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汇总VIP专享VIP免费

杜祥琬院士关于碳中和思考汇总
01、保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定力 ...................................................................1
02、减碳降污根本之道在于源头治理 ............................................................... 2
03、农村能源发展应纳入能源革命 ...................................................................4
04、碳达峰、碳中和引导中国能源革命 ............................................................5
05、碳中和重塑产业新局 ............................................................................... 10
06、节能提效应是“碳中和”首要举措! ......................................................15
07、依靠技术创新补齐短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18
08、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 2027 年前后达峰 ................................. 19
09、八大战略、八大抓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22
10、试论碳达峰与碳中和 ............................................................................... 25
11、实现碳中和呼唤重大创新 ........................................................................32
12、碳中和是场文明大考中国不能落后 ..........................................................33
13、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八点思考 ......................................................36
14、碳减排与大气治污的协同效应 .................................................................39
15、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保障并行不悖 ........................ 42
16、碳达峰不是“攀高峰”峰值约在 105-110 亿吨二氧化碳 ....................... 48
17、降碳与发展并行不悖 实现碳中和有九个抓手 ......................................... 49
18、碳中和道路下的能源革命 ........................................................................52
19、控制碳排放量 中国务实程度不比美国差 .................................................54
20、“双碳”目标下,未来能源这么做 ..........................................................56
21、各地碳达峰可以有早晚,具体措施也可有不同 ........................................58
22、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实现“可能三角” ......................................................60
23、“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能源行业新增长点 ...............................................63
24、中国能源革命还不够“革命” .................................................................65
25、GDP 增长要与碳排放总量脱钩,拐点就是碳达峰 .................................. 68
26、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让国家的发展更为高质量 ........................................69
1
01、保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定力
时间:2022.6.28 来源:全国能源信息平台
原文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880481214324634&wfr=spider&for=p
c
6 月 28 日,“中国碳中和 50 人论坛 2022 年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碳中和 50 人论坛主
席杜祥琬在会上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面临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
重、时间窗口紧三大挑战,需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达峰原则,
采取降碳、脱碳、碳移除等措施,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积极稳妥逐步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碳达峰、碳中和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
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我国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必然要求,是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发展
水平差距的历史机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积极实施碳达峰、
碳中和行动,将对保护地球家园做出重要贡献。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保持战
略定力。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面临着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等诸
多挑战。2022 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 139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排
放总量的 27%。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 116 亿吨,其中,能源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
杜祥琬院士关于碳中和思考汇总01、保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定力...................................................................102、减碳降污根本之道在于源头治理...............................................................203、农村能源发展应纳入能源革命...................................................................404、碳达峰、碳中和引导中国能源革命............................................................505、碳中和重塑产业新局...............................................................................1006、节能提效应是“碳中和”首要举措!......................................................1507、依靠技术创新补齐短板助力实现“双碳”目标......................................1808、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2027年前后达峰.................................1909、八大战略、八大抓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2210、试论碳达峰与碳中和...............................................................................2511、实现碳中和呼唤重大创新........................................................................3212、碳中和是场文明大考中国不能落后..........................................................3313、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八点思考......................................................3614、碳减排与大气治污的协同效应.................................................................3915、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保障并行不悖........................4216、碳达峰不是“攀高峰”峰值约在105-110亿吨二氧化碳.......................4817、降碳与发展并行不悖实现碳中和有九个抓手.........................................4918、碳中和道路下的能源革命........................................................................5219、控制碳排放量中国务实程度不比美国差.................................................5420、“双碳”目标下,未来能源这么做..........................................................5621、各地碳达峰可以有早晚,具体措施也可有不同........................................5822、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实现“可能三角”......................................................6023、“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能源行业新增长点...............................................6324、中国能源革命还不够“革命”.................................................................6525、GDP增长要与碳排放总量脱钩,拐点就是碳达峰..................................6826、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让国家的发展更为高质量........................................69101、保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定力时间:2022.6.28来源:全国能源信息平台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880481214324634&wfr=spider&for=pc6月28日,“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2022年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主席杜祥琬在会上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面临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三大挑战,需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达峰原则,采取降碳、脱碳、碳移除等措施,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积极稳妥逐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碳达峰、碳中和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是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我国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必然要求,是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历史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积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将对保护地球家园做出重要贡献。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保持战略定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面临着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等诸多挑战。2022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7%。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16亿吨,其中,能源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2量约101亿吨,占全球能源活动排放量的30%左右。我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已达10吨,是全球人均水平的约1.4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大于7吨,是全球人均平均水平的1.4倍,已超过英、法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还将驱动能源消费不断增长,温室气体增量压力巨大。我国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为40%,却消费了68%的能源;能源结构偏煤,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6%,有待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与此同时,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只预留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仅为发达国家一半。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系统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挑战艰巨。通过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可以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此,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达峰原则,鼓励已达峰的地区碳排放量不再增长,鼓励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均碳排放量增加脱钩。在碳达峰的基础上继续采取降碳、脱碳、碳移除等措施,加快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推动发展模式增长转变。预计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届时,温室气体排放有望降到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可控制在20亿吨,碳移除总量可以达到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基本相当。需强调的是,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要把握好节奏,积极又稳妥地实现目标,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02、减碳降污根本之道在于源头治理时间:2021.11.17来源:中国新闻网原文链接: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6677924517932764&wfr=spider&for=pc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电(刘文文)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17日表示,“碳减排和大气治污这两件事情在治理技术上和思路上有共同点也有差异点,其根本之道在于源头治理,同时又有不同的末端治理手段。”当天,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共同主办的2021绿色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杜祥琬在会上作出如上表述。由于温室气体和大部分大气污染物同根同源,主要来自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燃料的燃烧。因此,在杜祥琬看来,碳减排和大气治污的末端治理手段有别,但是源头治理高度一致,协同性很强。实现“双碳”目标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末端治理有一定作用,但根本着力点在于源头治理。他认为,大气治污和碳减排有不同的末端治理手段。对于大气治污来说,其阶段性进展主要是靠末端治理,包括各种烟气、尾气和污染场所排气的治理。以燃煤电站来说,中国制定了除尘、脱硫、脱硝标准,末端治理成效明显。对于碳减排来说,可采用碳汇方式以及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移除技术减碳。杜祥琬指出,通过源头治理后的剩余排放量如果能够被吸收、利用和移除,以达到相对冲的结果,就称为碳中和。目前,全球包括中国的情况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于碳汇和移除的量,所以治理的着力点仍在源头。他强调,在源头治理方面,一要节能提效。节能最大的潜力在于产业结构调整,要遏制“双高”项目,改变产业偏重,可显著减少工业用煤;同时技术进步也会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二要大力推进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优化能源结构。在终端能源中,提高电力消费的比例。在一次能源中,稳妥逐步减少煤炭消费,回归科学产能,减少煤炭的非发电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同时发展储能技术和灵活性资源,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清洁电力为主的能源互联网。403、农村能源发展应纳入能源革命与乡村振兴框架时间:2022.7.6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BIU6H2B0512D71I.html“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面临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三大挑战,这场能源革命须保持战略定力,从化石能源基础薄弱的农村入手,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达峰原则,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积极稳妥逐步落实‘双碳’目标。”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高峰论坛和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2022年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不止一次谈到他对农村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达成的看法。杜祥琬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在我国能源转型版图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能源革命要选择化石能源基础薄弱的农村入手,代价更小。他建议,要提升农村能源革命战略地位,将农村能源发展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能源革命和乡村振兴战略框架。杜祥琬表示,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历史责任下,农村能源转型迫在眉睫。而推动农村能源转型,要发挥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生力军”的作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村能源资源的特征,在农村立足于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符合能源低碳化大趋势。同时,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经济性好,有着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分布式发展效率高等特点。同时,农村丰富的生物质能与风能、光能相结合,可起到调峰、储能作用,有助于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的“可能三角”。在农村,通过以现代工业手段利用风、光、水、生物质、地热等,解决目前农村能源“原始手段利用生物质”“散烧煤”“垃圾污染”三个落后点,不仅必要、而5且可行,既可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可显著增加农民收入。杜祥琬指出,通过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从加快农村能源革命入手,可以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达峰原则,鼓励已达峰的地区碳排放量不再增长,鼓励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均碳排放量增加脱钩,是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保障。杜祥琬强调,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双碳”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要把握好节奏,积极稳妥地实现目标,既要防止“一刀切”式的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的落后和无效投资问题。“中国农村能源革命建设任重道远,亟须各方协同,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基于农村能源革命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范式和实施路径,实现以农村能源革命推动中部崛起,并保障中国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顺利实施。”杜祥琬说。