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篇总论...............................................................................................................1一、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进展..................................................................1二、“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创新进展......................................................3三、转型金融的概念及基础理论......................................................................5四、转型金融的国内外实践综述......................................................................7第二篇金融监管及公共服务平台篇.....................................................................11一、金融监管创新实践....................................................................................11二、标准体系研究............................................................................................23三、转型债券环境信息披露............................................................................35四、全国碳市场运行概况及展望....................................................................45五、欧盟碳关税的影响分析............................................................................57第三篇金融机构篇.................................................................................................63一、银行机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63二、金融机构转型金融体系建设....................................................................73三、银行ESG评价体系建设及嵌入授信流程进展........................................77四、碳账户在银行机构的应用........................................................................82五、金融机构碳核算及环境信息披露进展....................................................89第四篇金融产品篇.................................................................................................94一、人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相关创新产品及案例....................................94二、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目录》在银行机构的应用进展......................100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108四、金融租赁在转型金融领域的应用..........................................................115—1—五、信托在转型金融的应用..........................................................................117六、绿色融资担保进展及案例......................................................................122七、绿色保险..................................................................................................126八、公正转型金融..........................................................................................134九、绿色金融指数类产品..............................................................................138第五篇第三方服务机构篇...................................................................................151一、绿色金融第三方服务进展及案例分析..................................................151二、转型金融法律服务概况及案例分析......................................................155三、转型金融第三方认证概况及案例分析..................................................159四、MSCI气候数据解决方案案例.................................................................166五、企业及供应链碳排放管理及案例..........................................................174六、高碳行业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及应用..............................................181第六篇行业篇.......................................................................................................186一、“双碳”背景下,高碳行业转型发展概况及展望..............................186二、电力行业转型金融研究与实践..............................................................192三、钢铁行业转型金融研究及转型金融案例..............................................202四、建材行业转型金融研究及转型金融案例..............................................212五、农业转型金融研究及转型金融案例......................................................218—2—第一篇总论一、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进展(兴业银行)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里首个设定碳中和期限的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承诺,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新使命、注入了新内涵。国家层面,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1+N”的格局基本形成。“1”指《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挥统领作用;“N”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首,同时包括针对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制定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和保障方案,构建起了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一系列文件将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1—图1-1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资料来源:兴业研究)地方层面,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陆续发布双碳实施意见和方案,浙江、天津、福建、四川等省市因地制宜制定重点领域双碳政策,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地部分市区县级政府机关制定了当地双碳实施方案。其中,北京已于2012年顺利完成碳排放达峰目标,并明确将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上海提出力争2025年达峰;深圳提出到2025年,要在珠三角城市中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22年9月22日,国家发改委举行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等。—2—二、“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创新进展(兴业银行)绿色金融是支持经济和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的绿色金融政策不断出台与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具体领域制度和体系逐步完善,绿色金融地方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引领金融资源不断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倾斜,逐步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发展“五大支柱”已初步形成、“三大功能”正在显现。2021年起,人民银行陆续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及《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JR/T0227—2021)、《环境权益融资工具》(JR/T0228-2021)两项行业标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活动提供指引。2022年新发布的政策指引信息梳理如下:绿色信贷方面,2022年6月,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或投资政策。与2012年2月原银监会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相比,新版《指引》一方面扩大了覆盖机构范围至银行业和保险业,适用对象从银行拓展到银行保险机构及其客户,以“绿色金融”替代“绿色信贷”,业务活动从信贷拓展到各类金融业务;另一方面统筹了环境、社会、治理因素,强—3—调了科技手段对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绿色债券方面,2022年7月,绿标委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统一了国内绿色债券标准,同时推动国内绿债标准与国际接轨,莫定了中国绿色债券长期发展的基石。绿色保险方面,2022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将绿色保险业务分为三大部:环境、社会、治理(ESG)风险保险业务、绿色产业保险业务和绿色生活保险业务,首次明确了绿色保险的定义,并建立了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标志着绿色保险政策体系的不断健全,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保险业支持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此外,2022年8月,重庆获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我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再次扩容。目前,我国已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甘肃、重庆等七省(直辖市、自治区)十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为全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借鉴。—4—三、转型金融的概念及基础理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基本概念方面,转型金融的概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不断扩充与完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布的解释性文件中最早正式提出“转型金融”的概念①,并将转型金融定义为“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转型的过程中失去某些融资机会的国家或企业优化渠道、避免重大融资缺口或遭受社会经济冲击的融资活动”。随后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与机构陆续加入到制定转型金融领域标准和框架的研究工作中,欧盟②、OECD③、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④、日本、新加坡⑤、加拿大⑥等政府、组织和机构均发布了相关报告,不断扩充和完善转型金融的具体含义。理论研究方面,目前与转型金融直接相关的理论较为有限,主要是基于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延伸。但已有很多实证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以及绿色低碳转型会对产出、就业和通胀产①TRANSITIONFINANCE2019-Whatistransitionfinance?.OECD,2019.https://search.oecd.org/dac/financ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development-finance-topics/What-is-Transition-Finance-2019.pdf②Taxonomy:FinalreportoftheTechnicalExpertGrouponSustainableFinance.EUTechnicalExpertGrouponSustainableFinance,2020.https://finance.ec.europa.eu/system/files/2020-03/200309-sustainable-finance-teg-final-report-taxonomy_en.pdf③OECDGuidanceonTransitionFinance:EnsuringCredibilityofCorporateClimateTransitionPlans.OECD,2022.https://doi.org/10.1787/7c68a1ee-en④TOWARDSAGLOBALBASELINEFORNet-zeroTransitionPlanning.GlasgowFinancialAllianceforNetZero(GFANZ),2022.https://assets.bbhub.io/company/sites/63/2022/10/GFANZ_Towards-a-Global-Baseline-for-Net-Zero-Transition-Planning_November2022.pdf⑤GFITTaxonomyConsultationPaper.GreenFinanceIndustryTaskforce(GFIT),2023.https://abs.org.sg/industry-guidelines/gfit-taxonomy-public-consultation⑥TaxonomyRoadmapReport.SustainableFinanceActionCouncil(SFAC),2023.https://www.canada.ca/en/department-finance/programs/financial-sector-policy/sustainable-finance/sustainable-finance-action-council/taxonomy-roadmap-report.html—5—生直接影响,也可能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同时,基于气候对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正在丰富。具体而言,经济转型对通胀以及金融资产价值的影响受到了较多关注。通胀方面,关于高碳产业的转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金融资产方面,经济转型可能导致金融资产价值下降。相关研究促使转型金融的理论基础不断丰富。理论意义方面,转型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为高碳行业的有序低碳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助力气候目标实现;有利于助力行业转型的风险管理,提高产业与金融应对风险的能力,助力产业与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转型效益定价,通过将融资成本与转型效益挂钩或将转型金融与碳定价机制相结合,更科学地体现转型成本与效益。—6—四、转型金融的国内外实践综述(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一)转型金融国际实践政策与原则方面,日本环境金融研究院发布的《转型金融指引》(2020)、安盛集团(AXAIM)《转型债券指南》、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转型金融报告》①、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气候转型金融手册》②、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转型金融框架》③等围绕转型金融提出指导性政策或原则。市场实践方面,转型金融工具包括转型贷款、转型债券、股权融资、转型保险和转型基金等,可应用于实体层面以及单个或多个减排项目或措施。现阶段,转型金融市场主要以债务工具为主,包括聚焦实体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和聚焦措施与项目层面的转型债券。全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发展势头强劲,并已成为全球高碳排放行业最受市场欢迎的金融工具。然而,依靠债务工具难以支持高碳排放行业的低碳转型,未来市场需要进一步释放其他金融工具参与转型金融市场的潜力,以更好地支持重工业行业的低碳转型。配套机制方面,国际上转型金融的配套机制通常是覆盖高碳行业上中下游的综合化支持策略,并通过转型补贴、绿色贸易窗口、能源转型机制、碳定价,以及研发、重点基础设施投资和绿色公共采购等④①IPSF(2022),TransitionFinanceReport.https://finance.ec.europa.eu/system/files/2022-11/221109-international-platform-sustainable-report-transition-finance_en.pdf②InternationalCapitalMarketAssociation(ICMA),June2023,ClimateTransitionFinanceHandbookGuidanceforIssuers.https://www.icmagroup.org/assets/documents/Sustainable-finance/2023-updates/Climate-Transition-Finance-Handbook-CTFH-June-2023-220623v2.pdf③ClimateBondsInitiative.SectorCriteria.https://www.climatebonds.net/standard/sector-criteria④Burge,L.andPassaro,F.,2023.Policymakersholdthekeystoarapidtransition:12policiestounlockdeep—7—形式提供支持。在上游,一方面支持高碳行业开展零碳或负碳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支持水泥、钢铁等难以实现净零排放的行业建设绿色能源、CCUS等;另一方面还可以支持高碳投入品替代,例如支持农业高碳投入品,如磷肥、氮肥、杀虫剂的替代。在中游,运用转型补贴等方式引导市场参与者充分结合行业生产特征与技术发展阶段,制定短、中、长期的转型计划,在促进低碳发展的同时减少资产搁浅的风险。同时鼓励企业在转型计划和可持续融资计划中选择温室气体排放作为KPI,这有助于投资机构和监管机构更直观地评估发行人减排的进度和转型的可信度。在下游,通过实施绿色采购,促进对低碳钢铁、低碳水泥、低碳化工、低碳食品等低碳类产品的需求,从需求端激活低碳产品市场。(二)转型金融国内实践政策体系方面,国家与地区层面的转型金融政策体系正在建立。我国作为G20转型金融框架编写组的主要成员,正在此框架下积极推动转型金融顶层设计的出台,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积极推动转型金融的标准设计,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已经初步明确。地区层面,部分地区已率先针对转型金融开展相关政策探索:浙江省湖州市通过标准、服务、平台、风险、生态、配套等多角度全面布局,推出全国首个区域性转型金融发展路线图;浙江省衢州市以碳金融与转型金融融合为契机,基于既有的碳账户体系构建转型金融工作实施意见;江西省萍乡市作为转型金融试点城市并发布转型金融白皮书;江西省九江市出台工业园区转型试点工作方案,引导辖内金融资源流向园区内的高碳企业低碳及零碳转型项目。decarbonisation,ClimateBondsInitiative—8—市场实践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转型金融的相关实践。2021年,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以ICMA《气候转型金融手册(2020)》为蓝本先行发布《转型债券框架》与《转型债券管理声明》,对电力、有色、建材、石化等高碳高污染行业项目提供债券产品支持。随后,包括邮储银行、浦发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先后在信贷方面做出实践,发放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转型金融贷等为高碳行业转型提供支持。债券市场方面,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发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十问十答》《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2023年修订)》等转型金融类指引,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等多个以债券为主的有助于高碳行业融资的金融工具。自2021年4月我国推出首个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来,截至2022年末,我国境内市场累计发行专项支持转型的债券1042.2亿元,其中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742亿元、低碳转型挂钩债券223.9亿元、低碳转型债券27亿元和转型债券49.3亿元①,为电力生产供应、钢铁、煤炭等传统能源密集型产业参与“双碳”目标提供支持。配套机制方面,围绕转型效益监测与转型信息披露的配套机制正在建立。以碳账户为代表的、支持转型效益监测的平台体系(如衢州碳账户)、以碳排放数据库为代表的市场创新(如中央财经大学绿色①钱立华,方琦.我国转型债券的实践与展望.[EB/OL].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zmt/2023-02-04/doc-imyenrkc3601565.shtml.—9—金融国际研究院的碳排放测算与评级数据库)和以碳排放信息披露为代表的信息共享机制(如福建省碳排放在线监测与应用公共平台)以及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度、技术监测等机制不断推进。随着转型金融的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转型金融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10—第二篇金融监管及公共服务平台篇一、金融监管创新实践(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一)绿色金融监管创新实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动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持续领跑2022年,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和总行有关工作要求,以夯实绿色金融“五大支柱”为重点,多措并举推动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纵深发展。全省绿色信贷余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市场主体发行绿色债券余额同比增长超过50%。绿色金改试验区建设提档加速、“碳账户+碳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增量扩面、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实现新突破,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现多个国内首创。1.深入推进广州绿色金改试验区提质增效推动广州连续四年在全国绿色金改试验区建设成效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加强与省、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推动成立试验区升级示范区工作专班,按照“边申边建”的工作思路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探索成立全国首家“气候支行”等九个典型案例入选总行在绿色金改试验区第五次联席会议发布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新案例汇编》。联合举办“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情况五周年发布会”,广泛宣传绿色金改试验区建设情况和成效。支持和推动广州市南沙区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参与制定《广州市绿色金融条例》,全面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的法治保障。—11—2.积极推进“碳账户+碳信用”体系稳步建设探索推动以碳账户为基础、以碳信用为纽带、以碳融资为落点的碳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碳信用、碳金融生态圈。其中:广州依托“穗碳计算器”小程序创设工业企业碳账户,并将其与“粤信融”征信平台连通,实现碳账户数据与其他信用信息有效整合,生成并发布全国首份标准化碳信用报告。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碳惠贷”等金融产品,根据企业碳信用情况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截至目前,广州花都区共有800余家工业企业开立了企业碳账户。在此基础上,广州分行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碳账户+碳信用”体系建设复制推广。肇庆依托工业园区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实现能耗数据自动采集、碳排放强度测算、等级贴标,并引导金融机构基于碳账户信息开发“云碳贷”系列碳金融产品。3.高效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见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梳理政策工具支持领域企业项目清单,多种形式组织银企融资对接。21家全国性银行在粤分支机构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711亿元,惠及企业266家,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42万吨,有力地支持全省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污染治理。如,支持的中广核汕尾甲子5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约15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煤消耗约4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约3400公顷;支持的东莞市海心沙资源综合利用中心环保热电厂项目,可实现日均处理生活垃圾2250吨,带动碳减排量1.2万吨,有效缓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压力。—12—4.大力推进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增量扩面推动42家金融机构完成2021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编制工作并通过“粤信融”平台集中公开发布,其中:梅州实现法人金融机构环披全覆盖,湛江、肇庆实现法人农商行环披全覆盖,中山首次将环披工作延伸至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推动佛山率先建成具有“碳排放自动核算、报告一键导出生成”功能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系统,并在全省推广使用。联合省、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召开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推进会,落实总行关于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要求,深入解读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要点和方法,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建设。潮州协助搭建“绿色金融标准”虚拟数字云展厅,持续加大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绿色金融标准的宣传推广力度。5.推动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认证票据绿色属性、测算票据碳减排效应,创新开办绿色票据再贴现、碳减排票据再贴现,推动信贷资金精准投放到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关键领域,其中:惠州成功落地全国首笔绿色供应链票据再贴现、广州落地全省首笔天然气火电厂绿色票据再贴现、东莞落地全省首笔碳减排票据再贴现。组织东莞、中山、江门等8地市14家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参加总行新版绿色金融综合评价试评工作,率先推动总行方案在广东落地实施。按年对广州地区银行机构一级分行开展绿色金融情况进行评价,并将得分情况纳入广东省银行业机构综合评估。按季对全省138家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央行评级。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为绿色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13—6.着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创新全年推动广州农商行、珠海华润银行、南海农商行、顺德农商行等多家法人金融机构成功发行90亿元绿色金融债。推动广东企业以绿色项目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发行全国首批碳中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国有污水处理企业发行粤港澳大湾区首单“绿色债+气候债”双达标双认证绿色债券。截至2022年末,全省市场主体发行绿色债券余额1836.65亿元,同比增长51.58%。推动金融机构将更多环境权益纳入合格抵押担保品范围,创新推出多种绿色金融产品。其中:佛山落地全国家电行业首笔“碳账户+绿色供应链”的“碳链通”融资模式、云浮落地全省首笔草地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肇庆落地全省首笔取水权质押贷款、中山落地全省垃圾发电行业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汕头落地全省首笔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截至2022年9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2.08万亿元,同比增长55.94%。7.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深化合作分别联合香港、澳门有关方面制定并发布全国首份《内地非金融企业赴香港发行绿色债券流程参考》《内地非金融企业赴澳门发行绿色债券流程参考》,为更多非金融企业到港澳开展跨境绿色融资提供操作指引。引导大湾区国有企业在香港成功发行并在香港澳门新加坡三地同时挂牌上市绿色美元债券、推动大湾区家电企业发行全国家电行业首单境外绿色美元债券。推动珠海横琴金融机构将人民币绿色保理资产转让给澳门地区银行机构,实现全省首笔绿色信贷资产跨境转让。支持广碳所与香港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研究推动大湾区碳市场互联互通。推动设立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碳金融中心、成功举办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年会,持续提升大湾区绿色金融—14—合作广度和深度。8.扎实推进转型金融研究与落地联合香港绿色金融协会编写并分阶段公开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研究报告》,进一步厘清、挖掘《共同分类目录》标准的潜在使用者和可能的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共同分类目录》在境内外推广应用。牵头成立共同分类目录落地实施专项工作组,着力推动广东企业贴标《共同分类目录》开展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并落地贷款利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或碳减排量挂钩的“碳足迹挂钩贷”“碳惠贷”“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碳减排挂钩贷”等系列转型金融产品。依托广东绿金委,参与中国绿金委转型金融工作组和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组,牵头完成转型金融环境信息披露研究报告。9.稳妥推进绿色低碳标杆银行有序建设持续开展“零碳网点”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购买减排量指标抵消自身运营碳排放量,累计建成“零碳网点”65家,实现广东省内地市全覆盖。引导和推动辖内金融机构积极采用可持续金融原则,按照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打造绿色低碳标杆银行,其中:清远推动佛冈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广东首家《负责任银行原则》(PRB)签署银行。全省新增9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韶关、清远、茂名等地首次设立金融机构绿色支行或绿色金融中心,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10.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指导阳江、揭阳、湛江、汕头等地市中支开展绿色金融“南粤行”活动,深入开展绿色金融政策解读、理论探讨、业务交流和绿色产融对接,扩大绿色金融政策的知晓度和绿色金融的社会影响力。持续吸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高校、研究院等机构成为广东绿金委成—15—员单位,成员单位增加至69家。依托广东绿金委高质量组织完成26项绿色金融专项课题研究,多角度展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按月编发《绿金通讯》,帮助金融机构及时了解绿色金融领域前沿理论和最新实践,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能力。持续开展绿色金融研究,形成供应链脱碳、香港绿色债券市场、金融机构碳核算、林业碳汇保险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二)以碳账户为突破口的转型金融监管政策实践——衢州市探索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之路作为全国九个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中唯一一个以“金融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转型”为目标的城市,一直以来,衢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十分突出。衢州市转型金融发展面临最主要的难题是如何界定转型与精准识别转型场景,并进一步探索降碳转型路径。碳账户是对有关经济主体碳排的全面记录,具有数据准确、核算科学和评价客观等优势,因此,衢州市各部门联合发力,基于碳账户开展转型金融工作实践,为实现“政府精准治碳、企业精准减碳、金融精准支持”提供转型金融“衢州方案”。2022年3月,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和浙江省政府联合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打造绿色金融浙江样板,推动衢州市探索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路径”,这是我国在中央部委文件中正式提出转型金融概念,也是首次将碳账户与转型金融相结合提出的新路径。衢州市政府出台《衢州市碳账户金融建设实施方案》(衢政办通〔2021〕47号)文件,率先—16—建立碳账户体系①,构建碳账户金融5e数智系统②。同时以G20转型金融五大支柱为指导,出台《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工作实施意见》(2022-2026年)》(衢政办发〔2022〕25号),探索出以碳账户金融为核心,转型标准、信息披露、金融工具、激励政策和公正转型为五大支柱的转型金融衢州框架。图2-1:碳账户金融5e1.转型金融衢州框架(1)转型标准采用综合法(原则法和分类法相结合),形成转型金融从标准界定-路径选择-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模式,适用于银行、企业和监管部门等不同的减碳治碳要求。一是原则法-碳账户。目前衢州市中支与北京国家金融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正合作开展制定《银行企业碳账户服务指南》行业标准。将辖内1071家规上工业企业作为全国首批样本企业进行测算,为指导金融机构界定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提供有效支①碳账户体系: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和个人六大碳账户,目前已覆盖各类主体215.41万个。②碳账户金融5e数智系统:碳账户e账本、碳征信e报告、碳政策e发布、碳金融e超市、碳效益e评估五大功能模块。—17—撑。二是分类法-制定重点行业的转型目录。目前衢州市正在制定化工、造纸行业的转型目录,通过选取全部规上化工、造纸行业的碳账户数据,设立行业碳排放基准,指导行业内企业设立转型目标和路径。(2)信息披露在总行碳核算方法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碳账户数据的可采、可得,创建基于产品产量和相对(绝对)减碳量的两套标准化测算模型,对企业的减碳、低碳行为和银行自身投融资业务碳排归因进行定量评估;同时依托衢州市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衢融通),通过数据采集、核算、评价、应用全流程线上化,形成以可量化的评估模型、标准化的测算工具为基础的格式化的披露模板,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银行投融资业务碳核算的可操作、可计量和可验证。(3)转型工具一些转型金融工具(如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但是在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体制下,尤其是在基层最重要的金融工具还是银行信贷,所以我们将碳排信息嵌入金融核心业务(特别是银行信贷业务)全流程中,创新各类信贷产品作为主要转型金融工具,从而实现“支持高碳主体向低碳转型”的金融差别化激励与约束。金融机构依托衢融通平台,将碳信息自动嵌入其信贷业务全流程,特别是尽职调查、授信发起、贷中审查、提款审核、贷后管理等环节中,完成企业碳账户信息与贷款金额、利率、期限及担保方式的差别化匹配,精准识别转型场景,提供转型产品和服务;同时创新转型信贷产品。设计开发低碳贷、减碳贷和零碳贷三类贷款为主,针对绿色—18—低碳主体发放低碳贷,通过降低贷款利息等方式进行激励,对红和黄的较高碳排主体发放减碳贷①,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精准融资服务。全市3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已推出46款专属产品。(4)政策激励衢州市分别从信贷、财政和金融监管三个层面出台低碳转型激励政策。出台《金融支持碳账户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信贷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利率优惠等信贷政策支持转型。积极发挥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作用。设立财政低碳转型专项资金,通过贴息、担保等手段,增强企业低碳转型意愿。2021年给予金融机构碳账户贷款财政贴息400万元。实施低碳转型金融监管政策,将碳账户金融工作纳入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央行机构评级和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5)公正转型多措并举保障低碳转型过程有序、公平和具有包容性。一是有序转型。对高碳排主体实施减碳转型计划,不实行一刀切,精准配置减碳贷,指导高碳行业有序逐步转型。二是推动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确保小微主体获得转型金融支持。目前衢州江山市政府出台《江山市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江政办发〔2023〕24号),构建以“主体+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绿色普惠金融支持目录。同时推动农业和个人碳账户的金融应用,将个人碳账户信息嵌入银行信贷流程,根据个人碳账户①减碳贷案例:伊利集团龙游公司,通过碳账户的碳效对标工具,发现其产品处于行业中等水平,有较大减碳转型空间。2022年4月,谋划形成了投资2400万元的减碳转型技改项目,招商银行提供减碳贷1700万元,利率较基准利率下浮80个BP。2023年4月清洁能源占比从0%提高到15%,转型项目实施后减少碳排放3050吨。—19—的碳积分报告申请碳贷款,截至2023年4月末,全市共推出个人碳贷款产品28款,贷款余额80亿元。以衢州实践为基础,联合多部门研制《银行个人客户碳账户服务指南》。2.取得成效一是有力推动经济发展“量增质升”。近三年,衢州市GDP增速稳居全省前三位,保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势头。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近两年规上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分别达7.4%、3.2%,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精准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精准锚定衢州产业结构,聚焦工业(含能源领域)、农业两大主线,两者的碳账户贷款占比达99.76%。2022年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贷款余额383.81亿元,同比增长444.05%,发放贷款的平均利率4.15%,低于全部企业贷款利率32个BP,正向激励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2022年1-12月对672家规上工业企业进行测算,有减碳降碳效果的企业达559家,企业绝对减碳量234.19万吨二氧化碳,相对减碳量459.34万吨二氧化碳。归因于银行碳账户贷款的相对减排量为12.9万吨二氧化碳,绝对减排量为6.58万吨二氧化碳。图2-4:衢州市产业转—20—三是有效保障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要素供给。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目标,保障六大新兴产业的金融要素供给。2021-2022年,绿色贷款年均增速67.59%,高于2017-2020年年均增速10.72个百分点,绿色信贷供给进一步加快。全市六大产业链①(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713.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60%,同比增长24.1%,增速较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高出12.3个百分点,转型金融推动下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为浓厚。四是打造转型金融实践的衢州样本。衢州市碳账户金融工作被写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并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地方实践优秀案例在COP27展出;相关建设经验在博鳌论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中国角边会、第二届中国“共同行动、助力碳中和”国际高层论坛、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中国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启动会等国内外论坛上作交流发言,并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金融时报等20多家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图2-5:衢州市转型金融工作取得①六大产业链是指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特种纸、生命健康六大产业—21—3.推广建议随着G20转型金融框架的落地,国内监管机构也在强化转型金融理念,加速推进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一是需要重视自身转型金融的发展,完善转型金融体系,自上而下地推进转型金融的开展。二是要推动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标准制定和实施,为推动转型金融实施提供具体的衡量测算标准。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在研制《银行企业(个人)碳账户管理指南标准》。三是要将碳排信息嵌入金融核心业务(特别是银行信贷业务)全流程中,创新各类信贷产品作为主要转型金融工具,配套出台激励政策,不断推动转型金融产品市场的扩容。—22—二、标准体系研究(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一)绿色金融标准研究及发布进展1.