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调研报告2022VIP专享VIP免费

联合出品单位
2023.01.21
1
报告撰写组组长:王珉 张超 李鹏
报告撰写组成员:刘玉玺 胡康颍 段瑞凤 朱宗辉 徐学振
报告调研组指导:(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红 刘春紫 李青召 宋策 张军峰 张晴 赵昆 袁永娜
报告调研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云
王爱丹
王菲
田绍洁
付英杰
许伟
牟芯宇
李明秀
李炳坤
李锦豪
杨慧茹
吴倩
沈轶琪
张冰寒
张金林
张渝
张馨尧
陈宏森
苑慕林杉
范兆丰
周可欣
屈聪聪
胡小丫
秦文杰
都彦军
耿翰林
贾惠媛
钱昊江
徐丹妮
曹杨秋灵
蒋玉珍
潘瑞宁
戴伊宁
2
执行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 9 月 22 日召开的第 75 届联合国一般性辩论大会上
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碳达峰
碳中和”逐渐上升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一场广泛而深刻
的社会变革,是需要每个人参与其中的。碳普惠机制正是为聚焦公众生活消费领
域、引导低碳生活应运而生的一种创新型减排机制。该机制有利于促进公众转变
消费理念,形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碳普惠作为中国首创、
最早在广东省推行的公众低碳激励机制,目前已经快速在全国各地得以应用和推
广,但仍处在初级阶段,且在不同地区普及和推广程度差异较大。
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并总结归纳碳普惠机制在全国普及和实施情况,山东财经
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联合济南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中国低碳经济发
展促进会自 2022 年 6 月全国低碳日之际正式启动了该年度调研项目,组织包括
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 37
名在校生形成调研团队,开始了本年度的调研工作。本次调研以“碳普惠机制推
行成熟度高”“高碳排放、人口密集度高”的选择原则选取山东、广东、北京、
上海、杭州等重点区域,辅以非试点区域的对比调研,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走
访+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开展广泛调查研究。共收集 1160 份有效问卷,
走访了 13 个城市和区域。调研发现,各试点区域主要采取“顶层设计+实践摸索”
的方式,在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与实施方案的同时,积极开展碳普惠机制试点工作,
由政府主导、企业设计碳普惠 APP 为主要推广模式,兼有企业自行开发推广模式,
企业自行开发并寻求政府合作推广模式等,覆盖居民饮食、出行、消费等主要生
活场景,对于提升居民低碳生活消费理念、采取低碳生活方式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从调研结果来看,除了个别重点区域居民对本区域碳普惠机制有一定了解,
绝大部分区域被调研者表现出不了解、不关注、不使用等态度。使用者也普遍认
为本地碳普惠平台存在可兑换奖励种类少、积分获取规则复杂、平台操作界面复
杂,碳普惠机制不成熟等问题。调研进一步发现,当前居民全场景碳普惠方法论、
平台数据真实性技术保障和被认可度等方面的不足也是限制碳普惠机制全民推
联合出品单位2023.01.21报告撰写组组长:王璟珉张超李鹏牟芯宇李东轩李明秀报告撰写组成员:刘玉玺胡康颍段瑞凤朱宗辉徐学振张金林张喜营张渝报告调研组指导:(按姓氏笔画排序)胡小丫胡若轩王红刘春紫李青召宋策张军峰张晴赵昆袁永娜蒋玉珍秦文杰报告调研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谭宇潘瑞宁王云喆王爱丹王菲田绍洁付英杰许伟李炳坤李锦豪杨慧茹吴倩沈轶琪张冰寒张馨尧陈宏森苑慕林杉范兆丰周可欣屈聪聪都彦军耿翰林贾惠媛钱昊江徐丹妮曹杨秋灵戴伊宁1执行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第75届联合国一般性辩论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碳达峰碳中和”逐渐上升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需要每个人参与其中的。碳普惠机制正是为聚焦公众生活消费领域、引导低碳生活应运而生的一种创新型减排机制。该机制有利于促进公众转变消费理念,形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碳普惠作为中国首创、最早在广东省推行的公众低碳激励机制,目前已经快速在全国各地得以应用和推广,但仍处在初级阶段,且在不同地区普及和推广程度差异较大。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并总结归纳碳普惠机制在全国普及和实施情况,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联合济南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自2022年6月全国低碳日之际正式启动了该年度调研项目,组织包括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37名在校生形成调研团队,开始了本年度的调研工作。本次调研以“碳普惠机制推行成熟度高”和“高碳排放、人口密集度高”的选择原则选取山东、广东、北京、上海、杭州等重点区域,辅以非试点区域的对比调研,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开展广泛调查研究。共收集1160份有效问卷,走访了13个城市和区域。调研发现,各试点区域主要采取“顶层设计+实践摸索”的方式,在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与实施方案的同时,积极开展碳普惠机制试点工作,由政府主导、企业设计碳普惠APP为主要推广模式,兼有企业自行开发推广模式,企业自行开发并寻求政府合作推广模式等,覆盖居民饮食、出行、消费等主要生活场景,对于提升居民低碳生活消费理念、采取低碳生活方式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从调研结果来看,除了个别重点区域居民对本区域碳普惠机制有一定了解,绝大部分区域被调研者表现出不了解、不关注、不使用等态度。使用者也普遍认为本地碳普惠平台存在可兑换奖励种类少、积分获取规则复杂、平台操作界面复杂,碳普惠机制不成熟等问题。调研进一步发现,当前居民全场景碳普惠方法论、平台数据真实性技术保障和被认可度等方面的不足也是限制碳普惠机制全民推2行的重要障碍。针对上述问题,报告从碳普惠机制相关方角度建议:政府作为“引导者”,应继续加强顶层设计,以方法学精准量化为基础,以区域合作和财政补贴为助力,发挥“培育”作用;同时,将碳普惠作为交易前端机制与碳市场结合,在制度设计层面加强居民与小微企业参与碳普惠的积极性,发挥“制度引领”作用。平台作为“实施者”,应继续完善产品功能,拓展丰富宣传渠道,扩大机制覆盖场景,发挥“建设”作用。居民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响应政府号召,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关注国家双碳政策,发挥“主体”作用。“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之一,是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碳普惠机制作为深入居民衣食住行的创新型减排制度,正是引导居民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并且在现实中正在潜移默化的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国“双碳”战略格局之下,碳普惠机制必将在推动居民绿色生活中“挑起大梁”。关键词:碳普惠机制;消费端减碳;低碳生活;调查报告3目录第一章导论.............................................................................................................................................