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投资风口背后的长期价值链_刘艳VIP专享VIP免费

v
BUSINESS CHINA
COLUMN·专栏专论
2021
50
“碳中和”投资风口背后的长期价值链
刘艳
青年学者,知名财经评论员,北京
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
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温室效应问
题的一个重要环境管理工具。碳中
和并不是要求绝对的净零排放,而
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技术活动来抵消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碳
排放和碳去除达到平衡的效果。
企业找到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和
与其伴随的商机都需要时间,也需
要试错的空间,但这些的前提都是
对“碳中和”的准确理解和诠释。
迎来历史性投资窗口
长期主义成就真正的价值红利
“碳中和”虽然是值得长期跟
踪的优质赛道,但在当前市场的逻
辑下并非那么直接,碳中和毕竟有
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个
以旧换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整改的过
,毕竟短时间内我们的社会生产
原材料很难全部彻底替换。在转型
过程中逐步完善碳经济的产业价值
链非常关键。在这个机制下,高耗
能的能源企业排碳成本就会增高
而园林绿化、新能源这些企业就能
化身“卖碳翁,用省下来的碳配
额来增加盈利。比如特斯拉,去年
终于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但这个
成绩不是靠卖车,而是靠卖碳得来
的,特斯拉 2020 全年碳积分收入达
文/刘
15.8 亿美元。如何有效“减碳”是
未来 3 到 5 年很好的投资方向。再
往下看,有很多细分赛道的机会
从上游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包括新
工艺、新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等)
再到终端销售、回收和废弃物处置,
都蕴藏着机会。
2020 年以来,中美日欧等全球
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碳中和目
,预计未来几年碳中和相关领域
将会获得较大发展。目前,碳中和
计划推进主要依托于光伏、风电
氢能等新能源,并持续扩展至新能
源车、储能、分布式能源、特高压
等领域。从中长期角度,我们建议
关注全球重视碳中和全产业链崛起
(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储能
新能源车、特高压等,限塑大趋
势下的可降解材料需求增加,以及
流媒体、工业自动化、智能驾驶
商业航天等产业趋势。
减排成为技术竞争的主战场
结合各项产业数据,初步测算
可知仅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带来 100
万亿 -140 万亿元的清洁能源技术基
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以及 4000 万个
新工作岗位。波斯顿咨询公司预测,
截至 2050 年,国内需要完成减排目
v
BUSINESS CHINA
专栏专论·COLUMN
2021 51
标各项举措所需累计投资为 90 万亿
到 100 万亿元,约占 2020 年到 2050
年累计 GDP 的 2%。其中,由于技术
成熟度等方面的原因,交通部门所
需投资最大,主要包括推广新能源
汽车和氢燃料,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能源部门主要由可再生能源、核能
发电以及 CCS 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拓
展驱动。除此以外,工业部门的工
艺流程创新、建筑部门的热泵技术、
农业与土地利用部门的垃圾焚烧处
理也将占据较大的投资份额。
碳中和意味着能源结构的巨
,是一次百年级别的能源革命
历史上每一次能源结构巨变都与工
业革命相辅相成,其中伴随着大量
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低碳转型需要
很多创新技术,而企业的未来就取
决于这些创新技术。与国际上很多
大型企业相比,我们已经落后了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手中已经掌
握了很多先进的低碳技术。目前
国际上已有 100 多家大型企业宣布
在 2050 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
透过各种碳经济关联技术应用
的背后,碳中和的具体技术路径有
哪些呢?根据“碳中和需要使得排
放量 = 吸收量”的原理来看,实现
碳中和的对策大概分为四种路径
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
碳替代,就是用清洁能源来替代传
统的化石能源。所替代的能源形式
包括用电替代、用热替代和用氢替
代等。碳减排,对于尚未实现替代
的某些领域,减少排放、节约能源、
提高能效就成为主要的途径。碳封
,在一些集中碳排放的场景,比
如大型火力发电、炼钢厂、化工厂
等在二氧化碳集中收集后,利用技
术手段使碳以其他的形式与大气隔
绝并封存,彻底将这部分碳隔绝在
大气碳循环之外。
