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汇编VIP专享VIP免费

2021年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汇编
1
目 录
顶层设计.......................................................................................................................................................03
国务院 2030 碳达峰行动方案.............................................................................................................04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7
省级方案.......................................................................................................................................................18
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21
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52
北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63
上海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65
上海市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65
天津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67
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67
黑龙江省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67
辽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69
吉林省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69
河北省碳达峰行动方案.......................................................................................................................70
河南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70
湖北省工业碳排放达峰专项行动方案...............................................................................................70
湖南省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71
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2030 年)..........................................................71
山西省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72
陕西省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72
安徽省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方案...................................................................................................72
江苏省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方案.........................................................................................73
福建省工业领域 1+N 碳达峰行动方案.............................................................................................. 73
实现碳达峰目标建设美丽广东行动方案...........................................................................................74
海南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74
四川省工业领域及重点“两高”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75
2
云南省碳达峰行动计划.......................................................................................................................75
贵州省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76
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76
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88
江西省碳达峰行动方案.......................................................................................................................88
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行动方案...........................................................................................................89
宁夏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90
西藏碳达峰行动方案...........................................................................................................................91
新疆.......................................................................................................................................................9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91
企业方案.......................................................................................................................................................92
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93
中国能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 3060 战略目标行动方案.....................................................................99
中讯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43
天风证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52
川维化工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61
中国华电碳达峰行动方案.................................................................................................................162
江苏银行碳中和行动方案.................................................................................................................164
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65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73
宝钢股份碳达峰与降碳行动方案.....................................................................................................174
行业方案.....................................................................................................................................................175
《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176
水泥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176
广东省涂料行业碳中和行动方案.....................................................................................................178
江苏省交通运输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181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81
天津电力 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 185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汇编1目录顶层设计.......................................................................................................................................................03国务院2030碳达峰行动方案.............................................................................................................04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7省级方案.......................................................................................................................................................18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21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52北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63上海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65上海市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65天津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67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67黑龙江省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67辽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69吉林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69河北省碳达峰行动方案.......................................................................................................................70河南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70湖北省工业碳排放达峰专项行动方案...............................................................................................70湖南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71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2030年)..........................................................71山西省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72陕西省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72安徽省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方案...................................................................................................72江苏省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方案.........................................................................................73福建省工业领域1+N碳达峰行动方案..............................................................................................73实现碳达峰目标建设美丽广东行动方案...........................................................................................74海南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74四川省工业领域及重点“两高”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752云南省碳达峰行动计划.......................................................................................................................75贵州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76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76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88江西省碳达峰行动方案.......................................................................................................................88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行动方案...........................................................................................................89宁夏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90西藏碳达峰行动方案...........................................................................................................................91新疆.......................................................................................................................................................91广西壮族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91企业方案.......................................................................................................................................................92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93中国能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99中讯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43天风证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52川维化工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61中国华电碳达峰行动方案.................................................................................................................162江苏银行碳中和行动方案.................................................................................................................164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65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73宝钢股份碳达峰与降碳行动方案.....................................................................................................174行业方案.....................................................................................................................................................175《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176水泥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176广东省涂料行业碳中和行动方案.....................................................................................................178江苏省交通运输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181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181天津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1853顶层设计4国务院2030碳达峰行动方案官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26/content_5644984.htm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二)工作原则。——总体部署、分类施策。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和各方统筹。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双轮驱动、两手发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争取时间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二、主要目标5“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三、重点任务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要坚持安全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新建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供热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严控跨区外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煤电规模,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多措并举、积极有序推进散煤替代,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2.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63.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推动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雅砻江中游、黄河上游等已纳入规划、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水电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推动小水电绿色发展。推动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探索建立水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4.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加大核电标准化、自主化力度,加快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持续提升核安全监管能力。5.合理调控油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大力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6.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7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称“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4.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提升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升级改造,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1.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2.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生产力布局,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继续压减钢铁产能。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83.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应用比重。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4.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5.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6.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深入挖潜存量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9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加强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取暖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因地制宜开展沿海、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新能源航空器。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大力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推进工矿企业、港口、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民航运行管理效率,引导航空企业加强智慧运行,实现系统化节能降碳。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十四五”期10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3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空域等资源,加大岸线、锚地等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到2030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2.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应用于替代原生非金属矿、砂石等资源。在确保安全环保前提下,探索将磷石膏应用于土壤改良、井下充填、路基修筑等。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加快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设。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促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文办设备等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4.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降低填埋比例,探索适合我国厨11余垃圾特性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专项,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纳入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有关绩效考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导企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共建一批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项目,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积极研发先进核电技术,加强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4.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功率液化天然气发动机、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创新,加快碳纤维、气凝胶、特种钢材等基础材料研发,补齐关键零部件、元器件、软件等短板。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开展示范应用。建设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推进熔盐储能供热和发电示范应用。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八)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12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扩大林草资源总量。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质量和稳定性。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加强河湖、湿地保护修复。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到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利用好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加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规则。4.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替代计划,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制作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着力破除奢靡铺张的歪风陋习,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13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重点领域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十)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各地区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1.科学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碳排放已经基本稳定的地区要巩固减排成果,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的地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决不走依靠“两高”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地区和资源型地区要把节能降碳摆在突出位置,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实现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2.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各地区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严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导向,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按照产业政策和能耗双控要求,有序推动高耗能行业向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积极培育绿色发展动能。3.上下联动制定地方达峰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抢跑,科学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避免“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各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经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平衡、审核通过后,由地方自行印发实施。144.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大中央对地方推进碳达峰的支持力度,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四、国际合作(一)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享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动参与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各方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参与国际航运、航空减排谈判。(二)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加强绿色标准国际合作,推动落实合格评定合作和互认机制,做好绿色贸易规则与进出口政策的衔接。加强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加大绿色技术合作力度,推动开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国际大科学工程。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碳定价机制和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国际宏观协调,与有关各方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三)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扩大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口。发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合作平台作用,推动实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五、政策保障(一)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核算方法研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推动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二)健全法律法规标准。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推动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制定修订。加快节能标准更新,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健全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加快相关领域标准制定修订。建立健全氢制、储、输、用标准。完善工业绿15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积极参与国际能效、低碳等标准制定修订,加强国际标准协调。(三)完善经济政策。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落实和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健全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和分时电价政策,探索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碳达峰行动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四)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逐步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做好与能耗双控制度的衔接。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六、组织实施(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地区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科学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督促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本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落实情况纳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按照国家有关部署,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三)严格监督考核。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16要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17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官网:http://www.most.gov.cn/kjbgz/202104/t20210407_173885.html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组织召开《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工作第二次会议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于2021年3月23日下午组织召开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编写专家组第二次会议。社发司徐俊二级巡视员主持会议,吴远彬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对有关工作提出要求。21世纪中心孙洪总工等40多位编写专家组成员参会。会议听取了各领域组对行业发展趋势和碳排放情况,以及技术研发方向的研究报告,对《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做了进一步部署。会议指出,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科技部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编制《行动方案》,要瞄准我国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抓紧制定《行动方案》以统筹推进各领域科技创新、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营造创新环境并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及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支撑引领作用。会议要求,《行动方案》要立足科技创新,抓紧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围绕重点方向开展长期攻关;二是要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三是要加强现有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支撑产业绿色化转型;四是要推动新型低碳产业发展;五是加强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核算等基础性研究;六要加强创新能力和示范体系建设;七要加强科普。会议要求,《行动方案》编制要立足科技创新,各领域专家组要持续深入开展相关领域发展战略研究,广泛征求同行专家意见建议,进一步明确科技需求,确保《行动方案》务实、可操作。会议最后对各领域组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18省级方案★★★★★★★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9省级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进展一览表名称最新进展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已出台北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研究制定上海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计划制定上海市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稳步推进天津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计划制定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11月1日前出稿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已出台黑龙江省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征集建议辽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计划编制吉林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2年6月份前后出稿河北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河南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计划制定湖北省工业碳排放达峰专项行动方案2021年11月底出稿湖南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将出台山西省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计划制定陕西省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计划制定安徽省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方案制定中江苏省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方案7月底出稿福建省工业领域1+N碳达峰行动方案计划制定实现碳达峰目标建设美丽广东行动方案6月底出稿海南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计划制定四川省工业领域及重点“两高”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计划编制云南省碳达峰行动计划加速推进贵州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招标中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已出台★★★★★★★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20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积极推进江西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中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行动方案10月底出稿宁夏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12月31日前出稿西藏碳达峰行动方案计划制定新疆无消息广西壮族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计划制定★★★★★★★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21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22目录一、总体思路.....................................................................................5(一)主要目的.........................................................................5(二)基本原则.........................................................................5(三)总体要求.........................................................................6(四)主要步骤.........................................................................6二、达峰目标分析及目标确定.........................................................7(一)二氧化碳排放分析方法学.............................................7(二)分析碳排放历史趋势与现状特征.................................9(三)分析确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11三、实施路径...................................................................................12(一)重点领域识别...............................................................13(二)鼓励确定重点区域.......................................................13(三)政策和措施优选...........................................................13(四)重大工程项目衔接.......................................................16四、保障措施...................................................................................17(一)加强组织领导...............................................................17(二)强化目标责任考核.......................................................17(三)强化资金支持...............................................................18(四)加强能力建设...............................................................18五、时间进度...................................................................................18★★★★★★★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23一、总体思路(一)主要目的在全面摸清本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历史、认清排放现状、分析排放趋势、研判峰值目标的基础上,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任务,强化重大政策和行动,创新体制机制,为确保本地区按要求实现达峰目标指明方向并提供保障。各省(区、市)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对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的认识,通过编制《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省级达峰方案》),进一步明确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路线图、实施路径,统筹考虑国家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对达峰后情景进行必要论证,为推动本省(区、市)低碳发展提供综合方案、行动指导。(二)基本原则科学性。坚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科学分析碳排放历史变化及发展趋势,结合战略定位,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科学确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规范性。坚持以峰值目标为导向,做到指导思想明确、目标积极清晰、重点任务突出、保障措施有力,确保二氧化碳排放分析边界一致、数据透明、分析方法规范、峰值目标可比。可行性。充分反映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基本特征,确定的达峰目标既满足国家要求又通过努力可达,选择的达峰路径及重点任务清晰精准,提出的政策行动和保障措施切实可行。战略性。将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工作与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相衔接,制定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求的达峰目标。★★★★★★★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24(三)总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统筹协调,落实职责分工,将达峰目标及具体行动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目标考核:分解落实目标,建立年度报告、中期评估、目标考核制度,并将落实达峰目标及重点任务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善支撑体系: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地方能力建设,发挥研究机构支撑作用,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全民参与: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培训活动,提升全民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合力。