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目的...................................................................................................................................2三、调研思路...................................................................................................................................2四、碳普惠概念与理论基础...........................................................................................................3五、调研区域与对象.......................................................................................................................4第二章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调研.................................................................................5一、问卷设计与信效度分析...........................................................................................................5二、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推行现状.......................................................................................8三、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宣传现状.....................................................................................10四、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响应现状.....................................................................................11第三章消费端碳普惠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17一、总样本及广东、山东区域回归结果对比.............................................................................18二、碳普惠试点、非试点区域回归结果对比.............................................................................19第四章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发展困境与破局建议...................................................................20一、中国重点区碳普惠机制发展困境.........................................................................................20二、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破局建议.....................................................................................21三、未来展望.................................................................................................................................22参考文献.................................................................................................................................................234第一章导论一、研究背景(一)气候问题加剧,“双碳”战略目标提出2022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已造成全球气候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全球气候加剧变暖,2011到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摄氏度,其中约1.07摄氏度的增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另一方面,暴雨、飓风、干旱、极寒等极端天气发生频次越来越高,21世纪前“百年难遇”的大型自然灾害现在可能几十年或数年间就会重复发生。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人类活动产生最多的温室气体,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共识。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2015年6月,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同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宣布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1]。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一般性辩论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在第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又多次提到了“双碳目标”建设,包括十四五建议里面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在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提到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等。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现“双碳”做了最新战略部署,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国家“双碳”政策体系之下,各省也陆续提出省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已经进入全面、系统、快速推进实施阶段。(二)推动消费端节能减排意义重大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均碳排放水平呈快速增长态势,城乡居民生活、消费领域(消费端)已然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中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于2020年7月发布的《中国消费方式转型和低碳社会建设的对策与途径研究技术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8万亿元,年均增速为11%。预计2021年~203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约为5.3%,到2035年规模将达到135万亿元;2035年~205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约为3.5%,到2050年规模将达到340万亿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在2019年1月发布的《传播干预公众低碳消费项目成果报告》中引用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家庭能源需求占国家能源需求的比例约为26%,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比例为30%。其他研究显示,我国家1庭生活消费所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占到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52%。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用能比重将上升,最终超过工业用能。随着我国消费水平持续增长,中国家庭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水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且由于家庭消费活动的自身特点,其减排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工业部门,因此消费端减污降碳面临巨大的挑战[2]。为此,碳普惠机制应运而生。