券的绿色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和绿色金融统计工作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工作的监测。《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15页吉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http://www.jl.gov.cn/zw/yw/jlyw/202112/t20211216_8323821.html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我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生态强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着力构建清洁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变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工作原则《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16页——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坚持全省一盘棋,强化总体部署,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鼓励各地区、各领域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节约优先,源头管控。坚持全面节约战略,推动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持续降低,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加快形成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加强政府政策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投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以及碳排放权等市场化机制,形成有效激励约束。——先立后破,防范风险。科学、稳妥、有序把握工作节奏,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实现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5%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5.8%,森林蓄积量达到11.02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6%,森林蓄积量达到11.41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17页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三、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三)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导向和目标任务全面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性作用和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地方各级规划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的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四)强化“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绿色低碳导向。加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衔接,在“一主”“双廊”“双带”“双线”“双通道”“双基地”“双协同”布局实施过程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五)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的协同效应。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六)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鼓励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制定碳达峰方案,明确碳达峰时间和碳达峰路径。开展钢铁、煤炭去产能“回头看”,巩固去产能成果。推进工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服务业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探索数字化方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服务业发展。(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建立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等相关规定,控制高耗《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18页能高排放行业产能,延伸产业链,促进提质增效。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需按国家要求先纳入相关领域产业规划。严格执行国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八)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以及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装备、商用卫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鼓励新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五、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九)强化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双控制度。坚持节能优先,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探索推进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加强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地区实行高耗能项目缓批限批。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开展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十)提升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讯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健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落实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加强能效对标达标,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十一)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严格审批(核准、备案)新增耗煤项目,实行煤炭消费指标管理和减量替代管理。严格控制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有序关停改造分散燃煤锅炉和小火电,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因地制宜推进煤改电、煤改生物质。开展油页岩勘查,进一步加强油页岩原位等技术攻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19页推进松原国家油页岩先导试验示范区建设。强化风险管控,完善煤炭供应体系和应急保障能力,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十二)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我省西部地区丰富的风光资源和盐碱地、河滩地等未利用土地资源,推动骨干企业整县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利用鲁固直流和“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等电力外送条件,全力推进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打造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加快白城、松原“绿电”示范园区建设,提升清洁能源本地消纳能力。推广干热岩地热采暖示范工程,打造“全域地热三峡”。稳妥实施核能供热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打造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应用服务的完整储能产业链,推动储能设施建设。实施氢能开发利用工程,加快“北方氢谷”建设,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十三)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建设,提升电力系统消纳新能源的能力和综合效益。推动三江流域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实施东部“山水蓄能三峡”,打造千万千瓦级东北应急调峰调频保障基地。推动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推进电网体制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六、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十四)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深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持续降低客货运输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优化客运组织,推动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客运实载率。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整合运输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十五)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红旗新能源繁荣基地、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建设。公共交通等领域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优先采用清洁能源车辆。深入实施“旗《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20页E春城、绿色吉林”行动,加快长春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建设,推动长春市城区公共出行全面电动化。探索推广氢能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十六)积极引导绿色低碳出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自行车专用道、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提高共享交通工具投放力度。引导公众主动选择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升公共出行比重。加快充换电网络系统、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哈长城市群和长春都市圈为核心的高速公路充换电设施布局。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七、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十七)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绿色低碳转型。在城乡建设运营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理念。推动长吉、长平一体化协同发展,建设城市生态廊道,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和高耗能公共建筑建设。强化绿色施工管理,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加强建筑拆除管控,杜绝大拆大建。持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十八)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发展超低能耗、低碳建筑。持续推进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既有建筑和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推广住宅房屋分户控制供热,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农村建筑节能,加快农房节能改造,鼓励绿色农房建设。(十九)优化城乡建筑用能结构。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推动光伏发电在城乡建筑中分布式、一体化应用,提高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开展工业余热供暖应用,进一步提升城镇集中供暖比例。积极推广热泵、燃气、生物质能等清洁低碳取暖。加大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推广力度,因地制宜选择取暖方式。八、加快绿色低碳科技研发《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21页(二十)加强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建设。制定科技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支撑方案。加强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鼓励在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二十一)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究攻关。谋划实施绿色低碳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绿色低碳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攻关,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核心技术问题。支持开展智能电网技术,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氢能生产、储存、应用技术,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的研发应用,并将相关研究方向纳入省科技发展计划。九、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二十二)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占用农业和生态空间,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重要生态空间的固碳作用。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建立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主体、各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十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总量。坚持系统观念,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施第三个“十年绿美吉林”行动,加快建设东北森林带、北方(吉林西部)防沙带、林草湿生态连通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东北东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强草原和自然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落实湿地管护责任,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深入总结推广“梨树模式”,坚持打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保护性耕作、耕地地力培肥等重大工程建设。十、提高对外合作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十四)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22页加大自主品牌培育,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提升出口商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全面融入绿色低碳产业链。(二十五)加强绿色低碳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区位优势,参与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构建大图们江开发开放经济带,进一步深化吉浙对口合作,促进吉林与东北亚相关国家和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浙江等省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清洁能源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及产品“走出去”。充分利用东北亚地方合作圆桌会议机制,开展绿色低碳发展的交流与合作。十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二十六)完善投资金融政策。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绿色投融资政策体系,严控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碳达峰、碳中和,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投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引导金融机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融资支持。支持我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二十七)强化财税价格政策支持。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有效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市场需求。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等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市场活力。严格执行差别化电价、分时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研究完善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财税支持政策。(二十八)推进市场化交易。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对纳入碳市场的重点行业控排企业开展配额分配和履约监管工作。探索开展用能权交易工作,做《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23页好与能耗双控制度衔接。研究建立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将碳汇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畴。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综合服务。(二十九)建立健全统计核算和法规标准体系。建立我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强化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加强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及时修订和完善与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行地方性法规。严格执行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快地方节能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构建我省绿色低碳标准体系。(三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省能源安全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整体工作的部署安排和系统推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三十一)强化统筹协调。省能源安全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研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定期调度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策取向一致、步骤力度衔接。(三十二)压实地方责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落实举措,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三十三)严格监督考核。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强化评价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24页河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http://www.hebei.gov.cn/hebei/14462058/14471802/14471750/15298032/index.html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落实“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工作原则,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强化系统观念,科学把握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和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6.5%,森林蓄积量达到1.95亿立方米,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继续大幅下降;非《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25页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8%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2.20亿立方米,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三、深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绿色转型发展(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行业产能置换规定,优化产品结构,严禁新增产能。合理控制煤电、煤化工、煤制油气等行业产能。严格落实国家石化布局规划和政策规定,有序实施列入国家规划重大石化项目。严把拟建项目准入关,全面排查清理在建项目,深入挖潜存量项目,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约束,严格核准备案、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增量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禁建设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二)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开展重点行业去产能“回头看”,巩固去产能成果。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加快推进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和清洁生产。推进钢铁行业短流程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试点示范富氢燃气炼铁;优化石化化工行业原料结构,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加强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产量约束机制。持续保持“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逐步推广应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推动实现近零排放。(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吸引聚集国际国内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一批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化基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绿色供应链。《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26页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四)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做好产业布局、能源规划、重大项目等与能耗双控目标统筹衔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新上高耗能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能效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对能耗双控形势严峻地区实行项目缓批限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强化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严格评价考核。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五)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优化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空间布局和用能结构,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探索开展能耗产出效率评价,推动能耗要素向单位能耗产出效率高的优质产业、企业、项目流动。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监察。(六)大力削减煤炭消费。进一步淘汰煤电落后产能,等容量置换建设大容量、高参数机组,推进煤电升级改造,有序减少发电小时数和耗煤量,推动煤电逐步向基础性、调节型调峰电源转变。谋划建设新的输电通道,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调入比例。推动工业、采暖等领域电能和天然气替代,置换锅炉和工业窑炉燃煤。持续抓好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取暖。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严格落实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严控新增产能的新改扩建耗煤项目。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七)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打造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及太行山沿线等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张家口、承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大数据、制氢等产业和清洁供暖、公共交通领域应用,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推进国家氢能示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27页试点建设,提高制氢储氢运氢用氢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建设抽水蓄能重点工程,加快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规模化应用。构建适应非化石能源高比例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数字化,打造“数字能源”。(八)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机制。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完善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运行机制。五、有效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九)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构建绿色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格局。加快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港口码头铁路专用线建设,完善铁路货运网络,加大“公转铁”力度,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由公路向铁路、水路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布局建设“无水港”。创新货物运输组织形式,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仓统配。优化客运组织,引导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完善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十)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加大电动汽车推广力度,持续推进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市政、城市配送、邮政快递、铁路货场、水运码头、机场等车辆电动化进程。加快氢燃料电池重卡推广应用。加快淘汰老旧运输工具,常态化开展重型柴油货车尾气排放达标整治。(十一)建设低碳基础设施。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新能源设施统筹布局规划建设。提升车用充电桩(站)覆盖面和使用率,推进加氢站建设。实施港口岸电、空港陆电改造。《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28页(十二)打造绿色出行体系。加强省内城市间轨道交通联系,提速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推广城市绿色出行模式,不断优化城市公交网络,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自行车专用道、行人步道等慢行设施建设。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六、大力推广低碳生产生活和建筑方式,全面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十三)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耗能公共建筑建设。加强建筑拆除管理,杜绝大拆大建。加快绿色社区建设。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十四)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近零能耗建筑,形成产业链体系。逐步实行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广农村住房建筑导则,支持建设绿色环保的宜居型农房。(十五)优化建筑用能结构与建造方式。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开展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因地制宜推进清洁低碳供暖。加快建筑领域电气化进程。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推动装配式建筑逐步成为主要建造方式。(十六)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全民节能低碳教育,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有效减少用能消费,节约能源资源。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七、加大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十七)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依托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完善学科布局,鼓励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开展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成因、森林海洋生态系统碳汇、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等基础理论研究。实施省碳达峰碳中和创新专项,采取“揭《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29页榜挂帅”等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典型场景应用示范。鼓励建立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十八)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应用。聚焦钢铁、煤电、水泥等高碳排放行业,加快布局节能减碳技术、工艺、材料、零部件、设备研究项目,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深入推进先进智能电网、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加快高效节能电机、余热余压利用、大型光伏和风力发电机组、氢能制运储加、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等适用技术规模化应用。支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区块链等绿色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八、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全面推进生态体系建设(十九)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落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分区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严格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系统。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全面完成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治理。(二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国土绿化工程,加强森林抚育。以坝上、太行山、燕山等地区为重点,推进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原治理。实施白洋淀、衡水湖等湿地修复工程。深入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蓝色海湾”和海岸带整治修复,实施海草床、盐沼等蓝碳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推广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提高土壤有机储碳量。九、加强绿色产能国内国际合作,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十一)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大力推动高质量、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出口,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二十二)积极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合作,带动先进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引进亟需的绿色低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30页发展关键技术、装备并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引领和参与钢铁、氢能等优势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宣传引导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十、有序推进区域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示范区建设(二十三)梯次有序推进各地碳达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排放总量等条件,推动分区域分梯次达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峰。支持创建碳达峰试点园区。(二十四)开展碳中和先行先试。推动实施一批规模化储能、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氢能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净零排放和碳中和示范工程。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园区。开展张家口低碳奥运赛区和雄安新区近零碳区试点。(二十五)协同推动京津冀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生态共建共享、环境联防联治,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建立碳排放分担机制。打造京津冀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条,构建氢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高碳排放行业绿色低碳改造、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产业化应用等领域对接合作,推动形成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十一、健全地方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坚持分类指导和有序推进(二十六)健全地方法规。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法规规章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法规。在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城乡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法规制修订过程中,增加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内容。(二十七)完善标准计量体系。制定修订一批严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能耗限额地方标准,提升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落实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落实低碳产品标识制度。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按要求增加碳排放评估内容。《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31页(二十八)提升统计监测能力。健全重点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建立生态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和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开展海洋碳汇生态系统分布状况调查。(二十九)实行分类指导。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碳排放强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要对标先进标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碳排放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和资源型地区要严于全国标准,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碳达峰。十二、进一步优化政策机制,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能源资源作用(三十)完善投融资政策。严控煤电、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扩大产能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支持力度。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等制度。支持发行绿色公司债券。鼓励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设立省低碳转型基金。(三十一)完善财税政策。各级财政加大对绿色降碳项目、技术研发等支持力度。执行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强化绿色低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三十二)完善价格政策。优化环保电价政策,对能源消耗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用能单位执行惩罚性电价,对高耗能行业按照限制类、鼓励类等实行差别电价,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细化居民阶梯电价和分时电价政策。(三十三)完善市场机制。积极组建中国雄安绿色交易所,推动北京与雄安联合争取设立国家级CCER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科学分配碳排放配额,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入市交易、履约清缴。健全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加快培育碳减排服务业。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广“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促进节能服务行业发展。十三、切实加强组织实施,统筹协调督查和考核《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32页(三十四)强化组织协调。坚决落实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整体部署、系统推进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行调度,督促目标任务落实落细。(三十五)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按照本实施意见确定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职责分工抓好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省有关部门要制定全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及专项方案,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和雄安新区要细化落实措施,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三十六)强化规划衔接。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融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市县规划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持保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三十七)强化应急保障。严格能源安全风险管控,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保障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平稳过渡。完善能源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强化煤电油气运协调调度,建立应急保障预案体系,完善煤炭、石油、天然气储备制度。(三十八)强化监督考核。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强化结果运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有关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内容。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33页湖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http://gxt.hunan.gov.cn/gxt/xxgk_71033/tzgg/202203/t20220321_22709872.html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主要目标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系统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到2025年,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7.1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8.45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34页到2060年,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二、优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布局(一)坚持规划引领和底线管控。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国土空间、行业、区域等各级规划的支撑保障。坚守生态、能源安全底线,统筹平衡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供给。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的衔接,确保各地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二)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立足“一带一部”,对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优化“一核两副三带四区”经济格局,统筹长株潭、洞庭湖、湘南和大湘西四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和重点区域低碳转型。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碳达峰,推动岳阳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张家界永定区、郴州资兴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建设。三、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三)全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科学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工艺革新,强化信息技术绿色赋能,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制定石化化工、焦化、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一行一策”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度。依法依规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绿色产品研发、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物流和绿色管理。(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绿色矿山、工厂、园区,完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大力提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先进材料、装配式建筑等优势产业集群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水平。加快先进储能材料、智能网联汽车、《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35页节能环保、新型电力装备等绿色产业布局,壮大新材料、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创意、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五)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制定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理目录,加强窗口指导、从严监管,强化政策协同、综合施策。对在建、拟建、存量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加强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项目准入管理,严格实施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替代。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实施改造升级,提前谋划碳核算、碳交易工作。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六)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充分发挥煤电基础保供和应急调峰作用,科学布局大型清洁煤电,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严格能效约束,突出先进标准引领,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煤降碳。因地制宜推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七)合理调控油气消费。控制石油消费增速,推动成品油质量升级,提升油品消费领域能效水平。加快推进“气化湖南”工程,加强气源建设,完善输气管网和储气调峰设施,合理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积极开拓天然气消费市场,推动煤改气工程,推进天然气“进镇入乡”。(八)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加快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积极扩大地热能供暖制冷利用规模。鼓励开展水电增容挖潜。积极争取省外“绿电”输入,逐步提升清洁能源输入消纳量。谋划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储能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大力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36页(九)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健全以中长期市场为主、现货市场为补充的现代电力市场体系。落实峰谷分时电价和需求响应政策机制,加快煤电、气电、储能等调节性电源建设,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完善油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逐步实现同网同价。五、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十)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机制。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及配套机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严格源头管控,做好园区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地方实行项目缓批限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加强分析预警,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十一)提升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提升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全面开展能效对标,打造一批能效“领跑者”。健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强化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高质量建设和使用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节能综合服务等市场化节能方式。(十二)全面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体系,鼓励逆向物流回收,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与可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推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资源回收利用,创建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实施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培育壮大再制造领军企业。推进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六、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十三)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科学规划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网络,实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37页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工程。实施紧凑型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加强慢行系统建设。加快长株潭国家物流枢纽共建共享,推进衡阳、岳阳、郴州、怀化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升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绿色物流水平。(十四)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推广智能交通,鼓励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积极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实施高效清洁运输装备推广工程,推动实现零排放配送车辆市区24小时无禁区作业。加快建设主要港口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岸电全覆盖工程等绿色水运体系。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七、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十五)推进城乡建设管理低碳转型。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普及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提升建筑循环化利用水平。加快绿色社区建设,推行绿色物业管理。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加快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让绿色成为最亮丽的底色。(十六)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健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低碳建材,提高城市和园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加快城镇大型公共建筑、老旧小区等绿色化改造,积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提升建筑舒适度和能效水平。(十七)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不断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因地制宜发展热泵、燃气、生物质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制冷,加快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应用。鼓励发展工业余热、水源热泵等协同互补模式。八、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38页(十八)加快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制定湖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落实国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强基础前沿创新引领,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研究。支持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生态系统碳汇等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省内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校增设相关学科专业。(十九)加强绿色低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揭榜挂帅”机制作用,实施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创新攻关行动。重点支持储能和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与建筑一体化、高耗能行业低碳流程重塑工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废弃物资源化与再制造、储能、氢能等重大技术研发。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用结合,聚焦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二十)加快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提升工程,定期发布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目录。推动金融资本与科技要素有效融合,促进绿色低碳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实施创业创新主体培育行动,鼓励建设低碳技术领域专业孵化器、创业创新基地。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和服务机制。加强绿色低碳技术转移、节能环保装备等国际科技合作,积极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九、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二十一)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严守“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强化长株潭生态绿心、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南岭和武陵山生态功能区等建设,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监管,提升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能力。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二十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林业碳汇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综合碳汇价值。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39页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动森林扩面提质,增强森林植被和土壤碳汇能力。实施水域、河道、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生态功能区生态涵养带建设。推进岩溶地区、矿山尾矿区等地质碳汇调查,探索岩溶地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二十三)巩固农业生态碳汇能力。发挥我省农业林业大省优势,壮大农业林业碳汇产业,探索碳汇与乡村振兴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粮油工程。发挥大水面渔业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提升秸秆、农膜、畜禽粪污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农业智慧、生态、增汇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普及节能低耗智能化农业装备。全面推广环保型高效肥料与生物农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发展高附加值低碳农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夯实法规标准统计基础(二十四)健全法规规章。全面清理省内现行法规规章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认真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订湖南省实施办法或条例。研究出台省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规规章。(二十五)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标准计量体系,抓紧制定修订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绿色低碳产品等地方标准及配套措施。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建立健全重点行业和产品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落实低碳标准标识制度。积极参与碳核算、碳交易等国家标准制定。(二十六)提升统计监测和节能监察能力。加强省市县能源统计、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高耗能行业和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能耗统计监测体系,推进碳源、碳汇变化监测与评估,提升二氧化碳信息化实测水平。加《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40页强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全省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定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建设,提升能力水平。十一、完善政策机制(二十七)完善投融资政策。加快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积极落实好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规模。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碳汇、绿色低碳技术等项目投融资支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投融资。整合省级有关基金,争取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二十八)完善绿色财税价格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技术研发应用等的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两型”采购标准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采购份额。落实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新能源车船等税收优惠和碳减排税收政策。严格执行差别化电价、分时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推进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农业用水相关收费政策。研究形成具有合理约束力的碳价机制。(二十九)健全市场化机制。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等交易机制。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健全省内碳排放配额市场调节、抵消等工作机制,引导全省控排企业全面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三十)畅通开放交流渠道。推进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协同配合,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持续深化中非经贸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41页区合作共建,推动我省新能源装备、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鼓励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十二、强化组织实施(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建省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碳达峰行动组织实施和碳中和战略谋划,做好与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的衔接,定期调度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落实碳达峰行动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科学合理制定本地本行业落实举措,明确碳达峰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鼓励城市、园区按规定开展碳达峰试点,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三十二)强化风险管控。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处理好节能减碳、减污降碳与全省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日常生活的关系,做好重大风险研判和化解预案设计,确保安全降碳。(三十三)注重宣传引导。强化全民节能低碳环保和资源能源环境国情教育。促进绿色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创建活动。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素质能力。(三十四)严格考核指导。各地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强化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考核,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市县、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市县和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有关落实情况纳入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内容。各市州、省直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42页江西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http://www.jiangxi.gov.cn/art/2022/4/6/art_396_3909118.html近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现将实施意见予以公开发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加快推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精神,推动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现就做好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为支撑,以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有序,节约优先、绿色变革,政府引导、市场发力,防范风险、安全降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道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加快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43页到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新突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机制初步形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3%,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在全国前列,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活立木蓄积量达到9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先进高效的节能降碳技术与碳中和路径全面推行,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二、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优化行动,加速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高碳行业工艺流程再造、低碳工艺革新。大力发展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迭代升级。培育壮大一批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绿色低碳制造业。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绿色产业示范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建设。打造一批碳中和产品、工厂和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持续巩固煤炭、钢铁去产能成果。(二)加快农业绿色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强粮食、畜牧等传统产业,做优富硒大米等名特优产业,发展林下经济、竹木加工、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等高附加值产业。深化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实施“赣种强芯”提升工程,加快建设“赣鄱正品”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44页质化、品牌化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行绿色种养技术模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三)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加快服务业绿色转型,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赋能服务业升级。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推进第三方治理方式。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科学规划和统筹部署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实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倡导大中型活动碳中和,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打造会展龙头企业,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四)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控。建立健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建立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单,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统筹推进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理整改,实行台账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五)培育壮大低碳、零碳和负碳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鼓励低碳原辅材料产业、低碳建筑材料产业和低碳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零碳电力产业,统筹推进氢能研发应用,探索建设零碳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负碳产业,重点发展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资源化利用和生物炭大规模制备等产业。三、有序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一)严格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约束管控。加强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地区实行项目缓批限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落实节能监察制度,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加强节能事中事后监管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实施重点城市、园区、行业节能降碳工程。(二)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有序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合理控制石油消费,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积极推进终端用能领域电能替代,推广新能源《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45页车船、热泵、电窑炉等新兴用能方式,全面提升生产生活终端用能设备的电气化率。统筹煤电、可再生能源发展和保供调峰,支持应急和调峰电源发展,做好重大风险研判化解方案。(三)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用地规划与保障,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大力推进光伏开发,有序推进风电开发,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和城镇生活垃圾发电发展。稳妥推进核电发展。积极引入优质区外电力,着力建设清洁能源电力特高压入赣通道,推进赣闽联网工程。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规划建设一批抽水蓄能设施项目,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四)深化能源制度改革。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机制和政策措施。深化电力制度改革,探索建设江西电力现货市场,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机制。落实国家电网体制改革、国家煤炭和油气等市场化改革,积极融入国家统一能源市场。稳步推进省级天然气管网改革。探索城镇燃气特许经营权改革。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一)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和养护全过程。完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建设现代集疏运网络,深化全省口岸同线同标同质“三同”试点。做大做强多式联运,促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高大宗货物长距离铁路、水路承运比重。优化客运组织方式,提高客运实载率。持续推进公路超载超限整治。(二)开展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示范推广。开展绿色船舶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广和应用。推广智能交通,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完善加氢、充电、港口、机场岸电等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大力推进城市居住区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46页(三)积极引导绿色出行。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推动共享出行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五、着力促进流通消费绿色低碳转型(一)打造智能绿色物流。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推行物流装备标准化。支持智能化设备应用,培育智慧物流、共享物流等新业态,打造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智能配送等应用场景。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和产业聚集区,全面推行“互联网+货运物流”模式。(二)发展绿色贸易。深入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严格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管理,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深化生态环境、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国际合作。(三)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推动商场和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再生产品销售专区。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大力提升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节能家电等绿色产品市场吸引力,加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绿色产品采购力度。积极推进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扩大“江西绿色生态”标志覆盖面,严厉打击虚标绿色产品行为。(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清洁)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行碳积分、碳账户等碳普惠政策。六、系统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一)加快城乡建设低碳转型。树立城乡绿色国土空间规划理念,推进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开展生态园林城市(镇)、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47页低碳城市(县)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加强建筑拆除规范管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严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发展零碳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促进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低碳改造升级。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加强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管理,逐步推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推进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全面推广使用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农房发展。(三)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逐步普及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用能领域电气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发展余热供暖。提升燃气等能源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和建设水平,因地制宜推行浅层地温能、燃气、生物质能等高效清洁分散供暖方式。七、大力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一)科学编制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对标国际国内科技前沿,分领域、分行业科学编制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建立健全有效激励约束制度,遴选和推广应用一批碳达峰碳中和先进适用技术。(二)加强绿色低碳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加强碳排放、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基础与技术方法研究。开展热力、电力、煤炭等碳排放因子基础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监测核算技术方法。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探索森林、湿地、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立体监测,开展碳储量、碳收支与固碳效应研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组织低碳、零碳、负碳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基础研发攻关,加快能源结构深度脱碳、高效光伏组件、生物质利用、工业流程再造、安全高效储能、固碳增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三)构建碳中和创新生态系统。深入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重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专项行动,打造节能降碳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心。大力培《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48页育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智库。大力支持高校开设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推进“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健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供需精准对接。八、积极培育绿色低碳市场(一)巩固生态系统碳汇成果。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并提升现有森林、湿地、草地和土壤等固碳作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实行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水平。加强鄱阳湖流域治理,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依托国有林场打造森林碳汇发展片区。加强湿地、草地保护修复,增强湿地、草地固碳能力。加强农田保育,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增加农田碳汇。(三)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定期编制省、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进一步完善排污权、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积极建设环境资源权益交易市场,依托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交易平台,加强环境资源权益计量、核定和监管。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开展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交易的生态补偿制度,推动将碳汇纳入生态保护补偿核算范畴。充分利用森林、湿地、草地等碳汇资源,鼓励开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工作。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碳排放报告与信息披露工作。九、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法规制度(一)完善法规规章。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规规章政策间的衔接。加快绿色低碳领域相关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推动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规制度。广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释义解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49页(二)强化标准服务。完善“标准+认证”的“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服务体系。加大可再生能源领域地方标准制定修订力度,加快节能地方标准更新,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绿色认证,推广碳足迹认证。加强标准衔接,积极参与相关国内、国际标准制定。(三)加强统计监测。健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计量制度,开展能源生产和消费、碳排放情况统计跟踪监测与分析,强化预研预判预警。加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观测和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深化“生态云”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建设全省碳排放、碳汇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打造“双碳”智治平台,实现智慧控碳。(四)完善经济政策。建立全省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库,严控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统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大示范和重大工程。全面落实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价格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五)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碳金融产品。推动设立碳中和基金。加大信贷对绿色低碳领域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抵押贷款产品。拓宽绿色低碳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发挥绿色保险保障作用,鼓励保险机构将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与保费定价机制。积极推进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风险监测、预警、评估与处置工作。十、切实强化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全力推进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工作统筹、系统谋划和跟踪评估。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定期调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协调研究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50页和先行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二)强化责任落实。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自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省委、省政府报告。(三)引导社会参与。各类市场主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实施有针对性的节能降碳措施。