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上市公司大佬聊碳中和VIP专享VIP免费

目 录
1、北京绿交所董事长王乃祥:碳量化、碳定价与碳金融是双碳利器 ................................ 4
2、中碳登董事长陈志祥:夯实全国碳市场之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 10
3、北京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燃气在亚洲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角色 .......................... 12
4、大唐集团董事长邹磊:推进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 13
5、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良药在于技术转型创新 ....................... 15
6、金晶科技董事长王刚:做“碳中和”的持续贡献者 ................................................... 18
7、远大科技董事长张跃:践行碳中和理念需从理念向高效行动转变 .............................. 19
8、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企业如何行动推动碳中和 .................................................. 19
9、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未 4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投资将达百万亿元级别 ..............21
10、东方希望董事长刘永行:竭尽全力把“碳中和”这个伟大的事业做好 ..................... 23
11、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生物制造是彻底解决碳中和的唯一途径 ............................ 25
12、兴证基金董事长杨华辉:践行碳中和责任打造绿色名片 .......................................... 30
13、国投董事长白涛:国有投资公司要争做碳中和的先行者 ......................................... 34
14、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技术创新赋能碳中和之路 ................................................. 37
15、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碳中和基金必须突显专业化重要性 ................................... 38
16、振森电能董事长黄保江:碳中和是机遇,也是挑战 ................................................ 39
17、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打造绿色企业助力“碳中和” .......................................... 41
18、长鸿高科董事长陶春风:受邀参加碳中和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 42
19、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带头推进碳中和,做新时代的追风者 ................................... 43
20、大自然家居董事长佘学彬:行业首家获碳中和证书,智慧“碳”索健康家居 .......... 46
21、国能中电董事长白云峰:液态阳光技术助力碳中和 ................................................. 48
22、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聚焦碳中和发展 ............................................................... 50
23、哈尔滨电气董事长斯泽夫:以电力安全为核心推进碳中和 ...................................... 51
24、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 实现双碳能源电力行业将承担主力军作用 .......................53
25、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风光储氢再出发 目标碳中和 ............................................56
26、新乡化纤董事长邵长金:聚焦碳中和倡导绿色发展 ................................................. 62
27、农银理财马曙光:实现碳中和将带来机遇与挑战 .................................................... 64
28、国网甘肃电力董事长叶军:在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中勇当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 65
29、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建议加快电力装备转型升级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67
30、西门子中国董事长肖松:碳中和带来的不仅是能源革命 .......................................... 68
31、太阳雨总裁陈荣华:把握“十四五”窗口 解码碳达峰、碳中和 .......................... 73
32、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在碳中和发展的背景下 汉威科技力争做到减碳先锋 .........76
33、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抓住碳达峰碳中和机遇,重塑龙江经济发展新格局 .............. 78
34、金海高科董事长:碳中和大趋势下,健康环保双轮驱动发展 ................................... 81
35、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 84
36、麦肯锡董事长施南德:打造氢能经济是中国实现“碳中和”关键因素 ..................... 89
37、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企业力量 ...................................... 89
38、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提早谋划布局迎接双碳重大机遇 ...................................... 90
39、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养殖业降低料肉比是对减排最大贡献 .................................. 92
40、ABB 中国董事长顾纯元:2030 年将实现全球运营碳中和 .......................................93
41、国富资本董事长熊焰:元宇宙全方位赋能碳中和 .................................................. 101
42、宝泰隆董事长焦云:助力碳中和 走绿色发展之路 .................................................103
43、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碳达峰碳中和,其实人人都可以参与 ........... 104
目录1、北京绿交所董事长王乃祥:碳量化、碳定价与碳金融是双碳利器................................42、中碳登董事长陈志祥:夯实全国碳市场之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103、北京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燃气在亚洲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角色..........................124、大唐集团董事长邹磊:推进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135、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良药在于技术转型创新.......................156、金晶科技董事长王刚:做“碳中和”的持续贡献者...................................................187、远大科技董事长张跃:践行碳中和理念需从理念向高效行动转变..............................198、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企业如何行动推动碳中和..................................................199、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未来4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投资将达百万亿元级别..............2110、东方希望董事长刘永行:竭尽全力把“碳中和”这个伟大的事业做好.....................2311、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生物制造是彻底解决碳中和的唯一途径............................2512、兴证基金董事长杨华辉:践行碳中和责任打造绿色名片..........................................3013、国投董事长白涛:国有投资公司要争做碳中和的先行者.........................................3414、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技术创新赋能碳中和之路.................................................3715、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碳中和基金必须突显专业化重要性...................................3816、振森电能董事长黄保江:碳中和是机遇,也是挑战................................................3917、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打造绿色企业助力“碳中和”..........................................4118、长鸿高科董事长陶春风:受邀参加碳中和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4219、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带头推进碳中和,做新时代的追风者...................................4320、大自然家居董事长佘学彬:行业首家获碳中和证书,智慧“碳”索健康家居..........4621、国能中电董事长白云峰:液态阳光技术助力碳中和.................................................4822、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聚焦碳中和发展...............................................................5023、哈尔滨电气董事长斯泽夫:以电力安全为核心推进碳中和......................................5124、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实现双碳能源电力行业将承担主力军作用.......................5325、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风光储氢再出发目标碳中和............................................5626、新乡化纤董事长邵长金:聚焦碳中和倡导绿色发展.................................................6227、农银理财马曙光:实现碳中和将带来机遇与挑战....................................................6428、国网甘肃电力董事长叶军:在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中勇当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6529、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建议加快电力装备转型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6730、西门子中国董事长肖松:碳中和带来的不仅是能源革命..........................................6831、太阳雨总裁陈荣华:把握“十四五”窗口期解码碳达峰、碳中和..........................7332、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在碳中和发展的背景下汉威科技力争做到减碳先锋.........7633、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抓住碳达峰碳中和机遇,重塑龙江经济发展新格局..............7834、金海高科董事长:碳中和大趋势下,健康环保双轮驱动发展...................................8135、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8436、麦肯锡董事长施南德:打造氢能经济是中国实现“碳中和”关键因素.....................8937、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企业力量......................................8938、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提早谋划布局迎接双碳重大机遇......................................9039、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养殖业降低料肉比是对减排最大贡献..................................9240、ABB中国董事长顾纯元:2030年将实现全球运营碳中和.......................................9341、国富资本董事长熊焰:元宇宙全方位赋能碳中和..................................................10142、宝泰隆董事长焦云:助力碳中和走绿色发展之路.................................................10343、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碳达峰碳中和,其实人人都可以参与...........10444、国泰君安董事长贺青: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资本市场大有可为..............10945、启阳汽车董事长王麒:打造天府新区“碳中和”创新示范区.................................11046、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双碳将引领全球能源市场转向以与无碳能源为主…........11447、吉电股份董事长才延福:2023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11748、山西汾酒董事长李秋喜:实现碳中和是汾酒产业链延伸的一次有效实践...............11849、工业富联董事长李军旗:实现“双碳”目标,要多角度、全链条提能效降能耗.....11850、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力争2025年前实现自身碳中和.....................................12051、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碳中和将为相关企业创造巨大市场.................................12252、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碳中和基金必须突显专业化重要性.................................12353、东方电气董事长俞培根:紧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发展新能源产业..........12454、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碳交易不能“画地为牢”........................................12755、新天钢集团丁立国:碳中和是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13056、融中集团董事长朱闪:“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会将备受关注............13157、魏桥创业董事长张波: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13158、阳光氢能董事长赵为:用绿氢创造零碳未来.........................................................13259、施耐德电气董事长赵国华:建筑将成减碳核心阵地...............................................13360、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推动全国碳市场各项交易机制的完善..........................1351、北京绿交所董事长王乃祥:碳量化、碳定价与碳金融是双碳利器从2020年9月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今一年多来,绿色金融议题持续受到关注。其实减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在我国已迅速发展,但很多问题还在讨论中,例如经济增长和减碳怎么平衡?企业如何结合碳减排目标来发展?碳交易市场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近期对话了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王乃祥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会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拉动新的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矛盾。结合碳减排目标,企业可以碳资产管理为切入点,通过绿色信贷等金融手段将资产价值最大化,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减碳过程中,碳交易是业界公认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北京的试点已可印证。王乃祥介绍称,北京碳交易试点运行八年多来,激发了企业主动开展清洁能源转换等工作,如北京排水集团、北京公交集团等企业,通过节能改造、公交车“油换电”等方式持续推动减污降碳工作。在碳交易体系中,还离不开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的碳账户。据了解,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积极搭建北京绿色项目库及企业碳账户,为本市所有企业及项目建立碳账户,进行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北京绿色交易所的前身是成立于2008年8月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发展至今已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之一。王乃祥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图片来源:北京绿交所官网。“双碳”会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矛盾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很多人现在还很模糊,“绿”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近年高污染、高碳排放的行业开始改用清洁煤了,但清洁煤在2021年的绿色债券指导目录中被剔除,所以应该说它是“绿”还是“非绿”?类似情况该如何界定?有学者用经济学指标度量,即单位排放所对应的GDP,是否合理?王乃祥:什么是“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尝试从“绝对绿”和“相对绿”两个维度去理解。其中,从碳排放的角度看,“绝对绿”是指零排放甚至负排放的活动,即所谓的零碳或负碳;“相对绿”是指低排放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碳。从绿色金融角度,对“绿”的标准或许可以从绿色金融支持的领域中寻找答案,比如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就明确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定义,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上述金融服务支持的领域,应该就是七部委用列举方式界定的绿色范畴。关于清洁煤的问题,是“绿”还是“非绿”,从不同的维度和时间节点做出的判断也是不同的。从现实国情出发判断,清洁煤是相对“绿”的能源;但从碳中和角度,清洁煤还是不够“绿”的。“绿”和“非绿”的度量指标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2021年10月,在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更新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目标。因此,碳排放强度也可以考虑作为度量绿色的指标之一。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说到GDP,我国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要兼顾经济稳定增长。请问应该如何平衡“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有矛盾吗?王乃祥:中央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关系一直高度重视。今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处理好四对关系: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明确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如果把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看,就很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顾此失彼。但实际上,不管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你很难把这两方面工作真正分割开,它们本来就是一体两面,必须统筹协调、平衡推进,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走极端、转急弯,也不能一动不动、无所作为。如果你更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就会发现减排其实是良药,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倒逼机制,为我国提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改变各个行业的结构和面貌,拉动新的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所以,在发展和减排方面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小步快跑、协调推进,几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很可能又是一番新天地,当年的转型痛苦未尝不是别开生面的礼物。四大瓶颈急需突破,包括建立机制防止项目“洗绿”等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去年末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20年下降18%。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是否能实现这一目标,现有的技术和资金能否支撑能源转型?有哪些是急需突破的瓶颈?北京绿色交易所参与起草的《碳金融产品》标准将在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方面提供哪些指引?王乃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向来是言必信行必果,做的始终比说的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2020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这个目标在2020年“十三五”期末早已超额完成。当前,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高度重视,已经密集出台了“1+N”的政策体系,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就是上述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相信这些政策规划提出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当然,要落实上述目标挑战肯定会非常大,需要在发展模式方面做很大的调整,同时技术和资金支持都要跟上。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都是很大很复杂的问题,我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作为交易所更关注的是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目标不同机构不同口径的测算都表明,中国实现碳中和至少需要百万亿元量级的资金投入。目前任何一个测算结果都是天量,是现有的绿色金融市场还远远难以支撑的,但另一方面也为金融市场的绿色化转型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为了顺应和推动上述转型,我们认为有四方面瓶颈急需突破。一是需要建立碳核算工具,并逐步将碳核算全面运用到投融资过程中,确保对投融资活动的碳排放、碳减排量化影响做到心中有数。二是需要建立帮助各类金融机构批量、精准对接绿色项目的机制,防止主体和项目的漂绿、洗绿行为。三是需要更丰富、更多样化的绿色融资工具,满足不同主体、不同项目的个性化融资需求,实现绿色金融的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支持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四是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你提到的《碳金融产品》标准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碳金融产品》标准在碳金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有利于有序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促进各界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帮助机构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今年4月,《碳金融产品》标准已由证监会发布实施,作为参与起草单位之一,未来北京绿色交易所会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应用推广《碳金融产品》标准,服务绿色低碳投融资活动,同时根据市场实践反馈和其他起草单位一起共同修订完善该标准。正搭建北京绿色项目库,企业自身还要加强能力建设新京报零碳研究院:金融机构判别一家企业“绿”“非绿”或者有多“绿”,前提是不是企业需要有足够多的信息披露?王乃祥:金融机构判别企业“绿”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很多必要的前提条件,比如评价标准、基础设施,还有信息披露等等,核心都是要有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的信息作为判断的依据。因此,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是关键,相关的绿色金融标准是关键,相关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也是关键。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和金融机构开展绿色评价,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积极参与相关绿色金融标准编制,推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此相关的绿色金融标准,包括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和绿色评价标准。环境信息披露标准方面,去年人民银行发布实施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标准,就是工商银行牵头、北京绿色交易所等机构参与起草的;目前,我们还在积极参与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人环境信息披露相关标准的研究起草,以及企业ESG相关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研究起草。绿色评价标准方面,在北京市金融监管局指导下,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组织专家团队研究起草北京市绿色融资企业及项目的评价办法,为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提供评价依据。为了帮助金融投资机构更便捷地进行投融资绿色评价,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积极建设相关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在2021中国绿金委年会上,北京绿色交易所与北京绿色金融协会、评安国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企业ESG信息管理和披露系统”,可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信息化、自动化、定制化的ESG管理和信息披露一站式、全流程服务。目前,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市金融监管局等主管部门指导下,积极开发建设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系统、北京绿色项目库和企业碳账户体系等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为服务绿色信贷和气候投融资等绿色投融资活动做好准备。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目前我国企业相关信息的披露情况如何?王乃祥:2020年12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随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政策。目前,我国正在企业和金融机构两方面加快推进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工作。在生态环境部《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和证监会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发布实施后,相关企业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已经进入规范化轨道。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方面,2021年人民银行重点针对碳核算和碳披露等工作进行了部署,目前各地绿色金改试验区正在按照人民银行发布实施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推进相关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浙江省湖州市发布了《湖州绿色金融促进条例》,规定重点企业申请绿色信贷时应依法向银行机构披露碳排放信息;四川省在“绿蓉融”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上设立ESG披露模块,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对环境效益进行测算;粤港澳大湾区在“粤信通”平台设立了环境信息披露模块,专门展示金融机构相关环境信息报告。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对企业结合碳减排目标来发展,您有何建议?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双碳管理公共平台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在企业践行ESG及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可以提供哪些支撑服务?王乃祥:碳达峰碳中和是各国在经济社会层面进行的一场系统性的全面转型。企业要抓住机会,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以能源消耗和排放管控为依托,以碳管理作为切入点,在技术研发、运营管理、投融资和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提升。技术研发方面,要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外部合作,为企业低碳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保障。运营管理方面,要加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监测统计与核算分析能力,摸清家底、优化管理,堵住跑冒滴漏。投融资方面,要加强CCER等碳资产开发管理,通过碳市场交易、碳资产抵质押以及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的结合,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能力建设方面,不但要通过培训持续加强团队成员的低碳管理、碳资产管理交易等方面的水平,还要通过信息披露强化面向政府、公众和金融投资机构的持续沟通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形象,增进企业价值。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双碳管理公共平台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在企业践行ESG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企业ESG信息管理和披露系统”,为企业提供ESG信息管理评估、披露报告一键生成和发布披露,以及ESG相关能力建设服务,北京绿色交易所与评安国蕴合作研发的ESG培训项目正在陆续推出。在企业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北京绿色交易所可以提供涵盖碳量化、碳定价和碳金融相关的全流程系列服务,为企业开展碳核算、碳资产开发管理、碳交易、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和挂钩CCER的绿色投融资提供支持,同时通过咨询、培训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服务帮助企业全面提升碳管理能力。北京试点碳市场成交价全国最高,碳交易积极助力北京降碳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各个城市间碳排放的总量差异也很大,北京碳市场交易为北京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请介绍下目前北京碳市场的交易机制、控排机构数量、交易规模等,有哪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王乃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2013年11月28日开市以来,已平稳运行八年有余。北京碳市场共纳入了900家左右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5000吨(含)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覆盖了发电、供热、石化、水泥、交通、服务等八个行业。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北京碳市场已经形成了以北京市碳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为基础,涵盖林业碳汇、绿色出行减排量等多种产品的市场交易体系。2021年碳配额线上成交均价72.86元/吨,最高突破107元/吨,在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中价格最高;截至2021年底,北京试点碳市场各类产品累计成交量达9336.77万吨,累计成交额30.03亿元。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度完善、市场规范、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倒逼重点排放单位提高节能减碳意识,增强了控制碳排放的主动性,也有效激发了企业主动开展清洁能源转换、管理水平提升等手段实现减污降碳。作为北京最大的排放行业,电力行业排放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北京排水集团、北京公交集团等企业,通过光伏发电、节能改造以及公交车“油换电”“油换气”等方式,持续推动减污降碳工作。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个人可以怎样参与到其中?近期多家银行上线了碳账户,量化和记录个人的低碳行为,按照统一市场的设想,未来各家之间会打通吗?个人积累的碳积分是否也能交易,还可以有哪些激励用户践行低碳的方式?王乃祥: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个人参与,一是通过参与碳市场交易影响碳定价,二是通过参与碳普惠量化活动扩大行为减碳,前者大家关注度高,后者实际影响力大。你提到的多家银行上线碳账户量化记录个人低碳行为,实际上属于碳普惠范畴,这也是现阶段个人可以普遍参与的方式,也是通过低碳生活方式支持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体现。普惠更多侧重于宣传引导,限于技术条件和成本等因素,碳量化的要求并不会特别严格,不同机构推出的碳账户在应用场景和底层算法等方面可能都存在差异,愿否打通要看各家意愿,能否打通需要统一标准。通过公益性碳普惠形成的碳积分,与商业性碳交易框架下的碳资产,本质上是两个概念,除了量化标准方面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确权要求,只有经过主管部门确权后的量化减排量,才能成为可交易的碳资产。目前,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研究设计个人碳账户,争取能够早日推出,为个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积极探索更多的激励方式。背景链接北京绿色交易所的前身是成立于2008年8月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发展至今已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之一。其发起制定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起草并完成了两个CCER方法学的备案,参与起草人民银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等绿色金融行业标准,还为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碳中和工作提供支持,各类碳资产交易价格及活跃程度在国内碳市场居于前列。2021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国发15号文)明确提出,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2、中碳登董事长陈志祥:夯实全国碳市场之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要将青山、绿水、蓝天、净土的生态价值充分凸显,就必须要引入全新的市场思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茜报道6月5日,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碳排放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祥受邀参加主场活动,并在下午举行的“2022年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辽宁论坛”上做主题发言时表示,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要将青山、绿水、蓝天、净土的生态价值充分凸显,就必须要引入全新的市场思维。以此为背景,碳市场应运而生。自2011年在全国7个省市开展地方碳交易试点以来,各试点根据区域经济水平和产业特征,设计了各具特色的碳交易制度体系。陈志祥表示,湖北在制度设计、平台建设、产品创新、市场监管、服务创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与实践,也积累了大量经验。据陈志祥介绍,目前湖北碳市场已走过7个履约周期,连续7年保持履约率100%;纳入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工业企业332家,涉及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10多个行业,控排企业总排放量约占全省28%,参与投资机构638家,参与个人近15000户,形成了开放多元、层次丰富的市场交易主体结构。正是得益于湖北碳市场的建设成效,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平台之一的“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花落湖北。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陈志祥表示,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中碳登助力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年度发电企业的履约工作顺利完成。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完成114个交易日共52340笔清结算,清算总金额153.2亿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建好用好‘中碳登’,进一步夯实全国碳市场之基。”陈志祥表示,将依托系统“大数据”枢纽优势,协助生态环境部建立监管机制,为防范市场运行风险提供有力抓手,为主管部门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着力研究碳市场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登记结算业务制度,为全国碳市场体制机制完善建言献策。同时,借助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启动的契机,陈志祥表示,将统一和规范气候投融资项目排放信息登记与披露,推动湖北形成以“碳要素”为主要特色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建设基本盘,拓展培育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低碳产业集群,建设湖北特色的“双碳生态圈”,为气候投融资和美丽中国的实现继续贡献湖北力量。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开始之前,中碳登颁发了首个“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自愿注销证书”。大型活动碳中和一直是生态环境部推进低碳生活的重要方式,辽宁大唐国际锦州热电有限公司于5月9日向中碳登提出自愿注销60吨全国碳排放配额,捐赠给辽宁省生态环境厅用于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碳中和。陈志祥介绍,这为全国碳市场助力地方大型活动实现碳中和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使用全国碳排放配额注销的会议。“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市场参与主体出于公益目的自愿注销其持有的碳排放配额”。3、北京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燃气在亚洲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角色李雅兰在演讲中,首先介绍了天然气在世界和亚洲的作用,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亚洲的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其次,介绍了亚洲国家已经采取的实现碳中和的措施。第三,李雅兰提出三点建议:1、在亚洲地区进一步推广天然气;2、确立天然气在电力系统改造中的关键作用;3、亚洲国家加强合作、实现碳中和。最后,她指出:在亚洲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天然气是一个解决方案,而不是亚洲实现碳中和的障碍,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充分发挥燃气优势。在讨论环节,李雅兰首先针对“全球天然气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发表观点。她指出:全球经济、天然气供应和气候变化是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IGU《关于气候变化和燃气未来作用的立场文件》对燃气有清晰、全面、准确的定位,全行业要加强共识,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要根据各自的条件、采取不同方法和路径应对挑战。李雅兰还针对“天然气对中国实现净零排放的作用”发表观点,她指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能源消费还会持续增长,而且,要更好地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它又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基础。可再生能源尚不具备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能力,加快化石能源自身的低碳化进程,是兼顾降低排放、经济增长与能源安全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发展天然气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的关键,也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她还介绍了中国天然气市场的现状、发展前景,以及面临的储气能力、对外依存度、价格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她表示,中国大力发展天然气的方向不会改变、支持天然气发展的政策不会改变。4、大唐集团董事长邹磊:推进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实现“双碳”目标,既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也要推进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52.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5%,上升1.2个百分点。尽管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一是我国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工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65%,其中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五大耗能产业就占近50%。改变这种状况绝非一日之功,但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二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较大,以煤为主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超过一半,煤炭发电量约占60%,实现碳达峰必须立足这个实际。三是我国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需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四是能源价格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发挥价格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降碳方面的“指挥棒”作用,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坚持稳中求进、扎实推进。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把握好控耗降碳的节奏和力度。优化完善产业结构。