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碳普惠发展调研报告20240210VIP专享VIP免费

联合出品单位
2024 年 2 月 9 日
碳普惠 2023 年度调查报
——基于全国试点区域与山东省沿黄河流
域市区的对比调查
报告撰写组组长王璟珉 张超 韩道汶 李鹏
报告撰写组成员朱宗辉 徐学振 李成龙 蒋凤娇 王民冉
报告调研组指导(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红 刘春紫 李青召 宋策 张晴 张军峰 孟祥源 图南 赵昆 赵猛 袁永娜
报告调研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孔路翔 王彭博 付雨 代梦雪 兰惜熳 孙筱涵 吕梦瑶 闫嘉乐 许雅婧 刘颖
刘金旗 刘金禹 刘颖 李旭扬 巩子璇 苏奎安 宋瑞 杨振莹 张凯玉 张淼
张睿琪 张钧浩 陈燕 陈昕 姜怀誉 柳源 都烨慧 黄晓晓 康怡平 曹天和
黄佳颖 黄海婧 黄明星 廖雨婧 薛慧
封面设计:杨依霏
执行摘要
2022 年,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均公布了系列推动开展碳普惠活动的相关政策,企业和金
融机构等也积极投入其中。在此被誉为“碳普惠元年之际,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
院组织多所高校 37 名在校生形成全国碳普惠调研团队,“碳普惠机制推行成熟度高”
“高碳排放、人口密集度高”的选择原则选取山东、广州、北京、上海、杭州等重点区域
辅以非试点区域的对比调研,走访了 13 座城市和区域,对我国碳普惠机制的实施情况进行
了广泛调查研究。随后在学院合作伙伴的支持下,于 2023 年开年之际,联合发布了《碳普
惠 2022 年调查报告——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碳普惠机制能否挑起大梁?》。
通过调研发现,碳普惠机制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聚焦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新型减排机制,
有利于促进公众转变消费理念,形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并在国内各试
点区域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自发、政府与企业联合等多种推行机制。但作为一种新机制,
要想全面深入撬动绿色低碳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作为发展初期阶段,碳普惠机制
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也有较大差异
紧随“碳普惠机制能否以及如何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中挑起大梁”这一问题,国国际
低碳学院将碳普惠机制在全国应用的整体情况作为持续追踪调查的重要议题之一,于 2023
年上半年(含暑假)“碳普惠机制推行时间“碳普惠试点区域”为特征选取山东省沿
八个非试点地市和 1 个试点地市以及广州、北京、上海、杭州、太原、武汉等试点城市,
“问卷调研+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开展第二年的调查研究,观察并分析
公众在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与变化趋势。
报告主要通过多维度对比分析——包括本期调研与 2022 年调研的对比分析,试点区域
与非试点区域的对比分析,试点区域内新老试点的对比分析,宣教活动开展前与开展后的对
比分析等,挖掘我国碳普惠机制应用推广的现状。研究表明:
2023 年碳普惠机制在我国整体得到了快速推广,有效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的
认识水平和参与碳普惠活动的意愿程度。但在区域内这一推广效果差异较大,尤其是在试点
和非试点城市之间。尽管有效宣讲能够提升公众认知和参与意愿,但转化为低碳行动还有一
定障碍。这说明目前碳普惠机制依然还处在初级推广阶段,尚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能够持续
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
报告进一步指出了我国碳普惠机制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即公众对碳普惠的基本认知不
足、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减排行动的场景分散和统一的碳减排核算标准缺失等并根
据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要想转变公众生活消费方式,就需要重新在个人、为和环境之间
立新的互动关系,三者之间互为协作从而有效达成公众消费生活行动的转变。为此,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中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创建了碳普惠机制推广应用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低
碳型社会文化发展模式的概念。
联合出品单位2024年2月9日碳普惠2023年度调查报告——基于全国试点区域与山东省沿黄河流域市区的对比调查报告撰写组组长:王璟珉张超韩道汶李鹏报告撰写组成员:朱宗辉徐学振李成龙蒋凤娇王民冉报告调研组指导:(按姓氏笔画排序)王红刘春紫李青召宋策张晴张军峰孟祥源图南赵昆赵猛袁永娜报告调研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孔路翔王彭博付雨代梦雪兰惜熳孙筱涵吕梦瑶闫嘉乐许雅婧刘颖刘金旗刘金禹刘颖李旭扬巩子璇苏奎安宋瑞杨振莹张凯玉张淼张睿琪张钧浩陈燕陈昕姜怀誉柳源都烨慧黄晓晓康怡平曹天和黄佳颖黄海婧黄明星廖雨婧薛慧封面设计:杨依霏执行摘要2022年,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均公布了系列推动开展碳普惠活动的相关政策,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也积极投入其中。在此被誉为“碳普惠元年”之际,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组织多所高校37名在校生形成全国碳普惠调研团队,以“碳普惠机制推行成熟度高”和“高碳排放、人口密集度高”的选择原则选取山东、广州、北京、上海、杭州等重点区域,辅以非试点区域的对比调研,走访了13座城市和区域,对我国碳普惠机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随后在学院合作伙伴的支持下,于2023年开年之际,联合发布了《碳普惠2022年调查报告——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碳普惠机制能否挑起大梁?》。通过调研发现,碳普惠机制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聚焦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新型减排机制,有利于促进公众转变消费理念,形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并在国内各试点区域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自发、政府与企业联合等多种推行机制。但作为一种新机制,要想全面深入撬动绿色低碳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作为发展初期阶段,碳普惠机制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也有较大差异。紧随“碳普惠机制能否以及如何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中挑起大梁”这一问题,中国国际低碳学院将碳普惠机制在全国应用的整体情况作为持续追踪调查的重要议题之一,于2023年上半年(含暑假)以“碳普惠机制推行时间和“碳普惠试点区域”为特征选取山东省沿黄八个非试点地市和1个试点地市以及广州、北京、上海、杭州、太原、武汉等试点城市,以“问卷调研+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开展第二年的调查研究,观察并分析公众在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与变化趋势。报告主要通过多维度对比分析——包括本期调研与2022年调研的对比分析,试点区域与非试点区域的对比分析,试点区域内新老试点的对比分析,宣教活动开展前与开展后的对比分析等,挖掘我国碳普惠机制应用推广的现状。研究表明:2023年碳普惠机制在我国整体得到了快速推广,有效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碳普惠活动的意愿程度。但在区域内这一推广效果差异较大,尤其是在试点和非试点城市之间。尽管有效宣讲能够提升公众认知和参与意愿,但转化为低碳行动还有一定障碍。这说明目前碳普惠机制依然还处在初级推广阶段,尚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能够持续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报告进一步指出了我国碳普惠机制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即公众对碳普惠的基本认知不足、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减排行动的场景分散和统一的碳减排核算标准缺失等。并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要想转变公众生活消费方式,就需要重新在个人、行为和环境之间建立新的互动关系,让三者之间互为协作从而有效达成公众消费生活行动的转变。为此,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中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创建了碳普惠机制推广应用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低碳型社会文化发展模式的概念。最后,报告提出了推动碳普惠机制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充分发挥政府在宣传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强调市场在碳普惠平台建设与推广方面的关键作用、推动碳普惠与碳交易等减排机制的交互融合、推动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以及推动统一的碳普惠方法学和区域应用场景开发等。