(四)主要步骤1.分析排放变化与特征识别重点排放源:基于历史年份的能源活动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以及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排放数据,梳理碳排放总量及排放源构成,分析碳排放总量历史变化趋势,识别重点排放领域及排放源。2.研判确定达峰目标研判排放趋势:基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重点领域排放特征等驱动因素及减排潜力,科学研判未来碳排放总量发展变化新常态。确定达峰目标:基于对排放趋势的科学研判,结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现状以及未来战略定位,综合考虑国家关于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的有关要求,科学、合理地确★★★★★★★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25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总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并对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的碳排放下降趋势和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进行分析和说明。3.实施路径明确达峰路径:识别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重点领域及行业,研究提出本地区达峰路径,并将峰值目标分解落实到重点领域及行业,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分解落实到重点区域。将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相衔接。强化政策行动:深入分析本地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基础和条件,研究提出实现达峰目标的政策与行动路线图,主要包括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推动建筑、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低碳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与转型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峰值目标,统筹协调碳排放控制与大气污染物减排,探索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行业碳排放标准、项目碳排放评价等相关制度。在国家统筹部署下,积极利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政策工具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二、达峰目标分析及目标确定(一)二氧化碳排放分析方法学1.核算边界本指南所指二氧化碳排放,包含本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即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排放。为推动各省(区、市)实现达峰目标的同时做好率先实现碳★★★★★★★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26中和的基础工作,鼓励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单独报告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参考附件)。化石能源消费活动按领域可分为: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及其他、居民生活。各领域定义参考附件。为便于统计,各省(区、市)按运营主体注册地原则,将航空客货运输碳排放及国际远洋运输碳排放填入附件的表格中,单独报送生态环境部,不计入本省(区、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基本方法本省(区、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下简称名义排放总量)由能源活动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加总得到,即:C02=C02,直接+C02,间接其中,(1)能源活动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根据不同种类能源的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到,即:C02,直接=ΣAi×EFi其中,Ai表示不同种类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标准量),可由能源平衡表计算得到。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以各年度《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附录为准。EFi表示不同种类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采用最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排放因子数据,其中煤炭为2.66吨CO2/吨标准煤,油品★★★★★★★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27为1.73吨CO2/吨标准煤,天然气为1.56吨CO2/吨标准煤。(2)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利用本省(区、市)境内电力调入电量和国家推荐的煤电、气电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到,即:C02,间接=ΣAe×EFe其中,Ae表示由电网公司提供的煤电、气电和非化石能源电力调入量,EFe表示国家推荐的煤电、气电等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其中,煤电排放因子为0.853tCO2/MWh,气电排放因子为0.405tCO2/MWh。调入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其相应的调入电力二氧化碳排放计为0。(二)分析碳排放历史趋势与现状特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本省(区、市)2010-2019年的年度碳排放总量,并分别计算各领域和分能源品种的直接排放,以及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排放,包括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及其他、居民生活等领域。1.碳排放总量及各领域排放增幅计算本省(区、市)及各领域2011-2019年碳排放量相对2010年碳排放量增幅,分析碳排放总量历史变化趋势与规律。第y年碳排放相对2010年的增幅=(€O2,y–€O2,2010)€O2,2010第y年第j个领域碳排放相对2010年第j个领域的增幅=(€O2,y,j–€O2,2010,j)€O2,2010,j。。★★★★★★★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28其中,第y年指除2010年外的已有能源平衡表的年份,第j个领域指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及其他、居民生活等。2.各领域碳排放占比计算本省(区、市)2010-2019年各领域碳排放量占该年度本省(区、市)碳排放总量比重,分析碳排放变化趋势与规律。第y年第j个领域碳排放占比=€O2,y,j。本省(区、市)碳排放总量y其中,第y年指2010-2019年中已有能源平衡表的年份,第j个领域指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及其他、居民生活等。3.分品种化石能源、调入电力碳排放增幅及占比计算本省(区、市)2011-2019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调入电力碳排放相对2010年碳排放增幅,分析分品种能源碳排放变化趋势和特征。第y年第i种能源碳排放相对2010年第i种能源碳排放的增幅=(€O2,y,i–€O2,2010,i)€O2,2010,i其中,第y年指除2010年外的已有能源平衡表的年份,第i种能源指煤炭、石油、天然气、调入电力。第y年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占比=€O2,y,i。本省(区、市)碳排放总量y其中,第y年指2010-2019年中已有能源平衡表的年份,第i种能源指煤炭、石油、天然气、调入电力。。★★★★★★★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29(三)分析确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基于本省(区、市)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能耗“双控”目标、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和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因素,科学研判排放趋势,综合考虑确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明确达峰路径和重点任务。1.一般步骤(1)识别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驱动因素参考历史排放变化趋势,结合本地区发展定位与进程、产业结构特征、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等,在不进行额外调整或开展强化行动的情况下,预测分析本省(区、市)未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能源需求及结构和重点领域碳排放,识别出本省(区、市)及重点领域与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确保能够体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呈稳中有降的趋势。(2)分析政策和措施发展趋势及减排潜力确定本省(区、市)重点领域碳排放控制政策与行动的实施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各类政策措施的减排效率、普及率或推广率的提升路径,研究提出实现达峰目标需要进一步强化或创新的重点政策与行动清单,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政策和措施减排潜力,评估上述政策和措施对拉动投资、扩大就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可能带来的协同效应。★★★★★★★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30(3)峰值目标确定结合国家碳排放控制目标及分解落实机制相关要求,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综合研判峰值目标。(4)识别重点领域并确定达峰路径识别推动本地区达峰的重点领域及行业,筛选出能够实现重点领域及行业减排潜力最大化、推动重点领域及行业提前达峰的关键政策措施,形成政策措施需求清单。结合需求清单,确定下一阶段需要采取减排行动的重点领域,研究确定本省(区、市)“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时期的达峰路径,明确重点领域及行业碳排放控制主要目标与任务。2.分领域计算方法分领域的能源活动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可以根据不同种类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到,即:C02,直接=ΣΣΣ(Ai,j,k×EFi,j,k)其中,A表示不同种类化石能源的消费量,EF表示不同种类能源的排放因子,i为化石能源类型,j为领域类型,k为技术类型。各省(区、市)在预测分析并确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达峰路径后,需根据历史实际情况和预测结果填写完成附件中的表格。三、实施路径明确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实施路径是落实省级达峰目标的关★★★★★★★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31键环节,通过重点领域识别、政策措施优选和重大工程项目衔接,进一步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把达峰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领域、行业和项目层面,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进一步分解到区域层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达峰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一)重点领域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式。从定性角度,主要考虑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利用潜力等因素,初步判断达峰重点领域。从定量角度,采用排放源法、排放趋势法、减排潜力和成本法、系统分析法等分析方法,识别出排放存量大、排放增量大、减排潜力大、减排成本低和对达峰目标贡献大的领域和行业,作为达峰重点领域。(二)鼓励确定重点区域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将二氧化碳达峰目标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到各个区域。重点区域的确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从定性角度,主要考虑人口聚集趋势、经济发展前景、产业结构状况、重大项目布局、技术水平条件、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初步判断达峰重点区域。从定量角度,采用排放源法、排放趋势法、减排潜力和成本法、系统分析法等分析方法,识别出排放存量大、排放增量大、减排潜力大、减排成本低和对达峰目标贡献大的区域,作为达峰重点区域。差异化确定不同区域的减排任务,指导重点区域分阶段制定并实施达峰目标。(三)政策和措施优选★★★★★★★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32各省(区、市)需制定达峰行动政策路线图,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能耗“双控”目标、大气污染防治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相衔接,将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相衔接,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纳入本省(区、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结合情景分析结果和相关标准、准则及工具,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分领域政策和项目清单,并进行排序和优选,形成兼具普适性和个性化的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分领域政策措施和项目选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城市空间格局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城乡发展、土地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充分体现低碳发展理念,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低碳化。可供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边界、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将“紧凑型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等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乡等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实施和动态管理;以低碳发展为导向,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紧凑型、集约型空间格局。2.经济和产业结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产业结构升级、特色产业发展、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可供考虑的政策措★★★★★★★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33施包括但不限于:培育绿色低碳新产业,发展有特色的低碳服务业;发展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如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服务等。根据本地经济水平和资源条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行业生产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出的附加值,走向产业链高端。3.能源加工转换领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广使用天然气,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能源加工、转换和输送效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可供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可再生能源的直接补贴、可再生能源直接购电、强制新建筑安装太阳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社区集中购电、社区共享太阳能和灵活负载项目等。4.工业领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落后产能淘汰、技术标准升级、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快传统工业低碳化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可供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将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作为工业领域达峰行动重点;通过实施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和碳排放评估,从用能总量、能耗标准、碳排放标准等方面严把准入关,规避高耗能产业无序增长;通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对能源、材料和废弃物的重复、★★★★★★★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34持续、资源化再利用。5.建筑领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减少建筑能耗和优化建筑用能结构两个方面,推动建筑物的绿色低碳和近零碳运行。减少建筑能耗的主要途径包括合理控制建筑规模、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引导节约的建筑用能方式等。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的重点是推进低碳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尤其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可供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限制不合理拆迁,降低不理性的建筑材料需求;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和施工标准,延长建筑寿命;鼓励小型住宅和建筑再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等。6.交通领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涵盖控制交通活动水平、优化交通方式构成与运输体系组织方式、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和促进清洁能源应用等方面,推动构建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可供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高车船燃料经济性;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发展非机动车交通方式;加强机动车出行需求管理,推广现代运输组织方式;提高现代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等。(四)重大工程项目衔接研究识别2021-2035年投产的高耗能、高排放重大项目(综合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并列出清单,综合分析重大项目对本地★★★★★★★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35区碳排放影响,并填写附件中的表格。充分考虑本省(区、市)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对重大项目开展绩效分析(涵盖目标、成本、效益、影响等)及工程项目与达峰行动的关联性分析,明确项目布局、减排潜力及政策、资金、技术需求,辅助政策和项目的决策。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控制,避免将“碳达峰”变成“攀高峰”,确保平稳进入峰值年。对于重大工程项目的基本考虑包括但不限于:识别一些可立即实施投产运行的项目,助力达峰进程;根据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达峰目标设定不同项目组合;组织开展重点节能工程;深入实施低碳交通示范工程等。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级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总体工作,统筹部署《省级达峰方案》编制总体工作,审议重要成果,协调和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牵头成立《省级达峰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同发展改革、统计、工信、住建、交通等有关部门开展具体工作,跟踪本省(区、市)、重点领域及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的总体进展。(二)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对达峰目标完成情况评估、考核,明确各领域、行业主管机构的责任清单,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明确重点区域责★★★★★★★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36任清单,健全责任体系。将提出和落实达峰目标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推动达峰相关政策落实。实行达峰行动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并建立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报告制度、中期跟踪评估机制,将达峰行动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重点行业主管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将达峰行动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重点区域主管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三)强化资金支持根据《省级达峰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行动等,构建多元化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项目库建设,保障达峰行动资金供给。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的扶持力度。(四)加强能力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开展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培训工作力度,对相关领域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撑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工作,鼓励重点排放行业和区域协同开展达峰目标和路径研究,保障《省级达峰方案》顺利实施;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培训考察、交流研讨等方式,积极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五、时间进度2021年2-3月,组建《省级达峰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编制团队。与本省(区、市)重点排放领域及行业有关人员沟★★★★★★★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37通座谈,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相关研究及测算。4月,将包含达峰时间、峰值量等参数的核心指标测算表及相关测算考虑报送生态环境部。7月,形成《省级达峰方案》讨论稿,征求省级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8-12月,根据国家达峰行动方案相关要求,对《省级达峰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省级达峰方案》(初稿)提交生态环境部。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修改完善后正式发布。鼓励有条件和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区、市)尽早发布《省级达峰方案》。附件:1.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大纲2.核心指标测算表3.二氧化碳直接排放4.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排放5.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6.化石能源消费活动领域分类与定义7.重大项目能耗与碳排放8.航空客货运输及国际远洋运输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38附件1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大纲XX省(区、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一、现状与形势分析通过对本省(区、市)经济社会、能源消费、低碳发展的现状分析,在研判当前形势及未来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特征、发展趋势、驱动因素、减排潜力等。(一)经济社会发展(二)能源消费及结构(三)二氧化碳排放历史与现状(四)二氧化碳排放发展趋势二、总体要求按照国家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结合本地实际及发展规划,研究确定本省(区、市)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份、总量目标及重点任务。三、开展重点领域及行业的达峰行动根据达峰目标任务,围绕重点领域及行业达峰要求,从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出发,提出促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以及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尽早达峰的政策与行动。(一)能源领域政策与行动★★★★★★★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39(二)工业领域及主要行业政策与行动(三)建筑领域(包括服务业和居民生活)政策与行动(四)交通运输领域政策与行动(五)农业等其他领域政策与行动(六)重大项目分析研判及相关措施四、重点区域的达峰行动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根据达峰目标任务,围绕重点区域率先达峰要求,从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出发,提出重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重大项目布局、深化低碳发展试点、探索近零碳及碳中和试点示范等政策行动和体制机制创新。(一)达峰目标(二)达峰行动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三)强化资金支持(四)强化能力建设★★★★★★★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40附件2核心指标测算表指标单位2005年2010-2019各年度2020-2035各年度实际值实际值预估值经济社会发展GDP增速%GDP总量万亿元(2015年不变价)人口亿人人均GDP万元/人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煤煤炭消费占比%石油消费占比%天然气消费占比%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能源活动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亿吨名义排放总量亿吨五年规划关键目标五年碳强度下降率%五年GDP能源强度下降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电力调入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调入电力量亿kWh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农业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41指标单位2005年2010-2019各年度2020-2035各年度实际值实际值预估值工业和建筑业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交通运输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服务业及其他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居民生活排放总量亿吨排放占比%化石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42附件3XX省(区、市)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年份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万吨)分领域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服务业及其他居民生活2005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43附件4XX省(区、市)电力调入蕴含的间接排放年份调入煤电电量(万千瓦时)调入气电电量(万千瓦时)调入非化石能源电量(万千瓦时)外省调入电量合计(万千瓦时)外省调入电力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吨二氧化碳)2005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44附件5XX省(区、市)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年份排放源与吸收汇种类201020152020202520302035总排放量(净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总计1.水泥生产过程2.石灰生产过程3.钢铁生产过程4.电石生产过程5.其他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总计1.森林和其他木质生物质碳储量变化小计乔木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疏林、散生木和四旁树活立木消耗2.森林转化碳排放小计燃烧排放分解排放废弃物处理总计固体废弃物★★★★★★★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45附件6化石能源消费活动领域分类与定义一、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包括电力、热力、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加工业、固体燃料和其他能源工业。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领域的能源消费量由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的“加工转换投入量”计算得到。对于电力,只考虑“一次能源生产量”,不考虑热力。具体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参照下表。表1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电力=一(1)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二(1)至二(2)中所有负项之和的绝对值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二、农业指农、林、牧、渔业。农业领域的能源消费量与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终端消费量”下的“农、林、牧、渔业”相对应,按照如下拆分规则对能源消费量数据进行调整:“农、林、牧、渔业”中汽油的80和柴油的10划出至交通运输,不考虑电力和热力。具体参照下表。★★★★★★★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46表2农业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农业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汽油=四(1)20%柴油=四(1)90%电力、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四(1)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三、工业和建筑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其他工业以及建筑业。工业和建筑业领域的能源消费量与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终端消费量”下的“工业”和“建筑业”相对应。按照如下拆分规则对能源消费量数据进行调整:“工业”汽油的79、柴油的26划出至交通运输,不考虑电力和热力。具体参照下表。表3工业和建筑业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工业和建筑业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汽油=四(2)21%+四(3)柴油=四(2)74%+四(3)电力、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四(2)+四(3)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四、交通运输包括公路、铁路、水运(不含国际远洋运输)。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量与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终端消费量”下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对应。具体参照下表。★★★★★★★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47表4交通运输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交通运输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汽油=四(1)80%+四(2)79%+四(4)+四(5)98%+四(6)98%+四(7)99%柴油=四(1)10%+四(2)26%+四(4)+四(7)95%电力、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四(4)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五、服务业及其他包括第三产业中扣除交通运输的部分。服务业及其他的能源消费量与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终端消费量”下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相对应。按照如下拆分规则对能源消费量数据进行调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中汽油的98划出至交通运输;不考虑电力和热力。具体参照下表。表5服务业及其他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服务业及其他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汽油=四(5)2%+四(6)2%电力、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四(5)+四(6)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六、居民生活包括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部分。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量与各省(区、市)能源平衡表中“终端消费量”下的“生活消费”相★★★★★★★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48对应。各省(区、市)需按照如下拆分规则对能源消费量数据进行调整:“生活消费”中汽油的99、柴油的95划出至交通领域,不考虑电力和热力。具体参照下表。表6居民生活对应的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居民生活能源平衡表拆分情况汽油=四(7)1%柴油=四(7)5%电力、热力不考虑其他能源类型=四(7)注:表中数字对应能源平衡表中序号。★★★★★★★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49附件7XX省(区、市)重大项目能耗与碳排放序号项目名称拟投产时间一次能源消费量(万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万吨)★★★★★★★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0附件8XX省(区、市)航空客货运输及国际远洋运输二氧化碳排放(信息项)年份航空客货运输水上运输国内航空(万吨二氧化碳)国际航空(万吨二氧化碳)国际远洋运输(万吨二氧化碳)2005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1年份航空客货运输水上运输国内航空(万吨二氧化碳)国际航空(万吨二氧化碳)国际远洋运输(万吨二氧化碳)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注:1.航空客货运输对应国家统计局2019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对应行业代码为561;2.水路客货运输对应国家统计局2019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对应行业代码为551和552。★★★★★★★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2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2021年6月8日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为统筹推进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3(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坚持系统布局、前瞻引领、重点突破、融合转化,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先发优势,统筹考虑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系统分析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科研攻关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引领支撑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构建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我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瞄准世界前沿,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生态碳汇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4--高端平台体系基本建成。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方向,建设省级创新载体10家,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家,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集聚区。--创新人才团队竞相汇聚。力争引进30名以上绿色低碳技术相关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培育和引进50名以上创新型企业家和20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生态良性发展。建设10家左右以"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10家左右绿色低碳高新区,新增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50家。到2030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我省实现碳中和。二、重点任务★★★★★★★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5(一)实施基础前沿研究工程。1.加强基础前沿创新引领。围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领域,重点开展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电化学储能、催化制氢、直接空气CO2捕集、化学链载体材料、CO2分子断键与重构、生物直接转化CO2等方向机制、方法研究。到2025年,力争实现4项以上基础前沿重大创新。2.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协同创新。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需求,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通过协同创新重点推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储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系统、CO2捕集利用协同污染物治理等研究。到2025年,力争取得4项以上原创性成果。(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3.推进零碳电力技术创新。围绕能源供给转型和脱碳降碳需求,重点突破火电机组提效降碳、太阳能、风力、生物质与海洋能发电、规模化储能、先进输配电等关键技术,支持"风光倍增"工程和"千万光伏"计划实施,推动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力系统。到2025年,力争度电CO2排放下降5%,实现百MW级电化学储能技术应用。★★★★★★★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64.推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发展。围绕非电能源绿色发展重大需求,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促进形成氢能产业链,推动氢能、生物质能等非电用能替代。到2025年,力争建成单套液化能力≥5t/d氢液化系统,完成MW级掺氢工业燃气轮机样机制造,实现百kW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长期运行。5.推进零碳流程重塑。围绕化工、纺织、建材、钢铁、石化、造纸、化纤等高碳行业减污降碳需求,着力强化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等研究,持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加快推进行业绿色转型。到2025年,基于基础材料升级、过程工艺革新、能量梯级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突破一批流程再造关键技术。6.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聚焦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领域需求,通过多技术单元集成与优化,着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交通低碳燃料替代、智能交通、综合能源、碳标签认证等关键技术,协同发展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7.超前部署CCUS技术。聚焦碳捕集与利用,加快研发碳捕集先进材料、专用大型CO2分离与换热装备、CO2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烟气CO2捕集、CO2矿化及微藻利用技术,★★★★★★★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7部署直接空气CO2捕集等负排放技术。到2025年,力争实现CO2捕集率≥90%,CO2转化利用率≥90%,碳捕集能耗下降35%以上。8.系统部署生态碳汇技术。研究海洋、森林、湿地、农业、渔业等生态碳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重点开展海洋蓝碳、森林绿碳、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稳碳增汇技术攻关,建立生态碳储量核算、碳汇能力提升潜力评估等方法,挖掘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三)实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工程。9.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大力推广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利用先进技术,积极推动储能、氢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迭代应用,加速提升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占比,为构建零碳绿色能源体系提供重要保障。10.加速低碳先进技术转化。以高碳行业减污降碳需求为导向,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转化应用电能替代、氢基工业、水泥产品重构、装配式建筑等一批变革性技术,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811.CCUS技术转化应用。积极推动火电机组十万吨级CO2捕集与利用技术应用示范,通过工程放大和技术迭代,降低碳捕集成本。在建材、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进行CO2捕集利用技术转化应用。在沿海地区开展CO2源汇匹配研究,进行CO2离岸封存工程示范。(四)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工程。12.强化基础前沿创新平台。聚焦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以太阳能利用、氢能利用、先进储能、CCUS等清洁低碳技术为主攻方向,整合优势单位组建省实验室;加强能源清洁利用、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优势单位争创国家级创新基地。新建一批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创新载体。