该机制是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居民生活减排的一种探索,是对现有碳市场交易制度的延伸、拓展和重要补充,对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3]。具体而言,碳普惠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并建立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首创正向引导机制,可以有效普及低碳知识,推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推广使用低碳产品和技术。《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的发布和实施,保证了核证减排数据测算的准确性,为衡量消费领域的碳减排量提供一把标尺。因此,通过碳普惠机制的推行,将有利于促进低碳行为的全民参与性,从而促进绿色消费,进而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升级,提高整个社会低碳发展的水平。二、研究目的本研究将以年为单位,定期开展全国范围内碳普惠机制推行与应用情况调研,以动态持续观察碳普惠机制发展进程。本年度报告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了解消费端对碳普惠机制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本研究从消费端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探索中国碳普惠机制实施区域内居民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低碳消费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考察碳普惠机制现行阶段发展现状、特点与不足。(二)为完善碳普惠机制,推动全民低碳生活提供合理建议本研究力图基于调研数据综合评估各试点城市碳普惠机制推行现状,结合各试点区域政府对碳普惠未来发展的规划,为完善碳普惠机制、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碳普惠实践提供合理建议,以推动全民低碳生活,倡导绿色低碳新风尚。三、调研思路本报告主要对碳普惠主要相关方展开调研。一是以碳普惠试点地区为重要调研区域,辅以非试点部分区域做对比,采取线上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展开对当地居民减排意愿、低碳行为、对碳普惠机制的认知及参与度等的深入调研。并根据数据分析软件构建居民对于碳普惠机制的接受程度相关模型,验证影响居民接受度的主要因素。二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本年度受疫情管控影响线上为主)与地方政府部门以及开发碳普惠APP的相关企业展开访谈,了解各地碳普惠机制的推行现状、实施效果,以及平台技术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最后将两组调研数据和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后,给出如何能让碳普惠机制真正有效并广泛挑起推动绿色低碳生活重任的对策建议。2四、碳普惠概念与理论基础碳普惠机制是我国首创,最早由广东省政府联合赛宝认证中心设计并推行的公众低碳激励机制。根据《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碳普惠机制是指运用相关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交易机制,带动社会广泛参与碳减排工作,促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增加碳汇的行为[4],其核心在于聚焦消费端碳排放管控,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对社会公众低碳行为进行普惠性质奖励,以激发全社会参与节能减碳的积极性。实施碳普惠机制,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以为个体、小微企业、产业链等利益相关方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不少学者认为,碳普惠机制将成为碳排放交易机制的重要补充机制。在国外,尚没有碳普惠这个概念,但存在个人、企业通过建立碳账户自愿加入碳交易市场的实践做法。通过碳普惠机制和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比较,发现这两者存在差异,又相互关联。区别在于:(1)在理论基础上,碳普惠机制本质是对低碳行为的正向激励,对个人和机构的碳排放总量不做上限控制(至少在碳排放权尚未稀缺到必须且能够限制每一个人排放的时代里),引导公民自愿减排行为发生,而碳排放交易机制则以科斯定理为理论依据,遵循Cap-and-trade原则,即明确碳排放总量的前提下,界定交易主体可用于交易的碳排放权,如果在履约期内没有完成减排任务,则会有一定惩罚措施,因此属于强制减排。(2)在实施对象上,碳普惠机制的实施对象是所有公民,即普及并惠泽所有参与者,而碳排放交易机制则首先针对高排放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各国和各区域碳交易市场对参与主体的界定差异较大,我国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只涉及2000余家电力企业,逐步会放开纳入其他七大高排放行业企业,区域碳市场则已经涉及多个行业排放企业和投资机构。(3)在覆盖范围上,碳普惠机制主要集中在公众生活消费领域,即关注消费端,而碳排放交易机制以工业企业的生产领域为主,关注生产端[5][6]。两者的关联,在我国全国碳市场目前阶段来看还不显著,但从目前区域碳市场发展情况来看,碳普惠机制是个人和各类组织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前端机制。碳普惠机制的落地需要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持,通过碳普惠平台记录居民低碳行为、核算个人碳排放量,并形成碳积分兑换奖励。不同地区碳普惠平台的设计有所不同:就设计与推行模式而言,碳普惠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机制设计,委托企业设计碳普惠APP”的推广模式(试点地区为主),兼有企业自行开发兼推广模式,比如支付宝平台上的蚂蚁森林、碳阻迹开发的“碳账户”微信小程序,以及企业寻求政府合作嵌入政府主导开发平台的合作模式等(比如北京“绿色生活季”平台微信小程序与美团、饿了么、苏宁电器等平台合作,引导消费者选择低排放量产品);就推行方式而言,大部分地区采取微信小程序的方式,例如广州市的碳普惠兑换平台、济南“全民低碳”、深圳市“低碳星球”、3成都“碳惠天府”、泸州“绿芽积分”等。少部分地区采用APP形式,例如北京MaaS(MobilityasaService的缩写,出行即服务)平台、浙江“浙里办”、青岛“青碳行”等。就覆盖场景而言,绝大多数地区涵盖步行、公交、地铁等交通出行方式,少部分地区涵盖旧物回收、光盘行动、环保塑料袋使用、生活与工作场景节水节电、素食等低碳生活方式。就兑换奖励形式而言,居民通过各种绿色低碳行为兑换碳币或碳积分,进而兑换购物优惠券或直接兑换商城产品,例如零食、饮料和电影票打折券、电子购物优惠劵,腾讯视频VIP、优酷视频VIP等周、月会员劵等,以及包括运动器材、家用电器、护肤品在内的产品等。五、调研区域与对象(一)调研区域选择山东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等地作为我国开展碳普惠机制试点的主要区域,皆推出了本地区的碳普惠实施方案。团队基于调研便利性、碳普惠机制成熟度选择这些区域开展大样本问卷调研,来考察居民对碳普惠机制的认知程度与参与意愿,同时选取山东省、四川省、山西省内非试点区域展开调研,旨在对比非试点区域与试点区域居民对碳普惠机制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以及地方政府对于碳普惠推行的规划考虑。(二)访谈对象选择除了在调研区域内对居民开展问卷调研之外,本报告还联系了政府分管部门、开发碳普惠平台企业、试点碳交易所等机构管理者开展了面对面或线上访谈,包括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宣教中心、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政府机关、杭州生态环境局淳安分局、淳安两山银行、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以及位于北京、济南的两家碳普惠平台开发公司。4第二章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调研一、问卷设计与信效度分析(一)问卷设计与说明1.明确调研主题与方向项目调研主题为“双碳”目标下基于消费端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的调查研究,根据主题确定调研范围,同时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确定问卷设计思路和整体框架。