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VIP专享VIP免费

浙江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
二〇二一年二月
i
目录
前言.............................................................................................. 3
一、现实基.............................................................................. 4
(一)发展现状.................................................................. 4
(二)面临形势.................................................................. 6
二、总体要..............................................................................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主要目标................................................................ 10
三、以产业转型为重点,构建绿色经济体系........................13
(一)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13
(二)做大做强优势绿色产业........................................15
(三)培育发展特色幸福产业........................................17
四、以提高效率为核心,健全循环发展体系........................18
(一)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18
(二)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
(三)构建全社会大循环体系........................................21
五、以清洁低碳为目标,打造绿色能源体系........................22
(一)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22
(二)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24
(三)建立多能互补智能网络........................................24
六、以绿色智慧为方向,推进基础设施升级........................25
(一)推动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25
ii
(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6
(三)健全绿色交通体系................................................26
七、以创建行动为抓手,推行绿色生活方式........................27
(一)着力培育绿色生活理念........................................27
(二)持续推进绿色消费革命........................................28
(三)大力倡导绿色行为方式........................................29
八、以全域美丽为导向,夯实绿色发展底色........................30
(一)构建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体系............................30
(二)着力打造美丽大花园耀眼明珠............................31
(三)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31
九、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激发绿色发展动能........................32
(一)深化绿色发展体制改革........................................32
(二)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33
(三)健全绿色发展标准体系........................................34
(四)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35
十、保障措............................................................................ 36
(一)强化组织领........................................................36
(二)强化规划实........................................................36
(三)强化监测评........................................................37
(四)强化开放合........................................................37
(五)强化全民参........................................................38
浙江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二〇二一年二月i目录前言..............................................................................................3一、现实基础..............................................................................4(一)发展现状..................................................................4(二)面临形势..................................................................6二、总体要求..............................................................................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9(三)主要目标................................................................10三、以产业转型为重点,构建绿色经济体系........................13(一)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13(二)做大做强优势绿色产业........................................15(三)培育发展特色幸福产业........................................17四、以提高效率为核心,健全循环发展体系........................18(一)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18(二)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三)构建全社会大循环体系........................................21五、以清洁低碳为目标,打造绿色能源体系........................22(一)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22(二)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24(三)建立多能互补智能网络........................................24六、以绿色智慧为方向,推进基础设施升级........................25(一)推动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25ii(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6(三)健全绿色交通体系................................................26七、以创建行动为抓手,推行绿色生活方式........................27(一)着力培育绿色生活理念........................................27(二)持续推进绿色消费革命........................................28(三)大力倡导绿色行为方式........................................29八、以全域美丽为导向,夯实绿色发展底色........................30(一)构建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体系............................30(二)着力打造美丽大花园耀眼明珠............................31(三)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31九、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激发绿色发展动能........................32(一)深化绿色发展体制改革........................................32(二)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33(三)健全绿色发展标准体系........................................34(四)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35十、保障措施............................................................................36(一)强化组织领导........................................................36(二)强化规划实施........................................................36(三)强化监测评估........................................................37(四)强化开放合作........................................................37(五)强化全民参与........................................................383前言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十多年来,全省上下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率先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协调发展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指数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省,绿水青山已经成为浙江最靓丽的金名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新要求。