建设一批体制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提升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战略力量。13.构建技术应用转化平台。聚焦太阳能利用、氢能和智慧综合能源供应等先进技术,融合能源、环境、材料、系统控制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力量,支持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能集团等优势单位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省内优★★★★★★★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9势单位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14.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嘉兴秀洲光伏、长兴新能源等低碳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结合自身优势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力争实现绿色低碳领域全覆盖。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加大专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五)实施创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15.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凤凰""雄鹰""雏鹰"和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头部企业集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开展协同创新。16.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统筹规划全省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新技术园区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头部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大中小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合同研发、订单生产等合作方式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构建创新生态圈。★★★★★★★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60(六)实施高端人才团队引育工程。17.加快领军型人才引育。结合"鲲鹏行动"等重大引才引智工程的实施,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推动和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及团队,重点支持"领域专精、层次高端、梯队有序"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提供高端人才保障。18.加强技术转化人才培养。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需求,坚持市场导向,支持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绿色低碳人才,加大科技转化和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流动机制。(七)实施可持续发展示范引领工程。19.推进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以"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创建10家左右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德清县、新昌县等已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升级。20.引领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引导高新区通过完善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度,搭建核心技术攻关交流平台,健全绿色产业金融体系,支撑低碳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10家左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发展示范高新区,打造区域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样板。★★★★★★★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61(八)实施低碳技术开放合作工程。21.推动国内外科技合作。聚焦氢能、储能、CCUS等领域,加强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依托省内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国际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等载体。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低碳领域高端创新载体。22.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鼓励长三角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进行科技交流,支持区域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合作,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促进长三角绿色低碳技术发展。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省级部门和各市、县(市、区)政府的工作协调。组建我省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战略指导专家委员会,为组织实施行动方案提供咨询和建议。按照"一盘棋"要求,充分衔接国家战略规划,积极融入国家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创新体系。(二)创新管理机制。★★★★★★★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62深入实施"双尖双领"科技计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谋划我省低碳技术科研攻关体系,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采用择优委托、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方式,签订"军令状",探索建立适应颠覆式创新的研发组织模式。(三)鼓励多元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绿色低碳技术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四)强化评估监测。加强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安排,根据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特点,结合组织实施效果、技术发展新动向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研究,迭代完善技术攻关清单。★★★★★★★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63北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官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6/content_5615734.htm北京市研究制定碳中和行动纲要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记者从“碳达峰碳中和北京行动高端论坛”获悉,本市正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碳达峰评估,并研究制定碳中和行动纲要。“碳达峰碳中和北京行动高端论坛”是第八届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的重磅活动之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表示,自2020年9月我国对外宣布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承诺以来,按照国家统筹部署,北京市正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碳达峰评估,并研究制定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此次论坛一方面回顾梳理北京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历程与成效,另一方面请权威专家出谋划策,更好地指导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工作。4位国内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权威专家出席论坛并作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角度,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低碳能源转型对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的决定性作用,围绕低碳转型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为美丽北京建设探索新路径。贺克斌教授表示,碳中和目标和空气质量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与清洁空气是一条协同的路径,中国的清洁空气行动同样推动了二氧化碳减排。在碳达峰情景下,结合当前空气污染控制政策,2030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可以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这之后,如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PM2.5浓度再下降的空间不大;在碳中和情景下,到2060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降低到WHO指导值(10微克/立方米)以下,PM2.5空气污染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所以,低碳能源转型对中国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倡导首都企业提升自主自愿减排意识、制定企业低碳发展与碳中和战略,联想集团、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公司、北京排水集团、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首都头部企业低碳发展倡议”。5家企业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包括科学制定碳排放控制目标、战略和措施,包含量化的阶段性目标、组织实施等,并现场签署承诺书。★★★★★★★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64这是第一份由首都头部企业联合发起的低碳倡议,展示了首都头部企业发挥示范作用,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低碳发展转型的决心。昨天,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团市委、市妇联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北京市“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方案》也正式对外发布。这套实施方案从广泛社会动员、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创新宣传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重点安排,倡导社会各界及公众身体力行,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参与美丽北京建设。论坛上,环保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发起“减污降碳,共建美丽北京”倡议。★★★★★★★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65上海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官网: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10818/fc1556f37984428a856b523aba5b6f21.html8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规划中提到: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路线图和主要任务,同步谋划远期碳中和目标及实施路径。细化重点行业和区域碳达峰方案和举措,对能源、工业、建筑、交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和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确定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行动计划。上海市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官网:http://www.most.gov.cn/dfkj/sh/zxdt/202107/t20210701_175596.html上海率先启动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科研布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上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突破能源、产业、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技术瓶颈,推进经济体系、产业体系、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变革,上海市科委6月23日发布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率先启动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低碳科技攻关布局。此次指南坚持“战略统领、系统谋划、需求导向”原则,针对上海特点,围绕前沿/颠覆性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新型能源技术、工业/产业低碳/零碳技术4个专题,面向上海全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展项目征集。其中,前沿/颠覆性技术专题鼓励开展变革性、颠覆性的科学自由探索;围绕空气直接捕集、人工光合作用、可再生合成燃料技术等方面的碳中和领域优势前沿技术,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研究,推动形成相关前沿技术体系。CCUS技术专题围绕降低CO2捕集和高值化利用成本,强化CO2利用新途径研究,为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提供深度脱碳可行方案并示范应用。新型能源技术专题围绕加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提升绿氢制储用关键技术、推动能源结构低碳★★★★★★★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66化转型,布局开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氢能技术、低碳综合能源系统、燃料电池电堆技术研究。工业/产业低碳/零碳技术专题围绕加强废弃物低碳化处置、高值化利用和再制造,推动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和温室气体减排,布局开展钢铁/化工行业零碳/低碳流程再造工艺技术、废弃物资源化与再制造技术、污水污泥资源化技术研究。同时,上海市科委正按照科技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部署,稳步推进上海市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制订和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在为上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努力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做出贡献。★★★★★★★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67天津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天津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和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技术研发应用。积极对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施工业污染排放双控,推动工业绿色转型。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官网:http://sthjj.cq.gov.cn/zwgk_249/zfxxgkzl/fdzdgknr/zfcg/ssqk/202101/t20210112_8759097.html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20C01909)结果公告项目名称: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成交信息:供应商名称:重庆国咨低碳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成交金额:1,675,000.00元服务要求: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项目旨在全面摸清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历史、认清排放现状、分析排放趋势、研判峰值目标的基础上,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任务,强化重大政策和行动,创新体制与机制,为确保重庆市按要求实现达峰目标指明方向并提供保障。实施时间:采购合同签订后立即实施,并于2021年11月1日前完成所有工作。黑龙江省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官网:http://www.hljkjt.gov.cn/html/zwgk/TZTG/kjjhtz/show-32558.html★★★★★★★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68关于征集黑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和技术路线图建议的通知各市(地)科技局,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要求,推动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经研究,我厅拟征集全省各有关单位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及技术路线图建议,作为编制《黑龙江省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黑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的重要依据,请围绕能源、电力、建筑、交通、工业、CCUS与碳汇、负碳以及耦合技术等重要领域,做好相关征集推荐工作。请各单位加强分析研判,按要求填写,并于2021年10月15日前将征集表(见附件)电子版及加盖单位印章的扫描件发送至邮箱:s.liu@hit.edu.cn。各市(地)科技局负责征集属地企业、产业技术研究的技术需求。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需求,由科技处负责整理后提交。联系人:社会发展科技处,邰颖,0451-82628292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2021年9月28日★★★★★★★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69辽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科学编制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支持氢能规模化应用和装备发展。建设碳交易市场,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吉林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官网:http://www.mof.gov.cn/gkml/xinxi/difangbiaoxun/difangzhongbiaogonggao/202109/t20210929_16962805.htm吉林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研究项目中标公示项目名称:吉林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LCTTC-21YZFFW1001成交信息供应商名称: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大学(联合体)成交金额:人民币贰佰叁拾玖万元整(小写:239万元)服务范围:提出吉林省二氧化碳达峰目标、达峰时间、路线图、实施路径、主要任务措施、强化重大政策和行动,创新体制和机制,分析碳排放达峰路径经济可行性,探索碳达峰与社会经济融合协同发展模式服务要求:产出《吉林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及碳达峰政策体系相关研究成果。服务时间:自合同签订后8个月(2021年9月29日中标结果公示)★★★★★★★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70河北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相关报道https://cpu.baidu.com/pc/1022/275122716/detail/56291010417877867/news?chk=12021年9月27日下午,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河北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据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冯军会介绍,目前国家正在开展顶层设计,牵头制定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我省也会相应研究制定省级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计划和配套措施。河南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河南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用能预算管理和区域能评,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和市场化交易机制。湖北省工业碳排放达峰专项行动方案官网:http://jxt.hubei.gov.cn/fbjd/xxgkml/jgzn/nsjg/jnyzhlyc/wjgg/202104/t20210414_3470321.shtml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编制《湖北省工业碳排放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服务项目成交公告项目名称:编制《湖北省工业碳排放达峰专项行动方案》采购单位名称: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成交金额:19.9万元(人民币)服务期限:项目内容在2021年11月底前完成★★★★★★★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71官网:http://kjt.shandong.gov.cn/art/2021/8/24/art_13360_10290418.html湖南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关报道:https://www.sohu.com/a/496051673_313737在长沙举行的2021长江中游城市群碳达峰与碳中和峰会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周震虹介绍,在构建政策体系方面,湖南积极对接国家部署,注重顶层制度设计,初步考虑构建湖南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周震虹介绍,湖南将研究制定一个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编制一个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出台工业、能源、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生态碳汇、科技支撑、财税金融等20多个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与保障政策。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2030年)8月24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科技引领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将出台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1—2030年)。按照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推进思路,强化科技任务统筹布局,明确技术路线图,构建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72山西省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河南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把开展碳达峰作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牵引举措,研究制定行动方案。9月9日,三峡集团发布助力山西能源领域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项目采购公告(https://eps.ctg.com.cn/cms/channel/2ywgg1/1134.htm)。陕西省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山西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安徽省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方案3月4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及碳中和愿景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编制单位负责人介绍了编制工作进展情况和《安徽省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方案研究(讨论稿)》主要内容;领导小组成员围绕《安徽省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方案研究(讨论稿)》中涉及的碳达峰时间、碳排放现状、组织架构、碳排放交易、考核等重要环节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https://sthjt.ah.gov.cn/hbzx/gzdt/stdt/120262941.html)8月6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碳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工作推进会,听取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关于我省碳达峰行动方案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省能源局(省煤炭工业办公室)局长(主任)冯克金同志充分肯定了碳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要做好“煤”的测算,摸清能源保供安全底线,科学预测能源结构变化。二要固定边界条件,确保完成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三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对接,进一步夯实基础数据,提高数据质量。四要尽快研究提出全省碳排放峰值、达★★★★★★★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73峰时间,以及重点领域行业的碳排放峰值。(http://fzggw.ah.gov.cn/ywdt/fgyw/145967801.html)江苏省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方案官网:http://hbt.jiangsu.gov.cn/art/2021/6/30/art_74113_9865277.html6月30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1生态环境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提出,推动制订全省碳达峰行动方案。围绕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要求,组织编制江苏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责任部门:气候处,完成期限:6月底)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苏省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方案》。(责任部门:气候处,完成期限:7月底)推动构建“1+1+6+9+13+3”碳达峰行动体系,精准指导各设区市制定本地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数据中心和5G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以及电力、钢铁、石化、化工、水泥、平板玻璃、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编制专项达峰行动方案。(责任部门:气候处,完成期限:12月底)。福建省工业领域1+N碳达峰行动方案官网:http://www.ccgp.gov.cn/cggg/dfgg/fblbgg/202110/t20211022_17063051.htm福建工业领域“1+N”碳达峰行动方案课题服务类采购项目结果公告项目流标★★★★★★★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74实现碳达峰目标建设美丽广东行动方案官网:http://www.ccgp.gov.cn/cggg/dfgg/zbgg/202106/t20210609_16393877.htm实现碳达峰目标建设美丽广东行动方案研究中标公告项目名称:实现碳达峰目标建设美丽广东行动方案研究供应商名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投体成员: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标(成交)金额:1,998,000.00元主要内容:①建设美丽广东现状特征空间分析研究和重点问题分析研究;②广东省分地区绿色发展方案和政策研究;③碳排放基础数据测算及国内外借鉴与比较研究;④经济结构全面绿色转型政策研究;⑤广东绿色发展综合数据库构建;⑥实现碳达峰目标,建设美丽广东行动方案研究。服务期限:2022年6月底前海南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海南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研究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70%,实现分布式电源发电量全额消纳。★★★★★★★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75四川省工业领域及重点“两高”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http://www.cbmf.org/bmi/zx/tjp/7099842/index.html8月24日,“2021年四川省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四川省公共机构节能宣传系列活动、四川省节能环保品牌推广全川行活动”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仪式上,省经信厅总工程师黄灵说,将严把项目节能审查关,科学编制工业领域及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两高”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持续做好节能降耗相关工作。云南省碳达峰行动计划相关报道:https://new.qq.com/rain/a/20211029A02IZ00010月28日,来自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展改革委”)举行的2021年主题新闻发布会的消息,目前,云南正在全力加速推进编制云南碳达峰行动计划,推动全省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云南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边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情况下,坚持分类施策、精准调控,最大限度释放产能,为经济稳定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一边通过高质量编制云南碳达峰行动计划及产业、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全省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疫情防控、“双碳”行动、扩大投资、保障和改善民生等8方面工作。★★★★★★★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76贵州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官网:http://www.mof.gov.cn/gkml/xinxi/difangbiaoxun/difangzhaobiaogonggao/202110/t20211021_17052797.htm贵州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研究采购公告项目名称:贵州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研究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采购主要内容:贵州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研究预算金额:2,600,000(元)最高限价:2,600,000(元)2021-11-1509:30:0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官网:http://fgw.qinghai.gov.cn/zfxxgk/sdzdgknr/fgwwj/202108/t20210812_78615.html7月1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1-2030年)★★★★★★★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77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重要指示精神,实现青海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和“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重要指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系统集成为统筹,以前沿技术为保障,以体系标准为规范,着力提升清洁能源存储、消纳和外送能力,加快推动清洁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以“双主导”带动“双脱钩”,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推动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青海贡献”。(二)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守生态理念,强化责任担当,优先发展清洁能源,打造绿色产业体系。规划引领,统筹发展。坚持统筹规划,注重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资源富集、多能互补优势,构建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创新驱动,高效发展。坚持改革开放,鼓励技术、机制创新,着力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民生为重,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享清洁能源发展成果,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三)战略定位发展理念高定位。高起点谋划、高层次推动,使清洁能源成为实现生态价值的主要产业,成为践行“三个最大”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青海力量的驰名品牌。服务全国高站位。立足青海、面向西北、放眼全国,发挥青海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提升清洁能源产品辐射力,增强清洁能源产业带动力,扩大清洁能源人才影响力。输出清洁电力、低碳产品、先进模式、认证标准,助力全国清洁能源发展和碳中和目标实现。清洁低碳高比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生产清洁能源为主,终端以消费电能为主,扎实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积极打造零碳电力系统,建设高比例清洁低碳能源系统。多能互补高协同。优化匹配各类储能布局,形成长中短周期协同配置的多元储能体系,提升调峰、调频、调相能力,切实发挥储能在荷、网、源各环节的综合效益,风、光、水各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开发、高效能协同、高比例消纳,打造储能综合应用先行区。★★★★★★★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78产业技术高标准。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标准化和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转化应用能力,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转化应用体系和标准体系。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数据、智能化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支撑。市场开放高水平。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定不移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构建多元市场主体,提高开放度和配置力,做好碳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降低综合用能成本,提供公平高效的市场化政策保障。(四)发展目标充分发挥青海清洁能源优势,以服务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己任,以“双主导”推动“双脱钩”,到2025年,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初具规模,黄河上游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发电量占比、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发展的全国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基本建成,零碳电力系统基本建成,光伏制造业、储能制造业产值分别过千亿,力争实现“双脱钩”,为全国能源结构优化,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青海贡献”。专栏1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主要目标类别项目单位2020年2025年2030年说明累计值年均增长率(%)累计值年均增长率(%)能源供应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煤4624(预估值)70008.690005.1清洁能源总装机万千瓦3673822617.71452412.0水电万千瓦119316436.6120634.7光伏万千瓦1580420021.6700010.8风电万千瓦843165014.4300012.7光热发电万千瓦2112141.932121.5全国领先生物质发电万千瓦012—2010.8★★★★★★★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79抽水蓄能万千瓦00—420—储能工厂万千瓦00—500—全国示范电化学储能万千瓦36.360075.2120014.9全国领先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百分比90.2961.3100%0.8全国领先总发电量亿千瓦时948166013.724607.6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百分比89.3951.21001.0全国领先灵活调节电源装机占比百分比026—281.5全国领先能源消费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4300(预估值)47802.156003.2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7428603.011506.0跨省外送电量亿千瓦时27386025.8145011.0争取目标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百分比61(预估值)671.9803.6全国领先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百分比63.5>701.9>802.7全国领先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清洁能源集约化发展(五)推进清洁能源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清洁能源开发建设中严守“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在能源产业开发中落实生态优先战略。在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和运行中坚持清洁能源产业生态化,在能源供给和消费中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六)深度挖掘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潜力。“十四五”期间有序实施黄河上游水电站开发建设规划,全力推进玛尔挡、羊曲水电站建成投产。积极开展茨哈峡、尔多、宁木特水电站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黄河上游已建水电站扩机改造,提高灵活电源调节比例和供电保障能力,支撑青海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稳定高效运行。充分发挥水电调压调相功能,提高新能源消纳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七)打造国家级光伏发电和风电基地。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和风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形成以海南州、海西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为依托,辐射海北州、黄南州的新能源开发格局。在海南州共和、同德、贵南、兴海积极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到2030年并网规模达到4000万千瓦左右;在海西州格尔木、茫崖、德令哈、大柴旦、乌兰、都兰积极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到2030年并网规模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在海北州刚察、祁连、海晏规划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以大型园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高速公路等为依托发展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推广光伏治沙。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80(八)推进光热发电多元化布局。发挥光热发电灵活调节、电网支撑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优势,推进光热发电多元化开发建设。创新技术发展模式,示范推进光热与光伏一体化友好型融合电站。到2030年,青海光热电站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以上。(九)稳步推进地热能等其他清洁能源发展。深入推进共和至贵德、西宁至海东地区地热资源、共和盆地干热岩开发利用,实现试验性发电及推广应用。统筹做好天然气储气调峰工作,推进海西州马北地下储气库前期和建设工作,建设格尔木二期液化天然气储气调峰项目,推进海南州、黄南州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推进不冻泉至玉树天然气管网前期工作。发挥燃气电站深度应急调峰和快速启停等优势,结合天然气供应能力和电力系统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一定规模的燃气电站,推动气电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编制核能开发利用规划,完成小堆供热试点项目前期工作,稳妥推进核能开发利用。三、以系统集成思维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十)加强省内骨干电网建设。重点围绕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和输送、负荷中心地区电力需求增长、省内大型清洁电源接入需求,建设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优化东部、南部网架结构,满足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梯级储能电站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和新能源汇集送出需求;进一步提升东西部电网断面输电能力,满足海西、海南两大清洁能源基地互济需求,构建绿色高效的资源配置平台。加强750千伏骨干电网建设,优化调整330千伏电网结构,建设玉树至果洛第二回330千伏线路,加强省内外联络互供能力,全面提高主网架安全可靠性。(十一)打造西北区域电力调蓄中心。发挥青海与周边省区之间资源互补、调节能力互补、系专栏2清洁能源开发行动01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海南州共和、同德、贵南、兴海,海西州格尔木、茫崖、德令哈、大柴旦、乌兰、都兰诺木洪,海北州刚察扎苏合、热水、祁连、海晏克图,黄南州尖扎等地新能源园区。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项目。02黄河上游水电基地建设玛尔挡、羊曲、茨哈峡、尔多水电站,建设拉西瓦、李家峡水电站扩机项目。开展宁木特水电站、龙羊峡—青铜峡河段常规水电扩机等项目前期论证。03光热电站重点在海西德令哈西出口、乌图美仁、海南共和等地布局光热发电项目。★★★★★★★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81统特性互补的优势,加强省间电网互联,扩大资源优化配置范围。“十四五”期间,建成郭隆至武胜第三回750千伏线路。适时推进羚羊至若羌双回750千伏线路,实现青海与新疆电网互联,在青海形成海南、海西两大电力枢纽,双轮驱动青海乃至西北区域电力清洁转型。(十二)加快推进跨区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在实现青海省内清洁低碳发展基础上,积极扩大绿色电力跨省跨区外送规模,支撑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服务全国碳达峰目标实现。