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和碳普惠相关调查内容两部分,其中,碳普惠调查部分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认知、低碳行为认知和行动意愿、碳普惠认知和态度、碳普惠行动意愿、政策激励设计等方面。2.问卷评估与确定完成问卷初稿后,团队成员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评估、提出建议,主要考虑问卷是否太长;题目是否涵盖所需信息;题目设计是否合理等方面,提出问题后进行修改,最终确定调查问卷终稿。3.量表问题设置问卷中量表问题均采用李克提五级量表法。通过了解程度和使用频率来分别衡量居民的碳普惠认知度、碳普惠行为意向,量表范围设定为为“不了解”、“不太了解”、“一般了解”、“比较了解”、“非常了解”或者“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消费端参与碳普惠机制实践的影响因素,使用20个量表问题来评估居民的环保特征,主要通过了解程度和行为态度来衡量居民的环保认知,量表范围设定为“不了解”、“不太了解”、“一般了解”、“比较了解”、“非常了解”或者“非常不同意”、“较不同意”、“中立”、“较同意”、“非常同意”。通过行为频率来衡量居民的环保意愿,量表范围设定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其余问题均为文本问题,以便更充分地了解居民个人信息以及参与碳普惠机制实践的偏好。(二)数据回收情况本次调研活动收集3381份线上问卷,剔除相同IP地址和填写时间少于100秒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1160份,加上在实地调研中随机调研获得的线下完整问卷82份,共收集1242份有效问卷。表1列出了此次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由表可知,本次被调研对象在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行业等方面均有涉及,但总体而言调研者中男性较多于女性,18-30岁的青年人占比近六成,其中大学生居多,这可能会造成调研结论的偏差,但在可以接受范围。因年轻人越来越成为消费主体,其消费与生活理念与行为习惯对影响我国消费端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三)数据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检验评估问卷是否稳5定可靠,其中采用克朗巴赫系数来评估测量量表的信度。本项研究的克朗巴赫信度系数为0.907,高于0.7的可接受阈值,表明衡量环保认知和意愿的量表是可靠的。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类别数量占比女59547.9性别64752.1男18岁以下62518-3073859.431-4022918.4年龄14011.341-5051-60584.760以上151.2小学及以下191.5初中、高中17013.7学历84868.3大学本科、大专研究生20516.5学生56345.3退休人员373教育、培训、科研、13510.9院校金融业776.2公共管理、社会保障947.6行业和社会组织卫生行业564.5房地产业463.7批发、零售业665.3农、林、牧、渔业211.7其他行业14711.81千以下47037.81千-5千22518.1月收入5千-1万27422.11万-2万17714.32万-5万695.65万以上272.2城市83967.6居住地40332.4乡镇(四)数据效度分析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来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因子分析的先决条件是满足凯泽-迈耶-奥尔金(KMO)的抽样充分性分析和巴特利特的球形度测试。本研究6中20个项目的KMO值为0.926,高于0.7的标准阈值。巴特利特球度测试的显著性水平为0,小于0.05,表明问卷的项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KMO检验和Bartlett的检验KMO和巴特利特检验KMO取样适切性量数20.926近似卡方14374.386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自由度190显著性0.00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展开因子分析,利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为因子旋转方式提取因子。表3是基于此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其中,“我认为实施‘碳普惠’可以缓解气候变化”题项没有通过效度检验,同时在两个维度上的载荷都高于0.5,属于无效题项,应该删除,;其余19个题项合理的分布在4个公共因子上,且负荷值都在0.5以上,由此可见,量表在收敛和区别效度方面表现良好,结构效度良好。提取出四个主成分,根据顺序分别命名为“气候变化认知度”、“碳减排认知度”、“低碳行为意愿”、“碳普惠态度”。表3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题项成分1234环境污染与我的日常生活有关联0.842气候变化与我的日常生活有关联0.825我确定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发生0.799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难修复的0.798环境污染影响公共健康0.765我担心气候变化问题0.755我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危害0.745我关注气候变化的信息0.688我了解什么是碳减排0.898我了解如何进行碳减排0.865我了解为什么要碳减排0.864出门自己带杯子0.699光盘行动0.676旧衣回收0.647垃圾分类0.634买、卖闲置二手物品0.594我关注“碳普惠”的信息0.759我信任“碳普惠”平台上的数据0.667我认为实施“碳普惠”可以缓解气候变化0.570.578保护环境的倡议、政策会限制我消费的选择0.5767二、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推行现状(一)山东五市积极开展碳普惠机制试点工作《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探索开展碳普惠制建设工作。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等市率先启动试点,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激励机制,搭建碳普惠平台。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碳普惠模式,聚焦民众低碳生活关注热点,探索不同场景下的碳普惠机制应用。”2018年11月,济南市政府发布《关于济南市低碳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首次明确提出了开展碳普惠试点工作的规划,标志着碳普惠工作在济南市开始落地实施;2021年青岛市推出“绿色出行、健康中国”碳普惠平台,推出“青碳行”APP,探索以市场化机制激励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2022年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积极探索区域碳普惠机制,探索建设蓝碳交易平台,推动海洋碳汇由资源转化成资产;2022年1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潍坊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促进潍坊市低碳发展模式,有助于潍坊市建立完善碳足迹评价体系;2019年10月5日,威海市发布《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威海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威海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标志着威海市作为试点开始建立低碳城市。以上五个试点城市探索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碳普惠模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但推进程度有显著差异。目前政府推出碳普惠APP的只有济南市和青岛市,且相比而言青岛市居民参与度程度较高。(二)广东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1.