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碳中和白皮书2021VIP专享VIP免费

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因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
变暖问题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据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由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导致的全
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增长态势。同时
全球每年有超过 470 万公顷的森林消失,来自冰川的全
球年径流量最晚也将于本世纪末达到峰值,这两项叠加
效应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为应对此问题
控制及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了
国家间的共识,世界各国也已开始采取积极措施意图实
现向碳中和的平稳过渡。
中国方面,自习近平主席于 2020 年 9 月 22 日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采取更加有力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扎
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已在 2021 年政府工
作报告中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双碳”目标已成为各
行业关注的焦点。
作为高碳产业中常被忽略的一员,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
发,传统建筑行业因横跨钢铁、水泥、煤电等多个高碳产业,
其全行业碳排总量已超过全国碳排总量的一半。想要实现
中国的 30 · 60 双碳目标,建筑业的努力至关重要。值得
肯定的是,在过去二十年间,随着国内外政策的发展、设
计施工运营技术的革新、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传统建筑
的节能、环保、健康、低碳转型已初见成效。但建筑部门
自身的碳中和实现路径仍在不断探索中。因此有必要对建
筑行业,尤其是其基础的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的全生命周期
进行重新检视,结合各种负碳科技,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
的脱碳和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之后便可以以这类碳中和
实践标杆为基础,建立绿色社区,影响地区建筑碳足迹,
更加深入推动建筑业的碳中和进程。
本白皮书由续翼建筑科技发布,梳理了碳中和以及建筑
碳中和在全球和中国从理念到政策,再到行动的发展
研究了建筑全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分析方法,提出了以生
命周期各阶段的减排和负碳技术相结合的建筑碳中和实
现路径。除了探索全周期视角下建筑脱碳的方法论,本
报告也讨论了碳交易市场手段的应用及相关分析,发掘
绿色金融于建筑碳中和背景下的发展潜力。
引言
Introduction
立足沪深两地,外设美、德办事处,续翼 ® 建筑科技专注于建筑地
产垂直行业,是一家提供全栈式数字化零碳建筑解决方案及企业碳
中和战略咨询与研究服务的综合性公司。
关于续翼
Based in Shanghai, Shenzhen, New York and Berlin,
XOEYTECH® is an emerging institute that provides full-stack
net-zero-carbon buildings digital solutions and corporate
carbon neutralization strategy consulting services.
宗旨
使命
愿景
PURPOSE
MISSION
VISION
Our purpose is to drive the carbon neutral building transformation through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and to
empower the green investment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Our mission is to deliver innovative strategies & efficient solutions helping large organizations to complete their
climate &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Our vision is to deliver the precise GHG reduction for each measure, from cleaner grids to identified energy
efficiency systems to on-site generation solutions, helping large organizations maintain project profitability while
reaching their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
我们的宗旨是“以科技带动建筑碳中和变革,以数据赋能绿色投资决策”,将数字化与量化思维带入建筑碳中和相关
决策的每一步。
我们的使命是提供创新的战略和高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大型机构及组织完成气候和可持续性转变。
我们的愿景是确保客户从更清洁的电网到经过验证的高能效系统,再到产能及储能解决方案,每一项措施都有精确的
碳减排成果核算,使大型机构在获取经济价值的同时,平稳过渡到低碳发展。
纽约: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
New York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enter
柏林:欧洲前沿科技对接办事处
Berlin
Advanced Technology Hub
中国总部:上海
Headquarters in China
Shanghai
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
Shenzhen
Greater Bay Area R&D Center
About
XOEYTECH
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因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据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由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增长态势。同时,全球每年有超过47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来自冰川的全球年径流量最晚也将于本世纪末达到峰值,这两项叠加效应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为应对此问题,控制及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了国家间的共识,世界各国也已开始采取积极措施意图实现向碳中和的平稳过渡。中国方面,自习近平主席于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已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双碳”目标已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作为高碳产业中常被忽略的一员,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传统建筑行业因横跨钢铁、水泥、煤电等多个高碳产业,其全行业碳排总量已超过全国碳排总量的一半。想要实现中国的30·60双碳目标,建筑业的努力至关重要。值得肯定的是,在过去二十年间,随着国内外政策的发展、设计施工运营技术的革新、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传统建筑的节能、环保、健康、低碳转型已初见成效。但建筑部门自身的碳中和实现路径仍在不断探索中。因此有必要对建筑行业,尤其是其基础的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的全生命周期进行重新检视,结合各种负碳科技,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脱碳和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之后便可以以这类碳中和实践标杆为基础,建立绿色社区,影响地区建筑碳足迹,更加深入推动建筑业的碳中和进程。本白皮书由续翼建筑科技发布,梳理了碳中和以及建筑碳中和在全球和中国从理念到政策,再到行动的发展,研究了建筑全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分析方法,提出了以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减排和负碳技术相结合的建筑碳中和实现路径。除了探索全周期视角下建筑脱碳的方法论,本报告也讨论了碳交易市场手段的应用及相关分析,发掘绿色金融于建筑碳中和背景下的发展潜力。引言Introduction立足沪深两地,外设美、德办事处,续翼®建筑科技专注于建筑地产垂直行业,是一家提供全栈式数字化零碳建筑解决方案及企业碳中和战略咨询与研究服务的综合性公司。关于续翼BasedinShanghai,Shenzhen,NewYorkandBerlin,XOEYTECH®isanemerginginstitutethatprovidesfull-stacknet-zero-carbonbuildingsdigitalsolutionsandcorporatecarbonneutralizationstrategyconsultingservices.宗旨使命愿景PURPOSEMISSIONVISIONOurpurposeistodrivethecarbonneutralbuildingtransformationthroughcutting-edgetechnologies,andtoempowerthegreeninvestmentdecisionmakingprocessthroughtheapplicationofdata.Ourmissionistodeliverinnovativestrategies&efficientsolutionshelpinglargeorganizationstocompletetheirclimate&sustainabilitytransitions.OurvisionistodeliverthepreciseGHGreductionforeachmeasure,fromcleanergridstoidentifiedenergyefficiencysystemstoon-sitegenerationsolutions,helpinglargeorganizationsmaintainprojectprofitabilitywhilereachingtheircarbonneutralitytarget.我们的宗旨是“以科技带动建筑碳中和变革,以数据赋能绿色投资决策”,将数字化与量化思维带入建筑碳中和相关决策的每一步。我们的使命是提供创新的战略和高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大型机构及组织完成气候和可持续性转变。我们的愿景是确保客户从更清洁的电网到经过验证的高能效系统,再到产能及储能解决方案,每一项措施都有精确的碳减排成果核算,使大型机构在获取经济价值的同时,平稳过渡到低碳发展。纽约: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NewYorkSustainableInnovationCenter柏林:欧洲前沿科技对接办事处BerlinAdvancedTechnologyHub中国总部:上海HeadquartersinChinaShanghai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ShenzhenGreaterBayAreaR&DCenterAboutXOEYTECHThebottom-upaspectofourstrategyisfocusedondevelopinginnovativesolutionsforimprovingthesustainabilityofourbuildingsthroughtheDesign,Construction,andOperationsphases.Thebuildingupgradeprojectwillensureweremainonthecuttingedgeofbuildingscienceandwillserveasaninitialblueprintforoursustainablebuildingdevelopmentsmovingforward.我们自下而上的战略重点是开发创新解决方案,通过设计、施工、运营、拆除回收的四步方针提高我们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属性。我们的建筑低碳改造项目将确保我们保持在建筑科学的前沿,并将成为我们可持续建筑发展的初步蓝图。Thetop-downaspectofourstrategyisfocusedonensuringthatourorganizationiswellpositionedtocapturevalueinthetransitiontoNetZero,whilemitigatingclimate-relatedbusinessrisks.我们自上而下的战略重点是确保我们的企业组织处于有利及领先地位,能够在向碳中和过渡的过程中获取商业价值,同时降低与气候相关的业务风险。BOTTOMUP自下而上TOPDOWN自上而下ASustainableVisionforBuilding建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优化BuildingLifecycleCarbonEmissionReductionEnergyEfficientDesignSolutionsLow-carbonMaterialSelectionOccupantHealth&WellnessWaste&WaterManagementRenewableEnergy&StorageSustainableBuildingCertifications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节能设计解决方案低碳材料选择员工健康与舒适废料与水管理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可持续建筑认证ClimateChangeStrategyDevelopmentEmbodiedCarbonAssessmentOperatingCarbonAssessmentCarbonTradingStrategyCarbonDataBenchmarkingScience-basedTarget(SBT)TaskForceonClimateDisclosure(TCFD)气候变化战略开发隐含碳排放核查运营碳排放核查碳交易策略碳排放数据基准值建立科学碳减排目标气候相关财务披露ASustainableVisionforCorporation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愿景我们的方法OURAPPROACH续翼XOEYTECH®BuildingCarbonNeutrality上海Shanghai深圳Shenzhen纽约NewYork柏林Berlin联系我们总部地址: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300号香港新世界K11大厦47层T:021-52667019F:021-51162882www.xoeytech.com以科技带动建筑碳中和变革以数据赋能绿色投资决策续翼建筑碳中和气候变化战略咨询服务紧密结合国内外动态碳研究成果,从政策、金融、环境、材料、新能源、企业文化等多个角度切入,为地产企业制定贴合集团主营业务战略的科学碳减排目标及应对气候变化变革的碳中和战略路线图及分阶段执行措施,并在具体项目执行中与续翼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产品形成联动,以科学手段对方案成果进行量化预测,从而提升方案可行性、降低风险、加速实现碳减排战略目标。Weleveragethecombinationofourexpertiseintechnology,builtenvironmentandbusinesstoformulateourcarbonneutralitystrategies.Withconsiderationofpolicy,economics,environment,andculture,weonlydevelopcarbonreductiongoalsandimplementationplansthatwouldfitintoourclients’corporatecultureandstrategies.Wecreateauniquesynergybetweenourbuildingsimulationskillsandstrategicconsultationwhileweimplementtheplansinspecificprojects,Weenhancethefeasibilityofthestrategicplansthroughtheuseofquantitativeresults,thereforeacceleratingprogresstowardsourclients’carbonreductiongoalswhilereducingrisks.续翼的全栈式数字化建筑碳中和解决方案遵循严苛的可持续低碳设计及建造目标,通过国际领先的计算机能耗模拟分析、被动设计分析、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采光与热舒适模拟等手段量化设计方案,将低碳、高效、高科技及健康舒适的理念注入到建筑选址、可持续选材、方案设计、施工管理与智慧运营的各个阶段,根据科学数据结果推荐符合成本效益的低碳设计选项及策略,切实有效降低建筑全流程碳排放,带领项目团队一同达到碳减排目标,协助开发商及项目团队打造以人为本、高效低碳、且符合成本效益的碳中和建筑。