绿色金融国际标准研究及发布进展目前多数国际标准是由国际NGO组织、大型金融机构建立,国际标准的建立不断吸引金融机构加入,这也为标准的市场化奠定了基础。当前绿色金融领域国际标准呈现以下趋势:国际标准覆盖的绿色产业范围持续扩大,对ESG信息披露、环境风险评估、绿色项目认证评级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针对不同主体和应用场景的标准进一步细化。(1)ISO绿色金融标准进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正在开展环境经济(ISO14007和IS14008)、绿色债务工具(ISO14030)、气候变化相关投资和金融活动(ISO14097),以及中国牵头的绿色金融项目评估(ISO14100)等国际标准。2022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项目、活动和资产环境准则指南》(ISO14100)首次对绿色金融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提供了项目、资产和活动的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及环境绩效的基本准则,并首次对“漂绿”进行了定义,有助于支持投融资双方高标准开展绿色金融业务。ISO14100是中国专家在ISO绿色可持续金融领域牵头制定的第2项国际标准,也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完成的首项绿色金融ISO国际标准。针对绿色金融中绿色债务领域,ISO目前共发布了4项绿色债务工具系列国际标准:ISO14030-—23—1《环境绩效评价——绿色债务工具——第1部分:绿色债券过程》,ISO14030-2《环境绩效评价——绿色债务工具——第2部分:绿色贷款过程》,ISO14030-3《环境绩效评价——绿色债务工具——第3部分:分类法》,ISO14030-4《环境绩效评价——绿色债务工具——第4部分:验证方案要求》;ISO14030系列国际标准的贡献会显著提高绿色债券发行人和绿色贷款发起人的门槛,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免受通常被称为“洗绿”的误导性声明。此外,中国专家也在牵头推动《可持续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和实施指南》(ISO32211)等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加快国内标准和ISO国际标准的双向转化。(2)其他国际机构绿色金融标准2012年世界银行集团(WorldBankGroup)成员的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FinanceCorporation,IFC)发布《可持续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框架》包含《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政策》(PolicyonEnvironmentalandSocialSustainability)、《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PerformanceStandardsonEnvironmentalandSocialSustainability,以下简称《绩效标准》)和《信息使用政策》(AccesstoInformationPolicy)。《绩效标准》概述了客户在项目过程中需要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责任,基于《绩效标准》制定了赤道原则(EquatorPrinciples)。新版本的《绩效标准》对客户和合作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综合思维的重要性,允许使用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内容进行调整。赤道原则(EquatorPrinciples,EPs)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发起,已广泛应用于国际融资实践,成为行业惯例。其要求金融机构应对融资项目按照潜在环境社会风险和影响程度划分不同风险级别,并—24—开展不同程度的尽职调查和审查,要求借款企业针对风险点编制《行动计划》并写入借款合同。在放款后,对项目建设和运营实施持续性监管,定期披露相关信息。截至2022年7月,自愿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达到138家,涉及全球38个国家。负责任银行原则(PrinciplesforResponsibleBanking,PRB)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牵头,中国工商银行、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等30家银行参与。其鼓励银行在最重要、最具实质性的领域设定目标,在战略、投资组合和交易层面以及所有业务领域融入可持续发展元素,确保银行的战略与实践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目前全球已有300多家银行采纳该原则,其中欧洲银行居多,总资产共计约89万亿美元,约占全球银行业资产总规模的50%。气候债券倡议(CBI)作为以动员资本市场应对气候变化的以投资者为中心的非营利组织,2011年已发布《气候债券系列标准》1.0版本,在2015年发布的2.0版本中,保证机制更实际有效,绿色债券准则被融合其中,年度报告要求更直截了当,不同种类的债券均有涉及。准则包括了认证流程、发行前要求、发行后要求和一套针对不同领域的资格指导文件,指导文件针对包括太阳能、风能、快速公交系统、低碳建筑、低碳运输、生物质能、水资源、农林、地热能、基础设施环境适应力、废弃物管理、工业能效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等的不同领域。2015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与130多家金融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发布的《绿色债券原则》,《绿色债券原则》的发布使得国际上对绿色债券的基本概念逐渐达成共识。其内容上明确了绿色债券基本概念,把绿色债券定义为募投资金专门用于具有绿色环保属性项目—25—的债券。该原则的发布为发行绿色债券的公司和组织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明确了绿色债券的核心要素,包括项目和资本的标准、证券化的要求、信息披露、流量和分销需求、审计和验收机制等。通过统一标准来提高投资者和市场对绿色债券的信任,也为2022年中国制定《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提供了参考。欧盟(EU)于2016年底成立了可持续融资高级别专家组,系统研究本领域的发展规划。欧盟委员会通过并发布《欧盟绿色债券标准》(EUGreenBondStandard,EUGBS)自愿监管新规,该标准不仅有助于绿色债券市场的有序扩张,还保护投资者免受“漂绿”等违规行为侵害。(3)中国参与的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工作面对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需求,中国积极参与并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国际标准。中国人民银行深入参与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央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等国际合作平台,凝聚绿色金融国际共识,主动引领绿色金融国际议题。G20能效金融工作组发布的《能效投资工具》,是对20国集团“能源效率行动计划”中的“能效投资原则”(G20EnergyEfficiencyInvestmentPrinciples)的重要实践,“能效投资原则”鼓励成员国从供需两方为能效投资创造机会,并增强监督审查力度。“能效投资原则”旨在推动各国认清能源效率在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与优先权、鼓励国家政府在供需两方面进行投资,推动国家层面对于能效措施和政策的回顾以刺激能效投资需求,通过合作清除能效投资供给方面的障碍,推动公共与私人金融机构的能效投资。—26—中国和欧盟等开展合作,于2019年发起建立“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IPSF于2021年11月发布第一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推动中欧绿色产业分类目录互通。2022年6月由人民银行和欧委会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增加净零排放概念,目的在引导更多资金投入绿色建筑等净零排放领域。该目录是筛选中国绿色债券目录和欧盟分类目录中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版)》中,有18个四级分类在《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下可直接认定为符合。“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是2018年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绿色金融倡议”共同发布,在现有责任投资倡议基础上,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提升投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水平,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该原则从战略、运营和创新三个层面制定了七条原则性倡议,包括公司治理、战略制定、项目管理、对外沟通,以及绿色金融工具运用等,供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的全球金融机构和企业在自愿基础上采纳和实施。2.绿色金融国家标准研究及发布进展由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标准不完备、不统一,业务发展先于标准制定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构建统一完备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迫在眉睫、意义深远。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助于促进绿色金融稳健发展、完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防范化解潜在金融风险。(1)绿色金融领域国家标准2021年,我国开始发布绿色金融领域相关标准,目前已发布绿色—27—金融领域3项行业标准,尚待制定和发布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我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分别是《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JR/T0227—2021)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JR/T0228-2021),2022年新增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JR/T0244—2022),填充碳交易方面行业标准空白。《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JR/T0227—2021)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多家单位起草并发布,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0)归口。覆盖商业银行、资管机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四类,有助于金融机构和利益相关方识别、量化、管理环境相关金融风险。《环境权益融资工具》(JR/T0228-2021)归口于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针对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明确类别、实施主体、融资标的、价值评估、风险控制等总体要求,和环境权益回购、借贷、抵质押贷款等典型实施流程。《碳金融产品》(JR/T0244—2022)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该标准是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制定的,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增加碳汇能力的商业活动,以碳配额和碳信用等碳排放权益为媒介或标的的资金融通活动载体。《能效融资项目分类和评估指南》(GB/T39236-2020)归口于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0)。该指南明确给出了“能效融资项目”关键术语定义、能效融资项目分类规则、能效融资项目评估原则,为能效融资项目的评估工作各个环节提供了参考依据。《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该标准界定了我国绿色经济活动的范围。该目录于2023年进行了重新修订,内容整体分为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28—循环利用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及绿色服务7大类别,符合当下发展需求地涉及了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领域。《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由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证监会联合印发,该标准实现了境内市场绿色债券认定标准的统一。新版《目录》增设“说明/条件”列,根据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的特征对每个四级分类所包含的项目范围进行解释,对每个项目需满足的标准进行细化,并设置技术筛选标准和说明;将与化石能源相关的产业排除在外,优化《绿色债券发行指引(2015)》《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的“绿色债券服务范围不统一将增加交易成本”的问题。绿色债券领域在2022年7月出台《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后,正式建立国内初步统一、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2)绿色金融地方标准研究及发布进展湖州市结合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及标准化需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标准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相关意见,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共同研究制定湖州市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湖州市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以支撑绿色金融发展的标准整体,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绿色金融发展所应有的全部标准,既包括现有标准,也包括需要修订和新制定的标准项目。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阐明了绿色金融标准的分类组合和层次结构。衢州作为国内较早的绿色金融探索城市,2014年衢州获批浙江省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市,2017年又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23年,衢州市开化县发布《银行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标准》是目前国内外首个出台的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标—29—准,为金融机构规避生物多样性风险、减少项目开发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提供了方法准则,该标准的建立为衢州作为高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的城市定位提供了可持续探索。湖南省作为制造业众多的能耗大省,应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要求,湖南省开展了具有湖南省本土化的绿色金融研究,并制定响应标准体系。2022年湖南省印发《湖南省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方案》,2023年湖南省起草制定《绿色融资企业及绿色融资项目评价规范》和《转型金融支持目前分类指南》两项地方规范,力求通过金融资金引导来塑造新产业结构。(3)绿色金融团体标准研究及发布进展《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是2021年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发布、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团体标准,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归口。该指南的发布意味着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对气候投融资项目认定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更清晰地布局、引导实现“双碳目标”。地方层面逐渐建立绿色金融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意识,除地方标准外也制定了部分由地方企业或组织牵头的团体标准:浙江已发布多项绿色金融团体标准,碳交易方面发布《绿色低碳融资项目评价规范》和《银行个人碳账户管理规范》2项团体标准,电力大数据方面发布《绿电金融评价导则》,是全国首个基于电力大数据的绿色金融团体标准;人行湖州市中支先后牵头制定绿色金融省级团体标准3项;河南省首个金融团体标准《商业银行绿色项目贷款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规范》发布,青岛市即将发布担保行业绿色金融团体标准;广东省正在起草制定《绿色生态发展企业评价通则》《制造业绿色生态发展评—30—价规范》团体标准,并已发布《绿色保理项目认定》;江苏省起草的《江苏省绿色融资主体认定评价标准》已通过评审。团体标准上,浙江、广东作为绿色金融团体标准发布最早、已发布团体标准数量相对多的省份,湖州、广州、深圳等城市均在鼓励社会团体积极起草制定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标准。(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研究转型金融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低碳转型活动的定义,现有的一些转型金融产品引起了市场对转型标准不一致和“漂绿”可能性的担忧,因此急需转型金融相关标准的制定。推进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制订,是规范和实现“双碳”目标以及低碳转型的关键助力。通过制订转型金融标准规范、发布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等方式,将更好的界定转型金融支持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为相关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等转型活动,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国内外转型金融相关文件梳理结果如表2-1所示。表2-1国内外转型金融相关文件时间出台机构出台标准主要内容或意义2019.03经合组织2019.03(OECD)《转型金融——引较早提出转型及转型金融的概贷款市场协2020.03会(LMA)等入一个新概念》念2020.06欧盟(EU)《可持续发展挂钩信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提供指国际资本市贷原则》导原则以气候环境政策和六大环境目《欧盟可持续金融分标为指导原则,明确经济活动实类法》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须符合的标准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提供指—31—场协会券原则》导原则(ICMA)2020.09气候债券倡《气候转型金融白皮提出转型定义、转型标签的五大2020.10议组织书》原则、适用对象,以及转型金融2020.12(CBI)的基本框架2021.11日本环境金2022.11融研究院《转型金融指引》从学术理论角度探讨投融资支2021.01国际资本市持经济低碳转型2021.04场协会2023.05(ICMA)对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可2023.07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气候转型融资手持续发展债券、转型债券、可持(IPSF)册》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发行人层面二十国集团(G20)的信息披露提供指引中国银行《可持续金融共同分中欧绿色金融与可持续金融目中国建设银类目录报告—气候录的差异、识别和界定共同边界行变化减缓》的方法学等中国人民银行《G20可持续金融报《框架》由五个支柱、22条原则湖州市告》构成,首次对发展转型金融形成《G20转型金融框国际共识,转型金融在全球范围架》内进入落地阶段《中国银行转型债券包括一个涉及5个行业的转型项管理声明》目目录,以及每个行业子领域的具体项目及定量指标和阈值《中国建设银行转型明确定义了转型债券,制定了涉债券框架》及8个行业的转型项目目录及相关阈值和量化指标《关于征求转型金融制定钢铁、建材以及农业等高排标准相关文件意见放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标准并的函》征求意见《湖州市转型金融支覆盖纺织、造纸等“8+1”个高持活动目录(2023年碳排放行业,明确了具体的技术版试行)》标准或路径,设定了转型基准值和目标值—32—总体来看,国内外转型金融市场实践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面临着权威的转型活动界定标准缺乏、转型金融工具较为单一、政策激励没有到位、公正转型尚未形成可操作模式等问题。高碳排放行业(棕色行业)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及难点,需立足我国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发展基础,以我国各行业发布的碳减排路线为指导,借鉴国际转型金融发展有益经验,建立切实可行的转型金融框架、加强金融体系对转型活动支持、加深转型金融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转型金融稳步健康发展。具体而言:1.政策推动转型金融发展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可以像支持绿色金融那样支持和鼓励转型金融发展,尽快组织学界、业界共同研究讨论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转型金融概念、标准和分类,以及相应的考核、管理体系,出台相应激励机制与政策,明确我国转型金融的定义及范围,为转型金融活动和主体制定绩效评价标准,同步健全完善转型激励机制,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更好地推动“30·60”目标的实现。2.出台转型金融界定标准和评估标准低碳转型行动既包括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也涉及许多新兴战略性产业。对转型金融所支持的低碳转型项目进行识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亟待开发相应的评估标准和工具。同时,重点转型项目的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信息披露、统计制度也不够完善。建议主管部门针对部分转型路径较为成熟的行业,尽快发布转型金融目录和评估标准,让有相关意愿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启动转型金融工作,政府部门也可以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规范性文件。—33—3.加深转型金融国际交流合作国际交流合作对于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发展转型金融可以以《巴黎协定》2050年净零排放为目标,在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个层面加深国际交流合作。同时,也应尊重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达成国际共识的基础上,拓宽转型金融国际合作渠道。加强转型金融理论研究的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推动标准互认和通用标准实施。—34—三、转型债券环境信息披露(中央结算公司)(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转型债券市场建设是对二十大报告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可通过为广泛的市场主体提供绿色转型的资金支持,加速企业经营理念和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推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然而,目前国内外转型债券信息披露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阻碍了市场主体参与转型债券市场的积极性,亟需通过标准的信息披露指标体系、集中的信息展示平台加强转型债券信息披露。此外,加强中国转型债券环境信息披露的前瞻性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国转型债券市场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为全球转型债券市场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进而提升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二)转型债券信息披露的国内外经验1.国际经验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气候转型金融手册》帮助发行人对融资工具进行气候转型识别,提出发行人需对“气候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等四大要素进行披露。ICMA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原则》提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需具备五项要素:选择关键绩效指标、校准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债券特征、信息报告与披露、外部认证。欧盟通过发布补充分类法案第8条的授权法案、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35—(CSRD)①、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SFDR)②,共同构成欧盟可持续金融的三个信息披露工具。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要求企业披露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计划,包括在此方面设定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式(包括是否将使用碳抵消)、对一流资产的计划和关键假设、碳减排/碳抵消计划所发挥的作用和质量、计划进度(包括定性和定量信息)、碳抵消的依据和第三方验证/认证。2.国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已初步明确了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并组织开展了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等4个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研究;牵头制定了《G20转型金融框架》,促进成员国就转型金融达成高级别、原则性的共识。转型债券的具体规定上,交易商协会《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十问十答》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具体指导标准和发行依据;《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初步界定了银行间转型债券的内涵、募集资金用途和管理、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认证等方面的要求。上交所《特定品种公司债券指引》新增了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品种同时引入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概念,支持经济转型发展。3.转型债券的内涵与定义目前国内外对于转型债券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界定。市场多关注①ProposalforaDIRECTIVEOFTHEEUROPEANPARLIAMENTANDOFTHECOUNCILamendingDirective2013/34/EU,Directive2004/109/EC,Directive2006/43/ECandRegulation(EU)No537/2014,asregardscorporatesustainabilityreporting.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52021PC0189②《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SFDR)的实质性条款自2021年3月10日起生效,受其约束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和财务顾问将需要从2021年3月10日起遵守其高标准、原则性的要求。欧盟分类法案颁布后,SFDR中的定期报告要求开始适用。—36—气候转型,然而气候只是环境的一部分,更广泛的环境转型有助于推动环境友好型发展。本部分结合国内外经验,对转型债券进行界定,以进一步规范转型债券发展。转型债券是可持续发展债券的其中一种。和绿色债券有严格的认定门槛且主要关注绿色发展目标以及社会责任债券重点关注社会效益指标的总体实现情况等不同的是,转型债券更加关注转型发展,可进一步分为环境转型债券和社会转型债券,前者致力于实现环境转型发展,支持高环境影响向低环境影响的转型;后者致力于实现社会转型发展,重点关注社会效益指标由坏向好的转变,关注的是增量。本节重点关注环境转型债券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情况。图2-7转型债券的内涵(三)转型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设计转型债券关注转型成效,因此既要披露项目和活动情况,又要披露主体情况;既包括绝对指标,也包括强度指标。且和绿色债券指标不同,转型债券指标因不涉及生物多样性,故主要集中在降碳类、减污类、资源综合利用类这三大类。本部分按照规范性、兼容性、简洁性、完整性、针对性五大原则设计转型债券指标。—37—1.项目与活动披露指标项目和活动的信息披露更关注对环境产生的正面效益,不同转型项目和活动所披露的指标不同,本部分针对针对不同项目与活动设计了信息披露的必选指标和可选指标。必选指标均来自于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简称中债绿色指标体系),可选指标部分来源于中债绿色指标体系,部分来源与于相关政策文件和实际案例。具体指标详见表2-2。2.主体披露环境绩效指标根据转型债券主体所在的行业及其特点,研究制订了针对不同领域的主体信息披露的必选和可选指标。与项目和活动类指标有所差异,主体披露的必选指标和可选指标有一部分来自于中债绿色指标体系,还有一部分考虑到转型主体的特点,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新增了能耗类、耗水类、温室气体排放类等体现转型过程的指标。具体指标详见表2-2。表2-2转型项目与主体环境效益指标大类分类指标类型项目环境效益指标主体环境效益指标降碳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必填指标碳减排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比碳减排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低比例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比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少量温室气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比例范围1排放总量范围1排放强度体减排范围2排放总量范围2排放强度选填指标范围1排放总量范围3排放总量范围1排放强度范围2排放总量范围2排放强度—38—节能量范围3排放强度必填指标基于LCA的核心产品碳足迹基于LCA的核心产品碳足迹降低替代化石能源量比例能源消耗总量节约能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耗强度源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减少量清洁能源比例清洁能源总量选填指标能源消耗强度减少量清洁能源比例清洁能源比例提升比例清洁能源提升比例能源消耗总量减少量二氧化硫削减量总替代化石能源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必填指标氮氧化物削减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减少量颗粒物减排量氮氧化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大气污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减少量颗粒物排放量染防治颗粒物排放强度减污类颗粒物排放强度减少量挥发性有机物削减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选填指标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废气处理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减少量水污染废气排放量废气排放强度必填指标化学需氧量削减量废气排放强度减少量防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39—氨氮削减量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减少量总磷削减量氨氮排放量总氮削减量氨氮排放强度氨氮排放强度减少量选填指标污水处理量总磷排放量总磷排放强度固体废必填指标固体废弃物处理量总磷排放强度减少量物防治总氮排放量总氮排放强度选填指标固体废弃物处理量总氮排放强度减少量节水量废水排放量必填指标废水排放强度节约水水资源循环利用量废水排放强度减少量资源综资源耗水总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合利用耗水强度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类选填指标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减少量新水消耗总量耗水总量耗水强度新水消耗强度耗水强度减少量水资源循环利用量固体废新水消耗总量物循环必填指标固体废物循环利用量新水消耗强度固体废物循环利用量利用—40—3.部分行业指标列示表2-3中列示了无机酸制造和炼钢行业的具体指标①。表2-3无机酸制造和炼钢行业的转型指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类代码—四别行业指标类必选指标可选指标参考依据级分类名说明型(GB/T475称4-2017)2611无降碳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无机化学工业机-温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标酸气体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准GB31573-制排少量2015》造降碳类能源消耗总量《硫酸工业污染-节约能源消耗强度废气排放量物排放标准(GB能源能源消耗强度减少量废气排放强度26132-2010)》清洁能源总量废气排放强度减少《硝酸工业污染减污类二氧化硫排放量量物排放标准(GB-大气二氧化硫排放强度26131-2010)》污染防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减《大气污染物综治少量(除硝酸工业)合排放标准(GB颗粒物排放量16297-1996)》颗粒物排放强度《污水综合排放颗粒物排放强度减少标准(GB8978-量1996)》氮氧化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减少量(硝酸工业)3120炼指利降碳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耗能行业重钢用不-温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点领域节能降同来气体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碳改造升级实①更多行业转型指标可见中央结算公司官网《转型金融下的债券市场研究》报告。—41—源的排少量减少量施指南(2022年能源消耗总量版)》附件14:氧(如降碳类能源消耗强度氮氧化物排放量、钢铁行业节能能源消耗强度减少量氮氧化物排放强度降碳改造升级空气、-节约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实施指南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减少量氧气)能源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颗粒物排放量减少量颗粒物排放强度颗来氧减污类固体废物循环利用量粒物排放强度减少量化炉-固体料(主废物防要是治生铁)所含减污类杂质-大气的金污染防属提治纯活动(四)推动转型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建议为更好推动转型债券环境信息披露,从发展方案和具体措施两方面提出建议。1.发展方案完善一个数据库。对目前的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进行优化完善,构建开放共享的转型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子库,集中汇集和展示转型债券的转型效果及环境贡献。构建主体和项目两维度环境效益指标。转型债券主体环境效益信息主要结合该行业的转型技术路径,重点关注转型主体的改变过程量,包括总量、强度和减少量。项目活动重点关注募投项目和募集资金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分三步走阶段性完善转型披露。短期目标是选取代表性行业设计—42—转型环境效益指标,形成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转型信息披露模板。中期目标是根据转型金融支持目录搭建全行业的转型指标体系,研究构建转型信息披露完整度评价机制。长期目标是监管机构构建和完善转型债券长效监督和风险管理机制。图2-8推动转型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123”方案2.具体措施(1)构建转型金融框架,研究转型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建议监管部门推动转型金融顶层设计,完善转型金融框架。包括:明确转型金融原则;建立企业及经济活动层面的分类目录及其相应的技术标准等,对转型项目范围进行明确界定。(2)构建转型债券环境效益指标和信息披露标准转型债券需要同时披露主体和项目的环境效益指标;既要披露绝对指标,也要披露强度指标。建议明确信息披露时间、频次要求,构建转型主体信息披露模板和操作指引。在披露转型环境绩效指标的基础上,鼓励转型主体积极披露转型的目标和计划、资金使用以及信息披露报告。(3)环境信息纳入中债绿色债券数据库基于转型债券市场发展,将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的—43—经验复制推广到转型债券领域,集中采集转型主体和项目的环境效益信息等数据,持续监测碳排放等环境效益信息的动态变化。积极探索XBRL等金融数字化技术在转型信息披露领域的应用。(4)对符合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转型债券提供政策支持建议对符合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转型债券,将目前已有的绿色金融货币政策工具逐渐扩展至转型金融领域。建议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对于积极研发低碳转型技术的企业,重点关注和科学评估项目转型效果,发挥企业债等债券品种对转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建议将转型环境信息披露表现纳入发债主体的信用评价维度,积极激励转型主体完善信息披露。(5)建立转型过程长效监督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议转型主体向低碳或零碳转型,建立长效的监督及反馈机制。建立转型监督机制,定期评估主体或项目的转型过程,助力转型目标的实现。基于转型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深化转型债券的风险评估、风险定价及完备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对项目转型效果的动态监测评估。—44—四、全国碳市场运行概况及展望(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碳排放权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以较低成本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总体上看,全国碳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需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一)全国碳市场运行概况1.运行机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全国碳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职责进行了明确,建立了多层级的运行机制:生态环境部按照国家建设全国碳市场的有关部署,组织建立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组织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负责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技术规范,加强对地方碳排放配额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的监督管理,并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数据报送、核查、配额分配、清缴履约等相关活动,并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配合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落实相关具体工作。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公开交易及相关活动信息,并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45—2.支撑体系在强制碳市场方面,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通过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记录碳排放配额的持有、变更、清缴、注销等信息,并提供结算服务,分别为主管部门和重点排放单位开立账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及监管。在自愿碳市场方面,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机构通过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的登记、注销申请,记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相关信息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登记、持有、变更、注销等信息,并依申请出具相关证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负责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运行和管理,提供核证自愿减排量的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服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过度投机的交易行为,维护市场健康发展。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是全国碳市场相关数据的归集平台,是主管部门开展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报送、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碳排放报告核查的工作平台,是社会公众了解全国碳市场最新政策信息的门户。3.配额分配(1)实施范围最近一次核查结果确认以及上年度新投产预计年度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的发电行业(自备电厂视同发电行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2)分配方法目前全国碳市场采用的是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行业基准—46—法,配额全部采取免费分配的方式。同时结合了预分配和核定分配两种配额发放方式,即根据前一年的数据进行一次预分配,待确认当年的核查数据后再按照分配方法进行多退少补。计算公式如下:机组配额量=供电基准值×机组供电量×修正系数+供热基准值×机组供热量。(3)工作流程配额计算是自下而上,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方案确定的配额核算方法,核定各机组各年度的配额量;根据重点排放单位拥有的机组相应的年度配额量以及方案确定的相关规则得到各重点排放单位年度配额量;将各重点排放单位年度配额量进行加总,形成本行政区域年度配额总量。生态环境部将各省级行政区域年度配额总量加总,最终确定各年度全国配额总量。配额的分配则是由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依据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送的正式文件,配合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对预分配配额量,并将预分配配额发放至重点排放单位帐户。4.监测、报告与核查(1)碳排放数据监测监测是指采取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测量、获取、分析、记录能源、物料等数据,是准确计算企业碳排放的基础。在此环节,有履约义务的重点排放单位应形成如何监测和报告其排放的计划。该计划通常包含碳排放监测的边界、根据相关技术指南测量确定量化方法以及计量或核算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内容。在监测对象方面,全国碳市场涵盖的重点排放单位是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47—织。在监测方法方面,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主要采用核算法量化碳排放相关数据,2022年12月发布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中进一步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管理要求。