碳普惠机制开发较早,相对成熟广东作为最早开展碳普惠机制的试点地区,相继出台《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以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管理的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碳普惠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意义,并制定碳普惠的总体框架和运行规范,为碳普惠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广东省碳普惠的机制设计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两种形式的碳普惠参与机制。第一,建立碳普惠平台,通过量化节水节电、绿色出行、旧衣回收等低碳行为的减排量再转化碳积分,居民可凭借碳积分兑换商品优惠、参与公益活动等,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碳普惠提供渠道。第二,对森林碳汇等产生的减排量进行科学核算,转化为碳普惠核证资源减排量(PHCER),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市场交易,成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补充机制。根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统计,截至2021年6月30日,广东省备案PHCER减排量达191.97万吨,PHCER累计成交量为621.67万吨[8]。2.积极开发各领域的碳普惠核算方法学为了能够给消费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合理的量化方法和依据,广东省8成立碳普惠专家委员会,负责碳普惠方法学的技术评估工作。2017年,广东省发改委先后备案《广东省森林保护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等5种方法学。2022年8月12日,广东生态环境听印发《广东省林业碳汇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使用高效节能空调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使用家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废弃衣物再利用碳普惠方法学》5种方法学。3.开展碳普惠试点,覆盖较多低碳场景2016年,广东省批准广州、东莞、中山、惠州、韶关、河源6个地区作为碳普惠首批试点地区,各地区有序开展碳普惠机制的建设模式。就绿色低碳领域而言,主要包括低碳社区、低碳出行、低碳旅游、节能低碳产品等4个领域,各领域的低碳行为有所不同。第一,在低碳社区领域,家庭或居民个人采取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旧物回收等日常低碳行为;第二,在低碳出行领域,居民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工具;第三,在低碳旅游领域,游客在景区旅游过程中选择购买纸质票、乘坐低碳环保交通工具;第四,在节能低碳产品领域,低碳消费者购买低碳节能家电或其他低碳认证产品。据统计,截止2022年3月,广东依托碳普惠平台的减排项目已有20种,未来将会不断增加绿色低碳减排项目。目前,各试点地区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发展的碳普惠机制。其中,广州形成以低碳社区、低碳交通和低碳旅游为主碳普惠试点模式,其他各地区开展以单一低碳领域主的碳普惠试点机制,东莞和惠州以低碳社区为主,河源以万绿湖景区为主,中山以节能低碳产品为主。总体看来,广东省碳普惠在机制设计、碳普惠方法学、试点地区、覆盖低碳领域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探索出碳普惠机制建立的前期过程,为其他未实施碳普惠机制的地区提供了借鉴经验。(三)北京市碳普惠平台多点开花1.北京MaaS平台参与活动用户突破百万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作为全国首个正式实施的一体化出行碳普惠平台,累计用户已超3000万人,其中参与环保出行碳普惠活动的用户突破百万人,累计碳减排量近10万吨。数据显示,每1吨碳相当于一辆燃油车车辆使用半年的减排量,同时市民绿色出行意愿显著提升,活动有效转移21%的绿色出行观望者开始参与绿色出行。2.“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正式上线2022年8月10日,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主板,北京市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正式上线,该平台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分为绿享生活、、绿动京城绿碳积分、绿游山水、绿助光盘、绿畅出行、绿色金融、绿唤未来八个板块,参与企业众多,每个市民的节能减排行为,例如绿色骑9行,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绿色寄递,购买高能效环保家电等绿色行为,都将被数字化记录到碳账本中,并获得相应的个人积分激励。个人积分可在平台兑换多种奖励,如地铁卡、骑行卡、停车券及其他绿色消费券等。(四)上海市将开“个人碳账户”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意见的公告。意见指出:上海将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引导碳普惠减排量进入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通过购买和使用碳普惠减排量实现碳中和。《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到:2022-2023年,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五)杭州市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2022年4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掀起一股绿色风尚,大力推动全社会范围内节能减排工作,着手建立居民个人碳账户、碳积分制度,全市上下创新碳普惠机制,引导群众自觉自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三、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宣传现状由图1可知,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是居民了解碳普惠机制的主要渠道,这与被调查者多是年轻人有关。通过学校教育、线下活动、亲友、社区宣传、平面广告等渠道了解碳普惠机制的人较少,这些宣传渠道多为线下手段,所以线下宣传力度有待增强。同时可以得出,宣传政策制定者应把更多的精力、经费放在线上宣传渠道,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其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下宣传,例如在大中小学开展碳普惠制宣传教育、注重社区宣传等,通过线上线下有针对性地努力,不仅可以事半功倍,还有利于提升居民对碳普惠的关注度,掌握碳普惠相关知识,积极参与碳普惠平台,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减排行为。问卷在设计之初,考虑让受访者选择最喜欢的宣传方式,如图2所示,大部分受访者希望通过政府带头使用碳普惠平台来宣传碳普惠机制,原因可能在于碳普惠机制作为一种新型机制,群众对于能否通过践行节能减排行为在碳普惠平台上获得奖励有一定怀疑,而人民政府作为人民群众的定心丸,率先带头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端居民的疑虑,从而带来较好的推广效果。其次,社区宣传是受人民第二喜欢的宣传方式,其余多为线上宣传渠道,这为上述提出线上线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政府应以线上宣传渠道为主,线下宣传渠道重点进行社区宣传,再辅以其他宣传方式。最后,“部分用户自愿参加再推广”与“部分城市先试点再推广”本质上是先局部后整体的思想,我国目前在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杭州等地已经开始了大规模试点,这与我国碳普惠10机制推行现状高度符合。图1消费端居民了解“碳普惠机制”的渠道图2消费端居民对“碳普惠机制”的宣传建议四、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响应现状(一)消费端认知度相对较低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虽然碳普惠机制是一种新兴机制,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不过在群众成熟度方面还需政府进一步的通过扩大宣传渠道、增强宣传力度来进行培养。如图3所示,在所有被调研者中,有30.2%的人从未听说过碳普惠,有33.3%的人听说过但不太了解,两者共占比例63.5%。如图4所示,在居民认识碳普惠平台的调查中,了解到居民选择蚂蚁森林的最多,原因可能在于该平台依托阿里旗下的支付宝,知名度较高,且拥有用户基础。