Ourfull-stacknet-zero-carbonbuildingsdigitalsolutionenablesourclientstoachievethegoalofrigoroussustainabledesignandconstruction,quantifyingtheschematicanddetaileddesigndelicatelythroughaseriesofadvancedbuildingsimulationmethods,includingbutnotlimitedtoenergymodeling,microclimateanalysis,passivedesignanalysis,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analysis,daylightingandthermalcomfortsimulation.Basedonourexperiences,ourpositionistointegratetheconceptoflow-carbon,high-tech,health,andcomfortwithdesignattheearlieststagepossible,evenbeforesiteselection.Leveragingoursimulationtoolsandanalyticalknowledge,wehelpourclientsmakedata-infusedlow-carbondesigndecisionsbypredictingtheperformanceofvariousalternativesinadvance.产品与服务PRODUCT&SERVICE2021年可谓中国“碳中和”之元年。自国家领导人于2020年9月举行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愿景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全面开展“双碳”路线方针及政策制定相关工作,全国各行业商界领袖亦已开启了企业机构组织层面碳减排目标设定等相关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双碳”号召。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开启了以“双碳”为目标的可持续转型路径之探索。续翼建筑科技团队深耕建筑地产领域可持续发展与碳减排路径多年,秉承“去伪求真”的原则,结合我国最新“双碳”政策,携手产学研三界专家,对中外建筑低碳转型的发展史、形态演变、政策法规、碳排放评估方法、实现路径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提出了“负碳技术与建筑”及“合理利用碳交易手段”等新颖观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建筑业是一个能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建筑低碳转型尤其需要恒心、耐心、支持与理解。节能减排行业诸多前辈,已默默为之做了大量有意义、有价值、有前瞻性的工作,而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在此,向各位节能减排行业前辈致敬。同时,在制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及行业伙伴的关心与指导。在此,我们向为本书提供意见和建议的专家学者及行业伙伴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意图描绘建筑碳中和的全貌,但在如此宏大的命题下,或是研究对象与边界尺度、或是技术路径与创新方法,必有未尽之处值得留至下一阶段探索。伴随全产业链“双碳”背景下的发展,我们愿持之以恒,与大家并肩成长。望本书能为地产全产业链相关企业与从业者们于探索建筑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路径的漫漫征途中贡献一份微薄的专业力量。CEO寄语MessageFromManagement续翼建筑科技创始人兼行政总裁沈奕竹LEEDAPWELLAP持牌碳资产管理师持牌碳核查员作者Authors研究主笔:沈奕竹,施亚诺,张菡视觉设计:阮天琪宣发协调:都兴鸿联系方式Contacts白皮书咨询:whitepaper@xoeytech.com投资者关系:ir@xoeytech.com人力资源:hr@xoeytech.com特别鸣谢Acknowledgment我们向为本书提供意见和建议的专家学者及行业伙伴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其中,我们要特别鸣谢以下专家的大力支持:李麟学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潘毅群教授,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张志昂博士,宁波诺丁汉大学,理工学院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引用建议CitationSuggestion沈奕竹,施亚诺,张菡,建筑碳中和白皮书,续翼建筑科技,2021年9月目录01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1.1基本定义1.2全球变暖:碳排放加剧造成的地球升温1.3国际行动:各国碳中和目标与实施路线1.3.1全球合作立法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危机1.3.2各国之间碳排比较,发达国家已过峰值1.3.3中西目标路线对比,中国面临机遇挑战1.4目标实现的标尺:碳中和标准的制定和发展02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2.1建筑碳中和的三层理解2.2建筑碳中和决定碳中和目标的成败2.3国内外建筑碳中和政策发展2.4.1提升品牌价值2.4.2助力企业获得融资2.4.3节省建筑运营成本2.3.1欧美:六大政策发力方向,绿建标准大力发展2.3.2中国:法规标准逐步完善,建筑脱碳开始发展2.4商业与环保的双赢:中国建筑企业参与碳中和驱动因素Contents3.1建筑全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概述3.2建筑全周期碳排放测算计算模型3.3中国建筑全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变化趋势3.1.1主流碳足迹测算方法比较3.2.1碳排放因子3.1.2支持生命周期测算法(LCA)的国际标准概览3.2.2材料生产阶段3.1.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LCCO2A)法详述3.2.3建造施工阶段3.2.4运行使用阶段3.2.5拆除处理阶段03按图索骥之法:建筑全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Establishingthemethodology:buildinglifecyclecarbonevaluationmodel4.1思路破冰之旅:全零碳建筑设计的发展4.2低碳建筑与装修材料4.3高效科学建筑施工减少碳足迹4.5可再生能源的利用4.6建筑拆除和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4.7全零碳建筑的关键:负碳技术4.4建筑运营来源碳的抵消4.1.1数字孪生技术:传感物联建模,助力层级应用4.1.2电气化:科学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4.1.3热泵技术:以小博大,智慧热能管理4.2.1降低隐含碳:关注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碳足迹4.2.2生物质建筑材料:全零碳建筑的推手4.2.3浅谈室内装修材料碳足迹4.4.1从单体到综合:传统低碳零碳理念与新时期的碳中和4.4.2地产科技:新时代地产科技发展助力碳减排和碳中和实现4.4.3废物处理:分类回收,科学管理4.3.1装配式建筑与装配式装修4.3.2建筑施工阶段管理优化4.3.3施工废料与垃圾处理4.5.1太阳能光伏发电4.5.2建筑用小型风能发电系统4.5.3氢能:未来的绿色能源4.5.4建筑需要的储能技术04收支相抵之道:建筑碳中和实现途径Guidancetobestpractices:reductionmeasuresbybuildingphases5.1全球碳交易市场:背景起源,机制体系及发展现状5.2中国碳交易市场:起步较晚,飞速发展5.3建筑业参与碳交易:完成控排义务,履行社会责任5.3.1纳管企业的碳交易模式5.3.2非纳管企业自愿参与碳交易的方式5.3.3地产企业通过碳交易完成碳中和实践案例5.2.1承自国际机制,交易体系一脉相承5.2.2由试点到全国,碳交易市场步步推进05克竞全功之钥:碳资产交易Closingtheloop:considerationsoncarbonassettrading6.1.1基准情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传统建筑6.1.2低碳模式:传统建筑搭配清洁能源6.1.3负碳模式:多元手段助生负碳建筑6.1步步减碳:三种情形下建筑的碳排放量对比分析6.2迈向碳中和:碳交易助力建筑碳中和最后一公里06条分缕析之算:建筑业实现碳中和情景分析Detailedscenarioanalysis:condition,calculationandcomparison07未来发展之探:建筑碳中和结论与展望Exploringthefuture:carbonneutralbuildingoutlook08附录AppendicesListofFigures图片目录1850-2018年世界与中国历年碳排放量变化1850-2018年世界五大国家或地区年碳排放量变化对比1960-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年碳排放强度和年人均碳排放量变化对比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欧盟碳中和八大交易平台(含主要的四所介绍)欧盟碳交易市场交易范围美国碳中和相关进程美国碳交易平台设置和州政府层面碳减排策略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强调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国家层面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决策ISO14068草案中碳中和主要步骤2019年全行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中建筑行业占比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建筑行业建造和运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变化2018年建筑行业运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源分布欧美建筑脱碳政策努力方向世界主要绿色建筑标准评价体系和前三大体系对比中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梳理中国绿色建筑政策发力点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和排放测算边界2005-2018年中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变化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测算方法和相关国际标准如何应用在建筑领域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边界变革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图22ListofTables表格目录表1表2表3表4表5表6欧盟围绕碳中和的法规探索中央部委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和举措中国七大碳交易平台介绍绿色建筑投资带来的预期商业收益常见碳排放评价方法优缺点对比BIPV与BAPV特点比较图23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图30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建筑全生命周期视角的碳中和实施路径数字孪生利用的主要新科技建筑中用到的工程木家族建筑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园区、建筑能源系统运营的构架地产科技和涉及的领域建筑垃圾处理和二次利用流程碳排放交易机制碳交易流程图我国CCER的主要产生领域CCER备案流程CCER减排量备案项目类型占比基准情形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三种情形下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和总量碳排放对比中国建筑碳中和实现路径和助力全国碳中和进程基本定义全球变暖:碳排放加剧造成的地球升温国际行动:各国碳中和目标与实施路线目标实现的标尺:碳中和标准的制定和发展Chapter1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11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人类社会经过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的信息科技革命,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能源的高效利用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类生产生活的活动增加也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伴随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一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尤其是由于人类活动增加等导致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全球变暖,两极开始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以及各种气候问题和自然灾害,如果得不到合理及时的解决,将在未来打破生态平衡,加速物种灭绝,使人类“与星球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种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泡影。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分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图1给出了世界从1850年到2018年的碳排放量变化,可以看出自二战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万MtCO2e(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迅速增长到2018年近5万MtCO2e。从全球角度来看,如果不采取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持续增长。而这些排放的结果将影响全球气温。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向社会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且由于科技的发展导致人口爆炸和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温度变化在进入21世纪后加快了速度,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10年都比前一个10年更暖。值得一提的是,图1中也标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升高,从1990年的0.28MtCO2e增长到2018年的1.17万MtCO2e,占世界总排放量的比例也逐渐增高,2018年,中国排放量占世界23.90%。《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中也显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1951~2019年的近七十年间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02。碳本白皮书所涉及的“碳”并不是指实物的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当量。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为了统一衡量不同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规定以二氧化碳当量作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自然或人为产生的气体成分,它们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发出的热红外辐射光谱内特定波长的辐射,从而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产生温室效应。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规定需要控制的温室气体有6种: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我国现行国标《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32150-2015》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三氟化氮(NF3),共计7种温室气体。碳排放碳排放,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向外界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三氟化氮等)的过程。