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解读两会双碳VIP专享VIP免费

机构解读两会中的“双碳”
一、中金:全面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
二、文汇报:全国两会上“双碳”话题依旧是热点之一:转动“碳钥匙”,多
点发力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国石化:政府工作报告双碳要点解读
四、新京报:全国两会上的绿色低碳声音—零碳研究院碳报(第三十八期)
五、新京报:碳中和需“技术为王”——零碳研究院碳报(第三十九期)
一、中金:全面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
(网址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759544445097121923&wfr=spider&for=pc
宏观
统筹发力,兼顾当前与长远
我们维持对于 2023 年宏观经济和政策积极的观点。(12023 5%左右的
GDP 增长目标,兼顾当前与长远。“必须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
经济增长,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失业率目标调
5.5%左右,但是考虑到高校毕业生人数上升,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上调至
1200 万左右。(2)宏观政策保持积极的态度。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
精准有力。3%赤字率和 3.8 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目标较 2022 年也有所上升。
3)强调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化解。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地方政府债务方面,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
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策略
两会继续强调稳增长和扩内需
本周随着全国两会召开,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 5%GDP 增长目标,
并且明确了新增就业 1200 万人的目标为近年新高,重点工作任务延续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的部署,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增长目标和工作方向的明确有利于市场
降低对不确定性的担忧,未来数日仍需继续关注各部委对相应 2023 年工作重点
任务的表述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改革。
展望后市,我们认为结合前述的市场对国内经济复苏高度和海外
关注点的化,期内 A股震荡整理、走势相对特征
段时间,但是结构面可能存在较多题性机会,是近期相关政策对数
字经济的支持态度到新的高度,以及当前国企改革明确新的化方向,并提
出启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表明了国企改革可能进入
新的关键阶段
中期来A体估值虽但仍处历史投资者对经济信心
正逐步改善,当前也不必谨慎,未来随基本面质性复苏得
据验证,市场有望重,中期市场机会仍大于风险。方面,疫情影
持续减弱,我们期继续关注经济修复主线如泛消费板块;部有望
业政策支持的细分成值得关注,长风和中
趋势和积极政策的环境下,可能仍有相对表
固收组
政策目标和力度稳,债利率也稳中有降
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总体健客观,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并未高于
预期,通过合理度的政策力度可以到经济增长目标。货币政策方面,
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货币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
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基调与央行此披露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内也基
本一。预货币政策仍保持狭义广义流动性合理,继续企业融
广利率的整方向仍是稳中略降。财政政策方面,赤字率
2.8%上调到 3%,专项地方债3.65 万亿上调到 3.8 万亿,均属和上调。
合来,我们预2023 年政府券净小幅抬几千亿,力度
供给压力不大,不会对二市场利率显影响。整年政策目标
和政策力度都比观稳超过市场预期,不会造成通胀过
高,利率升的风险也不大。是政策刺激逻辑下利率继续低以及
体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于债而言,会到向引导2022
年四度债利率在经济升预期下先回升了一导致利率与贷款利率
背离以及债利率与融需求强度背离,在年整政策定调稳健适
,预券收益率会重新回落逐步修复这个背离。年以来,债市场期
限利信用的重新压缩反映这个趋势
房地
需并重,以待复苏
35日,十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会议召开,李克政府工
机构解读两会中的“双碳”一、中金:全面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二、文汇报:全国两会上“双碳”话题依旧是热点之一:转动“碳钥匙”,多点发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中国石化:政府工作报告双碳要点解读四、新京报:全国两会上的绿色低碳声音—零碳研究院碳报(第三十八期)五、新京报:碳中和需“技术为王”——零碳研究院碳报(第三十九期)一、中金:全面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544445097121923&wfr=spider&for=pc)宏观统筹发力,兼顾当前与长远我们维持对于2023年宏观经济和政策积极的观点。(1)2023年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兼顾当前与长远。“必须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失业率目标调整至5.5%左右,但是考虑到高校毕业生人数上升,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上调至1200万左右。(2)宏观政策保持积极的态度。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3%赤字率和3.8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目标较2022年也有所上升。(3)强调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化解。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地方政府债务方面,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策略两会继续强调稳增长和扩内需本周随着全国两会召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5%的GDP增长目标,并且明确了新增就业1200万人的目标为近年新高,重点工作任务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增长目标和工作方向的明确有利于市场降低对不确定性的担忧,未来数日仍需继续关注各部委对相应2023年工作重点任务的表述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改革。展望后市,我们认为结合前述的市场对国内经济复苏高度和海外宏观环境关注点的变化,短期内A股震荡整理、宽基指数走势相对平稳的特征仍将延续一段时间,但是结构层面可能存在较多主题性机会,尤其是近期相关政策对数字经济的支持态度达到新的高度,以及当前国企改革明确新的深化方向,并提出启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都表明了国企改革可能进入新的关键阶段。中期来看,A股整体估值虽有修复但仍处历史中低位,投资者对经济信心正逐步改善,当前位置也不必过于谨慎,未来伴随基本面实质性复苏得到更多数据验证,市场有望重拾升势,中期市场机会仍大于风险。配置方面,疫情影响持续减弱,我们建议短期继续关注经济修复主线,如泛消费板块;部分有望受益产业政策支持的细分成长领域也值得关注,成长风格和中小市值在新产业趋势和积极政策的环境下,可能仍有相对表现。固收组政策目标和力度稳健,债券利率也将稳中有降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总体稳健客观,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并未高于预期,通过合理适度的政策力度可以顺利达到经济增长目标。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该基调与央行此前披露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内容也基本一致。预计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狭义和广义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引导企业融资成本下行,广谱利率的整体方向仍是稳中略降。财政政策方面,赤字率从2.8%上调到3%,专项地方债额度3.65万亿上调到3.8万亿,均属于温和上调。综合来看,我们预计2023年政府类债券净增量小幅抬升几千亿,力度温和,供给压力不大,不会对二级市场利率造成明显影响。整体来看,今年政策目标和政策力度都比较客观稳健,没有超过市场预期,不会造成经济过热和通胀过高,利率抬升的风险也不大。反而是政策刺激逻辑下,信贷利率继续走低以及整体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于债券利率而言,会起到向下的引导作用。毕竟2022年四季度债券利率在经济回升预期下先回升了一轮,导致债券利率与贷款利率背离以及债券利率与融资需求强度背离,在今年整体政策定调稳健适中的情况下,预计债券收益率会重新回落,逐步修复这个背离。年初以来,债券市场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的重新压缩就反映了这个趋势。房地产供需并重,以待复苏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对房地产行业着重提出两点,其一是“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其二是“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报告对房地产的表述延续此前政策精神,继续在供需两端发力。2021年中以来房地产行业面临需求端长短期下行压力和供给侧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双重影响,销售、投资指标持续走弱;对此房地产政策逐步转向供需并重,一方面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对楼市政策进行积极调整,另一方面着力“保交楼”和化解房企信用风险,改善居民预期的同时缓解潜在供给压力。本次报告对房地产的表态也呈供、需并重特征,是对此前政策精神的延续和深化。往前看,我们认为一方面应当持续关注供给侧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的相关政策(“三支箭”)落实情况,另一方面着重观测此前出台的相关支持政策在预期边际好转过程中对基本面呈现的积极效果。