04、碳达峰、碳中和引导中国能源革命时间:2022.1.22来源:江苏节能网原文链接:http://www.jsjnw.org/news/220428-1944.html1月22日,北京市人大代表、生态环境部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调研发现,“不少地方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攀登碳排放‘新高峰’,达到‘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没有认识到碳中和对各地发展的倒逼要求。”6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会议部署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行业该如何应对?面对哪些挑战?为此,新京智库采访了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绿色低碳是能源转型方向新京智库:请你简单介绍一下我国能源消耗水平的现状,呈何特征?杜祥琬:简单来说,我国能源结构现在处于“多元发展、协调互补、此消彼长、逐步转型”的状态。一个世纪前,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以煤炭消费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变成了油气消费为主,占到50%以上。我国不会有一个油气为主的阶段,油气的占比很难超过40%,所以我国目前是多元结构阶段,再从多元阶段逐步过渡走向第三个阶段,即以非化石能源为主阶段。从单位GDP消耗能源的水平来说,2010年时我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现在降低到1.3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从电厂的煤炭燃烧效率来说,目前我国煤电厂发电平均燃烧307克煤可以发一千瓦时(度)电,燃烧效率最高的上海外高桥发电厂达到消耗260克煤产生一度电,说明即使煤电的效率也有提高的空间。整体上看,我们国家的能源消费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占比大约84%,煤占57.7%,油约18%,天然气8.2%,非化石能源是15.3%(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从碳排放量占比来说,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40%,工业约占30%,建筑业百分之十几,交通百分之十几。所以节能减排的潜力也在这几个大行业。新京智库:我国能源转型主要有哪几个方向,每个方向的转型能为实现碳达峰贡献多少?7杜祥琬:我国能源转型的方向,从消费端说,我们要从比较粗放、低效走向节约、高效。比如单位GDP能耗能不能从现在全球平均水平的1.3倍,再进一步降低到1.0?如果是这样,我们一年的能源消耗在同样的GDP下可以减少约10亿吨标准煤。也就是说,可以减少约26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要想进一步节约高效,还是要靠产业结构调整。正如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整产业结构”,我们国家“节约高效”最大的潜力还是在产业里头:高耗能产业(如钢铁、水泥等房地产拉动的几个产业)现在消耗了60%的能源,而现在这些产业的产能趋于饱和,甚至还处于过剩状态。不管是从碳排放角度,还是从市场健康发展角度来说,我们都不应该再增加这些产业的产能。再一个手段就是技术进步。以煤电为例,如果燃烧效率进一步提高,从307克标准煤(减)降到276克标准煤,这有近10%的效率提升,能带来节煤和减排的巨大效益。再比如,电炉炼钢技术的碳强度远低于高炉生产技术,长流程进步到短流程可大大降低碳排放,以绿氢直接还原铁可实现钢铁生产零碳化。从生产端来说,一句话概括就是,从“黑色、高碳”走向“绿色、低碳”,或者说由化石能源为主,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比如电力结构中,煤电的比例还是偏高,如果发展非化石能源替代,比如核电、水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同时保证能源的安全供应。在这个前提下,逐步替代煤电。这是大趋势。“十四五”能源增量由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供给新京智库:有观点认为,2020-2030年我国能源转型的路径主要是清洁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战略。你如何看,这个替代率能达到多少,“十四五”时期如何做?杜祥琬:就目前而言,中国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是57.7%。如果不含中国,全球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不到20%。从长远计,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能源结构迟早要转型,早转型,则会比较主动。从8应对气候变化角度而言,我们也需要减排,减碳。加之现在非化石能源的成本这些年降得快,这为替代化石能源创造了可能性。“十四五”期间,因为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每年的能源增量大约是2%左右,对于增长的部分,用非化石能源加上天然气来满足,我们是基本上可以做到的。化石能源的替代主要有几个方向,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及天然气,能不能在“十四五”时期先满足每年新增的2%能源消费新增量?到“十五五”,再考虑风能和太阳能利用量达到12亿千瓦,核能、水电和天然气继续增加。同时,还有新能源汽车替代交通的部分油气消耗量。而散烧煤,需要用清洁取暖来替代,包括工厂余热、生物质能、地热等充分利用起来替代在北方农村、县乡镇的散烧煤使用。“十四五”时期,煤碳的消耗量应尽早达峰。新京智库:“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转型面临哪些挑战,你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杜祥琬:十多年前,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占整个电力供应的1%都不到。成本高,装机容量也上不来。现在已举足轻重,并且要“担当大任”。将来需要用这些可再生能源发电来逐步替代煤电,正如已经确定的目标,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那么,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增加装机容量,也要增加电力,而且要成为优质电力,需要多时就多,需要少时就少。因为电力的消费端是这样的,用电量有高峰和低谷期,所以如何保证届时的电力系统也能有足够的灵活性,这是对电力系统的一大挑战。天气状况、风力都是充满变数的。所以,如何把非化石能源也变成优质电源,这需要与储能打好配合。对于这个能源结构的转型,我们可不可以设立一支转型基金?就是为了支持转型而设立的。对于带头转型的机构,比如原来煤电的,现在发展非煤电业务,开拓新行业了,那么可以考虑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如何公平而稳定地转型,这件事要做好。9能源转型涉及四个“革命”新京智库:你认为碳达峰目标对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化石能源大省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是否认为这些省份将面对新的挑战(如果有,是什么)?杜祥琬:既有挑战,也有新机遇,但机遇大于挑战。在我国的能源大省中,内蒙古是个典型,化石能源很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也非常丰富,但现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非常低(公开资料显示,内蒙古煤电占比高达84%,且在过去数年这一比例从未降低)。如果这些能源大省认清风险,主动转型,逐步调整本省域的能源结构,未来前景也会很不错。中央这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对这些省份来说,能源结构转型的目标就更明确了。再比如山西,已经提出了“当好‘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目标。虽然“排头兵”不容易当,但方向很明确。以山西大同为例,该市风能资源丰富,风能不光可以用于发电,发的电还可以用于电解水制氢。比如,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需要氢,如果氢是煤制的,相当于没有替代化石能源。用非化石能源制氢就是绿氢,才能实现全程净零排放。新京智库:近年来,一些省份的钢铁产能在削减,但也有个别省份的产能在大量新增。你认为这是否将给我国碳达峰形成新的压力,如何应对这类现象?杜祥琬:就中国的钢铁总量来说,已经饱和,产量大于市场需求仍将是长期现状。如果一个地方为了本地GDP能保持增长,还在上高耗能产业,这是要抑制的,是一种错误的倾向。这样不仅可能造成电力紧张,也会增加碳排放,给当地碳达峰造成新的压力。一定要做好引导。新京智库: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的背后,其实还是需要相应的制度跟进?杜祥琬:当然。能源结构转型涉及四个革命问题,除了前面说到的技术革命、消费革命、生产革命,还有体制机制革命。体制机制是保障,为了实现双目标,需要有所改进才行。比如,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我国电力体系需要提高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管理体系也需要改进。1005、碳中和重塑产业新局时间:2022.6.14来源:中节能协会原文链接: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80312826872366首先祝贺新浪财经2021年年会暨金麒麟论坛的召开。我在这儿花几分钟跟大家做一点交流,对大家关心的双碳目标,我汇报几点我的认识,供大家参考。国家去年提出来碳达峰、碳中和这两个目标,意义很重大。我下面说几点什么认识呢?第一,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发展中国家提出双碳目标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及时地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发展阶段用低碳、创新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低碳转型,我们社会文明的形态就可以逐步地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趋势。现在低碳转型对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200多前,人类发现利用化石能源(煤、油、气),这是一个很巨大的进步,也是一轮能源革命,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而现在我们面临着新的能源革命,是非化石能源的发展会让人类逐步地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要从大的格局、人类文明的形态来认识能源革命和我们这两个目标。这个图给大家看一下,是我们用世界银行的原始数据画出来的,横轴是各国的人均GDP,表征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纵轴是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图一画出来,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不管是美国、加拿大还是欧洲、日本这样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在发展的初期,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人均能耗都在增加,是这样一个向上增加的曲线。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个曲线就平了,也就是说它的经济继续发展,人均GDP继续提高,但是人均能耗不再增长,这就平了,甚至开始降了。这就说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拐点,什么意思?经济继续发展,人均能耗11不再增长,能源的增加和经济发展可以解耦。这个拐点很重要。这张图上美国、加拿大高高在上,而欧洲、日本同样达到了可以跟他们相比较的发达水平,人均GDP到了4万多美元,但是欧洲、日本的人均能耗比美国这一类国家低了一倍。这一点很重要,美国、加拿大是个高耗能、高排放的一种发展方式,而欧洲、日本是相对低碳、相对低排放的一种发展方式。所以,我们不可以笼统地讲发达国家,在这个意义上有两类非常不同(的发展方式),相差一倍,对我们国家很有参考价值。我们不要把美国的人均排放、人均能耗作为目标、作为标杆,而是欧洲、日本这样的(国家),相对低碳、相对低耗能,也能实现现代化。中国这里有一个小红的线段,本世纪初我们发展得(很快),(线)很抖,后来我们调整发展方式,现在我们在人均1万美元这个地方,跟当年的欧洲日本1万美元时候的水平差不多。我们在2030年碳达峰,大概就能做到人均碳排放8吨,就达到欧洲现在的水平,现在是人均7.1吨。给大家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我们现在来引导一个低碳发展的思路,既是必要的,对中国是可持续的,而且又是可行的。第二点认识,双碳目标要实现会倒逼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现在有些高耗能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比较饱和的程度,不能老靠着这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不能靠这样的冲动守卫疫后的复苏。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拉动巨量的绿色金融投资,带来新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就业的机会,来支撑高质量的发展。第三点,我们提出30/60目标,也有同志讲到,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是不是符合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区原则”呢?“共区”就是共同而又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实际上发达国家都已经达峰,他们也应该是达峰了,我们现在提出来2030年前达峰。发达国家现在都提出来他们最晚到2050年碳达峰,有的还要更早一12点,我们比他们要晚一点,这体现一个区别。但是中国还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大国,我们既体现了“共区”,又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第四,碳达峰不是冲高峰,不是随便一个峰上去就行,然后下来。碳达峰是瞄准碳中和的,我们对2030年前碳达峰这个目标的理解要和国家提出来的2030年其他的一些指标结合起来,比如说2030年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就很清楚,我们要推动碳排放强度的逐步降低来实现达峰,而且这个峰值如果能够低一点,将来我们走向碳中和的条件就会更好一点,将来走向碳中和的代价就会小一点,对碳达峰要有这样一个理解。第五,双碳目标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双碳目标会大幅度地推动节能和提高能效,同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步地减少化石能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是这样一个定位。能源革命是2014年提出来的,双碳目标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两者的关系是这样的。这个图,上面的曲线是国家总的排放,我们可以看出来,横轴是时间,本世纪初十年总的排放量上升得很快,从2013年以后,这根曲线已经开始趋缓,图上画的趋缓期。我们现在要继续引导这个趋缓期,经过几年的努力,让它达到一个峰值,而不再增加,这就叫达峰。现在我们国家需要煤炭的量还比较大,在这个阶段实施低碳转型,对我们国家有什么效果呢?使我们在能效方面获益更多,煤炭的使用效率还是有限的,会有更绿色、更高效的能源保障,保障我们的能源供需安全和环境安全。所以,要说清楚低碳转型和保障能源安全是并行不悖的。第六,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重新认识我们国家的能源资源禀赋。一说起我们国家的能源资源禀赋,常常听到是“富煤、缺油、少气”这六个字,其实这六个字已经不能准确地描述我们国家的能源资源禀赋了,因为这只是指的我们国家化石能源是“富煤、缺油、少气”,如果只是这样认识,就没有看到我13们的能源资源禀赋里还有一大块是非化石能源的能源资源。如果认识不全面,就会影响我们国家的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丰富的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们国家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国家开发的太阳能、风能,现在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也就是我们得具备非化石能源资源、可再生能源资源,才有可能大力地发展它,要对国家的能源资源禀赋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这样我们实施低碳转型,资源基础是丰厚的,对这一点要认识清楚。现在能够开发的像光伏、风电,跟它的成本下降、技术能力的进步是有关的。而可再生能源,一个是资源禀赋很丰富。另外,技术进步也带来成本的降低,经济性增长。所以,本世纪初,像太阳能、风能用四个字(描述)“微不足道”,我们分析以后提出来另外四个字,它一定会长大“举足轻重”。现在大家可以看出来风电和光伏都可以举足轻重了,但是现在对可再生能源就不只是让它举足轻重,而是另外四个字“担当大任”,风光以后要有相当高比例的,在国家的电力里面,要把这个担子挑起来,能不能把这个责任担当起来,面临这样一个形势。中国中东部和西部不平衡,我们主要的电力负荷、能源负荷在中东部,中东部发展电力和能源,如何来满足中东部需求的能源、电力呢?要把“身边取”和“远方来”相结合。大家一说到东部,就想到“西电东送”,这个叫“远方来”,东部不够,要从西部支援一部分。但是东部有很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首先要把自己身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这是“身边取”,不够的地方再“远方来”,两个要相结合。同时要把分布式和集中式相结合,几十年来我们实现一种集中式的大电网,以后大电网还是很需要的,但是也要发展分布式的,特别是中东部要强化“身边取”和“分布式”,提高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的自给率,这一点是很基本的思想。而且我们不同的专家组的计算表明,同样的一个千瓦时的电,如果东部从身边来取,产生一度电,比西电东送一度电要便宜,要经济,他们都有论文发表。所以,电力负荷很重的中东部可以把“身边来”和“远方来”相结合。而且自己身边来了电力之后可以自产直销,可以寓电于民,而且把这个东西跟储能相结合,培养一大批产销者,所谓产销者是家庭也好,企业也好,不光是能源的消耗者,你自己还能生产能源。比如BIPV,把光伏跟建筑相结合,自己还能发14电。这样不仅增加了当地的能源自给率、独立性、安全性,而且缓解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大电网的冲击。因为如果都是集中式,一块儿上网,对大电网会带来冲击。如果把它化成为很多小的微网式的,自己把它消耗掉,对大电网的冲击就会小。第八,(实现)双碳目标,我们国家要克服很多困难,克服这些困难恰恰是补我们国家发展的短板。困难有哪几个?比较肯定的,一是产业偏重;二是能源偏煤;三是效率偏低;四是几十年来,我们对高碳发展习惯了,大家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比较大。如果克服这样几点,恰恰是我们发展的短板,落实新理念,实现新发展。意义都非常清楚。中国的特点,图上以胡焕庸线为标志,中东部的面积是国土的一半,但是人口占了94%。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每年消耗了全球煤炭消耗量的50%多。这块土地面积有多大,就可以很容易算出来单位国土面积上消耗的煤炭,我们把它叫做“煤耗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5倍,这样就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问题的严峻性。为什么我们的空气质量也好,我们的碳排放也好,要逐步地引导它降低呢?跟这个有关系,就像总书记说的,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自己要做,不是谁让我们做。每千人拥有的汽车现在还是美国的好几分之一,他们的汽车保有量每千人大概是800辆,咱们也就是200多辆,但是我们东部的汽车空间密度已经超过了美国,因为东部的人口密度大概是美国的8倍。这样一个国情都是很基本的一些数据,我们都要心里有数。第九,能源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力支撑。(图上)列了一些新的科技,因为双碳目标不是只利用现在的技术就能做到的,特别是碳中和,一定要靠创新,创新为王。我列了一些科技创新的方向。第十,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科学的转型过程,政策性很强,我们要把握好节奏,要积极地去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但是又要稳妥地去推进它,要防止两种倾向,一个是要防止简单化、一刀切,这不是搞运动,这是很细致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同时,也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这也是一种简单化,不转型就造成了大家都在进步,中国不15能落后这样一个状态。所以,如果转型不力就会带来我们的落后和无效的投资。我们要把这些问题认识全面,把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总之,碳达峰是高质量经济发展同时的达峰,是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导致碳强度逐步降低的达峰,不是攀高峰,更不是冲高峰,是瞄准碳中和的达峰。而碳中和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需要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是跟我们国家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同步的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深刻进步的这样一个里程碑。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程院也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业、电力、交通、建筑这些领域大概可以在2030年前相继达峰,而这些峰值大概比2020年还会增加5到7亿吨,峰值大约是105亿到110亿吨二氧化碳。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当中,要尽力做好实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要认识到双碳目标是基于我们国情,同时又是对人类文明进程新的觉悟制定的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碳中和呼唤深度的科技创新和金融的支撑。今天你们开这个论坛,我也希望新浪财经有关的各个企业家、专家们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双碳目标会带来新投资、新技术、新产业、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总而言之是带来新的发展方式,会深刻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实现我们国家的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共赢,是这样一件大事。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时代的命题,我们是参与全球的大考,是从工业文明时代走向生态文明时代,是人类文明的赶考,中国不能落后,历史让我们考出好成绩,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谢谢!我就讲这么多,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大家!06、节能提效应是“碳中和”首要举措!