碳达峰碳达峰指某个国家、地区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01碳中和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基本定义全球变暖:碳排放加剧造成的地球升温1.11.2GeneralDefinitionGlobalWarming12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全球变暖引发了剧烈的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21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出现频率显著增加,带来农业减产、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美国加州和澳大利亚山火频繁发生,持续时间更长;欧洲与中国遭遇极端天气和暴雨洪水;海平面不断上升威胁太平洋岛国的生存空间。频繁猛烈的自然灾害造成巨额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显示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暖的环境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各国也不断探索合作减排的模式,试图达成符合各方利益的碳减排国际协议。国际行动:各国碳中和目标与实施路线全球合作立法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危机1.3GlobalActions1.3.11850-2018年世界与中国历年碳排放量变化03单位:MtCO2e世界总排放中国排放18501862187418861898193419702006191019361982201819221958199412,500025,00050,00037,500图113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从1990年到2021年,一共发布了六次关于全球二氧化碳的评估报告。前五次的报告显示,从1990年到2013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气候平均温度升幅也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显著性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性也不断凸显。IPCC于2021年8月9日最新发布的第六次研究报告中表明,全球变暖情况比以前更加迅速和严重,各国领导人2015年《巴黎协定》制定的气温上升1.5摄氏度上限很可能在2030年被突破。这比IPCC三年前作出的预估提前了10年。1992年5月,各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提供资金和技术给发展中国家,但也承认发展社会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此协议只规定了基本原则,各方都还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参加国制定了《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具有法律义务去做定量的温室减排,发达国家2005年起减排,发展中国家2012年起减排。2005年2月16日起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但因为议定书的实施将造成贸易波动、能源利用下降、影响发达国家和OPEC国家经济、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丧失竞争优势等原因,美国、加拿大先后退出了协议,俄罗斯和日本也坚定反对协议的第二期,而欧盟则相比其他有法律义务做温室减排的发达国家更为积极。随着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的加剧,2015年12月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巴黎协定》获得了通过,之后由全球178个国家于2016年4月在纽约签署。该协定是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的统一安排,于2016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巴黎协定》中涉及的自下而上的减排方式回避了之前协议义务分配的难题,每5年调整一次,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各种公约的制定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导致的环境危机的国际合作的成果,为了实现公约中关于减排和温度控制的目标,各个国家也需要梳理自己的碳排放情况来制定最适合的减排路线。几个大的经济体,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与韩国自1850年到2018年的碳排放量总量变化对比如图2所示,各国之间碳排比较,发达国家已过峰值041.3.214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由图2可以看出,作为发达国家,欧盟已于1976年实现了碳达峰,美国则于2007年前实现碳达峰。而作为高速发展中国家,中国碳排放还在逐年增长中,从1990年的3630MtCO2e增长到2018年的13400MtCO2e。由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仍然未到达碳达峰的阶段,相较于其他的主要碳排放国家,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日期相对较晚。除了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也值得分析。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可以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必要代价,低碳排放强度代表国家处于低碳的发展模式。图3显示了1960年到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年均碳排放强度变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强度一开始就比美、加、澳、日等发达国家要高一倍以上。过去六十年各个国家碳排放强度都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尤其韩国、南非和巴西等国家因经济发展后开始注意环境问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碳排放下降速度很快。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工业化加速导致碳排放强度高于其他国家,下降速度缓慢,直到九十年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环保前提,碳排放强度开始迅速下降,但目前还是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截止至2018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为964.39tCO2e/millionGDP,而美国是328.47tCO2e/millionGDP。1850-2018年世界五大国家或地区年碳排放量变化对比单位:MtCO2中国欧盟韩国美国日本图23,50007,00010,50014,0001850186218741886189819101934194619581970198219942006201819222007年碳达峰1976年碳达峰15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此外,图3中的小图给出了1960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箱式图里色块的位置和大小表示在过去60年间该国家人均碳排放的变化范围和剧烈程度(有一些离群值点表示某年的值远远偏离平均)。对比可知,这六十年美、澳、加等发达国家基本上人均碳排放量的平均值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韩国和俄罗斯由于经济发展人均排放量变化很大,尤其中国因为在2000年以后加入WTO以后涨幅剧烈增大,目前变化上限已经赶上了日本和欧盟的人均排放量。尽管如此,中国的人均碳排放虽从2000年的3.87tCO2e/人逐年增长至2018年的9.62tCO2e/人05,但总体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小得多。同为发展中国家,巴西经济增速没有中国这么快,所以目前的人均排放量总体没有中国高,变化程度也不大。总的来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发达经济体多已过了碳达峰的阶段,也在全力向碳中和目标进发,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先达到碳达峰阶段。发展中国家目前发展GDP所需承担的碳代价还相对较高,但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要低。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化加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这个指标仍将上升。怎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的挑战,也是所有国家要考虑的重要课题。作为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碳排大国,中国的碳减排进程对世界至关重要。1960-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年碳排放强度和年人均碳排放量变化对比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美国巴西韩国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图3030000600009000012000019601966196219681964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419881982198619901994199819921996200020042008200220062010201220142016201805101520253035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单位:tCO2e/million单位:tCO2e/人16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除了定下碳中和目标,各国也各自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路线以确保目标的实现。虽然国情有所区别,但很多国家碳中和的路线图逻辑相对一致,主要集中在政策立法和金融系统的完善上。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提出的碳中和目标06图4加拿大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加拿大净排放问责法案》法律草案新西兰2050年实现碳中和——《零碳法案》英国2050实现碳中和——《气候变化法案》及《气候变化法案(2050目标修案)》美国到2035年全面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无碳发电;到2050年实现美国的碳中和——美国总统拜登德国2045年实现碳中和——“德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适应行动计划”、《气候保护规划2050》巴西2060年实现碳中和——巴西环境部长里卡多·萨列斯欧盟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2020年3月欧委会公布《欧洲气候法》草案南非2050年实现碳中和——低排放发展战略(LEDS)日本2050年实现碳中和——日本首相菅义伟中国2030年实现碳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主席习近平韩国2050年实现碳中和——韩国总统文在寅根据《巴黎协定》,国际社会有了一致的碳减排目标,之后在实践减排的行动中,逐步发展出了“碳中和”的概念(也称“净零碳”或“碳中性”),即将经济生产等活动中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以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即“碳减排”和“碳移除”)等形式抵消,从而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越来越多的政府正在将碳中和转化为国家战略,提出了零碳未来的愿景,具体目标详见图4。中西目标路线对比,中国面临机遇挑战1.3.317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立法方面,欧盟是国际碳中和的先行者,出台了一系列的框架性指导政策,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展开:欧盟体制内气候立法,设定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欧盟及其成员国将就此目标在欧盟层面以及国家层面采取必要措施;加大对绿色领域的投资,以此来支持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在各个行业细项领域提出针对性目标,如各个部门的排放量、各个行业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能源利用效率等。具体来看,从2008年欧盟委员会开始为气候和能源的问题努力,到2020年将“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载入法律,各关键节点的进程见表1。欧盟:立法金融双管齐下,八大平台市场完善1.3.3.1欧盟围绕碳中和的法规探索时间20082018.112019.122020.3“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法案通过欧盟委员会首次提出欧盟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即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愿景,即碳中和的目标,欧洲绿色协议欧洲气候法法案主要内容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也是最早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欧盟碳减排计划,被认为是全球通过气候和能源一体化政策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基础。其气候中和经济的长期战略愿景包含6个战略重点:最大化利用资源,推广零排放建筑;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使欧洲的能源供应完全脱碳;交通领域的清洁、安全和互联化转型;推广可循环产业和经济,提高竞争力;智能网络基础设施的推广;发展生物经济,建立必要碳汇,同时通过碳捕集技术处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放提出将2030年温室气体相比1990年降低50-55%这一宏大的减排目标,欧盟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碳减排目标,为后来将目标写入法律做好铺垫,指定了迈向气候中和的行动路线图。路线图中除了碳中和目标外,包含的其他要点有提供清洁和安全的能源;推动清洁环保和可循环的工业转型;建筑物的高能效和高资源利用率的建造及翻新;交通领域可持续和智能化的加速转型;开发健康环保的食品体系;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将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载入法律,使其具备了法律约束力。同时将建立目标实现进展的监测和反馈系统;为碳中和经济参与者提供可预测性;确保气候中和转型不可逆等新的要点加入欧盟碳中和的政策路线中。事件或法律备注内容表1金融支持方面,为推动各个行业积极进行碳减排,欧盟提出了欧盟交易排放体系,也推动了一系列碳交易所的建立。碳交易可增加高碳排放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推高低碳排企业的收入,从一定程度上,将企业减排的努力转换为经济动力。目前,碳交易排放体系ETS是涵盖整个欧盟层面的区域排放交易体系。其以配额交易为基础,以温室气体为管制气体,以能源活动、生产过程等为管制对象,主要覆盖的部门有电力、热能生产、能源密集型工业和部分航空部门。18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欧盟碳中和八大交易平台(含主要的四所介绍)图5荷兰Climex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ECX)2004,欧洲气候交易所(EuropeanClimateExchange,ECX)于阿姆斯特丹成立欧盟第一个碳排放权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洲子公司,目前已成为全球层面规模最大、最为活跃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引进了EUA期货、ERU、CER标准化碳金融交易合同,产品可在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CE)交易,也有CER二级市场的现货和期货交易。BlueNext碳交易市场2008,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旗下BlueNext环境交易所成立于巴黎主要从事EUA的现货及期货,和CER期货,ERU交易。BlueNext与北京环境交易所进行战略合作,双方共享数据和技术,促进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由于BlueNext2012年未获得EUETS第三阶段拍卖碳配额的资质,已经从2012年12月起关闭其碳排放权现货与期货交易。