加快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强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提高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化水平,构建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持续加大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程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有序减量替代煤炭能源消费比重,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不断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努力开发利用氢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提升电气化水平,完善能源供应体系。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深入研究支撑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提升自主化水平;在高耗能、高排放领域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降耗技术;加快油气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提升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加大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提升能源转换利用率;推动传统能源、新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形成能源生产加工、输送、存储和利用技术体系。建立健全能源政策体系。完善能耗与碳排放考评制度,将能耗与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制定绿色金融引导政策,利用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重点领域发展;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深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培育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牢固树立节能意识和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能源浪费,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居民使用更高能效、更低能耗的家用设备和新能源交通工具等。5、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良药在于技术转型创新2022年5月15日,“《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指数报告》发布会暨绿色经济投资趋势研讨会”在线上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零壹智库、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能见研究院联合主办。会上,《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指数报告》重磅发布,并邀请业界专家进行专题分享。会议上,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在主题演讲当中表示,绿色低碳转型是中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中国作为人口和经济大国,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要实现“双碳”目标,根本出路就在于绿色技术创新。徐林认为,由于能源部门排放了中国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碳,必须实施绿色低碳能源替代。其中,光伏和风力发电会起主要的作用,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他同时指出,在绿色投资实践中,衡量一项投资是否属于绿色投资,其标准就是,被投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是否有利于各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减排和处置,是否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一、多个产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突出徐林在演讲中指出,对于中国未来而言,如何实现向绿色低碳的转型,不仅对我国,同时也对全球都是正在面临的重大挑战,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因为目前我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超过一百亿吨,全球占比约在30%左右,比我国GDP在全球18%的占比还要高。他表示,上述数据证明,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密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吻合。这说明,在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将是全方位的。徐林认为,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中国以下几大行业或板块的温室气体排放较为突出:其一、能源。该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我国总排放量的比例略超50%,这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主要以煤炭为主有关。而在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中,与煤炭有关的排放占比又超过80%;其二、工业。该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我国总排放量的比例约在30%左右,这其中包括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等主要的工业部门;其三、交通。该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我国总排放量的比例约为10%,因为目前大多数交通工具仍然使用化石能源(例如汽油、柴油等),而电动车的替代仅是一少部分。徐林同时指出,电动车与新能源汽车不能完全混为一谈,因为我国发电当中绿电占比较低,而只有使用绿电的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新能源汽车;其四、农业。该行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当中二氧化碳并不多,主要是以一氧化二氮和甲烷,但这两种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上却远远大于二氧化碳。比如,一吨一氧化二氮产生的温室效应相当于256吨二氧化碳,而一吨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也相当于60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其五、建筑。如果单计建筑本身导致的二氧化碳大概在30%左右,但如果考虑到上下游全产业链之后,相关排放占到我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比例将达到50%左右。二、技术创新——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良药”徐林认为,解决产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突出的问题,除了技术创新以外别无他法,而他也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各产业领域可关注的方向。能源:徐林指出,我国能源产业需要做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通过节能,通过能效水平更高的技术创新,实现中国整体能效水平的提高;二是采用新能源,也就是绿色低碳能源的替代。他表示,我国目前的整体能效水平与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30%到40%的差距,如果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能效水平的提高,进而缩小上述差距,事实上便相当于减少了能源的消耗,进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与此同时,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由于技术进步,发电成本在过去十年已经下降了90%,而未来随着技术进步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但需要注意到的是,推广应用光伏和风力发电,不光需要大量新建电站,对分布式能源体系的建设同样关键,而这也涉及到包括材料技术、半导体、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和突破。这也是我们绿色投资机构高度关注的领域。工业:徐林指出,工业领域一方面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作为燃料和动力,另一方面有大量原料含碳。从过去的投资案例看,工业领域进行制造过程的数字智能化改造,对于提高制造业的节能水平是大有潜力的。而包括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的精准化生产在内,数字智能化改造工业制造流程,可以大大提高工业制造领域的效率,也会产生节能减排的明显效益。此外徐林还指出,生物经济对于制造业减排同样可以起到助力作用,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省区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因为在包括微生物学、微生物技术、植物细胞技术、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等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研发,可以创新生产新的生物材料,用于替代原有的部分化学原料,可以产生较大的脱碳和减碳效应,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农业:徐林指出,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在内的农业,未来如果要实现碳减排,首先要从化肥和农药的减量化使用开始,由此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当中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人造蛋白如果能够有效替代更多的动物蛋白消费,同样能够减少畜牧业的甲烷排放。以上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效果不明显但空间很大。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徐林同时还指出,即便是到了2060年,还会有一部分二氧化碳目前是非排放不可的,可以考虑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将其捕捉和封存起来,并加以有效利用,一旦能产生经济效益,就会有更多的投资参与到有关领域当中。三、总结徐林在演讲最后表示,我国若是要实现双碳目标,尤其是在更短时间之内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除了技术创新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而政府所需要做的,就是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营造更好的激励制度和生态环境。而与此同时,除了相关绿色专利保护、绿色金融支持、绿色资产变现以外,我国还应该在当前比较复杂严峻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充分利用温室气体、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形成更加广泛的国际共识,推进更加有效的创新国际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国际合作,对于我国以更快的速度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利用,同样必不可少。6、金晶科技董事长王刚:做“碳中和”的持续贡献者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作为连续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金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刚今年准备向大会提交的建议,大部分与“碳中和”尤其是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相关。王刚说:“降碳要开源和节流两手抓,一方面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耗;另一方面高耗能行业应通过创新研发实现工艺技术迭代,降低能源消耗。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建材行业大有可为。”在玻璃行业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的王刚,一直带领企业在发展绿色能源上积极探索。去年宁夏金晶科技有限公司光伏项目、金晶科技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光伏项目相继点火投产,标志着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绿色能源”赛道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启了太阳能光伏玻璃的开拓之旅。讲起玻璃行业如何成为“碳中和”的持续贡献者,王刚思路清晰,滔滔不绝。他认为,在国家“十四五”新能源布局中,光伏发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组件中玻璃面板、背板需求量巨大,无形之中拓展了玻璃的应用场景。同时,随着玻璃镀膜工艺和技术的进步,镀膜玻璃在建筑上的节能效果更加突出,国家已经在北京、上海相继出台新建建筑强制使用节能玻璃的法规,后续其他城市也会很快推广,节能玻璃市场前景广阔。“光伏玻璃和建筑节能玻璃的诞生,是玻璃行业发展的拐点,预示着玻璃行业有能力、有场景成为‘碳中和’的持续贡献者。”王刚说。谈到玻璃行业在市场新需求牵引下的发展前景,王刚说,虽然新需求给玻璃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但如何抓住机遇还需多方赋能加力。对此,王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政府要发挥大数据作用,指导光伏玻璃、建筑节能玻璃产能的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二是对达到国家能效标准的光伏玻璃和节能玻璃企业,国家应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专项支持企业的研发创新、节能降耗;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助于光伏玻璃、节能玻璃发展的舆论氛围。”“两会期间,我还会把淄博作为老工业城市近年来积极探索转型路径,城市能级和发展生态持续跃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等变化通过讨论、建议等各种渠道传播出去。”王刚表示,我市已迈入转型跨越的决战期,金晶集团将实干奋斗,为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再立新功,为我国早日实现“双碳”愿景探索更多可能。7、远大科技董事长张跃:践行碳中和理念需从理念向高效行动转变在4月20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实现碳中和:企业在行动”分论坛上,远大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发言表示,现阶段各方谈碳中和、零碳发展谈得很多,但简单有效的措施却太少,或者说缺乏知行合一。他强调,践行碳中和理念各方都可获得实际利益,但仍有待从理念到高效行动的转变。张跃指出,对于企业,建立碳中和中长期长效机制可以降低成本,具有经济效益的。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优化能源结构也有利于保障能源和生产、生活安全。房地产建筑行业一直被称为“碳排放大户”,对此,张跃指出,建筑业同样可通过增强保温、隔热技术、建设工厂化建筑、高效利用废热能源、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等手段助力绿色发展。“太阳能与风能将是未来能源问题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但目前首当其冲的是做好节能。”张跃表示,目前,欧盟在推动碳中和政策层面最优先的便是推动建筑节能,“(欧盟)提出了被动式建筑标准,通过对建筑自身的空间形式、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调整,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此外,张跃介绍,欧盟还在推动交通工具的轻量化,“全世界减碳的力度最大的区域便是欧盟,目前已经出台相关的强制性标准。中国目前也有相关的指标,但指标依然相对较低。”8、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企业如何行动推动碳中和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定于4月20日至22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主题为“疫情与世界: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第九次应邀出席,就“实现碳中和:企业在行动”、“中欧企业家对话”等主题与全球政商领袖展开深度交流,贡献天合智慧与天合经验。会上,高纪凡表示,随着光伏技术的进步,太阳能转化效率不断提升,光伏发电成本会持续下降,在未来太阳能光伏会成为全球最便宜的清洁、安全的能源。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世界能源转型展望》报告中预测,到2050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可能会超过14,000GW,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倍左右,未来30年太阳能发电的占比将达到50%以上,太阳能光伏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高纪凡再次提出实现碳中和的三个关键,第一是要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来持续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降低成本;第二是大力发展储能系统,比如锂电池储能、钠电池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和应用;第三是要大力发展高压和传输,特别是直流配电技术和系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全新的零碳低碳能源体系。高纪凡还说,要实现碳中和,除了大力发展能源端的光伏、储能、特高压输送、直流配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无碳电力能源和终端能源进一步电气化相结合,比如构建零碳建筑、零碳工厂、零碳采矿、零碳交通等。天合光能将持续进行“零碳实践”,打造“零碳样本”,并将相关技术与方案在全世界推广。高纪凡的发言得到了远大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等嘉宾的积极呼应,致力于实现零碳建筑的张跃认为,建筑领域是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领域,也是最容易实现减碳的,“首先降低建筑90%的能耗,然后再用天合光能的光伏产品装到屋顶上,差不多补充了10%,这个建筑很容易就能实现零能耗”。当听到天合光能提及太阳能发电成本可以快速下降,张跃非常高兴,认为应该大力推广到欧洲,解决欧洲的能源危机。天合光能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业务覆盖光伏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电站及系统产品,光伏发电及运维服务、智能微网及多能系统的开发和销售以及能源云平台运营等。截至2022年4月11日,天合光能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超100GW,相当于4.4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量,约等于在全球种了72.9亿棵树。天合光能起步于江苏常州并在此设立了全球总部,发展25年以来,天合光能始终把创新引领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和核心驱动力量,通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资质和平台,天合搭建了全面领先的科创体系,在不断的研发突破中,持续推动光伏技术创新研究和产业化,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为己任,助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体系的加快构建,为引领光伏行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历经多年的培育、积淀,天合光能在技术创新方面硕果累累,并得到了诸多权威部门和知名机构的认可。至今,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方面先后23次创造和刷新世界纪录。2022年2月,天合光能入选路透社评选的《全球能源转型TOP100创新者》名单,这是中国唯一一家入选该名单的企业,同时也是亚太地区为数不多的入选企业之一。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活动涉及疫情防控、世界经济、绿色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亚洲区域合作的新发展等方面,包括“实现碳中和:企业在行动”、“能源融合发展,共建绿色世界”、“数字经济:向阳而生”、“全球制造业转型和产业变革”、“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新实践”等活动。年会也邀请了各国政商学媒等各界代表与会,共商疫后亚洲与全球发展大计,聚焦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包容发展、合作发展,致力于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天合光能将持续推动光伏技术创新产业研究发展,助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体系的加快构建,共同为碳中和的未来做出贡献,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的使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9、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未来4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投资将达百万亿元级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丰硕成果。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金融要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今年3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这为我们开展碳金融工作指明了路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体现了大国责任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保护人类安全的担当之举。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近年多发的自然灾害表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生存危机之一。我国主动宣示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有力提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与决心。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碳移除等密不可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久久为功,发挥各方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改变我国能源结构。我国煤炭消费占比约60%,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给中的比重仍然较低。必须大幅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技术投资,克服新能源在研发生产、存储运输和消费使用等领域的难题,加快推广运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调整我国产业结构。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三高”行业,以及交通运输业是碳排放的集中领域,面临较大转型压力。必须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降低碳排放水平,解决充电桩、氢能制储输用等瓶颈,加快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变革人们生活方式。消费端的节能减排对碳达峰、碳中和具有决定性意义,低碳生活方式本身就可以减少排碳,又可以引领生产端减少排碳。必须加大低碳建筑、可再生材料和垃圾循环利用体系研发力度,从源头降低消耗,同时,大力普及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观念,多措并举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还需要发展碳移除技术。实现整个社会的净零排放,既要推动生产端和消费端减排,还要推动碳移除,以抵消在所难免的碳排放。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大植树造林投入,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遏制沙漠化石漠化,开发碳捕捉、利用和存储技术(CCUS)。金融机构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大有可为初步测算表明,中国未来40年达成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将达百万亿元级别,在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方面,金融机构大有可为。金融机构是实体经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推动者。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着重要的助推器作用。金融机构要通过间接融资工具和直接融资工具,为实体经济低碳循环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要发挥资金价格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更多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向绿色产业,引领人们低碳生活绿色出行。要通过将风险配置到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使信息对称性低、初始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绿色项目不因资金匮乏而发展受阻。通过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研发碳金融产品,发挥风险管理特长,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价格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无形之手”的功能。金融机构本身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必要组成部分。我国金融机构体量庞大、营业网点遍布全球、员工数量众多,自身低碳运营既是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贡献,也可对全社会低碳绿色发展起到示范作用。目前,良好的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ESG)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企业行为准则,发达国家主要金融机构大多已经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部分领先银行也发布了涵盖自身运营和投融资的全面碳中和时间表。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机构要尽早制订计划,加速推进,争取早日实现自身运营的碳达峰、碳中和。10、东方希望董事长刘永行:竭尽全力把“碳中和”这个伟大的事业做好6月23日,刘永行董事长做客第一财经“循环中国”媒体公益培训班,为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们分享了东方希望集团的循环经济实践案例。6月23日下午,刘永行董事长做客第一财经“循环中国”媒体公益培训班,为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们分享了东方希望集团的循环经济实践案例,重点介绍了集团“六谷丰登”超级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暨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集团碳中和远期规划。董事长首先从他的创业经历谈起,向媒体记者们介绍了集团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并强调了集团的循环经济理念。董事长说,集团2002年在包头投资建设了电解铝项目,从此正式转型重工业。按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最少”的原则,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重化工,不断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进入氧化铝、氯碱化工、水泥、煤化工等行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环保优势,进而创造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但这并不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打造一个超级循环产业生态互联网。”董事长就着东方希望准东板块的全景照片,向记者们介绍了集团新疆“煤—电—铝—硅—化工—生物”“六谷丰登”超级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暨产业集群。董事长说,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要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要求,集团基于准东丰富的煤炭资源从“煤谷”创建了“电谷”,进而发展出“铝谷”,衍生出“硅谷”。“虽然化工谷和生物谷仍在规划中,但是我们通过精益求精的管理,实现了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少的要素投入和最高的效率,这都是我们遵从大自然规律的结果。”董事长还重点介绍“硅谷”和集团碳中和规划。董事长说,碳中和是一个伟大的事业,集团通过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稳健发展。未来集团将全力投入碳中和行业。在“对话:双碳目标下的循环经济实践与挑战”环节中,刘永行董事长耐心地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关于循环经济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一位记者对董事长10年前就研究进入光伏行业这种超前的战略规划,感到好奇和钦佩。董事长告诉大家,进入重化工行业后,他就意识到,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好大自然给予的宝贵财富,研究如何实现“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最少”。“所以我们研究自然规律,做符合大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经济规律、人文规律的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用它来指导我们正确的行为,用正确的行为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持之以恒地将正确措施落实到位,不断实践,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对于未来“碳中和”目标带来的挑战,董事长说,我们要感恩大自然,感恩社会,竭尽全力把“碳中和”事业做好。“当你做正确的事情,把正确的措施及时落实到位,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一位记者对刘永行董事长当年坚定地转型重化工行业的决定深深地触动,她告诉董事长:“听了董事长的分享,我觉得您是一个非常坚定的逆行者。”“我的名字叫刘永行,永远都要行动,都要前行……”11、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生物制造是彻底解决碳中和的唯一途径刘修才是一名科学家,也是一名企业家。2020年,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赛生物”)在科创板上市,被业界视为合成生物领域的独角兽公司,并且这只独角兽仍然在飞速成长。在最新的一份财富排行榜里,刘修才榜上有名。不过,我猜他对这些都不会太过在意。刘修才的精神气质更符合他的另外一重身份——科学家。1982年,刘修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198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土壤化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此后的两年间,分别在耶鲁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刘修才回国。1997年,他创办了凯赛生物。那一年,他40岁。今天凯赛生物得到的认可,可以说是市场和投资人对刘修才团队20多年坚守的莫大肯定。凯赛的愿景是能够解决人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生物合成技术的应用充满无限可能,其中不乏高附加值的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刘修才却选择了利用生物法制造聚酰胺。从经济收益的角度看,这样的研究方向无疑不是最优解。刘修才的选择,或许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解释,“我觉得这个社会不缺一个会赚钱的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还是要把它用在自己认同的、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只有赚钱。”归国20余载,坚持做合成生物。创业路上的艰辛,恐怕只有刘修才自己才最清楚。他在做一件艰难而正确的事,并且坚定地把正确的事做到底。面对赞叹,他低调地说了一句,“专注不是因为伟大,而是我只会做这个。”如今,凯赛生物掌握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生物制造核心科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新疆乌苏的生产基地聚酰胺项目调试渐趋正常,山西太原生产基地的生物法癸二酸募投项目正在施工,年产50万吨生物戊二胺和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凯赛的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产品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全球占有率超过80%。产能5万吨/年的生物基戊二胺生产线与产能10万吨/年的生物基聚酰胺(尼龙)生产线也将于今年中期开始量产。相比于刘修才想要达到的目标,凯赛生物目前的成绩,算是刚刚开始。他给这家公司设的长期愿景,是能够解决人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刘修才是一个思考力很强的人。他从自己过往的经验里,抽象出一些思考和打法,然后把这些思考和打法继续用于自己的实践,并且再通过在实践中获得的反馈进行修正。凯赛生物发展到今天,刘修才把未来的工作重心归纳为三件事情。探索生物基材料更多更大的应用场景凯赛生物目前商业化产品主要聚焦聚酰胺产业链,探索生物基聚酰胺更多更大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在热塑性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领域里的应用。是凯赛生物当下的重中之重凯赛生物开发的热塑性耐高温生物基聚酰胺,解决了传统工艺制备高温尼龙出料难、易分解黄变等技术难题,具有低成本、高竞争力的明显优势;且其产品具有耐热性优异、强度高、耐化学性好、尺寸稳定性佳、易加工成型等特点,阻燃性更好、热稳定性优于尼龙66,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接插件、汽车发动机周边等相关应用。刘修才的办公室里,摆放着最新研发的耐高温生物基聚酰胺碳纤维增强材料。强度可以媲美钢材,但比钢材轻很多,这款新型材料一问世就得到了飞机、汽车制造厂商的青睐,很多合作都在洽谈中。“生物基聚酰胺的量产证明生物制造可以规模化生产,能够做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我们一直在绕开传统行业的进入门槛,使生物材料拥抱大型应用市场。”对于具有雄心的企业家来说,生物材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产业,耐高温生物基聚酰胺、可降解生物材料都会大力发展。可回收的生物基热塑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以取代不能回收的热固性材料,如环氧树脂、聚氨酯等,这在车辆和风电等需要轻量化应用领域非常重要;生物纺织材料,有机会替代中国7千万吨的化学纤维;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包装材料的市场,目前中国的禁塑令加速了这个产业的发展。在海水里降解、在服装和农膜上,应用的突破都将会给生物可降解材料带来更大的应用场景。挖掘生物废弃物的产业利用价值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未来将最大限度地替代钢材、水泥、石油基塑料等不可再生材料,前提是解决技术与成本问题。如果替代碳排量最大的钢材,哪怕只有1%的份额,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制造方案将不可行,必须解决原材料的问题。非粮作物作为生物制造原料的难点就是实现高转化率,每一个环节都是很难逾越的障碍。经济效益差就难以真正替代石油基化学品。“这个事情要走通,不走通的话,生物制造的未来在哪里?如果产品的性价比不高,就没有商业意义和价值。”凯赛生物目前正在研发生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刘修才透露,以生物废弃物为原料生产乳酸的项目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已经列为公司的战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成本有望比粮食原料更具竞争力。搭建高通量研究平台各级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关注合成生物学的高通量研究系统的建设。凯赛生物在做一个全产业链研发系统,即针对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研究瓶颈,建设从基因编辑到产业应用的全产业链高通量研究设施,其中包括微生物菌种基因编辑、生物转化、生物体系分离纯化、生物材料聚合与改性、生物质的综合利用、生物材料在纺织、电子电器、汽车领域应用、生物基热塑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平台。过去的20多年,凯赛生物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真正研究一个项目是需要沉下心来,没有20年时间,根本无法完成真正的产业化。生物制造是跨专业的系统工程,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未知的。刘修才期望通过这些平台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能够对生物制造一些卡脖子技术有所突破。“这三件事真正能够做起来,我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山西合成生物材料产业园破壁发力在双碳背景下,凯赛生物无疑在一个大的赛道里。赛道的长期逻辑决定了各界对凯赛生物的关注。选择在哪里落地,变得至关重要。凯赛现有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金乡、乌苏,并正在太原建设第三个生产基地。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山西在凯赛生物近年的发展战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策、资源、资本,包括人才梯队的建设,凯赛生物的快速壮大得益于山西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对合成生物产业布局的重视。而山西省作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综合改革示范区,需要这样的破茧成蝶。山西合成生物材料产业园的建设正是双方合力、破壁发力的一个缩影。“山西合成生物材料产业园在按计划推进,进展到目前很顺利。这要感谢山西省委省政府和综改区对项目的重视和投入。”凯赛生物目前把山西合成生物材料产业园当作非常重要的产业化基地,园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并且具有竞争力,园区正在申请的自由贸易区和综合保税区有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口业务,园区搭建的产业链集群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园区助力建设了合成生物材料省重点实验室和山西大学合成生物学学院,为产业的发展集聚高端人才。“在合成生物材料产业化技术、发展理念和措施等方面,山西太原至少领先十年,远超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制造行业的落地,规避不了的是产业化成本。山西合成生物材料产业园兼顾产业发展的制造成本和研究机构建设,将会为产业发展做出示范。有所为有所不为合成生物学手段将会大幅度促进生物制造的产业化进程。“在突破生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以后,很多生物制造产品的产业化成本都有可能较大幅度降低。虽然可以做的项目很多,但是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做任何业务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要有清晰的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刘修才对此的判断很清晰,凯赛生物向来重视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用来做合适的项目上。“我们选择项目的一贯原则是:产品具有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市场规模;在可预测的时间内,有望开发出可以在成本上竞争石油化工方法竞争的产业化工艺;企业在选择项目上具有比同行业优势。也就是说,在技术开发成功以后,对于石油化工方法要有绝对成本优势,而对于生物制造同行,要有相对竞争优势;项目要符合公司发展的战略,与现在的产品以及未来的发展产业构造相符合。”成功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尊重产业规律,最终成败取决于市场的选择。只有做到了一点,才能有护城河。凯赛生物,拥有了自己的护城河。生物制造是彻底解决碳中和的唯一途径生物基替代化石基产品,并转向低碳经济是全球解决经济增长及环境问题的长期战略。“我个人认为,生物制造是彻底解决碳中和的唯一途径。因为,只要动用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化石原料,就不可能有碳中和,而人类的文明生活已经无法离开用碳元素制造的材料。如果实施碳税政策,生物制造就会大幅度提高它的相对竞争能力。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的整体,把治理CO2排放的代价用碳税的方式回收也是合理有效的措施。”当生物制造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的时候,原料的来源要依靠生物质,尤其是利用秸秆、生活垃圾、养殖业排泄物以及非耕地种植的非粮作物。欧洲的公司很多年前就开发了可以长到4米高的致密植物,像韭菜一样割了再长。非耕地可以用作生物制造的原料车间,成本完全可以竞争石油原料。对于多元素和复杂结构的产品,生物转化由于在常温常压下、一个细胞内完成多步反应,往往比化工方法更具优势,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这个优势将更加明显。由于原料是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产物不含氧,生物转化的重量收率会比较低。另一方面,生物转化体系复杂,提取纯化手段有待大幅度改善,这类研究的投入与产业发展严重不匹配。因此,生物制造大规模替代石油化工需要解决一系列与成本有关的问题。而通过技术进步,开发廉价的生物质来源、高效的生物转化和提取工艺技术以及优良的生物材料,是生物法竞争的必要条件。已经发生的案例证明,这些技术都是可以实现的。12、兴证基金董事长杨华辉:践行碳中和责任打造绿色名片公募基金业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二氧化碳排放30峰值,碳中和60”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碳中和战略会给公募基金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记者近日获悉,邢正全球基金已完成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采购,将在有效实施可操作性碳排放管理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基础上,于2021年底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碳中和。在业内率先引入责任投资和绿色投资理念,并发行和设立相关主题基金;率先披露碳排放报告,发布《碳中和白皮书》;坚持环保、践行公益十余年的基金公司公募,以及邢正全球基金在碳中和方面的举措值得关注。“30碳达峰,60碳中和”是国家重大战略,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社会的各个层面为之努力,也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积极发挥直接融资支持、价格发现机制、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优势,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低碳转型的新领域、新技术和新模式。公募基金行业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应该将实现“碳中和”目标视为共同责任和重要发展机遇,积极倡导并践行责任投资和绿色投资理念,协调各方资源,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兴业证券、邢正全球基金董事长杨华辉老师说积极行动率先实现碳中和今年7月15日,邢正全球基金发布行业首个《碳中和白皮书》及碳中和宣言,郑重承诺积极发挥公募基金的投资影响力,坚持责任投资和绿色投资,推广ESG投资理念;自2021年起,公司运营全面碳中和,每年定期发布碳中和报告;关注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环保公益行动,帮助改善生态环境。“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至’的关键是要行动”,杨华辉表示:“尽管我们已经在投资决策、内部管理、员工倡议和公益活动中践行低碳理念,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公募基金自身的减排操作路径相对有限。我们在内部倡导和实践的同时,积极尝试更多实现碳中和的方式”。据专业机构测算,2020年全球基金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约为1834.71吨CO2e,主要来源于商务旅行、办公用电和数据中心冷却。据报道,近日,邢正全球基金通过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购买了18180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s)。在取消这部分CCERs后,邢正全球基金将在2021年底实现完全碳中和。此外,邢正全球基金还确认了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是福建省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背靠福建丰富的林业碳汇资源,拥有众多优质会员单位。在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杨华辉表示:“邢正全球基金多年来一直持续投资于责任投资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家在业内具有一定认可度和影响力的公募基金公司,我们希望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和资金关注福建优质林业碳汇资源,搭建基金与低碳项目之间的桥梁,推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进一步扩大在国内碳汇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中国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据了解,邢正全球基金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同意从更长远的角度帮助碳中和绿色金融。