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附件河南省工业企业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工业绿色微电网是基于工业企业和园区用能需求特点,采用先进的数字信息以及互联网技术,由分布式能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储能装置、智能管控等组成的发配用电系统;是一种以智慧能源管控为基础,集成应用光伏、风电、高效热泵、工业余热余压、新型储能、氢能等多种能源,以期实现工业企业、园区内电、热、冷、气等多种形式能源高效互补利用的工业用能新载体。工业绿色微电网是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节能降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指导工业企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推动工业企业、园区提高能效,保障工业稳增长合理用能需求,制定本指南。一、建设目标工业企业和园区通过建设运行工业绿色微电网,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园区集中供热、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促进工业—3—企业、园区提高能效,保障工业稳增长合理用能需求,实现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降低用能成本,推动落实“双碳”目标实现。二、建设思路(一)从需求侧出发,主动适配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工业企业和园区要加强厂房光伏、分布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一体化系统应用,增强工业能源供给可靠性,提升用电灵活性和韧性,提高电力需求侧调节响应能力,灵活适配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促进清洁能源接入和就地消纳,增强工业能源供给可靠性。(二)从过程入手,系统提升工业企业和园区用能效率和水平工业企业和园区要系统推进现有用能终端设施改造升级,应用智能用电设备,提升能源消费智能化和电气化水平,按照多能协同供应、多元储能设施和智能管控系统的建设要求,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生产过程绿色高质量发展。三、建设内容(一)能源供应多元化1.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业企业和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接入能源应以分布式能源为主,集成应用能源耦合技术、太阳能光伏、风—4—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因地制宜开发自身可再生能源,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和园区利用煤层气(瓦斯)发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冷热电联合供能,为工业生产提供绿色能源。2.余能回收利用:鼓励工业企业和园区回收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压,如钢铁企业的高炉煤气余压、水泥企业的窑尾余热等,将其转换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可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其他能源形式:鼓励尝试引入高效热泵技术,利用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等低品位热能为工业生产提供供热、制冷等需求;有条件的企业和园区,可将氢能作为一种补充能源,用于燃料电池发电或为特定工业设备提供动力。(二)新型储能系统储能作为微电网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配置规模应该通过合理性分析,与电源发电特性、负荷特性相匹配,最大化利用清洁能源。推广用户侧储能,利用峰谷电价差为企业降低用能成本,同时通过与绿色能源出力特性相匹配,建设合理规模的新型储能电站。储能类型以新型储能为主,除电化学储能外,尝试推广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氨)储能等多种形式的储能方式。鼓励在有合适的地形条件时,建设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压缩空气储能可利用低谷电力将空气压缩储存,在需要时释放驱动涡轮机发电。—5—(三)智能电网建设1.网架建设:以工业企业、园区用电侧配电网为中心,清洁能源就近、就地以专变、专线直接接入工业企业、园区配电设施,所发电力电量直接由工业企业、园区利用,鼓励利用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原则上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红线外清洁能源项目汇集点与接入微电网的距离不超过20公里。工业绿色微电网应作为整体接入公共电网,与公共电网电气断面清晰,断面之间交换功率和交换时间段应可观、可测、可调、可控。2.智能电网技术:利用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对微电网内的电力设备和线路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电力的智能调度和分配,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确保各能源供应环节与负荷需求的精准匹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