开年以来,二手房量、价开始呈现边际复苏态势(1月二手房成交量指数在春节假期影响下同比基本持平,成交价格指数同比跌幅边际收窄0.5ppt),2月高频口径新房销售面积同比也阶段性转增;往前看,我们预计伴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进一步落地和推盘上量,基本面复苏节奏有望延续,全年基本面指标有望实现我们此前在年度策略报中的判断(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2%,金额同比+6%,房地产投资同比-0.6%,其他指标参见《房地产2023年度策略:缓筑底,慢复苏,强分化》)。除供需两端发力助力短期企稳外,政策端长期仍将推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过渡,报告着重强调了住房和金融领域的房地产新模式改革要点。在不动产金融领域,要改善房企资产负债情况,从而防范房地产领域的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在住房领域,要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平衡各类型住房供给结构,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这也需要土地和财税方面的相关制度调整配合,我们此前在《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系列报告中对此进行了详细阐释。积极提示地产/物业板块投资机会。考虑到报告延续此前供需两端发力的政策精神,我们预计新房销售有望延续复苏态势,该过程中财务稳健、土储优质、拿地积极的均好型房企或优先受益。A股推荐:1)优先受益于销售回暖的均好型标的:保利、滨江、华发;2)基本面边际改善的低估值标的:华侨城、万科、金地、城建。内房推荐:1)2022年业绩扎实兑现、优先受益于销售回暖的均好型标的:华润、中海、绿城、越秀;2)博弈民企财务脱困带来的交易机会:旭辉、合景泰富。物管板块推荐万物云、保利物业、中海物业、华润万象,风偏更高投资者可关注部分民企标的短期波段交易机会,典型代表如旭辉永升服务。代建板块,推荐绿城管理控股。风险提示:政策调整或基本面修复不及预期;房企信用端加速恶化;疫情影响超预期。银行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速目标设为5%左右(2022年实际增速为3.0%),政府赤字率上调为3%(2022年为2.8%),专项债额度上调为3.8万亿元(2022年为3.65万亿元),货币政策基调“精准有力”。在此情景下,我们预计2022年经济温和复苏,财政政策继续加力,信贷和社融增速基本稳定;预计2023年新增贷款和社融规模分别达到23万亿元/34万亿元,分别同比多增约2万亿元/4万亿元,信贷和社融余额增速分别为11.1%/9.9%,同比下滑0.4ppt/回升0.3ppt。结构上,预计2023年新增贷款中基建、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制造业等领域占比超过60%,房地产贷款占比继续低于10%。此外,报告提到“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预计化解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领域金融风险化解仍将继续,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健。我们维持年度展望《走出阴霾》中对今年银行股相对积极的观点,预计优质头部银行跑赢行业。风险提示:经济增长恢复不及预期,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建筑资金端专项债支持加强,项目端加快推进重大工程资金端专项债支持加强,项目端加快推进重大工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高于去年的拟安排3.65万亿元表述,我们认为这体现了今年基建项目资金端的进一步支持。项目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而去年表述为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我们认为这体现了当前项目端具有一定积累,未来在资金支撑下有望加快落地进程。加强水利、农田、城乡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比去年在市政、老旧建筑以及风光电、抽水蓄能等电力系统建设,我们认为今年在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等方面投资有望进一步走强,进而促进相关企业订单及业务情况。风险:基建项目落地不及预期,资金到位情况不及预期。钢铁布局复苏主线,聚焦钢铁核心资产需求复苏超预期,旺季行情可期。当前时点,市场已从此前交易“复苏预期”转向交易“旺季需求兑现预期”。我们此前判断旺季需求有望兑现“强预期”,近期超预期的数据印证我们的观点:从短期反映行业供需及市场预期的库存数据来看,有两点值得关注:1)社会库存累积量处于往年偏低水平。年初至今社会库存累积量为670万吨,同比-16.2%,较过去5年均值低34.2%,总库存累积量为994万吨,同比-11.38%,较过去5年均值低37.1%。我们认为23年冬储偏低的力度是市场预期仍偏悲观的体现,与我们同钢贸商交流的情况相吻合。2)库存拐点已现,低库存利于旺季行情。本周节后库存迎来拐点,钢厂库存及社会库存双双去化。目前总库存水平为2319.93万吨,同比-4.1%,较过去5年均值-18.4%,其中社会库存1652.32万吨,同比-7.5%,较过去5年均值-17.3%。另一方面,我们观察跟踪的下游需求高频指标边际转好:1)最近一周螺纹钢表观消费量回升至309.39万吨,过去5年节后同期均值附近,周均建材成交回升至16.32万吨,距离20万吨的旺季水平不远;2)水泥方面,全国重点地区企业出货率环比提升10个百分点,农历同比增长2.5个百分点,水泥价格与出货同步攀升。此外,我们团队近期密集调研钢厂、贸易商、基建央企及建材龙头,从钢厂及建筑央企反馈的基建旺盛需求到特钢企业反馈制造业订单量的回升再到钢贸商反馈的型钢库存的去化,均反映出与数据的强势表现相应的是经济与下游需求的复苏。展望旺季,我们认为目前低位的库存叠加超预期的需求表现有望支撑钢价在旺季的强势,钢企利润有望进一步修复,板块有望迎来旺季行情。风险提示:地产景气修复不及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家电:受益消费复苏,估值修复有空间政策助力板块预期改善,估值有望持续修复。2022年受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地产周期的影响,家电板块深度调整,经历第五次调整周期。但2022年11月以来,地产政策放松及防疫优化措施逐步落地,带来地产后周期改善预期和消费复苏预期,家电板块估值开始修复。2023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我们预计利好后续家电需求进一步释放。截至2023年3月3日收盘,家电板块TTMP/E14.8倍,较4Q22的低点12倍有一定回升,但家电作为2022年超跌板块,当前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依然具备向上弹性。我们预期家电消费需求有望逐季改善:1)4Q22、1Q23中国市场受到线下客流下滑的负面影响,但2023年春节以来线下客流恢复明显,同时在低基数效应下,我们预计家电消费需求有望呈现逐季改善。2)竞争格局方面,2022年龙头普遍注重盈利的改善,空调、厨房小家电、新显示应用的竞争格局改善已经带动相关公司盈利提升;此外我们预期2Q23清洁电器也有望结束价格竞争,市场出清,迎来竞争的拐点。综合来看,我们认为2023年家电行业有望在需求回暖和估值提升的背景下迎来板块修复。白电:需求有改善空间。1)家空在去年受疫情、需求等因素影响,内外销承受一定压力;进入2023年,年初受春节假期因素等影响,复苏迹象不明显。3月空调排产数据发布,根据产业在线,2023年3月家空行业排产较去年同期生产实绩+8.0%,其中内销/外销排产同比分别+14.4%/-4.3%,家空行业内销排产积极,需求明显回暖,消费信心提升。2)洗衣机市场,由于石头科技以分子筛技术进入洗烘一体机,市场关注度被激活,干衣机和洗烘一体机成为洗衣机市场重要的新品类。3)白电板块作为地产后周期板块,2022年超跌,当前估值仍然有向上空间。截至2023年3月3日,申万白电指数TTMP/E为11.7倍。对比历史,地产后周期标的市盈率处于2015年以来的中下部位置,依然具备向上弹性。大厨电:需求复苏态势初现。1)考虑春节错位影响(2023年春节为第5周,2022年春节为第6周),从23W05-W06两周累计(1月23日至2月5日)数据来看,厨电行业需求复苏初现,环比改善明显。大厨电整体(不含集成灶)线上、线下零售额分别同比+48.9%、+9.9%,需求表现有所恢复。2)我们对海外厨电市场的深度研究表明,保障居民的几本住房条件有助于带来厨电市场的第二成长曲线,如美国居住环境优渥,厨电市场成长性明显好于居民居住环境狭小的日本市场。中国房住不炒的政策有助于保证中国居民合理的居住环境。3)厨电行业作为家电板块中需求和地产销售关联度较高的板块,估值受市场对地产行业预期的影响较大。截至2023年3月3日,申万厨电指数TTMP/E为24.7倍,处于2015年以来30%水平。清洁电器:2022市场低于预期,2023戴维斯双击可期。1)2022年中国扫地机市场零售量显著下滑,下半年行业出现价格竞争,均引发市场担忧。从竞争格局看,激烈的价格战无法持续,预计随着2023年行业新品减配降价继续刺激需求,带动需求的回暖,行业也将结束激烈的竞争,实现需求竞争的双改善。2)国内扫地机销量持续大幅下滑,渗透率提升出现反复,成为压制龙头公司估值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认为2023年行业销量数据的改善有望成为股价表现的重要抓手。同时,欧美通胀放缓、美国加息速度放缓预期等海外宏观边际改善均有望提振估值中枢。我们的总体观点:地产后周期低估值龙头推荐美的集团、老板电器、格力电器、海尔智家A+H;清洁电器反转推荐石头科技;暖通空调产业链推荐海信家电A+H;新显示应用推荐极米科技、视源股份;此外,分拆子公司美股上市的JS环球生活H超跌带来投资机会。风险提示:市场需求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风光公用环保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继续将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为今年重点之一,保障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总结来看,在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主基调上,推动政策连续性、针对性,促进产业发展和安全并举:1)发展方面,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绿色政策;2)安全方面,强化能源安全和供应链安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同时,政府将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处理好经济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电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汽车消费作为内需重要一环,我们认为促进新能源车消费是提振汽车内需的重要抓手,政策端仍有发力空间,新能源车中游产业链有望受益。2)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认为电池产业有望加速新技术迭代;此外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以及制造业数字化、国产化、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支持下,工控环节有望受益。3)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我们认为储能、电网对于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力推动节能减排产品在工业生产和消费端的应用。