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十四五”时期是浙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期,也是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攻坚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要求,加快打造全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标杆,特制定本规划。4一、现实基础(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时期,浙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美丽浙江建设,谋划实施全域大花园建设,大力推动新一轮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积极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成效明显。1.绿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绿色经济培育行动,绿色新动能加快培育,传统产业加速升级。2019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229亿元,较2015年增长85%,占GDP比重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37.2%提高到59.6%,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提前两年突破万亿大关;绿色金融支撑有力,绿色贷款余额8695亿元,较2015年增长18.7%,占全部贷款比重7%;产业结构稳步升级,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4.3:45.9:49.8调整为2019年的3.4:42.6:54.0。2.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深化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全省制造业类产业园区基本完成循环化改造,创建5个国家级和33个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初步构建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19年,全省单位GDP能耗0.39吨标准煤/万元,居全国第五,较20155年下降14%;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万元GDP用水量28.7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4%;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27.96万元/亩,较2015年提高2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8%,较2015年提高1.25%。3.绿色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定期举办“节能周”“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制定实施推进绿色包装工作、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等政策文件,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理念。2019年,11个设区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88%、县以上建成区达到78%以上,农村达到61%;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0%;开展两批次60个未来社区试点建设,突出低碳场景打造,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96%;菜篮子、布袋子、“光盘子”得到有效推广。4.绿色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落细,初步建立了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绿色制度体系。健全绿色财政奖补机制,实施省内主要流域和(新一轮)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实行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深化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配置方式改革,健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多规合一”、6国家公园试点等一批创新制度领跑全国。5.大花园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以核心区、示范县为重点,推进全域美丽全民富裕大花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底色更加亮丽。“两山”转化改革深入推进,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依托省域空间数字化治理平台初步构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一张图”系统,探索试行GEP核算监测。2019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国首位,11个设区市PM2.5浓度五年内平均下降2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五年内由78.2%升至88.6%,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五年内从72.9%升至91.4%。同时,浙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短板: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认识还有待提升,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和路径依赖依然存在,全社会自觉的绿色生产、生活、消费的行动体系尚未健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和研发成果转化率偏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保障机制以及绿色标准、绿色金融等支撑体系还有待完善。(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球新一轮科技7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浙江面临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球绿色治理变革对浙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出了新需求。绿色治理能力是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变革和重构加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等多个重大国际场合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浙江“十四五”时期加快完善绿色治理体系,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浙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主要目标,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对浙江在“十四五”时期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浙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其要点是8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绿色发展领域来看,要求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增加绿色循环型产品供给。这为浙江加快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转型拓展了新的空间。打造“重要窗口”为浙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锚定了新目标。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和“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的殷切期望,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的决定,提出加快形成“走好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为浙江“十四五”时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锚定了新的目标。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构建9“一湾引领、两翼拓展、四极辐射、全域美丽”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全面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制度体系和全民行动体系,率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积极推动碳排放率先达峰,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完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约束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和消费者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主体地位。——坚持创新驱动,产业支撑。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关键引擎。强化产业支撑,以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为手段,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全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坚持节约集约,高质高效。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加快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循环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域美丽,全民富裕。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动生态富10民、生态惠民,把全域美丽全民富裕大花园打造成现代化浙江的普遍形态。(三)主要目标到“十四五”期末,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位居全国前列,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能源清洁低碳安全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绿色发展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绿色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大花园,努力夯实碳排放率先达峰的基础,打造全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标杆,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前列。