除了碳汇交易,双方的合作还包括专业机构的技术指导和方案设计,制定碳中和森林投资计划;发挥双方专业优势,共同推进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为通过碳汇远期交易参与全国碳市场做好准备。践行责任把握机遇在杨华辉看来,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公募基金业的共同责任和重要发展机遇。杨华辉认为,公募基金行业应该从三个维度助力国家的碳中和战略。首先从专业禀赋角度,充分发挥金融属性,倡导并践行绿色投资理念。其次,作为行业自身,还需要不断提高低碳运营水平,加强对供应链碳含量和金融资产碳足迹的管理,并主动将气候和环境因素纳入投融资决策。再次,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产业也可以更加关注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低碳环保公益行动,助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邢正全球基金致力于成为负责任投资的先锋、实践者和倡导者”。杨华辉表示,“公司将支持绿色发展和碳减排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并继续投资于ESG、绿色投资和碳中和相关业务领域”。据了解,邢正全球基金制定了《兴证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责任投资政策》、《兴证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和对外沟通管理办法》等制度,将ESG、绿色投资、碳中和融入公司的管理和业务流程。同时,我们设立专门的管理架构,贯彻低碳运营理念和模式,优化ESG绿色投资流程,履行企业责任,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邢正全球基金先后发行了国内首只责任投资基金————兴全社会责任基金、首只绿色投资基金————兴全绿色基金,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通过资本市场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社会责任强的企业。2016年起,公司还启动了社会责任账户项目,为包括全国著名大学基金会在内的各类基金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目前已服务近20家公益基金会,产生的慈善捐款投入高校、教育、扶贫等领域。很多公益项目以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截至今年上半年,从兴证全球基金的责任投资实践来看,绿色金融、服务碳中和既是责任,更是机遇。有近192亿元的责任和绿色投资基金,超过108万持有人与我们进行了ESG绿色投资。”(数据来源于邢正全球基金2020年年报,持有人数据简单添加。)杨华辉说。银河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兴全社会责任基金成立以来累计回报627.69%,年化回报16.26%,兴全绿色投资基金累计回报413.31%,年化回报达到17.47%,以良好的业绩证明了责任投资理念的价值。2017年9月,在低碳环保方面,兴证全球基金也是相关领域的先行者之一。邢正全球基金率先发布《2016兴证全球基金碳排放报告》,通过披露公司和员工的碳排放统计数据,宣传低碳措施,呼吁节能减排。公司也是迄今为止基金行业唯一公募的蚂蚁森林合伙人。2017年以来,邢正全球基金捐资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阿拉善沙漠等地开展胡杨公益植树项目。截至2021年6月底,已投入资金近700万元,植树3万多棵,治沙面积2500多亩。2020年,公司继续当选阿拉善生态基金会理事单位,成为仅有的两家公募基金公司之一。“我们也在积极推出投资组合的碳排放,并计划在2024年底前衡量投融资活动的碳排放指标。”兴全球基金的ESG研究员补充道:“公司将每年定期发布碳中和报告,与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练好内功力争提升绿色投资体验“绿色基金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前十年,绿色产业和绿色基金的投资标的都还比较稀缺。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投资的收益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随着整个碳中和、绿色的概念在全世界被广泛认可,绿色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国内首只绿色主题基金——兴全绿色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邹欣说。据介绍,兴全绿色基金不是狭义的产业基金。相对于“低碳”、“环保”等投资主题,兴全绿色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更广:包括首先关注清洁能源领域,;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燃料其次会关注环保行业:,如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空气处理、节能减排等。除此之外,基金还将关注传统行业中积极履行环境责任、致力于向绿色产业转型或为绿色相关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公司。“绿色产业投资天然具备好的投资模式所需的三要素——长坡、厚雪、宽河。国家的政策支持、社会需求的稳定增长等因素更决定了其产业前景之路会越走越开阔。”邹欣说,绿色产业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对地球有限资源的认识,来自我们对全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责任感的体验。另一方面,对于R&amp绿色产业的d,可能是这样一个过程,需要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以扩大产品的应用范围。“因此,我们需要做更多的考虑,更仔细地思考,更前瞻性地平衡收益率和风险,所以我们对基金经理和整个投研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基金经理对行业和公司有更扎实的研究”。邹欣强调,“我们需要并将继续提高我们的研究和投资能力,努力改善投资者的绿色投资体验,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基金加入我们,帮助低碳环保企业。"13、国投董事长白涛:国有投资公司要争做碳中和的先行者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了我国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这是我国做出的庄严承诺,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单位,国投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使命,以负责任投资回馈社会、回报国家、回应时代,并将其内化为国投人的责任自觉,外化为国投人躬行不怠的责任担当。我们坚守投资价值、投资未来、负责任的投资理念,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过去的五年,国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整体划转煤炭业务,退出6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重点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到2020年末,清洁能源占比达到63%。组建国投生物公司,积极发展生物乙醇清洁燃料;并购中国水环境集团,组建国投环保投建营一体化平台;投资布局用户侧储能项目,积极推进抽水蓄能、氢能等项目。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促发展,通过基金投资方式,以资本为纽带,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资本支持和管理经验,助力打造新能源领域相互协同、赋能共进的生态圈。“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也是迈向碳中和的重要窗口期。在此,我谈三点认识并提四点倡议。第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涉及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从现在起到2060年,我国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将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新交通、新建筑,产生一系列新的投资领域,绿色发展新动能将进一步壮大,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将大幅提升,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第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重大挑战又是重大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企业面临突破传统发展路径的重大挑战,也迎来了主动调整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国投委会员单位的投资集中在传统产业、基础产业,面对实现双碳目标带来的产业变革,还存在对传统产业的不舍和对新产业的迷茫,发展理念、发展思路都需要做出深刻调整,投资方式、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都需要重塑优化。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善于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统筹好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妥善处理好培育发展低碳产业与高碳产业退出的节奏、资源能源供给安全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业务结构转型升级,服务好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第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有投资公司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实现碳中和这场伟大的“绿色革命”,需要在能源供应、能源消费和人为固碳“三端发力”,依靠市场发挥作用,需要行业的协调共进。在碳中和的大转型中,国有投资公司要走在前列、国投委要有所作为。国有投资公司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找准自身在服务双碳目标中的定位,聚焦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有特色的领域做强做优做大。要提高战略研判能力、风险把控能力,立足长远,稳步推进,不盲目扩张业务,不搞“大跃进”,在服务双碳目标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要运用先进的理念、技术和工具,以市场化的方式,在价值评估、投资模式、发展赋能、风险控制、团队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绿色投资产品、改进绿色投资生态,发挥好国有资本对绿色低碳产学研用的引领、推动、纽带和融合作用,更好以资本的力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大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转型不仅需要强大决心,更需要庞大资金和绿色、低碳技术的大规模研发、应用。国有投资公司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国有投资公司对“国之大者”要洞察前瞻,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统筹考虑低碳技术的落地周期与产业变革周期,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科学合理、统筹有序、脚踏实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是加快业务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碳达峰碳中和从本质上说是调结构,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金融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深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新旧”能源转换,用好我国发展清洁能源的成本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大光伏、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投资力度,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我们要积极践行低碳生产经营模式,改变过去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高碳产业减污降碳、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坚决淘汰低效无效产能,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坚决不做。二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谁在科技创新上走在前面,谁就能取得竞争优势。我们要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从短期来看,光伏、风电将得到大的发展;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看,目前以燃料电池为主,未来如果氢能的成本降低、储能技术成熟安全的话,氢能将成为一种主要的能源。我们要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工艺革新,加快煤电、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高能耗行业的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设备研发推广,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减排降碳成效。我们要积极参与碳捕捉封存和碳汇,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技术和方法,加快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通过前端清洁能源替代、中端节能降碳、末端碳循环利用,建立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模式,共同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圈。三是不断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的能力培养,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碳排放管理人员队伍。我们要摸清“碳家底”,主动开展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碳排查,算清碳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规划,明确时间表、施工图,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我们要加强碳人才资源开发,加大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交易、咨询等知识培训,不断完善企业碳管理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对环境、碳足迹等数据信息的管理能力。我们要大力支持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有投资公司多元化、综合性、产融结合的优势,积极拓展碳监测、碳咨询、碳交易、碳金融业务,用市场化方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四是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体制机制和文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适应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资方式、制度体系和投资团队,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我们要培养塑造企业低碳文化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理念,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带动社会力量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共享企业碳中和有益实践,发挥好国投委平台作用,加大绿色低碳宣传力度,推广优秀案例,树立负责任的国有投资公司品牌形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境外经营理念,严格执行所在国环保政策,切实做好境外投资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加大环境资源保护力度,彰显中国互利共赢的对外投资立场和负责任大国形象。国有投资公司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布局了大量业务,实现碳中和责无旁贷。我们要积极履行国企责任,发挥好国有资本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迎接碳中和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在能源供应、能源消费、人为固碳方面三端发力,守约践诺,争做碳中和的先行者、排头兵。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坚持负责任投资理念,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绿色低碳领域布局,发挥好国有资本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14、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技术创新赋能碳中和之路碳中和这个原本写在《巴黎协定》里的专业术语成为家喻户晓的年度热词。2020年9月,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意味着我国将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鼓励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到底什么是碳中和?根据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定义,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那么各行各业,每个你我,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呢?对此,杨元庆在演讲中指出,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过渡时间,在中国当前的排放总量、人口数量、发展速度、经济规模以及资源条件下,必然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惟有依靠技术与创新,抓住新的产业革命的机会,以创新驱动增长,才能实现低碳、乃至零碳的跨越式发展。据介绍,作为国内最早投身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实践的企业,也是目前“新IT”概念的龙头企业,联想一直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做低碳转型的先行者与技术赋能者。在过去15年中,联想不仅通过自身减排大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共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更积极对外输出技术、服务与和解决方案,通过硬件与软件形成“软硬兼施”的合力,助力千行百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远景目标贡献力量。15、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碳中和基金必须突显专业化重要性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头戏,全面注册制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已经是注册制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谈及注册制实施以来的影响,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注册制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自2019年6月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企业上市进程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实实在在地给中国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产业优化升级带来了利好效应。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试点过程中,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客观上也为创业投资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两会再次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从创投机构来看,我们要更好地响应政府号召,发挥好头部机构的品牌能力、风控能力和对创新的认知把握能力,充分吸纳更多中长期资本。”应文禄指出,“另一方面,政府也应推动各种中长期资本加大对头部品牌机构的支撑放大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厚、做宽头部机构的能力,最终通过机构去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在2021“碳中和元年”的大背景下,一级市场投资火热,机构加速布局,进入2022年继续投资热潮。而绿色低碳投资也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应文禄表示,毅达资本长期关注碳中和领域的投资机会,截至2021年底,毅达资本已投资59家碳中和领域相关企业,成功助推该领域20家企业通过IPO登陆资本市场。毅达资本在碳中和领域的投资逻辑可以总结为“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市场化为前提、以科技属性为核心”。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国家能源供给与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是投资的大纲。“能源生产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全链条蕴含大量机会。以市场化为前提。创投基金看重的不仅是企业当前利润,更加看中未来权益的放大。具备充分市场化竞争能力的企业往往代表着更大的增长潜力。以科技属性为核心。投科技是永恒的话题。技术变革主要来自于科技创新、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应文禄表示,碳中和基金不能变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必须突显专业化的重要性,只有那些在过往的投资经验和案例中积累了足够对行业的认识、对资本的把握和对市场判断的机构,对未来发展和技术路径都有充分研究的团队才能更好地运作碳中和基金。同时,他还强调,碳中和覆盖的领域有宽度也有深度,因此需要规模化的资本去运作,特别是围绕碳中和产业链做全产业链布局的,更需要大资本的配合。16、振森电能董事长黄保江:碳中和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全球“碳中和”趋势下,中国实现路径已基本明确,我国在2020年提出“30年碳达峰、60年碳中和”的目标。在供能端,火力发电是电力部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未来将主要通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减排;在用能端,交通领域新能源化以及工业领域的电动化将是主要减排方式。三水高新创业中心园区企业振森电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森电能”)成立于2015年,历经11年经营,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式光伏电站全国最具影响力品牌等称号,并于2018年先后与国家电投、中国广核等国家五大发电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全面布局国家电力能源发展,已投资和建设日丰管业、兴发铝业、红牛、百威、宁德时代、一汽大众、福田汽车、科勒卫浴、箭牌卫浴、美的、顺威、LG、欧姆龙、西门子等分布式示范项目,总建设容量突破800MW。目前,振森电能在广东省分布式光伏行业属于引领型企业,主营光伏电站投资、建设、智慧运维和智能微电网等一体化的绿色能源综合服务,携手德国西门子研发全球首款智慧光伏安防监测系统,达到组件级监控功能,在电站安全运营上遥遥领先,拥有22项国家专利和13年光伏高工经验团队,40家分公司共同打造了1000多个成功案例,覆盖全国各地。今天,创业君十分荣幸地邀请振森电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保江先生,共同探讨在“碳中和”趋势下,光伏企业的竞争格局以及新能源产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2021年6月20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此后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迅速响应,纷纷下发文件鼓励当地市县申报整县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一时间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成为业内关注焦点。黄总认为,无论是政策的推动作用,还是目前全国用电紧张的形势,都对光伏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光伏行业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而国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光伏建设的各项惠企政策,如补贴政策、价格政策等也将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全行业的信心,光伏行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迎来一波高潮。在“碳中和”趋势下,大量企业涌入光伏领域,光伏企业的竞争格局与四五年前大不相同,鱼龙混杂容易导致价格混乱,也让很多企业存在着风险,他建议相关部门在推动光伏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想办法提高准入门槛,减少混乱的价格战和低品质项目的产生。至于如何在行业中保持竞争力,黄总认为振森电能经过13年光伏经验的沉淀,建立一套高于行业标准的体系,在不同维度的场景下皆有一套施工标准,在行业上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并基于“互联网+光伏”的理念,自主研发了智慧光伏云平台SolarFos,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优势技术,连接电站终端用户及第三方运营客户、采集监控设备,努力打造成绿色生态体系,构建开放、共享、融合的光伏数据中心。他坚信:优质的案例和客户就是振森最强的代言人。谈及“碳中和”带来最直观的影响,黄总认为是客户对光伏的认知由之前的被动输入变成了主动寻找,为光伏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好的机会。纵使今年疫情有所反复,导致全产业链的人工、施工、原辅材料、物流、销售、折旧、运营等成本也有一定上升,但总体营收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11月30日,振森电能已突破完成了全年业绩总目标的109.3%,签约装机量达180MW。2022年,振森电能将继续深耕分布式光伏领域,打造领先的建筑光伏一体化产品与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在光伏领域的竞争力,引领广东省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实现300兆瓦的目标而继续努力奋斗,为全面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访谈的最后,黄总表示振森电能得益于三水高新创业中心园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凭借各项政策性的优惠和资源的倾斜,企业在创业初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目前与创业中心合作的光伏项目也将在近段时间进行并网验收,后续双方将保持更紧密的合作关系。17、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打造绿色企业助力“碳中和”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引入了“碳中和”与“碳达峰”的概念,企业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的聚焦。而在推动节能减排之路上,金融业算是碳中和战略中的急先锋。据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所说,马上消费基于数字化能力背后的生态创新,从创业初始就秉持绿色发展模式。赵国庆介绍,马上消费以“自营+开放平台+金融云”为核心,打造数字轻资产模式,用户、资金、场景在该模式下低碳运转,良性循环。制定绿色企业战略路线科学研究表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对地球生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威胁。要想阻止环境气候恶化,“控碳”是必由之路,其关键在于先达成碳达峰,而后实现碳中和。赵国庆表示,日常工作生活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电器用电、纸张浪费、汽车尾气等都是碳排放的“大头”。因此,赵国庆带领马上消费制定了清晰的“碳中和”路线策略,根据与碳排放相关的各类消耗,包括人力、能源、纸张、金融云服务器等环节来测算碳排放指标,并利用技术能力解决消耗。挖掘科技在“控碳”中的价值人工智能催生的智能客服和智能风控,大幅缩减了人力投入,进而促进节能减排。马上消费已实现全线上化服务和0物理网点,通过线上数字化模式,在马上消费办理业务时,用户无需亲自去网点跑一趟,也免去了纸质合同的参与,有效避免线下出行与纸张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除了业务模式的不断探索,马上消费还在数字科技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研发,截至2020年年底,马上消费累计申请专利已达250多项,自主研发900多套系统,推动了消费金融全价值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实现。个人、企业通过绿色出行、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同时节约用纸还可间接减少树木森林砍伐,也是增加碳补偿的一种途径。在未来,将会有更多金融机构提出自身碳中和目标,树立负责任的金融机构形象。赵国庆带领马上消费致力于碳中和的战略模式,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给各行各业树立了一个标杆。18、长鸿高科董事长陶春风:受邀参加碳中和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陶春风董事长指出,在公司践行碳中和时要把重点放在减排工作上,尽可能地降低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可以通过加强生产全过程的节能管理、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发可循环的绿色石化产品、找寻更环保的生产工艺等方式来降低碳排放。在谈及如何理解碳中和对公司所在行业的意义时,陶春风董事长表示,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将会涉及到能源变革、生产技术变革等重大变革,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会迎来科技创新、能源和经济转型等重大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要努力抓住碳中和带来的巨大机遇,也要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带来的挑战。据了解,长鸿高科作为热塑性弹性热导体(TPES)行业龙头企业及第一批布局可降解PBAT的先驱企业,持续应用创新力量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峰会分别邀请了来自监管层、学界、资金方、研究机构及优秀上市公司的专家,在金融市场的范畴里,探讨碳中和这一主题,引导上市公司做好碳中和时代的信息披露和生产安排。19、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带头推进碳中和,做新时代的追风者在中国风电发展史上,武钢和他领导下的金风科技(SZ:002202),是不得不说的一道传奇。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电创业,武钢最初的梦想只是“在新疆达坂城安装成百上千台风机”。30几年过去,当初的梦想一一实现,金风科技成长为了行业巨擘,不仅连续数年稳坐国内市场“头把交椅”,更位列全球风电整机商前三强(2018、2019分别为全球第二、第三名)。如今,在“3060碳目标”指引下,风电行业迎来新发展机遇,对金风科技亦是如此。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和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对风电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感到兴奋,也同时有更多的思考与责任。在今年的两会上,他提出了多份与碳中和相关的提案,并且将保障实现“3060碳目标”放在了所有提案首位。“风电增长潜力巨大,完全能够满足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需求。对落地‘3060碳目标’,风电企业有能力也有义务承担关键的支撑作用。在新的发展机遇期,金风科技将加强创新、加快发展,为碳中和做出更大贡献。”武钢告诉华夏能源网说。01两会访谈华夏能源网:今年两会您主要关注哪些议题?提出了哪些提案和建议?武钢:作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如何推动能源革命、保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30·60”目标是金风科技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我们根据现下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求,提出了一些建议。在行业政策方面,我们建议:推动绿电消费政策,保障“30·60”目标实现;在全国推动“百千万”碳中和示范工程(百个碳中和绿色城市、千个绿色园区示范项目、万个绿色乡村建设示范工程);优化碳排放认证机制,建设绿色零碳工业园区等我们也关注行业标准的制定。我们建议加快建立中国环境产品声明标准,促进双循环发展;推动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此外,金风科技也积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建议充分发挥风电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在全国实施“百县千村万台工程”;建议持续加强边疆教育事业发展,为边疆稳定大局打好基础。华夏能源网:您如何看待“3060碳目标”?对落地“3060碳目标”,你有哪些好建议?武钢: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可再生能源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发展可再生能源有了更大的支持。未来国家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快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更大发展机遇和光明前景。风电行业也正式进入发展快车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需要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发生深层次变革,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强有力的举措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持续推动经济和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一是坚持低碳发展战略,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二是加快产业转型,不断提高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三是坚持能耗双控制度,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四是加大技术研发,加速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应用;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健全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华夏能源网:在“3060碳目标”下,风电行业发展面临着哪些改革、发展难题?武钢:截至2020年底,风光发电量在我国发电总量占比不到10%,与其作为推动能源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力军的地位极不相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风光发电已进入平价时代,足额消纳是保障发电企业生存的关键,而当前绿电消费的保障机制和制度较不健全,强化绿电消纳保障制度、出台与配额挂钩的绿证强制认购机制、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提高绿电消费意识等迫在眉睫。第二,碳排放认证机制仍待优化:当前电力行业采取的碳排放认证方式为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认证,该方式难以准确量化新能源绿色属性,对优化东西部产业布局,改善新能源资源禀赋和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问题产生掣肘。第三,专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平价时代的到来使得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定势,行业“倍速发展”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获取更加迫切。风电产业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风电产业链较长,涉及多学科范围比较广,随着风电产业规模化、全球化发展,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风电行业人才发展迫在眉睫,如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第四,突破技术壁垒:要鼓励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着力破除壁垒,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比如“低碳能源+交通”、“低碳能源+建筑”、“低碳能源+旅游”、“低碳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共同体,构建新形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华夏能源网:过去5年公司在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武钢:金风科技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亲历者与创新的推动者,是国内最早进入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领域的企业之一。金风科技自成立以来,始终长期致力于成为全球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解决方案的领跑者,全力打造“数字化金风”、“多元化金风”和“国际化金风”。过去5年,金风科技不断追求卓越,打造产品的绿色竞争力。2021年1月,金风科技携手全球权威的第三方机构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了GW155-4.5和GW136-4.2两款风机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发布中国首个风机环境产品声明。声明显示,两款风机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单位发电量对应二氧化碳排放仅为7.25克/千瓦时和8.04克/千瓦时,不到火电的1%。在低碳排放之外,两款风机在分别运行6个月和6.4个月后所产生的能源量便可抵消其在全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能源量。金风推进多元低碳业务布局,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在风电业务基础上,全面构建综合能源服务能力,实现自身多元化发展。金风还致力于绿色产业链协同,通过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入驻区域风电产业基地的方式,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为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华夏能源网:您如何看待十四五能源产业发展?未来五年,公司有哪些规划和目标?武钢:“十四五”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十四五”期间,“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要落到实处。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面对的是国家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两个新的奋斗目标。我国能源发展由清洁高效进入降碳节能的新阶段。在中国推动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主力军,风电企业有能力也有义务承担关键的支撑作用。金风科技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对碳中和带来更大贡献:其一,是推动风电产业链的联合创新和集成创新;其二,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与风电结合的创新;其三,是跨界、跨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合创新。02建议从政策端保障绿电的市场地位,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绿电消纳保障、激励和考核机制,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建立公平公开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以及绿电相关认证标准与认购机制。鼓励绿电企业使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使用、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碳中和示范工程,对现行碳排放认证机制进行优化,鼓励新能源基地周边直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优化东西部产业布局。构建百个碳中和绿色城市示范,构建绿色能源结构,引进先进低碳技术;建议落地千个绿色园区示范项目,明确园区建设思路,建立产业绿色化目标;实施万个绿色乡村建设示范工程,因地制宜保障农村能源供给及电网建设。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在开发过程创新合作经营模式,探讨村集体以土地、现金、劳动力等各种现有资源入股的方式,多措并举确保村集体收益。同时将风电与区域旅游开发、新能源特色小镇建设、民生改善工程等相结合,使当地村屯和居民切实从中受益。建议出台绿色用电的碳排放认定机制和核算办法,支持新能源直接接入工业园区模式发展,获得地方发展经济指标;鼓励新能源基地周边直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鼓励以“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取代“低电价”模式吸引产业落地。20、大自然家居董事长佘学彬:行业首家获碳中和证书,智慧“碳”索健康家居佘学彬表示,时代在变革,“节能降碳、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围绕“健康家居、智慧‘碳’索”,大自然家居在接下来将朝着以下五个方面努力:一是持续产品创新,实现全体系的环保产品升级;二是提供一站式整装服务,让客户享受看全过程的无忧选购服务;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全覆盖的绿色家居产业;四是深化大家居战略,提升全空间环保生活体验。五是与同理念的房地产开发商共同使用推广碳中和产品,共同担环保责任及社会责任。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据悉,大自然家居成立27年来坚持以“担环保责任、普健康生活、做健康家居”为企业使命,致力于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之道,既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效益,又努力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以切实行动积极践行碳中和。佘学彬表示,在原材料方面,大自然家居通过严格遵守WWF和FSC森林砍伐认证,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木材是地板企业的主要原材料,与钢铁、石油等化石资源相比,木材属于可再生资源,本身具有环保属性。不过,与人们一般想象中的木材企业砍伐森林并不完全一样,林业行业的本质实际上是“资源循环型产业”。根据FSC森林认证规定,我们将林地分为25-30个分区,采用轮伐机制,每年采伐不超过一个分区,保证森林有充足的时间恢复更新。截至2021年6月,在秘鲁、加蓬自购林地达75万公顷。在生产方面,大自然家居响应“双碳”战略,率先通过碳中和认证。大自然家居中山工厂于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产生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为5144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的量化过程遵从国际ISO14064-1的要求,碳中和过程遵从根据BSI(英国标准协会)宣布制定公共可用规范的PAS2060碳中和承诺新标准,上述温室气体排放基于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的核证减排量(VCUs)完成碳中和。2021年9月14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根据碳中和核查程序向大自然家居颁发《碳中和证书》,这是家居行业首个的碳中和工厂,意味着大自然家居创造了家居行业首个实现碳中和的“零碳”工厂。另悉,大自然家居坚持公益植树,承诺“砍1棵树,种10棵树”。“为地球充植”公益植树活动从2006年至2021年已经连续持续了15年,累计向中国绿化基金会捐款2000万元,在国内外18个地区,种植26片生态林,公益植树超过81万棵,植树面积超过106万平方米,持续推动“中国绿色版图工程”。据了解,大自然家居旗下有:大自然地板、大自然木门、大自然环保家装、Nature原装进口地板等多个品牌产品。公司连续多年获评“亚洲品牌500强”。2020年品牌价值为758.23亿元。大自然地板产品备受消费者喜爱,零售销量第一。大自然实木地板、强化地板销量第一。大自然家居2020年品牌价值为758.23亿元佘学彬现场表示,早在2010年,大自然家居在全球代表中国企业,第一家推出大自然零碳地板,并获得国际零碳专业委员会认证的“碳中和”、“2010年中国低碳消费首选(品牌产品)等荣誉证书。据悉,大自然零碳地板在同年铺进了上海世博会零碳馆,这也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同时,大自然家居通过芝加哥碳汇交易所从亚马逊雨林购买碳汇,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碳中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碳产品。除了零碳地板,大自然家居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环保健康家的需求,推出了零醛智造产品、大豆胶环保地板、零零漆、水性漆木门等。大自然地板多个品类产品获得儿童安全级产品认证证书。结语:碳中和目标下,地板行业需有担当!众人拾材火焰高,佘学彬表示,未来,大自然家居将继续严格围绕低能耗、高效能、低排放等不断进行创新与尝试,为中国所承诺的“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目标做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希望通过合作,携手为全球用户提供更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共创美好未来。