时间:2020.12.14来源:华夏能源网16原文链接:https://hxny.com/nd-51868-0-17.html“‘十四五’时期,我国需对节能提效有明确要求。节能提效应成为我国能源战略之首,是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以及保障国家能源供需安全和能源环境安全的要素。”12月10日,在第三届(2020)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暨第二届分布式能源生态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杜祥琬进一步强调,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我国降碳主要举措包括“提能效、降能耗”、“能源替代”和碳“移除”三个方面,其中“提能效、降能耗”应是首要举措。以下为杜祥琬院士发言摘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不断改善,能效明显提高,但仍不够革命性。产业偏重、能效偏低、结构高碳等瓶颈,使我国环境问题日趋尖锐。近年来,虽然我国已将能源强度、碳强度列入考核指标,能源弹性系数逐步下降,但目前能源强度依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这一数字提升至1.0,就意味着同等规模的GDP可节省十几亿吨标煤。因此,“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对节能提效有明确要求。节能提效应为我国能源战略之首,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保障国家能源供需安全和能源环境安全的要素。特别是在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应是减排的主力。“十四五”期间,能源行业要走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化石能源要尽可能适应能源转型需要,如煤炭要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石油行业仍要“稳油增气”,且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17也就是说,在推进能源转型过程中,我国要以较低的能源弹性系数(小于0.4%),满足能源消费2%的年增速,需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天然气。这是国内推进能源革命、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合点,也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抓手。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成本显著下降。2010年—2019年,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项目成本分别下降了82%、47%、39%和29%,可再生能源正由“微不足道”发展到如今的“举足轻重”,从“补充能源”逐步变成“主流能源”。通过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和综合能源服务、智能电网、微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将达到20%;电力在终端能源中占比将超30%;非化石电力装机占比达50%,发电量超40%。届时,可再生能源将成“十四五”期间能源增量主体,煤炭消耗不再增长,实现“煤达峰”,甚至“煤过峰”。“十五五”期间,通过非化石能源增长和再电气化,中国东部地区/城市率先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这是非常清晰的目标。如果从碳中和角度看能源转型,目前全球一次能源利用结构中,84%来自化石能源。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342亿吨,其次便是甲烷排放。我国提出“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意味着能源转型将迈出更加积极的步伐。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全球和中国降碳的主要措施有三要素:首要措施应是“提能效、降能耗”,主要集中在建筑、交通、工业、电力节能领域;其次是“能源替代”,应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第三是碳“移除”,增加碳汇,大力发展CCUS技术等。1807、依靠技术创新补齐短板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时间:2022.1.25来源:央广网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910180750688763&wfr=spider&for=pc日前,在“首届碳中和绿色生产力论坛”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表示,“双碳”将引领我国实施低碳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安全、高效、经济、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这需要依靠技术创新补齐短板,助力实现“双碳”发展目标。杜祥琬表示,“双碳”将引领我国有步骤的及时的实施低碳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减降碳协同增效,使生态环境的改善由量变走向质变,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双碳”目标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抑制发展“双高”产业的冲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进步,拉动巨量的绿色金融投资,带来新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就业机会,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杜祥琬认为,“双碳”目标能推动节能、提高能效,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各行业技术进步、工艺创新、节能减排,带来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双碳’目标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他说。“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碳排放总量不再增加,这便是‘达峰’。这是各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规律。”杜祥琬强调,要认识碳达峰规律性,进一步19走向碳中和,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要求。他认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除了化石能源之外,我国有丰富的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这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一个前提。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很大,在推动风能、太阳能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生物质能、水能、地热、余热废热供暖等的发展。“在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要强调多能互补,先立后破,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使我国能源系统安全、高效、经济、低碳。”杜祥琬说。谈及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困难,杜祥琬认为,碳中和是通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量的减少,使减排以后剩余的排放量和人类活动增加的碳汇遗迹吸收利用量相平衡。目前,我国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大。要依靠高质量的技术创新,补齐我国经济发展短板。杜祥琬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转型过程,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又稳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要把“双碳”目标这个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碳达峰是高质量经济发展同时的达峰,是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导致碳强度逐步降低实现的达峰,不是攀高峰,更不是冲高峰,而是要瞄准碳中和的达峰。”杜祥琬表示,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要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要做好实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08、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2027年前后达峰20时间:2021.10.20来源:新京报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101288010772382&wfr=spider&for=pc新京报快讯(记者张璐)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10月19日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根据现在的初步研究,我国工业、电力、交通和建筑领域在2030年前会相继达峰,能源活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望在2027年前后达峰,峰值较2020年增加5亿至7亿吨二氧化碳,峰值范围为105吨至110吨。低碳转型是否影响能源安全?碳中和如何实现?针对双碳热点问题,杜祥琬在演讲时进行了说明。观点1碳达峰不是“冲高峰”,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并行不悖杜祥琬坦言,我国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对高碳发展路径依赖的惯性比较大,实现碳中和要克服巨大的困难。“不是现成的技术就能实现碳中和,需要很大的创新。”他指出低碳转型的紧迫性——我国东部(胡焕庸线以东)每年消耗了全球煤耗的50%,这块土地上的煤耗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5倍。东部的汽车空间密度已经超过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八倍。杜祥琬表示,碳达峰不是冲高峰,碳达峰是瞄准碳中和的。他说,要把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几个2030年前要达到的指标统一理解。“比如2030年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一条就决定了2030年前碳达峰不是冲高峰,必须要把碳排放强度一步步降低。如果碳达峰峰值低一点,碳中和的负担和代价就会小一点。”他指出,中国煤炭消耗比例比较大,虽然国际上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但主要是21以油气为主。我国在煤炭消耗量比较大的阶段实施低碳转型,可以使我国在能效方面获益更多,因为煤炭的利用效率较低,约为30%-40%。他说,“低碳会影响能源安全”的想法是一种误解。低碳转型是逐步减少碳排放,“十四五”期间,能源的总量还会增长2%左右,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观点2“富煤、缺油、少气”不能准确概括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杜祥琬称,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一说起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大家总提六个字:富煤、缺油、少气,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会影响我国的能源政策。”他说,煤油气都是化石能源,除了化石能源,我国还有丰富的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我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资源量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同时,光伏、风电发电成本快速下降。2010年至2019年,全球范围内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的成本分别下降82%、47%、39%和29%。由于资源禀赋丰厚,技术进步带来了成本的经济性,风、光等可再生资源的地位正从本世纪初的“微不足道”走向“举足轻重”,甚至“担当大任”。观点3解决东部能源负荷,“身边取”和“远方来”结合我国中东部电力负荷重,但是缺少煤、油、气等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杜祥琬认为,东部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应该把这些“身边”的能源开发起来。中东部地区解决电力能源的负荷问题,首先要从身边取,不够的部分再结合远方的“西电东送”等项目获得。中东部能源提高自给率,可减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的压力。专家的定量计算也表明,中东部地区从自己身边取一度电,比西电东送更便宜。他指出,要采取分布式和集中式结合的原则,减轻集中式电网的压力。他说,这也可以实现自产直销,并与储能技术相结合,培育大批量的“产销者”。“有了这样的思路,家庭和企业就不仅是电力的消耗者,还可以是能源的生产者,比如用自己的房子生产能源,不仅增加当地能源的自给率、独立性、安全性,还能缓22解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大电网的冲击。”观点4能源减碳和蓝天保卫战有高度协同性“从碳达峰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用了45年至70年,中国只给自己留了30年,这是不容易的。”杜祥琬称,碳达峰以后,要有更有力度的减排才能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有何路径?他说,能源减碳和蓝天保卫战有高度的协同性。二氧化碳和大部分大气污染物同根同源,大概2/3以上都来自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应该将二氧化碳的监测、报告、计算、标准体系纳入大气质量监测,抓实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杜祥琬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电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2030年前要完成全部散烧煤的基本替代。“要因地制宜地用各种清洁供暖取代散烧煤。比如北方地区的工业余热可以够北方地区的供热用,但是现在只有一小部分地区用工业余热供热。”在交通行业方面,要发展新能源车,优化公交和轨道交通,倡导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发展交通设施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发展既有利于节能又可以起到储能的作用。在工业减排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09、八大战略、八大抓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时间:2022.4.21来源:中国能源品牌观察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676761470571891&wfr=spider&for=p23c4月20日,“2021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是我国能源科技工作者的年度盛会,本届年会主题为“双碳目标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发展”,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等领导出席并致辞。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禹民主持年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主任史连军等能源领域院士和专家围绕双碳目标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发展主题作主旨报告,共同探讨交流碳中和愿景下我国如何做好战略转型布局,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共谋绿色发展。在主旨报告中,杜祥琬分享了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的思考。在对能源国情的基本判断和认识中,他指出,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面临减排难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等诸多困难与挑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目标需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杜祥琬介绍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八大战略。一是节约提效优先战略。坚持将节能减排作为关键指标纳入现代能源体系和地区发展规划,通过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省级和合理布局,加快压减双高工业产能,提升整体用能效率;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余能、余热、余冷等的回收利用,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二是能源安全战略。高度重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能源安全问题,传统能源逐步减退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及利用,安装“增容控量”“控容减量”“减量不减容”三个阶段谋划煤电发展路径,稳油增气,发展源网荷储、多能互补、智能电网、储能技术,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所需锂、钴、镍等关键矿物及材料问题。24三是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传统能源的基础上,加快核能、水电、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用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四是再电气化战略。以电能替代和发展电制原料燃料为重点,大力提升工业、化工、有色、交通、建筑等重点部门电气化水平。五是资源循化利用战略。强化经济和产业循环发展,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六是固碳战略。减碳生态吸碳与人工用碳相结合,增强生态系统吸碳固碳能力与规模。七是数字化战略。全面推动数字化降碳和碳管理应用,助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发展智慧能源、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八是国际合作战略。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更大力度地推进和深化国际合作。创新科学与技术合作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低碳科技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开展低碳相关标准和标识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深化与气候、能源及产业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在谈及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时,杜祥琬提出从八个方面抓手:一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要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二是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和基础;三是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妥实现电力行业净零排放;四是以电气化和深度脱碳技术为支撑,推动工业部门碳排放有序达峰和渐进中和;五是交通领域通过高比例电气化,实现交通低碳转型与碳中和;六是以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为重点,实现建筑用电用热零碳排放;七是运筹帷幄做好实现碳中和“最后一公里”的碳移除托底技术保障;八是加快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机制,建立健全减污降碳统筹融合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体系。2510、试论碳达峰与碳中和时间:2021.6.9来源:人民智库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023679904176303&wfr=spider&for=pc2020年中国向世界宣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是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合点,也是推动双循环、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抓手;它更清晰了“能源革命”的阶段目标,也要求我们为能源低碳转型作出更为扎实、积极的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碳减排双目标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是有机联系的两个目标,实质都是低碳转型,二者相辅相成。实现双目标必须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认识能源革命,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实现公平、公正的能源转型,牢牢把握实现碳减排双目标的九个抓手,深刻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碳减排双目标的路径是什么?1.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来认识能源革命。现代非化石能源巨大的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是又一轮深刻的能源革命。“能源低碳化事关人类未来”已经是全球高度的共识。2.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能源安全很重要的是供需安全,要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除此之外,环境安全、气候安全,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大气、水、可持续等)和气候问题要解决好。3.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的非化石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26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要素。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4.