可见,未来二氧化碳的减排已
经不是减排事宜,而是各个国家之
间的技术与经济的竞争。这一点已
经在近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竞相提高
减排目标中可以看出。2019 年 12 月,
欧盟提出 2050 年温室气体中和目标
2020 年 5 月,欧盟提出将 2030 年
目标从原来的 40% 提高到 55%;2020
年 9 月,我国宣布 2060 年前实现碳
中 和;2020 10 月, 欧 盟 通 过 将
原有提议的 2030 年减排目标的 55%
升为 60%;2020 年 10 月,本、
韩国公布 2050 年碳中和目标。欧盟
2030 年减排 60% 的目标让人感到压
,但同时也意味着欧盟会在 2030
年前完成很多与零碳相关的技术研
发与应用。
企业要主动转型
赢得碳中和市场先机
中国企业有很好的转型基础
拥有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加工能力
领先的零碳能源技术、蓬勃的创
新力量,只要目标明确,中国企业
就有能力做到碳中和。我国提出的
2060 年之前努力实现碳中和是一个
非常及时的目标设定,为中国相关
行业发展指明了道路。近年来,中
国的可再生资源、核电、电网的发展,
可以支撑这样的转型。同时,工业、
交通、建筑的技术发展,也可以实
现 2050 年高比例的电力化,并在难
以减排的行业实现工艺的变革,实
现近零排放。即使在煤炭、石油等
受到负面影响的行业,只要即刻明
确并安排转型路径也可以避免损失,
最终实现和谐转型。大量的企业在
这些转型中处于核心位置,需要很
好地设计路径和应对变革。
未来,企业一方面会遭受气候
变化直接带来的风险,另外还将面
临监管风险、声誉风险、经济风险、
法律风险等等。国家碳中和的目标
必须要达到,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
展诉求越来越高,那企业减排增加
的成本究竟该如何消化?答案就是
寻找新的商机。未来,所有的企业
都应该把碳作为一项资产来进行全
面规划和管理。碳规划和管理做得
好就是机遇,就能在全球市场赢得
先机,做不好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
2030 年“ 碳 达 峰 ”,2060
“碳中和”,这个承诺将在未来 40
年里重塑中国经济,使经济运转方
式发生重大变革,而在所有的变革
中,都蕴藏着回报丰厚的投资机会。
面对碳中和的产业机遇,企业要主
动转型而不要被动转型。欧盟提出
2022 年将开始实施碳关税,今年欧
盟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在进口产品时
加入了碳税进行成本核算。中国一
些出口企业今年已经失去订单,估
计损失会在几百亿元。如果提早准
,中国企业将会更加主动,占据
的国际市场份额也将更大。
vBUSINESSCHINACOLUMN·专栏专论202150“碳中和”投资风口背后的长期价值链刘艳青年学者,知名财经评论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温室效应问题的一个重要环境管理工具。碳中和并不是要求绝对的净零排放,而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技术活动来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碳排放和碳去除达到平衡的效果。企业找到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和与其伴随的商机都需要时间,也需要试错的空间,但这些的前提都是对“碳中和”的准确理解和诠释。迎来历史性投资窗口长期主义成就真正的价值红利“碳中和”虽然是值得长期跟踪的优质赛道,但在当前市场的逻辑下并非那么直接,碳中和毕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以旧换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整改的过程,毕竟短时间内我们的社会生产原材料很难全部彻底替换。在转型过程中逐步完善碳经济的产业价值链非常关键。在这个机制下,高耗能的能源企业排碳成本就会增高,而园林绿化、新能源这些企业就能化身“卖碳翁”,用省下来的碳配额来增加盈利。比如特斯拉,去年终于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但这个成绩不是靠卖车,而是靠卖碳得来的,特斯拉2020全年碳积分收入达文/刘艳15.8亿美元。如何有效“减碳”是未来3到5年很好的投资方向。再往下看,有很多细分赛道的机会。从上游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包括新工艺、新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等),再到终端销售、回收和废弃物处置,都蕴藏着机会。2020年以来,中美日欧等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预计未来几年碳中和相关领域将会获得较大发展。目前,碳中和计划推进主要依托于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并持续扩展至新能源车、储能、分布式能源、特高压等领域。从中长期角度,我们建议关注全球重视碳中和全产业链崛起(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储能、新能源车、特高压等),限塑大趋势下的可降解材料需求增加,以及流媒体、工业自动化、智能驾驶、商业航天等产业趋势。