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长春市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VIP专享VIP免费

关于印发《长春市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的通知
  长环联〔2023〕10 号
  
  
市生态环境局各分局,各县(市)区、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文
化广播电视和旅游、金融工作、机关事务主管部门:
  现将《长春市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长春市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生态强市”和
“双碳”示范城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按照《长春市“双碳”示范城发展规划》
《长春市“双碳”示范城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
的“双碳”示范城为统领,以创建“领跑者”示范项目为目标,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以能源
绿色低碳高效利用为关键,有序推进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探索具有长春特色的“低碳排放区”建设
路径,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
  分类推进,示范引领。选取有低碳基础的园区、工厂、建筑、学校、社区及景区,有序推进低碳
排放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逐步扩大示范区范围,多领域多层次推动“低碳”“近零碳”“零碳”
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考虑结构特征、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编制低碳示范区创
建方案,探索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系统集成的低碳、近零碳、零碳发展模式。
  引导,社会与。建立多部门协机制,引导业加大力度鼓励社会资本
建设,形成社会合力。完善配套激励政策,加强宣传推广,着力提升绿色低碳水平。
  ()工作目标
  “十四五,分批推进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2025 年,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取
展,创建与评价体系基本完善,各类低碳排放示范项目基本全。推一批成效显著的低碳排放示
范区项目省级或家级示范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双碳”示范城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低碳排放示范区的层次、类
  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分 3 层次 6 种中 3 层次分为低碳、近零碳和零碳6 种
为园区、工厂、建筑、学校、社区和景区。
  、低碳排放示范区创建与评价
  低碳排放示范区创建与评价照《低碳园区创建与评价行)》(一)、《低碳工
厂创建与评价行)》(二)、《低碳建筑创建与行)》(附件三)、《低
碳学校创建与评价行)》(附件四)、《低碳社区创建与评价行)》(附件五)、
《低碳景区创建与评价行)》(附件六)等 6 个创建与评价
  、主要
  (一)低碳排放示范园区
  以园区管理委员申报主体。若干个减排潜力较低碳基础较好的园区开展低碳排放示
范园区建设。以园区碳排放总量下降为主要目标,以多种节能、减排、碳碳技术为先锋
融入低碳理念,严格把关项目准入,化园区用地局,可再生能源利用制工业
碳排放,建立减污降碳协同机制等施,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低碳排放园区。
  (二)低碳排放示范工厂
  以长春市内注册、具有法人的工厂为申报主体。若干个潜力较者低碳基
较好的工厂开展低碳排放示范工厂建设。以工厂碳排放量稳降为主要目标,以多能源综合用 、
全生命周期核算、绿色产品打造为手推进工艺流程装备节能低碳化改提升可再生能源
应用打造低碳购买绿色电核证自愿减排,强化碳排放科学管理 ,
推行办公场所低碳化改行,降低工厂碳排放。
  ()低碳排放示范建筑
  以建筑项目开发、业主或运营管理单位主体。若干个减排潜力较者低碳基础
的建筑开展低碳排放示范建筑建设。以建筑碳排放总量稳降为主要目标,以多能源综合利用、
绿色电引入、能减排为手,引导开展建设低能建筑、近零能建筑,着力提升建筑能水
平,实施可再生能源代,开展绿色低碳运营,引导绿色电核证自愿减排,降低建筑碳排
放。
  ()低碳排放示范学校
  以中学校、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为申报主体。若干个减排潜力较者低碳基础较好
校,提供政策与资金时开展低碳排放示范学校建设。以学校建筑面积碳排放
为主要目标,以多能源综合利用、低碳行为手,探索光伏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降低学
校建筑运营,推广及新能源用,引导生绿色出行和低碳生
  ()低碳排放示范社区
  以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发商或小业管理单位申报主体。若干个潜力较低碳基
较好的社区开展低碳排放示范社区建设。以社区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稳降为主
要目标,以建筑、出行、固废等领域低碳为手着力装配式建筑、低能建筑、保温
筑等绿色建筑,提供公共敞空间,建设低碳交通设施体系,生活垃圾分类集,建立低碳管理与
模式,利用各类宣传活提升居民低碳意识导绿色低碳生
  ()低碳排放示范景区
  以景区运营单位申报主体。若干个减排潜力较低碳基础的景区开展低碳排放
示范景区建设。以景区单位接待客人数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稳降为主要目标,以多能源综合
利用、增加碳为手,引导景区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有效降低,推广新能源
使用,化景区绿地碳鼓励景区实施绿色应,引导工绿色出行和低碳办公
  、实施步
  (一)申报评审阶段
  1.组织申报。“双碳”示范城专班委托长春市碳中和研究院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示范区创建征
集工作。有实施意愿且示范区条件的建设主体,可自或委托专业机构编制示范区创建方案,
长春市碳中和研究提交申报材料
  2.确名单。长春市碳中和院会同市各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创建方案进行合专家
评审意见,经现场核查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示范区创建名单对通过专家评审
示范区项目进行示,期满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定为示范区项目。
  (二)建设实施阶段
  1.示范区建设。建设主体应落实方案明的创建务,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
方案期限内完成示范区建设工作,达到评价指标要求。建立示范区项目动态跟踪机制,定加强
程跟踪,及时协调解决示范区建设过程存在问题
  2.收评价。建设主体完成建设目标,达要求时,可自或委托专业机构编制自评估报告
各有关部门出验请,市各有关部门或委托长春市碳中和组织专家开展验作 ,
对通过的,各有关部门授予相应的低碳排放区号。
  ()总结提升阶段
  1.总结评估。及时总结示范区经验和,形成低碳排放示范区项目创建规范标准。加强推广
,将部分示范区项目作为宣传教育基地,社会和公众开放展示。开示范区经验会 ,
引导多园区、工厂、建筑、学校、社区和景区立低碳排放目标,形成一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
范围影响力的成
  2.复核提升收通过的示范区开展复核巩固低碳排放示范区项目的实施效,推动
续优,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建立动态退出机制,对后续实施效果不佳、管理缺位的示范区项目
消相号。
  、保障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工作市“双碳”示范城专班的指导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和改
委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乡建设会、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市教育局、市机关管理
事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部门协同推进,建立联动机制。各区(市)县应
将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作为重工作长推进,加强组织鼓励申报,明确牵头部门,落实
策,实工作责任,推动项目实施。
  (二)做好资金支持
  充分利用各类有资金策积极支持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对符合规定的示范区项目奖励或
补贴综合运、金融、地、业等多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充分发挥人民银货币政
工具作用,鼓励示范区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各金融机构为示范区项目建设提供绿
色信、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支持,为示范区项目提供优惠贷服务。
  ()强化能建设
  低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示范区项目的选、评估
范区项目实施各阶段予以技术指导。支持本市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事业培养
低碳发展关业务,强化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市绿色低碳发展能
  ()加强宣传推广
  加大低碳排放示范区项目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体平,集中展示各项低碳技术与方
全方位宣传低碳排放示范区项目成效。低碳排放示范区项目打造低碳发展公众教育宣传
,展示市低碳发展,因地制宜开发集低碳、技术等
App 序、公众号等,营造极参与的社会围。
 
附件
附件 1
关于印发《长春市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长环联〔2023〕10号市生态环境局各分局,各县(市)区、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金融工作、机关事务主管部门:现将《长春市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长春市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生态强市”和“双碳”示范城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按照《长春市“双碳”示范城发展规划》《长春市“双碳”示范城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双碳”示范城为统领,以创建“领跑者”示范项目为目标,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以能源绿色低碳高效利用为关键,有序推进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探索具有长春特色的“低碳排放区”建设路径,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二)基本原则分类推进,示范引领。选取有低碳基础的园区、工厂、建筑、学校、社区及景区,有序推进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逐步扩大示范区范围,多领域多层次推动“低碳”“近零碳”“零碳”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考虑结构特征、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编制低碳示范区创建方案,探索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系统集成的低碳、近零碳、零碳发展模式。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引导属地、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形成社会合力。完善配套激励政策,加强宣传推广,着力提升绿色低碳水平。(三)工作目标“十四五”期间,分批推进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创建与评价体系基本完善,各类型低碳排放示范项目基本健全。推荐一批成效显著的低碳排放示范区项目纳入省级或国家级示范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双碳”示范城建设高质量发展。二、低碳排放示范区的层次、类型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分3个层次6种类型。其中3个层次分别为低碳、近零碳和零碳;6种类型分别为园区、工厂、建筑、学校、社区和景区。三、低碳排放示范区创建与评价指南低碳排放示范区创建与评价,参照《低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附件一)、《低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附件二)、《低碳建筑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附件三)、《低碳学校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附件四)、《低碳社区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附件五)、《低碳景区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附件六)等6个创建与评价指南。四、主要任务(一)低碳排放示范园区以园区管理委员会为申报主体。遴选若干个减排潜力较大或低碳基础较好的园区开展低碳排放示范园区建设。以园区碳排放总量下降为主要目标,以多种节能、减排、碳汇、固碳技术为先锋,全过程融入低碳理念,严格把关项目准入,优化园区用地布局,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合理控制工业过程碳排放,建立减污降碳协同机制等措施,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低碳排放园区。(二)低碳排放示范工厂以在长春市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厂为申报主体。遴选若干个减排潜力较大或者低碳基础较好的工厂开展低碳排放示范工厂建设。以工厂碳排放量稳步下降为主要目标,以多能源综合利用、全生命周期核算、绿色产品打造为手段,着力推进工艺流程和装备节能低碳化改造、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着重优化供应链,打造低碳产品,购买绿色电力和核证自愿减排量,强化碳排放科学管理,推行办公场所低碳化改造与运行,降低工厂碳排放。(三)低碳排放示范建筑以建筑项目开发商、业主或运营管理单位为申报主体。遴选若干个减排潜力较大或者低碳基础较好的建筑开展低碳排放示范建筑建设。以建筑碳排放总量稳步下降为主要目标,以多能源综合利用、绿色电力引入、节能减排为手段,引导开展建设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着力提升建筑节能水平,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开展绿色低碳运营,引导购买绿色电力和核证自愿减排量,降低建筑碳排放。(四)低碳排放示范学校以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为申报主体。遴选若干个减排潜力较大或者低碳基础较好的学校,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适时开展低碳排放示范学校建设。以学校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稳步下降为主要目标,以多能源综合利用、低碳运行为手段,探索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降低学校建筑运营能耗,推广普及新能源用车,引导师生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五)低碳排放示范社区以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发商或小区物业管理单位为申报主体。遴选若干个减排潜力较大或低碳基础较好的社区开展低碳排放示范社区建设。以社区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稳步下降为主要目标,以建筑、出行、固废等领域低碳为手段,着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节能保温建筑等绿色建筑,提供公共开敞空间,建设低碳交通设施体系,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立低碳管理与运营模式,利用各类宣传活动提升居民低碳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六)低碳排放示范景区以景区运营管理单位为申报主体。遴选若干个减排潜力较大或低碳基础较好的景区开展低碳排放示范景区建设。以景区单位接待游客人数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稳步下降为主要目标,以多能源综合利用、增加碳汇为手段,引导景区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有效降低运营能耗,推广新能源车船使用,优化景区绿地碳汇设计,鼓励景区实施绿色供应,引导员工绿色出行和低碳办公。五、实施步骤(一)申报评审阶段1.组织申报。“双碳”示范城专班委托长春市碳中和研究院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年度示范区创建征集工作。