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基燃料的制备与应用_谢克昌VIP专享VIP免费

55卷 第9
20049
化   工   学   报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
Vol55 9
September 2004
综述与专论 煤基燃料的制备与应用
谢克昌  李 忠
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 随着国内能源消费的增长别是车用燃料的迅速增长石油消费总量越来越大但国内石油资源有
专家预计2010年和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060%威胁国家能源的安全供应但我国煤炭资
源相对丰富大力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液体替提供部分车用燃料将是解决能源安全供应问题的重
途径之一论述和比较了合成煤基燃料的3种不同工艺路线煤直接液化合成油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和煤基
含氧燃料合成前两种工艺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燃料的 HC 以合成粗油或碳氢化合物为目标产物新一代煤
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还没有工业化装置入运但间接 F-T 合成碳氢燃料已有成功的工业经验和石油基燃
料相比虽然煤基碳氢燃料还不具有明显的经济但对于石油资源有限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接液化也可合成煤基含氧燃料即甲料和和碳氢燃料相比合成煤基含氧燃料不仅具有明
显的技术和经济优势而且充分利用了煤中 C、H O3种主要元素可以实现资源能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 煤 能源 煤基燃料 洁净煤技术
中图分类号 TQ5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381157 (2004 09139307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AL-BASED FUEL
XIE Kechang and LI Zhong
Key Lab for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030024 Shanxi China
Abstract With rapidly growing demand for energyespecially for transportation fuelsChina is likely to turn to coal as
a basis for providing synthetic liquid fuels for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applications.Three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providing liquid fuels from coaldirect coal liquefactionin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and synthesis of coa-l based
oxygenated fuels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in this paperIn the first two cases a major challenge is to increase the
ratio of hydrogen to carbon and the objective product is synthetic crude oil or hydrocarbon fuel.Modern technology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has not yet been commercializedwhile Fisher-Tropsch synthesis is well established
commercially.Even though coa-l based hydrocarbon fuels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economic advantages as compared with
petroleum productsthey have significant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Two oxygenated fuels from
coalmethanol (MeOH) and dimethyl ether (DMEcan also be derived via indirect liquefaction.The oxygenated
fuels from coal has a unique advantage in both technology and economywhich is derived from economical utilization of
CHand O in coal
Keywords coalenergycoa-l based fuelclean coal technology
  20030617收到初稿20040624收到修改稿
人及第一作者谢克昌57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
 
  Received date20030617
Corresponding authorProf.XIE Kechang.
 
引 言
据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
全球化石类能源资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为
39天然气60211全球的石油生
将于20102050年间达到顶峰1 国际能源机
IEA) 2001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1999
占总一次能源供应 (total primary energy supply
TPES) 350%煤炭占235%
第二天然气占207%位居第三2 可见石
天然气是主要的能源资源
界原油储量分布为中 东 664%南 美
78%北美75%非洲66%58%
39%西欧18%澳大利亚023 全世界的
石油到底还能用多久答案不一联合国国际能源
局认为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开采到2020
会有任何问题世界上最大的石油Exxon
目前探明的储量来看即使再开采70
也不会到达底线但有的专家则认为石油匮乏迫在
眉睫如果不努力开发替代能源将会出现悲剧性
后果但是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不仅取决于资源
取决于经济科技和政治等方面因素世界发达国
如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以石油消费占主导地
分别占总能源消费量的397%、511
5844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石油和天然气
源缺1998年国家统计资料表明
内煤炭的保有储量为100707亿可开采储量为
7650亿吨石油储量为940亿可开采储量为
526亿天然气的预测资源为4亿
可开采储量为2万亿立方米在世界已探明的储量
中国石油占27%天然气占09%而煤炭却
15%煤炭资源是我国相对丰富的化石
能源
正由于我国特殊的能源结构长期以来形成了
炭生产和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2001
能源生产总量为117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
111亿吨石油165亿能源消费总量为138
亿吨标准煤其中670为煤及煤产品239
石油25为天然气年人均能源消费值约1t
准煤是美国的110日本的15不到世界平均
值的12随着国经济建设和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值将迅速增加2030年将达到
253t 标准煤左右2003年初国际能源署发布的
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认为20002030
中国的能27%2030
年将达到3195亿吨标准煤
以石油为基础汽油和柴油等成品油为燃料的
业是我国能源消费增加的主要产业1993
国已成为石油纯进口国2001年石油进口
7000万吨成品3000进口石油占
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13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石油
进口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能源供应安全低线
统计200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
而原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则大幅上涨
2003国 内 共 生 产 原 油 169 亿 吨天然气
43128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567%.
