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VIP专享VIP免费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2024年1月目录前言..................................................................................................ii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排放源分类分级....................................................................4第三章融合清单编制流程................................................................7第四章电力热力源..........................................................................12第五章工业源..................................................................................16第六章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24第七章生活源..................................................................................41第八章农业源..................................................................................45第九章废弃物处理源......................................................................57第十章融合清单质控......................................................................63附表...................................................................................................70i前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相关要求,强化大气排放源管理,完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核算体系,提升减污降碳基础能力,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供技术支撑,编制本指南。本指南充分衔接现有排放量核算体系,细化了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规定了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程序,明确了各类排放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方法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指南为首次发布。本指南附表A~附表F为资料性附录。本指南由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组织制订。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本指南生态环境部2024年□□月□□日批准。本指南自2024年□□月□□日起实施。本指南由生态环境部解释。ii第一章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细化了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规定了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程序,明确了清单编制技术方法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指南适用于编制不同时空尺度的人为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识别、路径优化、政策制定和效果评估等,也可以支撑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和评估、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工作;可用于省级和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校验,但不可替代该清单;不适用于碳市场交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和气候变化国际履约等用途。本指南的核算范围包括同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氢氟碳化物。1.2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简称融合清单):指在一定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按照一致的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统一的排放量计算方法、共同的活动水平数据信息,逐源确定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明细,在同一框架下汇总形成的排放数据集合。大气污染物核算物质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NH3)、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黑碳(BC)和有机碳(OC)。1温室气体核算物质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和氢氟碳化物(HFCs)。电力热力源:指从事电力、热力生产活动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包括GB/T4754-2017中火力发电(D4411)、热电联产(D4412)和生物质能发电(D4417)及热力生产和供应(D4430)的企业。工业源:指从事采矿、制造等工业生产活动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采矿业(B06~12)、制造业(C13~43)、燃气生产和供应业(D45)的企业。移动源:指以燃料为动力的可移动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和民航飞机等。油品储运销:指原油、汽油、柴油等在储藏、运输及装卸过程中逸散泄漏造成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原则上包括储油库静置和收发油过程,加油站静置和加卸油过程,以及本地油井或市界线至炼油厂、炼油厂至储油库、储油库中转、储油库至加油站等运输过程排放。生活源:指与生活能源消费相关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源:指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包括农业能源消费(不包括农用机械和农用运输车辆等能源消费)、畜禽养殖和农业用地等来源。废弃物处理源:指从事废水、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活动的2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不包括垃圾焚烧发电企业。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与大气污染物或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化数值,主要包括燃料消费量、原料使用量、产品生产量、机动车行驶里程等。产生系数:指采用排放控制设备或措施前,单位活动水平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或温室气体的量。排放系数:指采用排放控制设备或措施后,单位活动水平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或温室气体的量。无排放控制设备或措施时,排放系数等于产生系数。1.3融合清单编制原则(1)坚持科学规范。各地按照本指南细化的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和排放量计算方法,完整、规范获取活动水平数据,合理确定排放系数,严格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清单数据的一致性、可比性和权威性。(2)坚持分类指导。各地要结合本地排放源特征、管理需求和工作基础,选择适宜的融合清单编制方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选用更能精准量化排放特征的计算方法和本地化参数,提升清单的准确性和时空精度。(3)坚持统一衔接。统一细化排放源类型,全面衔接排放源统计、排污许可、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各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技术方法和活动水平数据,充分利用统计资料、部门数据、社会活动大数据等开展融合清单编制。3第二章排放源分类分级2.1排放源分类分级方法本指南将同时排放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人为源细化为电力热力源、工业源、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生活源、农业源和废弃物处理源六大类。根据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产生机理和排放特征的差异,按照行业、燃料/原料/产品、工艺技术以及末端控制技术将每类排放源分为四级,以第四级作为编制融合清单的基本计算单元。对于排放量受工艺技术影响不大的燃料/原料/产品,第三级可不再细分,在第二级直接建立第四级分类。2.2各类排放源分级体系2.2.1电力热力源电力热力源第一级包括火力发电(D4411)、热电联产(D4412)和生物质能发电(D4417)及热力生产和供应(D4430);第二级包括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类型燃料;第三级包括煤粉炉、循环流化床炉等燃烧设备;第四级包括除尘、脱硫和脱硝等污染控制措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温室气体控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2.2.2工业源工业源第一级包括GB/T4754-2017及其修改单中的国民经济行业小类;第二级包括上述行业主要产品、原料等;第三级包括主要生产工艺、规模、能源类型、温室气体产生机理等;第四级包括除4尘、脱硫、脱硝、VOCs收集和治理技术等污染控制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2.2.3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移动源第一级包括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民航飞机等;第二级包括车辆类型、机械类型和船舶类型等;第三级包括燃料种类、功率段和发动机种类;第四级包括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油品储运销第一级包括储油库、加油站和运输过程;第二级包括原油、汽油和柴油;第三级包括静置、收(卸)油、发(加)油等过程;第四级分类包括一阶段、二阶段、油气处理装置等情况。2.2.4生活源生活源第一级包括生活能源消费;第二级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类型燃料;第三级包括锅炉和炉灶等类型燃烧设备;第四级包括除尘、脱硫、脱硝等污染控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2.2.5农业源农业源第一级包括农业能源消费、畜禽养殖和农业用地等;第二级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类型燃料,畜禽种类、氮肥种类、固氮植物种类、用于堆肥的秸秆量、秸秆露天焚烧量、耕地面积和农村人口等;第三级农业能源消费包括锅炉等燃烧设备,畜禽养殖包括散养、集约化养殖和放牧等模式,氮肥施用包括各种肥料施用方式,其他农业源在第二级层面直接建立第四级源分类;农业能源消费第四级包括除尘、脱硫、脱硝等污染控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畜禽养殖第四级包括各种粪便处理方式,其他农业源第四级5均按无控制措施的情况处理。2.2.6废弃物处理源废弃物处理源第一级包括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第二级包括各种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类型;第三级包括各种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方式;第四级包括各种污染控制措施、温室气体控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6第三章融合清单编制流程3.1技术路线各地依据本指南细化的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识别本地排放源类,逐源确定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明确活动水平、排放系数等获取途径,严格执行全过程质控要求,建立本地融合清单。融合清单编制技术路线如图所示。1、识别本地排放源构成分类分级技术体系资料收集排放源大类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部门/行业燃料/产品工艺/技术末端控制电力热力源火力发电行业石灰石-石膏法环境统计热电联产行业工业源脱硫移动源和油品储炼铁行业烟煤层燃炉SCR脱硝排污许可资料匹配运销水泥制造天然气室燃炉SNCR脱硝到一级排生活源炼钢生铁企业温室气体报农业源机动车高炉矿槽布袋除尘送数据放源非道路移动机熟料≥4000立方米排放标准、废弃物处理源重型载重货车统计年鉴械新型干法(窑油耗标准……挖掘机尾)≥4000(吨-部门管理数据……其他数据熟料/日)柴油功率段…………2、确定排放量计算方法工业源移动源其他源电力热力源其他第一级国民经济行业机动车非道路移动船舶其他移动源排放源机械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满足条件否满足条件在线监测法满足条件物料衡算法否是否是是补充方法CO2、工业否系数法源N2O在线监控法功率法是AIS法燃料计算法重点行业企业满足条件满足条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是是否告指南进出港否交通流量法补充方法艘次法保有量法燃油法73、获取排放源数据信息排放源基本信息和活动水平产生系数及相关参数电力热力源和工业源电力热力源和工业源废弃物处理源其他源其他源部门调研温室气体相污染物相关资料收集SO2、NOx、CO2其他污染物关信息信息抽样调查VOCs、TSP否和温室气体有报送数据是排污许可环统覆盖企业报送的源项数据否是排放源统计调查重点指南附录产排污核算方法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与报告指南鼓励针对重点源结合业务工作获取反映本地实际情况的信息鼓励针对重点源开展实测,获取本地化产生系数和相关参数4、清单数据结果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清单应用排放源类型年尺度清单减污降碳政策制订电力热力源点源:月尺度清单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工业源设施日尺度清单小时尺度清单臭氧污染防治废弃物处理源线源: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主要道路重污染天气应对生活源面源: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农业源最小行政单元空间分配1km网格图3.1融合清单编制技术路线图3.2识别本地排放源构成各地根据本指南细化的分类分级体系,收集统计年鉴、排污许可证及其执行报告数据信息,以及公安、农业、统计等部门数据,识别本地第一级排放源,根据第一级排放源确定需核算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种类。8表3.1各类排放源核算范围排放源大类第一级排放源大气污染物CO2CH4N2OHFCs电力热力源全部全部化石燃料燃烧过程、化石燃料燃烧无无工业源全部全部间接排放过程氟化工行业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逃移动源和油品移动源全部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逸、石油和天然气系统硝酸和己二酸生无储运销油品储运销VOCs产过程、CO2回收利逃逸、废水处理环节产过程无全部用、间接排放无生活源生活能源消费全部机动车机动车无NH3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无无农业能源使用全部间接排放原油储运过程无无无无畜禽养殖NH3民用生物质燃料燃烧过程无化石燃料燃烧过程、粪便处理过程无NH3间接排放无无SO2、NOx、TSP、动物肠道发酵和粪便处PM10、PM2.5、NH3、化石燃料燃烧过程理过程VOCs无农业源农业用地无暂不纳入直接排放(氮(秸秆露天焚烧)肥、粪肥和秸秆农业用地(氮肥施用、固氮植物、土壤本底、无暂不纳入还田)、间接排放秸秆堆肥和人体粪便)(大气氮沉降)废水处理无生活污水处理过程生活污水处理过程废弃物处理源固体废弃物处理无生活垃圾填埋过程无93.3确定排放量计算方法融合清单通常为年尺度融合清单,是各地掌握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状况的基本清单。各地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可进一步建立月、日等更高时间分辨率的融合清单,也可仅针对大气污染物建立月、日尺度排放清单。根据污染源类和排放特征的不同,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可分为监测法、物料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应逐源逐物质按本指南建议的计算方法和优先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排放量计算方法。3.4获取排放源数据信息融合清单编制需要获取的数据主要包括活动水平数据、产生系数数据、末端治理设施信息、自动监测数据等。编制融合清单时应当明确每一个排放源计算的空间尺度,宜按点源逐设施获取数据。对于无法获取点源数据的,应根据本指南列明的方法,以最小行政区(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区、市)为基本单元获取活动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针对重点和特色排放源,开展调研、实测,获取本地化排放系数和关键参数,本地化排放系数使用前应当通过国家论证。