有实施意愿且具备示范区条件的建设主体,可自行或委托专业机构编制示范区创建方案,向长春市碳中和研究院提交申报材料。2.确认名单。长春市碳中和研究院会同市直各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创建方案进行评审,结合专家评审意见,经现场核查,由市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确定年度示范区创建名单,对通过专家评审的示范区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正式确定为示范区项目。(二)建设实施阶段1.示范区建设。建设主体应严格落实方案明确的创建任务,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在方案期限内完成示范区建设工作,达到评价指标要求。建立示范区项目动态跟踪机制,定期加强过程跟踪,及时协调解决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验收评价。建设主体完成建设目标,达到验收要求时,可自行或委托专业机构编制自评估报告,向市直各有关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市直各有关部门或委托长春市碳中和研究院组织专家开展验收工作,对通过验收的,由市直各有关部门授予相应的低碳排放区称号。(三)总结提升阶段1.总结评估。及时总结示范区经验和做法,形成低碳排放示范区项目创建规范标准。加强推广宣传,将部分示范区项目作为宣传教育基地,适时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参观展示。召开示范区经验交流会,引导更多园区、工厂、建筑、学校、社区和景区树立低碳排放目标,形成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成果。2.复核提升。定期对验收通过的示范区开展复核,巩固低碳排放示范区项目的实施效果,推动持续优化提升,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建立动态退出机制,对后续实施效果不佳、管理缺位的示范区项目,取消相应称号。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工作在市“双碳”示范城专班的指导下,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配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市教育局、市机关管理事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部门协同推进,建立联动机制。各区(市)县应将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长期推进,加强组织协调,鼓励项目申报,明确牵头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压实工作责任,推动项目实施。(二)做好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各类已有资金政策积极支持低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对符合规定的示范区项目予以奖励或补贴。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产业等多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鼓励加大对示范区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各级金融机构为示范区项目建设提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支持,为示范区项目提供优惠信贷服务。(三)强化能力建设组建由国内外低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负责示范区项目的遴选、评估及验收,并在示范区项目实施各阶段予以技术指导。支持本市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事业单位等培养低碳发展相关业务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市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四)加强宣传推广加大低碳排放示范区项目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集中展示各项低碳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宣传低碳排放示范区项目成效。依托低碳排放示范区项目打造低碳发展公众教育宣传平台,向公众开放参观,展示我市低碳发展情况和成果,因地制宜开发汇集低碳知识、资讯、技术等内容的App程序、微信公众号等,营造积极参与的社会良好氛围。附件附件1低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长春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4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部署,推进我市“双碳”示范城的建设工作,根据《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长春市“双碳”示范城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法规、标准,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低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参与起草单位:天津市寰宇双碳技术传播中心东北中心。目录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35创建指引.................................................................46评价体系.................................................................5附录A.....................................................................7附录B.....................................................................8附录C....................................................................13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低碳园区创建和评价总则、创建指引、评价体系。本指南适用于长春市开展低碳园区的创建与评价活动。指南所指园区包含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企业级园区。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农业园区、自贸园区等其他类型园区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必不指南可少的条款。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36132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3术语和定义PAGE\MERGEFORMAT5以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低碳园区低碳园区包含一般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和零碳园区。3.2一般低碳园区一般低碳园区是指依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原则,通过实施工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和管理等措施,减少碳源,形成低碳发展模式的园区。3.3近零碳园区满足一般低碳指标的园区,通过调结构、上工程、推技术、促交易、强管理等各种手段的有效组合,最终实现园区碳排放逐渐趋近于零的园区。3.4零碳园区满足近零碳指标的园区,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碳排放为零的园区。3.5绿色电力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上PAGE\MERGEFORMAT5网电量。3.6绿色电力交易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与绿色电力发电企业依据规则同步开展电力中长期交易和绿证认购交易的过程。在绿色电力供应范围内,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与绿色电力发电企业建立绿证认购关系,选择通过电网企业供电的方式获得绿色电力,属于绿色电力交易范畴。3.7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绿色电力证书是指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按照国家能源局相关管理规定,依据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通过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向符合资格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颁发的具有唯一代码标识的电子凭证,在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平台上进行交易。3.8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PAGE\MERGEFORMAT5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和机制。3.9碳抵消用核算边界范围内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或核算边界以外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量以及碳汇,来补偿或抵消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3.10智慧化管控系统采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提高园区各类数据采集监测和优化,提高园区能源信息化水平和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具备实时精准的能源使用及温室气体排放度量、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分析及目标设置和追踪能力的数字化平台。4总则4.1创建总则低碳园区创建应遵循以下原则:a)园区应优先实施自身的减排策略,再通过碳抵消方式中和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实现整个园区的低碳排放。PAGE\MERGEFORMAT5b)园区应保持减碳策略的长期执行,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以保障“低碳”策略的稳定贯彻。4.2评价总则低碳园区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a)评价工作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价结果应公开。b)评价工作须遵循科学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得出评价结果。5创建指引5.1基本要求a)园区物理边界清晰,运营正常,且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Ⅲ级(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b)园区环境质量应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园区内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总量要求。5.2能源系统a)鼓励园区及企业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统一进行能源供应,PAGE\MERGEFORMAT5优化升级清洁低碳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b)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余气应优先采取回收和再利用措施。c)鼓励园区使用绿色电力或者通过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绿色电力证书等多种途径实现零碳电力消费。5.3建筑系统a)鼓励园区内建筑采用多种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及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b)鼓励园区内建筑采用建筑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系统。5.4设施系统a)鼓励园区采用新能源车辆,建设充足的充电桩设施,鼓励员工低碳出行。b)园区公共场所、道路照明等应采用节能灯具和智能感应控制技术,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灯具。PAGE\MERGEFORMAT5c)鼓励园区种植遵从本地生态气候特点的植被系统,根据区域规划尽可能提高绿化率,增加碳汇。5.5废弃物处理系统a)建立一般固体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推动资源化处理和再利用。b)鼓励园区采用高效、低碳的废弃物处理工艺。5.6园区碳管理体系a)鼓励创建碳管理机构,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b)鼓励建立园区智慧化管控系统,及时掌握园区能源和碳排放情况。宜部署环境感知设备,对核算边界内常见温室气体进行监测。c)推动园区企业开展碳排放盘查(核查),碳排放强度量计算方法参照附录A,加强对企业碳排放的监督考核,推动企业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d)企业将产品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碳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PAGE\MERGEFORMAT5来。6评价体系6.1评价指标从能源、建筑、设施、废弃物及管理、园区碳管理、碳排放与碳抵消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打分法,总分100分,评价结果以综合得分分值判定。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见表1。评价指标、分值、指标解释及结果见附录B。低碳园区创建评价流程见附录C。表1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一级指标指标权重(%)能源系统55建筑系统5设施系统5废弃物处理系统5园区管理体系10碳排放与碳抵消20PAGE\MERGEFORMAT56.2评价结果园区碳排放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般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和零碳园区。根据本文件进行低碳园区创建评价,评价结果由相关组织发布,结果有效期三年,仅针对碳抵消年度有效。PAGE\MERGEFORMAT5附录A(规范性)A.1碳排放强度量计算方法园区碳放总量应按照式(A.1)计算:E=E1+E2+E3……………………………………(A.1)式中:E——园区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1——园区固定设施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2——园区外购电力消耗所隐含的电力生产时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3——园区外购热力消耗所隐含的热力生产时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注:其他各种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增强的贡献,按CO2的排放率来折算。PAGE\MERGEFORMAT5PAGE\MERGEFORMAT5附录B(资料性)B.1低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表B.1低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值评分方法能源系统20分占比1%得1(55分)可再生能分,占比20%源占比及以上得满分余热/余压/余气10分20分回收利用率占比70%及以上得满分10绿色电力或者25分交易绿色电力分,70%以下,每下降7%证书比例扣1分(不足7%按7%计算)占比100%得满分25分,占比每下降4%扣1分(不足4%按PAGE\MERGEFORMAT5园区内建筑采4%计算)占比90%及以用被动或主动3分上得满分3分,70%-90%建筑系统节能技术得比(含70%)得(5分)例2分,50%-70%(含建筑与可再生50%)得1分能源一体化系2分有统占比40%及以设施系统上得满分2(5分)分;10%-40%充电桩设施比(含10%)得12分例分占比90%及以公共照明节能2分上得满分2灯具使用率分,60%-90%(含60%)得1分PAGE\MERGEFORMAT5绿化率1分30%及以上得1分一般固体废物3分有废弃物处理系分类回收体系有统(5分)废弃物处理工有2分有艺100%得满分3分,70%-100%创建管理机得2分(含构,建立碳排2分70%),50%-放管理制度。70%得1分(含50%)园区智慧化管3分有年碳排放强度控系统下降率5%及以园区管理体系上得满分10(10分)企业温室气体3分盘查比例碳排放与碳抵产品碳标签2分消(20分)年碳排放强度10分下降率PAGE\MERGEFORMAT5碳排放抵消比10分分,不足5%每例下降1%扣2分抵消量每增加10%得2分,抵消量50%及以上得10分园区评价指标解释及说明:[1]可再生能源占比: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总能源消耗之比(不包括大电网中的可再生能源)。[2]余热/余压/余气利用率:指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余压资源、余气资源量与可回收量之比。