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ZG务实行动报告--ZG环境科学研究院 (1)VIP专享VIP免费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
(初稿)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
关于报告撰写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RAES
是国家级社会公益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立于 1978 12 31 日,业务上接受中华人
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指导。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国家队和主力军,CRAES 长期围
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致力于为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
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IPE)是一家在北京注
册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自 2006 6月成立以来,IPE 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分析政府
和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搭建环境信息数据库和蔚蓝地图网站、蔚蓝地图 APP 两个应
用平台,整合环境数据服务于绿色采购、绿色金和政府环境决策,通过企业、政府、
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多方合力,撬动大批企业实现环保转型,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和
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
香港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HK))成立于 1983 年的慈善团体,是香港主要的环
保团体之一。旨在透过推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政策、营商方
式和生活形态,以保护香港及邻近地区的环境为目标。香港地球之友致力改善本港及
内地的生活质素及环境,主要通过各种调查研究、环境教育工作、社区活动提高广大
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其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善用各类资源。香港地球之友现
有超过一万六千名个人会员。
课题组成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阳平坚,唐中石,陈民,李佳淇,刘润璞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马莹莹,丁杉杉,徐昕,朱紫琦
香港地球之友:叶广涛,洪蔼诚
设计:陈双丽,石欢
免责声明
本报告由联合课题组撰写,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
关数据和信息,并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本报告不能作为联合课题组及其所在单位承
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联合课题组将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及实际情况随时补充、更正
和修订有关信息,并尽可能及时发布。联合课题组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
或者间接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引用发布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
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报告之声明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归联合课题组所
有。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
i
执行摘要
近年来,全球高温、热浪、山火、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影响
不断加剧。值此关键时刻,《巴黎协定》的首次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
将在COP28上进行。气候变化是事关全人类的危机,必须多元参与,协同治理。
作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一员,我们同样对气候变化怀有极大的热忱,愿意从非
官方的视角对身边正在发生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盘点。为此中国环境科学
研究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香港地球之友成立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发布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
初步盘点结果显示,《巴黎协定》已促使全球重视气候危机,超过150个国
家做出碳中和承诺;但在行动层面,虽然有所进展,但还远远不足以应对严峻
气候形势
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连续两年不减反增。此,课题组认为首次全
盘点是否能够成为落实《巴黎协定》的关键转折,取决于如何以推动落实为出
发点,聚焦各缔约国履约行动,推动就2030年前及之后的解决方案达成一致。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重要参与者、贡
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20209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代
表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
标的提出,是中国对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最高决策层统筹国内国际两
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危机、
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体现。
联合课题组基于公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总结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落
实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而采取的十大务实行动,分析了中国如何开展以制定“1+N
政策体系为核心的顶层设计,形成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战略,
导区域、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务实开展减排行动。课题组认为中国落实
“双碳”承诺和《巴黎协定》的进程中已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形成加速推进
的重大潜力。
1
Technical dialogue of the first global stocktake, Synthesis report by the co-facilitators on the technical
dialogue, Page 4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初稿)二〇二三年十一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关于报告撰写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CRAES)是国家级社会公益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78年12月31日,业务上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指导。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国家队和主力军,CRAES长期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nstituteofPublicandEnvironmentalAffairs,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册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自2006年6月成立以来,IPE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分析政府和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搭建环境信息数据库和蔚蓝地图网站、蔚蓝地图APP两个应用平台,整合环境数据服务于绿色采购、绿色金融和政府环境决策,通过企业、政府、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多方合力,撬动大批企业实现环保转型,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香港地球之友(FriendsoftheEarth(HK))成立于1983年的慈善团体,是香港主要的环保团体之一。旨在透过推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政策、营商方式和生活形态,以保护香港及邻近地区的环境为目标。香港地球之友致力改善本港及内地的生活质素及环境,主要通过各种调查研究、环境教育工作、社区活动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其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善用各类资源。香港地球之友现有超过一万六千名个人会员。课题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阳平坚,唐中石,陈民,李佳淇,刘润璞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马莹莹,丁杉杉,徐昕,朱紫琦香港地球之友:叶广涛,洪蔼诚设计:陈双丽,石欢免责声明本报告由联合课题组撰写,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本报告不能作为联合课题组及其所在单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联合课题组将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及实际情况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并尽可能及时发布。联合课题组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引用发布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报告之声明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归联合课题组所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执行摘要近年来,全球高温、热浪、山火、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影响不断加剧。值此关键时刻,《巴黎协定》的首次全球盘点(GlobalStocktake)将在COP28上进行。气候变化是事关全人类的危机,必须多元参与,协同治理。作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一员,我们同样对气候变化怀有极大的热忱,愿意从非官方的视角对身边正在发生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盘点。为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香港地球之友成立联合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发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初步盘点结果显示,《巴黎协定》已促使全球重视气候危机,超过150个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但在行动层面,虽然有所进展,但还远远不足以应对严峻气候形势1,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连续两年不减反增。对此,课题组认为首次全球盘点是否能够成为落实《巴黎协定》的关键转折,取决于如何以推动落实为出发点,聚焦各缔约国履约行动,推动就2030年前及之后的解决方案达成一致。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对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最高决策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体现。联合课题组基于公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总结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而采取的十大务实行动,分析了中国如何开展以制定“1+N”政策体系为核心的顶层设计,形成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战略,引导区域、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务实开展减排行动。课题组认为中国在落实“双碳”承诺和《巴黎协定》的进程中已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形成了加速推进的重大潜力。1Technicaldialogueofthefirstglobalstocktake,Synthesisreportbytheco-facilitatorsonthetechnicaldialogue,Page4i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十大务实行动中国落实“双碳”承诺和《巴黎协定》的首要举措,就是构建“1+N”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入手,形成总体部署。2021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后续在执政党的总体施政大纲中进一步确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此引导下,2021年以来,各有关部门出台12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和11份支撑保障方案,包括2023年11月最新发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各地方碳达峰实施方案是“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共同开发中国省级双碳指数研究,课题组看到,30个评价的省级行政区均已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29个省级行政区已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设定气候目标和制定实施蓝图方面也有突出表现。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落实“双碳”承诺的第二项关键举措,是通过试点示范引领区域先行先试。中国城市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比例高达85%,是落实“双碳”承诺的关键责任主体。生态环境部组织对试点城市的进展与成效进行的集中评估,以及中国环科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展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评价,都显示前期试点示范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10月印发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提出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落实“双碳”承诺的第三项关键举措,是通过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加速能源转型。面对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和地缘政治紧张,中国在提升传统能源效率的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2022年,以光伏和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30年来第一次同比双双下降。2023年6月,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2,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3。课题组通过省级双碳指数研究发现,各地区在风能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设定上展示出特别的雄心,并积极付诸行动。在风光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规划建设了大型光伏和风电基地;同时在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东中部地区,分布式光伏正以超常规的速度扩展,2023年前三个季度新增装机同比增长90%,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课题组判断,国家设定的2030年风光装机12亿千瓦的目标有望提前5年达成。同时,储能、氢能等也都出台有关规划,加快产业发展。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落实“双碳”承诺的第四项关键举措,是大2http://www.nea.gov.cn/2023-08/04/c_1310735564.htm3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的讲话,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03-28ii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力推进工业和能源领域节能减碳增效。工业相关排放约占中国总排放量的68%4,通过推动能效提升和促进循环经济,2022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十年来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国碳排放重点产业的气候行动正在提速,其中30家钢企上市公司中,近四成发布气候目标,6家计划在2023年达峰,超半数上市钢企披露了碳排放数据,10家披露产品碳足迹数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许多跨国企业排放的最大部分,但多层级的复杂采购体系,也使得供应链成为工业减排的难点。2023年IPE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的历史性进步,赋能在华供应链绿色转型。2023年供应链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显示,在742家中外品牌型企业中,44.2%的披露了范围3(价值链)的排放数据,较2021年增长超过一倍。50家企业测算并披露产品碳足迹。落实“双碳”承诺的第五项重要行动,是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通过推动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上海、北京、河北、黑龙江等12省累计目标面积已达5030万平方米。同时深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截至2021年底,清洁取暖面积达到156亿平方米,累计替代散煤超过1.5亿吨,对降低PM2.5浓度、改善空气质量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中国借助丰富的地热资源,大力推动地热能应用。截至2020年底,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达40.6吉瓦,占全球38%,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5。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6。第六项重要行动是在中国城市大力推动低碳交通。交通运输领域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约15%。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5.5%,增速达到85%,提前达到国家“十四五”20%的目标值。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到32.4%。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从“十三五”初期几十万台增长到如今近700万台,增长超60倍,已形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2023年1-7月,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44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6%,已超过去年全年充电电量。落实“双碳”承诺的第七项重要行动,是大力提升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能够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023年4月自然资源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通过大规模国4https://m.guancha.cn/dingzhongli/2022_09_11_6574285世界首位!