3.5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融合清单应按照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规范性、一致性、合理性等数据质量目标要求,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质量控制,其中排放源识别、数据信息收集、排放量计算以及清单结果审核是质控的关键环节。比较常用的质控技术方法包括数据比较分析、10计算机审核、专家审核、统计学检查、敏感性分析以及大数据应用等。数据比较分析是指通过与参考值(域)、历史数据、同类其他城市数据以及专家预期等数据比较分析,确保清单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计算机审核是指通过软件系统中设定数据类型/值域、设置下拉菜单/查找表、内置数据完整性/合理性/逻辑性校验程序等开展数据源头控制;统计学检查是指通过描述性统计、基于统计分布的异常值检查、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验证清单结果合理性和一致性。应突出重点,加强质量控制,识别重点行业、排放源以及关键活动水平和核算参数等排放量敏感点,提高数据质控效能。11第四章电力热力源4.1核算边界电力热力源核算范围包括火力发电(D4411)、热电联产(D4412)和生物质能发电(D4417)及热力生产和供应(D4430)行业企业生产设施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燃料燃烧过程CO2和N2O排放量。各地可根据管理需求,计算由于净购入的电力、热力带来的CO2间接排放,作为信息项。4.2排放量计算方法4.2.1SO2、NOx、TSP和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SO2、NOx、TSP和VOCs排放量按照自动监测法或产排污系数法计算得出,或来源于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自动监测数据符合以下规范性要求的,优先采用自动监测数据核算SO2和NOx的有组织排放量。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和运行维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自动监测数据季度有效捕集率不低于75%,且保留全年历史数据;近三年内无自动监测造假等不良记录。自动监测不满足以上条件的采用产排污系数法核算排放量。4.2.2PM10、PM2.5、BC和OC排放量计算方法PM10、PM2.5的排放量可以根据TSP的排放量以及某粒径范围颗粒物(如PM2.5和PM10)占总颗粒物比例计算,公式如(4-1);BC和OC的排放量可以根据PM2.5的排放量和BC、OC占PM2.5的比例计算,公式如(4-2)和(4-3):12𝐸𝑃𝑀=𝐸𝑇𝑆𝑃×𝑓𝑃𝑀(4-1)𝐸𝐵𝐶=𝐸𝑃𝑀2.5×𝑓𝐵𝐶(4-2)𝐸𝑂𝐶=𝐸𝑃𝑀2.5×𝑓𝑂𝐶(4-3)式中,ETSP为TSP排放量,fPM为排放的TSP中某粒径范围颗粒物(如PM2.5和PM10)占比,fBC和fOC分别是BC和OC占PM2.5比例(附表A-1)。4.2.3CO排放量计算方法电力热力源燃烧过程CO排放量可根据产排污系数法核算,产排污系数法的计算公式如下:𝐸=𝐴×𝐸𝐹(4-4)式中,A为排放源活动水平;EF为污染物的产生系数(附表A-2)。4.2.4CO2排放量计算方法电力热力源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量和由于外购电力、热力产生的CO2间接排放量,计算方法参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计算间接排放时,建议采用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电网排放因子。对于已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的重点企业,CO2排放量可直接采用核查数据。4.2.5N2O排放量计算方法燃料燃烧产生的N2O排放量可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的方法计算。134.3数据信息收集电力热力源应逐设施收集基础数据信息。各地综合研判确定数据来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所需的基础数据,可从排污许可等数据中获取;CO2和N2O排放量计算所需数据,优先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等数据中获取。4.4产生系数获取大气污染物产生系数可根据第三级排放源对应的原料类型、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等影响因素组合从《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及其附表A-2中选取。各类源PM2.5、PM10占TSP的比例和BC、OC占PM2.5的比例可参照美国EPA的方法通过实测获得,无法实测的可参照附表A-1获取。CO2产生系数及相关计算参数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中获取。N2O产生系数从《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获取。4.5日尺度清单对于有条件获取逐日自动监测数据且符合相关规范性要求的企业,根据自动监测数据计算SO2和NOx日排放量,对于自动监测数据缺失值或异常值,采用前后两天正常值均值补充数据,获取连续日排放量数据。全年日排放量加和应与年排放量一致。对于其他排放物质,根据自动监测数据建立时间分配系数,再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日。对于无自动监测数据,但有条件获取企业日发电量、供热量或能源消费数据等日活动水平数据的排放源,可基于日发电量、供热量或能源消费数据等建立排放量时间分配系数,再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日。14上述条件都不具备的排放源,可基于企业月发电量、供热量或能源消费数据,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月,再参考同行业其他企业排放量时间分配系数将月排放量分配到日。15第五章工业源5.1核算边界工业源的核算范围包括全部工业源的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以及部分源的CH4、N2O和HFCs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工业企业所有生产设施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CO2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燃料燃烧排放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CH4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逃逸、油气开采、加工逃逸、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甲烷排放。N2O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硝酸和己二酸生产过程中N2O排放等。HFCs排放量核算范围为氟化工行业生产过程HFCs排放。各地可根据管理需求,计算由于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消费带来的CO2间接排放,作为信息项。5.2排放量计算方法各工业企业中自备发电机组和锅炉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参见第四章。各地在编制融合清单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行业管理需求、数据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评估选取本指南提供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排放系数或相关参数。鼓励针对重点行业和特色行业,选用符合规范的实测数据、本地化排放系数和关键参数计算。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分环节、分装置开展核算。5.2.1SO2、NOx、TSP和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SO2、NOx、TSP和VOCs排放量按照监测法、产排污系数法或物料衡算法计算得出,或来源于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16(1)SO2、NOx和TSP排放量计算方法。自动监测数据符合以下规范性要求的,优先采用自动监测数据核算SO2和NOx的有组织排放量。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和运行维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自动监测数据季度有效捕集率不低于75%,且保留全年历史数据;近三年内无自动监测造假等不良记录。不满足以上条件的采用产排污系数法核算排放量。(2)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工业源VOCs排放量应分环节分别计算,企业的VOCs排放量等于各环节排放量之和。VOCs排放环节包括:挥发性有机液体储存(储罐)、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燃料燃烧、设备动静密封点、循环水冷却塔、生产工艺过程(工艺有组织、工艺无组织、废水)、工业防腐涂料使用、含VOCs原辅材料(工业防腐涂料除外)使用、火炬等。其中,涂装、印刷、胶粘、清洗等含VOCs原辅材料使用环节VOCs排放量优先选用物料衡算法核算;生产工艺过程、挥发性有机液体储存(储罐)、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燃料燃烧、设备动静密封点、循环水冷却塔等环节VOCs排放量可选用产排污系数法核算;如有符合技术规范、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的检测数据,可使用检测数据计算VOCs排放量。对于火炬环节VOCs排放量,可参照《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核算。5.2.2PM10、PM2.5、BC和OC排放量计算方法PM10、PM2.5排放量根据TSP排放量以及某粒径范围颗粒物(如PM2.5和PM10)占总颗粒物比例计算,公式如(5-1);BC和OC的排放量可以根据PM2.5的排放量和BC、OC占PM2.5的比例计17算,公式如(5-2)和(5-3):𝐸𝑃𝑀=𝐸𝑇𝑆𝑃×𝑓𝑃𝑀(5-1)𝐸𝐵𝐶=𝐸𝑃𝑀2.5×𝑓𝐵𝐶(5-2)𝐸𝑂𝐶=𝐸𝑃𝑀2.5×𝑓𝑂𝐶(5-3)式中,ETSP为TSP排放量,fPM为排放的TSP中某粒径范围颗粒物(如PM2.5和PM10)占比,fBC和fOC分别是BC和OC占PM2.5比例。5.2.3NH3和CO排放量计算方法NH3和CO排放量根据产排污系数法核算,计算公式如下:E=A×EF(5-4)式中,A为排放源活动水平;EF为污染物的产生系数(附表B-1)。5.2.4CO2排放量计算方法工业企业CO2直接排放量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与工业生产过程排放量之和。工业企业CO2直接排放量和间接排放量计算方法参照相关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计算间接排放时,建议采用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电网排放因子。对于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等行业,已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的重点企业,CO2排放量可直接采用核查数据。5.2.5CH4排放量计算方法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逃逸,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天然气加工处理、原油炼制等过程CH4排放量可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18单编制指南(试行)》中的方法计算。工业废水处理CH4排放量测算范围包括企业废水预处理和直接排放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CH4排放。排入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或生活污水下水道系统的工业废水纳入生活废水治理中计算。工业废水处理CH4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𝐸=(𝑇𝑂𝑊𝑖−𝐸𝑂𝑊𝑖−𝑆𝑖)×𝐸𝐹−𝑅𝑖(5-5)式中,E为工业废水处理CH4排放量,单位为千克/年;TOWi为企业i进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化学需氧量总量,单位为千克/年;EOWi为间接排放企业i预处理后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直接排放企业EOWi为0,单位为千克/年;Si为企业i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泥中的化学需氧量,单位为千克/年;Ri为企业i设施回收CH4气体量,单位为千克/年;EF为工业企业所在行业排放系数,单位为千克/千克,计算公式如下:𝐸𝐹=𝐵0×𝑀𝐶𝐹(5-6)式中,B0为最大CH4产生能力,单位为千克/千克,可取推荐值0.25kgCH4/kgCODCr。MCF为各行业CH4修正因子(附表B-3)。5.2.6N2O排放量计算方法硝酸和己二酸生产过程N2O排放量可根据《中国化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的方法核算。对于已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的重点企业,N2O排放量可直接采用核查数据。5.2.7HFCs排放量计算方法工业源HFCs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氟化工行业生产HCFC-22时19副产品HFC-23排放、HFCs生产和作为原料生产其它化工产品过程中的逃逸排放。HFCs排放量计算方法参照《2019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氟化工行业生产HCFC-22时,副产品HFC-23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𝐸=(𝐴×𝐸𝐹)−𝑅−𝐷(5-7)式中,E为HFC-23排放量,单位为千克/年;A为HCFC-22的生产量,单位为千克/年;EF为排放系数,可取2%-3%千克/千克产品;R表示以产品形式回收的HFC-23的量,单位为千克/年;D表示通过HFC-23销毁装置实际销毁的量,单位为千克/年。氟化工行业HFCs生产或作为原料生产其它化工产品过程中产生的逃逸排放可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公式为:𝐸𝑖=𝐴𝑖×𝐸𝐹𝑖(5-8)式中,𝐸𝑖为企业第i类HFCs排放量,单位为千克/年;𝐴𝑖为第i类HFCs年生产量或作为原料的年使用量,单位为千克/年;𝐸𝐹𝑖为第i类HFCs排放系数,可取0.5%千克/千克产品。5.3数据信息收集工业企业数据获取要全面覆盖纳入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及简化管理的涉气企业,有条件的地区针对重点行业、重点排放环节,逐个排放环节收集基础数据信息。对于登记管理涉气企业,可分行业以区县或乡镇为基本单元打包获取活动水平。各地综合研判确定数据来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所需数据信息,可从排污许可等数据中获取;对于石化、化工、建材、钢铁、20有色、造纸等行业,已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的重点企业,CO2和N2O排放量计算所需数据信息,可直接从核查数据中获取,也可直接获取排放量核查数据。VOCs排放量大的地区,应针对本地VOCs重点排放源,结合专项排查等工作,获取反映本地实际情况的活动水平、VOCs收集和治理设施运行、无组织排放等相关数据。对于目前活动水平数据统计不足的工业涂装、防腐涂料使用等排放源,可通过开展涂料、溶剂使用情况等数据收集,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工业废水CH4排放量计算所需的数据信息包括进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化学需氧量总量(TOW)、间接排放企业预处理后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OW)、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泥中的有机物量(以化学需氧量计)(S)和设施回收甲烷气体量(R)。进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化学需氧量总量(TOW)即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总量,可利用企业废水进水自动监测水量乘以化学需氧量浓度计算获得,未开展监测的企业可通过物料法推算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含量。间接排放企业预处理后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OW)可利用预处理后废水出水自动监测水量乘以出水化学需氧量浓度计算获得。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泥中的化学需氧量可以采用实测法,包括干污泥灼烧法等。无法开展实测的,可通过文献调研等方式,选取相似区域、相似污水处理工艺的废水处理装置实测值作为参考值。对于安装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企业,设施回收甲烷气体量可以通过甲烷回收烟道污染物小时平均排放浓度、小时平均烟气排放量和总生产小时数获取,未开展甲烷回收企业R值为0。21氟化工生产企业的活动水平数据及HFC-23销毁数据可参考《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相关的生产核查报告获取,其中副产HFC-23产生量多采用流量计加分析检测方法或物料衡算方法获得。5.4产生系数获取大气污染物产生系数可根据第三级排放源对应的产品或原料类型、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等从《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和附表B-1中选取。各类源PM2.5、PM10占TSP的比例和BC、OC占PM2.5的比例可采用实测数据或从附表B-2中选取。VOCs排放量大的地区,鼓励针对本地VOCs重点排放源、无组织逸散突出的排放源等,积极开展实地测试、物料衡算等相关工作,获取本地化产生系数。CO2产生系数及相关计算参数、N2O产生系数从相关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中获取。