总之,碳普惠机制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低碳学院将持续调查中国不同区域碳普惠机制推广现状,探寻我国碳普惠机制实施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为打造低碳型社会文化模式,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感谢合作伙伴和参与调研与报告撰写的小伙伴们的大力支持,也希望该报告对各位读者了解2023年度我国碳普惠机制的发展现状有所帮助。关键词:碳普惠机制;碳普惠试点区域;低碳生活与消费;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目录一、绪论.............................................................................................................................................1(一)调研背景.........................................................................................................................1(二)调研目的.........................................................................................................................2(三)调研思路.........................................................................................................................2二、碳普惠与个人碳交易.................................................................................................................3三、调研设计与实施情况.................................................................................................................4(一)调研区域与访谈对象选择.............................................................................................41.试点区域选择.................................................................................................................42.非试点区域选择.............................................................................................................43.访谈对象选择.................................................................................................................5(二)问卷设计与说明.............................................................................................................51.调研主题与设计框架.....................................................................................................52.设计原则.........................................................................................................................53.问卷评估与确定.............................................................................................................5(三)数据回收情况.................................................................................................................5四、碳普惠机制现状调研分析.........................................................................................................6(一)各省市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概要................................................................................61.试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发展概要.....................................................................................62.非试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83.各省市碳普惠机制宣传方式现状分析........................................................................9(二)基于碳普惠年度调研数据的对比分析......................................................................101.公众对碳普惠机制发展认知程度对比分析..............................................................102.居民践行低碳行为意愿对比分析..............................................................................12(三)碳普惠机制推行已久与推行尚短试点区域间差异分析..........................................12(四)试点区域城市间差异分析:以上海与武汉为例......................................................13五、基于济南市社区居民碳普惠宣讲活动的效果分析..............................................................13(一)调研对象基本信息状况...............................................................................................141.社区受访者性别比例与年龄分布情况......................................................................152.社区受访者职业分布情况...........................................................................................15(二)济南市公众碳普惠认知及参与意愿分析..................................................................161.受访者对“碳普惠”的认知程度较高......................................................................162.受访者碳普惠参与意愿显著提升..............................................................................16(三)碳普惠宣教活动效果对比分析...................................................................................17六、碳普惠机制推行中的问题与困境...........................................................................................18(一)公众对碳普惠缺少基本认知和认同..........................................................................19(二)碳普惠机制缺少激励低碳行为的长期有效设计......................................................19(三)减排行动的场景分散与平台覆盖不全......................................................................19(四)统一的碳减排核算标准仍然缺失..............................................................................19七、推动碳普惠机制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20(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碳普惠宣传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20(二)强调市场在碳普惠平台建设与推广方面的关键作用..............................................21(三)推动碳普惠、碳交易等减排机制的交互融合..........................................................21(四)推动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下的碳普惠平台链接通路..................................................21(五)推动全国统一的碳普惠方法学和区域应用场景开发..............................................22八、总结与未来展望.......................................................................................................................22参考文献...........................................................................................................................................24一、绪论(一)调研背景联合国环境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曾指出,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而我国作为目前全球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最大国家(2022年占全球29%),近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消费领域也成为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2012年以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8万亿元,年均增速为11%。