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温州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VIP专享VIP免费

— 1 —
附件 1
温州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
委市政府系列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浙江高水平建设全国首
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贡献温州力量,根据生态环境部等
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浙江省生
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
建设实施方案》《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
见》等文件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协同增效,源头防控。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碳达峰碳中
和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
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紧盯环境污染物和碳排
放主要源头,突出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加快实
施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升级。
政府主导,市场激励。坚持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
— 2 —
发力,加强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协同发展。
探索温州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实现多层面、多领域
减污降碳协同。
科技引领,优化路径。统筹水、气、固废、温室气体等多
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强化
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
理的协调性。
数字赋能,机制创新。以数字赋能改革为引领,完善管
理制度、基础能力和市场机制,一体推进减污降碳,形成有
效激励约束,有力支撑减污降碳目标任务落地实施。
(二)主要目标
2025 年,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
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
实现技术突破、管理优化、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
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典型模式。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非化石能源占
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3%(市、区)力完成省
级“市”建设任务,温州市创成省级“市”。
全市减污降碳协同2021 10%,温州市创成省
级减污降碳协同并积极申报点,力2
省级创新市、5个创新区,建设 15 个以杆项目。
— 3 —
2030 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碳达峰与
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
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
重达到 45% ,全市减污降碳协同累计提
20%
二、加强源头防控
(一)强化规划引领减污降碳。增强区域环境量改善
能源和产业局的引作用,建立以区域环境
目标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单机制。
推进实施,探索减污降碳要求穿
规划编制、评估管理环节。海经区探索以规划统领区全
命周期发展的减污降碳示范
(二)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制高能、高排
放、水平目发展。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引
资源要素向低碳行业倾斜开展建设目碳排放评价试点。
新建、改建、扩建钢铁火电化工、石化、有色金属
印染、等建设目,按照和省有关温室
气体排放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探索制定本地化行业碳
标准技术规范升建设目碳评价工作标准化、规范
水平。
)推动能源绿色碳转型。统筹能源全和绿色
附件1温州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系列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浙江高水平建设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贡献温州力量,根据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基本原则协同增效,源头防控。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紧盯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头,突出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升级。政府主导,市场激励。坚持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1—发力,加强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协同发展。探索温州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实现多层面、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科技引领,优化路径。统筹水、气、固废、温室气体等多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数字赋能,机制创新。以数字赋能改革为引领,完善管理制度、基础能力和市场机制,一体推进减污降碳,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有力支撑减污降碳目标任务落地实施。(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实现技术突破、管理优化、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典型模式。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所有县(市、区)力争完成省级“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温州市创成省级“无废城市”。全市减污降碳协同指数较2021年提高10%,温州市创成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并积极申报国家试点,力争创建2个以上省级创新城市、5个创新园区,建设15个以上标杆项目。—2—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5%,全市减污降碳协同指数累计提高20%。二、加强源头防控(一)强化规划引领减污降碳。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研究建立以区域环境目标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机制。推进实施规划环评碳评价,探索将减污降碳要求融入贯穿规划编制、评估、管理各环节。海经区探索以规划统领园区全生命周期发展的减污降碳示范路径。(二)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资源要素向低碳行业倾斜。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试点。新建、改建、扩建钢铁、火电、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化纤等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探索制定本地化行业碳评价标准技术规范,提升建设项目碳评价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三)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3—碳发展,推动以核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储能、氢能为主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完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清洁低碳电力系统,加快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三、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四)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聚焦电力、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企业,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减污降碳协同路径,促进资源能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研发应用,推进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和装备。(五)加强工业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实施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持续推动企业原辅材料水性替代。深化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强化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推进建设涉VOCs治理“绿岛”项目,实现VOCs集中高效治理。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全面推进清新园区建设工作。深化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稳步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六)强化移动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4—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线路建设,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船)行动,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加快淘汰国四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推广应用。加快建设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设施,全面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和联合监管制度,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收集全处理。沿海五类专业化码头岸电设施全覆盖。(七)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协同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节能降碳与污染治理,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加快推进有机环保农药替代、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应用。推动秸秆离田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技术模式。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和氢氟碳化物(HFCs)管理。四、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八)深化水环境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聚焦电镀、不锈钢、皮革皮件等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强化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的运维,适度发展稻鱼、稻虾综合种养、渔光一体、鱼菜共生等多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模式。