工业废水处理过程CH4修正因子可参见附表B-3。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针对当地重点和特色排放源开展产生系数和燃料硫分、灰分、元素碳含量、低位发热量、碳氧化率、工业废水处理过程CH4修正因子等关键参数实测,获取反映当地排放源特征的数据。5.5日尺度清单对于有条件获取逐日自动监测数据且符合相关规范性要求的企业,根据自动监测数据计算SO2和NOx日排放量,对于自动监测数据缺失值或异常值,采用前后两天正常值均值补充数据,获取连续日排放量数据。全年日排放量加和应与年排放量一致。对于其他排22放物质,根据自动监测数据建立时间分配系数,再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日。对于无自动监测数据,但有条件获取企业逐日产品产量、主要原辅材料用量、燃料消费量、用电量等活动水平数据的排放源,可基于活动水平数据建立排放量时间分配系数,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日。上述条件都不具备的排放源,可基于企业产品产量、原辅材料使用量、能源消费、用电量等季报、月报数据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月,再参考同行业其他企业排放量时间分配系数,将月排放量分配到日。23第六章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6.1核算边界移动源核算范围包括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民航飞机等使用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和CO2、CH4和N2O排放。油品储运销大气污染物核算范围包括原油、汽油和柴油储油库静置、收发油过程,汽油和柴油加油站静置、加卸油过程,以及本地油井或市界线至炼油厂、炼油厂至储油库、储油库中转、储油库至加油站等运输过程VOCs排放;温室气体核算范围包括原油储运过程CH4排放。6.2机动车6.2.1排放量计算方法机动车核算范围包括大气污染物、CO2、CH4和N2O排放。机动车大气污染物和CO2、CH4和N2O排放量可按照在线监控法、交通量法和保有量法计算。各地可根据管理需求,计算由于使用电力引起的CO2间接排放,作为信息项。机动车VOCs排放为尾气排放和蒸发排放两部分排放量之和。其他污染物和CO2排放主要为尾气排放。6.2.1.1在线监控法纳入排放远程在线监控的重型车,CO2、NOx排放量优先使用在线监控法计算,公式如下:𝐸𝐶𝑂=∑𝑚𝑓𝑢𝑒𝑙×𝜌×𝐸𝐹𝐶𝑂×10−322(6-1)3600(6-2)𝐸𝑁𝑂𝑥=∑(𝑚3𝑖𝑛.6𝑙𝑒𝑡+𝑚𝑓3𝑢6𝑒0𝑙0×𝜌)𝐶𝑁𝑂𝑥×0.001587×10−624式中,𝐸𝐶𝑂2和𝐸𝑁𝑂𝑥分别为CO2和NOx每秒排放量,单位为吨;𝑚𝑓𝑢𝑒𝑙为瞬时喷油量,单位为升/小时;𝜌为燃油密度,单位为克/毫升;𝐸𝐹𝐶𝑂2为CO2排放系数,单位为千克/千克燃料;𝑚𝑖𝑛𝑙𝑒𝑡为进气量,单位为千克/小时;𝐶𝑁𝑂𝑥为NOx浓度(ppm)。6.2.1.2交通量法结合交通流特征数据计算分时段的路网排放量,各路段的逐时排放可根据下式计算:𝐸𝑑,ℎ,𝑙=∑𝑖𝑇𝑉𝑖,𝑑,ℎ,𝑙×𝐿𝑙×𝐸𝐹𝑖(𝑣)×10−6(6-3)式中,𝐸𝑑,ℎ,𝑙为l路段在第d天第h小时的尾气排放量,单位为吨;𝑇𝑉𝑖,𝑑,ℎ,𝑙为i类型机动车在l路段第d天第h小时流量(辆);𝐿𝑙为l路段长度,单位为公里;𝐸𝐹𝑖(𝑣)为i类型机动车在车速v下的尾气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公里。机动车行驶过程蒸发排放VOCs可根据公式(6-4)进行计算,驻车期间蒸发排放VOCs可参照公式(6-7)计算:𝐸行驶=∑𝑖𝑇𝑉𝑖,𝑑𝑉,ℎ,𝑙×𝐿𝑙×𝐸𝐹1×365×10−6(6-4)式中,𝐸行驶为每年行驶车期间的VOCs蒸发排放量,单位为吨;𝑇𝑉𝑖,𝑑,ℎ,𝑙为i类型机动车在l路段第d天第h小时流量,单位为辆;𝐿𝑙为l路段长度,单位为公里;𝑉为机动车运行的平均行驶速度,单位为公里/时;𝐸𝐹1为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的蒸发排放系数,单位为克/时。6.2.1.3保有量法𝐸1=∑𝑖𝑃𝑖×𝑉𝐾𝑇𝑖×𝐸𝐹𝑖×10−6(6-5)式中,E1为第三级排放源i类型机动车年尾气排放量,单位为25吨;Pi为所在地区i类型机动车的保有量,单位为辆;𝑉𝐾𝑇𝑖为i类型机动车的年均行驶里程,单位为公里/辆;𝐸𝐹𝑖为i类型机动车行驶单位距离排放量,单位为克/公里。机动车行驶及驻车期间蒸发排放VOCs可分别根据公式(6-6)和(6-7)计算:𝐸行驶=𝐸𝐹1×𝑉𝐾𝑉𝑇𝑖×𝑃×10−6(6-6)𝐸驻车=𝐸𝐹2×365×𝑃×10−6(6-7)式中,𝐸行驶和𝐸驻车分别为每年行驶及驻车期间的VOCs蒸发排放量,单位为吨;𝑉𝐾𝑇𝑖为i类型机动车的年均行驶里程,单位为公里/辆;𝑉为机动车运行的平均行驶速度,单位为公里/时;𝐸𝐹1为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的蒸发排放系数,单位为克/时;𝐸𝐹2为驻车期间的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天,主要包括昼间损失、热浸损失、渗透损失、泄露损失等;𝑃为当地以汽油为燃料的机动车保有量,单位为辆。6.2.1.4移动源CO2间接排放量核算方法移动源使用电力CO2间接排放量可利用公式(6-8)计算。𝐸电=𝐴𝐷电×𝐸𝐹电(6-8)式中,𝐸电为使用电力产生的CO2排放量,单位为千克;𝐴𝐷电为使用电量,单位为千瓦时;𝐸𝐹电为电网排放因子,单位为kgCO2/kWh,建议采用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电网排放因子。6.2.2数据信息收集6.2.2.1在线监控法远程在线监控数据可通过生态环境部门共享获取;原则上最小26间隔时间≤1小时。需获取的基础数据包括瞬时喷油量、进气量、NOx浓度、燃油密度等数据。瞬时喷油量、进气量、NOx浓度可由排放远程在线监控获取;燃油密度可由调研获取,或采用推荐值,汽油取0.73千克/升、柴油取0.84千克/升。间隔时间超过最小间隔时间或空间漂移的,应基于现有路线采用最短路径法插值补空;对于瞬时喷油量、进气量、NOx浓度等缺失的,应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或线性插值法进行插值。6.2.2.2交通量法需获取的基础数据包括总交通量、车辆结构、道路长度、行驶速度等数据。道路交通量可以从交通、公安交管、生态环境部门数据共享,实际观测或模型反演等获取。车辆结构可从遥感遥测和实际观测获取。道路长度可从路网GIS地图获取。行驶速度可以从GPS、拥堵地图等途径获得。6.2.2.3保有量法需获取的基础数据包括各地区按车型、保有量、初次登记注册年等划分的保有量和年均行驶里程等。机动车的分车型保有量等数据优先采用当地车管所数据,也可从生态环境部门(机动车排放定期检验数据库)获得。机动车排放和油耗控制水平可优先根据环保信息公开、油耗公告分别判定,也可按照全国机动车排放和油耗标准的实施进度,根据车辆的登记注册年代判定。提前实施更严格排放和油耗标准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当地的判定方法。机动车年均行驶里程数据可通过当地定期检验、维修保养、卫星定位数据分析或实际调研获得。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实际调研。276.2.2.4用电量纯电动或插电式混动车使用电量及构成可通过电力公司共享获取。6.2.3排放系数获取机动车CO、VOCs、NOx和PM排放系数原则上根据《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选取。未覆盖的,排放系数计算公式如下:𝐸𝐹𝑖,𝑗=𝐵𝐸𝐹𝑖×𝜑𝑗×𝛾𝑗×𝜆𝑖×𝜃𝑖(6-9)式中,𝐸𝐹𝑖,𝑗为i类型机动车在j地区的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公里;𝐵𝐸𝐹𝑖为i类型机动车的综合基准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公里;𝜑𝑗为j地区的环境修正因子,无量纲;𝛾𝑗为j地区的平均速度修正因子,无量纲;𝜆𝑖为i类型机动车的劣化修正因子,无量纲;𝜃𝑖为i类型机动车的其他使用条件(如负载系数、油品质量等)修正因子,无量纲。为得到各项修正因子,需获取的数据包括城市温度、湿度、海拔、道路平均车速、油品含硫量和柴油车载重系数。温度、湿度和海拔数据可查询当地统计年鉴获取;道路平均车速可通过交管部门获取;油品质量数据可调研油品销售主管业务部门获取;柴油车载重数据可调研道路收费站获取。机动车SO2排放主要来自燃油中硫的燃烧生成。根据质量平衡,机动车SO2排放系数按下式计算:𝐸𝐹𝑆𝑂2=2.0×10−5×𝐹𝐶×𝜌×𝛼(6-10)式中,𝐸𝐹𝑆𝑂2为机动车SO2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公里;𝐹𝐶为燃28油油耗,单位为升/百公里;𝜌为燃油密度,单位为克/毫升;𝛼为该地区道路机动车燃油年均含硫量,单位为毫克/千克,通过实际调研获取。6.2.4日尺度清单对于有条件收集典型道路的交通流特征数据的地区,鼓励建立高分辨率的动态路网排放清单,基于公式(6-3)计算各路段的逐时排放量。路段流量主要来源于交管部门提供的道路交通卡口和交通部门的交调流量站,一般能够区分主要车型规格;拥有车辆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或电子车牌等车联网设施的地区还可进一步获得细分车型构成(如排放标准分布)的流量数据。对于重点路段和关键车型还可采用人工加密观测的方式补充收集流量数据。路段车速数据主要来源于道路拥堵地图和浮动车数据,通常能够获得城市内主要道路基于小客车或出租车的路段平均速度,道路拥堵地图和浮动车数据可通过购买商业数据获取;也可通过安装OBD在线监控设备的车辆获取特定车型的路段车速特征;车速数据缺乏的地区还可以采用GPS调研的方式补充采集关键车型的行驶速度,建议调研时段能覆盖典型工作日和节假日的昼夜运行特征。对于未能获取上述交通流特征数据的路段,推荐将宏观清单总量扣除已有流量路段排放后对未获取流量的路段基于道路密度和道路等级等权重系数对排放量分摊,时间变化系数参考已有流量路段。上述条件都不具备的地区,可基于本指南中的温度、湿度等修正计29算分月排放系数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月,进而分配到日。对于智能交通技术覆盖度高、实时交通数据采集完善的地区(城区路段监控数据占比≥15%,国省干道和城市快速路路段监控数据占比≥50%,高速公路路段监控数据占比≥80%),建议采用交通流模拟的方式更准确模拟全路网路段尺度的流量和速度,并参考公式(6-3)计算道路排放,进一步构建路网动态排放清单。路网交通流模拟的方法推荐机器学习模型、交通规划模型或交通小区聚类等方式。6.3非道路移动机械6.3.1排放量计算方法非道路移动机械包括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小型通用机械、柴油发电机组等,核算范围包括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计算方法包括燃油法和功率法,各地基于排放源数据可获取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条件的地区优先选择功率计算法。6.3.1.1功率法功率计算法基于某一用途非道路移动机械的额定功率、排放控制水平、运行状况的参数进行计算,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𝐸=∑𝑗∑𝑘(𝑃𝑗,𝑘×𝐺𝑗,𝑘×𝐿𝐹𝑗,𝑘×ℎ𝑟𝑗,𝑘×𝐸𝐹𝑗,𝑘)×10−6(6-11)式中,𝐸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量,单位为吨;j为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类别;k为生产或销售年;P为保有量,单位为台;G为平均额定净功率,单位为千瓦/台;LF为负载因子,无量纲;hr为年使用小时数,单位为小时;EF为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千瓦时。6.3.1.2燃油法30燃料计算法基于某一用途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燃油消耗量计算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𝐸=(𝑌×𝐸𝐹)×10−6(6-12)式中,𝐸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量,单位为吨;Y为燃油消耗量,单位为千克;EF为产污系数,单位为克/千克燃料。6.3.2数据信息收集6.3.2.1保有量及排放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基础数据优先采用本地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数据中的保有量和排放阶段信息。若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数据无法获取,可通过交管、农业、建设等职能部门获取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小型通用机械、柴油发电机组等保有量信息,分功率段保有量基于实际调研获得,并按销售日期划分排放阶段。其中农业机械保有量可采用《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中的省级保有量数据做宏观约束。基础薄弱的城市,工程机械、小型通用机械等可由销量与存活率相乘计算保有量,工程机械销量可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获取,小型通用机械销量可通过内燃机工业协会获取,存活率可根据中值寿命、服务年份获取,各类工程机械中值寿命采用实际调研值,若无实际数据,平地机取7.5年,其他机械取10年,不同服务年限机械存活率见附表C-2。6.3.2.2燃油消耗量非道路移动机械燃油消耗量通过交管、农业、建设等职能部门获取。6.3.2.3额定净功率、负载因子和年均使用小时数31农业机械平均额定净功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数据;其余非道路移动机械平均额定净功率采用实际调研数据。负载因子和年均使用小时数根据实际调研数据获得。6.3.3排放系数获取非道路移动机械燃料计算法的排放系数采用欧盟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指南(EMEP/EEAairpollutantemissioninventoryguidebook)数据,非道路移动机械功率计算法的排放系数基于实测数据获得,可参考本指南附表C-3和C-4。非道路移动机械SO2排放系数计算方法参考6.2.3。6.3.4日尺度清单对于有条件收集工程机械GPS定位数据的地区,鼓励建立高分辨率的工程机械排放清单。工程机械GPS定位数据可从大型制造商或非道路移动机械远程监管平台获取,应包括机械类型、额定功率、生产日期、排放阶段、经度、纬度、扭矩、转速、速度、时间等信息。工程机械计算方法见公式(6-11),额定功率由明细数据获取;负载因子可由实际扭矩和转速计算获取;使用时间取本条数据与上一条连续数据的差值;排放系数可参考本指南附表C-3。6.4船舶6.4.1排放量计算方法船舶核算范围包括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计算方法包括动力法(AIS法、进出港艘次法)和燃油法。建议内河船舶优先采用进出港艘次法,其次选择燃油法;沿海船舶优先采用AIS法,其次选32择进出港艘次法,或选择燃油法;远洋船舶优先采用AIS法,其次选择进出港艘次法,不推荐采用燃油法。计算CO2排放时应将远洋船舶排放量扣除。船舶包括客船、油船、液化气船、散装化学品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其他货船、顶推船拖轮、非运输船等,共10类。内河港口计算边界为港口至市域边界水域;沿海港口计算边界为海岸线垂直外延12海里。6.4.1.1AIS法AIS法适用于可从海事部门或相关单位获取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System,AIS)数据和船舶静态数据的地区。船舶排放量主要包括主机排放、副机排放、锅炉排放三部分,计算公式如下:𝐸=∑𝑛𝑖=1𝐸i(6-13)式中,E为船舶总排放量,单位为吨;Ei为i船舶排放量,单位为吨。𝐸𝑖=𝐸主机,𝑖+𝐸副机,𝑖+𝐸锅炉,𝑖(6-14)式中,𝐸主机,𝑖为i船舶主机排放量,单位为吨;𝐸副机,𝑖为i船舶副机排放量,单位为吨;𝐸锅炉,𝑖为i船舶锅炉排放量,单位为吨。船舶主机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𝐸主机=𝐸𝐹×𝑀𝐶𝑅×𝐿𝐿𝐴×𝑇×𝐿𝐹×10−6(6-15)式中,EF为主机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千瓦时;MCR为主机额定功率,单位为千瓦;LLA为排放系数负荷修正系数,主要应用于33当船舶主机负荷小于20%时修正主机的排放系数;T为船舶实际航行时间,单位为时,是每艘船舶相邻两次AIS数据上传时间之差;LF为发动机实际负荷,无量纲。副机、锅炉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𝐸=𝐸𝐹×∑𝑖∑𝑗𝐶𝑅𝑖,𝑗×𝑇𝑖×10−6(6-16)式中,E为副机或锅炉排放量,单位为吨;EF为船舶副机或锅炉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千瓦时;i为船舶的实际航行工况,共分为系泊、锚泊、机动和巡航四种;j为船舶类型;𝐶𝑅𝑖,𝑗为j类型船舶在i工况下的实际功率,单位为千瓦;𝑇𝑖为i工况下的航行时间,单位为时。6.4.1.2进出港艘次法船舶主机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𝐸主机=𝐸𝐹×𝑃×𝑀𝐶𝑅×𝑇×𝐿𝐹×10−6(6-17)式中,𝐸主机为船舶主机排放量,单位为吨;EF为主机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千瓦时;P为进出港艘次,单位为艘;MCR为主机额定功率,单位为千瓦/艘;T为船舶实际航行时间,单位为小时;LF为发动机实际负荷,无量纲。副机、锅炉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𝐸=𝐸𝐹×∑𝑖∑𝑗𝑃𝑗×𝐶𝑅𝑖,𝑗×𝑇𝑖×10−6(6-18)式中,E为副机或锅炉排放量,单位为吨;EF为船舶副机或锅炉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千瓦时;i为船舶的实际航行工况,共分为系泊、锚泊、机动和巡航四种;j为船舶类型;𝐶𝑅𝑖,𝑗为j类型船舶在34i工况下的实际功率,单位为千瓦;𝑇𝑖为i工况下的航行时间,单位为小时。6.4.1.3燃油法燃油法仅适用于内河及沿海船舶排放量,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𝐸=(𝑌×𝐸𝐹)×10−6(6-19)式中,E为船舶排放量,单位为吨;Y为燃油消耗量,单位为千克;EF为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千克燃料。6.4.2数据信息收集6.4.2.1燃油消耗量内河、沿海船舶燃油消耗量采用燃油供应部门数据,或通过交通运输部门客货周转量计算获得,详见公式(6-20)。客货周转量采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交通年鉴》数据。𝑌=(0.065×𝑍客+𝑍货)×𝑌𝑋(6-20)式中,Y为燃油消耗量,单位为千克;𝑍客为客运周转量,单位为万人公里;𝑍货为货物周转量,单位为万吨公里;YX为油耗系数,单位为千克/万吨公里,可由调研获得,若无实际调研数据,推荐值取50千克/万吨公里。6.4.2.2船舶AIS和静态数据船舶AIS数据可从海事部门共享和商业公司购买获取;原则上最小间隔时间≤1小时。