[3]绿色电力或者交易绿色电力证书比例:园区内外购电力中绿色电力或者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与园区外购电力总量之比。[4]园区内建筑采用被动或主动节能技术得比例:园区内建筑采用被动或主动节能技术得数量与园区建筑总数量之比。[5]建筑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系统:是指利用太阳能、水能、浅层地PAGE\MERGEFORMAT5表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物供电、供热和制冷,并使相关设备与建筑设计方案有效结合,使其与整个建筑设计不可分割。[6]充电桩设施比例:指园区内充电桩车位占总车位之比。[7]公共照明节能灯具使用率:园区内公共照明使用节能灯具的数量与园区内公共照明灯具总量之比。[8]绿化率:指园区各类绿地面积总和与已开发土地面积之比。[9]企业温室气体盘查比例:指园区企业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盘查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和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企业数量与园区所有生产企业数量之比。[1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近三年园区单位产值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的年均下降率。新建园区参照长春市同行业平均值。B.2园区碳排放等级确定根据园区评价得分,将低碳园区的创建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级别,见表B2。PAGE\MERGEFORMAT5表B.2低碳园区等级确定表评定等级评定总得分特征一般低碳60≤得分<80表征园区具备低碳发展基础,近零碳80≤得分<95需制定准确的创建路径零碳95≤得分≤100表征园区已达到近零碳园区,可针对薄弱环节重点突破表征园区低碳零碳创建水平较高PAGE\MERGEFORMAT5附录C低碳创建与评价流程见图C-1图C-1低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流程图C.1创建与评价流程C.1.1准备阶段a)提出创建计划1)园区作为创建主体,提出创建评价计划,并准备创建评价PAGE\MERGEFORMAT5材料;2)园区开展自评价或者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低碳园区创建评价工作。b)确定核算边界1)确定园区受评区域范围,必要情况下组织专家进行范围认定;2)园区根据国家和地方碳排放核算标准政策文件明确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边界。c)评估低碳发展现状1)梳理园区低碳创建提升的基础条件、要素、组织等;2)分析园区低碳创建面临的问题与困难;3)评估园区所处的低碳发展现状水平。C.1.2实施阶段a)制定低碳创建方案1)园区根据低碳发展现状,设定合理的低碳创建目标,制定可行的创建路径;PAGE\MERGEFORMAT52)园区积极组织辖区企业制定合理可行的创建方案。b)实施低碳创建策略1)实施直接减排项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包括采取工艺提升、节能措施、提高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含碳原料替代等方面;2)实施间接减排项目。在边界范围内自主开发减排项目,建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边界外自主建设经核证的碳汇;3)获取碳抵消。购买国际认可的CER或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CCER或政府批准、备案、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或政府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C.1.3评价阶段a)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相关指南要求,核算并编写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至少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及范围、排放源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涵盖的时间。采用的温室气PAGE\MERGEFORMAT5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应符合国家的、本行业及本地区标准规范。b)编制创建评价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园区基本情况;2)园区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及范围、排放量、数据要求及来源;3)实现低碳排放的规划目标和减排策略;4)温室气体阶段性减排目标或低碳实现情况;5)温室气体的抵消方式及抵消量;6)评价指标体系表;7)评价结论。C.2提交技术材料C.2.1实施主体相关资料园区的设立文件、总体规划、工程建设许可证、运营单位营业执照等材料。C.2.2相关基础设施证明文件能源、建筑、交通等方面建设、运行或依托的有关证明材料。C.2.3碳排放管理有关文件PAGE\MERGEFORMAT5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运营管理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材料。C.2.4其他的有效支撑材料如低碳技术案例应用和成果说明,相应技术获取奖项,建设、运营或技术支撑单位相应资质和人员能力相关材料,碳排放核算报告及审查意见。PAGE\MERGEFORMAT5附件2低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长春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4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部署,推进我市“双碳”示范城的建设工作,根据《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长春市“双碳”示范城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法规、标准,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低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参与起草单位:天津市寰宇双碳技术传播中心东北中心。目录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35创建指引.................................................................46评价体系.................................................................6附录A.....................................................................8附录B.....................................................................9附录C....................................................................14I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低碳工厂的创建和评价总则、创建指引、评价体系。本指南适用于长春市开展低碳工厂的创建与评价活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指南必不可少的条款。GB/T13234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置和管理通则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4256产品生态设计通则GB/T29115工业企业节约原材料评价导则GB/T33760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通用要求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3术语和定义1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低碳工厂低碳工厂包含一般低碳工厂、近零碳工厂和零碳工厂。3.2一般低碳工厂是指工厂通过开展节能技术应用、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等减碳活动持续减少工厂碳排放量、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碳排放绩效的工厂。3.3近零碳工厂满足一般低碳指标的工厂,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最终实现工厂碳排放逐渐趋近于零的工厂。3.4零碳工厂满足近零碳指标的工厂,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碳排放为零的工厂。3.5碳抵消用核算边界范围内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或核算边界以外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量以及碳汇,来补偿或抵消2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3.6碳标签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3.7碳账户个人/企业生产、生活行为的碳排量存储的账户,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评价等环节。3.8绿色电力证书依据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通过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向符合资格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颁发的具有唯一代码标识的电子凭证。3.9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绿色电力证书是指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按照国家能源局相关管理规定,依据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通过国家能源局可再生3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向符合资格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颁发的具有唯一代码标识的电子凭证,在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平台上进行交易。3.10智慧化管控系统采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提高工厂各类数据采集监测和优化,提高工厂能源信息化水平和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具备实时精准的能源使用及温室气体排放度量、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分析及目标设置和追踪能力的数字化平台。4总则4.1创建总则低碳工厂的创建应遵循以下原则:a)工厂应优先实施自身的减排策略,再通过碳抵消方式中和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实现整个工厂的低碳排放。b)工厂应保持减碳策略的长期执行,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以保障“低碳”策略的稳定贯彻。44.2评价总则低碳工厂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a)评价工作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价结果应公开。b)评价工作须遵循科学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得出评价结果。5创建指引5.1基本要求a)工厂物理边界清晰,运营正常,且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Ⅲ级(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b)工厂环境质量应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工厂污染物达标排放,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总量要求。5.2能源系统a)鼓励工厂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统一进行能源供应,优化升级清洁低碳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可5再生能源。b)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余气应优先采取回收和再利用措施。c)鼓励工厂使用绿色电力或者通过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绿色电力证书等多种途径实现零碳电力消费。5.3建筑系统a)鼓励工厂内建筑采用多种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及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b)鼓励工厂内建筑采用建筑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系统。5.4设施系统a)工厂内公共场所、道路照明等应采用节能灯具和智能感应控制技术,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灯具。b)鼓励工厂种植遵从本地生态气候特点的植被系统,根据区域规划尽可能提高绿化率,增加碳汇。5.5生产系统a)鼓励采用能耗低、效率高的设备和先进生产工艺。6b)鼓励工厂使用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少的物料。c)工厂在产品设计中引入生态设计的理念,对生产的产品进行生态设计,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减少原辅材料的消耗和能源消耗。d)工厂应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5.6废弃物处理系统a)建立一般固体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推动资源化处理和再利用。b)鼓励工厂采用高效、低碳的废弃物处理工艺。c)应加强VOCs源头管控,改进VOCs治理措施,采用更高效的处理设备。5.7工厂碳管理体系a)鼓励创建碳管理机构,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b)鼓励工厂建立智慧化管控系统,及时掌握工厂能源和碳排放情况。宜部署环境感知设备,对核算边界内常见温室气体进行监7测。c)推动工厂开展碳排放盘查(核查),碳排放强度量计算方法参照附录A,加强对工厂碳排放的监督考核,推动工厂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6评价体系6.1评价指标从能源、建筑、设施、生产、废弃物及管理、工厂碳管理、碳排放与碳抵消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打分法,总分100分,评价结果以综合得分分值判定。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见表1。评价指标、分值、指标解释及结果见附录B。低碳工厂创建评价流程见附录C。表1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一级指标指标权重(%)能源系统45建筑系统58设施系统5生产系统10废弃物处理系统5工厂碳管理体系10碳排放与碳抵消206.2评价结果工厂碳排放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般低碳工厂、近零碳工厂和零碳工厂。根据本文件进行低碳工厂创建评价,评价结果由相关组织发布,结果有效期三年,仅针对碳抵消年度有效。9附录A(规范性)A.1碳排放强度量计算方法工厂碳排放总量工厂碳放总量应按照式(1)计算:E=E1+E2+E3……………………………………(A.1)式中:E——工厂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1——工厂固定设施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2——工厂外购电力消耗所隐含的电力生产时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3——工厂外购热力消耗所隐含的热力生产时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注:其他各种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增强的贡献,按CO2的排放率来折算。1011附录B(资料性)B.1低碳工厂评价指标体系表B.1低碳工厂评价指标体系12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值评分方法20分可再生能5分占比1%得1源占比分,占比20%20分及以上得满分能源系统余热/余压/余(45分)气回收利用率3分20分2分占比70%及以绿色电力或者3分交易绿色电力上得满分5分,70%以证书比例下,每下降7%扣0.5分建筑系统工厂内建筑采(不足7%按(5分)用被动或主动7%计算)节能技术得比占比100%得满分20分,占例比每下降5%扣1分(不足建筑与可再生5%按5%计能源一体化系算)统占比90%及以设施系统公共照明节能上得满分3(5分)灯具使用率分,70%-90%(含70%)得132分,50%-70%(含50%)得1分有占比100%得满分3分,90%-100%(含90%)得2分,60%-90%(含60%)得1分占比30%及以上得2工厂评价指标解释及说明:[1]可再生能源占比: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总能源消耗之比(不包括大电网中的可再生能源)。