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化改造。积极推动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
和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农业固
碳增效。推进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不断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
(六)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按照国家高耗能
高排放项目范围有关规定,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
态监控,建立管理台账。全面排查在建、拟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禁违规高
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运行,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对新
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强工作指导。根
据国家部署,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
窗口指导。
(七)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持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
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按规
定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快打造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面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
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
深度融合。
五、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八)优化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坚持节能优先,强化能耗
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有效控制和减少二氧
化碳排放,按照国家部署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
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做好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
的衔接,强化环境资源约束。加强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完成形势分析
预警,严格目标责任落实和科学评价考核,加大节能法规标准等落实情况监察
力度,对高预警等级地区加强工作指导。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九)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
域,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
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
企业节能管理水平,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依法依规淘汰落
后产能,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重点行业能效对标。推进重点区域能
源梯级利用。推进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