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原材料价格波动,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技术路线变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汽车及出行设备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就业、促进消费扩容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重点聚焦乘用车、电动化、产业链及出口四个方向。1)乘用车销量节奏有望呈现前低后高,刺激政策落地有望形成更强支撑。特斯拉降价带动下,“以价换量”有望支撑新能源需求超预期。2)商用车电动化渗透率逐步提升;公交提升空间有限,卡车有望维持高增。加速新能源车补能设施建设,充换电并举打造综合服务网络。3)电动智能化带来新增及增量零部件,并推动传统零部件升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具备先发优势,机遇与挑战并存。4)中国汽车及产业链出海加速,各细分领域出海程度不一。“全球电动智能汽车制造基地”和“自主品牌出海”为布局主线。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影响汽车产销,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外部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出口。交运物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5年交运物流发展迈上新的台阶,第一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第二是跨境物流发展了跨境电商新业态、推动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第三是支持平台经济和物流结合,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今年政府工作建议中提及几方面内容我们认为可以密切关注:第一方面,完善现代物流体系:2022年12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给予现代物流更高的定位,凸显了物流的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延伸和对供应链重要支撑的功能,在现代物流体系下增效降本、物流业制造业两业融合、绿色化数字化等均是发展重点,这也与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绿色化转型相互呼应。第二方面,着力扩大内需下,快递等服务国内需求相关的行业受益。报告提到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快递、内贸集运等服务于国内生产生活消费的行业,也将迎来需求的恢复,根据交通部数据1-2月份快递量在去年基数不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双位数增长。第三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交运企业主要以国企为主,深化国企改革或引入更加市场化的机制,实现交运企业的提质增效,关注相关低估值国企的机会。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油价等成本上上涨。轻工零售美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其中,“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等内容及方向,有望对轻工零售美妆板块相关行业及公司形成政策支持。我们继续看好2023年消费复苏势头与龙头市占率提升趋势,推荐三条投资主线:1)受益新消费变革及国货崛起趋势的高景气赛道龙头,重点推荐美妆医美,水果供应链,近视防控镜片,潮玩,电子烟等细分赛道龙头;2)疫后修复/边际改善的行业龙头;3)产业跨界标的。风险提示:疫情反复,消费信心复苏偏弱,行业竞争加剧。食品饮料扩内需为首要工作目标,看好全年必选消费表现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食品饮料行业作为刚需属性必选消费品,我们认为居民消费力的提升有望改善消费意愿,利好基础消费品,并支撑行业消费升级,叠加疫情放开带来的消费场景恢复,我们全面看好今年食饮板块的盈利好转与估值提升机会。白酒:商务场景回归,渠道信心边际修复。目前白酒消费氛围仍然较好,呈现“淡季不淡”,分场景看,商务场景随商务活动回归,宴席阶段性回落。从库存上看,流量产品库存已降至较低水平,如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地产龙头。随着白酒基本面向上,板块估值也有望持续修复,我们建议关注品牌、组织力强,或所在区域经济活跃度高的龙头公司,如茅台、五粮液、洋河、汾酒、老窖、舍得、今世缘、古井等。大众品:多数子板块春节期间表现强于预期,报表端有望2Q起迎来显著复苏。今年大众品板块迎来消费场景优先复苏,我们渠道调研显示今年春节由于返乡人数和出行人次大幅增长,低线城市宴席、送礼等场景活跃,多数大众品板块春节动销好于预期,尤以餐饮供应链、休闲食品和高端乳制品复苏最为明显。中长期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预计具体政策有望落实到收入分配端改善等角度,提振居民消费力。因此我们看好具备长期受益于消费升级和集中度提升的子行业龙头。但考虑春节错期与去年同期1-2月高基数,报表端1-2月或仍较疲弱,多数子板块有望自2Q起迎来报表端显著改善。具体子行业看,►速冻食品:短期来看,场景方面包括乡厨、团餐、社餐等场消费景环比去年4季度均有较好恢复,需求传导至上游1-2月安井、千味、三全等速冻品牌普遍获得较好动销;另外,疫情期间低质、低价的小品牌有所出清,品质为先、拥有高性价比的头部企业则持续领跑市场,逆势之下提升市占率,2023年顺势之下则加速布局各类场景,有望保持领先。►啤酒:旺季逐步临近,2月现饮渠道恢复略超预期,我们建议继续关注去年同期销量低基数下的现饮渠道修复进程,而随着淡季提价落地、成本压力回落迭加场景复苏催化下高端化有望改善行业利润表现。重点推荐华润啤酒。►乳制品:我们草根调研显示目前春节乳品动销反馈良好,但由于春节错期,1-2月液态奶因高基数出厂销售增长或不明显,我们预计自3月起液态奶增长环比有望逐渐改善。展望2023年,伴随消费需求恢复,我们预计乳制品龙头液奶销售有望改善,同时受益成本下降、结构升级、费率优化等,料2023年利润率有望如期提升。推荐伊利、蒙牛。风险提示:消费复苏短期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涨幅超出预期。二、文汇报:全国两会上“双碳”话题依旧是热点之一:转动“碳钥匙”,多点发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网址https://view.inews.qq.com/wxn/20230313A00K3B00?web_channel=detail&originPath=q)“风车”转动叶摆,杭州湾北岸海面上的奉贤海上风电项目吹起“绿电”之风;马路上行驶的新能源汽车,每三辆中就有一辆产自长三角;在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的大厅里,屏幕上跳动的数字透露着一家家企业的绿色之旅……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双碳”话题依旧是热点之一。而随着中国在低碳转型上的探索不断深入,不少代表委员今年纷纷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鲜明主题,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贡献真知灼见。能源结构转型朝更深处推进数据显示,去年上海火力、风力及太阳能发电量与前一年相比分别下降了6.3%、增长了5.4%、增长了20.8%,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当然,这仅仅是个开端。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逐步将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现代能源体系。“能源科技创新可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张恩迪建议,应构建来源多样化、驱动效率高和运行零排放的清洁低碳能源载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打破原有能源体制壁垒,实现多种能源统筹协调、互补互济,并在将来形成一个涵盖电力交易、碳交易等多类型的绿色交易市场机制。在实现路径上,他认为要坚持多元能源供给体系,一方面推动煤电减碳增效,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工业副产氢气多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大的特点,抓紧落实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户用光伏、分散式风电的建设。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离不开储能。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加快储能设施的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也是今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增速迅猛,但在容量电价、碳汇交易等方面还缺乏全国性的制度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认为,这制约了储能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因此,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电站的价格形成机制,“可参照抽水蓄能电站政策,出台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和容量电价核定办法,更好地发挥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效率”。另一方面,基于储能对风光电力的回收作用,他建议将储能发出的电力认定为绿电,并允许其作为主体参与碳汇市场,进一步发挥储能的多重作用。张恩迪也提出,可发挥纯电动汽车用能和储能特性,通过车—网双向互动,为城市电网“削峰填谷”。牵住重点产业降碳减排“牛鼻子”“数据显示,全国每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产自长三角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看来,推动绿色转型,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在航运、电气装备制造等降碳减排的重点产业持续发力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远洋船舶船长倪迪提出,应当加快我国航运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目前该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主要受限于航运脱碳路径不明确、航运脱碳竞争加剧、产业链配套体系不完善、关键人才储备不充足等问题。”倪迪告诉记者,而航运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还有些特殊,需要综合考虑航运业的全球运营、海上运营等因素,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及竞争优势的差异,不能与国内其他产业的绿色低碳一概而论。针对于此,倪迪建议,推动确立内河及沿海船舶能源以电动为主、远洋船舶能源以绿色甲醇为主的中期发展路径;并鼓励航运上下游企业以联盟的形式,集成产业链脱碳的技术、资金等要素,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并实现技术的有序迭代。