预计2021年~203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约为5.3%,到2035年规模将达到135万亿元;2035年~205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约为3.5%,到2050年规模将达到340万亿元。随着我国消费水平持续增长,中国家庭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水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且由于家庭消费活动的自身特点,其减排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工业部门,因此消费端减污降碳面临巨大的挑战[1]。加快转变居民消费端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碳普惠机制,作为一种新兴的减排机制,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设立碳交易市场和碳配额制度,引入货币化的碳价概念,并将个人或组织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通过供需关系来减少人为碳排放。碳普惠制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旨在普及低碳知识,推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推广使用低碳产品、技术。碳交易普惠制不仅能提高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养成低碳健康的生活和消费习惯,还可以间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低碳转型升级和绿色消费行为的形成。在碳普惠机制下,每个人、每个家庭、甚至于每个企业的点滴行动都可以在碳市场中获得价值,激励全社会共同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权益、人人共享”。自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目标之后,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类政策之中陆续出现了面向公众积极推进碳普惠机制、构建碳普惠制度的相关内容,也有越来越多的省市和区域陆续推出碳普惠机制推行的促进措施和更多应用场景。截至2023年9月,全国已有21个省市将建立碳普惠机制作为重点工作,北京、深圳、上海、济南等已出台碳普惠机制的工作方案。2023年碳普惠更是首次出现在中央政策文件中——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可见,碳普惠机制已经成为我国推动消费侧和公众端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碳普惠机制的建设工作也已经从政府推动与社会呼吁上升到国家和地方生态保护的整体布局与具体实践。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法发〔2023〕5号)》所提出的:“提升公众对自身节能降碳行为的感知”,进而“鼓励企业、机构、个人建立碳账户、优先使用碳普惠减排量进行碳中和”,才能有效“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共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家园”。为此,2022年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下文简称“学院”)组织多所高校37名在校生形成全国碳普惠调研团队,以“碳普惠机制推行成熟度高”1和“高碳排放、人口密集度高”的选择原则选取山东、广州、北京、上海、杭州等重点区域,辅以非试点区域的对比调研,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开展广泛调查研究。共收集1160份有效问卷,走访了13个城市和区域。2023年开年之际,学院与合作伙伴机构联合发布了《碳普惠2022年调查报告——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碳普惠机制能否挑起大梁?》。调研发现,碳普惠机制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聚焦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新型减排机制,有利于促进公众转变消费理念,形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并在国内各试点区域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自发、政府与企业联合等多种推行机制。但作为一种新机制,碳普惠机制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且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差异较大。为了持续追踪了解碳普惠机制在全国应用的整体情况,持续观察居民消费端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特点与变化趋势,中国国际低碳学院开展年度碳普惠调研活动,并于2023年以碳普惠机制推行时间和碳普惠试点区域为标准选取山东省沿黄九市和广州、北京、上海、杭州、太原、武汉等试点城市,以“问卷调研+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开展第二年的调查研究。(二)调研目的本研究定期开展全国范围内碳普惠机制推行与应用情况调研,以动态持续观察碳普惠机制发展进程特点和我国公众在碳普惠机制推行过程中的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意愿及低碳行动的变化趋势。具体到本年度报告,调研目的包括:(1)了解本年度居民对碳普惠机制的认知程度、意愿程度及参与程度;(2)通过横向(时间)、纵向(各区域)的对比分析,探索2023年碳普惠机制在试点、非试点区域的应用趋势以及碳普惠应用过程中对公众认知、意愿和行动方面的影响;(3)通过在试点城市的社区开展公民低碳教育行动试验,探索有利于提升公众碳普惠认知和参与度的全民教育模式。(4)通过调研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碳普惠体系,建立健全区域碳普惠制度和管理规范,激励更多居民践行低碳行动,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最终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三)调研思路首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本年度拟调研的碳普惠试点城市区域,辅以非试点区域作对比,采取线上问卷、线下发放问卷和实地访谈等方式展开对居民碳普惠认知、参与意愿及采取行动的情况进行调研,同时对生态环境部门相关人员、碳交易机构、开发碳普惠APP的相关机构等开展实地访谈,以动态、全面掌握各地碳普惠机制的推行现状、实施效果、存在的挑战与不足等相关数据和信息。其次选取济南市多个社区的广大居民为试验对象,开展为期21天的全民低碳行动教育活动,以收集活动前后居民在意识、意愿和行动方面的信息数据。随后,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包括:本年度调研与2022年调研数据资料的对比分析、本年度试点与非试点区域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试验区域接受全民低碳行动教育前后的对比分析。最终,整合以上分析,形成对当前我国碳普惠机制应用现状中的特点、不足的系统梳理,并提出完善碳普惠机制的对策建议。2二、碳普惠与个人碳交易碳普惠机制是指通过财政支持、商业激励等方式对社会公众节能降碳等绿色行为产生的减碳量予以量化并以碳惠形式进行奖励的制度[2]。该机制的核心是通过将公众的低碳行为产生的减碳量转化为相应的碳积分,并提供平台助力公众建立的个人碳账户累积碳积分,从而换取商品或服务等方式,以促进全民减排行动,形成全社会减排的良好氛围和生活方式,进而转变政府治理和社会运转模式。我国碳普惠制试点区域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出台相关政策时,也对碳普惠制进行了界定,如广东省发改委(2015)就提出,碳普惠制是指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广州市发改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碳普惠制是指通过财政支持、商业激励等方式,对社会公众节能降碳等绿色行为产生的减碳量予以量化并以碳惠形式进行奖励的制度[3]。2023年各省市陆续出台了各类推动碳普惠机制应用的政策(表1)。碳普惠机制作为引导消费端节能降碳,推行绿色生活的有效手段,使居民建立起了个人碳账户,为实现个人碳交易提供了极大助力。个人碳交易,通常是指在年度碳预算总量目标内,按照相对公平原则将碳交易市场上的碳排放额度按年度初始分配给成年个体,建立个人信息账户和交易平台系统,并允许个人在碳交易市场上自由买卖碳排放指标[4]。当个体购买燃料或电力等能源时,同步记录对应的碳排放数据,当个人账户碳排放指标不足时,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场上从碳排放指标富余个体手中购买,并在碳交易市场完成指标出让和购进信息登记及个人信息的更新。碳排放指标交易价格由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指标供需情况来决定。总体而言,关于居民参与低碳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碳普惠机制的实践过程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较少[5],尽管2023年由不同机构发布的相关调研报告开始陆续出现,但该领域需要持续观察与研究。毕竟作为初期阶段,碳普惠从制度设计、推广模式、应用场景、公民认知等各方面势必会不断发展变化,无法用静态和过去的观察对当下与未来提供全面的分析与预测。