间隔时间超过最小间隔时间或空间漂移的,应基于现有航线采用最短路径法插值补空;航行速度异常或缺失的,应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或线性插值法进行插值。船舶静态数据可从海35事部门和船级社共享、商业公司购买或类推获取。需从AIS信息中获取的数据包括MMSI码、经纬度、航速和航行时间信息等;需从静态数据库中获取的数据包括MMSI码、船舶生产年份、船舶类型、设计最大航速、主机额定转速、吨位、主机额定功率、副机额定功率和锅炉额定功率等。需要将AIS数据中获得的MMSI码在静态数据库中匹配,以获得船舶的静态数据。获得船舶完整的信息后,需要对船舶进行分类。船舶主机按照燃油种类和发动机转速分为低速柴油发动机、中速柴油发动机和高速柴油发动机、燃气轮机、蒸汽轮机等;航行工况根据船舶实际航速和主机负荷划分为系泊、锚泊、机动和巡航四种;船舶主机功率通过船舶静态数据库获取。船舶主机负荷通过实际航速和设计航速计算得出,公式如下:𝐿𝐹=(𝑉实际)3(6-21)𝑉最大式中,LF为船舶主机负荷,无量纲,𝑉实际为船舶实际航速,单位为节;𝑉最大为船舶的设计最大航行速度,单位为节。船舶副机、锅炉功率可通过船舶静态数据库获取。6.4.2.3进出港艘次和航行时间进出港艘次可从海事部门等获得。进出港船舶功率可从海事部门、船级社或实际调研获得。进出港船舶负载、航行时间可由实际调研获得,或采用默认值;巡航时间可由航行距离除以平均航行速度获得。366.4.3排放系数获取船舶排放系数可参考本指南附表C-5和C-6。船舶SO2排放系数计算方法参考6.2.3。6.4.4日尺度清单使用船舶AIS数据,建立单个轨迹点和排放量对应的关系,利用轨迹点的排放量、时刻和经纬度信息,建立高时空分辨率的动态排放清单。船舶AIS数据可从海事部门获取,计算方法见公式(6-13)~(6-16)。6.5铁路6.5.1排放量计算方法铁路内燃机车核算范围包括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计算公式如下:𝐸=(𝑌×𝐸𝐹)×10−6(6-22)式中,Y为燃油消耗量,单位为千克;EF为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千克燃料(附表C-7)。6.5.2数据信息收集可由城市铁路部门调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取城市铁路内燃机燃油消耗量。6.5.3排放系数获取铁路内燃机车排放系数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分析获得,可参考本指南附表C-7。内燃机车SO2排放系数计算方法参考6.2.3。6.5.4日尺度清单应用铁路逐日发车次数建立排放日变化比例,再将年排放量分37配到日。6.6民航飞机6.6.1排放量计算方法民航飞机CO2排放量由国家统一核算;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仅考虑机场民航飞机起降排放,计算方法如下:𝐸=𝐶𝐿𝑇𝑂×𝐸𝐹×10−3(6-23)式中,E为民航飞机排放量,单位为吨;𝐶𝐿𝑇𝑂为民航飞机起飞着陆循环次数,单位为次,EF为排放系数,单位为千克/次(附表C-7)。6.6.2数据信息收集民航飞机起飞着陆循环次数基于起降架次获得,一次起飞着陆循环等于两个起降架次。起降架次可从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发布的《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中获取。6.6.3排放系数获取民航飞机排放系数采用国际民航组织通用数据,排放系数可参考本指南附表C-8。民航飞机SO2排放系数计算方法参考6.2.3。6.6.4日尺度清单可应用逐日起飞着陆循环次数利用公式(6-23)计算日排放量。6.7油品储运销6.7.1排放量计算方法油品储运源核算范围包括VOCs排放和原油储运过程CH4排放。VOCs计算方法包括分环节法和综合法,优先选择分环节法。6.7.1.1VOCs排放量核算方法38(1)分环节法储油库可参考《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中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公式如下:𝐸=(𝐸𝐹𝑠×𝑛+𝐸𝐹𝑤×𝑄+𝐸𝐹𝐿×𝑍)×(1−𝜂)×10−3(6-24)式中,𝐸𝐹𝑠、𝐸𝐹𝑤、𝐸𝐹𝐿分别为储罐静置损失因子(千克/年)、工作损失因子(千克/吨)、装卸损失因子(千克/吨);n为储罐数量(个),Q为储油库周转量(吨),Z为装载量(吨);𝜂为油气回收效率(%)。加油站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𝐸=(𝐸𝐹𝑤+𝐸𝐹𝑅+𝐸𝐹𝐿)×𝑄×(1−𝜂)×10−3(6-25)式中,𝐸𝐹𝑤、𝐸𝐹𝑅、𝐸𝐹𝐿分别为工作损失因子(千克/年)、卸油损失因子(千克/吨)、装油损失因子(千克/吨);Q为加油站销售量(吨);𝜂为油气回收效率(%)。(2)综合法综合法VOCs排放量可按下式计算:𝐸𝑖,𝑗=∑𝑚𝐸𝐹𝑖,𝑗,𝑚×𝐴𝑖,𝑗×(1−𝜂)×10−3(6-26)式中,i为油气储运源第三级排放源,j为各省、市、自治区,m代表第三级排放源的技术和工艺。EF为VOCs排放系数,单位为千克/吨;A为加油站销售量,单位为吨,或运输过程运输量,单位为吨;𝜂为油气回收效率,单位为%。6.7.1.2CH4排放量核算方法原油储运过程CH4排放量计算方法见下式:𝐸𝑖,𝑗=∑𝑚𝐸𝐹𝑖,𝑗,𝑚×𝐴𝑖,𝑗×10−6(6-27)39式中,i为油气储运源第三级排放源,j为各省、市、自治区,m代表第三级排放源的技术和工艺。EF为排放源CH4实际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吨;A为储油库周转量,单位为吨。6.7.2数据信息收集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原油、汽油、柴油等运输量,储油库原油、汽油、柴油等储罐数量、周转量和装载量,加油站汽油、柴油等消费量。其中,储油库应按点源收集活动水平数据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加油站按点源收集活动水平数据信息,包括企业经纬度位置、储罐数量及大小、周转量、装载量、销售量、油气回收情况和末端治理措施等;运输量可从交通运输部门获取。数据基础薄弱的地区可按照面源处理,收集对应排放区域和排放源的活动水平。6.7.3排放系数获取储存与装载分环节计算法排放系数参考《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中固定顶罐油品VOCs产污系数表、内浮顶罐有机化学品VOCs产污系数表和公路/铁路装载挥发损失VOCs产污系数表取值。综合法VOCs排放系数参考附表C-9。原油储运源CH4排放系数取7.53克/吨。40第七章生活源7.1核算边界生活源核算范围包括与居民生活、第三产业(扣除交通运输部分)等能源消费相关的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以及生物质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CH4排放。各地可根据管理需求,计算由于使用电力和热力带来的CO2间接排放,作为信息项。7.2排放量计算方法7.2.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生活源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可根据产排污系数法计算,如公式(7-1)所示:𝐸=𝐴×𝐸𝐹×(1−𝜂)(7-1)式中,𝐸𝐹为污染物的产生系数;𝜂为污染控制技术对污染物的实际去除效率,民用炉灶一般无末端控制措施,𝜂为0。对于生活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可参照第四章D4430热力供应行业。对于其他生活能源消费源,A为各类燃料消费量。7.2.2CO2排放量计算方法生活源CO2排放量为各类民用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加和。𝑛44(7-2)𝐸𝐶𝑂2燃烧=∑(𝐹𝐶𝑖×𝐶𝑖×𝑂𝐹𝑖×12)𝑖=1式中,𝐸𝐶𝑂2燃烧为民用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𝐹𝐶𝑖为第i种燃料消耗量,热量单位;𝐶𝑖为第i种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固碳41量;𝑂𝐹𝑖为第i种燃料的碳氧化率;4142为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i为燃料种类。生活源CO2间接排放量为生活源使用电力和使用热力CO2排放量之和。使用电力CO2排放量可利用公式(7-3)计算。𝐸电=𝐴𝐷电×𝐸𝐹电(7-3)式中,𝐸电为使用电力产生的CO2排放量;𝐴𝐷电为使用电量,单位为kWh;𝐸𝐹电为电网排放因子,单位为kgCO2/kWh,建议采用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电网排放因子。使用热力CO2排放量可利用公式(7-4)计算。𝐸热=𝐴𝐷热×𝐸𝐹热(7-4)式中,𝐸热为使用热力产生的CO2排放量;𝐴𝐷热为使用热量,单位为GJ;𝐸𝐹热为热力排放因子,单位为tCO2/GJ,推荐值为0.11tCO2/GJ。7.2.3CH4排放量计算方法民用生物质燃料燃烧CH4排放量可根据排放系数法计算,如公式(7-1)所示。式中,A为燃料消耗量;EF为甲烷排放系数。7.3数据信息收集生活源需获取的数据信息包括生活能源类型(包括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不同类型燃料的燃烧方式、消费量、热值、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等。生活能源类型、不同类型燃料的燃烧方式、消费量等数据,优先通过以村级为基本单位开展调研等方式获取;42调研数据获取困难时,可根据城市统计年鉴或部门统计数据估算。不同品种化石燃料含碳量、碳氧化率数据优先采用调研数据,调研数据获取困难时,可使用本指南附表D-1提供的推荐值。7.4产生系数获取生活锅炉大气污染物产生系数可参考相同燃料、相同工艺和规模的工业锅炉。其他生活能源消费源大气污染物产生系数和CH4的排放系数可根据第三级排放源对应的燃料或原料类型、工艺等从本指南附表D-2和附表D-3中选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活源化石燃料硫分、灰分、低位发热量、单位热值含碳量等关键参数实测,获取反映当地排放源特征的数据。7.5日尺度清单编制采暖期民用炉灶和民用供热锅炉日尺度清单,首先应建立排放日变化的时间分配系数,再将采暖季排放量分配到日。采暖期日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𝐸=𝐸×𝐾𝑖𝑑(7-5)∑𝐾𝑖(7-6)𝐾=𝑊𝐷𝐴𝑌,𝑖𝑖∑𝑖𝑊𝐷𝐴𝑌,𝑖𝑊𝐷𝐴𝑌,𝑖=−0.75𝑇𝐶𝑂𝑀,𝑖+11.86(7-7)43𝑇=1.07×𝑇+0.24×𝑅𝐻𝑖×6.105𝐶𝑂𝑀,𝑖𝐴𝑀,𝑖100×exp(17.27×𝑇𝐴𝑀,𝑖)−0.92×𝑊𝑆𝑖(7-8)237.7+𝑇𝐴𝑀,𝑖+0.6×𝐻𝐷𝐴𝑌,𝑖−1.8式中,Ed为日排放量,单位为吨;E为采暖期总排放量,单位为吨;𝐾𝑖为采暖期第i天的日排放分配系数;𝑊𝐷𝐴𝑌,𝑖为采暖期第i天的户均能源消耗量或锅炉能源消费量,单位为吨;∑𝑖𝑊𝐷𝐴𝑌,𝑖为采暖期总的户均能源消耗量或锅炉能源消费量,单位为吨;𝑇𝐶𝑂𝑀,𝑖为城市第i天的综合温度,单位为℃;𝑇𝐴𝑀,𝑖为城市第i天的平均温度,单位为℃;𝑅𝐻𝑖为城市第i天的平均相对湿度,单位为%;𝑊𝑆𝑖为城市第i天的平均风速,单位为m/s;𝐻𝐷𝐴𝑌,𝑖为城市第i天的平均日照时数,单位为h。44第八章农业源8.1核算边界农业源的核算范围包括全部农业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以及部分源的CO2、CH4和N2O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农业能源消费源、农业用地源(秸秆露天焚烧源)10种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畜禽养殖、农业用地源(氮肥施用、固氮植物、秸秆堆肥、土壤本底、人体粪便等)NH3排放。CO2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化石能源燃烧过程CO2排放。CH4和N2O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畜禽养殖源CH4和N2O排放,以及农业用地源N2O排放。8.2农业能源消费农业能源消费源是指与农林牧渔业相关的用于加热、干燥等的能源消费活动,不包含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车辆等消费的能源。农业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量可参照生活能源消费源计算。8.3畜禽养殖8.3.1排放量计算方法8.3.1.1NH3排放量计算方法畜禽养殖中动物排泄物产生大量氨排放。动物排泄产生的粪便包括室内和户外两部分,室内粪便在圈舍中停留一段时间后,会汇集进行存储腐熟处理和施肥。畜禽粪便管理阶段包括户外、圈舍内、粪便存储处理和后续施肥,后三种方式属于室内粪便管理,具有尿液和粪便两种形态,动物户外排泄的尿液和粪便通常混合在一起。畜禽排泄物释放大气氨包含户外、圈舍-液态、圈舍-固态、存储-液45态、存储-固态、施肥-液态、施肥-固态共七部分。根据粪便管理阶段和形态,畜禽养殖氨排放总量计算公式如下:𝐸𝑖=∑𝑖(𝐴𝑖×𝐸𝐹𝑖×𝛾)(8-1)式中,i为畜禽粪便类型,分为户外、圈舍-液态、圈舍-固态、存储-液态、存储-固态、施肥-液态、施肥-固态;A为活动水平,指畜禽排泄物在不同管理阶段、粪便不同形态中含有的总铵态氮量;EF为氨产生系数(附表E-3);γ为氮-大气氨转换系数,取1.214。8.3.1.2CH4排放量计算方法畜禽养殖源CH4排放包括动物肠道发酵产生的CH4排放和粪便管理系统CH4排放两部分。动物肠道发酵CH4排放量可参照《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计算。畜禽粪便管理系统CH4排放量采用公式(8-2)进行计算𝐸𝑀−𝐶𝐻4=𝐸𝐹𝑀−𝐶𝐻4×𝐴𝑃(8-2)式中,𝐸𝑀−𝐶𝐻4为畜禽粪便管理系统甲烷排放量,单位为kgCH4/年;𝐸𝐹𝑀−𝐶𝐻4为单位畜禽粪便管理甲烷排放系数,单位为kgCH4/头(羽)·年;AP为该畜禽养殖场年度畜禽养殖量,单位为头(羽),其中生猪、肉鸡、肉牛采用出栏量,奶牛、蛋鸡采用存栏量。8.3.1.3N2O排放量计算方法畜禽养殖场N2O排放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畜禽养殖场N2O排放量等于直接排放量与间接排放量之和。畜禽养殖场粪便管理N2O直接排放量采用公式(8-3)进行测算:46𝐸𝑀−𝑁𝑂−𝑑𝑖𝑟=∑𝑖𝐴𝑃×𝑁𝑒𝑥×𝑀𝑆𝑖×𝐸𝐹𝑖×44(8-3)210028式中,𝐸𝑀−𝑁2𝑂−𝑑𝑖𝑟为畜禽养殖场粪便管理N2O直接排放总量,单位为kgN2O/年;Nex为单位畜禽的年均氮排泄量,单位为kgN/头(羽)·年;MSi为第i种粪便管理方式的占比,单位为%;EFi为第i种粪便管理方式的N2O直接排放系数,单位为kgN2O-N/kg粪便;AP为畜禽养殖量,单位为头(羽),其中生猪、肉鸡、肉牛采用出栏量,奶牛、蛋鸡采用存栏量。单位畜禽年均氮排泄量通过公式(8-4)进行测算𝑁𝑒𝑥=(1𝐿0𝑊00)×𝑁𝑒𝑥𝑑𝑒𝑓𝑎𝑢𝑙𝑡×365(8-4)式中,Nex为单位畜禽的年均氮排泄量,单位为kgN/头(羽)·年;LW为单位畜禽的平均体重,单位为kg/头(羽);Nexdefault为畜禽1000kg活体重每天的氮排泄率,单位为kgN/头(羽)·日,可参考附表E-8。畜禽养殖场粪便管理N2O间接排放量采用公式(8-5)进行计算:𝐸=∑𝑁𝑒𝑥×𝑀𝑆×𝐹𝑟𝑎𝑐𝑔𝑎𝑠×𝐸𝐹×44×𝐴𝑃×10−3𝑀−𝑁2𝑂−𝑖𝑛𝑑𝑖𝑖100128(8-5)式中,𝐸𝑀−𝑁2𝑂−𝑖𝑛𝑑为畜禽养殖场粪便管理氧化亚氮间接排放量,单位为kgN2O/年;Nex为单位畜禽的年均氮排泄量,单位为kgN/头(羽)·年;MSi为第i种粪便管理方式的占比,单位为%;Fracgas为通过NH3和NOX挥发的比例,单位为%,可参考附表E-9;EF1为氮挥发过程中N2O排放的排放系数,取0.01。AP为该畜禽养殖场年度畜禽养殖量,单位为头(羽)。478.3.2数据信息收集为测算畜禽养殖源NH3排放量,需通过计算获取不同管理阶段和粪便形态含有的总铵态氮量。分两步计算:(1)计算不同养殖方式室内、户外总铵态氮养殖方式分散养、集约化养殖和放牧,室内和户外总铵态氮排泄量计算公式为:TAN=畜禽年内饲养量×单位畜禽排泄量×含氮量×铵态氮比例×室内户外比例(8-6)式中,对于饲养周期大于1年的畜禽,如黄牛、母猪、蛋鸡,畜禽年内饲养量为年底存栏数;对于饲养期小于1年的畜禽,畜禽年内饲养量为出栏数。总铵态氮室内户外比例与养殖方式相关,对于散养和放牧,室内和户外比例各为50%;对于集约化养殖,室内比例为100%,户外比例为0。单位畜禽排泄量、含氮量和铵态氮比例可参考附表E-1。(2)计算不同粪便管理阶段铵态氮量粪便管理包括户外、圈舍内、粪便存储处理和后续施肥四个阶段。户外排泄阶段总铵态氮量为𝑇𝐴𝑁户外。圈舍内排泄阶段总铵态氮计算方法为:𝐴圈舍−液态=𝑇𝐴𝑁室内×𝑋液(8-7)𝐴圈舍−固态=𝑇𝐴𝑁室内×(1−𝑋液)(8-8)式中,𝑋液为液态粪肥占总粪肥质量分数,散养畜禽取11%,集约化养殖畜类取50%,禽类取0;放牧畜禽取0。48粪便存储处理总铵态氮计算方法为:𝐴存储−液态=𝑇𝐴𝑁室内×𝑋液−𝐸𝑁圈舍−液态(8-9)𝐴存储−固态=𝑇𝐴𝑁室内×(1−𝑋液)−𝐸𝑁圈舍−固态(8-10)式中,𝐸𝑁圈舍−液态=𝐴圈舍−液态×𝐸𝐹圈舍−液态,𝐸𝑁圈舍−固态=𝐴圈舍−固态×𝐸𝐹圈舍−固态。后续施肥总铵态氮计算方法为:𝐴施肥−液态=(𝑇𝐴𝑁室内×𝑋液−𝐸𝑁圈舍−液态−𝐸𝑁存储−液态−𝐸𝑁𝑁损失−液态)×(1−𝑅饲料)(8-11)𝐴施肥−固态=(𝑇𝐴𝑁室内×(1−𝑋液)−𝐸𝑁圈舍−固态−𝐸𝑁存储−固态−𝐸𝑁𝑁损失−固态)×(1−𝑅饲料)(8-12)式中,𝐸𝑁存储−液态=𝐴存储−液态×𝐸𝐹存储−液态,𝐸𝑁存储−固态=𝐴存储−固态×𝐸𝐹存储−固态。𝑅饲料为集约化养殖过程粪肥用作生态饲料的比重(如鸡粪可作为养鱼饲料),可参考附表E-2。𝐸𝑁𝑁损失−液态和𝐸𝑁𝑁损失−固态为存储过程中氮的损失,基于对粪便存储过程N2O、NO和N2排放导致氮损失的估算,计算公式如下:𝐸𝑁𝑁损失−液态=(𝑇𝐴𝑁室内×𝑋液−𝐸𝑁圈舍−液态)×(𝐸𝐹存储−液态−𝑁2𝑂+𝐸𝐹存储−液态−𝑁𝑂+𝐸𝐹存储−液态−𝑁2)(8-13)𝐸𝑁𝑁损失−固态=(𝑇𝐴𝑁室内×(1−𝑋液)−𝐸𝑁圈舍−固态)×𝑓×(𝐸𝐹存储−固态−𝑁2𝑂+𝐸𝐹存储−固态−𝑁𝑂+𝐸𝐹存储−固态−𝑁2)(8-14)49式中,f为固态粪便存储过程中总铵态氮向有机氮转化的比例,取10%。为测算养殖场畜禽粪便管理系统的CH4和N2O排放量,需要获取的活动水平数据为年度畜禽养殖量、各种畜禽粪污处理方式占比和单位畜禽的平均体重等。年度畜禽养殖量应为该养殖场实际出栏或存栏的畜禽数量,生猪、肉牛、肉鸡采用出栏量,奶牛、蛋鸡采用存栏量。各种畜禽粪污处理方式占比为该养殖场各类处理方式的粪污实际处理量占总体粪污产生量的比值。各种畜禽粪污处理方式占比可以从环境统计数据中获取。8.3.3产生系数获取畜禽养殖NH3产生系数为单位质量总铵态氮以大气氨形式排放的量,受畜禽种类、养殖方式、排泄物管理阶段、粪便形态和气温等因素影响。清单编制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相应数据。为计算粪便存储过程的氮损失(以N2O、NO和N2形式释放),本指南一并给出粪便存储过程N2O、NO和N2产生系数。畜禽粪便管理甲烷排放系数采用公式(8-15)进行测算:𝐸𝐹𝑀−𝐶𝐻4=(𝑉𝑆×365)×[𝐵0×0.67×∑𝑖𝑀𝐶𝐹𝑖×𝑀𝑆𝑖](8-15)式中,VS为畜禽每日易挥发固体排泄量,单位为kgVS/头·天,可参考附表E-4;B0为畜禽粪便的最大甲烷生产能力,单位为m3CH4/kgVS,见附表E-5;0.67为甲烷的质量体积密度,单位为kg/m3;MCFi为第i种粪便管理方式的甲烷转化系数(%),见附表E-6;MSi为第i种粪便管理方式所占比例(%),为活动水平数据,需要依据核算设施情况进行收集。