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被 寄 予 厚 望 的 氢 能
当前,中国的能源体系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碳减排压力
非常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碳减排步伐是世界努力
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 1.5℃的一个重要因素。
于是,
2020 年9月22 日,作为有担当的、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
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
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可以说,此次中国政府对深度脱碳的承诺,为构建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第一驱动力和根本遵循。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如何选用更清洁的能源成为中国面
临的现实问题。这其中,氢能具有零碳、高效、可储能、安
全可控等显著优势,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
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由此,一场以氢能为支点,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的攻坚战
已经悄然打响。不可否认的是,未来氢能将越发成为能源
领域的主战场。
1.人类的终极能源
作为在元素周期表中排位第一的氢,是最轻的气体,也是
宇宙中最多的物质。在宇宙的普通物质中,大约 75% 为氢。
氢的发热值极高,是一种仅次于核能的能量来源。最关键
的是,氢燃烧之后的惟一产物是水,没有任何污染。因此,
氢能被誉为 "人类的终极能源 "。
如今,氢能正逐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
载体之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被寄予厚望。由此,
中国对氢能的各类支持政策逐步出台。国家层面的《氢能
产 业 发 展 中 长 期 规 划( 2021-2035 年 )》 已 经 发 布 ,涉 及 战
略定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等诸多方面。
而很多省市都出台了氢能相关的政策或规划。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包括跨国公司、投资公司、
国有与民营大型企业和众多的创业型中小型企业在内的越
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氢能产业链。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超过 300 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京津冀等区域。
从目前的政策推动和企业、资本入局的速度和强度来看,
氢能源产业即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势头。
2.不同“颜色”的氢
虽说氢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物质,然而,氢却很少单独存在,
一般情况下只与其它化学元素结合而存在,如与氧气结合
的水,与碳结合的有机化合物,如天然气。所以,要获得氢
气就需要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
虽说氢气的最终成分一样,但是根据生产来源和碳排放量
的不同,氢气可以分为灰氢、蓝氢、绿氢和紫氢四种类型。
灰氢是指通过化石能源、工业副产等生产的氢气,伴有大
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灰氢是当前的主流氢气,约占全球氢
气产量的 95%。灰 氢 中 约 70% 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约
30% 是工业加工的副产品。灰氢主要应用于内部需求,即
直接用于氢气生产站点。
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将二氧化碳副产品捕获、利用和
封 存( CCUS)而制取的氢气,是灰氢过渡到绿氢的重要阶段。
虽然蓝氢能够减少约 90% 的 碳 排 放 ,但 是 二 氧 化 碳 的 封
存需要相对罕见的地质条件,这就限制了蓝氢的发展。
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或风能等)发电后,通过
电解工序制取的氢气。绿氢的制取技术路线主要为电解水,
其碳排放可以达到净零。
紫氢,又叫红氢,是以来源丰富的水为原料,利用核能大规
模生产的氢气。热化学循环工艺和高温蒸汽电解都是有望
与核能耦合的先进制氢工艺。
这其中,绿氢是唯一具有全链路零碳排放的核心优势的氢
气。可再生能源制氢未来将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有
望成为最主要的制氢方式,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中国能源行业积极投资可再生能源制氢,例如四川
水电制氢、新疆光伏制氢、内蒙风电制氢等,为规模化生
产清洁低碳氢能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绿氢产量的增加,
将帮助作为氢能的头部消费国与生产国的中国在氢能市
场乃至双碳领域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1“氢”心相助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