建立单位和个人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和社团组织作用,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加大法治宣传力度,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四)严格监督考核。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省委巡视、省委和省政府督查、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内容。加强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增加考核权重,科学考核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工作突出的地方、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和单位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51页江苏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http://www.zgjssw.gov.cn/fabuting/shengweiwenjian/202202/t20220208_7412170.shtml为全面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决策部署,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紧紧围绕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全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工作原则——统筹推进。坚决服从中央统一部署,坚持全省上下一盘棋,强化总体设计、整体部署、分类施策、系统推进,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引导全民《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52页参与。把减污降碳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稳中求进、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幅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科技、产业和制度创新协同并进,增强原始创新支撑能力,加快全面数字化,深化能源等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绿色低碳创新体系。——内外畅通。统筹省内外能源资源,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推动省内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合作有序开展,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参与度和影响力。——防范风险。处理好节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防范、有力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等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美丽江苏建设初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初步建立,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美丽江苏建设继续深入,争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示范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支撑。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53页二、全面构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体系(四)切实强化低碳发展规划导向。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全面调整优化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空间结构,强化省级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衔接,确保各地区、各领域在落实全省碳达峰、碳中和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方面协调统一。(五)统筹优化低碳发展区域布局。坚持沿江沿海沿河沿湖“四沿”联动,强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持续优化沿江沿海生产力布局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布局,加快形成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六)加快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加强低碳社会建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适应低碳发展要求,提升低碳创新水平。以示范创建为载体,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推动形成崇尚低碳的良好社会氛围。三、全面构建低碳高效产业结构体系(七)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国家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提升“两高”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上“两高”项目。实施“两高”项目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和用能预警,建立健全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长效机制。大力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进高耗能行业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对能源消耗占比高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等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组织实施节能降碳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大幅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54页(八)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工业低碳工艺革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重点领域对照标杆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鼓励国有企业、骨干企业开展示范性改造。推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系统推进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清洁生产,积极推行产品绿色设计。(九)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技术攻关、试点示范和场景应用,加快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大力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龙头保链工程,努力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十)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增强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建设一批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四、全面构建低碳安全能源利用体系(十一)切实强化能耗和碳排放控制力度。完善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强化强度刚性约束。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落实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统筹衔接能耗强度和《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55页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强精细化用能管理,强化节能审查,完善管理监督机制,落实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合理布局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提升能效水平。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持续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加强节能监察,强化结果运用。加强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目标任务不得简单层层分解。更为科学开展能耗双控考核,按照国家要求对能耗强度目标在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建立健全用能权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十二)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立足省情实际,注重化石能源对能源安全的保障作用,有序衔接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下降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实现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做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持续完善减量替代政策,严格控制新增耗煤项目。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的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努力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重点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科学控制成品油消费总量,力争“十四五”达到峰值。合理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大力推进沿海天然气管网和沿海LNG接收站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供应和工业转型安全平稳过渡。(十三)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规范有序发展氢能,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积极消纳区外非化石能源,稳妥推进绿色核能供热,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和“光伏+”综合利用,稳步推进地热能源勘测及高效综合利用。加快推动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发展,持续提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和调控水平。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支持沿海地区打造可再生能源发展示范。(十四)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按照安全高效原则,以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56页加快推进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继续加强电网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以及区外大规模受入、区内大范围转移和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能力。推动柔性直流输电、局域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等科技、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多种能源系统互补互济。(十五)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深入推动能源革命,积极落实国家能源体制改革各项要求,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形成“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能源体系。深入推进电力、油气体制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公平、合理、开放的市场化格局。积极落实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局域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序推进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支撑的电力发展模式。加快能源储备体系建设,强化煤电油气运等调节,完善能源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提升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能源供应应急处置能力与事后恢复能力。五、全面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十六)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提升铁路和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进一步推动大宗货物绿色运输。实施多式联运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江海河联运,提升内河集装箱运输能力,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统筹规划建设三级配送网络,合理设置城市配送车辆停靠装卸设施,发展集约化配送模式,打造绿色货运配送“江苏模式”。全面发展智慧物流。(十七)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强化营运车船燃料排放限值管理,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加快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规模化发展,提高公共领域新能源车辆比重,鼓励新增和更换的作业车辆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推动加氢站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靠港船舶常态化使用岸电设施。(十八)积极营造低碳出行氛围。积极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低碳出行体系,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微循环公交以及步道、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共享交通,加快推动汽车、自行车等租赁业网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57页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交通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施精准化、综合性拥堵治理。六、全面构建低碳城乡建设发展体系(十九)推进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将碳达峰、碳中和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和运行管理各环节。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和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发展。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杜绝大拆大建。开展建筑用能管理,推行建筑能耗限额管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二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持续提升新建建筑和基础设施节能标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加强公共建筑用能管理,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全面应用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加强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推动既有居住区改善提升。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现代化农房和村庄建设。(二十一)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深入推进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及周边空间,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七、全面构建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体系(二十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重点布局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项目。设立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围绕可再生能源、零碳工业流程再造、零碳建筑、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以大幅降低碳排放为导向,强化部省联动、部门协同和省地协作,共同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支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率先实现碳达峰。(二十三)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平台。推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科技平台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提升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58页水平。加快推进综合交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试点,统筹布局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农田气候变化模拟科学设施、太阳能高效转化利用实验装置等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工作。(二十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加强农业领域低碳生产技术和农机设备示范推广。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加强绿色技术供给,打造引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的示范区。八、全面构建生态碳汇巩固提升体系(二十五)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稳定现有森林、湿地、海洋、土壤等固碳作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二十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强化湿地保护,支持里下河等重点地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滨海湿地等固碳能力。实行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提升生态农业碳汇能力。九、全面构建绿色低碳转型配套体系(二十七)加强投融资财税价格政策支持。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控制高碳项目投资,加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投融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整合设立全省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资金,设立省级投资基金,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和风控体系,引导和激励更多金融资源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积极争取央行碳减排信贷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支持,支持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落实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节能降耗、低碳能源等建设《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59页项目财税支持政策。持续完善并严格落实惩罚性电价、差别化电价等电价政策,鼓励开展供热计量改革和按供热量收费。(二十八)建立健全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及时修订不适应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抓紧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等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研究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生态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二十九)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和经贸合作。更好发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功能优势,深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等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严格管理“两头在外”和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鼓励新能源产业走出去。(三十)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制度机制。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推进高质量碳达峰。建立健全一体化推进减污降碳管理制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开展协同减排和融合管控试点。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十、组织实施(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各方面各环节。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做好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以及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知识学习,增强低碳转型发展的本领。各设区市应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和细化落实本地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60页(三十二)注重总体设计。加快制定全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按照分类、分层、分区的要求综合统筹做好各地区各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制定能源、工业等重点领域专项实施方案及科技创新、全社会节约用能等专项保障方案,尽快形成目标明确、任务清晰、保障有力的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国家和全省碳达峰的统一部署要求制定当地碳达峰实施方案,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本地区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设定当地目标任务,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组织开展城市、园区、企业等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决策咨询机制,强化专业人才机构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三十三)强化推进落实。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调度落实进展情况,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谋划,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设区市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研究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举措,自觉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重点任务牵头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各领域牵头抓总职能,确保具体工作与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取向一致、步骤力度衔接。各设区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省级有关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实施方案和保障方案,需经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三十四)严格监督考核。强化指标约束,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成效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将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实施各设区市年度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展监测评价,评价结果报省委、省政府。对工作突出的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61页江苏省《2022年推动双碳工作计划》http://sthjt.jiangsu.gov.cn/art/2022/3/18/art_83554_10383055.html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2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及我省《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聚焦“减污降碳”总要求,推进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制定本工作计划。一、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一)出台“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最新要求,修改完善《江苏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按程序报审后印发实施。(二)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领域减污与降碳统筹融合,编制实施《江苏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聚焦“抓住‘十四五’关键期科学推进‘双碳’工作”、“强化政策引导和重点领域管控,有效支撑碳排放达峰目标实现”等主题,高质量办理2022年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三)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控制。筛选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双高”重点行业企业,推进大气治理设施节能降耗,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双控”改造提升工程试点,推进燃煤锅工业炉窑等清洁燃料替代改造项目,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碳排放协同增效。(四)推进水环境治理领域协同控制。探索开展污水处理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碳排放评价,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鼓励自《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62页建污水处理厂太阳能发电设施。大力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和净化功能。(五)推进土壤污染治理领域协同控制。合理规划污染地块土地用途,鼓励农药化工等行业中重度污染土地规划用于园林绿地,拓展生态空间,降低修复能耗。组织开发绿色低碳修复技术,优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路线,注重节能降耗。探索利用已封建垃圾填埋场、暂不开发利用的高污染地块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六)推进固体废物处置领域协同控制。结合“无废城市”建设,大力推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重点推动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和城市建筑垃圾替代建材生产原料。结合太湖流域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和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指导无锡市开展秸秆碳化还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碳汇能力。(七)加强甲烷排放管控。按照生态环境部制定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研究制订我省实施计划。配合省住建厅推动不符合环保标准和达到使用年限的垃圾填埋处理设施整治工作,在条件具备的填埋场建设甲烷收集利用设施,减少甲烷无序排放。在餐厨废弃物和生活污泥处置设施的甲烷产生环节,实施封闭负压收集和集中处理。联合省农业农村厅支持利用畜禽粪便为原料发展沼气工程,结合种植业生产需求对沼渣沼液等附加产品进行利用,控制畜禽养殖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联合省应急管理厅、能源局加强煤炭开采、油气系统甲烷排放控制。(八)强化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做好与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的协调联动,试点“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环境准入约束机制,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成果在碳达峰、碳中和管理中的应用。配合相关部门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充分发挥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约束作用,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订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和退出清单。在省内部分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和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中开展碳评试点。《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63页二、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九)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核查。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案、报告与核查指南,组织开展全省500余家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021年度温室气(十)规范碳排放报告质量管理。指导督促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或排放量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企业制定并严格执行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计划,规范数据填报,确保台账记录完整,数据资料真实可靠、来源可溯。开展全省重点行业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造假行为。(十一)积极参与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指导各设区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状况,积极组织开发一批林业碳汇、新能源、工业节能降碳等类型自愿减排项目。(十二)研究推进自愿碳减排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撰写关于推进江苏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组织编制江苏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建设方案,在全省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同步建设碳交易信息管理与碳排放在线报送平台。(十三)规范碳资产质押管理。联合人行南京分行、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制定《江苏省碳资产质押融资操作指引》,厘清碳排放权质押的各环节和流程,有效盘活企业碳资产,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绿色转型发展。(十四)支持碳金融创新实践。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围绕碳配额开发抵押贷款、碳基金等绿色信贷产品,积极促成纳入碳排放交易的绿色信贷企业申请碳权贷款,推出一批碳权抵押贷款项目。三、建设碳普惠体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64页(十五)分步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落实长三角碳普惠合作协议,探索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跨区域交易机制。鼓励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先行先试,召开碳普惠体系建设推进会,交流总结试点经验。(十六)建立健全相关规范标准体系。组织开展办公场所、大型活动节能降碳方法学研究,编制《江苏省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在举办赛事、会议、论坛、展览等活动中,鼓励开展碳中和活动,加强典型案例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十七)推进公共机构节能低碳示范创建。联合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落实《江苏省节约型机关和公共机构节能低碳示范单位创建验收标准意见》,指导全省公共机关开展节能低碳示范创建。四、完善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十八)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方法。配合省统计局研究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统计指标体系。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相关统计报表制度,在环境统计中协同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十九)实施温室气体试点监测。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试点监测,组织在全省火电、钢铁等8个行业选取15个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监测,逐步构建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体系。开展海洋及森林、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试点监测,选取海岸带生态系统(南通市)和森林(吴中区)、农田生态系统(泰兴市)以及高邮、宝应、兴化开展碳汇监测,探索开展典型区域碳汇量核算。选取南京市、徐州市、苏州市作为试点,利用卫星遥感开展全省CO2/CH4遥感柱浓度监测,获取典型城市与区域碳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积累相关基础数据。(二十)夯实应对气候变化数据基础。组织编制《2021年江苏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识别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了解各领域排放现状。制订《江苏省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指导地方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五、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技术研究《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65页(二十一)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调研。针对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等行动进行法律研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二十二)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研究。组织申报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行业应用示范项目,聚焦污水处理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关研究。(二十三)开展生态碳汇提升体系建设。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作,印发《江苏省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开展《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调研,推进《条例》研究制定。(责任部门:自然处,完成期限:12月底)配合省自然资源厅开展湿地保护修复,提高湿地管护能力,到2022年底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9%。加强沿海湿地的碳监测,开展沿海湿地“碳汇”能力动态变化评估。(二十四)开展园区碳达峰试点示范工作。联合省发展改革——7——委制定《江苏城市、园区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联合省财政、发改等部门组织申报评审,确定试点示范名单,指导推进碳排放达峰试点园区创建。六、强化组织保障(二十五)开展年度碳达峰水平评价。指导各设区市做好碳强度下降率基础数据统计工作,配合省双碳办开展碳达峰水平评价,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二十六)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督察体系。配合省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督察考核方案》,将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督察范畴。(二十七)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力度。编制《江苏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2021》报告,在低碳日、节能周,筹划举办社区科普活动、新闻发布会等系列宣传活动。(二十八)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发达国家在低碳发展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作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66页(二十九)组织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培训。开展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专项监督帮扶工作,按照《支持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探索苏北地区现代化建设新路径的意见》要求,组织开展碳排放报告编制、碳市场交易专场培训。面向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培训,提升生态环境部门履职能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67页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双碳规划》http://www.henan.gov.cn/2022/02-22/2402738.html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着眼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前瞻思维、宽广视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能源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推动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举措,对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第一个五年。本规划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阐明“十四五”时期我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障我省能源安全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现状与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能源保障供应和转型发展任务,全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动能源结构升级优化,着力构建统筹内外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深入实施能源领域改革创新,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以较低的能源消耗保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68页了全省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了有力支撑。能源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青电入豫工程建成送电,形成保障我省电力供应的青电、疆电“双引擎”,省级500千伏“鼎”字形网架基本成型,城乡配电网供电能力实现倍增,电网发展达到中部地区领先水平。新增充换电站996座、公共充电桩4.1万个,布局合理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初步形成。洛阳石化扩能提质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鄂安沧输气管道濮阳支线投产送气,全省“两纵三横”天然气长输管网更加完善,管道天然气覆盖全部省辖市及90%以上县(市)。濮阳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南阳等6座区域LNG(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中心、鹤壁等3个煤炭储备基地、百兆瓦电网侧分布式储能项目建成投产,南阳天池等36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能源储备调节能力明显增强。能源结构升级优化迈出坚实步伐。五年累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近600万千瓦,关停容量居全国第一位,实现郑州主城区煤电机组“清零”。新增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能力2.5亿平方米,完成清洁取暖“双替代”改造548万户,实现我省北方地区散煤取暖基本“清零”。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2755万千瓦,年均增速超过45%,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30%。提前完成汽柴油国六标准提质升级。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6820万吨。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比降到67.6%,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1.2%。能源助力脱贫攻坚交出亮丽答卷。充分发挥光伏扶贫脱贫带动作用,建成光伏扶贫电站267.6万千瓦,覆盖全省110个县(市、区),惠及40.4万户贫困群众,扶贫电站规模和带贫人口总数均居全国第一位。全面完成53个贫困县、6492个贫困村、85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电网改造任务。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扎实推进,实现平原地区农村机井全部通电、全省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和中心村电网改造全覆盖,农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均高于国家目标要求。《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69页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速释放活力。省级电力交易机构完成股份制改造,实现增量配电改革试点省辖市全覆盖,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市场主体数量、交易电量规模居全国前列。率先提出“租地下库容、引海气入豫、建区域中心”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模式,探索实行“两部制”气价运营模式。组建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统筹省级干线管道建设。兰考作为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探索多能互补、城乡统筹的农村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能源大数据创新应用落地见效,绿色电力调度、规划监测预警、充电桩信息互联平台等投入使用。能源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全国首个轮毂高度超过140米风机在我省率先并网发电,推动平原风电发展进入新阶段。全部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比达到65%,全省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克。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超过95%,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超过92%。平煤神马集团“煤矸石山自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郑煤机集团高端大采高及薄煤层采煤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70页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阶段。从国际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欧盟、日本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世界主要经济体争相推动经济绿色复苏,产业绿色转型已成为重要投资领域。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转型推进,新能源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幅提升,主要发达国家积极谋划率先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能源低碳转型推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和供需版图深度调整,正在进入可再生能源主导的全新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国内看,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相比西方国家时间更紧、任务更重、力度更大,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中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当前,我国能源低碳转型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期,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化已成为能源发展的硬约束,能源结构和系统形态将面临巨大变革,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空间受限,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亟需能源系统加快适应和调整,绿色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亟待形成,战略性前沿性技术亟待加速突破。从我省看,在工业、建筑业、能源、交通运输、服务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中,能源行业碳排放占50%以上,是我省碳减排的关键领域。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能源发展面临优化结构、保障供应、强化治理等多重目标统筹平衡的考验。一是能源低碳转型压力较大。我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问题较为突出,煤炭消费占比高出全国水平约10个百分点。国家要求我省煤炭消费减量10%左右,压减煤炭消费、降低碳排放需要供给侧、需求侧协同发力,共同克服用能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等困难。二是能源安全保障风险持续增大。我省能源资源以煤为主,油气、水、风、太阳能等赋存相对偏少,预计“十四五”期间60%左右的能源需从省外引入,供应保障不确定因素增多,应对极端天气、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以及区域性、时段性紧张局面的保供能力亟需强化。三是能源科技支撑能力薄弱。我省能源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不强,灵活高效燃煤发电《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71页和现代煤化工等技术研究亟需突破,新型储能、氢能开发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技术和相关产业亟待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新模式新业态对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四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仍需强化。以绿色能源为导向的价格和交易机制尚不完善,市场主体参与能源领域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迫切需要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相适应的现代能源体系。当前,我省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正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能源作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基础支撑,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引下,必须通过降低能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外引清洁能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这既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能源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蓄积的发展动能持续壮大,也为促进我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和供给保障,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第二章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统筹抓好能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72页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坚持节能优先、内源优化、外引多元、创新引领,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强化节能降碳增效,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把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根本要求,先立后破,一体推进减煤、稳油、增气、强新、引电,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进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绿色低碳变革。坚持以保障安全为基础。把能源保障、能源安全风险作为防范的首要风险,坚持系统观念,树立结果导向,统筹利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能源保障途径,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维护能源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碳达峰进程中的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构筑能源安全屏障。坚持以智慧高效为标杆。把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与能源深度融合,驱动“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横向纵向一体化,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能源系统向更高形态演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难题、激发活力、培育优势的关键一招,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要素配置、价格机制、排放标准等措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破解能源发展瓶颈约束,增强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活力。三、总体布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73页按照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要求,综合考虑全省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建设“一廊道、两张网、三基地”,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能源发展格局。沿黄绿色能源廊道。依托我省黄河流域干支流沿线及周边区域优质可再生能源资源,建设豫北黄河北岸、豫东黄河故道、豫中南引黄受水区、黄河两岸浅山丘陵区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一批千万平方米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实施豫西、豫北等“可再生能源+储能”示范项目,有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强智能输电网络。加快建设外电入豫新通道,强化以郑州大都市区为中心的省级500千伏主网架,推动市域220千伏支撑电网优化升级,推进电网智能改造和调度运行,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城市配电网和中部领先的农村电网,形成各电压等级灵活调配、多元化负荷安全接入的坚强智能电网。内外联通油气管网。积极拓展四大外气入豫通道,加快推进西气东输三线河南段等国家主干输气管道和“两纵四横”省内天然气干线建设,完善县域支线网络,基本形成省外引入方向多元、省内管网互联互通的天然气供应格局。推动日照—濮阳—洛阳等油品入豫通道尽快投运,谋划实施省内油品管道互联互通工程,研究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进一步巩固提高全省油品供应保障能力。中原能源储备基地。依托我省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完善以地下储气库、沿海LNG储罐、省内区域中心为主体的储气调峰体系,建设中原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和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在保障我省能源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为实现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提供坚强能源保障。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基地。围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我省乡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农村能源资源丰富的实际,在兰考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再推进一批试点示范,打造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基地,为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奠定坚实能源基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74页智慧能源创新基地。以提升能源系统综合效率为目标,实施能源大数据创新应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示范工程,布局建设一批能源云平台、智能电站、虚拟电厂、分布式能源站、储能示范项目,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四、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省能源消费增量的50%以上由非化石能源满足,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全省碳达峰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消费占比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6%以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国家目标任务。——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省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1亿吨标准煤以上,电力装机达到1.3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煤炭产能稳定在1.4亿吨/年,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到11000公里以上,能源储备和应急体系更加完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碳成效明显,单位GDP(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以上,煤电机组供电煤耗降至297克标准煤/千瓦时。能源系统灵活性显著增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的5%。能源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能源服务民生持续提升。城乡能源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电网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中部地区领先水平,重点乡镇燃气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能源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供电、供气、供暖行业用户报装时间进一步压缩,群众生产生活用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五五”期间,经过继续努力,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展望2035年,全省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高,碳排放总量达《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75页峰后稳中有降,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安全可靠供给水平、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第三章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着力提升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天然气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格局。一、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积极推进太阳能高效利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导向,加快屋顶光伏整县(市、区)推进,鼓励利用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76页式光伏发电,探索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结合采煤沉陷区、石漠化、油井矿山废弃地治理等,建设高质量“光伏+”基地。探索光伏发电与5G、制氢、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新领域高效融合。推进太阳能烘干等工业化应用和热利用技术,以乡镇、学校、医院、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供暖、供热水兼发电示范项目。到2025年,新增并网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有序推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按照最大保护、最低影响、适度开发的原则,规划建设高质量风电项目,打造沿黄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在电力负荷集中、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规划、协同开发分散式风电项目。加大已并网项目技术升级改造力度,推进新建项目智慧化、数字化。到2025年,新增并网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加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提高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量,完善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按照合理开发、有序推动、取能不取水的原则,大力发展中深层地热供暖,实施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安置点及已勘查出的地热资源有利区域地热供暖示范工程。积极推动浅层地热能、土壤源、地表水源热泵供暖制冷,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发展水源热泵。扩大地热能在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公共建筑等区域供暖制冷应用,研究应用地热能发电技术,加强地下水源回灌监测管理。打造千万平方米级地热能供暖示范区,到2025年,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能力5000万平方米以上。提升生物质能利用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清洁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资源收集、加工转化、就近利用的生产消费体系。以热定电设计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支持原有纯发电项目进行热电联产改造,推动发展生物质锅炉供热,逐步完善清洁分布式供热体系。推动城镇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鼓励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或改扩建原有焚烧设施,支持相邻县(市、区)共建共享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稳步发展非粮液体生物燃料、成型燃料,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多功能木本生物质能源树种、草本植物,利用荒山荒地、沙化土地大力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合理开发木质生物质能源材料。《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77页推动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开发,建设一批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工程,新增生物质天然气产能3000万立方米/年以上。着力推进氢能发展。积极开展绿氢示范应用,支持集中区域、清洁外电落点区域有效整合富余风电、光伏发电、低谷电力,开展电解水示范,支持发展微电网和共建制氢工厂。不断优化传统氢源,鼓励氯碱、合成氨、炼钢等企业利用剩余产能制氢。着力开发工业副产氢纯化装置,优化氢气提纯技术,提高副产氢回收利用率。构建氢能储运网络,在重点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运输基础上,逐步开展更高压力的氢气长管拖车运输和液氢运输示范,适时推进天然气输运管道掺氢和区域性氢气输运管网建设运营。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优先支持在氢能产业发展较快地方布局建设加氢站,鼓励建设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试点在现有具备条件的加油(气、电)站中增设加氢装置。推进郑州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与郑汴洛濮氢走廊融合发展,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物流园区、城市建设、垃圾转运、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厂区等示范应用。积极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方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水电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水电。着力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老旧水电站技术改造力度。鼓励和保护农村水电生产积极性,优化水资源调度,增加水电发电量。规范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提高水电安全水平。安全有序发展核能。按照国家部署安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切实加强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开展内陆核电项目前期研究。探索核能清洁供暖,重点聚焦核能小堆先进技术,在条件适宜地方适时启动核能供热小堆示范项目研究。《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78页二、促进化石能源绿色转型推动煤炭绿色高效发展。推进煤炭从总量性去产能向结构性优产能转变,加快绿色矿山建设,适度发展优势煤种先进产能,持续淘汰落后无效低效产能,对30万吨/年以下矿井进行分类处置,确保煤炭产能稳定在1.4亿吨/年左右。优化煤炭产品结构,持续提高煤炭入选率。促进骨干煤炭企业传统非煤产业转型升级,延伸煤基产业链,将燃料变成材料,建设一批碳基半导体、高性能纤维材料生产基地。加快火电结构优化升级。优化煤电项目布局,原则上不再建设除民生热电外的煤电机组,在严格落实产能置换的前提下,在豫南、豫东等电力缺口较大地区有序建设大容量高效清洁支撑电源。持续优化调整存量煤电,淘汰退出落后和布局不合理煤电机组,有序关停整合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合理半径范围内的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按照等容量置换原则,在保障电力、热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城区煤电机组“退城进郊(园)”。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性电源转型,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建设。实施煤电机组标杆引领行动,深化煤电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强工业余热回收再利用,积极发展余热发电。充分挖掘油气生产潜力。稳定省内常规油气资源产量,加大中原油田、河南油田区块精细勘查力度,实施“控递减”和“提高采收率”工程,保障持续稳产。《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79页积极推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加大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持续推进炼能优化。对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谋划打造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洛阳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引导洛阳石化按照“少油增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炼化一体化发展;调整洛阳石化现有油品产品结构,提高航空煤油产量。支持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建设,结合现有化工产业基础,研究谋划石化接续项目。支持南阳特种石蜡生产基地建设,充分释放河南油田石蜡精细化工产品产能,提高石蜡高端产品产量,增强行业竞争力,实现河南油田可持续发展。三、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电力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完善支持政策,谋划新一批抽水蓄能站点。全面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引导燃煤自备电厂调峰消纳可再生能源。合理规划布局调峰燃气发电机组,推动气电与新能源发电融合发展。推动新规划建设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置储能设施,提高新能源消纳存储能力。推动电力系统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并网运行。统筹高比例新能源系统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强化系统有功调节和调相机等动态无功支撑能力建设,增强电力系统清洁能源资源化配置能力,推动调度运行智能化、扁平化,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电力支撑能力。整合优化区域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合理配《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80页置储能,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建设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模式。持续提升需求侧管理能力。扩大电力需求响应实施范围,突破工业用户作为单一主体参与模式,加强负荷聚合商培育,深入挖掘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和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等灵活性调节资源,进一步释放居民、商业和一般工业负荷的用电弹性。加快电力需求响应与电力市场建设有效衔接,研究建立用户侧参与市场化辅助服务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引导用户错峰用电,推动需求响应从临时性、紧急性措施逐渐转变为常态化、市场化手段。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建设省级电力需求响应平台,实施响应全流程管理和线上办理,深化需求响应大数据分析。提升电网运行调度水平。推动建立多种能源联合调度体制,发展柔性直流输电,优化电网安稳控制系统配置,全面提升电网灵活控制和抗干扰能力。推进配电网改造升级,提高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适应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和多元化负荷发展需求,增强电网就近就地平衡能力。增强电网适应性,加大配电自动化改造力度,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局域网、直流配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支持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实现新能源就地就近开发消纳。第四章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81页持续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把节能降碳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节能低碳的能源消费新模式。一、推动能源生产绿色化推动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采。加强化石能源生产过程碳排放监控,加快应用绿色开采和智能化技术,加大余能、副产品回收利用力度,降低煤炭、油气开采过程中碳排放。加大煤层气(煤矿瓦斯)、油气田甲烷采收利用力度,加快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推广应用。推广化石能源开采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推进燃油、燃气、燃煤设备等电气化改造。推进能源加工储运提效降碳。加快炼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炼厂、智能炼厂建设,延伸炼化产业链,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煤炭分质分梯级利用,推动煤炭转化向高固碳率产品发展。优化煤炭物流网络,提升铁路、水路、铁水联运等运输比例,发展多式联运等绿色运输方式,支持企业推广智慧低碳仓储和物流。大力发展能源低碳循环经济。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煤矸石综合利用,积极推动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避免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利用采煤沉陷区、关停高污染矿区发展风电、光伏或农林生物质产业。探索开发已枯竭或无开采价值油气田、煤炭采空区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能力。探索开展废弃岩盐钻井、闭坑的金属矿山地下巷道、采空区对二氧化碳的地质收纳封存研究。二、促进用能方式低碳化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用能。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建立以碳排放、化石能源消费控制为约束的减排机制,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建立绿色用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完善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标识制度,引导工业企业和园区高效开发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82页节能减排潜力。推动提高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推进城镇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加强建筑能耗计量、监测、统计,深入推进新建建筑规模化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鼓励重卡、船舶使用LNG或氢能替代燃油。实施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开展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领域节能,提高数据中心、5G通信基站等能效标准,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市政基础设施融合,提高运行效率和节能水平。促进生活领域用能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清洁取暖,提升现有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扩大集中供热覆盖区域,增加省辖市城区和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县城城区集中供热面积。推广商用电炊具、智能家电等产品,提高餐饮服务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电气化水平。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持续开展散煤治理工作,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洁净型煤配送供应,到2025年,力争我省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加快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推进大型农业生产机械电能替代,培育和发展电气化农机服务站点,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电气化改造,加大农用散煤替代力度,推广电气化育苗、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技术等。优化电网企业办电流程,大力推广高能效用电技术。加快迭代升级农业电气化新技术、新产品,助力乡村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进家居生活领域电能替代,倡导使用节能高效空调、电冰箱、电厨炊等家用电器,提升电能在农村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引领乡村绿色用能新风尚。《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83页三、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控能耗强度,以化石能源为重点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实施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探索实施区域能评制度。加强节能监察,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形成“区域能评+分类管理+能效标准”的节能管理模式。以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为重点,加快制度突破、机制创新、模式探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项目流动和集聚。建立智慧节能综合服务平台体系,有效提升节能管理水平。推行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实施能源消费集成化、智能化改造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持续推进煤炭消费替代。科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严格落实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要求。加强重点行业煤炭消费监测预警管控,着力压减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落后产能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热力、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费,加快推进燃料类煤气发生炉、燃煤热风炉、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窑)、建材行业煤炭替代,大力削减民用散煤及农业用煤。《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84页第五章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坚持底线思维,加快引入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持续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全面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过程中的能源安全。一、构建多渠道全方位能源外引格局扩大外电入豫规模。积极挖掘现有外电入豫通道送电能力,加快特高压交流电网建设,逐步消除特高压“强直弱交”安全隐患,全面释放青电、疆电入豫工程送电能力。加快推进陕电入豫工程建设,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不低于50%。加强与内蒙古、山西、吉林等省(区)衔接,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合理性,积极研究论证第四条外电入豫通道。拓展外气入豫通道。对接国家“西气东输、北气南下、川气东送、海气登陆”战略布局,积极拓展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外气入豫通道,多元引入西气、俄气、川气、海气、晋气、陕气等资源,构建多方向气源、多途径引入的通道格局。进一步扩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榆林—济南输气管道等现有资源外引通道输气能力。全省天然气外引能力达到240亿立方米/年。完善油品外引通道。打通海上原油入豫通道,降低省内炼化企业原油运输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以郑州为枢纽的油品骨干网络,强化互联互通,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和外引能力,保障全省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提升优质煤炭外引能力。鼓励省内企业与晋陕蒙等高品质煤源地建立战略合作共赢发展机制,形成稳定的省外煤炭供应保障格局。优化调整煤炭运输结构,充分利用大能力铁路通道,积极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减少公路运输量特别是中长距离运输量,推动运煤专线与矿区、用户、储备基地等无缝衔接。《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85页二、完善能源输运网络打造新一代坚强智能电网。推动省内骨干网架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城市配电网和中部领先的农村电网,形成各电压等级灵活调配、多元化负荷安全接入的坚强智能电网。持续强化省级500千伏主网架,提升豫西外送断面、豫东受电断面、豫中—豫南大通道输电能力,消除末端电网供电安全隐患。推动市域220千伏支撑电网优化升级,加快城市新区、工业园区及末端地区变电站建设,强化220千伏环网结构。加强城镇配电网建设,开展供电高可靠性示范,实施城镇老旧小区配套改造,提高城镇配电网供电能力和防洪抗灾能力。巩固提升农网改造升级成果,加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电网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持续完善农村电网架构,缩小供电服务半径,提高户均配变容量,逐步缩小城乡供电服务差距,实现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完善油气输送网络。按照省级统筹、多主体参与的原则,加快推进“两纵四横”省级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强化气源统筹调配能力。持续推动国家天然气干线配套支线、县域支线管道以及储气设施就近接入管网,补齐跨区域、跨市县调配短板,提升管网互联互通水平,实施天然气管道入镇进村工程,形成区域成网、广泛接入、运行灵活、安全可靠的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畅通洛阳炼化基地成品油外送通道,推进省内油品管道互联互通,持续完善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成品油输送网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86页适度超前建设充电网络。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居民区、单位内部停车场、产业园区、景区及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干线公路沿线服务区快速充电设施布局,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支持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车桩相随的充电网络。大力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推动与省新能源汽车平台互联互通,形成“车桩互联”的智能充电网络,为无人驾驶、无感支付奠定基础,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三、增强能源风险管控能力提高电力应急处置和抗灾能力。强化电网分区运行能力,推进220千伏分区电网建设,进一步提升电网互通互济能力、上下级电网协调水平。积极推进郑州坚强局部电网建设,实施供电“生命线”工程,优化电网项目选址布局和设备选型,全链条强化防灾能力,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坚强局部电网恢复重要用户供电时间不超过2小时。加强电网黑启动电源建设,加快推进南阳天池、信阳五岳、洛阳洛宁等水电调峰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小型燃气发电机组。推进重要用户自备应急电源配置,落实《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要求,开展重要用户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排查,督促重要用户配足柴油发电机、UPS(不间断电源)等自备应急电源,确保应急发电设备“应配尽配、配而能用”。加强应急发电车、应急照明装置等防汛抢险保供电应急装备配备,适当配置卫星电话或远距离应急对讲机,采购涉水能力较强车辆或为车辆加装涉水配件。提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87页电力安全核心信息自主可控能力,购置国产自主化的电子信息安全设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中间件,逐步减少对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依赖,实现软硬件设施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降低安全风险。强化电力系统网络安全。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完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和保护。完成各地调度主站、配电自动化主站、调控云、数据中心等防护能力提升建设,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处置方案,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健全7×24小时网络安全在线监测机制,完善全场景态势感知平台,加强关键节点监控,提升网络安全分析管控能力。加大安全接入平台、隔离装置等自主可控产品应用力度,建立网络安全常态监督和通报机制,完善网络安全技防体系,健全全域网络安全技术监管体系。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企业负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管理机制,督促储能电站建设单位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强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等环节全过程安全管控与监督。提升油气储备调节能力。加快构建“大型地下储气库、沿海LNG储罐、省内区域储气中心”三级储气调峰体系。建设中原储气库群,打造百亿方级储气基地,加快推进江苏滨海大型LNG储罐等项目建设,适时增加省内6座区域性LNG应急储备中心储气能力,形成与全省天然气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储备能力。完善储气调峰运行机制,培育储气调峰市场。打造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新增原油储备能力80万立方米。建设中原大型煤炭储备基地。鼓励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企业新建、改扩建储煤设施,提高储备能力。利用输煤通道在煤炭生产地、消费地、铁路水路交通枢纽等地,因地制宜推进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补齐煤炭绿色运输、应急储备短板,完善煤炭储备体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88页第六章积极培育现代能源发展新优势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加快能源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升级,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支撑能源低碳转型的新增长点。一、推动能源智慧化升级推进电网数字化建设。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构建高度智慧化电网运行体系。