50畜禽每日易挥发固体排泄量(VS)既可以使用缺省值(见附表E-4),也可以通过公式(8-16)进行测算:𝑉𝑆=[𝐺𝐸×(1−𝐷𝐸%)+(𝑈𝐸×𝐺𝐸)]×(1−𝐴𝑆𝐻)(8-16)10018.45式中,VS为畜禽每日易挥发固体排泄量,单位为kgVS/头·天;GE为畜禽每天总能摄入量,单位为MJ/头·天,由饲料干物质摄入量乘以18.45计算获得;DE%为畜禽摄入饲料的消化率,优先采用核算项目主体自身的测定值,如无测定值,本指南推荐使用80%;UE×GE为尿能占总能的系数,优先采用核算项目主体自身的测定值,如无测定值,本指南推荐使用0.02;ASH为粪便中的灰分含量,优先采用核算项目主体自身的测定值,如无测定值,本指南推荐使用0.04;18.45为每千克干物质日粮总能的转化因子,单位为MJ/kg。各种粪便管理方式的N2O直接排放系数以及畜禽1000kg活体重每天的氮排泄率可使用本指南附表E-8提供的推荐值,NH3和NOx挥发的比例等参数可使用本指南附表E-9提供的推荐值。8.3.4日尺度清单获取粪尿在不同阶段处理比例的逐月变化,同时利用附表E-3提供的氨产生系数中温度列表,获取随温度线性变化的分段函数,进一步考虑氨产生系数随风速的变化,以表征氨产生系数的动态化。举例,散养肉牛,尿液在圈舍中,TAN在小于10℃和10-20℃的氨产生系数分别为9.3%和14%。可以设定,在10℃和15℃氨产生系数的下限和上限值分别为9.3%和14%,在10℃和15℃之间的氨产生系数通过采用温度t(℃)为自变量的线性插值获取。进一步采用基于风速的指数修正,获取动态氨产生系数,见下式:51𝐸𝐹=(9.3%+14%−9.3%×(𝑡−10))×𝑒0.0419𝑊(8-17)15−10日均温度t和风速W从当地气象站获取。8.4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源包括氮肥施用、固氮植物、土壤本底、秸秆堆肥、秸秆露天燃烧和人体粪便等排放源。8.4.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8.4.1.1氮肥施用(1)NH3排放量计算方法氮肥施用过程会产生氨排放,排放量计算公式为:𝐸=∑𝑖(Ai×𝐸𝐹i)(8-18)式中,i为化肥种类(包括尿素、碳铵、硝铵、硫铵、其他氮肥);A为活动水平,即各种氮肥施用量;EF为氨产生系数。(2)数据信息收集氮肥施用过程需获取的基础数据为各种氮肥施用量,应以县(区、市)为最小单元收集数据。首先从各县市农村统计年鉴或者污染源普查数据中获取总氮肥施用量,进一步结合当地农作物类型和农时资料,依据不同施肥时段、不同氮肥类型进行细致划分。建议采用农作物16种分类方法,包含早稻、中稻、晚稻、粳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花生、油菜、棉花、甘蔗、甜菜、烤烟、蔬菜、瓜果等。此外,需用氮肥培育的鲜花、树木和草地等可依据当地实际种植规模选取加入农作物分类体系。(3)产生系数获取52氮肥施用过程产生系数指单位质量氮肥在施用过程中向大气排放氨的质量。实际排放系数通常在基准氨产生系数基础上根据施肥率和施肥方式修正:𝐸𝐹=𝐵𝐸𝐹×𝛼×𝛽(8-19)式中,BEF为基准氨产生系数(附表E-10);α为施肥率修正因子;β为施肥方式修正因子。根据土壤酸碱性和气温选取符合当地实际特征的数据。施肥率修正因子根据每亩耕地施肥量确定,每亩耕地施肥量高于13千克氮时取1.18,小于等于13千克氮时取1。施肥方式修正因子在覆土深施时取0.32,表面撒施时取1。施肥率和施肥方式可调研当地农耕习惯获取。(4)日尺度清单通过调研获取施肥量的逐日数据,同时利用附表E-10中氨产生系数温度列表,获取随温度线性变化的分段函数,以表征氨产生系数的动态化。举例,尿素在酸性土壤中,10℃-20℃和20℃-30℃的氨产生系数分别为2.51%和4.50%。可以设定,在15℃和25℃氨产生系数的下限和上限值分别为2.51%和4.50%,在15℃和25℃之间的氨产生系数通过采用温度t(℃)为自变量的线性插值计算,见下式:𝐸𝐹=2.51%+4.5%−2.51%×(𝑡−15)(8-20)25−15日均温度可从当地气象站获取。8.4.1.2秸秆露天焚烧53(1)排放量计算方法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可用产排污系数法计算,其中,活动水平为燃烧的秸秆量。(2)数据信息收集秸秆露天焚烧消耗的生物量,按照下式计算:𝐴=𝑃×𝑁×𝑅×𝜂(8-21)或:𝐴=𝐴𝑅×𝐵×𝑁×𝜂(8-22)式中,P为农作物产量,可从当地农业部门统计资料获取;N为草谷比(秸秆干物质量与作物产量比值),可参考附表E-11;R为秸秆露天焚烧比例,可调研获取,若无调研数据,可参考附表E-12;η为燃烧率,取0.9;AR为秸秆露天焚烧面积;B为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3)产生系数获取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产生系数可参考附表E-13。(4)日尺度清单秸秆露天焚烧源可结合卫星数据计算各项污染物的日排放量,建立日尺度清单。田间小火采用下式进行估算:𝐸𝑑=𝑁×𝐴𝑑×𝐸𝐹(8-23)式中,N为卫星火点的个数;𝐴𝑑为单个火点的燃烧生物量,取值为8.7×105千克。EF为田间燃烧秸秆的污染物产生系数。8.4.1.3固氮植物、土壤本底、秸秆堆肥和人体粪便固氮植物、土壤本底、秸秆堆肥和人体粪便源只计算NH3排放。(1)排放量计算方法54其他农业源氨排放量可用产排污系数法计算,产生系数可参考附表E-14。(2)数据信息收集固氮植物源应收集的数据为最小行政单元每种固氮植物(大豆、花生和绿肥)的种植面积。土壤本底源应收集的数据为最小行政单元的耕地面积。秸秆堆肥源应收集的数据为主要可用于堆肥的八种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粗粮、棉花、豆类、花生和油菜)的田间堆肥的秸秆量。可利用该地区作物产量(可从统计资料获取)、草谷比、秸秆堆肥比例三者乘积来估算田间堆肥量。人体粪便源应收集的数据为没使用卫生厕所的成人数。可根据最小行政区卫生厕所比例和人口总数计算。城市地区可不估算。(3)产生系数获取固氮植物产生系数为该植物单位固氮量排放大气氨的量。中国广泛种植的固氮植物为大豆、花生和绿肥三类,推荐值分别为0.07、0.08和0.09千克氨/亩/年。土壤本底排放系数为每亩耕地每年向大气排放氨的量,推荐值为0.12千克氨/亩/年。秸秆堆肥排放系数为单位质量秸秆堆肥过程中释放大气氨的量,推荐值为0.32千克氨/吨秸秆。人体粪便产生系数为成人每人每年排放大气氨的量。推荐值见附表E-14。558.4.2N2O排放量计算方法农业用地N2O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直接排放是由农用地当季氮输入引起的排放。输入的氮包括氮肥、粪肥和秸秆还田。间接排放包括大气氮沉降引起的氧化亚氮排放和氮淋溶径流损失引起的氧化亚氮排放。农业用地N2O排放量可参照《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计算。56第九章废弃物处理源9.1核算边界废弃物处理源核算范围包括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生活污水处理过程、生活垃圾填埋、堆肥和焚烧等过程产生的SO2、NOx、VOCs、NH3、TSP、PM10和PM2.5排放。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CH4和N2O排放以及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产生的CH4排放。9.2排放量计算方法9.2.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废弃物处理源中生活垃圾焚烧源SO2、NOx和TSP排放量按照自动监测法或产排污系数法计算得出。其他废弃物处理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可根据产排污系数法计算,活动水平数据为生活污水处理量或固体废弃物处理量,产生系数可参考本指南附表F-1。9.2.2CH4排放量计算方法(1)生活污水处理CH4排放生活污水处理甲烷排放包括污水处理设施甲烷排放和尾水排入环境水体中有机物产生的甲烷排放。污水处理设施的甲烷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𝐸𝑖=(𝐶𝑂𝐷𝐶𝑟削减量,𝑖−𝑆𝑖)×𝐸𝐹𝑖,𝑗−𝑅𝑖(9-1)式中,𝐸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环节的甲烷排放量,单位为吨/年;𝐶𝑂𝐷𝐶𝑟削减量,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的化学需氧量年削减量,57单位为吨/年;𝐸𝐹𝑖,j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采用j污水处理工艺的甲烷排放系数,单位为吨/吨(附表F-2);𝑅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的甲烷回收量,单位为吨/年;𝑆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以污泥形式移除的有机物量(以化学需氧量计),单位为吨/年,计算公式如(9-2):𝑆𝑖=𝑆𝐺𝑖×𝑀𝑖×𝜌𝑆(9-2)式中,𝑆𝐺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干污泥量,单位为吨/年;𝑀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干污泥中有机物的含量,单位为%;𝜌𝑆为污泥中有机物和化学需氧量的转化系数,参考《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评价技术规范》取值为1.42吨化学需氧量/吨干重污泥。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环境水体中有机物产生的甲烷排放量可根据公式(9-3)计算:𝐸尾水,𝑖=𝐶𝑂𝐷𝐶𝑟排放量,𝑖×𝐸𝐹水体,𝑖(9-3)式中,𝐸尾水,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尾水排入环境水体的甲烷排放量,单位为吨/年;𝐶𝑂𝐷𝐶𝑟排放量,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的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单位为吨/年;𝐸𝐹水体,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尾水受纳水体对应的甲烷排放系数,单位为吨/吨(附表F-3)。(2)生活垃圾填埋CH4排放生活垃圾填埋甲烷排放量计算方法包括一阶衰减(FOD)法和质量平衡法。推荐优先采用一阶衰减法。一阶衰减(FOD)法考虑了历史填埋垃圾对CH4排放的贡献,计算公式如下:5816(9-4)𝐸𝐶𝐻4=(𝐷𝐷𝑂𝐶𝑚𝑑𝑒𝑐𝑜𝑚𝑝𝑇×𝐹×12−𝑅𝑇)×(1−𝑂𝑋𝑇)式中,𝐸𝐶𝐻4表示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甲烷排放总量;T为核算年份;𝐷𝐷𝑂𝐶𝑚𝑑𝑒𝑐𝑜𝑚𝑝𝑇为T年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SWDS)分解的𝐷𝐷𝑂𝐶𝑚;F为垃圾填埋气体中的CH4比例,取0.5;𝑅𝑇为T年回收的CH4量;𝑂𝑋𝑇为T年的氧化因子,取0。𝐷𝐷𝑂𝐶𝑚𝑑𝑒𝑐𝑜𝑚𝑝𝑇=𝐷𝐷𝑂𝐶𝑚𝑎𝑇−1×(1−𝑒−𝑘)(9-5)𝐷𝐷𝑂𝐶𝑚𝑎𝑇=𝐷𝐷𝑂𝐶𝑚𝑑𝑇+(𝐷𝐷𝑂𝐶𝑚𝑎𝑇−1×𝑒−𝑘)(9-6)𝐷𝐷𝑂𝐶𝑚=𝑊×𝐷𝑂𝐶𝑓×𝑀𝐶𝐹×∑(𝐷𝑂𝐶𝑖×𝑊𝑖)(9-7)式中,k为反应常量,取值为0.3;𝐷𝐷𝑂𝐶𝑚𝑎𝑇为T年末SWDS累积的𝐷𝐷𝑂𝐶𝑚;𝐷𝐷𝑂𝐶𝑚𝑑𝑇为T年累积到垃圾填埋厂的𝐷𝐷𝑂𝐶𝑚;𝐷𝐷𝑂𝐶𝑚𝑎𝑇−1为(T-1)年年终时累的积𝐷𝐷𝑂𝐶𝑚;𝐷𝑂𝐶𝑖各组分i中可降解有机碳的百分比;𝑊𝑖为各组分所占的百分比;𝐷𝐷𝑂𝐶𝑚为填埋场所累积的可降解DOC质量;W为填埋场累积的废弃物总质量;𝐷𝑂𝐶𝑓为可分解的DOC比例,取0.5;𝑀𝐶𝐹为累积年份有氧分解的CH4修正因子,可参考本指南附表F-5的推荐值。在一阶衰减法所需部分数据无法获取情况下,可考虑采用质量平衡法。质量平衡法假设所有潜在的甲烷均在处理当年就全部排放完,采用质量平衡法计算生活垃圾填埋甲烷排放量可参照《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9.2.3N2O排放量计算方法生活污水处理N2O排放包括污水处理设施的N2O排放和尾水排59入环境水体的N2O排放。污水处理设施的N2O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𝐸𝑖=(𝑇𝑁进水,𝑖−𝑆𝑖)×𝐸𝐹𝑖,j(9-8)式中,𝐸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过程的N2O排放量,单位为吨/年;𝑇𝑁进水,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污水中氮含量,单位为吨/年;𝑆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中以污泥形式移除的氮含量,单位为吨/年,推荐缺省值为0;𝐸𝐹𝑖,𝑗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采用j污水处理工艺的N2O排放系数,单位为吨/吨(附表F-2)。尾水排入环境水体的N2O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𝐸尾水,𝑖=𝑇𝑁排放,𝑖×𝐸𝐹水体,𝑖(9-9)式中,𝐸尾水,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尾水排入环境水体的N2O排放量,单位为吨/年;𝑇𝑁排放,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的氮年排放量,单位为吨/年;𝐸𝐹水体,𝑖为第i座污水处理设施尾水受纳水体对应的N2O排放系数,单位为吨/吨(附表F-3)。9.3基础数据收集废水处理源基础数据应按照点源,逐污水处理厂收集数据信息。污水处理厂的地址位置、污水处理量、化学需氧量去除量和排放量、污水中总氮含量和排放量、污泥产生量等可从排污许可等数据中获取。有条件的地区,污水处理厂干污泥中有机物含量(𝑀𝑖)可通过采用干污泥灼烧法等实测法获得。无法开展实测的,可通过文献调研等方式,选取相似区域、相似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实测值60作为参考值。生活污水处理厂甲烷回收量R通过污水处理过程甲烷回收体积计算,公式如下:𝑅=𝑉×0.717×10−3(9-10)式中,𝑉为回收的甲烷体积,单位为立方米/年;0.717为标准状况(1个标准大气压和温度0℃)下甲烷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未开展甲烷回收的污水处理厂R为0。固体废气物处理源应按照点源,逐垃圾处理厂收集数据信息。垃圾处理厂的地址位置、垃圾处理方式、各类方式的垃圾处理量等可从排污许可等数据中获取。垃圾填埋场累积的废弃物总质量、废弃物类别及占比等数据可通过现场调研或从统计年鉴中获取;各种废弃物中可降解有机碳的百分比可通过实测法获取;无法开展调研实测的地区,废弃物类别及占比采用本指南附表F-4提供的推荐值。食品垃圾、纸张/纸板、纺织品和木材等废弃物中可降解有机碳的比例可采用默认值0.11、0.24、0.24和0.33。由于塑料、橡胶和皮革等废弃物降解速度很慢,其中可降解有机碳一般忽略不计。9.4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产生系数获取废弃物处理源大气污染物产生系数可参照《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本指南附表F-1提供的推荐值选取。生活垃圾焚烧源PM10、PM2.5占总颗粒物比例优先采用实测法获得,无法开展实测的可参照附表A-1工业源生物质锅炉取值。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可参照本指南附表F-2和F-3提供的推荐值选取。9.5日尺度清单废弃物处理源日尺度清单可根据污水处理厂符合规范性要求的61自动监测数据或调研获得的垃圾处理厂逐日生产负荷数据建立时间分配系数,再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日。62第十章融合清单质控融合清单编制应开展全过程质量控制,其中,排放源识别、数据信息收集、排放量计算以及清单结果审核等是融合清单质控的关键环节。10.1排放源识别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梳理第一级排放源。对于电力热力源、工业源、废弃物处理源,以及农业源中的畜禽养殖源等,应建立排放源名录库,做到重点源“应查尽查,不重不漏”。应将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及简化管理的涉气企业、排放源统计重点调查单位、重点排污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中等各类涉气企业,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送企业等全部纳入排放源名录库。鼓励从统计、工商、农业、质检等部门获取重点行业排放源信息,并更新增补。动态调整排放源名录库,补充新增排放源,删减已关停排放源,严格核实企业关停文件、厂区和生产设备照片等台账资料。对于生活源、农业源等面源,应以区县或乡镇为基本单元开展核算。对于未纳入点源核算,属于本地特色行业的登记管理涉气企业,分行业以区县或乡镇为基本单元打包处理。10.2数据信息调研收集数据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行业代码等企业基础信息,以及用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核算的燃料消费量、63原料使用量、产品生产量、机动车行驶里程、排放控制设备措施运行情况等活动水平数据。依据数据基础和环境管理工作需求等,对以上数据信息开展收集和补充调研。10.2.1数据信息收集优先使用排污许可等已有的排放源数据信息,从统计、农业、公安交管等政府部门获取移动源、农业源、生活源等面源宏观数据。依据全面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合理性原则收集数据信息。1.全面收集。广泛收集排污许可、重污染应对、自动监测等数据信息,全面准确掌握各类涉气排放源生产、排放等相关情况。2.完整填报。理解掌握排污许可等表式结构和指标含义。根据企业已填报的各表和排放量核算台账数据信息,准确识别企业涉及的主要燃烧过程、工艺过程以及VOCs通用源项等,逐环节对应填报融合清单所需的数据信息。3.数据一致性。确保收集的是同一排放源(企业)、同一时期、同一指标(或指标定义)、同一数据精度的数据信息,且填报的数值一致。面源宏观数据应与部门发布数据基本一致。4.数据合理性。对比不同来源数据,差异较大时,通过生产产能、企业相关历史数据等综合判断后确定合理填报数据。明显异常的过大、过小数据均应核实修正。10.2.2数据信息补充调研针对已有数据信息库尚未涉及的排放源(项),有机溶剂使用等涉VOCs排放薄弱环节,已有数据信息不满足核算需求,以及推荐排放系数与当地实际不符甚至没有对应系数等情况,可结合本地64源排放特征和大气环境管理工作需求,开展排放源信息补充调研。1.过程质控规范填报。调研人员准确理解基础数据内容和含义。根据排放源确定填报数据表格,做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环节不重不漏,全面覆盖。根据排放源特点,据实、全面填报数据信息,应填尽填。填报过程中,应保证填写内容与数据需求精确匹配。真实准确。在填报数据过程中应确保填报的数据真实、可靠,有证可查,可以追溯。单位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行业代码、行政区划代码等基本信息正确,单位名称、社会信用代码要与工商登记备案一致。主要产品、原辅材料用量、能源使用量、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等活动水平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2.