(2)数据报告与公开报告是指企业对碳排放相关监测数据进行处理、整合、计算,并按照统一的报告格式向主管部门提交碳排放结果。报告环节是对监测结果输出的过程,输出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方式、周期、排放量和数据来源等,企业提交碳排放报告是核查工作的基础。排放报告可以借助于现有的来自能源生产、燃料特性、能源使用、工业产出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数据收集来开展。(3)数据核查核查是指第三方独立机构通过文件审核和现场走访等方式对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报告进行核实,出具核查报告,确保数据相对真实可靠。该环节是一个系统的、独立的、文件化的过程,对排放进行事后评估也是对监测和报告进行取证和确认的过程。按照规定的核查标准与要求,对历史信息与数据进行核查,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5.排放交易(1)交易机制按照交易品种来分类,可以分为配额交易和减排信用交易,以及现货交易和衍生品交易,其中衍生品交易含有期货、期权、远期等。目前全国碳市场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其交易主要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的方式。协议转让,指交易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确认成交的交易方式,—48—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及大宗协议交易。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是指交易主体通过交易系统提交卖出或者买入挂牌申报,意向受让方或者出让方对挂牌申报进行协商并确认成交的交易方式。大宗协议交易是指交易双方通过交易系统进行报价、询价并确认成交的交易方式。单向竞价,指交易主体向交易机构提出卖出或买入申请,交易机构发布竞价公告,多个意向受让方或者出让方按照规定报价,在约定时间内通过交易系统成交的交易方式。(2)交易情况全国碳市场自开市至首个履约期结束,期间碳价走势较为平稳,市场活跃程度逐渐升温。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主管部门设定开盘价为48元/吨,全国碳市场在开市当天的总成交量达410.4万吨,总成交额超2.1亿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在历经474个交易日之后,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2.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约109亿元,成交均价46元/吨。其中,挂牌协议成交量约3902万吨,成交额约19亿元;大宗协议成交量约2亿吨,成交额约90亿元。单日成交量在10吨-1957万吨之间,日均成交量为50万吨;每日收盘价在43元/吨-62元/吨之间。6.清缴履约(1)履约机制履约工作是基于第三方核查机构对重点排放单位的核查结果,将其实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获得的配额量进行比较,配额有盈余的重点排放单位可以出售配额获利或者留到下一年度使用,配额不足的重点排放单位则需在市场上购入配额或抵消量,并按照主管部门要求提交不少于其上年度经确认排放量的排放配额或抵消量。—49—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身减排,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生产设备的排放水平;二是购买配额,通过从其他配额所有者手中购买,以填补自身配额缺口,满足履约要求;三是购买抵消信用,碳交易体系未覆盖的排放源开展的减排活动产生的减排量或增加碳封存量形成抵消信用。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允许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使用CCER抵消量来进行履约,由于其价格大多低于配额的价格,通过购买抵消信用可以有效降低配额履约成本。但各地区对抵消信用的使用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可使用的抵消信用量占排放总量的比例较低,因此购买抵消信用进行履约只是一种补充方式。在实践中采取何种方式履约,还需重点排放单位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决策。(2)履约完成情况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南、广东、上海、湖北、甘肃五个地区100%完成清缴履约,履约完成率99.50%。截至2022年2月28日,除破产清算无法完成履约的重点排放单位外,各省责令限期改正的、未按时足额清缴配额的重点排放单位也已全部完成履约,至此,全国整体履约率提升至99.61%。第一个履约周期有两个履约高峰期,一为企业履约通知书发放完成后的12月7日至12月10日,此段时间内共有966家企业完成履约,多为免费配额大于应清缴量的企业;二为12月13日至12月15日,此段时间内共有441家企业完成履约,多为免费配额不足的企业。整改期间,42家企业通过强制履约完成履约。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共194家重点排放单位共使用3272.94万吨CCER抵销配额清缴。—50—(二)全国碳市场运行成效与评价1.全国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全国碳市场配额交易价格相对稳定,价格走势平稳,未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或暴涨暴跌的情形,每日收盘价在40元至60元之间。且交易连续性高,有效交易日达100%。全国碳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减排的作用初显。2.重点排放单位减排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和运行,引起了重点排放单位的高度重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对参与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人员和体系建立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参与人员数量上来看,超过80%的重点排放单位设置了专职人员负责企业碳资产管理,其中约15%的重点排放单位成立了10人以上的碳资产管理团队,负责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各项事务。17%15%12%A.10人以上56%C.1-5人D.无专职人员B.6-10人图2-9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团队人员组成情况从管理机构设置上来看,约72%的重点排放单位成立了碳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并由公司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对碳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统筹管理,体现了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重点排放单位管理层对全国碳市场—51—有关工作的重视。有大约76%的重点排放单位设立了专门的碳资产管理部门,其中约42%的重点排放单位进一步对碳资产管理部门的岗位按照交易、核查、履约进行了职能划分。从人员制度的建立情况上来看,大约有69%的重点排放单位在第一个履约周期建立了人员管理相关制度。图2-10重点排放单位人员管理相关制度情况由此可见,经过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有效增强了各重点排放单位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了部分重点排放单位初步形成了碳资产管理体系,在参与人员数量、管理机构设立、碳交易制度建立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为后续进一步提升参与碳市场的各项能力奠定了基础。3.降低减排成本,助推绿色转型首个履约期允许企业使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5%的应清缴配额量,有利于降低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和重点排放单位履约成本,对新能源快速发展、增加新能源企业效益发挥了一定作用。为了解全国碳市场启动至今,重点排放单位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有关工作的情况,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对参与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重点排放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98%的重点排放单位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以后为实现温室气体减—52—排采取了相关措施。其中约83%的重点排放单位通过改善管理体系以降低排放,分别有55%、56%、47%的重点排放单位通过减排技术创新、硬件设施改进、举办低碳活动的方式来促进自身减排目标的实现,仅有2%的重点排放单位表示未采取任何减排措施。由此可见全国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主动作为,积极采取减排措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A.改善管理体系83%B.创新减排技术55%C.改进硬件设施56%D.举办低碳活动47%E.开发固碳项目(碳捕集、林业碳汇等)12%E.其它3%F.未采取任何措施2%图2-11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此外,在资金投入方面,超过70%的重点排放单位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加大了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资金投入,其中投入资金过亿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占比超过15%;在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方面,从第一个履约周期交易情况来看,共有649家企业通过交易实现了低成本减排,由此带来的全社会减排成本降低约138亿元。由此可见,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有效激发了重点排放单位低碳转型发展意识,加大低碳转型发展方面的投入,助推了电力行业低碳化转型。15%29%10%21%24%A.未特别投资B.1000万元以下C.1000-5000万元D.5000万元-1亿元E.1亿以上图2-12重点排放单位绿色低碳转型资金投入—53—(三)全国碳市场发展展望为确保全国碳市场的高效运转,未来还需从以下方面努力: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保碳市场的权威性理想情况下,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法律体系来授权国家层面的排放交易,就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设计和运作以及计量、报告和核查(MRV)的执行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提供统一的指导方针和方法,为建立健全的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确保全国范围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正常运作。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组织起草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重要讲话精神,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组织起草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并公开征求意见;2023年6月,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提到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预备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有望在今年内正式出台。2.完善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筑牢碳市场数据质量基石MRV体系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核心基础,也是确保减排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完善的MRV体系将有效保证全国碳市场的数据质量。未来,随着工艺流程更复杂、生产排放方式更多样的行业进入碳市场,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数据质量是全国碳排放管理以及碳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市场信用信心和国家政策公信力的底线和生命线,需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强化日常监—54—管工作。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严管严查严办数据质量问题。2022年3月,公开了多起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案例,涉及篡改伪造检测报告、制作虚假煤样送检、碳排放报告编制不实、核查程序不合规、核查结论失实等突出问题。主管部门将继续扎实做好数据报送和监管工作,研究出台《全国碳市场温室气体数据质量管理规定》,保障全国碳市场健康有序运行。3.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实现全社会低成本减排目标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有助于发挥碳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有效防止碳泄露,在保障行业公平性的基础上,丰富了碳市场结构,使得全社会以低成本实现减排。首先,在发电行业配额现货市场运行良好基础上,覆盖更多的高排放行业,逐步完善碳市场整体结构;其次,为了碳市场安全稳定的运行,如果行业和相关重点排放单位更易操作、固定排放源较多、MRV基础数据较好、减排技术先进、碳资产管理意识较好,则应优先纳入。4.提高市场流动性,发挥价格发现功能打造多元化的碳市场产品体系,建立完整的碳现货产品体系。在碳排放配额分配的基础上,适时发展与现货市场相对应的碳资产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碳债券、碳基金等基础碳金融工具,为全国碳市场的碳资产管理和融资提供载体。同时,研究并逐步在全国碳市场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标准化衍生品,探索碳远期、碳掉期等非标准化衍生品,满足未来全国碳市场差异化的投资需求,提高市场流动性。鼓励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引入更多的资金流,活跃全国碳市场。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适时引入个人投资者进入—55—全国碳市场。5.助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筑牢碳市场整体架构通过重启CCER机制,丰富全国碳市场交易种类,建立强制性减排市场与自愿性减排市场的共享连接机制,逐步形成多层次、混合型的碳市场结构。这不仅有助于活跃市场交易,也提升了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的积极性。6.增进国际合作,建立全球定价体系为提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定价的话语权,全国碳市场还需要与其他国家加强沟通合作,强化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作用,避免以碳定价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国际交流,可围绕碳关税开展协调合作及技术研讨、建立碳减排产业基金以满足碳减排发展落后国家的资金和技术需求,使全球统一的碳定价体系尽快建立,共同实现全球的碳减排目标。—56—五、欧盟碳关税的影响分析(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一)欧盟碳关税的推出背景当前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欧盟一直处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最前沿,推出一系列政策,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及气候投融资,丰富产品类型,加速绿色低碳转型。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绿色协议》,其中提出了更高的减排目标,即到2030年碳排放量要比1990年至少减少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同时,欧盟碳市场建设相对完善,建立了世界上首个主要碳交易市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missionsTradingSystem,EU-ETS)。然而,随着拍卖将逐渐取代免费配额成为欧盟企业碳配额取得的主要方式,为规避高昂的碳成本,欧盟的碳密集型企业可能选择将企业搬至其他国家,产生碳泄漏风险。(二)欧盟碳关税的基本情况1.欧盟碳关税的发展历程欧盟碳关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CBAM),经过前期充分讨论,近四年来不断推进。2019年12月发布的《欧洲绿色协议》提出,为降低碳泄漏风险,将针对选定行业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次年欧盟委员会将其纳入立法提案。2021年7月,欧盟委员会发布“Fitfor55”减排一揽子方案,再次提出要设立碳边境调节机制,并提出立法草案。经过立法程序,CBAM法规于2023年5月正式生效。2023年6月,欧盟发布《过渡期内碳边境调节机制实施细则草案》并征求意见。在过渡期后,—57—欧盟碳关税最终将于2026年起征收。2.欧盟碳关税的内涵(1)欧盟碳关税的定义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通过证书出售与清缴方式要求进口高碳产品时缴纳相应的碳配额,是与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结合的一种边境调节措施。其本质,是对高碳排放进口产品按其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征收的一笔关税。(2)欧盟碳关税覆盖国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适用于来自非欧盟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货物,其中对于加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以及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挂钩的瑞士等国给予豁免。(3)欧盟碳关税的覆盖行业欧盟为了缓解日益增加的碳泄漏风险,碳关税将覆盖碳密集型行业。根据最新方案,欧盟碳关税首先覆盖的行业包括电力、钢铁、水泥、铝、氢以及化肥等多个行业,未来也将逐渐拓展至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的其他行业。在过渡阶段,欧盟碳关税将只针对企业自身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消耗燃料的碳排放等。未来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时机纳入外购电力、供暖、蒸汽等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及更宽泛的完整碳足迹。(4)欧盟碳关税的实施计划目前来看,欧盟碳关税的具体实施细则还有待完善,2023至2025年将作为过渡期,相关企业需要履行报告义务,但无需缴纳费用。2026年迎来全面实施。在此阶段,计算应税碳排放量时可以根据欧盟同类—58—产品企业获得的免费碳排放额度进行相应调整。2035年后,欧盟将完全取消碳关税所覆盖高碳产品的免费碳排放配额。(三)欧盟碳关税的影响分析对于欧盟而言,欧盟碳关税可以有效调节欧盟企业与其他地区企业的减排成本,减少二者间的差距,提升欧盟高碳产品竞争力;可以降低碳泄漏风险,促进高碳排放企业减碳;可以与欧盟碳交易市场中免费配额的逐步取消同步推进,推动欧盟碳市场进一步完善;可以为欧盟国家带来额外的财政收入。对于全球其他国家而言,一方面欧盟碳关税会增加其他国家高碳产品出口至欧盟市场时的成本,降低其产品竞争力,给部分依赖价格优势出口至欧盟但碳成本较低的国家带来较大影响,影响未来国际贸易格局;另一方面,欧盟碳关税的推出或将增加企业技术革新动力、激发其他国家争夺碳定价权与碳市场话语权,进而推动全球其他国家加快低碳转型步伐。(四)欧盟碳关税对于中国的影响1.对于中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影响分析可基本参考欧盟关税对欧盟以外国家的影响机制。中国是欧盟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2022年欧盟从中国进口金额超过六千亿欧元。在碳关税目前覆盖行业中,对我国影响相对较大的是钢铁、铝等产品。2022年,欧盟从中国进口钢铁制品总计155亿欧元,进口铝及其制品总计53亿欧元,在中国出口欧盟总额中占比有限,例如中国钢铁产品主要出口国并不是欧盟,而是亚洲市场。因此,短期内欧盟碳关税对我国总体出口影响较小。—59—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制造业大国,欧盟碳关税的推出也将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短期会造成中国钢铁、铝等高碳行业产品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我们需重点关注欧盟碳关税对于第一阶段覆盖领域内的高碳排放行业,以及未来潜在纳入覆盖领域的其他高碳排放行业的影响程度,这些行业企业需要在生产、投资、经营等活动中将碳成本纳入考量。目前我国工业在低碳技术方面仍存在差距,需加快我国出口产业低碳转型。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大多采用高炉冶炼,煤炭消耗量大,会产生大量直接碳排放,与欧盟相比我国的吨钢碳排放量较高。因此,欧盟碳关税对我国相关企业出口欧盟产品成本及竞争力确实会产生一定影响,倒逼此类企业低碳转型。长远来看,我国低电价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将被削弱,欧盟碳关税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转型。随着欧盟碳关税的覆盖范围扩大,未来或将影响加大。2.对于中国低碳转型的启示欧盟碳关税的推出,使得我国更加深刻体会到低碳转型的重要性,我国未来将继续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需要积极发展利用各类政策及金融工具鼓励各行业企业低碳转型,支持技术突破及融资需求。以钢铁行业为例,未来可以像欧盟企业采用电炉炼钢,减少直接碳排放,在我国电力行业同步绿色低碳转型基础上也可以减少间接碳排放。在碳关税带来的降碳的外部压力下,我国行业企业需要为未来更高碳排放约束早作准备应对。欧盟碳关税的推出展现了碳定价权的重要性。我国碳市场与欧盟—60—碳市场相比,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成交量较低,碳配额分配机制不够完善且信息披露不足,未能很好实现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我国当前碳价水平较低,全国碳价在55到60元/吨之间,远低于欧盟当前85欧元/吨的水平。未来我国碳价需要接近单位碳减排成本,以实现其调控作用。目前我国碳市场还只包含发电企业,未来应尽快纳入水泥、钢铁等行业企业。我国碳市场、碳金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相关碳核算标准与技术亟待完善,并争取获得国际范围内的认可,以提升中国在碳市场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欧盟碳关税的推出对于中国低碳转型同样有借鉴作用。虽然短期内,中国还没有引入碳关税的需求,但未来随着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路上取得显著成果,在国际发展趋势下,或将需要建设适合我国的碳关税制度。因此,我国需要观察未来欧盟碳关税实施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及有效性,为我国将来完善碳市场、碳金融,建立我国在碳市场的国际话语权提供帮助。3.对中国应对措施的建议对于中国而言,在欧盟征收碳关税成为未来趋势的背景下,我国需主动应对,积极做好准备,以减少对我国相关行业的负面影响。目前距离欧盟碳关税正式征收还有不到三年时间,我国需充分利用欧盟碳关税的过渡阶段,鼓励相关企业低碳转型。我国应加快构建并完善碳减排相关政策体系及市场体系。欧盟碳关税覆盖行业与转型金融覆盖行业有重合,为应对欧盟碳关税,我国也要大力发展转型金融,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转型金融等业务,引导市场资金流向低碳转型领域。按照欧盟碳关税规定,计算应税碳排放量时,对于无法提供可核—61—验数据的产品,将使用原产国平均排放强度经过“放大系数”上调进行计算,如仍不可获,则以欧盟同行业碳排放表现最差的10%的企业平均排放强度进行计算,企业将面临更高的应税额。因此,我国应建立与国际互认的碳排放监测体系,形成透明、可核实的碳排放数据体系,否则我国产品出口欧盟将面临高昂的碳成本。欧盟碳关税规定中,应税碳排放量计算中应抵扣进口产品在其生产国已经支付的碳排放额度。作为应对,我国应抓紧完善碳市场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控制碳排放权总额,重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探索开展各类碳金融工具在碳市场的创新运用,借助市场规模优势,以较高的碳定价能力为助力,推动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对接,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定价,打造国际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和碳金融中心,提升中国在未来全球统一碳市场体系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在各方努力与激励下,未来我国各类经济主体将积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证我国顺利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减少欧盟碳关税对我国的负面影响。—62—第三篇金融机构篇一、银行机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湖州银行、厦门银行、浙江安吉农村商业银行、网商银行)(一)兴业银行战略规划方面,在集团内,兴业银行着力打造绿色银行名片,推动绿色金融“万人计划”,积极打造“绿色金融集团”;在市场上,兴业银行发挥集团综合经营优势,综合运用集团多元化产品,提供全方位、多品种、高质量的绿色金融服务,成为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实现绿色融资余额实现翻一番,绿色贷款达到1万亿元,并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一万人干绿金”的目标。体系建设方面,兴业银行已建立起从董事会、高管层,到总分行绿色金融部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董事会层面,设立战略与ESG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本行绿色低碳等可持续发展、ESG战略规划,监督、检查和评估本行履行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ESG战略实施情况。董事会及下设的战略与ESG委员会每年至少一次听取全行绿色金融发展情况报告。高管层面,本行成立了绿色银行战略推动工作组,由分管绿色金融的行领导担任组长,负责贯彻落实我行绿色银行战略,制定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规划、经营计划,组织推动落实并跟踪、督促、评价。总分行层面,2022年兴业银行开展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按照“绿色融入各业务领域”的改革精神,总行绿色金融部整合进了重点—63—行业及战略客户管理的职能,目前总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包括14个处室;各分行绿色金融部也进行了相应整合调整,专业职能进一步得到加强。业务布局方面,兴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包括:降碳相关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建筑节能,以及钢铁、水泥、化工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减污相关领域,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与保、大气治理、固废处理等;扩绿相关领域,主要包括生态修护、林业、湿地资源培育保护等;增长相关领域,主要包括绿色普惠、绿色产业扶贫等。产品体系方面,兴业银行已构建起集团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逐步打造形成了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零售、绿色资管、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在内的集团绿色金融专业产品体系,全方位服务支持多元化、多层次的绿色金融需求。政策体系方面,兴业银行通过将绿色金融业务纳入考核评价、提供专项资源配置、强化重点领域授信支持力度、差异化授权、建立全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体系等措施给予绿色金融业务全面的政策倾斜支持。发展成效方面,截至2022年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1.63亿元,近年来的增速超过15%。从环境效益上看,截至2022年末,兴业银行所支持的绿色信贷项目可实现在我国境内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411.38万吨。(二)江苏银行战略规划方面,江苏银行着力推进“负责任银行”建设,按照“六大原则、三大步骤”,开展“负责任银行”影响分析,推动自身—64—发展与《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2022年,江苏银行发布《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年度负责任银行原则自评估报告》,对标六大基本原则,对全行资产组合的环境与社会、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影响力分析。通过影响力分析不仅回溯了自身经营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契合度与完成度,更是对全行经营发展创造社会价值的评估。体系建设方面,2015年,江苏银行在总行成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二级部),开始了专业化经营的探索之路。2021年将绿色金融事业部(二级部)升格为绿色金融部(一级部),进一步强化专业化经营。同时,在董事会层面设立“战略与ESG委员会”,负责确定全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构建全方位的ESG管理体系。在高级管理层,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和工作组,统筹绿色金融发展机制和流程建设。在经营层面,打造一支总行绿色金融部、分行绿色专职机构、绿色支行的专业化经营队伍。业务布局方面,江苏银行着力打造“专属平台”“专业研究”“专属产品”“专业系统”四专模式,专业化经营领域触达平台建设、市场研究、产品创新、系统建设等多个领域。平台建设上,江苏银行与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深入开展“金环”对话活动,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等,为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行业研究上,聚焦能源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深入开展行业和市场研究,制定出台了污水处理、固废处置、晶硅光伏、储能等多个行业营销指引,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政策标准研究上,参与制定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江苏省首个碳金融标准《江苏省碳资产质押融资操作—65—指引(暂行)》。牵头或参与国家绿金委、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行业协会等“促进生物多样性投融资产品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20多项课题研究。产品创新上,江苏银行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财政资金风险分担和贴息政策,在国内首创“绿色创新组合贷”“苏碳融”“绿票e贴”“环保贷”“节水贷”等特色产品,落地全国首单“ESG表现挂钩贷款”、全国首单“再贷款支持挂钩碳账户贷款”、江苏省首单“补贴确权贷款”、江苏省首单“EOD项目贷款”、江苏省首单“整县分布式光伏贷款”等。系统建设上,江苏银行持续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打造业内领先的“苏银绿金”专业化系统。自主开发绿色信贷自动分类认定、环境效益自动测算、客户绿色标签分类管理等功能,精准识别“深绿”“浅绿”客户,有效防范“漂绿”“洗绿”风险。自主开发八大行业碳账户体系,精准核算所支持企业和项目的碳排放量。发展成效方面,2021年,江苏银行在业内率先发布《江苏银行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由公司金融、投行、普惠、网金、跨境、零售、同业、理财、租赁等部门以集团化形式推进,这也是近年来集团化协同推进的硕果之一。2022年,江苏银行发布《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年度负责任银行原则自评估报告》,对标六大基本原则,对全行资产组合的环境与社会、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影响力分析。通过影响力分析不仅回溯了自身经营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契合度与完成度,更是对全行经营发展创造社会价值的评估。(三)湖州银行战略规划方面,湖州银行将绿色提升到全行战略层面,确定“金融+绿色+科技+合作+风控”发展战略,使绿色发展成为全行上下的普—66—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出台全国首部城商行绿色战略规划,制定绿色金融分步走推进计划,排定目标、出台制度、明确责任、细化举措,做到有目标、有规范、有重点、有督导,促进绿色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体系建设方面,湖州银行打造了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在董事会层面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在经营层层面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一级部门,在分支机构设置绿色专营支行,在各分支行设置绿色专员。形成了董事会战略决策、领导小组部署推进、职能部门专业指导、绿色专营支行协同推进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业务布局方面,湖州银行打造共同富裕体系,彰显共富“特色”;构建低碳能源体系,激活低碳“本色”;创建绿色建筑体系,擦亮城市“底色”;搭建转型金融体系、助力企业“绿色”;发展环境权益体系,资源共享“春色”;提升绿色普惠体系,推动小微“增色”。政策体系方面,湖州银行打造全方位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和差异化的绿色金融激励体系。先后出台了《绿色金融专营支行管理办法》《绿色信贷分类管理办法》《一级支行(分行)绿色金融考评管理办法》等二十余项绿色金融制度,搭建了覆盖业务全生命周期的制度框架体系。将绿色金融纳入分支机构KPI考核评分体系,优先支持绿色重点领域行业,配套规模、定价、授权、考核等差异化激励政策,开通绿色通道,提升绿色信贷的审批实效,调动全行营销积极性。发展成效方面,截止2023年5月末,湖州银行绿色信贷余额228.39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为32.29%,绿色信贷占比连续三年提升3%以上。此外,湖州银行完成了赤道银行改造,创建了绿色信贷管理系统,积极参与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推动试点信贷客户ESG—67—评级管理,探索创建碳中和银行,打造绿色金融“标杆行”。(四)厦门银行战略规划方面,厦门银行持续关注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银行的企业愿景、战略规划、信贷政策、考核办法、产品体系以及银租协同等各个环节。2023年,厦门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银保监会《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全行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并将对客ESG风险政策制度建设、自身ESG提升、绿色金融数据治理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纳入全行战略任务。体系建设方面,厦门银行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董事会层面负责制定全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审批高级管理层制定的绿色金融目标,监督、评估全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定期审议经营管理层绿色金融的汇报报告等。经营管理层层面成立“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董事会的决定,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建立全行绿色金融机制和流程。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为总行各职能部门。总行部门层面,明确总行公司业务管理部为绿色金融工作的牵头部门,筹备在部门内设置二级部“绿色金融部”,并配置绿色金融业务推动专岗;同时,由总行规划发展部、风险管理部及授信管理部、行政管理部、投资银行部、信息技术部、董事会办公室及办公室等多个部室作为协办部门共同参与相关工作。分支机构层面,三明分行积极响应助力三明市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全行先行先试,目前已设立2个绿色金融服务中心、2个绿色金融专业队伍和2个绿色金融专门服务窗口。制度建设方面,厦门银行制定《厦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绿色金融—68—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各部门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工作内容;完善绿色金融风险制度,制定《厦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授信政策》和《厦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指引》,进一步细化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中的产业支持政策,为全行绿色金融风险管控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政策支持;建设低碳运营制度,制定《厦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办公环境管理实施细则》,持续加强绿色环保工作环境和条件的管理,从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能源消耗、鼓励员工绿色出行等方面减少各级机构经营碳排放。研究学习方面,厦门银行充分利用自身台资股东优势,发挥建立两岸桥梁作用,完成并提交了“绿色金融促进两岸融合”的课题。该课题从台湾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启示出发,重点分析了台湾地区绿色金融的推进措施,以厦门银行自身为例,分析了金融服务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绿色金融支持两岸融合的展望。产品创新方面,厦门银行目前已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投资、“绿票通”再贴现、碳中和基金代销、数字信用卡等业务,并获批发行规模1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券。在绿色信贷产品方面,厦门银行持续开发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已推出光伏贷、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此外,厦门银行与厦门创翼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绿色供应链金融”项目,入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成为福建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第一批创新应用。发展成效方面,截至2023年末,厦门银行已累计批复“光伏贷”超过2亿元,累计投放7558万元,所支持项目每年总计可减少二氧—69—化碳排放4.23万吨,相当于多植树23000余棵,环境效益显著。在“光伏贷”服务的客户中,厦门银行为两家台企合计批复了超过6500万元的授信额度,支持台企绿色转型。其中,为厦门某光学企业批复的“光伏贷”,还是厦门“双碳基金”推出后的首笔业务落地,是政、企、银三方以绿色金融为媒介促进两岸融合的良好典范。(五)浙江安吉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规划方面,安吉农商银行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立足绿色普惠服务架构,以打造“绿色普惠标杆行”为战略目标,从绿色普惠机构、绿色普惠管理体系、绿色普惠业务三方面入手,构建绿色普惠战略体系,探索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与运营,实现客户和业务的绿色化转型,以及自身运营绿色可持续化发展。机构建设方面,安吉农商银行搭建绿色普惠金融组织架构,在董事会层面设立战略(三农、绿色金融)委员会,在高级管理层面设立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实施层面由总行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在基层创建绿色支行、配备绿色金融产品经理,形成绿色普惠金融完整架构,实现绿色金融在决策、推动、落地等各个环节中的组织领导全覆盖;建立绿色运营管理机制,制定“绿色运营管理办法”、“绿色办公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通过布设绿色节能环保标识、引入第三方核算自身运营碳排放量、建立员工碳账户等一系列措施,完善自身环境足迹管理,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特定渠道向外定期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提升绿色发展意识和绿色运营管理水平;创建绿色专营支行,一方面结合属地乡镇特色产业实施绿色支行创建,以绿色支行创建服务辖区乡镇、行政村、百姓在绿色发展中不断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启动“碳中和”银行建设,对内创建“碳中和”银行、对外—70—创新绿色低碳金融产品服务,通过绿色特色支行的创建带动全行所有机构绿色、低碳化转型发展。管理体系方面,安吉农商银行推动绿色指标体系建设、绿色风控管理体系建设、绿色普惠金融考评体系建设、绿色人才培育体系建设、绿色普惠金融信息体系建设和绿色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业务布局方面,安吉农商银行形成了包含资产端绿色业务、负债端绿色业务、绿色支付业务和社会治理业务的绿色普惠业务体系。其中,资产端绿色业务聚焦县内产业特征,推出绿色循环、绿色能源、绿色乡村、绿色农林、绿色科技、绿色消费六大系列绿色产品,创新“碳中和”助力贷、竹林碳汇贷、美丽乡村贷、两山农林贷、两山白茶贷、两山乡居贷、锅炉改造贷、绿色工厂贷、绿色信用贷、农房绿色建筑贷等系列23款绿色普惠单品充实六大系列内涵,率先探索绿色同业市场,发行湖州市银行业首单绿色金融债,拓宽绿色项目与绿色企业的融资渠道,批量赋能地方经济绿色发展。负债端绿色业务针对自然人客户开发“绿色童年”、“点绿成金”、“绿意存.低碳梦”、“碳惠存”系列绿色存款以及“富润.安吉”绿色理财产品,从个人客户端培育社会绿色发展的氛围。绿色支付业务采用“线下+线上”模式打造“便捷金融”,与数字金融跨界合作打造“智慧金融”,以互联网+为核心打造“互联网+金融+电商”平台,不断加强绿色普惠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社会治理业务将居民日常生活中关联到气候环境的绿色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建模,推出“两山绿币”、“绿色文明”币和“绿色信用体系”,使绿色普惠金融逐渐扩充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发展成效方面,截止2022年12月末,安吉农商银行投放绿色信贷116.33亿元,其中投向生态环境产业的有55.63亿元,占比所有—71—绿色信贷的47.82%;记录居民绿色生活行为的“两山绿币”体系已纳入“绿粉”客户超过37万,累计“两山绿币”值超过6605万个,倡导居民开展绿色低碳出行3254万公里,实现二氧化碳减排7361吨,助力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超250吨。(六)网商银行体系建设方面,2021年8月网商银行成立了银行二级部门“小微绿色金融部”,从组织架构上为绿色普惠金融服务提供支持与保障,部门设立绿色评级、绿色信贷、绿色经营三大业务板块,共同构建网商小微企业绿色金融服务系统。业务布局方面,网商银行划分了绿色评级、绿色信贷、绿色经营三大业务板块。绿色评级板块,网商银行在《小微企业绿色评价规范》的框架下,运用自身积累的阿里体系内外的海量数据,搭建了小微绿色评价模型,实现对小微企业绿色经营行为的动态监测,并予以评级较高的商家贷款利率优惠等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信贷板块,结合绿色评级分数和网商银行的风控评级,利用自身在普惠金融与供应链金融上的优势,依据小微企业在产业供应链中的采购、中标、供货、销售等信息,推出“绿色采购贷”、“绿色中标贷”、“绿色供货贷”、“绿色0账期”等金融产品。绿色经营板块,推出“绿色经营”小程序,通过提升小微对绿色行为、绿色经营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与参与度,为绿色信贷服务培养潜在客户。发展成效方面,截至2022年末,超623万家小微主体查看到自身绿色评价,其中,超过42万户已享受贷款利率优惠。截至2023年6月底,已有超过720万用户参与“绿色经营”小程序互动。—72—二、金融机构转型金融体系建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积极发展转型金融,对缓解我国高碳行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实现中国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转型金融是对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两者在发展目标、技术应用以及业务流程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因而绿色金融的稳定发展为转型金融发展提供了可模仿的样本。