2003年中原油消费总量为252亿同比增长
1015%;石油消费总量为274亿 同比增长
1152%;原油净进口8299 万 吨同比增长
344%占国内原油消费量的361%;产品油净进
1442万吨同比增长493%.据国际能源组织
估计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世
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家预测2010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的
外依存度将达到5060%.如此大量依赖
外石油资源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外
汇资金而且是十分危险和不安全的我国进口石
60来自中东中东的政局变化将严重影响
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解决石油安全问题需要在加
大建设石
海石油工业方针并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国际石
油资源和市场实行多元化贸易战略但是要从
根本上解决我国石油短缺问题确保石油安全
佳途径是从保障能源安全的高度出发采取石油进
替代加大煤炭合理开发和洁净利用的力
发展核能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
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洁净能源这其中开发和推广以
煤为基础的适宜产品作为汽油和柴油的替代燃料是
最现实可行的
1 煤基燃料的种类和制备
20世纪70年代的造成那些主
要靠中东石油进口的国家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
纷采取措施开发新的替代能源以减少对石油的依
赖性炭资源丰富能量密度高主要由 C、H
·1394· 化   工   学   报   20049 
组成与石油相似因此煤基燃料的开发研究成
为主攻方向煤直接加氢液化和间接加氢液化合成
汽柴油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技术和经济等方
面原因业化发展受到限制2090年代以
基于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合成工艺甲醇替代燃
料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进而开发替代柴油的二
甲醚燃料这种以甲醇或二甲醚为主的煤基含氧燃
从资源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上考虑均具
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看煤基燃料可分为3
接加氢合成油间接加氢合成油和含氧燃
11 煤直接加氢合成油
从理论上讲煤转油是指在一定的化学反应条
HC 比 为 08左 右相 对 分 子 质 量 为
5000环芳烃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固体煤转化为
HC 比为2相对分子质量为100200
肪烃为主要结构特征的汽油柴油煤直接加氢合
成油就是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
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化合物并脱除煤中氮氧和
硫等杂原子
nCH
08
+(06n1H
2CnH
2n2
 煤直接加氢合成油
早在20世纪20代德国就开始研究煤的直接
加氢液化技术并于1927年建立了一座规模为100
kt·a1
的煤直接液化工厂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
战前共建有11套装置其操作条件十分苛刻
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后由于石油工业
的发展缺乏市场竞争力相继关闭20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煤直接加氢液化技术重新得
到重视美国德国日本和前苏联等国家相继开
发了多种工艺完成了中试或工业性试验但由于
投资大产品成本高一直未见工业化生产装置建
这些工艺主要以缓和反应条件降低煤液化合
油的成本为目标开发了多种催化剂供氢溶
重质化和固液分离技术以及在线加氢提质和
煤油共炼等工艺反应条件一般控制在温度440
500℃压力1530MPa 条件下例如德国 IGOR
工艺的煤液化条件为温度465℃压力30MPa
化剂为赤泥液化强度可达05m3
·h1
表性工艺有美国的 HTICOP 工 艺日本的
NEDOL 工艺我国有关单位在煤直接加氢液化方
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20028
国家批准了我国首个也是世界上首个商业化的神华
集团煤炭直接液化项目项目总建设规模为年产油
500万吨其中一期工程为250预计年耗
6028工程总建设投资为16299亿5
项目拟采用 HTI 工艺将粉煤在约172MPa 427
条件下溶解于循环的重质过程液体中并加入
氢气大多数煤结构在此被破液化在第二段完
条件为较高温度和152MPa铁基催化剂分散
在两段浆液中据报道一期工程中年产100
产品油的生产线已开工建设
12 煤间接加氢合成油
煤直接加氢合成油的操作条件苛刻煤种依赖
性强生产成本高2040人们吸取高
压合成氨和合成甲醇的成功经验后开始研究煤的
间接液化合成油即将煤首先气化成 CO H
2
过水气变换反HC 比的合成气 (CO
+H
2
)再通过催化合成 F-T 合成等转化为烃类
化合物
CH
08
+H
2
O CO+14H
2
  煤气化
CO+H
2
O H
2
+CO
2
  变换制氢
 nCO+2n1)H
2C2
H
2n2
nH
2
O
间接液化F-T
煤间接液化合成油的关键技术是合成气转化反
与直接液化相比反应条件较为温和典型反
应条件为250350℃3050MPa合成汽油产
的辛烷90合成柴油产品的十六烷值
75且不含芳烃和硫氮等污染物6
接液化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应每生成一个
CH
2
基团要失去一个水分子因而在合成
油的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大
际上各大石油公司Shell
Sasol 美 国 Mobil、 Exxon、 Syntroleum、 William、
Catalytica 等公司均投入巨资开发天然气制取液
烃类化合物产生多种合成转化新工艺我国煤炭
源相因此以煤基合成气转化为烃类燃
即煤间接液化从长远看与直接液化一样