“十四五”初期,建成投产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二期配套清洁电源,实现世界首条完全采用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供电的特高压通道工程满负荷送电。重点围绕海西清洁能源基地,开展青海第二条特高压外送通道研究论证工作。立足“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战略定位,根据第二条通道推进情况,适时研究论证第三条跨区特高压外送输电通道和配套清洁能源基地。(十三)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优化整合青海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和各类储能资源,公平引入各类市场主体,全面放开市场化交易,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灵活调节、多向互动,积极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模式。培育园区级、县市级、省域级绿色负荷,通过虚拟电厂等一体化聚合模式和价格政策引导提升负荷侧响应能力;构建长中短周期协同配置的储能体系;加强广域电网互济能力和坚强局部电网建设,全网统一优化调度;优化波动性清洁电源布局,增强灵活性清洁电源支撑,建立源网荷储灵活高效互动互济的电力运行与市场体系。(十四)率先打造零碳电力系统。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创新发展理念,优化煤电功能定位,持续完善主网架结构,建立健全电力市场运行和交易机制,持续推进全网绿电示范行动,不断延长全网绿电持续时间,引领全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行动,在“十四五”初期实现丰水期煤电全停的全网绿电实践;在2030年前完成存量煤电转调相机或紧急备用电源改造,在系统中仅发挥支撑调节和紧急备用功能,实现煤电电量清零;打造零碳电力系统。推进燃气发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在全国建成首个省域零碳电力系统。(十五)提升需求侧响应水平。推动工业领域负荷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加强盐湖化工、有色等高载能行业中间歇性负荷的需求侧管理,积极推进需求侧终端设备智能化改造和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建设,完善需求侧响应激励政策,促进商业模式建立,提升清洁能源本地消纳能力。专栏3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行动01省内骨干电网建设鱼卡至托素、日月山至青山双回750千伏线路,研究推进乌图、红旗等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建设玉树至果洛第二回330千伏线路。实施配电网和农牧区电网巩固提升工程。02西北区域电力调蓄中心建设郭隆至武胜第三回线路、研究推进羚羊至若羌双回750千伏线路。★★★★★★★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8203电力外送通道建设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二期配套清洁电源。研究论证青海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并根据第二条通道推进情况,适时开展第三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及配套电源项目研究论证。四、以绿色共享促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十六)加快实施电能替代工程。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加大电能替代力度,加快构建以电能消费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体系。积极拓宽清洁电力应用领域,重点在交通、建筑、5G等领域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和规模,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并发挥其削峰填谷作用支撑新能源消纳利用。扩大居民生活用电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终端用能领域电气化水平。(十七)全力推进清洁取暖工程。继续用好援青政策,协调用好国家“三江源”清洁取暖输配电价政策,进一步完善峰平谷电价,争取国家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政策支持。全力实施“洁净三江源”和清洁取暖示范县工程,按照以供定需和以电定改的原则,循序渐进扩大试点改造范围。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供暖、地热供暖、电供暖为主导的清洁供暖体系,大力实施去煤供暖,城市城区优先发展清洁集中供暖,农牧区积极发展集中和分布式清洁供暖,逐步淘汰散煤、牛粪取暖,率先实现全省供暖清洁化。(十八)加快推广绿色交通工程。加快推广绿色交通,创新电动车发展商业模式,结合多元化应用场景,建立换电充电相结合的基础设施体系,鼓励共享经济与绿色交通相融合。推动设区市公务用车、公交车、出租车、市政用车新增车辆电动化。充分发挥充电调峰作用,构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新商业模式,引导鼓励长途客车、货车、矿山用车、家庭用车电动化替代,大幅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水平。“十四五”末期,市政车电动化率100%,出租车电动化率100%。率先实现全省汽车电动化。(十九)积极推进绿氢终端应用。发挥青海光伏发电成本低的优势,推动光伏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绿氢生产基地。推广燃料电池在工矿区、重点产业园区等示范应用,试点开展交通领域绿氢使用。积极探索氢气在冶金化工领域的替代应用,有效降低冶金化工领域化石能源消耗。(二十)打造清洁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能源体系。建设智能互动的城镇配电网,加强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化升级,推行模块化设计、规范化选型、标准化建设。中心城市(区)围绕发展定位和高可靠用电需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配电网,供电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支撑新型城镇化下的清洁用能需求。城镇地区结合新型城镇化进程,适度超前建设配电网,满足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提升配电网柔性开放接入能力、灵活控制能力和抗扰动能力,积极服务分布式电源、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电采暖等多元化负荷接入需求。加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配电网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传统配电网由★★★★★★★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83部分感知、单向控制、计划为主转变为高度感知、双向互动、智能高效。(二十一)打造绿色循环的乡村振兴能源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电网普遍服务水平,加大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重点推进新型小镇、中心村电网和农业生产供电设施改造升级,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和电力普遍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实施电网延伸工程,提升藏区供电可靠性、可及性。对玉树、果洛等电网延伸困难地区,采用微电网等方式,解决偏远牧区供电问题,对分散牧户,升级离网光伏和户用分布式光伏,提升户均光伏容量,解决电力可及性问题。加大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各类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扩大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开发规模,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新型乡村清洁能源集体经济,以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支撑乡村振兴。五、以优化布局打造多元协同高效储能体系(二十二)大力推进黄河上游梯级储能电站建设。充分发挥大型水库电站长周期储能调蓄作用,建设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充分挖掘水电调节潜力,实现水电二次开发利用。推动常规水电、可逆式机组、储能泵站协同开发模式,推动玛尔挡、茨哈峡等水电站可逆式机组梯级电站储能项目建设运行。到2030年,黄河龙羊峡至拉西瓦梯级电站储能泵站、可逆式机组储能工程投产运营,黄河储能工厂初具规模,实现电力系统长周期储能调节。(二十三)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充分发挥抽水蓄能在电力系统调峰调频、事故备用功能,并为青海电网提供储能调节、晚间基础电量支撑作用。完成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积极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贵南哇让抽水蓄能电站,推动格尔木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玛尔挡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实现电力系统中长周期储能调节。专栏4清洁能源替代行动01电能替代工程推进电解铝、一般制造业清洁电能替代。推动钢铁行业高炉转电炉,清洁能源冶炼。02清洁取暖工程建设海西州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项目。推进三江源地区清洁供暖项目,建设共和、同德、兴海、贵南、河南清洁取暖示范县。实施西宁、海东等地区清洁供暖改造项目。03绿色交通工程建设城市充电换电基础设施,推动设区市公务用车、公交车、出租车、市政用车新增车辆电动化。引导长途客车、货车、矿山用车、家庭用车电动化替代。★★★★★★★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84(二十四)积极发展新型电储能。依托青海盐湖锂资源优势,围绕海南州、海西州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发挥电化学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多功能优势,完善电力市场和补偿机制。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合理布局一定规模电化学储能电站,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开展压缩空气储能试点,推进商业化发展。“十四五”末,青海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600万千瓦左右,应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实现电力系统中短周期储能调节。(二十五)合理配置多元储能体系。发挥各类储能技术经济优势,构建以流域梯级储能为长周期调节、抽水蓄能和长时电化学储能为中周期调节、短时电化学储能为短周期调节的多能互补的储能体系,满足系统供需平衡、新能源消纳、电网支撑等不同类型需求,打造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六、以技术标准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二十六)建立清洁能源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清洁能源标准科研平台建设和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标准体系建立。开展不同气候条件、应用场景下光伏发电系统及部件实证研究,建立测试认证体系。筹建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拓展储能实证基地,形成光热发电技术体系。开展干热岩勘察和开采技术研究,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相关实验和基础性技术研究。依托光伏、储能、水电、风电前沿技术应用,形成绿色技术和标准体系。(二十七)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攻关,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及设备提质增效,构建科技引领的能源创新体系。加快高效率低成本光伏电池技术研究,提高光伏转换效率。开展高海拔、低风速高原型风机研究,提升风电效率。促进新能源涉网性能改进升级,提高主动支撑能力专栏5储能多元化打造行动01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建设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建设龙羊峡至拉西瓦、羊曲至龙羊峡梯级储能泵站、可逆式机组储能工程。02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贵南哇让、格尔木南山口、玛尔挡抽水蓄能电站。开展共和多隆等其他抽蓄站点前期论证。03新型电储能建设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开展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项目试点。★★★★★★★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85和快速响应能力,具备参与系统高频、低频扰动快速调整能力,加强高比例清洁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可靠性技术研究,支撑清洁能源高比例消纳和大规模外送。突破长时光热发电关键技术,推进成本快速下降。开展氢气制备与储运技术研究,开展大容量多元储能技术应用推广。加强页岩气、地热等新型清洁能源勘查开发技术攻关。(二十八)持续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加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工业园3大产业区规划布局。完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附加值,逐步引入产业链下游和适用未来应用场景的清洁能源领域相关先进制造业,统筹产业区细分园区规划布局、有效互动。集群化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壮大以新能源发电成套装备、关联设备制造为主体的产业链。从晶体硅电池、风力发电、智能电网等方面入手,构建线上线下全面支持的清洁能源产业生态圈,形成省内自主品牌。发挥盐湖锂资源优势,引进并培育锂电及配套企业,构建锂电产业链,为电化学储能提供产业支撑。扩展全生命周期循环经济,建立退役风机、光伏电池板、废旧锂电池回收产业链。(二十九)引领发展清洁能源衍生产业。借助青海和全国其他地区光热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盐湖产业规模,建设世界级盐湖基地,提升科技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充换电相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链。依托青海气候干燥、清洁能源丰富优势,引进发展大数据、区块链等绿色高载能产业,构建数据中心、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链。加快推进农光、牧光、光伏治沙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荒漠化治理,促进新型农业、牧业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绿电发展,零碳电网打造,建设零碳产业园。专栏6产业升级推动行动01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壮大光伏制造、储能电池等产业规模,储能、光伏制造产值规模分别超千亿元。引入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业,发展大数据、区块链等绿色高载能产业。02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引导东中部出口产业向青海转移,开展低碳零碳工业产品、低碳零碳外贸产品示范行动,打造绿色零碳产业园。七、以深化能源革命构建市场化发展体系(三十)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清洁能源资源更大范围、更高效率优化配置。综合运用价格、监管等手段,创新打造能源革命示范。逐步建★★★★★★★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86立以中长期交易规避风险,以现货市场发现价格,交易品种齐全、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持续推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探索后补贴时代适应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模式,通过发电权交易、风光水储一体化交易、跨省跨区交易、辅助服务市场、需求侧响应机制等市场激励机制促进新能源发展。建立适宜储能发展的市场机制,鼓励储能电站以独立市场主体身份直接参与市场化交易,充分体现储能的多元化市场价值,形成以市场收益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良性机制。(三十一)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完善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以开发成本为基础,充分考虑调频调峰储蓄和碳汇价格要素,通过竞争性配置方式确定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稳定社会投资预期。在跨省跨区交易中对标受端省区峰平谷电价水平,探索绿色电力价格机制。完善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电价机制,建立水电扩机和储能工厂价格机制或辅助服务补偿机制,支撑灵活调节电源规划建设。建立有利于分布式发电发展的输配电价机制,促进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发展。完善清洁供暖、电池充换的输配电价机制和终端销售电价疏导机制,推动清洁供暖、电动汽车规模化运营。(三十二)保障清洁能源消纳。扎实落实国家清洁能源消纳目标任务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要求,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并网接入和优化调度运行,有效保障清洁能源优先上网和高效消纳,打造全国高比例清洁能源消纳利用高地。电网企业积极开展消纳能力研究论证,制定消纳方案,支撑清洁能源大规模发展。电力交易机构积极组织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化交易。(三十三)积极引导绿色能源消费。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主体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不断扩大交易市场范围。鼓励清洁能源发电企业通过出售绿证等方式,促进资金和资源在不同区域间融通,助力完成消纳责任权重考核,实现清洁电力的绿色价值。鼓励通过应用清洁电力、购买绿证等方式,实现100%清洁能源产品和活动,引领全社会绿色用能风尚。八、保障措施(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青海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省部共建协调推进工作机制作用,争取国家在清洁能源重大项目示范及产业布局方面予以指导支持,统筹协调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全局性工作,做实做细省部共建机制。构建现代能源治理体系,强化省、市(州)、县三级能源行业行政管理机构力量,提高能源监管水平。组建青海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青海省清洁能源研究院,成立青海绿电协会。(三十五)破解关键问题。立足于落实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组织开展相关重大技术、经济和政策问题研究。开展青海率先实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明确青海能源转型的总体战略、阶段性重点,做好能源脱碳转型与总体碳中和的衔接。加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重点解决高比例清洁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可靠性问题,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优化。开展青海(西北)电力市场机制研究,明确青海新能源参与中长期、现货、跨省跨区、辅助服务等电力市场★★★★★★★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87的机制,更大发挥青海低价光伏、优质水电的系统价值,推动青海乃至西北的电力系统优化。开展青海清洁能源政策协同体系研究,推动形成土地、金融、价格、电网等协同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新局面。(三十六)组织规划实施。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下,以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为引领,组织开展不同层级的专项规划研究,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落地实施。开展清洁能源发展布局规划,明确青海省清洁能源的开发规模、总体布局和开发时序,明确各能源品种多能互补方案。开展清洁能源重大基地开发建设规划,明确海西州、海南州等重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开发区域、接入系统、消纳市场和具体开发方案。开展大容量多元储能发展规划,结合青海能源电力系统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特点,开展抽水蓄能选点规划和经济评价、黄河上游水电规划调整、黄河储能工厂、电化学储能等具体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指导支持,推动特高压外送通道等项目建设。(三十七)加强产业指导。制定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动态指导意见,对产业集群尽早识别,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创新项目申报、合作对接、技术转移、知识共享。对初期产业,侧重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中期产业,以支持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增强营销能力。对成熟产业,提高清洁能源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追踪先进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三十八)加大金融支持。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进一步扩大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对清洁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原则,多渠道筹资,设立投资基金,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三十九)提升人才培养。以省内高校为主体,依托对口援青高校优势,加强新能源学科群建设,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融合深度和广度。重点推动新能源、储能科学、电力工程等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规模,提升能源领域人才培养层次。建立面向清洁能源产业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四十)深化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共赢的能源合作体系。加强与对口援青省份能源领域合作,签订长期售电协议,推动特高压通道及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强与能源央企合作,发挥央企资源优势,扩大清洁能源产业投资力度,延长能源上下游产业链。深化与能源领域国家智库交流合作,共同开展青海省清洁能源关键技术、专项规划、政策机制、重大基地实施等工作。开展国内外能源领域交流合作,强化行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交流,办好“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88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官网:http://www.lzxq.gov.cn/system/2021/03/23/030300146.shtml甘肃积极推进全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安排部署,3月份,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以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组织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省统计局、省电力公司等9部门召开了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推进会议。会议指出,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加快组织机构建设,责任落实到人,负责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要充分认识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的重要政治意义,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摸清甘肃省碳排放存量、分析排放趋势,做好碳排放增量测算工作。数据测算要结合甘肃省实际,编制技术团队要充分与省内外专业技术团队进行交流协作,确保数据测算的客观性、科学性。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各领域的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抓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十四五”能源、工业、建筑、林业等相关发展规划的衔接,综合考虑甘肃省经济发展态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全省和相关行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目标、时间表、路线图。江西省碳达峰行动方案官网:http://www.cma.gov.cn/2011xwzx/ywfw/202103/t20210308_573109.html江西省气候中心深度参与全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893月5日,江西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项目组完成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调研,为摸清省内碳排放历史、排放现状和分析排放趋势,科学编制江西省碳达峰行动方案奠定基础。江西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项目组于1月18日成立,江西省气候中心作为支撑单位参与方案编制。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省内重点企业碳排放核查等工作之后,江西省气候中心再次深度参与地方碳排放管理工作。江西省气候中心积极做好对接,收集整理了各厅局“十三五”有关低碳及绿色发展等方面工作总结、未来配合省级碳达峰的重大政策与行动,以及峰值研究及达峰路径研究所需专项数据。据悉,江西省气候中心承担了省级2005-2018年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编制出台江西省地方标准“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规范”,参与完成了2013-2018年全省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工作,监测分析省内温室气体监测站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指标,共发布28期温室气体监测月报和2期年报。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相关内容:https://www.ezhongbiao.com/detail/81bd63a6-29ea-f4d3-048d-0214547fa24b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及相关政策体系研究服务合同的合同公告项目名称: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及相关政策体系研究供应商名称:杭州超腾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交金额:2,907,000.00元服务要求:1.编制《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对照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要求,结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科学编制自治区碳达峰行动方案,为自治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提供综合方案和行动指导。2.开展相关支撑政策体系研究。重点围绕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路径措施研究;★★★★★★★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902).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发展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路径和示范场景研究。3).内蒙古自治区碳减排潜力和经济性分析;4).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利用潜力分析与实施路径;5).内蒙古自治区碳排放总量控制研究;6).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框架研究;7).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研究;8).零碳园区的实现路径与实践模式研究9).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政策和措施研究10).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结构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相关政策与路径研究;11).双碳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施路径,将内蒙古可再生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研究;12).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影响分析研究;13).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发展综合数据库建设研究;14).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编制指南等相关政策研究。服务时间:1.2021年7月底前,全面开展调研、摸清底数,结合自治区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形成碳达峰路径研究初稿;2.2021年8月底前,形成行动方案初稿,组织专家评审;3.2021年9月底前,完成总体方案和各专项方案互相衔接并启动发布流程,由采购方组织成果验收。4.2021年10月底前,正式印发行动方案。同时,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课题编制机构要围绕重点研究课题,结合自治区工作推进实际,开展相关支撑政策体系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宁夏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相关报道:https://www.ezhongbiao.com/detail/08140d44-de08-925b-8874-787762d37f25宁夏回族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项目★★★★★★★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91项目名称: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项目供应商名称: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成交金额:2,780,000.00元服务要求:5.分析我区一氧化碳排放变化与特征;0.研判达峰目标;4.明确达峰实施路径;3.明确各地排放情况;1.落实的总体要求服务时间:2021年12月31日前西藏碳达峰行动方案西藏自治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编制实施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规划,研究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新疆新疆碳达峰行动方案暂无信息。广西壮族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相关报道:http://www.most.gov.cn/dfkj/gx/zxdt/202110/t20211021_177366.html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持续推进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92企业方案★★★★★★★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93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要求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我们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应对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引领全球化治理行动。一、公司推动能源电力转型主要实践国家电网公司牢固树立“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电网发展,加大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电力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全力推动新能源发展,促进能源供给清洁化。加快电网建设,“十三五”电网投资约2.4万亿元,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保障新能源及时并网和消纳。加强输电通道建设,跨省区输电能力达到2.3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电量比例43%,实现全国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开工抽水蓄能电站21座、装机容量2853万千瓦,在运在建规模达到6236万千瓦,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2020年底,公司经营区清洁能源装机7.1亿千瓦,占比42%。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4.5亿千瓦,占比26%,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利用率达到97.1%;21个省区新能源成为第一、第二大电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发电量5872亿千瓦时,减少电煤消耗2.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5亿吨。大力实施电能替代,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全面完成北方地区“煤改电”任务,累计完成1063万户,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建成覆盖176个城市的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网络,搭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推动长江沿线港口岸电建设,累计建成岸电设施1203套,实现长江主要港口岸电基本覆盖。在民航机场、沿海和内陆码头大力推广以电代油,在工业领域推广电窑炉、电锅炉4万余台。近年来,累计实现替代电量867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散烧煤4.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7亿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7%左右。加强电力技术创新,促进清洁能源利用高效化。研发并全面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建成国家风光储输、张北柔直等工程,探索新能源友好接入和综合利用新模式。建设“新能源云”平台,提供新能源消纳分析、电源并网、补贴申报、交易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在新能源电厂并网与运行控制领域,累计完成科研项目8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12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9项,主导或重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57项,制定企业标准80项。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和新型用能设备广泛接入,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发生显著变化,需要统筹研究解决。一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安全的关系。新能源、直流等大量替代常规机组,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用能设备广泛应用,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系统转动惯量持续下降,调频、调压能力不足。电力系统亟需创新发展和技术升级。二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电力保障的关系。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发电出力“靠天吃饭”,主要提供的是电量。近年来,我国用电需求呈现冬、夏“双峰”特征,峰谷差不断扩大,北方地区冬季高峰负荷往往接近或超过夏季高峰,电力保障供应的难度逐年加大。从运行实际看,满足电网高峰负荷需要,主要依靠的还是常规电源。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既要统筹好常规电源发展,还要更加注重需求侧响应。三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成本的关系。为适应“双高”、“双峰”形势下新能源并网和消纳,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建设和运营成本都要增加。国内外研究表明,随着风光等电源发电量占比的快速提高,为消纳新能源付出的系统成本将会明显上升,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不能完全实现对冲。我国新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西部北部地区集中开发、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成本更高。另外,用能成本过低,不利于“能源双控”和节能降耗,难以支撑能源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利于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要着力疏导能源供应侧成本上升与需求侧成本较低的矛盾。面对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和需求侧响应“双侧”发力,解决“双高”、“双峰”问题,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二、能源电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价值方向,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义深远重大,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国家电网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担当;是推动我国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重要转变,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引擎,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大幅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我们强烈感受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一是我国实现“碳中和”时间紧难度大。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过渡期;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0%左右,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必须付出艰苦努力。二是统筹碳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欧美主要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电力需求还将持续攀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必须探索一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情况下,既要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又能实现碳减排的务实路径。三是能源电力领域任务重。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减排任务很重。能源消费达峰后,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电力行业不仅要承接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还要对存量化石能源电源进行清洁替代,必须作出更大的贡献。四是电网企业责任大。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关键是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尤其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我国95%左右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重要的网络平台,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是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核心枢纽,既要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电网企业面临保安全、保供应、降成本的巨大压力,同时自身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公司要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在碳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反复深入研究,提出了能源电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能源领域碳排放总量大,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电力系统碳减排是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达峰”是基础前提,“碳中和”是最终目标。要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平台思维、加强科技创新、发94★★★★★★★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95挥市场作用,政府、社会和能源企业多方共同努力,源网荷储各环节共同发力,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能源电力可靠供应、保障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并举,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大力发展水电,加快推进西南水电开发;安全高效推进沿海核电建设。二是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优化煤电功能定位,科学设定煤电达峰目标。煤电充分发挥保供作用,更多承担系统调节功能,由电量供应主体向电力供应主体转变,提升电力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三是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调峰气电建设,推广应用大规模储能装置,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四是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发电机组涉网性能,加快光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光伏逆变器创新突破,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储能装置研制。推动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研发,加快CO2资源再利用。预计2025、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0%、25%左右。在能源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一是强化能耗双控,坚持节能优先,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体系,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二是加强能效管理,加快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用能转型,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以电为中心,推动风光水火储多能融合互补、电气冷热多元聚合互动,提高整体能效。三是加快电能替代,支持“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电能替代,持续推进乡村电气化,推动电制氢技术应用。四是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构建可中断、可调节多元负荷资源,完善相关政策和价格机制,引导各类电力市场主体挖掘调峰资源,主动参与需求响应。预计2025、203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30%、35%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就。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能源电力绿色供给体系,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科技进步,能源电力有望提前实现“碳达峰”。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能源电力有望尽早实现“碳中和”。三、国家电网公司行动方案国家电网公司将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加强组织、明确责任、主动作为,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互联互通、共享互济的坚强智能电网,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争排头、做表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国网贡献。