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占全球38%,光明网,2021-10-286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居世界首位,新华社,2021-9-15iii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土绿化行动,“十四五”以来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落实“双碳”承诺的第八项重要行动,是加强绿色金融和碳市场建设。中国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4%;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21年7月启动的全球最大规模碳市场,推动履约企业披露碳排放约38亿吨。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在即。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方面发展迅速。截至目前,香港特区政府的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额已达240亿美元;并取得多项纪录,包括发行全球最大的绿色零售债券、全球首批使用分布式分类账技术的代币化绿色债券,以及首批由亚洲政府发行的30年期美元绿债和20年期欧元绿债。另外,香港仍为中国离岸绿色债券的最大上市地,于2022年占中国绿债市场的16%。香港有条件和优势发展成区内的绿色金融枢纽,成为绿色企业和项目首选的融资平台。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落实“双碳”承诺的第九项重要措施,是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为进一步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2023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新公民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环境监督、共建美丽中国等十条内容,引导公民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系统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全民树立节约意识,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厉行节水、节电、节能,做好垃圾分类,拒绝过度包装,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IPE和万科公益基金通过垃圾分类指数评估,确认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部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苏州、上海等城市已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机制,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基本养成。此外,中国多地在积极探索“碳普惠”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全民减排行动。第十项重要举措,是扩大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2021年,中国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并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绿色低碳行动,体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担当。近年来,中国积极利用国际平台参与iv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气候治理,加强气候领域南南合作,推动构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行动方案。中国积极与发展中国家深化双边和多边气候合作,协助小岛屿国家等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地区强化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加强与非洲等欠发达区域的合作。2021年,中非签署了《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启动了中非应对气候变化3年行动计划专项。2023年9月的首届非洲气候峰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宣布计划开发“非洲光带”项目,援助非洲国家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解决5万户贫困家庭用电照明问题。尽管受我们视野和能力所限,许多气候行动和良好实践没能被纳入盘点范围,但是课题组仍然认为中国在落实“双碳”承诺和《巴黎协定》的进程中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形成了加速推进的重大潜力。展望2030,课题组认为基于全球减排差距显著、《巴黎协定》温升控制目标挑战巨大的现实,迫切需要全球共同聚焦务实行动。基于此,我们在迪拜提出“全球聚焦务实行动、携手应对气候挑战的公众倡议”。我们倡议共同维护国际气候公约的原则、目标和制度安排,聚焦有助于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适应的务实行动,保持气候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避免空喊口号、高调表态和落实不力;倡议同舟共济,精诚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危机,摒弃零和博弈思维,避免以应对气候变化之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倡议先发国家担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减排,同时切实履行资金支持等承诺;倡议后发国家拒绝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通过对气候更为友好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鉴于生产活动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我们倡议通过市场手段促进全产业链深度脱碳,有效推进零碳供应链建设,为社会提供零碳产品和服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鉴于居民生活方式与行为日益成为绿色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倡议80亿地球公民行动起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携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气候危机正在对我们的家园造成严重影响。作为公众,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每一个人也可以是拯救者。我们期待全球各国积极响应我们的倡议,切实聚焦务实行动;我们期待有影响力和气候雄心的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和重要机构率先加入倡议,也期盼公众与社会组织共同关注和支持,同舟同济并身体力行,携手推进减碳脱碳进程,加速全球净零排放目标实现,共同守护地球家园。v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目录执行摘要.....................................................................................................................................i正文......................................................................................................................................-1-一、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领......................................................................................-2-1.中央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引领.............................................................................-2-专栏1: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3-2.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制定配套及保障方案....................................................................-4-3.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出台实施方案.................................................................................-7-专栏2: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9-二、试点先行标杆引领方兴未艾...........................................................................-10-1.城市绿色低碳转型试点行动...........................................................................................-10-专栏3:浙江省推进低碳试点建设.......................................................................................-11-专栏4:深圳市构建自身“1+N”政策体系........................................................................-12-2.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12-专栏5:河钢集团首创富氢气体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技术.............................................-14-专栏6: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造多项世界第一..........................................................-14-三、能源低碳转型成就世界瞩目...........................................................................-15-1.可再生能源目标有望提前5年达成..............................................................................-15-专栏7:青海创造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记录......................................................................-16-专栏8:铜川能源产业向“新”而动...................................................................................-19-专栏9:盐城、南通双城分别建成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21-2.传统能源低碳转型深入推进...........................................................................................-22-四、工业节能减碳增效成绩斐然...........................................................................-23-1.工业行业积极推进碳达峰行动......................................................................................-23-专栏10:鄂尔多斯打造零碳产业园.....................................................................................-25-2.工业节能减碳增效行动...................................................................................................-25-专栏11:温州乐清实施“碳均论英雄”改革....................................................................-27-3.循环经济助力减污降碳...................................................................................................-27-专栏12:宝钢股份增加废钢短流程炼钢比例,初建废钢回用机制..............................-28-专栏13:循环经济“碳”路有方——上海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29-五、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成效显著...........................................................................-30-专栏14:陕西眉县地热能清洁供暖“焕新”工程............................................................-3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六、交通运输低碳转型牵引全球...........................................................................-32-专栏15:中汽联汽车产品碳足迹平台.................................................................................-34-七、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巩固提升...........................................................................-35-专栏16: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保护、恢复和种植700亿棵树.....................................-36-八、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助力减排增效...................................................................-36-专栏17:邮储银行推动贷款企业碳核算.............................................................................-41-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蔚然成风...........................................................................-41-专栏18:北京冬奥会兑现“碳中和”承诺........................................................................-44-专栏19:广东推行碳普惠助力全民减排.............................................................................-45-专栏20: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库(CPCD)和碳易查工具.............-46-专栏21:香港地球之友「地球日论坛」.............................................................................-48-专栏22:“一分钟扯碳”漫画科普.....................................................................................-49-十、扩大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危机...................................................................-49-专栏23:中国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促进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50-专栏24:中国承建东南亚最大风电项目:老挝孟松风风电场.......................................-52-专栏25:绿色“一带一路”10周年成果丰硕...................................................................-53-全球聚焦务实行动携手应对气候挑战的公众倡议......................................................-55-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正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了新的非侵入式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提出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升温幅度控制在2°C水平,并争取将其限制在1.5°C的目标。这一机制得到大多数缔约国的认可并于2016年12月开始生效。在《巴黎协定》机制下,各国秉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和行动,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按照《巴黎协定》的约定,各缔约方需每五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秘书处提交一次国家自主贡献(NDCs)。2023年11月底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上,将对《巴黎协定》的实施情况进行首次全球盘点,并依据盘点结果明确未来的行动方向。我们认为,全球盘点是推动落实《巴黎协定》的重要机制,应以推动落实为出发点,聚焦各缔约国实实在在的履约进展,而非空洞的数字目标和口号,以解决方案为导向,才能更好地发挥该机制的有效性。气候变化是事关全人类的危机,必须多元参与,协同治理。作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一员,我们同样对气候变化怀有极大的热忱,愿意从非官方的视角对身边正在发生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盘点。为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香港地球之友成立联合课题组,共同开展研究。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代表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简称“双碳”承诺)。“双碳”承诺的提出,是中国对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最高决策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中国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体现。在盘点中我们看到,为落实“双碳”承诺,中国提出了以制定“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为引导,以区域、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减排行动为支撑,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战略。通过梳理和分析顶层设计和双碳行动,我们看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协定》的进程已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具备加速推进的重大潜力。-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一、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实现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平衡。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碳排放量高居全球首位,且还未实现碳排放达峰,在国际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且经济水平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现实国情,中国只有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形成绿色低碳转型总体部署,才可能有效推进发展阶段和减排能力差别迥异的各地区、各行业梯次有序达峰和深度减排,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和惠及民生福祉的公正转型。1.