其次,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碳普惠平台,居民对当地碳普惠平台更为了解。因11此,如果要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普惠平台,需要借助阿里、腾讯等大企业的力量,依托微信、支付宝等已经相对成熟的软件,上线碳普惠相关功能,创新碳普惠新玩法,增加居民对碳普惠的认识和了解。图3居民对碳普惠了解情况统计图图4居民对碳普惠平台了解情况统计图(二)消费端关注度有待提升对四个主成分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表4调研结果描述统计主成分名称个案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气候变化认知度1242154.14510.755331242153.43291.01038碳减排认知度1242153.45270.77239低碳行为意向1242153.57190.81225碳普惠态度12结果表明:(1)气候变化认知度的均分为4.1451分,原始量表中4分=较同意,说明消费端居民对环境变化和气候问题比较关注,普遍意识到气候变化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碳减排认知度的均分为3.439,介于3分和4分之间,在原始量表中3分=一般了解,4分=比较了解,可见,消费端居民对于低碳行为一般了解,对碳减排的概念、原因以及如何做方面的知识有待增加。(3)低碳行为意愿的均分为3.4527,在原始量表中3分=有时,4分=经常,表明消费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采取低碳行为,而且具有低碳意识的居民并非都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低碳行为,如何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是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4)碳普惠态度的均分为3.5719,在原始量表中3分=中立,4分=较同意,所以,消费端居民对碳普惠机制较为认可,但对于碳普惠的关注度还有待加强。总体而言,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双碳目标”的大力宣传,消费端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强,呈现出了积极的环境观,对气候变化也保持较大力度的关注。相比之下,消费端居民对于低碳行为的认知和意愿不够了解,原因可能在于群众在宣传方式上,更容易记住类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宏观政策宣传,对于具体的低碳减排措施,缺乏了解。在碳普惠态度方面,碳普惠机制作为一种新型机制,群众的接受度、关注度能达到中立偏上的水平充分说明了国家前期宣传工作的深入和全面,但是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碳普惠机制的意愿与热情,在宣传方式和奖励机制上采取什么样的创新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三)碳普惠平台用户活跃度低根据图5可以看出,有24.4%的居民从未使用过碳普惠平台,原因是在七大调研区域中,四川、山西还没有推广碳普惠平台,处于碳普惠机制非试点状态。在图5-1中,有30.2%的人从未了解过碳普惠,说明至少有6%的居民虽然在理论上从未接触过碳普惠机制,但是已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碳普惠机制,如果后续宣传力度跟上,相信在“从未了解过碳普惠机制”的这一人群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碳普惠平台。其次,有32.7%的居民很少使用碳普惠平台,这说明部分消费端居民虽然理论上了解碳普惠机制,思想上支持碳普惠发展,但在行动中,对碳普惠平台存在顾虑,需要政府进一步宣传破冰。图5居民使用碳普惠平台频率统计图13总之,有57.1%的居民从不或很少使用过碳普惠平台,说明碳普惠机制还是没有真正深入到公众的生活中去,尚未达成“全民”目标,而面对步步紧逼的“双碳”目标与越来越多的消费端碳排放,如何提高碳普惠平台用户活跃度,如何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促进居民长期持续采取绿色低碳行为,积极主动参与碳普惠平台值得进一步探讨。1.不同群体的碳普惠平台使用情况存在差异为了检验不同群体使用碳普惠平台是否存在差异,对性别、年龄、学历、行业和收入等人口学变量采取T检验和独立样本检验。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居民间的差异比较,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行业的居民在碳普惠平台的使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月收入的居民表现出显著差异,P值小于0.05,如表5所示。其中,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使用碳普惠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未来,在提升碳普惠关注度、制定政策激励时,需要考虑居民收入的影响。表5收入水平差异1千以1千-55千-11万-22万-55万以FP下千万万万上7.碳普惠平台使2.272.382.542.512.232.302.9040.013用频率±±±±±±1.0341.0631.1091.2161.1651.1372.影响居民使用碳普惠平台的因素阻碍居民使用碳普惠平台的因素调查情况,如图6所示。通过对调研问卷和访谈内容的整理发现,影响消费端居民使用碳普惠平台的因素众多,主要有个体认知差异、规则可理解性、平台可操作性、政策激励力度、个人隐私安全性、平台功能设置等因素。图6阻碍居民使用碳普惠平台的因素统计图14(1)居民不了解碳普惠,缺乏碳普惠知识碳普惠机制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并未实现全方面的宣传推广,碳普惠机制还没有深入居民心中,部分被调查对象表示自身缺乏参与碳普惠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对碳普惠机制的概念、意义、核算方法及参与方式等不了解,在参与碳普惠机制的过程中因缺乏理论者知识的引导,存在一定的疑惑和障碍。例如上海市目前的碳普惠机制实施方案还没有落地,目前的推广进展还停留在政府政策设计上。在一些碳普惠机制非试点城市,由于地方政府还未宣传推广碳普惠机制相关原理与政策,且没有当地碳普惠平台,绝大部分群众是不知道也不了解碳普惠机制的,参与碳普惠实践的群众往往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而无心为之。(2)积分获取及兑换规则复杂,消耗时间和精力碳普惠平台规则的难易程度影响居民使用碳普惠平台。社区居民年龄层次广泛,文化水平差异较大,规则设置的过于复杂,导致部分居民难以理解,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碳普惠平台规则,同时,从实施低碳行为、按照规则获取碳积分、获得相应积分兑换奖励整个流程需要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降低居民使用碳普惠平台的意愿。而且一周时间左右不登录碳普惠小程序便会要求人脸识别认证重新登陆,可能会引起用户的不满,降低使用欲望。每次开通类似步数识别的权限,都要重新加载进入过动画,同时授权虽然有一键开通的选项,但并不能真的做到一键开通,部分选项例如“自愿少开车”仍需手动开启。(3)碳普惠平台操作界面复杂,难以操作社区居民的年龄层次分布广泛,受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年龄大、受教育水平低的居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较慢,如果平台操作界面设计的过于复杂,不能短时间内学会使用碳普惠平台,将会降低居民使用碳普惠平台的积极性,甚至不再使用碳普惠平台。设计简单、便捷、易于使用的平台界面,才能避免居民不愿尝试碳普惠平台。(4)兑换奖励种类较少,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受访者表示,兑换所需的积分数额大,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利益转化不明显,而且获得的奖励不够吸引人,种类较少而且不够日常化。兑换种类有实物,优惠,服务和公益四种。杭州本地只能使用6张优惠券,并无可以兑换的实物和服务。其中,雁荡山景区门票需要3000积分,大约须90天集齐。而该门票市场售价108元,碳普惠很难通过兑换的商品吸引用户。通过注册广东碳普惠兑换平台和深圳“低碳星球”小程序体验发现,碳普惠兑换平台的碳币可以兑换瑞幸咖啡和奈雪的茶商品优惠劵、京东和天猫超市电子购物卡、腾讯视频和优酷视频VIP会员三种类型的优惠,而“低碳星球”的碳积分可以兑换的优惠有做公益和腾讯视频VIP会员两种奖励。经访谈调研,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淳安县环保局等工作人员表示,当前碳15普惠平台的合作商家较少,并未提供足够多、吸引人的兑换奖励,现有的优惠奖励并未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让所有居民享受到低碳权益,真切感受到参与碳普惠带来的好处。