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二轨”对话工作论文中德能源安全Implementedby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ationalCenterforClimateChangeStrategy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NCSC)GermanEnvironmentAgency德国环境署2024年11月背景下应对2022年能源危机的对策与经验在能源系统转型和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11.5中文.indd111.5中文.indd12024/11/1514:132024/11/1514:1311.5中文.indd211.5中文.indd22024/11/1514:132024/11/1514:13中德能源安全——在能源系统转型和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背景下应对2022年能源危机的经验与对策1在审视中国和德国应对能源危机的经验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普遍适用的结论。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指导当前的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危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平衡短期危机应对与长期战略中国和德国能源危机爆发时面临不同的挑战。在中国,能源危机表现为部分区域遭遇了短时的尖峰电力供应短缺,这成为其危机应对策略的核心。德国则主要关注能源价格过高以及避免未来潜在的供应风险。在2021-2023年的能源价格危机期间,中国和德国都需要将短期危机应对与长期目标相协调,应统筹考虑短期的危机应对措施与长期能源转型和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行动的关系。为使中长期目标与短期危机应对相协调,关键是识别长期目标和短期措施之间的协同路径,采取优先措施,确保实现供应安全、成本控制和应对气候变化三重目标。节能、提高能效及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这方面最重要的备选方案。2.供应安全可再生能源面对能源危机,中国和德国都加大了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力度。德国在欧盟倡议的驱动下,对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陆上风能和太阳能,实施了更加有力的监管和财政激励措施。中国提高了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审批效率,并简化了项目管理流程,大力推进沙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农村以及工业园区的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大力推进现货市场交易试点。化石燃料面对严重电力短缺,中国在能源危机中将重点放在了保障电煤供应相关措施上,德国最关注的则是加强天然气供应和储备。对于煤,中国颁布了一系列煤炭相关的价格、税收和金融措施,旨在提高煤矿产能,增强燃煤发电能力,稳定煤炭价格。德国则设定了到2030年逐步淘汰燃煤发电的目标,但在短期内允许重新启用部分后备燃煤发电厂,同时审慎评估这些措施对碳排放的影响。执行摘要11.5中文.indd111.5中文.indd12024/11/1514:132024/11/1514:13中德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二轨”对话工作文件2在天然气和石油方面,德国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和战略性措施,包括迅速减少从俄罗斯的进口,并通过新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方式确保替代能源的进口。中国采取的措施则涉及国家储备开采和合同措施。3.需求侧管理与弱势消费者保护德国力求通过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来减少短期和长期需求。相比之下,中国更注重保障能源供应,而非提高能效。为了在短期内降低能耗,德国通过了一系列法规。为了长期降低能源需求并提高能效,德国还在能源危机期间推出了新的投资支持和信息服务。经济增长表明,提高能效和节能措施不仅在理论上是能源转型的核心,在实践中亦行之有效。中国旨在通过保证电力和热力供应以及价格政策来保护消费者。德国为消费者采取的措施既包括针对全体民众的措施,也包括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收入补助、价格补贴以及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的支持。共同的经验教训出发点决定短期危机应对。中国当时面临严重的短时尖峰电力短缺,因此高度重视保障电煤供应和有序用电。德国更加重视提高能效、降低能耗以及对“能源贫困”群体的支持。从短期措施中学习长期战略。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危机期间,确保供应和支持消费者将非常重要。识别长期策略与短期危机应对之间的协同路径。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以及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既能提高能源安全,又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和德国都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危机应对的重点。德国与节能降耗有关的短期措施表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且不会妨碍经济增长。有效确定支持措施的对象。德国针对最弱势群体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大部分措施旨在为所有公民提供支持。中国针对某些地区的民用能源消费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