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议题关注周期”分析,“低碳社区”(指代包括碳中和社区、零碳社区、近零碳社区等相关词汇)
作为一个独立的议题,目前尚处于问题关注前期(pre-problem stage)。主要体现在:
• 议题整体声量小,全年仅 8 万条数据;
• 发声者单一,以各地地方政府为主要发声者的信息占据了整体数据量的 75%;
• 信息量单薄,多为具体项目或活动的宣传稿;
• 多为单向输出,未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讨论。
基于策略传播角度的分析,“低碳社区”议题目前的传播主要在做“向上”沟通,未能深入公众做“向
下”动员。在这一沟通目标的驱使下,观察到传播特性为:
• 传播信息上多以“孔雀开屏”式的项目推介为主,伴随自我标签化的核心信息,如“首个”“最”“示
范”等;
• 传播形式上多以论坛、峰会、示范项目推介等活动带动宣传传播;
• 传播渠道上重媒体、轻社交媒体,以地方党媒为主、向央媒和市场化媒体扩散的路径比较常见。
基于事件分析,“低碳社区”议题的报道呈现出明显的破窗效应,通过对全年报道所围绕的事件梳理,
我们得出以下的传播日历:
• 2-3 月:围绕两会提案、政府工作报告
• 6 月:全国低碳日(全年最高峰)
• 7-8 月:论坛、峰会等活动
• 10-11 月:各地党代会
• 12 月:地方政府年终总结 / 成绩单
基于叙事分析,我们认为围绕“低碳社区”的定义和细化标准目前并没有形成广泛共识,且认知皆
导向气候变化“减缓”而无“适应”,工作均重“硬件”而轻“软件”。
基于媒体分析,我们认为不同的媒体类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具有各自的价值,在具体传播
中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如:
• 党央媒是曝光量的绝对保障;
• 市场化媒体提供了丰富视角,和信息增量的价值;
• 地方媒体(省市级)具有较高活跃度,且起到了信息输送的桥梁作用;
• 白名单媒体是“扛把子”,是转载和放大声量的必要性基础。
基于公众分析,我们认为“小红书”是目前围绕“低碳社区”议题最有活力和信息量的社交媒体,而微博、
微信则多为政务信息单向发布渠道,未带来真正的公众讨论。此外,我们注意到很多公众对于“社区”
的概念是模糊甚至负面的。受疫情管控政策影响,很多公众当下对社区的认知聚焦在居委会、政府
部门的管控与信息服务、可信度不足等,而不是基于生活半径的自治和参与。
|汲智研究所
碳中和社区舆论调研报告
01P.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