减排成为技术竞争的主战场结合各项产业数据,初步测算可知仅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带来100万亿-140万亿元的清洁能源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以及4000万个新工作岗位。波斯顿咨询公司预测,截至2050年,国内需要完成减排目BUSINESSCHINA专栏专论·COLUMN202151标各项举措所需累计投资为90万亿到100万亿元,约占2020年到2050年累计GDP的2%。其中,由于技术成熟度等方面的原因,交通部门所需投资最大,主要包括推广新能源汽车和氢燃料,倡导公共交通出行。能源部门主要由可再生能源、核能发电以及CCS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拓展驱动。除此以外,工业部门的工艺流程创新、建筑部门的热泵技术、农业与土地利用部门的垃圾焚烧处理也将占据较大的投资份额。碳中和意味着能源结构的巨变,是一次百年级别的能源革命。历史上每一次能源结构巨变都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其中伴随着大量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低碳转型需要很多创新技术,而企业的未来就取决于这些创新技术。与国际上很多大型企业相比,我们已经落后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手中已经掌握了很多先进的低碳技术。目前,国际上已有100多家大型企业宣布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透过各种碳经济关联技术应用的背后,碳中和的具体技术路径有哪些呢?根据“碳中和需要使得排放量=吸收量”的原理来看,实现碳中和的对策大概分为四种路径: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碳替代,就是用清洁能源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所替代的能源形式包括用电替代、用热替代和用氢替代等。碳减排,对于尚未实现替代的某些领域,减少排放、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就成为主要的途径。碳封存,在一些集中碳排放的场景,比如大型火力发电、炼钢厂、化工厂等在二氧化碳集中收集后,利用技术手段使碳以其他的形式与大气隔绝并封存,彻底将这部分碳隔绝在大气碳循环之外。可见,未来二氧化碳的减排已经不是减排事宜,而是各个国家之间的技术与经济的竞争。这一点已经在近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竞相提高减排目标中可以看出。2019年12月,欧盟提出2050年温室气体中和目标;2020年5月,欧盟提出将2030年的目标从原来的40%提高到55%;2020年9月,我国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0月,欧盟通过将原有提议的2030年减排目标的55%提升为60%;2020年10月,日本、韩国公布2050年碳中和目标。欧盟2030年减排60%的目标让人感到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欧盟会在2030年前完成很多与零碳相关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企业要主动转型赢得碳中和市场先机中国企业有很好的转型基础,拥有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加工能力、领先的零碳能源技术、蓬勃的创新力量,只要目标明确,中国企业就有能力做到碳中和。我国提出的2060年之前努力实现碳中和是一个非常及时的目标设定,为中国相关行业发展指明了道路。近年来,中国的可再生资源、核电、电网的发展,可以支撑这样的转型。同时,工业、交通、建筑的技术发展,也可以实现2050年高比例的电力化,并在难以减排的行业实现工艺的变革,实现近零排放。即使在煤炭、石油等受到负面影响的行业,只要即刻明确并安排转型路径也可以避免损失,最终实现和谐转型。大量的企业在这些转型中处于核心位置,需要很好地设计路径和应对变革。未来,企业一方面会遭受气候变化直接带来的风险,另外还将面临监管风险、声誉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等。国家碳中和的目标必须要达到,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诉求越来越高,那企业减排增加的成本究竟该如何消化?答案就是寻找新的商机。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把碳作为一项资产来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碳规划和管理做得好就是机遇,就能在全球市场赢得先机,做不好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个承诺将在未来40年里重塑中国经济,使经济运转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而在所有的变革中,都蕴藏着回报丰厚的投资机会。面对碳中和的产业机遇,企业要主动转型而不要被动转型。欧盟提出2022年将开始实施碳关税,今年欧盟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在进口产品时加入了碳税进行成本核算。中国一些出口企业今年已经失去订单,估计损失会在几百亿元。如果提早准备,中国企业将会更加主动,占据的国际市场份额也将更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