当好“引领者”,充分发挥电网“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加快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推进能源电力行业尽早以较低峰值达峰;当好“推动者”,促进技术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尽快实现“碳中和”;当好“先行者”,系统梳理输配电各环节、生产办公全领域节能减排清单,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实现企业碳排放率先达峰。(一)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1.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支持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并网消纳。在送端,完善西北、东北主网架结构,加快构建川渝特高压交流主网架,支撑跨区直流安全高效运行。在受端,扩展和完善华北、华东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加快建设华中特高压骨干网架,构建水火风光资源优化配置平台,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2.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将持续提升已建输电通道利用效率,作为电网发展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推动配套电源加快建设,完善送受端网架,推动建立跨省区输电长效机制,已建通道逐步实现满送,提升输电能力3527万千瓦。优化送端配套电源结构,提高输送清洁能源比重。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十四五”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96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3.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开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绿色通道”,确保电网电源同步投产。加快水电、核电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支持四川等地区水电开发,超前研究西藏水电开发外送方案。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4.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为分布式电源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清洁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并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分布式光伏达到1.8亿千瓦。5.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促进各类能源互通互济,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支撑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推进各能源品种的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二)推动网源协调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着力做好清洁能源并网消纳6.持续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加快已开工的4163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四五”期间,加大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和前期工作,再安排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积极支持煤电灵活性改造,尽可能减少煤电发电量,推动电煤消费尽快达峰。支持调峰气电建设和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7.优化电网调度运行。加强电网统一调度,统筹送受端调峰资源,完善省间互济和旋转备用共享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多级调度协同快速响应。加强跨区域、跨流域风光水火联合运行,提升清洁能源功率预测精度,统筹全网开机,优先调度清洁能源,确保能发尽发、能用尽用。8.发挥市场作用扩展消纳空间。加快构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深化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采用灵活价格机制促进清洁能源参与现货交易。完善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省间交易体系,积极开展风光水火打捆外送交易、发电权交易、新能源优先替代等多种交易方式,扩大新能源跨区跨省交易规模。(三)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着力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9.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推动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纯电动船、公路和铁路电气化发展。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推进电供冷热,实现绿色建筑电能替代。加快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建设,推进清洁取暖“煤改电”。积极参与用能标准建设,推进电能替代技术发展和应用。“十四五”期间,公司经营区替代电量达到6000亿千瓦时。10.积极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积极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助力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客户服务平台,及时向用户发布用能信息,引导用户主动节约用能。推动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挖掘用户侧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的潜力。11.助力国家碳市场运作。加强发电、用电、跨省区送电等大数据建设,支撑全国碳市场政策研究、配额测算等工作。围绕电能替代、抽水蓄能、综合能源服务等,加强碳减排方法研究,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碳减排服务,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通过市场手段统筹能源电力发展和节能减碳目标实现。(四)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加快实施,着力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12.全面实施电网节能管理。优化电网结构,推广节能导线和变压器,强化节能调度,提高电网节能水平。加强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运维检修各环节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加强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循环再利用和电网废弃物环境★★★★★★★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97无害化处置,保护生态环境。13.强化公司办公节能减排。强化建筑节能,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减少用油能耗。14.提升公司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充分挖掘碳减排(CCER)资产,建立健全公司碳排放管理体系,发挥公司产科研用一体化优势,培育碳市场新兴业务,构建绿色低碳品牌,形成共赢发展的专业支撑体系。(五)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着力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15.统筹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实施“新跨越行动计划”,同步推进基础理论和技术装备创新。针对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点,加快电力系统构建和安全稳定运行控制等技术研发,加快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虚拟电厂、新能源主动支撑等技术进步和应用,研究推广有源配电网、分布式能源、终端能效提升和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研制,推进科技示范工程建设。16.打造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深化应用“新能源云”等平台,全面接入煤、油、气、电等能源数据,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支持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绿证交易、绿色金融等新业务,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智慧能源体系构建。(六)推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集聚能源绿色转型最大合力17.深化国际合作与宣传引导。高水平举办能源转型国际论坛,打造能源“达沃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倡导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可持续性管理,融入全球话语体系,努力形成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国际引领。加强信息公开和对外宣传,积极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讨交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汇聚起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18.强化工作组织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公司“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各机构、各单位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科研单位集中骨干力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研究制定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企业率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国家行动方案,整体实施、持续推进。(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1.统筹制定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出台国家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峰值、“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主要指标分解到各行业、各地区,结合经济发展需求和承受能力,提出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梯次达峰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2.坚持和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健全双控管理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能耗强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制定需求侧响应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全过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所有用户公平承担消纳责任。3.加强能源电力统一规划。发扬我国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经验优势,坚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实现源网荷协同联动、有效衔接。将电力系统全环节促进能源转型的重大举措、重点工程纳入国家规划,统筹协调、加快落地实施。4.完善市场机制和价格财税政策。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健全能源电力价格合理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完善抽水蓄能电价形成和容量电费分摊机制,建立储能电站投资回报机制。通过价格机制,调动用户节能降耗和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积极性。★★★★★★★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推动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发展。基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果,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全面实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充分考虑碳市场对于电力市场的影响,将电能价格与碳排放成本有机结合,发挥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协同互补作用,提高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由用能企业承担碳排放成本,更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6.支持低碳技术创新。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能源电力技术创新。支持科研团队建设,培育专家人才。鼓励各类资本进入低碳技术研发领域。7.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监管措施和核查制度,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二)行业发挥实施主体作用,推动国家方案落地1.发电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淘汰不达标落后煤电机组。提升灵活调节电源的比重,建设调峰电源,发展“新能源+储能”、光热发电,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加快碳捕捉、封存和二次利用技术进步,力争尽早实现零碳排放。2.用电企业主动响应电力系统需求,及时调整用电行为和用电模式,积极消纳清洁能源。工业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改造,强化余热、余气、余压重复利用,降低能耗、提高能效。3.相关行业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提升电气化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应用低碳节能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三)社会民众自觉行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1.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响应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2.自觉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3.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2021年3月1日)98★★★★★★★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99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践行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2021年6月★★★★★★★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00目录一、前言...........................................................1二、中国能建的观点和主张...........................2三、中国能建的优势能力和实践贡献.........12四、中国能建的举措和行动.........................22★★★★★★★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01一、前言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014年)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极有可能(概率95%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引起的。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提出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中国是《巴黎协定》缔约方之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30·60”战略目标)。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能源领域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的90%左右,其中★★★★★★★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02电力行业碳排放又占能源领域碳排放一半左右。能源电力领域是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关键领域和主战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是为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性特大型集团,是能源电力工程领域的国家队和排头兵,理应充当践行“30·60”战略目标和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引领者、排头兵和重要参与者,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彰显央企担当,履行社会责任。二、中国能建的观点和主张(一)总体认识和观点。中国能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和重要论述。我们认识到,“30·60”战略目标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兑现国际承诺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重大举措,充分彰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同时,设定“30·60”战略目标也凸显了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经过深入学习和研究“30·60”战略目标提出的背★★★★★★★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03景和内容,我们有五个深刻体会:深刻体会之一:“30·60”战略目标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引起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支撑与持续动力。深刻体会之二:实现“30·60”战略目标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发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及民众等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承担、共同参与,多措并举,才能确保“30·60”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深刻体会之三:我国要实现“30·60”战略目标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付出非凡努力。一是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占全球的比例接近30%,而且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仅30年左右,相比之下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普遍在50~60年左右。二是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市政、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需求仍然旺盛,碳排放增长压力较大。三★★★★★★★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04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炭这种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难以改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目前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虽已下降至57%以下,但仍远高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相信基于我国强大的制度优势,经过集成、整合全社会各要素力量,我们必将战胜挑战,全面如期实现“30·60”战略目标。深刻体会之四:挑战越大,机遇越大。“30·60”战略目标将全面引领经济社会尤其是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极大推动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有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增强在新能源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发展先机。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直面挑战、积极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深刻体会之五:“30·60”战略目标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思维、全球视野,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框架下,加强国际合作,积★★★★★★★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05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对外宣传、复制和推广我国的成功实践。(二)关于“30·60”战略目标背景下能源电力发展路径的观点和建议。鉴于能源电力领域在践行“30·60”战略目标中的重要地位,中国能建经过深入研究,分别提出了能源行业和电力行业发展路径的初步观点和建议。1.基于“30·60”战略的能源行业发展路径建议—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入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30·60”战略目标背景下能源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维,着力从节约能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化石能源碳捕集、建设碳市场等角度推动能源行业碳减排,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主的非化石能源,着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一是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效是减碳、降碳的重要手段,把节能优先贯穿到能源体系的各个领域,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行★★★★★★★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06动,推进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方式。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二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推动化石能源消费渐次达峰。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要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之后逐步下降。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力争实现“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费零增长,重点推进散煤清洁化替代。力争石油消费在“十五五”期间达峰、天然气消费在2035年前后达峰。三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新能源跨越式发展。积极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稳步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进沿海核电建设,积极推动核能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风电、光伏发电消纳能力,加快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四是加速能源深度脱碳,围绕电能等二次能源重构能源体系。加快推进能源消费侧电能替代,以电为中心重构能源体系和供需模式。持续提升电气化水平,大幅★★★★★★★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07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积极推动氢能替代,着力提高“绿氢”比重。积极发展生物燃料,推动化石能源消费的脱碳、减碳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五是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快现代能源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碳交易试点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开展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企业主动参与试点碳交易市场。2.基于“30·60”战略的电力行业发展路径建议—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行业碳排放占能源领域碳排放的一半左右,电力系统碳减排是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中之重。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新型电力系统是适应极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绿色低碳电力系统,是源网荷储深度融合的高度安全电力系统,是符合灵活开放电力市场体系的高效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可概括为:在结构上,新能源成为主体电源,依托技术创新提供可靠电力支撑;在形态上,源网荷储融合互动,“大电源、★★★★★★★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08大电网”与“分布式系统”兼容互补;在技术上,系统各环节全面数字化,调度运行体系高度智能化;在机制上,主动适应公平、灵活、高效的电力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着重从以下方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一是加速推动主体电源向新能源转变。统筹做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推动新能源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基础上,坚持集中与分布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远距离外送并举等发展原则,努力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多元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替代煤电成为新的主体电源。统筹考虑本地消纳与外送,积极鼓励综合能源基地以多能互补模式外送消纳,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工商业绿色用能模式。完善新能源开发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新能源消纳长效机制,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因地制宜探索“光伏+”综合利用,持续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占比。按照优化存量、严控增量的原则,加快推进煤电由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节服务的兜底保障基础性电源转变,积极开展存量煤电清洁低碳化改造。二是加速推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保障能力提升。★★★★★★★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09以电力消纳为抓手,构建源网荷储协同消纳体系,推动新能源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在电源侧,建设新型“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提供可靠支撑和调节能力,从源头上缓解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冲击;全面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深度挖掘煤电调峰潜力,因地制宜发展调峰气电项目,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储能在源、网、荷侧的市场化应用,促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在电网侧,提升存量跨省区输电通道利用率,稳步推进新建跨省区输电通道,依托多能互补外送模式逐步提升通道清洁能源输送占比,优化完善区域内电网主网架,加强各级电网协调发展高效衔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稳定接入,增强配电网的分布式新能源接网能力。在负荷侧,引导用户错峰用电,积极发展电动汽车、储能、电供暖等可中断负荷,大力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建立健全需求响应与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协同机制,提升用户参与新能源消纳的积极性。通过在源、网、荷侧全面发力、多措并举,切实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保障能力,保障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和消纳,维持“大电源、大电网”与“分布式系统”兼容互补的新形★★★★★★★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10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三是加速推动电力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引导电力系统加快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积极探索微网、储能、综合能源系统等电力新业态与生态环境保护、新型智慧城市等融合发展,推广“互联网+”智慧能源、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新能源微电网、“光伏+”互补应用等新业态示范,实现多种能源协同供应和梯级利用,满足各类用户多样化用能需求。培育构建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增量配电业务、综合能源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市场准入制度,营造有利于各类商业模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新型电力系统产学研体系建设,优化调整产业布局,补足前端研发的产业短板,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独立自主和升级换代,形成完整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力产业链。四是加快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电力运行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电力系统各环节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原生”的泛在感知,实现生产到消费的数据融合,大幅提升系统整体技术水平和运行效率,实现★★★★★★★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11源网荷双向安全高效互动。在电源侧,积极推动各类电厂融合先进控制技术与智慧管理技术,持续提升管理效率和安全水平。在电网侧,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智能化调控运行体系,推动先进电网技术与数字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大电网感知能力与互动水平,加快智能微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服务水平。在负荷侧,扩大先进智能用电技术应用范围,多措并举,满足各类分布式发电、用电设施接入以及用户多样化用电需求。五是加快推进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全面推动电力系统市场化转型,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市场体系标准规范和政策机制,构建交易品种多样、市场主体多元、交易机制灵活开放、竞争有效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实现各类电源、用户负荷、独立储能设施公平无歧视参与市场交易。在电力中长期交易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相结合的能量市场,深化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加快容量市场、合约市场等配套市场建设,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范围。加快完善储能设施成本疏导机制,鼓励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12投资主体多元化,理顺储能设施运行管理体制和电价形成机制。充分调动用户参与电力系统互动的积极性,加快构建需求侧响应市场。三、中国能建的优势能力和实践贡献(一)中国能建的优势和能力。1.全产业链优势明显。从业务范围来看,中国能建是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性特大型集团,主营业务涵盖能源电力、水利水务、铁路公路、港口航道、市政工程、城市轨道、生态环保、水泥、民爆和房地产等领域,具有集规划咨询、评估评审、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及管理、运行维护和投资运营、技术服务、装备制造、建筑材料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从企业资质方面来看,中国能建及所属企业资质涉及勘察、设计、咨询、施工、装备制造等方面近1500项。在施工领域,持有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2项(水利水电6项、电力2项、建筑2项、公路2项),各类工程施工承包一级资质173项(总承包一级78项、专业承包一级95项),涵盖能源电力及基础设施建设★★★★★★★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13各个领域;在勘察设计领域,持有综合甲级工程设计资质8项、行业甲级设计资质19项(电力13项、公路1项、水利4项、建筑1项)、工程勘察综合甲级20项、海洋工程勘察甲级1项;还持有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金融许可证、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多种资质证照。2.技术创新、集成优势突出。中国能建以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为依托,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和集成能力。截止2020年底,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0个省级研究机构和98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0082项。截至目前,中国能建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8项,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8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58项。3.综合实力强大。中国能建部分成员企业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的,是国家能源电力建设的主力军,全程参与和见证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目前,中国能建旗下有23家电力设计企业,代表着我国电力设计领域的最高水平,其★★★★★★★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14中包括6家大型区域性电力设计院(东北电力设计院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力设计院),14家省级电力设计院和1家境外设计企业(西班牙);有30多家工程建设企业,业务范围涵盖工程建设各个领域的施工建设,在大型水利水电、火电工程施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中国能建所属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定位为“能源智囊、国家智库”,是“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中国能建连续多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在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25强、全球承包商250强和国际承包商250强排名位居前列。(二)中国能建推进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已有实践和贡献。中国能建作为能源电力工程领域的国家队和排头兵,一直以来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围绕价值创造,多年来在智库咨询、科技创新、工程服务、投资开发等领域,为推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未来践行“30·60”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1.全面发挥中国能建智库力量,促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15一是作为国家级高端咨询机构,以促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为重点,长期以来为政府部门、能源及电力相关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等智库支撑服务。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先后承担了能源、电力“十三五”规划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开展能源“十四五”规划、电力“十四五”规划、能源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研究等工作;基于智库成果支撑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出台了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指导意见、能源电力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引导了产业发展和机制创新。二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引领,合理规划全国能源电力保障体系。先后完成了全国联网以及北、中、南三个西电东送通道规划工作,推动形成了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电力资源配置平台;有序推动水电开发与外送,先后承担了三峡、乌东德、白鹤滩及大渡河流域、金沙江中下游、澜沧江上游等大型电源基地外送方案及输电通道研究论证工作。三是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牵头承担能源、电力“十三五”规划研究工作为契机,为应对弃风、弃光问题,积极开展促进新能源消纳相关课题研★★★★★★★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16究,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研究支撑,有力促进了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青海等能源大省,开展以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基地规划研究,探索不同地区新能源发展方式,助力地区能源转型。另外,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挂牌成立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全面负责全国新能源电力消纳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常态化开展全国新能源监测预警评估,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新能源建设管理提供支撑。2.充分发挥中国能建科技创新成果的引领作用,占领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高地。中国能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低碳产业领域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等核心业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在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光伏电站设计、施工技术,特高压交直流、柔性直流、GIL综合管廊输变电工程设计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太阳能热发电、风电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在核电常规岛设计和安装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中国能建建设了世界首个基于火电厂超超临界机★★★★★★★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17组的碳捕集测试平台;研发了三代核电核级阀门驱动装置,获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填补国内空白;建成世界上首个10兆瓦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主编的《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作为首部海上风力发电场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的空白;主编的《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填补了国内外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标准的空白,也是世界首部塔式光热发电站设计技术标准。3.发挥中国能建全过程、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服务优势,推动低碳能源蓬勃发展。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领先的业务能力,中国能建在低碳能源工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业绩,创造了无数个“中国/世界之最”,包括设计和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超超临界火电工程、世界首个第三代核电的常规岛工程、世界最大风光储输工程、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特高压输电工程、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等。一是在水电站建设方面。截至目前,中国能建累计参与建设的水电站项目总装机容量约1.9亿千瓦(全国总装机容量为3.7亿千瓦,含抽水蓄能),在水电工程领域施工市场份额超过30%,其中大型水电工程领域施★★★★★★★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18工市场份额超过50%。典型工程业绩包括:建设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电站;承担了代表世界大坝施工最高技术水平的三峡水电工程65%施工份额;承担了具有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级双曲拱坝的乌东德水电站工程75%施工份额;目前,正在承担着世界上率先使用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在建规模最大、仅次于三峡电站的全球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的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在新能源建设方面。中国能建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坚定先行者和推动者,截至目前执行勘察设计任务的新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7亿千瓦,执行施工任务的新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1亿千瓦(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约5.3亿千瓦)。典型工程业绩包括:作为全国第一个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建设海上风电的承包商,建设了粤电湛江外罗海上风电项目;在大型光热发电站技术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建设了新疆哈密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亚洲首座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电项目、世界首个高温熔盐槽式光热电站、世界首个线性菲涅尔熔盐光热电站等一批项目,探索出成熟的光热发电项目技术实施方案。★★★★★★★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19三是在清洁高效火电建设方面。促进火电清洁高效发展,是推动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能建在火电建设领域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依托在勘察设计、施工建设方面的绝对优势,近年来大力推动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尤其是在大容量、高参数煤电建设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极大的推动了煤电节能减排。