中央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引领从顶层设计来看,2021年,中国首先从国家层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2022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并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1: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1”,是管总管长远的,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意见将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N”则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一系列文件将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意见“1”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同时坚持系统观念,提出10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线图、施工图。一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三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四是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五是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六是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七是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八是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九是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标准计量体系,提升统计监测能力。十是完善投资、金融、财税、价格等政策体系,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建设。-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2.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制定配套及保障方案作为“1+N”政策体系中的“N”,2021年以来,各有关部门出台工业、能源、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森林碳汇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以及减污降碳协同、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碳市场、统计核算等一系列支撑保障方案。表1重点领域和行业配套政策列表政策分类发文机构政策文件发文时间顶层设计2021.10.25中共中央国务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2021.10.26能源绿色2022.02.10转型领域院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2.03.222022.03.23节能降碳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2.05.10领域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2022.05.30工业领域2022.06.01国家发改委“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22.10.092022.11.16国家发改委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国家发改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2023.05.25国家发改委国水平(2022年版)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2023.03.31家能源局案2023.03.222022.01.24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22.02.112022.04.21国家能源局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2023.02.23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2023.02.23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2022.06.102022.10.21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2022.11.17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2023.10.24发展的若干意见2022.04.21国家能源局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1.12.03国务院“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国家发改委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国家节能中心指南(2022年版)节能增效、绿色降碳服务行动方案国家发改委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实施指南(2023年版)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年版)国家发改委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3年版)(征求意见稿)工业和信息化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部见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部-4-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工业和信息化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04.21部工业和信息化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2022.06.21部2022.12.12工业和信息化四部委关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2022.06.29部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02.07工业和信息化2022.04.07部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2022.06.17工业和信息化的指导意见部工业和信息化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部工业和信息化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08.01部工业和信息化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11.15部2023.04.21工业和信息化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工业节能监察工作的2023.10.01部通知2023.05.22工业和信息化2022.02.11部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2022.03.11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设部(2023版)(征求意见稿)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部住房和城乡建“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设部建材行业碳达峰方案2022.11.07财政部城乡建设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07.13领域工业和信息化2022.10.24部关于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2023.03.20交通领域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的通知2023.07.25循环经济国家发改委六部门关于开展2023年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的2022.01.18通知2022.01.21领域国务院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2.03.28交通运输部2025年)“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2022.06.24交通运输部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2.08.18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2.09.28交通运输部(2021—2035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交通运输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工业和信息化意见》的实施意见部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2022.02.10-5-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科技降碳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2021.12.08领域点的通知2022.04.11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2023.07.21碳汇巩固见2022.04.02领域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2022.08.19国家能源局导意见2022.03.28全民低碳国家发改委“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2022.12.28行动领域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科学技术部2030年)2021.12.28其他支持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2.11.02领域国家发改委(2021—2035年)2022.5.18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国家发改委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2022.09.29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2022.01.05科学技术部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2023.01.03全国人民代表施方案2023.10.20大会“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2022.08.05财政部国家林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2020年度国有自2022.05.07草局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审议意见的报2022.08.31国家发改委告2021.11.19中共中央国务2022.12.30院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2022.11.08生态环境部2021.12.30生态环境部“十四五”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2022.02.16教育部型行动方案2022.03.152022.05.30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2022.06.02国家机关事务2023.02.17管理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23.04.01国家机关事务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管理局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教育部设工作方案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通知全国工商联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技术(2022年)中国银保监会最高人民法院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国家市场监管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总局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引导服务民营企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6-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国家市场监管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2023.10.12总局作的实施意见2022.10.18国家市监总局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国家发改委案2023年11月发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是完善“1+N”政策体系的又一重要举措。该文件明确提出“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甲烷排放控制目标,是全国开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顶层设计文件。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主要来源于煤炭、油气生产、农业和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积极稳妥有序控制甲烷排放,兼具减缓全球温升的气候效益、能源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协同控制污染物的环境效益和减少生产事故的安全效益。3.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出台实施方案各地方碳达峰实施方案是“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幅员辽阔,“双碳”承诺在各省和各城市的落实,事关目标的达成。为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共同开发中国省级双碳指数(CPNI),分别对全国大陆地区的30个省市自治区7开展了两年度的评价。在最新一期的中国省级双碳指数评价中我们看到,30个评价的省级行政区均已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29个省级行政区已公开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或碳达峰实施方案,且均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除中国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设定气候目标和制定实施蓝图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北京市碳达表2部分省市“双碳”达峰方案内容简介峰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4%以上,单位地区生《天津市碳达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峰实施方案》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确保如《上海市碳达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峰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1.7%以上,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6%以上,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行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在内的天津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十大行动。目标:到2025年,上海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2020年下降1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20%。到2030年,上海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取达到2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以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7西藏自治区因自然条件等比较特殊,暂未列入省级双碳指数评价范围。-7-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山西省碳达“十大行动”包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峰实施方案》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广东省碳达峰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和绿色低碳区域行动。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发电量占比达到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达到峰值。行动:立足山西作为能源大省的基本省情,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根本,坚持煤炭和煤电、煤电和新能源、煤炭和煤化工、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引深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科技创新赋能碳达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全民参与碳达峰行动。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全省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实施“碳达峰十五大行动”,包括产业绿色提质行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达峰行动、多层次试点示范创建行动等。-8-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2: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香港是最早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亚洲城市之一。根据香港特区政府于2021年发布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香港在1997年已停止了燃煤发电机组的建设,并逐步淘汰现有的燃煤发电机组。自2014年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后,香港的碳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为了配合国家“双碳”承诺,香港特区时任行政长官在2020年度的《施政报告》中提出,香港将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于2021年发布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具体的时间表,以“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全民减废”作为四大减碳策略,带领香港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加强减碳中期目标,力争在2035年前将香港的碳排放量减少至2005年水平的一半。蓝图制订了多个具体目标,包括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使用煤作日常发电,将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燃料组合中的比例提高到7.5%至10%,並逐步提升至15%;同时试验使用新能源和加强与邻近区域合作,最终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发电的目标。此外,蓝图还设定了商业楼宇和住宅楼宇用电量的减少目标。在2050年或之前,商业楼宇的用电量将比2015年减少三至四成,住宅楼宇的用电量将减少两至三成,并计划在2035年或之前达到以上目标的一半。为了加强深度减碳工作的统筹推动,环境及生态局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专责咨询委员会,透过不同持份者的智慧和贡献,集思广益,更加有效地推动气候行动。同时,还鼓励社会各界,包括青年人积极参与气候行动,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已不是未来的威胁,而是现实的危机。香港的能源转型之路面临诸多挑战,如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有限等,但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一个过程,香港在这个过程中优势很大,也应积极扛起责任。-9-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二、试点先行标杆引领方兴未艾1.城市绿色低碳转型试点行动城市是碳排放的主体,中国城市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比例高达85%。因此,城市是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政策的关键责任主体,城市率先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全国整体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前提,同时城市也是实现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主体。