商业银行可借鉴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基本路径,根据银行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环境,结合G20框架确立的界定标准、信息披露、金融工具创新、政策激励、公正转型五大基本共识,从金融机构角度看,通过加强转型金融公司治理、加大差异化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创新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强化转型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转型金融发展能力、完善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强转型金融体系建设,推动转型金融稳妥有序发展。国际层面,近些年,国际相继推出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及债券等转型金融产品,并制定多个产品指南或手册,从支持标的、转型目标、转型路径、外部评价、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出规范,引导金融机构的服务形成流程化、体系化。国内层面,在政策引导下,国内银行业积极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和增加金融供给。2021年4月,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在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原则》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创新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ustainability-LinkedBonds,以下简称SLB);2021年11月以来,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推出1.75%的—73—低成本融资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并设立3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2022年6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创新推出转型债券,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支持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2023年修订)》,新增低碳转型公司债券的规则安排。转型金融产品方面,高碳产业低碳转型难度较大,相关经济主体面临诸多风险,国内的转型金融目前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挂钩贷款、以及转型债券等。我国在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实践经验有限,国内外的主要做法如表3-1所示。表3-1转型金融相关产品类别产品或服务案例“环保贷”支持企业减污降碳(江苏银行),捷蓝航空可转型贷款/可持续发展贷款(法国巴黎银行),中粮国际可持续发展贷持续发展挂钩款(7家银行组成的国际银团,包括澳新银行、毕尔巴鄂贷款(SLL)比斯开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商业银业银行、中国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行信贷瑞信银行(CreditSuisse)引入客户能源转型框架,法国业务转型/可持续巴黎银行(BNPParibus)支持发电行业客户分阶段实施贷款服务框架差别化管理,兴业银行推进水泥等高耗能客户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专项再贴现/能源保供专项再贴现,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再贷款服务款。由多家银行和券商主承的5单转型债券(分别用于华能转型债券/可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燃气热电项目、大唐国际发电股投资银持续发展挂钩份有限公司燃气热电项目、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环保行业务债券节能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升级改造减量置换项目和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绿色装备—74—/技术应用项目)合计募集资金22.9亿元;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发行全球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中国华能、长江电力等企业陆续发行首批可持续挂钩债券;阿提哈德航空发布同类首个与可持续发展挂钩的过渡性伊斯兰债券等。国家能源集团-工银瑞投-能源保供1-20期资产支持专资产证券化项计划(ABS);中信建投-国家电投-中国电力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和皖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类REITs)发行。转型基金安本标准发行气候转型债券型基金产品金融衍生品汇丰韩国完成亚洲首个可持续发展相关衍生产品交易国家电网公司自主创建了数字化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一产业链金融服一“电e金服”;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基于工务平台业碳效评价的绿色金融超市。供应链汇丰银行与沃尔玛联合推出“可持续供应链融资计可持续发展供服务划”;花旗银行(中国)推出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的供应链融资应链融资。可持续装运信银行业环境倡议组织(BEI)开发棕榈油交易的可持续装用证运信用证转型金融债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公募转型债券;德国柏林房地产融商业银资银行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行负债可持续存款计法国巴黎银行(BNPParibus)可持续存款框架及可持续业务划存款计划;渣打中国对公可持续活期存款。专项存款计划德意志银行推出面向企业的绿色存款计划ESG主题基金蚂蚁基金增设了“ESG绿色基金专区”澳大利亚清洁能源金融公司(CEFC)推出绿色住房贷款计绿色住宅贷款划零售业新能源汽车金西班牙桑塔德银行、兴业银行新能源汽车贷款务融德国的金融科技公司推出用于环境保护的活期账户;德银行借记卡相国道德银行(GLS)向客户发行可选择投资域的借记卡或关ESG举措账户—75—银行信用卡相瑞典金融科技公司、Aspiration公司推出信用卡关ESG举措碳核算技术支邮储银行积极推动企业碳核算持绿色ESG债券发行指数(建设银行联合万得Wind、中财咨询服生态圈协同合大绿金院),气候转型指数(法国巴黎银行联合莫纳什大务作学和ESG评级机构)转型金融战略星展银行(DBS)绿色转型战略咨询咨询服务—76—三、银行ESG评价体系建设及嵌入授信流程进展(人民银行湖州市中心支行、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绿色金融研究院、)随着ESG投资理念的兴起并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作为市场上最活跃经济主体的金融机构对于ESG评级产品的需求也日渐凸显。从国际上看,金融机构主要依赖第三方评级机构的ESG评价结果,独立开展ESG评级的金融机构还很少。就中国而言,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经营理念和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异,企业环境社会信息披露也严重不足,套用国际现有ESG评级体系和方法不能较好识别中国企业的环境、社会与治理方面的表现。因此,中资金融机构有必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运用客户数据信息,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ESG评级体系,在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同时,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在实践方面,建设银行对公客户自动化ESG评级工具从环境(E)、社会(S)、公司治理(G)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客户在“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工商银行将绿色评级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针对企业的绿色评级。二是以绿色评级为基础,构建相应的指数。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通过对企业ESG管理与表现的评价,对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精细化管理,探索将评价结果逐步嵌入信贷全周期管理,最终达到提升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邮政储蓄银行将环保数据接入“金睛”信用风险监控系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机器学习等金融科技手段,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77—筑分层管理、逐级报告的信用风险监控预警体系。兴业银行探索将ESG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动印发23个敏感行业ESG授信政策,将ESG管理全面运用到企金、零售、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条线的授信流程中。江苏银行客户ESG评级系统把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表现内嵌至客户信用评审中,贯穿信贷业务全流程。对于ESG评级优、环境和社会风险低的企业,江苏银行将优先给予差异化的定价和授信政策,激发客户绿色转型动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银企双赢。上海银行将ESG的审查和评估纳入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中,开展气候与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和环境效益测算,不断丰富风险数据维度,推进环境风险数据基础建设,持续推进环境风险数据在信贷各环节的应用工作。(一)湖州市ESG评价体系面对当前无缺乏ESG统一评价方法且涉及企业、数据众多的问题,湖州全辖创建并落地ESG评价体系。湖州市依托大数据局的本地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收集环保、经信、税务等17个政府部门、30多个数据源系统的信息建立ESG评价数据库,目前已为1.8万家企业开展了ESG评分。湖州ESG评价体系主要由两类指标组成,一类是正向评价指标,分别对企业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公司治理进行赋分,下设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24个、四级指标43个以及底层因子95个。另一类是重大影响事件的负面指标,通过建立重大影响事件清单,实施环境、社会、治理分类指标“一票否决”制。评价结果主要应用于绿色企业的认定,即ESG评分大于等于58分、无“一票否决”项且绿色主营业务占比达50%以上的企业可认定为绿色企业。2022年,湖州全市认定绿色企业610家,其中ESG分数大于68分的深绿企业23家,ESG分数在63到68分的中绿企业77家,ESG分数—78—在58到63分的浅绿企业510家。基于该ESG评价体系,湖州多家商业银行开展ESG评价的应用实践。国内商业银行发展ESG评价及应用发展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已基于信贷客户ESG风险特征发展出完善的ESG评价方法学,并就ESG评价结果融入信贷风险管理作出尝试,部分小型商业银行也依据地区产业特色和信贷客户小微企业特征搭建ESG评价框架。具体主要有开展基于ESG评价的金融产品创新。将ESG评价纳入信贷业务流程。将ESG评价纳入信贷风险管理流程等做法湖州ESG评价系统的建立和运用实现了ESG评价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实现了ESG模型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方面的全流程场景应用。此外,湖州积极探索建立银行业ESG领域标准,制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融资主体ESG评价与信贷流程管理应用指南》(TZJFS007-2022)。该标准正式成为浙江省金融学会团体标准,以ESG“湖州模型”、中行湖州市分行和湖州银行等金融机构的ESG评价实践为基础,科学客观、全面地对银行业客户进行ESG风险画像,为银行完善风控体系提供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为银行业金融机构ESG评价管理的行业标准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应用支撑。当前,该行业标准已在征求意见。(二)湖州银行ESG违约率模型面对当前资信分析主要集中在财务数据方面、贷款定价较粗放、信息报送滞后等问题,湖州银行率先引入金融科技打造湖州银行特色化ESG企业评价体系及违约率测算模型,通过深度分析企业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三大维度的表现及违约风险预测,实现企业绿色评价在—79—信贷流程的精细化、智能化、价值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标准化管理工具的创新开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融合和固化到绿色信贷的管理中去。具体而言,首先湖州银行围绕“小微企业”特征,搭建ESG指标评分体系。一是充分吸收现有国际国内主流ESG评价体系的方法论,以打分表形式,平衡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方面的各项指标。二是与湖州市主导产业政策相结合,突出湖州特色及小微企业特征,选择更符合实际操作的指标,避免因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评价体系不落地情况。三是结合湖州银行存量样本数据,对ESG指标的权重赋分进行合理化的设定,并选取典型财务指标变量,构建基于小微企业ESG评级的PD违约模型,为后续利率定价做决策。其次,以“信用风险”管理为导向,制定ESG评分体系的运用流程和场景。一是将包含ESG评价的违约率模型运用到信贷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在贷前准入时辅助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把好信贷准入关;在贷中、贷后动态反应企业情况,充分运用标准化工具,前置风险管理。二是将结果运用到信贷客户的贷款定价模型中,传导到利率端,开展绿色EVA差别化定价在信贷业务中的实践应用。此外,湖州银行与绿信通运用深度融合,提升大数据自动化应用深度。一是与湖州市“绿信通”大数据平台深度融合,全部指标数据设置区别于现有上市公司,主要围绕“小微企业”特征,以湖州银行实际和湖州产业特色为根据进行采集。二是创建专门的ESG模型IT系统,嵌入湖州银行现有的绿色信贷管理系统,全部数据采取大数据线上采集,评分操作实现系统自动化,使模型运用结果更客观,使复—80—杂的方法论可操作、可落地。湖州银行ESG违约率模型实现了系统规范、流程标准和应用创新,对于从更深层次和更全面的视角提升对企业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及探索更合理的资产业务定价具有可操作性非常强的实践价值,有利于湖州银行开展更科学和合理的客户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同时,该模型在应用推广和操作模式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可复制和推广性,指标体系可根据地区、产业等适用性的原则进行动态调整,大数据技术能帮助金融机构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力成本和提高系统自动化运作程度,对商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81—四、碳账户在银行机构的应用(中国建设银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一)建设银行碳账户实践1.建设银行个人碳账户建设运营实践商业银行致力于支持“双碳”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不仅应加大对节能减排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在终端消费市场也有着广阔的服务空间。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悄然试水。然而,目前碳账户发展仍存在减排核算数据的覆盖度不足、减排因子存在地区差异性、碳账户基础建设投入较大等问题。建设银行通过市场调研、专家座谈、合作伙伴洽谈等方式研究解决方案;还与银联积极对接,初步形成通过数据接口传输通过银联系统发生的我行公交、地铁场景账户交易数据业务方案;引入权威碳排放计量规则,科学严谨地完成各低碳场景的碳排放数值测算;同时,在人行指导下,联动内外部相关各方,积极推进《银行个人客户碳账户服务指南》金融行业标准编制工作,助力绿色金融关键基础设施搭建。最终,建设银行初步形成一套顺应战略导向、符合经营逻辑、兼顾用户体验、彰显责任担当的个人碳账户解决方案。总体来说,建设银行个人碳账户具有“四性特点”:(1)开放性所有个人用户均可通过建行手机银行APP和建行生活APP(建行双子星平台)自愿申请建立个人碳账户,没有建设银行金融账户的游客,也可积累碳减排数据,形成低碳积分,更好的起到倡导全民低碳的作用;—82—(2)专业性建行个人碳账户经用户授权后,严格遵循个人客户信息保护政策,可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自主研发减排数据模型,实现个人碳减排量的专业计量;(3)激励性建行个人碳账户兼顾公益性与商业性,以“碳积分兑权益”的方式激励用户持续参与个人碳减排活动,将个人碳账户对接信用卡、借记卡、保险、个贷等个人绿色金融方面的应用,引导用户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4)互动性建设银行坚持以至简理念设计平台用户旅程,而建行个人碳账户依托建行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致力于打造至简、专业、温暖、贴心、安全的“数字场景”新金融行动的领先实践,实现与用户的良好互动,凝聚每一个用户对美好低碳生活向往的力量。图3-1个人碳账户宣传海报—83—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个人碳账户已经在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建行生活”APP等企业级平台和郑州地铁“数字网点”面客运营,用户规模近200万户;24个碳减排计量模型落地上线,实现核心能力沉淀和落地验证,形成行内渠道部署及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成功入选中国人民银行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创新应用及北京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项目,为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延伸绿色金融服务半径争取到更为宽广的探索空间。图3-2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入选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以建设银行个人碳账户发展途径为参考,未来其他银行创建碳账户需对标领先实践,优化产品设计,明确碳账户的业务目标,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搭建较为全面的低碳场景体系;强化产品运营,夯实重点能力,搭建碳账户全链路数据监测体系,建立广泛全面的域内外触达机制,开展多种低碳主题系列活动;提升价值转化,充分挖掘商业价值转化路径,协同带动对客平台与金融交易,基于碳账户平台开展碳普惠权益激励,探索基于碳账户开展低碳公益、碳减排交易等试点工作,助力绿色发展。2.建设银行浙江衢州分行借助“碳账户”探索转型金融新路径浙江省衢州市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企业和金融机构,都积极投身绿色金融建设,努力尝试转—84—型金融,取得显著实践成效。至2022年底,浙江省衢州市已经建立较为完整的碳账户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基于碳账户的碳效模型(即碳核算)理论和实践体系。系统建设方面,2022年建行浙江省分行聚焦衢州市政府“碳账户”e账本数字化应用系统,积极探索基于碳账户的绿色金融转型路径,创新打造碳账户辅助系统,实现金融端业务系统与碳账户金融系统的对接,不断扩展碳账户金融应用场景。主要产品方面,建设银行浙江衢州分行面向大中型企业用户推出“碳优贷”创新产品,面向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推出“碳融贷”创新产品,面向个人客户推出了“碳账户积分应用贷”贷款。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建行衢州分行积极落实环境信息披露工作。2020年度建行衢州分行作为试点行,在衢州市率先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2022年7月建行衢州分行作为衢州地区唯一国有银行,被纳入参加人行杭州中支构建浙江全省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平台测试,为之后省、市同步实现绿色金融数字化监管与专业赋能生产系统上线承担先行先试。表3-2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碳账户贷款碳排放信息披露表单位:亿元、万吨二氧化碳碳账户贷款余额L202219.3747企业总资产A2022877.62A2021736.10企业碳排放量E2022248.96企业绝对减排量E2021201.67企业相对减排量∆Ea.202247.29碳账户贷款绝对减排量∆Er.20228.51∆Eab.20221.04—85—碳账户贷款相对减排量∆Erb.20220.19归因因子AF0.022浙江省衢州市建设的碳账户体系,使碳核算具备了可计量、可操作的属性。不仅可用金融手段有效支持企业节能减碳的行为,还可以通过核算企业碳资产、碳排放变化情况,为客户营销、授信额度、贷后管理等提供一系列参考依据。目前转型金融支持多为具体项目的专项贷款,未来可针对企业转型的一系列设备更新等举措,进行打包组合,依据企业减碳数据,制定相应的成本降低指标,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的考量,成为相应的新增授信计算依据。(二)金融科技助力邮储银行碳账户体系建设目前,上市公司和纳入碳市场的企业是我国参与碳核算并披露碳数据的主要群体。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邮储银行)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开展合作,利用蔚蓝企业InsBlue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InsBlue碳核算平台)共同探索开展信贷企业碳核算的工作方法,做好数据铺底工作,为银行碳金融产品创新、气候风险管理、银行环境信息披露等工作奠定基础。在探索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过程中,IPE优先识别了银行企业客户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企业缺少碳核算的经验,需要一定的指导;企业配合意愿不高;银行相关业务人员经验和能力欠缺等等。为此,IPE与邮储银行决定开展组合拳,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针对潜在的问题,提供适用于邮储银行自身情况的解决方案。IPE端利用数字化手段做好铺底工作,发挥线上碳核算工具的优势,协助邮储银行突破碳核算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门槛、提供能力建设支持,解决大量企业同步建立碳账户时所面临的效率问题。与此同时,邮储—86—银行配套IPE所提供的数字化工具,在有限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待积累相关经验后全面推广试点,同时通过内部设置科学的工作方案和激励机制保障全行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本案例中双方的工作亮点详述如下:1.提供外部支持,打破传统碳核算服务限制(1)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InsBlue碳核算平台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二十四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而研发,将复杂的核算机理和排放因子内嵌至平台中,从而简化了用户端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企业可通过InsBlue平台的指引收集碳排放源的信息,利用平台完成线上碳核算工作。除此之外,InsBlue平台同时提供碳档案页管理和信息披露的功能模块。。(2)提供能力建设的支持。通过线上培训的方式帮助相关人员学习绿色金融和碳核算相关知识,确保其熟练掌握碳核算方法和InsBlue平台的操作规程。同时提供碳核算工作支持,及时解决银行客户经理和企业在碳核算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此外,定期总结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定制操作流程手册等参考材料并及时下发给相关业务人员,协助业务人员的完成碳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碳核算工作在全行范围内的普及效率。2.邮储银行制定科学的碳核算工作方案和支持性政策(1)科学制定企业碳核算工作方案。邮储银行按照积极探索、客户自愿、有序推进的“三原则”逐步推进碳核算试点工作。首先将浙江湖州分行作为首家试点银行,在充分调研和总结试点经验后分步实现全面试点推广。在实现全面推广后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地区情况,差别化制定分行碳核算企业的完成目标。同时健全激励约束机—87—制,在每季度的授信管理评价指标中增加对碳核算推广情况的考核,对推广效果好的分行给予加分和通报表扬,从而充分调动了分行推广碳核算工作的积极性。(2)出台配套支撑政策。在湖州银行作为首家试点时,邮储银行根据企业的碳核算结果和企业绿色认定等级给予贷款定价减点支持,并免收开户费、UK工本费、账户服务等费用,落实绿色企业减费让利。在全面推广试点时,对配合开展碳核算的企业,邮储银行在客户准入、授信重检等环节通过“绿色通道”优先审批,同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通过提供政策支持的方式加强碳核算体系建设。碳账户是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中可计量、可验证碳排放情况的载体,银行可利用碳账户快速掌握企业碳排放情况或减碳效益,据此IPE与邮储银行持续探索将碳核算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通过深化绿色金融与碳账户的融合和应用,协助银行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有针对性推动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IPE将持续利用数字化的解决方案赋能银行和企业,持续探索经济和高效的碳账户建设方法,逐渐摸索出建设碳账户的最佳路径。此外,IPE亦将研究适用中国的数据质量等级体系,协助企业高效的完成碳核算工作的同时,兼顾数据质量管理。—88—五、金融机构碳核算及环境信息披露进展(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提供了遵循的原则、披露的形式、内容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原则要求。202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行动,推动辖内金融机构有序开展碳核算,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开展湖北省金融机构碳核算试点工作。近年来,随着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和标准的完善,全国范围内已有不少地区鼓励或要求金融机构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产业转型。但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尤其是碳核算部分内容的披露仍面临企业碳排放信息难以获取、自身经营数据质量较低,且统计口径不一致、金融机构披露环境信息动力不足等许多问题。湖北某银行积极响应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开展的湖北省金融机构碳核算试点工作,在文件下发后与第三方专业机构中诚信绿金合作开展碳核算信息披露。寻找存在的企业数据、自身经营数据难以收集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根据《指南》,碳核算报告主要包含四个部分:核算范围基本说明、核算方法及数据来源说明、碳核算结果报告以及碳核算数据质量评估报告。其中,碳核算结果报告中包括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碳排放量、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碳减排量、金融机构投融资活动碳排放量以及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碳减排量。(一)核算范围基本说明湖北某银行根据自身数据收集情况,最终确定核算范围包括范围—89—一、范围二和范围三。以数据可得性为前提,为确保数据准确性,自身经营活动(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排放和碳减排数据核算范围为银行总行大楼、档案中心和数据中心;投融资活动(范围三)的碳排放和绿色贷款的碳减排核算范围为银行试点支行。(二)核算方法及数据来源说明《指南》中采用排放因子法测算金融机构经营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即以范围一和范围二每个排放类别下活动水平数据和相应的排放因子为基础计算碳排放量,具体公式如下:二氧化碳排放量=活动水平数据×排放因子活动水平数据是计算碳排放的关键,需要银行自行获取,一般通过报告法、物理活动计算法、经济活动计算法三种方式获取。基于对银行碳核算和碳减排工作试点的安排,综合对银行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判,湖北某银行碳核算报告最终涉及的计算对象为:范围一包含公务用车的燃油碳排放、运钞车燃油碳排放、职工食堂和自有锅炉的燃气碳排放、备用发电机的柴油消耗碳排放;范围二包含三栋建筑物外购电力产生的排放;范围三包含试点支行单位贷款产生的碳排放,以及绿色贷款产生的碳减排。(三)碳核算结果报告1.自身经营活动碳排放核算湖北某银行范围一的核算数据包含公务用车以及运钞车燃油碳排放、职工食堂和自有锅炉的天燃气碳排放、备用发电机的柴油消耗碳排放,核算方法可分为3个部分:(1)公务用车的碳排放数据采用报告法得出,根据每月的燃油账单得出每月的燃油消耗;运钞车的燃油消耗也是根据经济活动计算得出,根据每月的燃油消费金额得出每—90—月的燃油消耗。(2)天然气的消耗数据清晰的台账登记,采用报告法计算得出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备用发电机的柴油消耗通过物理活动计算法得出柴油产生的碳排放。范围二的数据来源于三栋大楼的外购电力消耗,外购电力数据有清晰的台账记录,采用报告法计算得出电力产生的碳排放。2.经营活动碳减排按照《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GB/T13234-2018)对湖北某银行的经营活动碳减排进行计算,碳减排计算范围与该行碳核算范围一致,即范围一的公务用车以及运钞车燃油碳减排、职工食堂和自有锅炉的天燃气碳减排、备用发电机的柴油消耗碳减排和范围二的外购电力减排。3.投融资活动碳排放核算该银行投融资活动的核算数据来源于试点支行的单位贷款数据。因贷款对象能源消耗数据获取困难,湖北某银行与中诚信绿金专业人士商讨确定,对贷款对象用电数据进行收集,以此为碳核算的数据基础计算投融资活动碳排放。碳核算结果综合物理活动计算法和经济活动计算法得出。根据银行贷款的投向对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核算。单位贷款碳排放量取决于贷款对象的碳排放量和归因因子。其中,归因因子是指该行贷款对象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中分配给贷款的比重,由该行贷款余额占贷款对象资产总额的比率决定。贷款对象的贷款余额归因因子=贷款对象的资产总额贷款碳排放量=�贷款对象的碳排放量×归因因子iii—91—4.绿色贷款碳减排核算该银行绿色信贷的核算数据来源于试点支行绿色贷款数据。通过调研绿色贷款投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评价批复获得相关关键指标,综合物理活动计算法和经济活动计算法综合计算碳减排。(四)碳核算数据质量评估报告因数据获取困难,从不同途径获取的数据质量存在差别,对于碳核算结果准确度存在一定影响,所以《指南》针对不同方法获得的数据给予不同分数,以经营活动碳排放核算数据为例,报告法、物理活动及算法、经济活动计算法分别得分为1分、2分、3分,得分越高,数据质量越差。经营活动碳核算方面,银行根据每类排放源碳减排数据质量评分,以碳排放(减排)量为权重,计算和报告每类碳排放(减排)总量加权平均数据质量得分。得分=∑i碳排放量×数据质量评分,i为碳排放源类别∑i碳排放量投融资活动碳核算方面,银行根据每笔贷款的贷款对象碳排放(减排)数据质量评分,以贷款平均余额为权重,计算每类贷款及全部单位贷款碳排量(减排量)数据质量得分。得分=∑ni=1贷款余额i×贷款对应的碳排放数据质量得分i∑n贷款余额i=1i最后,银行根据数据质量评估结果,制定数据质量改善计划,确保随着核算工作不断推进,数据质量能得到逐步提高。湖北某银行在碳核算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对银行自身经营活动的主要碳排放、投融资产生的碳排放以及绿色贷款形成的环境效益有了—92—清晰的认知,为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环境信息披露尤其是碳核算信息披露积累了经验。未来,环境信息披露尤其是碳核算信息的披露要求监管层完善数据收集体制,推动披露数据质量提升;金融机构深入学习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建立激励机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93—第四篇金融产品篇一、人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相关创新产品及案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征信有限责任公司)(一)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概述2021年,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人民银行创设推出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一个是碳减排支持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的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另一个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的大规模清洁生产、清洁燃烧技术运用等七个领域。两个工具坚持“先立后破”,鼓励“两条腿走路”,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继续支持煤炭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对于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一定比例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利率均为1.75%,是人民银行最优惠的利率。相比传统的货币投放,两个工具的运用能够带来一定规模的基础货币增量投放,拉动投资规模与中长期信贷增长。两个工具的再贷款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有助于推动企业加权融资成本降低,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推动市场利率下降的效果。(二)重庆征信有限责任公司碳减排创新产品典型案例2022年8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印发《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标志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启动,重庆市成为全国首个—94—全省域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了加快推动全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作为牵头单位,按照“高标准、数字化、双效益”原则,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利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重庆征信有限责任公司在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的支持与指导下,搭建了“企业碳减排系统”平台。为保证精准性和直达性的实现,碳减排支持工具必须满足三个特征: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其中,“可验证”是由第三方专业机构验证金融机构披露信息的真实性,确保政策效果。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委托重庆征信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企业碳减排系统”验证金融机构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为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了申请绿色贷款的快速通道。“企业碳减排系统”平台是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长江绿融通”系统的重要业务与功能板块。平台通过服务项目企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建立起全面多位一体的应用模式,为使用者提供全面碳减排量及效益信息。平台由重庆征信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运营,同时也是重庆市地方征信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国首个以服务“碳减排支持工具”为基础并有机扩展至服务转型金融领域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平台建成涵盖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碳减排技术三大类,已覆盖重庆市相关领域碳减排贷款,能够对项目生产能耗、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量、碳减排及环境效益四个主要维度信息进行归集、计量、核算,并通过标准化报告、数表形式为平台使用者提供。在充分参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方法学、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指南、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等方法与规范的基础上,分企业、分项目、分类型建立起了线—95—上碳减排监测与服务体系。为进一步规范与细化相关碳减排计量的方法,重庆征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还共同启动了生产设施余能利用、节能改造、能效提升等首批节能转型碳减排标准建设。标准充分考虑区域产业发展阶段与行业现状,合理划定碳减排基准线、档位及调整系数,明确了支持数字化监测与管理的方法,力求依托平台最终形成测算标准科学、评估与核算成果泛用性高、匹配机制灵活全面的计量核算体系。企业碳减排账户平台能够支持金融机构提升企业碳减排信息的采集效率,有效动态开展相应的碳减排事前评估与贷后管理;平台支持监管部门直接利用碳减排效益测算结果进行绿色绩效考核,也有效降低了因采用第三方人力核查给企业增加的成本,有助于进一步缓解传统绿色融资后端管理难度。(三)农业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营销案例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海上风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规模效益,国家某电力集团根据其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两家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分别建设两个400MW海上风电项目。项目投资体量大,在风电抢装潮的大背景下,公司在审批效率、融资利率、融资方案、服务质量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项目信息后,农业银行江苏分行第一时间成立了由省分行牵头、南通市分行及如东支行、滨海支行参与的营销团队,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拜访对接集团及项目公司,深入了解项目融资需求、精心组织贷款方案。海上风电项目,属于绿色信贷范畴,且为碳减排—96—重点领域,可享受人行碳减排贷款1.75%优惠利率支持。在与企业的日常合作中,农业银行江苏分行团队积极与企业沟通,掌握企业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为企业下调贷款利率90BP。该项目全场投运后,年上网电量约24亿千瓦时,能够满足100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煤约7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3.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966吨,将有效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农业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营销案例为参考,可以总结以下关键推广要素:善用政策推动促成效;坚持不懈寻找营销突破口;发挥综合服务的优势,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助力能源转型。(四)建设银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案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煤炭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决策部署,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议定事项,人民银行于2021年11月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按照聚焦重点、更可操作的要求和市场化原则,专项支持金融机构向相关领域提供优惠贷款,初次设定额度为2000亿元。202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专门用于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新增额度支持领域包括煤炭安全生产和储备,以及煤电企业电煤保供。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覆盖煤炭开采加工等多个领域。—97—建设银行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在国家推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后,积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落地。典型案例如下表所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实践案例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经验总结建设银行高度重视煤电保供煤电企业电煤保供是煤炭清某发电企业在供暖季迎业务发展,第一时间出台专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重来新一轮的保供高峰,保供任务艰巨,为全力项政策,建立绿色办贷通要支持领域,要始终牢固树做好能源安全保供工作,企业急需流动资金道,简化授信审批流程,给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支付购煤款,对资金需求较为急迫。予考核激励优惠,助力基层想,坚决扛起能源安全保供快速响应需求,高效办理业的政治责任,出实招、求实务,切实做好供暖季能源保效,当好煤电保供企业的供企业金融服务工作。“金融合伙人”。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煤炭等传统某煤化工公司“煤炭分一是主动对接客户,全力以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为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赴保障项目建设。二是成立贯彻落实好煤炭清洁高效利范项目”为特大型煤炭综合金融服务团队,及时响用再贷款政策,要加大对煤综合利用项目,项目投应客户综合需求。三是用好炭清洁高效加工等领域的支资金额大,仅一期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持力度,发挥自身优势,持总投资金额就达到265更好支持项目建设。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为更亿元,融资需求大。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助推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之路越走越宽。某能源企业承建了“某一是带头支持,为项目的顺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煤为热电2×66万千瓦扩建利开工注入强心剂。二是全主,煤电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工程”项目,是纳入国力保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将承担我国能源电力安全的家电力规划的支撑性煤推进。三是主动降低利率,重要作用。建设银行将牢记—98—电项目。该项目于2020减轻客户融资负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年5月末开工建设,公命,积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司当时经营业绩相对一利用专项再贷款落地,主动般,生产经营存在一定对接、全力保障,持续加大不确定性,项目建设资清洁高效煤电机组建设支持金压力较大力度。—99—二、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目录》在银行机构的应用进展(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德意志银行)(一)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目录》概述1.背景2012年,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制定了一套绿色分类方案及相关认证标准。随着可持续金融市场的扩大,全球越来越多的司法管辖区开始认识到该类方案的重要性,并制定了自己的绿色及可持续经济活动分类标准,以扩大相关投融资规模。