截至目前,中国能建主导或参与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煤电机组达到100台(全国共140台左右)。典型工程业绩包括:设计和建设了国内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华能玉环电厂一期工程;设计和建设了世界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项目—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其发电效率达到47.82%,发电煤耗低至256.8克/千瓦时,成为全球煤电节能降耗的标杆。四是在核电建设方面。累计执行国内常规岛勘察设计业务7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已投运45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已投运核电总装机容量的90%以上;累计执行常规岛工程建设超过3300万千瓦,占全国66%。此外,中国能建还积极拓展了核岛建设业务,完成了全国一次核准规模最大核电项—中广核阳江5、6#核岛工程建设,正在承担单机容量最大的国产核电机组(CAP1400)工★★★★★★★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20程—国核压水堆示范工程2号核岛安装施工任务。五是在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方面。中国能建依托其在电网勘察设计领域强大的竞争力,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其中,既包括三峡水电站送电江苏、上海、广东输变电工程,云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世界首条特高压直流工程),四川锦屏水电站送电江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向家坝水电站送电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溪洛渡水电站送电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糯扎渡水电站送电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滇西北送电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条多端特高压直流工程)等以输送水电为主的电网工程,也包括酒泉送电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哈密至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张北至雄安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张北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等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电网工程。中国能建还参与了部分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施工建设,包括三峡水电站送电上海输电工程、云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等。4.坚持绿色建设与运营,发挥带动示范效应。★★★★★★★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21中国能建坚决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环境保护的发展红线,在确保各项指标稳定达标的前提下,通过管理创新、持续改进,坚持绿色施工和生产。积极开展绿色施工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并取得成效,于2014年编制发布了《创建绿色施工示范项目工作指南》,承建的国电泰州二期2×100万千瓦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工程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第四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称号。参与设计、建设的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宁德核电厂一期工程、中广核湖北大悟江家山风电场48兆瓦工程、500千伏岐山输变电工程等项目获评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所属水泥企业坚持绿色生产,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水平,荣获“2020年度环境社会责任企业”称号。5.大力推动开放合作,助力能源低碳转型。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指导下,搭建研究协作平台,服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立“提升中国火电灵活性协作平台”,开展技术路线和政策机制研究,组织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促进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新能源消纳。成立“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创新协作平台”,促进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22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政策和标准研究,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交流合作。中国能建拥有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秘书处等十余个国际合作平台,组织承办了“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中欧能源技术创新论坛、ACD亚洲能源安全与转型合作论坛等多个国际会议,促进了中国能源行业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指导下,积极开展先进技术引进推广工作,与芬兰、德国、丹麦、瑞典、英国等众多欧洲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和企业开展了先进能源技术交流及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6.积极培育低碳能源产业,投资运营初见成效。中国能建在低碳能源产业上积极布局,投资建设了一批水电、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运营初见成效。截至2020年底,在水电板块,中国能建控股装机容量78万千瓦;在新能源板块,控股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四、中国能建的举措和行动中国能建于2020年底明确了“146”发展战略:坚★★★★★★★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23持行业领先、世界一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愿景;力争在践行国家战略上走在前列(国家战略的践行者)、在推动能源革命上走在前列(能源革命的先行者)、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高质量发展的笃行者)、在建设美好生活上走在前列(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努力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工程总承包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一流的建材、工业产品和装备提供商。中国能建将立足“146”发展战略,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基本点”,贡献能建之智、能建之力,全面践行“30·60”战略目标:(一)以高端规划咨询为统领,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奉献能建之智。1.做好行业规划研究支撑,引领能源电力低碳发展。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牵头开展能源、电力、能源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研究为抓手,落实“30·60”战略目标要求,锚定从高污染高排放到低污★★★★★★★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24染低排放的能源格局之变,明确“十四五”及中长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目标、路径和举措,提出能源结构调整、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发展建议,助力“30·60”战略目标的实现。2.发挥能源电力领域独特优势,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制定。发挥在能源电力领域规划咨询方面的独特优势,主动作为,积极开展“30·60”战略目标实现路径研究,积极与国家生态环境部门、能源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能源企业、重点用能企业等对接,主动服务,参与国家、行业、地方和有关企业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或行动方案制定,为实现“30·60”战略目标贡献能建智慧。3.发挥规划咨询引领作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开展金沙江上下游、雅鲁藏布江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几字湾等水电站外送方案和输电规划研究,统筹推进西南水电基地开发和外送。发挥在电力规划、电网规划方面的核心优势,积极开展新能源消纳研究,主动谋划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新能源或★★★★★★★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25综合能源基地开发和外送。建设运营好全国新能源电力消纳监测预警平台,继续常态化开展全国新能源监测预警评估,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积极建言献策,提供决策支撑,服务行业,促进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4.组建专门碳中和研究机构,为发挥能建之智提供组织保证。发挥在规划咨询和勘察设计领域的人才、信息、资源优势,组建中国能建“30·60”研究和开发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具有能源电力行业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智库,聚焦“30·60”战略目标,以能源电力为切入点,开展政策研究、方案设计、技术研发等,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研究支撑和服务。(二)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大力开展低碳能源电力业务,推动能源电力低碳转型。1.全面进军新能源及储能等相关产业,助力能源结构优化。突出规划设计引领和投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持续提升新能源领域规划、投资、设计、施工和运营能力,大力开拓新能源工程业务,打造新的工程★★★★★★★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26支柱产业。加大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项目开发力度,孵化开发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整合集团内部技术研发、科技孵化、装备制造等力量,加大技术研发应用领域对外战略合作和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进军储能等新能源相关产业,推进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开展新能源参与电力交易机制研究,培育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新能源发展模式和业态,提供优质的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发展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到2025年,控股新能源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2.发挥产业综合固有优势,推进水电、核电等传统清洁能源开发建设。发挥在水利水电施工领域的传统优势,继续推进白鹤滩等大型水电站建设,确保按时保质投产,积极推进金沙江上下游、雅鲁藏布江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几字湾等水电站开发建设,打造优质工程、样板工程。巩固提升核电常规岛勘察设计和施工领域固有优势,积极服务业主方,承接核电项目消纳和接入方案设计业务,确保核电项目安全稳定接入电力系统。提供优质核电常规岛勘察设计和施工服务,拓展核岛施工业★★★★★★★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27务,促进核电安全发展。持续提升地热业务竞争力,大力开拓地热规划设计和施工业务,积极开展优质地热项目投资。3.发挥技术集成及全产业链等核心竞争优势,促进火电清洁高效发展。发挥在煤电系统优化、设计集成、施工建设方面的传统优势,跟踪推广煤电机组耦合生物质能掺烧技术和碳捕捉封存利用等相关技术,大力推动存量煤电项目清洁低碳和灵活改造,对于承接的新建煤电项目,积极推动建设提供高参数、大容量、清洁、高效、灵活、低碳、智能化的煤电机组,促进煤电行业节能减排,充分发挥煤电在保供和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助力碳达峰。气电是实现“油气替代煤炭”,降低煤炭消费比重进而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抓手,也是重要的调节性电源。中国能建将充分发挥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等方面的固有优势,积极拓展气电工程业务,择机开展气电投资运营业务。4.积极推进大型输电通道工程建设,助力清洁能源外送消纳。★★★★★★★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28发挥在输变电工程尤其是特高压勘察设计和施工领域的固有优势,不断提升技术实力,积极承担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勘察设计和施工业务,建设精品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消纳和可持续健康发展。5.进军氢能等战略新兴产业。成立专业化氢能公司,开展氢能前端技术研究,探索氢能商业模式,全面布局氢能产业链,推进氢能在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终端领域的低碳化应用。6.积极推动所属工程企业转型发展。顺应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大势,大力推动以火电为主的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转型发展,向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转型。(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聚焦“30·60”战略目标,瞄准国际前沿,抓紧部署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清洁高效火电、新型输电通道、新能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交通建筑与能源电力融合、绿色生产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技术,大力★★★★★★★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29推进“产技融合”,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1.开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引领电力行业发展潮流。发挥在电力系统顶层设计方面的固有优势,持续深入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思路和路径相关研究,贡献能建观点、能建方案,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撑。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特征、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规划、电力市场创新交易、电力碳排放权市场体系等关键技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体系。2.开展火力发电厂低碳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为火电碳减排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清洁高效灵活燃煤发电、生物质发电及转换利用、老旧机组提效升级、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等关键技术,为火电碳减排提供全面解决方案。3.开展大容量柔性交直流输电和新型输电通道关键技术研究,为高比例、大规模新能源电力输送和消纳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高电压等级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高电压等级大容量柔性交流输电、远海风电柔性直流输电、高电压★★★★★★★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30等级电缆输电、海底电缆输电、高电压等级GIL输电等关键技术,提升电网输送能力和灵活性。4.开展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关键技术研究,为发展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业务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新一代光热发电、深远海海上风电、高空风能发电、氢能利用、规模化储能、地热开发和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关键技术。5.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为发展生态环保业务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黑臭水体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综合高效治理、底泥修复及资源化利用、数字化水务厂网河一体化集成、污染场地集成修复、绿色矿山开采与修复、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等关键技术。6.开展交通建筑与能源电力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为发展综合交通、市政建筑业务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交通用能结构清洁化、“风光储充换氢”供能体系、零碳服务区、能源自洽隧道、电气化公路、智慧能源管控、车路协同、人-车-路-能交互服务系统和光伏建筑一体化、零碳建筑、零碳社区等关键技术。7.开展节能减排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为工程建设、★★★★★★★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31工业生产、装备制造生产过程碳减排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绿色智慧施工、装配式建筑、建筑废料渣土综合利用、水泥节能生产、水泥窑替代燃料、绿色建材、智能(节能)民爆、绿色智慧工厂等关键技术。(四)加快数字化转型,助力“30·60”战略目标实施。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推进企业生产链条、管理链条数字化,推动产信融合。以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智能电网、能源大数据等为方向,打造能源电力数字化发展“能建”方案。1.加强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推进数字化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聚焦国家端、行业端、区域端、国际端、项目端、自身端“六端”需求,以全面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构建覆盖企业运营管理全业务“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大平台”,全面提升数字化支撑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能力,努力向“数字能建、智慧能建”全面迈进。2.加快数字化与生产融合,推进生产运营智能化。成立BIM中心,加大BIM技术在发电、送电、变★★★★★★★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32电、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等业务领域的应用。推广项目管理一体化平台和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工程现场“人、机、料、法、环”管控融合。推进工程产业体系生态化,打造供应链管理平台,建立智能智慧设计一体化平台。四是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提升工程建设效率,降低建筑能耗,支撑绿色建筑。3.创新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加速打造发展新动力。增强基于知识图谱和知识管理的新一代智慧能源系统规划咨询能力。增强工程全过程的数字孪生、数字化设计和协同设计能力,提升数字化产品交付能力。增强电力规划大数据、新能源资源大数据、电力通道大数据等数据服务能力。4.发展数字化产业,提升能源产业链服务能力。一是构建综合能源大数据平台,推进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促进“电冷热气”多种能源类型协同优化。二是构建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融合能源数据、环境与经济数据,支撑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三是探索智慧能源应用场景,包括新能源功率预测、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园区能源运行优化等。★★★★★★★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33四是研究能源及碳交易平台,创新能源消费、交易、监管和融资方式。(五)在非电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碳达峰。推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建设是中国能建贡献“30·60”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未来,中国能建承建或投资开发的非电基础设施项目将100%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供绿色解决方案。1.集成绿色建筑技术,大力兴建绿色建筑。中国能建将依托多年积累的建筑设计、施工、投资、运营的综合实力,积极投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建设,创新发展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坚决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引领绿色建筑发展潮流。一是积极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创新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大力推广BIM和装配式等先进建筑前沿技术应用,将建筑光伏一体化(BAPV、BIPV)、绿色建材、被动式建筑、超低能耗设计、智能照明和采暖通风系统、电器自动化控制、智能消防和安防系统、智慧调频系统等绿色建筑技术贯彻到建筑工程中去,提供优质绿色建筑解决方案。★★★★★★★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34二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积极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应用高性能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好的保温材料及节能型空调系统等,增加建筑的保温性;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尽可能降低能耗。三是优化建筑供能系统。做好前期建筑能源供应规划,建设集中区域能源供应体系,积极采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高效热泵能源技术、冷热电三联产技术等,控制能源消耗。四是打造绿色建筑标杆工程、精品工程。以成都熊猫小镇、广州南沙国际金融岛项目为契机,打造绿色建筑标杆工程。大力开拓市场,建造更多的绿色建筑标志性精品工程。2.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中国能建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承包建设或投资建设各等级公路项目40余条,总里程达3000多公里,奉献了多项行业精品典范工程,是综合交通尤其是公路领域当之无愧的生力军。中国能建积极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一是推动原材料循环利用和智能节能技术设备应★★★★★★★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35用。积极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利用,推广钢结构的循环利用,扩大煤矸石、矿渣、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和疏浚土、建筑垃圾等综合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广温拌沥青等技术应用,在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中全面推广节能灯具、智能通风控制等新技术与新设备。二是加强生态保护,落实生态补偿。落实生态补偿机制,降低交通建设造成的生态影响。大力推广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支撑生态廊道构建。三是推进交通用能清洁替代。在高速公路边坡、服务区、停车场的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充电设施,促进能源清洁低碳替代。四是加强科技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应用。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合作,开展以绿色交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特长隧道节能、自动化码头、数字航道、公路发电等领域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适时加大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加快推进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36动“互联网+”交通运输发展,提升交通运输运行效率。五是建设精品示范工程。以陕西延黄、陕西宁石、陕西延安东绕城、陕西关环麟法、云南杨宣、广西田西、湖北武阳、广东肇明等在建高速为契机,大力推行绿色交通建设,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一批绿色精品示范工程。六是积极推动港口岸电发展,促进轨道交通、港航、机场业务绿色发展。(六)坚持绿色生产运营,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1.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民爆产业清洁低碳化发展。发挥在民爆领域贯穿科研、生产、销售、爆破服务等完整产业链的一体化优势,提供绿色高效的整套解决方案,推动民爆产业朝清洁低碳方向发展。矿山建设是民爆产业重要的延伸。未来,将在矿区各施工工序采用清洁能源,其中钻孔工序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不低于90%,铲装、运输工序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不低于80%,5年内实现碳排放对比传统矿山开采减少不低于50%。2.大力推动燃料替代,促进水泥产业碳减排。中国能建现有年水泥产能约3000万吨,是国家重★★★★★★★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37点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的生产基地,是水泥行业的环保领跑者。中国能建将持续推进水泥产业技术改造、环保治理、绿色产业发展,降低碳排放。一是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推广。依托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标准来提升改造生产线,推广应用高能效低氮预热预分解及烧成技术、高效节能料床粉磨技术、原料和燃料均化配置技术、数字化智能型控制技术、废弃物安全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低碳高标号水泥熟料生产技术、高性能高效率滤膜袋收尘技术、高性能无毒害氮氧化物还原催化剂技术等,不断降低熟料烧成热耗、水泥综合电耗、主要生产设备粉尘排放量、CO2排放量及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燃料替代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生产线定员,不断提高水泥生产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技术水平,实现水泥智能制造,达到节能减排新高度。二是加大能源替代力度。加大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废油、废轮胎以及污泥等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力度;未来,探索利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大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提升和推广,为城镇消纳更多废弃物,为水泥生产★★★★★★★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38提供可替代能源和材料。通过在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在企业用电方面促进碳减排。三是积极推广利用降碳前沿技术。积极探索利用CCS、CCUS技术降低水泥产业碳排放。推动水泥产业智能化发展,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进而降低碳减排。(七)贯彻节能环保理念,大力推行绿色建设。作为建筑类企业,中国能建坚持绿色施工是应有之义,也是贡献“30·60”战略目标的重要方面。中国能建将大力推行绿色施工理念,就“四节一环保”制定绿色施工目标,从施工策划、机械设备选择、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各阶段进行优化,将绿色施工、环境保护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以建筑施工项目为重点,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开展绿色施工示范项目创建活动,有效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节能环保管理水平,推动降本增效、保护环境。(八)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业务,积极投入国土绿化行动,增加碳汇,助力碳中和。国土绿化行动是我国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中国能建将积极参与国土绿化行动,将生态环保★★★★★★★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39业务列入公司主营业务范围,积极参与国家防护林体系工程,国土绿化重点县、重点林场的“百县千场”建设行动,国家储备林示范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防治荒漠化工程,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建设等工程,乡村绿化行动,国家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建设等国土绿化重大工程建设,推动以大工程带动国土绿化。发挥能源电力领域的传统优势,通过光伏治沙等形式参加沙化土地治理复绿。组织全体职工定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形成良好带动效应。(九)倡导低碳工作和生活,厉行绿色工作生活新方式。1.推进办公建筑节能减排。新建办公建筑推广采用≥65%节能标准,通过保温工程、新风系统、门窗工程、信息采集、智能控制等系统,大幅降低能耗;对既有办公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提升电气化水平;办公建筑因地制宜优先使用清洁能源。2.促进办公节能降耗。加强照明用电管理、空调运行管理,做好电脑等用电设施日常节电工作;节约办公用品,深化数字化转型,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无纸化办公;节约用水,推广使★★★★★★★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40用节水器具,加强雨水收集利用。3.倡导绿色出行。倡导全体职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不断完善办公场所充电基础设施,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4.鼓励低碳生活。鼓励引导全体职工践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包括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树立节俭文明的生活消费理念,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家电产品,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等。(十)开放合作,凝聚国内外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一致力量,共同开创低碳新时代。加强与国内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组织、兄弟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推动建立针对“30·60”战略目标的完善的产学研体系,整合国内最优势的资源,形成最广泛的研发、规划、设计、装备制造、施工、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系统化能力,凝聚最强的合力和行动力,共同推动“30·60”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构建行动共同体。充分发挥★★★★★★★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41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办公室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作用,阐明中国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立场,宣传中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务实行动,推广我国先进前沿技术应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绿色能源发展,助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绿色复苏。密切关注世界能源转型的最新趋势,推动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创新企业合作,引进推广先进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展新兴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解决方案,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能建将坚持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扩大朋友圈,共绘同心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全面投入到实现“30·60”战略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新征程中再创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01/412234★★★★★★★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标”的决策部署,以集团战略要求为指引,⽤责任和实⼲践⾏央企使命和担当。2021年1⽉,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讯院”)党委会提出制定《中讯院“碳达峰、碳中和”⾏动⽅案》,⼀⽅⾯⽴⾜企业⾃⾝低碳发展,通过技术⼿段,实现企业管理、⽣产服务、办公环境的低碳绿⾊化;通过管理和宣传⼿段,实⾏全⾯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低碳的⽣产⽣活⽅式;另⼀⽅⾯⽴⾜赋能社会低碳转型,基于企业资源禀赋和⾃⾝实践经验,积极推⼴低碳管理技术、管理⽅法和管理理念,助⼒国家“双碳”⽬标尽早实现。1431443★★★★★★★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依据ISO14064的碳排放分类⽅法及《公共建筑运营企业温室⽓体排放核算⽅法和报告指南(试⾏)》,对中讯院近三年(2018-2020年)的范围1、范围2的碳排放进⾏核算,范围1的碳排放约为242吨CO2/年,范围2的碳排放约为15266吨CO2/年;同时参照《IPCC2006年国家温室⽓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正在梳理范围3的碳排放清单,并同步开展全量碳排放源的统计和碳排放核算⼯作。范围1碳排放约为242吨CO2/年范围2碳排放约为15266吨CO2/年&-.;<=>?@ABAC%DEACF)%GHIJKL%MNOPFQ'RS)TU+VWXY"Z[\^_/0/`2abN1"[e&'fghij"[e#$klKLnopqgY"Z[Sr"[e&'kstuv\Xw/0/x2y\z{abhij★★★★★★★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态⽂明建设思想为指导,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以《中华⼈⺠共和国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标纲要》、《中国联通“碳达峰、碳中和”⼗四五⾏动计划》的战略部署以及《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四五”规划》的⽬标要求为指引,紧紧围绕企业⾃⾝低碳发展和赋能社会低碳转型两个重要着⼒点,以管理提升、技术创新、⽂化营造三⼤⾏动为主线,扎实开展10项重点⼯作,着⼒构建⼀套健全的科技企业碳管理规范体系,重点实施⼀系列技术创新研发与应⽤推⼴,全⾯根植⼀种绿⾊低碳简约的企业⽂化,争取率先达峰,提前中和,为科技企业实现“双碳”⽬标贡献“中讯⽅案”;同时总结经验向外赋能,发挥央企影响⽰范和科技引领作⽤,努⼒成为科技企业助⼒国家“双碳”⽬标实现的引领者、推动者、赋能者。âäãKåçé"èÉÑ)Ö)ÜOáà引领者、推动者、赋能者):「2023年实现碳达峰,2026年实现碳中和」})\10~ËÄSr管理提升1、构建碳管理体系2、指定内部管理规范3、加强合作伙伴管理技术创新4、开展建筑节能整改5、推进办公智能化改造6、研发碳数据管理平台7、引⼊绿⾊新型能源⽂化营造8、开展内部节能倡议9、定期公布⼯作成效10、参与绿⾊公益实践加强组织保障领导⼩组⼯作⼩组}ÅÇ加强⼈员保障管理1144⼈5员技术⼈员加强资⾦保障⼯程项⽬研发项⽬★★★★★★★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管理提升oì"îïó\abé"îïòE建⽴碳排放管控指标体系,明确碳排放核算⽅法、碳数据报送⽅式,分年度制定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双控⽬标;健全碳减排监督考核机制,定期检查和考核各单位碳排放总量及减排达标情况,强化责任落实,形成管理闭环;持续开展碳管理体系研究,不断优化完善企业碳管理体系,并对外输出相关解决⽅案。òöõîïMN\ùEûaüK†°加⼤办公耗材管理⼒度,强化办公⽤品按需采购和使⽤,切实减少⼀次性消耗品使⽤量,倡导⽆纸化低碳办公;规范公务⽤⻋管理,制定公⻋配备、使⽤标准,落实新能源汽⻋配备更新计划,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低碳办公环境建设,加强⽤电、⽤⽔、⽤餐等⾏为管理,细化垃圾分类、废弃物回收管理。¢£§r•¶îï\Gß®P©™â"&'引导上游客⼾低碳发展,在设计、咨询⽂件模板,创新产品研发中引⼊绿⾊低碳相关标准规范,贯彻5G及存量⽹络低碳建设理念,采⽤低碳技术⽅案;引导合作伙伴和下游供应商低碳发展,制定招标采购、合作伙伴选取等相关规范⽂件,形成倒逼机制。1465★★★★★★★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选取适宜地区种植“中讯碳中和林”,构建⽣态系统碳汇,实现碳排放抵消。147⼆、技术创新开展建筑节能整改,提升设施设备能效开展⾃有楼宇设施设备的节能改造,全⾯调研设施设备维修使⽤情况,研究节能技术、制定改造⽅案,有序推进先进节能技术应⽤;扩⼤智慧楼宇能耗监测和管控范围,开展能耗监测设备的新建与改造,推进能耗数据⾃动采集,逐步实现能耗监测、控制的统⼀集中管理。推进办公智能化改造,助⼒运营管理精细化开展办公节能智能化改造,实现打印机、复印机、⻋辆、电梯等设备管理的在线化、智能化、精细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智慧化办公应⽤,提⾼现有数字化设计平台、研发平台、阿⾥商旅平台等各类系统的应⽤范围和使⽤率,推进管理领域数字化系统开发,实现⽆纸化办公、员⼯碳⾜迹⾃动采集等降碳管理。研发碳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智能管控开发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指标查询、排放⽔平评价识别、预测与预警、决策⽀持等功能,实现涵盖电、热、油、⽓、员⼯碳⾜迹、新能源等全量指标的碳排放源管理;利⽤平台开展碳排放数据统计、盘查、监测、报告、效果评估等⼯作,促进各⽣产单元实时掌控碳排放情况、双控⽬标进度,不断改进技术、优化管理,减少碳排放。引⼊绿⾊新型能源,优化能源供给结构选择公司内部⾃有场址资源,利⽤屋顶资源试点建设光伏电站,供企业⾃身⽤电消耗;寻求具备资质的新能源公司,选取光照⾯积⼤、⽇照时间⻓的区域,开展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50%50%100%148三、⽂化营造´¨õüKDÆ\Lé"±å建⽴“绿⾊低碳”展览平台,线下开设“低碳⽣活知识介绍”宣传栏和⽂化墙,线上创建“低碳减排”专栏,定期进⾏内容更新;开展“绿⾊低碳”系列活动,举办“低碳⽣活基本知识讲座”、“降碳减排知识竞赛”、“每⽉⽆⻋⽇倡议”、“健步⾛活动”等主题活动,倡导全员节能低碳的消费模式和⽣活习惯。ö¢i¥Srµò\ì`Ω=ªº定期发布《中讯院节能减排⼯作报告》,对企业节能减排重点举措、实施进度以及后续⼯作计划等信息进⾏披露,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采⽤主宣传渠道和新媒体宣传渠道相结合的⽅式,公开发表绿⾊低碳企业实践经验、技术创新等相关成果,助⼒⾏业快速构建“低碳”⽣态。\8IJiæaÖ\Ö)ÜOáà定期组织公益植树、⻘⼭⾏动、垃圾分类、旧物循环使⽤、公益助学等活动,打造绿⾊公益先锋企业形象;⿎励员⼯全⾯参与社会绿⾊公益实践,通过员⼯碳积分兑换公司福利等⽅式,培养员⼯节能降碳。★★★★★★★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ËÄSrø&-.!"#$%"&'()+,¿¡&-.¬tÉуâûa¬&Ü%«.!»":(…À\ÃHûaÕ=Œœ–—“”\ÉÑ¢‘ij’÷E‡ÿ\uvijIJ%é"Ÿ¨⁄¤Ë“…ö‹¡&-.›fi%›fl‡·‚st´¨ËÄSr„‰k&-.¬tÂÉÑûaÊÁ%ËR'ÈÍU}ÅÇ\st´¨IJé"ÎÏÓ'üK?@%çÔ®iŸaÖ\8Ω=›ÒÚÛ§r\åÙWXız{ab!»"(:k149★★★★★★★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办公室宣150★★★★★★★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51天风证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一、“碳达峰碳中和“宏观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消除量相等的碳中和,是人类改善自然环境,消除气候变化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单一碳排放量最大的超大型经济体,我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是对世界和全人类发展负责任的关键举措,是对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重大贡献。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6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年度增速2%,中国、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的碳排放量占比超过60%。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数据,2017年能源活动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3%,其中发电和供热排放占30.4%,交通运输排放占16.2%,制造业和建筑业排放占12.4%;其他成分中,农业活动排放占11.8%,土地利用排放占6.4%,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占5.7%,废弃物处理排放占3.2%。我国已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家。根据WRI数据,2017年我国发电和供热行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41.6%,制造业和建筑业占23.2%,工业生产过程占9.7%,交通运输占7.5%,农业部门占6.1%。★★★★★★★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52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在2030年“碳达峰”后,需要在2060年前年均碳排放减少8%~10%。当前我国经济持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能源需求难以很快见顶,虽然单位GDP的能耗和排放持续下降,但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仍在继续上升。此外,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燃煤发电为主,单位热值产生的碳排放高,经济部门中传统高耗能行业占比仍然很高,存在突出的结构调整难题。在这一背景条件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对我国各行业从生产到消费全体系全链条进行一场深刻而持续的变革,能源、工业、交通、消费等各个部门行业面临着创新生产技术、调整资源投入的艰巨任务,社会管理和终端个体面临着改革组织形态、变更消费模式的巨大挑战。金融体系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和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中枢,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的引导调动作用,需要深入产业行业和微观主体,塑造新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激发主体主动作为,全面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带来的重大变革和供给侧需求侧持续改革的深刻革命中。二、国内外政策与绿色金融实践国际多边合作方面,1992年发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各国气候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的起点。1997年各国签署《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发达国家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减排5.2%的总体目标;建立了三种灵活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约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等。