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 2013年 第5期 总第266期 ECOLOGICAL ECONOMY
127
下基本原则。
1.1 低碳原则
从工业园的开发设计、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建筑交
通等方面,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考虑温室气体排放
最低的方案。
1.2 因地制宜原则
每个园区的规划应建立在自身的特点上,结合工业园
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经济条件,采取适合本园
区发展的低碳规划,不能脱离自身的特点。要把工业园区
的低碳规划纳入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且与其他
规划相协调。
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园区的低碳规划,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
碳排放之间的平衡。在工业园区的低碳规划中,不能顾此
失彼。需要考虑在较长的时期内,碳排放和经济发展、资
源环境达到一个协调的最优发展情景。
1.4 动态优化原则
低碳发展是个新兴的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低
碳发展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园区的低碳规划应与时俱进,
定期进行优化。
2 低碳工业园规划的重点内容
2.1 土地的低碳利用
工业园区的土地规划和园区的碳排放有直接的关系。
如林地、湿地等规划为建筑、工业用地,将直接导致区域
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同。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
报告,自 1850 年以来,全球有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
由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导致 [2]。所以,土地的低碳规划至关
重要。在园区规划初期,采用低冲击、环境友好等手段,
对园区土地整体开发利用。合理控制土地的开发强度,保
护林地、湿地等原生态土地,提高其在园区规划的比例,
在城市绿化结构中,乔灌草型绿地的固碳释氧效益最大,
灌草型绿地次之,草坪型绿地的效果最小 [3],合理规划园
区碳汇建设,形成园区碳汇体系 ;合理节约集约土地利用,
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各类要素投入,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
碳排放率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功能结构,
形成产业共生、低碳排放的用地布局。
2.2 低碳产业体系
产业是园区的实体,产业是否低碳是考量产业园区低
碳的主要因素。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以“低碳、清洁、高效、
集群”为主线,将低碳理念融入产业发展规划,园区产业
应遵循低碳循环产业链条,形成园区工业共生体系 [4],追
求整体产业链的碳排放最小 ;选择主导的低碳产业,该产
业能够在园区低碳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中具有重要的引导
和带动作用 ;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园区自身特点,把创新
能力强、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纳
入园区低碳规划中 ;推动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企业是实现
低碳发展的主体,应鼓励企业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
构建低碳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
系统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资助和
政策支持 ;低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规划中应把培养
和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的低碳人才考虑进来。
2.3 低碳能源体系
能源活动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最大的来源,低
碳的能源体系是实现园区低碳的基础。构建立低碳型能源
结构,根据园区所处的环境,因地制宜,加大新能源和可
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率用,降低能源活动的碳排
放 ;推广关键低碳能源技术的应用,完善清洁能源、新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激励机制 ;创新能源管理体
制机制,合理科学对园区能源进行管理,设计最优化的能
源供应方案,降低能源供应成本。
2.4 低碳建筑体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09 年发表的报告称,全球能源
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有三分一直与建筑物能
耗有关 [2]。规划构建低碳绿色建筑体系,也是园区低碳规
划的重要一方面。建立和健全低碳建筑的标准体系,包括
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内,达
到低碳节能标准 ;重视在建筑中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
和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能耗排放的二氧化碳 ;推广绿色建
筑的应用,开发绿色建筑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措施,充分
发挥设计功能,充分采用自然光源、风能、太阳能,减少
照明、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减少建筑能源消耗。
2.5 低碳交通体系
在我国,交通是仅次于工业、建筑的排放源,交通工
具的 CO2排放约占全社会 CO2排放总量的 22%。过去 10
年全球碳排放总量增长 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增长率却
达到 25%[2]。建设绿色物流系统,优化园区路网建设 [5] ;
重视建设适应低碳交通或公共交通方式要求的基础设施,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出行系统;
加强推广低碳和零碳交通工具,建立园区慢行交通系统,
鼓励非机动化交通方式出行 ;加强环境气候友好的交通运
输工具研发,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的开发应用。
2.6 低碳政策体系
园区的低碳发展是否能够贯彻落实,政策起着关键性
的作用。建立并完善园区温室气体管理机制,建立以低碳
领导小组为核心,各相关部门配套协作的集约管理机制 ;
制订产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将 CO2排放
强度下降指标纳入各行业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