(九)注重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污水处理厂节—5—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鼓励污水处理厂互联互通、削峰填谷,推广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推广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扎实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区”提质增效工作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十)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落实《温州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全域创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立市、县两级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实年度控制目标管理,建立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和预警机制,明确水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流量底线。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耗、合同节水创新和节水标杆示范。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及再生水调蓄设施。探索推广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就地回用。建设资源能源标杆再生水厂。五、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十一)建设全域“无废城市”。以全域建设“无废城市”为统筹,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推进各类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加强分类收集和治理体系建设。拓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渠道,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减—6—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完善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运体系建设,探索推进龙湾“修复工厂”,实现污染土壤异地集中修复和资源化利用。(十二)强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工业固废资源化水平,鼓励各地谋划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和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行建筑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促进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提升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大秸秆资源化利用先进技术的推广,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十三)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严格落实禁塑限塑制度,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降解替代产品应用。加强废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推动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全面推广应用45毫米以下“瘦身胶带”和免胶带纸箱,探索减少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和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的使用。六、统筹保护修复和扩容增汇(十四)推进全域水生态修复。实施三大水系、五大河网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开展重点河湖水生态健康调查评估。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禁止侵—7—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开展硬质护岸生态化改造与生态缓冲带修复。深入推进生态海岸建设。(十五)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的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持续深入实施“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督查专项行动。(十六)增强碳汇能力。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促进农业固碳增汇。科学合理布局城市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带。积极发展海洋“蓝碳”,增加海洋渔业碳汇功能,推进红树林蓝碳试点建设。七、开展模式创新(十七)城市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温州市创成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并积极争取国家试点。鼓励各县(市、区)申报创建省级试点,积极推动瑞安、平阳等创建城市型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十八)园区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聚焦温州特色行业,鼓励产业园区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模式,促进资源能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水平。推进瓯海电镀园区、龙湾特殊钢小微园、—8—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省级园区型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推动鹿城、乐清等地申报创建省级园区型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十九)重点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鼓励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行动,探索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工艺,积极申报省级减污降碳标杆项目。探索电力数据碳核算,促进电力交易和碳交易的双链融合,推动电力绿色低碳供应。八、创新政策制度(二十)强化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探索将碳排放控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执法督察等生态环境全链条管理,推动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管理体制。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四本账户”建设为依托,构建覆盖全域全行业的污染源账户和碳排放账户体系,夯实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数据基础。探索建立碳标签制度,制定电气行业碳标签标准,推广产品碳标签认证。(二十一)完善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机制。率先探索开展县级减污降碳指数研究,构建省-市-县指数测评压力传导链,将减污降碳指数评价工作延伸到县(市、区),实现对县(市、区)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和措施进展的定量化跟踪、评估和反馈。(二十二)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多元激励机制。加大对绿—9—色低碳投资项目和协同技术应用的财政政策支持。鼓励各地设立减污降碳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对纳入省级低(零)碳试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的区域、园区、标杆项目等重点给予授信支持。积极推进气候投融资,加大金融机构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乐清市建立基于碳普惠制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制定分布式光伏、道路交通等地方碳普惠方法学。九、提升协同能力(二十三)低(零)碳试点创建。系统推进全市低(零)碳试点建设工作,着力抓好关键领域点上突破,工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农业和科技等七大领域线上推进,“县、镇、村”面上示范,探索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低碳发展模式。(二十四)提升碳监测能力。在推动蓝碳生态系统监测评估试点建设的基础上,支持开展各类海洋蓝碳方法学研究,探索建立调查评估规范化流程和信息共享机制。(二十五)科技研发创新与应用示范。依托温州市碳达峰碳中和集成改革工作契机,培育一批具有温州辨识度的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十、加强组织实施—10—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减污降碳协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抓好贯彻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系统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加强监督考核。统筹减污降碳工作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生态环境相关考核。开展减污降碳工作进展定期调度,建立完善县级减污降碳指数评价体系并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活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11—附1温州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清单、任务清单、政策清单一、目标清单序号指标目标牵头单位参与单位1市生态环境局,以下各项市直相关单位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工作均需各县(市、区)落市直相关单位2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实,以下不再列出市直相关单位4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市直相关单位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市直相关单位所有县(市、区)力争完成省级“无废城市”建设任务,全局按职责分工负责6面建成全域“无废城市”。市发展改革委减污降碳协同指数提高10%。(具体控制目标以省下达任务市生态环境局7为准)8温州市创成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并积极申报国家试点,力市生态环境局争创建2个以上省级创新城市、5个创新园区,建设15个以上标杆项目。市生态环境局全市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达到500万千瓦以上,核电装机达120万千瓦。市发展改革委推广建设一批涉VOCs“绿岛”项目,建成2个以上活性炭集市生态环境局中再生中心(活性炭再生处置建设规模达到7万吨/年以—12—序号指标目标牵头单位参与单位9上)。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按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使用比例分别降低20%和10%,溶剂职责分工负责市发展改革委10型胶粘剂使用量降低20%。