能源转型中的化石能源。化石能源要尽可能适应能源转型,做出贡献。应坚持清洁、高效利用,发电为主,通过技术进步,减少非发电用煤;发展清洁供暖,更大力度替代散烧煤;与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支持能源结构优化。5.实现碳减排双目标的九个抓手。“能源减碳”与“蓝天保卫战”协同推进。大力推进节能提效。做好电力行业、交通行业及工业领域减排。推行超低能耗建筑,打造一体化新型建筑配电系统。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固废资源化利用,发展碳汇,鼓励CCUS等碳移除和碳循环技术。用好碳交易、气候投融资等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更多精彩观点01碳减排双目标的来历和含义1.《巴黎协定》是“最低限度行动”新冠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气候变化是另一种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全球平均温度持续上升、山地冰川物理量明显减少、北极海冰范围显著缩减、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等气候变化的事实强烈警示并呼唤人类采取紧迫行动。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达成的《巴黎协定》,是人类近代史上少有的理性成果,是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里程碑和新起点。现代气候变化的主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多种,但主要是二氧化碳(约占73%),而二氧化碳排放的90%来自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当前,全球一次能源利用中84%来自化石能源,其二氧化碳排放375亿吨(2018年),其次是甲烷排放等。下图是世界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图,横轴是时间(不同年份),纵轴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亿吨为单位)。可以看出,2006年后中国(图中红线所示)成为世界二氧化碳第一排放大国,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近98.26亿吨,超27过了美国(49.65亿吨)和欧盟(41.11亿吨)的总和【1】。根据荷兰环境评估署(PBL)2020年发布的数据,自2010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平均每年增长1.4%。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排放总量达到5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0年和1990年高出44%和59%【2】。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全球已经有57个国家实现了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6%,预计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国家将有59个,将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3。根据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5℃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要实现《巴黎协定》下2℃目标,要求全球在2030年比2010年减排25%,在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而实现1.5℃目标,则要求全球在2030年比2010年减排45%,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3】。同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2020》,要实现2℃和1.5℃的温控目标,则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比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再多减少150亿吨和320亿吨【4】,整体减排力度须在现有的《巴黎协定》承诺基础上有更大决心的提升,因此各国要在2021年气候大会上给出更进一步的目标,我国主动提出碳减排双目标,这是一个大背景。2.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变化我国在承受气候灾害和风险的同时,也为高碳、粗放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为了规避气候变化的风险,而且是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破解资源、环境的约束,事关国家的全局和未来。我国“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概念;2014年中央提出了“能源革命”,并且明确“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自己要做,不是别人要我们做”;2015年我国向联合国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NDC),并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提出能耗总量和能源强度双控目标,并将能源强度、碳强度列入了各地考核指标;2019年超额完成了我国承诺的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指标,实际上达到48%;2020年提出了碳减排双目标,既立足于我国现实和发展阶段,又体现“共区原则”。283.“十四五”和“十五五”是关键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正从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从外延扩张型的平面发展走向更注重质量的立体深度发展【5】。碳减排双目标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是有机联系的两个目标,实质都是低碳转型,二者相辅相成。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仅剩不到十年,“十四五”和“十五五”是碳达峰关键期。“十四五”期间:能源的增量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和天然气提供。因此,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要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的冲动,加上技术创新进步,节能提效取得更好成效。要迈开能源转型的坚实步伐,除了非化石能源自身的发展外,电力、热力系统要增强灵活性,为新能源更高比例做好准备。“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耗不再增长,要做到煤达峰,甚至煤过峰。积极推动核电发展,走出新局面。“十五五”期间:随着非化石能源进一步增长与再电气化的发展,开始部分替代煤和油的存量。在此期间“煤炭+石油”的消耗要尽早达峰,中东部比较发达的地区要率先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逐步建立我国的新能源电力体系、能源体系,基于这个能源体系的经济体系将支撑我国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4.关于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将全球温升稳定在一个给定的水平,意味着全球“净”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大致下降到零,即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之间达到平衡【6】,本文中的碳中和主要针对二氧化碳,可以用一张图(见图2)和三个公式简单归纳。公式(1)是能源的碳排放,需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求算后加和。公式(2)意味着碳汇主要来自于林业碳汇和CCS(含CCUS)。碳中和即能源的碳排放降低至等于碳汇,亦可说碳汇足以抵消剩余碳排放,即公式(3),也就意味着图2天平秤左右两边秤砣相当。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现实是,公式(1)的排放值都远远大于公式(2)的碳汇值。要做到中和,主要的着力点应该在减排,关键在于能源,2902实现碳减排双目标的路径1.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来认识能源革命人类文明形态的不断进步是历史的必然,能源革命是基础和动力。现代非化石能源巨大的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是又一轮深刻的能源革命。“能源低碳化事关人类未来”已经是全球高度的共识。欧盟2020年提出了绿色复苏计划,决定投入1.82万亿欧元,努力成为第一个碳中性大陆;美国新一届政府已经宣布了重返《巴黎协定》;德国宣布2050年要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企业层面,近期国内外众多能源公司纷纷发布碳中和目标、行动方案。2.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能源安全很重要的是供需安全,要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目前阶段,一方面是化石能源供给,另一方面要逐步倚重自己可以掌控的非化石能源供给。值得强调的是,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是我国自己可以掌控的,它不依赖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幻,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牵引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的,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支撑其稳定、快速增长的是其背后的自然资源和开发这些资源的技术能力的提升及成本的不断下降。能源安全除包括供需安全外,还应当包括环境安全、气候安全,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大气、水、可持续等)和气候问题要解决好。3.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我国中东部的能源可以按“身边取和远方来”相结合、“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思路发展。在西北地区建电力大基地,通过特高压西电东送(集中式、远方来)只是一种模式,而“分布式、身边取”将提高中东部能源自给比例,论证表明:这种模式的资源可供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都是成立的,不仅有助于“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局域电网,“微网”和“虚拟电厂”的批量生长,可减缓“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的压力,而且对我国能源结构低碳化、空间格局的趋于平衡、城乡一体化的能源基础设施升级都是有利的。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要素。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304.能源转型中的化石能源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目前仍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基础性能源,应坚持清洁、高效利用,发电为主,通过技术进步,减少非发电用煤;发展清洁供暖,更大力度替代散烧煤,煤炭消耗总量在“十四五”尽早达峰;同时,与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支持能源结构优化。2019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能源偏煤,转型有困难的一面,但也恰恰可以在低碳转型中从能效方面获益更多。技术进步加上能源结构转型,能源强度到2050年会下降40%。稳油增气,要常非并重、陆海并举、加强勘探、增加储备。提高天然气消费的比例,2025年前后石油消费进入平台期。5.实现碳减排双目标的九个抓手(1)“能源减碳”与“蓝天保卫战”协同推进。虽然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排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中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它们基本同根、同源,走向绿色和走向低碳采取的实际行动是高度一致的【7】。随着碳达峰和进一步降碳,化石能源将逐步减量,空气质量的特征量PM2.5将逐渐下降,首先达到国家标准35ug/m3,并进一步达到全球标准15ug/m3。(2)节能、提效,潜力巨大。我国节能成绩很大,但至今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7倍。在当前消费水平和化石能源为主结构下,能耗降1%,就可减0.5亿吨标煤,减排1亿多吨二氧化碳。最大的潜力在产业结构调整,高耗能产业占比过大,传统高耗能产业已进入总量达峰和下降期,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是当务之急。其次,管理和政策节能、技术进步节能、生活方式节能等潜力也不小。节能提效是降碳的首要举措,控制高碳化石能源总量是重点。(3)电力行业减排。电力行业占碳排放总量的40%左右,主要是煤电。在推动煤电高效、洁净化利用,热电联产,生物质掺烧同时,逐步、有序减少煤电。要大力开发非化石能源电力,发展智能电网、储能、分布式,提升配电网服务水平。可再生能源除提供电力外,还可提供“绿氢”、供热(冷)。核电根据国家“安全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的要求,做出新贡献。31(4)交通行业减排。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切实提倡绿色出行。公路、铁路交通走电气化之路,培育电动车和氢燃料电池车,以电代油或以氢代油,实质上是以可再生零碳燃料替代石油。不易电动的航空动力,可以由生物航空燃油和合成航空燃油及氨代替石油。逐步建成美丽中国脱碳的交通能源体系。(5)工业减排。工业耗能占到全社会能耗的60%。实现碳减排双目标,需要工业部门尽早碳达峰和深度减排。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工业节能,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同时,大幅度提高电力化的水平。在轻工业方面可以发展热泵、电加热来取代锅炉。技术进步可带来明显的减排效益,将带来行业颠覆性转型和产业重新布局。冶金可以从煤炭时代走向绿氢冶金时代。(6)建筑,包括建造和运行。电气化是关键,供暖、制冷、照明、烹饪、家用电器等均可电气化,电则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还可利用工业余热。推行超低能耗建筑,建筑的改造(如护围)不仅可以节能,还能产能,利用BIPV(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电力自发自用,潜力巨大,“能源产消一体化”国内外已有成功案例。我国城乡建筑面积大约600亿平方米,可利用的面积大约250亿平方米,外加其他建筑表面,即使用50%,可装15亿千瓦的光伏,每年可以发电2万亿千瓦时。要提高灵活性电源,储电、电动车等等成为一体化的新型建筑配电系统。同时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智能家居、智能家用电器的普及会加速建筑业的脱碳。(7)循环经济——固废资源化利用,把废弃物分类资源利用的程度,作为现代化的一个必备的标志。减少垃圾填埋、高比例资源化,将减少填埋垃圾产生的温室气体;能源转型产生新型固废、新冠疫情产生的新型固废,要做好循环利用;固废中再生资源(如金属)的利用,可大幅降低冶金的煤炭消耗,为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做贡献。(8)发展碳汇,同时,鼓励CCUS等碳移除和碳循环技术。目前我国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大约为每年12亿吨二氧化碳,我们国家也宣布了森林蓄积量2030年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碳汇还有增长的空间。同时,各种CCUS等碳移除和碳循环技术也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32(9)将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中和促进法作为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03结语碳达峰、碳中和双目标是基于我国国情和科学论证的目标,不仅有路径、可操作,而且将带动一系列技术进步,带来新投资、新产业、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和新的发展方式,深刻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共赢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掌握好工作的节奏,做好积极而稳妥。11、实现碳中和呼唤重大创新时间:2021.7.8来源:中国科学报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7/460955.shtm7月8日,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会上以“未来能源与双碳目标”为主题作大会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在能源转型大趋势下,能源核心资产将是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开发能力,以及对新能源关键矿物质的掌控及新材料的科学创新能力;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重大科技创新支撑。杜祥琬表示,能源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已是全球共识,向低碳转型,其资源可供性、技术可行性、经济性都是比较清晰的,能源低碳转型的科学技术基础是坚实的。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杜祥琬认为,“双碳”目标是走向未来能源的两个里程碑,且“双碳”目标是有机联系的。“碳达峰不是冲高峰,也不是攀高峰,而是要瞄准碳中和的目标来实现碳达峰,可以说是碳中和的一个基础和条件。”33实现“双碳”目标对现在的中国来说仍有很大困难。比如我国现在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比较大。“可是克服这些困难,恰恰是在补我们国家的发展短板。”杜祥琬认为,“如果能够克服这样几个短板,克服这些困难,国家就能进步,这是很显然的。”杜祥琬强调,节能、提效,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之首。“绿色低碳的首要是节能、提效,这也是保障我们国家能源供需安全、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和气候变化安全的必然要求。”同时,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是要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是与实现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同步的、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深刻进步的里程碑。”杜祥琬强调,实现碳中和呼唤重大创新。例如,我国提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纵向源网荷储一体化,横向多能互补。“可再生能源比例高了,就要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杜祥琬指出,这对物理储能、化学电池储能、火电调节、需求侧响应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都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此外,可再生能源设备需要多种新材料、新矿物。杜祥琬指出,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开发能力和对新能源关键矿物质的掌控及新材料的科学创新能力,是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12、碳中和是场文明大考中国不能落后,低碳化转型付出任何代价都值得时间:2021.7.14来源:华夏能源网原文链接:34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05940.shtml杜祥琬表示,未来能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迈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各类能源要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未来能源可能是多样化的。但未来能源必须是高效的、经济的。同时,它还应该是环境友好的,以及可持续的。杜祥琬认为,未来一次能源的主流将是核聚变。除了太阳核聚变带来的光热、风能外,还有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核能。目前来看,能源向低碳转型已具备资源可供性、技术可行性以及经济性。从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来看,杜祥琬强调,无论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节能提效都是战略关键。杜祥琬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以及组织管理的方式,来实现降低碳强度的目标。此外,我国还应着手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以及能耗增长由化石能源转为非化石能源+天然气。杜祥琬表示,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有望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路径。“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我们呼唤重大创新,同时也要探索循环发展、科技创新,为新能源发展寻找金融支撑。”最后,杜祥琬强调,碳中和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共赢的大事,也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大考。“面对这场文明大考,中国不能落后,历史也要求中国必须交出好成绩。”对杜祥琬演讲内容,记者编辑整理如下:未来能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能源革命提供动力。众所众知,化石能源煤、油、气的发现和利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革命。但是200多年来,工业革命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今,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正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35在迈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那些能够跟上时代的能源将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我想未来能源可能是多样化的。不过,生态文明时代的能源也必须是高效的、经济的。同时,它也应该具备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特点。未来一次能源的主流可以概括为核聚变。其中,有一类是太阳的核聚变,其对应的正是我们常说的太阳能。