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发展白皮书2023年1月内容摘要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已刻不容缓,根据全球碳减排现状,温度升高控制在1.5℃的可能性较小,这将意味着气候变化会给人类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在我国,交通行业是继能源和工业之后的第三大碳排放源,其中道路交通碳排放约占交通行业总排放的90%。而汽车行业作为降碳的主要对象,从制造端到使用端将面临全生命周期的降碳压力。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基于绿色、共享、智能、高效的理念,促进从工具购买向服务购买、从汽车所有权向使用权转化,进而有效减少未来汽车购买量,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低碳绿色转型,在制造与使用两端实现双减排,既降低了交通压力,还缓解了因燃油车尾气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也可以让使用者拥有更加定制化和个性化的出行体验,助力城市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时代已经到来,以滴滴出行、曹操出行和华夏出行为代表的共享出行平台均取得了显著的碳减排成果,对于整个行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然而整个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运营、推广和应用等方面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还需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上下游企业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本文建议,各类出行平台应与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规模并提高出行体验。除了提高低碳出行的宣传力度,出行平台应建立并完善碳普惠机制激励用户低碳出行。对于行业来说,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减排量核算标准亟需统一,并应纳入自愿碳市场为用户低碳出行形成闭环激励。目录1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迎来发展机遇/012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具备发展基础/083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取得显著成果/124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的困境和趋势/205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的发展建议/26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发展白皮书11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迎来发展机遇1.1交通行业“双碳”形势严峻1.1.1温度控制在1.5℃范围可能性较小2021年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再次明确了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结论。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相较于工业革命前(1850-1900年平均)已经升高1.1℃。图1-1全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数据来源:IPCC,2021。IPCC给出五种排放情景的模拟结果,均表明在接下来的20年温升几乎都会达到1.5℃,而在本世纪末,只有SSP1-1.91的排放路径才有可能将增温控制在1.5℃以下,这意味着在2055年左右全球必须要达到碳中和。在所评估的情景中,将升温限制在1.5°C(2.7°F)左右需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迟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30年前减少43%;与此同时,甲烷也需要减少约三分之一。要将升温限制在2°C(3.6°F)左右仍需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迟在2025年前达峰,并在2030年前减少四分之一。然而根据目前全球的碳排放政策,控制在1.5℃的可能性较小。1SSP1-1.9:这是IPCC所设想的最佳结果,即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50年前后降至零。全球社会发展向更可持续的方式转变,发展重点也从经济增长转向整体福祉的提升。全球对教育和健康的投入增加,不平等现象减少。虽然极端天气变得更加普遍,但世界已经从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坏影响中安全渡过。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温度将比工业化前温度高1.5摄氏度左右,到本世纪末稳定在1.4摄氏度左右。这一情景是唯一符合气候《巴黎协定》目标的情况。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发展白皮书2图1-2不同情景下全球表面温度相对于1850年-1900年的变化数据来源:IPCC,2021。1.1.2交通行业碳达峰时间较晚从全球来看,交通行业是仅次于能源行业的第二大排放源,2019年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24.5%。在我国,交通行业是继能源和工业之后的第三大碳排放源,2019年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9.1%,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欧美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交通行业的碳排放通常都占到碳排放总量的1/3左右,同时在工业、建筑等领域的碳排放显著下降的同时,交通领域的碳排放还在持续增长。未来随着我国人均GDP的继续增长,我国交通运输的需求会持续增长,交通行业碳排放上行压力非常大。新能源汽车低碳出行发展白皮书3图1-3全球和中国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源:IEA,2022。中国工程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关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