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2016,北欧电力交易所由NordPoolSpot改名NordPool欧洲最大的电力衍生品交易所,EUA年度远期现货为主,也有CER二级市场的现货和期货交易德国的欧洲能源交易所(EEX)2002,欧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EnergyExchange,EEX)成立于德国由莱比锡能源交易所(LPX)与法兰克福欧洲能源交易所(EEX)合并而成,主营业务包括提供EUA和CER的现货、期货交易,拍卖,提供OTC交易和清算服务等,有力推动欧洲电力、天然气领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基于“强制加入,强制减排”的总量控制原则,评估各成员国的减排目标并分配各国温室气体可排放量。各国再根据历史和预期排放等考量,将这些配额分配到主要排放企业。经第三方认证机构核准,在区域内碳排放总量低于允许排放量的条件下,区域内各排放主体之间可通过交易所或直接协商等方式调剂富余配额。目前的减排法规下,排放相关的碳交易已对电力和能源密集型工业的成本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例如按照现有的欧洲碳价来看,煤电企业每生产一度电需要额外支付0.2元碳交易成本,每生产一吨钢需要400元左右的碳交易成本。而欧盟的碳交19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欧盟碳交易市场交易范围图6已纳入电力部门热能生产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即将纳入交通运输建筑未纳入其他工业部门农业废弃物管理美国在2007年实现碳达峰,由于两大执政党对于绿色经济的看法不同和政治上的博弈,导致美国在碳中和政策上立场不如欧盟坚定。为了摆脱对于石油的依赖,共和党执政期间政府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但其在发展绿色经济领域并不积极,布什政府拒签《京都协定书》,2017年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议》。而民主党的施政纲领中更加重视绿色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奥巴马执政期间(2009-2017年),美国大力施行“绿色新政”,并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是美国历史上首个限制温室气体的法案。拜登政府于2021年上任后立刻重新加入《巴黎协定》,承诺加大减排力度,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所以在立法和加入国际框架方面,美国的行动主要发生在民主党执政期间,碳中和相关的进程如图7所示。美国:两党博弈政策波折,联邦地方积极参与1.3.3.2易所主要约束的也是这两大行业。欧洲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交易所主要有阿姆斯特丹的欧洲气候交易所(ECX)、巴黎的BlueNext碳交易市场、德国的欧洲能源交易所(EEX)、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八个。其中前四个的规模和在欧洲的影响范围较大,如图5所示。未来欧盟碳交易所将对交通运输和建筑领域进一步进行约束:如图6所示,2020年9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的《2030ClimateTargetPlan》将道路运输和建筑的排放纳入ETS管控范围;同时考虑将欧洲内部海运也纳入ETS。20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由上图可以看出,美国的“碳中和”路径,更多集中在能源领域,利用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优势,通过投资、信贷、税收优惠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助力,如太阳能、地热等,逐渐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在金融支持方面,美国作为世界上金融领域发展最完备的国家,绿色金融发展早,为其迈向碳中和提供了金融上的支持。不同于欧盟的强制性碳金融市场,美国着力发展自愿性碳金融市场,并在国家和州层面建立了多个交易市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碳金融产品,发展出成熟、规范的碳金融市场参与者和服务机构。因此,美国的碳交易市场呈现出自发性、区域性的特征:一方面,美国建立了以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绿色交易所为主的自愿性交易平台;另一方面,相比联邦政府,美国州政府层面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政策和碳交易机制,出现了多个区域性强制减排交易体系。加州早在2006年便通过州层面的《全球变暖解决方案法》,明确在2050年时将加州的碳排放规模降到1990年的20%。2007年,加州政府和亚利桑那、华盛顿等州联合加拿大的几个州发起西部气候倡议(WCI),其成员各自执行独立的总量管控和排放交易计划,包括制定逐年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上限,定期进行配额拍卖、储备和交易,以及排放抵消机制,目标是到2020年本地区的温室气体水平比2005年降低15%。2003年,康涅狄格州,特拉华州,缅因州等十个州成立了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计划(RGGI),于2009年启动,这是美国第一个基于市场手段的强制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性行动,仅覆盖火电行业,积极采取拍卖发放的配额调节机制,促进电力碳排放比降低,目标是到2018年,发电部门的碳排放量比2009年减少10%。同时,美国州层面的碳交易也较为活跃,例如加州碳交易制度下覆盖的碳排放量占总额的85%。交易体系基本都采用限额交易机制,即在所辖区域内设定排放总额,再将额度分配给企业等排放主体,各主体通过区域内的交易平台交易实现碳排放的配额调剂,完成各自减排目标。美国碳中和相关进程图720072009201320162021《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787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等等《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美国历史上首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加大对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补贴和投资,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推动美国本土及全球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奥巴马政府的绿色新政,涵盖对能源效率化和节能项目的补助以及联邦政府实施的节能改造对再生能源的投资实行三年免税投资800亿美元支持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巴黎协定》承诺2025年,美国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少26%-28%的目标《低碳经济法案》以低碳经济为名,强调发展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气候行动计划》推动在美国本土以及全球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总统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提高气候变化议题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提出2020年前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翻番的目标重新加入《巴黎协定》2050年实现碳中和21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美国碳交易平台设置和州政府层面碳减排策略图8魁北克缅因州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亚利桑那州犹他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马尼托巴省蒙大拿州安大略省俄勒冈州新墨西哥州新泽西州缅因州佛蒙特州纽约州新罕布什尔州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特拉华州马里兰州WCI成员RGGI成员RGGI成员已退出WCI成员已退出WCI成员已退出RGGI成员RGGI2009从2009年起,美国东北部的康涅狄格州、特拉华州、缅因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纽约州、罗德岛州和佛蒙特州等9个州(新泽西州期初参与RGGI,但于第一阶段结束后退出)共同开展了美国首个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手段监管计划,且只有火电行业参与。WCI2007WCI的成员包括亚利桑那州、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利福尼亚州、马尼托巴省、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安大略省、俄勒冈州、魁北克、犹他和华盛顿。2018.5新斯科舍加入了WCI。2018.7安大略撤销了限额交易规则,禁止所有排放配额交易。WCI只剩下三个成员国—加利福尼亚、新斯科舍和魁北克。CCX2003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成立世界上首个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组织体系和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平台,采用配额市场交易模式,会员中75%为金融机构GreenExchange2010绿色交易所(GreenExchange)成立交易品种广泛,涉及到包括碳排放权、可再生能源的环保期货、期权和互换合约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宣布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近一年中,习近平主席已先后在7次国际重要会议和6次国内重要会议及活动上多次提及相关主旨,强调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如图9所示。中国:中央地方坚定目标,绿色金融大力发展1.3.3.322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在1.3.3中提到,中国由于尚未达到碳达峰的阶段,所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时间2060年略晚于发达国家。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碳排放强度高于欧美国家,推行碳减排、碳中和的过程将十分具有挑战性。但中国的“双碳”进程,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经济健康良好的发展做出的选择,更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而勇于承担的责任。为了顺利实现目标,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层面关于碳中和的总体部署和纲要,如图10所示。与此同时,在操作层面上,中央各个部委和相关部门也出台和计划发布多项政策和举措。从2020年至今,中央各部门已经或正在制定的相关政策举措如表2所示。联合国气候多样性峰会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致辞二十国集团雅德利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中国言出必行,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进一步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国外国内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强调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图920202021第75界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大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福建考察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二十次会晤领导人气候峰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九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要坚持绿色低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定》”并强调中国碳中和目标强调中国碳中和目标,表明绿色经济是人类发展的潮流和中欧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并强调中国碳中和目标“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正在制定行动方案并已开始采取具体措施,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此外,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将碳达峰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增加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例如年度八大重点任务9.221.2510.16-193.22-2512.16-189.303.1511.124.211.184.2211.23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23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国家层面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决策图102020.122021.22021.3《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积极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要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道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魅力中国、健康中国建设,更好拖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出新时代的中国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导向,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2021年政府工作报备》要求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等重点工作任务。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推出绿色金融支持碳减排的相关政策和工具。《国务院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等2021年主预期目标,及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的要求。《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等多个方面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通道、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目标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中央部委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和举措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国资委生态环境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央行统筹编制国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形成“1+N”政策系统(即1个国家层面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多个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以及各地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期间”,严控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两高”项目召开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2021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推动绿色制造,指定工业低碳行动方案,尤其是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推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批准建立“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聚焦碳中和国土空间优化等方向的研究,大力推动国土空间低碳开发和国土空间碳减排应用召开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致力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正在研究指定央企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的实施意见,促进央企发挥引领作用,例如国家电网的智能电网的构建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全面启动《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继续推进“两高“减排减污染将推出《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确定碳中和科技专项,研究以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行动方案发布《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发布《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即将与国家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事件或法律表224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目前多数部委的政策仍处于编制阶段或征求意见阶段,整体来看,中央部委层面的政策仍然处于前期准备阶段,预计在今后两年内将发布正式的完整文件。