在中国省级双碳指数之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中国城市双碳指数(CCNI)评价。在2021-2022年城市双碳指数评价中,我们看到自2010年以来中国分三批开展的81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其双碳指数的得分总体好于非试点城市。2023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组织不同领域专家也对试点城市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集中评估与总结,通过发布《评估报告》,积极推广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推动城市层面的气候行动与低碳转型取得新突破。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表示,“全国一盘棋”是1+N政策体系特别重要的原则,要分批次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是全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法宝,2010年开始先后开展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深圳、成都、北京等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地区表现特别突出。他建议继续开展中国城市双碳指数评价,引导城市以更高的愿景,激发自主创新,形成先行先试的驱动力,把双碳工作落实好。-1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3:浙江省推进低碳试点建设2021年8月,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精神,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决策部署,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制定了《浙江省关于开展低(零)碳试点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了省低(零)碳试点县、镇(街道)、村(社区)建设工作,第一批共有11个低碳县、24个低(零)碳乡镇(街道)、200个低(零)碳村(社区)和6个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各地区以经济社会低(零)碳发展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导向,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挥了良好示范效应。2022年、2023年浙江省继续开展第二批、第三批省低(零)碳试点县、镇(街道)、村(社区)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多领域、多层级、多样化低碳零碳化发展模式,注重引导企业和个人采取节能、减排、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化转型,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试点建设,进一步探索低碳零碳政策和措施可行性,可以减少转型风险,激励基层进行低碳改革,以点带面,为全面推广总结地方经验,促进低碳政策的全面落实。在城市双碳指数研究中,通过对110个主要城市2005~2020年碳排放数据,开展碳达峰趋势检验,我们看到已经显著达峰的城市占26%。110个主要城市的脱钩指数显示,43%的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较强的脱钩趋势,显示一批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转变,发展质量逐步得到提升。通过对110个重点城市“双碳”进展态势进行系统评价,我们识别出深圳、成都、青岛、北京、宁波、武汉、厦门、昆明、上海和广州等一批领跑城市,其中深圳等城市在构建自身双碳体系的工作中表现突出。-1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4:深圳市构建自身“1+N”政策体系2023年10月,深圳市贯彻中央和省政府部署,坚持以先行示范标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印发了《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构建自身的“1+N”政策体系。《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作为深圳市“1+N”政策体系中的“1”,强化系统观念,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在立足深圳发展实际基础上充分衔接落实省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深圳市碳达峰工作总体要求,提出了率先建立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目标。8此外,深圳将持续推动出台“N”个配套政策文件,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城建等重点领域的行动计划,各区节能降碳行动计划,以及减污降碳、气象、标准计量、科技创新、碳交易等配套支持政策,构建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政策体系并持续抓好落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当地实施双碳行动的路线图和主要抓手,可以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经济提质升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这些试点项目和相关政策机制预计将在2025年具体化,并有望在2030年前取得显著进展。除综合试点外,还有重点领域专项试点。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在综合考虑申报地方工作基础、实施意愿和推广示范效果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2.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科技有关部门和科技工作者们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双碳承诺的部署和安排,依照科技部等九部门编制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逐步完善了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加快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的同时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8http://www.sz.gov.cn/gkmlpt/content/10/10865/post_10865096.html#741-1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丰硕的成果,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能力把应对气候变化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建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模式、交通领域科技示范等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相关研究。持续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推动燃料电池、建筑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等3家“双碳”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目录编制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技术”等20余个重点专项以及“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等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探索“技术+金融”融合的转移转化模式。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示范应用,石油石化企业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正式投运。编制印发涵盖节能减排与低碳等六个领域85项技术的《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以及涵盖节能提高能效、非化石能源等领域35项技术的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城乡建设与交通部门低碳零碳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在2023年9月公布了仿生低碳新型建筑材料,能将建材的排放量降低至传统建材的6%-25%。湖北襄阳“智能网联+智慧交管”系统将对城市400多个点位路口对交通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打造交通领域“可核算、可交易”的新型应用场景。⚫CCUS技术大量投入使用CCUS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根据《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已接近100个,具备二氧化碳捕集能力约400万吨/年,注入能力约200万吨/年,分别较2021年提升22%和65%左右,增长显著。-1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5:河钢集团首创富氢气体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技术92022年12月16日,河钢集团张宣科技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该工程(以下简称河钢氢冶金示范工程)是全球首例富氢气体(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氢冶金示范工程。与传统碳冶金相比,氢冶金以氢气为燃料和还原剂,可以使炼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河钢氢冶金示范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全球首创的“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工艺技术,实现目前工业化生产中含氢比例最高的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工艺。河钢集团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助力下游汽车行业减排,推动实现氢基DRI的生态价值实现。河钢集团不仅通过正在通过氢基竖炉还原技术提高清洁生产水平,还同时采用贯通富氢气体净化、碳捕集及再利用、EAF洁净钢冶炼等绿色短流程,形成“CO₂捕集+CO₂精制”的创新应用。据测算,与同等生产规模的传统“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相比,河钢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每年可减少CO2排放80万吨,减排比例达到70%以上,同时SO2、NOx、烟粉尘排放分别减少30%、70%和80%以上,且生产每吨直接还原铁可捕集二氧化碳约125千克。专栏6: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造多项世界第一10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是世界上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拥有680万千瓦的可再生能源汇集能力,是世界首个输送大规模风能、太阳能、抽水蓄能等多种形态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电网。张北柔直工程于2018年2月开工建设,2020年6月竣工投产,新建张北、康保、丰宁、北京4座换流站及±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666千米。工程显著提升了张北地区新能源外送能力,全面提高了京津冀地区绿色电能比例,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场馆历史性地实现100%绿电供应。通过张北柔直工程,每年14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输入北京地区,约占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张北柔直工程首次提出了高可靠性、强韧性的柔直组网系统方案,攻克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直流电网的稳定控制难题,实现了直流输电从“线”到“网”的质变,解决了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难、远距离传输难、源网荷平衡难等问题,进一步推动全国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和直流电网创新发展。9全球首例!河钢集团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河钢:氢启未来向绿而行,中国日报网,2022-12-1710驭风而上逐光向前——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建设纪实,国家电网,2023-03-20-14-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三、能源低碳转型成就世界瞩目能源排放是中国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能源脱碳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和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作为仍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人口和经济大国,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能源结构调整,是对中国“双碳”承诺的艰巨考验。为此中国努力推动构建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一方面提高传统能源效率,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过5.2亿千瓦;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2023年6月,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11。1.可再生能源目标有望提前5年达成能源结构调整是“双碳”承诺的重中之重,为此中国分别设定了2025年和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20%和25%的目标。各地区在风能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设定上展示出特别的雄心,新建风光发电装机“十四五”目标合计已超过8亿千瓦,如能顺利完成,国家设定的2030年风光装机12亿千瓦的目标有望提前5年达成。图130个省级行政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11http://www.nea.gov.cn/2023-08/04/c_1310735564.htm-15-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区域可再生能源雄心已在引导能源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72亿千瓦,同比增长93%,占新增装机的76%。其中,水电新增装机788万千瓦,风电新增装机3348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289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207万千瓦。截至2023年9月底12,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约13.84亿千瓦,同比增长20%,约占全国总装机的49.6%,风电、光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13。图2全国历年累计光伏装机量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稳步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07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1.3%;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1.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3%,超过了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专栏7:青海创造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记录14近年来,青海连续6次刷新并保持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建成世界首个新能源远距离输送大通道,打造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截至2022年底,全省电力装机4468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4075万千瓦,占比达91.2%,新能源装机2814万千瓦,占比达62.98%。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发源地。丰富的水电资源和太阳能、风能资源以及大面积荒漠化土地资源,赋予青海得天独厚的“绿电”条件。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产业园区,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12https://www.nea.gov.cn/2023-10/31/c_1310748132.htm13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的讲话,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03-2814清洁能源让青海更“风光”,青海日报,2023-07-23-16-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从2017年开始,青海省连续开展了“绿电7日”“绿电9日”“绿电15日”“绿电三江源百日”暨全省绿电31天、“绿电7月在青海”“绿电五周”系列活动,不断刷新了全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2020年7月15日,青豫特高压工程开始输电。清洁能源除满足省内供电外,还跨省外送河南等8个省市32.5亿千瓦时。近年来,在坚持零碳引领下,青海省打造光伏、储能两个千亿产业链,形成以清洁能源为引领、创新链拉动产业链的循环互促模式。以100%绿电品牌效应为契机,建立园区绿电溯源认证、碳排放实时监测平台,希望能够打造零碳产业园区。(青海海西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光伏发电产业园区。王国栋摄)⚫分布式光伏加速发展,成为东中部能源转型的新亮点2022年,以光伏和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1.2%和40.2%,30年来第一次同比双双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6714万千瓦,占光伏新增装机的52%,持续超过集中式光伏,成为装机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类型。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达到1.05亿千瓦,目前全国农村地区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安装户数已超过500万户,带动有效投资超过5000亿元(国家能源局)。分布式光伏建设正在由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向浙江、江苏、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扩展。分布式光伏的超常规发展,提高了地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有助于缓解能源供给和消费错配矛盾,为东中部重点城市的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17-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图32022年30个省级行政区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示意图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启动了“每人1千瓦光伏”的试点计划。其设计是为了破解分布式光伏发展瓶颈,推进中国农村清洁能源转型的突破。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议程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景下,通过对伙伴关系、金融和商业模式以及治理机制的综合创新设计,这些经验为全国许多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实地见解和经验。香港特区政府在2018年与电力公司推出了上网电价计划。根据该计划,市民和非政府机构可以在其处所安装太阳能光伏或风力发电系统,并将所产生的可再生能源以高于一般电费的价格出售给电力公司,目前发电容量已超过350-18-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兆瓦。专栏8:铜川能源产业向“新”而动152018年,国家首批光伏发电技术领跑基地项目落户陕西铜川,建设规划占地1.83万亩,总投资40亿元,是国家促进光伏发电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市场应用和成本下降的重要示范工程之一。项目通过光伏农业大棚、高支架大田种植等形式,结合“光伏+农业”“光伏+旅游”等产业互补模式,实现光能和土地集约化综合利用,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78.06万吨、二氧化硫约24.04万吨、氮氧化物约1.98万吨,节约标准煤28.28万吨。