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非曾因受到国际制裁而以本国丰富的煤炭资
源为依托开发煤间接液化技术1955Sasol
司首建厂进行工业化生产逐渐发展成 Saso-l
Ⅰ、Saso-l Ⅱ、Saso-l Ⅲ生产工艺但在2090
解除制裁后面临新的选择据报道Sasol
司除加工石油制品外正在将以煤为原料的间接液
态床装置改为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生产
并在新建装置中使用天然气原料7中国科学院山
·1395·
 55卷 第9期   谢克昌等煤基燃料的制备与应用
第55卷第9期2004年9月化工学报JournalofChemicalIndustryandEngineering(China)Vol∙55№9September2004综述与专论煤基燃料的制备与应用谢克昌李忠(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24)摘要随着国内能源消费的增长‚特别是车用燃料的迅速增长‚石油消费总量越来越大‚但国内石油资源有限‚专家预计2010年和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0%和60%‚威胁国家能源的安全供应.但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大力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液体替代燃料‚提供部分车用燃料‚将是解决能源安全供应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论述和比较了合成煤基燃料的3种不同工艺路线:煤直接液化合成油‚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和煤基含氧燃料合成.前两种工艺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燃料的H/C比‚以合成粗油或碳氢化合物为目标产物.新一代煤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还没有工业化装置投入运行‚但间接F-T合成碳氢燃料已有成功的工业经验.和石油基燃料相比‚虽然煤基碳氢燃料还不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但对于石油资源有限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煤间接液化也可合成煤基含氧燃料‚即甲醇燃料和二甲醚燃料等.和碳氢燃料相比‚合成煤基含氧燃料不仅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优势‚而且充分利用了煤中C、H和O3种主要元素‚可以实现资源、能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煤能源煤基燃料洁净煤技术中图分类号TQ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1157(2004)09-1393-07PRODUCTIONANDAPPLICATIONOFCOAL-BASEDFUELXIEKechangandLIZhong(KeyLabforCoalScienceandTechnologyofMinistryofEducationandShanxiProvince‚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Shanxi‚China)AbstractWithrapidlygrowingdemandforenergy‚especiallyfortransportationfuels‚Chinaislikelytoturntocoalasabasisforprovidingsyntheticliquidfuelsfortransportationandotherapplications.Threealternativeapproachestoprovidingliquidfuelsfromcoal:directcoalliquefaction‚indirectcoalliquefactionandsynthesisofcoa-lbasedoxygenatedfuels‚aredescribedandcomparedinthispaper.Inthefirsttwocasesamajorchallengeistoincreasetheratioofhydrogentocarbonandtheobjectiveproductissyntheticcrudeoilorhydrocarbonfuel.Moderntechnologyofdirectcoalliquefactionhasnotyetbeencommercialized‚whileFisher-Tropschsynthesisiswellestablishedcommercially.Eventhoughcoa-lbasedhydrocarbonfuelsdonothavesignificanteconomicadvantagesascomparedwithpetroleumproducts‚theyhavesignificantstrategicimportanceinenergysecurityinChina.Twooxygenatedfuelsfromcoal‚methanol(MeOH)anddimethylether(DME)‚canalsobederivedviaindirectliquefaction.Theoxygenatedfuelsfromcoalhasauniqueadvantageinbothtechnologyandeconomy‚whichisderivedfromeconomicalutilizationofC‚H‚andOincoal.Keywordscoal‚energy‚coa-lbasedfuel‚cleancoaltechnology2003-06-17收到初稿‚2004-06-24收到修改稿.联系人及第一作者:谢克昌‚男‚57岁‚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Receiveddate:2003-06-17.Correspondingauthor:Prof.XIEKechang.引言据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全球化石类能源资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为:石油39年‚天然气60年‚煤211年;全球的石油生产将于2010~2050年间达到顶峰[1].