因此,本调查研究侧重居民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了解居民的低碳认知、碳普惠认知和态度、碳普惠行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碳普惠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表1.2023年各省市碳普惠政策推行情况概览表发布时间发布单位文件名称主要内容或涉及范畴2023年1月31号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广州市碳普惠自愿减排碳普惠方法学及减排量申报实施办法》管理,规范自愿减排量抵消碳排放的要求《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红树林碳汇方法学法学(2023年版)》2023年4月4号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河北省住宅建筑居住节规定居民住宅建筑中产生二2023年8月25号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能碳普惠降碳产品方法氧化碳减排量的核算流程与学》方法2023年9月20号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减污降碳协同增完善“碳普惠”等公众参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效实施方案》机制;推进绿色低碳出行3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碳普惠方法学、项目、场景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2023年9月25号员会(试行)》及减排量管理2023年1月12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制度2023年7月11号上海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1月16号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工作方案》标准和方法学、核证减排量2023年2月20号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3年4月4号消纳2023年8月18号青岛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7月20号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岛市碳普惠体系建设碳普惠方法学、项目及场景2023年9月28号天津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11月29号海南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工作方案》建设2023年12月25号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12月22号武汉市人民政府《天津市碳普惠体系建设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碳普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方案》惠制度框架设计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碳普惠方法学、场景管理及衢州市人民市政府(试行)》减排量交易与管理抚州市生态环境局《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碳普惠管理体系、平台体系江西省人民政府实施方案》及产品开发体系构建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武汉市碳普惠管理办法碳普惠方法学、场景管理及(试行)》减排量交易与管理《安徽省碳普惠体系建设碳普惠管理体系、平台体系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及产品开发体系构建《衢州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林业碳汇推行方案2025年)》《抚州市碳普惠管理办法碳普惠方法学、低碳场景及(试行)》减排量交易与管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机完善制度体系、开展减排量构碳普惠机制推广工作的核算消纳、低碳场景通知》《山西省减污降碳协同增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效实施方案》三、调研设计与实施情况(一)调研区域与访谈对象选择1.试点区域选择根据推行时间长短,本研究将我国碳普惠试点城市分为两大类,即较早推行与近一年刚刚推行的试点城市,并分别从中选取了济南市、广州市、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四个代表性试点城市和太原市、武汉市两个新试点城市。2.非试点区域选择非试点区域的选取,则是结合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高度和调研团队便利性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山东省沿黄河流域九市区(除济南以4外,其它八市区均为非试点区域)。各城市的碳普惠机制建设尚未建立,或仍处于政策制定层面。选取山东省沿黄流域非试点区域城市(荷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滨州、淄博、东营在内的八个市区)作为调研对象,可以有效了解山东省非试点区域城市碳普惠推行现状和居民的认知度与参与意愿,进而根据试点城市的调研总结归纳出的经验做法为非试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建设提供参考。3.访谈对象选择为了更有效的分析消费侧居民对碳普惠的认知、意愿和行动,并对当下碳普惠试点区域的推行情况有综合把握,在试点区域开展实地调研或线上访谈的机构主要包括: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广东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广州碳排放交易所(广州)、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相关地区碳普惠平台设计方。其中济南、广州、上海三地的调研机构是持续调研机构,武汉调研机构为本年度新增调研机构。(二)问卷设计与说明1.调研主题与设计框架项目调研主题为“双碳”目标下基于消费侧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的调查研究,根据主题确定调研范围,同时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确定问卷设计思路和整体框架。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和碳普惠相关调查两部分,其中,碳普惠调查部分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认知、低碳行为认知和行动意愿、碳普惠认知和态度、碳普惠行动意愿、政策激励设计。2.设计原则题目设计遵循目标性、适当性、一致性原则。首先,明确调研目标。目的明确是问卷设计的基础,本设计问卷主要围绕消费侧的居民从理念、认识、意愿到行动方面开展调研。其次,题项设计适合广大居民理解,题项选择简单容易,设计题目数量适度。经测试,本调研问卷填写时间不超过5分钟。最后,遵循语句理解一致性原则,即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双方对问卷题目语句的理解一致,同时保持与上一年调查问卷的问题主干一致,以确保进行对比分析。3.问卷评估与确定完成调查问卷初稿之后,进行试发放填写和评估,主要考虑问卷是否过长,题目是否涵盖所需信息,题目设计是否合理等方面,提出问题后进行修改,最终确定调查问卷终稿。(三)数据回收情况本次调研问卷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就调研区域内居民的问卷调研。通过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太原、山东、广州等地的线上线下问卷调研,共收集并整理出577份有效问卷(剔除掉填写时间少于100秒和作答无效问卷)。表2显示了本次调研对象在性别、年龄、学历、行业等基本信息方面的分布情况。第二类问卷是针对济南市在2023年开展的碳普惠社区宣讲活动前调和后调开展的设计,总共收集有效问卷2175份,为宣教活动在碳普惠方面的作用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5主类别表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人数占比性别细分类别31554.6年龄26245.4学历女478.1男35661.7行业18岁以下8614.918-30549.431-40132.341-50213.651-605910.2360以上小学及以下13222.9初中、高中(包括普通高中、中专、职高、技校)35461.4大学本科、大专325.5研究生(包含硕士、博士研究生)26946.6学生23退休人员324教育、培训、科研、院校5.521金融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3.623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包含:国4家机关、机构、妇联等群众团体、村委会等27244.7基层)14.1卫生行业(医院、卫生院等)590.2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中介、物业管理等)8210.2314.2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其他行业四、碳普惠机制现状调研分析(一)各省市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概要1.试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发展概要(1)济南市碳普惠发展概要2023年1月12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与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实施《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思路,聚焦4大关键环节,部署11项重点任务,旨在通过碳普惠体系建设,建立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打造山东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新亮点。济南作为山东省五大碳普惠机制试点城市之一,其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最早,因而取得的推广成果也较为显著。早在2018年,济南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济南市低碳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中首次提出6要开展碳普惠试点工作的规划;2021年,济南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就联合当地企业打造了济南全民低碳碳普惠平台。