21、国能中电董事长白云峰:液态阳光技术助力碳中和中国发展网讯如何通过低碳技术更好的实现碳中和,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液态燃料,“液态阳光”发展日益受到各国重视,被视为解决二氧化碳减排甚至达到碳中和的理想途径。所谓“液态阳光”,是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电解水生产氢,并将二氧化碳与氢合成为甲醇等便于储运的绿色液态燃料。日前,盘古智库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举办“低碳技术助力碳中和——液态阳光技术分享”研讨会,盘古智库执行理事长、国能中电能源集团董事长白云峰担任主讲嘉宾。白云峰表示,“液态阳光”构想的提出,可以应对未来化石燃料枯竭的能源需求和气候变化,是一条“通向零排放的重要路径”。“十四五”期间国家要求对钢铁,包括化工行业要求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对大气污染治理有很好的推进作用。节能减碳是对整个工业化进行调整,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很大产业。如何能够把现在的能源消耗降低下去,如何能够使用新型能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业化过程。能源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各个工业的血液,能源一直作为影响人类各方面发展路径的重要基础,能源改变带来时代的改变,碳达峰碳中和从根本上讲是要更好地利用太阳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各国都在找各自不同的解决路径。未来基础能源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原来依靠对自然界的开采,获得煤炭或者石油,这种含碳的化石燃料,未来成本越来越高。无论是太阳能、风电还是其他可再生能源,都是太阳能的一种体现形式,怎么样用好,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白云峰表示,更好的资源化路径是利用生物质产生天然气、有机肥和非常有作用的绿色二氧化碳,用于和氢能使用的原料,就是生产“液态阳光”。液态阳光即生物甲醇,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燃料,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氢的介质,它还是非常好的甚至是超越化学储能的一种能源储能介质,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经济性的化学化工或者新能源的燃料。实现“3060”双碳目标,需要氢的大规模使用,要具备低成本和可运输性和可储存性,这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很多城市布置了甲醇汽车,利用灰氢和蓝氢。比如陕西省西安市有大量的甲醇车储备,在临潼区布置了大量的甲醇车和甲醇站。白云峰希望“液态阳光”技术下一步能够做成工业化。在产生沼气过程中,55%是甲烷气,提纯出来以后变成天然气直接使用,另外45%是二氧化碳气,纯度很高,达到96%,是作为“液态阳光”生产非常重要的原料。把生物质项目的沉默成本和新能源的沉默成本组合起来以后可以生产出来“液态阳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再生利用项目。同时还产生有机肥,有机肥发酵以后是非常好的农业原料。白云峰认为,液态阳光方案具有几个大的优势:第一是能够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能够固化;第二是环境友好;第三是运输成本,500公里范围内费用非常低。22、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聚焦碳中和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光伏储能大有作为随着能源环保政策推进,中国展现出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责任,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发展全面提速。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但在曾毓群看来,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大,规模化并网影响电网稳定运行。新能源储能模式将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并网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储能系统作为能源存储转换的关键,可以提高多元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可调性,是构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曾毓群表示,"十四五"期间,电化学储能在未来我国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越发凸显,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离不开储能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改善。但就实践情况来看,还存在些许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研究,各方规划统筹协调性不足;二是市场机制不成熟,影响投资热情;三是政策滞后,市场陷入低价竞争,劣币驱逐良币。针对上述问题,曾毓群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避免资源无效配置。二是加快电力市场改革,形成"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化长效机制。三是制定和完善储能标准体系,确保储能高质量应用。四是出台政策推动储能云平台建设,支撑电化学储能的充分利用共享化和互联网化。五是大力推广新能源发电并配套建设大型储能电站,促进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锂电池知识产权保护任重道远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锂电池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时有发生,企业维权较为困难,国内外新能源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就当前锂电池企业知识产权维权存在的难题,曾毓群介绍,首先是取证难,维权成本高。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在一个案件中锂电池制造商通常公证购买至少两个车型,每个车型至少两辆,费用高昂。如果涉嫌侵权的锂电池装载在大巴、重卡、轮船、飞机或储能电柜等产品时,权利人还面临无法取证的困境。其次,企业面临维权周期长,无法匹配锂电池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诉讼前期准备、一审、二审,整个案件全过程可能需要三年左右时间,相对锂电池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严重滞后。第三,商业秘密维权困难。此类案件通常需要到对方的厂房或办公点取证,但在实践中,法院当前的取证力度相对较弱,如遇对方不配合则法警无能为力。依靠公安机关取证也存在立案门槛高以及办案经验不足的问题。为此,曾毓群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强锂电池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一是深化证据保全制度规则,降低举证阶段的难度和维权成本。二是建立知识产权特别审理程序等提高审理效率,缩短审理周期。三是建议加快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出台。从而切实服务于企业维权的需求,解决企业维权举步维艰的困境。23、哈尔滨电气董事长斯泽夫:以电力安全为核心推进碳中和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引起代表委员热议。能源行业如何加快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哪些挑战?全国政协常委、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势必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承担更重要的历史使命,但就我国“富煤、少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必须要解决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和波动性问题。充足稳定持久进行安全的电力供应,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为此,斯泽夫建议以电力安全为核心,推进我国碳达峰规划,有序减少火电。“十四五”期间我国应该加大新能源产业力度,逐步替代火电。同时,由国家能源局在坚持全国统一一盘棋的前提下,统一制定全国的“碳中和”十年规划,统筹推进“碳中和”。科学处理碳中和过程中的地区差别问题“不论是碳达峰碳中和,还是让绿水青山焕发‘金山银山’新活力,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现在的问题是,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现状下,怎样把我们的禀赋用好。”斯泽夫坦言。“我们应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兼顾好能源安全保障。特别是在北方极寒地区,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产业比重过大,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能源安全风险。”斯泽夫表示。基于此,斯泽夫在一项提案中建议以电力安全为核心,推进我国碳达峰规划,有序减少火电。该提案中还指出,应科学处理“碳中和”过程中的地区差别问题。“我国的能源资源分布呈现资源富集区与电力消纳集中区不匹配的特点,‘三北’等地区资源富集但用电量小,中东部地区资源不集中但用电量大。”斯泽夫指出,针对不同地区建议采取不同政策,特别是电力需求量大的地区,应保证一定的传统化石能源比例,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并通过建设清洁高效燃煤机组和实施在役机组延寿等方式,最大限度控制碳排放。对于承担碳排放责任较大的省份和地区,国家应该给予政策的补贴。此外,该提案还建议进一步解决新能源稳定性的技术问题。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促进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进步与发展,大力支持储能技术研发和实践,重点解决好日常高峰低谷调峰、季节性调峰问题,以及极寒等特殊情况下的能源安全稳定问题。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推进能源转型“装备制造业的创新首要围绕能源发展的需要。”斯泽夫表示,在能源转型进程中,装备制造业的转型要更先一步,围绕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施以创新之力。哈电集团现已形成核电、水电、煤电、气电、电气驱动装置、电站交钥匙工程等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发展之路。在斯泽夫看来,“装备中国”的任务已经完成,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如今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不但占据了国内市场,还已经大踏步走出了国门。“事实上,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工程能力、生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但创新、品牌等方面短板明显。”斯泽夫表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而且往往要在一个圈子里建立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如供应商、渠道商等方方面面,运行成本高。“去年,我们的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了融资租赁公司,并进军海外中高端电力市场,上线‘互联网+服务’电站服务平台。”斯泽夫说。此外,斯泽夫认为,发展海上风电是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对于提高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率,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加快发电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24、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实现双碳能源电力行业将承担主力军作用舒印彪表示,第一,中国的新能源实现了快速发展。到2020年底,中国的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了2.8亿千瓦和2.5亿千瓦,这占世界的风电、太阳能累计发电装机的34%和33%,都在世界首位。中国新能源已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产业链和供应链,海上风电现在最大的单机达到了1.2万千瓦,光伏210毫米硅片大尺寸组件最大功率达到了670瓦,新能源发电成本显著下降,近10年陆上的风电光伏发电的成本分别下降了40%和82%。第二,中国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加快以电代煤、以电代油。2016年以来,累计电能替代电量超过了9000亿千瓦时,建成了覆盖全国主要高速公路的电动汽车城际快充网络,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了500万辆,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7%,在过去10年增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第三,特高压有力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特高压是先进的输电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占地省的显著技术优势,是西部大型水电新能源基地开发外送的关键技术。这10年来,特高压累计投资了9150亿元,建成了13回交流特高压和16回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年输送电量达到4500亿千瓦时,其中70%都是可再生能源。依托特高压大电网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基地化、规模化的开发,在西南地区的金沙江、雅砻江等领域建成了4个水电基地,在中国的三北地区,甘肃、新疆、宁夏等省份建成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8个,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建成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8个。第四,煤电实现清洁高效利用。他表示,86%的煤电机组都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全国的供电煤耗现在是305克每千瓦时,过去10年下降了每千瓦时28克,这相当于年减少煤炭消耗1.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亿吨。同时优化存量控制增量,煤电装机占比历史上首次降到50%以下,大力发展垃圾发电、污泥耦合发电,同时建成9个煤电CCUS示范项目,年二氧化碳普及能力达到了40万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行业将承担主力军的作用舒印彪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行业任务最重、责任最艰巨,也将承担主力军的作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是113亿吨,能源领域碳排放是98亿吨,占到了87%。其中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是42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7%。对此,舒印彪表示,“再电计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实施再电计划就是要在能源生产侧实现清洁替代,在能源消费侧实现电能替代,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路线,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电是现代能源系统的中心,我们就是要在生存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可再生。在消费侧,工业、交通和建筑等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是大幅提升电气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控碳、脱碳,在传统电气化基础上实现高度的电气化社会。”舒印彪指出,我国正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传统电力系统将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变。过去一百多年来,电力系统已经形成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技术体系,在规划运行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成熟的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障了可靠的电力供应。而未来,我国将加快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变,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将发生变化:高碳电力系统变为深度低碳或零碳电力系统,以机械电磁系统为主变为以电力电子器件为主,确定性、可控性连续电源变为不确定性、随机性、波动性电源,高转动惯量系统变为弱惯量电力系统,“这都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挑战。”,他说。新型电力系统有四个基本特征广泛互联是首要舒印彪介绍了新型电力系统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广泛互联。“要形成更加坚强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发挥大电网优势,获取季节差互补、风广水火互调和跨地区、跨领域补偿调节等效益,实现各类发电资源充分共享和互为备用。”第二,智能互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智慧化、互动化,改变传统能源电力的配置方式,由部分感知、单向控制、计划为主转变为高度感知、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第三,灵活柔性。新能源要能够主动平抑处理波动,成为电网友好型电源,要具备可调可控能力,提升主动支撑性能。电网要充分具备调峰调频能力,实现灵活柔性性质,增强抗扰动能力,保障多能互补,更好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第四,安全可控。以实现交流与直流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建设新一代调控系统,筑牢安全三道防线,有效防范系统故障和大面积停电风险。舒印彪指出,“清洁低碳转型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科技企业界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共享合作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产学研协同,加快突破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前瞻领域重点攻关高效率、高安全的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高效光伏发电材料、新型绝缘材料、超导材料等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要攻克CCUS高效率、低成本的新能源发电,大规模海上风电、虚拟电厂、主动需求响应等电力系统技术。”25、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风光储氢再出发目标碳中和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作题为《风光储氢再出发目标碳中和》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尊敬的各位领导、行业同仁、线上参会的全球光伏行业专家代表、媒体朋友、云端的网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我们第15次相会在SNEC大会的现场,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后,光伏行业在人类向着零碳社会迈进的重大历史性节点,而召开的一次盛会。15年来,SNEC从最初的默默无闻,走到了今天代言全球光伏行业发展高度的位置;从当年的“摆摊设点”、小打小闹,发展成为了互动全球的院士专家与从业者,涵盖光伏、储能、氢能、燃料电池、绿色交通、智能电网等诸多领域的“光伏达沃斯·嘉年华”盛会。更令人惊喜的是,展会面积达到了20万平方米的最大规模,参展企业超过3000家,几十个国家3000多名行业精英同时参会。在这背后,折射的是行业的进步,时代的巨变。今年3月份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光伏正式被定义为“未来主体能源”,光伏产业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历史性一跃”。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全体光伏人,面对行业一波又一波的起落变化,历经千辛万苦,依然坚定信心、初心不改,共同努力推动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亚洲光伏产业协会,并以本届SNEC大会执行主席的身份,向以开拓奉献的实际行动,书写全球光伏发展史的每一名成员,表达由衷的敬意。同时,向出席本届大会的所有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站在“'双碳'目标”的历史新坐标,光伏产业正阔步迈向前所未有的新发展阶段。下面,结合全球光伏产业现状与未来趋势,我向各位汇报和分享一点看法。一、全球“碳中和”行动,将推动光伏产业迎来“黄金三十年发展期”。最近几年,地球进入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和疫病高发期,大自然不断向人类敲响警钟。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就像企业需要转型一样,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也迫切需要“十年转型期”。在人类社会急需控制气温升高、防御气候变化灾难的特殊时刻,通过“碳中和”的方式,维持生态平衡,给子孙后代留下生态资产,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发展共识。去年9月至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双碳'目标”一系列重要宣示及讲话,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系统和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发生重大变革。日本、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相继承诺,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洲拟将2050年实现“碳中和”写进法案;美国拜登总统上台第一天就宣布重返《巴黎协定》,承诺到2050年让美国实现“碳中和”。截止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目标,大部分计划在2050年左右实现。5月27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全面部署各项相关工作,再次强调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根据全球“碳中和”步伐,同时结合能源变革趋势来看,未来30年间,电力将是最主要的终端能源消费形式,而九成以上的电力,将由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来供应。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将占据“半壁江山”或者六到七成,甚至更多。全球光伏装机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总装机容量将达到现在的20倍以上。在综合实力连续多年领跑全球的基础上,中国光伏产业将在“碳中和”时代继续引领世界。当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之时,中国光伏装机容量有望达到现在的70多倍或者更多。以中期视角来看,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全球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根据相关官方数据推算,届时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将达到1000GW左右。“十四五”期间,中国每年新增装机也将在80GW左右,累计新增400GW左右。全球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将在250GW左右,累计新增1000GW以上。年初至今,中国政府十多个部委密集发文支持,从中央到地方释放多重利好,光伏被写入20多个省市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光伏产业承载全新使命再出发。去年在这里,我曾经讲到,“后疫情时代”的光伏产业虽然会有短暂的波动,但基本态势是稳中向好,迈向新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步迈入负利率时代,相关政策利率和存准率下调,光伏发电的经济性越来越强,再加上零碳经济对光伏的呼唤,光伏全面告别补贴、需求全球共振、从平价走向低价,助推“碳中和”的“黄金三十年”已经到来。二、“碳中和”正在催生一场“硅基能源”取代“碳基能源”的清洁替代革命。当前,随着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透支和破坏,地球上储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碳能源逐步走向枯竭,决定了人们必须选择一条从高碳到低碳,从低碳到脱碳,再到零碳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与“碳能源”日渐枯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硅能源”的有效利用才刚刚开始。硅是除了氧气之外,地壳表层最为常见的元素,广泛存在于岩石甚至是普通的沙粒之中,而且硅的性能稳定,提纯技术成熟,作为“光伏和半导体产业的火车头”,是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是未来能源的主力军。能源转型的实质,是以“硅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碳能源”。“硅能源”的科技创新革命,将从材料端向下延伸,带动新一轮新能源应用革命与装备革命,打破人类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更好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在“硅能源”驱动能源转型的黄金赛道上,能源供给的清洁化是关键,硅基材料革命带动光伏低价上网,是关键之中的关键。过去十年,光伏度电成本下降了90%,现在中国近80%的区域,抛开非技术成本的话,光伏发电在供给侧的实际成本已低于煤电。平价上网已经不是问题,稳定可持续的平价,以及低价上网才是重点。去年5月份,青海的光伏上网电价达到了两毛二。在全球范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光电价格已低于火电。阿联酋、卡塔尔、印度等国家,光伏中标电价不断打破最低纪录。今年4月,沙特爆出1.04美分的光伏新低价。年初以来,我跟不少行业同仁也进行了交流,大家普遍认为,光伏电价普遍到达1毛5左右,储能到达3美分左右时,将意味着我国在能源供给侧和用户侧,同时实现转型替代的一个“拐点”。现在看来,这个“拐点”很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间就将实现。截止目前,中国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58%的多晶硅、93%的硅片、75%的电池片、73%的组件。在光伏低价上网时代,中国仍将依靠技术、材料、市场等优势,在全球扮演“硅能源”产业的领军角色。“'双碳'目标”之下,从平价走向低价的光伏电力,将成为新能源中的“第一能源”,同时也将成为氢能时代的“一次能源”。一方面,光伏发电搭配储能解决方案,与特高压、智能电网一起,组成新型电力系统“发、送、用”的完美“金三角”,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放大长板,补足短板,形成新型能源系统的闭环。另一方面,“硅-光-氢”的新组合将焕然登场,利用光伏电解水制备氢气,实现以绿氢为代表的“气体能源”的无碳化生产、传输、消费和多次利用,也将成为复合型清洁能源供给的主流模式之一。零碳经济时代,随着光伏发电的经济性优势越来越强,以及光伏制氢技术的日益进步,地球上的沙漠将摇身变为“能源聚宝盆”,通过“光电大走廊”“氢气大走廊”进行跨区域链接,造福人类社会。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而且还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影响到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气候干旱的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荒漠化更是严重,沙尘污染带来的“橘黄色的天空”,一次次取代了我们头顶上的蓝天白云。在“碳中和”时代,“光伏治沙”将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治沙模式并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合一”,推动戈壁沙漠变成“塞上江南”。三、面向未来,光伏前沿科技是推动践行“'双碳'目标”庄严承诺,同时助推完成能耗“双控指标”的有力途径。“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时期。“'双碳'目标”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变革,要求各地政府和企业必须算好“经济账”和“生态账”两本账,严格按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单位GDP能耗强度控制,这两大约束性指标来发展经济、经营企业。今年全国“两会”以来,各地陆续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与路线图,20多个省份的“绿色新政”中,大多数都将“双碳”“双控”工作结合在一起,严控高耗能行业和新投产项目能耗快速增长,严格执行能源消费等量置换等节能审查制度,落实“双控”考核指标任务,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碳资产越来越昂贵、能耗指标越来越稀缺的同时,光伏作为“'双碳'目标”背景下的明星产业,在“碳足迹”方面理应率先作出表率。按照欧盟委员会产品环境足迹计算方法,光伏上游制造环节占据了光伏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80%到95%。这也同时意味着,光伏科技进步将首先落脚在光伏材料制造方面,从源头开始降低“碳足迹”。换句话来说,“十四五”期间,综合能耗更低,单位GDP能耗强度更具优势的光伏前沿科技材料,以及相关中下游产品,将以“光伏科技组合套餐”的形式,寻求效率、成本和零碳技术方面的协同突破构成满足“碳中和”工艺要求的光伏产业完美解决方案。从去年SNEC至今,210大尺寸硅片、高效叠瓦、异质结、钙钛矿、PERC+、TOPCon、HJT电池等光伏前沿科技百花齐放,单晶方面,N型TOPCon电池、P型TOPCon电池、HJT电池等主流技术不断刷新纪录,向全世界展示了“‘双碳’目标”之下,中国光伏集体创新的最新成果和豪华阵容。颗粒硅方面,5月29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根据相关核查程序,为颗粒硅颁发了首张碳足迹证书。证书显示,每功能单位颗粒硅的碳足迹数值仅为20.7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这是5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文以来,颗粒硅获取的国内首张“碳足迹身份证”和权威鉴定书。这个数值大大刷新了德国瓦克此前所创下的全球最低,每功能单位57.55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的数据。尽管瓦克的碳足迹是由国外机构认证,但依然可以说明颗粒硅在碳排放大数据方面的绝对优势。相比较于传统工艺生产的棒状硅大多在70-90之间的碳足迹数值而言,在碳减排方面下降了3-4倍。这个数据与颗粒硅在综合电耗方面的优势也完全一致。目前,每公斤颗粒硅的综合电耗18度,很快将降低到15度。在硅料生产环节,1GW颗粒硅可减排13万吨二氧化碳,较传统工艺降低74%,各项指标均符合并领先于“碳中和”工艺要求。对未来的光伏产业来说,科技的意义在于孵化出好产品,让制造成本更低、应用效率更高,尤其是在“碳排放大数据”方面表现更优异的创新方案,更好更快地助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光伏新科技也将因为“双碳双控”的需要,必将获得国家层面在项目评估、知识产权、政府采购、融资服务等方面的制度支持、政策支持,同时也一定为市场所接受、政府所支持、社会所认可。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光伏产业走到今天,一路风雨兼程,一路砥砺前行,曾经拥有无限荣耀,也曾经倍受质疑,经历过繁荣发展,也经受过低谷攀爬,非常不容易。在“双碳双控”的时代背景之下,光伏在与多种新能源发电形式的比对、考量中,因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被国家意志所加持,被全世界的绿色发展之路所倚重,光伏产业以及全体光伏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一名光伏行业的老兵,借助今天SNEC大会的机会,我也在这里简单提几点建议: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习近平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唱响“碳中和”时代的光伏发展主旋律,以大作为体现大担当。光伏是实现“碳中和”的“首选项”和“优选项”,全球认可光伏,国家力挺光伏,时代选择光伏,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和认可,让所有的努力都与世界的期待保持一致,所有的行动都与国家的政策导向保持一致,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光伏优势,践行责任和担当。在乡村振兴方面,发展乡村户用光伏,推广乡村电能替代,推动农村充电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用能电气化水平,为气化乡村、电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赋能。在“一带一路”方面,以光为媒,创新后疫情时代能源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推广和输出中国光伏在区域扶贫、生态修复、光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光和热。我们要努力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维护来之不易的行业发展成果;通过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优势,夯实光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严格强化行业自律,按照市场化、法治化规则有序发展,以多样化互补和共荣,规避同质化竞争和“一哄而上”带来的结构性失衡。全体光伏人携起手来,着力建设和提升行业形象,避免行业大起大落、大冷大热的剧情再次上演,确保光伏可持续高质量健康发展,为推动“碳中和”目标尽早实现做出有力的贡献。二是拓宽边界、链式延展,依托“碳中和”的“中和之道”,让光伏从“单一行业逻辑”走向“碳中和共生体系”,重构新时期光伏发展新模式、新空间。光伏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产业,而是“碳中和”体系不可缺少的生态价值共建者。“碳中和”的“中和”是排放、吸收的“两头对等”,即一定时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与碳吸收、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等“负排放”总量的中和。通过光伏发电“播种阳光”和植树造林一样,都是碳素中和、净零排放的优选途径。生态环境部17号发布碳交易的三大管理文件之后,全国碳市场系统联调测试随即开启,6月份或将正式启动。传统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八大行业,水泥、电解铝等20多个子行业将逐步纳入碳市场。在此背景下,光伏毫无疑问将更多地扮演“中和者”和“连接器”的角色,链接五湖四海、各行各业。背负“碳达峰”“碳中和”使命的光伏,将陆续打破边界约束,嵌入石化、化工、储能、交通、建筑、制氢等其他产业,形成“碳中和”新物种、新业态、新经济。比如,中石化加油站借助光伏+,探索“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从“卖油郎”向“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升级转变等,就是很好的尝试。在往年的SNEC大会上,我曾分享过“跳出光伏看光伏”的观点,事实证明,决定光伏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产业向内外两端延伸的链接能力。共生,才能共赢。在跨界、复合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的拥抱与合作。三是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以技术的先进性和模式的创新性,在零碳经济时代引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双碳'目标”已成一种倒逼机制,科技迭代的速度,以及模式创新的程度,决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早晚。未来几十年,“'双碳'目标”将深刻地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将在零碳社会的进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以往的创新不同的是,这场创新是以“零碳科技”为核心,以“零碳经济”为驱动,以“碳指标”为检阅手段,而进行的一场系统创新、综合创新。光伏产业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以产、学、研、用、金融、服务一体化等形式,缔结“'双碳'目标”生态联盟,进行协同创新,以产业链合作的形式,加强产业技术集成耦合创新,协力攻关黑科技项目和关键共性技术,联合进行市场化验证等方式,打造零碳光伏产业联合体,大力发展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应用,携手推动产业迈向零碳产业价值链更高端,推动“'双碳'目标”尽早实现。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光伏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让生命在太阳底下发光发热,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事业。“'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所有的光伏生态共建者都将大有可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一起携手,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关乎生态文明建设,让地球家园变得更美好的主题行动中,书写绿色的创新篇章!26、新乡化纤董事长邵长金:聚焦碳中和倡导绿色发展在“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碳排放大户——纺织行业将面临挑战。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化纤董事长邵长金将提出他心中的“碳中和”愿景:作为全球最大的再生纤维素长丝生产企业之一,新乡化纤将提前2年实现碳排放达峰,2035年实现40%碳减排,在2055年实现碳中和。邵长金说,绿色、低碳、环保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长期发展和生存的通行证。他将从倡导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可生物降解材料发展与应用等方面提交建议。提倡充分利用再生资源2020年9月,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纺织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该如何迎接挑战?“作为全球领先的再生纤维素长丝生产企业,我们积极与全球产业链伙伴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而行动。”邵长金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努力在2028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35年实现40%碳减排,在2055年实现碳中和。具体而言,新乡化纤将开展三大步骤为主的一系列行动。首先是加入“气候创新2030行动”,设定符合《巴黎协定》和中国自主贡献目标的行动规划;其次是落实《巴黎协定》和“气候创新2030行动”的脱碳路线图,定期开展碳信息披露;再次,新乡化纤将加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组,启动零碳产品开发计划,争取2022年推出零碳再生纤维素长丝,降低向客户的供应链碳足迹输出。“这是我们的决心和应有担当。”邵长金说,新乡化纤将以新发展理念,打造“原材料可再生、制造过程绿色化、产品可降解”全过程绿色环保的新型产业。邵长金建议,要把绿色、环保、低碳发展模式融入到产业发展中,在产品方面提倡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实现产品的可降解与循环使用。建议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支持力度今年,邵长金依然关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话题。他说,传统制造业不等于落后产业,相反,它承载了人类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永远不会过时,只会与时俱进。“将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智能化相融合,形成强化版的‘中国制造’传统优势,这是中国经济坚实发展的基础所在。”邵长金介绍,新乡化纤属于传统产业,近些年在传统制造与自动化、智能化的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需要在政策、法规方面予以支持和解决的问题。他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支持和引导的力度,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纺织行业在内的部分传统制造业恢复加快,行业景气度不断攀升。邵长金表示,这是在内需增长、政策助力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下形成的,将会呈现长周期、高质量增长的趋势,其产生的效果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的贡献与影响。他表示,中国企业要抓住此次发展机遇,进一步筑牢传统优势、强化“中国制造”优势、推动创新优势,为中国经济强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推动中国成为新经济的开创者、新规则的制定者。“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新乡化纤将继续深挖生产潜力,加大技改力度和速度,实现高质量、满负荷、低成本发展。”邵长金称,下一步公司将加快项目建设,优化工程装备,采用先进工艺,力争在发展中实现迭代升级,早日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升华,激发传统产业的新活力,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27、农银理财马曙光:实现碳中和将带来机遇与挑战马曙光表示,从资管行业来看,实现碳中和对理财行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也迎来了重大的挑战。积极布局碳中和既体现了理财行业践行绿色金融的政治担当又有助于推动行业的转型进程,它的重要机遇主要来自于碳中和带来的多方面投资机会。理财业务是碳中和领域合适的投资载体,将有力地推动理财业务的转型发展。碳中和孕育的新技术、新能源、新科技对具备资金与治理优势的理财行业而言是非常重点的布局领域。马曙光指出,实现碳中和对理财行业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以新能源新技术为代表的绿色项目投资风险大,对理财行业的投研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理财行业需要不断加强科技投研风控等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二,理财产品还不能完全适应碳中和的投资需要,一方面碳中和是长期目标,更需要中长期资金,大部分理财产品期限不能满足长期限投资的需求。另外一方面,目前ESG产品多样性和流动性相比发达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第三,绿色投资理念在国内尚未成为主流,投资者对绿色投资长期价值缺乏了解。长期以来农银理财一直在积极努力对接绿色项目,倡议构建碳中和行业的标准,加强绿色标准工具的研发工作,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马曙光介绍,农银理财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了农银理财三融一体的模式,同时强化合作,构建理财支持绿色低碳。具体内容包括,全力推动行业碳中和的投资标准制定;搭建碳中和投资信息共享平台;立足理财自身特色和优势,以创新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本届峰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南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福建武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金司南金融研究院承办。28、国网甘肃电力董事长叶军:在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中勇当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近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署名文章,为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助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路径。甘肃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大屏障。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用好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基于甘肃特殊的资源、战略、区位优势,国网甘肃电力在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转型中的功能作用更加突出。一是能源资源富集。甘肃“水火油气风光核”等能源种类齐全,风能、太阳能等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2亿千瓦,高比例清洁能源电力系统建设初具雏形、潜力巨大。甘肃现有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分别达42%、21.6%,均排名全国前列,新能源利用率95.28%,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二是重大战略叠加。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为甘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带来一系列政策红利及新的发展机遇。三是区位优势明显。甘肃是西北区位中心,甘肃电网是西北电网的功率交换枢纽,也是西北清洁能源向中东部地区输送的重要能源通道。四是政企关系融洽。今年2月25日辛保安董事长与甘肃省省长任振鹤会谈并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系列共识,开创了互利共赢的发展新局面。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网甘肃电力将认真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系统观念,放大比较优势,应对挑战,重点围绕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发展、电力市场等关键领域,从电价空间、风光规模、火电支撑、新能源利用率、特高压布局、电网储能比例、抽水蓄能调峰资源、电网投资等方面解放思想、创新突破,以“六个加快、六个全力”推动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甘肃落地实施。一是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全力提升甘肃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以基本建成能源互联网为目标,推动电网形态、技术、功能、价值全面升级,加快建设以特高压和超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各类电源和多元负荷协调发展的坚强送端大电网,促进甘肃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祁韶特高压直流工程利用效率,全力推进陇东特高压直流工程项目年内核准开工,推动河西第二条特高压直流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跨区跨省输电能力提升至4200万千瓦以上。