但总的来说,发改委已经定下了中国六个主要的碳中和发力方向: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努力增加生态碳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可以看到,我国现在和未来碳中和的政策导向是从能源与工业领域的碳减排、碳中和着手,注重发展低碳减排科技,并将完善金融、财税领域的配套制度。在具体的碳中和金融支持上,继2014年国家发改委推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后,2020年10月20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希望到2025年基本形成包括地方试点、综合示范、项目开发、机构响应的系统布局。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继续发布了《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和《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通过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将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我国的碳市场配额管理、排放权交易、核查与配额清缴、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等内容都有了法规上的规定和指导。从2008年起,我国的碳交易市场高速发展,也成立了七大交易所,如表3所示。25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中国七大碳交易平台介绍07名称成立时间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中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2008.082008.082008.072010.082013.122012.092014.064206.932002.494373.686311.3618941.188947.691639.84采用历史法计算;免费分配,少部分由政府拍卖采用历史法与基准线法相结合计算;免费分配。电力、航空行业采用基准线法计算,其他行业采用历史法计算;一次免费分配三年配额根据减排目标和竞争博弈法计算;免费分配为主电力、水泥行业采用基准线法计算,石化、钢铁行业采用历史法计算;免费分配为主,部分有偿购买采用历史法计算;免费分配采用基准线法计算;免费分配年均排放CO2超1万吨的能源、水泥、石化、服务业等年均排放CO2超2万吨的钢铁、化工、电力热力、石化、油气开采等高排放行业年均排放CO2超2万吨的钢铁、化工、有色、电力、纺织、造纸等年均排放CO2超5千吨的企业,主要为电力、水务、制造业等年均排放CO2超1万吨的电力、水泥、钢铁、陶瓷、石化、纺织、有色、塑料、造纸等工业行业建材、化工、电力、冶金、石油、汽车、医药、造纸等行业年均排放CO2超2万吨的高排放工业企业启动国内首个跨区域碳市场;推出碳抵消机制;发布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交易成本低廉,推出网络现货交易走国际化综合性路线,为市场提供资本、经营、信息与技术等综合服务交易会员最多,最早引入个人投资者;首先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发行首单碳债券有偿发放的配额收入计入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投入推出碳配额托管机制,为企业管理碳资产提供了更多方式。减排覆盖六种温室气体北京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等天津排放权交易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等深圳市远致投资有限公司;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等依托广州交易所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等依托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配额分配控排企业范围业务特色主要股东表3累计成交量(万吨)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基础设施设置采用了“双城模式”。2017年在上海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在湖北建立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中心。前者负责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后者则覆盖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而交易标的主要以CCER现货和配额为主,主要核心交易品种为排放的配额和部分自愿减排交易的减排量。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全国性市场只纳入电力行业。“十三五”提出八大行业最迟不超过2022年将会全部纳入碳市场,其中更高耗能的钢铁、石化、化工、建材将会早于造纸、航空、有色行业被纳入。2023年以后还会有农业,交通等更多行业纳入碳市场08。26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当前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设定了碳中和目标和实施路线,人们也开始考虑“如何才算实现碳中和“这一基本问题,而一个国际通用的碳中和概念、量化和评价标准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但目前相关的标准未达成普遍一致。国际上常见的碳中和认证标准是从碳排放或温室气体量化标准以及碳足迹盘查标准发展起来的。2006年发布的ISO14064标准主要针对温室气体量化,规定了国际上最佳的温室气体资料和数据管理、汇报和验证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ISO14064-1是在组织层面上量化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确定排放限值和提出改进管理措施的规范;ISO14064-2是在项目层面上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加速清除的量化、监测和报告,以及相关项目基线和绩效的规定与规范;ISO14064-3是温室气体本身的定性,核查,评估规范;这三部分的规范可以被独立使用,如果组织在相应领域只应用ISO14064标准的一个分支,那么碳中和报告中则会使用“按照ISO14064-x标准”的表述。此后出台的ISO14065标准旨在保证验证过程本身,并对温室气体验证公司提出更多要求。在已有的ISO14000系列和PAS2050等环境碳足迹盘查标准的基础上,英国标准协会于2009年制定了PAS2060标准,是全球第一个提出碳中和认证的国际标准,提出了通过碳排放的量化,还原和补偿来实现碳中和的组织所必须符合的规定。该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为了实现碳中和所做的抵消信用额,以及抵消行为的类型和界定抵消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学等相应原则。哥斯达黎加也在2016年发布了针对其本国碳中和目标的INTEB5标准,在温室气体的核算和核查方面,INTEB5直接采用了ISO14064标准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定量核算温室气体,但在温室气体的减排和抵消方面则提出了更多结合本国情况的规范要求。中国生态环境部也以2010年以来国内大型活动中碳中和相关工作经验为基础,于2019年发布了《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的标准,填补了国家层面该领域标准指南的空白,相关工作不再需要参照国际标准文件。指南中将碳中和实施程序分为碳中和计划、实施减排行动、目标实现的标尺:碳中和标准的制定和发展1.4GuidelinesandStandardDevelopment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2019-2020年全国碳市场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225家09。这2225家电力企业每年碳排放总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左右,开户手续通过湖北的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进行,而碳交易的过程则主要在上海的碳排放交易中心进行。综上,就长远看,我国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可交易的行业范围将会更广,交易规则也将更加完善,也将有期货交易的品种进入碳市场。更详细的部分将在本白皮书第五章介绍。27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Solutiontotheglobalcrisis:carbonneutralization全球危机之解:碳中和Chapter1量化温室气体排放、碳中和活动以及碳中和评价五个部分。对大型活动中化石燃料,净购入的电力/热力,交通,住宿餐饮,会议用品,废弃物等六大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分析与核算标准(每一大类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也是依据各种国内和国际的核算标准及技术规范),对整个活动如何节能减排进行了具体指导,包括确定温室气体核算边界,计算排放量,提出减排措施,明确碳中和的抵消方式,发布碳中和实施计划等。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南结合中国国情,鼓励需要购买碳信用的大型活动组织者优先购买来自贫困地区的碳信用或在贫困地区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使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与生态扶贫有机结合,实现双重效益。以上标准都是关于具体产品或组织碳排放的分析的标准,规范和方法论,但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提供一种国际认可的碳中和评价方法,统一碳中和相关术语定义,制定实现碳中和或气候中性的能被普遍接受的要求和原则,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SC7于2020年2月开始了《碳中和及相关声明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的要求与原则》(ISO14068)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工作组包含来自中国、英国、哥斯达黎加、巴西、美国等21个成员国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4个联络组织的92名注册专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目前专家们在标准范围、核心术语定义、减排量要求、碳中和信息交流等方面还未达成完全一致,标准还处于草案阶段。按计划ISO14068将于2023年完成制定并发布,其推出将有助于实现碳中和提供方法论和原则的统一,并支持各国根据国情制定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时更好地使用相关的法则和说明。最新版标准草稿中实施碳中和的主要步骤如图11所示,也是使用于各类组织和产品的碳中和活动10。ISO14068草案中碳中和主要步骤图11转型规划和净零排放的气候战略目标新一轮常规迭代碳排放和碳清除的量化定义碳中和的对象实施主体核查减少排放碳中和信息交流和声明碳抵消实施减排和转型管理实施减排的措施设定碳中和承诺的时间范围明确碳排放核算边界计算边界内碳排放和目标清除量建筑碳中和的三层理解建筑碳中和决定碳中和目标的成败国内外建筑碳中和政策发展商业与环保的双赢:中国建筑企业参与碳中和驱动因素Chapter2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29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Chapter2国家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各行业推进碳减排进程。建筑碳中和排放第一个层面是指零能耗建筑,此处并非指建筑不需要耗能,而是通过节能减排、负碳技术等手段减低进而抵消运营碳排放;第二个层面是指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为零。建筑全生命周期是指从建材生产、建筑施工、运营直到最终拆除及废料回收的完整产业链,在此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都会有温室气体排放,为了整个生命周期的碳中和需要分析每一个阶段的碳足迹和抵消方法;第三个层面是建筑业参与者,各个企业或组织的生产和经营实现碳中和的过程。讨论建筑碳中和时需要注意定义各个层面的语境和范围是不同的。在第一层定义的语境中不考虑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而仅仅指建筑运营的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指建筑运营或使用时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碳排放;间接排放主要指购买的外界输入的电力和热力包含的碳排放。在IPCC的体系中直接碳排放的部门包括工业、电力、建筑和交通四个行业,因此其建筑行业碳排放一般只包含直接碳排放,间接部分在电力部门。所以也有观点认为建筑行业的总碳排放(直接+间接)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会受到电力系统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的影响,并且当电力系统的碳中和后,建筑间接排放量则变为零,碳中和将只考虑直接碳排放的抵消11。此外,建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在IPCC的框架下也被算在工业领域。在第二层定义的语境中,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时就需要将各个阶段的排放包括在同一个分析体系中,这里涉及到的计算边界问题将在本书第四章详细讨论。由伦敦大学学院(UCL)和欧洲建筑性能研究所(BPIE)为全球建筑联盟(GlobalABC)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制的《2020全球建筑现状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与2018年相比变化不大,但CO2的排放继续升高,总量达到100亿吨,占到了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的28%。若加上建筑工业部分的排放,这一比例将上升到38%。如图12所示。具体来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居民和商用建筑的化石能源使用,即直接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9%,电力和热力使用,即间接碳排放占19%,另外建筑建造过程的碳排放占10%。建筑碳中和的三层理解2.1Understanding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建筑碳中和决定碳中和目标的成败2.2CriticalPathtoHolisticCarbonNeutrality30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Chapter2此报告也指出,建筑部门的碳排放每年都在刷新记录,同时尽管一直努力进行CO2减排行动,每年的脱碳速度却在下降。2019年建筑部门的脱碳进程相比2016年几乎减半。建筑行业若照此速度继续发展下去,将无法使全球的碳减排总量达到《巴黎协定》的2℃温控目标的要求。因此,从全球的视角来看,目前建筑部门是碳排放最高的终端消费来源,全球各个国家不论碳中和目标设定的早晚,目标实现的关键都在于大力推动建筑领域的碳减排和碳中和进程。