该平台通过建立个人、家庭碳账户,展示低碳行为数据,打通碳积分与生活消费领域兑换壁垒。在济南市开展的包括全国低碳日在内的各类大型低碳活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通过开展全民宣传教育得以推广。2023年7月山东省首个碳普惠平台——“碳惠山东”在济南正式启动上线,平台首批9大碳普惠应用场景平台初步建设完成,包括个人碳账户、绿色步行、绿色公交、学点碳事、碳惠商城、碳惠小屋、大型活动“碳中和”等。(2)广州市碳普惠发展概要目前,广东省已经形成两种碳普惠参与机制。一是建立碳普惠平台,通过量化节水节电、绿色出行、旧衣回收等低碳行为减排量转化成碳积分,居民可凭借碳积分兑换商品优惠、参与公益活动等。二是对森林碳汇等产生的减排量进行科学核算,转化为碳普惠核证资源减排量(PHCER),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市场交易,成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补充机制。截至2023年6月30日,广东碳市场PHCER累计成交量538.50万吨,成交金额1.245亿元;累计备案签发碳普惠项目184个,签发PHCER194.83万吨。在此基础上,广州市早在2019年打造了碳普惠平台,并于2023年1月发布了《广州市碳普惠自愿减排实施办法》,提出广州市碳普惠方法学、减排量的申报和备案、规范使用自愿减排量抵消碳排放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同年11月,广州碳普惠自愿减排注册登记平台正式上线。(3)杭州市碳普惠发展概要2022年4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着手建立居民个人碳账户、碳积分制度,全市上下创新碳普惠机制,引导群众自觉自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2023年发布的《杭州市碳达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中进一步提出实施“碳普惠”体系建设工程。而从平台建设来看,和其他部分试点省会城市相同,杭州市的碳普惠主要依托省级碳普惠平台,即“浙江碳普惠”来全面推行。该平台是国内首个省级碳普惠应用平台。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该平台用户数已突破132万,成为全国用户数最多、用户活跃度最高的省级碳普惠平台。(4)北京市碳普惠发展概要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作为全国首个正式实施的一体化出行碳普惠平台,自2020年9月至今已累计用户超3000万人,其中参与环保出行碳普惠活动的用户突破百万人。截至2023年9月20日,平台日均服务绿色出行450万人次,累计碳减排量50余万吨,用户规模全国领先。2023年平台还启动了MaaS2.0建设,升级以碳为核心的多维激励,进一步增强绿色出行的转化率。2022年8月10日,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主板,北京市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正式上线,该平台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分为绿享生活、绿动京城绿碳积分、绿游山水、绿助光盘、绿畅出行、绿色金融、绿唤未来八个板块,参与企业众多,市民通过扫码注册建立自己的个人碳账本,每个市民的节能减排行为,例如绿色骑行,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绿色寄7递,购买高能效环保家电等绿色行为,都将被数字化记录到碳账本中,并获得相应的个人积分激励。个人积分可在平台兑换多种奖励,如地铁卡、骑行卡、停车券及其他绿色消费券等。(5)上海市碳普惠发展概要2022年11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8部门发布《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等。2023年1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上海市碳普惠体系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碳普惠方法学、减排项目备案及场景建设、减排量及碳积分、减排量交易、减排量及碳积分消纳等管理办法。2023年7月12日,上海市首个区级碳普惠平台——黄埔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其以“绿色惠民”为宗旨,通过建立低碳行为的正向激励机制,推动“践行低碳行为、获得减碳积分、积分兑换权益”形成闭环,引导市民参与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生活。该平台创造了全国首个搭载“虚拟电厂”功能的碳普惠平台,全市首个将碳普惠和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结合的平台,全市首个将碳普惠和信用体系结合的平台。黄浦碳普惠平台专门建立低碳商城,用户可凭参与低碳行为获得的减碳积分在黄浦指定的商场、超市、书店、药店等线下场所商场的会员中心和收银台处兑换环保购物袋。(6)武汉市碳普惠发展概要2023年4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结构完善、科学规范、特色突出的碳普惠制度体系,探索形成10个以上碳普惠方法学和碳减排场景评价规范,开发构建50个以上重点领域碳减排项目和场景。同年6月2日,武汉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个人、家庭和企业减排量的融合汇总,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碳决策、碳研究、碳管理、碳履约、碳减排、碳普惠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武碳江湖”小程序作为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式上线。居民进入“武碳江湖”微信小程序,便可登录个人低碳生活平台,参与公交、地铁、新能源车出行或骑行、自备购物袋等低碳活动,便可获取相应的“减排量”,累计的“减排量”则可在低碳商场中换取商业代金券、实物商品或骑行卡等丰富礼品。(7)太原市碳普惠发展概要2023年4月,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山西省深化低碳试点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鼓励开展碳普惠试点建设,开发建设涵盖交通、购物、餐饮、节能、旅游等居民生活各个领域低碳行为的数据收集和碳普惠推广平台。同年4月18日,太原市首个碳普惠平台——“龙城碳惠”小程序正式上线运行。2.非试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本次调研的非试点区域选取了山东省沿黄流域包括荷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滨州,淄博,东营在内的八个市区,目前除东营外,其余城市大部分仍然处于积极推动建设碳普惠机制的阶段。82023年7月10日,在东营市节能宣传周低碳日启动仪式上,举行了“黄河三角洲碳普惠”平台启动仪式。该平台根据国家碳普惠相关政策,开发包括生态固碳、绿色未来、低碳办公、认购碳汇等功能模块,对政府机关、企业组织以及公众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并可以在平台内部完成价值兑现。2023年7月8日,菏泽市人民政府发布《菏泽市积极发展碳金融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方案指出要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围绕“衣食住行用”等日常行为,积极开发碳金融服务和创新产品;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和多层次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消纳渠道,将个人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助力垃圾分类等绿色低碳活动碳减排信息纳入碳账户,形成可兑换的碳积分、授信优惠、差异化保险费率及增值服务等。2023年3月8日聊城市生态环境局发布《聊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惠企促发展20条”工作措施》,提出推动重点领域降碳增效。严格落实《山东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配套制定具体落实措施。2023年年底前,搭建市级碳普惠平台,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和多层次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消纳渠道。2023年全国低碳日之际山东省推出的省级碳普惠平台,对于整合省内各市区碳普惠资源和平台将起到积极的作用。3.各省市碳普惠机制宣传方式现状分析通过对调研区域的问卷调查发现,网络(含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电视是居民了解碳普惠机制的主要渠道,平面广告、社区宣传、线下活动则是居民了解碳普惠的次要渠道(图1)。较2022年调查结果相比,次要渠道的宣传所占比重有明显提升,这说明近一年来,各省地方单位和组织都在积极增强碳普惠机制的宣传渠道,大力开展线下活动、平面广告等线下方式的宣传渠道。而通过学校教育、亲友等渠道了解碳普惠机制的人较少,可见学校在关于碳普惠方面的宣传教育方面有待增强。另外建议加大线上宣传,毕竟以年轻人为主的未来社会建设者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并组织活动。线下活动,这应该有针对性的在大中小学开展碳普惠宣传教育、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宣传并结合具体实践将碳普惠从理解和认同直接转向行动。图1.公众了解碳普惠机制的主要渠道9在宣传方式偏好方面(图2),大部分被调研者希望通过政府号召鼓励和名人代言宣传的方式来推广碳普惠机制,他们认为这两种方式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泛。其次,社区宣传也是受被调研者认可的宣传方式,其它则倾向于线上宣传渠道。这为上述提出线上线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的建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最后,“部分用户自愿参加再推广”与“部分城市先试点再推广”本质上是先局部后整体的思想,这与我国当前在北京、上海、山东、广州、杭州等地开展的大规模试点政策较为匹配。