运营机构需要不断完善平台设计,增加碳普惠联盟商家,丰富兑换奖励,才能获得更多居民关注和使用碳普惠平台。图7碳积分兑换奖励统计图在居民希望碳积分兑换何种奖励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用“碳积分兑换成公益基金并捐赠给环保项目”作为首选的人数最多,“成为个人低碳程度的标志、低碳积分越多受益越多”作为第二选择的人数最多,“兑换商品”作为第三选择的人数最多,如图7所示。碳普惠平台与社会各类环保公益组织合作,不仅能够增加绿色低碳行为,而且还有助于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5)增加平台附加功能,有助于提升用户活跃度碳普惠平台除了作为居民低碳行为量化、兑换奖励的相关功能,如果能够增设其他的功能,增强平台用户的体验感,将会有吸引更多的居民使用和留住原有的用户。通过图8可知,居民最希望碳普惠平台具备互赞、评论等社交属性,其次是举办各种有趣的线上活动,例如低碳知识有奖竞答、低碳行为打卡、摄影绘画线上征集等活动。此外,将低碳量化行为标准展示在碳普惠平台上,将会便于用户了解和掌握相关规则。图8消费端居民对于碳普惠平台的兴趣点16(6)平台存在安全风险,居民担心泄漏个人信息当前,碳普惠平台上的各类低碳场景并未实现数据贯通,可能会存在个人隐私安全风险和造假违规信用风险。其次,使用碳普惠平台需要注册填写个人信息,也存在个人信息泄漏的风险。如果平台运营商不能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居民出于安全风险防范,担心个人信息泄漏,不愿使用碳普惠平台。17第三章消费端碳普惠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一、总样本及广东、山东区域回归结果对比为探究消费端参与碳普惠机制实践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气候变化认知度、碳减排认知度、低碳行为意愿、碳普惠认知度及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为自变量,以碳普惠行为意愿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表6回归系数表1变量总样本子样本碳普惠认知度0.368广东省山东省气候变化认知度-0.1300.3750.241碳减排认知度0.147-0.100-0.342低碳行为意愿0.2220.1530.192-0.0700.2450.529年龄0.025-0.142-0.072收入0.928-0.0040.075常量0.2911.0080.913R平方0.3440.366通过表6可以看出,在总样本回归分析中,碳普惠认知度与碳普惠行为意愿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居民的碳普惠认知程度越高,碳普惠行为意愿就越高。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这可能是因为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意愿受到对行为认知的影响。而且值得指出的是,我们以行为频率来衡量受调研者的低碳行为意向和碳普惠行为意向,而非让受调研者自我评估本身的低碳行为意向和碳普惠行为意向,这种方法被认为能够显著减少受调研者的“道德溢出效应”,使结果更有说服力。碳减排认知度和低碳行为意愿在1%的水平上与碳普惠行为意愿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居民对于低碳行为的认知和意愿越强,就越会积极的参与碳普惠机制实践活动。气候变化认知度与碳普惠行为意愿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居民认为对气候变化认知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陷入信息茧房[7],从而在社会信息过滤中存在选择性心理,进而拒绝主动了解自己不熟悉的新兴环保概念,从而拒绝参与碳普惠机制实践活动。年龄与碳普惠行为意愿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居民的年龄越大,碳普惠行为意愿就越低,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可能因为年龄越大,对于新兴事物的理解和接受速度就越慢,其次根据问卷中第三部分的第7题的统计分析,在阻碍居民使用碳普惠平台因素选择中,54%的受调研者选择了“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以及61%的受调研者选择了“规则复杂、难理解”,所以分析可能是因为碳普惠平台设计不够贴近民众生活,导致部分民众在参与碳普惠平台实践中遇到技术壁垒。为研究区域碳普惠平台推广时间的不同对于碳普惠行为意愿的影响,本文依18据碳普惠平台推出时间长短,选取山东和广东两个区域来作为对照组,并分别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在对照组样本回归分析中,广东省与总体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只有气候变化认知度不再显著负向影响碳普惠行为意愿,与第一阶段的对照组回归结果保持一致,可能是因为在所有碳普惠机制试点区域中,广东省推行时间最长,打破了省内居民对于气候变化认知的信息茧房,使居民的气候变化认知度不再显著影响碳普惠认知度,进而不再显著影响碳普惠行为意愿。山东省与总体回归结果同样基本一致,只有年龄不再显著负向影响碳普惠行为意愿。这可能是因为调研数据的局限性,根据对山东省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在228份有效问卷中,有68%的受调研者选择“18-30岁”的年龄区间,年龄区间分布不均,我们意识到这个样本特征可能成为结果适用性的主要限制因素,希望未来会有更多使用不同采样方法的研究,为本探索性研究的结论提供更多的证据,或对其提出挑战。二、碳普惠试点、非试点区域回归结果对比为研究区域是否进行碳普惠平台试点对于消费端碳普惠行为意愿的影响,本文依据是否进行碳普惠平台试点,选取试点区域和非试点区域来作为对照组,并分别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表7回归系数表2变量试点区域非试点区域碳普惠认知度0.3520.350碳减排认知度0.1470.103低碳行为意愿0.2570.199气候变化认知度-0.086-0.202-0.073-0.038年龄0.0160.085收入0.6691.377常量0.2960.256R平方根据表7可以看出,相比于试点区域,首先,非试点区域消费端的碳减排认知度不再显著影响碳普惠行为意愿,这可能是因为对于非试点区域而言,居民由于无法亲自操作使用碳普惠平台,对于其能否助力日常生活低碳减排存疑,所以居民碳减排认知度无法转化为参与碳普惠机制实践的意愿,碳普惠认知度对碳普惠行为意愿的显著正向影响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即当非试点区域内居民了解碳普惠之后,会显著增加其参与碳普惠机制实践的意愿,对于碳普惠的了解相当于打破了碳减排认知与碳普惠实践之间的“壁”。其次,非试点区域消费端的年龄不再显著影响碳普惠行为意愿,这可能同样是因为调研数据的局限性,根据对非试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在218份有效问卷中,有62.4的%受调研者选择“18-30岁”的年龄区间,年龄区间分布不均。19第四章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发展困境与破局建议一、中国重点区碳普惠机制发展困境(一)政府端1.有关碳普惠的立法及政策尚未完善碳普惠相关立法层级不高,目前无明确系统的法条支撑。国家层面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仍在修改,《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已生效。但是,两者都没有对“碳普惠”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规定,因此,目前碳普惠机制仍然是“一地一政策”,尚未形成一致的政策规定及实践方法。2.政府对碳普惠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通过对重点区域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市民对“碳普惠”本身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但政府在试行“碳普惠”的过程中,已把碳普惠具体到了每一个活动中,如:公交绿色出行、蓝碳经济、低碳活动。虽然行动上已先行,但建议仍要加大系统宣传教育的力度,比如政府用碳普惠平台记录低碳办公,并宣传取得的效果”、“政府号召鼓励”和“社区宣传”是碳普惠推广好方式。(二)平台端1.各地碳普惠平台覆盖场景较为单一在碳普惠机制试点的区域中,多数碳普惠平台的覆盖场景主要是交通领域,未全面覆盖消费端公众的衣食住行方面,并且目前现存的设施、技术只能粗略计算碳减排数量难以将结果精确量化,缺乏相关设备与资金。2.