“此外,航运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变,随之而来的,对船员等关键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他补充道,因此建议监管机构、航运企业、科研院所、海事院校等相关单位为船员和业务人员开展专门培训,逐步建立起绿色航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人才储备。在电气装备制造领域,张帆建议,在上海启动智慧电气装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工作,把上海打造成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上海在电气装备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加上近年来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先发优势,可以集合优势资源开展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的技术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当下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起一个市场化成果转化机制和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他进一步解释道,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可以资源共享,一起开展绿色低碳转型。全国碳市场迈上进阶之路“‘双碳’目标下,过去一年我国气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及亚太区主席赵柏基说。数据显示,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去年完成了第二个履约周期:全年共运行50周(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5088.95万吨,年度成交额28.14亿元,成交均价为45.61元/吨。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0亿吨,累计成交额104.75亿元。接下来,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机制?今年全国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都把目光聚焦于此,为碳市场的进阶建言献策。赵柏基在《关于探索中国特色低碳发展路径的提案》中建议,应加快建设统一透明的碳排放管理体系。“目前全球碳排放减排缺口依然很大。”他告诉记者,未来碳排放管理体系应完善碳信息强制披露、核算制度和鉴证制度,尽快形成统一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构建公正透明的碳排放信息管理体系,“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逐步加强重点行业强制性碳披露义务,并为碳排放数据引入第三方鉴证制度”。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黄震则针对碳市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加快重启我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他说,具体包括尽快修订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登记和交易规则等基本制度和参与各方权责以及统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黄震表示,应利用当下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CCER方法学体系,“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遥感卫星等新技术都需要。有了完备的CCER减排量的统计和监测方法,才能建立统一有效的交易市场和交易规则,让这一‘指挥棒’发挥真正的作用”。三、中国石化:政府工作报告双碳要点解读(网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185609)编者按: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本报记者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摘编出与“双碳”领域相关的要点,结合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动态及中国石化发展现状进行解读分析,敬请关注。“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解读:加强环境保护是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由于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生态环境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并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很多情况下是未能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所致。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展过程也可以是资源反复利用并持续产生效益的过程。实现这样的良性增长,需要在不断提高勘探、开采、利用、生产等方面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多年来,中国石化连续实施“碧水蓝天”“能效提升”“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系列专项行动,开展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发展路径,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环保技术研发,把企业发展、生产经营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绿色低碳已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截至2022年,中国石化凭借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卓越贡献,连续12年获得“年度低碳榜样”称号,是获得该奖项次数最多的能源央企。“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解读:能源电力领域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据国际能源署《2022碳排放》报告,2022年,全球能源消耗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0.9%,达到368亿吨的历史新高。要实现碳中和,全球必须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截至2022年底,至少150个国家确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石油作为我国第二大化石能源,必然受到“双碳”目标的影响。加大石油行业勘探开发力度、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石油作为“工业血液”,一半用于能源和燃料动力资源,加工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和润滑油等,以及石蜡、沥青;另一半则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类型多样的原材料,多种有机溶剂、化工原料及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化肥、农药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材料。从目前世界能源格局来说,石油以34%的消费占比居于全球能源第一,但我国石油资源消费占比仅为18.6%,远低于占比56%的煤炭。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石油消费占比降低的空间相对较小。我国每年进口约5.2亿吨原油,即使新能源汽车完全取代燃油车,石油在燃料领域的消费也仅减少3.9亿吨;煤制甲醇和烯烃等取代三分之一的石油化工导致石油消费减少1亿吨,但国内原油年产量约2亿吨,仍然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实现碳中和目标,发生改变的仅是石油消费占比,石油作为资源不会完全退出;即使未来50年内化石能源不再是最主要能源,石油作为化工产品原料占据其消费五分之一以上的情景仍将持续存在,我国石油资源在未来半个世纪都将严重不足。对此,在加大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探索低碳发展模式的同时,加快新能源领域发展,成了石油石化企业平衡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最佳选择。在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领域,中国石化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大力落实“七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深地工程”,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打出数十口千吨井;渤海湾和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实现战略突破,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高效推进;川西寒武系页岩气勘探在国内率先实现重大突破,川东南深层页岩气初步落实万亿方资源阵地,2022年,油气产量当量创历史新高。在新能源拓展方面,中国石化加快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氢示范工程氢工厂主体建成,加氢站网络快速发展;加速充换电布局发展,新建充换电站超千座,探索动力电池业务;新增风光发电装机规模增长2倍,新增地热供暖能力1000万平方米,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贡献。“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解读:“循环经济强调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能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华说。多年来,中国石化结合企业实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科学配置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2014年,中国石化率先启动“能效倍增”计划。近十年来,中国石化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方针,实施“能效提升”项目4469个,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先后被评为“节能中国十大贡献单位”“节能减排突出贡献企业”,获得“中国企业十大绿色行动奖”。