中国也不例外,高瓴的产业创新研究院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的《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中指出,中国最晚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部门将很有可能是建筑部门。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2019)的预测,在现有的情况下,中国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将继续增加,预计2039年左右才达到峰值,比计划中2030年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晚9年。从数据上看,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2018年我国建筑业建造相关(建材的生产和现场施工等等)碳排放达到41亿吨,15年来翻倍有余;运行阶段碳排放总量约20.9亿吨,比2001年增长了约一倍,如图13所示13。2019年全行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中建筑行业占比12图12交通28%住宅22%其他5%非住宅8%其他行业32%建筑建造业5%35%能源排放交通23%住宅(间接)11%住宅(直接)6%其他7%非住宅(间接)8%非住宅(直接)3%其他行业32%建筑建造业10%38%31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Chapter221世纪前二十年建筑行业建造和运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变化14图13单位:碳排放(亿CO2)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直接碳排放水泥生产工艺间接碳排放(热电联产热力)建造阶段运行阶段现场施工阶段间接碳排放(电)01020304050010203040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12004200320022001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1从排放来源上看,在2018年的建筑运行碳排放中,5.5亿吨CO22为北方供暖排放(排放强度约37.3kgCO2/m2),4.3亿吨CO2为城镇住宅排放(排放强度约17.4kgCO2/m2),6.3亿吨CO2为公共建筑排放(排放强度约49.7kgCO2/m2),约4.8亿吨CO2为农村住宅碳排放(排放强度约21kgCO2/m2),如图14所示。32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Chapter2综上可见,中国建筑的碳排放总量在过去十几年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建造和运行的总碳排放在2018年超过60亿吨。运营阶段最大的碳排放来自大量运用化石燃料的北方居民供暖和公共建筑。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和其占总碳排放量比重都会增加,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对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大大拖累国家整体的碳中和进程。因此为了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达成,建筑行业加速碳减排、碳中和的过程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2018年建筑行业运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源分布图14城镇住宅(除北方供暖)亿tCO2kgCO2/m217.44.3北方供暖亿tCO2kgCO2/m237.35.5农村住宅亿tCO2kgCO2/m2214.8公共建筑(除北方供暖)kgCO2/m249.76.3亿tCO2建筑碳中和实施的关键是提升能效,零碳排放和负碳技术。根据这三个要点,建筑脱碳也是从普通建筑到低能耗绿色建筑再到碳中和建筑逐步发展的。近年随着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的概念流行,绿色建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目前绿色建筑或超低能耗建筑更多关注建筑本身能耗的降低,处于建筑碳中和定义的第一层。为了实现更理想的、完全意义上的建筑碳中和,需要努力实现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消除,即向着建筑碳中和定义上的第二层过渡。这也是本白皮书的主要论点之一,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讨论。虽然建筑部门的碳中和很重要,但相关进程起步较晚。目前建筑脱碳进程尚处于努力实现低碳的阶段,为发展低碳减排的绿色建筑和构建超低能耗建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关的绿色建筑认证标准。国内外建筑碳中和政策发展2.3GlobalGreenBuildingStandardDevelopment33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Chapter2欧美国家的建筑节能减排政策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标准和规范,财政激励,建筑节能改造,建筑电气化,净零碳建筑和建筑能耗对标、检测和数据公示”六个方向,如图15所示。在实践中,不同类型的政策相辅相成,例如建筑能耗对标和财政激励措施互相配合,可以为高成本的建筑改造项目提供信息和资金支持。欧美:六大政策发力方向,绿建标准大力发展2.3.1建筑节能标准和规范建筑能耗对标、监测和数据公示净零碳建筑建筑电气化财政激励建筑节能改造欧美建筑脱碳政策努力方向图15公示建筑能源绩效数据和能耗数据,扩大能耗数据强制性公示政策的覆盖范围,将大部分(甚至全部)建筑纳入其中在强制性公示建筑能耗政策的基础上,推进更严格的建筑政策建筑的能源绩效监测报告未来转向碳排放报告利用公开数据指导未来政策减少来自建筑供能的碳排放鼓励化石能源供能的建筑向全面电气化转型在可行的前提下,建筑电气化从鼓励向强制推行转变推行净零碳标准,由个体建筑净零碳向建筑群或区域净零碳发展发展净零碳建筑所需的市场能力,并逐步将净零碳纳入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中同时推行净零碳标准,公共建筑中率先推行将隐含碳排放(EmbodiedEmissions)纳入净零碳的定义范畴更多采用基于性能(Performance-based)的建筑节能达标途径,新增基于实际能耗(Outcome-based)的建筑节能标准达标途径在基本建筑节能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严格的“引领性建筑节能标准”(StretchCode)在公共建筑中率先推行净零碳等强制性高能效标准制定面对所有新建建筑的净零碳标准和规范制定建筑节能标准路线图,提前公布待实施的建筑标准和规范更新,推动市场转型将相关激励政策与能耗对标,监测和数据公示政策相结合通过全面的节能改造实现建筑净零碳排放和电气化节能改造从激励性向强制性转变相比新建建筑,财政激励政策更多的针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未来节省的能源开支来支付节能改造的前期费用通过公共资金投资建筑减排的同时,也吸引私有资金投入就建筑减排过程中的障碍推出有针对性的财政激励和绿色金融政策这六类政策不仅要求新建筑节能减排,也重视存量旧建筑的改造;注重建筑的能耗、碳排放监测与公示,并提供财政金融支持。为了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世界各国制定了绿色建筑相关的认证标准。目前世界上的绿建标准约有五十个,但不是每一个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根据《2020中国绿色建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就全球获得认证数量来看,英国BREEAM、法国HQE、美国LEED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排在前四位,其次是澳大利亚的NABERS,美国GPR、德国DGNB、日本CASBEE等等评估体系。世界的主要绿色建筑标准评价体系如图16所示,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将在下一节介绍。34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Chapter2世界主要绿色建筑标准评价体系和前三大体系对比图16英国中国日本特点:始创于1990年,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估方法。核心理念是“因地制宜、平衡效益”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的特色,目前颁发超过56万张证书,通过评估的建筑超过220万,覆盖78个国家。标准根据具体项目情况来定主要有新建建筑,社区建筑,运行建筑,旧建筑改造建筑,生态家园,可持续家园6大类认证体系。评级:评估涉及能耗、管理、健康宜居、水、建筑材料、垃圾、污染、土地使用&生态环境、交通9个方面的内容。BREEAM结果按照各部分权重进行计分,根据计分结果分为五个等级:通过(Pass)≥30%;良好(Good)≥45%;优秀(VeryGood)≥55%;优异(Excellent)≥70%;杰出(Outstanding)≥85%BREEM中国绿色建筑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美国特点:被认为是目前在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包含6大项评估指标(共69分),其中每个大项包括2~8个评价子项,共41个指标,6个大类为:能源利用与大气保护(17分)室内环境质量(15分)可持续场地评价(14分)材料与资源(13分)建筑节水(5分)、创新设计流程(Innovation&DesignProcess(5分)评级:认证通过(26-32分)银级(33-38分)金级(39-51分)白金级(52-69分)LEED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mentalDesignBuildingRatingSystem法国澳大利亚特点:主要影响力在法国,平均每年有10%的新建住宅申请HQE认证。HQE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有不同的证书,如HQElogement(住宅建筑HQE),HQEhospital(医院建筑HQE),HQETertiaire(第三产业建筑HQE)等等。评级:HQE的评估针对建筑建设和运营相关主要包含14个评价目标,按照建设类,管理类,舒适类,健康类进行分类。目标分高中低3个评价等级:超高效等级:在项目预算可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高效等级:达到比设计标准的要求高一层次的等级;基本等级:达到相关设计标准或者常用的设计手段根据用户实际情况,选择14个目标中至少3个目标达到超高能效等级,至少4个目标达到高能效等级,并保证其余目标均达到基本等级,即可得到HQE证书,证书中也会标出该项目的14项目标各达到的等级,而证书本身没有等级。HQE德国NABERSCASBEEHauteQualitéEnvironmentaleDGNBDeutscheGesellschaftfürNachhaltigesBauen因为我国建筑碳中和主要处在从普通建筑到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发展阶段,全国性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高耗能建筑方面。不过部分发达城市已经开始鼓励探索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和改造,未来建筑脱碳有望继续深入至超低碳建筑或真正的零碳建筑。中国:法规标准逐步完善,建筑脱碳开始发展2.3.235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Chapter2中国关于绿色建筑的政策路径大致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2003年(含)之前的工作试点阶段、2004-2008年的工作推广阶段、2008年-2016年的逐步深化阶段,以及2016年后的全面推广阶段。国家层面的政策发展如图17所示。节能目标逐级提升,立法金融并驾齐驱2.3.3.1中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梳理图17工作试点阶段工作推广阶段(2004-2008)逐步深化阶段(2008-2016)全面推广阶段(2016至今)《节约能源法》首次将建筑节能列入法律,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住建部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办公室,管理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十二五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推广先进环保建材及优化的信息管理模式,第一次将绿色建筑的发展正式列入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家领导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国家开始大力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住建部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和备案工作的通知》,鼓励业主、房地产及企业开发绿色建筑;财政部与住建部共同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住建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国发布了绿色建筑评级系统“绿色建筑评级标准”;建设部发布《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国务院发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住建部、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发改委和住建部共同制定《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颁布《“十二五”绿色建筑与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032008200920102012201320152014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0420062008200736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Chapter2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有关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和法律法规,在制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颁布强制措施及激励措施。总体来说,为了增加绿色建筑面积占比,政策的发力点有以下9个方面:由图18可知,与欧美类似,中国目前对于建筑方面的碳减排政策的支持导向是全方位覆盖的:不仅局限于鼓励新增建筑的绿色建筑,也大力支持对旧建筑进行改造;不仅积极主动推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也提供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这将在2.4.2节详述)。中国绿色建筑政策发力点图18推动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推动绿色建材应用加强技术研发推广财政激励完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制度提高住宅健康性能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推广装配化建造方式九大方面共同发力,全面推广低碳建筑2.3.3.2其中工作试点和推广阶段,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督促及技术科研机构的率先研究为主;在深化阶段政府已不再是主导力量,而是拓展到了产业开发,并从政府主导的法律法规转为市场引导及经济激励政策。与欧美国家类似,中国也推出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国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于2006年3月7日发布,从选址、材料、节能、节水、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评价,强调设计中的节能控制。2006年和2007年,住建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等,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总结绿色建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4月第一次修订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相比2006版,2014版的标准的指标体系增加了两项,并将一般项和优选项改为了评分项和加分项,使评价结果更加精确化。2018年,该标准开展了第2次修订工作并于2019年3月正式发布,8月1日起实施。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绿色建筑指标包括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提高和创新六类,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经过三版两修后的新《标准》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7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Chapter2除了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以建筑碳减排和碳中和为目标,中国出台了一些指南和标准为将来建筑进一步脱碳打下基础。