2021年9月,铜川市人民政府印发《铜川市“十四五”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铜川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争取达到25%左右,初步建成能源文明消费型社会,能源清洁化水平、利用效率、能源科技、能源装备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风光”蝶变,能源焕新,铜川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为契机,将能源转型和区域绿色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和光热资源,积极引进光伏领跑基地项目及农光互补项目,以新型“能源+养殖”为发展目标,形成风力发电、光伏新型能源和农光互补发展模式,全力打造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综合体项目。15http://www.tongchuan.gov.cn/resources/site/1/html/zxzx/tcyw/202302/682928.html-19-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风电累计装机突破4亿千瓦,同比增长15%,其中陆上风电3.68亿千瓦,海上风电3189万千瓦。全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已超3000万千瓦,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占比达一半左右。将时间轴拉长,截至2012年底,累计装机约39万千瓦;截至2017年底,累计装机约279万千瓦。可以看出,全国海上风电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已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图4全国历年累计海上风电装机量-2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9:盐城、南通双城分别建成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162021年12月9日,伴随着如东H7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风机并网发电,国家电投江苏如东和风海上风电公司如东8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H4、H7)实现全容量并网,至此,由滨海北H1(10万千瓦)、滨海北H2(40万千瓦)、滨海南H3(30万千瓦)、大丰H3(30万千瓦)四个项目共计110万千瓦组成的盐城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由如东H4(40万千瓦)、H7(40万千瓦)、蒋家沙H2(30万千瓦)三个项目共计110万千瓦组成的南通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胜利建成。盐城、南通两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64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220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520余万吨。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的建立,标志着全国在风电利用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对保障东部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推动沿海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储能成为产业发展增长极多地制定“十四五”储能发展目标,2025年储能建设规模接近54GW。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分省域来看。截至2022年底,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份分别为:山东155万千瓦、宁夏90万千瓦、广东71万千瓦、湖南63万千瓦、内蒙古59万千瓦。2022年新增装机规模排名前5名的省份分别为:宁夏89万千瓦,山东89万千瓦,湖北53万千瓦,湖南50万千瓦,内蒙古33万千瓦。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2100万千16http://www.spic.com.cn/xtdt1/202201/t20220116_318371.html-2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瓦,2023年新投运装机规模超过1200万千瓦。新型储能也是能源科技进步下诞生的新兴行业,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从投资规模来看,如果按同期市场价格测算,新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拉动的直接投资超过500亿元。2.传统能源低碳转型深入推进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发电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来源,但由于目前大部分传统能源发电设施还处于寿命初期或中期,且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等缺点,需要传统能源作为保障。因此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且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能源发电。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火电行业的低碳转型事关自身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新能源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更关乎中国的“双碳”进程。根据2022年北京绿源碳和科技有限公司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合作研发火电上市公司低碳转型指数(LCTI)研究,火电机组装机占比高于30%的31家火电上市公司中,中国五大发电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火电上市公司,利用更为庞大的发电资产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力量,引领火电行业低碳转型。其中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十三五”期间已完成由火电上市公司向综合能源供应商的转型,从2012年开始布局省外新能源业务,同时注重发展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储能充换电产业。-2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2021年,煤电以不足50%的装机占比,生产了全国60%的电量,承担了70%的顶峰任务。全面实施煤电节能降碳、灵活性和供热改造“三改联动”,2022年全年完成改造2.9亿千瓦以上,为实现“十四五”累计改造6亿千瓦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燃煤电力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0.6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比重约94%,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下降0.3%。此外,全国将积极培育新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加大构网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发电交易、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制氨等试点示范力度。通过这些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一批零碳电厂、零碳园区,进一步催化和激发新能源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活力,形成绿色可持续的增长新动能。17四、工业节能减碳增效成绩斐然1.工业行业积极推进碳达峰行动工业相关排放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68%18,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2022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工业领域推进碳达峰的指导文件。截至2023年9月,已有24个省(区、市)出台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5.5%和31.8%,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6.1和3.6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通过实施能效提高、节能降耗、产品设备升级等措施,十年来,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6.2%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强化工业节能降碳,推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工业和信息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统筹部署“十四五”工业节能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组织对3535家重点企业开展节能监察,督促企业依法依规用能,对6800家企业、园区开展节能诊断服务。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6%,2022年上半年下降4.2%。在石化化工、钢铁等14个重点行业遴选43家能效“领跑者”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带动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升。目前全国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17https://news.cctv.com/2023/10/28/ARTIXoEHF8zqwe9GkenKAbv3231028.shtml18https://m.guancha.cn/dingzhongli/2022_09_11_657428-2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推行绿色制造,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后巴黎协定”时代提出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致力于实现“1.5℃温控目标”。然而减排承诺的快速增加,与巨大减排差距形成鲜明反差。如何落实承诺,开展务实行动,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企业界尤其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其承担的责任重大。绿色制造是已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为特点的现代化制造模式。目前,中国已基本构建起绿色制造体系。得益于国家和地方层面加速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转型,组织绿色制造标杆创建,截至2023年3月,中国累计培育国家层面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企业403家,带动推广绿色产品近3万种。根据IPE开展的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研究,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1+N”政策体系及行业政策标准的引领下,加之因应欧盟碳关税等国际贸易的需要,中国碳排放重点产业的气候行动正在提速。以钢铁行业为例,最突出的进展是近四成发布气候目标,其中6家钢企计划在2023年达峰,7家钢企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超半数上市钢企测算并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1/3的上市钢企或其关联企业在中钢协指导下共同建设钢铁行业EPD平台并披露产品碳足迹数据。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分工不断深入,大部分企业都涉及产品和服务的采购,这意味着来自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企业排放总量中普遍占据较大比重。企业,特别是将大部分生产都外包给多层级供应商的品牌型企业,尤其需要识别和核算范围3,特别是供应链的排放热点并携手供应商落实减排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导建立“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2023年推出“绿色供应链服务企业行”,引导和激励中外企业落实气候目标。2023年的绿色供应链CATI评价显示,742家品牌型企业中,87%家作出气候承诺。约70%的测算范围1&2(自身运营)的碳排放,披露排放量合计6.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44.2%的披露了范围3(价值链)的排放数据,较2021年增长超过一倍。50家企业测算并披露产品碳足迹,从产品的原料开采、生产、分销、储存、使用到废弃和回收,厘清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24-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10:鄂尔多斯打造零碳产业园19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落地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旗以零碳产业园为载体,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园区新能源转型模式,“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建设初见成效,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初现,已形成了围绕动力电池与储能、电动重卡、电池材料、绿色制氢等“风光氢储车”上下游集成产业链。借助“新型电力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创新支柱,到2025年,该产业园将作为全球绿色工业革命的典范,助力当地实现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创造10万个绿色高科技岗位,实现1亿吨二氧化碳年减排的目标。园区80%的能源直接来自于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通过电网回购绿电,从而实现100%的零碳能源供给。作为支持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在零碳产业园,绿电还可以用来制氢,支持工业脱碳。一系列紧扣新发展理念的扎实举措正推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在新征程上闯出新天地,为促进全国乃至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蓬勃力量。2.工业节能减碳增效行动节能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节能工作,配套政策措施细化完善。2020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在此基础上,“十四五”前两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超过51%,节能降碳成效显著。十年来,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6.2%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14亿19绿色能源、产业集成双管齐下这个园区为零碳工业打样,鄂尔多斯日报,2022-04-06-25-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大力推进工业和能源领域节能降碳与OECD等先进地区相比,中国部分工业行业的全国平均能耗依然较高,节能减排潜力很大。为推进工业和能源领域节能减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部署推动中央企业和各地区扎实开展煤电“三改联动”,积极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加大支持力度。2021年,全国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2.5克标准煤/千瓦时,同比下降2.4克标准煤/千瓦时。⚫更新升级节能标准和能效标识为进一步加强行业节能标准的约束力,提高各行业节能水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推进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主要耗能产品、工序能耗限额管理,2021年推动发布4项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4项强制性能效标准和25项推荐性节能标准。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发布378项节能国家标准,涉及火电、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及房间空调、电动机等家用电器和工业设备,基本覆盖了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已累计发布十五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覆盖家电、照明等41类产品,涉及产品型号约290万个。-26-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11:温州乐清实施“碳均论英雄”改革202021年,乐清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施“碳均论英雄”改革、出台“低碳产业发展新十条”,打造全国首个县级碳普惠市场,推出“碳画像五色图”、“低碳码”,建成全省首个全量数据接入的能源数据中心,率先投用“近零碳实验室”,全面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乐清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0.31吨标煤/万元,排名居全省第一。“低碳产业发展新十条”实施后,企业在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工作中获得政府大力支持补助,取得实质成效。同时,乐清市金融系统与经信局等职能部门的绿色联动,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和银行机构单列专项信贷计划两条主线,扩大绿色低碳领域贷款投放规模。乐清还率先打通经信、统计、电力等数据链,实时监控全市规上企业的用电负荷、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运行数据。乐清市经信局和市供电局一起,根据企业碳效情况绘制成“碳画像五色图”,每月动态评价一次,半年度评价结果作为政策实施依据。截至2023年3月,乐清已为288家500吨标煤以上企业提供全面节能诊断,推动53家进行设备改造,年节能量达1256吨标煤。在首批“用能大户”诊断的基础上,已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低碳诊断全覆盖。3.循环经济助力减污降碳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脱钩,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回收废钢、废铝、废纸、再生塑料,全国累计减排了11亿吨二氧化碳。废钢炼钢比铁矿石炼钢可减少86%的废气、76%的废水和97%的20碳均论英雄改革助推双碳行动乐清多措并举奋力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乐清日报,2022-01-13-27-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废渣。2020年,全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共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亿吨。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1万余个动力电池回收网点,覆盖31个省级、326个地级行政区。推行废弃电子产品“互联网+回收”模式,开展家电生产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提升拆解处理能力,打击非法拆解行为。2021年规范处理“四机一脑”(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空调机、电脑)约8500万台。三是培育废弃物循环利用龙头企业。依托“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示范试点建设,积极培育报废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2021年,9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3.85亿吨,利用再生资源相比使用原生材料减少了约7.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202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印发了《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选取北京市等60个城市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推动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专栏12:宝钢股份增加废钢短流程炼钢比例,初建废钢回用机制21废钢利用是钢企低碳转型的核心之一。