2009年各国签署《哥本哈根协议》,提出根据各国的GDP大小相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15年各国签署《巴黎协定》,形成了全球共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保证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低于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的约定。★★★★★★★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53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设立了绿色气候基金(GCF)、全球环境基金(GEF)、最不发达国家基金(LDCF)、特别气候变化基金(SSCF)、适应基金(AF)等,开展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合作和项目建设。除公共资金支持外,传统金融市场也进行了广泛的市场化投入。2019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额达3633亿美元,连续6年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投资国,连续5年超1000亿美元。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654亿美元,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是全球最大绿债发行市场之一。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约1940亿欧元,交易量约为90亿吨,中国是仅次于欧盟、北美的第三大市场。2021年2月,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决定恢复设立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强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支持绿色转型。全球30多个国家开始制定绿色金融政策。我国政策实践方面,政府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和减少碳排放的政策体系。一方面设定碳排放总额,一方面完善碳定价机制,包括碳交易、碳税和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等。相关部委正在组织实施意愿强、基础条件优、具有带动作用和典型性的地方,开展以投资政策指导、强化金融支持为重点的气候投融资试点,通过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包括鼓励地方加强财政投入、支持地方制定投资负面清单抑制高碳投资、发挥碳排放标准预期引领和倒逼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资金安排的联动机制等措施。绿色金融市场方面,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债券存量超过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主要用于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低碳发展领域。2021年以来,上交所、深交所分别于2月和3月推出碳中和★★★★★★★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54公司债券,已有23只碳中和债完成发行,国家开发银行192亿元的碳中和债券获得8倍认购。我国从2013年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东、天津、湖北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覆盖电力、钢铁、石化、水泥等高耗能行业。2021年将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民航等8个行业纳入碳市场覆盖范围,开展入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管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金融机构还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等多个金融机构发行了多只获得气候债券标识认证的债券,募集资金支持“一带一路”低碳项目建设。三、天风证券绿色低碳金融前期成果天风证券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实践的先行者,是首家设立绿色金融一级部门的证券公司,是率先倡导设立绿色证券委员会的行业力量,是独家支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金融机构,是积极从事绿色金融融资的投资银行,是充分参与国家绿色相关政策制定的企业主体。过去数年,我们积极推进和参与了以下工作:一是将绿色金融作为公司核心战略。在行业中首家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作为一级部门,专门从事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投资银行服务。长期担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积极参与学会各项活动。在公司运营中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日常办公、业务开展都秉持节能节约要求。公司在湖北武汉的总部大厦充分运用最新节能环保技术,荣获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V4金级认证,是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55二是广泛动员行业同仁共同践行绿色金融事业。天风证券率先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提出了设立二级专业委员会绿色证券委员会的倡议,2018年绿色证券委员会成立并由公司总裁王琳晶担任主任委员,动员各会员单位积极投入绿色金融工作。先后组织提交《证券公司2019年度绿色金融业务情况调研报告》等多篇建议报告,参与起草《证券业绿色金融发展蓝皮书》,并为证券业发展绿色金融提出诸多有益建议。三是深入开展和大力支持绿色金融研究。捐赠设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打造国内首家、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智库。针对绿色债券、绿色指数、ESG等前沿领域形成了系统研究成果,围绕绿色金融发展、环保产业投融资、区域绿色金融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推广中国绿色金融实践成果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天风证券自身也依托研究所,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力设施等行业领域进行了深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绿色低碳行业企业的优质投研报告。四是大力支持绿色企业发展,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发行。通过债券融资、企业挂牌、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为绿色企业的战略布局、业务发展、产业升级提供服务。2019年为5家企业完成72亿元绿色债券和股票融资发行,2020年为6家企业完成93亿元绿色债券和ABS融资,所融资金投向涵盖天然气热力、环境修复、环保产业园、水系治理、工业污废处理、大气治理等低碳环保领域。五是积极参与国家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制定。充分履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和绿色证券委员会主任单位的职责,通过提供研究报告、分享行业信息、参加研讨等形式参与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绿色债★★★★★★★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56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绿色投资指引》等政策文件的制定,为监管部门出台绿色金融相关文件提供了诸多意见和建议。六是多方推介绿色低碳金融理念。先后参与举办“博鳌亚洲论坛绿色金融分论坛”、“武汉金融博览会绿色金融分论坛”、“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论坛”、“中国绿色金融与国际市场高层对话论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研讨会”等重大活动,集聚产业界、学术界等各方人士和政策制定部门专家共同研究商讨绿色低碳金融发展模式,向全社会宣传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展现金融机构责任担当。四、天风证券下一步行动方案天风证券将保持在绿色低碳金融领域的先行者站位,进一步加大绿色低碳金融的实践投入,并将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出台的实施规划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我们将持续推进十个方面的工作。(一)坚持政策研究先行,把握绿色低碳前沿充分动员公司研究力量,重点从行业企业角度分析技术、产品、市场、成本、绩效等因素,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的理解认识,理顺“产、学、研”一体化的演进机制,明确行业企业市场化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可行方案,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市场主体提供实用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提供有益的意见建议。继续加强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紧密合作,建立长效研究机制,强化研究成果应用,加深国际往来交流,跟踪了解最新国际动态。及时研究把握国家制定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充分领会公共政策的激励约束机★★★★★★★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57制,准确找到金融机构支持服务绿色发展的方向要点,始终走在绿色低碳金融实践的前沿高地。(二)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加强上市公司推广天风证券既是金融机构也是上市公司,从2020年起公司每年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报告,向社会公众介绍公司在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大力推广环境信息报告的编制和使用,协助其他上市公司全面披露自身节能减排的情况和对公司业务、财务、发展的影响,为社会公众和投资者了解、识别、评价上市公司绿色责任提供依据参考,使优秀企业进一步获得各方认可,获得更好的投融资条件,促进提高上市公司公信力和发展质量。(三)设立ESG投资部门,开展绿色专项投资依托公司自营板块成立ESG投资部门,充分借鉴国际上ESG投资的先进做法,结合国内ESG投资的发展进程,构建符合ESG标准的投资标的池,在公司自营、资管、公募基金等各投资部门进行推广应用。将一部分公司自有资金和受托资金投入到这一领域,通过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企业倾斜,在促进这类企业发展的同时为公司和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四)编制碳中和指数体系,准确厘定行业公司根据企业ESG报告和环境信息报告,以及企业个体的绿色低碳状况研究,准确区分不同绿色成分的行业和企业,探索编制碳中和股票指数和碳中和债券指数。围绕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分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方案编制行业指数。将★★★★★★★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58碳中和指数编制的逻辑、方法、成果提供给交易所,为交易所发布相关指数和对应指数产品上市提供支持。(五)深入参与低碳交易,助力要素优化配置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促进碳减排的关键市场化机制,通过设定碳排放权利和价格,提高了低效率企业成本,增加了高效率企业收益,形成了良好的减排激励效果。天风证券将认真分析现有各区域性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状况,密切关注全国性碳排放权市场的设立,提前研究碳排放权相关产品的设计和交易机制并提供政策建议,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建设和相关金融产品的交易。(六)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开发,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碳达峰碳中和”对低碳少排和节能环保技术提出巨大挑战,传统产业的应用升级面临技术供给不足的突出问题。天风证券将发挥在投资、投行方面的专业优势,大力参与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培育和开发应用,通过嫁接VC、PE等激发创新企业成长,解决从0到1投入不足、支持不够的难题。通过提供企业上市、并购重组、融资扩产等一系列服务帮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通过境外子公司的国际展业,广泛开展国际先进技术和优秀企业与国内产业企业的对接,帮助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跨境并购等快速成长。(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深入开展绿色融资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已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等多种类型,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最主要的金★★★★★★★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59融工具。天风证券将围绕过去金融产品设计和发行中存在的痛点难点,提出改进完善的政策建议,从发行端、产品端、审批端、投资端、交易端等进一步便利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交易。在继续做好现有绿色债券和碳中和债券发行工作的同时,探索气候债券、蓝色债券以及转型债券等创新产品,推动改善绿色债券市场流动性,吸引境外绿色投资者购买和持有相关债券产品。大力研究环境权益产品,围绕森林等碳汇部门,开展对应权益产品的设计研发,同时探索碳相关衍生产品。(八)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培育长期资金投入天风证券将联合国内领先的绿色产业领域企业、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和广大金融机构,共同设立多种形式的绿色产业基金,根据投资区域、所投行业、投资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基金体系,满足不同投资者和投资对象需求,重点投入绿色科技企业、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基础设施等。着力开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家族信托等资金来源,延长绿色产业基金存续周期,为绿色产业发展带来长期限的资金供给。(九)推动绿色资产创设,推进绿色资产管理“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天量的投资需求,也将产生规模庞大的绿色资产。天风证券将大力开展绿色资产的证券化工作,通过发行ABS、REITs等产品,推动绿色资产如新能源电站、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优质基础设施从实物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一方面通过金融手段倒逼资产运行效率提高,一方面实现资产原始权益人的资金回收,帮助广大投资者持有长期稳定收益的优质资产,为社会持续开展绿色投资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此外,还将积极参与绿色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的★★★★★★★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60设立和运营,依托资管子公司、公募基金子公司发行专门的资管或基金产品进行投资。(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广泛开展宣传倡导天风证券将继续加大绿色公益活动投入,广泛动员行业内机构和广大客户共同参与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事业。继续通过各种平台和论坛开展绿色低碳金融的宣导,加深社会公众对绿色低碳理念的认识,扩大投资者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金融产品的认同。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参与植树造林、环境改善、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61川维化工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全文尚未公开)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按照《关于中国石化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编制并发布了川维化工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25年,与2020年相比,万元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和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双双下降5%。统计分析2021-2025年新改扩建项目碳排放总量,结合公司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行动方案秉承“坚持因地制宜与分类施策相结合,坚持低碳发展与能源安全相促进,坚持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协同,坚持整体推进与示范引领相衔接”的原则,制定了共八大类别26条行动任务,涵盖了公司资源能源、发展规划、技术研发、工艺生产、安全环保等公司日常运行的所有领域。行动方案总结了川维化工在节能低碳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案例,提出了推进传统业务低碳化转型升级,提高能源消费清洁化水平,突出科技信息支撑引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化交流合作、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加强碳资产管理,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倡导低碳工作和生活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体任务。★★★★★★★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62中国华电碳达峰行动方案(全文尚未公开)6月18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碳排放白皮书暨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会在京举行。根据行动方案,中国华电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非石化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行动方案全面分析了中国华电的碳排放现状及面临形势,明确了碳达峰时间表、制定了碳达峰行动路线图和施工图。行动方案将通过优化发电结构、深挖煤炭潜力、加快科技攻关、创新金融服务、聚合内外力量五条路径实施。与此同时,制定了八大专项行动:一是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一体化布局、持续发展水电。二是火电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严控煤电规模,存量煤机升级改造,有序发展气电、拓展供热市场、优化电量结构。三是煤炭绿色转型专项行动。加强煤矿低碳开采、持续开展煤矿节能技改、探索实施矿山生态增值。★★★★★★★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63四是低碳技术攻关专项行动。全面布局碳监测、捕集与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进生物质利用及固废掺烧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大力推进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氢能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五是数字化智能化专项行动。全面深化数字华电建设、构建碳排放管控及交易平台。六是绿色金融支持专项行动。加大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倾斜力度、积极布局碳中和金融产品。七是深化国际合作专项行动。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碳排放相关管理经验、积极主导或参与低碳领域技术标准及规范制定。八是管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强碳市场应对和管理能力、推动贯彻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提高“绿色华电”品牌影响力。★★★★★★★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64江苏银行碳中和行动方案(全文尚未公开)2021年6月份,江苏银行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个“碳中和”行动方案。该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气候融资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支持额度不低于500亿元,支持减污降碳、清洁能源、清洁交通、零碳建筑等领域重点项目,推动实现碳减排超1000万吨。据了解,该行还将充分利用财政支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碳交易市场等,构建气候金融产品体系,助力新能源产业链降成本和化石能源产业低碳转型。江苏银行董事长夏平表示,该行作为境内首家城商行“赤道银行”(已宣布在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将通过采纳《负责任银行原则》、完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加强气候金融产品创新和气候风险管理等系列举措,推动落实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方案。江苏银行绿色金融与PPP事业部总经理董善宁介绍,2021年该行计划绿色信贷增速不低于20%,清洁能源贷款增速不低于50%。在产品体系方面,该行将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贸易融资等绿色金融产品,以及完善基础碳融资工具、碳衍生品工具等碳金融产品。165★★★★★★★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十四五行动方案中国联通2智021能年城8月市研究院★★★★★★★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行动方案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以联通集团“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要求为指引,勇担社会责任践行央企使命,2021年8月,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以下简称“智研院”)党总支制定《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一方面立足自身低碳发展,通过技术与管理手段相结合,推动生产生活方式低碳绿色化;另一方面立足赋能行业降碳转型,基于业务特色与实践经验,积极推广低碳规划咨询、创新技术与管理方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早日实现。166★★★★★★★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智研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框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遵循《中国联通“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行动计划》及《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十四五”规划》,坚持“双能”驱动,对内开展绿色化节能发展,对外实施数字化赋能降碳转型。围绕咨询引领、产品赋能、管理提升三大行动,扎实推进九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造涵盖绿色低碳的咨询能力体系,重点开展时空服务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全面营造绿色低碳的企业文化与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央企影响示范与科技创新作用,坚定不移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支撑中国联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贡献智研院智慧和力量。三大行动,九项重点工作咨询引领聚焦双碳战略,开展行业洞察研究产品赋能管理提升研发智能车联网产品,突出双碳重点,开展规划咨询支撑推动双碳实践,开展相关标准研究赋能双碳场景,开展数字孪生创新组织保障助力智慧绿色出行开发自动驾驶平台,助力无人化低碳业务聚焦港口自动化作业,助力港口低碳运营两大保障167营造低碳文化推行绿色办公机制保障★★★★★★★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一)咨询引领行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聚焦双碳战略,开展行业洞察研究“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内的重要政策导向。在自觉肩负绿色发展历史使命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双碳发展新模式。一是开展新政策跟踪,适时发布专项政策解读,分析产业机遇与行业布局;二是组织“碳达峰、碳中和”专题研究,编制研究报告、白皮书等,为集团及省分落实双碳部署提供策略建议。突出双碳重点,开展规划咨询支撑在密切跟踪“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的基础上,发挥规划咨询优势能力,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支撑分子公司拓展双碳重点领域业务。围绕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生态、智慧生活等领域,开展咨询指导、输出顶层设计与方案等工作;二是增强双碳咨询能力。升级完善顶层设计模板,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模板中增加“碳达峰、碳中和”内容,更好推动相关领域绿色化、智慧化建设;三是开展智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培训交流。加强对双碳战略认知理解与实践经验的输出,牵引项目落地。168★★★★★★★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推动双碳实践,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在双碳战略指引下,积极参与智慧城市领域涵盖“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研究工作,突出绿色发展理念,增加低碳节能内容,为推动双碳战略落地实践贡献联通智慧。赋能双碳场景,开展数字孪生创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城市、园区、楼宇等微单元场景类别的建模仿真,建立二维或三维的可视化能耗模型,构建能源利用分析、告警等能力。重点针对智慧城市、智慧楼宇/园区管理需求,基于数字孪生平台,研发智能楼宇操作系统,提升楼宇智能化管理水平,节能降耗。(二)产品赋能行动,推动行业降碳转型研发智能车联网产品,助力智慧绿色出行基于“5G+北斗”高精度定位和“5G+C-V2X”通信技术,根据交通业务场景需求,研发智能车联网平台,构建车-路-云协同的智能车联网系统,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冬奥首钢园区示范应用。制定面向智慧绿色出行的业务解决方案,赋能车路协同,提升交通物流效率。169★★★★★★★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开发自动驾驶平台,助力无人化低碳业务以机场、物流园区、高校、景区等特定封闭场景为切入点,升级已有的自动驾驶业务运营平台,扩大接入无人车辆类型与规模,持续丰富平台业务支撑场景,逐步探索由封闭/半封闭场景向城市开放区域转变。建立无人驾驶合作伙伴生态,加强与各省分交流合作,实现业务快速复制推广,助力低碳交通。聚焦港口自动化作业,助力港口低碳运营围绕港口自动化、无人化运营需求,开展5G+北斗船舶自动化装卸系统研发。面向港口装船、卸船、堆场、取料等场景,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和5G专网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推动港口生产作业的智慧化发展,助力港口散货的“翻、堆、取、装/卸”全流程自动化,提升运营效率,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三)管理提升行动,实现自身绿色发展营造低碳文化开展内部节能倡议,培养员工低碳行为习惯;加强低碳宣传,创建低碳文化墙,树立企业低碳品牌形象;举办“低碳生活知识讲座”、“每季度无车日倡议”、年度“健步走活动月”等相关主题活动,倡导员工绿色出行、节能低碳的生活习惯。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社会绿色公益实践活动。170★★★★★★★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推行绿色办公加强办公耗材管理,实施办公用品集中管控,按需采购和使用,切实减少一次性消耗品使用量;推行无纸化、智能化办公,提高知识库平台、商旅平台等数字化平台的应用范围和使用率等,大幅减少纸质文件输出;倡导节约用电,做到人走灯灭,人走电关;加强用水用餐管理,细化垃圾分类,倡导旧物回收使用。行动实施保障组织保障方面,设立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负责统筹建立健全双碳管理体系、决定相关重大事项、组织双碳任务落地执行等。机制保障方面,及时学习集团最新政策文件,落实工作部署要求,加强督促推进,实施过程管控,按要求定期上报行动方案执行情况,推动方案真正落地见效。171★★★★★★★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绿色节能低碳赋能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172★★★★★★★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73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相关报道:http://www.sasac.gov.cn/n2588025/n2588124/c21335207/content.html10月20日下午,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发布会。会上,中国节能正式发布《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国节能“1+4”双碳行动方案编制指南》及《中国节能员工绿色低碳行为倡议》,并成立中国节能双碳指导委员会。作为我国节能环保领域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中国节能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断增强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支撑能力。经过近4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节能已形成了以节能与清洁供能、生态环保、生命健康为主业,以绿色建筑、绿色新材料、绿色工程服务为重点发展业务,以战略支持为强力支撑的“3+3+1”的业务格局。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节能累计实施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项目超过4000个。“十三五”期间,中国节能累计生产绿色电力69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360万吨,节约标煤2150万吨;累计处理固体废弃物5423万吨,继续稳居行业前列;累计处理污水40亿吨,制供水42亿吨,COD总削减量91万吨,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同期减排量超过7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减排贡献达排放的6倍以上。“中国节能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构建“1+3+3”双碳战略部署。”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在致辞中指出,“1”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服务商为宗旨”的双碳愿景,在尽早实现自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致力打造成为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军者以及低碳零碳负碳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智力供给能力以及示范带动能力,力争成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参与者、突出贡献者和积极引领者。第一个“3”是中国节能将分三个阶段逐步推动双碳愿景的实现,第一步:力争到2028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成为世界一流的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服务商”的目标基本实现,服务对象从传统领域扩展到新基建等新兴领域,旗下绿色产业服务社会减碳的贡献在“十三五”的基础上翻两番;第二步:努力争取到2040年左右实现运营碳中和。力争在重点细分领域掌握1-2项世界领跑、世界并跑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第三步:力争到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力争到2060年消除历史化石燃料碳排放。第二个“3”是中国节能将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自身减排三大角度做出具体工作部署,构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业务布局,持续迭代创新涉碳技术产品服务方案,积极引领中低排放型★★★★★★★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74企业“双碳”行动,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节能坚决响应国家战略部署,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将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转化为企业行动,积极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以充分发挥央企的引领作用,展现央企的责任担当。中国节能在“1+3+3”战略部署下,进一步明确11个方面的具体举措,即创新驱动打造新型综合能源服务、强化优势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化研究加强“双碳”智力标准供给、示范先行培育中国节能碳中和品牌、深挖低碳创新型技术、强化零碳先进型技术、布局负碳前瞻型技术、建设数字化智慧化碳管理体系、推进运营低碳改造与零碳负碳示范、加强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引导员工积极践行绿色低碳。为确保行动方案扎实有效推进,中国节能已进一步完善“双碳”组织体系,成立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双碳”行动各项工作,设立碳达峰碳中和事业部,组建中国节能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保障集团绿色低碳转型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地实施。同时将持续推进“双碳”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对碳中和技术、模式创新的资金支持,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并广泛开展宣传交流,定期披露“双碳”进展与成果,带动全社会参与“双碳”实践。本次会议同步发布了由中节能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编制的《中国节能“1+4”双碳行动方案编制指南》,主要为地方政府、企业园区以及金融机构开展系统性碳盘查、科学制定双碳目标与行动提供规范性指引。宝钢股份碳达峰与降碳行动方案2021年三季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于11月1日在全景·路演天下举行,宝钢股份董事长邹继新在业绩说明会中表示,公司2021年双碳工作总体处于起步阶段,重点构建了公司碳管理体系基础架构、启动了碳管理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设、编制了公司碳达峰与降碳方案等。近几年,公司已在能效提升、绿电采购、清洁能源利用方面已取得了一批节能降碳成果和示范项目,在低碳冶金革新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公司已编制形成了碳达峰与降碳行动方案稿,未来公司将大力推动和持续优化完善行动方案,做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示范者、引领者。175行业方案★★★★★★★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762021年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4月2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今日在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正在编制,已形成修改完善稿。李新创表示,经过多次内部讨论会,《行动方案》在2020年12月完成初稿,并经过多次外部讨论后形成修改完善稿。《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举措、保障措施、重点任务等。重点任务方面,涉及高炉燃料比降低行动计划、电炉短流程炼钢推进行动计划等8个行动计划。水泥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提出,将对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0%以上的水泥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提前谋划,做好规划,中国水泥协会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委托,于1月22日主持召开了水泥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视频座谈会,水泥行业将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建材处处长岳全化,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综合处处长郭丰源,中国水泥协会执行会长孔祥忠、秘书长王郁涛和水泥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碳减排专委会秘书长李琛主持会议。制定水泥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引导和促进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推进碳中和工作,实现低碳减排至关重要。会上,岳全化表示,水泥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是当前和未来一项非常重要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实现率先达峰。他指出,碳达峰不仅是碳减排问题,更是引领整个行业未来转变发展方式的体现。水泥行业要提前完成碳达峰目标,倒逼行业转变传统发展惯性,通过自我加压,从经营管理理念、装备技术等方面发生根本性转变。碳达峰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复杂工程,涉及经济、政策、技术等多方面,水泥行业要提高认识,加快研究,快速适应转变。★★★★★★★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77同时,岳全化也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水泥行业要认真梳理碳减排措施,并细化每一项措施对碳达峰的贡献,从降碳源头治理到全生命周期,研究建立模型,为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有力数据支撑。二是成立专项工作组,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合理制定工作目标、计划和指标分解工作,共同推进率先达峰工作。三是大企业集团要带头落实主体责任,科学制定碳减排目标和方案,为推进水泥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作出应有的贡献。我国水泥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推进碳中和工作既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水泥行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孔祥忠强调,水泥企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前实现碳达峰。同时,认真落实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推进建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市场需求,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科学制定水泥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十四五"期间水泥行业要技术减排和结构减排同步推进。孔祥忠表示,水泥行业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水泥行业碳达峰。一是中国水泥协会将牵头组织水泥企业、各地水泥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制定中国水泥行业碳达峰路线图、参与编制中国水泥行业碳交易指南、探索并筹建水泥行业碳基金等,并围绕这三项工作组织召开研讨会。二是倡议大企业集团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做碳减排宣言,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三是碳减排是一项长期工作,水泥企业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国水泥协会将和各大企业集团、行业专家、地方行业协会在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指导下,把碳减排工作做好、做深、做出成绩。四是中国水泥协会将就碳减排工作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从多方位协助行业做好相关工作。各水泥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在会上汇报了碳排放现状、减排技术应用、碳交易工作及"十四五"水泥熟料产量预测。王郁涛表示,水泥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个科学问题,要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水泥技术发展等相结合进行系统分析,深入论证,并制定具体碳减排方案和去产能计划。★★★★★★★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78广东省涂料行业碳中和行动方案(全文尚未公开)2021年7月29日上午,2021广东涂料产业发展大会在江门隆重举行。由广东省涂料行业协会与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联合编写的《广东省涂料行业碳中和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发布。《方案》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上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逐渐“脱钩”,意味着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要顺利实现脱钩,必须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推动经济体系全面绿色升级。广东省涂料行业需要以“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为契机,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全过程,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79涂料行业势必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全力走上“低碳”的发展道路。在“双碳”背景下,推动行业自身的动力系统清洁替代、智慧管理和质效提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利用新的节能减碳技术优化工业流程;研发更低碳的涂料产品,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助力行业绿色低碳升级。广东涂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一)优化生产工艺通过系统、工艺改进提高能效。涂料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加大涂料行业工艺改进,加强低碳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服务在行业的深度使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综合能耗。(二)产品绿色设计努力实现绿色材料设计、绿色制造过程设计、绿色包装设计,选用低能耗、低排放的材料,提高低碳化原料比例,不断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特性的绿色涂料产品,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到低排放,从而减少涂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三)设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通过设备能效提升实现降碳,加快绿色改造和设备更新,强化余热、余压重复利用,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如采购高效电机、更换淘汰落后电机、使用变频器等装置;回收利用空压机余热制取生活热水,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整体能耗。(四)使用光伏等绿色电力通过生物质能、绿氢、光热、储能设施、地热、光伏的应用,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实现降碳。充分利用其生产基地厂房闲置屋顶,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实现“绿色电力”自发自用,优化能源消耗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五)交通运输工具电气化涂料企业还有少部分碳排放来自于运输工具,将柴油叉车和货运卡车更换为电动化叉车和电动卡车,实现交通运输工具电气化,减少碳排放。另外,涂料企业可在厂区建设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使用提供便利条件,减少员工通勤碳排放。