结果质控依据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和合理性原则,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审核。完整性审核。收集数据是否覆盖融合清单编制所需的全部数据,逐源、逐指标开展完整性审核,对空值数据,重点核实。规范性审核。数据来源是否恰当,数据填报是否符合指标界定。一致性审核。收集数据信息与统计资料、部门数据等是否一致,录入数据与台账数据是否一致。合理性审核。产品产量、能源消耗等重要基础数据数值和变化趋势是否在合理范围;单位产品能耗等衍生指标是否合理;各项指标间关系是否符合逻辑等。6510.3排放量计算排放量计算阶段需要做好以下质控:1.核实每个排放源计算了本指南规定的全部环节的全部物质;2.核实每个排放源每种物质排放量计算方法的选取符合要求;3.对于采用自动监测数据法计算的排放量,应重点做到:(1)严格自动监测数据使用。一旦发现企业该年度自动监测数据存在弄虚作假违法行为,或自动监测数据一直保持或接近定值的情况,该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只能采用排放系数法或物料衡算法,不得采用监测数据法。(2)监测数据规范性。监测设备及其运行维护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3)监测数据代表性。各环节排放量核算应选用对应点位的监测数据。对于有烟气旁路或安装备用烟囱的,应根据旁路排放监控设备、生产和治污设施运行台账等完整核算。(4)监测数据处理合规性。自动监测数据应完整覆盖融合清单编制年度所有时间段,根据《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75-2017),对自动监测数据的缺失时段进行规范性补充替代,不随意截取某时段或某时期数据作为核算依据。4.采用排放系数法计算时,应做到:(1)准确选用系数。按照排放源分类分级准确选用排放系数;对于具有长生产流程,自备电厂、锅炉等通用设施,有机液体储罐、有机溶剂使用等通用源项的企业,完整选用排放系数。66(2)鼓励优先选用本地化排放系数。(3)计算过程准确。应保证生产活动水平、重要核算参数数据全面准确,同时注意数据单位转换或参数转化,并确保数据转化计算准确。5.对于物料衡算法计算得到的排放量,应重点校核其数据具体指标选取的正确性、规范性,单位换算、小数点或计算方法等是否准确无误。6.审核排放量计算结果合理性。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合理的值域范围,符合行业排放特征。结合生产情况和污染治理情况,考察排放量变化的合理性。10.4清单结果审核依据完整性、一致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对清单结果进行审核。1.数据完整性。行政区域、排放源是否全面覆盖,重点源是否全面无遗漏,对区域指标值为零或为空的数据重点审核。2.数据一致性。主要审核区域、行业等能源消耗量、主要产品产量、溶剂使用量、机动车保有量、常住人口数量等汇总数据应与统计、城建、行业协会等权威管理部门掌握的社会经济宏观数据保持合理的逻辑一致性。3.逻辑性审核。主要是审核汇总表数据是否满足数据表内、表间逻辑关系以及指标间平衡关系。表内逻辑关系是指同一数据报表内指标间的逻辑性关系。如工业锅炉或工业炉窑有燃料消耗量而无污染物排放情况等。表间逻辑性关系是指不同数据表指标间的逻辑性关系。如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各分项、各67工段的分布结构等。指标间平衡关系主要是指标间总分、大小、包含等量化数值关系。4.结果合理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污染治理水平等情况,分析排放源结构和排放量变化的合理性;对比不同区域同一行业排放强度、平均去除效率等衍生指标,分析排放量数值的合理性;对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数据,分析排放量的区域分布、行业分布合理性;移动源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可通过燃油法进行校核。10.5不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是评估融合清单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关键数据缺失、数据代表性差、数据差异性、经验基础和知识缺乏、专家判断不一致以及数据来源不规范等不同原因都可能导致融合清单存在不确定性。清单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确定清单中单个变量的不确定性,如活动水平、排放系数、去除效率数据等的不确定性;将单个变量的不确定性合并为清单的总不确定性;识别清单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以辅助确定清单质量改进的优先顺序。城市和区域完成融合清单编制后可选择专家评估法和模型评估法评估融合清单的不确定性,为融合清单质量的不断改进指明方向。专家评估法。在关键数据缺失和经验数据缺乏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专家评估法进行不确定性量化分析。对融合清单计算涉及的活动水平、排放系数等各参数基于数据获取途径、获取方式、调研或实测样本量以及参考文献资料的出处等信息,使用数值评级的方式进行定级,数值评级的制定依靠专家判断或工作人员判断将数据归68类。基于各输入参数的数值评级,通过分析在融合清单编制过程中各参数和输入数据的置信水平,实现融合清单不确定性的半定量分析。模型评估法。在融合清单计算输入数据样本库中抽取随机样本,利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确定其概率分布,常用概率分布类型包括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伽马分布、均匀分布等。采用蒙特卡洛数值分析方法在各数据的概率密度函数上选择随机值,然后基于抽样产生的每个随机值计算排放量,并对不同抽样组合产生的排放量进行统计,经过n次重复抽样,当输出值的平均值不再变化时,结束重复计算,根据n个计算输出结果构成的概率分布量化排放清单不确定性。69附表一级:行业二级:燃料排放源分级四级:控制措施煤炭(褐煤、无烟煤、附表排放源分级-1电力热力源除尘、脱硫、脱硝等污染控烟煤、其他煤炭)制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三级:工艺-规模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火力发电煤粉锅炉-≥750兆瓦煤粉锅炉-450~749兆瓦煤炭(褐煤)煤粉锅炉-250~449兆瓦煤炭(烟煤)煤粉锅炉-150~249兆瓦煤粉锅炉-75~149兆瓦煤粉锅炉-35~74兆瓦煤粉锅炉-20~34兆瓦煤粉锅炉-9~19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450~749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250~449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150~249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75~149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35~74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20~34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9~19兆瓦层燃炉-9~19兆瓦层燃炉-≤8兆瓦煤粉锅炉-≤8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8兆瓦层燃炉-9~19兆瓦层燃炉-≤8兆瓦煤粉锅炉-≤8兆瓦70一级:行业二级:燃料三级:工艺-规模四级:控制措施火力发电循环流化床锅炉-≤8兆瓦煤炭(无烟煤)除尘、脱硫、脱硝等污染控层燃炉-9~19兆瓦制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天然气层燃炉-≤8兆瓦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燃油煤粉锅炉-≤8兆瓦煤矸石循环流化床锅炉-≤8兆瓦油页岩高炉煤气燃机-所有规模焦炉煤气燃气锅炉-所有规模石油焦燃机-所有规模热电联产煤炭(褐煤、无烟煤、烟燃油锅炉-所有规模煤、其他煤炭)循环流化床锅炉-所有规模循环流化床锅炉-所有规模燃气锅炉-所有规模燃气锅炉-所有规模循环流化床锅炉-所有规模煤粉锅炉-≥750兆瓦煤粉锅炉-450~749兆瓦煤粉锅炉-250~449兆瓦煤粉锅炉-150~249兆瓦煤粉锅炉-75~149兆瓦煤粉锅炉-35~74兆瓦煤粉锅炉-20~34兆瓦煤粉锅炉-9~19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450~749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250~449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150~249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75~149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35~74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20~34兆瓦71一级:行业二级:燃料三级:工艺-规模四级:控制措施煤炭(褐煤)循环流化床锅炉-9~19兆瓦除尘、脱硫、脱硝等污染控煤炭(烟煤)层燃炉-9~19兆瓦制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层燃炉-≤8兆瓦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煤炭(无烟煤)热力生产和供应煤粉锅炉-≤8兆瓦天然气循环流化床锅炉-≤8兆瓦燃油层燃炉-9~19兆瓦煤矸石层燃炉-≤8兆瓦油页岩高炉煤气煤粉锅炉-≤8兆瓦焦炉煤气循环流化床锅炉-≤8兆瓦石油焦生物质散烧层燃炉-9~19兆瓦生物质燃烧层燃炉-≤8兆瓦煤炭(褐煤)煤粉锅炉-≤8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8兆瓦燃机-所有规模燃气锅炉-所有规模燃机-所有规模燃油锅炉-所有规模循环流化床锅炉-所有规模循环流化床锅炉-所有规模燃气锅炉-所有规模燃气锅炉-所有规模循环流化床锅炉-所有规模层燃炉-所有规模层燃炉-所有规模煤粉炉-所有规模抛煤机炉-所有规模层燃炉-所有规模72一级:行业二级:燃料三级:工艺-规模四级:控制措施循环流化床锅炉-所有规模煤炭(烟煤)除尘、脱硫、脱硝等污染控链条炉-所有规模制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热力生产和供应煤炭(无烟煤)煤粉炉-所有规模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生物质能发电抛煤机炉-所有规模煤炭(其他煤炭)其他(水煤浆炉)-所有规模高炉煤气层燃炉-所有规模焦炉煤气循环流化床锅炉-所有规模炼厂干气层燃炉-所有规模天然气循环流化床锅炉-所有规模层燃炉-所有规模液化石油气室燃炉-所有规模转炉煤气室燃炉-所有规模柴油室燃炉-所有规模醇基燃料室燃炉-所有规模煤油室燃炉-所有规模汽油室燃炉-所有规模原油室燃炉-所有规模室燃炉-所有规模农林生物质室燃炉-所有规模沼气室燃炉-所有规模室燃炉-所有规模农林生物质炉排锅炉-所有规模内燃机-所有规模循环流化床锅炉-所有规模73一级:行业二级:产品/原料/燃料附表排放源分级-2工业源(示例)四级:控制措施水泥三级:工段-生产工艺-生产规模-CO2产生机理除尘、脱硫、脱硝、VOCs收集和治理技术等污染控制水泥制造行业新型干法(窑尾)-≥4000(吨-熟料/日)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新型干法(窑尾)-≥4000(吨-熟料/日)-工艺CO2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熟料新型干法(窑头)-≥4000(吨-熟料/日)新型干法(一般排放口)-≥4000(吨-熟料/日)新型干法(窑尾)-2000~4000(不含)(吨-熟料/日)新型干法(窑尾)-2000~4000(不含)(吨-熟料/日)-工艺CO2新型干法(窑头)-2000~4000(不含)(吨-熟料/日)新型干法(一般排放口)-2000~4000(不含)(吨-熟料/日)新型干法(窑尾)-<2000(吨-熟料/日)新型干法(窑尾)-<2000(吨-熟料/日)-工艺CO2新型干法(窑头)-<2000(吨-熟料/日)新型干法(一般排放口)-<2000(吨-熟料/日)立窑-≥10(万吨-水泥/年)立窑-≥10(万吨-水泥/年)-工艺CO2立窑-<10(万吨-水泥/年)立窑-<10(万吨-水泥/年)-工艺CO2粉磨站-≥60(万吨-水泥/年)(带烘干)粉磨站-<60(万吨-水泥/年)(带烘干)新型干法(窑尾)-≥4000(吨-熟料/日)新型干法(窑尾)-≥4000(吨-熟料/日)-工艺CO2新型干法(窑头)-≥4000(吨-熟料/日)新型干法(一般排放口)-≥4000(吨-熟料/日)新型干法(窑尾)-<4000(吨-熟料/日)新型干法(窑尾)-<4000(吨-熟料/日)-工艺CO2新型干法(窑头)-<4000(吨-熟料/日)新型干法(一般排放口)-<4000(吨-熟料/日)74一级:行业二级:产品/原料/燃料三级:工段-生产工艺-生产规模-CO2产生机理四级:控制措施竖窑-≥300吨/天-气体类燃料石灰除尘、脱硫、脱硝、VOCs竖窑-≥300吨/天-气体类燃料-工艺CO2收集和治理技术等污染控制石灰和石膏制造竖窑-100~300吨/天-气体类燃料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行业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竖窑-100~300吨/天-气体类燃料-工艺CO2石膏竖窑-≤100吨/天-气体类燃料水泥制品制造、各种水泥制品竖窑-≤100吨/天-气体类燃料-工艺CO2砼结构构件、其混凝土制品回转窑-气体类燃料他水泥类似制品石棉水泥瓦回转窑-气体类燃料-工艺CO2制造竖窑-固体类燃料石棉水泥制品制竖窑-固体类燃料-工艺CO2造行业回转窑-固体类燃料回转窑-固体类燃料-工艺CO2土窑-固体类燃料土窑-固体类燃料-工艺CO2蒸压釜(含炒锅)-气体类燃料沸腾炉(含流化床石膏煅烧炉)-气体类燃料回转窑-气体类燃料蒸压釜(含炒锅)-固体类燃料沸腾炉(含流化床石膏煅烧炉)-固体类燃料回转窑-固体类燃料物料输送储存物料混合搅拌物料输送储存物料混合搅拌模压养护75一级:行业二级:产品/原料/燃料三级:工段-生产工艺-生产规模-CO2产生机理四级:控制措施煅烧制粉轻质建筑材料制纸面石膏板干燥除尘、脱硫、脱硝、VOCs品制造行业切割成型收集和治理技术等污染控制轻集料混凝土制品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石膏板物料输送储存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物料混合搅拌粘土砖瓦及建筑烧结类砖瓦及建筑砌块砌块制造行业破碎粉磨煤矸石砖砖瓦工业焙烧窑炉(单条)-燃煤等-≥5000万块标砖/年烧结类砖瓦及建筑砌块、煤砖瓦工业焙烧窑炉(单条)-燃煤等-<5000万块标砖/年矸石砖、蒸养砖等砖瓦工业焙烧窑炉(单条)-天然气砖瓦工业焙烧窑炉(硬塑成型等)建筑用石加工建筑板材(毛板、毛光板、行业规格板)破碎、筛分、成型干燥等异形石材产品(含墓碑石)锯解、涂胶、磨抛、裁切(有涂胶)-≥40万平方米/年锯解、涂胶、磨抛、裁切(有涂胶)-<40万平方米/年防水建筑材料制人造石材造行业沥青基防水卷材锯解、磨抛、裁切锯解、磨抛、裁切-≥2000立方米/年隔热和隔音材料岩矿棉锯解、磨抛、裁切-<2000立方米/年制造行业真空凝胶固化成型、锯解、抛光、裁切)玻璃棉其他建筑材料制膨胀珍珠岩熔炼、浸涂造行业砂石骨料冲天炉-≥20000吨/年冲天炉-<20000吨/年电炉池窑-≥8000吨/年池窑-<8000吨/年卧式旋转炉+立式膨化炉破碎、筛分76一级:行业二级:产品/原料/燃料三级:工段-生产工艺-生产规模-CO2产生机理四级:控制措施平板玻璃平板玻璃制造浮法-工艺-日熔量>900吨-硅砂+油(重油、煤焦油、石油焦)除尘、脱硫、脱硝、VOCs行业浮法-窑炉-日熔量>900吨-硅砂+油(重油、煤焦油)收集和治理技术等污染控制浮法-窑炉-日熔量>900吨-硅砂+油(石油焦)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浮法-工艺-600吨<日熔量≤900吨-硅砂+油(重油、煤焦油、石油焦)浮法-窑炉-600吨<日熔量≤900吨-硅砂+油(重油、煤焦油)浮法-窑炉-600吨<日熔量≤900吨-硅砂+油(石油焦)浮法-工艺-500吨<日熔量≤600吨-硅砂+油(重油、煤焦油、石油焦)浮法-窑炉-500吨<日熔量≤600吨-硅砂+油(重油、煤焦油)浮法-窑炉-500吨<日熔量≤600吨-硅砂+油(石油焦)浮法-工艺-日熔量≤500吨-硅砂+油(重油、煤焦油、石油焦)浮法-窑炉-日熔量≤500吨-硅砂+油(重油、煤焦油)浮法-窑炉-日熔量≤500吨-硅砂+油(石油焦)浮法-工艺-日熔量>900吨-硅砂+气(天然气、煤气)浮法-窑炉-日熔量>900吨-硅砂+气(天然气)浮法-窑炉-日熔量>900吨-硅砂+气(煤气)浮法-工艺-600吨<日熔量≤900吨-硅砂+气(天然气、煤气)浮法-窑炉-600吨<日熔量≤900吨-硅砂+气(天然气)浮法-窑炉-600吨<日熔量≤900吨-硅砂+气(煤气)浮法-工艺-500吨<日熔量≤600吨-硅砂+气(天然气、煤气)浮法-窑炉-500吨<日熔量≤600吨-硅砂+气(天然气)浮法-窑炉-500吨<日熔量≤600吨-硅砂+气(煤气)浮法-工艺-日熔量≤500吨-硅砂+气(天然气、煤气)浮法-窑炉-日熔量≤500吨-硅砂+气(天然气)浮法-窑炉-日熔量≤500吨-硅砂+气(煤气)压延-工艺-所有规模-硅砂+(天然气、油)压延-窑炉-所有规模-硅砂+(天然气、油)77一级:行业二级:产品/原料/燃料三级:工段-生产工艺-生产规模-CO2产生机理四级:控制措施技术玻璃制品制高硼硅玻璃管电熔炉电熔炉除尘、脱硫、脱硝、VOCs造行业石英玻璃管(照明)收集和治理技术等污染控制光学玻璃毛坯玻璃窑炉(电)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光学玻璃制品行业光学元件毛坯坩锅气炉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玻璃仪器玻璃仪器制造行业池窑-天然气日用玻璃制品制玻璃器皿池窑-天然气池窑-发生炉煤气造行业池窑-油玻璃包装容器制玻璃瓶罐池窑-发生炉煤气品制造行业池窑-天然气玻璃保温容器制玻璃保温瓶胆池窑-发生炉煤气造行业玻璃珠池窑-天然气其他玻璃制品制造玻璃电窑玻璃纤维纱原料熔制-燃天然气纯氧燃烧池窑拉丝原料熔制-燃天然气池窑拉丝玻璃纤维及其制玻璃纤维原料球(无碱)原料熔制-燃天然气池窑品制造行业玻璃钢罐切割成型-缠绕切割成型-拉挤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切割成型-模压切割成型-手糊玻璃钢制品物料干燥-干燥塔(天然气)物料干燥-干燥塔(水煤浆)建筑陶瓷制品制陶瓷地砖(一次烧成-抛物料干燥-干燥塔(煤粉)造行业光)烧成-辊道窑(天然气)烧成-辊道窑(水煤气)78一级:行业二级:产品/原料/燃料三级:工段-生产工艺-生产规模-CO2产生机理四级:控制措施物料干燥-干燥塔(天然气)陶瓷地砖(一次烧成-饰干燥塔-水煤浆除尘、脱硫、脱硝、VOCs釉)干燥塔-煤粉收集和治理技术等污染控制辊道窑-天然气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建筑陶瓷制品制辊道窑-水煤气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造行业干燥塔-天然气干燥塔-水煤浆陶瓷内墙砖干燥塔-煤粉辊道窑(天然气-一次烧成)卫生陶瓷制品制卫生陶瓷辊道窑(天然气-二次烧成)造行业辊道窑(水煤气-一次烧成)高压瓷绝缘子辊道窑(水煤气-二次烧成)特种陶瓷制品制石英陶瓷隧道窑-天然气造行业氧化铝陶瓷隧道窑-煤气梭式窑-天然气日用陶瓷制品制日用陶瓷梭式窑-水煤气造行业隧道窑-天然气梭式窑-天然气梭式窑-天然气隧道窑-天然气辊道窑-天然气辊道窑-水煤气隧道窑-天然气隧道窑-水煤气79一级:行业二级:产品/原料/燃料三级:工段-生产工艺-生产规模-CO2产生机理四级:控制措施陈设艺术陶瓷制陶制装饰性花盆品制造、园艺陶瓷制装饰性花盆梭式窑-天然气除尘、脱硫、脱硝、VOCs瓷制品制造、其室内艺术陶瓷茶具梭式窑-水煤气收集和治理技术等污染控制他陶瓷制品制造隧道窑-天然气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陈设艺术陶瓷梭式窑-液化气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行业梭式窑-液化气石棉摩擦材料石棉制品制造行业石棉纺织品干法压制云母粉混棉编制云母制品制造行业定型高铝耐火砖粉磨耐火陶瓷制品及配料混合其他耐火材料制烧成高铝、粘土、硅砖隧道窑-气体燃料重烧镁砂耐火窑炉(间歇窑、倒焰窑、梭式窑)造行业烧成镁质砖竖窑其他煅烧耐火材料耐火材料用炉(隧道窑)耐火材料用炉(煅烧窑,包括隧道窑、回转窑和竖窑)石墨及碳素制品铝用阳极碳块制造行业煅烧-天然气干式混捏硅藻土助滤剂焙烧-天然气其他非金属矿物钙粉焙烧-发生炉煤气制品制造行业烘干炉-发生炉煤气煅烧回转窑-发生炉煤气内墙硅藻泥白刚玉、亚白刚玉、莫来石破碎筛分粉磨混合改性电弧炉注:工业锅炉分级参见电力热力源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级。