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团队集结汇聚。深入实施“君山引凤”,支持引育绿色低碳技术领
域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努力构建“专、精、特、尖”的高层
次专业人才团队。
——双创生态不断优化。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支
持绿色低碳升级,新增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5 家以上,省科技
型中小企业 20 家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技术创新引领行动
1.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创新。围绕氢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
域,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催化制氢、CO2 化学与生物转化利用等方向开展新材
料、新方法、新机理研究。聚焦绿色低碳技术与信息技术、光电技术、节能环
保等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依托浙江省科创新材料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加强合
作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2.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围绕能源供给转型需求,重点鼓励突破煤电低
碳清洁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智能储能等关键技术,鼓励六大
领域的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非电能源技术发展,围
绕非电能源绿色发展重大需求,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氢、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
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探索推动非电用能氢能替代。
3. 推动技术集成与优化。聚焦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农业、低碳生活
等领域需求,鼓励发展电气化、智能交通、燃料替代技术。积极推动装配式建
筑,加快发展综合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技术、碳标签认证,推进全社会节能减
排。
4.. 强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生态碳汇技术。聚焦碳捕集与利用,探索
研发碳捕集先进材料、CO2 化学与生物转化等关键核心技术。鼓励探索符合桐
庐特色的碳汇方法学开发。鼓励开展森林绿碳、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稳碳增汇技
术攻关。
(二)平台能级提升行动
5. 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与“双碳”相关的创新平台能级提升,
聚焦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鼓
励与滨江、余杭等联合建设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省、市绿色技术
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鼓励建设体制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
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提升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战略力量。
6. 探索建立行业性研发平台。围绕氢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
领域,积极整合杭州、上海等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鼓励建立创新联合
体。坚持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市场牵引、开放协作,加强政产学研交流合作,
探索通过政策激励、引入社会投资等方式形成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支持推进浙
大高温合金研究所、浙江科创新材料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推动绿色
低碳技术领域研发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攻关,鼓励承担
省、市重点科研项目。
7. 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支持推进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鼓励
打造高能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探索推动提升分水笔业、横村小三件、开发区
医疗器械、城南街道磁性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能级。积极导入创新链,提
升产业链,拓展服务链,突破生态聚合能力边界,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