优化用水结构,大力推进节水工作,工业取水量持续下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领跑行业先进水平,所属企业积极开展能效、水效对标工作,青岛炼化连续10年荣获国务院国资委能效最优企业称号,镇海炼化、海南炼化等连续多年荣获石化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称号。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2022年8月25日,全国最大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投产。该项目可捕集齐鲁石化煤制气装置尾气中的二氧化碳,送至胜利油田并注入地下3000米深处驱油,而后封存,既减少了碳排放,又大幅提高了采收率,每年碳减排可达100万吨。十年来,中国石化持续推进碳减排工作,陆续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累计减少碳排放约500万吨。燕山石化、茂名石化、镇海炼化等企业的生产装置实现高浓度二氧化碳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累计回收利用约652万吨;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企业实施CCUS-EOR项目,开展二氧化碳驱油先导试验,取得增油与减排的双重效益,累计注入二氧化碳约263万吨、增油约50万吨;西北石油局、华北石油局等油田企业累计回收甲烷约26亿立方米。(记者闫坪卉整理)四、新京报:全国两会上的绿色低碳声音—零碳研究院碳报(第三十八期)(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979097602835614&wfr=spider&for=pc)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目录>>>政策速递1.政府工作报告:五年来稳步推进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超12亿千瓦2.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国国情注定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3.北京市印发实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行动计划4.COP28候任主席:国际社会在应对能源困境和气候变化方面需要团结一致5.国际能源署:2022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368亿吨6.蚂蚁集团达成行业首单ESG挂钩银团贷款,将对国内企业起到很好引导作用>>>专题碳讨全国两会上的绿色低碳声音1.生态碳汇:向“困难立地”进发2.能源转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用好数字+3.绿色生产:打造零碳产业园,全流程减碳4.循环经济:回收利用,开辟另一条节碳道路5.低碳消费: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绿色消费6.绿色机制:发挥更好的引导推动作用正文一、政策速递1.政府工作报告:五年来稳步推进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超12亿千瓦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五年来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零碳解读:这五年,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开足马力,奋勇前行。在能源变革上,一方面提高传统化石能源的效能,降低排放,另一方面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上,取得巨大成效。这为接下来进一步向绿而行奠定了基础。2.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国国情注定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我国是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约束性强。要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走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低水平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零碳解读:黄润秋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理念上,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道路和路径选择上,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方法上,我国强调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3.北京市印发实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行动计划3月6日,北京市公布《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行动计划》。明确了2023年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目标: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家要求,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力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力争稳中向好;并同步分解了各区年度指标重点任务计划。零碳解读: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正在推动“四个中心”建设。生态环境是前提和保障,因此,必须把工作做实做细。4.COP28候任主席:国际社会在应对能源困境和气候变化方面需要团结一致据新华社报道,国际能源界高端会议“剑桥能源周”3月6日在美国休斯敦开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候任主席苏丹·贾比尔讲话强调,国际社会在应对能源困境和气候变化方面需要团结一致,采取更多行动。COP28将于今年年底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并对世界各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取得的进展进行首次盘点。零碳解读:贾比尔6日在“剑桥能源周”主旨讲话中说,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挑战,需要所有利益攸关方团结一致采取全球性解决方案”。他呼吁通过团结、有行动力和包容性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所有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从而早日实现净零排放目标。5.国际能源署:2022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368亿吨国际能源署(IEA)3月2日发布《CO₂Emissionsin2022》报告,2022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9%,超过368亿吨。2022年,中国的排放量相对平稳,仍然为102亿吨左右,下降了2300万吨,下降了0.2%。零碳解读:在经历了两年的部分由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能源使用和排放异常波动后,去年的增长速度远低于2021超过6%的反弹速度。能源燃烧排放增加了4.23亿吨,而工业过程排放减少了1.02亿吨。2022年,中国的排放量相对平稳,下降了2300万吨,下降了0.2%。燃烧排放量的增长被工业过程排放量的下降所抵消。6.蚂蚁集团达成行业首单ESG挂钩银团贷款,将对国内企业起到很好引导作用近期亚洲权威财经媒体《财资》(TheAsset)将蚂蚁集团完成的一笔ESG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评选为2022年度可持续发展资本市场大奖及年度科技企业最佳ESG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该贷款由一笔2019年总金额为6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升级而来。零碳解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可以观察到,2022年以来华润、吉利等企业陆续达成了可持续发展贷款或可持续发展银团贷款,中国企业开始积极利用创新的绿色金融工具,加大可持续发展投入,这是很好的现象。二、专题碳讨全国两会上的绿色低碳声音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绿色低碳成为代表委员建议中的热词。随着国家双碳战略两年多来的深度实施,向绿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代表委员纷纷表达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绿色低碳发展建议,并提出了很好的措施。从生态碳汇,到能源转型,再到绿色生产制造,再到回收利用,再到绿色消费,一幅立体节碳,全面向绿的发展图景,正在展开。1.生态碳汇:向“困难立地”进发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副所长朴世龙带领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碳反演系统——“贡嘎”(GONGGA),可估算全国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碳汇,为全球碳收支评估提供中国方案。全球碳计划组织2022年估算全球碳源汇时,就已经用上了“贡嘎”系统,在今年则有望开始使用“贡嘎”系统评估全球甲烷收支。“要想实现碳中和的话,实际上还得依靠大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这就要求必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生态碳汇工程。”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大同大学委员会主委,煤基生态碳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建国表示。赵建国说:“当前无论是一些负碳技术还是零碳技术,对于减排而言力量都是十分有限的,在成本上都是很高的,是对未来技术可能性的探索。因此,通过绿化,借助植物吸纳二氧化碳的天然作用来减碳,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然而,当前适宜绿化的区域,尤其是东南沿海区域,已经基本全部完成。只剩下‘困难立地’需要去攻克。”赵建国代表建议,啃下生态环境不好区域生态治理这个难啃的硬骨头,因地制宜地扎实推动矿山修复、沙漠治理、盐碱地治理等重点生态系统工程,使得发展经济、助力碳中和以及保护生态这三重目标有效统一,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2.能源转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用好数字+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建议,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发展,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升级,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孟振平建议将数字电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行动项,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加快数字电网建设,打造“两化协同”标杆示范、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实践。