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集中区域灵活布局分布式能源站。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全面推动工业企业
天然气大用户直供。多渠道拓展海内外气源,持续完善天然气输配网络,稳步
提高主干管网输配能力和覆盖率。到 2025年,建成天然气发电装机900 万千瓦;
到 2030 年,力争天然气发电装机达到 1200 万千瓦。
4. 加快发展新能源。加大力度推进太阳能开发利用,加快黄埔、花都、从
化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积极推动公共机构建筑、工业园区、企
业厂房、物流仓储基地等建筑物屋顶建设光伏项目。统筹规划生活垃圾焚烧发
电设施布局,积极推进福山电厂二期等生物质电厂建设,提高生物柴油的生产
能力,加快生物质能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照明、炊事、制冷中的应用。在南沙、
从化等区合理布局建设分散式风电项目。探索氢能作为传统燃料替代,推动氢
能在交通、电力、热力等领域的示范和规模化应用。鼓励从化、增城等区拓展
地热能应用领域,积极谋划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到 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
装机力争达到 250万千瓦左右;到 2030 年,力争达到 300 万千瓦左右。
5.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以数字电网推动构建适应新能
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电网建设。加快建设
广州坚强主网架,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积极接纳区外清洁能源送入,保障本
地新能源机组应接尽接、全额消纳。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
(5G)、区块链等技术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结合国家新区、乡村振兴、科技
创新、氢能产业布局、区域产业发展,打造广州超大型城市新型电力系统示范
区,建成南沙全国最大5G+智能电网、南沙“多位一体”微能源网项目。积极
支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项目建设,建成国际金融城起步区、
明珠工业园、南沙超级堤等示范项目。鼓励和规范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
能及独立储能等各类新型储能项目示范应用和规模化推广。探索开展电氢协同
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研究、集成验证及工程示范。加强用电需求侧管
理,完善需求侧响应政策支持及补贴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导工商业可
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到 2025年,建成超
大城市坚强智能电网,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 20 万千瓦左右;到 2030 年,基
本具备 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提高能源投入产出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
广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减
污降碳协同增效,充分发挥节能降碳增效对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作用。
6. 全方位提升节能降碳管理水平。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合理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行市、区、重点用能单
位三级用能预算管理,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将节能审查与各区能耗双控指
标挂钩,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节能降碳源头管控。完
善能耗双控制度,健全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强化
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加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大幅提升用能管理的信息化、
精细化水平。建立广州绿色节能低碳技术共享服务库,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