国际能源机构(IEA)2001年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石油占总一次能源供应(totalprimaryenergysupply‚TPES)的35∙0%‚位居第一;煤炭占23∙5%‚位居第二;天然气占20∙7%‚位居第三[2].可见石油、煤、天然气是主要的能源资源.世界原油储量分布为:中东66∙4%‚南美7∙8%‚北美7∙5%‚非洲6∙6%‚东欧5∙8%‚亚洲3∙9%‚西欧1∙8%‚澳大利亚0∙2%[3].全世界的石油到底还能用多久?答案不一.联合国国际能源局认为‚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开采到2020年不会有任何问题;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Exxon公司认为‚就目前探明的储量来看‚即使再开采70年也不会到达底线.但有的专家则认为石油匮乏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开发替代能源‚将会出现悲剧性后果.但是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不仅取决于资源‚还取决于经济、科技和政治等方面因素.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以石油消费占主导地位‚分别占总能源消费量的39∙7%、51∙1%和58∙4%[4].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缺乏的国家.1998年国家统计资料表明‚国内煤炭的保有储量为10070∙7亿吨‚可开采储量为7650亿吨;石油储量为940亿吨‚可开采储量为52∙6亿吨;天然气的预测资源为4万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为2万亿立方米.在世界已探明的储量中‚中国石油占2∙7%‚天然气占0∙9%‚而煤炭却占15%‚因此‚煤炭资源是我国相对丰富的化石能源.正由于我国特殊的能源结构‚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生产和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2001年‚国内能源生产总量为11∙7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11∙1亿吨‚石油1∙65亿吨;能源消费总量为13∙8亿吨标准煤‚其中67∙0%为煤及煤产品‚23∙9%为石油‚2∙5%为天然气;年人均能源消费值约1t标准煤‚是美国的1/10‚日本的1/5‚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2.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活水平提高‚年人均能源消费值将迅速增加‚预计2030年将达到2∙5~3t标准煤左右.2003年初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认为‚在2000~2030年期间‚中国的能源需求量每年平均增长2∙7%‚2030年将达到31∙95亿吨标准煤.以石油为基础、汽油和柴油等成品油为燃料的汽车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增加的主要产业.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石油纯进口国‚2001年石油进口7000万吨‚成品油进口约3000万吨‚进口石油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1/3‚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能源供应安全低线.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增速放慢‚而原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则大幅上涨.2003年‚国内共生产原油1∙69亿吨‚天然气431∙28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5%和6∙7%.2003年中国原油消费总量为2∙52亿吨‚同比增长10∙15%;石油消费总量为2∙74亿吨‚同比增长11∙52%;原油净进口8299万吨‚同比增长34∙4%‚占国内原油消费量的36∙1%;产品油净进口1442万吨‚同比增长49∙3%.据国际能源组织估计‚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专家预测‚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0%和60%.如此大量依赖国外石油资源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资金‚而且是十分危险和不安全的.我国进口石油的60%来自中东‚中东的政局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解决石油安全问题需要在加大建设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同时继续采取既定的陆、海石油工业方针‚并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和市场‚实行多元化贸易战略.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石油短缺问题‚确保石油安全‚最佳途径是从保障能源安全的高度出发‚采取石油进口替代战略‚加大煤炭合理开发和洁净利用的力度‚发展核能‚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洁净能源.这其中开发和推广以煤为基础的适宜产品作为汽油和柴油的替代燃料是最现实可行的.1煤基燃料的种类和制备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那些主要靠中东石油进口的国家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纷纷采取措施开发新的替代能源‚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性.煤炭资源丰富‚能量密度高‚主要由C、H·1394·化工学报2004年9月组成‚与石油相似‚因此‚煤基燃料的开发研究成为主攻方向.煤直接加氢液化和间接加氢液化合成汽柴油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原因‚工业化发展受到限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合成工艺‚甲醇替代燃料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进而开发替代柴油的二甲醚燃料.