80附表排放源分级-3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一级:部门二级:车型、机型、船型三级:燃油种类、功率段四级:排放标准/油耗标准机动车汽油、柴油、燃气、混合动力、新能源出租车排放标准:国一前、国一、国二、国三、国四、非道路移动机械汽油、柴油、燃气、混合动力、新能源国五、国六公交车82油耗标准: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阶段微型客车排放标准:国一前、国一、国二、国三、国四小型客车中型客车大型客车微型货车轻型货车中型货车重型货车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普通摩托车轻便摩托车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工程机械叉车压路机摊铺机平地机其他工程机械一级:部门二级:车型、机型、船型三级:燃油种类、功率段四级:排放标准/油耗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汽油、柴油、燃气、混合动力、新能源排放标准:国一前、国一、国二、国三、国四大中型拖拉机船舶主发动机、副发动机、锅炉排放标准:国一前、国一、国二铁路内燃机车小型拖拉机-国一前--民航飞机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机83排灌机械其他农业机械小型通用机械二冲程四冲程柴油发电机组客船油船液化气船散装化学品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其他货船顶推船拖轮非运输船等-飞行区等级BCDEF一级:部门二级:车型、机型、船型三级:燃油种类、功率段四级:排放标准/油耗标准加油站-汽油、柴油油气回收标准:无、一阶段、二阶段、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在线监控储油库-汽油、柴油、原油油气回收标准:无、一阶段、在线监控运输过程汽油、柴油、原油油气回收标准:无、一阶段油船铁路罐车公路罐车84附表排放源分级-4生活源一级:部门二级:产品/原料/燃料三级:工艺四级:控制措施生活能源消费无烟煤炉灶固体燃料烟煤炉灶其他洗煤炉灶液体燃料型煤炉灶气体燃料焦炭炉灶煤油炉灶液化石油气炉灶其他石油制品炉灶炉灶天然气炉灶其他煤气先进炉灶水稻秸秆传统炉灶先进炉灶小麦秸秆传统炉灶先进炉灶生物质燃料玉米秸秆传统炉灶高粱秸秆先进炉灶传统炉灶油菜秸秆先进炉灶传统炉灶其他秸秆先进炉灶传统炉灶85一级:部门二级:产品/原料/燃料三级:工艺四级:控制措施薪柴先进炉灶传统炉灶生活能源消费生物质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先进炉灶牲畜粪便传统炉灶先进炉灶木炭传统炉灶先进炉灶传统炉灶注:生活源锅炉分级参见电力热力源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级。86一级:部门二级:产品/原料/燃料附表排放源分级-5农业源四级:控制措施畜禽养殖肉牛各种粪便处理方式奶牛三级:工艺山羊散养绵羊马集约化养殖驴放牧骡散养骆驼集约化养殖放牧散养集约化养殖放牧散养集约化养殖放牧散养集约化养殖放牧散养集约化养殖放牧散养集约化养殖放牧散养集约化养殖放牧87一级:部门二级:产品/原料/燃料三级:工艺四级:控制措施畜禽养殖母猪散养各种粪便处理方式农业用地肉猪蛋鸡集约化养殖蛋鸭散养蛋鹅肉鸡集约化养殖肉鸭散养肉鹅尿素集约化养殖碳铵散养硝铵硫铵集约化养殖散养其他氮肥集约化养殖散养集约化养殖散养集约化养殖散养集约化养殖覆土深施表面撒施覆土深施表面撒施覆土深施表面撒施覆土深施表面撒施覆土深施表面撒施88一级:部门二级:产品/原料/燃料三级:工艺四级:控制措施覆土深施复合肥表面撒施露天焚烧农业用地水稻秸秆露天焚烧小麦秸秆露天焚烧玉米秸秆露天焚烧其他秸秆不分技术不分技术大豆不分技术花生不分技术绿肥不分技术农村人口不分技术耕地秸秆堆肥注:农业源生活能源使用分级参见生活源生活能源使用。89一级:行业二级:原料附表排放源分级-6废弃物处理源四级:控制措施废水处理生活污水三级:处理工艺/排入水体污染控制措施、温室气体控制措施与无措施情况处理工艺-好氧生物处理及活性污泥法固废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艺-厌氧生物处理法处理工艺-化粪池处理工艺-化粪池+土地处理处理工艺-人工湿地排入水体-排入湖库、海湾(富营养化水体)排入水体-排入湖库、海湾(非富营养化水体)排入水体-排入河道排入水体-排入土壤或污灌土地(富营养化水体)排入水体-排入排污渠(流动性及水质较差)(富营养化水体)排入水体-排入排污渠(流动性及水质较差)(非富营养化水体)排入水体-排入其他富营养化水体排入水体-排入非富营养化水体填埋-管理-厌氧填埋-管理-半有氧填埋-未管理-深(>5m废弃物)和/或地下水位高填埋-未管理-浅(<5m废弃物)填埋-未归类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堆肥焚烧-炉排炉焚烧-流化床焚烧-固定床焚烧-旋转炉焚烧-其他90附表A电力热力源计算参数附表A-1电力热力源颗粒物粒径分布排放源一级:行业二级:燃料三级:技术四级:末端治理设施PM2.5/TSPPM10/TSPBC/PM2.5OC/PM2.5煤煤粉炉高效静电、电袋、袋式除尘0.90.002电力热力源火力发电、热电联产、热力+湿法脱硫协同+其他(湿电)0.650生产和供应、生物质能发电煤流化床炉高效静电、电袋、袋式除尘0.820.002电力热力源+湿法脱硫协同+其他(湿电)0.520火力发电、热电联产、热力煤层燃炉高效静电、电袋、袋式除尘0.850.002电力热力源生产和供应、生物质能发电+湿法脱硫协同+其他(湿电)0.650电力热力源火力发电、热电联产、热力气体燃料燃气锅炉无1100生产和供应、生物质能发电电力热力源燃油燃油锅炉高效静电、电袋、袋式除尘0.910.0650.016火力发电、热电联产、热力+湿法脱硫协同+其他(湿电)电力热力源生产和供应、生物质能发电0.90.57工业源生物质生物质锅炉旋风除尘法+袋式除尘法0.530.980.140工业源火力发电、热电联产、热力0.60工业源生产和供应、生物质能发电煤煤粉炉机械+湿法除尘(脱硫)法0.30.680.002工业源0.460.04工业源火力发电、热电联产、热力煤流化床炉机械+湿法除尘(脱硫)法0.60.830.0060工业源生产和供应、生物质能发电0.250工业源煤层燃炉机械+湿法除尘(脱硫)法0.460.450.2工业源全部行业0.60.04全部行业煤煤粉炉袋式除尘技术0.750.0020全部行业0全部行业煤流化床炉袋式除尘技术0.80.006全部行业全部行业煤层燃炉袋式除尘技术0.450.2全部行业全部行业煤煤粉炉电袋复合除尘技术0.750.002煤流化床炉电袋复合除尘技术0.80.00691排放源一级:行业二级:燃料三级:技术四级:末端治理设施PM2.5/TSPPM10/TSPBC/PM2.5OC/PM2.5工业源全部行业煤层燃炉电袋复合除尘技术0.250.450.20.04工业源全部行业煤煤粉炉干式电除尘技术0.40.60.0020工业源全部行业煤流化床炉干式电除尘技术0.60.80.0060工业源全部行业煤层燃炉干式电除尘技术0.250.45工业源全部行业气体燃料燃气锅炉无110.20.04工业源全部行业燃油燃油锅炉0.9100工业源全部行业生物质生物质锅炉袋式除尘/电袋组合0.850.940.065工业源全部行业生物质生物质锅炉袋式除尘/电袋组合0.90.950.140.0160.140.57静电除尘0.5792附表A-2电力热力源CO产生系数二级:燃料三级:燃烧技术CO产生系数(kg/t燃料)煤炭煤粉炉2煤炭流化床炉2煤炭层燃炉8焦炭不分技术2不分技术2煤矸石燃气锅炉1.3气体燃料燃油锅炉0.6液体燃料93附表B工业源计算参数附表B-1部分工业产品CO和NH3产生系数一级:行业二级:三级:工艺技术CO产生系数NH3产生系数产品(kg/t产品)(kg/t产品)2521炼焦焦炭机械炼焦1.602621氮肥制造合成氨不分技术25.802621氮肥制造尿素不分技术09.982621氮肥制造碳铵不分技术02.152621氮肥制造硝铵不分技术02.152621氮肥制造硫胺不分技术02.152621氮肥制造其他氮肥不分技术012624复混肥料制造复合肥不分技术013011水泥制造熟料新型干法3.7103011水泥制造熟料立窑2.603011水泥制造熟料其他旋窑23.8403012石灰和石膏制造石灰不分技术30.9503012石灰和石膏制造石膏不分技术30.9503031粘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砖瓦不分技术4.0403091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石墨碳素不分技术2.8303110炼铁烧结矿烧结1603110炼铁球团矿球团1603110炼铁生铁高炉15.2903120炼钢粗钢转炉8.7503120炼钢粗钢电炉9094附表B-2部分工业源颗粒物粒径分布一级:行业二级:产品三级:工艺技术PM2.5/TSPPM10/TSPBC/PM2.5OC/PM2.52521炼焦焦炭机械炼焦0.650.890.300.352621肥料制造不分技术0.940.97003011水泥制造各种化肥0.860.940.010.013011水泥制造熟料新型干法窑0.860.940.020.043011水泥制造熟料立窑0.260.60003012石灰和石膏制造水泥粉磨0.050.240.020.013012石灰和石膏制造石灰0.050.160.020.013031粘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石膏不分技术0.240.400.410.333041平板玻璃制造砖瓦不分技术0.950.9700305玻璃制品制造不分技术0.950.9700307陶瓷制品制造平板玻璃不分技术0.601.00003091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玻璃制品不分技术0.540.610.100.703110炼铁不分技术0.220.350.0010.053110炼铁陶瓷不分技术0.150.250.010.053110炼铁石墨碳素烧结_有组织排放0.220.350.0010.053110炼铁烧结矿烧结_无组织排放0.150.250.010.053110炼铁烧结矿球团_有组织排放0.310.360.100.023110炼铁球团矿球团_无组织排放0.200.240.100.013120炼钢球团矿高炉_有组织排放0.820.9700.203120炼钢高炉_无组织排放0.810.94003120炼钢生铁转炉_有组织排放0.770.8300.023120炼钢生铁转炉_无组织排放0.750.82003130钢压延加工粗钢电炉_有组织排放0.710.9000.41粗钢电炉_无组织排放粗钢粗钢轧钢钢材95一级:行业二级:产品三级:工艺技术PM2.5/TSPPM10/TSPBC/PM2.5OC/PM2.53391黑色金属铸造铸铁铸造0.710.9000.030.730.81003216铝冶炼电解铝不分技术0.470.51003216铝冶炼氧化铝不分技术0.820.9200321常用有色金属冶炼其他有色金属不分技术96附表B-3工业废水的MCF推荐值MCF推荐值MCF范围0.10.1行业各行业直接排入海的工业废水0.10-0.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厂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97行业MCF推荐值MCF范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30.2-0.4烟草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50.4-0.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70.6-0.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其他行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包括酒业生产)98附表C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计算参数附表C-1机动车CO2排放系数一级微型客车二级出租车排放系数(克/公里)机动车小型客车其他182.7中型客车微型货车出租车182.8大型客车轻型货车其他161.5中型货车公交车174.9重型货车其他560.2三轮汽车公交车482.0低速货车其他580.2摩托车636.6159.2242.4498.9965.6105.8264.542.899附表C-2工程机械存活曲线服务年限/中值寿命存活率服务年限/中值寿命存活率0.0000100.00%0.058899.00%1.001045.00%0.169497.00%1.002743.00%0.271095.00%1.015841.00%0.363993.00%1.010639.00%0.448691.00%1.017637.00%0.525489.00%1.027035.00%0.594887.00%1.039333.00%0.657085.00%1.054931.00%0.712583.00%1.074129.00%0.761781.00%1.097327.00%0.804979.00%1.125025.00%0.842577.00%1.157523.00%0.875075.00%1.195121.00%0.902773.00%1.238319.00%0.925971.00%1.287517.00%0.945169.00%1.343015.00%0.960767.00%1.405213.00%0.973065.00%1.474611.00%0.982463.00%1.55149.00%0.989461.00%1.63617.00%0.984259.00%1.72905.00%0.997357.00%1.83063.00%0.999055.00%1.94121.00%1.000050.00%2.00000.00%100附表C-3工程机械排放系数挖掘机CO2国零(g/yr)国一(g/yr)国二(g/yr)国三(g/yr)国四(g/yr)推土机VOCs42013121420131214201312142013121装载机NOx4335039409305072013739912465叉车PM1054368349425836871225363617620压路机CO246756425062503919372152182摊铺机VOCs541880845418808454188084541880843874NOx90082900826929455435PM1069294263750741576531182451478680CO25543548506207881732448506VOCs54542952545429525454295254542952187094NOx947638614859737356563465PM1011358951032631683845465716CO25866253329248152404851815804VOCs800403880040388004038800403831199NOx10680970074464801279430PM10155829141663118901890604810CO270546467470328418004038VOCs169930631699306316993063169930634801NOx6545059500431782523389060PM109652048774586127194283602841CO2221520141126907VOCs4607292346072923460729234607292316143410NOx97618976187509160073220797509116908394505473379102570161814376927752564202746101摊铺机PM10国零(g/yr)国一(g/yr)国二(g/yr)国三(g/yr)国四(g/yr)平地机CO2600735256422527187733755VOCsNOx5194932751949327519493275194932749351861PM10639305811940151227141987510547809588916275474280962568582017418340842682521650102附表C-4农业机械排放系数大中型拖拉机CO2国零(g/kwyr)国一(g/kwyr)国二(g/kwyr)国三(g/kwyr)国四(g/kwyr)小型拖拉机VOCs148387148387148387148387140968联合收割机NOx456414315201176PM1039973634313424071444CO2898162367VOCs153462153462153462153462153462NOx525477370237237PM1049244477338020212021CO210897714444VOCs159408159408159408159408151438NOx18516713810390PM10241321931689111066611310156479103附表C-5船舶排放系数发动机类型燃油类型硫含量(%)CO2(g/kWh)CO(g/kWh)VOCsNOxPM10(g/kWh)SO2(g/kWh)低速发动机(g/kWh)(g/kWh)中速发动机船用燃料油2.7620.601.401.42010.290船用燃料油0.6018.100.4503.620高速发动机船用燃料油1.0588.801.400.6017.000.3101.810燃气轮机船用燃料油0.6017.000.1900.360船用燃料油0.5588.801.400.6017.001.43011.240船用燃料油0.5014.000.4703.970船用燃料油0.1588.801.400.5013.200.3101.980船用燃料油0.5013.200.1900.4002.7677.901.100.5013.200.0660.140柴油0.5013.200.0100.020柴油1.0646.101.100.5013.200.0020.004柴油0.5013.201.43011.240船用燃料油0.5646.101.100.5014.000.4703.970船用燃料油0.5013.200.3101.980船用燃料油0.1646.101.100.5013.200.1900.400船用燃料油0.5013.200.0660.140柴油0.035646.101.100.5013.200.0100.020柴油0.5013.200.0020.004柴油0.005646.101.100.5013.201.47016.100船用燃料油0.106.100.5805.670船用燃料油0.001646.101.100.105.700.3502.830船用燃料油0.105.700.1700.570船用燃料油2.7677.901.100.105.701.0646.101.100