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之星:中国园区低碳之路的先行者VIP专享

绿色之星中国园区低碳之路的先行者•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碳中和技术与绿色金融协同创新实验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中心•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分会•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在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给出了自己迈向碳中和的承诺。园区是中国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形式,在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头之一。因此,科学地评估园区的低碳发展水平成为了“双碳”战略下一个重要的话题。对此,我们建立并使用了中国园区低碳发展进程评估框架(PDI),从表现力、发展力和影响力来全方位衡量园区低碳发展的成效,希望可以为园区提供参考借鉴。基于对32个园区的调研,我们发现园区在低碳发展上普遍面临的三方面挑战:•驱动力不足:当前,园区对自身碳排放的掌握情况差异较大,碳盘查动力多源自政策压力或政府激励。园区的低碳发展主要由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循环经济三方面进行驱动。•缺乏整体政策和创新抓手:大部分园区现有的减排策略仍侧重于能源体系优化和生产过程干涉等方面,而对园区低碳发展的整体规划、行业转型指导、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鲜见落地。•软实力未获得重视:园区当前积极持续推进并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但在调动低碳社会活动参与度方面仍需加强。此外,园区对绿色金融创新工具的应用尚存在较大的利用空间。执行摘要放眼未来,园区的低碳发展上有三个趋势尤为值得注意:1)面对低碳话题从局部举措向全局优化转变2)低碳成为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3)从低碳转型中获取赋能和增信。这些趋势将引导园区未来的低碳发展本白皮书提出了园区低碳发展战略框架,旨在为园区搭建以政策规划为引导,管理机制为统筹,产业、能源、循环经济为支撑,科技创新、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为贯通的低碳发展全景图。本次白皮书搭建了园区低碳发展的评估框架,初步了解了园区在低碳发展上的状态。未来的白皮书将继续完善评估框架,识别并鼓励在低碳发展上有突出成就的园区。我们期待与中国的园区相伴,走向低碳发展的未来。执行摘要I绿色之星—中国园区低碳之路的先行者22135246目录目录I绿色之星—中国园区低碳之路的先行者园区:作为工业降碳前沿,需要系统性评估低碳发展进程-04发展力洞察:园区缺乏整体低碳政策,低碳技术创新尚未完全发挥作用-15行业案例分析-26表现力洞察:产业、能源结构调整与循环经济是推动降碳的主要抓手,而碳盘查与数字化监管尚缺位,园区难以精准科学地推动降碳-07影响力洞察:绿色制造、绿色金融、社会行动等低碳软实力还未获得充分的重视-20园区低碳发展建议-32目前园区层面系统性的低碳发展政策尚待建立创新载体建设是园区推动技术减碳的抓手,但目前其在低碳技术创新上成效较低电子信息类园区:优化能源管理案例-松山湖高新区:智慧能源生态系统助力打造高端低碳产业格局汽车产业园区:推动供应链减碳案例-天津经开区:引导、服务企业与其他园区的低碳发展新能源产业园区:引导产业链协同案例-宁乡高新区: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园区内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设计产品的参与方兴未艾绿色金融工具创新与应用尚未主流化园区对低碳社会行动参与积极性较低加强园区顶层低碳规划,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立碳监测、核查与管理机制与平台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融合推动园区微网与综合能源体系建设提升资源效率,促进循环协同发展增强园区绿色低碳创新能力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及国际合作积极运用绿色金融工具推动实体产业减排在产业上通过结构调整和增进协同,解决化工材料等上游产业降碳难度高的问题在能源上,推动清洁替代和能源微网建设通过循环改造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试点园区表现优于非试点园区园区碳盘查尚未全面铺开,主要是头部园区与“两高”园区在探索数字化平台渗透率不高,园区对于低碳监管力度较弱3“碳达峰、碳中和”是关系未来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数以万计的园区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它们贡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同时也贡献了全国近三成的碳排放量1。1清华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