这种以甲醇或二甲醚为主的煤基含氧燃料‚从资源、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上考虑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看‚煤基燃料可分为3类:直接加氢合成油‚间接加氢合成油和含氧燃料.1∙1煤直接加氢合成油从理论上讲‚煤转油是指在一定的化学反应条件下‚将H/C比为0∙8左右、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的稠环芳烃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固体煤转化为H/C比为2左右、相对分子质量为100~200的脂肪烃为主要结构特征的汽油、柴油.煤直接加氢合成油就是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化合物‚并脱除煤中氮、氧和硫等杂原子.nCH0∙8+(0∙6n+1)H2CnH2n+2(煤直接加氢合成油)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就开始研究煤的直接加氢液化技术‚并于1927年建立了一座规模为100kt·a-1的煤直接液化工厂‚到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共建有11套装置‚其操作条件十分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后由于石油工业的发展‚缺乏市场竞争力‚相继关闭.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煤直接加氢液化技术重新得到重视‚美国、德国、日本和前苏联等国家相继开发了多种工艺‚完成了中试或工业性试验‚但由于投资大、产品成本高‚一直未见工业化生产装置建立.这些工艺主要以缓和反应条件、降低煤液化合成油的成本为目标‚开发了多种催化剂、供氢溶液、重质化和固液分离技术‚以及在线加氢提质和煤油共炼等工艺.反应条件一般控制在温度440~500℃‚压力15~30MPa条件下.例如德国IGOR工艺的煤液化条件为温度465℃‚压力30MPa‚催化剂为赤泥‚液化强度可达0∙5t·m-3·h-1.其他代表性工艺有美国的HTI、COP工艺‚日本的NEDOL工艺.我国有关单位在煤直接加氢液化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2002年8月‚国家批准了我国首个也是世界上首个商业化的神华集团煤炭直接液化项目.项目总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500万吨‚其中一期工程为250万吨‚预计年耗煤602∙8万吨‚工程总建设投资为162∙99亿元[5].项目拟采用HTI工艺‚将粉煤在约17∙2MPa和427℃条件下‚溶解于循环的重质过程液体中‚并加入氢气‚大多数煤结构在此被破解;液化在第二段完成‚条件为较高温度和15∙2MPa‚铁基催化剂分散在两段浆液中.据报道‚一期工程中年产100万吨产品油的生产线已开工建设.1∙2煤间接加氢合成油煤直接加氢合成油的操作条件苛刻‚煤种依赖性强‚生产成本高.20世纪40年代‚人们吸取高压合成氨和合成甲醇的成功经验后‚开始研究煤的间接液化合成油‚即将煤首先气化成CO和H2‚通过水气变换反应转化为一定H/C比的合成气(CO+H2)‚再通过催化合成(F-T合成等)转化为烃类化合物.CH0∙8+H2OCO+1∙4H2(煤气化)CO+H2OH2+CO2(变换制氢)nCO+(2n+1)H2C2H2n+2+nH2O(间接液化‚F-T合成)煤间接液化合成油的关键技术是合成气转化反应‚与直接液化相比‚反应条件较为温和‚典型反应条件为250~350℃‚3∙0~5∙0MPa.合成汽油产品的辛烷值不低于90‚合成柴油产品的十六烷值高达75‚且不含芳烃和硫、氮等污染物[6].但是煤间接液化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应‚每生成一个-CH2-基团‚就要失去一个水分子‚因而在合成油的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大.国际上各大石油公司‚例如荷兰Shell‚南非Sasol‚美国Mobil、Exxon、Syntroleum、William、Catalytica等公司‚均投入巨资开发天然气制取液态烃类化合物‚产生多种合成转化新工艺.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因此以煤基合成气转化为烃类燃料‚即煤间接液化‚从长远看与直接液化一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南非曾因受到国际制裁而以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开发煤间接液化技术‚并于1955年Sasol公司首先建厂进行工业化生产‚逐渐发展成Saso-lⅠ、Saso-lⅡ、Saso-lⅢ生产工艺‚但在20世纪90年代解除制裁后面临新的选择.据报道‚Sasol公司除加工石油制品外‚正在将以煤为原料的间接液化浆态床工业装置改为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生产‚并在新建装置中使用天然气原料[7].中国科学院山·1395·第55卷第9期谢克昌等:煤基燃料的制备与应用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一直致力于煤间接液化技术开发研究‚在固定床两段法合成汽油2000t·a-1工业试验的基础上‚现正进行1000t·a-1浆态床工艺工业模拟试验‚已取得了重要进展.1∙3煤基含氧燃料无论煤直接液化还是煤间接液化都是基于石油路线的思考‚其目的是将煤转化为液态烃类的汽油和柴油.如果摆脱石油路线的影响‚充分考虑煤的结构和煤中C、H、O元素的组成‚以及条件温和且较为成熟的合成工艺‚可以明显看出‚由煤通过气化合成含氧燃料‚即甲醇燃料和二甲醚燃料‚是一条件十分成熟而又现实可靠的工业路线.近年来‚大量的台架试验和大规模车队运行试验已基本证明甲醇燃料和二甲醚燃料可以完全替代石油制品汽柴油用于机动车‚而且尾气排放污染物相对更少‚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和示范‚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正在建设甲醇燃料生产基地和甲醇燃料车示范基地.