[2]余热/余压/余气利用率:指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余压资源、余气资源量与可回收量之比。[3]绿色电力或者交易绿色电力证书比例:工厂外购电力中绿色电力或者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与工厂外购电力总量之比。[4]工厂内建筑采用被动或主动节能技术得比例:工厂内建筑采用被动或主动节能技术得数量与工厂建筑总数量之比。[5]建筑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系统:是指利用太阳能、水能、浅层地表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物供电、供热和制冷,并使相关设备与建筑设计方案有效结合,使其与整个建筑设计不可分割。[6]公共照明节能灯具使用率:工厂内公共照明使用节能灯具的数量与工厂内公共照明灯具总量之比。14[7]绿化率:指工厂各类绿地面积总和与已开发土地面积之比。[8]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近三年工厂单位产值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的年均下降率。新建工厂参照长春市同行业平均值。B.2工厂碳排放等级确定根据工厂评价得分,将低碳工厂的创建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级别,见表B2。表B.2低碳工厂等级确定表评定等级评定总得分特征一般低碳60≤得分<80表征工厂具备低碳发展基础,需制定近零碳80≤得分<95准确的创建路径零碳95≤得分≤100表征工厂已达到近零碳工厂,可针对薄弱环节重点突破表征工厂低碳零碳创建水平较高15附录C低碳创建与评价流程见图C-1图C-1低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流程图16C.1创建与评价流程C.1.1准备阶段a)提出创建计划1)工厂作为创建主体,提出创建评价计划,并准备创建评价材料;2)工厂开展自评价或者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低碳工厂创建评价工作。b)确定核算边界1)确定工厂受评区域范围,必要情况下组织专家进行范围认定;2)工厂根据国家和地方碳排放核算标准政策文件明确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边界。c)评估低碳发展现状1)梳理工厂低碳创建提升的基础条件、要素、组织等;2)分析工厂低碳创建面临的问题与困难;3)评估工厂所处的低碳发展现状水平。17C.1.2实施阶段a)制定低碳创建方案1)工厂根据低碳发展现状,设定合理的低碳创建目标,制定可行的创建路径。2)工厂积极组织制定合理可行的创建方案。b)实施低碳创建策略1)实施直接减排项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包括采取工艺提升、节能措施、提高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含碳原料替代等方面。2)实施间接减排项目。在边界范围内自主开发减排项目,建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边界外自主建设经核证的碳汇。3)获取碳抵消。购买国际认可的CER或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CCER或政府批准、备案、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或政府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C.1.3评价阶段18a)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相关指南要求,核算并编写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至少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及范围、排放源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涵盖的时间。采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应符合国家的、本行业及本地区标准规范。b)编制创建评价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工厂基本情况;2)工厂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及范围、排放量、数据要求及来源;3)实现低碳排放的规划目标和减排策略;4)温室气体阶段性减排目标或低碳实现情况;5)温室气体的抵消方式及抵消量;6)评价指标体系表;7)评价结论。C.2提交技术材料C.2.1实施主体相关资料工厂的设立文件、总体规划、工程建设许可证、运营单位营业19执照等材料。C.2.2相关基础设施证明文件能源、建筑、交通等方面建设、运行或依托的有关证明材料。C.2.3碳排放管理有关文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运营管理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材料。C.2.4其他的有效支撑材料如低碳技术案例应用和成果说明,相应技术获取奖项,建设、运营或技术支撑单位相应资质和人员能力相关材料,碳排放核算报告及审查意见。20附件3低碳建筑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长春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4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部署,推进我市“双碳”示范城的建设工作,根据《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长春市“双碳”示范城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法规、标准,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低碳建筑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参与起草单位:天津市寰宇双碳技术传播中心东北中心。目录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35创建指引.................................................................46评价体系.................................................................5附录A.....................................................................7附录B.....................................................................8附录C....................................................................11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低碳建筑的创建和评价总则、创建指引、评价体系。本指南适用于长春市开展低碳建筑的创建与评价活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指南必不可少的条款。GB/T32150-2015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66-2019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T/CABEE003-2019近零能耗建筑测评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低碳建筑低碳建筑包含一般低碳建筑、近零碳建筑和零碳建筑。3.2一般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在运行阶段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建筑。3.3近零碳建筑是指满足一般低碳建筑指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建筑本体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建筑碳排放量趋近于零的建筑。3.4零碳建筑1满足近零碳建筑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结构、创新技术、强化管理、碳抵消等各种手段的有效组合,最终实现建筑零碳排放的建筑。3.5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和机制。3.6碳抵消用核算边界范围内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或核算边界以外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量以及碳汇,来补偿或抵消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3.7绿色电力交易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与绿色电力发电企业依据规则同步开展电力中长期交易和绿证认购交易的过程。在绿色电力供应范围内,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与绿色电力发电企业建立绿证认购关系,选择通过电网企业供电的方式获得绿色电力,属于绿色电力交易范畴。3.8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绿色电力证书是指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按照国家能源局相关管理规定,依据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通过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向符合资格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颁发的具有唯一代码标识的电子凭证,在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平台上进行交易。23.9智慧化管控系统采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提高建筑各类数据采集监测和优化,提高建筑能源信息化水平和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具备实时精准的能源使用及温室气体排放度量、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分析及目标设置和追踪能力的数字化平台。4总则4.1创建总则低碳建筑创建应遵循以下原则:a)应积极动员和支持范围内组织制定碳减排策略,减排策略应优先在自身减排前提下,再通过碳抵消方式中和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实现整个建筑的低碳排放。b)低碳建筑创建应保持减碳策略的长期执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以保障“低碳”策略的稳定贯彻。c)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以及既有建筑的维护与改造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55022的规定。4.2评价总则低碳建筑评价应遵循以下总则:a)评价工作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价结果应公开。b)评价工作须遵循科学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得出评价结果。c)仅针对建筑运行碳排放进行评价,不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3的其他阶段,如生产、运输、建造、改造和拆除阶段的碳排放。5创建指引5.1基本要求a)定对象在进行低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时,除应符合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b)建筑面积大于500㎡。c)建筑使用率超过60%。5.2能源系统a)建筑应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化升级清洁零碳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b)鼓励采用智能微网、储能系统、多能互补系统、分布式能源、能源梯级利用等技术。c)鼓励建筑使用绿色电力或者通过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绿色电力证书等多种途径实现零碳电力消费。d)鼓励建筑设置能耗监测系统,对各类能耗进行分项计量和统计。5.3设施系统a)鼓励既有建筑采用多种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及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如增强建筑气密性、增设或改造太阳能光伏(光热)或风光互补或采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系统。b)鼓励建筑内照明采用节能灯具和智能感应控制技术,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灯具。4c)鼓励建筑配套绿化应种植遵从本地生态气候特点的植被系统,根据区域规划尽可能提高绿化率,增加碳汇。5.4建筑碳管理体系a)鼓励创建碳管理机构,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b)鼓励建立建筑智慧化管控系统,及时掌握建筑碳排放情况。宜部署环境感知设备,对核算边界内常见温室气体进行监测。c)推动建筑开展碳排放盘查(核查),碳排放强度量计算方法参照附录A,加强对建筑碳排放的监督考核,推动建筑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6评价体系6.1评价指标从能源、设施、建筑碳管理、碳排放与碳抵消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打分法,总分100分,评价结果以综合得分分值判定。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见表1。评价指标、分值、指标解释及结果见附录B。。低碳建筑创建评价流程见附录C。表1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一级指标指标权重(%)能源系统55设施系统15建筑碳管理体系105碳排放与碳抵消206.2评价结果建筑碳排放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一般低碳建筑、近零碳建筑和零碳建筑。根据本文件进行低碳建筑创建评价,评价结果由相关组织发布,结果有效期三年,仅针对碳抵消年度有效。6附录A(规范性)A.1碳排放强度量计算方法建筑碳排放总量建筑碳放总量应按照式(1)计算:E=E1+E2+E3……………………………………(A.1)式中:E——建筑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1——建筑固定设施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2——建筑外购电力消耗所隐含的电力生产时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3——建筑外购热力消耗所隐含的热力生产时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注:其他各种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增强的贡献,按CO2的排放率来折算。7附录B(资料性)B.1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表B.1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评分方法值可再生能20占比1%得1分,占比20%源占比分及以上得满分20分采用智能微网、储能系统、多能互补系10有任意一项能源系统统、分布式能源、能分(55分)源梯级利用等技术绿色电力交易或者交20占比比每1下00降%5得%满扣分1分20(分不,足占易绿色电力证书比例分5%按5%计算)5能耗监测系统分有建筑节能10有任意一项建筑被动或者主分动节能措施3占比100%得满分3(设1施5系分统)照明节能灯具使用率分分,90%-100%(含90%)得2分,60%-90%(含60%)得1分绿化率2占比30%及以上得满分2分分,15%-30%(含15%)得1分建筑碳管创建管理机构,建立2有理体系碳排放管理制度。分(10分)建筑智慧化管控系统5有分83建筑温室气体盘查分有1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率5%及碳排放与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分以上得满分10分,不足5%碳抵消每下降1%扣2分(20分)10抵消量每增加10%得2分,分抵消量50%及以上得10分碳排放抵消比例低碳建筑评价指标解释及说明[1]可再生能源占比: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总能源消耗之比(不包括大电网中的可再生能源)。[2]绿色电力交易或者交易绿色电力证书比例:建筑外购电力中绿色电力交易或者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与建筑外购电力总量之比。[3]照明节能灯具使用率:建筑内照明使用节能灯具的数量与建筑内照明灯具总量之比。[4]绿化率:指建筑核算边界内各类绿地面积总和与已开发土地面积之比。[5]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近三年建筑单位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的年均下降率,新建建筑参照长春市同行业平均值。[6]建筑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系统:是指利用太阳能、水能、浅层地表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物供电、供热和制冷,并使相关设备与建筑设计方案有效结合,使其与整个建筑设计不可分割。