推动新型计量设备改造升级,提升数据采集、检测的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新型计量体系建设,全面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探索电力行业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保护体系。到2025年,基本实现电网状态全息感知、信息全向传递、业务全景协调、安全全域防护、数字全效赋能。加快智能煤矿建设。对具备条件的生产煤矿加快智能化改造,在采掘(剥)、供电、供排水、通风、主辅运输、安全监测、洗选等生产经营管理环节进行智能优化提升,推进固定岗位无人值守和危险岗位机器人作业。推行新建煤矿智能化设计,建设智能化生产、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多系统、多功能融合的一体化平台。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新建煤矿要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实现开拓设计、地质保障、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物流等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井下重点岗位实现机器人作业,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89页促进油气设施智能化发展。建设全省智能化油气管网平台,采集管理管网基础信息,监控管道运行动态,统筹调配全省油气资源,提升全省油气管道保护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系统智能化改造,推广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推进天然气接收站、调压站智能化建设。优化综合智慧能源服务。聚焦产业发展、新能源发展、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深度挖掘“能源—经济—环境—民生”关联关系,拓展能源大数据应用场景。开展智能调度、负荷调控等智慧能源系统技术示范,推进能源资源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促进与多能互补示范园区、智慧综合能源服务的融合发展。围绕能源供需衔接、生产服务等业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企业级智慧能源平台,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化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二、强化能源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储备,加大CCUS技术开发与示范力度。超前研发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CCUS技术,发展与能源耦合的负碳排放技术。推动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重点领域整合新建一批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加快低碳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推进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围绕煤层气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加快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做好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工作,积极探索核能清洁供暖。《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90页打造一批重点能源研发平台。鼓励重点能源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在能源与生态协同等领域联合组建一批“政产学研用”一体的研发基地作为联合创新平台,积极培育建设能源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能源科技领域国际合作交流。重点加大引进培育力度,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开展“院地合作”,加强与重点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动国家级研发机构在我省布局创新平台和基地。三、打造能源产业发展新引擎推进风能产业集聚发展。重点突破大型风电场运行维护、变流变桨智能控制、风场大数据管理等关键技术,提升低风速风电机组生产制造水平。支持许昌、安阳、信阳、濮阳等风机主机生产基地扩能提效,带动叶片、轴承、制动器、塔筒等风电配套产业集聚发展,推动风电装备产业链更加完备。推进风电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快风电与储能技术融合,提高风电基地消纳利用水平,提升风电稳定性和持续性能力。推动太阳能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先进晶硅电池、高效光伏组件和智能逆变系统,促进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开发,推动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利用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动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发展,促进分布式利用技术与储能技术融合,实现上游制造与下游应用市场协同立体化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生物质资源收运、成型、气化、发电及供热综合利用装置,突破先进生物质能源与化工技术,培育发展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多产品联产,探索开展纤维素乙醇、绿色生物炼制产业化示范。稳步发展生物质供气供热、生物液体燃料等,培育一批生物质装备制造、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综合服务等特色骨干企业。开展地热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地热能发电技术研究应用。大力发展先进地热监测技术、钻井设备、高效热泵、换热器装备,补齐地热装备制造业短板。推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融合,完善产业链,培育一批地热能产业龙头企业。《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91页加快储能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协同推进先进物理储能、化学储能技术创新,加强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突破。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领域储能示范应用,促进储能系统与新能源、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开展压缩空气储能、利用废弃矿井建设无水坝抽水储能试点,鼓励增量配电网、大数据中心等配套建设储能设施。加快储能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和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争取储能产业相关上下游企业在我省布局,带动储能产业链延伸发展。力争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20万千瓦。培育壮大氢能产业。加强氢能产业自主创新,促进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发展,加快氢燃料电池系统及相关装备研发,聚焦工业副产氢纯化和绿氢制取、氢气储运及加注、氢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提升氢能供给水平,优化利用工业副产氢资源,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探索氢能应用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氢能制取和储运新业态,培育氢能产储运用全产业链。充分利用氢—电转换优势,通过多能互补和智慧微网等手段,因地制宜布局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推动在工业园区、矿区、机关、学校、医院、商场等开展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为用户提供电能及高品质热源。第七章创新完善能源碳达峰、碳中和体制机制《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92页坚持破解瓶颈和增强活力相结合,持续深化能源领域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一、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电力中长期和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扩大市场交易主体范围,推动新能源发电及跨省区电量有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扩大辅助服务提供主体范围,探索开展跨省区电力交易、辅助服务费用向用户侧疏导等机制研究。稳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实施尖峰电价和季节性电价政策,逐步形成结构优化、水平合理的输配电价体系。加快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提升配电网内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效率。加强电力市场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化运行。有序推动油气体制改革。完善省内天然气管网建设机制,充分发挥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统筹作用,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探索实施储气设施定价机制及运营模式,合理疏导储气成本。依托中原储气库群规划建设天然气储配交易中心,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扩大市场化定价范围,完善管道天然气输配气价格体系。推动油气管网设施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提高油气集约输送和公平服务能力。二、拓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打造兰考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升级版”。深化兰考农村能源生产、消费、技术、体制革命,扩大清洁能源供给和消费规模,加快“能源+”特色片区建设,持续推进惠民利民机制、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开展多能互补、能效管理、需求响应、智慧用能的多类型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实现“资源能源化、用能低碳化、能源智慧化、发展普惠化”,将兰考打造成为全国农村能源革命的典范。推进新一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县域、开发区、村镇为单位,采取多能互补、智能园区、产业融合《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93页等模式,建设新一批试点示范区,推动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充分开发和就地消纳,推动试点示范区逐步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消费体系。鼓励各地结合能源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城乡清洁能源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城乡统筹、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新模式。三、强化政策保障和能源监管加强能源低碳转型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供热相关标准和规范,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加强与电力市场、碳市场衔接。推动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新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鼓励商业银行通过优惠利率、专项再贷款等绿色信贷方式,对低碳项目建设提供长周期低息贷款。支持各地、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专项债券,为低碳技术推广、高碳产业及高碳项目低碳化转型提供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政府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能源领域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或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新兴技术研发和低碳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开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优化能源监管模式。加强与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各地政府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相互配合,确保国家和全省能源重大规划、政策、标准和项目有效落地。加强能源领域信用管理,强化能源市场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健全能源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强化能源生产、运行、环境等领域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完善演练制度和应急调度机制,有效减少能源中断损失。依托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建设区域性能源资源交易系统,探索开展天然气、电力、煤炭等能源资源线上交易,有效发挥交易平台在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依法依规履行能源安全监管责任,加强油气管道保护、电力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完善和落实安全生《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94页产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坚决遏制能源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第八章加强规划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省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和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推进规划实施。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本规划明确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各项举措落实落地。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工作推进不利的责令限期整改,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予以通报表扬。建立健全督导服务机制,根据规划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对各地实施情况定期开展督促指导,跟踪分析进展情况,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二、明确责任分工省发展改革委要发挥规划实施牵头作用,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组织推进相关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研究制定细化配套措施,建立任务台账,加强联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协同做好相关工作。三、强化评估考核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和适时滚动修编制度,定期评估各地实施情况和工作成效,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建立规划动态评估机制和重大情况报告制度,严格评估程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对规划滚动实施提出建议,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制定对策。《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95页四川省《成渝双城双碳联合行动方案》http://www.cq.gov.cn/zwgk/zfxxgkml/szfwj/qtgw/202202/t20220223_10426102.html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协同推进成渝地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以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成渝地区形成“统筹共建、协同联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成渝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放缓,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推动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重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不断优化,政策法规、市场机制、科技创新、财税金融、生态碳汇、标准建设等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二、重点任务(一)区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96页1.协同开发油气资源。推动共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创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协同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大力提升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推广完善页岩气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建设长宁—威远、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责任单位:重庆市能源局、市经济信息委;四川省能源局、经济和信息化厅;两省市列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2.加快川渝电网一体化建设。推动川渝地区建立电力市场协同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内资源就地优先消纳,共同争取大型电站增加在川渝电网消纳量。优化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布局,推动骨干水网(水库)与抽水蓄能、光伏电站等协调发展,增强水电清洁能源调节能力。推进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建设,研究外电送入通道统筹利用,全面提升川渝电网优化配置资源和安全运行能力。鼓励两地能源企业相互投资清洁能源项目开发和建设。(责任单位:重庆市能源局、市经济信息委、市水利局;四川省能源局、经济和信息化厅、水利厅)3.加强煤气油储备能力建设。推动成渝地区主要煤炭消费区域以及运输通道关键节点建立煤炭储备基地。建立区域煤炭产供销信息共享、区域外煤调入和运输沟通协调、煤炭产供储监测机制。加快推进铜锣峡、黄草峡、老翁场、牟家坪等地下储气库建设,共同打造百亿级西南地区储气调峰基地。推进中航油西南战略储运基地建设,建立成品油应急储备共享互保机制。(责任单位:重庆市能源局、市经济信息委;四川省能源局、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粮食和储备局)4.推动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动燃煤替代,有序淘汰落后煤电,加快推进现有煤电机组优化升级,协同有序推进两地“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积极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和热电联产,推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提升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深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手段,构建智慧能源体系,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97页确保能源供应安全。(责任单位:重庆市能源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四川省能源局、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二)区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5.推动乡村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治理,加强畜禽养殖协同管理,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建设绿色低碳乡村。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和四川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泸(州)永(川)江(津)、遂(宁)潼(南)、内(江)荣(昌)、合(川)广(安)长(寿)等川渝毗邻地区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拓展绿色农产品市场,鼓励开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不断推进两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涪陵林权交易所开展集体林权流转,盘活林地资源,发展碳汇经济。(责任单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委;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林草局、商务厅)6.打造绿色低碳制造业集群。全面推进成渝地区绿色低碳制造,大力推动食品、轻工、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改造,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推动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升级改造为契机,重点打造一批龙头低碳企业,并基于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要求开展碳排放管理,引导产业链向绿色低碳转变。以成都—内江—重庆发展轴为重点,共同打造“成渝氢走廊”,共同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品性能、扩大示范运营、构建安全标准体系,优化川渝地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科学合理布局制氢、加氢基础设施,有序开展高压气态、深冷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的储运技术示范应用,联合争创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推动潼南、乐山等地发展光伏全产业链集群。推动重庆经开区、自贡高新区等开展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璧山、宜宾等地发展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节能环保产业能级,支持重庆中心城区、万州、潼南、成都、自贡、德阳等地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98页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形成一批“川渝造”世界品牌。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试点。(责任单位: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交通运输厅)7.加速联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数据存储、传输和计算资源协同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重庆)、西部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四川),充分发挥国家级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效能,推动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和成都国际数据直达通道共建共享共用,在成渝地区积极建设国际数据中心和国际数据门户,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依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重庆分院、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重庆市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共建共用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共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升级赋能。(责任单位: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发展局、市经济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网信办、省大数据中心、经济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三)区域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8.提升交通运输组织效率。提高成渝两地交通连通性,推动重点园区、港口加快实现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全覆盖。加强物流协作,统筹推动成渝地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协同建设综合货运枢纽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联合推进中欧班列(成渝)号、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航运和国际航空物流运营组织优化提升,合作共建物流企业、联动支点型物流节点,提高“铁公水空”联运组织效率和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搭建川渝绿色低碳产品物流贸易平台。(责任单位: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口岸物流办)《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199页9.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强化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统筹,研究规划重庆都市圈环线、成都外环、绵(阳)遂(宁)内(江)等连接重庆中心城区、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和都市圈市域(郊)铁路,优先利用铁路资源开行城际、市域(郊)列车,基本建成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间1小时交通圈和通勤圈。推进川渝高铁动车乘车证件电子化。开通川渝毗邻地区跨省城际公交,探索交通“一卡通”服务和二维码“一码畅行”,方便两地市民公共交通出行。(责任单位:重庆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10.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水平。打造成渝电走廊,加快推动川渝省际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建设。发挥换电模式车电平台共享、土地电力资源集约的优势,以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市区、宜宾市等区域和成渝两地高速公路为重点,加快布局电动汽车充换电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港口岸电设施。(责任单位:重庆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11.推动交通运输工具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大力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积极推广液化天然气(LNG)重卡,加快发展电动船舶,大力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稳步推进换电模式和氢燃料电池在重型卡车、营运大客车领域的试点应用。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推动机场场内地勤电动车更新换代,落实国家民航局对机场使用桥载设备替代飞机加速处理器(APU)、改造和更新机场设施设备相关要求。(责任单位: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市交通局;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区域空间布局绿色低碳行动。12.推动城乡集约化融合发展。建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与成都西部片区改革试验联动机制。优化用地结构,持续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探《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00页索建立生态地票市场化交易机制,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及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跨区域合作平台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探索研究区域内节余土地指标与长三角地区跨区域交易,允许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区域内调剂。推动跨区域的重点规划和重大项目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支持资阳与大足探索一体规划、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建设模式,推动大渡口、永川、自贡等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建设产业转移集中承接地,高质量承接绿色低碳产业转移。(责任单位: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13.打造城乡绿色生态空间。统筹优化调控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结构和布局,严格控制城镇空间无序扩张,优化城市城区绿色空间体系,实施城市生态用地改革创新。强化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与退化区域修复治理,提升城市绿化水平。统筹建立并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重点发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推进绿色社区建设。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发展绿色农房。(责任单位: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生态环境局;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14.巩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土壤的固碳作用。结合两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深化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共建结构优、功能强的森林植被带,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以长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乌江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补充,建设江河水系生态廊道。实施长江沿岸“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推进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01页工程,协同增强流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重庆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四山”保护提升。夯实成都公园城市绿色本底,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共建川渝森林城市群,共筑绿色生态屏障。协同开展森林、湿地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建立跨流域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责任单位: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草局、生态环境厅、财政厅、水利厅)(五)区域绿色低碳财税金融一体化行动。15.强化跨区域绿色低碳财税政策协同。推动跨行政区财政协同投入,加大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财政投入。建立跨区域合作项目地方留存部分财税利益分享机制,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合理划分园区共建、新设企业等跨区域合作项目产生的财税利益。(责任单位: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税务局;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税务局)16.加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川渝金融合作,强化区域金融机构高质量集聚,推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探索碳中和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探索建立统一的绿色项目(企业)认定标准,推广应用四川“天府信用通”“绿蓉融”和重庆“长江绿融通”等服务绿色金融的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有序推动川渝碳普惠机制建设和互认对接,探索相互认可的核证减排量,加强“碳惠天府”“碳惠通”等平台的推广应用。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投资力度。(责任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市金融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重庆银保监局、重庆证监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财政厅,四川银保监局、四川证监局)(六)区域绿色低碳标准体系保障行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02页17.完善两地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实施成渝地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作。突出标准引领,协同提升“两高”项目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开展碳排放总量调查,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鼓励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推进实施区域碳排放核算规范标准。(责任单位: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能源局、市商务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商务厅、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自然资源厅)18.健全绿色生产消费标准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低碳生产消费标准,鼓励成渝地区重点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绿色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共建绿色城市标准化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统一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建立覆盖各类绿色生活设施的绿色社区、绿色村庄建设标准。(责任单位: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七)区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19.建设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联动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实施重大绿色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积极创建万达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和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支持成渝两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节能降碳、减污降碳、生态碳汇等领域,重点布局三峡生态环境、碳捕集与利用等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重庆高新区低碳科技产业园、广阳湾绿色低碳科创中心和成都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深入实施“天府英才”工程、重庆英才计划,共同建立“双碳”高端人才引进机制。(责任单位:重庆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人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03页社保局;四川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20.推动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申报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推动成渝地区加强绿色能源、工业节能降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低碳建筑、绿色智慧交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碳汇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作,联合打造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典型应用场景,大力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成渝地区开展延展性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责任单位:重庆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四川省科技厅、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八)区域绿色市场共建行动。21.共建绿色低碳市场要素平台。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统筹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类市场,共建西部环境资源交易中心。共同争取参与全国用能权交易平台建设。发挥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优势,推动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全国性天然气中心市场。培育发展电力现货市场和川渝一体化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立区域林草碳汇市场交易体系。(责任单位: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能源局;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水利厅、省能源局)22.健全绿色低碳权益交易机制。统筹考虑成渝地区环境权益交易产品门类、市场发展现状,关注跨边界交易问题,坚持一套标准管两地,建立健全成渝地区统一的环境权益定价标准,建立共建共享的环境权益交易合作新模式、互联互通机制。探索水权、排污权等初始分配和跨省交易制度,开展碳排放权跨区域交易联合调研,共同探索推进川渝两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建机制。健全完善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推进地方自愿减排工作。协同探索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转化模式,充分发挥生态固碳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探索建立跨区域用电权有偿《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04页使用和交易机制。(责任单位: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能源局;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水利厅、省能源局)(九)区域绿色低碳生活行动。23.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鼓励绿色低碳消费。成渝地区各级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率先践行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深入推进“光盘行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塑料制品,推广可降解环保塑料包装使用,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低碳产品销售,落实政府绿色采购要求,推行绿色产品优先。共同推动成渝地区教育体系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单位: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局、市商务委、市教委、市邮政管理局;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商务厅、教育厅、省邮政管理局)24.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加强商圈、景区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服务,推广多样化公交服务模式。鼓励成渝地区打造低碳零碳景区。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等,鼓励低碳旅游,鼓励使用小排量汽车、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责任单位:重庆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委、市经济信息委、市机关事务局;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文化和旅游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十)区域绿色低碳试点示范行动。25.开展绿色发展试验示范。支持万州及其他渝东北区县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和补偿、绿色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探索三峡绿色发展新模式。支持重庆缙云山、金佛山和四川邛崃、大邑等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推进四川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先行先试,开展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推进涪江等流域绿色发展,推动万州、潼南、宜宾、泸州创建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梁平、长寿、垫江、达川、大竹、开江、《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05页邻水等环明月山地区打造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长(寿)垫(江)梁(平)绿色经济走廊。(责任单位: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科技局;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科技厅)26.推进绿色低碳创建。深化减污降碳合作,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推动重点区域和行业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地区争创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试点。协同推动机关、校园、社区、企业等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建设。(责任单位: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三、保障措施(一)健全推进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精神,切实加强两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统筹指导,建立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两省市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职责分工,逐条逐项细化落实任务举措,加强指导服务,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具体工作方案,推进政策落地实施。围绕两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建立更多协同推进的创新举措。(二)强化智力支撑。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专家智库力量,为协同推进两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鼓励两省市生态、能源、环境等领域有关机构设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项工作小组,共同举办国际和国家级学术研讨会。以长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和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生院建设为基础,逐步整合两省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开设碳达峰、碳中和专业课程。(三)争取国家支持。抓住“十四五”碳达峰关键期,协同推进能耗“双控”工作,争取区域共建重大项目能耗指标单列。共同研究谋划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输配电、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和示范、市场要素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共同争取国家绿色低碳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和试点示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06页(四)加强氛围营造。及时总结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做法成效,开展经验交流互鉴。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宣传报道,协同推广成功经验做法。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无车日等共同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意。《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07页内蒙古自治区《双碳工作实施意见》http://nm.people.com.cn/n2/2022/0627/c196689-40012184.html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精神,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结合自治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定不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奠定坚实基础。(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任务;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75%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火电;森林覆盖率达到23.5%,森林蓄积量达到15.5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基础。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08页发电总量超过火电;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国家要求,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强化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各类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的衔接协调,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X”政策体系。(四)优化空间布局。着眼绿色低碳发展,立足各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主体功能定位,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三区三线”,推动生态功能区走以自然恢复为主的路子,农牧业生产区走集约化、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城乡建设走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路子,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培植绿色发展优势。(五)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推动节能降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对未达到国家清洁生产行业标准的工艺技术实施全过程升级改造,实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大主要污染物治理力度,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提高公众对低碳发展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三、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探索农牧业安全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开展钢铁、煤炭去产能“回头看”,巩固去产能成果。聚焦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行业,实《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09页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工程,持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量。加强钢铁行业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研究,推广短流程电炉炼钢工艺,鼓励发展钢化联产。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行业对粉煤灰等固体废物的消纳能力。推动化工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和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适度扩大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打造绿色化、精细化、循环化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商贸流通等产业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执行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两高”项目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严格控制煤电、石化、煤化工等行业新增产能,未纳入国家相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高“两高”项目准入标准,新建“两高”项目工艺技术装备须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须达到国家标杆水平或先进标准。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科学评估、稳妥推进拟建“两高”项目,全面梳理排查在建“两高”项目,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对存量项目深挖节能减排潜力。严禁新建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八)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在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云计算、生物、中医药(蒙医药)等绿色产业,逐步形成煤炭产业和非煤产业占比合理、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壮大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推进新能源产业与其他产业耦合发展,从单一发电卖电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引导支持现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生产扩建步伐,做大做强主轴承、超长叶片、大容量发电机等“拳头产品”。推动光伏晶硅材料生产向硅片、电池、组件等产业链下《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10页游产品延伸,提升光伏材料产业竞争力。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创建,制定重点行业绿色制造地方标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九)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调整重点产业用能结构,深入挖潜增效,推动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转型。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强化新上项目能耗强度评估,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合理设置新上项目能耗强度标杆值,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质量项目畅通节能审查绿色通道。完善用能预算管理制度,健全自治区、盟市、旗县及重点用能项目用能预算管理体系,深化用能预算精细化管理,将高耗能项目全部纳入用能预算管理,将优先用能要素向高质量发展项目倾斜。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健全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完善常态化监察机制。优化能耗双控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对符合条件并纳入国家和自治区能耗单列的重大项目,其能耗量在盟市能耗双控考核中予以核减。盟市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研究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分析预警,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十)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优先,将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全面开展节能诊断和能效评估,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行动计划,加大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打造能效“领跑者”。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新建数据中心须达到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标准,推动既有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改造。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评价考核制度,按周期组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加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11页(十一)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稳妥推进煤炭消费减量,“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推进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优化提升鄂尔多斯地区煤炭产能水平。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格控制煤电项目,支持优势地区布局高参数、大容量、超低排放机组,新建机组煤耗标准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严格控制新增用煤项目,持续压减散煤,严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之外新建扩建燃煤自备电厂,支持存量燃煤自备电厂实施新能源替代,禁止新建项目配套建设直燃煤设施。加快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深入实施气化内蒙古工程,依托跨省供气管网项目推进区内长输管道建设,加快管网逐级互联互通,推进旗县供气支线等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用能终端电能替代,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热泵、电窑炉等新型用能方式。加大能源统筹力度,强化风险管控,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十二)积极发展新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多元互补、稳定高效的新能源供应体系,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我区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结合国家新能源基地战略布局,科学合理规划我区新能源产业布局,基于边境沿线、戈壁荒漠、沙漠治理、矿区修复等高水平打造新能源基地,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布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东部地区以分布式新能源为主,适当发展集中式新能源。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因地制宜发展抽水蓄能,加快化学储能、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发展绿氢经济,推动绿氢和煤化工、冶金等行业耦合发展,构建绿氢制造、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产业链,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实施电网灵活性改造,提高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实施风电光电“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12页(十三)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完善中长期交易机制,丰富交易品种,提高交易频次,推动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有机衔接。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完善跨区域交易政策机制,推动风电光电火电打捆外送中长期交易,在满足区内新能源消纳需求的同时,利用外送通道富余容量开展新能源外送交易。完善新能源发电企业参与省际现货交易机制,促进新能源跨省跨区消纳。创新电价机制,推动电网输电和配电价格机制改革。五、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十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方式。加强集疏运系统建设,推动煤炭、焦炭、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公转铁”,开设大宗货物直达列车、集装箱班列,推动具备条件的物流园区引入铁路专用线,不断提高铁路承运比重和货运效率。积极发展甩挂运输、驼背运输等多式联运,打造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加快发展城乡、园区绿色物流,推广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方式,提高货运组织效能。加快布局建设高速铁路,提高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区域中心城市客运能力。(十五)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大新能源营运车辆推广力度,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机场与铁路货场作业车辆逐步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清洁化。加快推进加气站、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城市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比重,在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等地大力发展氢能重卡。提高燃油交通工具能效水平,严格执行老旧交通运输工具报废、更新制度。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提升干线铁路电气化率。(十六)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城市公交网络,推进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加快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出行体系,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水平。提升城市慢行出行品质,规范发展共享单《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13页车,鼓励公众绿色低碳出行。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六、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十七)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资源与产业互补,构建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面积发展目标,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年限,杜绝大拆大建。推进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牧区清洁供暖改造。(十八)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推进近零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光储直柔”建筑,严格管控高耗能公共建筑建设。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逐步实施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有序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加强城镇老旧小区节能改造。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推进绿色农房建设,鼓励农村牧区房屋建设项目执行节能及绿色建设标准,在农村牧区推广牧光互补、风光互补技术。(十九)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提高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加快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因地制宜推广热泵取暖、可再生能源供热、空气热能、工业余热回收等清洁低碳供暖方式。七、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二十)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对接国家重大科技研发计划,加强绿色低碳前瞻性、突破性、颠覆性技术布局,在清洁能源开发、碳汇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完善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布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绿色技术领域培育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14页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展自治区级绿色技术创新认定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二十一)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提升传统工业技术水平,推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等重点行业零碳技术体系再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应用配套技术,研究布局支撑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加强电化学、压缩空气等先进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加强光电转换效率提升等重点技术研发。加强氢能生产、存储、运输、使用等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推进核心装备制造国产化。推广工业余热回收、热泵、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推动能源、化工、冶金等行业联合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八、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二十二)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巩固森林、草原、湿地、冻土、耕地等固碳作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增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生态廊道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推进黄河流域与“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完善防沙治沙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健全生态脆弱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二十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持续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公益林保护、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工程,加强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持续实施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强化湿地保护,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保护湿地水资《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15页源和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强化耕地质量保护,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提升耕地固碳能力。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九、完善法规政策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二十四)健全法规标准。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配套法规政策,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规政策间的衔接协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水平,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完善和落实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二十五)提升统计监测能力。根据全国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要求,健全电力、钢铁、石化、煤炭、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和交通、建筑等领域能耗统计监测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完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十、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保障(二十六)完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探索运用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低碳等相关领域。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在产业谋划、项目引进上突出碳达峰、碳中和导向,鼓励引进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绿色高质量项目。国有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投资力度,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二十七)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强化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资金保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推动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或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研究设立《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16页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做好绿色金融评价工作,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二十八)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各级财政要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资金需求,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发挥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利用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渠道,加大对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加大采购力度,逐步将绿色采购制度扩展至国有企业。落实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完善惩罚性电价、差别电价政策,按照有关规定对能耗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用能单位执行惩罚性电价政策,对高耗能行业用能单位按限制类、鼓励类、淘汰类实行差别电价政策,落实分时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按供热量收费。(二十九)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用能权交易机制,鼓励各地区探索建立节能量指标有偿收储机制和交易制度,有序推进节能量指标市场化交易。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市场化节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三十)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面落实国家低碳贸易标准,优化贸易结构,加快推进绿色产品、低碳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提高节能、低碳、环保产业对外开放水平,扩大绿色产品、低碳技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和服务对外合作。以参与“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驱动,深化绿色技术、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产品、绿色金融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共建绿色产业合作基地。十一、强化组织实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17页(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落实举措。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要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支持产业结构较轻、碳排放水平较低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配合国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试点建设。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三十二)加强统筹协调。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组织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碳中和工作谋划,定期调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策方向一致、步骤有序衔接。(三十三)加强监督考核。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稳步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构建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对工作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报告。《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18页广西自治区《双碳工作实施意见》https://t.zsxq.com/03be2RRfY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2022年4月28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精神,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统筹协调、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开放共享、防范风险原则,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重要贡献。(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19页碳排放下降率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到62.6%,森林蓄积量达到10.5亿立方米。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以上,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超过700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6%,森林蓄积量保持在10.5亿立方米以上,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强化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各级规划的支撑保障。加强全区各级各类规划间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产业等协调一致。(四)优化区域布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在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发展等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五)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力推进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工业和建筑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等资源化综合循环利用。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扩大节能、节水、《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20页环保、再生利用等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持续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六)积极开展示范创建。组织市县和产业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围绕碳达峰路径、低碳零碳发展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鼓励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开展近零碳排放和碳中和试点。修订完善生态文明示范、绿色低碳循环试点等相关建设规范、评估标准和配套政策,积极推进现有试点示范融合创新。鼓励各地积极先行先试,梳理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实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做强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立足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桂字号”农业品牌,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县(市、区)和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聚焦优势产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制糖、机械、汽车、冶金、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发展特色优势消费品制造业。持续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升级,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八)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落实国家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需按照要求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21页(九)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优化能耗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做好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地区实行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缓批限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加强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建立自治区统筹、各市负总责、部门落实行业责任、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能耗双控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管理体制。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十)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分领域制定节能行动方案。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强化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建立健全重点行业能效监测与评价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持续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对标能效标杆水平,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打造能效“领跑者”。(十一)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替代步伐,调整煤炭消费结构,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严控煤炭消费,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统筹电力保供和减污降碳,稳步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有序推进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严控煤电装机规模,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推进传统燃油替代。加大天然气利用力度,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科学布局天然气发电。加快推进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强能源运行安全管理,持续提升能源稳定供应、应急保障和风险管控能力。(十二)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大力开发风电和光伏发电,积极推广“光伏+”多元利用,打造广西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供热和生物天然气。深度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沿海核电建设,支持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加快新型储能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22页建设。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十三)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加快构建和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统筹协调的电力市场体系,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建立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市场化消纳机制,全面建立需求侧响应机制。推进电网体制改革,加强主电网与地方电网深度融合,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健全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建成天然气“全区一张网”,加快形成主体多元、竞争适度、价格合理、统一开放的天然气市场体系。积极打造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盟的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多措并举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探索能源要素短缺地区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五、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十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围绕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建设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建设一体化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逐步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持续降低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优化客运组织,加强便捷换乘体系建设,开展联程联运服务。加快发展绿色物流,加强货源组织和运力调配,提高运输效率。鼓励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支持网络货运平台建设,提升供需精准匹配度,减少运输空驶率、空载率。实施绿色智能交通战略。(十五)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加快西江沿线新能源船舶推广,发展绿色环保内河航运体系,实施气化西江工程。提升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占比,加快道路货运车辆装备升级改造,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占比。持续推进港口岸电建设,规范港口岸电设施运行与维护,提高船舶岸电使用率。加快电气化铁路建设,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铁路运输体系。实施绿色出行“续航工程”,重点建设新型交《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23页通综合供能服务体系,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等交通运输服务场站建设充电桩、充换电站、加气站、加氢站、综合供能服务站等。(十六)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加快推动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市公交线路向郊区延伸。提高轨道、公共交通等站点慢行接驳交通建设水平,连通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定制公交、网约公交、社区公交、高峰通勤班车、共享单车等多层次公交服务模式。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绿道,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六、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十七)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促进城乡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建设城市生态绿色廊道和通风廊道,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加快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十八)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落实国家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促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结合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旧城改造等,同步实施城镇既有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加快推进绿色建材研发、生产、认证和推广应用,推动建材行业绿色转型升级。鼓励采购及使用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的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和既有农房节能改造,鼓励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墙体材料。《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24页(十九)加快优化建筑用能。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有序开发屋顶分布式光伏,积极探索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微电网、智慧楼宇、光储充一体化等融合发展,鼓励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提升可再生能源用能比例。