——绿色经济体系基本构建。全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不断深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主要食用农产品中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到60%,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20%,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7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到21.7立方米/万元,万元GDP耗地量下降20%。——绿色能源体系加快转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4%,光伏装机容量达11到240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30万千瓦。——绿色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海绵城市建成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5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2.9公里。——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86%,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38%,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100%。——全域美丽全民富裕大花园基本建成。大花园建设深入实施,打造耀眼明珠60颗,全省陆域GEP比2020年提高8%,森林覆盖率达到61.5%,湿地保护率达到45%,旅游业增加值达到67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低到1.91。表2-1浙江省“十四五”绿色发展主要目标目标类别序号具体目标2019年实际2020年预期2025年目标一、绿色经济体系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10.315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455.763主要食用农产品中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55/604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亿元)10000/15000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45]/完成国家12目标类别序号具体目标2019年实际2020年预期2025年目标下达目标二、资源利用效率6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20]7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758再生水利用率(%)//259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28.721.710万元GDP耗地量降低//[20]三、绿色能源体系11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390.37完成国家下达目标1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9.820.32413光伏装机容量(万千瓦)/1517260014风电装机容量(万千瓦)/186830四、绿色基础设施15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20/5516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0/8517城市污水处理率(%)//9718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公里)2.5/2.9五、绿色生活方式19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79.1/862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制村覆盖率(%)76/10021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35.4/3822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96/100六、大花园建设23陆域GEP增长(%)//[8]24打造耀眼明珠(颗)//6013目标类别序号具体目标2019年实际2020年预期2025年目标25旅游业增加值(亿元)4914/670026森林覆盖率(%)61.15/61.527城乡居民收入比2.01/1.91注:[]为五年增长率。三、以产业转型为重点,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以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主线,着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绿色转型,做大做强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积极发展幸福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升级。(一)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深化农业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加快建设美丽生态牧场、美丽林场、美丽渔场,促进农业与工业、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以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肥药两制”改革为突破口,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推进有机环保农药替代、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应用,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选育高产低排放良种,改善水分和肥料管理,有效控制甲烷排放。加强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引导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化管控,完善检测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成全国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14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不断提升“丽水山耕”“嘉田四季”“三衢味”“金农好好”“台九鲜”等农产品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示范基地。推动农业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到2025年,建成1500个以上数字化种养殖基地。着力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对标国际制造业先进水平,重点培育绿色石化、数字安防、汽车制造、现代纺织等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适用技术,对纺织、化纤、医药化工、金属制品等传统制造业实施绿色化和数字化改造,积极开展数字车间、智慧工厂、智慧园区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实施产品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法依规推动印染、电镀等重污染行业落后产能退出,加快推进全省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实现工业生产园区化、工业园区生态化。专栏1绿色制造升级工程重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制造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生产过程绿色化、资源绿色化循环利用和探索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争创国家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完善省级绿色制造推进体系。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组织实施百项绿色制造技术改15造重点示范项目,加快绿色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优化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和方式,提高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促进制造业生产过程绿色化。探索构建完善支持绿色制造的体制机制体系,支持湖州开展绿色制造发展区域评价试点,将地方成功经验转化为长效制度规范。积极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数字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绿色创意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情景体验、绿色公共服务等新业态。大力推进绿色物流,实现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推动重点行业低碳发展。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扩张,结合碳交易,对电力行业实行总量和单位产品碳排放控制约束,控制行业碳增量指标。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探索建立平均先进碳排放对标机制,发布重点碳排放行业和主要产品年度平均排放强度,引导平均线以下的企业对标排放。严格高耗能项目准入,对已有项目要按照先进的能效标准改造提升。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显著下降,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二)做大做强优势绿色产业培育绿色产业市场主体。根据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结16合我省绿色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支持绿色产业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扩大国内外影响力,推动绿色产业新动能培育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整合节能环保领域地方国有资产,向主责主业企业集中,重组优化省环保集团,提升综合竞争力。