重点实施750千伏主网架加强工程,持续巩固甘肃电网在西北“坐中联四”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省间互联互济能力。大力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推动配电网转型升级,着力提升配电网对新增负荷、分布式电源等的承载能力和适应能力。二是加快推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全力提升系统调峰能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到“十四五”末,甘肃新能源装机将超过5000万千瓦,占比超过50%,给电力系统调峰带来严峻挑战,迫切需要从常规电源配置、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需求侧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力,实现由“传统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互动”转变。有序推动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深入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动煤电机组逐步由电量型向电力型转变。加快祁韶、陇东直流配套电源建设,推行“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与消纳。全力推进玉门昌马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将黄河上游甘肃段及武威、张掖、陇南地区相关抽水蓄能站点纳入国家规划。加强需求侧管理,充分挖掘负荷侧资源参与电力系统调峰和需求侧响应的潜力。三是加快建设并融入统一电力市场,全力扩大清洁电力外送规模。受甘肃经济发展条件限制,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有限,大力开拓省内、省外两个市场是能源电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立足甘肃新能源高占比市场实际,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市场体系,推动建设现货“双边”市场,完善辅助服务市场,确保各类市场协调健康发展。依托大电网、融入大市场,深度挖掘通道、电源等资源利用率,探索风光水火打捆外送交易模式,扩大陇电外送规模,力争“十四五”期间甘电外送累计超过3000亿千瓦时,较“十三五”增长84.5%以上,新能源市场化消纳占比达到60%以上,让甘肃绿电在全国走得更远、更广,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四是加快实施“供电+能效服务”,全力拓展电能替代广度和深度。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用能方案,助力提升终端用能效率。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扩大农业生产电气化、特色产业电气化、农村生活电气化规模。服务敦煌、武威和金昌等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零碳”城市及“零碳”产业园建设。加快省内充电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十四五”期间,电能替代总电量达到800亿千瓦时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推动能源消费高效化电气化。五是加快与“双高”“双峰”相适应的关键技术攻关,全力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立足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需求,针对甘肃电网日益凸显的“双高”“双峰”运行特性,开展新能源主动支撑、虚拟电厂及高比例新能源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究,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推进大规模储能与网源荷互动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电网动态响应能力。依托现有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集群控制系统示范工程,深化大规模新能源源网协调控制技术研究,不断提升新能源集群安全运行水平。加快新型数字信息技术与能源物理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六是加快健全用能管控体系,全力实施节能减排。加强节能低碳技术在电网建设、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各环节应用,推广节能导线和变压器,强化节能调度,深化电网节能。探索建设“零碳”供电所,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大力实施“无纸化”办公,面向广大干部员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最大化降低自身碳排放量。“十四五”是我国碳达峰的窗口期和关键期,国网甘肃电力将妥善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安全、电力保障、系统成本的关系,当好先锋、作出表率,为公司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甘肃力量,为甘肃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展现国网担当。29、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建议加快电力装备转型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证网讯(记者昝秀丽)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加快电力装备转型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体而言,南存辉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导向和扶持力度。建立推进电力装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际联席工作机制,由相关部委成立工作专班。分步骤制定电力装备及技术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实施电力装备产业“碳达峰”“碳中和”三年行动计划和电力装备产业中长期发展纲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重大专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瓶颈。设立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消纳高比例新能源输电技术和装备、重工业退煤脱碳技术和装备、再电气化的市场机制和技术装备、氢能生产储运应用场景及技术装备、绿电交易和碳交易的技术和市场规则、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云物移智区等)能源平台技术等“碳达峰”“碳中和”核心关键技术问题。优化产业布局,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平稳化解火电机组和常规输变电设备过剩产能,合理优化清洁能源产能结构,尽快补齐再电气化设备产能短板。实施电力装备产业锻长补短、强链备链计划,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制定产业地图,利用市场化机制,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引领力的低碳零碳电力装备和再电气化设备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开展试点示范,建立“碳中和”指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实施能源零碳化、交通电气化、居民生活电气化。通过试点示范,检验现行产业政策完善性,测试民生支出和财政补贴压力,建立“碳中和”指标体系,验证技术及装备的经济可行性。发布能源绿码及碳交易、重工业脱碳、港口岸电、农村电气化、城市智慧用电、综合能源利用等方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30、西门子中国董事长肖松:碳中和带来的不仅是能源革命中国的“双碳”目标不仅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经济社会系统化、规模化的减碳提出了新的要求。刚刚履新不久的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博士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由于现代产业链条高度融合,各个环节交叉关联,未来真正的碳中和应当是整个产业链的净零排放。因此,西门子在中国启动“零碳先锋计划”,将以数字化创新和跨领域知识与经验,在中国携手各方伙伴共创绿色生态,赋能打造端到端的零碳产业链。作为全球首家承诺至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的大型工业企业,西门子将力争至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针对供应链,西门子将力争至2025年在中国帮助超过500家重点供应商加速减碳步伐。目前,西门子已建立起覆盖近9000家在华供应商的减排信息管理系统,并计划自2022财年起将低碳相关指标纳入采购决策过程。肖松认为,碳中和将带来的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新一轮的产业变革。随着减排潜力的挖掘,越往后难度越大,要冲刺碳中和终点线尤其需要突破性的技术支撑,因此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将是打造端到端零碳产业链的关键所在。打造零碳产业链,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21世纪》:作为刚刚履新的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能否谈下西门子中国在碳中和方面的整体考虑?肖松:西门子中国在低碳发展方面一直有清晰目标和行动计划。西门子早在《巴黎协定》签署之前的2015年,就已成为全球首家承诺至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自身运营方面,2014至2020年,西门子中国为西门子全球碳足迹减少54%作出了突出贡献。针对供应链,西门子力争至2025年在中国帮助超过500家重点供应商加速减碳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向客户,西门子力争至2025年在中国赋能数十个行业的上万家客户节能增效,促进产业低碳转型。《21世纪》:西门子提出到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在实现上述目标、打造零碳产业链上会采取哪些措施?肖松:供应链是产业碳中和的关键一环。有数据显示,工业产品的碳排放超过90%产生于供应链。面向供应链,西门子中国加强对供应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评估,对供应商实行严格的准入机制,并计划自2022财年起,将低碳相关指标纳入采购决策过程。目前,西门子中国已建立起覆盖近9000家在华供应商的减排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提高能源效率、现场发热和供电、购买绿色电力、实施节能流程、优化物流、减少商务出行,以及应用再生/可回收材料等7大领域帮助重点供应商推进绿色转型。2020年10月,我们正式设立“西门子中国供应商日和可持续发展日”,邀请200余家顶级供应商参加,聚集多方力量,为实现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的愿景而努力。西门子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全球供应链减排20%,到2050年达成供应链碳中和。《21世纪》:打造零碳产业链对企业、对行业意味着什么?肖松:在“双碳”目标的推进下,企业自身需要转换“新赛道”、谋划“新布局”,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推进转型。企业要灵活应变,时刻关注自身发展的战略是否与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目标相匹配,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打造零碳产业链,龙头企业的示范与带头作用至关重要,应主动挖掘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潜力,带动相关企业的节能减排投资热情,形成对产业链上下游绿色转型的正向激励。正是着眼于此,西门子中国推出了“零碳先锋计划”。《21世纪》:如何确定产业链碳中和的行动方案?从灯塔项目走向规模化实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肖松:不同行业产业链的碳排放现状有所不同,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各异,所肩负的碳减排任务也有所不同。同时,企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均不一致,因此行动方案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量身定制。低碳转型从灯塔项目走向规模化实施,首先需要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结成联盟,共创绿色生态。各方伙伴应凝心聚力,确立清晰的减排目标。其次,充分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企业碳中和的战略与规划。碳中和之路需要全局思维和长远规划,这并不仅仅关乎技术,还要登高望远,在组织、管理、商业模式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推动转型。其三,企业需因地制宜,在“高碳”上做减法,在“低碳”上做加法,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迭代优化。打造零碳产业链关键是科技创新《21世纪》:早在《巴黎协定》签署之前,西门子是全球首家承诺至2030年实现碳中和的大型工业企业,在中国减排效果如何?肖松:目前,西门子在12个办公园区和制造工厂进行了包括暖通空调和照明系统能效提升等在内的能效改造和维修项目,并将继续在更大范围推进该类项目落地。同时,西门子已经在14个园区和制造工厂实施了分布式屋顶光伏系统,并计划在更多制造工厂新增这一系统。此外,西门子在北京和上海的办公园区以及31家运营企业已采购并使用绿证电力,公司将持续深入贯彻这一减排举措。《21世纪》:从西门子角度看,为何科技创新将是打造端到端零碳产业链的关键所在?肖松:正如前面提到的,随着减排潜力的挖掘,越往后难度越大,要冲刺碳中和终点线尤其需要突破性的技术支撑,因此科技创新将是打造端到端零碳产业链的关键所在。中国迫切需要颠覆性、突破性的技术支撑,来打造安全高效的能源网络、清洁循环的制造体系,以及智慧低碳的宜居城市。而在碳中和进程中,数字化创新将成为最为强大的加速器。无论是能源生产的清洁化、能源消费的电气化,还是能效的提升,数字化创新都将赋能企业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西门子节能环保业务组合囊括数字化、自动化的技术与解决方案,以及精深的行业知识与经验,致力于将“绿色”和“数字化”基因融入企业发展,帮助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例如,西门子已在成都数字化工厂启动基于区块链的工业产品碳足迹安全可信追溯项目,利用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技术,精确追踪控制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实现碳足迹透明化。西门子数字孪生结合其他先进技术可使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节省50%的原材料,在制造执行阶段降低40%的能耗。工业边缘计算可提升信息透明度、优化流程,节能达45%。西门子MindSphere平台支持智慧能源管理,可帮助减排20%。碳中和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21世纪》:你最近提到,中国将经历“达峰”、“减碳”和“中和”三大阶段。随着减排潜力的挖掘,越往后难度越大,原因是什么?这些困难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肖松:中国的能源结构高度依赖于化石能源,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完全转变。从2010年到现在十年时间,中国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在能源结构方面一直想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现在以化石能源为主,另一方面,非化石能源的成本以及入网都有很多挑战。中国在调整能源结构时,既要考虑不能对经济有过多的伤害,同时又要保证减排在逐步推进。《21世纪》:中国的低碳转型有哪些具体的抓手?肖松:从中国国情出发,推动低碳转型有三大抓手:能源生产的清洁化、能源消费的电气化,以及能效的提升。在从供电到用电的全产业链上,数字化技术可实现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赋能企业显著提升“速度、质量、效率和灵活性”,推进有序减碳。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讲究科学,有全局思考,实现碳中和需要循序渐进、有计划地推进,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同时协调好各行业和企业减排与发展的关系。《21世纪》:除了自身运营与供应链,西门子在助推客户绿色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肖松:对于客户,从前期评估诊断,到总体规划设计,再到整体实施、优化,西门子正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迈向碳中和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工业、基础设施和交通等领域,从IE3高能效电机到环保气体绝缘开关设备blueGIS,再到“数字孪生”、低排放列车,乃至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工业5G、区块链和知识中台等前沿技术,西门子节能环保业务组合正赋能客户企业在速度、质量、效率和灵活性等方面取得飞跃。据统计,将IE2替换到IE3电机,每一个小电机都能节约一度电,全国年节电量可达900亿千瓦时(接近于广州市的2020年用电量),市场上有好几亿的电机,其节电总量是非常可观的,约等于每年可减少5960万吨碳排放。不仅如此,西门子还能以金融服务支持工业、基础设施、交通和能源等领域的客户与合作伙伴,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融资决策的考量因素之一,优先支持节能减排等可持续发展项目。《21世纪》: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领域,这与西门子的主要业务高度重合,如何看待上述领域的节能减排?肖松:碳中和将带来的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新一轮的产业变革。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上述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例如在工业领域,实现碳中和并不意味着产出的降低。碳中和目标将推动企业在工艺、技术方面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在交通领域,无人驾驶地铁、低碳列车、充电桩、加氢站、智能道路等领域将极大提升交通的效率。在建筑领域,被动式建筑,对新建、改造建筑物进行能效提升、新能源替代、碳排放监控等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31、太阳雨总裁陈荣华:把握“十四五”窗口期解码碳达峰、碳中和央广网北京6月4日消息(记者王晶)“用我们董事长的话说,清洁热能产业,是一个可以让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产业,是一个惠及子孙后代的产业,投身这个产业,我们感到无比自豪!”6月2日,太阳雨集团总裁陈荣华接受采访时,这句话让记者印象颇为深刻。如今,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引领下,低碳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逆的大势。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当中的重要内容。就如何持续推动碳达峰行动,太阳雨集团总裁陈荣华接受了央广网记者专访。让绿色低碳逐步成为主流消费方式眼下,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的路径,成为业内讨论焦点,作为一家太阳能行业的龙头企业总裁,陈荣华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表示,中国向来都是缺油、少气、多煤的国家,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一直都是“一煤独大”,而煤炭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面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必须走清洁能源的低碳之路,“这是必然选择。”如今,碳减排目标正在逐渐变为具体行动,深刻影响经济大势和产业走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太阳雨作为业内龙头企业,很早就已在做着探索与实践。陈荣华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二十年来太阳雨已经为国家碳减排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截至2020年底,太阳雨集团已经累计推广太阳能2521万台,约合6000万平米,累计节电量2975亿kWh,相当于2.96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节省标准煤1.03亿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约2.6亿吨,相当于为地球多种了1.59亿棵树。不斐的成绩,离不开陈荣华对行业持续而深入的观察。他认为,我国清洁能源的资源分布和能源消费的负荷中心,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和不平衡,“我国67%的水能、80%的太阳能和90%的风能都集中在西部,而真正的能源负荷中心却远在3000公里外的东部省份。”陈荣华谈到。为此,他建议,未来真正打通能源生产清洁化和能源消费电气化,要从国家层面建立起在东西部间以特高压骨干电网为核心的全国清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平台,运用能源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各种清洁能源的多能互补与互联互通。他解释,这其中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等都将会大有作为,即清洁能源会由现在的补充能源转变为主力能源,让绿色低碳逐步成为主流消费方式。要在能源供给端与消费端两方面下功夫“要真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目标,我国必须在能源供给端和能源消费端两头上下功夫”,这是陈荣华反复强调的理念。为此,太阳雨集团也正在积极布局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发电业务和光热发电业务,并与央企、国企联合推动大型地面电站和西部光热发电站等项目的开发。陈荣华认为,从清洁能源行业来说,最核心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清洁能源更廉价、更高性价比的问题。如果可再生能源本身相对现有的化石能源更廉价,那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将大大加速。同时,类比能源消费端,陈荣华同样认为,清洁能源产品必须具有更高性价比,即便是初始设备投入成本相比化石能源产品更高一些,“如果在使用成本上能够得到大幅下降,消费者一算总账,总成本还是廉价的,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去选购或更新清洁能源产品。”他举例说,空气源热泵就是这样典型的产品,可以节电四分之三左右,而且拥有更好的热水和采暖使用体验,所以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选择空气源热泵产品。陈荣华介绍说,太阳雨作为太阳能行业的龙头企业,从今年起,也开始启动储能项目的研究开发,为下一步太阳雨在清洁能源板块的全面发力提供坚实支撑。据记者了解,太阳雨集团成立于1999年,在太阳能光热领域,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做到了全球规模最大,并在2012年成功登陆沪市主板,成为光热行业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A股主板上市公司。碳中和大势下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将被打开全球大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必然趋势,陈荣华预测,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将被打开。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说:“2060年,中国将实现碳中和,那么,核能的装机容量将是现在的5倍,风电的装机容量将是现在的12倍,而太阳能则会是现在的70倍。”如今,太阳雨集团从原先单一的清洁热水业务开始向清洁热能业务拓展,先后在全国布局了7大生产基地,有西藏拉萨、河北邯郸、河北邢台的太阳能、燃热能、生物质能的清洁采暖基地,有河南洛阳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热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有广东顺德的空气源热泵生产基地,陈荣华告诉记者:“2021年,太阳雨还将在江苏连云港再建一个空气源热泵北方基地。这也是企业重仓清洁热能领域的重大动作和显著标志。”而面对国际舞台,陈荣华坦言,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上相比德国等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如果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地位,就必须在科技创新上下硬功夫,在研发预算上下重投入。如今,太阳雨集团已在美国、丹麦和加拿大等海外做积极的市场拓展和合资并购的业务布局。面对接下来的“十四五”中国发展新阶段,陈荣华觉得,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科教人才的大力培养、企业研发的不断增强,再加上中国现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产业链配套优势,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此轮碳中和大势一定会催生出一大批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一定会诞生出一大批的中国公司成为世界级的公司。32、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在碳中和发展的背景下汉威科技力争做到减碳先锋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社会上提出碳中和承诺,这是中国融入新时期全球产业链,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决策。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将给中国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各方面带来重大变革,与此相关的将是全社会各行业的低碳、高效运行,数字化、智慧化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加上相关的气体排放监测、碳交易结算测量,会为高新技术产业带来更多商机,全产业链将实现良好的发展。“传感器、物联网行业本身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清洁产业),有望优先实现碳中和。行业报告显示,未来5-10年物联网应用将进入爆发期。传感器、物联网在全社会“新基建”、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方面即将走向纵深发展,展现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据此,汉威科技(300007)在这些方面将会带来更好的发展。公司多年布局和积累的环境监测仪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系统等等也都将受益。“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说,“汉威科技集团一直致力于节能减碳、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汉威科技制定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将为工业、社会管理的低碳、高效运行做出贡献。”优秀的产品和技术会助力行业减碳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听到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雄心壮志是非常受到鼓舞的。同时,就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而言,这个挑战也是非常巨大的。之所以说这对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体量庞大,还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出口到全世界,但制造的排放却在中国,导致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大的国家。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低碳目标需要全产业链的企业合作实现。任红军说:“对于汉威科技这样本身属于低碳绿色行业的企业来说,我们会结合自身能力和外部专业团队协同推进,来实现有关项目的减碳评估和提升。同时,汉威科技在环保、低碳方面有一定的产品和技术优势,也会助力行业减碳。“此外,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是达成“双碳”目标的初衷之一。任红军表示,汉威科技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近些年在智慧城市、智慧水务、智慧医疗等诸多领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来讲,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在发展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重要作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工具,汉威科技更多是为循环经济服务。数字化技术是可持续发展必然的技术路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具体内容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从事的业务技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有跨度数十年的持续需求和发展空间,企业的运营良性滚动增长,低碳高效,具有迭代升级、引领行业的能力,文化和人才队伍生生不息,竞争力能够不断强化,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对于达成“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项,也可以说,企业达成“双碳”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改造是达成“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必然的技术路径。任红军表示,汉威科技将会把数字化技术用于企业的碳治理方面,譬如通过碳追踪工具、数字化管理软件、预测性方案等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解决节能减碳的问题。并且在碳中和发展的背景下,5年之内汉威科技力争达到行业减碳先锋的水平。33、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抓住碳达峰碳中和机遇,重塑龙江经济发展新格局当下,加快推进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更是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落实双碳目标的各项工作在全社会紧锣密鼓地展开,也是去年两会到今年两会最热的话题之一,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为此营造有利的环境,加快新能源开发这一项重点任务。一、碳中和将成为新的地区竞争焦点各国的能源碳中和战略,以降低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减少煤炭消费为主,并不断提高风电、水电、光伏、氢能、生物质等清洁能源的发电占比。在各国政策中,对清洁能源的投资是疫情后经济复苏中最有效益和最具有安全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碳中和的关键。碳中和不仅是一场国际竞争,也是国内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碳达峰碳中和为相关领域产业的流动提供了机遇,包括引导绿色资本流动、人才就业、绿色产业与可再生能源创业投融资等。各地都在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以推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纷纷出台激励措施,向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大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投入,发展绿色产业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促进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二、碳中和将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及竞争格局碳中和将成为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影响要素。产业转移和比较优势等区域经济优势将被改写。如荒漠化地区发展农业面临着水资源制约,却具备“光伏+”等多种模式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高碳排放行业如水泥行业布局,将出现新变化而不一定是“梯度转移”扩散。正像信息技术使商品生产和消费信息交流更加便利,从而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状况;电商的发展改变了物流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局限;高铁的快速发展将改变城市和居民分布特点;而共享经济的新发展模式使物流成本明显降低。碳中和对区域经济乃至所有经济体都将是一场重塑,城市间的产业转移将出现新态势。随着我国碳减排行动的推进,许多企业将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发达城市转移来的产业大部分属于高耗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甚至是碳强度高的产业。在经济增长强烈需求下,欠发达地区乐于甚至主动寻求“承接”。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这些项目减排也十分重要,因此欠发达地区没有大规模清洁低碳能源,也将很难承接转移过来的这些产业。三、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可再生能源地域差异将带来产业格局的变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三北地区,成为高载能产业集聚和生产的吸引要素。碳中和目标将导致产业“西进北上”,产业链供应链将出现新变化,并影响区域经济版图。即便不是高碳高耗能企业如果不向绿色高效转型发展,在碳交易、CCER、碳税等压力下,也会很快失去竞争力。比如我们省的沃尔沃,要出口汽车必须使用绿电来生产汽车,今年主动向我们企业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5000万度的绿电(0.422元/度,黑龙江脱硫电价0.374元/度,高出0.048元/度)。所以说可再生能源就是生产要素,就是生产力,就是营商环境。我省风力资源丰富,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度,西风环流控制之中,常年多风,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2.3亿千瓦,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省份之一,是继新疆,甘肃,内蒙之后排名第四的省份。我省的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年总辐射量为4400~5028兆焦/平方米,相当于每年太阳为我们龙江大地送来了750亿吨标准煤,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龙江大地特殊恩惠资源。但截止2021年末,我省总装机容量3802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只有832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只有338万千瓦,距可开发的容量相差甚远。今年1月份,我省印发了《黑龙江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风电、光伏、生物质电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装机300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上周印发的《黑龙江省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到2024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2700万千瓦,力争每年新增建设规模400万千瓦左右,力争每年并网容量在350万千瓦左右。这样的规模与我们这样一个新能源资源大省相比是在是太少了,实际上基本我省每个地市都规划了1000万千瓦基地。四、关于发展我省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1、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牢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推动能源向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率先达峰,建议“十四五”期间我省每年规划布局1000万千瓦以上新增各类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在谋划布局新能源产业发展时不只基于当下的电力消纳和外送通道条件,不只限于保证性收购建设规模。更要考虑即将到来的电力市场化交易、自发自用、源网荷一体化、隔墙售电、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绿色园区(产业园)、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及碳交易等新模式新业态对绿色电力的急迫需求,目前风电光伏的发电成本已经大大低于火电成本,可以大大地降低用电成本。所以要提前谋划尽早布局,迎接即将到来的能源革命。今后能源的发展一定会像信息互联网一样,每一个体既是用能单位又是产能单位,能源双向流动,互联互通,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一张大的能源互联网。未来人类能源供应是“风光无限”,谁拥抱太阳,谁就拥有了未来的能源;谁驯服风能,谁就抓住了能源的未来。2、制造业是黑龙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当前,我省正处在一个极其艰难又极为重要的转型期,面临制造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智能化发展迟滞等突出问题。建议利用好我省新能源资源丰富这一资源优势,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项目规模化开发的带动下,形成健全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涵盖开发建设、部件与整机供应、配套服务等,打造一批成长性好、市场竞争力强、规模化运营的新能源企业,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地打造出百亿,乃至千亿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产业链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解决我省新能源建设指标规模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关联度低,新能源资源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未能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整体发展,对我省经济贡献率低,对装备制造业支撑少等问题。把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成为我省战略新兴产业,使其成为黑龙江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与动力源。3、在分配新能源新增建设规模时,向省内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和地方具有优势企业倾斜。有了项目,就有了资金,资金是跟着项目走的,最近这几年我们几乎每年都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将全国的资金募集到黑龙江来使用,我们发行可转换债,中签率在万分之三,融资成本第一年只有年化0.4第二年化0.6,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基本上是不用还的。我们新能源项目间接融资(就是直接从银行融资)可以做到15年年化利率4%左右。有了项目就有了人才,人才是跟着资本跟着项目和平台走的;将一些资源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交由地方企业来做,不仅可为地方企业积攒了业绩,壮大实力,更重要的是项目的工程总承包(EPC)留在了地方。接下来的设备制造与采购留在了地方、工程设计监理留在了地方、各种分包方留在了地方、工程施工、安装留在了地方、甚至农民工大多用的都是用地方农民工,我们在一些区县建设一个电厂高峰时同时2000外来人口的增加,当地的宾馆、饭店都会出现爆满和供不应求的局面。整个链条的税收都留在了地方,一份投资可以拉动出几倍GDP的产出。34、金海高科董事长:碳中和大趋势下,健康环保双轮驱动发展“80后”丁伊可,毕业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硕士学历。2017年出任金海高科(603311)董事和总经理,任职3年来,她对公司业务结构进行一系列的梳理整合,同时发力于以研发创新为核心的高端制造领域,从而形成以传统主业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延展蓝图,让企业在行业升级的浪潮中逐步占据话语优势。经过近三年磨砺,去年12月,丁伊可接棒父亲丁宏广成为金海高科董事长。围绕着金海高科目前的技术研发、经营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战略,证券时报·e公司近日走进金海高科,对公司新掌门丁伊可进行了独家专访。向上游新材料领域延伸谈起2020年9月公司的更名,丁伊可对记者表示,公司此前的全称和简称,已无法体现公司现有的业务升级,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为了能够更好地反应公司主营业务范围,以及未来发展定位,提升公司的行业辨识度,让投资者有更准确的认知,公司变更全名为“浙江金海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据悉,金海高科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室内空气治理领域,主营业务为空气过滤器、空调风轮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空调过滤网产品约占全国空调过滤网市场份额的35%以上,是空调过滤网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客户包括大金、夏普、格力等国内外知名空调制造企业。在稳固传统优势的同时,近年来公司开始布局以研发创新为核心的高端制造领域,主营业务由网、网板、过滤器等传统产品的生产制造,逐步向上游新材料领域覆盖,加大了在基础材料方面的研发投入,并在主营的高性能过滤材料、功能性过滤材料、功能性过滤网及各类过滤器等产品上落地应用。在公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对于公司的发展愈加重要。随着金海高科前期研发布局的逐步落地量产,公司在高性能过滤材料、精研熔喷等领域实现了突破,驻极和植物功能技术赋予滤材优异的抗病毒功能,过滤效率高达99.97%,在过滤材料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杀毒消毒原料也可扩大应用至医疗领域。目前,金海高科已形成以传统主业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延展布局,应用并研发出抗菌防霉、负离子过滤、竹炭过滤、儿茶素空气过滤等过滤技术及全新的过滤产品。凭借在产品设计、产品性能、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各方面优势,金海高科在过滤材料领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并已成为众多国内行业龙头品牌以及日系品牌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拥有节能电气设备核心零部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凸显,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如何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局面的重中之重。我国于2020年9月22日向联合国大会宣布,努力在2060实现碳中和,并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在2030年之前达到排放峰值。建筑能耗大,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占据比重大。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公布数据,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因此,在建筑领域推行高标准的节能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兴业证券研报显示,碳中和的背景之下,能够直接或间接起到节能降耗作用的材料行业有望迎来发展机遇。除了前端碳排放的控制,后端的节能降耗同样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以建筑节能领域为例,2018年中国建筑运行的化石能源消耗相关的碳排放为21亿吨CO,合理有效的节能措施将降低建筑运行的碳排放。在丁伊可来看,作为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举措,推进电器设备的节能高效使用刻不容缓。以商业建筑为例,大约50%的建筑能耗用于加热、冷却和空气移动,空气过滤系统必须能处理大量空气。而影响相关设备能耗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空气过滤网堵塞,二是干燥过滤器堵塞影响蒸发温度。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应用高效低阻的过滤产品作为降低能耗的重要方式势在必行。金海高科生产的高性能过滤材料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市场检验,具备高效率、低阻力的特点,在未来的滤网替换市场大有可为。此外,2020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鼓励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金海高科坚定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大了相关材料技术研发投入。健康空气引领行业新机遇“过滤材料行业经历了从无序竞争到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从单一空气过滤到节能、环保、多功效的升级换代。目前,国内行业的集中度快速提升,金海高科近30年来,在行业深耕确立了公司在室内空气治理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丁伊可称。目前,金海高科已与全球各区域重要的空调、空气净化机、汽车行业的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固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品牌获得了各大配套客户的青睐。同时,长期稳健合作所建立的互信互惠互利关系,也促使多家行业知名厂家与公司签订了布局未来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行业领先产品。“这次新冠疫情爆发,的确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空气品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是实际上,我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现阶段,对空气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希望解决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丁伊可如是说。