孟振平建议支持电网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延链强链补链,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此外,建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强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天津石化公司党委书记王百森表示,天津石化正积极拓宽氢能产业链,深化氢能产业布局。王百森建议,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石化产业,全力打造“高端+智能”数字孪生智能工厂。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新表示,民营企业在新能源建设的占比还很低,他建议,给予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平等的市场地位,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中,明确央国企、民企同等条件参与大基地项目投资建设。建议通过市场化优选机制确定大基地项目投资开发主体,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的开发建设,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3.绿色生产:打造零碳产业园,全流程减碳“推进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加快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深度利用,把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各方面,牵引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泽这样表示。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表示,绿色工业革命为区域平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路。零碳产业园是绿色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在西部地区培育新工业体系,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新增就业。在西部地区落地绿色产业,打造零碳产业园,可解决新能源生产与消纳的错位问题。打造以零碳产业园为核心的绿色工业体系可进一步升级中国产业,为人民绿色生活创造条件。张雷建议:第一,支持零碳产业园技术和模式发展,全面推动零碳产业园落地;第二,完善零碳产业园相关标准;第三,加快把部分高能耗、高碳排放企业和产业向西部转移,用绿色电力支撑。全国人大代表、昆岳互联环境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刘怀平表示:“极致能效以流程结构调整为主线,可以带动资源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激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新活力。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企业可通过极致能效对标查找不足和短板,开展能效评估、节能诊断和审查、低碳升级规划等工作,降低企业的能耗及能源成本。”4.循环经济:回收利用,开辟另一条节碳道路“把我们本来要丢掉的东西给利用起来,变废为宝,也是一种减碳的很好路径。尤其对山西这样的资源型地区而言,积极培育发展大宗工业固废利用产业,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人大代表,吕梁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山西省委会副主任委员李慧义表示。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二手商品交易也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应研究建立二手商品交易碳减排方法学,构建二手商品交易减碳标准体系。张天任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二手商品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碳达峰“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的重要内涵,对于实现“减污、降碳、增长、扩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静瑜建议相关部委从统筹资源、规范竞争和拓展海外市场三个角度,对动力电池实行“产业发展一盘棋”的引导与管理,推动国内企业形成有序竞争、高质量发展、健康生态的新格局。刘静瑜建议,一是需要相关组织协同制定行业能耗、污染、碳排放标准,支持企业加强新材料、新工艺、高效装备等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攻关;二是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促进国际合作和互认;推动国内国际绿色低碳贸易规则、机制对接;三是建立相关行业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与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与标识认证应用推广,为出口企业提供适合国情满足国际市场要求的新能源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学和评价认证服务,帮助中国企业建强碳管理能力。5.低碳消费: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绿色消费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认为,当前我国消费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一方面,推动绿色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强,绿色低碳已成为产业发展新方向;另一方面,居民低碳消费理念逐步普及,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加关注自身消费所带来的生态和社会影响,低碳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抓住低碳消费的转型机遇,丰富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低碳消费场景,深挖低碳消费市场潜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产业和经济的绿色低碳竞争力,也将为创新绿色产品和商业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有效方式。”丁世忠表示,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在促进低碳消费工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然而由于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低碳消费的商业模式本身发展不成熟等,低碳消费蓬勃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丁世忠建议,完善企业绿色生产的经济激励政策;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建设;打通信息渠道,建立绿色产品发布与选用平台;强化对个人绿色行为的正向激励。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商用车碳减排对国家能源安全及节能减排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商用车行业面临新机遇,市场对于新能源商用车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现阶段商用车技术路径尚未完全明确,不同技术成熟度参差不齐,制约了商用车的低碳转型进程。因此,在政策、市场同步推进的情况下,加速商用车的低碳转型升级,商用车碳积分的管理办法亟待出台。李书福表示,为了加快商用车的低碳转型升级,建议借鉴乘用车积分机制,同时考虑多能源并驾齐驱的现状,以全生命周期减碳为目的,加快制定、实施商用车碳积分管理办法。6.绿色机制:发挥更好的引导推动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山西省委会主委、太原市政协副主席李俊林表示,目前,全国业界对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启的呼声很高,是否重启、何时重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CCER机制暂停,直接受影响的是控排企业无法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放的核证量,致使搞活碳市场和提高市场活跃度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李俊林表示,2022年度全国碳市场交易额同比下降51%,CCER机制暂停是重大原因之一。这样,不利于完善碳交易机制;不利于扩大参与碳市场的交易主体范围;不利于促进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要尽快启动CCER。只有CCER启动了,才能够让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我觉得双碳战略只有把全民有效动员起来,才能够有所成效。”李俊林表示。全国政协委员、十一届民建中央委员、福耀集团副董事长曹晖建议,为进一步盘活我国农业碳汇资源,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建议打破工业碳汇与农业碳汇之间的交易壁垒,将农业碳汇充分融入我国碳交易统一大市场。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奎表示,目前绿色金融在服务双碳目标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金融机构获取碳信息的机制和渠道尚未通畅,在项目识别、碳核算、环境信息披露等实践中面临基础数据缺乏、量化难、成本高的难题;再如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在环境风险管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仍然不足,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主动性有待提升。张奎建议,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完善跨部门碳信息共享机制,加大数字科技赋能,充分发挥碳信息在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产品创新、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正向激励,强化金融、产业、环境、财政等政策协同,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专营机制,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内部考核、加强专业人才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动力和能力。