一、建材方面:《建筑材料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明确建筑材料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分为燃料燃烧过程排放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两部分。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的《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提出推进低碳技术在建筑材料行业的应用,在优化工艺技术的同时,研发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吸碳技术,以及低碳水泥等低碳建材新产品。二、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住建部在2019年4月26日发布了被称为建筑界国六(国Ⅵ)标准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于2019年1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范了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根据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梳理了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的碳排放计算,是建筑全周期碳足迹盘查和建筑领域达到碳中和第二层意义的基础标准。中国建筑碳中和进程新探索2.3.3.3商业与环保的双赢:中国建筑企业参与碳中和驱动因素2.4FinancialIncentivesforChineseRealEstateDevelopers随着环保概念深入人心,高品质的租户们会愈加认可在建筑碳中和领域的努力和投入。据统计,在中国,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写字楼租金通常要高于同等条件下传统写字楼的市场租金。无论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还是空间舒适感的角度,前者在吸引优质租户上都更具优势。同时,优质的租户以及租金的绿色溢价,都将对物业的资本价值及投资回报带来积极影响15。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全上海市非绿色甲级写字楼的平均资本价值为每平方米69,680元,而通过绿色认证的甲级写字楼的资本价值达到了每方米76,411元,溢价率为9.7%。提升品牌价值2.4.1针对更高标准的超低能耗建筑,各地也基于自身条件开始探索扶持政策。例如,上海在2020年发布《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沪住建规范联〔2020〕2号),将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作为新增补贴项目类型,建筑面积要求0.2万平方米以上,每平方米补贴300元,远高于绿色建筑的50-100元。未来对于更高标准的碳中和建筑,政策支持力度可能更高。38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Chapter2为了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国家在金融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对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的融资提供支持。绿色建筑行业具有较大的融资需求,房企在打造绿色地产的项目时,可以以发行绿债作为开拓低成本融资的重要渠道。助力企业获得融资2.4.2从一级发行票面利率来看,绿色债券较同一主体的非绿色债券有优势。以传统公司债为例,房企国内的融资成本平均为5.5%-7.5%;海外发债的融资成本也明显上涨,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国房企海外债的票面利率均值已达到8.8%。相反,近几年中国开发商在境内所发行的绿债的平均票面利率约在4.5%左右,相比国内其他传统融资渠道优势明显。此外,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的分析,在国内市场上贴标绿色债券的超额认购率亦高于普通债券,反映了其市场需求。绿色债券的主要优势在于政策审批和发行效率高。我国绿色债券审核发行机构配备有专业化审核团队,设立绿色债券受理和预审核快速通道,对绿色债券发行实行“即报即审”的鼓励政策,提高了绿色债券发行审核、上市或挂牌转让的效率。中外绿色建筑标准认证均适用:在绿色建筑星级方面,除了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三星标准,国外权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同样可以适用,如国际LEED金级标准。绿色建筑标识的出具机构可以是住建部门,也可以是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标识申请过程中即可申报绿色债券:通常情况下申报绿债需要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实际中,标识申请中的项目也可以申报绿色债券;在绿色建筑星级认证申请中的项目也有获批发债的先例。建筑项目竣工后如不能正式取得绿色建筑标识,投资者拥有回售权:绿色建筑竣工后需要进行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评价/正式评价,发行人应完善项目质控;债券可以设计投资者保护条款,约定如果绿色债券标识被撤销,投资者可以回售。碳中和债是2021年一季度才推出的绿债品种,相比绿色债券,其资金用途范围较为狭小,不仅需要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而且必须能够产生碳减排效益。根据交易商协会,其资金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光伏、风电及水电等清洁能源类项目;(2)电气化轨道交通等清洁交通类项目;(3)绿色建筑等可持续建筑类项目,(4)电气化改造等工业低碳改造类项目。“碳中和”债券,以资金手段鼓励企业以更高的标准减排2.4.2.3发行绿债作为融资的优势2.4.2.1建筑公司发行绿债中的“绿色标准”2.4.2.239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Benefitstothenationandpublic:buildingcarbonneutrality利国利民之泽:建筑碳中和Chapter2降低1年运营成本降低5年运营成本资产增值新绿色建筑改建绿色建筑2012201520182012201520188%15%5%8%14%7%9%13%7%9%14%7%9%13%4%9%13%5%绿色建筑投资带来的预期商业收益16表4降低楼宇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效和循环利用能源,可以在减少碳足迹的同时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根据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报告,建筑节能减排措施的关键成效之一就是降低运营成本,特别是能源成本和总生命周期成本。如表4所示,绿色楼宇改造项目可以节约13%的运营成本,而新建绿色建筑可以节约15%的运营成本。节省建筑运营成本2.4.3碳中和债券,还要求环境效益可量化。一般绿色债券在发行阶段主要聚焦于资金投向的项目是否符合绿色评估的定义,信息披露仅停留在项目类别和财务报表的层面。而碳中和债券,发行阶段要求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评估认证报告,详细披露对应项目碳减排环境效益和其他环境效益的测算方法与结果,甚至可具体到单个募投项目每年理论碳减排量和其他污染物减排量,并且鼓励发行人披露企业整体的碳减排计划、碳中和路线图以及减碳手段和监督机制等内容。碳中和债券,要求存续期信息披露更为精细。碳中和债券存续期间需要在年报、半年报中披露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募投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定量的碳减排环境效益等内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于2021年4月由交易商协会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是指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挂钩的债务融资工具。挂钩目标包括:(1)关键绩效指标(KPI),对发行人运营有核心作用的可持续发展业绩指标;(2)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是对关键绩效指标的量化评估目标,并需明确达成时限。第三方机构对这些指标进行验证,如果关键绩效指标在时限内没有达到预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将触发债券条款的调整。因此,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可以引导发行人实质性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发行人主体层面的“碳减排”和“碳中和”。这些绿色金融工具的推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国家对碳减排和碳中和的支持。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既可以融资获得资金,又可以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因此,企业当下积极参与建筑碳减排和碳中和进程,将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建筑全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概述建筑全周期碳排放测算计算模型中国建筑全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变化趋势Chapter3按图索骥之法:建筑全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EstablishingtheMethodology:BuildingLifecycleCarbonEvaluationModel41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Establishingthemethodology:buildinglifecyclecarbonevaluationmodel按图索骥之法:建筑全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Chapter3衡量碳排放时一般有三种边界:(1)仅考虑二氧化碳;(2)讨论包括京都议定书提到的CO2、CH4、N2O、HFCs、PFCs和SF6六种气体;(3)包括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框架规定的温室气体排放。实践中一般将其他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换算成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用以千克二氧化碳当量(kg-CO2eq)为单位表示的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便于计算和统一标准17。围绕各类建筑的碳足迹分析和碳排放计算在学术界已经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8,不同类型建筑的碳排放计算在计算边界、范围、温室气体单位和计算方法方面并不一致。比如如下的分歧:不同的研究者对个体建筑一次或二次能源的使用在碳足迹计算中存在不明确的情况19。如IPCC基于生产者责任法时仅核算建筑内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直接碳排放,而忽略了间接碳排放20;有的研究者专注于建筑中特定材料、系统或过程的排放2122,有的则报告了对整个建筑碳排放的比较;建筑物的生命周期碳评估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简化,而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简化方式23;建筑所在地理位置的气候、当地法规等等其他影响也会决定每个建筑碳排放总量。尽管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和比较目前有很多方法,但还缺少普适的细化标准24。因此本章对建筑物生命周期中碳排放的详细计算方法做了总结和比较,结合各种文献,重点介绍以住建部公布标准为基础的,清晰易用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建筑行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单体建筑或建筑群,讨论建筑行业的碳中和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来检视单体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分析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如何达到碳排放的“收支平衡”。建筑全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概述3.1Overview国际上针对LCA模型的系统边界和对象范围制定了各种标准,来增加其准确性和通用性,主要有PAS2050、ISO14067、温室气体协议和欧洲标准26。支持生命周期测算法(LCA)的国际标准概览3.1.2建筑碳排放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I-O法),IPCC清单法和生命周期测算法(LifeCycleAssessment,LCA)。主流碳足迹测算方法比较3.1.1三种方法的详述、优缺点对比及建筑适用性可于完整版(获取方式请点击此处)获得,本处总计717字,配图(表)1张。四种标准及框架的详析及对比可于完整版(获取方式请点击此处)获得,本处总计1308字。42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Establishingthemethodology:buildinglifecyclecarbonevaluationmodel按图索骥之法:建筑全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Chapter3LCCO2A法于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及详细计算方法可于完整版(获取方式请点击此处)获得,本处总计1835字,配图(表)1张。作为LCA的子方法,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评估(LCCO2A)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当其应用在建筑领域时,单体建筑从规划到拆除的生命周期评估过程中所包括的碳足迹分析在近年取得了广泛的关注38。大量文献根据该方法定量分析建筑物从设计到拆除的全过程所涉及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将计算结果划入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碳足迹评价中。或作为一种产品,将建筑的寿命周期内投入产出和潜在环境影响作综合性评价39。LCCO2A法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方法,意即人们系统地评估从建筑原材料提取、制造、运营以及报废处置和回收利用各个阶段的碳排放。有的研究在建筑碳排放分析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区分,提到的LCA法即指LCCO2A法分析40。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LCCO2A)法详述3.1.3本节将分阶段具体讨论碳排放的计算模型,由于出发角度不同,各种计算模型有较大差异,其中最典型的是生命周期的分段不同。与本书2.1节建筑碳中和定义中所提类似,有的学者将建筑生命周期分为建材准备、建造施工、建筑使用和维护、建筑拆卸4个阶段50;有的分为物化能和运行能两部分51;或者物化、使用和拆除三个阶段52;有的分为建材开采生产、建筑施工、运行、维护以及建筑拆除、固体废弃物处置5个阶段53;还有文献考虑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筑建造施工、建筑运行、建筑维护及建筑拆除等过程,将整个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成了六个阶段54。此外其他的区别在于能耗和碳排放分开计算55和在建立模型时考虑气候政策与否56等等。在众多的计算模型和方法论中,通过多种方法与角度比较分析,我们总结了一套包含建筑全生命周期(建材生产、建造施工、建筑使用和维护、建筑拆卸)4个阶段的计算模型,对各个阶段的计算边界做了详细的界定,将建筑作为一个产品分析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建筑全周期碳排放测算计算模型3.2LifecycleCarbonEvaluationModelBreakdown具体模型及相关计算公式可于完整版(获取方式请点击此处)获得,本处总计1319字,含公式11个,子标题5个。本节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测算方法和相关国际标准如何应用在建筑领域做了总结于归纳。详细内容可于完整版(获取方式请点击此处)获得,本节总计1003字,配图(表)2张。