因地制宜推行地源热泵、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制冷),推广蓄冷技术应用。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等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建筑能耗监测能力。七、加强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二十)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聚焦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重点领域,鼓励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节约高效利用等技术攻关。积极培育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生态碳汇定位观测站等基地平台,加强区域性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库。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融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鼓励高等学校申报相关学科专业。(二十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推动零碳电力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化储能、先进输配电等关键技术,积极推动储能、氢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应用。推进高碳行业零碳流程重塑,着力强化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等研究。在钢铁、煤电、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推广园区能源阶梯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科技创新服务和交易平台。八、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二十二)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开发带来的排放影响。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逐级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稳固森林、湿地、草原、土壤、岩溶等陆域生态《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25页系统碳汇和海洋蓝碳、农业碳汇。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实施盘活存量土地专项行动,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稳步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有利于新能源大规模合理发展的差异化土地利用政策。强化生态灾害防治,降低灾害对生态固碳能力的损害。(二十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加快推进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提升重点流域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深入推进国土科学绿化行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牢守耕地红线,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推进农业减排固碳,提升农业碳汇增量。严格自然保护地和自然湿地保护,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沿海生态系统整治和修复,健全红树林保护制度,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等固碳能力,探索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新模式。开展岩溶碳循环调查与岩溶碳汇效应评价,积极推进岩溶碳汇开发利用。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实施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提升退化土地碳减排、碳储存能力。九、提高开放合作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十四)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标准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与东盟国家贸易合作,拓展智能家电、绿色家居、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市场。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实施“加工贸易+”、“互市贸易+”计划。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二十五)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绿色合作。主动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推动投资合作绿色转型政策融通和经贸规则衔接,探索制定面向东盟开放绿色低碳领域合作的首创性制度机制和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26页准。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中,强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推动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开放合作平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建立健全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二十六)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快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领域政策法规体系,推动生态文明领域科学立法。推行节能低碳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大力推行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及标准标识制度,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体系,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标准研究。(二十七)提升统计监测能力。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和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和评价。建立健全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统计制度,加强与其相应的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加强生态产业、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统计监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统计信息共享。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融合。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利用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湿地、草原、海洋、土壤、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十一、完善政策机制(二十八)完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严控煤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具有资金实力、专业能力的社会资本在不新增政府隐《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27页性债务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股权投资等模式参与低碳项目建设,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全区各级国有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投资,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二十九)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深化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落实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支持发展绿色保险。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碳金融业务。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引领效应。(三十)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盘活各类存量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清洁能源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利用、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提升等的支持力度。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节约能源车船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健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落实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严格执行阶梯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组织实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三十一)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总结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经验,加快横向、纵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设立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完善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发展市场化节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服务模式,推广节能诊断等节能综合服务。十二、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28页(三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各市县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科学合理制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牵头实施标志性重大项目,制定重点工作领域试点单位、实施单位、监督推进单位名单制,以上率下、领衔示范、点面结合推进工作。全区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主体责任,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三十三)强化统筹协调。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组织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定期调度落实进展,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重大问题,强化成果共享应用。生态环境部门要统筹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做好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领域降碳。能源主管部门要做好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其他有关部门要统筹推进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三十四)严格监督考核。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激励奖励,对责任不明确、工作推进不力、目标任务落实不到位的地区、部门要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各设区市、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三十五)加强培训宣传。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统筹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营造绿色低碳、勤俭节约的社会氛围,激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29页宁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http://fzggw.nx.gov.cn/hdjl/zjdc/202207/t20220704_3598216.html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自治区碳达峰工作,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服务全局、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协同联动、防范风险”的总方针,深入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和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坚定不移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开创经济繁荣新局面、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绘就环境优美新画卷、创造人民富裕新生活,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二)工作原则。——总体部署、分类施策。按照全国一盘棋要求,强化对碳达峰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30页——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以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有条件的地区尽早达峰。——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加强政策引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经济政策和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入强大动力。——稳妥有序、安全降碳。坚持先立后破,切实守住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底线,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着力化解各类可能的风险隐患,确保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全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合理控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示范取得新进展,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28%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7450万千瓦以上,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35.2%以上。“十六五”时期,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达峰后稳中有降,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持续提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更加成熟,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三、重点任务《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31页将碳达峰贯穿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低碳发展行动、交通运输低碳转型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生态碳汇建设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市因地制宜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大力发展新能源。坚持集中开发和分布开发并举、扩大外送和就地消纳相结合的原则,重点依托沙漠、戈壁、荒漠、采煤沉陷区等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因地制宜建设各类“光伏+”综合利用项目,探索自发自用和就地交易新模式,有效扩大用户侧光电应用。稳步推进集中式平价风电项目建设和分散风能资源开发,加快老旧风电项目技改升级,推广高塔筒、大功率、长叶片风机及先进技术,积极发展低风速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天然气、生物成型燃料、生物质(垃圾)发电等生物质能源,加快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工业供热和民用采暖等领域推广应用。积极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探索开展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到30%以上,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28%以上。到2030年,风电装机规模力争达到2450万千瓦,光伏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40%以上,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35.2%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林草局、国网宁夏电力公司)2.推进氢能应用示范建设。推进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进程,加快氢能替代,助力减煤降碳。以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园为重点,推进规模化光伏制氢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煤化工产业示范,实现以氢换煤。开展储氢、输氢、氢能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培育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32页形成集群发展。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物流运输、公共交通、市政环卫等领域试点应用,促进氢能制输储用一体化发展。到2030年,绿氢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年以上。(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交通运输厅、科技厅、国网宁夏电力公司)3.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坚持“三改联动”,统筹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按照分类处置、保障供应的原则有序推动淘汰煤电落后产能,持续淘汰关停不达标落后煤电机组,将符合安全、环保等政策和标准要求的淘汰机组转为应急备用电源。加强燃煤自备电厂规范管理,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持续压减散煤消费,积极推进城乡居民清洁取暖,减少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农业领域散煤使用,在集中供热无法覆盖的区域加快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清洁供暖工程。“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合理控制,2025年燃煤电厂平均供电标准煤耗降低到300克/千瓦时以下,单位GDP煤炭消耗下降15%;“十五五”期间煤炭消费逐步减少。(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4.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合理控制石油消费增速,提升燃油油品和利用效率。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青石峁、定北两个千亿级气田开发,积极推进石嘴山煤层气试点开发,推进西气东输三线、四线和盐池至银川等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加强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拓展天然气在交通、分布式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区天然气产量力争达到10亿立方米,城镇居民气化率达到75%;到2030年,保持全区石油消费基本稳定,天然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商务厅)5.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优化完善配电网网架结构,适应更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接入及消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33页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加快建成以新能源外送为主的宁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推动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推进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建设,建设牛首山、中宁等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新型储能设施推广应用,提升电网调峰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加强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加快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加强需求侧管理和响应体系建设,引导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加氢站、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和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到2025年,全区直流电力外送能力提升至2200万千瓦以上,全区储能设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装机规模的10%、连续储能时长2小时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680万千瓦,新型储能建设取得显著成果,需求侧响应能力稳步提升。(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国网宁夏电力公司)(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严格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按照国家统一要求,逐步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动高耗能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持续完善区、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节能监察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加强人才队伍和技术能力建设,形成一支高水平节能监察队伍。(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市场监管厅)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行绿色社区试点,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34页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鼓励开发区建设分布式能源项目,打造一批低碳、零碳园区。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进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推动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8%,重点行业产能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到2030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责任单位: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降碳。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民用锅炉、电梯等设备为重点,全力推进能效相关标准实施。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税收、价格等政策,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引导工业、交通、农业等终端用户优先选用清洁能源,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热泵、电窑炉等新型设备,推动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厅)4.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布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因地制宜采用自然冷源、直流供电、“光伏+储能”5G基站、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等技术,建立多样化能源供应模式,推进中卫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绿色电力应用试点建设,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通讯、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提升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推动既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绿色技术和能耗管理平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35页提高设施能效水平。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不高于1.2;到2030年,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进一步提升。(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厅、宁夏通信管理局)(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聚焦重点排放工业行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能结构不断优化,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效水平,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1.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高效”产业,严格控制“高碳低效”产业扩张,支持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进绿色设计,深度推广绿色技术,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推进数字赋能升级,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四大改造”攻坚行动,推动工业领域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到2025年,培育绿色园区12家以上、绿色工厂100家以上,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到2030年,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体系基本形成。(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生态环境厅)2.推动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严控传统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未纳入国家规划和《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石化、煤化工等项目不得建设。坚决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遏制高耗能项目不合理用能。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新建煤化工项目能耗水平必须达到国家先进标准。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含焦炭制烯烃)、煤间接液化、焦炭等项目开展系统的节能诊断,推进未达标项目节能改造,降低能耗水平。推动煤化工行业延链补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到2025年,不再新增焦化、电石、煤制甲醇产能,单位电石、甲醇生产综合能耗分别下降10%、6%;《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36页到2030年,化工行业能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3.推动冶金行业碳达峰。巩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成果,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实施节能减碳改造。推动钢化联产,依托钢铁、铁合金企业副产煤气、尾气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资源,创新生产乙醇、蛋白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鼓励氢冶金、废钢预热、复吹、冷却水闭路循环等技术应用,减少炼铁焦炭用量,提高炼钢转炉原料中废钢比重。严控铁合金行业新增产能,实施高硅锰硅合金矿热炉及尾气发电综合利用、电机能效提升、电煅炉煤气余热综合利用等项目。鼓励电解锰企业使用节能电解系列新技术及脉冲电解新设备,持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到2025年,钢铁产能控制在700万吨以内,严控铁合金、电解锰新增产能,冶金行业碳排放总量保持稳定;“十五五”期间不再新增产能,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能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4.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严控电解铝、金属镁新增产能,推广高效率、低能耗、环保型冶炼新技术新工艺,扩大精深加工,丰富产品品种。鼓励电解铝企业推广铝电解槽侧部散热余热回收、利用鼓泡流化床的技术改善残极和新极换热等先进工艺,镁冶炼企业使用新型竖窑煅烧、复式反应新型原镁冶炼等新技术,持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到2025年,电解铝产能控制在130万吨以内,有色行业碳排放总量保持稳定;“十五五”期间,有色行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5.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不包含光伏玻璃)产能,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推动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实施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加强固废再利用,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煤矸石、电石渣、脱硫石膏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绿色建材评价认证,逐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到2025年,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2200万吨以内;“十五五”期间,水泥行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37页(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市场监管厅)6.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自治区能耗双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试行)》,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推动在建项目能效水平应提尽提。科学评估拟建项目,把好准入关,落实国家相关产能“减量替代”政策,原则上不接受自治区外产能置换指标,对标重点行业国家能效标准,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深入挖潜存量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四)城乡建设低碳发展行动。构建完善城乡绿色低碳发展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和方式,推广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大幅提升建筑节能水平,促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1.推进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以银川为中心的沿黄城市群集聚,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协同建设区域生态网络和绿廊体系,提升城市绿化水平,集约适度划定并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形成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空间格局。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结合低碳化、集约化的城镇化进程,合理控制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建筑建设。倡导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建设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节能低碳建造方式,强化绿色施工管理。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建设,实现城乡供水管理服务数字化、市场化、一体化,确保全区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推进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38页加快智慧安防、智慧停车、智慧充电、智慧照明等数字化社区改造升级。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动态管控建设进程,确保一张蓝图实施不走样不变形。(责任单位: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自然资源厅、林草局、水利厅、农业农村厅)2.推行新建建筑全面绿色化。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绿色生态城区、重点功能区内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实施民用建筑能效提升行动,更新提升居住建筑节能标准,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积极推广新型建筑技术,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建设。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重达25%,新建居住建筑全部达到75%节能要求,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100%达到一星级以上标准;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重达到35%,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83%节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节能要求。(责任单位: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农村厅)3.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鉴定评估,对具备节能改造价值和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应改尽改,改造后部分节能效果达到现行标准规定。加快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持续推进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用户侧能效提升、供热管网保温及智能调控改造,强化建筑空调、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智能化运行管理。加快推进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收费,推动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和统计分析,逐步实施公共建筑合同能源管理和能耗限额管理。到2030年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任务,改造后实现整体能效提升20%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财政厅、机关事务管理局)4.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及周边空间,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积极推动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和工业余热集中供暖,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供暖。推动集光伏《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39页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技术应用。引导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炊事等向电气化发展,推动高效直流电器与设备应用。到2025年,新建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比例达到50%,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既有公共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比例达到15%;到2030年,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65%。(责任单位: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机关事务管理局、国网宁夏电力公司)5.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持续加大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力度,提高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淘汰和更新老旧农业机械装备,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农用电动车辆等节能机械和设备设施,发展节能农业大棚。鼓励农村住房建设同步实施墙体保温、屋面隔热、节能门窗、被动式暖房等节能降耗措施,引导建设结构安全、风貌乡土、功能适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的新型农房。推广生物质能资源化利用,优先采用太阳能、空气源热能、浅层地热能等解决农业农村用能需求。在集中供暖未覆盖的农村地区,大力推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生物质锅炉)等小型可再生能源供热。加快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锅炉替代散煤取暖。鼓励生物质热电联产、生活垃圾发电、风能和光伏发电取暖。积极发展地热能供暖,因地制宜开展浅层、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半导体照明产品和节能环保炉具。到2030年,建成一批绿色农房,鼓励建设星级绿色农房和零碳农房。(责任单位: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水利厅、商务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国网宁夏电力公司)(五)交通运输低碳转型行动。以发展绿色交通为引领,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替代,建设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1.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使用,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电动化、清洁化、高效化,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公交、《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40页出租、物流配送优先采用清洁能源车辆。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加快轻量化挂车和智能仓储配送设备的推广应用。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严格实施道路运输车辆达标车型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老旧货运车辆,持续推进老旧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到2025年,清洁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比例达到15%以上,市政车辆全部实现新能源替代;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5%左右;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9.5%左右,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责任单位: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公安厅、商务厅、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宁夏邮政管理局)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体系。加大铁路建设力度,加强大型工矿企业和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不断优化运输结构,持续降低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切实提高运输组织水平。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提高道路通达性和通畅性。发展公共交通体系,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构建快速公交系统、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城市多元化绿色出行系统,逐步提高绿色出行在公共出行中的比例。到2025年,各地级市绿色出行比例力争达到65%以上,铁路运输量较2020年增加4000万吨;到2030年,各地级市绿色出行比例力争达到70%以上,铁路运输量较2020年增加5000万吨。(责任单位: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公安厅)3.建设现代绿色物流体系。加强绿色物流体系规划引导,科学组织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促进不同层级物流网点的协同配合,提高运行效率。提高物流组织标准化水平,合理组织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提升揽收、分拣、运输、投递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41页推动仓储配送与快递包装绿色化发展。创新运营组织模式,鼓励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运输组织模式,提高城市货运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能耗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交通运输厅、宁夏邮政管理局)4.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优化公路与其他线性基础设施的线位布设,推进废旧路面材料、轮胎以及建筑垃圾等循环利用,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公路建设和养护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加快充电桩、加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推进银川市一体化绿色交通建设项目。到2025年,建设公共充电桩6000台以上;到2030年,建设公共充电桩1万台以上,除消防、救护、加油、除冰雪、应急保障等车辆外,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设备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责任单位: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宁东管委会、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紧抓资源利用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建设覆盖全社会的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1.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循环化发展。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持续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行动,推动园区产业循环链接和绿色升级。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形成企业内小循环、园区内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完善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园区循环发展技术支撑能力。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建立园区能源资源环境管理和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全部实现循环化改造;到2030年,开发区基本实现绿色循环化发展,资源产出率持续提《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42页高。(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商务厅)2.加强大宗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加强对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尾矿等的综合利用,推进有价组分高效提取利用。完善和落实大宗固废用于建筑材料、道路建设、农业领域等标准和规范。在道路设计时,优先选用工业固废替代粘土实施方案,大力推广工业固废在路基层填筑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推广以工业固废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制定《自治区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强化工业固废产生企业综合利用主体责任。加强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拓宽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渠道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43%;到2030年,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利用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住建厅、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财政厅、国资委)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将废旧物资回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培育和引进资源回收利用重点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回收网络,推动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一体化发展。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完善再生资源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积极推进主要再生资源高值化发展。强化循环经济“链性”,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促进矿山机械、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再制造产业发展。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基本覆盖,废钢铁、废塑料、废橡胶等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6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达85%以上;到2030年,废钢铁、废塑料、废橡胶等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和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持续提高。(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市场监管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43页4.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逐步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推进厨余垃圾、园林废弃物、污水厂污泥等低值有机废物的统筹协同处置。合理推进塑料源头减量、末端回收和再生利用,加大塑料废弃物能源资源化利用力度,健全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监管,最大限度降低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到2025年,银川市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全面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责任单位: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厅、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七)生态碳汇建设行动。坚持系统观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逐步形成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固碳作用稳定、提升。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标准,加强集约节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到2025年,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力争下降15%,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争创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西华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香山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到2030年,争创六盘山国家公园。(责任单位: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林草局)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巩《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44页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扩大林草资源总量。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森林单位面积碳汇量。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实施沙化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提高单位面积草原产草量和质量等级,积极增加草原碳汇。科学实施河湖、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恢复生态功能,增强碳汇能力。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开展荒漠化沙化土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提高城镇绿化率,增强城镇绿地碳汇能力。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蓄积量达到1195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湿地面积稳定在310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8%;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森林蓄积量达到1395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58%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稳定在57%。(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建立健全林草等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体系,实现林草碳汇计量监测常态化。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利用好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调查、碳汇能力评估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提升对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林草碳汇交易、碳汇效益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支撑能力。培育林草湿地碳汇项目,建立林草碳汇项目开发机制,加强林草湿地碳汇项目管理,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和可持续管理。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体现碳汇价值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自然资源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4.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广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建设“光伏+设施农业”等农光互补低碳农业。推进化肥、农药、地膜减量增效,推广环保型肥料和生物农药,改进施肥施药方式。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行动,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支持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等地力保《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45页护工程,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质量,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到2025年,全区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全区化肥、农药利用率持续提高,绿色低碳化农业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实施科技强区行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快构建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方案,编制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纳入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有关绩效考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绿色低碳创新型示范企业,利用“前引导+后支持”、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和“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绿色低碳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支持企业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方式,实施一批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善自治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和碳足迹认证,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服务市场。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责任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厅、国资委)2.加强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整合优化创新平台资源,培育建设一批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内外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组建自治区新能源研究院。支持低碳领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采取柔性引才方式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及团队,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低碳技术服务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支持高等学校建设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专业。探索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努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46页创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责任单位: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3.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高效光伏、大容量新型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创新,加强高性能光伏材料、半导体硅材料、先进正极材料等研发。开展火力发电智能燃烧优化控制、深度调峰调频的网源协调发电等智慧电厂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应用。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示范项目。(责任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宁东管委会)(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着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区人民自觉行动。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大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文明新风尚。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从消费环节倒逼生产方式改变,为节能降碳及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积极鼓励、支持公众参与有利于节能降碳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行动和监督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公众舆论成为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动力。(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着力破除奢靡铺张的歪风陋习,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活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47页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带头作用,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国有企业带头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责任单位:自治区文明办、教育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生态环境厅、妇联、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监管厅、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厅、国资委)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区属重点领域国有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开展清洁生产评价认证,“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生态环保社会责任。(责任单位:自治区国资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4.强化能力建设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要共同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各级党校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组织各类碳排放达峰相关的培训和专题学习,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对达峰行动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综合运用实践养成、专业培训、产业带动等多种方式,加快建立一支适应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资委)(十)各地市因地制宜达峰行动各地市和宁东基地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和发展定位,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48页1.科学合理确定碳达峰目标。各地区要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自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现状,全面摸清本地区及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碳排放情况,科学研判未来碳排放趋势,确定碳达峰目标。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的银川市、吴忠市、固原市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力争率先实现达峰。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石嘴山市、中卫市、宁东基地要把节能降碳摆在突出位置,坚决不走依靠“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力争与全区同步实碳达峰。(责任单位:五市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2.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银川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高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石嘴山市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步伐,加强低碳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培育特色专精产业,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吴忠市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清洁能源发展,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本地化消纳比例,有效助力全区能源供给结构的调整;固原市持续放大生态优势,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大力发展碳汇经济,建成特色鲜明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中卫市建设大数据产业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和全域旅游示范城市,打造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依托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宁东基地加快构建高效率、低排放、清洁加工转化利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补强、横向壮大集群,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责任单位:五市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3.协调联动制定碳达峰方案。各地市和宁东基地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部署要求,抓紧科学制定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避免“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各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与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衔接。各地市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制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经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平衡、审核通过后,由各地各部门自行印发实施。(责任单位:五《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49页市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4.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积极争取有条件的城市和园区纳入碳达峰建设试点。组织开展自治区试点示范,加大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力度,建设2-3个低碳城市,积极开展低碳园区试点工作,力争打造3-5个低碳园区,培育一批零碳企业,为全区乃至全国提供更多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四、对外合作(一)推进绿色贸易合作。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加大力度拓展高质量、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鼓励引导外贸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广泛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认证。积极扩大绿色技术、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等进口,推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市场监管厅)(二)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引导我区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开展绿色投资,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清洁能源开发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托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深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五、政策保障(一)完善统计核算体系。加强自治区、市、县(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基础数据统计、核算、计量、评估体系,搭建自治区“双碳”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等领域碳排放统计体系,鼓励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探索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智能化、《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50页信息化水平。(责任单位:自治区统计局、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林草局)(二)健全地方性法规和标准。推进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地方立法,根据国家制修订法律、行政法规情况,积极推进地方性法规制修订工作,及时修改完善与碳达峰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探索制定地方低碳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氢能等国家相关标准制定,加强标准的上下衔接。修订《宁夏工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提升高耗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严格落实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探索开展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开展自治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碳减排典型技术应用。(责任单位:自治区司法厅、市场监管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三)完善经济政策。各级财政要统筹财政资金,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力度,给予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示范工作资金支持,提高绿色低碳产品采购比例。落实好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合同能源管理企业所得税和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车船税、车购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绿色电价政策,严格落实差别化电价、阶梯电价政策,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应我区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电价机制。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研发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发行绿色债券。研究参与国家低碳转型基金的设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自治区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责任单位:自治区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税务局、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51页(四)强化市场机制。主动融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做好配额分配管理,按照国家相关要求,逐步扩大我区碳排放权交易主体范围。研究制定全区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方案,按照先增量、后存量的原则,通过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逐步完善用能权制度体系,并做好与能耗双控制度的衔接。推进市场化节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综合服务。全面推进林长制、山林权改革,进一步盘活林地林木资源,推动生态价值持续增值。(责任单位: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林草局、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六、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党委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解决重大问题。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地区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评估,协调解决碳达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本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落实情况纳入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署,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三)强化项目支撑。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建立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项目库。将重大项目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实施主体、责任单位和推进措施。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分年度更新项目库,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达效一批”滚动发展态势,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任务实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52页(四)严格监督考核。将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等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效能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考核,对工作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将碳达峰工作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报告。《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53页宁夏自治区《双碳科技支撑工作计划》https://kjt.nx.gov.cn/zcfg/tfwj/202111/t20211125_3541211.html2030年前力争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自治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建设先行区的重要内容。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结合自治区高碳排放的产业现状和面临的碳减排严峻形势,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攻关,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支撑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双碳”目标及“双控”工作重要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作用,紧紧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大科技需求,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加快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体系,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统筹布局,系统谋划。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优化项目、平台、人才、园区、企业、金融等各类创新资源配置,分阶段分步骤统筹推进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示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54页——聚焦瓶颈,重点突破。围绕重点行业领域碳减排技术瓶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打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培育主体,示范带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科技赋能碳减排动力,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支撑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带动全区绿色低碳发展。——开放合作,协同联动。加强绿色低碳领域东西部科技合作力度,构建碳减排对外科技合作新模式,汇聚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吸纳顶尖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开展技术协同攻关。(三)行动目标。到2025年,初步构建自治区减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节能降碳等技术有所突破,支持打造10个碳中和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培育20家绿色低碳创新型企业,培养引进20个绿色低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转化应用一批绿色低碳科技成果。二、重点任务(一)实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面向全国征集技术解决方案,凝聚各方科技创新力量,推进“三绿”(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产业科技攻关。加快绿色能源开发技术攻关。开展光伏与风电制造技术、生产性服务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发展壮大可再生能源制造业及服务业。开展氢能、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扩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新领域。开展可再生能源智能运维、智慧电厂与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供应基础能力,努力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攻关。围绕能源、化工、冶炼、建筑、交通等行业减污降碳需求,支持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研发应用低碳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55页料与原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等技术,加强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及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支持安全可靠、先进成熟、节能环保的多技术单元集成创新,研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绿色智能交通运输装备和服务,加强建筑节能改造、能效提升、运维能源管理,实施智能交通等电动化、高效化、清洁化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加快推进行业绿色转型。加大生态固碳和增汇技术攻关。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下农业提质增效、碳氮减排、秸秆循环利用、高效低排绿色饲料、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减排固碳等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开展森林、草原、湿地固碳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以及碳汇资源管理、碳汇计量与监测、碳汇开发技术研发应用。(二)实施绿色低碳先进科技成果引进转化行动。聚焦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围绕能源、化工、冶炼、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整合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转移转化一批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科技成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有效推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通过转让、许可、技术入股等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在区内转化应用。围绕产业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需求,实施一批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CCUS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氢能、光伏、风电多能交互清洁能源示范,促进重点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支持城市、社区(乡镇)、园区开展近零碳排放、节能减排科技成果示范,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三)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创建行动。依托“双碳”领域国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开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服务;加强与国内外科技创新平台合作,提升低碳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力量、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和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围绕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CCUS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整合区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和行《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56页业绿色转型发展,支持组建“自治区新能源研究院”。发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宁夏研究院高端智库作用,调动绿色低碳相关领域院士及团队积极性,为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工程科技问题、战略规划等提供决策咨询。(四)实施绿色低碳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行动。增强科技赋能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动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家树立绿色低碳意识,开展企业家创新创造培训,激励企业家勇做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争当绿色低碳方面“敢创新、愿创新、能创新”的实践者。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需求,大力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培育遴选产业“绿色化”特点鲜明的绿色创新型示范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加快发展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家和自治区绿色低碳重大创新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打造率先实现碳中和的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引领自治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五)实施绿色低碳应用基础研究行动。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聚焦新能源、现代化工、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集聚区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源头供给。科学研究符合自治区实际的碳达峰模型、碳监测、碳评估等方法理论,为政府、园区、企业提供碳减排科学依据,为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决策和管理奠定基础。(六)实施绿色低碳对外科技创新合作行动。加强东西部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家大院大所、发达地区创新主体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交流,支持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共同体,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工业、农业、社会发展领域绿色低碳发展集聚高水平研发团队和优质创新资源。突出企业合作主体地位,健全“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合作模式,构建稳定长效合作机制,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东西部绿色低碳科技合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57页(七)实施绿色低碳专业人才团队引育行动。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并重,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组建创新团队,遴选培育一批潜力大后劲足的青年科技人才、引领带动作用明显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理念,支持企业创新方式“引才引智引技”,在可再生能源、节能降碳、绿色增效等方面精准对接柔性引进一批区外海外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一批绿色低碳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和技术经纪人,对绿色低碳技术转移转化、推广应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科技人员和科技服务人员表彰奖励。(八)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科学普及行动。坚持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科学普及与绿色低碳技术科技创新并行,充分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科技活动周、新媒体平台等资源和载体,宣传科技推动绿色发展、引领低碳生活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营造节能减排低碳科技创新环境氛围。