从广义层面讲,太阳能既包括光热,也包括风能、生物质能。从环保角度来讲,太阳能具有清洁、低碳和可再生的特点。另一类则是受控的核聚变,即我们称之为“人造太阳”的核能。基于以上观点,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禀赋。此前“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论断,显然已不能准确描述我国的能源禀赋。某种意义上讲,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禀赋,也有利于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从当前的能源现状来看,我国拥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不过,我国目前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尚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因此,能源低碳转型首先要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比例。能源低碳转型作为全球共识,不仅具备资源可供性、技术可行性以及经济性,同时还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尽管我国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仍存有惯性依赖,但选择迎难而上也将弥补我国的发展短板。从长远角度来看,能源低碳化转型过程中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目前来看,实现碳达峰目标要采取降低碳强度的方式。所谓碳强度是指单位GDP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那么,我们该如何降低碳强度呢?在我看来,降低能源强度首先要节能提效。给大家举个数据,我国现在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而2010年时我国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毫无疑问,我国在节能提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若想再更进一步,我国也将付出更多代价。从达成目标的角度看,推动节能提效无疑是最佳方式。我国降低碳排放强度,要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技术进步,提升组织管理。数据显示,当前消费水平下,如果能够降低1%能耗,就意味着将减少0.5亿吨的标准煤,减少1亿多吨二氧化碳排放。36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来推动碳排放强度降低。目前,为优化能源结构,中央在提出煤炭消费尽早达峰的同时,也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能耗增长,由化石能源提供转变为由非化石能源+天然气提供。某种意义上讲,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有望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路径。我国在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呼唤重大创新。当前,除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外,我们还要着手解决储能问题,尤其是具有间歇性特征的风能、太阳能。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实现再生能源旧设备材料的循环利用的问题。对于太阳能、风能等使用寿命到期的材料,我们能否通过回收材料学的创新,实现循环利用,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研究的热点。第二,如何延伸围绕碳中和形成的价值链。能源低碳转型的大势下,能源核心资产不再是煤矿和油气田,而是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开发能力,对新能源关键矿物质的掌控能力,以及新材料的创新能力。第三,如何呼唤深度科技创新,寻求金融支持。深度科技创新是提质增效的动力源泉,金融支持则是技术由实验室走向应用的有力支撑。毫无疑问,“双碳”目标将为市场带来新投资,新技术,新产业,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以及带来新发展方式。然而,碳中和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共赢的大事,也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大考。中国在这场文明大考前不能落后,历史也要求中国必须交出好成绩。13、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八点思考37时间:2022.2.1来源:哔哩哔哩原文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53549716月10日,以“加快海上福建建设·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主题的“清洁能源海峡高峰论坛”在福建漳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向与会人士分享了自己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八点思考。第一,要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认识能源革命。人类文明形态不断进步是历史的必然,能源革命是其基础和动力。上一次能源革命是200多年前,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类由农耕文明形态进入工业文明形态。200多年来,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和不可持续性。当前非化石能源的巨大进步带来了新一轮深刻的能源革命,正在推动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目前全球都认识到能源低碳化事关人类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两个里程碑,更加清晰地标明了本轮能源革命的步骤。第二,“碳达峰”不是冲高峰。要结合2030年的几个指标来理解“碳达峰”的含义。我们提出2030年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25%,风、光发电装机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结合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理解,“碳达峰”不是攀高峰、冲高峰,而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第三,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保障并行不悖。在能源转型当中不仅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的能源供应,而且还要增长。从长远看,能源结构优化会使效率更高,使我国能源更独立、更安全,更好地保障环境安全和气候安全。第四,我国宣示的“双碳”目标立足国情,符合“共区原则”。目前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在内的发达国家都已实现“碳达峰”,并且承诺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节点来看,我国和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这与我们的发展阶段有关。这一目标既体现了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区别,也展现了38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第五,不仅要发展高比例非化石能源,而且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能源)系统。从化石能源为主到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转变中,电力系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装机、发电量,而且要有优质的电力输出,要达到供需平衡,灵活配置。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把新能源开发和智慧电网、储能等灵活地集成起来,使系统具备柔性、平衡功能。第六,节能、提效是实现“双碳”目标战略之首。2019年我国能源强度(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远高于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是OECO国家的2.7倍。如果这一数值能从1.3降低到1.0,要将每年约50亿吨标准煤的消耗量降低约30%,即减少十几亿吨标准煤的消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减值。节能、提效首先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也离不开技术进步、管理节能、文化理念提升等。第七,实现双目标中国困难不小,挑战不少。包括产业偏重、能源偏煤、能源效率偏低、发展方式和能源体系惯性大等。如果转型不利,将导致落后和低效投资。目前,我国碳排放值远远高出碳汇值。“碳中和”就是要把碳排放值大大降低,让剩余排放量和碳汇能力、碳移除能力相等,所以目前我们的着力点是减排和低碳。最后,要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握好节奏,积极、稳妥地走好每一步。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会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的进步,会催生新科技、新工业、新交通、新建筑、新投资。我们的效率会更高,环境会更好。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它会深刻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和进步。杜祥琬院士还发表了对漳州开发海上风电的看法。他说,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从微不足道转向举足轻重,未来还将担当大任。海上风电无疑会是未来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福建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福建”的宏伟蓝图对漳州市发挥沿海资源优势,充分利用39外海浅滩风能资源打造海上风电产业生态圈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漳州市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我国中东部零碳电力生产基地,在区域范围内提早实现“双碳”目标也很有必要。“我相信通过地区能源转型的探索,从海上风电寻找突破口,漳州市乃至福建省一定能找到提前实现‘双碳’目标的钥匙。”杜祥琬说。14、碳减排与大气治污的协同效应时间:2021.12.30来源:静安环境原文链接:https://view.inews.qq.com/a/20211230A062ZX00科学研究表明,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具有同根同源性。当前,我国面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双重挑战,应着眼于加强排放源头治理与控制工作,注重能源使用节约高效化、能源供应低碳清洁化,并合理优化能源配置,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协同效益的最大化。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科学性:碳减排和大气治污工作方向高度一致人类生产生活使用大量化石燃料,其燃烧利用过程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同时排放二氧化碳,加速气候变暖。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量持续上升,化石燃料使用量逐年提高,导致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大量排放,为我国气候变化应对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带来挑战。2020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约为48.9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100亿吨,PM2.5浓度负荷处于高位。特别由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单位GDP能耗高、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量大、非发电煤炭占比高等原因,东部地区煤耗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5倍,二氧化碳排放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8倍,空气质40量仍未全面达标。为改善上述情况,我国亟需推进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工作。由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具有同根同源性,减排工作方向具有高度一致性,协同治理工作可同时实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双重目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图:1980-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情况(图片源自演讲者PPT)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方向:加强源头治理近年来,我国实施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治污工作迅速推进,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但环境空气质量仍未实现根本性好转,PM2.5浓度仍处高位。并且,随着末端治理措施潜力耗尽,污染物减排空间逐渐收紧,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难度加大,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大气污染治理方向。新气候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注入新动能。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示,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减排和大气治污源头治理的政策措施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需加强源头减排,获得协同效益。我国需推进源头减排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并因地制宜地优化能源配置,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41源头治理措施可从“能源使用节约高效化,能源供应清洁低碳化”方面推进。一是在能源使用节约高效化方面,可从以下四方面开展:1.产业领域:改变产业偏重,遏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发展,减少工业用煤,研发低碳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2.交通领域:推动交通领域节能减排;3.建筑领域:降低建筑能耗;4.固废资源化利用: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发酵制沼气,提高固废资源化比例。二是在能源供应清洁低碳化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1.提高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水平;2.减少一次能源中煤炭使用量,特别是加强散煤治理;3.发展可再生能源生产和相关储能技术,逐步建立以清洁电力为主的能源互联网络。此外,还需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优化能源配置。我国中东部地区电力负荷大,需加快建立分布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供电体系,提高能源自给率。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需充分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强引进投资,吸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高耗能新兴产业。初步研究表明,相关源头治理政策措施实施将促使我国煤炭消费量在“十四五”达峰,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在“十五五”和“十七五”梯次达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27-2028年达峰,峰值约为105-110亿吨。实现碳达峰目标将协同带来空气质量改善效益,实现PM2.5平均浓度降至30µg/m³以下。在我国碳排放达峰后,需采取更有力的减排政策和措施,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协同实现PM2.542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努力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新准则值。综上所述,在碳减排与大气治污协同效应的研究基础上,需加快推进源头治理政策措施的科学制定与落地实施,助力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步伐。15、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保障并行不悖时间:2022.6.30来源:乌海市渤海湾环境保护局原文链接:http://news.sohu.com/a/562342486_12110685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意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又会进行怎样的调整优化?近日,《环境保护》杂志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请他就上述问题与读者分享他的思考与见解。重视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杜祥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重大,能够加快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43以低碳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抑制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冲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进步,拉动巨量的绿色金融投资,带来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就业机会,支撑高质量发展。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来认识能源革命。人类文明形态的不断进步是历史的必然。现代非化石能源巨大的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是又一轮深刻的能源革命。能源低碳化事关人类未来。全球对此已经达成高度的共识。二是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能源安全的核心是供需安全,要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目前阶段,“科学供给”一方面是化石能源的“科学供给”,这是重点;另一方面是要逐步倚重我国自己可以掌控的非化石能源供给。值得强调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我国自己可以掌控的,它不易受国际地缘政治变幻的影响,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可以牵引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支撑可再生能源稳定、快速增长的是其背后的自然资源以及开发这些自然资源所需的不断提升的技术能力和下降的成本。能源安全除包括供需安全外,还应当包括环境安全、气候安全,因此,也要解决好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三是构建多能融合发展格局。我国中东部的能源可以按“身边取”和“远方来”相结合、“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思路发展。“集中式、远方来”主要是指在西北地区建设电力大基地,实施“西电东送”,而“分布式、身边取”将提高中东部能源自给比例。论证表明:这种发展思路的能源资源可供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都是成立的,不仅有助于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局域电网、“微型电网”和“虚拟电厂”的批量化发展,减缓“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的压力,而且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低碳化、空间格局趋于平衡、城乡一体化的能源基础设施升级。44四是切实发挥化石能源在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目前仍是我国的基础性能源。对于煤炭的利用,我国应坚持清洁高效利用,以煤炭发电为主,通过技术进步,减少非发电用煤;发展清洁取暖,加强煤炭与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支持能源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融合创新《环境保护》: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将如何转型升级?杜祥琬:《意见》对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等内容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意见》的指导下,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融合创新与转型升级。一是要清洁利用煤炭,在煤炭利用中做好低碳循环。二是要推动电力行业减排,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可以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提升配电网服务水平;重视核电作出的新贡献,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三是要重视交通行业减排。“以电代油”“以氢代油”、使用生物航空燃油,并实施道路运输车辆达标车型制度,优化公交和轨道交通,倡导自行车绿色出行,促进交通设施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发展。四是要推行工业领域减排。构建低碳循环的工业体系,强化物料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五是要实施建筑行业减排。供暖、制冷、照明等环节均可推行电气化。其用电则来自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余热。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智能家居、智能家用电器的普及,均将加速建筑行业脱碳。安全可靠是对能源系统的基本要求《环境保护》:您认为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可能三角”的难点和阻力在哪些环节?