由煤合成甲醇燃料和二甲醚燃料的化学反应如下CH0∙8+H2OCO+1∙4H2(煤气化)CO+H2OH2+CO2(变换制氢)CO+2H2CH3OH(甲醇合成)2CH3OHCH3OCH3+H2O(二甲醚合成)甲醇和二甲醚的合成条件相对温和‚一般为200~300℃‚5~10MPa‚合成产品单一‚选择性好‚转化率高‚催化剂寿命长‚特别是甲醇的合成已有近80多年的发展历史‚工艺成熟可靠.美国能源部早在1992年通过优惠政策和政府资助形式大力发展内燃机替代燃料甲醇和二甲醚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美国空气和化学品公司在能源部煤洁净技术项目资助下‚开发的浆态床甲醇和二甲醚生产工艺有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规模.太原理工大学在国家和省部级资助项目的基础上‚结合“211工程”二期建设目标‚正致力于煤基含氧燃料的制备技术和机动车应用研究开发.2煤基燃料的技术性和经济性分析2∙1煤基燃料的技术性分析煤直接加氢液化合成油要求的煤种比较苛刻‚必须是氢含量高和氧含量低的年轻煤‚而且要求水分含量小‚硫、氮等杂原子含量少‚以及具有易磨碎等性能‚极大地限制了煤种的选择‚而间接液化合成油和含氧燃料的合成对煤种的适用性较强‚也可以用其他含碳物质如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植物等作为原料.合成煤基燃料的技术分析比较见表1.Table1Technologiesofsynthesisofcoa-lbasedfuelsItemLiquefactionbydirecthydrogenationLiquefactionbyindirecthydrogenationSynthesisofoxy-fueladaptabilitytocoalfeedPoor.Requireshighhydrogencontent‚lowoxygenandmoisturecontent‚ashcontent<5%‚lowcontentofhetero-atomsofSandN.Generallycoalfeedofyoungerage‚suchasligniteandlong-flamecoal.Pulverizedto<200meshGood.Nospecialrequirement.AnyfeedofcarbonaceousmaterialGood.Nospecialrequirement.AnyfeedofcarbonaceousmaterialconversiontosynthesisgasNotrequiredRequiredRequiredreactioncondition440-450℃15-30MPaSevere250-350℃3∙0-5∙0MPaFairlymild200-300℃3∙0-10MPaFairlymild‚broadrangeofoperatingpressurecatalystOncethroughinalargeamount‚difficulttorecoverUsedinasmallamount‚longlife‚recov-erableUsedinasmallamount‚highreactivity‚longlife‚recoverablecompositionofreactionproductsMixtureofhydrocarbonswithcomplexcomposition‚containingasmallamountofhetero-atomsofSandN.DifficulttoseparateMixtureofhydrocarbonswithcomplexcomposition‚containingbasicallynohetero-atomsofSandN.DifficulttoseparateMainlymethanolordimethyletherwithsimplecomposition‚containingbasi-callynohetero-atomsofSandN.Easytoseparateandpurify·1396·化工学报2004年9月Table1(continued)ItemLiquefactionbydirecthydrogenationLiquefactionbyindirecthydrogenationSynthesisofoxy-fuelendproductOtherhydrocarbonsinadditiontogaso-lineanddieselfuelOtherhydrocarbonsinadditiontogaso-lineanddieselfuelSingleproductsofmethanolanddimethyletheryieldFairlylowFairlylowFairlyhighthermalefficiencyFairlyhighFairlylowMediumutilizationofchemicalele-mentsOnlyC‚HareutilizedandOisremovedOnlyC‚HareutilizedandOisremovedC‚H‚OarefullyutilizedenvironmentalimpactAlargeamountofcatalystisusedandpollutionbysolidwasteisincurredMediumimpactLeastimpactcommercializationCommercializedinGermanyin1920s-1940s.Closeddownwiththegrowthofpetroleumindustry.Researchonnewtechnologyofcoalliquefactionbyhy-drogenationbeganin1970sandcom-mercialtestwasmade.Nocommercialscaleunitestablished.Amillion-toncommercialunitisbeingbuiltinChi-naCommercialapplicationatSouthAfrica’sSasolCompanybeganin1950s.Multiple-feedprocessisbeingdevel-oped.Coa-lto-liquidisbeingreplacedbygas-to-liquidprocess.Aten-thou-sand-toncommercialtestunitisbeingbuiltinChinaMethanolproductionwascommercializedin1920sandhasbeendevelopedsubstantially.Annualproductionofmethanolintheworldis40Mt‚withthelargestproductionunitofsome2Mt·a-1.ProductioncapacityofmethanolinChinaisabout4∙5Mt·a-1.Thelargestproductioncapacityofone-stepsynthesisofdimethyletheris800kt·a-1.RichproductionexperiencehasbeenaccumulatedinChina从合成条件上讲‚煤直接加氢液化条件十分苛刻‚不仅反应温度高‚而且反应压力大‚造成设备投资大‚动力消耗高.