推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科普基地。推进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向公众开放科普资源。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引导支持公园、书店、图书馆、医院、商店、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增加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科普宣传设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科普传播吸引力和渗透力。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建立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工作合作推进机制,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形成合力,紧抓行动方案落实,共同加大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营造碳达峰碳中和创新氛围。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强化政策联动,组织协调本地区有关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推进行动方案有效落实。(二)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部区会商、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作用,汇集区内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政策和资源,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采取“前引导+后支持”《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58页方式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产出效率,实现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三)强化评估监测。建立方案实施评估机制,根据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特点,结合实施效果评估、技术发展新动向和碳排放数据监测等,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强化考核评估结果应用。及时发布方案实施进展情况,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迭代完善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方向。《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59页宁夏自治区《重点行业领域双碳技术发展路线图》https://kjt.nx.gov.cn/zcfg/tfwj/202111/t20211125_3541211.html(一)能源行业加快能源零碳减碳技术创新。开展光伏与风电制造技术、生产性服务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发展壮大可再生能源制造业及服务业;开展氢能、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扩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新领域;开展可再生能源智能运维、智慧电厂与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供应的基础能力;开展火力发电能效提升、调峰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研发应用;加快煤矿安全智能精准开采技术研发应用,支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1.光伏、风电制造与生产性服务技术研发应用持续开发高性能光伏用硅材料及拉晶、切片等生产技术;开展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生产设备等主导产品的生产技术升级;引进开发高效硅异质结电池、薄膜电池、钙钛矿电池、建筑用光伏构件等新型产品;引进转化各类光伏制造耗材、辅材及配套设备的制造技术。持续开展塔筒、叶片、减速器、大型铸件、专用锻件、电机控制系统等风电制造关键零部件和配套设备的制造技术升级;引进转化风电主机的总装技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光伏电站、风电场的智能化电力管理与运行维护等技术研发。2.氢能、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开展光电可再生能源制氢、分布式制氢、氢气纯化等技术研发;引进转化氢气储运、加注的关键材料及技术设备;在公共交通、物流运输、制氨、煤化工综合利用等储能领域开展氢能技术的集成应用;引进转化氢燃料电池汽车与关键零《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60页部件的生产制造技术。开展高密度大容量新型储能电池制造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电池正负极材料性能及生产技术,引进转化电解液、隔膜等生产制造技术;围绕可再生能源开发、通信等需求,开展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3.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应用开展智能输变电装备技术、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大规模交直流混合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电网调度全局优化与协调控制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友好接入技术、大容量混合储能技术、智能配电网与微网技术等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应用。4.火力发电减碳技术研发应用开展火力发电智能燃烧优化控制技术、基于深度调频与深度调峰的网源协调灵活性发电技术、基于智能终端与机器人应用的智能巡检系统、数据信息挖掘与远程专家诊断技术、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技术等智慧电厂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应用。开展火力发电二氧化碳捕集基础原理与机制、低能耗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和捕集材料、低能耗过程设计等研究,引进示范火力发电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发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5.煤矿绿色智能开采技术研发应用在煤炭绿色化、智能化开采方面,开展井下实时通信、地下精准定位与导航、采煤机智能截割、巷道智能快速掘进、智能储运、智能健康管理、智能洗选、灾变智能决策与应急控制、煤矿机器人等煤炭智能化开采技术研发应用。开展保水采煤、充填开采、煤巷支护、矿尘防治、热害防治、煤炭地下气化等煤炭绿色化开采技术研发应用。(二)化工行业推进煤化工节能减碳技术创新。重点开发煤化工和电石化工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应用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引进转化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1.煤化工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61页重点围绕α-烯烃与油蜡产业链的延伸,开发高端轻白油、基础油、润滑油、高熔点蜡、特种蜡、高碳醇、烷基苯等高端油品、清洁燃料与精细化学品;围绕煤基烯烃、煤制乙二醇产业链的延伸,开发高端聚烯烃、聚α-烯烃等高性能工程塑料及树脂、特种橡胶、特种合成纤维、新型化工材料、电子化学品等下游附加值产品。2.电石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围绕氰胺产业单氰胺、双氰胺、硫脲、胍盐等产业链的延伸,开发医药农药中间体、染料、水处理剂、香精香料等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围绕氯碱产业链的延伸,开发下游特种树脂与精细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与二氧化碳利用的耦合脱钙技术,实现工艺过程固碳。3.化工产业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应用开展先进煤气化技术、MTP甲醇制烯烃等技术的升级迭代;研发应用煤化工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乙醇等化学品转化综合技术;开展煤制油气联产等多联产技术研发;开展精细化工微通道、管式、连续多级搅拌等先进连续化生产技术研发及应用;开展釜式反应的连续化绿色工艺与设备研发应用;开展电石化工大型化数字化密闭化先进生产装备的研制及应用。4.引进转化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引进及示范应用碳捕集专用大型二氧化碳分离与换热装备、驱油、驱水、地质封存的储存、运输和灌输技术设备;研发二氧化碳制备双氰胺、三嗪醇、加氢制甲醇乙醇技术,形成捕集及碳转化利用一体化技术集成与万吨级示范。(三)金属冶炼行业支持金属冶炼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重点围绕钢铁、电解铝、金属锰、镁冶炼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技术需求,支持研发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设备,研发应用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引进转化5G、AI、大数据等智能化管控技术,推动自治区金属冶炼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1.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62页开展低碳炼铁、烟气脱硫、洁净钢冶炼、转炉高效吹炼、氧化物冶金、高效连铸技术研发应用;开发高精度高速无头柔性轧制技术;研发优化蓄热式加热炉技术、烧结烟气及冷却机废气余热发电、全流程中低温余热回收与利用技术;引进应用5G通信技术、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技术推进钢铁智能制造。2.电解铝节能工艺设备引进应用引进应用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新型阴极结构、新型导流结构和高阳极电流密度超大型铝电解槽工艺;研发惰性阳极无碳铝生产技术;研发电解铝三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氧化铝有机物去除,加快湿法氧化脱硫脱碳、电解铝无炭渣生产。3.金属锰低碳工艺技术研发应用研发硅锰合金、高纯锰靶向材料等低碳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应用硅锰渣制硫酸锰浆液、电解锰渣脱硫脱氨制备水泥建材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硫、氨资源用于电解锰生产技术研发应用,推进电解锰硫铵渣高值化综合利用,实现电解锰硫、氨资源无限循环利用。(四)建筑行业开展建筑节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低碳建材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应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开展建筑运维能源管理技术研发应用,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能效提升、绿色建材与资源循环利用,打造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建筑等示范工程。1.低碳建材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应用引进应用固碳混凝土、固碳外墙保温材料生产工艺技术;研发高性能水泥、特种水泥、高性能混凝土、新型胶凝材料及低碳水泥建材等特种高附加值新产品;加快建筑节能体系(EPS模块)等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继续研发提升宁夏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电石渣等工业固废制备建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利用率与附加值。2.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发应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63页引进研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节能门窗技术、无热桥处理技术、建筑气密性控制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能耗模拟分析技术等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引进应用建筑光伏发电一体化技术、墙面太阳能集热技术、高效热电储能技术,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热回收新风系统等建筑分布式能源技术。3.建筑运维能耗监测与管控技术研发应用研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建筑运维能源管理方面的集成应用;研发应用安全、高效、节能、智慧的建筑能耗监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能源远程控制系统;引进应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等既有建筑绿色升级改造技术,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五)交通行业开展交通运输绿色智能技术创新。研发应用安全可靠、先进成熟、节能环保的绿色智能交通运输装备和服务,调整交通运输能源结构、转变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电动化、高效化、清洁化。1.引进应用高效货物运输与智能物流体系加快引进应用载运装备标准化与专业化、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信息综合集成与智能化服务等“互联网+”高效物流关键技术,形成多方式、多载运工具、全运输流程间高效匹配衔接的装运和转运技术装备体系,为提升全社会物流服务效率与品质、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供技术支撑。2.引进应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充电技术引进转化高比能金属锂二次电池技术、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技术、高功率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技术、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及管理技术、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技术、动力电池工艺和装备技术等。开展充电基础设施与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新技术研发,加强检测认证、安全防护、与电网双向互动、无人值守自助式服务、桩群协同控制、充电桩互联等关键技术、装备和标准体系研发应用,提升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保障充电安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64页3.引进应用交通系统智能化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交通系统融合基础上,引进应用交通系统及其运行环境状态的自主化感知、处理、诊断以及决策支持单元技术及其各种组合集成应用模式的技术体系,研发应用交通系统控制优化、城市交通控制功能提升技术,提升交通系统运行和服务安全性、可靠性、效率和服务水平。4.引进应用交通基础建设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引进推广工业固废全粒度、多梯度道路化应用成套技术,研发及规模化应用绿色低碳型胶凝材料,引进应用先进废旧沥青厂拌热再生利用技术,开展道路旧沥青路面材料性能的可逆化、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工艺和方法、长寿命再生剂材料等方向的研究,打造绿色原材供应链。推动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低碳化、规模化建设。(六)农业加强农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研发农业减排、提质增效、秸秆循环利用、高效低排饲草料、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污染防控、实用经济的减排固碳技术装备等重大关键技术,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农业减肥减药增效的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1.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研发应用集成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规模化处理效率和无害化、绿色化技术水平;研发应用农作物秸秆、瓜菜种植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葡萄、马铃薯等加工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开展可降解覆膜材料与残膜高效回收、肥药高效利用与降活降残、枝条基质化与原位促腐还田等技术研发应用。2.农业减肥减药增效技术研发应用研发新型肥料与化肥替代技术及产品,重点突破根际调控、化肥替代、缓/控释肥料、高效生物菌肥等绿色施肥关键技术;研发肥药高效利用与原位转化降残、生物增效与肥药降活降残、农田生物多样性构建与养分调优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轻简化、智能化、绿色化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和配套装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65页(七)林草开展林业固碳增汇技术创新。开展自治区森林、草原碳汇人工管理、碳汇计量与监测、碳汇开发技术研发应用。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碳汇实测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1.林业碳汇潜力较大区域生态保护与功能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围绕“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屏障防护体系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生态修复工程、水源涵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植被恢复与人工林选育、生态经济林引种栽培、草地和沙地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形成“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和治理模式,提高自治区林业碳汇质量。2.草原生态系统维持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开展退化草原植被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草原退化风险监测、荒漠生态系统维持与植被恢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沙漠低成本高效治理、沙产业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提升自治区碳汇潜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66页城市方案9项发布单位政策文件发布日期上海市《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方案》2022-01-08南京市《双碳科技创新专项实施细则》2022-03-17宁波市《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12-13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2021-09-19天津市《双碳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06-28无锡市《新吴区电力能源双碳行动方案》2021-04-09杭州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4-22柳州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6-23辽源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4-06《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67页上海市《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方案》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20118/405667a886cf4132b38f0776b777acc3.html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助力上海“生态之城”建设,强化公共机构在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责任担当,协同有序推进我市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根据国家及我市有关绿色发展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公共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我市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按照《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上海市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上海市公共机构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要求,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数字赋能为动力,不断提升我市公共机构绿色化程度,努力使公共机构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倡导者和示范者。(二)基本原则坚持产业协同,多元共治。构建多元主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无缝联动的共治格局。健全组织动员机制,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扩大市场开放程度,充分发挥低碳绿色产业市场资源配置主体作用和社会共治作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68页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在系统规划、整体布局和全面推进的基础上,聚焦合同能源管理、能耗及碳排放综合定额管理、长三角公共机构综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可再生能源应用、设施设备管理、垃圾分类管理、资源循环利用、数字赋能、环境品质提升、绿色低碳出行、政策宣传培训等重要领域,打造公共机构绿色发展重点工程。坚持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基于公共机构绿色发展特点及“十四五”整体规划,以公共机构能效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升为核心,精细谋划我市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路径,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逐步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三)总体目标定性目标:经过两年努力,我市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工作和生活方式得到进一步推广,通过一批绿色行动和绿色工程的实施,以及对一批成效突出、特点鲜明的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和绿色生活优秀典型案例进行宣传,能源资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工作生活模式。量化目标:到2023年,全市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71万吨标准煤以内,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320万吨以内,太阳能光伏装机峰值功率达5万千瓦。实现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综合能耗、人均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降低3%、3.6%和4.2%,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4.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履行公共机构碳达峰、碳中和的责任,通过能源供应清洁化、消费电气化、配置智慧化、利用高效化、服务便捷化、行动社会化、核算标准化等方式,推动我市公共机构碳排放率先达峰。二、基础工程(一)夯实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管理基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69页进一步推进制度优化,稳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和执行,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开展制度宣贯。进一步强化物业管理,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以专业能力培训及制度宣贯为契机,加强物业管理人员工作经验交流,提升物业管理部门自身能力建设,完善物业节能降碳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合理性。(责任单位:市、区机管局)(二)开展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情况调查围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采集公共机构基本信息,能源资源利用及碳排放相关数据。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分析研究各自领域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及碳排放特征,以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评估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和碳排放情况,寻找能源资源节约和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确定改造提升的重点方向。到2022年底之前,完成全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和碳排放情况调查报告。(责任单位: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市、区机管局)(三)鼓励各公共机构开展用能及碳排放总量管控试点推行单位能源资源定额及碳排放限额管理,并根据试点情况在全市公共机构范围内适时推开。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做好能源资源定额管理制度标准配套工作,稳步推进各类公共机构用能用水定额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探索办公用房成本租金与能源费用挂钩。2022年底之前,完成我市主要类型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依托专业机构,对全市公共机构能耗分类、分档、排位,建立单位能效对标档案。到2023年,初步建成市区两级党政机关能源资源定额及碳排放总量管控体系。(责任单位:市、区机管局,市、区财政局,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四)推进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及示范创建后评估工作编制全市公共机构二级以上能源审计5年计划,报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审定通过。对年能源消费量300吨标准煤或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公共机构及纳入审计范围的其他公共机构开展能源审计。到2023年,分批完成对“十三五”期间已开展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的整改情况及示范创建单位持续落实情况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70页行相关后评估工作。推动600家以上公共机构定期开展能源审计,80家以上节约型公共机构后评估及论证工作,相关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责任单位:市、区机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五)构建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档案整合能耗直报平台、能耗监测平台、能源审计数据,汇总公共机构建筑基本信息、围护结构、建筑和交通能耗等数据,建立和完善全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及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到2022年底之前,基本建成全市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数据库平台。(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六)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人文宣传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传递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理念,养成反对浪费、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普及绿色办公、垃圾分类、节能环保产品使用等节能降碳行为知识,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务员局、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三、绿色产业工程(一)编制公共机构绿色发展产业指南支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推广应用,积极宣贯我市公共机构绿色发展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公共机构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公共机构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公共机构绿色发展产业治理格局。到2022年底,完成我市公共机构绿色发展产业指南的编制,并定期充实完善。(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二)搭建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信息平台搭建我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信息平台,为公共机构提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需的各类相关信息。定期收集和发布公共机构节能改造信息,并按专题《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71页发布相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指南,为公共机构提供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解决方案,共享我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技术信息。(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三)搭建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新载体集聚节能环保产学研机构和人员,组建长三角公共机构绿色开发者联盟,举办公共机构绿色发展研讨活动,节能新技术、新项目等推广会,以及节能空调、LED照明灯、新能源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技术培训会;推广公共机构绿色化运营经验,举办公共机构能源资源专业化运营培训、示范案例展示等活动,促进行业交流与良性互动,推动我市公共机构提能效降能耗。(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四、低碳工程(一)发布我市公共机构低碳行动倡议和行为指南编制我市公共机构低碳行动倡议和行为指南,统一全市公共机构及广大干部职工思想,提高碳达峰、碳中和认识程度,倡导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鼓励公共机构和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国家和我市低碳行动。加强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干部职工绿色低碳循环培训,推动养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务员局)(二)推进公共机构碳排放核算分析我市公共机构碳排放发展趋势和对峰值进行科学预测,指导和规范我市公共机构碳排放开展核算和报告,掌握公共机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鼓励各公共机构率先主动实现碳达峰目标。组织全市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开展低碳评估,推进向绿色化、低碳化升级。到2022年,对照国家公共机构碳排放核算标准,编制完成我市公共机构碳排放报告。(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三)进一步增加生态碳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72页积极推进公共机构庭院绿化美化,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公共机构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多种形式,合理搭配植物品种,增加公共机构绿化面积,提升自身碳汇能力。发挥公共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社会主体参与碳达峰和碳中和活动,通过探索林业碳汇平衡的方式,增加绿化面积和蓄积量,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绿化市容局、市财政局)(四)推进大型活动碳中和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推动全市公共机构依据《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对大型活动实施碳中和,鼓励购买碳排放配额和购买绿电等经核证的碳减排量,并主动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政府主管部门指导和社会监督。(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五、绿色建筑工程(一)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统筹兼顾建设投资和运行效益,带头使用绿色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合理适度提高新建公共建筑的节能低碳相关投入。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5000平方米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应当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和能耗限额设计、建造和运营,其他新建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基本级和能耗限额设计、建造和运营。提升新建投运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达到同类建筑先进值的比例。推动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等智能化技术应用,持续推进绿色建筑竣工及运行评价。探索推进新建、扩建、改建公共机构建筑按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净零能耗要求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行。(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财政局、市机管局、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二)推进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稳步推进办公用房调整、处置、减量化以及装修改造。建立健全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资金稳定投入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机制,鼓励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73页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总结前期试点工作成熟经验,在全市推广集中统一组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编制长三角机关办公建筑绿色更新评价指南并宣贯推广。到2023年,推进60个以上的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项目,推进90个以上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项目。到2023年,力争完成市区两级公共机构6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调适、节能和绿色化改造。(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财政局、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三)推进建筑需求响应改造公共机构绿色建筑应积极推进建筑负荷柔性改造工作,逐步开展电力需求响应试点,构建“城市电仓”,探索建设虚拟电厂,进一步优化负荷资源柔性配置,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充分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正常消纳,实现“削峰填谷”,缓解电网运行压力。到2023年在全市实现20家公共机构需求响应改造,实现虚拟电厂功能,积极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工作。(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六、新能源利用工程(一)加速推动“光伏+公共机构”的开发应用逐步挖掘我市既有及新建公共机构光伏开发潜力,有序开展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开发建设。出台公共机构分布式光伏建设指导意见,完善公共机构可再生能源应用体系和管理机制。根据各类机构场地资源条件,率先在市区两级党政机关、高校、大型医院等机构推广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探索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公共机构建筑。到2023年全市公共机构光伏项目新增装机容量5万千瓦,相关经费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一致的原则予以保障。其中,学校和医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头推进光伏项目。(责任单位:市、区机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区财政局)(二)推广可再生能源热水系统的建设应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74页重点在有住宿或热水需求的学校、医院、养老及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综合考虑各类建筑的平均楼层、限制比率、建筑适用率、已建或规划的光伏规模,推广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热水系统的应用。到2023年在全市推广90家公共机构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热水项目,相关经费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一致的原则予以保障。(责任单位:市、区机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区财政局)(三)创新推广可再生能源智慧路灯的应用在学校、医院等新建公共机构,率先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智慧路灯,按照区域功能选择具备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充电、监控等多种功能的可再生能源智慧路灯项目。逐步改造已建公共机构路灯,实现可再生能源智慧路灯的全覆盖。到2023年,推动60家公共机构安装可再生能源智慧路灯。(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四)创新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的试点应用结合公共机构新建以及既有建筑维护结构改造工作,在有条件的建筑,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再生能源,创新试点光伏建筑一体化、微型风机建筑一体化项目的建设。结合建筑景观要求,选取不同类型的光伏组件,进行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的试点。探索微型风机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的形式,开展风电建筑一体化项目的试点。到2023年,全市公共机构推动15个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并逐步推广至全市有条件的公共机构。(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五)创新开展公共机构智能微电网项目建设可再生能源微电网管理系统,通过能源大数据技术对风电、光伏、储能及用电负荷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形成我市公共机构智能微电网系统。提升公共机构电能管理水平和电能利用效率,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载体的高效、可靠、清洁、智能的一体化、供需无缝衔接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并试点推进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责任单位: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机管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75页七、示范创建工程(一)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以区级及以上党政机关作为创建对象,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健全节能降碳管理制度,强化能源资源消耗及碳排放目标管理,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带头采购更多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更新公务用车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推行绿色办公,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推进无纸化办公。到2022年,完成70%以上的区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合计135家以上达到创建要求。(责任单位:市、区机管局)(二)推进公共机构绿色发展空间布局打造一批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示范区,推广“零碳技术”、推行“零碳管理”、倡导“零碳生活”。制定长三角区域性公共机构绿色发展评价标准,通过区域性示范引领,加快长三角公共机构绿色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探索在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范围内,打造第一批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推动示范区建设成为公共机构高质量绿色发展一体化示范标杆。探索推进五个新城公共机构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2023年6月,完成示范区创建的相关验收工作。(责任单位:市机管局、青浦区机管局)(三)推进绿色学校建设以大中小学作为创建对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师生生态文明意识。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校园,积极采用绿色产品,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清洁化水平。培育绿色校园文化,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绿色生活主题宣传。推进绿色创新研究,有条件的大学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到2022年,60%以上的学校达到创建要求,争取2023年达到70%。(责任单位:市教委)(四)推进绿色医院创建倡导低碳、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医院环境,加强医院节能减排管理,提升医疗质量,提高患者、社会和医务人员环境满意度。倡导环保节能,绿色办公,低碳出行,降低耗材使用,节约用电用水,规范各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76页根据国家和我市相关政策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医院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五)推进绿色食堂创建以全市公共机构食堂为创建对象,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联合制定我市绿色食堂创建标准,进一步摸清公共机构粮食消费状况,全面落实绿色机关食堂建设要求,实现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升公共机构食堂绿色化、电气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将反食品浪费纳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情况专项督查,以及机关事务管理系统先进创评工作内容。(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六)推进节水型机关(单位)创建加大对市、区两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节约用水工作梳理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适用的原则,各公共机构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对照标准,开展节水型机关(单位)创建申报。力争到2023年底,50%以上市属事业单位建成“制度完备、宣传到位、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的节水型单位。(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水务局)八、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一)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进一步细化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及标志,加强生活垃圾情况统计工作。抓好餐厨垃圾源头减量,持续开展“光盘行动”等节约粮食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使用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设备。到2023年,推动60个餐厨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项目,全市公共机构日人均生活垃圾排放量降低至0.7千克/人。(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绿化市容局、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二)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核评价依据《上海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评价细则》,对全市公共机构,重点就党政机关、高校(大专及以上)及重点医院(三级乙等及以上)的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提升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到2023年,《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77页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核评价达标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绿化市容局、市机管局、市教委)(三)推进公共机构塑料减量替代全市党政机关率先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医院、学校、场馆等公共机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公共机构内设邮政快递网点优先向我市符合行业《绿色网点建设指引》要求的邮政快递企业开放,并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积极开展环保布袋、纸袋、可降解塑料制品等替代品宣传推广活动。到2022年,全市公共机构全面停止使用《公共机构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内的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邮政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市机管局)(四)大力推行绿色办公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带头采购更多绿色产品,优先采购秸秆环保板材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推进循环再生办公用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并逐步提高采购比例,限制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加速推动无纸化办公,鼓励借助信息化手段,采取新型办公方式。对产生的非涉密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废旧物品进行集中回收处理,促进循环利用。到2023年,无纸化办公得到进一步推广。(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财政局)(五)推动公物仓建设进一步落实《上海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管理办法(试行)》,完善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公物仓运行机制,引导市级党政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主动进行资产调剂使用,形成资产共享共用的节约型机关新局面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风尚。(责任单位:市机管局、市财政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78页南京市《双碳科技创新专项实施细则》http://kw.nanjing.gov.cn/njskxjswyh/202203/t20220317_3321205.html第一条依据《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宁委发〔2022〕1号)第三项第7条规定,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特制定本细则。第二条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以下简称专项)聚焦我市重点领域、行业和区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紧迫需求,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低碳或生物碳(负碳)产品、生物绿色流程再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为我市2030年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提供科技支撑。第三条专项支持符合本地区产业特点,研究成果可转化应用示范或支撑产业发展的项目,主要考核申报项目及申报单位工作基础、保障条件、项目研究内容、技术方案与路线、示范价值和经费预算合理性等指标。第四条专项项目申报主体为在南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科研机构。江北新区、各区(园区)科技(人才)局是项目主管部门。第五条专项项目由市科技局牵头组织,采取联合攻关、竞争择优等方式组织。每个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对关键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分2次拨款,首次拨付总金额的50%,项目通过中期评估后拨付剩余50%资助资金。第六条鼓励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承担关键技术创新研发。鼓励承担单位加大自筹经费投入力度。由企业牵头申报的,自筹经费不低于市级资助经费。市级资助经费不超过项目总经费的50%。《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79页第七条市科技局负责发布项目申报通知(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负责项目的立项、调整和中止;按立项文件确定的额度拨付专项资金;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第八条鼓励争取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项目,专项资金可用于对省级及省级以上相关项目的配套支持。第九条本细则涉及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专项项目经费预算及使用需符合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总经费预算合理真实,支出结构科学,使用范围合规。市科技局将会同市财政局,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第十条主管部门负责督促项目自筹资金到位,定期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协助市科技局进行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推进项目的实施。第十一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和个人,申报单位或申报项目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申报单位两年内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或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不得申报本专项项目。第十二条申请单位使用虚假材料或者通过恶意串通等不正当手段骗取、套取专项资金的,一经查实,市科技局将视情况予以撤销立项,列入科研诚信管理名单;涉嫌违法犯罪的,将依法移送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第十三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80页宁波市《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http://www.ningbo.gov.cn/art/2021/12/23/art_1229099769_59041968.html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我市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目标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坚持系统布局、前瞻引领、重点突破、融合应用,统筹考虑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碳排放、百姓生活,系统分析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和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前沿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引领支撑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基本原则1.坚持系统布局。聚焦能源与产业体系绿色转型,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凝练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整体布局科技创新工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81页2.坚持重点突破。以能源生产和消费为重点,强化创新集成效应,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节能降碳、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制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能源、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迭代更新。3.坚持示范引领。充分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高新区等平台载体,针对高能耗、高排放重点企业实施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转化应用,引领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4.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导向和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技术进步与绿色低碳发展相融合,推进技术产业协同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入强大动力。5.坚持开放合作。加强交流合作与高端人才培养,有效统筹国内国际资源,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参与长三角减污降碳协同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构建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我市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水平,在高效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氢能技术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绿色工业高效流程和节能系统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高质量支撑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瞄准世界前沿,立足应用导向,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工业流程再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态碳汇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应用成本大幅下降。——高能级平台体系基本建成。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负碳技术研究方向,建设市级各类创新载体5家以上,争创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2家,积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初步建成区域特色的低碳技术创新集聚区。《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82页——企业创新主体加速培育。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绿色技术中试基地、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新增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创新人才团队竞相汇聚。引进培育绿色低碳相关领域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名以上、市级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30名以上,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建设以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2家,绿色低碳高新区1-2家。支持企业承担各类绿色低碳科技项目,鼓励科研设施、数据、检测平台等资源开放共享。到2030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高效光伏与风能、先进储能、大功率燃料电池、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高质量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基础前沿技术突破行动1.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引领。围绕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CCUS、绿色农业及碳汇等领域,重点开展新一代太阳能、风能与地热能、电化学储能、催化制氢、CO2膜分离、CO2生物转化、生态碳汇等方向的新原理、新方法研究。到2025年,力争在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创新成果。2.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创新。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创新需求,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交叉融合,重点推进能源互联、规模化储能、低碳工业原料替代、效率提升、CO2捕集利用及非CO2温室气体环境协同治理等研究。到2025年,力争突破2项以上原创性成果。(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3.推动零碳电力技术创新。围绕可再生能源高效转换和能源高效利用,重点突破太阳能、大功率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83页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氢储能等储能技术,先进电力装备、高效输变电能源转换、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与稳定控制等输配电技术,支持“风光倍增”工程计划实施,推动“源网荷储”融合互动的智慧能源微网关键技术一体化电力系统。到2025年实现度电CO2排放下降5%,实现百MW级电化学储能技术应用。4.推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发展。围绕非电能源绿色发展重大需求,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氢燃料电池、氢电耦合等关键技术,实现氢能技术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自主可控,构建绿色氢能循环系统,促进形成氢能产业链,推动非电用能氢能替代。到2025年,实现热效率超过43%、耐久性达20万公里氢能发动机应用,实现百kW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长期运行。5.推进燃料/原料与过程替代技术研发。围绕石化、化工、钢铁、造纸、纺织、建材、有色、化纤等工业重点行业减污降碳需求,强化氢(氨)燃料替代技术及生物质基高分子材料、生物质制备化学品、负碳混凝土骨料制备与应用等原料替代技术研发。重点开展工业装备、工业流程与系统再造的共性节能技术研究。支持有机废弃物、固废等清洁化多元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工艺及设备研发制造,加强余热余能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持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到2025年,开发一批绿色低碳产品与装备,实现主要流程工业能效水平及工业余热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6.推动民生领域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聚焦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绿色农业等领域需求,重点开展适宜我市气候资源禀赋的被动式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和建造、建筑能源智慧管控、交通低碳燃料替代、智能交通、碳标签认证等技术研发,协同发展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7.加快负碳关键技术研究。聚焦碳捕集与利用、生态系统碳汇等发展需求,重点支持碳捕集先进材料、专用大型CO2分离与换热装备、CO2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发,突破工业烟气CO2低成本捕集回收、CO2制备燃料等关键技术。部署研究海洋蓝碳、森林绿碳、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稳碳增汇技术,建立生态碳储量核算、《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84页碳汇能力提升潜力评估等方法,挖掘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到2025年,CO2捕集与利用技术取得新突破,实现万吨级CO2高效捕集与转化利用。(三)实施科技成果场景应用转化行动8.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强数字化与低碳化融合研究,大力推广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利用及多能共用先进技术,积极推动储能、氢能、能源互联等技术商业化迭代应用,建设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示范工程,加速提升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比例,为构建零碳绿色能源体系提供重要保障。9.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以高碳排放行业减污降碳需求为导向,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转化应用电能替代、热电协同、过程工艺革新、水泥产品重构、装配式建筑等一批变革性技术,推动在重点企业及公共机构等场景应用,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支持建材、化工、钢铁、环保等行业进行CO2捕集利用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等技术转化应用。(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10.加强基础前沿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可再生能源、高效储能、氢能、CCUS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整合优势资源,依托甬江科创大走廊,新建市实验室或市重点实验室。支持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等优势单位争创省级及以上创新基地,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低碳前沿技术研究能力。11.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聚焦零碳能源、燃料/原料与过程替代等技术的集成耦合与优化应用,融合能源、环境、材料、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力量,支持中石化新材料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吉利汽车研究院等优势单位创建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加强万华宁波高性能材料研究院、宁波绿动氢能科技研究院、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浙江省中车超级电容储能与节能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市内优势单位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建设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85页新联合体或市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五)实施创业创新主体培育行动12.推进绿色低碳园区建设。以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2家,支持已列入培育名单的宁海县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升级。引导高新区通过完善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争创绿色低碳高新区1-2家,打造区域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样板。支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13.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加强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宁波镇海绿色石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龙头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创建绿色低碳技术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新增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六)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行动14.加快领军型人才引育。坚持需求引领,结合甬江引才工程等重大引才引智工程,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推动和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及团队,重点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15.加强技术转化人才培养。坚持市场导向,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需求,支持能源、环境、材料、生物、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绿色低碳人才,加强技术转化和服务人才培养,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流动机制。(七)实施开放合作交流行动16.推动国内外科技合作。聚焦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CCUS等领域,加强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施一批科技合作项目,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国际合作基地等载体。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低碳领域高端创新载体。《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86页17.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充分发挥宁波科技大市场作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对接交流,支持大中小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合同研发、订单生产等合作方式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构建创新生态圈。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组,加强市级部门和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协调。组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咨询专家组,指导行动方案的实施。充分衔接国家、省级战略规划,积极融入国家、省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创新管理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谋划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协同攻关体系,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一体化配置。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采用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建立适应颠覆式创新的研发组织模式。加强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三)鼓励多元投入。加强市县联动,加大绿色低碳技术财政科研投入,充分发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四)强化评估监测。加强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安排。根据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特点,结合组织实施效果、技术发展新动向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迭代完善技术攻关清单。《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87页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http://www.whxg.gov.cn/zwgk_50/zc/zcgz/202109/t20210926_1784593.html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安排的通知》(鄂政办电〔2021〕31号)要求,积极推进我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以下简称碳达峰)评估工作,特制订本方案。一、总体要求按照《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武政〔2017〕36号)提出的到2022年全市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目标要求,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持科学、规范、可行的原则,在全面摸清我市二氧化碳排放历史、排放现状以及分析排放趋势的基础上,开展全市碳达峰评估工作,进一步明确碳达峰路线图,研究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碳减排行动目标、政策举措和实施路径。二、工作任务按照“1+N”编制体系,科学开展全市碳达峰评估工作。其中,“1”为《武汉市碳达峰评估报告》(以下简称市级评估报告),由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牵头负责编制。“N”为若干专项评估报告,由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编制,专项评估报告负责为市级评估报告提供目标、路径和政策措施支撑。(一)核算排放数据。全面摸清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等基础数据,由市发改委、市统计局牵头负责2005年、2010—2020年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分行业能源消费量以及2005年、2010—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预测数据等信息填报工作。按照省级有关部门要求,由市生态环境局负责提《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88页供我市2015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统计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房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园林林业局)(二)编制市级评估报告。基于全市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能耗“双控”目标及2035年远景目标和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因素,由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牵头负责编制市级评估报告,进一步明确碳达峰路线图,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碳减排行动提供工作思路、行动指导。(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城建局、市房管局、市城管执法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统计局、市园林林业局、市地方金融局)(三)编制专项评估报告和提出重大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负责分别编制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评估报告,研究提出各领域碳减排、节能低碳技术创新、重大工程项目影响评估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重大政策措施。1.专项评估报告。(1)能源领域。研究提出煤炭消费量削减、石油消费量达峰的目标和路径,以及实行能耗“双控”、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探索地热能及氢能开发利用、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进能源数字化转型、推行能效对标达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重大项目。由市发改委牵头编制能源领域碳达峰评估专项报告,做好能源领域核心指标测算、重大项目能耗与碳排放、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信息填报等工作。(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城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2)工业领域。研究提出推动钢铁、火电、石化、建材和化工等行业碳减排的目标和措施,开展石油、化工等行业碳足迹分析、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政《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89页策措施及重大项目。由市经信局牵头编制工业领域及其重点行业碳达峰评估专项报告,做好工业领域核心指标测算、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信息填报等工作。(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政府国资委、市统计局)(3)建筑领域。研究提出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及碳减排的目标和路径,以及促进发展绿色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绿色智慧建造及绿色建材规模化应用、研究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推动建筑物的绿色低碳运行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重大项目。由市城建局牵头编制建筑领域碳达峰评估专项报告,做好建筑领域核心指标测算、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信息填报等工作。(牵头单位:市城建局;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房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4)交通运输领域。研究提出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碳达峰及碳减排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优化运输结构、集约利用交通运输资源、推广清洁高效运输装备、发展智慧交通运输、倡导低碳出行方式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重大项目。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编制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评估专项报告,做好交通运输领域核心指标测算、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信息填报等工作。(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5)农业领域。研究提出推进绿色、智慧农业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减少稻田、畜禽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重大项目,形成农业领域碳减排重大政策措施。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编制农业领域碳达峰评估专项报告,做好农业领域核心指标测算、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信息填报等工作。(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统计局)2.重大政策措施。(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研究提出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促进人口土地产业优化布局、贯彻低碳理念科学配置交通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打造紧凑型集约型空间格局、科学谋划绿色低碳产业园选址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重大项目,做好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信息填报等工作。(牵头单位:市自《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90页然资源规划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2)强化重大工程项目影响评估。提供2021—2035年拟投产、达产的“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重大项目(综合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以及一些可立即实施投产运行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项目,并列出清单。研究提出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控制“两高”项目、优化项目布局、严格实行能耗门槛管理的政策措施,以及开展新建项目碳评估工作的建议,做好重大项目能耗与碳排放、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信息填报等工作。(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3)加强科技支撑。研究提出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的目标和措施,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体系,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预研预制,打造涵盖CCUS全流程、功能齐全、指标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碳捕集研究平台、碳利用研究平台、碳封存研究平台以及碳中和政策分析和决策支撑平台,突破高效低排放的新一代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科技支撑碳减排重大政策措施,做好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信息填报等工作。(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4)推动服务业绿色发展。研究提出发展低碳物流、培育低碳新兴服务业、建设绿色供应链体系、创建绿色商场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重大项目,做好服务业核心指标测算、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信息填报等工作。(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旅局、市政府国资委、市统计局)(5)稳步提升碳汇能力。通过国土科学绿化、开展森林经营、有序推进湿地和退化林修复、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做好森林防灾减灾等措施,进一步增强林业碳汇功能,形成林业和湿地碳汇重大政策措施,做好林业和湿地碳汇、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信息填报等工作。(牵头单位:市园林林业局;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91页(6)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武汉为契机,研究提出以武汉碳达峰基金为核心的产业金融体系和以碳信贷、资产证券化、碳债券为主的绿色金融体系,形成推进我市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人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7)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研究提出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创建行动,鼓励低碳消费、低碳出行、绿色包装、绿色回收,创建低碳社区、低碳机关、低碳家庭、绿色学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重大项目。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关于组织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鄂环办函〔2021〕22号)、《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省能源局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开展“碳汇+”交易助推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环发〔2020〕60号),研究提出开展近零碳、大型活动碳中和、“碳汇+”交易等试点示范的建议,做好节能低碳示范项目信息填报等工作。(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城管执法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园林林业局、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市机关事务局)(四)编制区级碳达峰评估报告各区参照市级碳达峰评估工作有关要求,开展区级碳达峰评估工作,并提交区级碳达峰评估报告。(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五)编制重点企业碳减排行动方案提供“十三五”期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市属出资企业名单。协调市属出资企业提出碳减排行动方案,研究推动重点市属出资企业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参与碳减排行动的政策措施。(牵头单位:市政府国资委;责任单位:有关国有企业)三、工作步骤(一)2021年9月底之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牵头组建碳达峰评估编制工作专班和编制团队,各有关部门按照要求填写完成《武汉市碳达峰评估工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92页方案数据清单》中相关表格,报送至碳达峰评估编制工作专班。其中,能源消费数据实际值应当经市统计局审核,由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共同评估认定。(二)2021年10月底之前,各相关部门形成专项评估报告讨论稿和重大政策措施,按照要求报送至碳达峰评估编制工作专班。(三)2021年11—12月,形成《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评估报告(初稿)》,经征求各方意见,组织专家论证后,按照程序报审。(四)2021年12月底之前,碳达峰评估编制工作专班向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报送《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评估报告》。各区向碳达峰评估编制工作专班报送区级碳达峰评估报告。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碳达峰评估编制工作专班,在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碳达峰评估编制工作专班要健全机制,明确专人,统筹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对碳达峰评估编制工作负总责,其他成员单位按职责承担具体工作。(二)夯实数据基础。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及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能提供相关数据,做好数据衔接,为市级评估报告和专项评估报告的编制提供基础支撑。(三)强化责任落实。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碳达峰评估工作方案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责任人,制定相应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重点任务和进度安排。(四)加强资金支持。