五、新京报:碳中和需“技术为王”——零碳研究院碳报(第三十九期)(网址https://new.qq.com/rain/a/20230317A059AO00)未来,基于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发展的数字能源将成为能源发展的新型形态,也将是推动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目录>>>政策速递1.生态环境部印发《流域海域局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范围划分方案》2.二十国集团组织召开资源效率对话研讨会,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派员参加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组织召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年度评估会议4.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日前印发《2023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5.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启动仪式举行6.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双碳”成北大重点布局建设的四大交叉领域之一7.美液化天然气产量将占全球三成,让世界离不开?8.丹麦启动全球首个二氧化碳海底封存项目,希望未来因此获益>>>专题碳讨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技术应用及展望1.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驱动力量2.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技术应用及分析3.未来展望-以数字技术构建新型能源形态正文一、政策速递1.生态环境部印发《流域海域局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范围划分方案》日前,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流域海域局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范围划分方案》,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国家审批建设项目的入河排污口以及位于省界缓冲区、国际或者国境边界河湖和存在省际争议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审批,由流域海域局负责实施,上述范围外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由属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分级审批权限。零碳解读:该划分方案是流域海域局依法依规开展排污口设置审批的重要依据,也是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分级审批权限的重要基础。《划分方案》的印发将有利于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对贯彻落实《实施意见》、落实中央“放管服”改革精神具有重要意义。2.二十国集团组织召开资源效率对话研讨会,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派员参加3月13日至14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派员参加二十国集团(G20)资源效率对话研讨会。参会各方围绕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生物循环经济、G20资源效率和循环经济产业联盟等进行了交流研讨。G20成员国代表参会。零碳解读:资源效率是指单位资源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等有益效果的相对数量,提高资源效率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管理原材料、节约能源和水。当前,提高能效已经成了全球的统一行动,积极适应才能在国际对话和竞争中保持主动权。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组织召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年度评估会议3月9日,国家发改委振兴司联合科技、工信、自然资源、国开行等有关部门,组织中咨公司召开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22年度评估会议。会议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城市发展、绿色转型五个单项领域对示范区城市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了交流讨论。零碳解读:评估专家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城市发展、组织保障等方面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成效、经验做法和存在的不足;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产业转型示范区的重要评价标准,必须认真对待。4.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日前印发《2023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新一年行业标准计划包括: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行业标准计划;涉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重点方向的行业标准计划;显著提升能源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的行业标准计划;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实施相配套的行业标准计划;服务我局开展能源行业管理需要的行业标准计划;对标国外、国际先进标准,有利于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公信力、影响力的行业标准计划。零碳解读:为指导能源标准化技术组织及有关单位做好2023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含制定和修订)立项工作,建设支撑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按照持续深化能源领域标准化工作改革的要求,根据有关文件,结合能源行业实际,制定本指南。5.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启动仪式举行3月14日下午,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行。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出席仪式并致辞。邱勇指出,气候变化、碳中和是关乎地球和人类命运的大事情,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需要人类合作应对。零碳解读:面对全球严重的气候危机,清华大学于2021年发起“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和广泛支持。邱勇强调,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使命担当,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作出硬核贡献。6.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双碳”成北大重点布局建设的四大交叉领域之一3月15日,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仪式暨碳中和论坛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北大校长龚旗煌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中把“双碳”作为重点布局建设的四大交叉领域之一,推动设立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积极服务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增进与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深层次合作。零碳解读:龚旗煌对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提出三点希望:一要坚持“四个面向”,奋力攀登“双碳”研究学术高峰;二要加强校内挖潜,汇聚多学科力量服务“双碳”战略;三要拓展协同合作,凝聚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强大合力。7.美液化天然气产量将占全球三成,让世界离不开?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3月14日报道,俄罗斯与乌克兰之战已持续一年之久,在液化天然气(LNG)出口领域,美国的存在感不断增强。据调查企业挪威吕斯塔德能源公司预测,2030年美国的LNG产量将占全球的三成,相较于目前的二成进一步扩大。在俄罗斯向欧洲供应的天然气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与欧洲和中国企业签订长期合约的多个美国项目最早将于年内启动。零碳解读:美国、卡塔尔、澳大利亚2022年的LNG产量基本上都保持在7000万吨以上,处于三雄鼎立状态。到2030年,预计美国的产量将增加到约2亿吨,规模达到位居第二的卡塔尔的约1.7倍。(参考消息)8.丹麦启动全球首个二氧化碳海底封存项目,希望未来因此获益据德国《世界报》网站3月8日报道,丹麦王储弗雷德里克8日在埃斯比约港启动了全球首个跨境分离和储存二氧化碳项目“海绿石”计划。在丹麦海岸以西200公里,液化二氧化碳将被永久储存在海床以下1800米处。丹麦希望在未来几十年,将每年储存数百万吨二氧化碳发展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零碳解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认为,要将工业化以来的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进行碳捕获和储存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特殊的化学和热工艺可以从化学品以及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分离和液化二氧化碳。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移除并储存于地下。二、专题碳讨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技术应用及展望近日,科技部在北京组织召开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评估《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实施进展。技术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重视。