B.2建筑碳排放等级确定9根据建筑评价得分,将低碳建筑的创建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级别,见表B.2。表B.2低碳建筑等级确定表评定等级评定总得分特征一般低碳60≤得分<80表征建筑具备低碳发展基础,需制定近零碳80≤得分<95准确的创建路径零碳95≤得分≤100表征建筑已达到近零碳建筑,可针对薄弱环节重点突破表征建筑低碳零碳创建水平较高10附录C低碳创建与评价流程见图C-1图C-1低碳建筑创建与评价流程图C.1创建与评价流程C.1.1准备阶段a)提出创建计划1)创建主体提出创建评价计划,并准备创建评价材料;112)开展自评价或者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低碳建筑创建评价工作。b)确定核算边界1)确定建筑受评区域范围,必要情况下组织专家进行范围认定;2)建筑根据国家和地方碳排放核算标准政策文件明确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边界。c)评估低碳发展现状1)梳理低碳建筑创建提升的基础条件、要素、组织等;2)分析低碳建筑创建面临的问题与困难;3)评估建筑所处的低碳发展现状水平。C.1.2实施阶段a)制定低碳创建方案建筑根据低碳发展现状,设定合理的低碳创建目标,制定可行的创建方案。b)实施低碳创建策略121)实施直接减排项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包括采取节能措施、提高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方面。2)实施间接减排项目。在边界范围内自主开发减排项目,建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边界外自主建设经核证的碳汇。3)获取碳抵消。购买国际认可的CER或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CCER或政府批准、备案、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或政府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C.1.3评价阶段a)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相关指南要求,核算并编写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至少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及范围、排放源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涵盖的时间。采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应符合国家的、本行业及本地区标准规范。b)编制创建评价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基本情况;132)建筑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及范围、排放量、数据要求及来源;3)实现低碳排放的规划目标和减排策略;4)温室气体阶段性减排目标或低碳实现情况;5)温室气体的抵消方式及抵消量;6)评价指标体系表;7)评价结论。C.2提交技术材料C.2.1实施主体相关资料建筑的设立文件、总体规划、工程建设许可证、运营单位营业执照等材料。C.2.2相关基础设施证明文件建筑建设、运行或依托的有关证明材料。C.2.3碳排放管理有关文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运营管理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材料。C.2.4其他的有效支撑材料14如低碳技术案例应用和成果说明,相应技术获取奖项,建设、运营或技术支撑单位相应资质和人员能力相关材料,碳排放核算报告及审查意见15附件4低碳学校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长春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4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部署,推进我市“双碳”示范城的建设工作,根据《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长春市“双碳”示范城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法规、标准,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低碳学校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参与起草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目录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35创建指引.................................................................46评价体系.................................................................9附录A....................................................................11附录B....................................................................12附录C....................................................................17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低碳学校的创建和评价总则、创建指引、评价体系。本指南适用于长春市低碳学校的创建与评价活动。本指南所指学校包含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其他类型学校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指南必不可少的条款。GB50099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736民用建筑供暧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T19095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1CJ/T16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DB22/T389用水定额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低碳学校低碳学校包括一般低碳学校、近零碳学校和零碳学校。3.2一般低碳学校充分利用、协调自然资源与环境,通过各种主动技术措施减少碳排放,使校园内办公、教学、生活等建筑与当地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学校。3.3近零碳学校满足一般低碳指标的学校,通过集成应用能源、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碳汇等多领域低碳技术成果,实现该校园内碳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并逐步趋近于零。3.4零碳学校满足近零碳指标的学校,在学校内发展绿色建筑,创新低碳技2术,通过碳减排、碳中和及碳交易措施,在学校的建造、改造、运营的各个阶段实现该校园内碳净排放量等于或者小于零。3.5生态停车场具有高绿化或高承载特征,具备透水、净化、环保、低碳功能的停车场。3.6学校碳排放总量在一个年度内,学校固定设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与外购电力、外购热力等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之和。3.7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和机制。3.8碳抵消用核算边界范围内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或核算边界以外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量以及碳汇,来补偿或抵消3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3.9绿色电力交易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与绿色电力发电企业依据规则同步开展电力中长期交易和绿证认购交易的过程。在绿色电力供应范围内,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与绿色电力发电企业建立绿证认购关系,选择通过电网企业供电的方式获得绿色电力,属于绿色电力交易范畴。3.10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绿色电力证书是指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按照国家能源局相关管理规定,依据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通过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向符合资格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颁发的具有唯一代码标识的电子凭证,在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平台上进行交易。4总则4.1创建总则低碳学校创建应遵循以下原则:4a)总体策略应优先考虑本学校内部的碳减排,在自身最大化碳减排的前提下,再通过碳抵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其他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实现整个学校的低碳排放。b)低碳学校的创建应覆盖其边界内全部活动,包括学校中基础设施及教学生活相关系统,学校碳排放核算应披露边界内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活动,并说明任何未计入量。c)创建过程中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碳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学校碳管理能力。d)创建过程应确保减碳策略的长期执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以保障“低碳”策略的稳定贯彻。e)宜在技术先进性、实施经济性之间达到动态平衡。4.2评价总则低碳学校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a)评价工作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价结果应公开。b)评价工作须遵循科学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得出评5价结果。5创建指引5.1基本要求低碳学校创建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a)学校应依法取得办学资格,且完成上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节能减碳考核目标。b)学校应建立低碳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制定节能减碳目标指标与方案。c)学校积极开展低碳管理的概念和知识教育内容,定期为员工及学生提供低碳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5.2能源系统a)建设新型能源系统学校内主要用能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学校应编制学校能源综合利用方案。学校宜制定提升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目标、政策和程序。b)调整学校能源结构6学校应通过采取综合措施,逐年降低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根据长春市气候、自然资源条件和学校用能需求,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学校通过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等多种途径实现零碳电力消费。c)公共区域能源利用鼓励学校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集热、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倡导学校在公共区尽可能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品。5.3建筑系统a)推广星级绿色建筑新建一般低碳学校建筑应符合GB/T50378中一星级的要求。新建零碳学校建筑应符合GB/T50378中二星级的要求。鼓励采用立体绿化建筑,增加碳汇。b)提升建筑能效学校建筑应满足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改扩建低7碳学校建筑能效提升幅度目标宜高于15%-20%。逐步优化学校内既有建筑标准,以促进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c)使用新型建筑材料、节能技术和产品学校宜开展建筑智能和节能改造,包含但不限于供热制冷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电梯系统。逐步开展公共设施综合零碳改造。通过新型建筑材料、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组合应用,减少学校碳排放。5.4交通系统a)绿色交通系统建设学校道路及广场设计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有关规定,构成安全、方便、明确、通畅的校园环境。学校建立路网微循环,加强学校内部交通的顺畅与校区间的连接的通达。提高学校内新能源路灯占比。b)使用可持续的交通工具逐步增加学校内绿色交通出行比例,提升学校内运营车辆的新8能源汽车数量占比,增加停车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建设自行车交通网络,推广共享自行车。c)绿色低碳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覆盖率,提升公交换乘的便捷性。学校鼓励步行,加强步行的可达性与连接线。5.5水资源a)节水系统学校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单位建筑面积用水量和人均用水量应以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核定量为准。校园内雨水设计应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径流控制及利用方案。雨水外排应采取总量控制措施。给水排水系统的器材、设备鼓励采用高水效等级、高能效等级的节水型产品。绿化浇灌、道路浇洒等用水应合理使用非传统水。绿化应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浇灌方式,并制定合理的浇灌制度。景观水体应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设计。9b)节水设备与器具生活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应达到或高于能耗2级。学校公用浴室应采用带恒温控制与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或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带有无人自动关闭装置的淋浴器。除卫生器具、绿化浇灌和冷却塔外的其他用水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鼓励学校针对生活用水器具开展节水改造。5.6废弃物处理系统a)资源回收学校逐步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适时配套规划学校再生资源回收站。b)垃圾处理学校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网络。建立台账制度记录垃圾数量、去向等。将垃圾分类收集纳入管理制度。5.7绿化减碳10学校绿化以种植适宜长春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选用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能体现良好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的植物。逐步增加学校公共绿地面积。因地制宜做好室内外绿化、美化,发挥绿色植物群体的光合固碳和绿化土壤的吸碳贮碳功能。适时推广立体绿化,充分利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栽种攀缘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碳汇。5.8教育推广a)低碳教学学校应将加强低碳宣传教育,培养师生低碳意识。b)推广低碳生活引导师生响应“光盘行动”。推广低碳班级、宿舍实施减碳路径和方法。推广绿色低碳行为。c)形成低碳校园文化学校编制低碳生活指南和低碳手册。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低碳相11关活动,如学习培训,低碳专题讲座等。利用学校公众号、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张贴低碳生活、节能宣传口号、标语等。开展低碳班级、低碳个人评比。5.9学校碳管理体系学校应制定低碳学校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目标、指标和实施方案。学校应设置低碳学校运行的管理机构,负责有关低碳学校制度建设、实施、考核及奖励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低碳建设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与实施,相关方(如家长委员会)负责监督,学校课题组、社团、兴趣小组负责监测、记录与统计,形成共建共管机制。学校应制定并实施低碳学校建设的制度文件,并做好运行、监测、统计和考核记录。