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
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严把准入关口,坚决遏
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
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加快既有建筑和市
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
“公转铁”、“公转水”,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大宗货物清洁化运输水
平。推进铁路场站、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绿色化改造和铁路电气
化改造,推动超低和近零排放车辆规模化应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低碳应用。
到2027 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
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到2035 年,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总周转量
比例达到25%左右。
(四)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
节地、节材、节矿。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深
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升重点用水行业、产品用
水效率,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健全节约集约
利用土地制度,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开展资
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风机叶片、
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快递包装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原材料节约和资源循
环利用,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到 2035 年,能源和水
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五)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
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强
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源头替代工程。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
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因地制宜采取清洁能源、集中供热替代
等措施,继续推进散煤、燃煤锅炉、工业炉窑污染治理。重点区域持续实施煤
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制定下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开展新阶段油品质量标
准研究,强化部门联合监管执法。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深化重污染天气重点行
业绩效分级。持续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着力解决恶臭、餐饮油烟等污染问
题。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到 2027 年,全国细颗粒物平
均浓度下降到28 微克/立方米以下,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力争达标;到2035 年,
全国细颗粒物浓度下降到25 微克/立方米以下,实现空气常新、蓝天常在。
(六)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
入推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优化调整水功能区划及管
理制度。扎实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备用水源地建设。基本完成入河入海排
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建成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推行重点行业企业污水治理与
排放水平绩效分级。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建设城市污水管
网全覆盖样板区,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污水处理绿色低碳
标杆厂。因地制宜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并形
成长效机制。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加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