各区、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碳达峰评估报告、专项评估报告编制经费,鼓励依托专业技术团队开展编制工作,确保碳达峰评估编制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93页天津市《双碳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http://fzgg.tj.gov.cn/xxfb/tzggx/202106/t20210623_5485438.html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津率先落地,打造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推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以能源消费升级为牵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安全和发展,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能源革命先锋城市,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发展,以全面创新为先行示范区建设赋能,聚焦“双碳”目标重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一体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开拓新业务、新业态领域创新合作,更好地推动天津市转型发展。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先行示范区建设全过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94页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处理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安全、低碳与高效、能源与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更加注重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与供电高可靠保障的协调,更加注重全局“双碳”与局部“双碳”的协调,更加注重短期“碳达峰”与长期“碳中和”的协调,更加注重“碳减排”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探索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全局最优解,全力服务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绿色生产。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供给和消费两侧双向发力,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供给侧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绿色能源配置平台,推动电力系统由碳排放系统向碳循环利用系统转变;消费侧深化电能替代,推动电气化率等关键指标迈入全国前列。坚持开放发展,推动成立产业联盟、搭建共享平台,凝聚服务“双碳”合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电能替代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实用实效,模式可复制、成本可推广、技术可实行,通过技术、模式创新等手段提高能源供给和利用效率,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输出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坚持共享发展,聚焦群众对绿色低碳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让“双碳”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三)工作目标1.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天津市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工作部署,持续加强政企合作,推动电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电网枢纽平台作用,打造新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实现能源供给清洁化,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实现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演变、实现能源配置智慧化,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实现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95页能源利用高效化,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实现能源服务便捷化,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能源行动社会化,推动电力行业碳排放先行达峰。在供给侧,打造若干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电网侧,构建满足本地新能源接网、消纳及“绿电入津”能源供给枢纽平台;在消费侧,聚焦工业、交通、建筑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方式;在产业侧,形成新能源及储能装备全链条产业链,打造规模化产业基地。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成果领先、技术先进、模式成熟、支撑发展”典型模式的“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外受电比例达到1/3以上,外受电中绿电占比达到1/3,本地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25%,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8%,新能源利用率达到100%。2.专项目标能源供应清洁化。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建成京津冀特高压环网结构,形成“三通道、两落点”受电格局,构建新能源接网、消纳及“绿电入津”能源供给枢纽平台。建设宁河、大港新能源接网专用通道,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打造滨海3000兆瓦级“盐光互补”新能源基地及宁河、大港1000兆瓦级新能源基地;按照国家要求,配置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接网和消纳。能源消费电气化。聚焦工业领域,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推动化工或钢铁等天津市主体行业能效提升、碳排放强度下降;聚焦交通领域,推动实施出租汽车、公务用车、景区泊客车辆电动化更新换代,推动公共交通全电气化;聚焦建筑领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零能耗智慧建筑”应用,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能源配置智慧化。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及控制技术,促进能源信息深度融合和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提高电网对各类能源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优化能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与新能源优先开发。能源利用高效化。打造天津港、荣程钢铁、天钢等绿色低碳循环示范项目,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推动构建有效竞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96页转变传统用能方式,降低能耗强度,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助力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双控”目标。能源服务便捷化。以终端用户为中心,创新服务模式,围绕终端用户安全可靠、便捷绿色的多元化能源生产、消费需求,推广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促进全社会用能成本下降,打造有利于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互惠共赢生态圈。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能源行动社会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在宁河东棘坨村、大港太平村等新能源消费占比较高的地区打造一批“全绿能供给示范村”。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3.先行示范目标围绕“市、区、园、村”四域,统筹宏观-中观-微观任务布局,着力构建整体协同、各有侧重的“双碳”综合解决方案,形成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助力能源低碳转型的“天津范式”。“市域”(即全市)建成能源配置和市场机制先行示范区。依托能源互联网建设,形成“三通道、两落点”特高压受电格局和500千伏扩大型双环网,能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打造北方绿色金融高地;持续完善天津碳交易市场。“区域”(即滨海新区)建成“零碳”系统运营和业态培育先行示范区。拓展升级智慧能源小镇创新成果,依托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围绕智慧能源服务、“碳中和”港口、高可靠能源保障、多产业综合用能等,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能源互联网绿色经济新业态。“园域”(即产业园区)建成能效升级和“绿色”制造先行示范区。依托宝坻九园园区等试点项目建设,开发基于企业碳排放水平的“能源碳效码”;鼓励《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97页面向“双碳”的先进技术研发与应用,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主阵地;推动建立“双碳”产业联盟,加强新能源接网等技术领域科技项目储备与示范。“村域”(即乡镇农村)建成倡导“零碳”生活和低碳循环发展先行示范区。将其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宝坻区小辛码头等村域推广零能耗智慧农院、全电驱动智慧公建,创新个人碳账户管理模式,倡导“零碳”生活;推广节水灌溉、电动耕地等先进技术,助力构建“农废-生物质能源-生态农业”低碳循环生产方式。二、重点任务(一)打造新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实现能源供给清洁化1.持续提升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能力。积极向国家争取,推进新建天津北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及天津南扩建工程,构建天津市“三通道、两落点”特高压受电格局,形成京津冀特高压交流环网,拓宽天津市新能源电力供给的范围。2.持续扩大区外清洁来电规模。推动与内蒙古、山西、新疆等新能源富集省份形成新能源购电协议,拓展天津利用域外新能源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外来电中新能源发电占比。3.持续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十四五”末,500千伏形成扩大型双环网结构,220千伏形成七个供电分区,统筹高中压配电网协调发展,增强各级电网相互支撑能力,不断优化网架结构,消除电网薄弱环节,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电网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天津地区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4.全力保障新能源接网及消纳。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推动本地新能源开发利用,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支撑新能源就地就近接网消纳。在大港、汉沽、宁河地区,以及港口、盐池等区域实施新能源集中开发,推广打捆升压接网模式,建设宁河、大港新能源接网专用通道,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98页5.引导新能源合理布局。引导发电企业向武清、北辰、东丽、西青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较小、消纳能力较高地区布局,促进新能源在全市均衡发展。引导化工、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向滨海、宁河等新能源集中开发区域布局,助力新能源就地消纳。构建“源网荷储”柔性互动协同消纳平台,聚合电动汽车、电采暖、可控负荷等灵活性资源参与电网调节和优化调用,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6.实施“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新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储能装置,实现新能源发电功率波动平抑。开展新能源和蓄热、蓄冷、制氢相结合的工程示范,推动新能源生产、转化、储存、运输多环节融合,实现多途径利用。通过“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提高本地新能源消纳能力。7.推动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在保证电力热力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优化调整盘山电厂、北疆电厂、军粮城电厂部分机组为应急调峰电源,积极推动大港电厂现役机组退而不拆作为应急备用电源,合理规划新建应急调峰电源,提高电力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和电力安全保障奠定坚实基础。谋划抽蓄机组规划建设。推动深化蓟州抽水蓄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超前开展抽水蓄能项目接入系统方案研究,为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接网做好充足准备。8.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实现存量煤电机组应改尽改,提升燃煤机组调峰能力。探索燃气热电联产企业实施供电供热适度分离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推动出台充分发挥燃气机组调节能力的电量电价及辅助服务政策。开展电动汽车、可控负荷等可调节负荷参与电力调度控制研究与应用,提升需求侧资源参与电网调节能力。9.推动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做好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接网服务,持续简化、优化分布式电源接网工作流程,为发电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299页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电源接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接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二)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10.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聚焦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文化教育等重点用能领域,大力推广电气化技术,打造一批低碳建筑、低碳工厂、低碳校园。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热水、蒸汽需求,大力推广电锅炉、热泵、蓄热技术。面向汽车、管件等金属加工行业以及玻璃、陶瓷等建材行业,大力推广电窑炉技术。推动工业领域电能替代,因地制宜推进钢铁、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企业工业燃煤锅炉、窑炉电代煤,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改造、提升能效。11.全力推进乡村电气化。加强现代设施农业用电服务,支持现代设施农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特色村镇建设。为乡村企业精准提供电能替代、需求响应等服务,为广大农村用户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用能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推广“全电景区”等示范应用,促进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变革,推动农业种植、水产畜牧、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交通等领域用能升级,“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全电驱动示范村。12.推进居民生活电气化。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家电、“全电厨房”,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因地制宜发展电采暖,充分利用电网低谷电容量,在园区、公建推广电蓄热供电技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和5G技术应用,推广普及智能家居技术,提高家庭电气化水平。13.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持续提升建筑能效,修订及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等规范,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推广“零能耗智慧建筑”应用。依托电制热(冷)技术推进公共建筑供热(冷)清洁化,重点在医院、酒店、商场、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广热泵、电锅炉、电蓄冷技术,高效满足建筑用热(冷)需求。因地制宜实施高校、酒店、写字楼等公建节能改造。推动构建全市建筑能耗监测和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00页14.打造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动电动汽车、船舶靠港、公路和铁路实施电能替代,加快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天津市充电设施布局规划落地,建成津门湖、武清高铁站等国际领先充换电综合示范站,加快全市充电桩建设。推动实施出租汽车电动化更新换代。提升港口全景能源清洁化水平,打造天津港绿色智慧港口。继续推动机场运行车辆设备实施“油改电”,着力提升APU替代设施使用率。持续做好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轨道交通供电服务保障。(三)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演变,实现能源配置智慧化15.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深度融合先进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以电为中心、电网为平台,构建多能互补、绿色低碳、运行高效、经济灵活的能源互联网,满足多样化的用电用能需求,实现区域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转型。到2022年,基本建成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到2025年,天津电网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16.推广电网智慧物联应用。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各环节“在线互动”,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能效。注重加强电网与新能源设备的信息交互,提升大规模新能源接网消纳水平。提升电网设备的可观可控能力。17.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零能耗建筑,扩大示范效应,鼓励工厂、园区、房地产地块引入“零碳小屋”理念,采用智慧能源,打造绿色工程、绿色园区、绿色社区。依托公共配电网、热力网、燃气配网等设施,集成空气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多种新能源,推动构建多能互补、多需联供、灵活可靠、供需一体的“能源局域网”。18.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加快大容量、长寿命、长时间、低成本的先进储能技术研究,加强储能基础材料研发,推动相变蓄热等多元化储能技术应用,提高储能技术产业化发展水平。(四)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实现清洁能源利用高效化《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01页19.坚持和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健全双控管理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能耗强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制定电力需求侧响应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全过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完善新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所有用户公平承担消纳责任。20.持续出台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研究,落实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价格、土地、金融等政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好用能权市场与碳排放权市场、新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等机制的综合调控作用。推动完善适应低碳发展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挖掘各类资源调节潜力。21.推动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发展。基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果,加快碳市场建设,全面实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加快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用户科学用能,鼓励引导供需互动、节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充分考虑碳市场对于电力市场的影响,将电能价格与碳排放成本有机结合,发挥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协同互补作用,提高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更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22.深化综合能源服务深度范围。依托能源互联网打破能源“竖井”,推动电、热、冷、气多能协同和梯级利用,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鼓励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为企业、园区提供“一站式”用能解决方案,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区,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建成中国电信大数据中心热回收“双碳”示范工程。23.开展“低碳”电力关键技术攻关。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目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机理特征、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快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控制、柔性输电、终端能效提升等技术研究应用,重点推进高比例新能源接网消纳技术、规模化储能配置及集群控制技术等研究。加快微电网、电力物联网和交直流混联配电网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天津电网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实现突破。24.全面实施电网节能减排。优化电网结构,推广节能导线和变压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02页强化节能调度,依托“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深化应用,加强电网线损治理,持续降低输电损耗。强化电网建设环保、水保全过程管理,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加强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循环再利用和电网废弃物环境无害化处置,保护生态环境。(五)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实现能源服务便捷化25.完善现代电力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三零三到户”“阳光业扩”等服务,提升供电服务效率。开展“三新三服、30项举措”,全力推动天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网格化管理,提升网格综合服务能力。完善“供电+能效服务”体系,实施前端融合、专业支撑的能效公共服务。26.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深化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建立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机制。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探索电动汽车、可控负荷等需求侧资源深度参与辅助服务的运行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电力系统调节资源。推动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形成成熟的碳排放权、新能源配额交易市场。27.深化新能源发展服务。加强新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紧密衔接,超前开展网架优化工程和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实现源网协调发展。加快“新能源云”向“能源云”迭代升级,为新能源接网提供全过程线上服务,提升新能源接入的精益化管理水平。28.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建筑及绿色消费等重点领域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投融资业务和服务模式。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支持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性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支持发展绿色保险。(六)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能源行动社会化29.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氛围。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理念,反对奢侈浪费生活习惯。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03页式,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鼓励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30.深化国际合作与宣传引导。依托世界智能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倡导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全球话语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和产业链完善提升。加强信息公开和对外宣传,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讨交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汇聚起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三、保障机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统筹谋划、质效兼取,打造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一)建立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各区政府及相关单位集中骨干力量,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做深做实。(二)细化任务清单重点围绕本实施方案中总体目标和六个分项目标,研究制定“十四五”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加快“双碳”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产出一批重量级创新成果,争取一批国家标准。在滨海、宝坻等地打造一批低碳园区、特色乡村,推广“零碳技术”、推行“零碳管理”、倡导“零碳生活”。(三)研究出台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将各级电网投资纳入天津市输配电价核价有效资产,健全能源电力价格合理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出台适用于调节电源的燃气电价机制。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研究出台蓄能电价形成和《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04页容量电费分摊机制,建立储能电站投资回报机制。通过价格机制,调动用户节能降耗和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积极性。(四)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以及市委市政府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具体举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提高社会各界和民众对节能减排迫切性的认识。《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05页无锡市《新吴区电力能源双碳行动方案》http://www.wnd.gov.cn/doc/2021/04/09/3250682.shtml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为牢固树立“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争当区域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推动者、服务者,为国家战略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新吴力量,现制定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一、“十三五”期间新吴区推动电力能源转型主要实践“十三五”期间,新吴区携手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加快电网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电力能源向清洁低碳转型,并成立全责对口的现代服务体系前端机构,以更坚强的能源网架、更低碳的能源消费、更优质的能源服务,助力新吴区可持续发展。能源网架更坚强。累计完成各类电网建设投资21亿元,220千伏张公桥变、文台变等重点工程建成投运,新增地区变电容量69万千伏安,为区外清洁能源落地新吴区提供基础支撑。配网自动化实现全覆盖,全区光伏装机容量超过16万千瓦。能源消费更低碳。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建成8个城市快速充电站。积极推动港口岸电建设,累计建成岸电设施16套。在工业领域推广电窑炉、电锅炉270台。累计实现替代电量2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2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64万吨。能源服务更优质。推行报装接电“阳光业扩”服务,构建全程线上化、共享化、可视化的接电服务新模式,在新安街道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开门接电”示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06页街道。经过不懈努力,“十三五”期间,新吴区区域电网运行更加稳固,电力接入时限持续缩短,受到了区内广大企业和居民的一致好评。新吴区在江苏省2020年度省对城区的营商环境考核中,“获得电力”指标评价获得满分。二、总体目标和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努力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的工作部署,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聚焦电力能源领域,根据新吴区电力能源资源禀赋、消费特点和城市发展阶段,围绕电力能源供应清洁化、电力能源消费电气化、电力能源配置智慧化、电力能源利用高效化、电力能源服务多元化等“五化”中心环节,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产业发展机遇,构筑全区绿色低碳技术优势,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高产业绿色竞争力,为努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知名的零碳技术集聚区、产业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奠定坚实基础。三、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十四五”期间,新吴区将以建设“数字能源高智享”的城市能源互联网为引领,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平台思维、加强科技创新、发挥市场作用,源网荷储各环节共同发力,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能源电力可靠供应为基础,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在低碳转型工作中充分发挥电力能源的关键支撑作用。(一)推动电网转型升级,优化能源配置消纳1.优化能源网络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推进无锡“十四五”电网规划在新吴区项目落地,优化能源网架结构,以白鹤滩特高压入苏为牵引,增强区外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支撑保障,推进能源供给清洁化。加大配电网标准化、智能化改造力度,提高电源与配电网的协调互动能力,打造坚韧可靠、多能协同、智慧高效的能源配电网格。《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07页2.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快建设“数字能源高智享”的城市能源互联网,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满足多元化能源在生产存储、传输配送、消费利用各环节和整体循环过程中的综合最优,提升全社会综合能效水平。3.服务清洁能源及时并网消纳。及时办理新能源项目接入系统申请,加快区内清洁能源发电并网工程建设,支持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并网消纳,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满足多元负荷即插即用、各类能源就地转换需求。(二)推动社会用能提效,引领终端绿色消费4.深入拓展电能替代广度和深度。加速工业生产电气化、餐饮电气化、居民电气化进程,加快推进全电绿色街区、绿色景区、绿色校园建设。重点加大工业领域的清洁替代力度,按照能源替代、综合整治、加快改造的原则,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煤改电、煤改气,逐步消除工业燃煤(油)锅炉、燃煤窑炉。5.加速乡村电气化推广进程。根据新吴区各街道各乡村发展特色,“一地一策”推动乡村电气化,着眼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等场景,打造工程示范区,力争实现示范村镇多元场景全覆盖、产业过程全电化,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6.积极推广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加快居住区充电桩建设,新建居住区全量车位应10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同时应按不低于总车位30%的要求配建充电设施;对存量老旧小区应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范围,同步设计施工,并纳入项目验收范围。整合区域内多个物流园区的车辆电气化需求,建设集中充、换电站,加速专业车辆电能替代进程。7.抢占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新高地。深入拓展“供电+能效服务”,面向公共建筑、工业园区、城市照明等领域,积极拓展能效诊断、多能互补等综合能源服务,试点打造“零碳”商务区,抓住新建产业区、医院、学校、大型办公楼宇等用能对象,融合光充储应用、能源托管和智能运检等多种技术手段,倡导实现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08页低碳排放时段能耗为“零”,同步记录分析最高“时速”,考察可持续的零碳时长,探索最优用能模式。(三)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助力电网低碳运营8.全面实施电网节能管理。优化配电变压器布点,减少系统损耗、加强系统稳定、提升系统效率。创建“绿色”综合能源配电站。在现有配电站所的建设基础上,融合光伏、储能、充电桩、环境监测、便民服务终端等,创建一批具有智慧能源管控、自适应低碳运行、综合便民一体的标准化配电站所,提高电网节能水平。9.强化公司办公节能减排。以新吴分部办公大楼为样板,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减少用油能耗。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四)推动服务多元提质,构建现代服务生态10.完善现代电力服务新体系。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全面推广阳光业扩服务,以新安街道为范本延伸打造“开门接电”服务模式。建设“供电+能效服务”体系,探索碳视角服务新模式。推进客户侧服务生态圈建设,加大客户侧资源的价值挖掘,以“碳”视角研究新吴能源发展现状,探索转型路径,以出具企业节“碳”建议书、节“碳”能源升级方案等形式,加快推动电能替代业务推广。11.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对传统能源系统设备层、信息通信层的数字化改造,全力推动能源数字化精准感知纳入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努力实现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碳资产精准计量。利用大数据分析,构建全城电力能源碳排放热力图,动态反应碳排放量高低及地域分布,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12.宣传倡导绿色节能生活新观念。打造新吴区“双碳”体验中心,加大宣传企业能耗、生活消费方式转变对全社会节能的重要意义,提高民众对节约能源《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09页紧迫性的认识。发挥行业实施落地能力,做好技术创新与业务支撑,鼓励社会全民行动,积极参与绿色攻坚,共建共享绿色成果。(五)推动交流合作实践,保障低碳持续转型13.推动城市能源系统规划“多规合一”。以电网发展规划为基础,协调融合产业、交通、燃气、热力等其他专项规划,在“一张蓝图”上统筹开展城市能源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市能源规划“多规合一”,有序指导新能源并网接入,促进能源体系和能源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减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和矛盾。14.探索构建碳交易服务机制。开展绿证交易的研究,明确区域内绿证交易的主要买卖客群,积极为客户提供绿证交易科普与指导工作,努力促成双方互利共赢。同时,综合衡量用电特点、屋顶条件等因素,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助力企业提前布局绿证交易市场,努力实现碳资产增值。15.强化政企战略合作。认真落实、稳步推进2021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人民政府与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签订的城市能源互联低碳绿色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综合能源服务、推动绿色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服务“强富美高”新新吴建设。16.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区政府、省电力公司、碳中和发展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联合挂牌成立研究基地,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组建创新课题柔性团队,推动能源互联网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区发改委牵头成立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由区发改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新吴区供电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发改委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研究决定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实施方案、重大政策意见、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10页大事项。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专题工作组,由牵头部门分工负责,围绕具体领域制定推进方案,抓好工作落实。(二)健全工作机制。全区各相关部门要注重联合行动,做好协调衔接,共同构建全区推进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机制。要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压实责任,明确分工。围绕重点工作领域,加强对接沟通,积极向上争取,力求在规划、政策、项目、体制创新等方面赢得更大支持。要共同研究重大问题,协同实施重大项目,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共建全面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三)广泛宣传发动。借助“三微一端”等各种媒介渠道,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实施的良好氛围。畅通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大众的沟通交流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提高“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打好“碳达峰、碳中和”主动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为牢固树立“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争当区域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推动者、服务者,为国家战略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新吴力量,现制定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一、“十三五”期间新吴区推动电力能源转型主要实践“十三五”期间,新吴区携手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加快电网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电力能源向清洁低碳转型,并成立全责对口的现代服务体系前端机构,以更坚强的能源网架、更低碳的能源消费、更优质的能源服务,助力新吴区可持续发展。能源网架更坚强。累计完成各类电网建设投资21亿元,220千伏张公桥变、文台变等重点工程建成投运,新增地区变电容量69万千伏安,为区外清洁能源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11页地新吴区提供基础支撑。配网自动化实现全覆盖,全区光伏装机容量超过16万千瓦。能源消费更低碳。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建成8个城市快速充电站。积极推动港口岸电建设,累计建成岸电设施16套。在工业领域推广电窑炉、电锅炉270台。累计实现替代电量2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2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64万吨。能源服务更优质。推行报装接电“阳光业扩”服务,构建全程线上化、共享化、可视化的接电服务新模式,在新安街道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开门接电”示范街道。经过不懈努力,“十三五”期间,新吴区区域电网运行更加稳固,电力接入时限持续缩短,受到了区内广大企业和居民的一致好评。新吴区在江苏省2020年度省对城区的营商环境考核中,“获得电力”指标评价获得满分。二、总体目标和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努力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的工作部署,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聚焦电力能源领域,根据新吴区电力能源资源禀赋、消费特点和城市发展阶段,围绕电力能源供应清洁化、电力能源消费电气化、电力能源配置智慧化、电力能源利用高效化、电力能源服务多元化等“五化”中心环节,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产业发展机遇,构筑全区绿色低碳技术优势,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高产业绿色竞争力,为努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知名的零碳技术集聚区、产业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奠定坚实基础。三、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十四五”期间,新吴区将以建设“数字能源高智享”的城市能源互联网为引领,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平台思维、加强科技创新、发挥市场作用,源网荷储各环节共同发力,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能源电力可靠供应为基础,加《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12页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在低碳转型工作中充分发挥电力能源的关键支撑作用。(一)推动电网转型升级,优化能源配置消纳1.优化能源网络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推进无锡“十四五”电网规划在新吴区项目落地,优化能源网架结构,以白鹤滩特高压入苏为牵引,增强区外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支撑保障,推进能源供给清洁化。加大配电网标准化、智能化改造力度,提高电源与配电网的协调互动能力,打造坚韧可靠、多能协同、智慧高效的能源配电网格。2.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快建设“数字能源高智享”的城市能源互联网,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满足多元化能源在生产存储、传输配送、消费利用各环节和整体循环过程中的综合最优,提升全社会综合能效水平。3.服务清洁能源及时并网消纳。及时办理新能源项目接入系统申请,加快区内清洁能源发电并网工程建设,支持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并网消纳,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满足多元负荷即插即用、各类能源就地转换需求。(二)推动社会用能提效,引领终端绿色消费4.深入拓展电能替代广度和深度。加速工业生产电气化、餐饮电气化、居民电气化进程,加快推进全电绿色街区、绿色景区、绿色校园建设。重点加大工业领域的清洁替代力度,按照能源替代、综合整治、加快改造的原则,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煤改电、煤改气,逐步消除工业燃煤(油)锅炉、燃煤窑炉。5.加速乡村电气化推广进程。根据新吴区各街道各乡村发展特色,“一地一策”推动乡村电气化,着眼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等场景,打造工程示范区,力争实现示范村镇多元场景全覆盖、产业过程全电化,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6.积极推广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加快居住区充电桩建设,新建居住区全量车位应10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同时应按不低于总车位30%的要求配建《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13页充电设施;对存量老旧小区应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范围,同步设计施工,并纳入项目验收范围。整合区域内多个物流园区的车辆电气化需求,建设集中充、换电站,加速专业车辆电能替代进程。7.抢占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新高地。深入拓展“供电+能效服务”,面向公共建筑、工业园区、城市照明等领域,积极拓展能效诊断、多能互补等综合能源服务,试点打造“零碳”商务区,抓住新建产业区、医院、学校、大型办公楼宇等用能对象,融合光充储应用、能源托管和智能运检等多种技术手段,倡导实现最低碳排放时段能耗为“零”,同步记录分析最高“时速”,考察可持续的零碳时长,探索最优用能模式。(三)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助力电网低碳运营8.全面实施电网节能管理。优化配电变压器布点,减少系统损耗、加强系统稳定、提升系统效率。创建“绿色”综合能源配电站。在现有配电站所的建设基础上,融合光伏、储能、充电桩、环境监测、便民服务终端等,创建一批具有智慧能源管控、自适应低碳运行、综合便民一体的标准化配电站所,提高电网节能水平。9.强化公司办公节能减排。以新吴分部办公大楼为样板,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减少用油能耗。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四)推动服务多元提质,构建现代服务生态10.完善现代电力服务新体系。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全面推广阳光业扩服务,以新安街道为范本延伸打造“开门接电”服务模式。建设“供电+能效服务”体系,探索碳视角服务新模式。推进客户侧服务生态圈建设,加大客户侧资源的价值挖掘,以“碳”视角研究新吴能源发展现状,探索转型路径,以出具企业节“碳”建议书、节“碳”能源升级方案等形式,加快推动电能替代业务推广。《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14页11.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对传统能源系统设备层、信息通信层的数字化改造,全力推动能源数字化精准感知纳入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努力实现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碳资产精准计量。利用大数据分析,构建全城电力能源碳排放热力图,动态反应碳排放量高低及地域分布,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12.宣传倡导绿色节能生活新观念。打造新吴区“双碳”体验中心,加大宣传企业能耗、生活消费方式转变对全社会节能的重要意义,提高民众对节约能源紧迫性的认识。发挥行业实施落地能力,做好技术创新与业务支撑,鼓励社会全民行动,积极参与绿色攻坚,共建共享绿色成果。(五)推动交流合作实践,保障低碳持续转型13.推动城市能源系统规划“多规合一”。以电网发展规划为基础,协调融合产业、交通、燃气、热力等其他专项规划,在“一张蓝图”上统筹开展城市能源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市能源规划“多规合一”,有序指导新能源并网接入,促进能源体系和能源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减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和矛盾。14.探索构建碳交易服务机制。开展绿证交易的研究,明确区域内绿证交易的主要买卖客群,积极为客户提供绿证交易科普与指导工作,努力促成双方互利共赢。同时,综合衡量用电特点、屋顶条件等因素,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助力企业提前布局绿证交易市场,努力实现碳资产增值。15.强化政企战略合作。认真落实、稳步推进2021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人民政府与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签订的城市能源互联低碳绿色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综合能源服务、推动绿色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服务“强富美高”新新吴建设。16.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区政府、省电力公司、碳中和发展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联合挂牌成立研究基地,围绕节能环保、《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15页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组建创新课题柔性团队,推动能源互联网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区发改委牵头成立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由区发改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新吴区供电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发改委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研究决定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实施方案、重大政策意见、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专题工作组,由牵头部门分工负责,围绕具体领域制定推进方案,抓好工作落实。(二)健全工作机制。全区各相关部门要注重联合行动,做好协调衔接,共同构建全区推进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机制。要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压实责任,明确分工。围绕重点工作领域,加强对接沟通,积极向上争取,力求在规划、政策、项目、体制创新等方面赢得更大支持。要共同研究重大问题,协同实施重大项目,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共建全面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三)广泛宣传发动。借助“三微一端”等各种媒介渠道,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实施的良好氛围。畅通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大众的沟通交流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提高“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打好“碳达峰、碳中和”主动仗。《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16页杭州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22/4/22/art_1345197_59054395.html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推动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到实处、走在前列,根据中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主要目标到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均完成省下达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4%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7300万立方米以上,全市碳达峰基础逐步夯实。到2030年,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碳达峰、碳中和数智治理体系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能源利用效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7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0%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左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保持2025年水平不下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后稳中有降。到2060年,率先建成零碳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治理体系全面建立;六大领域实现零碳化或近零碳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管控。二、建立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相匹配的城市治理体系(一)构建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规划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市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及区、县(市)相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17页规划要贯彻绿色低碳要求,全面推动全市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绿色低碳转型。(二)构建以数字化为引领的治理模式。推进杭州能源双碳数智平台建设,强化能源、建筑等领域数智赋能,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逐步完善区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报告及核查等工作长效机制,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探索建立市级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高能源及碳排放统计数据质量。(三)构建以循环化为核心的资源利用模式。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争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培育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标志性循环产业链,逐步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循环利用体系。三、实施绿色产业发展计划(四)大力发展生态增汇型农业。推广农光、茶光等“光伏+农业”应用模式,鼓励开展节水灌溉、精量播种、精准施药等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持续推进养殖场生态治理,鼓励引导智能高效农机装备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完善渔业禁渔期管理制度。有效降低农业甲烷排放和农机碳排放。(五)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动态更新产业导向目录,严控化纤、水泥等高耗能行业项目准入。逐步实施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将碳排放强度纳入“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指标体系,完善高碳低效产业退出机制。(六)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全力抢占绿色产业制高点,打造视觉智能、集成电路等九大标志性产业链,推动纤维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谋划布局碳捕捉和封存等未来产业。深入推动高碳高效产业低碳转型,按照“一链一方案”,精准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动态推进落后产能退出。四、实施绿色能源发展计划(七)着力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加快推进白鹤滩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浙北换流站及相关配套送出工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等清洁电源项目建设。推进分布式光伏整县开发,加快储能设施建设,鼓励“源网荷储”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18页体化等应用。加快天然气工程建设。加强智能坚强配电网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八)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持续推进“煤改气”工程,有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新增耗煤项目严格实施等量减量替代。加快实施重点区域热力规划调整,引导热电联产企业整合提升、发展清洁煤电。鼓励水泥等重点用煤企业生产流程去煤化技术改造。(九)持续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严控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推行能效与能源配置挂钩制度,完善有序用电、差别化电价、用能预算化管理等能源管理政策。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强化节能监察和节能执法。(十)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推动开展能效对标。加大先进高效装备和产品推广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实施星级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打造区域能评升级版。(十一)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完善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储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天然气供给侧改革。落实国家、省用能权交易管理办法,推行用能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鼓励支持在杭企业积极参与绿电交易。五、实施绿色交通发展计划(十二)积极引导绿色出行。提高轨道交通、常规公交覆盖率,提升轨道交通和公交换乘服务,推动“水陆公交一体化”建设。发挥城市大脑智慧化调度作用,合理调控道路资源,打造共享交通,构建绿色优先的城市低碳出行体系。(十三)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装备。逐步实现全市域公交、出租、公务、环卫等车辆新能源化全覆盖,提升社会车辆、城市配送车辆、工程车辆新能源化比例。加快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船舶应用。推进老旧柴油货车及运输船舶更新淘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19页(十四)优化低碳运输体系。实施“公转水”“公转铁”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货运车辆大型化、厢式化、专业化发展,推动内河船舶及港口设施装备智能化更新,提升交通运输组织效率。研究划定城市绿色物流区,逐步管控区域内高碳排放货车通行。(十五)加快建设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推进换乘中心、场站、码头、服务区、综合供能服务站等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充电桩和公共领域充换电站布局,有序开展加氢站、自用充电桩建设。实施绿色交通走廊建设行动,推进美丽公路、美丽航道及绿道建设。六、实施绿色建筑发展计划(十六)推广绿色建材及低碳技术应用。稳妥推进绿色建材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建设以绿色建材为特色的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研发推广利废、节能效果显著的建材产品。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品与系统推荐目录,推广应用“光储直柔”建筑一体化技术,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十七)提升绿色建造水平。提升项目绿色设计水平,严格落实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建筑节能低碳管理办法,探索将碳排放水平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推动政府投资项目高星级绿色低碳建筑率先示范,大力推广超低能耗、零(近零)能耗建筑。推动绿色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装修。建立建筑能效及碳排放全过程监管机制,完善项目运维循环利用。(十八)加强建筑能效管理。有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设备更新。完善建筑能耗及碳排放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建筑用能智能化管控,实现精细用电和能效实时监测。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碳排放限额管理。七、实施绿色生活倡导计划(十九)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设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家庭、绿色社区、节约型机关等,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塑料污染治理,积极倡导节水节电节材。逐步建立居民碳账户、碳积分制度,创新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20页普惠机制,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绿色低碳主题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二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大力推广绿色产品认证,探索建立绿色产品销售、采购激励措施和碳标签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居民购买使用绿色低碳产品。实施大型赛事、活动、会议碳中和行动。八、着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二十一)深度培育林业碳汇。推进森林城市与生态园林城市县域全覆盖,在全市域推行“林长制”,实施“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一村万树”等行动。加强林业碳汇本底调查,有序规范开展森林经营等林业碳汇交易,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十二)着力挖掘湿地碳汇。实施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工程。构建“一轴二带、二核三区、五群多点”的湿地保护空间格局,积极创建国家湿地城市。九、着力提升碳达峰、碳中和支撑能力(二十三)提升创新支撑能力。落实国家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支持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引进培育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领军人才及团队。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流动机制。(二十四)提升数智支撑能力。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碳达峰、碳中和实践的融合创新。鼓励支持数智技术研发应用企业与能源管理、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强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二十五)提升市场支撑能力。支持在杭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鼓励重点排放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培育壮大相关服务业企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减碳模式。突出绿证、碳积分、碳标签、碳排放权等低碳产品的市场属性,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21页(二十六)提升政策支撑能力。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整合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强化资金统筹,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资金,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探索建立绿色项目库,支持在杭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探索以碳汇等生态产品为标的物的绿色金融信贷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二十七)提升区域协作能力。将绿色低碳主题纳入区域协作、对口支援、山海协作等框架体系。以能源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清洁能源互保互济、合作采购等为重点,开展区域能源合作。探索跨区域碳汇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化等合作。十、保障措施(二十八)加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构建组织有力、协调顺畅、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各区、县(市)及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及碳达峰实施方案抓好贯彻落实,配强人员力量,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专业智库建设。(二十九)加强监督考核。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分解落实机制,重点指标和工作纳入生态文明(美丽杭州)建设考核。(三十)加强典型引领。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按照省级部署积极开展多领域多层级低(零)碳试点,迭代更新“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加强政策宣传,全面展示杭州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经验和典型案例,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风尚。《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22页柳州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http://fgw.liuzhou.gov.cn/zwgk/fdzdgknr/tzgg_58047/202206/t20220623_3082480.shtml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推动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到实处、走在前列,加快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结合柳州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统筹推进、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开放共享、防范风险原则,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推进美丽柳州建设,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全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建成现代制造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23页重达到30%以上;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3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到6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亿立方米。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以上,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超过70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6%以上,森林蓄积量保持在1亿立方米以上,与自治区同步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切实强化低碳发展规划导向。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全面调整优化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空间结构,强化市级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衔接,确保各县区、各领域在落实全市碳达峰、碳中和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方面协调统一。(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以下各项任务责任单位均含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四)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划要求,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柳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广西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核心枢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优化提升“一主三新”城市发展格局,推动“一核两翼三组团多支点”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和重点区域低碳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率先碳达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24页(五)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适应低碳发展要求,提升低碳创新水平。以示范创建为载体,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推动形成崇尚低碳的良好社会氛围。(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三、构建低碳高效产业结构体系(六)打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国内领先的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跨区域产业生态。加快推进融安、融水、三江风电场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厂房屋顶、农村荒山荒地建设光伏电场,拓展风电、光伏发电应用场景,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引领区。积极发展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做强电池电芯、电池系统、电池核心构件主件、正极材料、隔膜等关键环节,健全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链条。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电池、电机、电控设计生产协同配套,鼓励企业做好燃料电池汽车、氢燃料汽车技术储备,有序开展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积极布局新型储能新赛道,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储能等新技术路线。以推进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化和节能环保服务专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再生资源利用、工业再制造等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区域性节能环保先进基地。(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围绕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机器人、芯片、光电产品、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聚焦微笑曲线两端完善产业链发展规划,绘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谱,制定专项产业政策。开展产业项目会《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25页战,以培育头部企业、有根企业为目标,强化公共平台的支撑作用,实施“链长+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中介机构”招商引智。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需求,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增强产业链韧性,实施产业链市场主体梯度培育计划,支持龙头企业上市以及冲刺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加速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投资促进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八)提升工业企业绿色竞争力。围绕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着力打造绿色供应链,开展汽车、机械、智能家电等重点领域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支持创建绿色工厂,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争取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工业低碳工艺革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对照标杆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鼓励国有企业、骨干企业开展示范性改造,培育一批具有显著绿色优势的“小巨人”。完善再生资源收储运体系,创新发展“互联网+再生资源”新模式,积极推动废旧(锂)电池、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加快建设静脉产业园,打造“无废城市”。高水平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近零碳专业园区和绿色工业园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加速赋能产业绿色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商务局)(九)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加快服务业绿色转型,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赋能服务业升级。围绕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高端化升级方向,加强细分化培育,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科学规划和统筹部署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实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推进碳中和服务,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治理技术服务、产品认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服务等,培育低碳服务整体解决供应商。倡导大中型活动碳中和,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打造会展龙头企业,《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26页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大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十)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立足各县区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和要素资源,持续升级畜禽水产养殖、糖料蔗、水果等九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竹木加工、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培养“柳字号”农业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鼓励开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水平。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园林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乡村振兴局)(十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准入关口,严格“散乱污危”企业禁入机制,强化新建项目能耗“双控”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统筹推进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理整改,实行台账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突出标准引领作用,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实施改造升级,提前谋划碳核算、碳交易工作。逐步实施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将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碳排放强度纳入“标准地”指标体系,完善高碳低效产业退出机制。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节能监察及能耗在线监测。(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柳州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十二)严格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约束管控,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源头管控,做好园区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新上高耗能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能效达到行业标杆或先进水平。加强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27页目标分析预警,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县区实行项目缓批限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落实节能监察制度,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加强节能事中事后监管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建立全市统筹、各县区负总责、部门落实行业责任、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能耗双控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管理体制,完善通报、约谈、督导、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柳州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十三)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提升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数据中心、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全面开展能效对标,打造一批能效“领跑者”。谋划建设柳州能源双碳数智管理平台,强化能源、建筑等领域数智赋能,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建立健全重点行业能效监测与评价体系。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强化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高质量使用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动年综合能耗超过5000吨的重点用能单位接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并强化数据应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节能综合服务等市场化节能方式。(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十四)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替代步伐,积极推进终端用能领域电能替代,因地制宜推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推广新能源车船、热泵、电窑炉等新兴用能方式,全面提升生产生活终端用能设备的电气化率。充分发挥煤电基础保供和应急调峰作用,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严格能效约束,突出先进标准引领,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煤降碳。控制石油消费增速,推动成品油质量升级,提升油品消费领域能效水平。推进“Y字型”天然气管道网建设,合理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打通天然气干线管网“南气北上”通道。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动城区焦炉煤气替代为天然气,扩大各县区天然气民用和工商业利用市场。加强能源安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28页运行管理,持续提升能源稳定供应、应急保障和风险管控能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柳州供电局)(十五)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推广生态友好型“光伏+农渔牧业”光伏电站建设,打造“北三县”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加快开展多类别生物质能利用,有序推动大型生物质供热锅炉和生物质热解项目,因地制宜推动城镇生活垃圾发电发展。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加快鹿寨、融水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开展“新能源+储能”示范应用,打造一批风力发电储能、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储能工程化应用示范项目,推动氢能利用及运营模式示范。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供电可靠性以及区外大规模受入、区内大范围转移和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能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园林局,柳州供电局)(十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储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天然气供给侧改革。落实国家、自治区用能权交易管理办法,推行用能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加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加快构建和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统筹协调的电力市场体系,鼓励支持在柳企业积极参与绿电交易,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从有利于节能的角度深化电价改革,理顺输配电价结构,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柳州供电局)五、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十七)优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以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为契机,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抓手,围绕“通道+枢纽+网络”现代运输体系,构建《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29页国际综合运输通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内河港、公路港、航空港、铁路港“四港联动”,打造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逐步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持续降低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推进公路货物运输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发展,推动内河船舶及港口设施装备智能化更新,提升交通运输组织效率。