6评价体系6.1评价指标12从碳排放与碳抵消、能源系统、建筑系统、交通系统、水资源及废弃物、绿化、碳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打分法,总分100分,评价结果以综合得分分值判定。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见表1,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见附录A,评价指标、分值、指标解释及结果见附录B。低碳学校创建评价流程见附录C。表1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一级指标指标权重(%)碳排放与碳抵消2540能源系统10建筑系统5交通系统5水资源及废弃物510绿化碳管理体系6.2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学校为一般低碳学校、近零碳学校和零碳13学校。根据本文件进行低碳学校创建评价,评价结果由相关组织发布,结果有效期三年,仅针对碳抵消年度有效。14附录A(规范性)A.1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考虑边界内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直接排放和净外购电力、热力产生的间接排放,采用以下方法核算,见公式(1):E=∑ADi×EFi(1)❑式中:E—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ADi——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单位为立方米(m3)、千瓦时(kWh)、升(L)或吨(t);EFi——第i中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立方米(tCO2/m3)、吨二氧化碳每千瓦时(tCO2/kWh)、吨二氧化碳每升(tCO2/L)或二氧化碳每吨(tCO2/t)。15注:其他各种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增强的贡献,按CO2的排放率来折算。16附录B(资料性)B.1低碳学校评价指标体系表B.1低碳学校评价指标体系表指一级二级指标标评分方法指标分数既有学校碳排单位建筑较基准年相等,得4分,每减1%加2分,放与面积碳排最多20分。碳抵放量下降25消率碳抵消机建立碳抵消机制得5分,未建立,得0制分。能源建设新型9主要用能设备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系统能源系统准的要求,得3分。编制学校能源综合利用方案,得3分。制定提升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目标、政策和程序,得173分。较基准年降低学校自然年人均能耗,得4分;调整学校13购买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占全年消费量的能源结构9%,得9分,每增加或减少1%,得分减1分。学校自行建设或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占全年能源消耗量公共区域30%以上得15分,20%-30%得1018能源利用分,10%-20%得5分,10%以下不得分;公共区域主要设施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品的得3分。建筑绿色建筑学校内建筑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比10例为100%,得10分,80%以上得8系统达标率分,60%以上得6分,60%以下得3分。大于80%,得2分;50%-80%,得1分。交通校园内绿2系统色交通出18行比例校园内运营车辆的新能源汽1大于80%,得1分;50%-80%,得0.5分。车数量占比停车场的新能源汽1大于40%,得1分;10%-40%,得0.5分。车充电桩配置率校园内新能源路灯1大于50%,得1分;10%-50%,得0.5分。占比水资人均用水3低于先进值,得3分;低于通用值高于先进值,得2分,其他情况不得分。源及量100%,得2分;每减少10%,得分减少废弃生活垃圾0.5。物分类收集2率绿化绿化覆盖5大于25%,得5分,每减少5%,得分减少减碳率1。碳管碳排放管5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得5分,未建立,19理体理体系得0分。系低碳教育5开展低碳教育得5分,未开展得0分。低碳学校评价指标解释:[1]建议在上表的基础上,可参考《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51356-2019、《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导则》GB/T30260-2013等相应内容提高要求执行;[2]申报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本校园各项指标,鼓励适当增加特色创新性指标;[3]人口数据采用计算年度的师生总人数;[4]“校园内运营车辆”指校车、公务用车、接驳班车等归属校园运营管理(含租赁)的车辆;[5]“停车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指学校自有停车场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停车位占所有停车位的比率;[6]“碳排放管理体系”主要指成立碳排放管理专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与考核制度,制作能源统计台账;对主要碳20排放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定期监测审核碳排放目标指标,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目标完成。[7]各项指标达到参考值或要求得满分,实施相应措施但不满足参考值得一半分,其他情形不得分。[8]基准年:根据碳排放核算结果,由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基准年度,一般为近三年的1个自然年度。[9]当某项评价指标不适用于申报单位时,最终以适用项得分率乘以100作为评价总得分。B.2学校碳排放等级确定根据学校评价得分,将低碳学校的创建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级别,见表B.2。当评定得分不能同时满足表中某一评定等级的规定要求时,按对应的评定等级中较低的等级确定。表B.2低碳学校等级确定表评定等级评定总得分评价指标21一般低碳60分≤得分<85单位建筑面碳中可再生能近零碳分积碳排放量和率源及绿色零碳85分≤得分<95或人均碳排电力利用分/放量率95分≤得分≥90-%-达到公共机100达到公共构省级节能%机构省级主管部门发节能主管布的先进水部门发布的先进水平要求平要求达到公共达到公共机机构省级构省级节能节能主管主管部门发部门发布布的先进水的先进水平要求平要求22附录C低碳学校创建评价流程见图C-1图C-1低碳学校创建评价流程图C.1创建评价流程C.1.1准备阶段a)提出创建计划231)学校作为创建主体,提出创建评价计划,并准备创建评价材料;2)学校自行或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低碳学校创建评价工作。b)确定核算边界1)确定学校受评区域范围,必要情况下组织专家进行范围认定;2)学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碳排放核算标准政策文件明确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边界。c)现状评估1)梳理学校低碳创建提升的基础条件、要素、组织等;2)分析学校低碳创建面临的问题与困难;3)评估学校所处的低碳发展现状水平。C.1.2实施阶段a)制定低碳创建方案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现状,设定合理的低碳创建目标,制定可行24的创建方案。b)实施低碳创建策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包括采取节能措施、提高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含碳原料替代等方面。条件允许情况下,获取碳信用抵消。购买国际认可的CER或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CCER或政府批准、备案、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或政府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C.1.3评价阶段a)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相关指南要求,核算并编写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至少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及范围、排放源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涵盖的时间。采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应符合本行业、本地区及国家的标准规范。b)编制创建评价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基本情况;252)学校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及范围、碳排放量、数据要求及来源;3)实现低碳排放的规划目标和减排策略;4)温室气体阶段性减排目标或低碳实现情况;5)温室气体的抵消方式及抵消量;6)评价指标体系表;7)评价结论。C.2提交技术材料参加低碳学校的创建应提交以下材料。C.2.1实施主体相关资料低碳学校基本信息,包含学校类型、规模、竣工及运行时间等。C.2.2相关基础设施证明文件能源、设施、建筑、交通等方面建设、运行或依托的有关证明材料。C.2.3碳排放管理有关文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运营管理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26放统计核算制度、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材料。C.2.4其他的有效支撑材料如低碳技术案例应用和成果说明,相应技术获取奖项,建设、运营或技术支撑单位相应资质和人员能力相关材料,碳排放核算报告及审查意见。27附件5低碳社区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长春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4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部署,推进我市“双碳”示范城的建设工作,根据《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长春市“双碳”示范城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法规、标准,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低碳社区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参与起草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目录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35创建指引.................................................................46评价体系.................................................................7附录A.....................................................................9附录B....................................................................10附录C....................................................................14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低碳社区的创建和评价总则、创建指引、评价体系。本指南适用于长春市低碳社区的创建与评价活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指南必不可少的条款。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0736民用建筑供暧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T18870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9095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20647.1社区服务标准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64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66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CJ/T16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DB22/T389用水定额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社区1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的生活共同体。3.2低碳社区低碳社区包括一般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和零碳社区。3.3一般低碳社区一般低碳社区是指依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原则,通过实施工程、技术和管理等措施,减少碳源,形成低碳发展模式的社区。3.4近零碳社区满足一般低碳社区指标的基础上,通过集成应用能源、建筑、交通、废弃物分类收集及利用、碳交易、碳汇等多领域低碳技术成果,实现碳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并逐步趋近于零的社区。3.5零碳社区满足近零碳社区指标的基础上,在社区内发展绿色建筑,创新低碳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构建高效、节能、循环利用的体系,通过碳减排、碳汇及碳交易措施,在社区的建造、改造、运营的各个阶段实现社区内碳净排放量等于或者小于零的社区。3.6绿色交通满足交通需求,提高交通效率,使区域内交通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碳、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体系。3.7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和机制。23.8碳抵消用核算边界范围内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或核算边界以外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量以及碳汇,来补偿或抵消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3.9绿色电力交易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与绿色电力发电企业依据规则同步开展电力中长期交易和绿证认购交易的过程。在绿色电力供应范围内,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与绿色电力发电企业建立绿证认购关系,选择通过电网企业供电的方式获得绿色电力,属于绿色电力交易范畴。3.10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绿色电力证书是指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按照国家能源局相关管理规定,依据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通过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向符合资格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颁发的具有唯一代码标识的电子凭证,在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平台上进行交易。4总则4.1创建总则低碳社区创建应遵循以下原则:a)总体策略应优先考虑本社区内部的碳减排,在自身最大化碳减排的前提下,再通过碳抵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其他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实现整个社区的低碳排放。b)宜在技术先进性、实施经济性之间达到动态平衡。3c)低碳社区的创建应覆盖其边界内全部活动,包括社区中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相关系统,社区碳排放核算应披露边界内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活动,并说明任何未计入量。d)创建过程中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碳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社区碳管理能力。e)创建过程应确保减碳策略的长期执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以保障“低碳”策略的稳定贯彻。4.2评价总则低碳社区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a)评价工作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价结果应公开。b)评价工作须遵循科学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得出评价结果。5创建指引5.1基本要求低碳社区创建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a)社区边界清晰,社区居民住户具有一定规模,入住率不低于50%。