与2022年相比,今年被调研对象选择政府带头使用碳普惠平台的宣传方式的明显减少,原因可能在于碳普惠机制随着推广普及,各试点区域基本都已推出不少碳普惠平台和小程序,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用户量基础,居民起初对该类平台上的功能和奖励机制所存在的顾虑和疑虑如今也已经逐渐消除,因此不需要再让政府带头使用以降低居民的疑虑。图2.公众对碳普惠机制宣传教育方式的偏好(二)基于碳普惠年度调研数据的对比分析1.公众对碳普惠机制发展认知程度对比分析(1)消费端认知度提升明显,但仍有上升空间图3显示的是2022、2023年度调研中公众对碳普惠的了解程度。其中,2022年有30.2%的被访者从未听说过碳普惠,有33.3%听说过但不太了解,两者共占比例63.5%。而2023年这两组人群占比分别落至16%和19%,共占比落至35%。尽管两次调研的问卷基数不同,但从比例上也能反映出随着国家及试点区域对碳普惠机制的推广宣传力度的加深,公众对碳普惠的认知程度显著提升。在了解哪些碳普惠平台的调查中发现,公众使用蚂蚁森林的最多(图4),原因可能在于该平台依托阿里旗下的支付宝,与淘宝购物绑定,在大规模用户基数的基础上应用起来较为便利与直接。其次,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碳普惠平台,公众对本地碳普惠平台更为了解。10图3.公众对碳普惠了解情况统计图(2022年、2023年)图4.公众对碳普惠平台了解情况统计图(2)平台用户活跃度较低图5所示,2022年有24.4%的被调研者从未使用过碳普惠平台,2023年该比例下降为17%,且9%虽然已经应用过但几乎不使用。与此同时,经常使用和总是使用碳普惠平台的人数占比2023年比2022年有显著提升。尽管如此,本年度调查中还是有45%的人极少或很少,甚至从未使用过碳普惠平台。这说明碳普惠机制还是没有真正深入到公众生活中去,尚未达成“全民低碳”的目标,而面对步步紧逼的“双碳”目标与越来越多的消费端碳排放,如何提高碳普惠平台用户活跃度,如何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促进居民长期持续采取绿色低碳行为,积极主动参与碳普惠平台值得进一步探讨。11图5.公众使用碳普惠平台频率统计图(2022年、2023年)2.居民践行低碳行为意愿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前后两年居民低碳行为的变化趋势发现(表3),2023年试点区域公众低碳行为意愿略高于2022年。一方面,这说明随着碳普惠机制的推广宣传逐渐渗透到居民的意识形态当中,确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高居民践行低碳行为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种提升并不显著,仅仅通过宣传方式来进行碳普惠机制知识普及,无法显著激励居民践低碳行为意愿。还值得注意的是,当意愿转化成行为的可能性较低时,也可能会影响行为意愿的形成和强度。表3.2022年、2023年公众低碳行为维度描述统计图试点区域描述统计个案数平均值标准差低碳行为意愿(2023年)5773.66590.7139低碳行为意愿(2022年)10223.46770.73685(三)碳普惠机制推行已久与推行尚短试点区域间差异分析通过对碳普惠机制推行已久与刚开始推行的试点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位于推行已久区域的公众在认知与行为意愿方面都较高,尤其是在参与意愿方面最为显著(表4)。这也符合政策推行时间长短与公众认知水平高低之间的一般关系。当然,由于居民了解渠道受限,推行已久试点区域的碳普惠理念认知也只是略高于推行尚短试点区域。相信通过政府有针对性的增强宣传力度,碳普惠机制试点区域的群众基础会进一步扩大。表4.碳普惠理念认知、参与意愿及低碳行为描述统计图推行已久试点区域描述统计推行尚短试点区域描述统计个案数平均值标准差个案数平均值标准差碳普惠理3203.44330.9874碳普惠理2423.13140.7413念认知念认知碳普惠参3204.19430.6861碳普惠参2423.58870.6772与意愿与意愿低碳行为3203.83630.6803低碳行为2423.13140.7730有效个案--有效个案242--320数(成列)数(成列)12(四)试点区域城市间差异分析:以上海与武汉为例为了研究试点区域因碳普惠时间长短不一而存在的差异,本文分别选取了上海和武汉作为碳普惠机制推行时间较长和新推行城市代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与武汉相比,上海作为推行已久的代表性试点城市,公众的碳普惠理念认知和行为参与意愿方面都普遍显著高于武汉(表5)。进一步探讨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受访者在碳普惠理念认知和碳普惠参与意愿是否对采取低碳行为产生影响时发现,尽管统计分析中的拟合系数武汉高于上海(表6),但都不超过0.5,说明公众碳普惠理念认知和参与意愿强弱和是否采取低碳行动的相关性都不高。可能的原因是当下碳普惠认知和参与意愿并不能直接转换成低碳生活与消费行动。表5.试点城市上海与武汉碳普惠理念认知、参与意愿及低碳行为描述统计表碳普惠理念上海标准差碳普惠理念武汉标准差认知平均值0.7535认知平均值1.05084.00163.1773碳普惠参与0.2313碳普惠参与0.9045意愿4.17930.8425意愿3.49060.92784.04183.4123低碳行为低碳行为碳普惠理念认知表6.回归系数表武汉碳普惠参与意愿0.343上海0.396常量0.4920.941R2-0.1760.4502.8100.195五、基于济南市社区居民碳普惠宣讲活动的效果分析通过前文所述,可知各种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方式是各地公众了解碳普惠的有效途径,但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到底如何对公众的碳普惠认知、参与意愿和行为产生影响、产生多大影响等问题还有待考证。因此本年度团队成员通过全程参与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宣教中心在济南市不同社区开展的碳普惠宣教活动并开展调研的方式,分析本次持续21天的宣教活动前与活动后居民在认知、参与意愿和行为等维度上的具体变化。该活动名为“低碳教育百千万—济南蒲公英行动”,旨在21天时间内,在济南市百个社区建立低碳公约,推选千个具有代表性的低碳家庭,发展万名社区低碳志愿者,进而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气候变化、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传播低碳节能生活理念,掀起低碳行动热潮。活动开展方式为线上碳普惠平台活动+线下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教育基地、进集市的综合方式。13活动期间,通过线上“全民低碳”小程序,共有101家社区在低碳教育百千万济南蒲公英行动活动专区注册,推选出低碳家庭1000余家,动员环保志愿者12000余人,累计签到44675次,上传绿色生态、低碳生活图片12569张、视频2821个,无废课堂学习64625次,“十年环保”视频播放量达22840次,总点赞量近100万次,人均点赞量148次,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图6为小程序上蒲公英活动主题页截图)。线下21天内累计举办19场次地面活动,活动涵盖高新区凤凰国际社区、舜宁社区、中垠雅苑社区、黄金时代社区、平阴县翠屏社区、天桥区朝阳社区、市中区兴润社区等7个社区;山东财经大学、平阴县和山小学5.1班,5.2班、济南回民中学、历城区实验小学、港沟中心小学、高新区东城逸家小学、槐荫区康城小学等7所大中小学;小鸭集团、绿能公司等2家公司;济南黄河生态文明环境教育基地、平阴玫瑰湖国家湿地公园2个环境教育基地,以及章丘刁镇农村大集1个市集。直接参与人数超1000人。图6.“全民低碳”小程序上“济南蒲公英行动”主题页面(一)调研对象基本信息状况为了便于分析本次宣教活动的效果,中国国际低碳学院受委托设计了活动开始前公众调研问卷和活动结束后公众调研问卷。其中,线上部分整合到“全民低碳”小程序活动主题页内,方便线上参与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为了激励更多公众参与,用截止时间兑换碳币的方式开展。线下部分则由志愿者带着纸质问卷在活动期间与参与者进行交流获取。通过问卷收集整理,最终共获得2175份有效问卷。因为是随机发放问卷并由社区居民自愿填写,前调和后调问卷收集总量不尽一致,其中,前调有效问卷1502份,后调有效问卷673份。以下是对调查问卷样本基本信息的具体分析。141.社区受访者性别比例与年龄分布情况图7.社区受访者年龄比例情况概率统计图本次前调问卷受访者中,女性占比57%,男性占比43%,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而后调问卷受访者中,女性占比为60.9%,较高于前调女性受访者占比。年龄分布上,可以看出两次调查中,年龄在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占比都比较小,而18岁-25岁,26-40岁,41-60岁的居民占比较为均匀。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济南市各年龄阶段市民对低碳理念的认知状况。2.社区受访者职业分布情况图8.宣教活动前后受访者职业分布情况统计图15本次问卷受访者职业分布涉及行业较多,包括学生、退休人员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人员等(图8)。尽管不同职业的受访人数差异较大,但覆盖广泛,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不同行业受访者在低碳及碳普惠等方面的认知、意愿、行为方面的差异。(二)济南市公众碳普惠认知及参与意愿分析1.受访者对“碳普惠”的认知程度较高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在经过长达21天的低碳宣传教育后,对碳普惠了解程度较高的公众占比出现显著提升,这反映出本次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居民的碳普惠认知水平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如图9所示,活动开始之前,只有42%的居民完全或比较了解碳普惠,有28%的居民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经过开展宣讲活动后,有84%的居民完全或比较了解,仅有3%的居民不太了解,而完全不了解占比为0%。由此可见,本次21天的宣教活动有效提升了公众对碳普惠的认识程度。图9.济南市居民对碳普惠了解程度统计图2.受访者碳普惠参与意愿显著提升通过对比调研发现,受访者在参与21天宣教活动之后,对低碳生活和参与碳普惠活动的意愿更加强烈。如图10、图11、图12所示,在活动开展前,整体参与意愿就较高,活动开展后,就“低碳意识已经渗透到我的日常生活”“气候变化与我的日常生活有关系”“我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行为”三个问题的回复中,持“完全同意”态度的受访者显著增加,且均达到了70%以上,甚至在第三个问题的回复中超过80%。