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 .
Green Living
. 83 .
Green Living
建设生态文明已上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
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
的变化。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宣传教育、科
技创新、环境管理等各方面都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
要求。
当前环境问题正呈现跨介质区域复合污染特点,生
物、材料、信息技术对环境学科推动日益明显。人才培养
需求也已发生很大变化,工业时代的教育支撑体系,难以
满足信息和智能时代下的人才需求,必须推进人才培养
体系重构。
今后环境领域的教学重点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和学科前沿,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 ;还要面向实践,
环境专业是应用学科,教学要“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引
领实践”(走出去、走向实践);还有,环境治理是系统工
程,单一措施 / 技术 / 单元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人才培养
要有系统观和大局观,需要全链条联合攻关。
此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的重要
内容和影响国家对外形象的重要因素,我国环境人才还
需深入了解国际科技发展和国际环境履约的水平和动
向,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自2013年“大气十条”公布以来,经过5年努力,全
国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的天数大幅减少,
北京市 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然
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2972个城市的 PM2.5年均浓
度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城市中数据最好的城市三亚排名
仅为1573,河北的邢台和保定位列全球污染最严重前十
个城市之中。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政治责任,
是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更
是公众对蓝天白云的期望。目前,城市 PM2.5治理虽然有
明显成效,但与群众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实现空气质量
达标和蓝天梦的任务非常艰巨。必须明确各阶段预期,
确立中长期战略目标,推动我国城市 PM2.5年均浓度持
续下降。
维持当前 PM2.5治理下降力度,还不足以让我国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2035年实现空气质量都达标。必须
统筹考虑“美丽中国”总体战略和“打赢蓝天保卫战”
总体要求,按照持续改善、分类指导、重点强化的原则,设
计 PM2.5年均浓度下降的路线图。
建议设定2030年为全国空气质量最终达标期限,动
态调整达标路线图,修订空气质量标准,实现2035年空气
质量根本好转。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推进城市
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有助于塑造空气质量改善中长期预
期,凝聚社会共识,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建议根据城市政府的法律职责,中央与地方协商制
定出2020至2030年338个城市 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达标
的路线图,经各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向全社会公布,并
在执行过程中接受监督。
环境学科发展对人才培养有新要求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要设计PM2.5年均浓度下降路线图
◎王金南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色发展理念,推进环境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转型,必须
坚持科技先行 ;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
出环境问题,必须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
今后要面向世界环境科技前沿、环境管理需求以及
基层实际需求,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意识,深化科技体制
改革,创新科技服务的组织方式,增强科技创新服务供
给能力,打造生态环境科技铁军,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
坚战,共建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