当前,碳中和技术主要体现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低碳利用及能效提升技术、碳捕获和储存等净零碳技术等几个重点领域。未来,基于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发展的数字能源将成为能源发展的新型形态,也将是推动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1.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驱动力量2022年8月,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2023年3月1日,科技部在北京组织召开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科技部张雨东副部长主持会议并讲话,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成员,科技部相关司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有关负责同志等60余人参加会议。专家委员会评估《方案》的实施进展,围绕双碳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等重大关键问题提出建议。技术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重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核心是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估算,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是400亿吨,其中14%来自土地利用、86%来自化石燃料利用;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大约46%留在大气,54%被海洋和陆地碳汇资源吸收。同时,据IEA发布的《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4.8亿吨,其中发电端占比约47%,工业过程、居民生活等消费端合计占了53%,其中工业过程又占消费端碳排放量的绝大部分。因此,推动发电端化石燃料清洁低碳化利用、提高非碳能源开发使用,促进能源消费端低碳化零碳化发展,与此同时提高人为固碳能力就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发力方向,而以上三个方向均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技术为王”也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2.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技术应用及分析《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中系统提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方向,并重点突出了能源清洁低碳、零碳利用技术、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碳减排技术、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等方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出台以来,上海、江苏、安徽、河北等多个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地方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其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智慧电网、可控核聚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流程再造、生态碳汇、碳排放监测等技术成为各地重点发力方向。1)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和能源结构转型需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当前我国仍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到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即化石能源消费仍将保持一定比例。当前,我国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连续三年下降,原煤入选率从2015年的66%提高到了2021年的71.7%,煤炭洗选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煤炭高效、低碳、灵活智能利用的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方面仍需加强。2)可再生能源技术。主要包括新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以风光发电为例,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风电发电效率较10年前提高30%;陆上风电、光伏的平均度电成本较2012年分别下降约48%和70%;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我国风光可再生能源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产生的能量波动大,需要储存技术的支持,以确保能量供应的稳定性。同时,新能源设施建设也需要考虑环保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因此,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平衡。3)低碳利用及能效提升技术。低碳利用技术主要体现在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包括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电气化和智能化交通技术、光储直柔、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体系等。例如在交通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截至2023年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310万辆,成为交通领域低碳化的重要力量。此外,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地减少碳排放,提高道路交通效率。但低碳交通技术的发展需要解决能源供应不足、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工业领域,工业流程再造及能源效率提升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工业企业用能情况、减少碳排放,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该技术需要在政策和市场层面获得足够的支持,以确保企业和个人愿意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措施。4)碳捕获和储存等净零碳技术。该技术包括将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将二氧化碳制成燃料、微藻的生产、混凝土碳捕集、提高原油采集率、生物能源的碳捕捉和存储、硅酸盐岩石的风化(CCUS技术),以及矿物碳化、植树造林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无机碳、农作物的秸秆烧成木炭还田等。总体看,我国CCUS等净零碳正处于工业化示范阶段,与国际整体发展水平相当,但部分关键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且成本较高。未来,需围绕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工业化利用、封存、碳汇计量等关键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3.未来展望——以数字技术构建新型能源形态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构建新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以及适应新能源特点的新型电力系统至关重要。在上述系列低碳零碳技术之中,以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解决新能源生产消费痛点,实现从能源有序流动和精准匹配的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能源将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新型形态。1)构建以智慧电网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我国有丰富的风、光资源,但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如何让分散的新能源得到有效充分利用,从发电、储能、转化、输电、消纳等环节协调发力,这就需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因此,需要发挥数字化、智能化带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作用,研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及电网安全高效运行技术,重点研发高精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综合调节技术、柔性直流输电、低惯量电网运行与控制等技术。2)构建城市级智能能源管理平台。能源互联网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方向,城市是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主要载体。打造融合跨行业数字能源信息共享平台、智慧高效能源公共服务平台、综合能源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三重功能的一体化平台,可以实现城市能源(电、冷、热、气、水)综合管理与综合能源运营全业务支撑(生产、调度、营销)。从而实现整个城市层面的能源大规模高效配置,覆盖城市能源开发输送存储消费全环节,实现各种能源在空间、时间上互补高效利用。因此,打造城市级智能能源管理平台是推动城市能源转型及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抓手。3)发展分布式能源场景及形态。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就近使用是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重要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当前,城市新能源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可以充分发挥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优势,重点打造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等分布式能源数字化应用场景,提高办公楼宇、工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等城市重点用能主体能量使用效率,助力打造能量自给自足的零碳场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