★★★★★★★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80(六)参与碳汇交易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包括林业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土壤碳汇、海洋碳汇等。其中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从而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涂料企业可适时通过购买碳汇抵消一部分的碳排放。广东涂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一)发起广东涂料行业碳中和行动倡议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发起广东涂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推动涂料行业各企业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制定适合自身的减碳行动方案,为广东涂料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二)摸清碳家底,积极开展碳盘查、碳足迹核算一方面,通过碳排放核查摸清碳家底,跟踪和监测企业碳排放量,掌握涂料行业碳排放状况,找出减排空间和方向,为制定具体的碳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查,通过全生命周期产品碳足迹分析,挖掘各环节减排潜力,促进涂料企业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优化产品低碳设计,改善内部运营,实现节能减排。(三)强化标准引领,引导企业技术革新组织编制《涂料企业碳中和评价规范》、《涂料产品碳足迹评价规范》等技术标准,搭建广东省涂料行业低碳技术标准体系,用标准来引导涂料行业对标,加强技术改进。(四)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低碳试点示范鼓励广东涂料行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强能耗监控、新建项目能效评估和碳排放评估,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森林碳汇,参与碳中和评价,发挥样板示范带动作用;规划企业、园区的碳中和发展战略,在顺德、中山等区域产业集群地区适时开展低碳/零碳涂料工业园建设,引领区域绿色转型,实现涂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五)搭建涂料行业低碳发展合作与技术交流平台提升涂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搭建低碳发展合作与技术交流平台。提高涂料企业对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认知水平,加强涂料行业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征集并推广适用于涂料行业的绿色节能低碳技术,帮助涂料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促进形成涂料产业绿色发展体系。★★★★★★★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81江苏省交通运输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2021年全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绿色交通工作要点》提出,绿色交通方面,江苏将加强绿色交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江苏省交通运输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官网:http://www.wnd.gov.cn/doc/2021/04/09/3250682.shtml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为牢固树立“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争当区域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推动者、服务者,为国家战略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新吴力量,现制定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一、“十三五”期间新吴区推动电力能源转型主要实践“十三五”期间,新吴区携手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加快电网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电力能源向清洁低碳转型,并成立全责对口的现代服务体系前端机构,以更坚强的能源网架、更低碳的能源消费、更优质的能源服务,助力新吴区可持续发展。能源网架更坚强。累计完成各类电网建设投资21亿元,220千伏张公桥变、文台变等重点工程建成投运,新增地区变电容量69万千伏安,为区外清洁能源落地新吴区提供基础支撑。配网自动化实现全覆盖,全区光伏装机容量超过16万千瓦。能源消费更低碳。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建成8个城市快速充电站。积极推动港口岸电建设,累计建成岸电设施16套。在工业领域推广电窑炉、电锅炉270台。累计实现替代电量2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2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64万吨。能源服务更优质。推行报装接电“阳光业扩”服务,构建全程线上化、共享化、可视化的接电★★★★★★★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82服务新模式,在新安街道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开门接电”示范街道。经过不懈努力,“十三五”期间,新吴区区域电网运行更加稳固,电力接入时限持续缩短,受到了区内广大企业和居民的一致好评。新吴区在江苏省2020年度省对城区的营商环境考核中,“获得电力”指标评价获得满分。二、总体目标和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努力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的工作部署,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聚焦电力能源领域,根据新吴区电力能源资源禀赋、消费特点和城市发展阶段,围绕电力能源供应清洁化、电力能源消费电气化、电力能源配置智慧化、电力能源利用高效化、电力能源服务多元化等“五化”中心环节,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产业发展机遇,构筑全区绿色低碳技术优势,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高产业绿色竞争力,为努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知名的零碳技术集聚区、产业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奠定坚实基础。三、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十四五”期间,新吴区将以建设“数字能源高智享”的城市能源互联网为引领,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平台思维、加强科技创新、发挥市场作用,源网荷储各环节共同发力,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能源电力可靠供应为基础,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在低碳转型工作中充分发挥电力能源的关键支撑作用。(一)推动电网转型升级,优化能源配置消纳1.优化能源网络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推进无锡“十四五”电网规划在新吴区项目落地,优化能源网架结构,以白鹤滩特高压入苏为牵引,增强区外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支撑保障,推进能源供给清洁化。加大配电网标准化、智能化改造力度,提高电源与配电网的协调互动能力,打造坚韧可靠、多能协同、智慧高效的能源配电网格。2.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快建设“数字能源高智享”的城市能源互联网,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满足多元化能源在生产存储、传输配送、消费利用各环节和整体循环过程中的综合最优,提升全社会综合能效水平。3.服务清洁能源及时并网消纳。及时办理新能源项目接入系统申请,加快区内清洁能源发电并网工程建设,支持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并网消纳,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满足多元负荷即插即用、各类能源就地转换需求。(二)推动社会用能提效,引领终端绿色消费4.深入拓展电能替代广度和深度。加速工业生产电气化、餐饮电气化、居民电气化进程,加快★★★★★★★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83推进全电绿色街区、绿色景区、绿色校园建设。重点加大工业领域的清洁替代力度,按照能源替代、综合整治、加快改造的原则,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煤改电、煤改气,逐步消除工业燃煤(油)锅炉、燃煤窑炉。5.加速乡村电气化推广进程。根据新吴区各街道各乡村发展特色,“一地一策”推动乡村电气化,着眼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等场景,打造工程示范区,力争实现示范村镇多元场景全覆盖、产业过程全电化,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6.积极推广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加快居住区充电桩建设,新建居住区全量车位应10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同时应按不低于总车位30%的要求配建充电设施;对存量老旧小区应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范围,同步设计施工,并纳入项目验收范围。整合区域内多个物流园区的车辆电气化需求,建设集中充、换电站,加速专业车辆电能替代进程。7.抢占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新高地。深入拓展“供电+能效服务”,面向公共建筑、工业园区、城市照明等领域,积极拓展能效诊断、多能互补等综合能源服务,试点打造“零碳”商务区,抓住新建产业区、医院、学校、大型办公楼宇等用能对象,融合光充储应用、能源托管和智能运检等多种技术手段,倡导实现最低碳排放时段能耗为“零”,同步记录分析最高“时速”,考察可持续的零碳时长,探索最优用能模式。(三)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助力电网低碳运营8.全面实施电网节能管理。优化配电变压器布点,减少系统损耗、加强系统稳定、提升系统效率。创建“绿色”综合能源配电站。在现有配电站所的建设基础上,融合光伏、储能、充电桩、环境监测、便民服务终端等,创建一批具有智慧能源管控、自适应低碳运行、综合便民一体的标准化配电站所,提高电网节能水平。9.强化公司办公节能减排。以新吴分部办公大楼为样板,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减少用油能耗。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四)推动服务多元提质,构建现代服务生态10.完善现代电力服务新体系。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全面推广阳光业扩服务,以新安街道为范本延伸打造“开门接电”服务模式。建设“供电+能效服务”体系,探索碳视角服务新模式。推进客户侧服务生态圈建设,加大客户侧资源的价值挖掘,以“碳”视角研究新吴能源发展现状,探索转型路径,以出具企业节“碳”建议书、节“碳”能源升级方案等形式,加快推动电能替代业务推广。11.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对传统能源系统设备层、信息通信层的数字化改造,全力推动能源数字化精准感知纳入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努力实现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碳资产精准计★★★★★★★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84量。利用大数据分析,构建全城电力能源碳排放热力图,动态反应碳排放量高低及地域分布,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12.宣传倡导绿色节能生活新观念。打造新吴区“双碳”体验中心,加大宣传企业能耗、生活消费方式转变对全社会节能的重要意义,提高民众对节约能源紧迫性的认识。发挥行业实施落地能力,做好技术创新与业务支撑,鼓励社会全民行动,积极参与绿色攻坚,共建共享绿色成果。(五)推动交流合作实践,保障低碳持续转型13.推动城市能源系统规划“多规合一”。以电网发展规划为基础,协调融合产业、交通、燃气、热力等其他专项规划,在“一张蓝图”上统筹开展城市能源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市能源规划“多规合一”,有序指导新能源并网接入,促进能源体系和能源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减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和矛盾。14.探索构建碳交易服务机制。开展绿证交易的研究,明确区域内绿证交易的主要买卖客群,积极为客户提供绿证交易科普与指导工作,努力促成双方互利共赢。同时,综合衡量用电特点、屋顶条件等因素,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助力企业提前布局绿证交易市场,努力实现碳资产增值。15.强化政企战略合作。认真落实、稳步推进2021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人民政府与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签订的城市能源互联低碳绿色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综合能源服务、推动绿色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服务“强富美高”新新吴建设。16.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区政府、省电力公司、碳中和发展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联合挂牌成立研究基地,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组建创新课题柔性团队,推动能源互联网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区发改委牵头成立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由区发改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新吴区供电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发改委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研究决定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实施方案、重大政策意见、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专题工作组,由牵头部门分工负责,围绕具体领域制定推进方案,抓好工作落实。(二)健全工作机制。全区各相关部门要注重联合行动,做好协调衔接,共同构建全区推进新吴区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机制。要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压实责任,明确分工。围绕重点工作领域,加强对接沟通,积极向上争取,力求在规划、政策、项目、体制创新等方面赢得更大支持。要共同研究重大问题,协同实施重大项目,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共建全面合作、★★★★★★★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85官网:http://fzgg.tj.gov.cn/xxfb/tzggx/202106/t20210623_5485438.html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三)广泛宣传发动。借助“三微一端”等各种媒介渠道,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电力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实施的良好氛围。畅通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大众的沟通交流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提高“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打好“碳达峰、碳中和”主动仗。天津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附件天津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津率先落地,打造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推动实施“碳★★★★★★★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86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以能源消费升级为牵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安全和发展,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能源革命先锋城市,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发展,以全面创新为先行示范区建设赋能,聚焦“双碳”目标重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一体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开拓新业务、新业态领域创新合作,更好地推动天津市转型发展。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先行示范区建设全过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处理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安全、低碳与高效、能源与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更加注重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与供电高可靠保障的协调,更加注重全局“双碳”与局部“双碳”的协调,更加注重短期“碳达峰”与长期“碳中和”的协调,更加注重“碳减排”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探索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全局最优解,全力服务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绿色生产。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供给和消费两侧双向发力,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供给侧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绿色能源配置平台,推动电力系统由碳排放系统向碳循环利用系统转变;消费侧深化电能替代,推动电气化率等关键指标迈入全国前列。坚持开放发展,推动成立产业联盟、搭建共享平台,凝聚服务“双碳”合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电能替代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实用实效,模式可复制、成本可推广、技术可实行,通过技术、模式创新等手段提高★★★★★★★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87能源供给和利用效率,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输出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坚持共享发展,聚焦群众对绿色低碳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让“双碳”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三)工作目标1.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天津市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工作部署,持续加强政企合作,推动电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电网枢纽平台作用,打造新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实现能源供给清洁化,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实现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演变、实现能源配置智慧化,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实现新能源利用高效化,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实现能源服务便捷化,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能源行动社会化,推动电力行业碳排放先行达峰。在供给侧,打造若干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电网侧,构建满足本地新能源接网、消纳及“绿电入津”能源供给枢纽平台;在消费侧,聚焦工业、交通、建筑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方式;在产业侧,形成新能源及储能装备全链条产业链,打造规模化产业基地。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成果领先、技术先进、模式成熟、支撑发展”典型模式的“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外受电比例达到1/3以上,外受电中绿电占比达到1/3,本地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25%,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8%,新能源利用率达到100%。2.专项目标能源供应清洁化。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建成京津冀特高压环网结构,形成“三通道、两落点”受电格局,构建新能源接网、消纳及“绿电入津”★★★★★★★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88能源供给枢纽平台。建设宁河、大港新能源接网专用通道,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打造滨海3000兆瓦级“盐光互补”新能源基地及宁河、大港1000兆瓦级新能源基地;按照国家要求,配置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接网和消纳。能源消费电气化。聚焦工业领域,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推动化工或钢铁等天津市主体行业能效提升、碳排放强度下降;聚焦交通领域,推动实施出租汽车、公务用车、景区泊客车辆电动化更新换代,推动公共交通全电气化;聚焦建筑领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零能耗智慧建筑”应用,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能源配置智慧化。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及控制技术,促进能源信息深度融合和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提高电网对各类能源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优化能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与新能源优先开发。能源利用高效化。打造天津港、荣程钢铁、天钢等绿色低碳循环示范项目,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推动构建有效竞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转变传统用能方式,降低能耗强度,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助力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双控”目标。能源服务便捷化。以终端用户为中心,创新服务模式,围绕终端用户安全可靠、便捷绿色的多元化能源生产、消费需求,推广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促进全社会用能成本下降,打造有利于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互惠共赢生态圈。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能源行动社会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在宁河东棘坨村、大港太平村等新能源消费占比较高的地区打造一批“全绿能供给示范村”。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89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3.先行示范目标围绕“市、区、园、村”四域,统筹宏观-中观-微观任务布局,着力构建整体协同、各有侧重的“双碳”综合解决方案,形成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助力能源低碳转型的“天津范式”。“市域”(即全市)建成能源配置和市场机制先行示范区。依托能源互联网建设,形成“三通道、两落点”特高压受电格局和500千伏扩大型双环网,能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打造北方绿色金融高地;持续完善天津碳交易市场。“区域”(即滨海新区)建成“零碳”系统运营和业态培育先行示范区。拓展升级智慧能源小镇创新成果,依托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围绕智慧能源服务、“碳中和”港口、高可靠能源保障、多产业综合用能等,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能源互联网绿色经济新业态。“园域”(即产业园区)建成能效升级和“绿色”制造先行示范区。依托宝坻九园园区等试点项目建设,开发基于企业碳排放水平的“能源碳效码”;鼓励面向“双碳”的先进技术研发与应用,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主阵地;推动建立“双碳”产业联盟,加强新能源接网等技术领域科技项目储备与示范。“村域”(即乡镇农村)建成倡导“零碳”生活和低碳循环发展先行示范区。将其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宝坻区小辛码头等村域推广零能耗智慧农院、全电驱动智慧公建,创新个人碳账户管理模式,倡导“零碳”生活;推广节水灌溉、电动耕地等先进技术,助力构建“农废-生物质能源-生态农业”低碳循环生产方式。二、重点任务★★★★★★★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90(一)打造新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实现能源供给清洁化1.持续提升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能力。积极向国家争取,推进新建天津北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及天津南扩建工程,构建天津市“三通道、两落点”特高压受电格局,形成京津冀特高压交流环网,拓宽天津市新能源电力供给的范围。2.持续扩大区外清洁来电规模。推动与内蒙古、山西、新疆等新能源富集省份形成新能源购电协议,拓展天津利用域外新能源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外来电中新能源发电占比。3.持续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十四五”末,500千伏形成扩大型双环网结构,220千伏形成七个供电分区,统筹高中压配电网协调发展,增强各级电网相互支撑能力,不断优化网架结构,消除电网薄弱环节,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电网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天津地区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4.全力保障新能源接网及消纳。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推动本地新能源开发利用,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支撑新能源就地就近接网消纳。在大港、汉沽、宁河地区,以及港口、盐池等区域实施新能源集中开发,推广打捆升压接网模式,建设宁河、大港新能源接网专用通道,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5.引导新能源合理布局。引导发电企业向武清、北辰、东丽、西青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较小、消纳能力较高地区布局,促进新能源在全市均衡发展。引导化工、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向滨海、宁河等新能源集中开发区域布局,助力新能源就地消纳。构建“源网荷储”柔性互动协同消纳平台,聚合电动汽车、电采暖、可控负荷等灵活性资源参与电网调节和优化调用,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6.实施“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新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91目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储能装置,实现新能源发电功率波动平抑。开展新能源和蓄热、蓄冷、制氢相结合的工程示范,推动新能源生产、转化、储存、运输多环节融合,实现多途径利用。通过“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提高本地新能源消纳能力。7.推动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在保证电力热力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优化调整盘山电厂、北疆电厂、军粮城电厂部分机组为应急调峰电源,积极推动大港电厂现役机组退而不拆作为应急备用电源,合理规划新建应急调峰电源,提高电力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和电力安全保障奠定坚实基础。谋划抽蓄机组规划建设。推动深化蓟州抽水蓄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超前开展抽水蓄能项目接入系统方案研究,为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接网做好充足准备。8.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实现存量煤电机组应改尽改,提升燃煤机组调峰能力。探索燃气热电联产企业实施供电供热适度分离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推动出台充分发挥燃气机组调节能力的电量电价及辅助服务政策。开展电动汽车、可控负荷等可调节负荷参与电力调度控制研究与应用,提升需求侧资源参与电网调节能力。9.推动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做好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接网服务,持续简化、优化分布式电源接网工作流程,为发电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电源接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接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二)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10.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聚焦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文化教育等重点用能领域,大力推广电气化技术,打造一★★★★★★★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92批低碳建筑、低碳工厂、低碳校园。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热水、蒸汽需求,大力推广电锅炉、热泵、蓄热技术。面向汽车、管件等金属加工行业以及玻璃、陶瓷等建材行业,大力推广电窑炉技术。推动工业领域电能替代,因地制宜推进钢铁、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企业工业燃煤锅炉、窑炉电代煤,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改造、提升能效。11.全力推进乡村电气化。加强现代设施农业用电服务,支持现代设施农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特色村镇建设。为乡村企业精准提供电能替代、需求响应等服务,为广大农村用户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用能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推广“全电景区”等示范应用,促进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变革,推动农业种植、水产畜牧、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交通等领域用能升级,“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全电驱动示范村。12.推进居民生活电气化。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家电、“全电厨房”,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因地制宜发展电采暖,充分利用电网低谷电容量,在园区、公建推广电蓄热供电技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和5G技术应用,推广普及智能家居技术,提高家庭电气化水平。13.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持续提升建筑能效,修订及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等规范,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推广“零能耗智慧建筑”应用。依托电制热(冷)技术推进公共建筑供热(冷)清洁化,重点在医院、酒店、商场、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广热泵、电锅炉、电蓄冷技术,高效满足建筑用热(冷)需求。因地制宜实施高校、酒店、写字楼等公建节能改造。推动构建全市建筑能耗监测和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14.打造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动电动汽车、船舶靠港、公路和铁路实施电能替代,加快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天津市充电设施布局规划落地,建成津门湖、武清高铁站等国际领先充换电综合示范站,加快★★★★★★★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93全市充电桩建设。推动实施出租汽车电动化更新换代。提升港口全景能源清洁化水平,打造天津港绿色智慧港口。继续推动机场运行车辆设备实施“油改电”,着力提升APU替代设施使用率。持续做好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轨道交通供电服务保障。(三)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演变,实现能源配置智慧化15.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深度融合先进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以电为中心、电网为平台,构建多能互补、绿色低碳、运行高效、经济灵活的能源互联网,满足多样化的用电用能需求,实现区域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转型。到2022年,基本建成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到2025年,天津电网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16.推广电网智慧物联应用。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各环节“在线互动”,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能效。注重加强电网与新能源设备的信息交互,提升大规模新能源接网消纳水平。提升电网设备的可观可控能力。17.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零能耗建筑,扩大示范效应,鼓励工厂、园区、房地产地块引入“零碳小屋”理念,采用智慧能源,打造绿色工程、绿色园区、绿色社区。依托公共配电网、热力网、燃气配网等设施,集成空气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多种新能源,推动构建多能互补、多需联供、灵活可靠、供需一体的“能源局域网”。18.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加快大容量、长寿命、长时间、低成本的先进储能技术研究,加强储能基础材料研发,推动相变蓄热等多元化储能技术应用,提高储能技术产业化发展水平。(四)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实现清洁能源利用高效化19.坚持和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健全双控管理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能耗强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制定电力需求侧响★★★★★★★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94应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全过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完善新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所有用户公平承担消纳责任。20.持续出台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研究,落实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价格、土地、金融等政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好用能权市场与碳排放权市场、新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等机制的综合调控作用。推动完善适应低碳发展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挖掘各类资源调节潜力。21.推动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发展。基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果,加快碳市场建设,全面实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加快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用户科学用能,鼓励引导供需互动、节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充分考虑碳市场对于电力市场的影响,将电能价格与碳排放成本有机结合,发挥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协同互补作用,提高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更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22.深化综合能源服务深度范围。依托能源互联网打破能源“竖井”,推动电、热、冷、气多能协同和梯级利用,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鼓励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为企业、园区提供“一站式”用能解决方案,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区,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建成中国电信大数据中心热回收“双碳”示范工程。23.开展“低碳”电力关键技术攻关。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目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机理特征、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快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控制、柔性输电、终端能效提升等技术研究应用,重点推进高比例新能源接网消纳技术、规模化储能配置及集群控制技术等研究。加快微电网、电力物联网和交直流混联配电网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天津电网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实现突破。24.全面实施电网节能减排。优化电网结构,推广节能导线和变压器,★★★★★★★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95强化节能调度,依托“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深化应用,加强电网线损治理,持续降低输电损耗。强化电网建设环保、水保全过程管理,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加强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循环再利用和电网废弃物环境无害化处置,保护生态环境。(五)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实现能源服务便捷化25.完善现代电力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三零三到户”“阳光业扩”等服务,提升供电服务效率。开展“三新三服、30项举措”,全力推动天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网格化管理,提升网格综合服务能力。完善“供电+能效服务”体系,实施前端融合、专业支撑的能效公共服务。26.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深化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建立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机制。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探索电动汽车、可控负荷等需求侧资源深度参与辅助服务的运行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电力系统调节资源。推动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形成成熟的碳排放权、新能源配额交易市场。27.深化新能源发展服务。加强新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紧密衔接,超前开展网架优化工程和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实现源网协调发展。加快“新能源云”向“能源云”迭代升级,为新能源接网提供全过程线上服务,提升新能源接入的精益化管理水平。28.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建筑及绿色消费等重点领域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投融资业务和服务模式。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支持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性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支持发展绿色保险。(六)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能源行动社会化★★★★★★★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9629.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氛围。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理念,反对奢侈浪费生活习惯。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鼓励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30.深化国际合作与宣传引导。依托世界智能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倡导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全球话语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和产业链完善提升。加强信息公开和对外宣传,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讨交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汇聚起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三、保障机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统筹谋划、质效兼取,打造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一)建立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各区政府及相关单位集中骨干力量,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做深做实。(二)细化任务清单重点围绕本实施方案中总体目标和六个分项目标,研究制定“十四五”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加快“双碳”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产出一批重量级创新成果,争取一批国家标准。在滨海、宝坻等地打造一批低碳园区、特色乡村,推广“零碳技术”、推行“零碳管理”、倡导“零碳生活”。★★★★★★★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整理★★★★★★★197(三)研究出台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将各级电网投资纳入天津市输配电价核价有效资产,健全能源电力价格合理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出台适用于调节电源的燃气电价机制。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研究出台蓄能电价形成和容量电费分摊机制,建立储能电站投资回报机制。通过价格机制,调动用户节能降耗和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积极性。(四)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以及市委市政府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具体举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提高社会各界和民众对节能减排迫切性的认识。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2021年6月9日印发碳中和资料库公众号碳中和资料库知识星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