宝钢股份提出“2030年前,再新增230万吨/年全废钢电炉生产的低碳排放高等级钢材”22,逐步提升短流程电弧炉炼钢比例。为此,宝钢股份在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其与18家客户开展废钢循环回收合作,持续完善废钢铁回收、采购、使用的分类管理。在报告期内,宝钢股份共实现废钢循环回收25.19万吨,外购废钢量自2019年(522万吨)逐年增加,2022年度外购废钢达756万吨。21IPE、绿色江南,钢铁行业上市公司降碳减污指数评价报告22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28-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13:循环经济“碳”路有方——上海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232023年上海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建成,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始终坚持绿色引领低碳转型。上海金桥有限公司下的上海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于2000年2月成立,主要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汽车核心零部件再制造及动力电池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等业务。此前,上海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新建汽车信息化回收与智能化拆解项目,此项目坐落在上海老港工业园区,总占地43亩,建筑面积11347.75平方米,每年可实现3万辆燃油车及新能源车的回收拆解。2022年,中国国内首条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汽车拆解线也在此建成投运。对于汽车拆解项目,相比传统的“暴力”拆解,新金桥环保所采用的是精细的拆解方式,通过智能化的汽车拆解线,利用滑轨对每辆车自动运输,车辆通过传感器被自动定位,只有在车上油液被全部抽走,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后,才会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汽车信息化回收与智能化拆解项目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一辆报废车从整车进入到二手再利用,整体的碳排放会远远低于直接资源化回收。从“制造”到“智造”,循环经济理念一直贯穿着金桥产业迭代。早在白色家电进家庭的时代,关于废旧电器的回收拆解曾在新金桥环保占有较大比重。近三年,新金桥环保累计拆解洗衣机141699台、空调102265台、冰箱8597台,回收各类金属近6000吨,回收废旧塑料近2000吨。针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过程中,自动化程度低、拆解效率及资源化程度低等技术难题,新金桥环保成功研发了废弃冰箱、空调压缩机的自动打孔装备、废旧空调高压阀/低压阀识别技术研发等具有自动-智能化拆解技术及装备。例如废旧空调/冰箱压缩机自动打孔沥油装备能将打孔环节自动化率提升至85%,相较于传统人工拆解,在满负荷生产条件下,该装备上线后拆解环节的综合能耗下-29-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降12%。未来,随着第一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已接近报废年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会成为上海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循环经济低碳发展,需要从使用前端到后端依次进行改进,从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形成绿色的闭环。五、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为落实“双碳”承诺,城乡建设作为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着重强调要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在实现城乡建设领域“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和关键作用。各省、区、市结合当地情况,积极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建筑领域是人类活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动建筑迈向近零能耗的进程。全国也在大力推动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上海、北京、河北、黑龙江等12省已率先将超低能耗建筑或近零能耗建筑规模纳入地区“十四五”时期规划指标体系,累计目标面积已达5030万平方米,超过“十四五”时期全国设定的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5000万平方米以上的目标。图5各省级行政区“十四五”新建超低能耗建筑目标面积23感“智”引领区:实探上海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循环经济“碳”路有方,中国新闻网,2023-08-06-3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住房城乡建设部持续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绿色建筑标准实施。2022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至91.2%;推动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5%。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约17亿平方米,建成绿色建筑约85亿平方米,建设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推动包括建筑、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持续提升电气化水平。其中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深入推进,截至2021年底,清洁取暖面积达到156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73.6%,超额完成规划目标,累计替代散煤超过1.5亿吨,对降低PM2.5浓度、改善空气质量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具有储量丰富、分布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2021年世界地热大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达40.6吉瓦,占全球38%,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地热供暖装机容量7.0吉瓦,地热热泵装机容量26.5吉瓦,分别比2015年增长138%、125%。北京冬奥会场馆也采用空气能热泵机组进行供暖。24据国家地热能中心统计,中国地热能供暖面积累计达13.9亿平方米,折合年替代标准煤3710万吨。25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上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26随着“双碳”承诺和大气污染治理的推进,北方清洁供暖的需求不断增强,地热能开发利用规模持续扩大。从供暖到制冷,从“发热”到发电,从城市到乡村,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潜力正在不断释放。24世界首位!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占全球38%,光明网,2021-10-2825地热能清洁供暖引领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陕西网,2023-09-2126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居世界首位,新华社,2021-9-15-3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14:陕西眉县地热能清洁供暖“焕新”工程27陕西眉县通过地热能清洁供暖,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眉县地热能替代原有燃煤锅炉的供热系统“焕新”工程于2019年启动。此前,眉县县城供热以燃煤锅炉为主,集中供热面积覆盖率不足50%,燃煤供热能耗高、污染大,分散式燃煤小锅炉供热质量得不到保障,群众对供暖工作满意度普遍不高。2019年8月,眉县人民政府启动眉县县城清洁化供热改造项目。负责实施的陕西中煤新能源有限公司,通过利用地下1000-1600米深、42℃-52℃地热水作为主要热源,采用抽采回灌技术、大温差热泵多级提升、燃气锅炉调峰供暖形式为眉县城区百姓提供冬季清洁采暖。对地热能载体采取“采灌结合、以灌定采”的方式,做到取热不耗水,还为民众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实惠。作为陕西省整县制中深层地热能集中供暖示范项目,眉县城区每年减少用标煤4.0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9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44.29吨,减排氮氧化物299.73吨。六、交通运输低碳转型牵引全球交通运输领域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约15%。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行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等一系列措施。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比,城市在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有着更大的主动权。全国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在研究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以倒逼交通运输领域低碳转型。海南省已明确宣布,到2030年,全岛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除特殊用途外,全省公共服务领域、社会运营领域车辆全面实现清洁能源化,27地热能清洁供暖引领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陕西网,2023-09-21-3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私人用车领域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车占比达100%。而且这些政策导向,对推动当地新能源车加速普及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9%。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26.6%。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图6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历年变化情况⚫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大幅提高,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累计为524.9万台,在狭义乘用车市场全年渗透率达25.5%,增速达到85%。110个主要城市2022年新能源车平均渗透率为23.6%,虽然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比2021年12.2%的平均渗透率,大幅增长9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达到国家“十四五”20%的目标值。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6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35.1%,较去年同期提升7.8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零售量达308.6万辆,同比增长37.3%,-3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渗透率达32.4%。图7110个城市2022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布示意图⚫中国新能源汽车带动充电桩行业发展随着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越来越大,2020年纳入“新基建”以来,充电桩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十几年发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从“十三五”初期几十万台增长到如今近700万台,增长超60倍,已形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截至2023年7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数量达到692.8万台,同比增长74.1%。2023年1-7月,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44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6%,已超过去年全年充电电量。专栏15:中汽联汽车产品碳足迹平台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开发了全球首个汽车全产业链的碳足迹信息公示平台——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旨在带动汽车行业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以数字化赋能低碳化,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碳足迹信息国际互认,协助企业进入以“碳排放”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赛道。截止2023年9月底,CPP平台已公示20余家企业的近1400款在售乘用车、其零部件、车用材料三大类产品的碳排放数据,其中包含碳足迹、碳减排量、碳标签等十多项数据信息。-34-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七、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巩固提升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行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2023年4月,自然资源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各地区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双碳工作的部署和具体实施方案的安排,在巩固现有生态系统固碳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断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现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得到了良好保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详细地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禁止开发原则,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2022年底,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2012年-2021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了40.85%,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系统碳汇稳步提升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十四五”以来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2022年完成造林6304万亩,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提前实现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国各级林草部门共投入1.7万调查监测人员,完成31个省份45.7万个样地监测、4.7亿个图斑监测,首次实现了以国土“三调”为统一底版的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全覆盖监测。2023年5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实施6项技术规程,规范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3类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碳汇计量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开展西南典型流域岩溶碳汇本底调查,编制岩溶碳汇监测国家标准2项,启动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碳汇人工增汇试验场建设。-35-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16: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保护、恢复和种植700亿棵树282022年5月24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正式宣布“力争10年内种植、保护和恢复700亿棵树”的中国行动目标。,引发广泛关注。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2030年,中国将种植、保护、恢复653亿棵树,其中种植188亿株,保护、恢复465亿株,另加10年累计50亿株的义务植树、部门绿化和社会造林。为如期实现中国行动目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1—2030年)》,明确国土绿化任务要求。完成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全面摸清可造林空间区域。推进66个林草区域性治理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将地方重点生态工程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有机衔接、协同推进。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全面完成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任务。持续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加快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推进绿色单位、校园、厂区、营区建设。鼓励地方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创新国土绿化投入机制。探索森林碳汇交易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支持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中国绿化基金会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牵头“全球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议——中国行动”的国内工作,将广泛动员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共同为实现700亿棵树的目标而努力。八、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助力减排增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中英文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3项标准已正式发布;15项标准进入立项或征求意见环节,涉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价、碳核算等多个重点领域。部分标准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率先试用,为全国推广探索、积累经验。中国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同比增长38.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45万亿元;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分别达4530亿元和24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33亿元和1648亿元,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相关风险,其中一个关键是投入所需的资金。根据最新的市场估计,未来30年,仅亚洲地区就需要投入66万亿美元用于气候28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保护、恢复和种植700亿棵树,中国绿色时报,2022-05-30-36-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投资。绿色金融逐渐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它的目标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方式。