b)社区积极开展“零碳”管理的概念和知识教育内容,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零碳”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5.2能源系统a)社区内公共建筑主要用能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社区应编制社区能源综合利用方案。社区应制定提升4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目标和方案。b)社区应通过采取综合措施,逐年降低社区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根据长春市气候、自然资源条件和社区用能需求,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c)鼓励社区通过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等多种途径实现零碳电力消费。d)鼓励社区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集热、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倡导社区在公共区尽可能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品。5.3建筑系统a)详查社区建筑物能源使用情况,获得精确的能耗数据。推动提升能源效率的建筑物翻修或改造计划。推动物业自动化系统,减少建筑能源消耗。优化社区建筑的采购和维护的标准和方法。在新建项目试行无排放建筑工地建设,鼓励使用装配式建筑。b)公共建筑按照GB/T50378二星及以上标准建设,以促进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居住建筑按照GB55015平均节能率执行,以保障建筑节能效率。5.4交通系统a)推广电动私家车、电动汽车租赁、公共服务电动汽车。扩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市政和社区运输中使用电动汽车。推广电动微型公交。推广建设“无(油)车社区”。b)建立路网微循环,加强街区内部交通的顺畅与街区间的连5接的通达。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覆盖率,提升公交换乘的便捷性。在社区热点区域优先发展快速公交或轻轨等公共交通解决方案。c)鼓励步行,加强步行的可达性。建设自行车交通网络,推广自行车出行。5.5水资源鼓励安装节水器具,如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便器、节水型淋浴设备、节水型洗衣机等。养成节约用水习惯。鼓励中水回用。鼓励建设雨污分流系统、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及海绵社区。5.6废弃物处理及利用建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资源化处理和再利用。5.7绿化增加社区公共绿地面积,提高社区公共区域的绿化率。增加居民娱乐、健身和游乐的基础设施,将居民文体健身设施与节能装置相结合。5.8居民生活a)鼓励社区居民使用低碳产品。鼓励社区居民响应“光盘行动”。引导并促进居民低碳消费。b)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低碳相关活动。利用社区公众号、宣传栏等载体,宣传低碳生活。探索家庭减碳路径和方法,引导居民绿色低碳行为。5.9社区碳管理体系a)鼓励社区建设智慧化系统,识别、监测、核算、可视化社6区内碳排放,实现智慧管理。b)鼓励建立碳排放管理平台,及时掌握社区碳排放情况。鼓励社区应用碳普惠制,搭建社区碳积分、碳币、碳商城系统。6评价体系6.1评价指标低碳社区评价指标由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从碳排放、能源系统、建筑系统、交通系统、水资源、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绿化、碳排放管理体系、居民生活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打分法,总分100分,评价结果以综合得分分值判定。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见表1。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见附录A,评价指标、分值、指标解释及结果见附录B。低碳社区创建评价流程见附录C。表1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一级指标指标权重(%)碳排放与碳抵消2040能源系统5建筑系统10交通系统2水资源3废弃物处理及利用510绿化5碳排放管理体系居民生活76.2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确定社区为一般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和零碳社区。根据本文件进行低碳社区创建评价,评价结果由相关组织发布,结果有效期三年,仅针对碳抵消年度有效。8附录A(规范性)A.1碳排放强度量计算方法主要考虑边界内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直接排放和净外购电力、热力产生的间接排放,采用以下方法核算,见公式(1):E=∑ADi×EFi(1)❑式中:E—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ADi——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单位为立方米(m3)、千瓦时(kWh)、升(L)或吨(t);EFi——第i中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立方米(tCO2/m3)、吨二氧化碳每千瓦时(tCO2/kWh)、吨二氧化碳每升(tCO2/L)或二氧化碳每吨(tCO2/t)。9注:其他各种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增强的贡献,按CO2的排放率来折算。10附录B(资料性)B.1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表B.1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评分方法值社区二氧化碳10社每区下碳降总1排%放,量得相1较分于,基满准分年10,排放下降率分。碳排放与社区单位建筑5单准位年建,筑每面下积降碳2%排,放得量相1分较,于满基碳抵消面积碳排放量(20分)分5分。通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及各地碳排放抵消比5方碳普惠类减排量占社区二氧化例碳总排放量的情况。抵消量每20%得1分,满分5分。社区内建筑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建筑系统社区绿色建筑5标准的比例为100%,得5(5分)达标率分,80%以上得4分,60%以上得3分,60%以下得2分。公共交通站点100%得5分,50%-100%得3或自行车交通5分,低于50%不得分。交通系统500米覆盖率社区居民购置新能源汽车占总车辆数的情况。大于10%得5(10分)社区居民拥有的新能源汽车5分,6%-10%得2分,1%-5%得1占比分。能源系统建设新型能源9主要用能设备符合国家及行业现11(40分)系统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得3分。编制社区能源综合利用方案,得3水资源调整社区能源分。制定提升能源效率和可再生(2分)结构能源利用率的目标、政策和程废弃物处理及利用公共区域能源序,得3分。(3分)利用较基准年降低社区年人均能耗,绿化社区雨水收集得4分;购买绿色电力消费比例(5分)利用设施及雨13碳排放管污分流改造情理体系占全年消费量的9%,得9分,每(10分)况生活垃圾分类增加或减少1%,得分减1分。收集率社区自行建设或采用合同能源管公共区域绿化理模式建设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占全年能源消耗量30%以上得15率18分,20%-30%得10分,10%-碳排放管理体20%得5分,10%以下不得分;公共区域主要设施使用太阳能、风系能等新能源产品,得3分。社区对雨水进行收集并循环利用2得1分,社区完成雨污分流管道改造得1分,未完成不得分。3100%,得3分;每减少10%,得分减少0.5。5大于25%,得5分,每减少5%,得分减少1。10社区设置碳排放管理专员,并明确职责的得3分;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与考核制度的得3分;评价年组织开展相关教育与培训的得2分;定期监测审核碳排放目标指标,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12居民生活低碳生活和文措施确保目标完成的得2分。(5分)化评价年社区通过开展零碳相关宣5传活动引导促进居民低碳消费的得5分,未开展的不得分。低碳社区评价指标解释:[1]基准年:根据碳排放核算结果,由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基准年度,一般为近三年的1个自然年度。13B.2社区碳排放等级确定根据社区评价得分,将低碳社区的创建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三个级别,见表B.2。表B.2低碳社区等级确定表评定等评定总得分评价指标绿色电力级60分≤得分<80分单位建筑面积碳中利用率达到公共机一般低80分≤得分<95分碳排放量和率构省级节能碳95分≤得分≤100主管部门发-/布的先进水近零碳分平要求达到公共机构达到公共机零碳省级节能主管90%构省级节能部门发布的先主管部门发进水平要求布的先进水平要求达到公共机构100%省级节能主管100%部门发布的先进水平要求14附录C低碳社区创建评价流程见图C-1图C-1低碳社区创建评价流程图C.1创建评价流程C.1.1准备阶段a)提出创建计划1)社区作为创建主体,提出创建评价计划,并准备创建评价15材料;2)社区自行或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低碳社区创建评价工作。b)确定核算边界1)确定社区受评区域范围,必要情况下组织专家进行范围认定;2)社区根据国家和地方碳排放核算标准政策文件明确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边界。c)现状评估1)梳理社区低碳创建提升的基础条件、要素、组织等;2)分析社区低碳创建面临的问题与困难;3)评估社区所处的低碳发展现状水平。C.1.2实施阶段a)制定低碳创建方案社区根据低碳发展现状,设定合理的低碳创建目标,制定可行的创建路径。16b)实施低碳创建策略1)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包括采取节能措施、提高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含碳原料替代等方面。2)条件允许情况下,获取碳信用抵消。购买国际认可的CER或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CCER或政府批准、备案、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或政府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C.1.3评价阶段a)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相关指南要求,核算并编写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至少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及范围、排放源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涵盖的时间。采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应符合本行业、本地区及国家的标准规范。b)编制创建评价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社区基本情况;2)社区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及范围、碳排放量、数据要求及来17源;3)实现低碳排放的规划目标和减排策略;4)温室气体阶段性减排目标或低碳实现情况;5)温室气体的抵消方式及抵消量;6)评价指标体系表;7)评价结论。C.2提交技术材料参加低碳社区的创建应提交以下材料。C.2.1实施主体相关资料社区基本信息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材料。C.2.2相关基础设施证明文件能源、建筑、交通、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建设、运行或依托的有关证明材料以及社区绿化、水资源节约情况台账等。C.2.3低碳管理资料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运营管理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材料。18C.2.4其他的有效支撑材料如低碳技术案例应用和成果说明,相应技术获取奖项,建设、运营或技术支撑单位相应资质和人员能力相关材料,碳排放核算报告及审查意见。19附件6低碳景区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长春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4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部署,推进我市“双碳”示范城的建设工作,根据《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长春市“双碳”示范城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法规、标准,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低碳景区创建与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参与起草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目录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35创建指引.................................................................46评价体系.................................................................6附录A.....................................................................8附录B.....................................................................9附录C....................................................................16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低碳景区的创建和评价总则、创建指引、评价体系。本指南适用于长春市低碳景区的创建与评价活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指南必不可少的条款。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T19095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CJ/T16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低碳景区1低碳景区包括一般低碳景区、近零碳景区和零碳景区。3.2一般低碳景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提高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绿色运营,完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利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技术,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的景区。3.3近零碳景区满足一般低碳景区指标的基础上,在景区内发展绿色建筑,创新低碳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构建高效、节能、循环利用的体系,通过碳减排、碳中和及碳交易措施,达到碳排放量逐步趋近于零的景区。3.4零碳景区满足近零碳景区指标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为导向,融入“绿色低碳”、“碳中和”发展理念,通过零碳运营和管理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零碳经济目标,达到碳排放量等于或小于零的景区。23.5生态停车场具有高绿化或高承载特征,具备透水、净化、环保、低碳功能的停车场。3.6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和机制。3.7碳抵消用核算边界范围内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或核算边界以外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量以及碳汇,来补偿或抵消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3.8绿色电力交易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与绿色电力发电企业依据规则同步开展电力中长期交易和绿证认购交易的过程。在绿色电力供应范围内,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与绿色电力发电企业建立绿证认购关系,选择通3过电网企业供电的方式获得绿色电力,属于绿色电力交易范畴。3.9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绿色电力证书是指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按照国家能源局相关管理规定,依据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通过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向符合资格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颁发的具有唯一代码标识的电子凭证,在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平台上进行交易。