(具体控制目标以省下达任务为准)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1160%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建成清新园区,打造一批工市农业农村局业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标杆项目。市交通运输局、市机关事务市住建局12除保留的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车辆外,新增或更新的管理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市生态环境局13城市公交、邮政、出租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新增14或更新的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15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16全市公用充电桩达15000个,淘汰60%的国四及以下营运柴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按职17油货车。18责分工负责19铁路货运量占比完成省下达目标。温州铁管中心市生态环境局打造一批水环境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标杆项目。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打造一批农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市生态环境局建成80家低碳生态农场。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完成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减污降碳协同示范工程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市水利局率达到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和处理设施出水达标率达95%以上。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8.5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13—序号指标目标牵头单位参与单位2020年下降18%。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创建一批20节水型企业。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市经信局、市住建局21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按职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22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危险废物“趋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23零填埋”。责分工负责24市生态环境局态环境局2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打造一批固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26污染防治协同控制标杆项目。市综合行政执法局27生态环境局28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直相关单位29市发展改革委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2%以上,农作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城乡一体的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市水利局制。境局、市水利局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00公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新(改)建生态岸线15公里,建成省级美丽河湖35条(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60.7%左右,建成林业增汇试点县1按《温州市低(零)碳试点个,林业碳汇先行基地0.35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上。新营建红树林200公顷,保护抚育红树林200公顷。建成储能电站建设试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碳捕集利用及封—14—序号指标目标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存试点、蓝碳生态系统调查评估试点、碳账户金融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的职责30建成2个低碳试点县、7个以上低(零)碳试点乡镇(街道)分工负责和70个以上低(零)碳试点村(社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注:上表中未注明的,完成时限均为2025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15—二、任务清单序号工作任务牵头单位参与单位一、加强源头防控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一)强化规划引领减污降碳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温州电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研究建力局1立以区域环境目标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机制。推进实施规划环评碳评价,探索将减污降碳要求融入贯穿规划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编制、评估、管理各环节。2海经区探索以规划统领园区全生命周期发展的减污降碳示范路径。海经区管委会(二)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深化“亩均论英雄”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改革,引导资源要素向低碳行业倾斜。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试责分工负责3点。新建、改建、扩建钢铁、火电、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化纤等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探索制定本地化行业碳评价标准技术规范,提升建设项目碳评价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三)推动能源绿色低碳供应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以核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市发展改革委4储能、氢能为主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完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清洁低碳电力系统,加快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16—序号工作任务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四)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聚焦电力、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企业,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减污降碳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5协同路径,促进资源能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引领行业高质量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发展。按照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研发应用,推进先进适用的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市经信局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和装备。市交通运输局、温州铁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市发展改革委(五)加强工业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度。实施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持续推动企业按职责分工负责邮政管理局6原辅材料水性替代。深化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强化工业市交通运输局、温州海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园区、企业集群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推进建设涉VOCs治理“绿岛”事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项目,实现VOCs集中高效治理。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环境局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全面推进清新园区建设工作。7深化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稳步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六)强化移动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8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线路建设,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船)行动,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9汽车,加快淘汰国四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推广应用。10加快建设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设施,全面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和联合监管制度,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收集全处理。—17—序号工作任务牵头单位参与单位沿海五类专业化码头岸电设施全覆盖。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治水办(七)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市发展改革委协同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节能降碳与污染治理,深化“肥药两11制”改革,加快推进有机环保农药替代、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应用。推动秸秆离田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技术模式。12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和氢氟碳化物(HFCs)管理。三、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八)深化水环境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市生态环境局13聚焦电镀、不锈钢、皮革皮件等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市农业农村局14强化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的运维,适度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渔光一体、鱼菜共生等多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模式。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九)注重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鼓励污按职责分工负责市治水办、市生态环境15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局、市住建局、市综合设备。