在绿色产业领域力争培育10家百亿级、100家十亿级、1000家亿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化绿色企业,带动全省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绿色产业集群发展。聚焦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氢能、可降解塑料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绍兴诸暨、杭州青山湖省级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宁波、湖州储能与动力电池产业基地,杭州、温州风机整机及核心配套装备产业基地,金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海盐核电关联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专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集聚、创新发展的省级绿色产业特色小镇,形成环杭州湾、环太湖等一批绿色产业集群。专栏2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程以提高绿色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为重点,以增强绿色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选择一批产业园区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推动绿色产业集聚、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打造运营服务平台、完善政策体制机制,培育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17到“十四五”期末,打造吴兴经济开发区、遂昌工业园区等若干个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10个省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培育10家百亿级、100家十亿级、1000家亿级龙头企业,全省绿色产业集聚度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推动绿色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打通绿色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与市场需求等环节,组建信息共享、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产学研用一体的绿色产业发展联盟,强化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应用,破解我省绿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推广“虎哥回收”、浦江环卫一体化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区域环境托管服务新模式。加强跨领域、跨学科产业协同创新,在污水高效处理与再生利用、固废资源化、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一批集成示范项目,探索协同治理新模式。(三)培育发展特色幸福产业积极发展绿色康养产业。结合智慧医疗、养老综合改革、健康旅游先行区试点,积极创新“生态+医养”新产品和新业态,重点培育湖州、衢州、台州、丽水等地医养产业。在环境优美山区、海滨地区打造智慧生态医养基地,创新发展慢性疾病康复、健康养生、度假养生、海洋生物保健等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根据各地森林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业绿色康养产业。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依托森林、河湖、田园、传统文化等资源,大力开发生态型、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高标准建设一18批具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景区、度假区、旅游风情小镇、文旅融合产业平台,建成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旅游休闲街区。加快诗路文化带建设,打造串联全省诗画山水的黄金旅游带、文旅融合展示带和富民惠民示范带。深入实施十大海岛公园建设,打造“海上诗路”人文自然精品旅游线。推进十大名山公园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融合发展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打造国内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大力推广全民运动休闲。着力建设一批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和场馆、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以及柯城灵鹫山等运动休闲小镇。办好2022绿色亚运,组织杭马等一批体育健身品牌赛事,发展全民运动休闲产业。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打造户外运动体验服务全产业链条,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体育智能制造,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升级。四、以提高效率为核心,健全循环发展体系全面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持续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积极构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引导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循环链接,形成跨企业、跨农户循环经济联合体,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废旧农19膜、化肥与农药包装等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化工、纺织、钢铁、装备制造、电力等行业为重点,构建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产业链。加强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尾矿等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拓宽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渠道。有序推进水泥窑、冶炼炉协同处置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污泥等。到2025年,全省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20%以上。专栏3园区绿色循环升级工程按照“功能布局合理、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的要求,优化园区空间格局。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两链”提升,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园区产业循环链接和绿色升级,提高资源产出率。完善园区产业共生体系,深化副产物交换利用、余热余压梯级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园区各类废弃物内部循环。深入开展园区第三方治理,建立按效付费、第三方治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新机制。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立绿色技术联合创新和物质流管理平台。鼓励企业推行生态设计,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完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循环链条。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改造潜力大的园区先行开展试点,到“十四五”期末,推动70%省级以上园区实施绿色循环升级。20(二)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高标准实施节水行动,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用水全过程管理。抓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加强城镇节水降损,持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工程,推动海岛地区和沿海高耗水行业优先利用海水、亚海水。以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推进污水资源化,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加大存量土地盘活挖潜力度,推动低效土地再开发再利用,推进城市、乡村、园区有机更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标准地”改革扩面提升。专栏4海水淡化及污水资源化示范推广工程加强海水淡化、污水资源化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在海岛地区和沿海产业园区大力推广海水淡化,加快实施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海水淡化工程(二期)、3万吨/日菜园海水淡化厂新建工程等一批海水淡化重点项目,到“十四五”期末,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规模达到55万立方米/日;充分发挥杭州水处理中心、浙江大学等在膜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推广应用海水淡化工程自主技术和装备,推进水处理领域的产学研融合,打破技术壁垒,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确保水质达标和口感提升。在城镇、工业和农业农村等领域系统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以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以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以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期末,全省再生21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三)构建全社会大循环体系积极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建设模式,构建完善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动城乡废弃物分类化循环化高值化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大力推广“互联网+”资源回收利用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分类回收融合发展,规范再利用、回收拆解、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畅通全生命周期资源循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引导废钢加工基地提标改造,完善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建筑垃圾等低值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创新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提高循环利用率。