在此背景下,提高不同国家和地区目录之间的可比性和兼容性变得尤为重要。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作为一个旨在促进可持续金融领域经验互享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多边平台,不断尝试深化了各国在可持续分类目录制定上的合作。2021年11月,IPSF就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发布了首份指导报告。2022年6月,IPSF更新发布了《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尽管《共同分类目录》在中国和欧盟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它在提高全球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和绿色定义的可比性和互操作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方法学特点《共同分类目录》方法学采用在全球通用的经济活动代码体系下进行对比,有助提供客观评判标准;同时方法学锁定中欧分类目录中针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活动进行比较,达到了目的上的统一性,并为逐—100—步拓展到其他环境目标提供了参考示范。目前,《共同分类目录》逐项比较了《欧盟分类目录》中对减缓气候变化目标有“实质性贡献”以及《绿债目录(2021版)》中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经济活动及技术标准。随着中欧各自分类目录的不断演化,《共同分类目录》涵盖的经济活动范围预计也将得到相应拓展。随着《共同分类目录》第二阶段工作的开展,方法学在原来的基础上可能会随着项目的拓展而有所改进,满足拓展经济活动及地域覆盖面的要求。3.应用场景不论是在欧盟还是在中国,绿色分类标准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工具,而是由一系列标准和明确披露指南构成的可持续金融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旨在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可比性,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用途和产品创新。《共同分类目录》的编制有助于支持中欧之间对绿色分类标准的相互理解,促使市场参与和跨境绿色资本流动。《共同分类目录》适用于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策制定者、绿色债券发行人和认证方、实体企业、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机构等。4.《共同分类目录》总结《共同分类目录》是IPSF为解决市场分割问题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提升了中欧两个大型绿色金融市场采用的分类标准的互操性和兼容性,也给市场参与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了自愿性参考标准,为正在制定分类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参考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在国际平台共同探讨绿色资产及项目的共同语言的方法,为扩大跨境绿色及可持续资本流动提供了关键支持。随着—101—《共同分类目录》和其方法学的升级,它将进一步支持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和产品创新。(二)中欧《共同目录》在中国银行的应用进展中国银行积极参与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目录》研究、实践与推广工作。《共同分类目录》由欧委会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理事会(DGFISMA)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牵头完成,包含了被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和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共同认可的72项减缓气候变化的活动。《共同分类目录》进一步提升了区域间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和兼容性,在提高可持续金融分类法和全球绿色活动定义的可比性和互用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2022年6月《可持续金融共同目录》更新版发布时,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基于《共同分类目录》,首发5亿美元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中国、德国、荷兰等多个国家的绿色项目,受到市场投资者积极关注和踊跃认购。此次债券对应的绿色项目包括风力发电、抽水蓄能、城市轨道交通、纯电动公交车、高效节能装备制造等归属多个行业门类的经济活动。根据贷款金额占项目总投资额的比例折算,除节能设备制造项目外,境内外项目预计每年可直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60.41万吨,节约标煤29.19万吨等。此次绿债发行,是中国银行助力中欧绿色金融合作、国际可持续金融标准协同的最新尝试。2022年8月,中国银行通过行内绿色金融专题培训,向全行介绍了《可持续金融共同目录》并分享了有关金融实践,引导贸易融资、国际债券以及银团贷款等金融产品探索在该目录下进行创兴实践。—102—2022年11月,中国银行悉尼分行积极落实总行绿色金融战略,推出全球首个符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的绿色存款计划,该产品亦为澳大利亚首支包含人民币的多币种绿色存款计划。(三)中欧《共同目录》在兴业银行的应用进展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也是国内最早探索绿色金融的商业银行,兴业银行顺应“双碳”发展潮流,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战略高度,将与碳减排相关的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作为绿色金融重点支持领域,并提出“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实现翻番的目标,持续擦亮“绿色银行”名片。2018年,兴业银行根据境内外绿色债券标准制定了《兴业银行绿色债券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明确了境外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和筛选流程、募集资金管理、信息披露等内容,并取得了绿色债券认证机构针对《框架》出具的第二意见报告,部分境外绿色债券还取得了发行前第三方认证。2020年发布新版《框架》并同样取得第二意见报告。2022年兴业银行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融资界定标准为基础,结合中欧《共同目录》等相关国际标准及本行研究等,印发了《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属性认定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蓝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认定标准。2016年兴业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券。2022年5月,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在国际资本市场成功完成3年期6.5亿美元中欧—103—《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主题绿色债券的簿记和定价。本期绿色债券发行不仅有利于加快推动碳减排,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同时也是兴业银行积极响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动绿色金融标准统一、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号召的重要实践。截至2022年底,兴业银行已在香港/澳门上市三只离岸绿色债券,面值总额分别为17亿美元和25亿港元。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低碳低排放交通、可持续水和废水管理、可持续海洋经济、海洋环境保护和沿海气候变化适应以及其他纳入中国国内和国际绿色债券标准的行业项目的融资和再融资。(四)中欧《共同目录》在外资金融机构的应用进展1.《共同分类目录》在外资金融机构的应用场景中国与国际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的趋同、完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共同分类目录》目前对中、欧可持续金融和绿色金融所支持的部分经济活动进行比较并按匹配程度分类,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中、欧投资人/金融机构理解和辨识底层资产在中、欧不同目录标准下的绿色属性,进而可以提高相关业务的(国际可比的)信息披露质量。分析《共同目录》推出以来市场上公布的外资金融机构案例,其应用场景主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外资银行在华法人子行为中国本土企业提供绿色信贷2022年6月,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德银中国”)为华能天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简称“天成租赁”)提供1.87亿元—104—三年期应收账款的贸易融资。该交易是德意志银行集团第一笔符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简称《目录》)标准的贸易融资项目,所募集资金将为天成租赁在中国所建设的两个风电厂项目的直接租赁业务提供融资支持。案例二:2022年11月,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中国”)(2)外资银行境外分行为中资公司境外子公司提供绿色信贷2022年9月22日,天合光能宣布签署其首笔2.5亿美元银团绿色贷款。此次融资亦是全球首笔符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标准的银团绿色贷款,贷款资金将用于支持《共同分类目录》中的D1.1太阳能光伏发电和C2.4太阳能发电设备生产。本次三年期定期贷款由渣打银行作为独家委任牵头安排行及簿记行以及独家绿色贷款协调行牵头安排。本次银团贷款由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按总部所在地统计)的15家银行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含香港和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卢森堡及约旦。此次绿色贷款及相关绿色贷款框架由Sustainalytics提供第三方认证意见,意见中确认此次银团绿色贷款符合《欧洲分类目录》以及《共同分类目录》的标准。(3)外资银行海外分行以联席承销商、簿记管理人或联席绿色结构顾问角色参与中资银行海外分行发行的《共同分类目录》境外绿色债券例如,在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发行的符合《共同分类目录》的—105—3年期美元绿色债券的发行中,桑坦德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花旗集团,德国商业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银、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担任了联席牵头经办人和联席账簿管理人的角色。而在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共同分类目录》境外美元绿色债券的发行中,法国巴黎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和花旗集团担任联系全球协调人,其中法国巴黎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同时担任联席绿色结构顾问。2.现状与问题市场上目前还没有外资企业作为符合《共同目录》发行人/借款人的可持续/绿色金融案例。《共同目录》下的发行主体集中在中资企业发行主体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共同目录》推动可持续金融国际化的初衷。分析目前尚未无外资发行人/借款人应用《共同目录》的可能原因,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外资企业对《共同目录》了解不够,及目前《共同目录》覆盖面不全目前看来,《共同分类目录》外资发行人应用案例缺失,其可能原因之一是很多在华外资企业或者境外企业及其主办银行对《共同分类目录》尚不十分了解,对应用《共同目录》的商业利益理解不充分,及目前《共同目录》覆盖面不全。建议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共同目录》的覆盖范围,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在中欧目录下重合度高的经济活动中甄选潜在示范性发行主体。—106—(2)激励机制尚缺乏对应用《共同分类目录》的金融机构目前尚无相关的激励机制,大部分应用场景可能是基于各类机构的示范项目的能力建设及市场宣传效应,市场缺乏规模化、持续应用《共同目录》的商业动因。(3)其他可持续金融要素的配套支持分类目录只是可持续金融产品发行的要素之一,中、欧在可持续金融框架下诸如信息披露要求,重大无损害原则等其他要素的差别,也可能是外资主体应用《共同目录》的技术障碍。可以在《共同目录》应用场景提供咨询和核验服务的第三方中介,特别是具备国际可持续金融咨询、核验资质的第三方中介的能力建设,也可能是外资发行人应用《共同目录》的中促进因素。—107—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一)金融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概述1.基本概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发布以来,高碳行业、企业低碳转型成为监管机构、研究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目前国际市场上,转型金融工具主要包含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及转型基金三种。我国转型金融产品自2021年开始兴起,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转型债券以及低碳转型(挂钩)债券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的推出是我国债券市场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尝试,是转型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及转型债券发展情况上交所和交易商协会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支持政策后,得到了市场发行企业的积极响应。截至2023年6月30日,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累计发行115只,累计发行规模1,177.20亿元,其中以挂钩类债券(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债券)为主,累计发行98只,发行规模为1082.40亿元,转型类债券(募集资金用途直接用于低碳转型领域,未设置KPI指标)累计发行17只,累计发行规模94.80亿元。就发行人所属行业而言,涉及产业主要包括电力、建筑、制造、采矿等传统高碳行业。就债券类型而言,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挂钩债—108—券和转型债券主要以中长期限产品为准,中期票据发行规模最大,其次是一般公司债。就发行主体评级而言,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发行人仍保持着主体高信用评级的情况,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发行人主要由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为主。按KPI设置的类型分类,总共包括六大类。其中可再生能源类35只,能效提升或能耗降低类有25只债券,绿色建筑类有8只债券,小微普惠类有5只债券,污染物防治类有5只债券,其他类有5只债券。3.金融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难点缺乏统一标准和过程监管支持低碳转型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南,这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带来挑战。金融机构和投资人对“洗绿”“漂绿”的防范会相当程度挤出对转型金融的资金支持。缺乏一致的计量和报告标准使得评估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进展变得更加困难。此外,监管政策和法规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影响金融机构对高碳行业转型的支持。转型金融的长期回报评估和风险管理更为困难低碳转型通常需要长期的投资和回报周期。这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而言可能会进一步的提高其期限错配的风险。对于转型的成果,金融机构并无现成的合理定价手段。金融机构需要仔细评估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计划,确保其具备可行性和回报潜力。同时,转型金融的不确定性也对过程中的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更加敏感。—109—资金和成本压力巨大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资金缺口较大。金融机构在提供投融资支持时,需考虑资本市场中的资金供需问题,关注择时要求。同时,转型对于金融机构对高碳行业的成本评估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制造业为代表的许多高碳行业本身极度依赖绿色溢价来获取收益,低碳转型带来的成本增加会使高碳行业的盈利能力承压,偿付能力降低。高碳行业本身的复杂性会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识别成本高碳行业通常涉及复杂的价值链和生产过程,涉及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投入。金融机构在为这些行业提供支持时,需要深入了解其运营模式和转型需求,才能确保提供的融资和投资能够有效地促进低碳转型。(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案例1.案例背景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16年)》初步建立起绿色交通标准体系,中国绿色交通自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全方位推进绿色发展。各种政策法规文件和陆续出台,体现了低碳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为支持国家“双碳”目标实现,需进一步提升债务融资工具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110—旨在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挂钩的债务融资工具,有助于对高碳行业进行约束,同时满足企业低碳转型的资金需求,鼓励企业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问题分析湖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州市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在“碳中和”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交通运输行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刻不容缓。如何为公司建设现代化绿色低碳的交通体系提供有力资金支持,推动绿色低碳经济体系与长三角地区现代化发展,是公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地方政府层面,近年来湖州市政府也大力推进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湖州交通投资集团始终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2021年12月制定了《湖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握“双碳”战略新机遇,通过建立全市统一智能充电平台,布局充电桩网络等重点举措,通过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获得资金支持,助推湖州市运输服务体系现代化绿色发展。3.绿色金融创新解决方案2023年3月21日,由中国银河证券担任主承销商的湖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可持续挂钩)成功发行,本项目是2023年度全国首单交通企业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7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公司有息债务本息。2023年4月,湖州市—111—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可持续挂钩)成功发行,两期规模合计10亿元。本次中期票据票面利率与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进行挂钩,关键业绩指标(KPI)为发行人控股高速公路服务区投入运营的充电桩数量,与联合国、国家、区域的ESG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本次债券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为湖州交投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数量,符合联合国提出的SDG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响应《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要求:重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债券发行详情如下表所示:a.23湖交投MTN001(可持续挂钩)债券名称湖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可发行人持续挂钩);债券期限湖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规模5年期,附第三年末发行人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注册金额权人民币7亿元产品结构特征人民币10亿元本期中期票据票面利率与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进行挂钩。若截至2025年末,发行人控股高速公路服务区投入运营的充电桩数量低于80个,则本期中期票据2025年付息日至2026年付息日之间的票面利率上调15BP。若截至2027年末,发行人控股高速公路服务区投入运营的充电桩数量低于214个,则本期中期票据2027年付息日至2028年付息日之间的票面利率上调15BP。—112—票面利率3.35%主体评级AAA担保情况无增信募集资金用途拟用于偿还公司有息债务本息b.23湖交投MTN002(可持续挂钩)债券名称湖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可发行人持续挂钩)债券期限湖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规模5年期,附第三年末发行人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注册金额权人民币3亿元产品结构特征人民币10亿元本期中期票据票面利率与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进行挂票面利率钩。若截至2025年末,发行人控股高速公路服务区投入运营主体评级的充电桩数量低于80个,则本期中期票据2025年付息日至担保情况2026年付息日之间的票面利率上调15BP。若截至2027年末,募集资金用途发行人控股高速公路服务区投入运营的充电桩数量低于214个,则本期中期票据2027年付息日至2028年付息日之间的票面利率上调15BP。3.20%AAA无增信拟用于偿还公司有息债务本息4.案例成效社会效益和战略意义本次债券的成功发行使湖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偿还公司有息债务本息,在保持现有财务杠杆有效利用的同时,为公司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同时,—113—本次中期票据票面利率与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进行挂钩,关键业绩指标(KPI)为湖州交投集团控股高速公路服务区投入运营的充电桩数量,与联合国、国家、区域的ESG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也响应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市场影响力本次湖州交投集团中期票据发行规模合计10亿元,通过集中簿记建档、集中配售的方式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从最终申购效果来看,投资者认购踊跃,全场倍数较高,本次可持续挂钩中票发行对市场影响力较强。5.案例总结为了加速湖州市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发行可持续挂钩债券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次可持续挂钩债券是2023年度全国首单交通企业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有效服务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展现了央企券商的责任担当。在双碳战略之下,交通运输行业减碳刻不容缓,行业内各企业未来对可持续挂钩债券的需求前景广阔,在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的带动下,相关业务机会值得持续关注,该案例具有较强推广意义。—114—四、金融租赁在转型金融领域的应用(兴业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银行)(一)兴业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转型金融案例1.案例背景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偏重,“双碳”目标下,钢铁、煤炭、化工等传统工业企业密集启动环保改造项目。传统工业的低碳转型不仅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着巨大的市场。产业转型离不开多元化的金融支持,“转型金融”及“转型租赁”大有可为。承租人M煤业属于焦化行业,这是传统煤化工行业,也是传统“两高一剩”行业。2016年以来,焦化行业环保政策频出,焦化环保限产常态化;2019年以来,焦化去产能不断推进,焦化产能结构发生较大变化;2021年以来,能源双控政策愈加严格,焦化产能的投放放缓,批建加严,对焦化企业的环保要求逐步提高,企业纷纷加快了绿色转型升级的步伐。2.问题分析本案例中的承租人为M煤业公司遇到也在绿色转型领域遇到了困难。2021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在受疫情多点散发运输受限、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煤炭保供政策等问题影响下,M煤业在融资方面存在困难,客户急需尽快寻找较低成本资金,支持环保搬迁项目开展。3.绿色金融创新解决方案兴业金租采用售后回租的模式,支持该煤炭企业环保搬迁项目,批复并落地2.5亿元。同时,该项目的租赁物选择了脱硫脱硝设备,—115—实现了“租赁物绿”+“资金用途绿”,是传统工业“双绿”租赁的有益尝试。4.案例成效一方面,本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后可以较好地为周边大型钢铁项目提供配套服务,通过冶金焦炭就地供给钢铁项目使用,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煤气利用价值,降低钢厂对外部电力的依赖,形成“钢铁+焦化”产业链成本最优的双赢局面。另一方面,本项目高度重视环保投入,实现了显著的环境及社会效益。烟气、水环境、固废方面,都采取了先进严格的环保技术,在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确保项目产生的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5.案例推广结合产品特色及已合作客户情况,金融租赁支持“转型金融”的项目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如采购废钢、煤渣、废塑料、废纸、废橡胶等;二是产业园区绿色升级,如钢铁园区、化工园区、石油石化园区、有色金属园区清洁生产改造等;三是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如清洁燃油、煤炭清洁利用、煤炭清洁生产等。—116—五、信托在转型金融的应用(中航信托管理有限公司)信托支持水泥企业低碳转型案例(一)案例背景全球范围内,水泥是碳排放量巨大且最难减排的工业部门之一,水泥行业的低碳转型对于我国和全球都意义重大。而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产能和产值的快速增长,同时在环保监管政策趋严及回头看的背景下,危险废物处置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和成长。(二)问题分析1.水泥行业减碳的难题如前所述,我国水泥产量常年位居全球第一,根据中国水泥网数据,中国的产量占全球的50%以上。按生产1吨水泥约产生0.9吨二氧化碳估算,我国水泥碳排放总量约19亿吨,约占当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7%左右,是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工业排放部门(钢铁与水泥碳排放总量接近)。水泥行业的整体减碳路径包括:1)淘汰落后产能;2)降低水泥熟料生产能耗;3)替代燃料: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甚至不使用化石燃料,例如使用生物质、固体垃圾等作为替代燃料;4)替代材料:使用更低碳的材料替代水泥中的熟料,例如少熟料/无熟料水泥等;5)清洁电力:使用清洁、低碳的电力;6)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117—2.强政策驱动下危险废物处置的市场机遇我国工业门类全,产废行业多,包含半导体制造、装备制造、化工、制药、采矿等新兴和传统制造业。相比一般固废和水废,危险废物具有种类多,处理技术难度高的特点。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随着经营许可证数量的增长,全国危险废物持证单位核准能力和实际收集和利用处置量快速提升。但根据2019年数据,我国危险废弃物核准经营规模实际利用率为仅为28%,表明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与需求不匹配,不同危险废物种类利用处置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受危险废物名录扩增以及两高司法解释等政策的驱动,国内危险废物的无害化产能严重不足,同时危险废物无害化产能的牌照门槛突出,造成了近些年来危险废物供需错配,无害化产能严重不足,处置价格长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3.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行业认知和适合的金融支持工具虽然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盈利能力强、牌照门槛突出,但除部分股权投资机构关注外,大部分金融机构对此细分领域并不熟悉,缺乏相应的行业认知、金融支持工具和相匹配的风控手段,导致部分已经符合前期合规手续的项目无法顺利开工建设,不利于我国危险废物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处置,全社会依然面临着较严峻的危险废物带来的环保风险。—118—(三)绿色信托创新解决方案综合危险废物处置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项目特殊的牌照门槛、资产优良的盈利能力,以及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的实际融资需求,中航信托设立中航信托·天启[2018]496号诺客环境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联合诺客环境积极布局固废危废领域,以投贷联动的金融工具切实支持转型金融和绿色环保产业。信托计划成立于2019年1月,为混合类产品,期限60个月,其中A类信托单位主要为股权投资,B类信托单位则用于向优质危废处置项目发放贷款,累计发行规模2亿元。交易结构如下:该信托计划即考虑到了中小型绿色低碳技术运营企业在成长初期需要一定的股东背景和资源赋能,又能够通过信托贷款助力企业在成长阶段快速的完成护城河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优质运营类项目。同时,该信托计划的股权投资也能够随着企业在第三方水泥窑协同处置竞争中的领跑(目前该企业已成为全国处置规模最大的第三方独立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共享企业长期成长价值。—119—(四)案例成效1.促进就业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作为一种新型的循环经济形态,邻避效应较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同时,每个项目大约可为社会提供100个人左右的就业岗位,本项目可提供就业机会过千。2.疫情形势下的重要补充在全球新冠疫情爆发阶段,诺客环境积极贯彻政府有关疫情防控的各项部署,发挥专业优势,体现责任担当,主动承担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防疫过程中冒着感染风险,始终坚守岗位、加班加点,协同处置地区医疗废物,有效阻隔了医疗废物可能导致的病毒滋生和蔓延,切实消除了医疗废物的二次污染。3.有效支撑水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水泥企业能效提升及燃料替代,既可以满足危险废物的协同处置,又可以促进能源和资源密集型的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据企业统计,已替代标煤46.64万吨,替代燃料122.9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5.33万吨,切实支撑水泥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五)经验总结水泥、钢铁是仅次于火电的工业碳排放最高的两个部门,近期水泥和钢铁在双碳目标下的行动方向和路径均已基本明确,建议积极跟进国内水泥、钢铁等主要两高产业的政策、顶层规划和行业动向,转型金融的推广离不开相关政策分析、技术进步及底层项目落地的多点支撑。—120—转型金融是推动我国两高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加速器,需要更广泛的金融机构和更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参与进来,建议各金融机构之间加强交流和合作,以加快推动转型金融的创新与发展。—121—六、绿色融资担保进展及案例(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和推进,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投保公司”)积极践行国家战略,以担保增信为特色手段,辅以多种金融工具,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开展了丰富的业务实践。(一)中投保公司绿色融资担保业务梳理1.业务定位相较于常规融资担保业务,绿色金融担保业务以准政策性担保为基本定位,综合考量项目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明确必要的风险分担和风险分摊机制,围绕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投融资为客户提供以担保增信为特色的定制化金融服务。2.业务发展概览与实施进展绿色低碳领域的项目往往具有技术领域范围广、专业性强、可复制性差等特点,由此导致项目风险偏大,收益偏低。中投保公司在开展绿色金融担保业务的过程中,积极与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引入长期、低息资金并设立担保准备金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投融资平台,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担保业务的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推动业务规模化发展。其中与世行合作项目为:“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以下简称“世行项目”)。世行项目是由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122—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旨在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节能机制转换,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环境。与亚行合作项目为:“亚行贷款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投保投融资促进项目”(以下简称“亚行项目一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气污染防治—中投保投融资促进二期项目”(以下简称“亚行项目二期”)。亚行项目是中投保公司利用亚行主权贷款,通过金融机构转贷形式,综合利用多种金融工具,重点使用增信和投资的手段对资金进行专项运营和管理,建立绿色金融平台,支持大京津冀及部分长三角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实施。除世行项目和亚行项目之外,中投保公司也在集中供暖、光伏地面电站和分布式电站的建设融资等领域进行了商业化担保的有效尝试,业务模式包括传统银行贷款担保、信托贷款担保等常规融资担保,以及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绿色ABS等公开市场发行债券担保。(二)中投保公司绿色融资担保业务模式经过长期的业务探索和实践,目前中投保公司开展的绿色金融担保业务主要包括一般项目担保与绿色债券担保。1.一般项目担保由中投保公司提供增信,引入银行、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渠道,使贷款企业获得资金实施符合亚行要求的特定项目,贷款企业按约定还本付息。此外,亚行项目依托长期、低息资金,积极推广“投保结合”模式,通过直接为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授信)以及为银行发放给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授信),绑定直接贷款和担保贷款,—123—利用国内资金与国际贷款资金,扩大融资额度,实现多元化联合融资。亚行项目项下通过公司2.绿色债券担保根据我国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于2022年7月29日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绿色债券是指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目前中投保公司承做的绿色债券担保品种主要包括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票据、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中投保公司通过提供担保增信,提升产品评级水平,降低企业发行成本。根据绿债认证标准不同,现行绿色债券担保业务又可分为符合国内通行标准的绿色债券担保与符合亚行项目要求的绿色债券担保两类。(三)中投保公司绿色融资担保业务典型案例“光萤”惠农户用光伏电站担保项目建筑屋顶是重要的光伏资源承载地,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不仅市场推广空间大,而且不受经济周期与社会因素影响,可为农户带来长期、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2021年6月,由中投保公司亚行项目平台支持的首期“光萤”惠农光伏电站担保项目(以下简称“光萤项目”)成功落地。该项目由中投保公司提供2亿元的担保服务,担保期长达12年,以筹集资金帮助3,000余农户在自家屋顶上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利用太阳能发电获得清洁能源。项目地域范围覆盖山东、河南、河北、浙江和辽宁五—124—个省份,项目实施完成后,预计光伏发电量可达1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约134万吨。鉴于农村金融特有的分散性、小额度与信用体系不完善等特点,中投保公司旗下的浙江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网金社”)充分利用大数据、产业互联网等多种科技手段,创建了“光萤平台”及O2O风控系统,可实现签约、交易和业务监控全流程线上化,为项目落地实施和运营监测提供便利。该项目是中投保公司借助金融科技对跨省区的分散农户进行批量化支持的有益尝试,自2021年7月正式落地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298.2万元,支持了山东、河南等省份的47户农家屋顶光伏电站,户均贷款达6.34万元。该项目兼具“科技金融+惠农+绿色”的特色,2022年11月成功入围“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名单。—125—七、绿色保险(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一)绿色保险创新进展我国绿色保险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起步,拓展到广泛服务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等绿色产业发展,以及为应对巨灾与气候变化、发展碳金融市场、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绿色保险市场实践在探索中日益丰富,服务路径不断拓宽。1.气候与巨灾保险气候与巨灾保险作为绿色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民经济有序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助力政府职能转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保险再保险公司通过科技赋能、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等手段不断提升巨灾风险管理水平,在推动地方灾害风险减量管理、拓宽巨灾风险多元化分散渠道,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绿色能源保险针对新能源生产基地、特高压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能源工程,通过提供建筑/安装工程险、建工团意险/雇主责任险等,保障其安全建设;提供财产险、机损险、营业中断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等,保障其正常运行;提供太阳能光伏组件25年期产品质量及功率补偿责任保险、光伏日照指数保险、发电量保证保险等创新型保险产品,—126—为相关项目提供增信,并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营。3.绿色建筑保险为服务绿色建筑发展,保险行业大力推动绿色建筑性能责任险,全流程参与企业绿色建筑性能施工管理,保障绿色建筑从绿色设计真正走向绿色运行,并负责发生绿色星标评级风险后的经济补偿,一方面为绿色建筑的性能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由保险公司聘请风险管理机构,监控和规范绿色建筑的整个建设过程,助力绿色建筑达到其预定的星级目标。4.绿色交通保险保险对绿色交通提供的风险保障突出体现在新能源汽车保险方面。目前保险行业已基本形成了车险、电池保险、充电桩保险三位一体的全面保障。5.森林与碳汇保险森林保险产品不断丰富。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正式提出以及全国碳市场的形成,碳汇保险领域产品创新活跃。多家财产保险公司已先后开发了政策性林木碳汇保险、商业性林业碳汇、森林碳汇保险、茶园农业碳汇保险、湿地碳汇保险、海洋碳汇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在传统保险提供经济价值保障的基础上,引入生态价值保障,为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致使林木出现流失、折断、死亡情况等造成的林木碳汇产量损失,提供价值补偿。6.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保险助力化解环境损害风险的主要产品,近—127—年来,保险公司在多年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积累风险数据的基础上,建设了环境污染责任险数据库,大力应用科技手段,建立环境风险信息平台,为保险公司、企业、政府部门构建三位一体的环境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在强化风险防控的同时,极大地提升环境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目前,在保险参与环境治理领域,除环境污染责任险外,我国保险行业创新开发的产品还包括远洋保赔险、沿海内河保赔险、燃油污染责任险、内河危化品污染责任保险等。(二)中再集团支持全国首单农业碳汇保险落地1.案例背景农业碳汇是指通过改善农业管理、土地质量、育种技术创新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指出:“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农村、农业碳汇定义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助推器,为农业保险动能转换提供了新契机。2.问题分析农业碳汇作为绿色经济转型发展天然的新赛道,规模前景巨大,是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碳泄露、第三方机构不健全、相关技术不完善、碳汇价格波动和政策变化等问题可能引发农业碳汇风险,此外,当农作物面临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件侵害时,碳汇生产也会低于预期碳汇交付数量,从而造成碳汇收益减少。—128—保险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手段,在减小农业碳汇风险敞口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引入保险机制,积极开发农业碳汇保险产品、弥补行业空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助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3.绿色金融创新产品2022年8月,中再产险支持国寿财险开发落地了全国首单农业碳汇保险,为福建省福鼎市30余万亩生态茶园、宜种植被及其种植区域农田提供300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此次研发推出的农业碳汇保险,将保单所涉区域的农作物品种、生长特性进行划分,进而就不同品种农作物及其农田的固碳能力进行分析与监测,以其碳汇损失作为保险理赔依据,保险责任包括了火灾、冻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种植区域土壤肥力不足及管理措施失误等事故造成的碳汇损失,将约定灾因造成的农作物固碳量损失靶向关联。