应对阻力的手段又有哪些?杜祥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质是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能源高质45量发展“可能三角”没有原理性障碍,却也不是现有技术能力可以完全解决的。常规的能源系统很难同时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三个目标,这被称为能源领域的“不可能三角”。但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型能源系统必须逐步满足这三个目标,使之成为“可能三角”。安全可靠是对能源系统的基本要求,经济可行的能源系统才会被社会接受,绿色低碳是能源转型的大方向,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当属安全可靠难点最多、阻力最大。新型能源系统实现安全可靠离不开“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八个字。第一是从“源”出发。新能源发展要做好全系统战略,自身需要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条,并做到协同友邻。新型能源系统的电源发展必须确立多能互补的策略,让各能源品种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第二是“网”。发展智能电网和配电网。数字技术可提升电网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与传统电力技术融合促进电力系统各环节智能化,推动电网可观、可测、可控。第三是“储”。发展商用化的储能(热)技术。储能技术是未来新型能源系统具备柔性、包容性和平衡功能的关键。储能技术的时移作用和空间转移作用,可提高电力系统的可控性和灵活性。不同的储能技术可应对不同周期的间歇性供电。第四是需求侧管理。到2025年,我国电力需求响应规模将达到7000万kW,占最大用电负荷的4%;从长期来看,这一占比有望突破20%。电力需求本来就具有柔性。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数字化,可引导用户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电力需求,有利于维持系统平衡。比如,山西芮城县“光储直柔”项目已形成成功试点经验,电力发展分布式电网,用电终端发展灵活用电的柔性负载,以便有效消纳风电、光电。亟须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环境保护》: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重点工作又是什么?杜祥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若只讲“富煤、缺油、少气”,不能准确描述我国能源资源禀赋。46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量的1/10。实现能源低碳转型,我们的资源基础丰厚。碳达峰、碳中和作为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将大幅推动节能和提高能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同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构建非化石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体系。在煤炭消耗量较大的阶段,实施低碳转型可使我国在能效方面获益更多。发展更绿色和更高效的能源,能够保障能源供需安全和环境安全。可以说,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保障并行不悖。节能、提效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之首。2019年,我国能源强度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2.7倍。在当前能源消费水平下,能耗降低1%,对应减少0.5亿t标准煤,减排1亿多t二氧化碳。另外,还要提升碳汇能力,鼓励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减排后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碳汇+碳移除技术”即可实现碳中和。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发展森林碳汇。其次,在不易脱碳的工业环节开展碳捕集、碳利用。同时,将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中和促进法等,作为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此外,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深度的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把资源消耗体转变为资源利用循环体《环境保护》: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下,应如何实现固体废物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杜祥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定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各种废弃物,包括固体废弃物。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固体废物产生大国。我国目前各类固体废物累积堆存量约800多亿t,年产生量近120亿t,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如不妥善处理和利用这些固体废物,将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无废城市”建设可以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例如,减少垃圾填埋,可以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可节约冶金行业煤炭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垃47圾焚烧发电或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可为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优化能源结构作出贡献,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挥作用。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明显标志,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更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有力抓手。我们的社会当前是一个吞噬资源的消耗体,很多资源和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从吞噬资源的消耗体变为资源利用的循环体。这个“变”是社会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拥有未来的战略制高点。这也是我们建议从“无废城市”做起,最终实现“无废社会”的意义所在。从源头上看,主要是让公众从观念上转变,认识到垃圾减量化和严格分类的必要性,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具体可考虑用经济手段来鼓励居民做好减量和分类,做得好的要奖励,对做不到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在中间环节上,确保已经严格分类的垃圾不再混合,确保在提取有用资源时不会形成二次污染等;而在末端的垃圾焚烧环节,焚烧发电技术要做到位,符合环保标准,加强监管,把二噁英和飞灰等问题要解决好。从“无废城市”建设逐步过渡到“无废社会”有三大效益。第一是环境效益。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可有效缓解多地“垃圾围城”“垃圾困村”的局面,美化我们的生态环境。第二是经济效益。把原本要丢弃的垃圾加以循环利用,获得资源和能源,体现了其经济价值。第三是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挑战和促进,要把垃圾问题管好、管实,就需要引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等手段来提升管理水平;二是包括老人、儿童等群体在内的公众都能做到垃圾减量化和严格分类,这将大幅提升公民群体的文明素质,社会意义非常深远。从“无废城市”试点实施直到实现“无废社会”,这是一个美丽的事业,但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在技术、管理、公众观念等各方面都有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坚韧不拔、认真求实、稳步推进,一大批干部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之路上必须要迈过的坎儿。4816、碳达峰不是“攀高峰”峰值约在105-110亿吨二氧化碳时间:2021.5.19来源:财经网原文链接:https://news.10jqka.com.cn/20210519/c629513248.shtml“通过降低碳强度来实现碳达峰有两条路径:一是降低能源强度,节能提效是走向低碳的战略之首;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5月18日在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上表示。杜祥琬指出,中国能源强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这意味着,在GDP不变的情况下,能源强度从1.3倍进步到1.0倍,要将每年约50亿吨标准煤的消耗量降低约30%,即减少十几亿吨标准煤的消耗。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他认为,高耗能产业比重太大,首先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从另一方面来看,“十四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能耗仍会有约2%的增长,这将主要由非化石能源增长和部分天然气增长来替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中新社记者张兴龙摄考虑到近年来中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处在大约100亿吨的水平,杜祥琬称,两个“双碳”目标符合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也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如果政策引导得好,中国能够实现让二氧化碳排放曲线稳定达到最大值,不再增长。”杜祥琬表示,碳达峰是能源革命的里程碑,也是碳中和的基础。不能把碳达峰理49解成为“尽量用得高一点”。因为结合中央提出的“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65%”等其他指标,碳达峰的峰值的范围约在105-110亿吨二氧化碳左右。在他看来,要防止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关键是要防止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冲动。“碳达峰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指向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调整机遇。中国应借此机会逐步调整高耗能产业占比较大的现状,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杜祥琬还称,碳达峰、碳中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策,也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会带来科技、工业、交通、建筑等一系列的进步。因此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他直言,“这件事的实现对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具有历史性意义。”17、降碳与发展并行不悖实现碳中和有九个抓手时间:2021.4.25来源:中国财富网原文链接:http://goootech.com/institute/detail-10303927.html随着中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关注度愈发高涨。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降碳与经济发展是否相悖?双碳目标实现有哪些途径?一系列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疑问,需要及时、准确、清晰地作出解答。为此,在近日盘古智库举办的“碳达峰碳中和与地方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中,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教授等,从实现路径、配套政策等角度,阐明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关50键问题。降碳与发展并行不悖如果碳排放能够降到等于碳汇的数量,或者碳汇足以抵消剩余的碳排放,就可以称为碳中和。杜祥琬院士表示,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碳减排主要有三方面举措:一是“提能效、降能耗”,主要集中在电力节能、交通、建筑、工业领域。二是“低碳能源替代”,大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步建成我国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三是“碳移除”,包括增加碳汇、大力发展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杜院士指出,降碳与发展并行不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不会限制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推动新兴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型发展方式出现。因为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会带来新投资、新技术、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将创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发展方式,进而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易,对中国有很多困难,中国化石能源呈现“富煤、缺油、少气”的格局,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经济发展方式对高碳能源依赖有惯性,对高碳的路径依赖还很厉害。因此,在当下阶段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是要迫使我们“补短板”。实现双碳目标有九个抓手实现双碳目标,首先要有观念创新,然后还要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对此,杜祥琬院士提出九个抓手。第一个抓手是能源减碳与蓝天保卫战有高度的协同性。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51目标的逐步实现,空气质量的指标比如PM2.5,将首先达到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并进一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目标15微克/立方米。这个指标,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第二,节能提效是降低碳排放的一大举措。2019年,我国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比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这些国家要高出更多。如果将能源强度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意味着同样的GDP下我们将少用近10亿吨标准煤。在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每降低1%,可以减少0.5亿吨标准煤、减排1亿多吨二氧化碳。节能提效包括结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文化节能,都很重要,可以从很多方面努力推进。第三,电力行业减排,大力开发非化石能源电力。非化石能源是本国可掌控的能源,可以更独立、更安全、更经济。第四,交通行业减排,新能源汽车无论是以电代油或者以氢代油,实质上都是以可再生低碳燃料(生物航空燃油、合成航空燃油和氨)替代石油。第五,工业减排。现在我国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60%,未来这一比例要继续降低,需要靠产业结构调整来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在轻工业方面可以发展热泵、电加热来取代传统锅炉。第六,建筑(建造和运行)减排。关键是建筑电气化,包括供暖、制冷、照明、烹饪、家用电器等都可以实现电气化。电将来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以及工业余热。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智能家居、智能家用电器的普及都会加速建筑业的脱碳进程。第七,循环经济,固废资源化利用。第八,发展碳汇,鼓励CCUS等技术。52最后就是政策手段,包括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中和促进法等等,作为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高水平的配套政策是关键郑新业教授则是从碳税的角度来看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其表示,碳市场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要求很高,建议高度重视财税体系的作用。对于中国财富网提出的碳交易和碳税究竟哪个才是最佳工具的问题,郑新业教授表示,从理论上讲两者没有区别,是对等的,但从实务角度来看,是碳税。征收碳税,政府收入增加,继而可以通过降低增值税来实现税负调控。例如,现在增值税税率是13%、9%,可以进一步降低。随着碳税的征收,政府可以通过总的税负调控中和碳冲击。郑新业教授指出,配套政策非常重要,要花精力落实碳中和的红利,比如健康的红利、自然灾害减少的红利。投资不能对应红利,但投资就要讲究回报,实行碳税,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负担,就是将红利与成本匹配了起来。18、碳中和道路下的能源革命时间:2021.4.16来源:第一财经原文链接:https://m.yicai.com/news/101022803.html?ivk_sa=1024320u能源转型在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历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但200多年来,工业文明在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和不可持续性。现代非化石能源的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文53明走向生态文明,并推动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到来。2020年9月,在《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之际,中国向世界宣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30·60目标”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以及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它更清晰了“能源革命”的阶段目标。本期《意见领袖》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聚焦能源转型、储能、产消者等热点话题,探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施工图”以及“30·60目标”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精彩观点:1.中国能源正在迈入多种能源协调互补的多元结构阶段。杜祥琬:全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进入了第二个能源结构阶段,油气为主的能源阶段,现在才从油气为主阶段走向第三个阶段,非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但是中国不会有一个油气为主阶段,中国的第一阶段是煤炭为主,中国的第二个阶段是多元结构阶段,就是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多元互补,此消彼涨,逐步转型的阶段。这个协调互补非常重要,现在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留了30年,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让化石能源跟非化石能源交接,使社会比较稳定地进步,使大家共同收益,这个过程才是一个比较健康的过程。2.基于经济性和气候安全的考虑,不宜再扩大煤化工规模杜祥琬:经常有人说,我们的煤制油、煤制气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世界不需要煤制油、煤制气,因为世界油多气多,谁拿煤做油做气?所以这个先进没有意义。中国煤制油、煤制气都掌握了,因为中国缺油少气,掌握这个技术,做一定的技术储备有战略意义。但是它的经济性是有问题的,要能够长存下去,煤制油煤制气不能老赔本。我去学习过,好几吨煤才能做一吨油,这些煤除了产生一吨油里面的碳以外,剩下的都以二氧化碳形式排放了,这是一个高碳行业。煤制油、煤制气要作为技术储备掌握它,但是作为规模的,拿煤解决中国的油和气,既不现实也不划算。3.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54杜祥琬:现在太阳能、风能走向平价,要逐渐去补贴。就像一个孩子,不能老是扶着他长大,他要自己长大,用自己的腿走路。历史上的光伏泡沫问题出在核心技术和市场上,那个时候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叫“两头在外”,源头在外,市场也在外。现在变了,现在太阳能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它的成本下来了,源头的技术也掌握了。这20年,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成为了风能和太阳能的特征。所以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的概念除了化石能源,富煤缺油少气以外,一定要认识到中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它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重要组成部分。4.能源革命的新思路“远方来”和“身边来”相结合杜祥琬:中国东部地区长期被人有着较大的人口和工业负荷,可是没有资源。所以我提倡东部地区能源身边来,加上远方来。我不否定西电东送,这叫远方来,但如果我身边有呢?我们让天津大学和华北电大两个专家组做了计算,东部地区自发电一个千瓦时和西电东送一个千瓦时的电,各算各的成本,算的结果,两个学校一样的结论,就是身边发电成本低,这就是驱动力。如果星罗棋布的虚拟电厂发展起来,这些产消者发展起来,这个能源格局的变化是有革命性变化的。