加快构建多方式可选、多层次融合、全过程连贯的一体化客运换乘体系,推动运输方式间票务数据信息互联共享。加快发展绿色物流,加强货源组织和运力调配,加快构建双向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全面助推货运物流降本增效。鼓励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支持网络货运平台建设,提升供需精准匹配度,减少运输空驶率、空载率。(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生态环境局)(十八)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加快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船舶应用。推进老旧柴油运输船舶更新淘汰,发展绿色环保内河航运体系。逐步实现全市域公交、出租、公务、环卫等车辆新能源化全覆盖,提升社会车辆、城市配送车辆、工程车、城市配送、邮政快递、铁路货场、水运码头、机场等辆新能源化比例,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占比。继续推动柳江航道重点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和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工作,规范港口岸电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提高船舶岸电使用率。(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柳州供电局)(十九)积极引导绿色出行。稳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加快推动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市公交线路向郊区延伸。提高公共交通站点慢行交通系统接驳建设水平,连通城市公共空间。推动发展定制客运和定制公交,重点开发旅游专线、高铁机场专线、通勤专线、学校专线等应用场景。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绿道,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减《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30页少城市交通出行拥堵。推动共享出行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六、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二十)加快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将碳达峰、碳中和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和运行管理各环节。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和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发展。持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加快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按照低碳理念规划建设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杜绝大拆大建。开展建筑用能管理,推行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占比。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继续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进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园林局)(二十一)提升绿色建筑建造水平。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物业管理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中,严格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指标,推动新建建筑执行居住建筑65%节能标准,公共建筑72%节能标准。推动政府投资项目高星级绿色低碳建筑率先示范,促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结合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旧城改造等,同步实施城镇既有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加快推进绿色建材生产、认证和推广应用,推动建材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和既有农房节能改造,鼓励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墙体材料。(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二十二)加快优化建筑用能。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率先在公共建筑、市政工程、高档住宅等新建建筑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31页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微电网、智慧楼宇、光储充一体化等融合发展,鼓励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提升可再生能源用能比例。加强建筑用能智能化管控,实现精细用电和能效实时监测。结合新农村建设,面向村镇集中连片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逐步普及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用能领域电气设备。鼓励发展工业余热、水源热泵等协同互补模式。(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科技局)七、加强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二十三)加强绿色低碳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揭榜挂帅”机制作用,聚焦电力、钢铁、建材、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重点领域,鼓励节能减碳技术、工艺、材料、零部件、设备研究项目,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基础前沿创新引领,开展低碳、零碳、负碳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基础研发攻关。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用结合,聚焦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智库。支持高校增设节能、储能、氢能、碳中和等领域的相关学科专业,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和园林局)(二十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积极推动储能、氢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加快高效节能电机、余热余压利用、氢能制运储加、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等适用技术规模化应用。深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对大规模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大力发展集中排放源捕集技术,支持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实施高浓度二氧化碳工业捕集项目。推广园区能源阶梯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开展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应用。(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32页八、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二十五)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约束与用途管制,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开发带来的排放影响。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逐级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稳固森林、湿地、土壤、岩溶等生态系统碳汇和农业碳汇。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监管,提升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能力。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充分盘活存量土地,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建设用地效率。完善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机制,探索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完善土地节约集约评价制度与监测体系。强化生态灾害防治,降低灾害对生态固碳能力的损害。(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单位:市林业和园林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二十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湿地系统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加快推进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提升全流域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深入推进国土科学绿化行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牢守耕地红线,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推进农业减排固碳,提升农业碳汇增量。建立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全市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提升退化土地碳减排、碳储存能力。推进岩溶地区、矿山尾矿区等地质碳汇调查,探索岩溶地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水利局、市科技局)九、提高开放合作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十七)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推进综《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33页合保税区申创工作,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家居、绿色建材、绿色食品等绿色低碳产品的出口市场。积极推进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柳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放平台绿色转型,打造面向东盟国家的绿色贸易发展平台。鼓励引导外贸企业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转型,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发展。建立绿色贸易发展促进政策体系,鼓励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贸易。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十八)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尤其是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消费需求,深化多领绿色贸易合作。巩固与沿线国家的良好经贸合作基础,建设一批辐射全区乃至全国的进口绿色商品交易中心。主动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推动投资合作绿色转型政策融通和经贸规则衔接。深化与“一带一路”和东盟等区域国家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支持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能源装备生产企业等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十、夯实法规标准统计基础(二十九)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全面衔接国家、自治区法规和政府规章中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表述内容,研究出台我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认真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广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释义解读。落实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积极参与碳核算、碳交易等国家标准制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单位:市司法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统计局、市商务局、市气象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34页(三十)提升统计监测能力。配合自治区研究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统计指标体系。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和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和评价,开展能源生产和消费、碳排放情况统计跟踪监测与分析,强化预研预判预警。建立健全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统计制度,加强与其相应的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加强生态产业、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统计监测,健全相关制度,探索建立数据跨部门共享机制。加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观测和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加强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全市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加强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动态跟踪研究,开展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定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牵头单位:市统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气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水利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十一、完善政策机制(三十一)完善投融资政策。加快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建立柳州市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库,严控煤电、钢铁、水泥等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碳汇、绿色低碳技术等项目投融资支持。统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大示范和重大工程。争取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支持,对接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相关支持项目资金。加快推动自治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创建,制定柳州市支持绿色金融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路线图,明确绿色投融资需求,充分发挥“绿柳通”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打造绿色项目库,提升绿色信贷占比,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大力推广绿色股权融资、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积极落实好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争创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35页市科技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投资促进局、国资委,柳州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柳州中心支行)(三十二)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盘活各类存量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清洁能源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利用、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提升等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资金需求。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节约能源车船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健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政策。统筹用好科技等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和减碳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采购份额。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严格执行差别化电价、峰谷分时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完善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农业用水相关收费政策。(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税务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柳州银保监分局)(三十三)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依托国家、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完善全市碳排放权、用能权等交易机制。引导全市控排企业全面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减碳降碳和碳排放权高效配置。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开展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交易的生态补偿制度,推进设立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完善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利用森林、湿地等碳汇资源,鼓励开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工作。(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和园林局;配合单位:市水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十二、切实加强组织实施(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在柳州市党委领导下,柳州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整体部署和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各县区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科学合理制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分步骤时间表、路径及技术《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36页路线图。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有序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牵头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三十五)强化统筹协调。发展改革、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统一行动,同步推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发展改革委负责全市碳达峰行动组织实施和碳中和战略谋划,做好与自治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的衔接,定期调度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落实碳达峰行动目标任务进展情况;生态环境部门要统筹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做好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领域降碳;能源主管部门要做好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其他有关部门要统筹推进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三十六)严格监督考核。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年度综合绩效,增加考核权重,科学考核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突出的县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责任不明确、工作推进不力、目标任务落实不到位的县区、部门要依法依规进行约谈、通报批评和问责处理,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三十七)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实施有针对性的节能降碳措施。建立单位和个人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统筹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37页加大法治宣传力度,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营造良好环境,激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38页辽源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http://fgw.liaoyuan.gov.cn/xxgk/tzgg/202204/t20220406_604508.html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为深入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深度融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和生态强省建设,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着力构建清洁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变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工作原则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化总体部署,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鼓励各地区、各领域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节约优先,源头管控。坚持全面节约战略,推动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持续降低,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加快形成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39页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加强政府政策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投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以及碳排放权等市场化机制,形成有效激励约束。先立后破,防范风险。科学、稳妥、有序把握工作节奏,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实现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三)到2025年目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降幅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四)到2030、2060年目标。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三、坚持规划引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五)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导向和目标任务全面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完成我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持续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性作用和专项规划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类规划间的衔接协调,确保社会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高新区管委会党委和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各项任务均需各县区、高新区管委会党委和政府落实,不再逐条列出)《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40页(六)全面融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衔接,主动融入长春经济圈、发挥“双廊”作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能源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建立健全我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商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全面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科学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的协同效应。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依托“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绿色低碳、参与绿色低碳、认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四、聚焦关键环节,构建高质量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八)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省关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指示精神,严把项目审批关口,充分考量项目上马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建立新上项目能耗总量与增加值匹配度论证制度,继续推行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煤以上企业纳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制度,实现重点用能企业能耗长效监测。严格落实新增煤耗项目必须实行煤炭减量或等量替代制度。对现有“两高”项目实行日常节能监察,为企业提供节能监察诊断,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两高”项目能效水平从基准水平向标杆水平迈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延伸产业链,促进提质增效,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和“回头看”工作。(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41页(九)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钢铁、水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制定碳达峰方案,明确碳达峰时间和碳达峰路径。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依托我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轨道客车产业优势,培育发展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年产10万吨再生金属项目、年产180万吨热轧带钢(特殊钢)项目建设,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我市梅花鹿规模化养殖优势,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加快化学原料药、合成药研发,培育生成生物医药产业。鼓励新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改造提升传统高碳产业。持续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讯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严格落实《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要求,加强钢铁、水泥新进技术攻关,培育标杆示范企业,加快成熟工艺、低碳工艺普及推广,有序推动改造升级。开展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电炉短流程炼钢。加快推进焦炉精准加热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减低用煤气消耗。推进水泥厂高效节能风机/电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健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落实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加强能效对标达标,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行能效“领跑者”制度。确保到2025年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产能超过3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甲烷等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有效降低。(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通信管理局办公室按职责分工负责)五、调整能源结构,构建绿色低碳现代能源体系(十一)严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双控制度。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强度约束性指标管控,合理确定能耗总量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及时下达各县区能耗强度降低目标。探索能耗“双控”《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42页向二氧化碳“双控”转变的有效途径。支持符合要求的项目申请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实行用能预算管理,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探索推进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开展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严格审批(核准、备案)新增耗煤项目,实行煤炭消费指标管理和减量等量替代管理。有序推进散煤替代,逐步削减小型燃煤锅炉、民用散煤用煤量,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不再新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按时完成北方清洁取暖国家试点项目建设。强化风险管控,完善煤炭供应体系和应急保障能力,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辽矿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电力市场建设。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我市北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西安区“绿电”产业园建设。稳妥实施中核“燕龙”多用途清洁供暖示范工程项目。(市发改委、市绿色生态建设投资集团、西安区政府、辽源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六、转变运输动能,加快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十四)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深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持续降低客货运输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优化客运组织,推动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客运实载率。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整合运输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市交通局负责)《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43页(十五)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发展。支持新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公共交通等领域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优先采用清洁能源车辆。提高城市公交、公务用车(纯电动、混合动力)保有量,实施公交充电项目供电安装工程。推动主城区公共出行全面电动化。探索推广氢能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交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积极引导绿色低碳出行。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自行车专用道、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提高共享交通工具投放力度。引导公众主动选择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升公共出行比重。加快充换电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市公安局、市交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七、锚定建筑节能,推进建筑全过程绿色化(十七)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在城乡建设运营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理念。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和高耗能公共建筑建设。严格落实公共建筑和居民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强化绿色施工管理,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持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大力推进零碳未来社区建设。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市住建局)(十八)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发展超低碳、低碳建筑。新增建筑推广住宅房屋,分户控制供热,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申报公共管网漏损试点。积极推进农村建筑节能,加快农房节能改造,鼓励绿色农房建设。(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九)优化城乡建筑用能结构。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推动光伏发电在城乡建筑中分布式、一体化应用,提高生活热水等电气化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城镇集中供暖比例。推广生物质低碳《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44页取暖技术,加快推进北方清洁取暖项目建设,推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比重提高,因地制宜选择取暖方式。(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强化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二十)加强研究创新能力建设。制定科技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支撑方案。加强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鼓励在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谋划实施绿色低碳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绿色低碳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攻关,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核心技术问题。支持开展智能电网技术,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氢能生产、储存、应用技术,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的研发应用,并将相关研究方向纳入我市科技发展计划。(市科技局负责)九、超前谋划部署,着力巩固提升碳汇能力(二十一)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占用农业和生态空间,稳定现有森林、湿地、耕地等重要生态空间的固碳作用。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森林和自然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落实湿地管护责任,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深入推广“梨树模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保护性耕作、耕地地力培肥等重大工程建设。(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着力引入外智,提高对外合作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十二)加强绿色低碳合作。立足吉西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位优势,重点承接“江浙沪”“京津冀”“粤港澳”等国内主要经济带绿色低碳产业,加强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交流,推动我市绿色技术、绿色装备、清《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45页洁能源等方面的发展提质增效,促使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及产品“走出去”,主要经济带绿色低碳技术及产品“引进来”。充分利用东北亚博览会等招商引资平台,引进绿色低碳高效产业,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技术交流合作。(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夯实绿色低碳基础,持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二十三)完善投资金融政策。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绿色投融资政策体系,严控“两高”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污染防治和节能降碳、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节能降碳方向)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达峰、碳中和,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投资。鼓励企业依照《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工艺,争取绿色贷款。探索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引导金融机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融资支持。支持我市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会、市场运作”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市金融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辽源中心支行、中国银保监局辽源监管局)(二十四)强化财税价格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资金需求。统筹生态环保、节能降碳等财政资金。贯彻落实国家、省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有效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市场需求。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市场活力。严格落实差别化电价、分时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落实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财税支持政策。(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辽源分局、市发改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五)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对纳入碳市场的重点行业控排企业开展配额分配和履约监管工作。探索开展用能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46页交易工作,做好与能耗双控制度衔接。研究建立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将碳汇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畴。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综合服务。(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六)建立健全统计核算和法规标准体系。建立我市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成立我市能源安全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强化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加强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湿地、耕地等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及时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性法规。严格执行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构建我市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市统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细化组织实施,推动“双碳”战略取得实效(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市能源安全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整体工作的部署安排和系统推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二十八)强化统筹协调。市能源安全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研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定期调度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策取向一致、步骤力度衔接。(二十九)压实地方责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落实举措,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47页(三十)严格监督考核。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强化评价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各县区、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将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如有意见请联系我们。联系人:发改委环资科韩萌联系电话:352529517504378256电子邮箱:fgwhzk@126.com《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48页企业方案4项发布单位政策文件发布日期国家电网《国家电网双碳行动方案》2021-03-02中国能源集团《中国能源集团双碳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2021-06-21上交所《上交所十四五期间双碳行动方案》2022-03-02天风证券《天风证券双碳行动方案》2021-08-06《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49页电力领域《国家电网双碳行动方案》http://www.cwestc.com/ShowNews.aspx?newId=661060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要求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我们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应对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引领全球化治理行动。一、公司推动能源电力转型主要实践国家电网公司牢固树立“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电网发展,加大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电力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全力推动新能源发展,促进能源供给清洁化。加快电网建设,“十三五”电网投资约2.4万亿元,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保障新能源及时并网和消纳。加强输电通道建设,跨省区输电能力达到2.3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电量比例43%,实现全国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开工抽水蓄能电站21座、装机容量2853万千瓦,在运在建规模达到6236万千瓦,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2020年底,公司经营区清洁能源装机7.1亿千瓦,占比42%。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4.5亿千瓦,占比26%,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利用率达到97.1%;21个省区新能源成为第一、第二大电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发电量5872亿千瓦时,《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50页减少电煤消耗2.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5亿吨。大力实施电能替代,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全面完成北方地区“煤改电”任务,累计完成1063万户,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建成覆盖176个城市的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网络,搭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推动长江沿线港口岸电建设,累计建成岸电设施1203套,实现长江主要港口岸电基本覆盖。在民航机场、沿海和内陆码头大力推广以电代油,在工业领域推广电窑炉、电锅炉4万余台。近年来,累计实现替代电量867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散烧煤4.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7亿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7%左右。加强电力技术创新,促进清洁能源利用高效化。研发并全面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建成国家风光储输、张北柔直等工程,探索新能源友好接入和综合利用新模式。建设“新能源云”平台,提供新能源消纳分析、电源并网、补贴申报、交易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在新能源电厂并网与运行控制领域,累计完成科研项目8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12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9项,主导或重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57项,制定企业标准80项。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和新型用能设备广泛接入,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发生显著变化,需要统筹研究解决。一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安全的关系。新能源、直流等大量替代常规机组,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用能设备广泛应用,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系统转动惯量持续下降,调频、调压能力不足。电力系统亟需创新发展和技术升级。二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电力保障的关系。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发电出力“靠天吃饭”,主要提供的是电量。近年来,我国用电需求呈现冬、夏“双峰”特征,峰谷差不断扩大,北方地区冬季高峰负荷往往接近或超过夏季高峰,电力保障供应的难度逐年加大。从运行实际看,满足电网高峰负荷需要,主要依靠的还是常规电源。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既要统筹好常规电源发展,还要更加注重需求侧响应。三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成本的关系。为适应“双高”、“双峰”《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51页形势下新能源并网和消纳,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建设和运营成本都要增加。国内外研究表明,随着风光等电源发电量占比的快速提高,为消纳新能源付出的系统成本将会明显上升,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不能完全实现对冲。我国新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西部北部地区集中开发、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成本更高。另外,用能成本过低,不利于“能源双控”和节能降耗,难以支撑能源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利于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要着力疏导能源供应侧成本上升与需求侧成本较低的矛盾。面对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和需求侧响应“双侧”发力,解决“双高”、“双峰”问题,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二、能源电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价值方向,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义深远重大,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国家电网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担当;是推动我国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重要转变,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引擎,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52页要举措,大幅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我们强烈感受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一是我国实现“碳中和”时间紧难度大。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过渡期;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0%左右,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必须付出艰苦努力。二是统筹碳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欧美主要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电力需求还将持续攀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必须探索一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情况下,既要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又能实现碳减排的务实路径。三是能源电力领域任务重。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减排任务很重。能源消费达峰后,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电力行业不仅要承接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还要对存量化石能源电源进行清洁替代,必须作出更大的贡献。四是电网企业责任大。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关键是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尤其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我国95%左右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重要的网络平台,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是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核心枢纽,既要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电网企业面临保安全、保供应、降成本的巨大压力,同时自身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公司要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在碳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反复深入研究,提出了能源电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能源领域碳排放总量大,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电力系统碳减排是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达峰”是基础前提,“碳中和”是最终目标。要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平台思维、加强科技创新、发挥市场作用,政府、社会和能源企业多方共同努力,源网荷储各环节共同发力,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53页能源电力可靠供应、保障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并举,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大力发展水电,加快推进西南水电开发;安全高效推进沿海核电建设。二是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优化煤电功能定位,科学设定煤电达峰目标。煤电充分发挥保供作用,更多承担系统调节功能,由电量供应主体向电力供应主体转变,提升电力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三是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调峰气电建设,推广应用大规模储能装置,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四是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发电机组涉网性能,加快光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光伏逆变器创新突破,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储能装置研制。推动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研发,加快CO2资源再利用。预计2025、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0%、25%左右。在能源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一是强化能耗双控,坚持节能优先,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体系,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二是加强能效管理,加快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用能转型,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以电为中心,推动风光水火储多能融合互补、电气冷热多元聚合互动,提高整体能效。三是加快电能替代,支持“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电能替代,持续推进乡村电气化,推动电制氢技术应用。四是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构建可中断、可调节多元负荷资源,完善相关政策和价格机制,引导各类电力市场主体挖掘调峰资源,主动参与需求响应。预计2025、203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30%、35%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就。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能源电力绿色供给体系,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54页加快推进科技进步,能源电力有望提前实现“碳达峰”。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能源电力有望尽早实现“碳中和”。三、国家电网公司行动方案国家电网公司将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加强组织、明确责任、主动作为,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互联互通、共享互济的坚强智能电网,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争排头、做表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国网贡献。当好“引领者”,充分发挥电网“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加快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推进能源电力行业尽早以较低峰值达峰;当好“推动者”,促进技术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尽快实现“碳中和”;当好“先行者”,系统梳理输配电各环节、生产办公全领域节能减排清单,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实现企业碳排放率先达峰。(一)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1.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支持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并网消纳。在送端,完善西北、东北主网架结构,加快构建川渝特高压交流主网架,支撑跨区直流安全高效运行。在受端,扩展和完善华北、华东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加快建设华中特高压骨干网架,构建水火风光资源优化配置平台,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2.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将持续提升已建输电通道利用效率,作为电网发展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推动配套电源加快建设,完善送受端网架,推动建立跨省区输电长效机制,已建通道逐步实现满送,提升输电能力3527万千瓦。优化送端配套电源结构,提高输送清洁能源比重。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十四五”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55页5600万千瓦。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3.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开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绿色通道”,确保电网电源同步投产。加快水电、核电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支持四川等地区水电开发,超前研究西藏水电开发外送方案。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4.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为分布式电源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清洁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并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分布式光伏达到1.8亿千瓦。5.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促进各类能源互通互济,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支撑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推进各能源品种的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二)推动网源协调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着力做好清洁能源并网消纳6.持续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加快已开工的4163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四五”期间,加大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和前期工作,再安排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积极支持煤电灵活性改造,尽可能减少煤电发电量,推动电煤消费尽快达峰。支持调峰气电建设和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7.优化电网调度运行。加强电网统一调度,统筹送受端调峰资源,完善省间互济和旋转备用共享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多级调度协同快速响应。加强跨区域、跨流域风光水火联合运行,提升清洁能源功率预测精度,统筹全网开机,优先调度清洁能源,确保能发尽发、能用尽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56页8.发挥市场作用扩展消纳空间。加快构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深化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采用灵活价格机制促进清洁能源参与现货交易。完善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省间交易体系,积极开展风光水火打捆外送交易、发电权交易、新能源优先替代等多种交易方式,扩大新能源跨区跨省交易规模。(三)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着力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9.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推动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纯电动船、公路和铁路电气化发展。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推进电供冷热,实现绿色建筑电能替代。加快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建设,推进清洁取暖“煤改电”。积极参与用能标准建设,推进电能替代技术发展和应用。“十四五”期间,公司经营区替代电量达到6000亿千瓦时。10.积极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积极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助力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客户服务平台,及时向用户发布用能信息,引导用户主动节约用能。推动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挖掘用户侧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的潜力。11.助力国家碳市场运作。加强发电、用电、跨省区送电等大数据建设,支撑全国碳市场政策研究、配额测算等工作。围绕电能替代、抽水蓄能、综合能源服务等,加强碳减排方法研究,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碳减排服务,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通过市场手段统筹能源电力发展和节能减碳目标实现。(四)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加快实施,着力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12.全面实施电网节能管理。优化电网结构,推广节能导线和变压器,强化节能调度,提高电网节能水平。加强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运维检修各环节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加强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循环再利用和电网废弃物环境无害化处置,保护生态环境。《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57页13.强化公司办公节能减排。强化建筑节能,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减少用油能耗。14.提升公司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充分挖掘碳减排(CCER)资产,建立健全公司碳排放管理体系,发挥公司产科研用一体化优势,培育碳市场新兴业务,构建绿色低碳品牌,形成共赢发展的专业支撑体系。(五)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着力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15.统筹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实施“新跨越行动计划”,同步推进基础理论和技术装备创新。针对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点,加快电力系统构建和安全稳定运行控制等技术研发,加快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虚拟电厂、新能源主动支撑等技术进步和应用,研究推广有源配电网、分布式能源、终端能效提升和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研制,推进科技示范工程建设。16.打造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深化应用“新能源云”等平台,全面接入煤、油、气、电等能源数据,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支持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绿证交易、绿色金融等新业务,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智慧能源体系构建。(六)推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集聚能源绿色转型最大合力17.深化国际合作与宣传引导。高水平举办能源转型国际论坛,打造能源“达沃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倡导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可持续性管理,融入全球话语体系,努力形成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国际引领。加强信息公开和对外宣传,积极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讨交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汇聚起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18.强化工作组织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公司“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各机构、各单《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58页位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科研单位集中骨干力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研究制定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企业率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国家行动方案,整体实施、持续推进。(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1.统筹制定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出台国家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峰值、“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主要指标分解到各行业、各地区,结合经济发展需求和承受能力,提出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梯次达峰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2.坚持和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健全双控管理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能耗强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制定需求侧响应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全过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所有用户公平承担消纳责任。3.加强能源电力统一规划。发扬我国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经验优势,坚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实现源网荷协同联动、有效衔接。将电力系统全环节促进能源转型的重大举措、重点工程纳入国家规划,统筹协调、加快落地实施。4.完善市场机制和价格财税政策。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健全能源电力价格合理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完善抽水蓄能电价形成和容量电费分摊机制,建立储能电站投资回报机制。通过价格机制,调动用户节能降耗和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积极性5.推动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发展。基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果,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全面实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充分考虑碳市场对于电力市场的影响,将电能价格《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59页与碳排放成本有机结合,发挥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协同互补作用,提高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由用能企业承担碳排放成本,更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6.支持低碳技术创新。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能源电力技术创新。支持科研团队建设,培育专家人才。鼓励各类资本进入低碳技术研发领域。7.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监管措施和核查制度,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二)行业发挥实施主体作用,推动国家方案落地1.发电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淘汰不达标落后煤电机组。提升灵活调节电源的比重,建设调峰电源,发展“新能源+储能”、光热发电,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加快碳捕捉、封存和二次利用技术进步,力争尽早实现零碳排放。2.用电企业主动响应电力系统需求,及时调整用电行为和用电模式,积极消纳清洁能源。工业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改造,强化余热、余气、余压重复利用,降低能耗、提高能效。3.相关行业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提升电气化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应用低碳节能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三)社会民众自觉行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1.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响应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2.自觉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3.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2021年3月1日)《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60页能源领域《中国能源集团双碳战略行动方案》http://www.cwestc.com/ShowNews.aspx?newId=661060一、前言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014年)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极有可能(概率95%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引起的。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提出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中国是《巴黎协定》缔约方之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30·60”战略目标)。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能源领域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的90%左右,其中电力行业碳排放又占能源领域碳排放一半左右。能源电力领域是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关键领域和主战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是为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性特大型集团,是能源电力工程领域的国家队和排头兵,理应充当践行“30·60”战略目标和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引领者、排头兵和重要参与者,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彰显央企担当,履行社会责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61页二、中国能建的观点和主张(一)总体认识和观点。中国能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和重要论述。我们认识到,“30·60”战略目标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兑现国际承诺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重大举措,充分彰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同时,设定“30·60”战略目标也凸显了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经过深入学习和研究“30·60”战略目标提出的背景和内容,我们有五个深刻体会:深刻体会之一:“30·60”战略目标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引起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支撑与持续动力。深刻体会之二:实现“30·60”战略目标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发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及民众等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承担、共同参与,多措并举,才能确保“30·60”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深刻体会之三:我国要实现“30·60”战略目标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付出非凡努力。一是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占全球的比例接近30%,而且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仅30年左右,相比之下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普遍在50~60年左右。二是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市政、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需求仍然旺盛,碳排放增长压力较大。三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炭这种《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62页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难以改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目前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虽已下降至57%以下,但仍远高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相信基于我国强大的制度优势,经过集成、整合全社会各要素力量,我们必将战胜挑战,全面如期实现“30·60”战略目标。深刻体会之四:挑战越大,机遇越大。“30·60”战略目标将全面引领经济社会尤其是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极大推动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有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增强在新能源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发展先机。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直面挑战、积极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深刻体会之五:“30·60”战略目标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思维、全球视野,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框架下,加强国际合作,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对外宣传、复制和推广我国的成功实践。(二)关于“30·60”战略目标背景下能源电力发展路径的观点和建议。鉴于能源电力领域在践行“30·60”战略目标中的重要地位,中国能建经过深入研究,分别提出了能源行业和电力行业发展路径的初步观点和建议。1.基于“30·60”战略的能源行业发展路径建议—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入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30·60”战略目标背景下能源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维,着力从节约能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化石能源碳捕集、建设碳市场等角度推动能源行业碳减排,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主的非化石能源,着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一是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63页提高能效是减碳、降碳的重要手段,把节能优先贯穿到能源体系的各个领域,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推进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方式。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二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推动化石能源消费渐次达峰。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要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之后逐步下降。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力争实现“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费零增长,重点推进散煤清洁化替代。力争石油消费在“十五五”期间达峰、天然气消费在2035年前后达峰。三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新能源跨越式发展。积极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稳步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进沿海核电建设,积极推动核能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风电、光伏发电消纳能力,加快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四是加速能源深度脱碳,围绕电能等二次能源重构能源体系。加快推进能源消费侧电能替代,以电为中心重构能源体系和供需模式。持续提升电气化水平,大幅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积极推动氢能替代,着力提高“绿氢”比重。积极发展生物燃料,推动化石能源消费的脱碳、减碳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五是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快现代能源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碳交易试点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开展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企业主动参与试点碳交易市场。2.基于“30·60”战略的电力行业发展路径建议—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行业碳排放占能源领域碳排放的一半左右,电力系统碳减排是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中之重。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践行“30·60”《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64页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新型电力系统是适应极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绿色低碳电力系统,是源网荷储深度融合的高度安全电力系统,是符合灵活开放电力市场体系的高效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可概括为:在结构上,新能源成为主体电源,依托技术创新提供可靠电力支撑;在形态上,源网荷储融合互动,“大电源、大电网”与“分布式系统”兼容互补;在技术上,系统各环节全面数字化,调度运行体系高度智能化;在机制上,主动适应公平、灵活、高效的电力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着重从以下方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一是加速推动主体电源向新能源转变。统筹做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推动新能源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基础上,坚持集中与分布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远距离外送并举等发展原则,努力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多元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替代煤电成为新的主体电源。