当碳汇损失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标准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按照约定标准进行赔偿。在落地全国首单农业碳汇保险的同时,中再产险年内还成功落地福建省首单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在农业碳汇保险领域,现已提供再保险风险保障超2000万元。4.案例成效福鼎碳汇茶园保险项目助推了生态茶园建设,为农业碳汇搭建了风险防护网,有助于推进茶叶生产的生态化低碳化转型,促进茶业提质增效发展和茶农持续增收。—129—农业碳汇保险的创新实践,探索了保险业支持“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新道路,能够不断拓展为绿色产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支持行业绿色保险发展,助力财产保险业高质量转型升级,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5.案例推广建议我国农业碳汇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巨大。立足新发展阶段,一是应充分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大对农业碳汇这一新兴风险的研究力度。二是加大保险科技应用力度,为农业碳汇保险落地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充分发挥再保险在新兴风险承保上的独特作用,拓展农业碳汇风险分散渠道。(三)中国人保碳捕集保险”案例1.案例背景我国客观上面临着碳减排和能源需求增长的现实压力,要实现双碳目标,需采取包括产业、机制、技术多方措施合力。其中,低碳技术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和行业。碳捕获与封存(CC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低碳技术,存在金融保险支持的迫切需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所指出,如果没有CCS,绝大多数气候模式都不能实现减排目标。CCUS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石能源近零排放的唯一技术选择、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深度脱碳的可行技术方案、未来—130—支撑碳循环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2.问题分析我国CCS/CCUS的蓬勃发展窗口期迫切需要深化金融支持。一方面,作为前沿领域的CCS/CCUS技术有着行业链条长、相关方较多、前期投资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其顺利实现商业化面临一段时间。然而,目前,服务双碳领域的保险产品供给仍然不够充分。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CCS/CCUS项目的风险进行专项研究进而推出的专属保险产品。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总体设计基本完成。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主要为碳排放配额(CEA),碳排放配额的现货交易采用协议转让(挂牌、大宗)、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三种方式。通过碳配额以及排放权交易这一套设计,碳交易市场将碳排放内化为企业经营成本的一部分,而使用CCS/CCUS技术的企业所减排的CO2,则成为企业可以进行交易的资产。因此,对由此类资产可能面临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损失时,CCS/CCUS项目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商业保险转嫁相关风险。3.绿色金融创新解决方案人保财险积极布局前瞻性领域产品创新,积极开展与电力等能源行业领域碳保险研发探索,创新性地开发了“碳捕集保险”(CCS或CCUS项目碳资产损失保险),承保CCS/CCUS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操作不当、电气原因等造成的减排设备停机,致—131—使企业减排量未达预期标准所遭受的碳资产损失,化解企业应用CCS或CCUS技术所面临的风险,助力企业实现降碳减排目标。该产品有两大创新点。一是目标客户明确,本产品聚焦CCS/CCUS项目,并充分考虑了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将项目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投资者及其他对CCS/CCUS项目有保险利益的参与方均纳入投被保险人范围;二是赔偿方式创新性强,本产品充分适应碳交易市场的制度设计,对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的预期减排量与实际减排量的差值结合本产品约定的碳资产均价计算方式进行赔偿。4.案例成效经济效益CCS/CCUS项目前期投资大,涉及捕集、封存、利用等多个环节,技术风险高;项目建设完毕后,一旦发生设备事故,导致碳捕捉量未达预期,受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影响,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很大。“碳捕集保险”的推出,有助于企业控制碳市场履约成本,提升企业减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是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两条轨道,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绿色金融的发展体制与体系已经十分成熟,而基于高碳行业转型的转型金融尚属启动阶段。在2023年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SIF)夏季峰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转型金融未来还需要更多的股权类、保险类的产品。—132—“碳捕集保险”通过保险的形式,化解了高碳企业利用CCS或CCUS项目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是转型金融保险领域的有效实践。环境效益该保险项目能够减轻高碳企业在CCS/CCUS项目建设中的后顾之忧,对于引导参保企业进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实现碳减排目标,响应国家碳中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33—八、公正转型金融(邮政储蓄银行)(一)公正转型和公正转型金融1.公正转型内涵国外对于公正转型已有广泛的研究,并纳入国际气候治理进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石油、化学和核能工人工会为工作机会受到环境监管威胁的工人寻求支持。20世纪末,加拿大工会活动家BrianKohler提出公正转型概念,目的是在为工人保障体面工作机会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之间实现平衡。国内对于公正转型也有初步研究,并且越来越受到中央政府和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2.公正转型金融国内外对于公正转型的高度认可,为公正转型金融的提出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关键基础。公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公正转型金融是可持续金融和转型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公正转型和公正转型金融尚未有全球统一公认的定义,广义上的公正转型,除了就业影响外,还包括能源安全、通货膨胀、收入分配、社区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公正转型、公正转型金融的核心内涵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公正转型金融是可持续金融和转型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巴黎协定》背景下,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公正转型提供的金融服务。—134—(二)发展公正转型金融的必要性国际上一些国家政府、国际组织、跨国机构、金融机构、能源公司等通过财政支出、金融工具、投资等渠道,为公正转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我国公正转型和公正转型金融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我国国情,从资金需求、金融实践等角度分析,探索发展公正转型金融,渐进有序加大对公正转型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我国“双碳”目标下,实现公正转型,存在较大的资金需求和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近两年来我国积极探索转型金融和公正转型实践,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探索发展公正转型金融打下基础。(三)探索发展公正转型金融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决策部署,为商业银行探索发展公正转型金融指明了方向。为了探索发展公共转型金融,更好支持公正转型,渐进有序实现“双碳”目标,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主动深化公正转型和公正转型金融研究随着公正转型成为我国社会各界重点关注领域之一,未来学术界、政策制定部门、金融企业等,应该主动加强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学习借鉴欧盟、美国等国际社会的经验,将公正转型纳入国家气候治理和转型金融体系中,特别是在不同气候变化政策情景下,分析短期、—135—中期和长期内对我国不同行业和地区就业人口的影响。2.建立健全公正转型政策协同体系从全球范围看,公正转型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应该结合各国国情和地区差异,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制定全面、系统的公正转型政策体系。未来,应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健全公正转型政策体系,加强气候变化、社会保障、财政、税收、产业、能源、教育培训、金融等政策协同,加大对高碳企业转型、员工教育、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另外,高度关注高碳资源密集型地区化石能源有序退出过程中的民生保障问题,而相关地区也应前瞻性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经济新动能。3.将公正转型融入商业银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管理体系当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高度重视ESG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ESG管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探索转型金融,但是对于公正转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实际上,公正转型属于ESG中的S(社会)支柱,未来,商业银行可参照金融扶贫、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经验,健全公司治理,将公正转型纳入ESG管理体系中,积极探索创新公正转型金融产品。4.建立公正转型金融的生态圈国际上公正转型强调建立协商和社会对话机制,邀请所有利益相关者围绕公正转型充分讨论以达成共识。因此,公正转型金融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指导,还需要商业银行、转型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投资者、评级公司、供应链企业、客户、NGO等利益相关者—136—组成生态圈和朋友圈,加强相互沟通交流和协商对话,共同推动我国公正转型金融发展。另外,深化国际合作,主动对外交流,一方面认真学习借鉴多双边国际金融机构等组织在发展公正转型金融方面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积极宣传我国支持公正转型的典型案例,贡献公正转型金融的中国方案。5.积极探索公正转型金融产品商业银行结合业务实际及自身转型金融长期发展定位,积极探索转型贷款、转型债券、转型基金,设立转型担保机制等,并将公正转型的相关因素纳入转型目标。此外,也应根据行业、地区发展不同设定差异化指标。—137—九、绿色金融指数类产品(中债指数公司、明晟(MSCI)、中创碳投)(一)转型债券指数概述及案例近年来,绿色金融快速发展,但部分高耗能企业因与绿色定义不完全相符,获得支持资金仍有困难。为协助企业转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目标实现,转型债券应运而生。近年来,中债估值中心深耕中国绿色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包含绿色债券系列指数、ESG系列指数、碳系列指数、绿色多资产指数在内的中债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系列指数。中债估值中心持续跟踪我国转型债券的市场发展情况和规模,积极研究推进各类转型债券指数构建可行性。1.转型债券指数构建背景近年来,绿色金融迅速崛起,其概念和分类标准已相对清晰明确。然而,一些大型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由于不符合绿色经济活动的定义,难以获得实现转型所需的资金支持。这类企业通常需要大量投资才能完成转型。因此,转型金融发展兴起,相对于绿色金融覆盖面更广,可以更有效地满足转型领域的资金需求。转型债券是转型金融领域的一种创新型绿色金融债券工具。通常,这些债券由电力、煤炭、钢铁等高碳排企业发行,旨在为它们转向更环保和可持续的业务模式提供融资支持。转型债券的出现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有助于加快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138—2.转型债券指数的构建意义一是清晰衡量转型债券的市场表现。指数表征了一类债券的总体价格走势,指数的点位值、市值、久期等指标,可以为市场和投资者提供表征和反映转型债券整体特征的观察值。二是转型债券指数可作为产品的跟踪标的或业绩基准,丰富转型债券投资者结构。三是有利于引导资金进入转型产业,提升转型债券流动性,促进转型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3.国内外转型债券指数(1)国外转型债券指数构建在国内外的绿色及可持续债券指数市场中,虽绿色、ESG、低碳的主题债券指数仍占据主流,但多数国外知名指数编制机构对转型相关债券领域均有所布局。具体而言,国际上的聚焦转型相关债券指数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成份券品种选择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或转型领域债券的指数,如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Exchange,ICE)编制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指数(Sustainability-LinkedBondIndex);二是基于特定气候转型目标加权的公司债券指数案例,如富时罗素(FTSERussell)编制发布的富时罗素全球/欧元/美元投资级气候转型公司债指数(FTSEWorld/Euro/USBroadInvestment-GradeClimateTransitionCorporateBondIndex)、明晟公司(MSCI)编制发布的MSCI气候转型公司债系列指数(MSCIFixedIncomeClimateTransitionCorporateBondIndexes)等。—139—(2)国内转型债券指数构建国内转型债券指数市场中,覆盖相关领域的指数产品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聚焦优质转型领域发行人的债券指数,如中债估值中心与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合作编制发布中债-电力行业优质转型企业信用债指数;另一类是覆盖转型、低碳、绿色债券领域的综合型债券指数案例,如中债-碳中和绿色债券指数为中债估值中心发布的境内首只“碳中和”绿色债券指数、中证碳中和主题债券指数、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债券指数、CFETS碳减排工具支持领域精选信用债指数等。4.转型债券指数发展展望(1)扩充绿色及可持续系列指数,提升产品表征力转型债券作为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分支,与其他指数共同属于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系列指数,各指数市场影响力同频共振。以中债估值中心为例,截至2023年7月,中债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系列指数共包含33只指数(详见表1)。该系列指数覆盖综合类、区域类、策略类等指数类型,深入绿色金融下的各细分领域指数化实践。表:中债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系列指数绿色多资产系列指数中债-北银理财绿色发展风险平价指数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中债-中国绿色债券精选指数绿债系列中债-京津翼绿色债券指数中债-长三角绿色债券指数中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指数中债-兴业绿色债券指数—140—ESG系列中债-中国气候相关债券指数碳系列中债-10年期国债及政策性银行债绿色增强指数中债-绿色债券综合指数中债-投资优选绿色债券指数中债-中高等级绿色金融债券指数中债-高等级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指数中债-工行绿色债券指数中债-中金公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指数中债-中信证券绿色金融债券指数中债-绿色普惠主题金融债券优选指数中债-ESG优选信用债指数中债-国寿资产ESG信用债精选指数中债-平安人寿ESG整合策略信用债指数中债-中信证券ESG优选信用债指数中债-申万宏源ESG绿色信用债精选指数中债-天风国际ESG优选中资美元债指数中债-交行长三角ESG优选信用债指数中债-浦发银行ESG精选债券指数中债-天津银行京津冀ESG主精选信用债指数中债-华夏理财ESG优选债券策略指数中债-平安理财ESG优选绿色债券指数中债-碳中和绿色债券指数中债-中邮证券优选碳中和绿色债券指数中债-中国碳排放配额现货综合价格指数中债-中国碳排放配额现货挂牌协议价格指数中债-电力行业优质转型企业信用债指数(2)拓宽市场应用,促进转型领域发展随着绿色及ESG投资理念不断深化,多数指数编制机构选择与银行、理财、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多家知名机构合作推出策略类和地区—141—主题的绿色及可持续发展指数,并在债券市场投资中得到广泛的落地应用。结合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系列指数的过往应用经验,未来,转型债券指数的落地也将为相关金融产品的发行提供良好标的。构建转型债券指数有助于催生转型金融产品的发展和创新,提高市场对企业转型过程的关注与重视,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参与和支持企业转型的机会。(3)借鉴过往经验,推动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需求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扩大我国绿色金融的市场影响力,包括中债估值中心在内的国内各指数编制机构持续向国内、外推广绿色及可持续领域的相关指数产品。结合指数编制机构在绿色及可持续发展指数产品领域的丰富构建及推广经验,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转型债券指数将同样成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债券指数的应用将提升中国转型金融的国际知名度,有助于各类机构投资者深入了解和关注中国在转型金融领域的发展,并通过参与指数相关产品的投资,将更多国际资金引导到支持实体企业转型的领域,促进中国转型金融产业的成长。(二)MSCI气候行动指数1.案例背景气候议题正在掀起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广泛和深远的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建和资本市场的价值重构。减缓气候变化并实现碳中和,不仅需要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低碳技术的发展,更需要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转型,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本,需要机构投资者将—142—气候风险和机遇纳入财务绩效和估值评价体系中。气候转型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机遇。MSCI作为全球领先的投资决策支持工具和服务提供商,为机构投资人提供气候数据和工具以支持对资产进行估值重构和资本重新配置。这些工具可以帮助资本市场参与者开展跨资产类别的全资产组合碳盘查,为减排目标设定更清晰的基准线,评估资产组合的气候风险和机遇,并制定更全面的气候转型计划,亦可支持投资人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并推动实体经济走向碳中和。图表1.MSCI气候数据和工具为机构投资人的气候投资决策提供支持来源:MSCI2.问题分析基于MSCI服务国内外机构投资人的经验,我们观察到在不同的投资原则和投资目标的指引下,机构投资人为实现投资组合碳中和而选择的常见气候投资策略包括以下三类:•减少排放—目标是在原有投资基准之上,通过承担少量的主动风险,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排放强度,降低投资组合的转型风险敞口。•与目标减排路径保持一致—目标是减少投资组合的排放,并—143—遵循预设的减排路径,包括与政策指令定义的减排轨迹保持一致(例如,与《巴黎协定》的1.5°C温控目标一致)。•推动转型—目标是保持投资组合中对所有行业的敞口(包括高碳资产),并优选气候转型的领先企业。投资组合对应的融资碳排放的减排及碳中和将通过这些选定公司的减排行动而实现。对比以上三类气候投资策略可以发现,虽然最终的投资目标均设定为达成资产组合的碳中和,但达成目标的路径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如何在实现投资组合减排和推动实体经济减排中找到平衡,如何在保持均衡多元的行业敞口,尤其是继续持有高碳资产的同时,逐步实现投资组合的碳中和,就成为了摆在诸多金融机构面前的新难题。图表2.按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①行业组分类的MSCI预计升温指标数据来源:MSCIESGResearchLLC.,截至2023年3月31日①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GICS由MSCI和标准普尔开发,并且是其专有财产。“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是MSCI和标准普尔的服务商标。—144—“推动转型”的投资策略为全球的投资人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通过保持投资组合中对所有行业的敞口(包括碳密集型行业),选择在行业同行中更具备转型意愿,气候治理流程扎实,减排措施积极的气候转型领先企业。3.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为了支持机构投资人“推动转型”的气候投资策略,MSCI于2022年10月推出了MSCI气候行动指数系列。目前已包括MSCI全球气候行动指数、MSCI新兴市场气候行动指数、MSCI中国气候行动指数等。MSCI气候行动指数遵循自下而上的编制方法,保持对所有行业的均衡敞口,包括能源,材料和公用事业等依赖化石燃料但同时也最需要转型资金支持的行业。成分股的选取和权重设定仅由公司的气候转型特征驱动,不受任何指数目标的影响,主要考量了该公司在管理气候转型风险的行动方面是否领先于同行的公司。图表3.MSCI气候行动指数方法论部分气候指标概览指标计算方法的细节请参照MSCI全球气候行动指数方法论4.案例成效MSCI气候行动指数系列具备以下特征:—145—MSCI气候行动指数为“推动转型”的气候投资策略而编制,不仅可作为一种投资组合调整工具,还可以作为助力实体经济转向更可持续的工具。MSCI气候行动指数保持对所有行业的均衡敞口,包括能源,材料和公用事业等依赖化石燃料但同时也最需要转型资金支持的行业。具备前瞻性,倡导从短期到长期逐步推进转型的过程,而并未试图从一开始就以建立一个符合1.5°C升温路径的投资组合。通过采用前瞻性的指标(包括是否设定了气候目标、是否有明确的气候行动、是否有完善的气候风险管理等)识别行业中的转型领先者,通过推动实体企业的减排而渐进有序实现自身投资组合的减排。方法论提供了透明且具备一致性的成分股筛选标准,机构投资者可以借助这些工具行使股东责任,参与气候治理,开展与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沟通,促进企业和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并持续监控转型进展。亦旨在支持投资人创造正向的环境影响力,并最终实现自身的碳中和目标。MSCI气候行动指数系列已覆盖了广泛的市场,目前已包括MSCI全球气候行动指数、MSCI新兴市场气候行动指数、MSCI中国气候行动指数、MSCI美国气候行动指数和MSCI欧洲气候行动指数等①。5.案例推广MSCI气候行动指数自2022年推出以来,其创新的方法论补充和增强了MSCI全球行业领先的ESG与气候指数基准体系。在波动的市①ClimateActionIndex,MSCI,retrievedonJuly26,2023.—146—场环境中,这项创新的气候转型产品迅速赢得了全球客户的认可,MSCI的定制解决方案被客户用作在亚洲主要市场推出产品的基础。根据机构投资人的气候投资策略不同,MSCI基于不同的指数方法论编制了多种气候指数可供选择。除了本文详述的旨在助力实体经济转型的MSCI气候行动指数外,投资者还可选择旨在减少投资组合排放的MSCI低碳目标指数以及旨在与1.5°C温控目标一致的MSCI巴黎协定气候指数(适用于实施净零排放策略的投资者)。图表7.三种气候投资策略及相应的MSCI气候指数来源:MSCI(本文基于MSCI已经发表的英文文章翻译整理,中文版相对英文原文有增删。中文版授权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创新研究》一书当中发表。本文版权由MSCIInc.及其子公司所有,MSCI保留所有权利。未经MSCI事先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对本文的任何内容进行复制、转载或再次传播。关于本文的完整声明与免责条款请阅:https://www.msci.com/notice-and-disclaimer。)(三)中创碳投碳减排、碳金融产品及典型案例1.案例背景“双碳”目标下,推动经济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支持“碳中和”目标实现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目标。碳中和推动的能源转型是一次大型的需求替代过程,技术在促进二氧化碳产生时的低排放、零排—147—放具有重要作用,在碳中和方向上持续投资、长期投资是金融行业的共同策略。随着“双碳”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绿色证券指数及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中出现了一批以“碳中和”、“低碳”等为主题的创新型产品,丰富了支持我国“双碳”目标落地实践的金融工具。2.问题分析当前,我国绿色证券指数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在编制基础层面,绿色证券指数编制机构所需的ESG/环境数据及评级数据的获取渠道较为单一;其次在产品开发层面,现阶段基于绿色证券指数开发创新的金融产品类型较为单一,主题创新不足,整体产品供给仍存在缺口;此外在国际市场开拓层面,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不仅需要支持开展指数编制的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拓展ESG/环境信息获取渠道,也需要在后疫情时代经济绿色复苏的背景下,积极创新研发基于绿色证券指数的衍生金融产品,同时加强与国际指数公司和投资机构开展合作。总体而言,我国绿色证券指数及相关金融投资产品的发展潜力巨大。3.行动绿色金融创新解决方案碳中和指数创新金融产品在我国试点碳市场期间,碳金融产品和工具伴随金融创新发展和传统金融继承种类更加多样化。碳指数是反映整体碳市场或某类碳资产的价格变动及走势而编制的统计数据,既是碳市场重要的观察指标,也是开发指数型碳排放权交易产品的基础。—148—碳中和指数编制中创碳投作为外部技术委员会成员为该碳中和指数的设立提供技术顾问服务。选取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两大领域上市公司作为待选样本,深度低碳领域涉及清洁能源与储能、绿色交通、减碳和固碳技术等产业,高碳减排领域涉及火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建筑等产业。样本选择基于碳中和行业减排模型,为两大领域分配权重,领域内部按照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单个样本权重上限10%,并计算碳中和贡献度。01深度低碳领域三大产业:清洁能源与储能、绿色交通、减碳和固碳技术高碳减排领域02六大产业:火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建筑图4.1.1上市公司待选样本领域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作为绿色股票指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转型的企业加大投入,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为市场参与者研究、投资绿色低碳上市公司提供有效金融工具。4.案例成效碳中和指数的意义在于,为碳中和技术创新提供充分的融资支持。通过不断支持技术和规模制造创新,最终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零碳—149—化,不仅能推动碳中和的进程,还能降低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该碳中和指数作为绿色股票指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转型的企业加大投入,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对上市公司面向双碳目标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指引和激励作用,还为市场参与者研究投资绿色低碳上市公司提供了有效工具。5.经验总结碳中和指数所投资领域可以包括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两大领域优质上市公司。大力开发更多样化的碳中和指数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投资群体的风险偏好及投资视野,并带动中国绿色投资。预计到2030年,碳中和市场行业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地方级各类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它将成为新兴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150—第五篇第三方服务机构篇一、绿色金融第三方服务进展及案例分析(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一)绿色金融第三方服务进展绿色金融第三方服务机构是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力量之一,以专业的知识和项目经验为绿色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评估认证、管理咨询、科技化解决方案、信息披露等服务。1.绿色金融评估认证/核查服务近年来,绿色金融与可持续金融创新产品频出,ESG债券和贷款认证需求骤增,同时,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推进零碳战略,金融机构运营碳排放的核查核算服务也成为绿色金融领域第三方服务的重点。2.绿色金融咨询服务绿色金融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其扎实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为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提供绿色金融相关咨询服务,金融机构相关第三方服务包括绿色金融战略咨询和制度体系建设、ESG风险管理、投融资碳排放核算、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地方政府相关第三方服务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地区发展规划、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工作建设、地区碳账户及金融产品开发、转型金融目录编制等。3.绿色金融数据和信息化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提供绿色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是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核心产品之一,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管理平台(包—151—含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库、绿色资产识别、绿色项目环境效益计算、投融资碳排放核算、绿色金融政策库等功能)、ESG风险和数据服务、气候投融资项目管理平台等。4.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形式、频次、应披露的定性及定量信息等方面提出要求,并根据各金融机构实际运营特点,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保险、信托等金融子行业定量信息测算及依据提出指导意见。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由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试先行,逐步拓展至江苏、浙江、广东、江西、山东、安徽等省份,长三角地区以及深圳市更是建设完成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系统平台。在此过程中,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地方政府提供环境信息披露培训服务,开发建设环境信息报告披露系统平台,并协助金融机构撰写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二)绿色金融咨询案例1.案例背景近年来,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给全球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气候变化成为了影响全球金融稳定的风险因子之一,因此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ESG风险管理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各个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也在逐步开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通过对新加坡监管机构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监管机构和中国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要求从目标方向到管理工具是一致的,也可以看到全球的可持续金—152—融发展在交流和合作中达成了共识,今后也将保持同步发展的态势,构健全球可持续金融体系。2.问题分析S银行在国内开展绿色金融工作面临集团可持续金融框架本地化实施的适应性问题,同时需要兼顾满足中国金融监管总局和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要求。因此,S银行需要深入研究集团所在国(新加坡)的可持续金融政策以及中国绿色金融监管要求,并在集团相关政策的框架指引下制定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和管理办法,形成具有S银行特色的差异化绿色金融方案。3.绿色金融创新方案中诚信绿金基于S银行现有绿色制度建设、风险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客户群体特征,确定重点调研内容,对S银行管理层、业务部门、客户经理等进行全面深入访谈,全面了解S银行绿色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依托于S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和业务优势,主要对标人民银行和原银保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要求,并同时参考S集团的可持续金融发展目标,基于外资行的行业现状,比对同业的优秀实践案例,从治理结构、战略规划、政策体系、流程管理、产品开发、风险管理、金融科技、对外宣传这八个方面,形成高效、可行、具有前瞻性的绿色金融行动计划。本次绿色金融管理咨询项目,中诚信绿金除了为S银行做了差距分析并提交了《绿色金融发展建议书》外,还为S银行修订了《绿色—153—金融操作指引》,该操作指引包含了绿色金融相关工作从董事会到高管层到各部门执行人员的具体职责,以及绿色金融工作的操作规程,包含绿色信贷认定管理、绿色信贷差异化管理措施、绿色信贷数据质量管理、绿色办公运营管理四项内容,为S银行绿色金融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4.案例推广国际金融集团绿色/可持续金融业务的本地化是国内外资银行工作的难点,中诚信绿金为S银行提供的绿色金融管理咨询项目帮助该银行理清了新加坡和中国的金融监管政策,并提供出了同时符合集团可持续金融框架和国内绿色金融监管政策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该咨询项目在同业中极具参考价值,其他外资机构可通过管理咨询或能力建设项目,了解和研究国内外可持续金融和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并探索适合本机构的具有差异竞争优势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同时,国内的绿色金融市场也将因为更多国际金融集团的参与而更具活力。—154—二、转型金融法律服务概况及案例分析(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一)转型金融法律服务概况转型金融围绕碳排放权这一新兴的有价资产和交易品种而产生。与传统业务相比,碳金融法律服务的重点在于交易客体的新颖性和特殊性,法律从业者在提供常规法律服务的基础上,往往还需要特别关注以下要点:(1)重视在金融监管、环境、能源多个法律体系下,迥异的监管要求所产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和适用;(2)以碳资产、绿色资产作为关键交易标的的合规审查和价值判定;以及(3)相关交易文件的谈判和后续履约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控制。随着我国碳金融相关监管规则和标准不断完善,市场对碳金融的认知不断提升、实践不断丰富,法律从业者将需能够为境内及跨境的多种碳资产交易模式、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设立、涉碳纠纷解决等提供多层次、综合性的法律服务。(二)转型金融法律服务典型案例1.某新能源收购与绿电交易项目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社会、治理(ESG)理念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某跨国企业作为全球领先的地产开发商及运营商,深刻认识到可持续性发展对企业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中。这一转型标志着该企业从传统的地产管理公司向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成功转型,不仅能实现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在可再生能源市场中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155—随着可再生能源资产的不断壮大,该企业对参与绿电交易有着迫切的需求,力求促进其新能源发电的消纳,并获得绿电环境价值的收益。在前述基础上,该企业拟与合作方签订长期绿电交易合同(20年以上),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开展绿电交易申报,为合作方指定园区长期提供绿色电力。目前,中国绿电交易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供需不平衡是一个现实问题。需求量大的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资源丰富的西北和东北地区需求较低,这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作为项目的法律顾问机构,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阳光所”)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该企业提供专业支持,以推进项目收购和开展绿电交易,并确保客户的预期交易目的得以实现。一方面是开展全面法律风险评估。在项目收购阶段,通过法律尽调、政府访谈等方式协助客户排查项目重大法律风险,除关注常见的项目指标、项目资质和许可、用地、环境合规等问题外,亦结合项目所在地省市的绿电交易规则和交易合同模板,协助客户全面评估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以及后续开展绿电交易的可行性和相关注意事项。另一方面合理设置绿电交易合同条款。为了确保绿电交易的确定性,阳光所基于客户诉求并在前述法律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协助起草长期双向绿电交易合同(20年),合理搭建交易架构的同时并为客户设置有利的交易条款。该案例突显了绿色金融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参与者,该企业在实施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绿色金融为这样的转型提供了关键的资金和金—156—融工具。该案例的成功经验将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发展。2.浙能CCER远期交易项目浙江浙能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浙能碳资产”)是浙能集团组建的碳资产管理专业化公司,负责浙能集团碳资产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核算、统一交易。经市场摸排、询价比选,浙能碳资产拟向某能源贸易商购买远期总计100万吨至150万吨的CCER,采购价格以全国碳市场CEA价格(交付前一定期限内收盘价格的算术平均价)为基准下浮一定比例,约定交付时间为2023年11月30日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已签发CCER总量为约5000万吨,仅占全国市场年发配额总量(约40亿吨)的1.25%,且大部分已用于各试点碳市场及全国碳市场的履约清缴抵扣,市场上可供交易的CCER现货资源相对较少。针对浙能碳资产拟开展的CCER远期交易,主要存在政策风险、价格波动风险和合同履约风险。作为项目的法律顾问机构,阳光所在充分考虑上述风险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客户提供专业支持,以确保客户的预期交易目的得以实现。首先是进行市场调研与资信调查,其次是设置交易先决条件与政策变动应对条款。最后是合理设置风险防范机制。碳远期交易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以一定的价格买入或者卖出一定数量的碳配额或碳信用的一种交易方式。通过揭示市场对基础资产交易价格的预期从而降低碳价的波动,有利于减排企业对—157—比碳价与自身减排成本,进行长期减排规划和预算的统筹,同时降低减排企业当下的资金占用率,进一步提升碳交易市场的资金流动性,而充足的流动性又可增强市场对外部冲击和风险的抵御能力。—158—三、转型金融第三方认证概况及案例分析(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一)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转型金融第三方认证案例1.案例背景目前,随着我国绿色金融驶入“快车道”,低碳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绿色金融要求资金必须用于绿色产业的方向,即“纯绿”或“接近纯绿”的项目,这导致转型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其无法完成低碳转型。为解决此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9年3月,首次提出转型金融的概念。国际组织和各国提到的转型金融的具体做法包括两类:一类是旨在实体经济整体转型的金融产品。另一类是以经济活动转型为目标的金融产品。2.问题分析转型债券作为转型金融的重要工具之一,也作为绿色债券的有益补充,近几年发展迅速。转型债券主要聚焦于气候转型、支持高碳排放行业的转型融资需求。尽管我国近几年对转型债券不断创新,但目前仍属于初步探索阶段,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包括转型债券顶层设计缺失导致标准不统一、缺乏完整的转型债目录且转型涵盖范围小、信息披露不完善需进一步加强等。3.绿色金融创新解决方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首批5单转型债在2022年6月22日—159—成功发行,包括华能国际、大唐国际、中铝股份、万华化学及山钢集团。联合赤道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了万华化学、华能国际和大唐国际转型债的评估。具体案例包括: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转型/科创)、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四期中期票据(转型)、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五期中期票据(转型)。由于目前国家还未建立统一的转型债券标准和发行要求,联合赤道在评估这三家机构的债券时,主要依据国际标准《巴黎协定》、《气候转型融资手册》和国家标准《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中市协发[2022]93号)、《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发改能源[2022]210号)、《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发改能源[2022]206号)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相关自律规则。在信息披露方面,联合赤道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详细评估并披露了万华化学、华能国际和大唐国际这三家公司的债券发行情况,主要包括:发行人总体低碳转型规划制定情况、募集资金用途、使用计划及管理制度、低碳转型项目的筛选标准和决策程序、募投项目的碳减排等环境效益目标、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4.案例推广随着高碳企业低碳转型的需要,转型金融产品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但由于转型债券的复杂性,识别和认定的难度较大,转型债评估的专—160—业性、客观性和全面性也成为了尤为关键的内容。