相对而言‚间接加氢液化和含氧燃料的合成相对温和‚特别是含氧燃料合成压力的操作范围宽‚分高压、中压和低压生产工艺.煤直接加氢液化和间接加氢液化的产物是烃类混合物‚组成复杂‚分离提纯比较困难‚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而含氧燃料的合成过程催化剂选择性高‚产品单一‚易于分离提纯.煤直接加氢液化产物中含有一定的S、N杂原子‚在机动车应用中易形成尾气污染物‚而间接加氢液化和合成含氧燃料产品由于通过煤气化和净化手段‚产品中基本不含S、N等杂原子‚应用时不会产生S、N等化合物的污染问题.煤主要是由C、H、O3种元素组成‚直接加氢和间接加氢合成的烃类化合物中脱除了氧元素‚没有充分利用煤中的元素组成‚而含氧燃料中含有C、H、O3元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煤中的元素组成.合成煤基含氧燃料过程收率高‚能量利用率也较高.据报道煤直接加氢液化合成1t油产品要消耗4~4∙5t煤‚间接加氢液化需5~5∙5t煤‚而合成1t甲醇燃料消耗1∙5~1∙7t煤‚二甲醚燃料为2~2∙5t煤.煤直接加氢液化和间接加氢液化工艺流程长‚产物组成复杂‚生产设备多‚基础建设投资大‚市场风险大.历史上‚只在特殊情况下实现了工业应用.德国的煤直接加氢液化工艺是在石油工业发展之前进行的‚南非在石油禁运期间实现了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工业生产‚而合成甲醇自20世纪20年代高压法合成工艺工业化以来一直不断发展更新‚二甲醚的合成工业研究也方兴未艾‚它们以煤为原料的工业路线从未间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自身生存环境质量的关心‚机动车尾气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和欧洲等不断提高汽车尾气的检测标准‚推广尾气净化技术‚提出新配方汽油的发展思路.煤直接加氢和间接加氢液化产品与现在使用的汽柴油性质基本一致‚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满足环保要求‚而煤基含氧燃料汽车的尾气排放污染物要比汽油和柴油低很多(见表2、表3)‚无须特别处理就可以满足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要求‚所以煤基含氧燃料是洁净的汽柴油替代燃料.因此‚无论从生产过程、操作条件、工业化程度以及工业应用情况来说‚煤基含氧燃料的合成和应用都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从国家发展战略考·1397·第55卷第9期谢克昌等:煤基燃料的制备与应用虑‚作为国家重要技术储备‚煤直接和间接加氢液化合成油的开发研究应予以支持.Table2Valuesofnormalpollutersincarwastegases(20℃‚FTPmethod)FuelCO/g·km-1HC/g·km-1NOx/g·km-1gasoline5∙32-12∙61∙06-1∙481∙93-3∙35gasoline①0∙86-2∙080∙08-0∙100∙20-0∙43diesel0∙08-0∙400∙05-0∙140∙40-0∙94M850∙20-1∙430∙03-0∙060∙04-0∙19Europeanstandard2∙70∙3410∙252①Byusingcatalyticcleantechnology.Table3ValuesofnormalpollutersinheavytruckusingDMEfuel/g·hp-1·h-1PollutersDMEEuropeanstandardCO2∙17①2∙0HC0∙200∙60NOx3∙855∙0particle0∙050∙10①Easytomeetthestandardbyenginemodification.Note:1hp=0∙7457kW.但是‚含氧燃料不同于现有的汽油、柴油产品‚要建立新的储运和分配系统‚对发动机进行必要改造‚因而在使用推广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甲醇燃料的毒性和尾气中未完全燃烧的非常规污染物甲醇、甲醛、甲酸甲酯等碳氢化合物的排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应科学合理地评价其对人体、环境和生态的各种潜在影响.据美国MalcolmPirnie为美国甲醇研究院所作的评价报告[8]认为:和汽油相比‚甲醇燃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要小.有关煤基含氧燃料的应用技术、环境安全评价和经济性等问题的分析论述详见文献[9].2∙2煤基燃料的经济性分析德国煤直接加氢合成油的工业应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石油工业还未发展‚经济性和现在无法相比.南非是在国际石油禁运制裁的特殊情况下‚每桶原油价格上涨到45美元‚甚至高达75美元时‚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托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在政府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煤间接液化合成油的工业化生产‚但在20世纪90年代石油禁运解禁后‚油价逐渐降低到国际价格‚以煤为原料的间接液化工艺逐渐向天然气原料过渡.中美合作神华煤直接加氢液化合成油项目预计一期工程总投资为162∙99亿元‚年产商品汽油19万吨‚柴油178万吨‚液化气21万吨‚其他化学品35万吨‚共计253万吨‚投入产出比为100万吨油需65亿元资金‚产品平均售价至少为每桶24美元[10].据报道南非建设Saso-lⅡ、Saso-lⅢ煤间接液化分厂时总投资70亿美元‚年产量约650万吨‚投入产出比约为100万吨油需1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00亿元.若按现在价格计算将更高.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2000t·a-1固定床工业性试验的基础上‚提出1万吨级规模间接合成油需投资1亿元人民币‚并将硬蜡产品作为该工艺的优势产品.近期1000t·a-1浆态床合成工艺研究结果表明‚万吨级产品的投资也在1亿元以上.而煤基含氧燃料的工业装置投资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强.按目前的工业投资估算‚100万吨煤基含氧燃料的投资应在30亿元左右.甲醇燃料的吨成本在900~1000元之间.