可见,此次持续的宣教活动对于提升公众低碳行动的意愿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16图10.济南市居民对“低碳意识已经渗透到我的日常生活”态度情况概率统计图图11.济南市居民对“气候变化与我的日常生活有关系”态度情况概率统计图图12.济南市居民对“我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行为”态度情况概率统计图(三)碳普惠宣教活动效果对比分析通过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报告将从3个维度分析本次宣教活动对公众的影响——碳普惠理念认知、碳普惠参与意愿、和践行低碳行为。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发现,可得到表7和表8。17表7.碳普惠理念认知、参与意愿及低碳行为描述统计(活动前)个案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碳普惠理念认知1502153.390.986碳普惠参与意愿1502154.450.645践行低碳行为1502154.110.625表8.碳普惠理念认知、参与意愿及低碳行为描述统计(活动后)个案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碳普惠理念认知673154.270.723碳普惠参与意愿673154.710.529践行低碳行为673254.340.605本次宣教行动线上部分的满意率达92.72%,线下部分的满意率达94.36%。总体说明本次为期21天的宣教活动对于普及低碳知识、提升低碳意愿、助力低碳行为养成、了解碳普惠并应用碳普惠平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分析表明:(1)后问卷中的量表部分各维度平均值均大于前问卷中的对应维度平均值,且标准差较前问卷有所减小,说明通过本次宣教活动,受访者的碳普惠理念认知和碳普惠参与意愿以及低碳行为均有所提升。(2)其中,碳普惠理念认知平均值由3.39变化为4.27,变化程度最大,其次是碳普惠参与意愿。宣教活动开展前受访者就有较强烈的碳普惠参与意愿,参与活动后该维度的数值最高,从4.45达到4.71,最接近最大值5。可见宣教活动有效将认知和意愿链接起来,通过让公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普及,进一步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意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践行低碳行为的描述统计只微弱提升了0.23。通过活动总结发现,能达到此效果,和本次宣教活动政府主导、组织严密、准备充分、行动力强等因素是分不开的。活动开展前,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宣教中心牵头,各分局教育负责人、相关承办、支持单位参加,成立了低碳百千万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线下会议,落实部署工作;活动中,精心设计宣教社区并积极推广,制作“低碳百千万物料包”等宣传和活动材料,设计并发放了济南市低碳地图、垃圾分类和21天低碳知识贴宣传单、社区低碳公约模板等,让线下宣教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互动性强、生动有趣。而“全民低碳”小程序也在养成公众低碳生活与出行方式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总之,本次21天宣教活动最容易提升的就是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碳普惠的知识水平,进而强化参与意愿,但要想从认知和意愿转化成真正的低碳生活行动,仍有一些阻碍和问题有待解决。这将在接下里的章节里要重点分析。六、碳普惠机制推行中的问题与困境结合各地问卷调查和对公众、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碳普惠机制负责人和管理者的线上线下访谈,发现在碳普惠机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主要包括以18下几个方面,且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困难在2022年就已经存在,只有公众认知水平随着碳普惠机制的推广在2023年逐渐得到一定提升。(一)公众对碳普惠缺少基本认知和认同由于碳普惠全民教育行动在不同区域推广程度不同,且整体宣教处于广泛而不深入的阶段,导致公众对碳普惠机制的理解仍旧不足,低碳行动意愿和具体行动频率有待增强。一部分受访者对于碳减排的重要性和碳普惠机制的具体作用仍然存在疑问,这种认知上的模糊、不确定甚至怀疑态度阻碍了他们参与碳普惠相关活动,进而形成低碳生活方式的热情。此外,尽管消费者日益开始关注生活消费中的碳减排,但在实际采取措施时,会因为绿色低碳溢价等原因更倾向于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二)碳普惠机制缺少激励低碳行为的长期有效设计在碳普惠机制的推广和实施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缺乏足够有效且长期的激励措施和手段来鼓励居民选择新型低碳生活方式。除了部分公众因为缺乏对个人行为影响的深刻理解而不愿意改变既有生活方式,或在消费型社会日渐兴盛之际,有刻意回避自己购买行为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即便是当下对碳普惠表现出参与意愿高的公众,也会因为激励措施不够长效而难以持续坚持采取低碳行为。目前碳普惠机制主要基于数字化的碳普惠平台对公众的衣食住行中的低碳行动进行量化积分,转化成奖品或商品优惠等方式进行激励。这一过程很难成为消费者的刚需行动,多数是伴随着区域政府或平台所属组织开展某类宣传活动时出现较高活跃用户量。一旦活动结束,活跃用户即转为“僵尸”用户。总之,单一的依赖奖励或兑换礼品很难形成长期有效的行为导向。(三)减排行动的场景分散与平台覆盖不全碳普惠机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呈现出高度的分散性,从工业到建筑,再到交通出行、能源消费、垃圾回收再利用等多个领域,这种分散性给碳减排的统一推进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现有的碳普惠平台在场景覆盖上存在割裂,不同平台往往只关注特定的领域或群体,导致碳减排努力的不连贯性,影响了碳普惠机制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在2023年的调研中发现,许多省份存在省级、市级不同级别分别在积极推进碳普惠平台建设,而在场景、规则、流程、计算方式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采用的平台提供商也不相同,这必然会导致省市两级在碳普惠推行一致性方面短期内得不到有效协同,还可能会对公共资源造成浪费。(四)统一的碳减排核算标准仍然缺失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一些试点地区,碳减排核算面临着标准不统一和方法缺失的问题。不同地区和机构采用的标准和方法差异导致了碳减排数据的不一致性,这不仅给碳减排的评估和监控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碳减排成果的比较和总结,制约了碳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这些挑战和困难凸显了碳普惠机制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确保碳普惠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且这种挑战在非试点区域更加显著。本次调研中非试点区域主要选取了山东沿黄市区,尽管山东省沿黄流域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难发现,由于以上四19个问题较为突出,导致山东省沿黄流域市区在碳普惠机制推广效果方面尚无法满足当下国家战略定位的需求。七、推动碳普惠机制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社会认知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简称SLT)认为,人类活动是由个体行为、个体认知以及其所处的环境三种要素交互作用决定的[6]。因此,要想转变公众生活消费方式,就需要重新在个人、行为和环境之间建立新的互动关系,让三者之间互为协作从而有效达成公众消费生活行动的转变。图11是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中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提出的碳普惠机制推广应用理论框架。由图可见,若从最基本的知识层面上升至社会文化模式层面,即形成新的关注碳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与社会秩序关系的新图像[7],需要至少经历经五个阶段的逐步提升和三元交互过程。本文认为,低碳型社会文化模式是碳普惠机制推广所要达成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强调的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推动形成一种全民参与、全方位的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在低碳型社会文化模式中,公众对于节能减排的认识和参与度逐渐提高,低碳生活方式变得普遍,如使用公共交通、减少能源消耗、回收利用等。同时,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形成合作,共同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大绿色能源的使用,实现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图12.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碳普惠机制普及应用理论框架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推动我国碳普惠机制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碳普惠宣传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在公众宣传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联合公益组织、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采取长期、深入、线上线下多元渗透的宣教方式,系统打造全民低碳教育环境,提升公众低碳生活和消费意识。在济南为期21天的低碳蒲公英行动宣教活动检验了政府主导的公众宣教模式在快速、广泛推动公众碳普惠认知和意愿提升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在碳普惠初期推广阶段,边际效应最佳。