由于大多数人平时工作生活的8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室内,室内的环境出现污染容易引发各种身体疾病,而各类空气过滤器将在控制室内灰尘、细菌、烟雾、颗粒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很快,空气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尤其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室内污染程度还要比室外高五六倍。丁伊可相信,未来公众一定会越来越关注“健康空气”问题,这也是金海高科正在迎来的发展机遇。丁伊可告诉记者,打造无菌、无污染、近大自然的“健康空气”事业,是金海高科一直以来的愿景和目标。公司经过三十年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在过滤材料领域具备产业链竞争力。公司主营业务不断迭代,也为公司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同时,公司围绕主营业务提前进行战略布局,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寻找外延增长空间。随着主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以及储备领域项目的逐步落地,公司有望保持长足发展。35、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求是》刊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署名文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文章提出,能源企业必须坚定不移树立起绿色低碳发展的鲜明导向,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努力成为能效“领跑者”。以消费革命为牵引,着力推动节能提效;以供给革命为抓手,着力奉献清洁能源;以技术革命为核心,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以体制革命为动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以国际合作为平台,着力实现共建共享。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强调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已向国际社会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能源企业必须坚定不移树立起绿色低碳发展的鲜明导向,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努力成为能效“领跑者”。一、以消费革命为牵引,着力推动节能提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保持能源消费的刚性增长,面临能源需求增加和绿色低碳转型的矛盾。我们要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能源企业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费大户,必须在坚持节约能源资源和降低碳排放方面立足主战场、当好主力军、打好主动仗。进一步强化节能意识,牢固树立节能就是增产、节约就是增效的理念。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优先推进化石能源清洁替代、原料工艺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等源头治理项目,积极探索和发展油气循环经济,有序推进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创新节能技术,加大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能源行业深度融合,加强高效节能技术设备研发,依靠技术创新推进用能效率提升。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建立健全节能提效制度体系,强化化石能源消费约束,保障节能减排管理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石油坚持走节能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把节能指标纳入发展规划和企业主要领导人员业绩合同,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对所属企业的主要用能设备进行定量测试和评价,实施油气生产、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如期完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2021年上半年,中国石油累计实现节能36.7万吨标准煤。二、以供给革命为抓手,着力奉献清洁能源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主体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过渡、最终实现绿色清洁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能源自给水平保持在80%以上。但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相对较低,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40%,油气资源保障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这要求我们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前提,加快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着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能源行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行业。从全球实践来看,通过“减碳、用碳、替碳、埋碳”进行优化调整,是提高能源供给质量的有效举措,也是我国能源企业积极探索的主要路径。“减碳”就是从源头减少碳排放,重点是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充分发挥天然气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持续加大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的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用碳”就是不断提高碳的利用率,加大二氧化碳化工利用与产业化发展布局,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与规模。“替碳”就是对传统化石能源进行有效接替,推进清洁电力替代煤电,加快氢能制取与规模应用,扩大“绿电”利用规模,持续提高电气化水平。“埋碳”就是积极探索完善碳捕集、碳封存的技术路径和效益路径,规模实施二氧化碳驱油、二氧化碳埋存,不断做大“零碳”、“负碳”产业。天然气是当前世界公认的清洁低碳能源,其单位热值碳排放系数是石油的0.76倍,是煤炭的0.59倍。近年来,中国石油努力在保供应、调结构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实施“减碳、用碳、替碳、埋碳”,特别是着眼未来清洁能源可持续供应,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加大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开发力度。同时,积极拓展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业务,加快氢能产业链业务布局,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全面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建设有序推进。2020年,中国石油国内天然气产量突破1300亿立方米,连续4年产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年均增幅高于10%,天然气在油气结构中占比首次超过50%,实现了“气超油”的历史性突破。今后,中国石油将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为保障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三、以技术革命为核心,着力提升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当前,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所在。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终端能源再电气化趋势加速演进,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非常规油气等技术规模化应用,大规模储能、氢燃料电池等技术有望突破,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但我国现有能源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未来能源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能源行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把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关键是要围绕能源有效开发、能源清洁化、能源利用三大领域,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攻关力度,推广示范应用,推进成果转化,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把风电、光伏发电作为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推动风光油气电融合发展,推进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技术创新,形成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氢能技术系列,加快脱碳进程,助推“零碳”能源供应。近年来,中国石油坚持科技先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数字中国石油”建设,节能降耗、新能源等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2021年8月,中国石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套乙烷制乙烯项目先后投产成功,其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被列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示范工程。“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新研发形成24项重大装备软件和29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投用示范工程16项和示范区9个,其中吉林油田二氧化碳驱油是全国首个全流程示范工程,累计封存二氧化碳已超过200万吨,公司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四、以体制革命为动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新的能源发展形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能源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能源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投资主体更加多元,竞争性环节价格进一步放开,能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能源治理机制基本形成。当前,我国正在深化能源领域改革,进一步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经济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行业应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努力把改革红利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强大动力。有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制定实施企业“双碳”路线图和时间表,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遵循能源商品属性,积极适应市场化改革要求,持续完善企业内部碳交易、碳配额的相关制度,创新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手段。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加强“碳”领域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培植新动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石油把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落地,深入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优化完善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突出业务协同、专业化发展和产业链国内外一体化统筹,构建油气和新能源、炼化销售和新材料等主营业务板块,集中优势力量向绿色低碳领域进军。建立完善市场化运行平台,成立昆仑资本有限公司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合资创建中国首家综合性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天津),积极参加上海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活动,以市场为导向的碳交易机制进一步完善。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和《甲烷排放管控行动方案》,健全碳排放管控体系,力争到2025年甲烷排放强度较2019年降低50%,达到国际一流公司甲烷排放管控水平。五、以国际合作为平台,着力实现共建共享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是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不断提升全球能源治理水平、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愿同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区和消费区,国际能源合作已经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国深度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国际能源事务话语权逐步增强。2015年我国成为国际能源署(IEA)联盟国,并在2017年签订合作方案,开启与国际重要能源机构互动的新阶段。推动成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先后成功举办G20能源转型工作组会议和能源部长会议、中俄能源合作商务论坛、APEC能源部长会议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活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新建能源合作机制40余项,签署能源合作文件100多份,成为推动全球能源合作的活跃力量。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能源行业与国际能源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油气资源重组整合和清洁能源开发将快速升温。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能源企业应积极在国际合作内容、机制、途径、对象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实践,不仅“走进去”,更要“走上去”,不仅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更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合作,不断扩展国际能源合作的“朋友圈”,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中国石油经过近30年的开拓发展,国际油气合作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越式发展,建成了五大海外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运输通道和三大油气运营中心,构建了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和多元互补的能源保障体系,既保障了我国能源安全,又为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当地民生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作为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在中国唯一成员企业的作用,深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其他国际能源公司携手合作,实现油气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36、麦肯锡董事长施南德:打造氢能经济是中国实现“碳中和”关键因素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林子)3月20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峰会“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分论坛上,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全球总裁施南德表示中国已经作出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绿色创新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尤其如此。人们在工业行业、煤炭行业、水泥行业需要采取新的行动。中国已经制定了路线图,到2050年需要淘汰煤电,并在未来30年内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打造氢能经济是其中一个关键元素。施南德表示,中国制氢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成本也在不断下降,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措施来推动氢市场的发展。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在2030年可能需要增加1800万吨相关需求,而这主要来自于钢铁和运输行业。此外,中国还面临碳封存方面的挑战,中国需利用碳封存将煤炭转化为低碳能源。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到2050年,中国可以通过碳封存来普及约13亿吨的二氧化碳。施南德建议,政府可以聚焦韧性的研究,出台私营部门参与度的措施,还可以制定脱碳政策,将环境标准纳入公司合作的机制下,并重点扶持具有减排潜力的项目。政府可以进一步支持绿色金融,推广绿色债券,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企业也发挥着他们自己的作用。而企业可以制定具体的公开的脱碳战略,有排碳指标,高耗能行业需要加速脱碳。37、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企业力量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要积极探索创新,降低非化石能源成本,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企业力量。曹仁贤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很宏伟的计划,相关企业需要在这方面做好准备,如何实现企业自身碳中和,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以及自身的产品来为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方面,他认为企业面临着很多创新方面迫切的需要,如何进一步降低非化石能源的成本,如何进一步使能源更加稳定、更加友好,能够更加便利地让老百姓来获取,都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碳达峰、碳中和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我们广大专业的企业,能够在这一块为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38、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提早谋划布局迎接双碳重大机遇“开好局才能走好路,未来才会更有前景。”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与记者视频连线时,言辞中带着深深的感动和荣耀,也带着对未来的殷切希望。2020年,对金发科技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袁志敏带领金发科技全力奋战在抗疫的一线,紧急生产抗疫原料和物资,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带领金发科技从一家中小型企业跃升为大中型企业;这一年,袁志敏带领金发科技,在做大改性塑料主业的同时,又在绿色化工、可降解塑料、医疗健康产业“开疆拓土”,也在未来国家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大机遇中占据了竞争优势。开局之年更早谋划未来“2020年,让我们有很多感动。”袁志敏说,首先是国家控制住了疫情,我们的爱国热情和国人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其次是金发科技在抗击疫情中作出了自身贡献,从生产紧缺的熔喷料到熔喷布,从生产口罩到做手套,解决了抗疫中的难题,履行了社会责任。与此同时,金发科技在抗疫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2020年成为公司创立27年来发展最好的一年。因此,袁志敏也为全体员工的敬业、刻苦、努力而感动。“我也为自己感动。”袁志敏说,自己已年近花甲,但每天仍工作十几个小时,带领着团队时刻想着如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防疫材料、防疫产品,时刻为公司未来发展谋篇布局。感动的同时,袁志敏也感到荣耀。“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荣耀,我们不仅在抗击疫情上取得了伟大成果,又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袁志敏说,他也为金发科技在四大板块同时取得高速发展和成长感到荣耀,为民营企业群体在大变局之下勇于担起国家和社会责任而感到荣耀。“当然,2020年,我还有点遗憾,那就是如果金发能在战略上多往前再想一点、再多准备一点,那么金发还能做得更多、更好,还能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袁志敏告诉记者,为了少留些遗憾,2021年金发科技将会更早地去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机遇,谋划人才和研发项目的储备。开局影响全局,起步决定后势。袁志敏表示,“十四五”期间,金发科技将继续聚焦“2025战略目标”,坚持“强化中间,拓展两头,技术引领,跨越发展”的战略发展方针。在传统优势的改性塑料板块——金发科技目前在全球最有优势的板块,公司将秉承做强的思想理念,构建区域、客户、行业三位一体的客户服务体系,打造技术研究、行业研究、产品研究三轮驱动的研发平台,理清理顺各模块工作职责,以KPT考核为抓手,形成营销、技术、运营三足鼎立的稳固发展平台;在可降解塑料等新材料板块,金发科技将借助“禁塑令”的东风,抓紧发展机遇,扩大产能,加强班子和团队建设;在绿色石化板块,公司将在确保安全稳定生产的同时,抓好二期建设,积极做好海外布局;在新拓展的医疗健康板块,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拓展和完善国内外营销渠道,将金发科技在医疗健康板块的品牌越擦越亮,让该业务变得越来越优秀。“2021年,对于金发科技来说,是重中之重的一年。”袁志敏表示,金发科技有实现千亿元销售收入的梦想,2021年,则是公司实现千亿梦想的关键一年。迎接“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机遇袁志敏告诉记者,今年参加全国两会,他将带来关于产业链升级、企业知识产权、白色污染、医用防护用品等方面的建议。一是推进产业链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体系。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无疑是一项复杂长期的艰巨任务。为此,他建议,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保持相关财税政策取向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同时针对重点领域补短板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这需要构建有利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竞争政策在提升产业链水平上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逐步探索适合不同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拓展的产业链水平提升路径。二是加强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作为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甚至是国家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经济利益。袁志敏建议,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司法援助,尤其发挥驻外使领馆在保护国内企业涉外知识产权方面的作用,同时建议各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会同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通过打造便捷响应通道,高效、妥善解决企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三是进一步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快推广全降解塑料。他建议对生物全降解塑料及制品列入强制性认证,坚决防止“伪降解”的“可降解塑料”进入市场,规避其产生的微塑料等带来二次污染,从源头解决废杂塑料包装物的污染问题。四是加强医用防护用品市场监督和加强居民及社区传染病防范。为此,他建议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作用,强化检查市场医用防护用品的国家标准符合性,并逐步提升相关医用防护用品的产品标准,使中国相关标准不低于欧美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并通过强制性标准和强化市场监督,全面提升医用防护用品的国际形象和病毒控制能力。与此同时,袁志敏还特别关心“碳达峰、碳中和”的课题。“‘碳达峰、碳中和’,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大课题,金发肯定能在这里寻找到更多的机会。”袁志敏说,在这个重大机遇面前,金发科技通过做好基础能力建设的准备,迎接这一机遇的到来,而且相信金发人一定能把握住机会。39、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养殖业降低料肉比是对减排最大贡献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对新浪财经表示,碳减排不单单是发电厂的事,炼钢厂的事,建筑行业的事,对农业领域也极端重要。“希望通过生物科技、数字科技、育种科技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对碳排放达标做农业企业应有的贡献。”他表示,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目标,“要实现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国家能够这样响亮地提出,表达了对我们经济发展的自信。”刘永好也坦言,盲目追求GDP和保持碳排放的平衡,这之间的矛盾怎么协调,是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怎么样在碳排放双目标下有所作为是另一方面。“我们从事养殖业,养了数亿只的鸡、鸭和数以千万的猪,怎么样让品种更好,怎么样让它少消耗粮食,”他表示,养殖都是靠粮食的,减少每产一斤猪肉对粮食的消耗做得好,就是对碳排放最大的贡献。“因为这是巨大的需求,生产粮食需要很多碳排放,因为生产肥料需要电力,发电里面又有天然气发电,也有煤发电,这些都是减排的重要环节。”他也谈到,减少粮食的消耗,提升产能,要靠育种技术。“猪的育种,鸡的育种,鸭的育种,我们在育种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努力。饲料消耗比较少,料肉比很好,这其实就是对减排的贡献。”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宣布了“3060”双碳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且在“十四五”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细数整个计划,还是存在许多的挑战性。例如碳达峰到碳中和之间只有30年的过渡期等。而养殖业也将参与其中,限产能也是其中政策之一。国际能源署发布2020年全球排放数据显示,养殖业总体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5%。其中牛为最大的排放者,占整个农业生产碳排放的三分之一。牛通过肠道发酵消化食物,在打嗝中产生甲烷气体。而在牛生产中的碳足迹包括种植饲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和粪便产生的排放。传统养牛每生产一吨红肉便需要排放40-45吨碳当量。这种需要反刍消化的动物是主要碳足迹来源。40、ABB中国董事长顾纯元:2030年将实现全球运营碳中和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标。早在2019年就提出净零排放目标的欧盟,或为中国的碳中和进程提供借鉴,而先行一步、连通内外的跨国公司有望成为中国绿色转型的先锋。ABB中国董事长顾纯元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中国的“双碳”目标不仅涉及气候问题,更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综合战略。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新技术的应用使得ABB北京传动和上海电机等工厂已提前实现碳中和。ABB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全球运营碳中和,并每年帮助客户减少至少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届时ABB80%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实现可循环,其所用电力将100%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计划在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从目前的15.9%提升至25%。顾纯元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约占全球30%,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8.340,-0.06,-0.71%)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12亿千瓦,这将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顾纯元指出,目前工业用电占全球能源用量的37%,建筑和楼宇则消耗了全球30%的能源。ABB将重点帮助能源、工业、交通和基础设施领域脱碳减排,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能源效率。比如近十年来,ABB已向中国客户交付超过1000万台高能效电机和变频器,累计节能超过4750亿千瓦时电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7亿吨。“双碳”目标要求企业尽快制定减排目标《21世纪》:如何看待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这对ABB而言意味着什么?顾纯元: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既是从全球大局出发、对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着眼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在要求。在碳中和方向指引下,中国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问题。应对这些挑战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尽可能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二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节省的能源就是最绿色的能源。回顾ABB集团130多年的历史,从机械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智能时代,ABB一直寻求社会、环境和经济需求之间的平衡,推动众多行业提高能源效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帮助客户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所以“双碳”目标对ABB而言,意味着进一步应用创新技术,帮助行业用户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并推动社会进步,我们看到的机遇远大于挑战。《21世纪》: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只有30年时间,明显短于大部分国家,这对中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率先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欧洲,在低碳发展上可以为中国提供哪些经验?顾纯元:碳中和已成全球广泛共识,巴黎协定目前已有近200个缔约方批准,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已提出碳中和目标。2019年12月,欧盟发布了欧洲绿色新政,在能源、工业、建筑等七个领域制定了一整套深度转型政策,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欧洲低碳发展与中国“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路径是一致的,这为双方在绿色发展上开拓了很大的合作空间。同时也要看到,欧洲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约有60年时间,而中国计划只有30年。因此,中国在能源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的速度和力度要大得多。《21世纪》:不同于完成工业化的欧洲国家,仍在工业化之中的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意味着什么?顾纯元: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并不仅仅是一个气候问题,实际上它更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综合战略,是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从能源结构看,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约占全球的30%,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目前仍以煤为主体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成为重中之重。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制造业占比尽管逐年下降,但仍占较大比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也十分迫切。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9%,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了18.8%,都超额完成了承诺的目标。因此,我们对未来中国完成“双碳”目标充满信心。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新能源的大规模发电、并网、存储、消纳,还是重点行业如工业、交通、建筑等能源使用大户的脱碳减排、增效节能,都需要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的力量,这要求企业尽快制定和部署与国家碳中和一致的减排目标,推动技术突破和转型发展。《21世纪》:ABB等跨国公司一头连着国内、一头连着国外,其在推动中国以及全球碳中和上扮演怎样的角色?顾纯元: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势必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力量。这样的目标带来重重挑战,但也为技术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ABB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全价值链,从源头的概念设计,到工艺设计、流程优化,再到产品交付和工程服务,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环保。中国是ABB全球第二大市场,ABB一直坚持“在中国,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理念,推动全价值链本土化,在中国拥有研发、制造、销售和工程服务等全方位的业务。过去数十年中,ABB在中国持续投入研发,业已建立起完善的本地研发平台和数千人的研发团队。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ABB将进一步加速本地创新的步伐,助力中国的绿色转型。承诺2030年所用电力100%为可再生能源《21世纪》:ABB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有何整体考虑?2020年是ABB在过去十年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收尾之年,十年间ABB在减排上有何进展?顾纯元:ABB从1994年启动可持续发展与负责任商业行为的报告,2014年ABB第一次在全集团范围推出可持续发展2020战略目标。去年是该目标实施的最后一年,ABB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均超预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技术层面,2020年,ABB提高生态效率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占公司总收入的58%,其中包括面向建筑、基础设施、清洁能源、交通系统和能源效率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在运营层面,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3年的基准量减少了58%;显著减少了缺水地区用水量。在2020年成绩的基础上,ABB发布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能否介绍下ABB203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ABB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这一战略的落地?顾纯元:根据2030可持续发展战略,ABB将与客户和供应商开展合作,在整个价值链以及产品和解决方案生命周期实施可持续性举措。ABB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同时每年将帮助客户减少至少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ABB的目标是到2030年80%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可循环,系统性地减少浪费,增加回收和再利用率,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21世纪》:距离2030年自身运营碳中和这一目标,目前ABB还有多大距离?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上,ABB有哪些执行上的安排?顾纯元:ABB将在自身运营中以身作则。2020年,ABB集团用电量的32%为经认证的绿色电力或公司自身光伏发电设施产生的电力,ABB瑞士公司所用电力已实现100%来自可再生能源。我们承诺到2030年,ABB公司所用电力将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同时,ABB还承诺到2030年公司用车全部实现电气化,并将制定新能效目标,进一步部署能源管理体系。迄今,ABB已有100多家公司采用了通过外部认证或自行申报的能源管理体系。自2021年起,ABB在高管薪酬体系中也增加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具体目标。在中国,ABB各家企业正在以2030年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积极部署和制定自己的实施路径。目前,ABB已有三家企业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并有多家企业通过国际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目前,ABB在北京、上海等重要生产基地5家企业已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并在更多工厂中积极部署。以ABB北京传动和上海电机工厂为例,我们在工厂屋顶安装了超过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达310万千瓦时。工厂内应用了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并在运营中采用了ABB变频器和高效电机,这两项举措每年可节省约用电160万千瓦时。此外,在电机测试中使用ABB变频器,并将能量反馈回电网,可节省电力约300万千瓦时,采用创新方法测试变频器可以减少50%的电力消耗。在这些节能举措的基础上,配合购买绿色能源指标,上述生产基地已提前实现碳中和。如何做到帮客户每年减碳1亿吨《21世纪》:在过去十年间,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成本明显下降,这对ABB利用能源的抉择有何影响?顾纯元:中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将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ABB近年来参与了国内外大量光伏、风能、储能电站等项目,比如为东方电气(16.660,-0.05,-0.30%)10MW级海上风力发电项目研发和提供了变流器产品,该项目年发电量约45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140万吨标准煤的排放。此外,氢能也日益受到关注,ABB已涉足氢业务的整个价值链,包括风电制氢、储存、运输、氢能发电船舶应用等。ABB正与法国HDF公司合作,计划开发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系统,为零排放的电动集装箱船提供动力。需要注意的是,以风、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具有间歇性、随机性的特点,如何对需求端进行能耗在线监测,与新能源实时互动,削峰填谷,保持供电平衡,实现能效最大化是一大挑战。为此,ABB也为电网公司定制了智能配电计量与协调控制的解决方案,可以对其虚拟电厂进行远程电能管理,实现高峰调节和负载转移,提高电力系统效率,保持供电稳定性。《21世纪》:ABB计划帮助客户每年减少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主要侧重哪些领域?ABB将采用哪些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顾纯元: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ABB将帮助能源、工业、交通和基础设施领域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效率、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无论放眼全球还是聚焦中国,这些领域的增效减排空间依然相当大。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工业用电占全球能源用量的37%,建筑和楼宇消耗了全球30%的能源。我们相信,在未来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钢铁、冶金、建材等过程工业都是能耗大户,目前仍然在使用化石燃料,ABB希望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显著降低化石能源使用强度,同时将对流程工艺、运营维护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最新的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为客户开发定制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从而显著减少浪费,降低排放。事实上,我们在冶金等行业探索出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高速线材加工时经常会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造成堆钢,产生大量废品,对设备、能耗和运营效率产生巨大影响。ABB在原有控制系统基础上加载了AI技术,在产线高速运转中,通过机器学习,提前发现堆钢故障,大幅减少了无效能耗。再如,在汽车生产过程中,传统的工艺会使大约30%的油漆被浪费掉,而ABB的无过喷PixelPaint生产工艺与两台ABB机器人(9.490,-0.31,-3.16%)相互配合,使用打印式喷头将油漆直接印到目标区域,能够明显减少浪费以及由此而来的无效排放。与传统的雾化器技术相比,新技术能实现100%的上漆率,确保无油漆损耗。由于无需遮蔽和遮蔽拆除作业,定制化喷涂能够一次完成,时间也缩短约50%,这不仅减少了油漆浪费,还减少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21世纪》:从今年6月起,中国电机的最低能效等级将上升至IE3,在ABB看来,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对碳中和而言意味着什么?顾纯元:ABB从2013年开始生产销售IE3高能效电机,并推出性能更高的IE5电机,我们倡导电机与变频器配合使用,通过对转距和转速的调整,适应负载和功率,平均节能可达25%。ABB正进一步将传感器和变频器的数据与针对工业系统中所有组件的云分析相结合,实现连接、监控、分析、预测,帮助用户优化过程和绩效,实现效率提升和节能。我认为,高效电机、变频器以及新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工业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之一。打造以节能减排为共识的生态圈《21世纪》:中国建筑(5.410,-0.11,-1.99%)行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城市建筑行业的减排有哪些潜力?顾纯元:城市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碳中和的重点和难点,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对建立健全多层次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其中,建筑和楼宇消耗了全球超过30%的能源,建筑的节能降耗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ABB正通过电气化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智能建筑,提升建筑运维效率,实现节能增效目标。同时,ABB通过对独立楼宇内部、楼宇建筑群和整体园区的能源进行三级调控,灵活调节建筑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显著降低碳足迹。在全面实施的前提下,ABB的楼宇自动化解决方案通常可将供暖、照明和电器的能源成本降低30%。例如,ABB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位于上海的全球总部大楼提供的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助其实现了室内照明、电动窗帘及电动窗的智能一体化控制,相比传统照明解决方案预计可节能15%以上。ABB还将该建筑控制系统与大楼总智能管理平台及园区云服务中心对接,实现了设备实时使用及故障状态的反馈,让系统能耗的整体统计和分析可视化,用数字化技术全面释放智慧、绿色建筑的潜能。《21世纪》:目前全球碳排放量20%来自交通,在推动交通行业减排上,ABB有哪些考虑?顾纯元:交通电气化是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ABB正在为电动汽车、船舶和铁路提供全方位电气化、数字化解决方案。目前ABB已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安装了40多万台电动汽车充电桩。在船舶方面,ABBAzipod®船舶吊舱室电力推进系统可节省20%的燃料消耗,全面提升船舶性能和效率。同时,ABB联合运营中心可以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分析来自客户船舶上的设备、系统运营数据,再结合天气预报和目的地港口的情况,快速诊断出潜在问题,提供预测性的维护建议和最优的路线规划,从而提升船舶的整体性能和运营效率。