以每吨甲醇燃料1200元计算‚1t汽油的热值相当于2t甲醇燃料‚但汽油的燃烧效率是甲醇燃料的80%‚故1∙6t甲醇燃料相当于1t汽油的效能.1∙6t甲醇燃料为2000元‚而1t汽油的价格在2700~3500元左右‚可见甲醇燃料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美国能源部早在1992年就开始鼓励和支持甲醇替代燃料车的开发和使用‚并积极资助美国空气和化学品公司新型浆态床甲醇和二甲醚燃料的合成工艺‚专门成立甲醇研究院‚对前景十分看好的甲醇燃料电池车进行开发研究.综上所述‚煤基含氧燃料与煤直接或间接加氢液化相比‚投入产出比大‚投资小‚风险小‚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3结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能源的生产和消耗将大幅度增加‚然而国内石油资源缺乏‚需大量依靠进口石油满足国内能源消费的需求‚势必造成国家能源供应的安全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鉴于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来源可靠‚煤转油或煤代油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煤炭直接加氢液化合成油是煤转油的途径之一‚但由于其工艺条件苛刻‚过程复杂‚产物组成·1398·化工学报2004年9月多‚分离提纯困难等‚必须投入巨资‚建立规模宏大的生产装置‚对多种产品进行分离提纯‚才能确保具有综合的经济效益.正在计划建设的中国神华集团的煤直接加氢液化合成油项目是全球首个商业化生产装置的建设.煤炭间接加氢液化虽然转换条件相对温和‚但增加煤造气等一系列过程‚合成的产品为烃类混合物‚必须加大规模‚分离提纯多种产品‚才具有综合的经济优势‚因而投资规模也十分巨大.南非在石油禁运期间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政府的有利支持‚建造了世界上惟一的煤炭间接液化生产装置‚但近年来逐渐向天然气为原料的液化工艺过渡.相比较而言‚煤基含氧燃料---甲醇燃料和二甲醚燃料的合成具有投资规模小、过程简单、产品单一、技术成熟等特点‚并已经证明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汽油和柴油用于汽车工业.甲醇燃料和二甲醚燃料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比汽柴油车降低30%~50%.而且甲醇燃料电池车是十分看好的未来商业机动车.此外‚煤基含氧原料的合成效益也明显高于直接或间接加氢液化合成油工艺.综上分析认为‚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需求是必备的‚而煤基含氧燃料充分利用煤中C、H、O三元素的组成‚完全可以替代石油制品汽柴油用于机动车燃料‚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竞争力强.如果利用新的煤气化或煤焦化多联产技术可将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煤基含氧燃料作为机动车燃料使用时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汽柴油相比明显降低‚有利于大气环境保护‚是21世纪绿色洁净燃料.因此大力推广使用煤基含氧燃料‚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合成和分离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对于解决我国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ferences1XieBaokang(谢宝康).PetroleumintheWorldCanBeUsedOnly39Years.ChinaEconomicTime(中国经济时报)‚1998-9-252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KeyWorldEnergyStatitics.2001Edition3PuHongjiu(濮洪九).IndustrializationofCleanCoalTechnologyandOptimizationofChinaEnergyStructure‚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煤炭学报)‚2002‚27(1):1-54TangHongqing(唐宏青)‚ZhangJunchi(张骏驰).DevelopmentandPerspectiveofSyntheticOilProduction.ChemicalEngineeringDesign(化工设计)‚2000‚10(5):7-115LiquefactionofCoal---FarAwaytoCommercialApplication.ChinaIndustryNews(中国工业报)‚2003-3-276SunYuhan(孙予罕)‚LiYongwang(李永旺).DevelopmentoftheTechnologyofSlurryPhaseFischer-TropschSynthesisfromCoa-lbasedSyngas.Bulletin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2):100-1037SasolSustainableDevelopmentReport2001-2002.http://www2∙nbm∙co∙za/icc/sasol/sasolsdr/executive∙htm‚2003-5-68MalcolmPirnie‚Inc.EvaluationoftheFateandTransportofMethanolintheEnvironment‚PreparedforAmericanMethanolInstitute.19999XieKechang(谢克昌)‚LiZhong(李忠).MethanolandItsDerivatives(甲醇及其衍生物).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2002∙46-84‚225-22910GaoYunlong(高云龙)‚JiaoAnliang(焦安亮).PresentSituationofLiquefiedCoalOilandInvestmentProspect.ChemicalTechno-Economics(化工技术经济)‚2001(6):6-11·1399·第55卷第9期谢克昌等:煤基燃料的制备与应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