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南模式”:是由社会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指的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2.“张家港精神”:是1995年,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3.“昆山之路”:是1988年《人民日报》在头版评论中首次提出,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主要精神内涵。
4.“园区经验”:是1994年启动开发建设工业园区之初提出,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特质。
5.“没有先例”:是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提出:苏州要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在“没有先例”的方面力争率先做出成功案例,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力争做得
更好更快。
01 02
过去,我们争当时代的探路者。苏州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
兵,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数十年来在改革创新中争当表率。从农业
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时代变迁中,我们成功探索出了“苏南模式”
(1),形
成了“张家港精神”
(2)
、“昆山之路”
(3)
和“园区经验”
(4)
,为中国推进农
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生态文明
时代的开启,也吹响了苏州迈向绿色转型新征程的号角。我们将继
续发挥“为中国发展探路”的引领作用,探索出一条更有效率、更加
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现在,我们争当转型的实践者。没有创新就实现不了碳中和,我
们需要依靠新技术、新市场、新模式、新人才,通过能源结构、产业结
构、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和治理结构的转型,从根本上转变“高投入、
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空间开发模式,破解资源环境硬
约束,释放强劲经济增长新动能。这也意味着我们将转变原有的生
产生活方式,通过转型实现减碳,探索出一条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
之路。
未来,我们争当挑战的破题者。危机中寻转机,危机中育新机,
我们直面挑战。苏州碳排放总量大,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亿吨;
能源结构偏煤,化石能源消费超过90%,煤炭消费在化石能源消费中
占比近60%;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碳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占比超过
70%;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尚未完成,低碳转型必须保证经济持续
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这些挑战使得苏州没有国际上的同
类城市范例可资借鉴。我们必须以新思路解新题、谋新篇、开新局,
在“没有先例”
(5)
下做出成功案例。
目前,为了贯彻国家“1+N”的政策体系,我们制定了《苏州市低
碳发展规划》《苏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苏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
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和规范性指导意见,推动全市的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我们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开展了以下行动:构建
绿色能源体系引领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革命;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
系建设加快绿色产业变革;构建绿色技术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科技突
破;构建绿色消费体系形成绿色低碳高品质生活方式;构建绿色投
资体系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力度;构建绿色教育体系将绿色发展
理念纳入覆盖公民教育体系;构建空间治理体系建设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我们正在以一系列实际行动助力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我们正以时不我予的紧迫感,牢
牢把握全球绿色发展机遇,主动引领能源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突破
关键技术、加大绿色投资、牵引绿色消费、形成治理优势,全面加快
绿色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的现实样板。
苏州,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
依长江,是全球罕见持续2500年繁荣历史的城市。我们素有“鱼米之
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的美誉,拥有长江、京杭运河等大小河
道2万余条,太湖、阳澄湖等大小湖泊300多个,也被称为“东方威尼
斯”。在中国691个城市中,我们苏州以不到中国0.1%的国土面积,创
造了中国接近2%的GDP。
经济高地。2022年苏 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5万亿元,十
年增加了1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元。苏州下辖的昆山、张家港、
常熟、太仓长期位居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昆山连续18年位列
第一。
文化古城。苏州基本保持着春秋时代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
的双棋盘格局,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为独特风貌,是
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拥有昆曲、古琴、端午习俗、
碧螺春等七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拙政园、留园等9座园林
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工业重镇。苏州工业规模巨大,2022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
过4万亿元。拥有超过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41个工
业大类中的35个工业大类,约160个工业中类和500个工业小类,拥
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先进材料3个“万亿”产业集群和若干个过“
千亿”产业链。
开放前沿。苏州拥有57个国际友城、49个友好交流城市,每年接
待中外游客超1亿人次。外商在苏州投资企业接近2万家,160家世界
500强企业在苏州投资项目超450个。1994年,苏州开始与新加坡政
府建设运营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先河。
我们苏州
走进我们苏州
我们一直在行动
图示:苏州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示意图
co2排放量(万吨)
15000
可再生能源发电
占比10%
公共交通
电动化率超过90%
火电启动ccs改造 建筑电气化
大幅提升
建筑能效
持续提升
民用汽车电动化率90%
民用汽车电动化率大幅提升
轨道交通客运量持续增加
可再生能源发电
大幅提升
工业非化石能源
占比50% 90%火电实现
ccs改造
可再生能源发电
占比80%以上
碳汇达到1000万吨
碳中和
碳达峰
10000
5000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2055 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