万华化学集团、华能国际和大唐国际三个公司作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的首批转型债,其成功发行的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参考。尽管转型债存在没有统一政策且披露信息不全等问题,但联合赤道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成功助力三家企业转型债发行成功,不仅为其他评估认证机构提供了参考,也为转型债券市场更好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二)中诚信绿金转型金融第三方认证案例1.案例背景湖州市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有关部署要求,积极开展转型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成为全国首个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推出相对完整的转型金融体系的地区积极开展转型金融探索实践。其发布的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等成果让转型金融简单化、易操作、可落地,是《G20转型金融框架》在我国落地的具体实践,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本地企业转型升级,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其他地市,特别是高碳行业比较密集的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问题分析为缓解高碳企业低碳转型过程的融资困难局面,进一步提升债务融资工具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满足传统行业转型或、其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转型金融产品于2021年在国内兴起,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支持转型金融产品—161—的发展,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高碳行业助力其低碳转型;同时,鼓励发行人聘请第三方机构对转型金融产品进行独立评估认证。3.绿色金融创新解决方案中诚信绿金根据各监管文件和国际机构对转型金融产品的要求,以《中诚信绿色债券评估方法》、《中诚信转型债券评估方法》、《中诚信绿色贷款评估方法》、《中诚信绿金ESG评级方法》等多个方法学为理论基础,开展转型金融工具评估业务,提高评估对象的可靠性和透明度。2022年6月,交易商协会首批转型债之一“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转型)”成功发行,债券期限为2年,发行规模为人民币5亿元,票面利率为2.45%。中诚信绿金了解到中铝股份的转型融资需求,帮助中铝股份筛选合适的项目用于发行转型债券,并在发行前对该债券从募集资金投向、募集资金使用、环境效益实现可能性、信息披露四个维度进行评估认证。根据多维度详细论证,中诚信绿金授予该债券Gc-1等级,确认该债券募集资金全部投向低碳转型领域,并在募集资金投向、使用及配置于低碳转型项目过程中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出色,及由此实现既定环境目标的可能性极高。4.案例总结“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转型)”的发行,为其他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提供了转型思路,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高碳排放企业应主动寻求低碳转型的机会,尽快根据—162—行业及企业自身特点制定转型路径,利用合适且有效的转型金融工具推动自身的转型。目前转型金融工具以债务融资工具类为主,但许多高碳企业已经有很高的资产负债率,或面临较高的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仅仅依靠债务融资工具,难以满足其实施转型的多元化金融需求。《G20转型金融框架》也提出,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箱,推出多元化的转型金融产品,如股权基金投资、混合融资、债转股、风险缓释产品等。(三)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第三方认证案例1.案例背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经济背景以及“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我国亟需推动经济活动从高碳排放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此背景下,作为“对高碳排放活动或主体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方式,转型金融可有效满足我国高碳排放行业和活动转型融资需求。2.问题分析目前,我国转型金融仍处在早期发展与探索的阶段。根据2022年6月6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的要求,发行转型债券需在募集资金用途、转型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认证和募集资金管理四项核心要素等方面满足要求,其中第三方评估认证方面建议发行人聘请评估认证机构出具转型评估报告、转型评估报告包括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信息及发行人募投领域的总体规划。—163—尽管转型金融在气候应对方面的重要价值逐渐被重视,然后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相关标准未统一,因此积极的实践经验将有助于转型金融相关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与统一。3.绿色金融创新服务方案转型金融产品的评估认证是发行人增强债券公信力的一种外部审查方式。我国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在2021年制定了转型债相关的管理框架,二者在评估认证业务实施上,围绕以转型金融相关披露、资金用途及管理、项目评估及筛选、信息披露及报告等方面展开评估认证工作。安永接受委托,按照鉴证准则《国际鉴证业务准则300(0修订版)--除历史财务信息审核或复核之外的鉴证业务》(ISAE3000)的要求对中国建设银行新加坡分行2021年转型债券依次发行前鉴证、执行了存续期鉴证工作。鉴证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依据ICMA《气候转型金融手册》(2020),鉴证包括气候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商业模型环境重要性、气候转型战略的科学化目标和路径、执行透明度等方面是否符合《气候转型金融手册》(2020)的要求。自2021年4月中国建设银行新加坡分行首次成功发行转型债起,截止2022年12月31日,所募集资金已投放至7个项目,其中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4个,燃气冷热电三联供项目3个,该笔转型债资金所投放项目在2022年实现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3,201吨的减排效益。—164—4.案例总结2022年6月6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根据该通知要求,发行转型债券需在募集资金用途、转型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认证和募集资金管理四项核心要素等方面满足通知要求,且文件明确表示为提升转型债券募集资金用途与“双碳”目标的相容性,参照国际标准,建议发行人聘请评估认证机构出具转型评估报告。不同于绿色债券,转型债券支持对象为向低碳方向转型的棕色行业主体及项目,发行人披露关键信息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主体和项目的转型方向、规划符合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长期目标,以避免“洗绿”风险。安永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的重要一员,将会不断地加强转型债券认证能力建设,推进认证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完备性,不断提升自身执业素养,继而提升认证行业的技术壁垒,为转型债券市场规范发展尽应有之力。—165—四、MSCI气候数据解决方案案例(明晟(MSCI))(一)案例背景对中国金融机构而言,应对气候变化正在逐渐被视为关键的金融风险来源以及业务机遇来源。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气候投融资正在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开始将包括气候风险在内的ESG因素纳入金融监管考量。同时,中国和全球的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群体也正在积极推动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二)问题分析面对来自监管的气候信息披露及气候风险管理压力,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已经行动起来了。但在将气候风险纳入风险考量,捕捉气候转型机遇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面对与传统投资分析框架不同的挑战。一方面,金融机构普遍面临气候相关数据缺乏的问题,尤其在应对监管机构关于投资组合碳足迹、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等的报告和信息披露过程中,这一挑战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面对更具前瞻性的气候风险分析以及气候转型机遇探索,金融机构需要利用各类气候指标和工具对自身的投资活动进行分析,将针对气候变化的考量纳入投资决策。气候及相关ESG议题的创新性和复杂性使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相关的研究、数据和人才积累。因此对专业、全面、具备前瞻性的气候风险分析框架、数据、模型和报告工具的需求应运而生。(三)绿色金融创新服务方案针对金融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面对的种种问题,MSCI创—166—新性地开发了一整套净零解决方案,提供数据、分析工具、模型、报告工具等一系列产品。MSCI的气候分析框架从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需求出发,分析了气候变化的4个维度,即:降低转型风险,减缓物理风险,捕捉绿色机遇,以及对标1.5摄氏度升温路径。每个维度均提供了大量数据指标和模型,以支持从包括排放数据、营收敞口等简单数据点收集到复杂情景分析在内的各类分析。MSCI的气候解决方案中的典型数据和模型如下:1.MSCI全投资组合碳足迹测算工具(TotalPortfolioFootprinting,TPF):为净零转型设立基线MSCI全投资组合碳足迹测算工具可以实现对整个投资组合融资碳排放的测算。该工具可以实现对各类型金融资产融资排放的快速测算,进而助力金融机构了解其贷款和各类投资活动对气候变化的总体影响。图表1.机构投资人的碳中和之路来源:MSCIESGResearchMSCI全投资组合碳足迹测算工具利用MSCI领图表3.MSCI全投资组合碳足迹测算工具估算整个投资组合排放量的方法先的气候数据和多资产建模能力,为对测算投资组合碳足迹有需—167—求的客户提供符合标准碳计量规则的数据。该工具与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的计算规则保持一致,为衡量投资组合中各种类型资产的气候影响提供了方法。图表2.MSCI全投资组合碳足迹测算工具数据概览来源:MSCIESGResearch在数据来源方面,MSCI全投资组合碳足迹测算工具一方面收集公司自主披露数据。另一方面,对未披露的碳排放数据,依靠MSCI领先的碳排放数据积累,运用MSCI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法论进行估算。图表3.MSCI全投资组合碳足迹测算工具估算整个投资组合排放量的方法来源:MSCIESGResearch—168—2.MSCI预计升温指标(ImpliedTemperatureRise,ITR):衡量投资与全球温度目标的一致性MSCIESGResearch的预计升温指标旨在展示公司、投资组合、基金和指数与全球气候目标温度的一致性。凭借对公司或投资组合碳排放的前瞻性估计,投资者可以使用MSCI预计升温指标来设定减排目标,并支持气候风险治理。该指标是MSCIESGResearch分析工具平台的一部分,符合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所建议的报告要求①。机构投资者还可以利用该平台追踪公司净零转型的进展。图表4.MSCI预计升温指标示例来源:MSCIESGResearch①“MeasuringPortfolioAlignment:TechnicalSupplement,”TaskForceonClimate-relatedFinancialDisclosures,June2021.—169—MSCI预计升温指标的主要特点包括:•简单直观展示投资组合与全球温度目标的一致性•涵盖公司的范围1、2、3的碳排放(可能包括估算值)•覆盖超过11000个公司主体①•充分考虑TCFD的相关建议•基于易检查、可追溯的数据来源,以及对公司减排目标的分析•助力投资者的TCFD报告编写•支持投资者的净零战略实施3.情景分析:量化和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满足采取必要行动优化投资组合绩效、风险管理和监管报告需求气候变化可能对金融部门构成系统性风险,同时也会产生新的投资机会。管理这些风险并捕捉机遇对于维护投资安全和优化投资绩效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净零等可持续和气候目标。公司的经营可能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同影响。极端天气可能对公司设施和资产造成破坏,新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可能对技术革新提出新要求。这两种影响最终都可能影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通过计算气候变化中每种资产、每种情景所对应的金融风险,MSCIESGResearch开发的的气候风险估值模型(ClimateValue-at-Risk,CVaR)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帮助投资者量化和理解这些风险,以期满足投资组合绩效优化、风险管理和监管报告的需求。①数据来源:MSCIESGResearch,截至2023年7月—170—MSCI气候风险估值模型的计算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气候风险估值模型从两个维度,即转型风险和机遇(包括政策风险和技术机遇)以及物理风险维度,结合各种气候情境,分析气候变化对公司的收入和损失的影响。MSCI气候风险估值模型还会在公司层面和证券层面,采用金融建模的方式测算相应收入和损失对估值的影响。最后,将证券层面的结果加总得出资产组合层面气候风险对资产组合估值的整体影响。MSCI气候风险估值模型作为前瞻性的量化估值模型,旨在衡量投资组合中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和机遇,分析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公司估值。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投资岗位可以将该模型应用在多种场景下。(四)案例成效基于自身的数据和分析框架,MSCI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气候变化与投融资风险或机遇的研究,为相关金融机构、政策制定者、利益相关方等提供参考。例如,MSCI曾利用MSCI气候风险估值模型中的物理风险分析工具,分析了日趋多发的极端高温气候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未来,投资者可能需要结合不同的气候风险管理策略,充分考虑行业差异及资产在热点地区的气候适应与响应计划,才能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气候物理风险。(五)案例推广金融机构基于MSCI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应用案例MSCI气候变化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全面的气候变化分析—171—数据和工具,有助于金融机构克服现阶段数据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分析框架不清晰等困难,实现气候风险管理、转型机遇捕捉、信息披露等目标。MSCI的相关数据和分析工具已经被多家国际和国内主流机构所采用,应用场景包括开展气候变化相关投资研究、嵌入投资决策流程、开展气候风险管理、进行对内、对外以及监管信息披露等。目前,投资者使用MSCI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一些主流用例如下:整合气候和净零解决方案使用案例•内部报告将向净零经济转型相关的风险以及对全球变暖利用MSCI预计升温指标所带来物理变化纳入机构内部报告流程。识别企(ITR)量化投资对气候的业层面以及跨基金和跨投资组合的气候风险敞影响,设立净零排放目标;口和变化趋势。同时使用情景分析来了解•气候风险管理/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投资的物理和转型风险识别和了解基金和投资组合内部以及之间的气候风险敞口和变化趋势,深入探究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对投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并对情景进行建模,为公司战略和投资决策提供信息。•资产层面的选择/识别气候友好型的投资构建净零投资组合可能需评估与各资产类别温升目标与国际气候协议的要减少对碳密集型公司和一致性,确定风险和回报的驱动因素,并梳理和行业的敞口,识别具有可靠对比发行人的减排目标。转型计划的公司,增加对清•投资组合构建洁能源技术的敞口,将搁浅建立和分析投资策略,赋能投资筛选能力,并作资产的风险降至最低;为符合气候目标投资组合的比较基准。参与被投资公司的决策,了•参与被投公司管理解其气候目标的雄心和完利用可比、定量的数据来源与被投资企业就气候备性,并评估其实现净零排话题展开交流,解读企业减排战略和目标、气候放的进展。风险抵御能力,评判企业是否对净零经济做好准备。—172—•符合TCFD的监管报告了解公司完整的碳足迹,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报告现有投资的气候风险披露工作组(TCFD)对气候相关治理、战略、风和机遇,创设新型投资产险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的要求编写报告。品,将净零排放和气候考量•外部报告与财务目标相结合向投资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披露投资组合的气候目标的一致性、净零承诺的进展情况、以及与关键升温指标的一致性。(本文基于MSCI已经发表的英文文章翻译整理,中文版相对英文原文有增删。中文版授权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创新研究》一书当中发表。本文版权由MSCIInc.及其子公司所有,MSCI保留所有权利。未经MSCI事先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对本文的任何内容进行复制、转载或再次传播。关于本文的完整声明与免责条款请阅:https://www.msci.com/notice-and-disclaimer。)—173—五、企业及供应链碳排放管理及案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一)案例背景2022年以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气象灾害呈现更加频繁的趋势,全球气候治理也在遭遇巨大挑战。为应对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公开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气候投融资,助力达成《巴黎协定》和《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的目标。然而,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提出的脱碳路线图,很多尚未涵盖排放热点,特别是范围三中的外购商品和服务及投资活动引起的排放。这些领先企业和金融机构亟需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加速脱碳进程,推进自身和价值链的绿色低碳转型。面对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和去全球化思潮扩大的形势,如何在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落实气候承诺,并带动供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力减排,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二)问题分析大量企业发布气候承诺,但承诺履行进展亟待追踪从巴黎到格拉斯哥,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做出碳中和承诺,ESG报告也成为很多企业的标配。但企业对碳排放数据的披露情况,及所披露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企业虽然核算并披露排放数据,但尚未披露核算清单、核算方法学,或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是否经过第三方核查。此外,相较于自身运营,企业针对范围三,特别是供应链排放—174—的测算披露比例更低。多数企业尚未开展价值链的测算披露和减排行动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分工不断深入,大部分企业都涉及产品和服务的采购,这意味着来自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企业排放总量中普遍占据较大比重。因此,企业除了需要降低自身运营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识别和核算范围三的排放热点,与价值链上的利益方合作开展减排。中小型企业面临碳减排压力,但无从下手企业开展供应链减排,需要通过供应商实测的碳排放数据追踪供应链减排进展,管控供应链气候风险。这就意味着,在当前低碳转型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需要开展碳核算,向监管机构、政府或利益方报送或披露碳数据及排放趋势。但是,供应商企业面临着核算及减排成本高、减排路径不清、知识相关储备不足等问题,亟待得到赋能和提升。(三)绿色金融创新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IPE广泛调研国内外政府部门发布的气候治理相关政策,国内外主流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碳目标制定方法学,监管机构和环保组织搭建的碳数据披露系统,以及中外企业针对自身和供应链的减排行动,总结企业气候信息披露一般规律和主要问题。针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缺乏碳核算能力的问题,IPE决定为龙头企业及其供应商开发一套基于发改委核算方法学的自动化碳核算工具。此外,IPE还决定开发碳数据披露表,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碳排放数据、碳—175—目标及减排进展、碳资产等相关信息的披露平台,以协助这些企业追踪自身碳减排进展,并向监管机构、政府或利益方报送或披露碳数据及排放趋势。最后,为推动龙头企业发挥表率作用,主动承担减污降碳主体责任,IPE决定构建一套全球企业责任体系,通过地图形式呈现这些领先企业公开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净零、中和目标,以及目标完成进展。具体案例1.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暨企业气候行动路线图2018年,IPE与CDP联合开发了供应链气候行动SCTI指数,并连续3年开展评价,旨在引导企业落实温室气体减排承诺,推动在华供应商企业节能减排。图1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评价维度—176—2.碳排放计算器、碳数据披露表和分析报告IPE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中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图2)。该平台基于发改委发布的24个《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将适用于中国企业的排放因子内嵌入计算器,协助供应商企业高效低成本地摸清碳排放家底。图2中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在核算的基础上,IPE还开发了企业碳数据披露表,引导企业填报并公开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减排目标和碳资产情况等。企业还可以通过自动生成的“我的企业碳数据分析”报告(图3),追踪自身温室气体排放量及排放强度逐年变化趋势,以及碳目标进展情况,进一步识别减排潜力,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同时提升市场竞争力。—177—图3“我的企业碳数据分析”报告(非真实数据)3.全球企业责任地图为推动企业承担减污降碳主体责任、遏制“气候漂绿”,构建全球企业责任体系,IPE于2022年开发并上线“全球企业责任地图”(图4),首批包括千家中外知名品牌、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该地图呈现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公开做出的承诺目标完成进度、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以及推进在华供应链减排方面的行动。IPE希望通过全球企业责任地图,可视化呈现并记录企业所做的气候和环境承诺及其进展,特别是其在全球生产和采购过程中落实承诺的实际行动。—178—图4全球企业责任地图(四)案例成效自2021年升级并发布CATI指数以来,IPE在多年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上,连续三年开展CATI指数评价,开发并持续迭代升级碳排放计算器、碳数据披露表和分析报告,并发布全球企业责任地图和迈向零碳供应链倡议,积极引导国内外企业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从开展温室气体核算、创建温室气体清单开始,识别热点排放源,设定量化的减排目标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减排方案,依据所在行业的减排路径开展规模化减排,追踪并披露目标完成进展,同时带动和赋能上下游合作伙伴开启气候行动。(五)案例推广IPE于2023年4月发布《迈向零碳供应链倡议》,提出希望与各利益方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开展全球采购的企业和企业组织,有效推进零碳供应链建设,为社会提供零碳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支持工商—179—业迈向零碳供应链的努力;基金会、研究机构和环保NGO组织,为零碳供应链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携手推进供应链脱碳进程,加速全球零碳冲刺,共同守护地球家园。—180—六、高碳行业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及应用(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一)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建设过程自2021年,以八大高耗能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中创碳投发布了《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和《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榜》,旨在以碳排放量为抓手量化上市公司的减碳成效,从而督促上市公司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于公司而言,落实好双碳目标远不止准确披露碳排放这一项工作,而是需要从管理到执行的各个层面,都将低碳发展纳入考虑。而站在投资者和公众的角度,仅通过碳排放总量和营收碳强度难以衡量上市公司落实双碳目标的进展。鉴于此,中创碳投研究建立了“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并于2022年9月22日首次发布《中国百家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和《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行业榜》。“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以中创碳投“SMART-ABC”企业碳管理框架为基础,借此识别了双碳目标下企业应具备的各项要素,共包含八个方面:战略规划(S)、管理机制(M)、行动方案(A)、规则制度(R)、支撑工具(T)、考核约束(A)、品牌宣传(B)与能力建设(C),如图5.6.1所示。此外,我们还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TaskForceonClimate-relatedFinancialDisclosures,TCFD)的建议报告,评价体系纳入对气候风险和机遇的识别、评估与管理等要求。“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共包含10大关键议题,如—181—图5.6.2所示。图5.6.1中创碳投SMART-ABC企业碳管理框架图5.6.2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十大议题在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创碳投综合考虑了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指标可比性以及不同行业定位等多方面因素。立足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点,考虑上市公司在关键信息上披露的完整性,以及能在何种程度上—182—满足利益相关方的评估决策需要。在指标可比性方面,中创碳投横向考虑企业绩效指标在同行业的相对位置,纵向考虑绩效指标相对自身的改善情况。应用“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对各上市公司进行评价,形成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表现,该过程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上市公司披露的CSR报告、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年报中的ESG章节、双碳行动报告、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报告等公开信息;二是项目组向上市公司发放的调查问卷反馈,项目组与上市公司的沟通情况;三是《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和《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中的数据。(二)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表现2022年,“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得到了检验。从各上市公司的表现来看,各议题下均有公司得分率90%以上,乃至100%,表明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切合实际而非空中楼阁;但从平均得分率看,各议题平均得分率均未达到60%,表明大部分公司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信息披露与沟通议题上看,H股披露情况优于A股。港交所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中,对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提出了“不遵守就解释”的要求,并给出较为详细的指引。根据公开报告,高耗能不披露碳排放的原因有三种:一是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属于商业机密,不愿公开;二是人为公司内部测算的数未必准确;三是缺乏数据。—183—从碳排放管理议题上看,上市公司高管普遍表明支持双碳的积极态度。从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议题上看,上市公司较多地关注于气候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评估,而忽视了对顶层设计——气候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过程和监督与管理过程的建设,更鲜有使用情景分析工具对气候风险与机遇进行识别和评估的。从碳排放绩效议题上看,上市公司的表现差异较大,而是否披露碳排放是其分水岭,即披露碳排放量的上市公司在碳排放绩效议题上的得分普遍偏高。从碳排放目标议题上看,虽然有约三成的上市公司提出了碳排放目标,包括碳达峰目标、碳中和目标、总量减碳目标和强度减碳目标等,但忽视了碳排放目标提出的基准、考虑等,致使透明度不高。从低碳战略议题上看,约1/3的上市公司宣称制定了低碳战略,但其中仅1/3可公开查询。从低碳行动议题上看,上市公司积极开展减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和碳中和先行示范。从业务发展议题上看,上市公司在气候风险和机遇相关业务信息上披露不够充分。从低碳投融资议题上看,上市公司在现状披露上较乐观,但在目标设定上相对保守:1/3的上市公司披露了低碳投融资现状,其中3/4的公司披露了其在减排技术和低碳业务上的投资,1/4的公司通过披露碳中和概念债券的方式发展低碳业务;不足1/10的上市公司提出其低碳投融资目标。从目标评估和调整议题上看,上市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来看,上市公司对碳排放相关目标开展评估与动态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估目标和行动是否适应最新的内外部环境,在必要时进行更新;二是评估目标和行动是否按计划的时间表完成,在进展滞后时采取补救措施。—184—除八大高耗能行业外,中创碳投还选取了汽车、房地产、互联网、银行和证券等行业企业进行双碳领导力评价,并依据其在双碳目标下的定位对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进行调整,以期督促各种行业各尽所能、多措并举地加速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进程。—185—第六篇行业篇一、“双碳”背景下,高碳行业转型发展概况及展望(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一)高碳行业转型发展概况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的国家。2022年,工信部统计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连续13年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我国也是全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国际能源署2022年我国碳排放114.7亿吨,占全世界31.2%。自“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正积极推进高碳行业转型,以达成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主要的高碳行业有电力行业、钢铁行业、建材(水泥)行业,位列我国行业排放占比的前三。1.高碳行业转型进展电力行业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活动是我国当前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88%,其中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40%左右,是减碳的最大主体。目前,我国发电行业中的主要参与者的五大电力集团也均发布了各自的碳达峰目标和时间表。—186—表6.1.1五大发电集团碳达峰时间表及主要目标宣布时间企业名称碳达峰时间表及主要目标到2023年,实现碳达峰。到2025年,电力装2020年12月国家电投集团机将达到2.2亿kW,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到60%;到2035年,电力装机达2.7亿kW,清洁2020年12月国家能源集团能源装机比重提升到75%。抓紧制定2025年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坚定2021年1月华能集团不移推进产业低碳化和清洁化,提升生态系统2021年1月大唐集团碳汇能力。“十四五”期间,实现新增新能源2021年1月华电集团装机7000~8000万kW、占比达到40%的目标。到2025年,发电装机达到3亿kW左右,新增新能源装机8000万kW以上,确保能源装机占比50%以上,碳排放强度较“十三五”下降20%,到2035年,发电装机突破5亿kW,清洁能源装机占比75%以上。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装机超过50%,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新能源装机7500万kW,“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力争达到50%,非煤装机(清洁能源)占比接近60%,有望2025年实现碳达峰。钢铁行业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世界钢铁协会统计数据中,2021年我国的粗钢产量达10.33亿吨,占全球总量的52.9%。当年,我国钢铁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约5.69亿吨,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碳排放总量约18亿吨,是我国第二大排放源。由于我国工业行业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特点,钢铁—187—行业的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主要为煤炭。高碳化能源结构以及工艺流程以高炉-转炉长流程生产为主,钢铁行业的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较大。建材行业建材水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为改善民生、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泥生产国,2020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5%,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较多,2020年超过了8亿吨,是我国的第三大排放源。与钢铁行业一样,由于我国钢铁行业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特点,能源结构呈现高碳化特点。2.高碳行业转型的政策驱动国务院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对能源电力行业提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对钢铁行业碳达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清洁能源替代以及先进低碳工艺应用等措施;对建材行业提出加快产能置换、错峰生产、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以及鼓励使用回收原材料等措施。电力行业,发改委和能源局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提出“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的目标要求,确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188—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以及“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和新能源、智慧能源的“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等要求。工信部、发改委等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对钢铁、水泥、炼油、有色等17个重点企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指南,推动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其中对钢铁行业提出到2025年,炼铁、炼钢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对水泥行业,到2025年,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熟料产能比例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熟料产能基本清零。3.高碳行业转型措施电力行业电力行业主要的碳排放来自于煤电,因此电力行业转型的根本措施依赖我国能源结构改变“以煤为主”的特点。在保证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电力行业采取提高对清洁能源的消纳以及改变煤电基荷电源额角色等措施,在转型过程中将高碳能源转移到发挥电热基础作用、灵活调峰作用、降碳减排作用及固废耦合消纳作用。此外,我国电力行业在降碳转型过程中,正大力发展高效发电技术、提高灵活发电技术、提升清洁发电技术以及发展低碳发电技术。钢铁行业钢铁行业是国内最大的大气污染物工业排放源,主要的排放源于行业的一次能源消耗主要为煤炭,且以能耗高的高炉-转炉长流程生产为主。因此,钢铁行业的主要转型措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工—189—艺流程的结构优化。我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巩固化解产能过剩的成果,加强产能置换监管、严格限制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引导钢铁行业从粗放管理向精修化发展。我国钢铁产业还有区域集中的特点,因此还需持续推进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合理布局钢铁基地。建材(水泥)行业建材(水泥)行业的产量高、排放量大,碳排放以石灰石热解工序的过程排放为主,行业的一次能源消耗主要为煤炭,能效标杆以上的企业占比低等特点。因此,建材(水泥)行业的转型措施主要为培育先进标杆企业、燃料的能源替代、降低单位水泥熟料用量、推广节能技术应用。(二)高碳行业转型发展展望“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在新的国内外环境形势下,我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碳行业的转型在“双碳”目标的实现以及我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双碳”最关键环节和工业保障产业,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工业化的支撑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建材(水泥)行业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因此高碳行业的转型必须协同考虑低碳转型和产业的高质量升级,在充分发挥行业降碳减排潜力的同时,推动先进产能、关键技术深入行业发展,有着带动全社会减碳行动的重要意义。中短期看,高碳行业的转型将仍旧依赖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和对低—190—碳高效的先进产能的消纳,通过产能置换在确保产业安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稳步降低排放。电力行业将进一步扩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增加煤电的高效改造和灵活性改造。钢铁行业将提高低能耗成熟工艺占比,产业布局将进一步合理化、集中化。建材(水泥)行业将延续对燃料的能源替代和提高设备效率等措施降低行业排放。长期看,高碳行业将通过应用先进低碳技术,如短流程炼钢技术、CCUS技术、IGFC技术等,促进产业技术革新,实现低碳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双重成效。—191—二、电力行业转型金融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网英大集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电力行业转型金融研究与实践1.电力行业转型面临大规模金融需求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已成必要趋势。电力行业转型要兼顾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新能源发展,这需要得到大规模融资支持。然而,目前的电力市场体系不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煤电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发挥着“压舱石”作用,新能源越发展,煤电就越发不可或缺①。因此,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一方面要为电力行业零碳和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煤电企业的节能降碳改造活动,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协同发展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水平消纳,这需要在转型过程中对新能源装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储能技术研发、输电通道建设等领域投入大量资金。金融手段是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的有效方式,现有的绿色金融体系未覆盖对电力行业转型的融资支持。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都是旨在支持低碳环保项目和实体的类型融资,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绿色金融专门指向对环境有积极影响的项目的融资,如可再生能源;转型金融则指向转型企业,如传统能源企业。绿色金融在引导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的同时,会抑制对碳密集行业的投资②。按马骏(2022)测算,①林伯强.现代能源体系下的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协调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No.245(13):56-65.②LiC,ZhuC,WangX,etal.Greenfinance:howcanithelpChinesepowerenterprisestransitiontowardscarbon—192—我国绿色经济活动只占到全部经济活动的10%左右,高碳行业绿色转型存在巨额资金需求,但其并不在现行绿色金融政策文件的支持范畴之内①。2.转型金融支持电力行业转型转型金融旨在为高碳排放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其采取气候行动从而有效脱碳。相比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可以支持不在绿色债券支持范围内的部分传统高碳行业的低碳和零碳转型,使得投资者可以在更广泛的投资范围内支持实现气候目标。