.5646.101.100.1646.101.100.035646.101.100.005646.101.100.001646.101.102.7970.700.201.0923.000.200.5923.000.200.1923.000.20104发动机类型燃油类型硫含量(%)CO2(g/kWh)CO(g/kWh)VOCsNOxPM10(g/kWh)SO2(g/kWh)蒸汽轮机(g/kWh)(g/kWh)船用燃料油2.7970.700.201.47016.100船用燃料油0.102.100.5805.670船用燃料油1.0923.000.200.102.000.3502.830船用燃料油0.102.000.1700.5700.5923.000.200.102.000.1923.000.20105附表C-6内河船舶排放系数燃料类型CO2(g/kg燃料)CO(g/kg燃料)VOCs(g/kg燃料)NOx(g/kg燃料)PM10(g/kg燃料)柴油3.14923.806.1947.603.813.2507.402.7079.306.20燃料油附表C-7铁路排放系数综合排放因子(高原除外)CO2(g/kg燃料)CO(g/kg燃料)HC(g/kg燃料)NOx(g/kg燃料)PM10(g/kg燃料)综合排放因子(高原)3.1498.252.9554.142.023.1497.321.5663.800.85附表C-8民航飞行器排放系数机型污染物CO(kg/LTO)HC(kg/LTO)NOx(kg/LTO)PM10(kg/LTO)B5.940.522.170.54C7.530.729.810.54D12.501.2822.830.54E20.492.4241.030.54F39.833.1969.060.54106附表C-9油品储运销源综合法VOCs排放系数一级排放源二级排放源三级排放源排放系数(g/kg燃料)加油站运输过程-汽油2.367-柴油0.093油船原油1.160铁路罐车汽油1.380公路罐车柴油0.060107附表D生活源计算参数附表D-1生活源燃料品种含碳量、碳氧化率参数化石燃料燃料类型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低位发热量固体燃料(tC/GJ)(GJ/t,GJ/104Nm³)无烟煤94液体燃料烟煤0.026979324.709气体燃料0.025779822.979其他洗煤0.0254190型煤0.0335693/焦炭0.029429817.46汽油0.01899828.446柴油0.02029843.070煤油0.01969842.6520.01729943.070液化石油气0.015329950.179天然气0.0122389.31其他煤气52.27108附表D-2生活源能源消费污染物产生系数(单位:g/kg燃料)二级:燃料三级:燃烧CO(kg/tNOxa(kg/tSO2(kg/tNH3(kg/tVOCs(kg/tPM2.5(kg/tPM10(kg/tBC(kg/tOC(kg/t技术燃料)燃料)燃料)燃料)燃料)燃料)燃料)燃料)燃料)1440.9116S6.868.822.633.12煤炭炉灶02.49000.60.900.900.120.090.420.8800.170.170.020.05煤油炉灶01.95000001.301.4600000液化石油气炉灶1.300.670000000680.430.486.46.8800其他石油制品炉灶430.310.48004.294.611.853.651720.512.368.248.861.242.45天然气炉灶1080.362.36005.525.941.14.7570.831.336.877.390.743.15其他煤气炉灶360.591.33004.64.950.923.92451.121.257.17.630.622.63水稻秸秆传统炉灶280.81.250.528.44.765.110.954.051341.651.3612.7713.730.642.71水稻秸秆先进炉灶841.171.360.528.48.569.21.77.2995.20.911.368.288.91.144.88小麦秸秆传统炉灶59.80.651.360.379.375.555.961.34.720.883.16小麦秸秆先进炉灶0.379.37玉米秸秆传统炉灶0.687.34玉米秸秆先进炉灶0.687.34高粱秸秆传统炉灶0.521.61高粱秸秆先进炉灶0.521.61油菜秸秆传统炉灶0.527.97油菜秸秆先进炉灶0.527.97其他秸秆传统炉灶0.526.94其他秸秆先进炉灶0.526.94109二级:燃料三级:燃烧CO(kg/tNOxa(kg/tSO2(kg/tNH3(kg/tVOCs(kg/tPM2.5(kg/tPM10(kg/tBC(kg/tOC(kg/t技术燃料)燃料)燃料)燃料)燃料)燃料)燃料)燃料)燃料)3.480.532.59薪柴传统炉灶290.970.41.33.133.242.330.361.740.42.17薪柴先进炉灶180.691.32.161.240.090.38生物质成型传统炉灶8.251.070.41.31.130.670.830.060.25燃料8.841.14.69生物质成型先进炉灶50.760.41.31.130.455.920.743.14燃料牲畜粪便传统炉灶200.580.281.33.138.22牲畜粪便先进炉灶120.410.281.33.135.51注:aNOx排放系数以NO2计。b气体燃料污染物产生系数单位是g/m3。cS为平均燃煤收到基硫分。110附表D-3生活源生物质燃烧甲烷排放系数一级:二级:生物质燃料类型三级:燃烧技术甲烷排放系数(g/kg燃料)生活能源消费秸秆省柴灶5.2生活能源消费秸秆传统灶2.8生活能源消费薪柴省柴灶2.7生活能源消费薪柴传统灶2.4生活能源消费木炭火盆火锅等6.0生活能源消费动物粪便牧区灶具3.6111附表E农业源计算参数附表E-1畜禽粪便排泄物铵态氮量估算相关参数畜禽种类饲养周期(天)排泄量(kg/天/头)含氮量(%)铵态氮比例(%)肉牛365尿液粪便尿液粪便60奶牛36560山羊36510200.900.3850绵羊36550母猪36519400.900.3870肉猪75703650.752.601.350.7560马36560驴3650.752.601.350.7560骡36560骆驼3655.702.100.400.3470蛋鸡36570蛋鸭3653.201.500.400.3470蛋鹅5070肉鸡556.50151.400.2070肉鸭7070肉鹅6.50151.400.206.50151.400.206.50151.400.20-0.12-1.63-0.13-1.10-0.13-0.55-0.09-1.63-0.10-1.10-0.10-0.55112附表E-2集约化养殖中粪肥用作饲料的比重R饲料(%)20畜禽种类20肉牛20奶牛20山羊30绵羊30母猪50肉猪50蛋鸡肉鸡注:没有注明的畜禽类取值为0。113附表E-3畜禽养殖业氨产生系数(单位:%TAN)EF圈舍-液态(%TAN)EF圈舍-固态(%TAN)EF存储-液态(%TAN)EF存储-固态(%TAN)NH3其他含氮畜禽EF户外T<1010-T>20℃T<1010-T>20℃NH3其他含氮EF施肥-液态EF施肥-固态种类℃20℃℃20℃物质物质(%TAN)(%TAN)53散养肉牛309.31418.79.31418.7201.3127395579奶牛759.31418.7201.315579山羊759.31418.79.31418.7287.3127399081绵羊09.31418.7287.319081母猪09.31418.79.214.720.2140.3128384081肉猪06.210.214.2140.314081马09.31418.79.31418.7350.3128389081驴09.31418.7350.319081骡09.214.720.29.31418.7350.3145369081骆驼699.31418.7350.319081蛋鸡546.210.214.224.945.256.504536063蛋鸭5424.945.256.500063蛋鹅669.31418.724.945.256.5003539063肉鸡5422.240.350.400063肉鸭549.31418.722.240.350.4003539063肉鹅22.240.350.4000639.31418.7035399.31418.7353924.945.256.5143524.945.256.5243424.945.256.5243422.240.350.4173422.240.350.4243422.240.350.42434114EF圈舍-液态(%TAN)EF圈舍-固态(%TAN)EF存储-液态(%TAN)EF存储-固态(%TAN)NH3其他含氮畜禽EF户外T<1010-T>20℃T<1010-T>20℃NH3其他含氮EF施肥-液态EF施肥-固态种类℃20℃℃20℃物质物质(%TAN)(%TAN)53集约化养殖肉牛309.31418.79.31418.715.81.314.2395579奶牛759.31418.715.81.315579山羊759.31418.79.31418.715.87.314.2399081绵羊09.31418.715.87.319081母猪09.31418.78.914.319.73.80.314.2384081肉猪011.318.525.73.80.314081马09.31418.79.31418.715.80.314.2389081驴09.31418.715.80.319081骡08.914.319.79.31418.715.80.314.6369081骆驼699.31418.715.80.319081蛋鸡5411.318.525.719.735.944.904.636063蛋鸭5419.735.944.900063蛋鹅669.31418.719.735.944.9004.239063肉鸡5422.240.350.400063肉鸭549.31418.722.240.350.4004.239063肉鹅22.240.350.4000639.31418.704.2399.31418.74.2390003.7350003.7340003.7340000.8340000.8340000.834115EF圈舍-液态(%TAN)EF圈舍-固态(%TAN)EF存储-液态(%TAN)EF存储-固态(%TAN)NH3其他含氮畜禽EF户外T<1010-T<1010-T>20℃NH3其他含氮EF施肥-液态EF施肥-固态种类℃20℃℃20℃物质物质(%TAN)(%TAN)T>20℃放牧肉牛69.31418.79.31418.7201.3127395579奶牛109.31418.79.31418.7201.3127395579山羊99.31418.79.31418.7287.3128389090绵羊99.31418.79.31418.7287.3128389090马359.31418.79.31418.7350.3135399090驴359.31418.79.31418.7350.3135399090骡359.31418.79.31418.7350.3135399090骆驼359.31418.79.31418.7350.3135399090注:1.EF为氨产生系数,单位为%TAN。EF圈舍-液态,EF圈舍-固态:粪便排出阶段,室内环境下液态、固态粪便的氨挥发率;EF户外:粪便排出阶段,室外环境中氨挥发率;EF存储-液态,EF存储-固态:存储阶段,液、固态粪便氨挥发率;EF施肥-液态,EF施肥-固态:施肥阶段,液、固态粪便氨挥发率。2.由于计算施肥过程的活动水平时需要考虑粪便存储过程中N2O、NO和N2等其他含氮物质的排放,因此,粪便存储过程中其他含氮物质的氨产生系数也在该表中一并列出。116附表E-4畜禽每日易挥发固体排泄量(VS)缺省值畜种每日易挥发固体排泄量(kgVS/头·天)奶牛2.8肉牛3.9生猪0.3蛋鸡0.02肉鸡0.01附表E-5畜禽粪便最大甲烷产生能力(B0)缺省值畜种最大甲烷产生能力(m3CH4/kgVS)奶牛0.24肉牛0.19生猪0.45蛋鸡0.33肉鸡0.33附表E-6各类粪便管理方式甲烷转化系数(MCFi)缺省值液体粪污粪便管理方式甲烷转化因子治理工艺肥水利用76%生产沼气10%固体粪污治理工艺生产液体有机肥1%异位发酵床鱼塘养殖16.5%2%厌氧-好氧达标处理4%直接排放简单堆肥0.5%制有机肥沼泽还田1.5%生产垫料栽培基质0.5%用作燃料1.5%鱼塘养殖委托处理直接丢弃117附表E-7粪便管理方式N2O直接排放系数粪便管理方式直接排放系数(kgN2O-N/kg粪便)氧化塘0液体贮存固体贮存0.0050.02放牧/放养0.02自然风干0.02舍内粪坑贮存0.002每日施肥0.0沼气池0.0堆肥和沤肥0.010.005其他附表E-8畜禽1000kg活体重每天氮排泄率(Nexdefault)畜禽1000kg活体重每天的氮排泄率(kgN/头(羽)·日)生猪0.5奶牛0.47肉牛0.34蛋鸡0.82肉鸡0.82附表E-9NH3和NOx挥发的比例(Fracgas)粪便管理方式挥发比例及范围厌氧塘40%(25%-75%)储粪25%(15%-30%)厚铺垫40%(10%-60%)48%(15%-60%)液体/泥肥45%(10%-65%)固体存储附表E-10氮肥施用源NH3产生系数化肥种类<10℃酸性土壤(%)>30℃<10℃碱性土壤(%)>30℃0.5110-20℃20-30℃5.5012.6610-20℃20-30℃17.66尿素1.713.986.0214.6616.668.29碳铵0.362.514.500.47硝铵0.662.613.521.056.937.84硫胺0.210.400.450.27其他氮肥0.210.820.970.271.251.401.561.63复合肥0.230.260.230.26注:硝铵和其他氮肥在碱性土壤中的排放系数可参考酸性土壤推荐值。118附表E-11各类作物平均草谷比作物类型水稻小麦玉米其他主要作物草谷比1.5001.3231.7181.269附表E-12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比例分区省份燃烧比例(%)1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1.925.8北京、海南、西藏3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辽宁河北、天津、18.24山东、山西、陕西、河南13.25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福建9.16湖南、湖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16.5广东、广西119附表E-13秸秆露天焚烧源大气污染物产生系数一级二级CONOxSO2(g/kgNH3(g/kgVOCs(g/kgPM2.5(g/kgPM10(g/kgBC(g/kgOC(g/kg排放源排放源燃料)燃料)燃料)燃料)(g/kg燃料)(g/kg燃料)燃料)燃料)燃料)3.23秸秆露天水稻秸秆281.420.530.538.455.675.780.75焚烧秸秆露天小麦秸秆603.310.850.377.487.587.731.014.32焚烧秸秆露天玉米秸秆534.30.440.6810.411.7111.951.556.68焚烧秸秆露天其他秸秆762.40.80.997.68.28.40.424.9焚烧120附表E-14其他农业源氨产生系数一级排放源二级排放源单位NH3固氮植物大豆kgNH3/亩/年0.07固氮植物花生kgNH3/亩/年0.08固氮植物绿肥kgNH3/亩/年0.09秸秆堆肥0.32土壤本底秸秆堆肥g/kg0.12人体粪便耕地kgNH3/亩/年0.79kgNH3/人/年农村人口121附表F废弃物处理源计算参数附表F-1废弃物处理源大气污染物产生系数一级排放源二级排放源三级排放源单位NH3VOCs废水处理生活污水不分技术mg/m3废水30生活垃圾填埋g/kg垃圾0.56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堆肥g/kg垃圾1.280.23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焚烧g/kg垃圾0.210固体废弃物处理0.74附表F-2不同污水处理工艺CH4和N2O排放系数一级二级三级:(污水处理CH4排放系数(吨CH4/吨N2O排放系数工艺)CODCr)废水处理生活污水(kgN2O/kgN)好氧生物处理及0.0075废水处理生活污水活性污泥法0.016废水处理生活污水0.2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法0.1250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化粪池0-0.0045化粪池+土地处理0.0425-人工湿地附表F-3不同受纳水体CH4和N2O排放系数一级二级三级:受纳水体类型CH4排放系数N2O排放系数排放源排放源(吨CH4/吨CODCr)废水处理生活污水排入湖库、海湾(富营养化水体)(kgN2O/kgN)废水处理生活污水排入湖库、海湾0.048废水处理生活污水0.019废水处理生活污水(非富营养化水体)排入河道0.0480.005废水处理生活污水排入土壤或污灌土地0.0090.005(富营养化水体)00.005排入排污渠(流动性及水质较差)0.1250.019(富营养化水体)废水处理生活污水排入排污渠(流动性及水质较差)0.1250.005(非富营养化水体)废水处理生活污水0.0280.019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其他富营养化水体0.0280.005非富营养化水体122附表F-4全国分区域固体废弃物组分占比地区食品垃圾纸张/纸板纺织品木材塑料橡胶和皮革其他(%)(%)(%)(%)(%)(%)(%)东北华北59.907.301.542.306.51.620.86西北53.257.673.263.216.85.520.31华中39.265.002.383.9212.10.836.54华东35.574.581.071.7317.80.938.35华南54.077.274.451.558.41.622.66西南44.055.802.003.1712.44.128.4845.547.143.143.6410.21.528.84附表F-5不同填埋管理方式甲烷修正因子(MCF)一级排放源二级排放源三级:填埋管理方式甲烷修正因子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管理-厌氧a(MCF)缺省值1.0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管理-半有氧b0.5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未管理c-深(>5m废弃物)和/或地下0.8水位高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未管理d-浅(<5m废弃物)0.4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未归类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e0.6a厌氧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必须已控制废弃物放置(即,将废弃物指定到特定处置区域,一定程度的净化控制和一定程度的火灾控制),并至少要包括如下其中一个:覆盖材料、机械压实或废弃物平整。b半有氧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必须已控制废弃物放置,并包括如下所有将空气引入废弃物层的结构:可渗透覆盖材料、滤液排放系统、控制贮水量和气体通风系统。c未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深和/或地下水位高:所有不符合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标准的,其深度大于或等于5米和/或高地下水位近似地平面。后种情形相当于废弃物充填内陆水域,如池塘、河流或湿地。d未管理浅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所有不符合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标准的,其深度不足5米。e未归类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不能归为上述四种类型的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所。来源:IPCC(2000);Matsufuji等(1996)123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