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两年多来,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达到了预期目标。截至2023年10月2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65亿吨,累计成交额194.37亿元。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在即,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同组成全国碳交易体系。随着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12月31日结束,我们看到截至2022年6月5日,共有1815家碳市场履约企业披露碳排放数据,覆盖2020年度的全部机组二氧化碳排放约38亿吨。通过对企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信息公开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为协助各界了解相关披露情况,蔚蓝地图打造“全国碳市场企业地图”栏目,展示了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公开披露的碳排放数据。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庞大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国际级监管架构,吸引了全球领先的金融和专业机构、绿色评估认证机构以及国际投资者的汇聚,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方面发展迅速。-37-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截至目前,香港特区政府的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额已达240亿美元,同时创下多项纪录,包括全球最大的绿色零售债券、全球首批使用分布式分类账技术的代币化绿色债券,总值8亿港元,以及首批由亚洲政府发行的30年期美元绿债和20年期欧元绿债。此等举措印证了香港作为可持续投资中心的定位。另外,香港仍然是中国离岸绿色债券的最大上市地,于2022年占中国绿债市场的16%。香港具备条件和优势,发展成区内的绿色金融枢纽,成为绿色企业和项目首选的融资平台。2021年11月,香港交易所发布气候信息披露指引,协助上市公司按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小组(TCFD)的建议作出气候变化汇报。这是在2020年底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宣布相关行业必须在2025年底之前按照TCFD的建议,就气候相关资料作出披露的重要举措。此外,积金局发布了「可持续投资应用于强积金基金的投资及风险管理过程的原则」,涵盖管治、策略、风险管理及披露四个主要领域,协助强积金受托人从金融风险管理角度,将环境、社会、管治因素纳入强积金基金投资及风险管理过程中,并向强积金计划成员作出相关披露。香港金融管理局于2021年12月,发布了一份针对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的监管政策手册,内容涉及「气候风险管理」单元,旨在为认可机构就建立气候应变能力提供高层次指引,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管治、策略、风险管理及披露。该手册指出,认可机构应积极采取行动,按照TCFD建议进行气候相关披露,最迟在2023年年中前要进行首次披露。-38-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2022年10月,香港交易所推出国际碳交易市场CoreClimate,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提供以港币及人民币结算自愿碳信用的交易平台。透过CoreClimate,企业及投资者可分阶段获取产品信息、购买、交收或注销碳信用产品。平台上的碳信用产品均来自世界各地优质、经过国际认证的碳项目,包括避碳和减碳项目,例如防止森林砍伐、可再生能源和林地复育等碳减排项目。CoreClimate与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十多名成员机构,以及气候价值链上各个主要持份者及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分利用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领导地位,将资本与香港、中国内地以至全球各地的气候相关产品和机遇连接起来。香港交易所于2022年12月推出了可持续及绿色交易所「STAGE」。STAGE为亚洲首个涵盖多元资产类别的可持续金融产品平台,旨在支持全球不断增长的可持续金融发展需求。STAGE平台设有网上产品信息库,在推出初期涵盖了29只由亚洲领先企业发行,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包括公共事业、交通运输、房地产发展以及金融服务等多个行业发行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及转型债券,以及与ESG相关的交易所产品。未来,产品的范围将逐渐扩大至香港及其他地区不同行业发行人和多资产类别。-39-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香港特区政府亦积极培训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人才。2022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为期三年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预留了2亿港元资助本地合资格从业员及有志从事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相关工作的人士参与培训,以应对低碳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新趋势。-4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17:邮储银行推动贷款企业碳核算邮储银行率先推动环境信息非强制性披露企业客户碳核算,为企业客户提供碳核算免费增值服务,协助客户开展碳管理。按照积极探索、客户自愿、有序推进的原则,制定“三步走”的碳核算试点工作思路:第一步,确定浙江省湖州市分行作为首家试点行,积极探索试点经验;第二步,选择浙江、广东、山东和重庆分行作为第二批试点行,稳妥有序扩大试点;第三步,全国36家一级分行进行全面试点推广。为保障碳核算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科学制定企业客户碳核算工作方案,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地区情况,差别化制定分行碳核算企业的目标。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碳核算推广指标纳入授信管理评价体系,按季进行考核通报。三是出台相关配套支撑政策。参与到碳核算试点中的客户,银行在利率优惠、流程办理、额度核定上会给予相应倾斜。截至2023年9月,累计完成超过3500家企业客户碳核算。邮储银行授信客户应用数字化碳核算工具同时,邮储银行全面强化“金睛”信用风险监控系统在环境气候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促进客户环境信用修复。通过接入蔚蓝地图等环保数据,完善环境信息数据库,接入授信企业碳排放数据、年度废水废气实际排放量及许可排放总量数据,缓解绿色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蔚然成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为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018年6月5日,中国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成为全国层面首个针对公民的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被称为“公民十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与行为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北京林业大学院教授陈凯等的研究,预计到2035-4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年,我国居民消费引致的综合能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超过40%。尽管公民个人消费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很微弱,然而此类行为的集合则会对环境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为进一步引领公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2023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新公民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环境监督、共建美丽中国等十条内容。从绿色低碳价值观、生活工作方式、公益监督活动和共同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系统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有力促进消费结构绿色转型,推动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以垃圾收集和处理、绿色交通设施、产品碳足迹核算等为切入点,构建公众参与气候行动的基础设施,助力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有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着重大意义,也是建设零碳社区、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要抓手。全国共46个重点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先行先试、示范引导,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和经验。目前已有7700万户以上的家庭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的覆盖率达86.6%以上,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在重点城市示范引领下,其它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部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约50万吨/日,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多城市垃圾分类在克服疫情影响带来的困难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加强分类收运、处置;特别是通过加强垃圾分类三大关键措施建设,助力社区居民保持并强化了自主分类习惯;部分城市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分出率上升,其他垃圾实现减量,分类效果显现。苏州、上海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机制基本建成,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基本养成。头部城市如苏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制继续完善,厨余垃圾处理和可回收物分类投放、回收、再生有序推进;嘉兴等城市推进“撤桶建站”,积极尝试符合定时定点原则的创新举措;以北京等城市为代表,各地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持续进展,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约50万吨/日,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能力有较大提升。-4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18:北京冬奥会兑现“碳中和”承诺29北京冬奥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从场馆规划、设计、运营和赛后利用全过程,北京冬奥会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北京冬奥会也在努力减少办会期间产生的垃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污水经过达标处理变为再生水,用于道路浇洒、绿化、厕所冲洗;固体垃圾被分类处理,冬奥座椅套回收做成文创公文包。开幕式当晚,火炬采用氢燃料取代传统能源,节省99.9%的能源消耗,至冬奥会闭幕主火炬累计使用氢气266千克,实现二氧化碳减排9860吨左右。办会过程中,实现赛时所有场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减排温室气体23.847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应用碳普惠开展全民碳减排行动,参与人数达到270万,累计减排次数达到9000多万次,累计碳减排约1.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9全过程碳中和永久场馆再利用,中国环境报,2023-02-06-44-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19:广东推行碳普惠助力全民减排广东碳普惠是由广东省政府推出的一项环保行动,旨在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推出碳金融产品等方式,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碳排放减排。2015年,发布了《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在广州、东莞、中山、惠州、韶关、河源等6个地区开展社区(小区)、公共交通、旅游景点、节能低碳产品等绿色低碳领域碳普惠制试点工作。2017年,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关于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管理的暂行办法》,正式将PHCER(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补充机制。2022年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推动跨区域及跨境碳普惠制合作,探索建立碳普惠共同机制。2023年8月,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与澳门低碳发展协会签署了《大湾区碳普惠平台建设框架合作协议》,旨在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大湾区的碳普惠工作,营造全民共享绿色生活的氛围,并在大湾区创新实践中推广碳普惠机制。⚫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为加快提升我国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引导绿色低碳消费,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要求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拓展和丰富应用场景,发挥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对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根据这份文件,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到2030年,国家层面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基本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全面建立,碳标识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保障。-45-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20: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库(CPCD)和碳易查工具建立完全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且覆盖较全面的中国产品温室气体排放系数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基础性工作。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库(CPCD)在严格遵循LCA方法学和ISO等产品碳足迹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持续扩大数据规模,为产品碳足迹的推广提供公开数据源,助力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识别减排潜力,赋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和应对气候挑战,同时,推动企业核算并披露产品碳足迹,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透明化进程,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实实现从产业链和消费端共同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和推动碳减排。CPCD作为公益、公开的产品碳足迹平台,上线不到2年,已经在国家政策评估、企业集团ESG报告、个人碳账户等领域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2023年初,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CCG)联合38家权威研究机构的110名专业研究人员,对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库(CPCD1.0)进行了全面数据结构优化和产品数据增补,同时对在线平台的前后端功能模块进行了全新升级及优化,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库(CPCD2.0)正式上线,当前已有7384条产品数据并会持续增加和完善。基于CPCD,以碳足迹随手拍为主要功能的碳易查于2022年6月上线蔚蓝地图app,用户可通过拍照识物或选择产品,了解各种产品隐含的碳排放,了解产品的碳足迹,。-46-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CPCD不但助力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识别减排潜力,赋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产业链和消费端共同推动碳减排。⚫创新气候意识和气候知识普及的方式提升公众气候意识、让应对气候变化主流化,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延续环境保护重视宣传教育的传统,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提到加强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重要性,同时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气候宣教工作。因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途径的变化,生态环境部于2016年11月23日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自那时起,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发布了5万+篇消息,微信关注人数100万+,微博关注人数267.6万+,抖音关注人数105.9万+,成为强大的环境自媒体。在生态环境部的引领下,2017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环保厅(局)“双微”开通;2017年12月26日,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保部门“双微”全部开通。至此,覆盖国家、省、市三级的全国环保系统新媒体矩阵初步建立。随着国家“双碳”承诺的推进,新媒体不断创新,逐步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47-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21:香港地球之友「地球日论坛」香港地球之友与香港金融发展局于2022及2023连续两年合办「地球日论坛」,分别以「香港气候交易所的前景」及「赋能可持续金融:利用金融科技审视ESG和打击漂绿」为主题,邀请了香港特区政府官员、香港监管机构代表、碳交易专家、法律专家、环境学者、内地政策制定专家等出席,就建立香港气候交易所的先决条件、内地与香港的跨境合作前景、和防止ESG飘绿作深入讨论,剖析香港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巩固其国际绿色金融中心的领导地位。香港地球之友早前更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观察员资格,未来将加强参与国际环境公约的草拟和建言,监测和评估执行成效,并向公众报告等的民间赋能。-48-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22:“一分钟扯碳”漫画科普“一分钟扯碳”系列漫画,由参与IPCC报告写作的专家执笔,把“让天下没有难懂的低碳科学”作为奋斗目标,以“有趣、有料、严谨、搞笑”的形式传播气候变化的硬核知识,让广大公众以相对轻松和愉悦的形式科学、准确地掌握碳减排、碳中和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意识到低碳、零碳和自己的息息相关,自身举手投足都和碳排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做好准备,提前应对碳中和世界的到来。截至2023年11月,“一分钟扯碳”系列科普漫画和视频已在微信、微博、人民号、抖音、B站、钉钉、蔚蓝地图等平台发布作品450余篇,累计阅读量超过两千万次,有效提升了公众对气候变化、“双碳”承诺等主体的理解和普及。