4总则4.1创建总则低碳景区创建应遵循以下原则:a)景区制定碳减排策略,减排策略应在自身减排前提下,通过碳抵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实现整个景区的低碳排放。b)低碳景区的创建应覆盖其边界内全部活动,包括景区中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相关系统,景区碳排放核算应披露边界内所有温4室气体排放源和活动,并说明任何未计入量。c)以实际和连贯的方式处理所有相关问题,并披露任何有关的假定,指明引用的核算方法学及数据来源。d)创建过程应确保减碳策略的长期执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以保障“低碳”策略的稳定贯彻。e)宜在技术先进性、实施经济性和舒适美观三者之间达到动态平衡。4.2评价总则低碳景区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a)评价工作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价结果应公开。b)评价工作须遵循科学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得出评价结果。5创建指引5.1基本要求低碳景区创建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a)景区物理边界清晰,有必要的安全设施及制度,经过安全5风险评估,满足安全条件。b)景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景区内各类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实现“双达标”。c)景区有明确的碳减排工作体系,有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低碳景区创建提升和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和统计制度。5.2能源系统a)鼓励景区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b)鼓励景区使用绿色电力交易或者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多种途径实现低碳电力消费。5.3设施系统a)鼓励景区配置中水回用、雨水利用设施。b)完善景区节水系统、推广节水器具与设备、争创“水效”领跑者、统筹利用非传统水资源。c)景区公共场所、道路照明等采用节能灯具和智能感应控制6技术,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d)景区绿化种植适应本地生态气候特点的植被系统,根据区域规划尽可能提高绿地率,增加碳汇。e)景区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厨余(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5.4建筑系统a)推动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保证新建建筑能效达标。b)公共建筑按照GB/T50378二星及以上标准建设,并按GB55015实施建筑碳排放计算,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c)尽可能增设或改造太阳能、风光互补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系统。d)鼓励采用立体绿化建筑,增加碳汇。5.5交通系统a)应配置新能源办公车船、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船、新能源环7卫车船、公用自行车。b)景区应建设生态停车场和充电桩,合理建设步游道设施,提高景区内新能源路灯占比。5.6绿色供应系统a)提高景区绿色节能商品销售比例,实施绿色采购。b)推动景区建立绿色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5.7景区碳管理体系a)成立低碳创建管理机构,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鼓励设立碳减排发展专项资金。b)制定低碳创建及保持策略,实施计划、具体措施。c)建立景区碳排放管理平台,及时掌握景区碳排放情况,可部署环境感知设备,对核算边界内碳排放进行监测。d)推动景区开展智慧管理,提供电子门票、电子地图、自助导游等电子商务低碳业务。e)加强景区宣传引导,办公场所低碳化改造运营,配套酒店、8餐饮、商超低碳管理,建立常态化宣教机制,引导游客参与低碳场景建设,鼓励员工低碳出行。6评价体系6.1评价指标低碳景区评价指标由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从碳排放量、能源系统、设施系统、建筑系统、交通系统、绿色供应系统、景区碳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打分法,总分100分,评价结果以综合得分分值判定。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见表1。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见附录A,评价指标、分值、指标解释及结果见附录B。低碳景区创建评价流程见附录C。表1评价一级指标权重表一级指标指标权重(%)碳排放量25能源系统20设施系统209建筑系统5交通系统10绿色供应系统10景区碳管理体系106.2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景区为一般低碳景区、近零碳景区和零碳景区。根据本文件进行低碳景区创建评价,评价结果由相关组织发布,结果有效期三年,仅针对碳抵消年度有效。10附录A(规范性)A.1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考虑边界内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直接排放和净外购电力、热力产生的间接排放,采用以下方法核算,见公式(1):E=∑ADi×EFi(1)❑式中:E—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ADi——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单位为立方米(m3)、千瓦时(kWh)、升(L)或吨(t);EFi——第i中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立方米(tCO2/m3)、吨二氧化碳每千瓦时(tCO2/kWh)、吨二氧化碳每升(tCO2/L)或二氧化碳每吨(tCO2/t)。11注:其他各种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增强的贡献,按CO2的排放率来折算。12附录B(资料性)B.1低碳景区评价指标体系表B.1低碳景区评价指标体系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值评分方法二氧化碳排放总10分较基准年相等,得6分,每量10分减5%加1分,最多10分。单位接待游客人较基准年相等,得6分,每5分减5%加1分,最多10分。碳排放量数碳排放量通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及(2510分各地方碳普惠类减排量占景分)区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情况,抵消量每20%得1分,碳排放抵消比例满分5分。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主要设备设施配置太阳能、(20风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分)生能源利用,得10分;仅配置新能源路灯、宣传牌等,得5分;未配置,得0分。13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值评分方法购买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占全绿色电力消费比10分年消费量的100%,得10例分,每减10%扣1分,扣至0分为止。基础服务设施、游船景观设施等采用节能设备设施,采节能设备设施4分用节水器具与设备,采用节能灯,采用节能水泵等,每项1分,最多4分。中水回用、雨水配置中水回用、雨水利用设设施系统利用设施4分施,得4分,配置一项,得2(20分,未配置,得0分。分)绿地率4分绿地率≧60%时4分,每减15%,扣1分,扣至0分为止生活垃圾分类及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废弃物处理管理4分系,实施固废回收利用、垃圾资源化处理,配置一项,体系得2分,未配置,得0分。一次性消耗材料4分不提供一次性消耗材料,得4分,提供,得0分。14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值评分方法5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绿建筑系统绿色建筑设施5分色公共建筑,超低能耗建(5分)5分筑,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每项1分,最运营新能源车船3分3分多5分。交通系统占比运营新能源车船占比100%时5分,每减20%扣1分,扣至(100分为止。分)新能源车船充电新能源车船充电桩占比100%时5分,每减20%扣1分,桩占比扣至0分为止。绿色供应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系统(10材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材分)料,得1.5分,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绿色采购环境保护的产品和服务,得1.5分,未采购和使用,得0绿色供应链分。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得3分,未建立,得0分。15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值评分方法4分景区绿色节能商品销售占比绿色节能商品销1分≧60%时4分,每减15%,售占比1分1分扣1分,扣至0分为止。景区碳管零碳景区推进工2分设立零碳景区推进工作机理体系作机构构,得1分,未设立,得0(103分2分分。分)碳排放信息管理建立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得1分,未建立,得0分。系统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得环境管理体系1分,未通过,得0分。提供电子门票,电子地图,智慧管理自助导游,信息发布,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每项得0.4低碳出行宣传引导分,最多2分。配备生态停车场,布设自行车停放区域,合理建立步行游道设施,每项得1分,最多3分。办公场所低碳化改造运营,配套酒店、餐饮、商超低碳16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值评分方法低碳景区评价指标解释:管理,建立常态化宣教机制,引导游客参与低碳场景建设,鼓励员工低碳出行,每项得0.4分,最多2分。[1]碳排放总量(以二氧化碳计):景区在建设、经营中消耗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与接待游客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总和。[2]单位接待游客人数碳排放量:指景区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接待游客人数之比。[3]基准年:根据碳排放核算结果,由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基准年度,一般为近三年的1个自然年度。[4]运营新能源车船占比:景区内营运的新能源车辆、船数量占景区所有营运车辆、船总数的百分比。[5]新能源车船充电桩占比:景区已建设或预留的新能源汽车、船充电桩数量占规划停车、船位总数量的百分比。[6]绿色基础设施:一个由水道、绿道、湿地、公园、森林、农场和17其他保护区域等组成的维护生态环境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相互连接的网络。[7]绿色公共建筑:指近三年景区内建设的公共建筑达到GB/T50378二星级及以上的比例。[8]超低能耗建筑:指参照T/CSUS15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准,实现超低能耗排放的建筑。[9]绿地率:景区内绿化面积与景区总面积的比例。[10]绿色采购:景区在采购活动中,推广绿色低碳理念,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安全健康、循环低碳和回收促进,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材料、产品和服务的行为。[11]绿色供应链: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贯穿于景区,从原材料采购、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的全过程,使景区的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上下游供应关系。[12]景区绿色节能商品销售占比:景区内绿色节能商品销售占全部18销售产品的比例。[13]零碳景区推进工作机构:指景区为推进低碳景区创建专项工作,而确定组织架构和人员,统筹负责低碳景区的创建工作。[14]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15]智慧管理:发挥景区运用智慧的能力,对景区的智慧资源进行系统管理,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过程。[16]低碳出行:在出行中,主动采用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通方式。[17]宣教机制:景区应对景区工作人员、游客开展以低碳为主题的相关宣传活动,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讲座培训、宣传手册、宣传单、展板海报等;活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倡导游客树立低碳旅游意识,尽量减少个人不必要的碳排放量,鼓励游客自带饮用水,抵制19过渡包装商品、不乱丢垃圾、拒绝浪费食物,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减少垃圾产生量等。B.2景区碳排放等级确定根据景区评价得分,将低碳景区的创建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级别,见表B.2。表B.2低碳景区等级确定表评定等级评定总得分特征一般低碳75分≤得分<85分表征景区已达到一般低碳近零碳85分≤得分<95分景区零碳95分≤得分表征景区已达到近零碳景区表征景区已达到零碳景区20附录C低碳景区创建评价流程见图C-1图C-1低碳景区创建评价流程图C.1创建评价流程C.1.1准备阶段a)提出创建计划1)景区作为创建主体,提出创建评价计划,并准备创建评价21材料;2)景区自行或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低碳景区创建评价工作。b)确定核算边界1)确定景区受评区域范围,必要情况下组织专家进行范围认定;2)景区根据国家和地方碳排放核算标准政策文件明确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边界。c)现状评估1)梳理景区低碳创建提升的基础条件、要素、组织等;2)分析景区低碳创建面临的问题与困难;3)评估景区所处的低碳发展现状水平。C.1.2实施阶段a)制定低碳创建方案景区根据自身发展现状,设定合理的低碳创建目标,制定可行的创建方案。22b)实施低碳创建策略1)实施直接减排项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碳减排策略,采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技术,建设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设施,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2)实施间接减排项目。在边界范围内优先利用“绿电”、“绿汽”等,在边界外自主建设经核证的碳汇。3)获取碳信用抵消。购买国际认可的CER、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CCER、政府批准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政府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C.1.3评价阶段a)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相关指南要求,核算并编写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至少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及范围、排放源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涵盖的时间。采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应符合本行业、本地区及国家的标准规范。23b)编制创建评价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景区基本情况;2)景区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及范围、碳排放量、数据要求及来源;3)实现低碳排放的规划目标和减排策略;4)温室气体阶段性减排目标或低碳实现情况;5)温室气体的抵消方式及抵消量;6)评价指标体系表;7)评价结论。C.2提交技术材料参加低碳景区的创建应提交以下材料。C.2.1实施主体相关资料景区设立文件、总体规划、工程建设许可证、运营单位营业执照等材料。C.2.2相关基础设施证明文件能源、设施、建筑、交通等方面建设、运行或依托的有关证明24材料。C.2.3碳排放管理有关文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运营管理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材料。C.2.4其他的有效支撑材料如低碳技术案例应用和成果说明,相应技术获取奖项,建设、运营或技术支撑单位相应资质和人员能力相关材料,碳排放核算报告及审查意见。25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