以电器电子产品、汽车产品、动力蓄电池、铅酸蓄电池、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物、轮胎等为重点,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以汽车零部件等为重点,建立再制造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专栏5资源循环利用城市(基地)建设工程积极推广桐乡等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建设模式,以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农林废弃物等城乡典型废弃物为重点,着力构建区域一体的废弃物分类收运体系、集聚环保的废弃物处置利用体系、统分结合的废弃物全过程监管体系、规范高效的废弃物收运处运营体系,实现固体废弃物全区域统筹、全过程分类、全品种监管、全链条循环,大幅降低固废产生,提高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22以宁波、金华、衢州、台州、浦江等国家级试点和富阳、海盐等省级试点为重点,建设一批立足本地、辐射周边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集中布局生活垃圾分拣、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资源化、建筑垃圾资源化、污泥资源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处置、医疗废弃物处置等项目,提高固体废物规模化规范化协同化处置水平,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到“十四五”期末,全省设区市、县(市、区)基本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总投资达到千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千亿元。五、以清洁低碳为目标,打造绿色能源体系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开展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建立健全绿色能源生产消费体系。(一)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实现与常规电力同等竞争。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建成三澳核电一期、三门核电二期,加快推进三门核电三期、三澳核电二期,形成浙北、浙东南、浙南三大沿海核电基地。有序发展抽水蓄能,建成长龙山、宁海、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衢江、磐安抽水蓄能电站,打造华东抽水蓄能基地。科学推进海上风电布局建设,建成嘉兴1#等海上风电项目,打造若干个百23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支持在新建产业园区、大型公用设施等开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试点,继续实施百万家庭屋顶光伏工程,改造提升生物质分布式能源项目。加快氢能发展,支持和推进氢能在工业领域应用。强化煤炭总量控制,积极推进煤炭低碳化利用,鼓励使用洁净煤以及高热值煤。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4%,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400万千瓦左右,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30万千瓦左右,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260万千瓦左右。专栏6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沿海核电基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布局核电项目,建成三澳核电一期、三门核电二期,加快推进三门核电三期、三澳核电二期,形成浙北、浙东南、浙南三大区域为主的沿海核电基地。华东抽水蓄能基地:充分发挥浙江抽水蓄能电站场址资源优势,稳步推进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建成长龙山、宁海、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衢江、磐安抽水蓄能电站,为华东地区电力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海上风电基地:依托沿海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建成嘉兴1#、2#,岱山4#,玉环1#,嵊泗2#、5#、6#等海上风电项目,打造若干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清洁煤电基地:新建一批支撑性基础性清洁煤电项目,并进一步提升现有煤电的清洁化、高效化水平,打造国际领先的清洁煤电基地。24(二)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坚决遏制地方新上石化、化纤等高耗能行业项目,严控水泥、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统筹布局大数据中心、5G网络等项目。对新上石化、化纤、水泥、钢铁、造纸等高耗能项目,原则上要实行用能权有偿使用交易和差别化电价政策。严格涉煤项目准入,鼓励使用洁净煤和高热值煤,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传统能源改造,加快高耗能落后企业、产能、设备的淘汰和退出。组织开展能效创新引领国家试点,建立重点培育产业引领性和高耗能产业准入性能效标准体系。推动钢铁、化工等企业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利用,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能源化利用。到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增幅不超过万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三)建立多能互补智能网络加快构建结构多元、供应稳定的现代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提升能源安全输送能力,统筹煤、电、油、气网运设施能力建设。扩大能源资源及产品储备规模。完善能源储备设施布局,增强长期战略性储备、平时和应急调峰性储备能力。统筹考虑储电、储热、储冷等多种储备方式,发挥好调节供需平衡和能源缓冲作用。增强氢能、生物液体燃料等替代能源能力储备。25六、以绿色智慧为方向,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以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广绿色建筑、健全绿色交通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绿色转型。(一)推动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按照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要求,加快补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等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缺口,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标准和运营效率,促进各类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大力推广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标准化运维,控制废弃物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和运营,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加快实施生态海岸带建设,统筹推进绿色生态、客流交通、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美丽经济五大廊道建设,全线贯通沿海绿道主干网。到2025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设区市和县级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其他县城建成区3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专栏7环境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污水处理设施提升:以环境敏感区域为先行和重点,加快推进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标准技术改造,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新26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300万吨/日,污水管网4000公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升:加强老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综合能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工业固废处理设施提升:加快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补齐处置能力短板,新增万吨/年一般工业固废处置能力和万吨/年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大力推广绿色建材,提高绿色建材供给水平,加强第三方机构绿色建材认证管理。加快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装配式装修,努力提升建筑装备发展水平,推动建筑工业化提质增效。加快完善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健全市场化激励机制,探索结合保险增信、信贷、债券等手段建立绿色建筑长效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湖州国家级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建设。(三)健全绿色交通体系完善绿色低碳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主体的大容量快速客运系统,加快建设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新建智能公用充电桩5万个、自用充电桩30万个以上。