电力行业的转型金融工具近些年,国际市场上比较典型的转型金融产品有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②。自2021年起,转型金融产品在国内兴起,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转型债券以及低碳转型(挂钩)债券。目前,服务电力行业转型的金融工具主要有三种:转型金融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构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neutrality[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2023,30(16):46336-46354.①马骏.转型金融框架与市场实践[J].现代金融导刊,2022,No.33(08):10+9.②顾宝志,李卓宇,郑梦婷.“双碳”目标下我国转型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实践路径[J].国际经济合作,2023,No.422(02):70-81+93.—193—图2转型金融工具的作用路径电力行业转型金融涉及的主体较为广泛。商业银行作为贷款方,具有监督项目、识别风险和寻找机会的责任。贷款方需要在第三方机构的配合下,监督电力企业的转型计划实施情况,保障项目符合转型预期。国家电网作为电力的购买方,对于电力企业转型也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电力行业转型是转型金融服务领域的重点行业。电力企业应当具有明确的转型计划,以向贷方和投资者证明它是可以实现向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转型的。转型计划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因具体的贷方或投资者而异,但一些常见的标准包括:明确的目标、可衡量的结果、时间框架、投资需求、风险管理、报告和披露。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在2021年末出版的《转型金融助力企业低碳转型》,转型金融计划需要满足的要求可见表1。—194—表1转型金融计划的要求气候相关财转型计划描述务披露基础元素监管监管有董事会级别的监督。情景分析确定与气候相关的潜在实质性风险和机遇。财务计划概述有时限的财务规划细节。例如,资本性支出、管理支出、收入等。策略价值链参包括有时限的业务流程(及其价值链)脱碳行与和低碳动,以及有时限的关键绩效指标。这包括(1)供应链参与;(2)增加低碳产品和服务组合;(3)举措客户参与;(4)为其直接运营实施减排举措。政策参与与公共政策相一致。风险管理风险与最小化已识别的气候相关风险和最大化实质性气机遇候相关机会的流程。指标和目标目标指定可执行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可由第三方验证的完整、准确、透明排放清单。会计与验证3.电力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界定转型金融标准界定界定电力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对于引导金融行业正确认识电力在保供及转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G20转型金融框架》概括了发展转型金融的五大支柱: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和公正转型,其中,明确转型金融标准有助于精准助力电力行业转型。界定标准是确定转型活动边界的方法,主要包括原则法和目录法—195—两大类。首先,原则法对转型活动只进行原则性表述,要求这些转型活动主体用科学的方法确定符合《巴黎协定》要求的转型计划,并且获得第三方的认证。其次,目录法是以目录(清单)方式列明符合条件的转型活动(包括技术路径和对转型效果的要求),类似中国的绿色金融目录。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应满足降低对转型活动的识别成本和“假转型”风险;至少覆盖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的转型活动;根据技术、政策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要求转型主体(企业)有明确的转型方案,包括短期与长期实现净零目标的行动计划;转型目标必须基于科学方法编制,并与巴黎协定目标相一致;转型活动遵循“无重大损害原则”,如不能增加环境污染或破坏生物多样性等;明确在哪些条件下应该获得第三方认证的要求。资产范围与转型阈值基于以上目的,电力行业识别转型资产和项目,发展转型金融的标准界定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匡定资产范围,二是设置转型阈值,三是开展动态调整。下表为欧盟和CBI在这三个层面的标准界定。表2欧盟和CBI对于电网资产范围界定资产类别具体内容包含架空线路(导线和绝缘子)和架线塔、杆塔和输配电网基础设施电杆、变压器、电抗器和变电站、地下电缆、断路器和开关设备等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符合欧盟标准的智能电表、客户数据中心、双向通应用信电表等智能计量基础设施—196—资产类别具体内容电网监测和控制应用传感器、通信和控制设备①、需求管理系统等控制硬件和软件系统,以提高电网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专用于符合以上所有类人员,设备,建筑,专用车辆的制造、运行或租赁等型电网资产和活动的配用于符合以上输配电资产和活动的全部配套基础设套基础设施施表3欧盟和CBI对于发电企业资产类型、转型阈值设置能源类型资产类型标准太阳能风能1.光伏发电设施(陆上);支持发电设施的非可再生能源发地热能2.聚光太阳能发电设施(陆电量部分不得超过15%上)生物质能陆上风力发电场支持发电设施的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部分不得超过15%发电设施直接碳排放量低于10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1.生产用于供热和热电联1.与化石燃料基准相比,温室气产的液体生物燃料、固体和体排放减少80%;2.生物燃料必须气体生物质的设施;2.生产来源于环境可持续的原料(唯一用于发电的液体生物燃料、被认可的木材原料是废木材)固体和气体生物质的设施1.发电的碳排放量必须低于100发电设施,如生物质能发电克二氧化碳/千瓦时;2.生物燃料站必须来源于环境可持续的原料(唯一被认可的木材原料是废木材)1.供暖设施;2.制冷设施;1.生物质或生物燃料的碳排放必3.热电联产设施须比化石燃料基准低80%,同时能①通信和控制设备:包括控制室、变电站和馈线的自动化改造以及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馈网的电压控制能力等。—197—源效率必须至少达到80%;2.生物燃料必须来源于可持续的原料(唯一被认可的木材原料是废木材)1.功率密度>5瓦/平方米;或者发电排放量少于100克二氧化碳当量/千瓦时;2.必须根据公认的最水力发电1.径流式;2.蓄水式;3.抽佳实践准则,对环境和社会风险水蓄能进行评估,并纳入应对风险的措海洋可再生施;能源3.仅用于抽水蓄能:使用非碳密化石燃料集型能源,或者支持具有至少20%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电网1.海上风电场;2.离岸太阳能发电厂;3.潮汐能和波浪备用化石燃料能源只能用于系统能发电设施;4.其他利用海断电时的重启功能和监控、运行洋热能、盐度、坡度等海洋或恢复措施资源的发电设施使用海洋热能的海洋供热与化石燃料相比,克二氧化碳当或制冷设施量/千瓦时必须减少80%有碳捕集和封存(CCS)的煤碳捕集和封存设施必须捕集100%或石油能源的温室气体排放表4欧盟和CBI对于电网转型阈值设置指标界定方法阈值单一输电线路碳排放系接入某一输配电网的发电厂碳排<100gCO2e/kWh数放量/发电量接入电网的新增清洁能新增清洁能源发电容量÷总净增≥67%源发电容量占比<100gCO2e/kWh接入电网的平均排放系加容量数t-1∑(接入电网发电量的年碳排放t-5量/年发电量)/5—198—4.转型金融服务电力行业转型的路径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在此背景下,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能够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和关注转型公正性,助力电力行业转型升级,并缓解转型活动可能导致的失业、能源短缺和通胀等负面影响。为此需要加快出台转型金融标准,助力电力行业低碳转型;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引导资本支持电力行业转型;加强环境信息披露,防范电力行业转型风险。(二)宁德时代:以科技和管理创新推进电池产业全价值链降碳1.案例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构成重大威胁,国际社会逐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共识,中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已先后宣布碳中和目标,全球范围内的交通电动化、电力能源清洁化正在全面加速。电池是实现碳中和的“牛鼻子”,是电动化交通和清洁化能源的重要保障,因而电池产品本身的低碳也尤为重要。2.案例难点电池产业链条较长,从上游矿山开采到终端用户回收,涉及诸多的碳排放环节和利益相关方,如何能在降低电池生产制造企业碳排放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管理及模式创新带动价值链协同降碳,塑造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新格局成为亟需突破的难点。—199—3.实施举措公司聚焦电池产业链降碳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绿色研发、绿色生产、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同时,密切关注企业上下游降碳空间,并通过强化管理、研究合作、培训赋能、业务布局等方式积极与上下游伙伴联动,致力营造了多方共商、共建、共享的产业多方合作降碳模式。公司持续加大绿色研发、绿色生产、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方面的投入,不断降低自身运营过程的碳排放,并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开展合作研究、强化供应链管理等,助力全价值链协同降碳。4.案例成效助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审核体系,赋能供应链伙伴提升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深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合作,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2022年,创新建立包括24个二级评价指标与135个三级评价指标在内的首期“CREDIT计划”审核体系,并将会根据供应商可持续发展管理能力提升情况,完善并扩大考核范围及指标,同时根据不同的行业与品类,设置不同模块的考核权重。与供应链伙伴开展联合研究工作并输出《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方法论及数据库研究》。目前,研究项目已系统梳理国内外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分析国内主要回收企业的碳足迹水平,并提出促进我国锂电池回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建议。—200—5.案例总结公司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当前电池产业全价值链减碳痛点,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持续降低自身运营碳排放,引入利益相关方参与理念,联合行业伙伴开展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并通过培训、审核等赋能上游供应商降碳,积极布局下游电池回收、提供换电服务等促进下游降碳,最终实现全价值链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良好生态。—201—三、钢铁行业转型金融研究及转型金融案例(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河钢集团、世界资源研究所、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一)人行石家庄中支转型金融助力钢企搬迁改造1.案例背景为落实《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贯彻执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升京津冀地区总体环境质量,钢铁主产区河北省积极推进地方钢铁企业实质性减量置换、整合重组、搬迁改造,推动环首都和生态敏感地区钢铁产能有序退出,推动产能向沿海临港地区适度集聚。其中,张家口、保定、廊坊3市钢铁产能将全部退出,三地产能合计2250万吨;石钢环保搬迁、冀南钢铁、太行钢铁重组搬迁改造;还有9家位于城市及城市周边的钢铁企业,涉及炼钢产能3487万吨,即将面临搬迁或关停。2.问题河北天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唐山市丰润区,属于城市钢厂,面临城市钢厂环保搬迁,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装备落后及产品竞争力弱。二是受城市规划影响难与城市共融。三是市场动荡加剧,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天津银行唐山分行成立河北天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贷款专项小组,分行一把手担任组长,分行公司部、授信部、风险部等成员均参与其中,短期多次前往海港区对企业及项目进行针对性调研走访;同时上下联动,天津银行总行相关领导也亲临现场,对上报方案进行—202—指导和建议,以最快速度完成了贷前尽职调查及业务的上报审批。3.绿色金融创新解决方案天津银行审批通过河北天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贷款12亿元,年利率6.5%,期限5年,担保方式为保证+抵押。审批通过后,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行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进度等批复要求,共计放款80余笔,完成全部金额的放款。4.案例成效该项目历经三年建设期,于2022年8月全面完工投产,新厂区建成后,优势明显。一是装备提升,环保升级。企业与中冶京诚、中冶华天、中冶北方、陕鼓集团等国内一流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并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合作,按照环保A类标准设计,全力构建绿色低碳工厂。二是科技引领,智能化升级。天柱钢铁以退城搬迁为契机,全力推动智能制造战略工程,是华为在华北地区唯一家智能制造合作的民营钢铁企业,也是华为实现科技智能化钢铁制造的示范项目,实现生产方式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三是专业化钢铁产业园区,临港区位优势明显。项目地域内有唐钢、唐山中厚板、天柱钢铁、国义特钢、天顺煤焦化工、汇丰炼焦等钢焦企业,打造成集“高端化、链条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制造服务为一体的国内一流先进钢焦一体化制造业生态智慧园区。5.案例总结天津银行唐山分行对河北天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搬迁改造项目建设的支持完全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203—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版的要求,将加快河北省钢铁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实现布局、工艺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新厂区的建成实现了企业产品档次高、质量好,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高、排放低,环保水平高,全面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建议金融机构将支持环保搬迁作为重要的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支持项目。(二)宝钢股份发行5亿元低碳转型公司债券用于湛江钢铁氢基竖炉系统工程1.案例背景当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总体过剩严重,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过度竞争情况严峻。原料及钢材价格两方面的压力不断挤压钢铁企业盈利空间,钢铁行业处于微利状态。钢铁行业转型势在必行,而通过转型金融的途径实现转型,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案。2.问题分析作为“碳密集”行业,钢铁行业面临较大的气候风险,低碳绿色化是钢铁工业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氢能这种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有助于缓解宝武集团面临的气候风险,实践低碳转型。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倡议,低碳冶金技术的突破将成为钢铁行业碳减排实现路径的重点。中国废钢不足,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能源禀赋,决定了钢铁工业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的现状还将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因此,深入推进节能技术工艺装备创新与改造升级,全流程能源效益提升是钢铁工—204—业目前减碳的优先选择,也是近期中国钢铁低碳转型升级的关键。宝武集团作为世界第一钢铁企业,如何引领氢冶金的发展,成为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3.绿色金融创新解决方案宝钢股份拟通过依托氢基竖炉系统项目发行债券募集资金。该债券募集资金拟投放的氢基竖炉系统项目,使用以氢代碳的氢冶金技术,用氢基竖炉低碳冶金代替常规高炉流程,以清洁能源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在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零碳排放的氢能,大大减少了钢铁生产环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宝钢股份拟通过依托氢基竖炉系统项目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其为中国宝武低碳转型规划中的重要一步。募投项目拟开展钢铁工业突破性创新的低碳冶金技术研究,实践低碳冶金技术,实现以氢代碳的低碳冶金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钢铁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产生。宝钢股份发行的转型债券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名称发行日期发行规模发行期限利率募资用途5亿3年2.68%宝钢湛江宝山钢铁股份有2022.5.20钢铁有限限公司2022年面公司湛江向专业投资者公钢铁氢基开发行绿色公司竖炉系统债券(第一(一步)工期)(低碳转型)程项目建设—205—4.案例成效该债券募集资金对应的氢基竖炉系统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后,预计每年可节能33.75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8.84万吨。按用于项目的募投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折算后,每年可节能9.37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57万吨。5.案例推广宝钢股份近年来直接融资规模及比重不断扩大,债券发行品种及期限不断丰富。此次在低碳转型绿色公司债方面作出率先尝试,为未来全国各大传统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范本。(三)钢铁企业低碳发展技术的金融创新方案1.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背景2020年10月,国际能源署发布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在可持续发展情形下,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习总书记亲自部署,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高碳排放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电力行业。2020年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球钢铁工业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占全国碳排放总量达15%。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三五”以来,河钢集团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河钢集团以超低排放为中心;加快推进区位调整;全面加快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倾力打造低碳绿色产业生态圈,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扎实—206—的成效。2.钢铁行业实现低碳战略目标所面临的挑战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限制碳的排放,企业也通过新的技术、设备等措施限制碳的排放,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引导、技术改革创新、企业主动作为,实现低碳战略目标主要面临低碳转型任务重、工作量大、减排技术不成熟、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巨额投资、企业投资支出巨大盈利能力受限、政府的引导、强制监管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挑战。3.河钢集团低碳发展技术的金融创新方案2022年3月,集团召开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发布会,现场发布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低碳发展目标和低碳技术路径。六大降碳技术路径分别是:“铁素资源优化”路径、“流程优化重构”路径、“系统能效提升”路径、“用能结构优化”路径、“低碳技术变革”路径、“产业协同降碳”路径。建设管理平台,集团自主研发的WisCarbon碳中和数字化平台包含碳数据管理、碳足迹管理、碳资产管理、矿业碳管理、碳计量监测、碳普惠应用六大核心模块,实现精准降碳。平台以碳足迹和碳数据管理为核心,从产品层面开展全工艺流程碳足迹计算和分析,为下游行业用户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数据分析服务。—207—与集团低碳发展技术相结合,逐步探索并开展一些绿色金融创新,河钢集团主要低碳应用场景包括:增加废钢资源,减少铁矿石消耗;提高自发电比例;氢燃重卡替代柴油重卡;开展氢冶金示范工程等。河钢集团与低碳技术结合的绿色金融创新表现在:银行表内贷款伴随在原料端的废钢资源需求增加,相应的资金需求增加,河钢供应链公司主动与商业银行对接,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及时补充在废钢资源方面的流动资金。债券融资2022年1月至今,围绕集团低碳技术路径发行四期60亿中期票据,包括:碳中和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补充碳中和项目建设、废钢采购的资金,助力集团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208—通过债券融资补充碳中和项目建设、废钢采购的资金需求,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积极的社会效应,2022年集团发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是全国首单钢铁行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河北省首单绿色中期票据;二是成本低,直接融资成本显著低于通过银行等融资的间接融资成本;三是期限长,优化债务结构;四是以项目建设为基础,及时补充了项目建设资金。银行绿色低碳项目贷款与商业银行积极协商申请项目贷款,保障项目资金需求,确保项目按期投产运营,银行项目贷款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资金规模匹配项目资金需求,有效补足项目建设资金,有助于项目尽快完成建设;二是项目贷款期限长,缓解项目公司短期经营资金压力,为企业的经营发展留足空间。融资租赁河钢工业技术是河钢集团工业技术服务解决方案及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管理和运营平台,河钢工业技术基于采购新能源汽车的资金需求。与租赁公司合作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满足在绿色物流布局方面的资金需求,融资租赁业务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依托于采购的车辆,资金用途明确,金融机构的审批较快;二是期限长并且分期还款,减轻公司短期资金压力,并且规避债务一次性集中到期的造成资金风险。以上介绍近期开展几个绿色金融创新方案,除此之外,积极与集团低碳技术相结合,匹配发展资金需求,不断探索新的金融创新解决方案。—209—4.经验总结及推广建议一是明确低碳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低碳发展路径,构建多元能源结构体系,加快低碳转型,科技创新助推低碳技术的研发示范与应用,打造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协同降碳;二是发掘有效的资金需求,基于项目建设、生产运营等全产业链,发掘低碳发展技术与金融政策的结合点;三是加强政策研究,关注工信厅、发改委的政策,探索国家政策方向;四是关注金融监管、人民银行政策,即使匹配优质的金融产品;五是加强各融资渠道的管理,债券融资、银行融资、非标融资等多渠道相互补足,与资金需求相结合,以便能够获得最优质的资金支持。(四)河钢集团张宣高科短流程炼钢改造项目1.案例背景“双碳战略”下,钢铁行业作为重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6%,是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之一,钢铁企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极致能效”三大覆盖全行业的钢铁改造工程。2.问题分析近年来钢铁行业整体经营形式向好,但钢铁市场供需矛盾逐步凸显,钢铁企业面临较大挑战。一是连续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下游主要用钢企业多项指标有待回升,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虽保持增长,但制造业需求有升—210—有降,房地产持续低迷,钢铁产能消纳指标增速回落。在此背景下,钢铁企业节能控碳与经营效益之间存在一定争议。如何提质增效、绿色转型,兼顾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是钢铁企业的主要痛点。3.绿色金融创新解决方案河钢集团下属张宣高科通过资源整合由钢铁企业转变成为深度服务钢铁及高端装备的制造企业,通过本次总投资23亿元的短流程炼钢项目改造,采用废钢作为主要原材料,省去焦化、烧结、高炉等传统长流程炼钢中的高污染排放工序,促进河钢集团整体绿色低碳发展。传统钢铁企业融资面临两高一剩行业限制,融资受限。本次投融资方案中,浦发银行以节能技术改造与超低排放改造为切入点,授信审批9亿元,期限8年,为河钢集团低碳绿色转型注入金融活水,助力企业践行双碳目标,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案例成效助力绿色转型,本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业务优化,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由钢铁企业转变成为深度服务钢铁及高端装备制造的企业,成为河钢集团乃至中国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典范。盘活固定资产,本项目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装备,盘活固定资产约125亿,减少国有资产损失。社会效益显著,本项目建设能够拉动地方经济,促进产城融合,创造就业岗位上千个,缓解职工安置压力,具有显著社会效益。—211—四、建材行业转型金融研究及转型金融案例(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一)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建材行业转型金融研究及转型金融案例1.建材行业发展转型金融的必要性我国建材行业碳排放总量16.9亿吨,其中水泥碳排放13.2亿吨,建材行业经济贡献占全国GDP的7%与其与碳排放占全国总量20%之间存在失衡,如何平衡建材行业健康发展和减碳问题,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2022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路径》,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建材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的目标,明确了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泥降低3%以上的目标,确保建材行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行业已逐步清晰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径基础上,需引入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政策和标准,推动建材行业有序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建材行业实现低碳转型主要依靠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企业需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增加环保设施和装备,引进相关人才等,将导致的企业生产边际成本上升,全国碳中和所需投资约为100-300万亿。建材行业实现低碳转型仍有较大巨大的资金缺口,金融政策应及时配合产业转型发展。2.建材行业转型金融面临的困难建材行业绿色金融覆盖面不足绿色金融主要依据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212—年版)》,该目录未纳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产业园绿色升级、超低能耗建筑等,但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政府分类明确的“绿色”领域,不包含对于建材等高碳领域的低碳转型技术,领域进行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支持存在限制支持面相对较窄。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是一种针对“绿色”的专门金融支持,但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金融已不足以满足覆盖建材全行业整体低碳转型的迫切需求。短期内建材行业低碳转型与经济效益不同步碳转型涉及的清洁能源、能效提升、碳捕集封存等技术,需增加投资或提高成本,在一定时期内,低碳转型与经济效益存在不同步。建材行业低碳转型除经济效益外,更多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此外,建材行业金融扶持力度逐渐减弱,建材行业存在运营潜在风险,金融机构对建材行业转型领域融资审查态度谨慎,贷款标准提升,放款难度增大,短期或长期内存在市场风险,有发生“灰犀牛”事件危险。缺乏建材行业转型金融认定标准目前,国际国内均为明确的建材行业转型技术认定规则,如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中,未明确水泥行业转型技术,仅提出了水泥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限值,不具有操作性,这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和信贷公司等仍面临转型金融市场“无章可循”的问题。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提出的符合减排要求清单仅以各系统“升级”作为评价指标,对技术细节、减排效益等未作任何说明,也未引入相关评价标准,不能解决如何识别和评估建材行业低碳转型技术、如何使转型资金精准支持气候目标行动的难点和痛点。—213—未建立转型金融操作流程和风险规避方法建材行业转型金融未建立规范的标准流程,在确定转型金融支持的范围过程中存在困难和风险。在融资主体提出融资需求或申请,但资金尚未到账的阶段,融资主体需提供的资料不明确。在项目开始建设阶段,、转型资金是否如计划完全投入到转型项目或转型装备/技术的研发上,且闲散资金是否被投资于高碳项目不能明确。在转型资金已全部到账并全部使用,项目实际运行参数核算实际碳减排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待核实。3.建材行业转型金融案例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水泥工业产品综合能耗和运行成本最低的碳捕集技术,中国建材集团所属青州中联正在建设的20万吨/年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项目已于2023年6月正式开工。该项目建设设计产品为工业级液体/食品级液体CO2和干冰,建设规模为20万吨/年,其中纯度大于99.5%工业级液体CO2产品10万吨,纯度大于99.9%食品级液体CO2产品9.5万吨,干冰0.5万吨;本项目建成后净减少CO2排放量为172426吨/年,项目综合CO2减排率为86.21%。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氧燃烧多要素协同燃烧调控、节能耦合、多流程协同污染控制减排技术体系和水泥窑炉全氧燃烧关键装备的推广应用。建材行业转型金融案例实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案例实施过程中对建材行业转型金融各阶段评价步骤、评价办法、评价内容及评价进行了实际操作,综合考虑建—214—材行业转型金融应遵循的原则、体系框架、风险规避手段等,填补建材行业转型领域的融资缺口,合理协同“双碳”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使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的建材行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向投资市场释放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即精准的投资也是可以帮助以水泥、钢铁等为代表的高碳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建材行业碳交易将很快纳入碳市场,碳市场赋予企业新型信用资产-碳配额,将有效提升降碳收益,同时能够通过配额质押的方式解决降碳项目的资金信用问题。探索将碳配额资产引入转型金融体系,打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低碳技术供应商与资金方在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与资本的双向通道,形成低碳金融、转型金融新模式,建立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双碳”新生态。转型金融应充分借助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探索碳足迹追踪等应用场景,探索碳标签、碳账户等机制,并在供应链中寻求更多的使用方式,为转型金融提供数字化基础和平台。(二)某水泥集团4000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智能生产线及配套技改项目1.案例背景国际上,《巴黎协定》签署以来,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类降碳法案,如碳边境调节机制。我国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钢铁、水泥等传统高耗能产业。国内,我国建筑建材行业碳排量居全国行业前三,主要涉及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其中,水泥行业的碳排放在建材行—215—业中占比最高,约为70%,所以建材行业节能降碳以水泥行业为重点。2.问题分析目前我国水泥年产量超20亿吨,但整体增长动能处于回落。节能减排是我行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推动建材企业加大环保技改及清洁能源替代,行业的成本曲线或许会有所上移,倒逼中小落后产能退出,政策也将对产能总量限制更为严格。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的《水泥行业碳减排技术指南(2022)》提出四类减碳技术路径:低碳水泥技术;原材料替代技术;提升能效技术;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对水泥行业提质增效,绿色转型指出了具体路径。但相关转型技术成本较高,如何破除融资难,同时兼顾经济性与社会性,成为了行业难题。3.绿色金融创新解决方案响应国家号召,淘汰落后产能,某水泥集团子公司拟采用新型干法预分解生产工艺,通过拆除低于国家标准能效水平的落后产线,建设一条新的熟料水泥智能先进生产线,从原生产一吨水泥熟料综合煤耗120kg减少到98.5kg,整体能效水平提升至国家标杆水平上,在满足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的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减缓气候变化。浦发银行了解企业需求后,第一时间组织专业团队,提供融资服务方案,为企业授信6.3亿元,金融活水支持该企业绿色转型发展。4.案例成效项目建成后一方面每年可以消耗磷石膏、煤矸石、矿渣等工业废渣68万吨,使其变废为宝,另一方面每年可节约标煤0.99万吨、减排近2.7万吨CO2气体,在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也能—216—明显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缓解气候变化做出贡献。5.案例推广国家发改委、生环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指出,十四五期间,水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熟料产能比例从2020年的5%提升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熟料产能基本清零,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增强。水泥企业的节能技改、余压余热利用、清洁能源替代等符合国药导向要求技术改造领域存在大量绿色转型业务机会,是商业银行参与水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抓手。—217—五、农业转型金融研究及转型金融案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农业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过去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关注聚焦于资源保护利用、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对农业的减排固碳关注较少。包括绿色金融对农业的支持,也主要聚焦于上述领域。但是,农业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不容忽视。一方面,农业的气候风险敏感度高且暴露程度高,面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时尤为脆弱。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通过价值链的传导,对农户、加工商、贸易商、消费者乃至金融机构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与财务损失。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高达三分之一①。随着气候物理风险的进一步凸显,我国亟需发展气候韧性农业,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以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农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农业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同时农业生态系统有潜力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①WRI,《加强农业适应工作,发展气候韧性农业》,2021,https://wri.org.cn/insights/agriculture-resilience-adaptation—218—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中国农业的排放概况以及减排固碳路径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构成偏向非碳排放,主要包括甲烷(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45%)和氧化亚氮(占全球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的77%),这两类温室气体的温升效应是二氧化碳的几十倍至几百倍。我国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有关,甲烷排放量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主要水稻产区以及旱地作物产区,氧化亚氮(N2O)排放量较高地区主要位于西北的主要畜牧养殖地区,以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中南部地区。图:中国农业碳排放不同来源占比来源:金书秦等.以低碳带动农业绿色转型:中国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减排路径[J].改革,2021.从温室气体来源来看,农业的排放为种植、养殖和能源消耗“三分天下”,重点排放源包括水稻种植、化肥、动物肠道发酵、粪便管—219—理和农业机械等(如上图所示)①。在我国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之后,农业主管部门也开始加强农业减排固碳的推进工作。(二)农业可持续投资潜力巨大,尚需进一步挖掘和创新落实《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转型金融在支持农业减排固碳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农业在绿色金融中占比不高,但农业领域的可持续投资潜力很大。基于中国的优先发展事项以及有关政策文件,UNDP在2021年发布的第一版《中国SDG投资者地图》中,将“可持续农业”作为五个重点领域之一,研究识别了可持续农业的五大投资机会领域(IOAs),从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影响、潜在市场规模、投资期限、预期回报率等维度给出了参考信息(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表:中国SDG投资者地图“可持续农业”投资机会领域投资机会领直接的SDG间接的SDG影响预期回报率潜在市场规域(IOA)影响(IRR)模(美元)15-20%SDG9:产业、>10亿15-20%人工智能和物创新和基础设施>10亿联网(AIoT)SDG2:零饥饿SDG8:体面工作农业解决方案和经济增长SDG15:陆地生物农场机械化与SDG9:产业、创SDG2:零饥饿自动化设备新和基础设施①金书秦,林煜,牛坤玉.以低碳带动农业绿色转型:中国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减排路径[J].改革,2021,No.327(05):29-37.—220—SDG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通过第三方服SDG2:零饥饿SDG8:体面工作10-15%>10亿务机构进行的和经济增长15-20%>10亿新耕作方法15-20%>10亿SDG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无人机农业SDG2:零饥饿SDG15:陆地生物SDG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冷链物流与仓SDG12:负责SDG9:产业、创储任消费和生产新和基础设施SDG2:零饥饿SDG15:陆地生物来源:UNDPSDGInvestorPlatform从金融工具的角度来看,虽然仍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已经在支持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转型类贷款和债券的创新也开始涌现,未来必将在支持农业减排固碳、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三)金融支持农业减排固碳面临一些问题与瓶颈一是农业温室气体核算标准不完善,转型信息披露不足。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点多面广、过程复杂的特征,核算难度较大。目前仅有《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及部分农业子领域的零散化的核算标准可供参考,仍面临核算参数不统一、要素不全面,缺乏公—221—认的核算方法①。二是现有金融工具尚不能满足农业主体的转型融资需求,有待进一步创新。我国在转型贷款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债券等更具创新性的可持续金融工具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限于点状试点项目的探索,缺乏系统性、未形成规模。特别是在农业领域,由于生产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对于农业减排固碳以及提升气候韧性的转型意识不足,以及转型有关标准与方法学的不完善,尚未有转型或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债券落地。三是政策激励有待协同与加强。农业领域涉及大量的小微主体,其实本身已经适用不少普惠金融的支持政策。但是现行的普惠金融政策没有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没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政策工具支持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四)小结与展望金融支持农业减排固碳十分必要,也有着很大的投资潜力。人民银行已经将农业作为制定转型金融标准的第一批重点行业。随着未来农业转型金融标准的出台,农业转型项目与农业转型主体将会有清晰的界定。农业融资主体可以参考标准进行转型有关信息披露,降低“漂绿”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识别农业转型活动(项目和主体)的成本,打消其“不敢贷”“不敢投”的顾虑。在此基础之上,金融监管机构、财政部门等应提供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贴息、①金书秦,林煜,牛坤玉.以低碳带动农业绿色转型:中国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减排路径[J].改革,2021(05):29-37.—222—担保等,并与已有的政策工具例如普惠金融政策等相结合,发挥协同作用以提高农业转型活动的收益、降低其成本与风险,从而引导和支持金融市场加强创新、更好地支持我国农业转型可持续发展。—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