19、控制碳排放量中国务实程度不比美国差时间:201.6.20来源:凤凰网原文链接:https://news.ifeng.com/a/20140610/40658112_0.shtml主持人: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通过自己的总统权力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监管电厂排放,他绕过国会来做这件事,可能被国会起诉,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出了新问题,美国已经行动了,中国到底在这个问题上能不能跟美国竞争,我们在道义上到底能不能站在制高点上?55杜祥琬:你提的这个问题我刚才就在想,中国要通过创新站在未来的科技制高点。奥巴马的任期快到了,为什么这时候出台这么个东西。这个能不能成为现实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反响会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我倒是非常希望它成为真的。虽然排放量降低30%比起欧盟来讲还不够积极,但从美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奥巴马提出的这个指标如果能够实现的话还是很好的,我就怕他说了以后做不到。我们中国的发展阶段跟美国截然不同,但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中国做的事情也是很实在的,我们现在不能提绝对能减多少,我们提的是单位GDP的能耗和单位GDP的排放下降,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个承诺一定要兑现,而且争取超过。中国不仅要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而且要控制碳排放的总量,这个各行业都在积极研讨。关于高耗能产业,现在河北要砍掉60万吨钢铁产量,产能太多了,浪费了不少资源,在控制碳排放量这个趋势上中国真是做了不少实事,现在的发展阶段我有自己的一套要求指标。明年各国都要提供清单,就是你准备做什么事情,能贡献多少,我们国家可以提出非常具体的贡献,我们中国的务实程度不比美国差。主持人:现在大家看到马路上跑的电动汽车都很兴奋,会追上去拍照,但也有很多辩论,电动汽车或者新的电动能源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是不是真正适合中国的发展,因为在中国电来源于煤,煤的污染程度相当高。对中国人来讲,什么才是真正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呢?杜祥琬:出乎我意料的是丹麦,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骑自行车。西湖边现在有分享自行车,自行车有成千上万辆,大家骑自行车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而现在是分享汽车,一家一辆车两辆车,像美国这种模式,还要攀比谁家的车大,这绝不符合中国的发展,也不是绿色出行的方式。电动汽车现在是一种发展方向,如果将来的电不是来自于煤电的话,它是有意义的,电动汽车的技术要发展,与此同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电的来源,电要从煤电变成可再生能源,这样才能从根上解决交通问题。大家可以想想30年后该是什么样的交通模式,我们是海归,比较有知识有眼光,56要带头不去攀比大排量的车。在名古屋以开0.6排量的车为荣,日本空间小,这样省空间。日本丰田也生产三点几四点几排量的车,一百万一辆的车卖给谁,卖给中国。我们难道比日本的生活水平还高吗?我们鼓励一种健康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应该被提倡。20、“双碳”目标下,未来能源这么做时间:2020.7.19来源:蓝林观海原文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19/05/33506793_987241122.shtml7月8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内外能源界大咖共同探讨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电力能源领域的一系列发展议题。“未来能源”是何模样?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名誉主任杜祥琬提出了他的分析与思考。杜祥琬指出,“双碳”目标会带来新投资,新技术,新产业,也带来新能源、新发展方式,将深刻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是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共赢的大事。他强调,在能源转型大势下,能源核心资产将不再是煤矿和油气田,而是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开发能力和对新能源关键矿物质的掌控及新材料的科学创新。未来的生态文明时代能源必须具备高效、经济、环境和气候友好、可持续等几个特征。“核聚变”将成未来一次能源主流未来能源是未来人类文明形态的基础。当前,非化石能源的巨大进步正在推动人57类由工业革命走向生态文明,这是又一轮深刻的能源革命。走过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人类,正在迈向生态文明。在杜祥琬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跟上时代进步的某些能源会在未来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未来的能源可能是多样化的。但是未来的生态文明时代能源必须具备高效、经济、环境和气候友好、可持续等几个特征。基于对物理学的前瞻认知,杜祥琬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未来一次能源的主流可以概括为核聚变。他具体解释,一类是太阳上的核聚变,即太阳能。广义的太阳能包括光伏、光热、风能、生物质能等,而太阳能来自于核聚变,是清洁、低碳、零碳、可再生的。从有地球有太阳,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就存在着。杜祥琬特别指出,“富煤、缺油、少气”六个字已经不能准确描述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自目前全国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丰富的能源资源的基础是高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前提。第二类是指地球上的受控核聚变,即人造太阳。杜祥琬介绍,目前是裂变核电站支撑核电,但是人类也正在突破人造太阳受控核聚变。“碳达峰”与“碳中和”是走向未来能源的两个里程碑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能源如何从现实走向未来?杜祥琬指出,走向未来能源的两个里程碑,即我国提出来的“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不是冲高峰,也不是攀高峰,碳达峰是碳中和的一个基础和条件。要通过碳强度的逐步降低来达到碳达峰,这是一个逐渐走低碳路径的过程。”他举例道,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可见不是要用高碳来冲高峰,而是要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来实现碳达峰,碳达峰是为了下一步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有机联系的,如果碳达峰的峰值低一点,那么下一步实现碳中和的代价或者付出就会少一点。如果碳达峰的峰值太高,那么实现碳中和要付出的代价就会更高。所以要把两个目标联系起来,将其看作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这样去推进积极而又稳妥。”他表示。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很大挑战。我国当前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比较大。“然而克服这些困难恰恰是在补我们国家的发展短板,如果能够克服这样几个短板,使我国的能源效率更高,环境更好,就能够对国家绿色发展起到正面推动作用,实现新的发展。”杜祥琬表示。58降低碳强度呼唤重大创新实现碳达峰,要求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碳强度。杜祥琬指出,实现碳达峰的路径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融合、加强顶层设计与管理。他强调,在现在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是减排的主力。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无论是实现碳达峰还是碳中和,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就是节能、提效,也是保障我们国家的能源供需安全、环境安全、气候变化安全的要素。杜祥琬呼吁,实现碳中和呼唤重大创新。“能源转型大势下,能源核心资产将不再是煤矿和油气田,而是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开发能力和对新能源关键矿物质的掌控及新材料的科学创新。”他此前曾撰文建议,以碳达峰和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为导向,围绕技术链和产业链识别“技术短板”和“技术长板”。在继续加强“技术长板”的同时,针对“技术短板”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将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和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加以技术突破。同时要加强示范工程建设工作,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尽快推动以形成规模效益。21、各地碳达峰可以有早晚,具体措施也可有不同时间:2020.12.24来源:第一财经原文链接:https://m.yicai.com/news/100889603.html“虽然各地能源资源禀赋不一样,但还是可以立足本地优势,有选择地向非化石能源过渡。这个过渡期,需要时间,也更需要努力。”今天(24日)上午,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对记者说。在参加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更名发布会时,杜祥琬对记者表示,各个地方的能源资源禀赋有差异,确实需要有不同的路径来做。59今年9月,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使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月12日,中国政府再次向国际社会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杜祥琬对记者说,全国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这样,东部地区就应率先实现碳达峰,西部地区可以稍微晚一点。“可以有早有晚,具体的碳达峰措施也可以有所不同。”他说,比如,太阳能、水能、风能丰富的地方,情况也不一样。在西南地区,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西北地区多太阳能和风能,应充分利用。“3年前,我们在河南兰考开始试点,当地的太阳能、风能资源都不是非常丰富,但是,目前兰考的太阳能利用起来了,风能发电机也转起来了。”杜祥琬介绍,兰考靠着自身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由3年前主要依靠外来的煤电,转变为主要依靠自身的非化石能源的电力,到明年,兰考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可以全部满足本地用电需求。“到这一地步,我觉得就很有意义了。”杜祥琬说,说明中国的东部地区,虽然不像西北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那么丰富,但其身边同样有可以利用的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能源资源,“所以,虽然各地能源资源禀赋不一样,但还是可以立足本地优势,有选择地向非化石能源过渡”。就前一阶段南方多地出现限电的情况,杜祥琬认为,其实就全国范围来说,电力供应总体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电力并不缺乏,只是个别地方没有调配好,没有及时供应上。“但也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地方急于把高耗能产业如钢铁、水泥产能再拉上来。”杜祥琬说,这些地方是想通过高耗能产业的复苏,把GDP拉得更高。实际上,这60种思路是有问题的,应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转型。“有些地方身边的能源都没有发展好,而这都是利用的潜力。”他说。杜祥琬告诉记者,从太阳能、风能资源量来看,完全可以满足。“即使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也才用到资源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技术的可行性和资源量都没有问题,关键是解决好太阳能、风能资源的间歇性、稳定性问题,这就要依靠技术进步,靠发展贮能等来解决。”22、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实现“可能三角”时间:2022.1.8来源:中国能源报原文链接: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11622.shtml1月7日,由中国能源报社主办、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北京国富恒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讨暨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以《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实现“可能三角”》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摘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质是能源高质量发展,一些文献称能源系统很难同时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这三个目标,因此被称为“不可能三角”。我认为,安全可靠是对能源系统的基本要求、经济可行的能源系统才会被社会接受、绿色低碳是能源转型的大方向,三者缺一不可。新型能源系统必须逐步做到满足这三个目标,使之成为“可能三角”,才是高质量的能源系统。在此,重点讨论其中最核心、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安全可靠”问题。如何实现安全可靠呢?离不开“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八个字。确保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韧61性是其发展成长的底线和责任,即使在极端的天气下,也要避免电力供应出现较大功率缺额的风险。第一是从“源”出发。新能源发展要做好全系统战略,自身需要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条,并做到协同友邻。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由本国掌控,会增强我国能源资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独立性。除了非水可再生能源之外,新型电力系统的电源发展必须确立多能互补的策略,让各能源品种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在高效、清洁化出力发电的同时,应有序安排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参与深度调峰,确保机组安全运行,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对调峰辅助服务应有补偿政策,体现煤电的供电价值和灵活性价值。除此之外,新型电力系统也要进一步发展水电,我国水电装机和出力均有一定潜力。核电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要发挥稳定基荷的作用,在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我认为在2030年前达到1亿千瓦以上装机是完全可能的。第二是“网”。发展智能电网和配电网,数字技术可提升电网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与传统电力技术融合促进电力系统各环节智能化,推动电网可观、可测、可控。数字技术还可支撑电网以信息流引领优化能量流、业务流,增强电网的全息感知能力、开放性、交互性,使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同时,智能电网可以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可控性,具备吸纳不稳定电源的能力。数字与能源结合,通过能源互联网,把能源生产端与消费端连起来,实现能源系统快速响应和实时负载平衡。传统大电网也要向大电网与微网互补共生转变,建设智慧配电网,以便适应适应分布式能源并网、储能、电动车等。电网还需强化跨省、跨区域输电能力。未来,大电网要和微网、有源配电网、局部直流电网相相协同,对电网的调度运行方式、控制策略、调节能力、抗风险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62第三是“储”。发展商用化的储能(热)技术。储能技术是未来能源系统具备柔性、包容性和平衡功能的关键节点。储能技术的时移作用和空间转移作用,可提高系统的可控性和灵活性,不同的储能技术可应对不同周期的间歇性。特别要注意,太阳能热发电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性技术之一,兼具发电和储能功能,对此应该给予一定重视。此外还有化学储能。当前,多种电池储能技术进步很快,从发展趋势看,化学储能占比会越来越大。非化石能源电解水制氢储能也值得关注,其可以提升风、光消纳能力,并且应对长周期的间歇性,将波动性的风能、太阳能转换为氢能,利于储能和传输。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均有应用市场。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可超过3000万千瓦。第四是需求侧管理。预计到2025年,需求侧响应达7000万千瓦,占最大负荷4%;长期则有望突破20%。需求本来就具有柔性,通过数字化管理,可引导用户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电力需求,利于维持系统平衡。比如,山西芮城光储直柔项目已建立成功试点经验,电力发展分布式电力网,用电终端发展灵活用电的柔性负载,以便有效消纳风、光。建筑里面的光储直柔、柔性用电是新能源电力消纳和调节的关键之一。总之,横向多能互补和纵向源、网、储、荷,发、输、配、用协调规划,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发展各种商业化的储能技术有可能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可靠。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几十年的过程,新型电力系统比例将逐步提高。第一阶段是建设期,主要是在碳达峰之前逐步形成适合新能源的电力市场和交易体系,碳交易市场也要进一步完善。该阶段重在“先立”,传统电力和新能源协调互补,技术进步将推动各种储能和灵活性资源成本下降,使灵活性资源获得合理权益、体现调峰价值,实现电力的物理系统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成为生产力要素的作用。63在此阶段还要积累两个经验,一是新能源与储能和灵活性资源相结合的经验,二是火力发电与非化石能源发电相结合的经验。第二个阶段是成熟期或者说发展期,进一步发展新型电力系统,能够高经济性地解决各种转型成本。同时,深入研究和防范风险,使之成为与各电源品种、各种基础设施融合的新型国家综合基础设施。实现“可能三角”没有原理性障碍,却也不是现有技术能力可以完全解决的。创新为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中和过程,是一个创造新技术、新产业、新社会价值系统的过程,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多的实践。23、“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能源行业新增长点时间:2020.12.10来源:第一财经原文链接:http://www.cnenergynews.cn/huanbao/2020/12/10/detail_2020121085014.html“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包括储能、节能、绿氢等技术也将获得更多的创新和市场发展空间。在今天(10日)召开的第三届(2020)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暨第二届分布式能源生态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表示,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快速增长,正由“微不足道”变为“举足轻重”,由能源供给的“补充”变为“主流”,将在能源变革和未来能源供给中担当大任。今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64杜祥琬表示,“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行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能源行业的投资方向更加明确,将带来新产业、新增长点,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的增量将主要靠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提供。”杜祥琬说,一个关键的变化是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快速下降,2010年至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的加权平均成本已经分别下降了82%、47%、39%和29%。杜祥琬预测,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达到20%,电力在终端能源中占比将超过30%,非化石电力装机占比达到50%,发电量占比超过40%。这涉及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等领域,还包括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和综合能源服务,以及电网、微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的形成,将培育一大批可再生能源的产消者。这批产消者,自发自用,寓电于民,也可与集中式电网互动。”杜祥琬说,数字化技术、储能技术和调峰技术可以把非化石能源变成稳定输出的优质电源,将在实现能源替代、降低化石能源比例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的快速增长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近年来,我国能效有明显提高,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大。“能源结构有改善,但不够革命性。目前能源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不可持续。产业结构偏重、能效偏低、结构高碳,使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杜祥琬说。数据显示,从行业看,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交通行业、建筑和工业碳排放占比分别为41%、28%和31%。杜祥琬说,“碳中和”有两个公式,一为碳排放,即能源消耗乘以化石能源的占比,再乘以单位化石能源排放;二为碳汇,包括碳吸收及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碳移除。若两项基本相等,即为碳中和。他说,在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全球和中国降碳的首要措施是“提能效、降能耗”。其次是提速能源替代,在能源结构中,降低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高比例发65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使之成为高质量能源。同时增加碳汇。