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在港口和机场服务、城27市公交、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环卫等领域率先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的运输组织方式,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供需匹配。推进既有交通设施绿色改造,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港口。七、以创建行动为抓手,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创建,全方位推进绿色消费革命,强化全民行为自觉,努力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着力培育绿色生活理念深入开展全民教育,将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职工继续教育等体系,纳入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创建及有关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要求。广泛推进主题宣传,不断拓展“绿色细胞”创建形式和方式,积极开展绿色生活创建七大专项行动,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全媒体绿色价值观宣教功能,把绿色生活理念纳入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传播绿色知识和行为规范,营造全社会崇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生态文化。专栏8绿色生活创建工程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以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为创建对象,强化节约能源资源目标管理,推行绿色办公,率先在全社会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28绿色家庭创建行动:以广大城乡家庭为创建对象,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主题实践和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家庭成员生态文明意识。绿色学校创建行动:以大中小学作为创建对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绿色校园基础建设,建设节能环保校园,培育绿色校园文化,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以广大城市社区为创建对象,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制度,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培育社区绿色文化,打造绿色宜居宜业空间,推广“未来社区”建设。绿色出行创建行动:以主要地级市为创建对象,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城市交通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公共交通供给能力,优化交通信息引导,规范交通新业态融合发展。绿色商场创建行动:以大中型商场、商业综合体为创建对象,建立绿色管理制度,提升商场设施设备绿色化水平,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开展绿色回收,实施放心消费政策。绿色建筑创建行动:以城镇建筑为创建对象,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未来社区”建设,逐步提高城镇建筑中绿色建筑比重,逐步推广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二)持续推进绿色消费革命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鼓励公众优先购买节能、节水、环保、资源再生等绿色标志产品。完善绿29色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等流通企业在显著位置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平台促进绿色消费。完善绿色采购制度,落实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健全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加快形成安全、便利、诚信的绿色消费环境。到2025年,政府采购中绿色采购占同类产品的比例达到80%。(三)大力倡导绿色行为方式大力倡导垃圾分类新时尚,强化公众分类意识,规范垃圾投放行为,形成由被动强制转为主动自觉的生活习惯。深入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有序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消费者旅行自带洗漱用品,提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环保购物袋。加快完善全社会绿色物流和配送体系,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推广绿色居住,减少无效照明,提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推进有条件的办公区域共建公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持续推行无纸化办公。专栏9塑料污染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以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为重点,聚焦塑料制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环节,系统推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管理,禁限一批难回收、易泄漏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流通30和使用,推广一批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循环一批新型包装和物流载具,建立健全高效回收体系,规范废塑料材料化利用,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推动我省塑料污染治理走在前列,全力打造“重要窗口”建设的标志性工程。2021年底,率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全面落实我省“治塑”工作要求;推动一次性塑料制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普遍推广;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普遍推行科学适用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2023年底,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可替代产品产能基本满足全省替代需求。八、以全域美丽为导向,夯实绿色发展底色深入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强化大花园建设标准引领和数字化赋能,加快构建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有机贯通的全域美丽建设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夯实全省绿色发展底色。(一)构建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宜居的美丽城市,塑造富有活力的美丽城镇,提升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全系列美丽幸福城乡,形成“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完善大花园核心区协同推进机制,以城际铁路、通景公路等交通建设为先导,加快打造衢丽花园城市群和浙西南生态31旅游带。深化大花园示范县建设,积极对标国内外绿色发展先进水平,动态修订《浙江省大花园建设标准》,建立大花园示范县常态化验收命名机制。探索使用大数据、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推进全省大花园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大花园数字化治理水平。深入推进“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营造全民参与和共建共享大花园的良好氛围。(二)着力打造美丽大花园耀眼明珠以古城名镇名村、高能级景区、名山公园、海岛公园、遗址公园等为重点,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实现富民惠民,变盆景为风景,全面建成“诗画浙江”最佳旅游目的地。以人文水脉、森林古道为重点,梳理水路、陆路文脉,串联重要旅游节点,依托沿线文化和景观资源,打造一批重拾记忆、品味乡愁、邂逅美景的经典旅游线路和产品。在大花园全域旅游“七带一区”的基础上,不断迭代升级,明确重点,主抓浙东、大运河、钱塘江、瓯江四条诗路,传承文化精义,深化文旅融合,强化主客共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风景区。到2025年,各领域共打造60颗左右耀眼明珠,全省旅游业增加值达到6700亿元。(三)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32与修复,持续推进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开展全域绿色矿山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加强钱塘江、瓯江、太湖等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以“森林浙江”建设为载体,强化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持续增加森林碳汇。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重要湿地,逐步实现退化湿地的全面修复。到2025年,全省陆域GEP比2020年提高8%,森林覆盖率达到61.5%,湿地保护率达到45%。九、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激发绿色发展动能突出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深化绿色发展体制改革,加快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着力健全绿色发展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有效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一)深化绿色发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实现GDP和GEP双核算、双评估机制全覆盖,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市场交易机制。全力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深化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支持丽水深化GEP核算成果应用体系建设,支持衢州以生态占补平衡为重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支持湖州南太湖新区打造全国“两山”转化实践示范区。