鼓励污水处理厂互联互通、削峰填谷,推广污泥沼气热电联产行政执法局按职责分工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推广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负责16扎实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区”提质增效工作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市水利局(十)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17全面落实《温州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全域创建国家级节水型社—18—序号工作任务牵头单位参与单位会。建立市、县两级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实年度控制目标管市水利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理,建立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和预警机制,明确水资源利用上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管理局限和生态流量底线。工负责18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耗、合同节水创新和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节水标杆示范。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19程及再生水调蓄设施。探索推广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就地回用。建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设资源能源标杆再生水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四、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市生态环境局拓以全域建设“无废城市”为统筹,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推进各类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加强分类局、市生态环境局、市20收集和治理体系建设。拓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渠道,健全废旧物资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降碳的协同作用。21完善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运体系建设,探索推进龙湾“修复工厂”,实现污染土壤异地集中修复和资源化利用。(十二)强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2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工业固废资源化水平,鼓励各地谋划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和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行建筑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促进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提升农业固体—19—序号工作任务牵头单位参与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大秸秆资源化利用先进技术的推广,推动市经信局、市综合行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执法、市商务局、市市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场监督管理局市邮政管理局严格落实禁塑限塑制度,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23和使用,积极推广可降解替代产品应用。加强废弃塑料制品回收利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用,推动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市水利局推动实现“绿色物流”,加强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提高符合标准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4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全面推广应用45毫米以下“瘦身胶带”和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免胶带纸箱,探索减少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和一次性塑料工负责编织袋的使用。五、统筹保护修复和扩容增汇(十四)推进全域水生态修复25实施三大水系、五大河网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开展重点河湖水生态健康调查评估。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26开展硬质护岸生态化改造与生态缓冲带修复。深入推进生态海岸建设。(十五)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27功能区等的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持续深入实施“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督查专项行动。—20—序号工作任务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十六)增强碳汇能力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28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市农业农村局局29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促进农业固碳增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30科学合理布局城市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31积极发展海洋“蓝碳”,增加海洋渔业碳汇功能,推进红树林蓝碳试点建设。工负责七、开展模式创新市生态环境局(十七)城市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市生态环境局温州市创成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并积极争取国家试点。鼓励各县32(市、区)申报创建省级试点,积极推动瑞安、平阳等创建城市型减市生态环境局市电力局污降碳协同试点。(十八)重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聚焦温州特色行业,鼓励产业园区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模式,促进资源能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提升基础设施33绿色低碳水平。推进瓯海电镀园区、龙湾特殊钢小微园、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省级园区型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推动鹿城、乐清等地申报创建省级园区型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十九)重点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34鼓励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行动,探索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工艺,积极申报省级减污降碳标杆项目。35探索进行电力数据碳核算,促进电力交易和碳交易的双链融合,推动电力绿色低碳供应。八、创新政策制度—21—序号工作任务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二十)强化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市生态环境局36探索将碳排放控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执法督察等生态环市电力局境全链条管理中,推动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管理体制。市生态环境局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四本账户”建设为依托,构建覆盖全域全行37业的污染源账户和碳排放账户体系,夯实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数据基市财政局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础。温州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按职责分工负责38探索建立碳标签制度,制定电气行业碳标签标准,推广产品碳标签认证。市生态环境局(二十一)建立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机制率先探索开展县级减污降碳指数研究,构建省-市-县指数测评压力39传导链,将减污降碳指数评价工作延伸到县(市、区),实现对县(市、区)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和措施进展的定量化跟踪、评估和反馈。(二十二)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多元激励机制40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资项目和协同技术应用的财政政策支持。鼓励各地设立减污降碳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对纳入省级低(零)碳试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的区41域、园区、标杆项目等重点给予授信支持。积极推进气候投融资,加大金融机构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乐清市建立基于碳普惠制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制定分布式光42伏、道路交通等地方碳普惠方法学。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资项目和协同技术应用的财政政策支持。八、提升协同能力(二十三)低(零)碳试点创建—22—序号工作任务牵头单位参与单位系统推进全市低(零)碳试点建设工作,着力抓好关键领域点上突按《温州市低(零)碳43破,工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农业和科技等七大领域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确线上推进,“县、镇、村”面上示范,探索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化低碳发展模式。(二十四)提升碳监测能力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44在推动蓝碳生态系统监测评估试点建设的基础上,支持开展各类海局洋蓝碳方法学研究,探索建立调查评估规范化流程和信息共享机制。(二十五)科技研发创新与应用示范按《温州市碳达峰碳中依托温州市碳达峰碳中和集成改革工作契机,培育一批具有温州辨和集成改革实施方案》45识度的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关键核心技术研确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发与示范应用。—23—三、政策清单序号具体内容牵头单位1制定实施温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市发展改革委2制定“6+1”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3出台温州市低(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4编制温州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申报方案市发展改革委5市生态环境局制定行业碳评价标准技术规范市生态环境局—24—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