杜祥琬表示,目前中国能源转型正处在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发展阶段,应协调互补,此消彼涨,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实现电气化、智能化、低碳化,核心是低碳。“十四五”期间,应坚持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步推动能源空间格局优化和能源结构优化,重点关注东部地区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转变,由能源消费者逐步成为能源产消者。24、中国能源革命还不够“革命”时间:2020.12.3来源:国际能源网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2830780612月1-2日,由张家口市人民政府主办,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单位协办的第三届张家口长城·国际可再生能源论坛正式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通过视频发布报告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能效总体来说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能源结构也有改善,不够革命性,比起能源革命还有差距。”1、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具备一致性杜祥琬详细介绍了几百年来人类文明和能源革命的关系,他认为,200年来的工业革命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能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需要人们做出改变。杜祥琬强调:“能源转型既是中国的事情,也是全球的事情,之所以我们要实现能源转型和革命,是因为人类文明的形态要不断进步,这是历史的必然,而能源革命是它的基础和动力。”在进一步分析能源结构转型动力时,杜祥琬表示:全球的能源结构转型有几个驱动力。一个是能源的技术进步,包括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进步;第二是要破解资源匮乏,化石能源的资源不可再生的困局;第三是治理环境污染和应对气66候变化的治本之策。无论是全球能源转型也好,中国能源转型也罢,归根结底的核心是一致的。对此,杜祥琬深有感触地说:“世界能源转型分三个阶段。大约100年前也是以煤为主的阶段,通过几十年发展进入油气为主的阶段,现在全球的一次能源里面油加上气占了50%以上的,全球能源油气为主的阶段,现在正在从这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非化石能源为主转型。中国能源转型与之类似,第一阶段也是以煤为主的阶段。第二个阶段跟世界有点差异,我们是多元发展。多元发展就是让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发展协调互补,此消彼涨,逐步转型,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靠着实现电气化、智能化、网络化、低碳化走向非化石能源为主;第三个阶段全球是一样的,所以能源转型的核心全球都是一样的,就是要低碳。”2、能源革命任重道远中国从最初提的能源发展到后来的能源革命,其转化并不是偶然之举。杜祥琬说:“能源革命是革命性的创新,我们提出来要发展高质量,相应能源面临四个革命,消费革命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就是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高效转型。”杜祥琬进一步分析道:“我们国家近年来把能源强度,碳强度列入了考核指标,能源弹性系数近十年来逐步的下降,这是一个进步,但还是存在差距,现在中国的能源强度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世界是1.0的话,中国现在是1.5,比起一些节能的国家,我们差得还要多,这是不可持续的。”杜祥琬指出:“所以‘十四五’要有节能提效的明确要求。我们如果能把1.5进步到1.0,这就意味着同样的GDP下面我们可以节能十几亿吨标准煤,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能源生产革命就是由黑色高碳转向绿色低碳。化石能源为主转向非化石能源为主,对于生产革命和消费革命来说,能源革命任重道远。”3、非水可再生能源要担纲重任杜祥琬从战略高度分析了“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的策略,他认为,在“十四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低碳转型。这是国内推进能源革命,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融合点,也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67一个抓手。谈到“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如何规划发展,杜祥琬院士态度非常明确地说:“非水可再生能源会成为举足轻重的能源,它将从一个补充能源发展为主流的能源,它会变得举足轻重,将来要担当大任。”分析非水可再生能源可以担纲重任的原因时,杜祥琬介绍道:“‘十四五’期间我国每年能源增长大约是2%,这样新常态的增长,能源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提供是完全可能的。”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是丰厚,随着技术的创新、应用模式的创新和成本的降低,让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具备可行性。展望未来,杜祥琬感叹道:“到2025年我们预计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应该能达到20%左右,电力终端能源占比能大于30%以上,非化石电力的装机占比达到50%,发电量要大于40%,这样的发展会涉及到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储能、海洋能等诸多能源类型,同时也会涉及到智能电网、微网、虚拟电厂等等一些新业态。”杜祥琬对于我国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很有信心,他提出:“现在中国提出来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个提法可以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意味着中国能源低碳转型非常明确要迈出更加积极坚实和有力的步伐。要实现碳中和,第一要提能效降能耗;第二个因素替代,用非化石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第三就是移除增加碳汇,主要是森林碳汇,再加上碳捕捉和CCUS技术,要努力去做。现在要抑制一些高耗能产业上马的冲动,另外‘十四五’期间应该做到煤炭消耗不再增长。”对于碳中和目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杜祥琬认为,碳中和的目标对我们国家是挑战更是机遇,它会带来新的产业、新的增长点,也会引领新的投资,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全方位共赢。6825、GDP增长要与碳排放总量脱钩,拐点就是碳达峰时间:2022.2.26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5QG1KB05199NPP.html2月26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华软集团举办的“知行合一碳望未来”学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富煤缺油少气”已经不能准确描述我国当前的能源资源禀赋,需要在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多能互补,源网荷储相结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使能源体系能够同时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又绿色低碳三个目标。在杜祥琬看来,对于碳达峰碳中和,中国需要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抑制发展“两高”产业的冲动,尤其要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与碳强度,走向GDP增长与碳排放总量脱钩。“今后8年,经济还要增长下去,但是碳排放总量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长了,两者的发展就会脱钩,脱钩的拐点就是碳达峰。产业结构会有很大的变化,高耗能产业起的作用越来越小,生产效率也会提高。”杜祥琬说。不过,杜祥琬指出,碳达峰不是攀高峰、更不是冲高峰,是瞄准碳中和的碳达峰,而“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对高碳发展路径依赖惯性大”的问题仍然是中国目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短板,需要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杜祥琬表示,“富煤缺油少气”已经不能准确描述中国当前的能源资源禀赋,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是中国能源资源禀赋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开发资源量的1/10。需要先立后破,实现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在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多能互补、源网荷储相结合,构建69新型电力系统,使能源体系能够安全高效经济低碳。然而,在传统认知中,能源系统很难同时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又绿色低碳”三个目标,三者任何一个目标方向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方向的问题。因此,三个目标常被称作能源系统的“不可能三角”。“安全可靠是对能源系统的基本要求,经济可行的能源社会才会接受,绿色低碳是能源转型的大方向。”杜祥琬强调,碳达峰、碳中和呼唤的新型能源系统和新型电力系统必须逐步做到满足上述三个目标,使之成为“可能三角”。26、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让国家的发展更为高质量时间:2021.9.15来源:新浪财经原文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esg/pa/2021-09-15/doc-iktzscyx4403672.shtml2021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先生接受了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的访谈,就可持续发展、减碳等话题发表见解。杜祥琬,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和核武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推动我国新型高能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702050)发展战略研究”、“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现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了中国工程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等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参与了国家2020年和2030年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的论证,作为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参加了多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任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以下为本次访谈实录:新浪财经:杜院士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新浪财经访谈。当前,市场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话题有着很高的关注度,我们也有几个问题希望能向您请教。近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最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除非立即采取行动,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升温限制在1.5°C甚至是2°C都将无法实现。这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相对悲观的前景,您怎么看待这一警告?杜祥琬:应该说它是科学的描述了这个情景。因为IPCC是全球的上几百位科学家的集合,它的责任是评估。它并不是做自己的研究,而是把全世界的科学家的文献集中起来做评估,他们评估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这样一个结论。你说悲观也好,说危机也好,我觉得更是给全世界挑起的警钟。从科学来说,它是更进一步确认了一次又一次的,现在已经是第六次评估报告了。对于现代气候变化的一些基本认识,比如说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气候变化的归因,它提到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这一点是更加清晰。它是加强了应有的一些认识。对于气候变化,全球升温和反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频度和力度都相应增加,都是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向全世界讲了这样一个情况。让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大众们,都更加警觉起来,更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我想它是这样一个意思。我是比较认可的。新浪财经:那您觉得对于这种警告,我们当前最紧迫的改变是哪方面?71杜祥琬: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减缓,一个是适应。我想主要比较紧迫的就是减缓。报告也提到,气候变化的归因是来自于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温室气体里边,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其他还包括甲烷等等。这次报告就强调了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更快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正好跟我们国家去年向全球承诺的,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要实现碳中和是一个意思。中国也是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而且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是足够积极的采取措施。所以我觉得,现在最紧迫的就是要减排。新浪财经: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发达国家的计划普遍是45-70年,而中国只预留了30年,您如何看待这一挑战和机遇?杜祥琬:对中国来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预留了三十年,这个无疑是很大一个挑战,也是相当的困难。这个困难是因为中国现在产业偏重,能源偏煤,而且咱们整个的效率还是比较偏低的。而且几十年来我们虽然发展很多,但是发展对于高碳路径的依赖惯性比较大,要克服这几个困难还是要很费劲的。所以三十年要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我们需要做出非凡的努力,这里也需要很多的科技创新,也给我们科技界提出了很重要的一个,可以说是任务和要求,也可以说是一种困难、是一种挑战,但是也是个机遇。刚才我说的这几个困难,正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短板,我们努力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正好是补短板,让我们国家的发展更为健康、更为高质量。我觉得中国要促进技术创新,更快的达到一种技术进步。如果我们转型不利的话,全球都在转型的背景下,那我们就会落后。我们现在有一种更短一点的、更紧迫的这样一种感觉,能促进自己碳达峰、碳中和,这样就会让自己国家的技术进步占领未来的科技的制高点,这样才使得中国的未来能够有更好的、更健康的未来。这样一个十四亿人的大国,能够要建成不仅是绿色的,而且也是美丽的未来,有必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倡到一个新的高度,我觉得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的确困难,但是也是可能的,所以我想强调这一点。72新浪财经:高碳行业其实面临的困难更大,其实您刚才讲了一些它的理论基础。目前,有些高碳行业似乎有种恐惧心理,部分企业也担忧会为减碳付出高昂的成本,您如何看待这种担忧?需要通过哪些方式解决这些担心?杜祥琬:我们有些煤炭的部门有一些担忧或者有些压力,我觉得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是很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我觉得要把压力变成动力才好,要认识到这是我们国家的需要,也是全球的需要。现在我们很多国际的,包括我们中国的一些大的公司、一些大的企业,很有战略眼光的认识到这是一个全球的转型问题。包括煤炭本身,它清洁低碳的利用也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做减法我想是,首先要减掉非发电的部分,比如我们散烧煤,还有我们工业里面也用到很多煤炭。如果我们的技术进步,会让这些煤炭变成电力,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可以变成电力,这样我们再用非化石能源来发电,这样我们整个的工业就会进步,效率也会更高。煤电本身逐步的减少它的比例,也是为了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虽然煤炭比油和气多,但是煤炭也不是可再生的。我们在全球比起来,人均的煤炭只有全球的三分之二,所以我们煤炭也要从长计议要逐步的、稳步的减少,它也是为了自己国家的需要。所以我想这样一些部门,几十年来从事高碳行业的,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在能源转型的时候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主动的转型,想着创新的这种技术和管理,如何来为新的转型,为碳目标的实现做出新贡献,我想这是高碳行业他们应该有的一种心态。也有很多的专家在这个领域,很多的企业已经提出了很多实施方案,这是有办法可做的。我们国家在若干年之内还少不了要用煤炭,让煤炭灵活性的改造,比如煤电厂,来支撑或者来协助非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能够调峰,能够更好的输出一个优质电力。配合好就是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他们自己如何清洁低碳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另外发展碳捕获技术,就是将自己不得不用的一些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捕获了、利用了,我觉得这都是一些新的挑战、新的技术,也是新的进步。我想从事这个行业的同志们,行业没有高低之分,它都是要前进的。要从全球的眼光、从国家未来的眼光,来把自己的行业做的更上一层楼。73新浪财经:那是不是国企还有一些央企,它面临的压力会比较大,但同时它会得到一些国家政策的帮助或者扶持。但是对于一些高碳行业的这些民营企业来说,他们可能未来几年面临的一个缓慢的洗牌或者说面临着一个淘汰?杜祥琬:可以这样理解,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我们国家不可少的所有制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都面临着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那就看谁能够对机遇看得更准、行动得更快、转型做得更好。对国有、对民营企业,国家的政策对他们的转型应该给予一样的支持才对。但是这些行业的转型,刚才你说的很对,它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国家要给他一定的补偿,比如刚才我提到煤电做灵活性改造,它去配合太阳能、风能,能够作为调峰。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做了这样贡献的煤电厂,国家就要给他们一定的报酬,要给他们一定的待遇。也有人提出来转型基金就是这个意思,转型是要付出代价的,付出代价是应该给予鼓励、应该有政策的,我觉得这个提法也是对的。新浪财经:谢谢,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去年,我国政府提出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目前,我们正处在碳达峰的过程中。您曾说过“碳达峰不是冲高峰,也不是攀高峰,而是要根据碳中和目标来实现碳达峰”,我们如何理解您说的这句话?杜祥琬:我觉得这个很清楚。就是我们国家在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同时,也提了2030年的几个发展的数据,我就举其中一个。我们到2030年的碳强度比2005年要下降百分之六十五,如果把这个跟2030年前碳达峰连起来,你就会知道,我们是要通过一步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来实现)。因为咱们现在还不是绝对量减少了,而是碳排放的强度减少。通过碳强度的减少,逐渐的让积碳强度的减少能够高于GDP的增长,这个就是要低碳发展,通过碳强度的减少来达到总量的达峰。所以如果把2030年前国家提的几个数据联合起来,统一起来理解,就不会理解成我只是达到一个峰值,那多高都可以冲高峰、攀高峰,这样当然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我们还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促进碳强度的降低,2030年以后才是绝对量的降低,这两个差别就在这儿。所以碳达峰之前,要通过一步步的碳强度的降低,74这个本身也是一个技术进步。但是我们还一下子做不到绝对量的减排,因为我们发展的阶段跟发达国家还是不一样,所以现在我们是碳强度降低。你要这样来理解,碳达峰的到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里程碑,会为下一步碳中和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条件。碳达峰的峰值如果过高,等于你下面碳中和的条件就更高,那就要付出更多代价。如果碳达峰适当的低一点,下面我们碳中和的代价就会低一点,所以这个要看着碳中和来实现碳达峰,这样的理解就比较全面了。中和资料库公众号发布,供大家参考和使用。我们已经发布了《国家级碳中和产业政策白皮书》《省级碳中和产业政策白皮书》等100多篇专项汇本文由碳中和资料库知识星球社区编制完成,已于2022年7月21日在碳总及深度报告,部分内容通过共享的Excel文档持续更新。碳中和从业者的必备工具。社区整理分享双碳相关资料内容超过万条,建立了10个板块,包括资料、培训、数据、文章、政策、问答、企业、专家、工具、视频、招标等,致力于建成碳中和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双碳工作的必备工具,已有3000多位用户加入。开通年度会员获取全年内容。扫描下方年度码加入星球下载全部资料,支持搜索、收藏、聊天、提问等功能,与两千位专业人士共同探索碳中和时代机遇,加入后可获得星球社区成立以来和未来一年的全部内容。开通永久会员享受更大优惠。扫描下方星主码,添加星主开颜微信,申请开通或升级为永久会员,可获得更多福利权益,年度会员升级为永久只需补交差价。年度会员码星主码(永久会员)第5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