十、扩大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危机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4月22日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中强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六个“坚持”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助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气候治理中一贯坚持多边主义。从1992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来,中国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参与者、贡献者,逐步成为重要的引领者。近年来,中国积极利用国际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加强气候领域南南合作,推动构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行动方案。⚫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勇于担当从中国签署《巴黎协定》以来,依照协定要求,在2015年6月首次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NDC),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目标,并于2021年更新,进一步强化了气候治理的雄心,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另外,应《巴黎协定》呼吁,中国还提交了《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作为长期战略(LTS),编制完成了《气候变化第四次国家通报》和《气候变化第三次两年更新报告》。2021年,中国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并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绿色低碳行动,体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担当。-49-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23:中国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促进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302021年9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表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作为传统的煤电建设大国和主要的资金和技术提供方,中国的决定对其自身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路径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受中国承诺“退煤”影响,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有15个中方参与投资或建设的煤电项目被取消,央属国有电力建设企业已经全部率先退出了未生效的煤电项目,并积极探索如何扩大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的力度。金融方面,国内多见银行均承诺将不再向境外的新建煤炭开采和新建煤电项目提供融资,或宣布“设立逐步退出煤炭融资的路径图和时间表”。实际上,在具体项目层面,中国参与的“一带一路”能源行业投资和建设项目中的化石能源占比比从2016年其实就开始下降。2020年,可再生能源(水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投资和建设项目占能源总投资比例达到58%,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占比。除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期间所取消的15个中方参与投资或建设的煤电项目外,在2021年整年和2022年上半年期间中国也未有境外煤电项目投资。2021-22年中国参与的“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投资和建设项目中,水能项目占比最高(56%),其次为光伏和风能项目。中国已经建立涵盖全产业链条的新能源产业,具备较强的研发、制造、安装和运维能力。在承诺“退煤”后,中国将进一步发挥在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引领作用,健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再生能源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的各类机制,推进绿色发展信息共享和环保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落地,协助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电力转型困境。⚫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取得积极进展30中国“停止新建境外煤电”承诺一周年:进展与展望,中外对话,2022-09-22-5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为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后更名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2023年8月24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同非洲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中宣布,目前南南合作基金总额达到40亿美元,将来中国金融机构还将推出100亿美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中国积极与发展中国家深化双边气候合作。截至2023年9月,中国已经与40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48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合作建设4个低碳示范区,开展了75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举办了52期能力建设培训班,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2300余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加速向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的目标迈进。中国不断加强与非洲等欠发达区域的合作。2021年,中非签署了《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启动了中非应对气候变化3年行动计划专项,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绿色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推动落实中非“绿色发展”工程。截至2023年9月,中国已经同15个非洲国家签署合作备忘录,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2022年7月,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埃及援助了1835盏太阳能LED路灯、4万个LED节能灯、1000套太阳能户用发电系统和906台节能空调等物资;同年十月底,中国企业为埃及筹建了500兆瓦苏伊士湾风电项目。这是埃及单体容量最大的风电项目,也是埃及近几年签约的最大新能源项目之一,预计每年供电量可达约27亿千瓦时,减少约1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2023年9月的首届非洲气候峰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宣布计划开发“非洲光带”项目,援助非洲国家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解决5万户贫困家庭用电照明问题。中国持续协助小岛屿国家等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地区强化防灾减灾机制。2022年4月,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启动,成为全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成立的第一个多边合作平台。同年8月,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拉共体”)举办首届中国-拉共体灾害管理合作部长论坛,正式启动了中拉灾害管理合作机制,在防灾减灾、重大灾害应对和应急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同年11月,邀请部分岛屿国家举办中国-岛屿国家海洋合作高级别论坛,提出要强化各方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协同配合。2023年2月,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启动,并在同年11月8日举行了防灾减灾合作研讨会,达成了多项合作成果。-5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专栏24:中国承建东南亚最大风电项目:老挝孟松风风电场31中国与老挝多年来建立了高度互信互助互惠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提出了共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计划。老挝在迈出新能源开发步伐时,也离不开与中国的紧密合作。2022年,中国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企业“抱团出海”,中国能建集团签下老挝孟松风电场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合同。孟松风电场项目是老挝第一个风电项目,也是中资企业在海外承包建设的最大规模的风电项目,发电机组容量达到600兆瓦。孟松风电项目共设计有133台风力发电机组,风机叶片长度达到84米,需跨中、泰、老3国,经由海路和山路才可运抵现场,中国电力企业克服山峦起伏带来的运输困难,成功实现首台风机机组吊装。项目建成之后,将主要向越南输送电力,这将是老挝首次实现新能源电力的跨境输送,除了能够缓解越南南部用电紧张的局面,也将推动老挝向着“东南亚蓄电池”的目标更进一步。老挝孟松风电场项目⚫“绿色丝绸之路”推动各国绿色发展从2013年起,中国与32个国家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在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热能等领域,与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出访期间演讲指出要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此后,中国陆续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推动落实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依托“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实施了“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截至2023年9月,已为1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3000人次的绿色人才;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并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上公布了务实合作项目清单,包括双边合作文件、和国际/地区组织合作文件等共369项;发布了“一带一路”31澜湄国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这十年,中国东盟报道,2023-11-09-5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绿色发展北京倡议、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等3项成果。“绿色丝绸之路”在多领域开花结果。2023年5月,中国主办了主题为“迈向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论坛。中国发起;“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截至2022年末,已有45家金融机构和企业签署了该原则,成立非洲等区域办公室。截至2023年10月,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西、坦桑尼亚、新加坡等14个国家签署绿色发展投资合作谅解备忘录。专栏25:绿色“一带一路”10周年成果丰硕32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上,《绿色“一带一路”10周年创新理念与实践案例》成果正式亮相。该报告聚焦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绿色技术、绿色园区等领域,收录了来自多边机构、中央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的18个项目案例,以期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32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024/c1004-40101793.html-5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案例表明,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方案正不断转化为行动和成果,为共建国家和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札纳塔斯风电项目改善了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缺电的现状,为实现能源体系绿色化作出示范。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创新采用绿色技术,切实保护港口城珊瑚群落的生长环境。格林伍德国际贸易中心则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建设中俄贸易新平台。绿色已经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比雷埃夫斯港深化绿色港口建设、畅通中欧陆海快线,为希腊经济复苏作出有力贡献;古伊那水电站建成投运,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书写生动注脚;澜湄区域电网互联互通,为打造多边合作的“金色样板”注入更多绿色动力……一系列绿色实践成果,有效控制了环境风险,提升了发展效益、生态效益。创新正在成为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动力。在新加坡,裕廊岛储能项目发挥了稳定调节电网弹性的关键作用。上合示范区加速建设绿色智慧园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创新应用大数据系统……一批先进的新能源装备、数字技术、创新金融工具的运用,有力支撑了绿色“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对环境与气候挑战,共建国家和地区对于绿色金融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创新承保卡洛特水电站,为海外项目提供了“中国信用”。匈牙利绿色主权熊猫债、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顺利发行,不断促进绿色资本跨境流动。波黑伊沃维克风电项目采用了创新融资模式实现融资关闭,助力绿色发展。-54-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全球聚焦务实行动携手应对气候挑战的公众倡议2023年11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新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破纪录——气温再创新高,但世界(再度)减排未果》显示,当前各国在《巴黎协定》下所作的承诺将让地球在本世纪内较工业化前水平升温2.5-2.9°C。若要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2°温升目标,至少要将2030年的预计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8%,若要实现1.5°温控目标,则需要至少减排42%。然而,初步汇总各国提交的自主贡献目标(NDCs),所能减排的温室气体远低于上述数量,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全球聚焦务实行动。基于此,我们在迪拜提出“全球聚焦务实行动携手应对气候挑战的公众倡议”。一、共同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公约所确定原则、目标和制度安排,尤其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聚焦有助于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适应的务实行动,保持气候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避免前一个目标还未完成就匆忙提出下一个目标,避免上一个承诺还未落实就急于做出新的承诺,避免空喊口号、高调表态和落实不力。二、共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鉴于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不利影响是普遍、深远且不可逆的,无论国家大小贫富,所有人的民生福祉和前途命运均与气候变化休戚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同舟共济,凝心聚力,团结一致,精诚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危机,特别要摒弃零和博弈思维,避免将气候议题过度政治化和经济武器化,避免以应对气候变化之名行不公平经济竞争之实。三、共同贯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普世美德,考虑“当前气候变化后果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累积温室气体排放所致”这一科学事实,先发国家享受了一两百年未加排放约束的气候红利,积累了可观的财富,拥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很强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因此先发国家需担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尊重后发国家追求体面生活的权利,率先大幅减排,大幅先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同时切实履行过去在资金提供、技术转移、能力建设等方面做出的承诺,切实解决后发国家减排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后发国家需要充分汲取先发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拒绝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学习并践行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良好实践,通过对气候更为友好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四、生产活动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通过市场手段能高效促进生产企业全产业链深度脱碳。因此我们倡议开展全球采购的企业和企业组织,从以下行动入手,有效推进零碳供应链建设,为社会提供零碳产品和服务:-55-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充分认识供应链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性,将其有效融入企业治理和供应商管理机制;⚫测算并披露企业碳数据和产品碳足迹;对于范围3中的外购商品和服务,逐步以供应商披露数据为基础进行测算;⚫对标全球温控目标和各国自主贡献目标,科学设定企业碳中和目标,并公开披露年度目标进展;⚫将供应商气候行动表现纳入采购考量,推动供应商开展碳核算、科学设定减排目标并披露进展状况;⚫开展行业脱碳路径和脱碳技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自然的供应链减排方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五、我们每个人都有主动权、选择权,不管是作为80亿地球公民一分子,还是作为政府、企业、媒体、金融、科研和社会组织等各类专业机构中的一员,我们既有权利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也有义务立刻行动起来共同应对气候挑战。作为普通公众,我们应该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识别、传播和推广减碳脱碳最佳实践,优先选择零碳、低碳产品和服务,倒逼生产端绿色低碳转型;作为专业机构一员,我们应该推动自身所在机构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在政策制定、绿色生产、科学传播、气候投融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以及公众引导等方面主动作为,率先行动。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气候危机正在对我们的家园造成严重影响。作为公众,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每一个人也可以是拯救者。我们期待全球各国积极响应我们的倡议,切实聚焦务实行动;我们期待有影响力和气候雄心的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和重要机构率先加入倡议,也期盼公众与社会组织共同关注和支持,同舟同济并身体力行,携手推进减碳脱碳进程,加速全球净零排放目标实现,共同守护地球家园。-56-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