统筹考虑本地消纳与外送,积极鼓励综合能源基地以多能互补模式外送消纳,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工商业绿色用能模式。完善新能源开发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新能源消纳长效机制,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因地制宜探索“光伏+”综合利用,持续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占比。按照优化存量、严控增量的原则,加快推进煤电由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节服务的兜底保障基础性电源转变,积极开展存量煤电清洁低碳化改造。二是加速推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保障能力提升。以电力消纳为抓手,构建源网荷储协同消纳体系,推动新能源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在电源侧,建设新型“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提供可靠支撑和调节能力,从源头上缓解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冲击;全面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深度挖掘煤电调峰潜力,因地制宜发展调峰气电项目,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储能在源、网、荷侧的市场化应用,促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在电网侧,提升存量跨省区输电通道利用率,稳步推进新建跨省区输电通道,依托多能互补外送模式逐步提升通道清洁能源输送占比,优《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65页化完善区域内电网主网架,加强各级电网协调发展高效衔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稳定接入,增强配电网的分布式新能源接网能力。在负荷侧,引导用户错峰用电,积极发展电动汽车、储能、电供暖等可中断负荷,大力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建立健全需求响应与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协同机制,提升用户参与新能源消纳的积极性。通过在源、网、荷侧全面发力、多措并举,切实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保障能力,保障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和消纳,维持“大电源、大电网”与“分布式系统”兼容互补的新形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三是加速推动电力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引导电力系统加快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积极探索微网、储能、综合能源系统等电力新业态与生态环境保护、新型智慧城市等融合发展,推广“互联网+”智慧能源、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新能源微电网、“光伏+”互补应用等新业态示范,实现多种能源协同供应和梯级利用,满足各类用户多样化用能需求。培育构建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增量配电业务、综合能源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市场准入制度,营造有利于各类商业模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新型电力系统产学研体系建设,优化调整产业布局,补足前端研发的产业短板,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独立自主和升级换代,形成完整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力产业链。四是加快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电力运行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电力系统各环节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原生”的泛在感知,实现生产到消费的数据融合,大幅提升系统整体技术水平和运行效率,实源网荷双向安全高效互动。在电源侧,积极推动各类电厂融合先进控制技术与智慧管理技术,持续提升管理效率和安全水平。在电网侧,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智能化调控运行体系,推动先进电网技术与数字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大电网感知能力与互动水平,加快智能微网建设,提高配《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66页电网服务水平。在负荷侧,扩大先进智能用电技术应用范围,多措并举,满足各类分布式发电、用电设施接入以及用户多样化用电需求。五是加快推进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全面推动电力系统市场化转型,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市场体系标准规范和政策机制,构建交易品种多样、市场主体多元、交易机制灵活开放、竞争有效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实现各类电源、用户负荷、独立储能设施公平无歧视参与市场交易。在电力中长期交易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相结合的能量市场,深化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加快容量市场、合约市场等配套市场建设,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范围。加快完善储能设施成本疏导机制,鼓励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投资主体多元化,理顺储能设施运行管理体制和电价形成机制。充分调动用户参与电力系统互动的积极性,加快构建需求侧响应市场。三、中国能建的优势能力和实践贡献(一)中国能建的优势和能力。1.全产业链优势明显。从业务范围来看,中国能建是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性特大型集团,主营业务涵盖能源电力、水利水务、铁路公路、港口航道、市政工程、城市轨道、生态环保、水泥、民爆和房地产等领域,具有集规划咨询、评估评审、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及管理、运行维护和投资运营、技术服务、装备制造、建筑材料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从企业资质方面来看,中国能建及所属企业资质涉及勘察、设计、咨询、施工、装备制造等方面近1500项。在施工领域,持有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2项(水利水电6项、电力2项、建筑2项、公路2项),各类工程施工承包一级资质173项(总承包一级78项、专业承包一级95项),涵盖能源电力及基础设施建设各个领域;在勘察设计领域,持有综合甲级工程设计资质8项、行业甲级设计资质19项(电力13项、公路1项、水利4项、建筑1项)、工程勘察综合甲级20项、《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67页海洋工程勘察甲级1项;还持有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金融许可证、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多种资质证照。2.技术创新、集成优势突出。中国能建以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为依托,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和集成能力。截止2020年底,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0个省级研究机构和98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0082项。截至目前,中国能建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8项,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8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58项。3.综合实力强大。中国能建部分成员企业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的,是国家能源电力建设的主力军,全程参与和见证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目前,中国能建旗下有23家电力设计企业,代表着我国电力设计领域的最高水平,其中包括6家大型区域性电力设计院(东北电力设计院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力设计院),14家省级电力设计院和1家境外设计企业(西班牙);有30多家工程建设企业,业务范围涵盖工程建设各个领域的施工建设,在大型水利水电、火电工程施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中国能建所属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定位为“能源智囊、国家智库”,是“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中国能建连续多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在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25强、全球承包商250强和国际承包商250强排名位居前列。(二)中国能建推进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已有实践和贡献。中国能建作为能源电力工程领域的国家队和排头兵,一直以来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围绕价值创造,多年来在智库咨询、科技创新、工程服务、投资开发等领域,为推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未来践行“30·60”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68页1.全面发挥中国能建智库力量,促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一是作为国家级高端咨询机构,以促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为重点,长期以来为政府部门、能源及电力相关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等智库支撑服务。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先后承担了能源、电力“十三五”规划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开展能源“十四五”规划、电力“十四五”规划、能源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研究等工作;基于智库成果支撑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出台了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指导意见、能源电力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引导了产业发展和机制创新。二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引领,合理规划全国能源电力保障体系。先后完成了全国联网以及北、中、南三个西电东送通道规划工作,推动形成了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电力资源配置平台;有序推动水电开发与外送,先后承担了三峡、乌东德、白鹤滩及大渡河流域、金沙江中下游、澜沧江上游等大型电源基地外送方案及输电通道研究论证工作。三是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牵头承担能源、电力“十三五”规划研究工作为契机,为应对弃风、弃光问题,积极开展促进新能源消纳相关课题究,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研究支撑,有力促进了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青海等能源大省,开展以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基地规划研究,探索不同地区新能源发展方式,助力地区能源转型。另外,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挂牌成立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全面负责全国新能源电力消纳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常态化开展全国新能源监测预警评估,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新能源建设管理提供支撑。2.充分发挥中国能建科技创新成果的引领作用,占领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高地。中国能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低碳产业领域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等核心业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在水利水电《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69页施工技术,光伏电站设计、施工技术,特高压交直流、柔性直流、GIL综合管廊输变电工程设计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太阳能热发电、风电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在核电常规岛设计和安装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中国能建建设了世界首个基于火电厂超超临界机组的碳捕集测试平台;研发了三代核电核级阀门驱动装置,获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填补国内空白;建成世界上首个10兆瓦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主编的《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作为首部海上风力发电场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的空白;主编的《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填补了国内外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的空白,也是世界首部塔式光热发电站设计技术标准。3.发挥中国能建全过程、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服务优势,推动低碳能源蓬勃发展。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领先的业务能力,中国能建在低碳能源工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业绩,创造了无数个“中国/世界之最”,包括设计和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超超临界火电工程、世界首个第三代核电的常规岛工程、世界最大风光储输工程、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特高压输电工程、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等。一是在水电站建设方面。截至目前,中国能建累计参与建设的水电站项目总装机容量约1.9亿千瓦(全国总装机容量为3.7亿千瓦,含抽水蓄能),在水电工程领域施工市场份额超过30%,其中大型水电工程领域施工市场份额超过50%。典型工程业绩包括:建设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电站;承担了代表世界大坝施工最高技术水平的三峡水电工程65%施工份额;承担了具有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级双曲拱坝的乌东德水电站工程75%施工份额;目前,正在承担着世界上率先使用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在建规模最大、仅次于三峡电站的全球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的工程建设任务。《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70页二是在新能源建设方面。中国能建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坚定先行者和推动者,截至目前执行勘察设计任务的新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7亿千瓦,执行施工任务的新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1亿千瓦(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约5.3亿千瓦)。典型工程业绩包括:作为全国第一个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建设海上风电的承包商,建设了粤电湛江外罗海上风电项目;在大型光热发电站技术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建设了新疆哈密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亚洲首座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电项目、世界首个高温熔盐槽式光热电站、世界首个线性菲涅尔熔盐光热电站等一批项目,探索出成熟的光热发电项目技术实施方案。三是在清洁高效火电建设方面。促进火电清洁高效发展,是推动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能建在火电建设领域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依托在勘察设计、施工建设方面的绝对优势,近年来大力推动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尤其是在大容量、高参数煤电建设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极大的推动了煤电节能减排。截至目前,中国能建主导或参与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煤电机组达到100台(全国共140台左右)。典型工程业绩包括:设计和建设了国内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华能玉环电厂一期工程;设计和建设了世界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项目—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其发电效率达到47.82%,发电煤耗低至256.8克/千瓦时,成为全球煤电节能降耗的标杆。四是在核电建设方面。累计执行国内常规岛勘察设计业务7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已投运45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已投运核电总装机容量的90%以上;累计执行常规岛工程建设超过3300万千瓦,占全国66%。此外,中国能建还积极拓展了核岛建设业务,完成了全国一次核准规模最大核电项—中广核阳江5、6#核岛工程建设,正在承担单机容量最大的国产核电机组(CAP1400)工程—国核压水堆示范工程2号核岛安装施工任务。五是在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方面。中国能建依托其在电网勘察设计领域强大的竞争力,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其中,既包括三峡水电站送电江苏、上海、广东输变电工程,云南至广东特高压直《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71页流输电示范工程(世界首条特高压直流工程),四川锦屏水电站送电江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向家坝水电站送电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溪洛渡水电站送电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糯扎渡水电站送电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滇西北送电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条多端特高压直流工程)等以输送水电为主的电网工程,也包括酒泉送电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哈密至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张北至雄安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张北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等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电网工程。中国能建还参与了部分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施工建设,包括三峡水电站送电上海输电工程、云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等。4.坚持绿色建设与运营,发挥带动示范效应。中国能建坚决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环境保护的发展红线,在确保各项指标稳定达标的前提下,通过管理创新、持续改进,坚持绿色施工和生产。积极开展绿色施工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并取得成效,于2014年编制发布了《创建绿色施工示范项目工作指南》,承建的国电泰州二期2×100万千瓦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工程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第四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称号。参与设计、建设的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宁德核电厂一期工程、中广核湖北大悟江家山风电场48兆瓦工程、500千伏岐山输变电工程等项目获评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所属水泥企业坚持绿色生产,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水平,荣获“2020年度环境社会责任企业”称号。5.大力推动开放合作,助力能源低碳转型。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指导下,搭建研究协作平台,服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立“提升中国火电灵活性协作平台”,开展技术路线和政策机制研究,组织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促进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新能源消纳。成立“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创新协作平台”,促进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政策和标准研究,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72页积极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交流合作。中国能建拥有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秘书处等十余个国际合作平台,组织承办了“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中欧能源技术创新论坛、ACD亚洲能源安全与转型合作论坛等多个国际会议,促进了中国能源行业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指导下,积极开展先进技术引进推广工作,与芬兰、德国、丹麦、瑞典、英国等众多欧洲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和企业开展了先进能源技术交流及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6.积极培育低碳能源产业,投资运营初见成效。中国能建在低碳能源产业上积极布局,投资建设了一批水电、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运营初见成效。截至2020年底,在水电板块,中国能建控股装机容量78万千瓦;在新能源板块,控股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四、中国能建的举措和行动中国能建于2020年底明确了“146”发展战略:坚持行业领先、世界一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愿景;力争在践行国家战略上走在前列(国家战略的践行者)、在推动能源革命上走在前列(能源革命的先行者)、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高质量发展的笃行者)、在建设美好生活上走在前列(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努力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工程总承包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一流的建材、工业产品和装备提供商。中国能建将立足“146”发展战略,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基本点”,贡献能建之智、能建之力,全面践行“30·60”战略目标:(一)以高端规划咨询为统领,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奉献能建之智。1.做好行业规划研究支撑,引领能源电力低碳发展。《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73页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牵头开展能源、电力、能源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研究为抓手,落实“30·60”战略目标要求,锚定从高污染高排放到低污染低排放的能源格局之变,明确“十四五”及中长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目标、路径和举措,提出能源结构调整、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发展建议,助力“30·60”战略目标的实现。2.发挥能源电力领域独特优势,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制定。发挥在能源电力领域规划咨询方面的独特优势,主动作为,积极开展“30·60”战略目标实现路径研究,积极与国家生态环境部门、能源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能源企业、重点用能企业等对接,主动服务,参与国家、行业、地方和有关企业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或行动方案制定,为实现“30·60”战略目标贡献能建智慧。3.发挥规划咨询引领作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开展金沙江上下游、雅鲁藏布江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几字湾等水电站外送方案和输电规划研究,统筹推进西南水电基地开发和外送。发挥在电力规划、电网规划方面的核心优势,积极开展新能源消纳研究,主动谋划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新能源或综合能源基地开发和外送。建设运营好全国新能源电力消纳监测预警平台,继续常态化开展全国新能源监测预警评估,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积极建言献策,提供决策支撑,服务行业,促进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4.组建专门碳中和研究机构,为发挥能建之智提供组织保证。发挥在规划咨询和勘察设计领域的人才、信息、资源优势,组建中国能建“30·60”研究和开发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具有能源电力行业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智库,聚焦“30·60”战略目标,以能源电力为切入点,开展政策研究、方案设计、技术研发等,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研究支撑和服务。《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74页(二)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大力开展低碳能源电力业务,推动能源电力低碳转型。1.全面进军新能源及储能等相关产业,助力能源结构优化。突出规划设计引领和投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持续提升新能源领域规划、投资、设计、施工和运营能力,大力开拓新能源工程业务,打造新的工程支柱产业。加大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项目开发力度,孵化开发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整合集团内部技术研发、科技孵化、装备制造等力量,加大技术研发应用领域对外战略合作和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进军储能等新能源相关产业,推进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开展新能源参与电力交易机制研究,培育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新能源发展模式和业态,提供优质的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发展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到2025年,控股新能源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2.发挥产业综合固有优势,推进水电、核电等传统清洁能源开发建设。发挥在水利水电施工领域的传统优势,继续推进白鹤滩等大型水电站建设,确保按时保质投产,积极推进金沙江上下游、雅鲁藏布江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几字湾等水电站开发建设,打造优质工程、样板工程。巩固提升核电常规岛勘察设计和施工领域固有优势,积极服务业主方,承接核电项目消纳和接入方案设计业务,确保核电项目安全稳定接入电力系统。提供优质核电常规岛勘察设计和施工服务,拓展核岛施工业务,促进核电安全发展。持续提升地热业务竞争力,大力开拓地热规划设计和施工业务,积极开展优质地热项目投资。3.发挥技术集成及全产业链等核心竞争优势,促进火电清洁高效发展。发挥在煤电系统优化、设计集成、施工建设方面的传统优势,跟踪推广煤电机组耦合生物质能掺烧技术和碳捕捉封存利用等相关技术,大力推动存量煤电项目清洁低碳和灵活改造,对于承接的新建煤电项目,积极推动建设提供高参数、大容量、清洁、高效、灵活、低碳、智能化的煤电机组,促进煤电行业节能减排,充分发挥煤电在保供和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助力碳达峰。气电是《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75页实现“油气替代煤炭”,降低煤炭消费比重进而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抓手,也是重要的调节性电源。中国能建将充分发挥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等方面的固有优势,积极拓展气电工程业务,择机开展气电投资运营业务。4.积极推进大型输电通道工程建设,助力清洁能源外送消纳。发挥在输变电工程尤其是特高压勘察设计和施工领域的固有优势,不断提升技术实力,积极承担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勘察设计和施工业务,建设精品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消纳和可持续健康发展。5.进军氢能等战略新兴产业。成立专业化氢能公司,开展氢能前端技术研究,探索氢能商业模式,全面布局氢能产业链,推进氢能在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终端领域的低碳化应用。6.积极推动所属工程企业转型发展。顺应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大势,大力推动以火电为主的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转型发展,向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转型。(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聚焦“30·60”战略目标,瞄准国际前沿,抓紧部署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清洁高效火电、新型输电通道、新能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交通建筑与能源电力融合、绿色生产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技术,大力推进“产技融合”,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1.开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引领电力行业发展潮流。发挥在电力系统顶层设计方面的固有优势,持续深入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思路和路径相关研究,贡献能建观点、能建方案,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撑。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特征、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规划、电力市场创新交易、电力碳排放权市场体系等关键技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体系。2.开展火力发电厂低碳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为火电碳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76页研究清洁高效灵活燃煤发电、生物质发电及转换利用、老旧机组提效升级、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等关键技术,为火电碳减排提供全面解决方案。3.开展大容量柔性交直流输电和新型输电通道关键技术研究,为高比例、大规模新能源电力输送和消纳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高电压等级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高电压等级大容量柔性交流输电、远海风电柔性直流输电、高电压等级电缆输电、海底电缆输电、高电压等级GIL输电等关键技术,提升电网输送能力和灵活性。4.开展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关键技术研究,为发展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业务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新一代光热发电、深远海海上风电、高空风能发电、氢能利用、规模化储能、地热开发和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关键技术。5.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为发展生态环保业务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黑臭水体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综合高效治理、底泥修复及资源化利用、数字化水务厂网河一体化集成、污染场地集成修复、绿色矿山开采与修复、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等关键技术。6.开展交通建筑与能源电力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为发展综合交通、市政建筑业务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交通用能结构清洁化、“风光储充换氢”供能体系、零碳服务区、能源自洽隧道、电气化公路、智慧能源管控、车路协同、人-车-路-能交互服务系统和光伏建筑一体化、零碳建筑、零碳社区等关键技术。7.开展节能减排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为工程建设、工业生产、装备制造生产过程碳减排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绿色智慧施工、装配式建筑、建筑废料渣土综合利用、水泥节能生产、水泥窑替代燃料、绿色建材、智能(节能)民爆、绿色智慧工厂等关键技术。(四)加快数字化转型,助力“30·60”战略目标实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77页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推进企业生产链条、管理链条数字化,推动产信融合。以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智能电网、能源大数据等为方向,打造能源电力数字化发展“能建”方案。1.加强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推进数字化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聚焦国家端、行业端、区域端、国际端、项目端、自身端“六端”需求,以全面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构建覆盖企业运营管理全业务“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大平台”,全面提升数字化支撑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能力,努力向“数字能建、智慧能建”全面迈进。2.加快数字化与生产融合,推进生产运营智能化。成立BIM中心,加大BIM技术在发电、送电、变电、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等业务领域的应用。推广项目管理一体化平台和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工程现场“人、机、料、法、环”管控融合。推进工程产业体系生态化,打造供应链管理平台,建立智能智慧设计一体化平台。四是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提升工程建设效率,降低建筑能耗,支撑绿色建筑。3.创新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加速打造发展新动力。增强基于知识图谱和知识管理的新一代智慧能源系统规划咨询能力。增强工程全过程的数字孪生、数字化设计和协同设计能力,提升数字化产品交付能力。增强电力规划大数据、新能源资源大数据、电力通道大数据等数据服务能力。4.发展数字化产业,提升能源产业链服务能力。一是构建综合能源大数据平台,推进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促进“电冷热气”多种能源类型协同优化。二是构建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融合能源数据、环境与经济数据,支撑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三是探索智慧能源应用场景,包括新能源功率预测、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园区能源运行优化等。四是研究能源及碳交易平台,创新能源消费、交易、监管和融资方式。《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78页(五)在非电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碳达峰。推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建设是中国能建贡献“30·60”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未来,中国能建承建或投资开发的非电基础设施项目将100%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供绿色解决方案。1.集成绿色建筑技术,大力兴建绿色建筑。中国能建将依托多年积累的建筑设计、施工、投资、运营的综合实力,积极投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建设,创新发展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坚决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引领绿色建筑发展潮流。一是积极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创新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大力推广BIM和装配式等先进建筑前沿技术应用,将建筑光伏一体化(BAPV、BIPV)、绿色建材、被动式建筑、超低能耗设计、智能照明和采暖通风系统、电器自动化控制、智能消防和安防系统、智慧调频系统等绿色建筑技术贯彻到建筑工程中去,提供优质绿色建筑解决方案。二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积极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应用高性能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好的保温材料及节能型空调系统等,增加建筑的保温性;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尽可能降低能耗。三是优化建筑供能系统。做好前期建筑能源供应规划,建设集中区域能源供应体系,积极采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高效热泵能源技术、冷热电三联产技术等,控制能源消耗。四是打造绿色建筑标杆工程、精品工程。以成都熊猫小镇、广州南沙国际金融岛项目为契机,打造绿色建筑标杆工程。大力开拓市场,建造更多的绿色建筑标志性精品工程。2.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中国能建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承包建设或投资建设各等级公路项目40余条,总里程达3000多公里,奉献了多项行业精品典范工程,是综合交通尤其是公路领域当之无愧的生力军。中国能建积极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79页一是推动原材料循环利用和智能节能技术设备应用。积极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利用,推广钢结构的循环利用,扩大煤矸石、矿渣、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和疏浚土、建筑垃圾等综合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广温拌沥青等技术应用,在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中全面推广节能灯具、智能通风控制等新技术与新设备。二是加强生态保护,落实生态补偿。落实生态补偿机制,降低交通建设造成的生态影响。大力推广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支撑生态廊道构建。三是推进交通用能清洁替代。在高速公路边坡、服务区、停车场的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充电设施,促进能源清洁低碳替代。四是加强科技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应用。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合作,开展以绿色交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特长隧道节能、自动化码头、数字航道、公路发电等领域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适时加大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加快推进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动“互联网+”交通运输发展,提升交通运输运行效率。五是建设精品示范工程。以陕西延黄、陕西宁石、陕西延安东绕城、陕西关环麟法、云南杨宣、广西田西、湖北武阳、广东肇明等在建高速为契机,大力推行绿色交通建设,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一批绿色精品示范工程。六是积极推动港口岸电发展,促进轨道交通、港航、机场业务绿色发展。(六)坚持绿色生产运营,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1.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民爆产业清洁低碳化发展。发挥在民爆领域贯穿科研、生产、销售、爆破服务等完整产业链的一体化优势,提供绿色高效的整套解决方案,推动民爆产业朝清洁低碳方向发展。矿山建设是民爆产业重要的延伸。未来,将在矿区各施工工序采用清洁能源,其中钻孔《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80页工序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不低于90%,铲装、运输工序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不低于80%,5年内实现碳排放对比传统矿山开采减少不低于50%。2.大力推动燃料替代,促进水泥产业碳减排。中国能建现有年水泥产能约3000万吨,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的生产基地,是水泥行业的环保领跑者。中国能建将持续推进水泥产业技术改造、环保治理、绿色产业发展,降低碳排放。一是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推广。依托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标准来提升改造生产线,推广应用高能效低氮预热预分解及烧成技术、高效节能料床粉磨技术、原料和燃料均化配置技术、数字化智能型控制技术、废弃物安全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低碳高标号水泥熟料生产技术、高性能高效率滤膜袋收尘技术、高性能无毒害氮氧化物还原催化剂技术等,不断降低熟料烧成热耗、水泥综合电耗、主要生产设备粉尘排放量、CO2排放量及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燃料替代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生产线定员,不断提高水泥生产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技术水平,实现水泥智能制造,达到节能减排新高度。二是加大能源替代力度。加大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废油、废轮胎以及污泥等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力度;未来,探索利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大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提升和推广,为城镇消纳更多废弃物,为水泥生产提供可替代能源和材料。通过在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在企业用电方面促进碳减排。三是积极推广利用降碳前沿技术。积极探索利用CCS、CCUS技术降低水泥产业碳排放。推动水泥产业智能化发展,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进而降低碳减排。(七)贯彻节能环保理念,大力推行绿色建设。作为建筑类企业,中国能建坚持绿色施工是应有之义,也是贡献“30·60”战略目标的重要方面。中国能建将大力推行绿色施工理念,就“四节一环保”制定绿色施工目标,从施工策划、机械设备选择、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各阶段进行优化,将绿色施工、《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81页环境保护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以建筑施工项目为重点,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开展绿色施工示范项目创建活动,有效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节能环保管理水平,推动降本增效、保护环境。(八)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业务,积极投入国土绿化行动,增加碳汇,助力碳中和。国土绿化行动是我国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中国能建将积极参与国土绿化行动,将生态环保业务列入公司主营业务范围,积极参与国家防护林体系工程,国土绿化重点县、重点林场的“百县千场”建设行动,国家储备林示范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防治荒漠化工程,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建设等工程,乡村绿化行动,国家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建设等国土绿化重大工程建设,推动以大工程带动国土绿化。发挥能源电力领域的传统优势,通过光伏治沙等形式参加沙化土地治理复绿。组织全体职工定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形成良好带动效应。(九)倡导低碳工作和生活,厉行绿色工作生活新方式。1.推进办公建筑节能减排。新建办公建筑推广采用≥65%节能标准,通过保温工程、新风系统、门窗工程、信息采集、智能控制等系统,大幅降低能耗;对既有办公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提升电气化水平;办公建筑因地制宜优先使用清洁能源。2.促进办公节能降耗。加强照明用电管理、空调运行管理,做好电脑等用电设施日常节电工作;节约办公用品,深化数字化转型,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无纸化办公;节约用水,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加强雨水收集利用。3.倡导绿色出行。倡导全体职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不断完善办公场所充电基础设施,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4.鼓励低碳生活。《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82页(十)开放合作,凝聚国内外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一致力量,共同开创低碳新时代。加强与国内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组织、兄弟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推动建立针对“30·60”战略目标的完善的产学研体系,整合国内最优势的资源,形成最广泛的研发、规划、设计、装备制造、施工、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系统化能力,凝聚最强的合力和行动力,共同推动“30·60”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构建行动共同体。充分发挥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办公室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作用,阐明中国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立场,宣传中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务实行动,推广我国先进前沿技术应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绿色能源发展,助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绿色复苏。密切关注世界能源转型的最新趋势,推动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创新企业合作,引进推广先进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展新兴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解决方案,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能建将坚持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扩大朋友圈,共绘同心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全面投入到实现“30·60”战略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新征程中再创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83页金融领域《上交所十四五期间双碳行动方案》http://www.sse.com.cn/services/greensecurities/home/info/c/greensecurities01.pdf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证监会相关指导要求,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支持证券行业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建立健全服务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工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证监会党委的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意义,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助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为“30·60目标”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目标引领、有序推进。按照证监会统一部署,结合上交所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规划绿色金融发展,在各项业务工作《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84页中贯彻和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制度建设与产品创新,推动资本市场助力“30·60目标”的实现。坚持创新驱动、实效优先。结合行业实际,借鉴国际经验,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引导资本有效流向绿色产业、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对资金运用的监督与评估,确保环境效益,追求绿色发展实效。坚持市场导向、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上交所组织市场功能,推动政府、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形成合力,有效发挥市场创新主体作用,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稳妥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增强上交所绿色金融领域影响力,实现多方共赢。二、行动目标“十四五”期间,在证监会指导下,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组织落实各项行动举措,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推动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引导资本市场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共同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完善资本市场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稳步创新和开发相关绿色金融产品,逐步培育和壮大绿色投资者群体,拓宽绿色产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强资本市场绿色金融领域双向开放和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力争将上交所建设成为在绿色金融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证券交易所。行动期末,上交所市场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绿色产业融资明显提升,绿色债券及绿色ABS规模稳步增长。上市公司环境责任意识得到提高,ESG信息披露形成规范体系。绿色指数进一步丰富,绿色基金产品的托管量和交易量明显增长。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投资者践行绿色投资理念进一步提升。交易所自身碳排放、碳效益测算框架及方法基本形成,单位能耗及碳排有所下降。三、行动措施(一)优化股权融资服务,推动企业低碳发展《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85页深化绿色股权融资服务。优化股权融资结构,加强与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绿色产业集中地区、重点绿色企业的对接和服务,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和符合条件的气候友好型企业上市融资。紧跟国家战略安排,在科创板入口端对于双碳领域重点行业和核心技术给予重点支持。严格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对于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融资予以适当限制。强化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配合证监会制定和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在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内容和要求,研究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披露框架,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可比性。鼓励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自愿披露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效果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一线监管,对未按规则要求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加大自律监管力度。基于信息披露情况做好上市公司践行双碳理念的舆论宣传。引导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关注绿色发展。加强上市公司ESG相关培训力度,开展双碳主题培训,加强双碳产业发展及配套政策宣讲。引导上市公司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并将ESG纳入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与投资者沟通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上市公司ESG赋能系列活动。完善线上平台建设,配合信息披露相关规范要求强化绿色属性信息披露服务。利用“星企航”“上证e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帮助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ESG现状,提供ESG相关信息服务。(二)加快绿色债券发展,助力企业低碳融资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推动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用于绿色项目。组织开展宣传培训,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上交所发行绿色债券。深化可持续发展类债券品种创新,推进绿色债券质押回购。研究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推动绿色节能减排项目应收账款等证券化。支持重点领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社会效益良好的项目开展公募REITs试点,推进公募REITs业务绿色发展。严格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引导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债券融资用于节能减排。《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86页完善绿色债券制度建设。完善规则体系,适时修订发布绿色债券相关规则,参考国际主流标准完善绿色债券相关标准,防止“漂绿”行为。强化对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监管,督促发行人按规定或约定用途使用募集资金,披露绿色项目进展情况和环境效益。敦促中介机构履职尽责,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绿色债券评估的质量要求。提高绿色债券类产品的投资吸引力。推动政府部门对于绿色债券产品采取贴息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予以支持。在交易系统内推出绿色债券及ABS集中展示板,提升市场影响。(三)拓展绿色投资产品,助力绿色投资深化ESG投资理念。中证指数公司不断完善ESG评价体系,持续扩大ESG评价的覆盖面,对外提供ESG数据服务,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权威性。丰富绿色指数。积极开发绿色主题指数、碳达峰碳中和指数及ESG相关指数,完善ESG指数体系,打造代表性绿色指数。推动保险、养老金等机构资金运用ESG指数作为业绩基准和投资标的。加快推动绿色投资产品开发。发展指数跟踪、指数挂钩产品,打造标杆性ESGETF产品。对绿色指数产品在上交所挂牌上市给予支持。探索基于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的衍生产品,为投资者管理相关投资风险提供市场化工具。(四)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推进市场对外开放稳妥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支持境外机构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优质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上交所发行绿色熊猫债券。积极开展国际路演推介上交所绿色金融发展成果,推动境外挂牌跟踪上证/中证绿色指数的基金产品,推动境外投资者在ESG投资中增配中国市场。继续完善绿色债券“信息通”机制,扩大绿色债券国际影响力。建立上交所英文绿色金融信息平台。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参与世界交易所联合会、联合国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等国际组织和倡议的相关工作,分享本土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成果。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制定,为上交所完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提供《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87页国际经验。与境外交易所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在绿色金融产品、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五)加强绿色金融宣传研究,引导培育专业投资者加大绿色金融研究力度。研究探索资本市场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路与举措,推动完善绿色产品和配套制度,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绿色发展,督促会员券商发挥行业示范作用,促进市场主体践行绿色投资理念。树立先进典型,定期对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创新意义或引领作用的优秀案例进行汇编。对标国际主流标准,不断完善本所社会责任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加强绿色投资培育引导。加强国家绿色金融政策及上交所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介绍推广,讲好上交所绿色金融故事。大力普及绿色金融知识,引导投资者践行绿色投资理念。引导和鼓励各类投资者开展绿色投资,培育绿色投资者。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ESG实践绩效。推进绿色金融宣传推广。积极参与绿色低碳公益行动,营造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利用官方网站和各类新闻媒体宣传上交所绿色金融实践及低碳办所实效措施。在官方网站显著位置设专栏集中展示绿色产品信息及绿色投资理念,提升公众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知度。(六)推进所内节能减排,推进绿色低碳交易所建设制定能耗碳排测算体系。研究制定交易所能耗及碳排放的统计测算方法及指标,优化低碳环保数据采集流程,提升交易所能耗监管与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优化节能减排设施。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全方位多渠道地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运营成本。统筹实施数据中心改造和扩建,探索应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充分满足未来行业对绿色低碳数据中心的需求。塑造员工低碳办公习惯。加强全所员工低碳环保理念教育,倡导节约用能,营造绿色低碳良好氛围。定期举办征集绿色低碳“金点子”活动并组织实施,加大对低碳环保理念及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88页证券领域《天风证券双碳行动方案》http://www.cwestc.com/ShowNews.aspx?newId=661060一、“碳达峰碳中和“宏观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消除量相等的碳中和,是人类改善自然环境,消除气候变化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单一碳排放量最大的超大型经济体,我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是对世界和全人类发展负责任的关键举措,是对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重大贡献。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6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年度增速2%,中国、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的碳排放量占比超过60%。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数据,2017年能源活动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3%,其中发电和供热排放占30.4%,交通运输排放占16.2%,制造业和建筑业排放占12.4%;其他成分中,农业活动排放占11.8%,土地利用排放占6.4%,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占5.7%,废弃物处理排放占3.2%。我国已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家。根据WRI数据,2017年我国发电和供热行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41.6%,制造业和建筑业占23.2%,工业生产过程占9.7%,交通运输占7.5%,农业部门占6.1%。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在2030年“碳达峰”后,需要在2060年前年均碳排放减少8%~10%。当前我国经济持续保持较高速度增《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89页长,能源需求难以很快见顶,虽然单位GDP的能耗和排放持续下降,但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仍在继续上升。此外,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燃煤发电为主,单位热值产生的碳排放高,经济部门中传统高耗能行业占比仍然很高,存在突出的结构调整难题。在这一背景条件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对我国各行业从生产到消费全体系全链条进行一场深刻而持续的变革,能源、工业、交通、消费等各个部门行业面临着创新生产技术、调整资源投入的艰巨任务,社会管理和终端个体面临着改革组织形态、变更消费模式的巨大挑战。金融体系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和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中枢,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的引导调动作用,需要深入产业行业和微观主体,塑造新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激发主体主动作为,全面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带来的重大变革和供给侧需求侧持续改革的深刻革命中。二、国内外政策与绿色金融实践国际多边合作方面,1992年发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各国气候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的起点。1997年各国签署《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发达国家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减排5.2%的总体目标;建立了三种灵活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约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等。2009年各国签署《哥本哈根协议》,提出根据各国的GDP大小相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15年各国签署《巴黎协定》,形成了全球共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保证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低于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的约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设立了绿色气候基金(GCF)、全球环境基金(GEF)、最不发达国家基金(LDCF)、特别气候变化基金(SSCF)、适应基金(AF)等,开展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合作和项目建设。除公共资金支持外,传统金融市场也进行了广泛的市场化投入。2019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额达3633亿美元,连续6年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投资国,连续5年超1000亿美元。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654亿美元,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是全球最大绿债发行市场之一。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约1940亿欧元,交易量约为90亿吨,中《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90页国是仅次于欧盟、北美的第三大市场。2021年2月,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决定恢复设立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强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支持绿色转型。全球30多个国家开始制定绿色金融政策。我国政策实践方面,政府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和减少碳排放的政策体系。一方面设定碳排放总额,一方面完善碳定价机制,包括碳交易、碳税和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等。相关部委正在组织实施意愿强、基础条件优、具有带动作用和典型性的地方,开展以投资政策指导、强化金融支持为重点的气候投融资试点,通过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包括鼓励地方加强财政投入、支持地方制定投资负面清单抑制高碳投资、发挥碳排放标准预期引领和倒逼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资金安排的联动机制等措施。绿色金融市场方面,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债券存量超过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主要用于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低碳发展领域。2021年以来,上交所、深交所分别于2月和3月推出碳中和公司债券,已有23只碳中和债完成发行,国家开发银行192亿元的碳中和债券获得8倍认购。我国从2013年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东、天津、湖北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覆盖电力、钢铁、石化、水泥等高耗能行业。2021年将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民航等8个行业纳入碳市场覆盖范围,开展入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管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金融机构还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等多个金融机构发行了多只获得气候债券标识认证的债券,募集资金支持“一带一路”低碳项目建设。三、天风证券绿色低碳金融前期成果天风证券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实践的先行者,是首家设立绿色金融一级部门的证券公司,是率先倡导设立绿色证券委员会的行业力量,是独家支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金融机构,是积极从事绿色金融融资的投资银行,是充《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91页分参与国家绿色相关政策制定的企业主体。过去数年,我们积极推进和参与了以下工作:一是将绿色金融作为公司核心战略。在行业中首家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作为一级部门,专门从事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投资银行服务。长期担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积极参与学会各项活动。在公司运营中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日常办公、业务开展都秉持节能节约要求。公司在湖北武汉的总部大厦充分运用最新节能环保技术,荣获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V4金级认证,是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二是广泛动员行业同仁共同践行绿色金融事业。天风证券率先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提出了设立二级专业委员会绿色证券委员会的倡议,2018年绿色证券委员会成立并由公司总裁王琳晶担任主任委员,动员各会员单位积极投入绿色金融工作。先后组织提交《证券公司2019年度绿色金融业务情况调研报告》等多篇建议报告,参与起草《证券业绿色金融发展蓝皮书》,并为证券业发展绿色金融提出诸多有益建议。三是深入开展和大力支持绿色金融研究。捐赠设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打造国内首家、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智库。针对绿色债券、绿色指数、ESG等前沿领域形成了系统研究成果,围绕绿色金融发展、环保产业投融资、区域绿色金融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推广中国绿色金融实践成果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天风证券自身也依托研究所,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力设施等行业领域进行了深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绿色低碳行业企业的优质投研报告。四是大力支持绿色企业发展,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发行。通过债券融资、企业挂牌、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为绿色企业的战略布局、业务发展、产业升级提供服务。2019年为5家企业完成72亿元绿色债券和股票融资发行,2020年为6家企业完《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92页成93亿元绿色债券和ABS融资,所融资金投向涵盖天然气热力、环境修复、环保产业园、水系治理、工业污废处理、大气治理等低碳环保领域。五是积极参与国家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制定。充分履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和绿色证券委员会主任单位的职责,通过提供研究报告、分享行业信息、参加研讨等形式参与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绿色投资指引》等政策文件的制定,为监管部门出台绿色金融相关文件提供了诸多意见和建议。六是多方推介绿色低碳金融理念。先后参与举办“博鳌亚洲论坛绿色金融分论坛”、“武汉金融博览会绿色金融分论坛”、“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论坛”、“中国绿色金融与国际市场高层对话论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研讨会”等重大活动,集聚产业界、学术界等各方人士和政策制定部门专家共同研究商讨绿色低碳金融发展模式,向全社会宣传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展现金融机构责任担当。四、天风证券下一步行动方案天风证券将保持在绿色低碳金融领域的先行者站位,进一步加大绿色低碳金融的实践投入,并将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出台的实施规划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我们将持续推进十个方面的工作。(一)坚持政策研究先行,把握绿色低碳前沿充分动员公司研究力量,重点从行业企业角度分析技术、产品、市场、成本、绩效等因素,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的理解认识,理顺“产、学、研”一体化的演进机制,明确行业企业市场化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可行方案,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市场主体提供实用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提供有益的意见建议。继续加强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紧密合作,建立长效研究机制,强化研究成果应用,加深国际往来交流,跟踪了解最新国际动态。及时研究把握国家制定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充分领会公共政策的激励约束机《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93页制,准确找到金融机构支持服务绿色发展的方向要点,始终走在绿色低碳金融实践的前沿高地。(二)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加强上市公司推广天风证券既是金融机构也是上市公司,从2020年起公司每年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报告,向社会公众介绍公司在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大力推广环境信息报告的编制和使用,协助其他上市公司全面披露自身节能减排的情况和对公司业务、财务、发展的影响,为社会公众和投资者了解、识别、评价上市公司绿色责任提供依据参考,使优秀企业进一步获得各方认可,获得更好的投融资条件,促进提高上市公司公信力和发展质量。(三)设立ESG投资部门,开展绿色专项投资依托公司自营板块成立ESG投资部门,充分借鉴国际上ESG投资的先进做法,结合国内ESG投资的发展进程,构建符合ESG标准的投资标的池,在公司自营、资管、公募基金等各投资部门进行推广应用。将一部分公司自有资金和受托资金投入到这一领域,通过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企业倾斜,在促进这类企业发展的同时为公司和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四)编制碳中和指数体系,准确厘定行业公司根据企业ESG报告和环境信息报告,以及企业个体的绿色低碳状况研究,准确区分不同绿色成分的行业和企业,探索编制碳中和股票指数和碳中和债券指数。围绕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分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方案编制行业指数。将碳中和指数编制的逻辑、方法、成果提供给交易所,为交易所发布相关指数和对应指数产品上市提供支持。(五)深入参与低碳交易,助力要素优化配置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促进碳减排的关键市场化机制,通过设定碳排放权利和价格,提高了低效率企业成本,增加了高效率企业收益,形成了良好的减排激励效果。天风证券将认真分析现有各区域性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状况,密切关注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94页国性碳排放权市场的设立,提前研究碳排放权相关产品的设计和交易机制并提供政策建议,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建设和相关金融产品的交易。(六)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开发,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碳达峰碳中和”对低碳少排和节能环保技术提出巨大挑战,传统产业的应用升级面临技术供给不足的突出问题。天风证券将发挥在投资、投行方面的专业优势,大力参与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培育和开发应用,通过嫁接VC、PE等激发创新企业成长,解决从0到1投入不足、支持不够的难题。通过提供企业上市、并购重组、融资扩产等一系列服务帮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通过境外子公司的国际展业,广泛开展国际先进技术和优秀企业与国内产业企业的对接,帮助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跨境并购等快速成长。(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深入开展绿色融资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已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等多种类型,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最主要的金融工具。天风证券将围绕过去金融产品设计和发行中存在的痛点难点,提出改进完善的政策建议,从发行端、产品端、审批端、投资端、交易端等进一步便利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交易。在继续做好现有绿色债券和碳中和债券发行工作的同时,探索气候债券、蓝色债券以及转型债券等创新产品,推动改善绿色债券市场流动性,吸引境外绿色投资者购买和持有相关债券产品。大力研究环境权益产品,围绕森林等碳汇部门,开展对应权益产品的设计研发,同时探索碳相关衍生产品。(八)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培育长期资金投入天风证券将联合国内领先的绿色产业领域企业、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和广大金融机构,共同设立多种形式的绿色产业基金,根据投资区域、所投行业、投资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基金体系,满足不同投资者和投资对象需求,重点投入绿色科技企业、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基础设施等。着力开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家族信托等资金来源,延长绿色产业基金存续周期,为绿色产业发展带来长期限的资金供给。《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95页(九)推动绿色资产创设,推进绿色资产管理“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天量的投资需求,也将产生规模庞大的绿色资产。天风证券将大力开展绿色资产的证券化工作,通过发行ABS、REITs等产品,推动绿色资产如新能源电站、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优质基础设施从实物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一方面通过金融手段倒逼资产运行效率提高,一方面实现资产原始权益人的资金回收,帮助广大投资者持有长期稳定收益的优质资产,为社会持续开展绿色投资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此外,还将积极参与绿色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的和运营,依托资管子公司、公募基金子公司发行专门的资管或基金产品进行投资。(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广泛开展宣传倡导天风证券将继续加大绿色公益活动投入,广泛动员行业内机构和广大客户共同参与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事业。继续通过各种平台和论坛开展绿色低碳金融的宣导,加深社会公众对绿色低碳理念的认识,扩大投资者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金融产品的认同。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参与植树造林、环境改善、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全国双碳行动方案汇编(第4版)》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号:碳中和资料库第396页附表:全国双碳方案汇总表发布单位政策文件发布日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10-24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2021-10-26住建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07-13农业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2022-06-30工信部《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2022-06-29交通部《贯彻落实中央双碳工作的意见》2022-06-24生态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2022-06-17财政部《财政支持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2022-05-25国资委《推进央企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2021-12-30浙江省《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08-06山东省《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08-24广东省《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2022-07-13吉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1-11-30河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1-05湖南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3-22江西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4-06江苏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1-30江苏省《2022年推动双碳工作计划》2022-03-18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双碳规划》2022-02-22四川省《成渝双城双碳联合行动方案》2022-03-15内蒙古自治区《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7-01广西自治区《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5-17宁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07-05宁夏自治区《双碳科技支撑工作》2021-12-03宁夏自治区《重点行业领域双碳技术发展路线图》2022-07-12上海市《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方案》2022-01-08南京市《双碳科技创新专项实施细则》2022-03-17宁波市《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12-13武汉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评估工作方案》2021-09-19天津市《双碳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06-28无锡市《新吴区电力能源双碳行动方案》2021-04-09杭州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4-22柳州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6-23辽源市《双碳工作实施意见》2022-04-06国家电网《国家电网双碳行动方案》2021-03-02中国能源集团《中国能源集团双碳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2021-06-21上交所《上交所十四五期间双碳行动方案》2022-03-02天风证券《天风证券双碳行动方案》2021-08-06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