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京经信发〔2024〕65号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把握发展机遇,整合资源优势,推动本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制定了《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特此通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4年12月5日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把握产业发展机遇,整合资源优势,推动本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一、形势与基础(一)发展形势全球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美国、欧盟、日韩等主要经济体逐步将发展新型储能上升为国家或地区战略,各类储能技术性能快速提升、成本下降趋势明显,产业链日趋完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锂离子电池储能发展最为成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不断实现技术突破,进入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应用关键期。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和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前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保持30%~4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58~585GW,全球储能投资总规模预计最高可达3260亿美元。我国新型储能具备全产业链发展优势。锂离子电池储能优势突出,全世界超70%锂电池在中国生产。全球排名前10的锂电池企业,中国占据6家。液流电池等多项储能技术已在发电、输配电、用电等环节得到验证应用,技术水平处于全球并跑甚至领跑阶段。据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二)发展基础北京是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策源地,在新型储能研发创新、产品集成、要素保障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近年来积极探索京内“总部研发+高端制造”、京外“规模化生产+技术应用”的产业发展“北京模式”。截止2023年底,全市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已超400亿元。技术研发能力国内领先。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资源集聚,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及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关键领域技术优势明显,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综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液态金属电池、超导储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全面布局。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一南一北”两个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汇集一批细分领域优质企业。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多家企业国内出货量排名前十。在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引育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技术转化成果赋能全国。北京市新型储能企业积极与大型驻京能源企业合作,在国内落地多项标志性示范项目,先后参与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全球首套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国际首套高惯量飞轮储能工程样机示范项目、全球首套兆瓦级热泵储能示范项目等,以技术赋能推动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优势突出。北京数字经济资源、技术及人才优势明显,为新型储能数字化管理、智慧化调控等注入强劲动力。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成熟,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落地转化等提供有力资金支撑。作为国际交流中心,为国际新型储能前沿技术引进来、高性价比新型储能产品走出去提供支撑平台。(三)存在问题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同时面临一些问题:规模化电化学储能电池产线受能耗指标限制落地困难,技术成果就地转化产业配套不足;与新型储能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标准和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京津冀新型储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优势互补、应用场景共建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统筹等。二、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落实“四个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