积极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凝练推广一批“两33山”转化改革实践模式。探索建立瓯江等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试验区。加快完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探索建设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土地“三权分置”和经营权流转、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等试点。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全面参与碳市场建设。(二)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绿色技术攻关,推动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绿色技术,积极推广天能废旧铅蓄电池高效回收利用绿色制造集成、纳爱斯洗涤剂全生命高效节水等国家认定的绿色技术。强化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强化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应用,破解绿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大力引进“双一流”高校、中科院等高水平科研单位来浙设立研究机构,推动重大绿色共性技术研发项目落户。打造一批绿色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双创”平台等创新载体,支持湖州、衢州等地创建国家级绿色技术创新示范区。建立健全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市场交易体系,培育绿色技术交易中介机构,积极创建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专栏10绿色技术攻关与推广工程应对气候变化重点攻关技术: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重点推进节能和提高34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先进核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US)、固碳工程技术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监测关键技术、温室气体反演溯源与排放控制关键技术、微生物源温室气体排放模型构建、负碳排放关键技术研究。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攻关技术:围绕消费品制造领域、原材料制造领域、传统机械装备及零部件制造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品质化、绿色循环化转型。生态农业重点攻关技术: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三大主攻方向,围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目标,大力推进农业新品种选育、绿色生态种养殖、农业生物智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研发。生态环境治理重点攻关技术: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固体废物资源化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重点攻关饮用水绿色净化及污染预警技术、工业污水零直排与资源化技术、大气多要素智能立体监测与污染物全过程实时监管技术、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处理及绿色调控技术、危险废物的高质量清洁安全处置技术。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攻关技术:面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的监测-模拟技术、典型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技术、生态效益价值评估关键技术。(三)健全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围绕绿色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生态文化、机制建设,建立重点标准清单,推进全省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总35结提炼湖州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果,形成《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推进绿色发展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加快大花园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浙江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体系。加强生态农业、森林城市等领域标准研制,完善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制定一批“品字标浙江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加快推动消费品能耗、污染物排放、绿色包装、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出行等标准制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标准联盟,研究制定绿色发展领域的团体标准。鼓励绿色制造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四)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完善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实行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资金与“绿色指数”挂钩分配制度。深化跨省和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发展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完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出境水水质等方面的财政奖惩制度。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采取重点项目投资补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标志性工程建设,推动设立绿色发展专项基金,深入推进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大经验总结和复制推广力度,加快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绿色金融模式。优化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机制和污36水、垃圾等排放和处理的差别化收费机制。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分级质控制度。十、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把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省级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解细化工作任务,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加强指导和推进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主体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发展。(二)强化规划实施以“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围绕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健全循环发展体系、打造绿色能源体系、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夯实绿色发展底色、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完善绿色治理体系等九大领域,实施园区绿色循环升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清洁能源示范推广、资源循环利用城市(基地)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提升、海水淡化及污水资源化、生态海岸带建设、耀眼明珠打造、绿色技术攻关与推广等九大工程和百个重大项目。分年度制定实施计划,滚动推进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37(三)强化监测评估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绿色产业、绿色能源发展监测评估制度,提高绿色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探索建立绿色发展统计核算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督查机制,将其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范围。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绿色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跟踪统计监测,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四)强化开放合作按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依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与投资、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交流合作,务实推进项目合作。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推动与沪苏皖在绿色发展上互促互补共赢,在一体化进程中补齐短板、强化优势。加强与海内外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形成链接全球的合作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6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加强绿色供应链国际合作,推动绿色贸易发展和贸易融资绿色化。38(五)强化全民参与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大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绿色文明新风尚。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积极作用,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从消费环节倒逼生产方式改变,为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