《21世纪》:ABB提出,将与供应商一起减少排放,打造“以节能减排为共识的合作伙伴生态圈”,未来ABB是否会对供应商提出减排的要求?是否意味着部分高排放企业将被排除在ABB的供应商之外?顾纯元:ABB将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理念融入全球运营和整个价值链中。供应商是企业的延伸,也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ABB供应商行为准则”,ABB与供应商将确保各方充分理解、共同执行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所有供应商必须事先通过ABB资格审核流程,评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审核通过后,ABB将会长期为供应商提供常见问题解答,同时开发定制培训课程,这是ABB一贯的要求,也是企业履行负责任采购承诺的实践。41、国富资本董事长熊焰:元宇宙全方位赋能碳中和2022年5月15日,“《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指数报告》发布会暨绿色经济投资趋势研讨会”在线上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零壹智库、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能见研究院联合主办。会上,《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指数报告》重磅发布,并邀请业界专家进行专题分享。国富资本董事长、元宇宙三十人论坛理事熊焰以“元宇宙全方位赋能碳中和”为题进行了分享,从元宇宙和能源发展史出发,聚焦“元宇宙”与“碳中和”两大热点,介绍了元宇宙的融合发展及产业元宇宙的新赛道。熊焰介绍,元宇宙是人类数字化、智能化高度发展下虚实融合的社会新形态。碳中和是将元宇宙与国家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重要链接点,本质上是基于技术创新的能源革命与产业重构。熊焰认为元宇宙与碳中和的关系构建成了一个数据、能量、排放的三维坐标体系。横轴代表数据。从人类数据利用值上,能够看到人类从远古时期到后来算盘的出现,再到电子的计算机,晶体管的计算机以及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在摩尔定律的支配下计算能力越来越大,人类使用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纵轴代表能量。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工业文明进入了煤炭时代和油气时代。二次能源由于便捷性,成为非常主要的能源方式,人类正是在不断使用大量能源的轴向上,共同发展人类的经济社会。坐标体系构建起来之后,可以看到过往的主要社会形态。第三象限是农业社会,第二象限是传统的工业社会,第四象限是互联网,第一象限则是元宇宙。在这个框架下如果引入Z轴,形成一个立体的框架,这个Z轴就是二氧化碳排放。Z轴向外是越来越大,向里是越来越小。在原点附近的可以理解为小能量,小数据,但是碳排放量非常大的元宇宙,这就是在如今的碳排放约束下,所形成的元宇宙的状态。20、30年后的元宇宙会处于能量大了许多,数据也大了许多,但是排放却少了许多的状态,因为此时的能量主要变成了绿色的。等发展2060年碳中和时,此时的元宇宙数据量会非常大,能量也会非常大,但是排放却非常的少,那个时候的能量可能已经不是碳基,而是小型可控核聚变所提供的能量了。那个时候的算力可能也不是一般的硅基计算机,而是量子计算机的算力。站在元宇宙角度看碳中和,可以很容易理解BIGANT六大技术对能源替代、提高能效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进而理解在消费、产业、工业和政务领域元宇宙对碳中和的全面赋能。而元宇宙三条主线和三个世界以数字孪生最贴近而生动。因此,认为元宇宙以数字化、智能化全方位赋能碳中和,是碳中和的最大工程和最强工具。站在碳中和角度反观元宇宙,此时来看碳中和是元宇宙最大的制约。因为现在元宇宙对算力需求动辄千倍,在如今高碳的能源情况下,能源保供尚且有困难,更何况千倍的算力要求。在这个维度上讲,一场绿色能源革命已经开始,相伴而生的是绿色算力解放,非如此不能解决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的能源需求与相对落后的能源供给的矛盾。今后的碳中和将主要以绿色能源、绿色算力来支撑元宇宙。此外,熊焰还针对元宇宙与碳中和融合的新赛道提出了“4×6”矩阵。四个横行是碳中和的四大场景,即供给侧的去碳化、应用侧的节能提效、碳的综合利用以及碳资产管理与交易。六个纵列是元宇宙的六大关键技术,即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引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这样24个节点,每一个节点,将不同产业进行细分,就会形成一个赛道的网格,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对这些网格技术进行数据化与数量化的预测,包括引爆时间点的预测。最后,熊焰表示,如今产生了一系列元宇宙与碳中和融合赛道上的投资机会,如数字孪生技术、能源生产领域实时在线、数字驱动新型能源生产方式以及公众的资源碳减排等。因此,未来元宇宙与碳中和两大赛道的融合与深度的发展,会对中国的绿色发展起到非常积极、深入的作用。42、宝泰隆董事长焦云:助力碳中和走绿色发展之路2022年全国两会开幕在即,与会代表们关系国计民生的提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深耕煤化工产业的老兵,一直奋战在实现碳蜕变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601011)董事长焦云表示,今年他在两会上的建议仍然主要围绕煤化工绿色发展主题,探索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时强调,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焦云表示,未来将重点探索如何让碳由“黑”变“绿”,寻求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山更绿、天更蓝。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理念”上升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一场全国性经济发展底层逻辑的革命一直在急剧变化。就煤炭焦化行业而言,近年来已连续在三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进一步指出,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长期且艰巨,而现代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在实现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的同时,不仅减污降碳,产品也转变为更清洁的碳基清洁能源和高端碳材料。煤炭作为国家基础能源,现代煤化工产业是我国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焦云表示,这也是他一直带领企业奋战的方向,宝泰隆通过实施转型升级战略,不断向纵、横两个方向推进产业链延伸,加快向煤油化工结合方向拓展,逐步构建起一条完整的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效推动煤炭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基于对企业经验的积累和产业演进的洞察,近年来焦云曾提交“实施碳氢产业大循环助力煤基化工碳中和”、“应提倡煤制乙醇限制粮食制乙醇”等多项提案,积极为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发展和助力煤基化工“碳中和”建言献策。焦云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独立焦化企业和黑龙江省煤化工龙头企业,我们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现代煤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煤炭资源绿色、高效循环利用,为东北地区加速实现“碳达峰”贡献力量,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3、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碳达峰碳中和,其实人人都可以参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获悉,“绿色出行低碳一夏”数字人民币公共交通试点测试活动落下帷幕,截至8月2日上午10点,10万名参与活动的中签市民使用数字人民币搭乘公交、地铁出行,共计节能减碳10336吨。同时,本次活动的个人低碳出行排行榜也正式出炉,其中碳减排量靠前的2万名市民将额外再“瓜分”总价值60万元的天府通乘车优惠券。优惠券将会在活动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中奖市民的天府通App账户中。据了解,本次低碳出行排行榜的建模、测算及统计工作交由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以下简称“四川环交所”)承担。作为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备案的全国非试点地区第一家、全国第八家碳交易机构,四川环交所成立十年来,不断完善碳市场功能,并在推动个人低碳生活方面开展了不少创新性探索。“我们希望的是,通过各种活动和实践,促进个人建立低碳意识,并帮助他们建立对碳资产价值的认识,让他们明白碳排放权是具有稀缺性的。”日前,四川环交所董事长何锦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当下正是拓宽个人碳中和路径的最好时机,人们也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低碳出行,成都已具备条件这个夏天,数字人民币与低碳生活之间,产生了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7月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联合开展的“绿色出行低碳一夏”数字人民币公共交通试点测试活动正式上线。这不但令成都成为首个大规模验证数字人民币高频小额运用和测试子钱包推送模式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也为这座正在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城市带来了一次市民集体减碳的机会。本次活动中,共有10万名中签市民获得了价值总计12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公共交通出行优惠券。为了量化个人减排贡献,四川环交所参照《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DB5101/T41-2018)》确定了计算公式,即个人公共交通出行碳减排量=个人公共交通出行里程×公共交通出行碳减排量相对因子。其中,个人公共交通出行里程数据经由中签市民授权同意后提取;公共交通出行碳减排量相对因子则是指单位里程公共交通出行碳排放量相对于基准出行碳排放量的差值。经统计,本次活动中,中签市民使用数字人民币乘地铁、坐公交,共计节能减碳10336吨。同时,活动还对每个人的出行碳排放量进行了排名,碳减排量靠前的2万名市民额外获得总价值60万元的天府通乘车优惠券。据介绍,本次活动提取的出行数据呈现出不少颇有意思的特征,而其中最明显的是,成都市民更倾向于选择地铁出行。中签市民中,大约有87%乘坐过地铁,大约23%的人乘坐过公交车。“大家更愿意坐地铁,说明成都已经具备让市民低碳出行的条件。”何锦峰清楚记得,2010年,成都市首条地铁线路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全长只有18.5公里,2016年,成都在申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时,地铁运行总里程已增长到了184公里,到了2021年6月底,线路总长更是达到了518.96公里。随着地铁线路不断开通,何锦峰自己的出行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我家附近通了地铁后,现在我上下班也不开车了,基本都是坐地铁。”低碳出行,是近年来减排行动中一项广泛倡导的行动。我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排放量不再增加,而后逐步回落,并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去除手段抵消掉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正负抵消,达到“净零排放”。2017年印发的《成都市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也提出,成都计划在2025年之前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成为国内低碳发展先进城市。“通过这次的排行榜,让公众意识到了,原来碳达峰、碳中和,其实我们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何锦峰表示,自从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企业都在积极行动,市民也多少有所耳闻和了解,但许多时候很难与自身关联起来,这次的活动将个人行为与“双碳”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和创新。个人减碳,如何自证?如本次结合绿色出行的数字人民币测试活动这般,将个人的减碳行为量化、记录、转换,为之赋予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是四川环交所近年来发力的一个方向。目前,国内碳市场交易产品包括碳排放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及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交易产品。成立于2011年9月的四川环交所,是全国目前唯一一家集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水权交易为核心主业的环境资源交易平台,并为全社会节能减排降碳提供投融资及其他增值服务。在碳市场服务板块,四川环交所主要提供以CCER为主的碳交易服务。自2016年12月开市以来,四川碳市场上市交易的CCER项目有55个,来自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累计成交CCER约1800万吨,按可比口径位居全国9家碳交易机构中第四位,市场占有率近20%。与此同时,四川环交所还在创新中拓展着碳中和的服务空间。碳中和是一种“净零排放”的平衡状态,也是政府、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或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其在生产、生活和消费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的具体行动。对于实现碳中和的具体路径,何锦峰的逻辑视角是自下而上的,“如果每个机构、组织都做到了碳中和,加总起来,自然也就从整体上实现了国家的碳中和。”沿着这样的思路,2019年6月,四川环交所正式上线了面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点点”碳中和平台,提供发布各类活动场景、在线计算碳排放量、在线购买碳信用、颁发电子荣誉证书、碳中和排行榜查询等服务。谈到“点点”这个平台的命名,何锦峰称,其实这里面蕴含了“减碳多一点,排放少一点”的寓意。早在2015年,何锦峰带着团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期间,就在会场点位布展,宣传了这一理念。他认为,虽然人们现在还无法做到完全零排放,但可以尽量通过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做到只排放一点点。“放眼全球,目前个人领域做的更多是对减排量的记录,而‘点点’碳中和平台更着重于记录个人碳足迹、进行碳中和,是全国首个可以为个人提供碳中和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何锦峰表示,系统建成之后,为个人的碳中和行动带来了便捷和高效。何锦峰说,虽然以前许多个人有意愿做碳中和,但怎么计算碳排放量是个问题,往往需要找第三方机构来进行测算,也许做碳中和只需要花一两元钱,但第三方机构做项目核查可能就要花上几百元钱,很难进行操作和推广。“点点”碳中和平台基于一定的方法学和标准而设计,只需要将个人的相关行为参数输入到平台系统中,就能在线计算出大致的碳排放量,通过平台系统购买相应的碳信用并委托平台向碳信用注册登记系统申请减排量注销,从而抵消自己产生的碳排放,即可完成碳中和闭环。此外,个人在线进行碳中和后,系统还会自动颁发电子证书,并记录下碳中和的足迹。“相当于每个人有一个碳账户,记录了碳排放和碳中和这两项数据。你是一个‘低碳’的人、‘零碳’的人,还是一个‘高碳’的人,从此可以用数据说话。”除个人外,“点点”碳中和平台还被推广到了各类活动中,平台上线以来,已推动完成会议碳中和70余场、景区年度碳中和2个,均通过购买并注销CCER的方式实现,共计碳中和量1950多吨,相当于22万辆燃油轿车停驶一天。目前,“点点”碳中和平台应用场景正在向餐饮、商超、办公、生产经营活动等方向拓展。何锦峰表示,“点点”碳中和平台的运作带有一定的公益意味,以市场化的方式鼓励人们做公益,会促进人们去关注和了解碳排放权的价值。发展绿色金融,环境权益交易是基础设施近年来,国内众多机构纷纷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目前,在近70家中国签署人中,四川环交所是唯一一家交易机构。资料显示,责任投资是一种先进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将环境、社会、企业治理(ESG)三个因素融入投资策略,可以在长期内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率,并且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在何锦峰看来,作为一家交易所,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环境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环境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此,2019年12月,四川环交所正式上线了“绿蓉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绿色金融产品和项目架“桥”引“路”,成为四川省绿色金融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我们与金融机构之间,有着天然的‘砍断骨头连着筋’的联系。”何锦峰认为,环境权益交易是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未来许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资产将是环境权益,搭建一个平台,桥接银证保信以及绿色环保节能低碳有关产业信息,可以最大限度解决绿色金融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绿蓉融”具体实施中,何锦峰指出,要先“聚集”,再“扩散”。首先,让银证保信相关金融机构将相关金融产品放入平台,令平台发挥信息聚集的功能,“就像开超市一样,先铺货,把琳琅满目的商品摆上,同时也增加了商品的营销渠道。”接下来,是让“人”进来。“绿蓉融”拓展建设了四川省绿色企业库和绿色项目库,联通“天府信用通”等系统,实现信息安全共享,积累形成绿色金融大数据,发挥出信息扩散的功能。“‘商品’进来了,‘人’也进来了,最终还要实现交易。”何锦峰介绍,“绿蓉融”的上线,不但成为四川省2019年应对气候变化十件大事之一,还成为了四川省2020年深化改革十大件事中的金融创新内容。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注册企业1769家,入驻金融机构28家,上线绿色金融产品49个,放款逾12亿元。44、国泰君安董事长贺青: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资本市场大有可为在我国全面部署“碳达峰与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之际,5月28日,国泰君安联合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举办了“绿色金融低碳未来”主题论坛。在论坛上,国泰君安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青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本质上事关中国未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国际影响力,是一场涉及清洁能源、生产技术、社会治理和金融服务的革命,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碳市场将成为与权益、固定收益、商品和外汇同等重要的要素市场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过去60年间,气候变化对全球人类、经济、环境和社会治理的影响凸显,世界各国正合力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126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这些国家的碳排放占全球70%左右。贺青表示,我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28%,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尚未达峰,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环保技术更新任务重,地区行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在贺青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本质上事关中国未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国际影响力,是一场涉及清洁能源、生产技术、社会治理和金融服务的革命,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外,贺青还表示,资本市场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必将大有可为。他具体谈到,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资本市场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碳排放权已成为一类重要的生产要素,碳市场将成为与权益、固定收益、商品和外汇同等重要的要素市场。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全球已有31项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在运行或计划实施,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5、启阳汽车董事长王麒:打造天府新区“碳中和”创新示范区2022年,春寒料峭,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中国经济也面临诸多挑战。王麒从当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十五年,当她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她再次感觉肩上的责任重大。回顾近十五年的议案和建议,每一年,王麒都会深入关注的行业和领域,进行调研和考察,并将她的观察和建议汇入意见,带到两会上。“我的建议来自于我生活的城市——西部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也来自我身处的汽车行业,有我对行业的了解和观察,另外,作为海外归国的民营企业家,对民营企业近十多年来的发展,我也有很多切身的感受,和社会不同的行业群体交流,也得到了许多他们需要通过我们来反映的问题。”从身边的体察开始,王麒重点聚焦可持续发展和民生问题。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近年来,王麒的提案中,“公园城市建设”,“双碳经济”,“新能源汽车发展”等关键词屡屡出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主题,在她的方案里,成为了可以彼此兼顾、协同发展的因素。“自然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生存的环境恶化了,还怎么提高质量发展”,王麒谈到这些年提案中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关注,“在过去,我们可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协同的,关键在于,人们得有这样认知,因此在建议里特别强调要树立绿色协调的新发展理念。”聚焦点一:从“公园城市”到打造“碳中和”创新示范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4年来,王麒一直关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连续两年在全国人代会上就公园城市建设标准提出建议。近期,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批复》,四川天府新区成为全国首个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单位。“成都连续14年被评为幸福城市,也刚刚被评为公园城市示范区,所以现在的成都,是人才青睐的事业和生活之都,是科技创新之都和文化艺术之城,我一直生活在这里,看着它点点滴滴的变化。”谈起身处其中成都的十多年发展,王麒饱含深情。王麒发现很多人对公园城市有误解,认为“公园城市是在城市里面建造公园”,王麒会向他们解释,“其实不是的,公园城市是秉承新时代新发展理念,营建城市新形态,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推动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换,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会在未来更好的彰显成都城市特质,提升城市品质,形成聚人引人的环境,让城市有更好的竞争力。”以成都发展为例,王麒向记者解释了经济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成都希望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什么要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因为只有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才能让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2022年全国人代会,王麒建议“支持天府新区打造‘碳中和’创新示范区”,“‘碳中和’与公园城市在‘可持续’特性上,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将为世界城市面向未来探索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提供了生态文明新范式。”在具体措施上,王麒建议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天府新区打造“碳中和”创新示范区,支持绿色金融创新,形成全国零碳经济区发展的“天府示范”“天府样本”。她期待国家积极支持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举办,广泛传播公园城市价值理念和创新模式。谈起对成都未来发展的期待,王麒表示:希望成都作为西部的中心城市,金融城市,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要发挥积极示范引领作用,抓住公园城市示范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机遇,在商业资源的聚集度、城市的枢纽性、市民的活跃度、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未来可塑性等5个方面,创新作为,力争在全中国持续名列前茅,让成都更美好,市民更幸福。聚焦点二: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鼓与呼”身处汽车行业,王麒一直关注着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王麒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年,就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建议,此后每年,她都持续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只有清洁能源才能不污染大气,才能可持续发展”,王麒谈起提案的初衷。十多年前,当市场新能源汽车还是凤毛麟角的时候,王麒就提议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研发。当研发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由于价格过高市场受阻的时候,王麒又建议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价格补贴。当补贴的措施实施后,新能源车增多,充电设施不足再次卡住了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王麒又开始呼吁完善充电设备设施的措施出台,如今,当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即将迈入大规模“退役期”,王麒又开始为汽车电池回收提出解决方案。2022年全国人代会,王麒带来了“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管理机制”的建议。纵观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年来,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及352.1万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按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4—6年的使用寿命及动力电池载电量低于80%需退役的政策要求测算,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即将步入大规模增长阶段。但是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似乎还没准备好。2018年的数据显示,当年退役的动力电池总量达7.4万吨,但当年全国首批上榜的5家“白名单”回收企业,仅共计回收处理约0.5万吨动力电池,其余动力电池流向非正规回收网点,不知所踪。从2021年开始,我国迎来第一批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但从市场端反馈的情况显示,通过正规网点回收的动力电池只占20%左右。王麒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行业存在散乱差的状况,急需建立回收管理机制。“新能源汽车是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对国家的环境与能源都有利,我还会继续关注。”王麒表示。聚焦点三:绿色能源“氢能源”今年,王麒的人大代表建议还涉及另一种能源——“氢能源”。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质量轻、能量密度高、绿色低碳的能源,是现阶段唯一可使用的循环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将氢能作为推动能源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据预测,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氢工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发展氢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根据调研,我国发展氢能有许多优势,氢能产量全球第一,加氢站的数量也正逐年增加,但是也面临不少挑战,如氢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可行的产业模式,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存在瓶颈,氢能产业链供应链条还不够完善等。王麒建议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包括:完善氢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突出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明确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突破口等。在具体措施上,她还结合西部城市特点,提出支持川渝地区创建国家级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等建议。体察民生:关注营商环境和老百姓幸福感近15年履职生涯,王麒长期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感,老百姓的民生、民意的热点问题。她曾呼吁为非公企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呼吁环境教育立法、优化营商环境等。“有好的营商环境,企业才能良好的发展,但营商环境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需要各个方面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王麒谈道。她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政商关系的认识。近期,在成都天府新区,由四川天府新区纪工委牵头,联合全区25个职能部门和500余家民营企业成立“政商廉盟”,王麒作为成员单位负责人参与其中。“政商廉盟”希望在产业功能区、商务楼宇等重点区域,布局建设营商环境监督哨,引导各方对侵害企业发展的行为及时“吹哨警示”。作为人民代表,王麒表示非常珍惜和感谢国家和人民给予的这个机会,“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报效祖国、服务民众更为广阔的平台。”谈起这么多年的履职体会时,王麒表示:“宏观上,我们看到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循环,或者整个产业生态的短板和问题,我们提出建议;微观上的体察,更多考虑到某个行业,社会重点民生的问题,人民有什么困难、障碍,如何更好的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思考问题,去概括、总结和反映,所以我也特别希望自己提的建议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民生问题能有所帮助,通过我们代表的呼吁和参与,能让国家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幸福。”46、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双碳将引领全球能源市场转向以与无碳能源为主…“博鳌亚洲论坛汇聚了很多高屋建瓴和洞见未来的思想者和引领着,每年来这里都会有惊喜。在这里,我们也传达一家全球领先的光伏智慧能源企业的思考和声音。”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纪凡即将第八次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作为论坛钻石会员和多年老朋友,今年恰逢论坛成立的20周年,高纪凡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我期待博鳌论坛办的越来越好,期待在碳中和成为全球潮流的当下,在博鳌论坛上能够参与更多讨论和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凝聚起更多共识,汇集更多正能量来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各国加强合作、加强沟通非常必要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在高纪凡看来,随着国际上不确定性的增加,当前各国继续加强合作、加强沟通仍属必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合作、共赢、发展的大潮流没有变,加强全球治理非常有必要,非常有价值。但我们也看到,贸易争端、疫情冲击、技术封锁、贫富差距等问题依然很严峻,甚至有些问题在抬头、在加剧,需要更多的在对话与交流中凝聚共识,在包容与理解中发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全球治理走向更高水平。”高纪凡强调,世界政治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和逆全球化思想抬头,对国际合作带来巨大冲击,从中可以看出国际合作体系面临很多问题,也反映出加强合作、加强沟通是多么的必要。“在这个关键时期,世界各国绝不能关起大门,绝不能影响全球贸易体系和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转,让货物和服务自由流动,让技术和经济交流正常化,我们地球村的每一位居民都将是获益者。”高纪凡说:“今年的年会话题丰富多彩,关注面很广,经济、社会热点和国际合作热点都很值得参与,尤其是绿色转型、碳中和、贸易流通、数字化转型、一带一路等,这些问题关注度高、牵涉面广,对于凝聚共识、深化合作、链接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今年的年会设置了数十场内容丰富的活动,大体分为六个板块,其中,“解读中国”和“一带一路合作”是基于当前形势新增的板块,期待以“一带一路合作”为例,探讨加强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增进各国企业的商业合作和对话交流提供了新机遇。”高纪凡说。据悉,早在2014年,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合光能)已经做到组件供应量全球第一。但天合光能并不局限于制造,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智慧能源领域的引领者之一。作为光伏产业的资深从业者,高纪凡以光伏行业为例,谈及“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规划的装机规模潜力很大,对发展绿色电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非常强烈,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技术领先、品质优良、性价比极高,可充分满足这些市场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国内能源科技企业应该如何处理好与海外企业的竞合关系?对此,高纪凡指出:“国内的能源科技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在某些领域和部分市场有一定竞争,但合作的潜力更大。呼吁公平、开放、自由的贸易和竞争,不希望非市场的因素过多,不希望泛政治化的倾向过重。在这方面,光伏行业受到的影响很大,从之前的双反贸易战到其他的贸易摩擦,都影响到了正常的国际合作,这对于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都伤害很大。”光伏将在各能源中成本最低作为清洁能源,光伏发电是实现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目标的战略性选择之一,但成本也是绕不开的话题之一。谈及未来光伏产业的成本下降空间,高纪凡说:“在过去十几年间,光伏成本下降巨大,相比十几年前度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现在的光伏电价已经做到了跟煤电持平,甚至是更便宜。通过进一步和与储能、制氢的协同创新发展,未来光伏智慧能源必将在能源系统中的发挥主体作用。”对此,高纪凡建议,现在我国的光伏电站大概有20%左右的成本是非光伏企业自身能够控制的,如土地、税收等,会导致光伏整体发电成本增加,“希望能够加大这些非技术性成本的减负力度,给光伏更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今年论坛将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实力雄厚的光伏国家队、较有创新动力的民营龙头企业、创业活跃的中小企业,基础不同,但在高纪凡看来,各方有很多地方可以协同合作和共同发展。“光伏智慧能源产业是个大生态,在这个生态中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开放、协同共建新生态。”高纪凡表示,光伏国家队,资金实力雄厚,影响力大,在电站投资运营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在光伏电站开发建设上的投入,可以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民营光伏龙头企业,目前以产品研发制造为主,技术创新活力很足,可以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创新解决方案;专业的中小企业,在光伏产业链相关环节,辅助和配套服务需求量很大,可以给龙头企业提供良好的支持配套。展望未来,高纪凡说:“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光伏走向平价电力的第一年,光伏产业的投资和产能增长今年很明显,因此产业链供应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上游材料、辅材辅料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组件价格上涨,对终端用户带来一定的压力,行业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立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新生态,建立协同发展的利益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发展阶段,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导向,政府部门也明确提出要制定更加积极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这些措施会发挥出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实现,我们对于未来光伏智慧能源产业和天合光能的发展充满信心!”47、吉电股份董事长才延福:2023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2023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3月23日,吉电股份董事长、党委书记才延福在吉电股份“创新发展,共赢未来”战略合作伙伴论坛暨战略发布会上直言道。他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作为央企上市公司,吉电股份坚决履行碳达峰、碳中和责任,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和效率,加快终端用能零碳排放,在增加自然碳汇固碳的同时,探索固碳先进技术应用,提高固碳能力,2023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期末,吉电股份总装机容量912.96万千瓦,其中新能源期末装机容量582.96万千瓦,同比增加71%,占期末总装机容量的64%,公司成功转型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上市公司。在新能源转型推动下,公司预计2020年实现净利润4.4亿元至5亿元,同比增长152.94%至187.43%。谈及战略定位,才延福强调,吉电股份致力成为“先进能源技术开发商、清洁低碳能源供应商、能源生态系统集成商”,倾力打造优质清洁能源发展平台、综合智慧能源创新平台、能源前沿技术开发应用平台,坚持把创新发展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氢能产业集群、储能充换电作为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四个方向”,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中,构筑新跑道、提升新价值、激发新活力、培育新动能、发挥新优势,同各类市场主体一起构建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汇聚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期,吉电股份正式发布《发展战略纲要》。根据《纲要》,到2025年,吉电股份将建成能源智慧网、政府智慧网、社群智慧网“三网融合”平台试点;生物质能、电能替代实现良好应用;初步建成氢能产业全产业链;装机规模超过2000万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比重超过90%。到2030年将建成吉林西部等多个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到2035年将形成开放共享的智慧能源生态体系,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企业。48、山西汾酒董事长李秋喜:实现碳中和是汾酒产业链延伸的一次有效实践“汾酒的绿色原粮基地是汾酒生产的第一车间,也是汾酒全产业链布局的开端。”在日前举行的“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全国主流媒体原粮基地行”活动中,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介绍道。他表示,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正全面推进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汾酒作为山西省国企改革“样本”,势必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抓数字化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带来的发展机遇期。据他介绍,目前,汾酒已形成从种植、酿酒、养殖、秸秆及牛粪肥料化还田的闭环,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业链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原粮品质和肉牛品质的双促进、双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李秋喜表示:“实现碳中和,是汾酒产业链延伸的一次有效实践。”汾酒集团副总经理常建伟也提到,近年来,汾酒依托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投资建设了沁县肉牛养殖场,把酿酒酒糟和沁县汾酒高粱种植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高粱酿酒-酒糟养牛-牛粪有机肥还田-高粱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链。49、工业富联董事长李军旗:实现“双碳”目标,要多角度、全链条提能效降能耗近年来,国家重要会议及经济发展规划中,都频繁涉及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相关的战略部署。在去年“碳中和”目标提出之后,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也对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一场以“碳中和”为引领、以高新数字技术为依托的产业革命正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快速展开。9月7日,以“数字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将在成都举办。届时,多位院士、专家学者、企业机构代表等将围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生活等关键词发表演讲,进行圆桌对话。制造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通过应用清洁技术实现全场景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加快“碳中和”进程,也能够充分把握绿色经济带来的升级转型机遇。作为行业领军企业,近年来工业富联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战略的指引下,也开始加大在能源管理、工业自动化及制程优化等方面的清洁技术投入,斥资数千万元研发不同领域的清洁技术,致力于从“源头”解决能耗问题。近日,工业富联董事长李军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各行各业要想实现“双碳”目标,不能局限于能源形式的转变,更要从各自的核心领域和优势出发,多角度、全链条地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同时,支持新能源的推广使用。筹备碳排放管理平台架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这一目标也亟须强化技术支撑。李军旗认为,工业互联网有别于消费互联网,不仅转变了商业模式,更是通过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以生产过程为例,借助‘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来采集关键有效的数据源,分析应用场景,把工厂内的产品设计、制造流程与工厂外的上下游供应链实现互联互通,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使企业能够建立数字化的生态体系,来管控质量、创造价值。同时,这些数据也包括碳排放有关的信息,使碳排放变得可视化、可测量、可管理。”当前,工业富联已投入数千万元研发经费用于不同领域的清洁技术。截至2020年末,工业富联自身研发的清洁专利已累计授权587件,这些专利形成的清洁技术和解决方案应用到生产环节当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制造全流程的减碳效益。2020年,公司整体二氧化碳排放比上一年减少了48000余吨,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17.56%。2020年,公司来自清洁技术的绿色营收比例为40.7%,年度营收额达到人民币1753亿元。据李军旗透露,工业富联正在筹备碳排放及交易管理的平台架构。“未来或可通过平台来服务企业、政府等不同类型的对象,实现碳交易和节能减排的监测与优化。具体来说,这一平台能够记录企业在各个环节的减碳行为,包括是否使用回收材料、节能技术的实际效用、清洁运输的效果,以及绿色能源和精细能源管理等。在平台上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计算,最后累计计入企业的碳账户。”推“智慧灯杆”解决方案在清洁技术对内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工业富联也开始逐步对外输出节能减排“黑科技”,主要成果有智慧灯杆、绿色建筑节能智慧楼宇等。其中,工业富联的“智慧灯杆”解决方案,可根据交通流量大小、光照强弱等周围环境变化进行智能调节路灯亮度,大幅提升公共照明精细化管理水平,节省电力资源及运维成本。同时,通过环境、气象实时监测,与气象局进行数据共享,实现恶劣天气预警。