碳普惠平台规则复杂且功能有待完善不利于推广因居民的年龄阶段与教育水平不同,且中老年群体的文化水平及理解能力偏低,复杂难懂的界面、繁琐的操作流程、不足的激励机制不仅会使得平台推广难上加难,还会使居民对平台数据真实性存疑,降低平台被认可度。在实地访谈中,我们得知,多数人不选择碳普惠平台是因为平台功能尚不健全或有待完善而无强大的使用动力。(三)消费端1.居民对碳普惠的认知度较低通过济南市的街头调研,我们发现,碳普惠对老一代长辈们是鲜为人知的概念,而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接受意愿较高,且互联网、短视频等平台的发展使得年轻人最先接触到新鲜概念,因此了解碳普惠的居民多集中于青壮年群体。且于线上问卷调研中发现,多数人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电视节目等渠道了解到碳普惠,这种生活方式多集中于年轻人,部分老年人并不依赖于互联网社交,因此,宣教教育可从年轻群体开始,再通过亲友普及口口相传普及给家中长辈,进而惠及至老年一代。2.碳普惠对居民的吸引力较低当前,高收入和低物价的收入消费环境以及商业店铺密布的市场环境,使得20居民在日常消费时,往往能从商家店铺获取更好的优惠,这些足以满足生活需求,线上问卷调研中得知,居民认为碳普惠平台设置的奖励不够吸引人,且操作碳普惠平台花费时间精力且操作界面复杂难理解。因此,不少居民认为与其使用碳普惠平台兑换奖励,不如直接去商场店铺消费方便快捷。可见,碳普惠对居民目前的吸引力仍较低。二、中国重点区域碳普惠机制破局建议(一)政府端加强引导1.建立及完善碳普惠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法律可以规范好市场交易秩序,使碳交易、碳普惠在合理的框架内活动。同时避免了由于规则差异产生的经济纠纷。有了法律和碳普惠方法论的保障,消费者也更愿意建立个人碳账户利用碳普惠参与碳交易,进而有利于各省市间交流合作加强,碳资源快速流动,形成良好的碳市场秩序,各地可以有效衔接。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政府部门在碳普惠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首先,为推动碳普惠机制的实施,政府部门制定系统的碳普惠实施方案,明确碳普惠建设的总体框架、工作目标、主要任务、试点领域、保障措施及进度安排。其次,将碳普惠作为交易前端机制与碳市场结合,在制度设计层面加强居民与小微企业参与碳普惠的积极性。最后,为促进碳普惠机制的大力推广,政府发挥鼓励号召和带头作用,率先使用碳普惠平台,并宣传推广碳普惠知识,提高居民端的参与意愿。(二)平台端有效实施1.优化碳普惠平台设计以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一方面,设计简单、便捷、易懂的操作界面,便于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居民在短时间内学会使用,既能节省居民的时间成本,还会提升参与边立新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加平台附加功能,有助于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用户体验,例如,增加互赞、评论、低碳积分榜单等社交属性,开展低碳知识有奖竞答、低碳社区摄影绘画作品征集、分享平台赢积分等线上活动,展示低碳量化标准以供居民了解和学习等功能。2.扩大碳普惠平台覆盖场景以提高消费端参与便利性目前,部分碳普惠机制试点区域其覆盖场景只有交通领域,应在开展以社区和个人为主要参与主体的绿色出行的基础之上,逐步扩展至其他低碳减排行为,例如垃圾分类、使用环保材料等绿色消费领域,在调动消费端参与积极性之外,进一步强化了碳普惠机制在完成“双碳”目标中扮演的角色和开发了碳普惠机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潜力。(三)消费端积极参与1.提高自身低碳减排意识并积极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气候变化问题已然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气候变暖21带来的各种危害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气候变化不再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还成为人们需要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关注气候变化,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节水节电节能、光盘行动、旧物回收等低碳行为,并养成低碳行为习惯,为缓解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并于日常生活点滴中参与碳普惠作为针对消费端减排的机制,越来越多的地区政府部门开展碳普惠机制实践,为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我们应该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碳普惠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等社会环境效益,还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碳积分,用于兑换商品优惠、参与碳交易等,从而享有个人低碳权益。三、未来展望本次调研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果,还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本次调研工作只访谈了部分试点区域的地方政府;其次,受疫情影响,本次对消费端的调研多为线上问卷,虽然问卷结果信度效度比较理想,但线下调研能够更好的补充线上问卷调研的不足,提升调研质量;最后,调研对象只关注了居民,而没有涉及小微企业,这在今后研究中会随着碳普惠进一步推行再做扩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之一,是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碳普惠机制作为深入居民衣食住行的创新型减排制度,正是引导居民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并且在现实中正在潜移默化的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国“双碳”战略格局之下,碳普惠机制必将在推动居民绿色生活中“挑起大梁”。22参考文献:[1]李科.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J].消费经济,2013,29(02):73-76+80.[2]曾红鹰,陶岚,王菁菁.建立数字化碳普惠机制,推动生活方式绿色革命[J].环境经济,2021,No.306(18):57-63.[3]邱巨龙,陈仁坦,陈霞.江苏省碳普惠机制路径研究[J].低碳世界,2020,10(11):6-7+10.DOI:10.16844/j.cnki.cn10-1007/tk.2020.11.003.[4]广州市碳普惠制管理暂行办法(征求公众意见稿)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EB/OL].http://www.gzplan.gov.cn/gzplan/s15710/201801/a4e6653fc7884bc8808006e4e246c392.shtml.[5]刘航.碳普惠制:理论分析、经验借鉴与框架设计[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No.143(05):86-94+112.[6]黄莹,郭洪旭,谢鹏程,廖翠萍,赵黛青.碳普惠制下市民乘坐地铁出行减碳量核算方法研究——以广州为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7,13(03):284-291.[7]Dallas,Burtraw,Art,etal.TradableStandardsforCleanAirActCarbonPolicy[J].Theenvironmentallawreporter,2012,42(4):10338-10345.[8]刘国辉,陈芳.碳普惠制国内外实践与探索[J].金融纵横,2022,No.526(05):59-65.23致谢感谢山东财经大学团委给与的相关指导以及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二级学院为主的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参与。感谢在调研过程中接受访谈与填写调研问卷的有关负责人和社区居民,他们的帮助得以让调研工作圆满完成。感谢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政府机关、杭州生态环境局淳安分局、淳安两山银行、广州碳排放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以及多家企业对于此次调研工作的支持,让调研工作得以深入推进。碳普惠机制有效且广泛推行离不开顶层设计以及各级部门的大力倡导与引领,同时也离不开每一位居民的积极参与。感谢每一位同行者!24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