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规模,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一批
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
展。落实规划环评要求和防噪声距离。大力推进城市节水,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
利用水平。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增强城市韧性。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江河、湖
泊、湿地,加强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推进立体绿化,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
设施体系。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加强婴幼儿照护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
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社区足
球场地等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建设体育公园,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场
所设施,推动发展城市新业态、新功能。建立健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
工程标准规范和工作体系。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深入
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县城绿色低
碳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
(三)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建立乡村建设
评价机制,探索县域乡村发展路径。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建设满足乡村生
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完善水、电、气、厕配套附属设施,加强既有农房
节能改造。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严格落实有关规定,不破坏
地形地貌、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
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设施联动发展。提高镇村设施建设水平,
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实施农村水系综
合整治,推进生态清洁流域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
力建设。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
营,支持以“公司+农户”等模式对接市场,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休闲、民宿、
健康养老、传统手工艺等新业态,强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拓宽农
民增收渠道,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
(一)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范绿色
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鼓励建设绿色农房。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