例如20通过表彰低碳个人和家庭,推广地方优秀实践做法,利用新媒体传播力量进行科学宣讲,举办大型碳减排公益活动、竞赛等,都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的趣味性和实际效益,形成全社会参与碳减排的良好氛围。(二)强调市场在碳普惠平台建设与推广方面的关键作用进一步突出市场在碳普惠平台建设与推广方面的关键作用,开发亲民便捷的碳普惠平台,有效促进公众低碳生活意愿向低碳行为转变。虽然政府在宣教方面能够起到较为有效的作用,但在碳普惠机制推广应用方面不能过度依赖政府。前文调查研究已经发现,不论是在碳普惠试点还是非试点城市,无论是较早开展还是近期开展碳普惠的试点城市,从认知和意愿转向具体实践都存在一定障碍。这其中关键原因在于目前推广的碳普惠机制绝大部分不具备持续性,没有强烈且稳定的市场供需关系,也就是市场尚未成为建设和推广碳普惠平台的关键力量,进而造成很多参与碳普惠活动的公众都只是奔着某次公益项目而参与其中。一旦项目结束,平台用户活跃度就会快速降低。在本年度的调研中,团队持续观察了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企联合推动型的碳普惠平台,发现企业主导型碳普惠平台更能长期保障用户活跃度。比如由碳阻迹最新推出的“低碳英雄”购物小程序。与其他网上购物平台不同,消费者可以在“低碳英雄”商品详情页看到每一个商品的碳数据,包括单位产品减碳量数据、碳排量数据、碳中和数据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产品的减碳行动。商品种类不断扩充,时尚单品和普通日常品均都已上架,满足不同购买需求和年龄段的消费者。消费者还可以在每一笔购物中获得碳积分,并在下一笔购物中获得相应价格的消减,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购物循环,满足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的价值需要的同时,吸引更多公众以轻松便利的方式将低碳消费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未来,应该鼓励更多的商业化尝试,通过切实满足或引领市场需求的方式来带动广大消费者的绿色低碳生活转型。(三)推动碳普惠、碳交易等减排机制的交互融合要认识到碳普惠和碳交易等减排机制的互补关系,进而推动探索碳普惠、碳交易、碳金融等减排机制的多元融合。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可以为碳普惠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参考,例如,通过碳市场获利的企业可以投资于碳普惠项目,推广低碳技术和生活方式。尝试发展多层次的碳市场,不仅有大型企业参与的国家级市场,也有面向公众和小微企业的地方或区域性碳市场。发展绿色金融和碳金融,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经济激励,有效促进碳普惠项目的发展,有效激励个人和家庭的碳减排行为。除了碳积分和碳交易机制的应用外,还可以为实行家庭太阳能发电、节能改造等个人和家庭低碳行为提供碳信贷,设立投资于各类碳减排项目,包括家庭和社区级的碳减排项目,如绿色出行、节能设备更新等的碳基金等。(四)推动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下的碳普惠平台链接通路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发布了碳普惠实施计划和建设方案,并陆续出台了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但还有很多地区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建议和管理办法,未来要在国家“1+N”政策框架下根据区域发展阶段和需要完善碳普惠相关政策、方案和办法,并真正有效的落实省域和市区之间上下联动关系,避免公共资源的重21复与浪费。建议全国范围整合社会资源,减少不必要不活跃的区域性碳普惠平台,整合为统一大平台下的区域入口即可,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公众分散在各个平台上的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无法打通融合、汇总的问题,努力实现各类功能和面向对象的碳普惠平台的链接通路和互认互通。(五)推动全国统一的碳普惠方法学和区域应用场景开发碳普惠机制有效推广的核心在于为各种生活消费场景下的行为进行碳排放的科学测算,从而以碳排数据为基础进行个人减排交易或兑换服务。因此,碳普惠方法学的科学设计和推广至关重要。建议从方法学地方标准逐步过渡形成国家标准,并能及国际标准有效对接。由政府主导支持社团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形成合力,出台适用性高的碳普惠领域国家标准,探索和国际上的VCS标准、黄金标准等对接,以指导碳普惠平台的建设,确保不同参与主体的相同绿色行为得到科学的减排量计算,保障碳减排量核算的公信力和公平性。但在地方应用场景开发方面要充分放权,鼓励区域和地方根据现实情况开发符合区域的碳普惠应用场景。通过以上做法,切实将碳普惠机制融会贯通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去,并最终通过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提升个人意识、改变个人行为三元互动,最终实现低碳型社会文化模式。到那时,碳普惠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普而惠之的目标。八、总结与未来展望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山东、广州、杭州、武汉和太原等重点区域的调研,发现碳普惠机制的推广应用比2022年取得了很大进步。公众对于碳普惠机制的认知和参与意愿正在逐渐提升,特别是在碳普惠机制试点城市中,公众的低碳行为意愿和对碳普惠态度更为积极。这为非试点区域推广碳普惠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和预期效果。调研也发现,碳普惠机制在宣传、应用、覆盖场景和个人减排量核算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各地碳普惠平台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但缺少平台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公众持续低碳生活的运行模式。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碳普惠机制的效果和影响力,也体现了我国在消费端推动碳减排道路上面临一定的挑战。面对现有挑战,未来的碳普惠机制需要更加注重多方面的融合与创新,让政府、市场分别发挥各自职能。其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和顶层设计,明确碳减排目标和路径,同时,加大投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碳减排量核算的精确性问题。市场机制的创新,如碳普惠与碳市场的互通发展,碳金融对碳普惠项目的支持与推进,也将对碳普惠机制的有效推广起到积极作用。本次调研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仍存在以下不足:本次调研工作只调研了部分试点区域,并不涉及全部碳普惠试点城市;在各地开展调研中由于部分地区调研人员不足的原因获取的问卷数量和质量与其他区域有一定差异,导致很难做出更加详细的区域间的数据比较分析;对公众开展调研过程中,部分问卷是本着便利性而不是随机性原则在线上发放朋友圈等方式获取。尽管问卷结果信度效度比较理想,但线上调研结果的局限性依然无法完全避免。22从持续两年的调研与观察来看,碳普惠机制仍处于初期阶段,呈现“各方参与,百花齐放”的阶段性局面,统一性、规范性、持续性还有待完善。但作为一种专注于消费侧的创新型减排机制,碳普惠机制也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公众,提供给公众选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未来,团队将持续调研,并优化调整调研范围,紧跟时代步伐,探寻我国碳普惠机制实施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碳普惠机制的实施效果,为最终打造低碳型社会文化模式,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23参考文献:[1]曾红鹰、陶岚、王菁菁.建立数字化碳普惠机制,推动生活方式绿色革命[J].环境经济,2021(18):57-63.[2]广州市碳普惠制管理暂行办法(征求公众意见稿)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EB/OL].http://www.gzplan.gov.cn/gzplan/s15710/201801/a4e6653fc7884bc8808006e4e246c392.shtml.[3]刘海燕、郑爽.广东省碳普惠机制实施进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8(08):23-25.[4]周威、张晓妍、卫蓝.利用个人碳交易机制缓解首都特大城市运行压力的初步思考[J].中国工程咨询,2016(01):36-38.[5]靳国良.碳交易机制的普惠制创新[J].全球化,2014(11):45-59+134.[6]BanduraA.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ASocialCognitiveTheory[M].1985,NJ:PrenticeHall.[7]Cronen,V.E.,Pearce,W.B.Thecoordinatedmanagementofmeaning:Atheoryofcommunication[C].InF.E.Dance(Ed.),Humancommunicationtheory,1982,NewYork,NY:Harper&Row.24致谢感谢山东财经大学团委给与的相关指导以及工商管理学院、中国国际低碳学院等二级学院为主的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参与。感谢在调研过程中接受访谈与填写调研问卷的有关负责人和社区居民,他们的帮助得以让调研工作圆满完成。感谢济南市生态环境局、绿块公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广东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广州碳排放交易所(广州)、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相关地区碳普惠平台设计方对于此次调研工作的支持,让调研工作得以深入推进。碳普惠机制有效且广泛推行离不开政府顶层设计以及各级部门的大力倡导与引领,同时也离不开每一位居民的积极参与。感谢每一位同行者。最后,感谢本年度报告的所有参与者!25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