在广东佛山的三龙湾“智慧三山”项目中,工业富联协助在13.3公里长的智慧大道上布设智慧灯杆共计938根,打造了集智慧LED照明、视频AI、事件监测等智慧化模块和设施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融合新基建。当谈及“碳中和”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时,李军旗表示,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消费场景和终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的能源变化,尤其是来自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展望未来,李军旗表示,工业富联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用“零碳”目标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50、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力争2025年前实现自身碳中和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13日电(魏薇)“华夏银行内部已经摸清自身碳排放的现状,下一步将结合发展目标合理预测‘十四五’及中长期的碳排放变化趋势,制定自身碳中和目标及路线图,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碳中和。”在13日举行的第271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华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民吉作如上表态。“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商业银行清晰勾勒出一条服务实体、防控风险、加快创新的发展路径。李民吉介绍,截至2020年末,华夏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800亿元,比2016年末翻了两番,2020年增速达到了51%,四年复合增速达到了48.5%,绿色信贷占比领先同类银行,其中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融资比例超过80%。国际合作资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子公司华夏金融租赁公司的绿色租赁融资占比也达到30%。展望未来,李民吉表示,华夏银行将全面深化以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着力构建ESG理念下的绿色金融新特色、新优势。一是完善科学高效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华夏银行将全面规划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运行系统,制定华夏银行绿色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推进ESG理念在整个集团体系内全面实施,加快绿色金融信息化建设步伐,以科技手段提高绿色金融规范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金融支持。持续提高绿色信贷业务占比和绿色金融业务总量,聚焦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七个重点领域研究制定行业解决方案。完善产品创新机制,加大低碳产品创新。发挥商行+投行体系优势,通过综合金融服务支持绿色项目。更多层面、更宽领域、更加紧密与国际金融组织开展合作。三是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深化ESG负责任投资理念,高度关注快速低碳转型带来的影响,深入全面地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积极推进建立环境和气候转型风险量化评估工作体系。四是明确自身碳中和目标。华夏银行将制定实现自身碳中和的计量监测和中和路线图,通过技术减排、办公运营低碳化、消纳机制应用等措施,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碳中和。51、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碳中和将为相关企业创造巨大市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今年是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明阳智能”)成立28周年,前段时间明阳智能发布首份碳中和报告,更加凸显意义重大。在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能源绿色转型方面有哪些规划和布局?张传卫:6月1日,在28周年厂庆之际,明阳智能发布了首份碳中和报告,将面向国家“30·60”双碳目标打造最大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供给系统,在2023年底前实现运营控制范围(范围一、范围二)碳中和。明阳智能公布的碳中和蓝图分为四个板块:清洁的能源供应解决方案、低碳的能源需求解决方案、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以及精细化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明阳智能2020年就开始核查旗下所有子公司与基地的碳排放状况,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行动计划。此次明阳智能发布的碳中和行动计划提出,除在园区用电用能清洁化领域发力外,更将深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角度,并制定绿色供应链相应标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碳中和是全球发展的大方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风电、光伏等企业皆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全球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您认为,我们将如何迎接这些机遇和挑战?张传卫:从国家角度看,碳中和这一重大宣示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乃至21世纪中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中国经济在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碳中和的承诺将加速中国能源的转型和绿色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绿色工业体系创建和城镇化低碳发展,将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并正在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脱钩”,经济社会发展效率提升效益显著。挑战上,主要体现为碳排放总量大、碳中和时间紧。虽然相较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承诺的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年份晚了10年,但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更早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碳排放已经达峰并进入下降通道,而中国碳排放还在增长。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目标之间只有30年的时间,比发达国家的时间更加紧迫。从企业角度看,相关减排政策可能会很快传递到企业身上,企业碳中和任务重、时间紧。企业还将面临外部性压力,如碳关税、零碳园区、零碳建筑等市场准入方面要求以及来自供应链上的压力;除此之外,消费者绿色意识的提升也会给企业低碳转型带来一定压力。同时,碳中和将为相关企业创造巨大市场。在产业层面,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将在能源转型中变为主体能源,相关企业必将形成新一轮增长。在技术层面,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利用电气化、氢能、碳捕集和封存以及生物能源来实现重工业领域的完全脱碳,向循环经济转型并显著提高关键材料的利用率和回收率等技术将迎来市场需求;在管理层面,能源政策的研究、区域碳排放和行业碳排放咨询,碳排放权确认和交易、碳定价机制、金融工具和碳市场建设等企业迎来发展机遇。52、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碳中和基金必须突显专业化重要性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头戏,全面注册制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已经是注册制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谈及注册制实施以来的影响,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注册制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自2019年6月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企业上市进程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实实在在地给中国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产业优化升级带来了利好效应。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试点过程中,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客观上也为创业投资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两会再次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从创投机构来看,我们要更好地响应政府号召,发挥好头部机构的品牌能力、风控能力和对创新的认知把握能力,充分吸纳更多中长期资本。”应文禄指出,“另一方面,政府也应推动各种中长期资本加大对头部品牌机构的支撑放大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厚、做宽头部机构的能力,最终通过机构去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在2021“碳中和元年”的大背景下,一级市场投资火热,机构加速布局,进入2022年继续投资热潮。而绿色低碳投资也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应文禄表示,毅达资本长期关注碳中和领域的投资机会,截至2021年底,毅达资本已投资59家碳中和领域相关企业,成功助推该领域20家企业通过IPO登陆资本市场。毅达资本在碳中和领域的投资逻辑可以总结为“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市场化为前提、以科技属性为核心”。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国家能源供给与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是投资的大纲。“能源生产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全链条蕴含大量机会。以市场化为前提。创投基金看重的不仅是企业当前利润,更加看中未来权益的放大。具备充分市场化竞争能力的企业往往代表着更大的增长潜力。以科技属性为核心。投科技是永恒的话题。技术变革主要来自于科技创新、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应文禄表示,碳中和基金不能变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必须突显专业化的重要性,只有那些在过往的投资经验和案例中积累了足够对行业的认识、对资本的把握和对市场判断的机构,对未来发展和技术路径都有充分研究的团队才能更好地运作碳中和基金。同时,他还强调,碳中和覆盖的领域有宽度也有深度,因此需要规模化的资本去运作,特别是围绕碳中和产业链做全产业链布局的,更需要大资本的配合。53、东方电气董事长俞培根:紧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发展新能源产业东方电气董事长俞培根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紧抓“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机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产品技术升级,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确保在“十四五”末,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占营收比重不低于1/3,节能环保、电力电子等产业占营收比重不低于1/4,现代制造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占营收比重不低于1/5。推动转型升级2020年,东方电气营业收入、净利润及新生效订单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创“十三五”期间最好水平。经过60余年发展,东方电气已成为全球大型发电设备供应商和电站工程总承包商之一,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前茅,发电设备及服务业务遍及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在发电设备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东方电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并抢抓机遇做强做优做大。俞培根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指导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对公司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公司将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风电、光伏、核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确保在‘十四五’末,公司化石能源装备业务的收入占比降至三分之一以下。”公司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初显。2020年东方电气实现新生效订单494亿元,同比增长23.1%,创“十三五”期间最好水平。其中,新能源产业订单快速增长;电站服务产业生效订单超过60.4亿元,创历史新高;新兴产业亮点突出,工业透平产业新增生效订单30.4亿元,同比增长44.8%。对于公司传统火电业务,俞培根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存量的煤电机组需要提质增效,这给公司带来发展机遇。上世纪90年代批量建设了很多火电机组,这些火电机组需要进行改造,提高效率、降低排放、减少污染。同时,存量煤电机组需要进行灵活性改造、智慧化升级,以提升调节能力,满足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建设需要。这就需要公司持续深耕煤电清洁高效低碳、灵活应用领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核电业务方面,2020年,由东方电气供应主设备的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球首堆顺利并网发电。公司判断,核电产业未来会持续平稳发展,保持稳中有进。未来,核电产业将是公司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俞培根称,东方电气将加快核电主设备产品的研制和产业链延伸,推动核能装备自主设计能力建设,在“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汽轮发电机组成功投运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形成自主系列产品,重点攻关突破第四代核电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从提供核电产品向全面服务延伸,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核电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要从20%提升至25%,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电量要在“十三五”规模上大幅度增加。俞培根表示,按照规划,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是目前的三倍,将成为新的装机主力。同时,风电存量市场空间巨大,公司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十四五”期间,东方电气将优先发展风电产业,力争风电市场规模保持全国前列。同时,调整风电产业结构,针对平价上网和低风速的要求,推出经济性好、可用性高、实用性强的产品。加快风电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服务,积极开拓风电后服务市场、运维市场,成为具备整体解决能力的一站式服务企业。东方电气的风电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今年3月底,东方电气成功研制了国内陆上最大的首台5.5MW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同时,由东方电气自主研制的亚洲单机容量最大的10MW海上风电机组实现了批量交付,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自去年开始,东方电气的风电业务出现爆发性增长。2020年,公司风电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8.71%,风电新增生效订单10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6%。在大力推进风电产业发展的同时,东方电气深入研判光伏产业机遇,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形成多主体协作、多领域突破的良好局面。俞培根称,东方电气研究自身在光伏产业上的优势和劣势,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建机制、搭平台”,积极发展光伏产业。提前布局储能业务风电、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带来配套储能系统新增装机及存量服务的市场机遇。俞培根称,公司将积极推进储能业务发展,预计“十四五”期间储能业务会迎来快速增长。储能包括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两种方式,化学储能主要采取锂电池、镍氢电池等方式;物理储能则利用抽水、压缩空气、飞轮等物理方法实现能量的存储。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下,预计2050年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35.4亿吨标准煤,终端消费30.5亿吨标准煤,终端用能电气化比例将达到66%,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91%。其中,风、光发电占比将达到73%。风电和光伏发电是间歇性的。随着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越来越大,对电网的考验也越来越大,需要大力发展储能业务平衡波动。东方电气透露,公司旗下中央研究院已经对储能技术进行了多年研究,并在甘肃酒泉自建了一个化学储能基地,探索新能源作为电力结构主体与储能协同发展的模式。东方电气在甘肃酒泉计划建设10兆瓦的储能示范装置,一期5兆瓦已经建成。东方电气表示,为了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将按照光伏、风电装机容量的10%配置储能,国家将逐步进行强制性规定。公司抢抓先机,希望在储能业务大力发展过程中,通过领先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做大市场蛋糕。此外,东方电气的氢能源产业可以有效地与储能业务结合起来。制氢的方式多样,目前主要采取工业废氢再利用以及电解水制氢,制氢成本高是影响氢燃料电池商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俞培根表示,如果非高峰电价,特别是弃风弃光电价降到一定程度,制氢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有助于公司氢能源产业发展。东方电气坚定看好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对于2021年发展规划,东方电气将加快推动转型升级,统筹推进做强做优做大,预计实现发电设备产量3000万千瓦,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利润总额持续提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54、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碳交易不能“画地为牢”广州新港西路82号,一座座由旧工业厂房改造的新潮建筑林立,仿佛置身于北京“798”艺术工厂,这里是广州联合交易园区,9月11日,中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在这里挂牌。广东省方面对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要大力推进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建设,力争把广交所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当日挂牌仪式上,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表示。但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李正希看来,一个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的实现,需要打破条块分割,“交易所不应该成为条块分割下的交易所,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受行政条块约束的市场,解开范围紧箍咒,这个市场才是真正开放的市场。”虽然比其他地区的环境能源交易所成立得晚,但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动作并不晚:日前,在其平台上首例配额交易一级市场启动,即4家水泥企业签署了碳排放权配额认购确认书。“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应成为碳交易所交易的内容。”李正希表示。在这个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广州联合交易园区,李正希期望能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为引擎,带动其他低碳机构与企业进驻,把整个园区发展成为一个低碳园区。期待二级市场开启《21世纪》: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是中国国内第一家以“碳”命名的交易所?李正希:只能说起名叫“碳排放权交易所”是第一个,其实,从事碳排放权交易业务的机构并不是只有我们这一个。《21世纪》: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未来发展规划如何?现在的大股东是广州交易所集团?李正希:目前,我们是广州交易所集团独资,之所以选择独资是为了更好地在前期起步。交易所是一个轻资产重服务、独立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所以不是用钱去赚钱,而是靠专业服务去体现其价值,所以关键还在于如何打造一个规范、顺畅的平台。但是,碳排放权交易所的专业服务又比较特殊,因为首先要有可交易的产品,这种碳排放权产品与普通的商品不一样,普通商品可以由厂家去生产,而碳排放权成为产品,必须是政府进行总量调控后才会产生配额。因此,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品的制造者是政府,这就是一级市场,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配置关系,即政府的碳排放权配额指标怎么发放给企业的问题,如果像以前那样行政审批,可能只是分指标考核,但现在要放在市场上,就有一个怎样去定价、怎样去配置资源的问题。政府发放配额有无偿的,也有有偿的,有偿的情况就会存在价格,也需要形成一个市场的价格。政府是卖方,企业是买方,而交易所是让买卖双方能够产生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的场所。《21世纪》:启动仪式当天,有4家水泥企业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签署了碳排放权配额认购确认书,这就是一级市场?李正希:是的,这是一级市场。企业通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这个平台,来认购碳排放权配额,卖方是广东省政府。《21世纪》:二级市场呢?李正希:企业买回来的碳排放权配额供自己使用,但是有可能,在用的过程中节约了碳排放权配额,包括淘汰原来的落后产业、上新的节能产业,或者是使用新的技术、新的能源使得碳排放降低,产生了富余的碳排放权配额,就应该允许企业出售碳排放权配额,这就是二级市场。我认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应该成为碳交易所交易的内容。《21世纪》: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李正希:第一是能力建设,做好知识储备和人员准备;第二是与潜在的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做好沟通,讨论发展交易会员。碳交易需打破条块分割《21世纪》:感觉广东省领导层面,对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将来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交易平台,颇有期待,不知道交易所方面如何准备?有什么优势?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李正希:从优势来看,我们觉得,对比京津沪渝,广东省是城乡二元体制,21个地级市加上省级层面,就是有22个主体。广东有别于京津沪渝直辖市,由于主体多发展不均衡,有些地方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供出售,另外一些地方可能就需要购买环境资源,正因为广东有这种差异性,才更能够活跃市场。而广东的难点也恰恰在于城乡二元体制,需要打破条块分割,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所以,交易所不应该成为条块分割下的交易所,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受行政条块约束的市场,解开范围紧箍咒,这个市场才是真正开放的市场。《21世纪》:要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交易平台,就是要吸引各方企业到这里交易,怎么样做到?将来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范围,把其他省或者其他市的企业也吸引到这里来交易?李正希:如果不是行政上的制定必须到哪个交易所去交易,纯粹从市场行为来看,是否选择一家交易所无非两点,第一,谁的交易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第二,谁的解决风险的专业服务能力更高。但是这都是理想的市场状态。我相信,我们很多时候面临的都是画地为牢、行政干预,指令到哪,哪片就是谁的,但是,市场不是划出来,也不是指定的,而是做出来的。做靠什么?就是靠服务、便捷、效率、低成本、专业,这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状态,我们当然是很希望见到这种理想状态。55、新天钢集团丁立国:碳中和是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6月28日至30日,第二届新浪财经·ESG全球领导者峰会在线上举行。德龙钢铁、新天钢集团董事长丁立国出席峰会并在“ESG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环节发表主旨演讲。丁立国表示,面对外部变化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来适应。减碳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不接受这样的发展趋势,企业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目前,德龙、新天钢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熟路径,也尝试做了一些创新式突破。比如,我们开始尝试开发灰氢,加大焦炉煤气的回收利用力度,更多地利用太阳能开发绿氢,实现绿色发展。”他介绍。丁立国指出,碳汇交易很快就会推广实施,这对工业企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每次经历产业变革、经济变革、技术变革,包括周期性的变革,我们都必须积极地应对,弘扬企业家精神,不断寻求突破。碳中和是中国政府对全球的承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也是一项责无旁贷的义务。56、融中集团董事长朱闪:“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会将备受关注融中集团董事长朱闪指出,在全球疫情分化背景之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在这些不确定性之中,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却有确定的部分。从投资主题来讲,朱闪认为,首先中国的资产肯定是受追捧的,其次是颠覆性创新带来的投资机会,再次是绿色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AI技术、智能电动车,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会将备受关注。从投资机构角度来讲,朱闪表示,机构投资手段的组合会更多元,会形成母基金投资、直接投资,到天使投资及存量基金管理的多种投资手段的组合;另外,股权投资也会和越来越多种类的资本相融合,与险资、券商的合作,跨区域引导基金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国、央企的合作,将成为资本带动产业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57、魏桥创业董事长张波: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魏桥创业集团(以下简称魏桥)董事长张波在出席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期间对外公布了魏桥的双碳目标:力争在2025年以前实现碳达峰,2055年以前实现自身运营范围净零排放。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拥有纺织和铝业两个完整业务板块的中国大型跨国民营企业,在两个行业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2021年8月,《财富》杂志发布2021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国共有143家公司上榜,其中魏桥创业集团位列第282位,比上年上升26个位次,连续第10年上榜世界500强榜单。在这种背景下,去年10月份,魏桥纺织板块首先明确了双碳目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魏桥纺织(HK2698,股价1.87港元,市值22亿港元)加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气候创新2030行动”,启动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力争2028年将降低50%产品碳足迹,2046年实现100%纺织产品零碳化。2021年10月,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相关行业峰会上,魏桥创业集团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张艳红发布了“魏桥纺织气候创新碳中和愿景”,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49年以前实现自身运营范围碳中和。而作为魏桥所涉猎的另一大板块,电解铝行业的减碳压力更为突出。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碳排放大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是铝行业无法回避的发展路径,责无旁贷。在《中国有色金属报》2021年10月份报道中,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会长陈全训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国铝行业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稳健的步伐、更加自律的行动,迎接机遇,接受考验。”上述报道中,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呼吁,“电解铝行业是碳排放大户,我们更应该积极做出实际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变小动为大动,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占比,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6月20日的活动致辞中,张波表示,魏桥将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拓展下游加工、深耕轻量化、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负碳技术等举措确保实现双碳目标,更会充分发挥魏桥在产业链中的带头作用,引领链条中的所有伙伴一起深度参与到降碳行动中,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过,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也是巨大的。6月21日,爱择咨询铝行业分析师张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铝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行业企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58、阳光氢能董事长赵为:用绿氢创造零碳未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的“2022年中国能源企业新能源产业发展论坛”云端召开,邹才能、徐春明、彭苏萍等两院院士,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能源企业代表出席,阳光氢能董事长赵为博士受邀做《用绿氢创造零碳未来》主旨演讲。国家“3060”双碳战略顶层规划逐渐明晰,新能源产业迎来快速发展,传统能源企业也纷纷入局,助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氢能,与油气业务具备相似的产业基础、同类客户和基础设施,成为油气能源企业低碳转型的绝佳选择。会上,嘉宾们就氢能产业发展前景、战略研究、绿电氢对石油化工的机遇和挑战、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电氢耦合二次能源体系赵为博士提出,在全球减排减碳共识及国家“3060”政策下,可再生能源与绿氢协同发展是支撑“双碳”目标的可行路线。氢能作为一种能源载体和低碳燃料,将风能、光能规模化引入能源体系,参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又通过氢储能、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满足了终端用能部门灵活性用电需求;同时为难脱碳或难电气化的高排放领域提供了解决方案,如为交通和工业领域直接提供低碳燃料。他还表示,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当前获得绿氢的主要方式,也是石油化工领域与氢能融合发展低碳转型的路径。目前,阳光氢能拥有ALK电解水制氢与PEM电解水制氢两条技术路线,可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绿电制氢成套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能够针对不同场景实现光伏直流离网制氢、风光交流耦合并网制氢。阳光氢能主要产品有制氢电源、制氢装置、智慧氢能管理系统等,其1000Nm³/h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及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应用于吉林、内蒙古、宁夏等多地新能源制氢项目。未来,阳光氢能将持续创新,积极参与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电氢耦合二次能源体系。59、施耐德电气董事长赵国华:建筑将成减碳核心阵地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2021年全球碳排放量再度反弹,创下年度最高纪录。当前全球气温已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1.2°C。世界气象组织在其5月9日的最新气候通报中指出,未来5年全球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的可能性为50%,这一概率将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据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如果按照当前的减碳承诺前进,到2030年全球升温可能突破2.4摄氏度,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限值。同时,全球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干旱、洪水、极端高温等气候异常频发,保护地球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加速行动,扭转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趋势。事实上,将减碳技术更快速、更广泛地应用于楼宇、交通、工业等各个碳排放重点行业,正是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与楼宇建筑息息相关,当前能源价格已飙升到了数十年以来的峰值,无论是政府部门、各行各业,乃至普通家庭,提高能效、减少能耗已成为当务之急,楼宇建筑节能迫在眉睫。超越经济效益,重新定义楼宇价值令人欣喜的是,现有技术已经可以大幅降低建筑能耗。无论是新建建筑还是存量建筑,应用技术方案不仅有益于生态环境,还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位于法国阿尔卑斯山下,占地2.6万平米的施耐德电气新办公楼IntenCity就配备了两台风力涡轮机和大量太阳能电池板,为整栋大楼提供所需能源。大楼还配置了丰富的传感器和软件,不断优化照明、供暖、制冷等能耗相关活动,确保清洁能源物尽其用。这座大楼正是建筑节能的一个典范。根据LEED认证国际框架对建筑的环境友好评级,IntenCity办公楼已经实现了净零碳排放,其能耗仅为欧洲同类建筑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且仅需3到5年就能收回在低碳化和数字化方面的投资。降低楼宇建筑能耗也将带来更多社会效益。对低碳、高效的建筑和城市增加投资,将增强全社会的能源韧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能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及健康水平,提升幸福感。构建行动框架,助力楼宇减碳然而,对许多楼宇业主、运营商、开发商和投资者来说,可用的减碳解决方案及其价值和投资回报还不甚清晰。为了帮助各类决策者增进对减碳技术的了解,更好地评估相关投资,施耐德电气携手埃森哲和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推出了楼宇价值框架。该框架作为世界经济论坛(WEF)“净零碳城市”倡议的一部分,为各种规模、用途和位置的楼宇建筑提供整套面向未来的投资建议,以及实践方案。在该框架中,施耐德电气表示,楼宇建筑行业减碳的起点是实现单体建筑的低碳化和数字化。要实现低碳化,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化石燃料,而代之以效率更高、更加清洁的电力。不止于此,低碳化也包括楼宇自身生产清洁能源。比如施耐德电气IntenCity办公楼所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这类清洁能源技术已经成熟,其成本近年来也已经大幅下降。在数字化方面,传感器和自动化系统能够确保供暖、制冷和照明等系统应需而动,进而帮助楼宇大幅节约能源,提高能效。虽然双层玻璃等绝缘材料也能强化楼宇的保温和制冷效果,从而减少能耗,但从长期来看,依托数字化工具进行“主动”的能源管理能带来更高的效益。此外,数字化工具还可以帮助楼宇管理者和住户更好地监测能源消耗,了解不同行为导致的能耗变化。基于这些数据,楼宇管理系统可以进一步赋能建筑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并为管理者提供预警,助力提升能效。当各个系统的数据打通,楼宇建筑运营就能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不仅如此,就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来说,数字孪生技术从设计阶段就开始优化楼宇能效,助力施工阶段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并从日常运营中持续产生收益。以施耐德电气IntenCity办公楼为例,设计师们从一开始就将超过50万个变量引入数字孪生模型的能源模拟系统,预测能源的使用原因、方式和地点,从而使楼宇在建成后实现效益最大化。从零碳建筑到零碳城市,形成系统效益事实上,单体建筑的低碳化和数字化只是系统减碳的一部分。更宏伟的理想是,将楼宇的能源和资源管理能力整合到更广泛的电力、交通和电动汽车充电生态系统中,从而为城市提供稳定的能源供给,加速整个系统迈向净零碳排放。在芬兰的耶尔文佩市,零售品牌Lidl的物流中心运用能源管理系统收集制冷系统产生的热量,出售给当地电网,支持周边区域的供暖。未来,施耐德电气IntenCity办公楼也会将其风力和光伏发电产生的剩余电力输送给附近电网。现有技术已使建筑的零碳转型触手可及,以建设低碳、智慧的楼宇为起点,当我们为建筑配备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解决其能源需求,并将其纳入更广阔的新型能源系统之后,打造可持续、高效、韧性和以人为本的零碳城市就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从零碳楼宇到零碳城市,建筑减碳是人类应对气候挑战的核心阵地。如果说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那么零碳城市将成为构建可持续未来的基石。人类已经拥有了最有力的技术工具,快速应用、立即行动才是关键。60、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推动全国碳市场各项交易机制的完善谈及现阶段全国碳市场的管理目标,赖晓明表示:“一是要确保市场规范化合规运行,这是基础;二是努力保证市场的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使得市场平稳运行;三是推动交易规模的增长。”多重因素影响碳价赖晓明表示,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以48元/吨起步,目前最高成交价61.07元/吨,最低成交价48.00元/吨,CEA价格波幅相对平缓;截至8月10日,CEA累计成交量644.18万吨,累计成交额3.25亿元,其中,挂牌协议累计成交量526.20万吨,大宗协议累计成交量117.99亿吨。观察全国碳市场开始以来的碳价,在48~61元区间波动,中间下探到50元左右,随后又回到55、56元的水平,其中,最高单日涨幅为9.84%,接近涨停板。赖晓明认为,碳价波动是正常的,如果价格单边上涨或者单边下跌,剧烈波动,会对市场造成不利影响,“短期碳价的波动,一定是由市场短期配额供求来决定的。长期来说,价格受宏观因素影响较大,包括国家的减排目标、经济运行的情况以及行业发展、企业转型等的影响”。通过对比欧盟、韩国碳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赖晓明表示,影响碳价的因素主要包括了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和其他因素。其中,政策层面决定了碳市场的总供给,包括减排目标、配额总量、分配方式、市场调节机制。从分配方式上看,与我国碳市场初期一样,欧盟、韩国最初也免费发放碳配额,不过,欧盟的有偿发放比例越来越大。配额的免费发放形式,使企业持有成本低,但是会影响碳价和削弱企业碳资产管理的意识。赖晓明说:“随着未来对企业控排收紧,国家碳达峰后总量分配下降,增加有偿发放比例是一个趋势。直接影响市场的还有抵消机制、市场调节机制的应用,未来我国也将建立起市场调节机制。”市场机制层面则将会影响流动与波动性,包括了交易制度、交易主体、交易模式、碳金融产品、碳资产管理等,“我们用的协议交易模式、拍卖的交易模式等,今后是否引入做市商机制都对市场的交易价格有影响。”赖晓明说,从交易主体上,目前全国市场是单一的控排企业,也在抓紧推进和引进机构投资者。此外,提高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意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其他因素则包括了技术水平、利率水平、能源结构和能源价格,这些都会引起市场需求变化。激发市场多元化需求全国碳市场刚开始运行,目前的交易量还不高,截至目前总共是600多万吨。根据对区域碳市场配额量和交易量分析,年度交易量占到配额发放量的5%左右(5%是平均值),以此推算预测,全国碳市场的年度交易量的初期目标约为2亿~3亿吨。“按照这一目标来讲,现在还有所不足,每年2亿~3亿吨,每个交易日平均下来是100万吨,因此需要尽快提高交易量。”赖晓明分析,当前交易规模不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刚开始,入市企业数量较少,另一方面是除了参与过地方碳市场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对碳市场不熟悉,缺乏经验。其中,多数企业对碳市场不熟悉是一个重要原因,包括碳排放企业对碳资产的管理意识,以及对履约成本的重视程度,都会影响到它们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和意愿。为提高交易规模,上海环交所推出相应措施,包括推动更多企业积极入市,提高交易频率,同时加快对企业能力建设和交易培训,“企业有待在管理碳资产方面建立一套体系,增强入市交易的意愿,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企业进行碳市场的管理、能力培训和建设提供专门服务”。值得关注的是,激发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是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全国碳市场的需求,主要是重点排放单位的履约需求,即企业的刚性需求。“一个市场以刚性需求为主要支撑的话,那市场就有可能产生单边价格,容易导致价格的剧烈波动。单以刚性需求为依托,市场很难做到持续平稳运行。”赖晓明说。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不仅有刚性需求,还有碳中和自愿减排需求以及投资性需求。激发碳中和以及投资需求,能够随着市场的波动选择性地买卖,不仅能够活跃市场,也能平抑市场的波动。赖晓明表示,碳中和自愿减排需求目前比较少,很少会有买配额自愿减排碳中和的企业,但未来,这个需求将会进一步地被激发出来。投资性需求上,机构投资者参与碳交易主要是为了挣钱,低买高卖,这可以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那么,如何采取措施激发需求?对此,赖晓明表示,未来将丰富交易品种;同时将研究引入做市商机制,让机构投资者进入碳市场;提供多元化碳金融管理工具;宣传碳中和理念,政府制定鼓励企业减排的政策。碳市场发展趋势各界对全国碳市场高度关注,也不乏一些疑问,例如,全国碳市场开启,是否意味着建立了另一个类证券市场,怎么进行投资赚钱?碳交易会导致碳价格走高,是否会增加控排企业的成本、影响其经营和发展?未来实现碳中和了,碳市场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对于这些疑问,赖晓明也做出了明确的回应。他认为,碳市场是以服务双碳、服务企业低成本减排为目标的,“碳市场办得好不好,并不是以多少人从中挣钱为标志,而是以能否帮助企业低成本减排,推动资金和技术往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领域投入,这是碳市场的目标。”而且,相对于资本市场,碳市场是一个规模比较小、专业化程度高的小众市场。“现在全国碳市场的碳配额是45亿吨,目前碳价在50多元。以此计算,碳市场总市值是2000多亿元,这样一个市值规模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来看是很小的市场。”赖晓明说,碳市场未来的建设和完善,要服务于减排,建设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市场规范化运营是上海环交所现阶段的首要目标。在合规运行方面,上海环交所在抓紧完善相关的规则制度。“我们制订了不少规则制度,现在正抓紧出台。还有完善现有制度,对异常交易行为进行监管,避免市场不正常风险的出现。”赖晓明说。若有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交易所将采取风险管理机制,即视情况采取调整涨跌幅、风险警示、限制交易等措施,及时向市场披露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还有市场供求调节机制,引入有偿发放机制、采用拍卖或调整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比例等措施,加强市场预期。“价格的长时间单边上涨或下跌都是不健康的,我们希望价格维持在一定的区间内,合理波动。”赖晓明说。他还表示,全国碳市场接下来的建设方向具体包括:完善制度体系;尽快扩大市场覆盖面,吸引合格投资人入市,市场主体多元化,不能仅仅是单一行业和控排企业,需要有投资人和投资机构进入市场;探索建立流动性提供商机制;完善MRV机制(核查报告监测机制);优化分配机制,逐步增加有偿发放;稳步推进产品创新,除现货还有衍生品,未来推出期货交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市场;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健康运行是市场的前提,一个健康繁荣的市场才是真正有效的市场,这才是建立碳市场的关键。”赖晓明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