除了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全周期碳排放这样的微观视角,从宏观上了解地区乃至全中国建筑的碳足迹变化趋势,也是建筑碳中和研究和地区性建筑设计、建造、使用等等实践的重要考虑因素。在相关碳足迹分析中,除碳排放外,反映间接碳排放的能耗也是反映建筑碳足迹的重要指标。中国建筑全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变化趋势3.3BuildingCarbonEmissionTrendinChina建筑碳中和之始:全零碳建筑设计低碳建筑与装修材料高效科学建筑施工减少碳足迹建筑运营来源碳的抵消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筑拆除和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全零碳建筑的关键:负碳技术Chapter4收支相抵之道:建筑碳中和实现途径GuidancetoBestPractices:ReductionMeasuresbyBuildingPhases44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Guidancetobestpractices:reductionmeasuresbybuildingphases收支相抵之道:建筑碳中和实现途径Chapter4自2010年起,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由传统建筑向以降低运营能耗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转型已卓有成效。在中央政府“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伴随诸多新型低碳设计建造技术的发展,以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碳中和为建设目标的超低能耗、低碳建筑、全零碳建筑或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新方向。这种层层递进的变化实际上反映的是建筑碳排放计算边界的进步。建筑全生命周期视角的碳中和实施路径图23理念突破:考虑建筑生命全周期每一个阶段碳足迹,以及利用绿色材料,零碳材料或负碳技术实现建筑碳中和场地勘察:地理位置:周围植被,土壤与水体气候数据:日照,风力等,为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引进做准备建筑设计:基于使用人群做到美学和空间利用的最佳,考虑建筑生物学建材生产建筑建造运营与维护废弃拆除建材生产排放建材生产耗能建材运输能源消耗设备使用人力需求材料废弃运营监控环境反馈热力供应电力供应拆除设备耗能废料处置废料运输绿色建筑材料零碳固碳材料替代:生物材料可再生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运输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数字孪生,数字化智慧建筑智慧节能技术,楼宇电气化,热泵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氢能储能技术生物碳汇机械使用清洁能源建材回收利用新能源汽车运输装配式建筑科学施工管理机械使用清洁能源建材回收利用负碳技术能源更新节能提效回收利用排放抵消建筑生命全周期零碳建筑设计具体讨论及分类、分阶段碳足迹抵消或消除手段与技术,可于完整版(获取方式请点击此处)获得,余下内容总计21016字,配图(表)6张,子标题18个,分节标题见下页。45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Guidancetobestpractices:reductionmeasuresbybuildingphases收支相抵之道:建筑碳中和实现途径Chapter4建筑拆除和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4.6ReducingCarbonEmissioninDemolition全零碳建筑的关键:负碳技术4.7NegativeCarbonTechnologies可再生能源的利用4.5BuildingApplicableRenewableEnergy建筑用小型风能发电系统4.5.2氢能:未来的绿色能源4.5.3建筑需要的储能技术4.5.4太阳能光伏发电4.5.1建筑运营来源碳的抵消4.4ReducingCarbonEmissioninBuildingOperation地产科技:新时代地产科技发展助力碳减排和碳中和实现4.4.2废物处理:分类回收,科学管理4.4.3从单体到综合:传统低碳零碳理念与新时期的碳中和4.4.1高效科学建筑施工减少碳足迹4.3ReducingCarbonFootprintsinConstruction建筑施工阶段管理优化4.3.2施工废料与垃圾处理4.3.3装配式建筑与装配式装修4.3.1低碳建筑与装修材料4.2ReducingCarbonFootprintsinMaterialSelection浅谈室内装修材料碳足迹4.2.3降低隐含碳:关注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碳足迹4.2.1生物质建筑材料:全零碳建筑的推手4.2.2思路破冰之旅:全零碳建筑设计的发展4.1TowardsZeroCarbonBuilding电气化:科学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4.1.2热泵技术:以小博大,智慧热能管理4.1.3数字孪生技术:传感物联建模,助力层级应用4.1.1全球碳交易市场:背景起源,机制体系及发展现状中国碳交易市场:起步较晚,飞速发展建筑业参与碳交易:完成控排义务,履行社会责任Chapter5克竞全功之钥:碳资产交易ClosingtheLoop:ConsiderationsonCarbonAssetTrading47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Closingtheloop:considerationsoncarbonassettrading克竞全功之钥:碳资产交易Chapter5碳交易的理论基础是科斯定理及由此衍生出的“总量与交易”(CapandTrade)理论。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界定清楚,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选择最有利的交易方式,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从而通过交易来解决各种问题。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利归属明确,则可以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对这一权利进行交易,来降低社会减排成本。“总量与交易”理论提出,政府可以根据环境容量及稀缺性理论设定污染物排放上限(总量),并以配额的形式分配或出售给排放者,作为一定量特定排放物的排放权。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在此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排放权交易(ETS)体系的设计,最初的成功应用是在排污权交易方面。碳排放权交易方面,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框通过前几节的分析,可以看到在零碳建筑的实际应用场景中,从建筑生命全周期的视角分析,每个阶段的完全碳中和需要负碳技术来抵消无法避免的碳足迹。考虑到不同阶段负碳技术参与程度不同,也可以从更大的格局入手,考虑整个周期各个阶段或者子过程的排放总和和碳捕集、固定及转化的总量,当二者平衡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筑零碳化。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个子过程的复杂性,这种理想情况很难达到,所以除了负碳技术,还需要碳交易,来助力建筑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全球碳交易市场:背景起源,机制体系及发展现状5.1GlobalCarbonTradingMarket架公约》设定了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总目标,而《京都议定书》作为《框架公约》的具体实施纲领,决定将排放权交易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确立了三种碳交易机制(如图29所示):国际排放贸易机制(简称IET)联合履行机制(简称JI)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碳排放交易中的参与者包括政府、减排企业(卖出多余配额或生产CER)、第三方核证机构(盘查控排企业,核证CER)、控排企业(需求方)、中间商(倒卖配额/CER)、咨询公司(开发CER)。具体的交易流程及逻辑、对建筑碳中和进程影响相关分析可于完整版(获取方式请点击此处)获得,本节总计1659字,配图(表)2张。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排放配额AUU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JICDM减排单位核证减排量ERUCER碳排放交易机制图29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基于配额的市场基于项目的市场48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Closingtheloop:considerationsoncarbonassettrading克竞全功之钥:碳资产交易Chapter5关于两种主要产品的详述及在建筑生产的应用可于完整版(获取方式请点击此处)获得,本节总计3166字,配图(表)3张。《京都议定书》签订多年后,中国开始参与碳交易。第一笔碳交易可追溯至2002年,荷兰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内蒙古自治区辉腾锡勒风电项目,《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正式进入中国。自此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CDM项目迅猛发展。截至2014年6月末,中国已占据全球核证减排量(CER)的60%以上。由于2011年之后,欧盟实体经济萎靡不振,相应的欧盟碳交易市场上对碳排放权的需求也随之下降,欧盟对包含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CDM项目设置了众多限制。中国开始发展自己的碳交易市场。2013年,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陆续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根据国际规则和欧盟碳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中国的七个碳交易试点实施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同时也有限度地接受国内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碳信用。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上的原生产品主要是碳排放配额(CEA)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中国碳交易市场:起步较晚,飞速发展5.2CarbonTradingMarketinChina承自国际机制,交易体系一脉相承5.2.149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Closingtheloop:considerationsoncarbonassettrading克竞全功之钥:碳资产交易Chapter5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从地方试点起步,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湖北、重庆7省市从2013年起陆续上线了碳排放权交易,纳入了电力、钢铁、水泥、化工、建材、纺织、航空、水运、商业宾馆等20多个行业,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达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人民币114亿元。2017年12月,发改委组织召开了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会议,并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启动。2021年,生态环境部通过《碳减排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排放权市场正式进入第一个履约周期。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市,首笔交易价格为52.78元/吨,首日成交量410.40万吨。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启动,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个体量是欧盟碳市场的两倍有余,如果按照规划,再逐步纳入其他行业的话,那么中国碳市场的体量将超过全球其他碳市场体量的总和。如果按照欧盟碳价格来衡量,市场体量将超过3万亿。因此,中国的全国碳市场一经推出,便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由试点到全国,碳交易市场步步推进5.2.2目前,建筑业尚未被纳入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但在各地交易试点市场中,已有建筑企业被纳入碳配额的常规管理(下称纳管企业)。在试点市场体系下,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交易碳配额和CCER来完成控排或抵消碳排放的工作。建筑业参与碳交易:完成控排义务,履行社会责任5.3RealEstateDeveloperstoParticipateinCarbonTrading关于碳配额交易的具体方式及步骤以及以下内容,可于完整版(获取方式请点击此处)获得,本节内容总计2609字,包含子标题3个。步步减碳:三种情形下建筑的碳排放量对比分析迈向碳中和:碳交易助力建筑碳中和最后一公里Chapter6条分缕析之算:建筑业实现碳中和情景分析DetailedScenarioAnalysis:Condition,CalculationandComparison51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Detailedscenarioanalysis:condition,calculationandcomparison条分缕析之算:建筑业实现碳中和情景分析Chapter6根据前文的分析,建筑业实现碳中和,既可以通过选用低碳材料、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也可以通过碳交易来完成。本章将通过具体实例,对三种不同设计方案下的全生命周期碳排量及相关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对比:基准情形:即并不采取减排等技术措施,所有碳排放量全部通过碳交易来完成碳中和;低碳模式:包含轻节能与建筑场地产能,通过技术手段对现有建筑进行碳减排,对达到碳中和所需的差额部分通过碳交易来完成;负碳模式:考虑采用新型生态材料对建筑进行重建,并进一步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后达到碳中和,甚至产生碳资产的情形。通过对这三种情形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进行核算比较,可以明晰地看到建筑碳中和的关键着力点和可行性。步步减碳:三种情形下建筑的碳排放量对比分析6.1Stepbystep:acomparativeanalysisofbuildingcarbonemissionsinthreecases三种场景下的详细数据解读与成本分析,可于完整版(获取方式请点击此处)获得,本章总计4011字,配图(表)2张。除了上述可行性及收益分析,本节结果应对建筑业应有更深层次的启示:首先,企业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碳排放成本。其次,本章的分析结果,建立在当前技术成本及碳价的假设之上。最后,碳资产同时具备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对企业有多重价值。迈向碳中和:碳交易助力建筑碳中和最后一公里6.2Laststep:asprintfinishthroughcarbontrading低碳模式:传统建筑搭配清洁能源6.1.2负碳模式:多元手段助生负碳建筑6.1.3基准情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传统建筑6.1.1Chapter7未来发展之探:建筑碳中和结论与展望ExploringtheFuture:CarbonNeutralBuildingOutlook53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Exploringthefuture:carbonneutralbuildingoutlook未来发展之探:建筑碳中和结论与展望Chapter7中国建筑碳中和实现路径和助力全国碳中和进程图36数字孪生建筑科技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生物碳汇运营监控环境反馈热力供应电力供应生物质零碳材料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碳捕集,封存与利用建材生产排放建材生产耗能建材运输八大高耗能,先行加速“双碳”进程产业全周期碳足迹盘查标准政策支撑建材生产清洁能源建材回收利用设备运行耗能废弃建材处理建筑建造运营与维护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绿色社区/智慧城市碳中和中国碳中和进程建筑碳中和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用航空负碳技术0碳交易政府免费发放、拍卖碳配额盈余企业出售碳配额(CEA)配额清缴给政府CCER注销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再生能源、垃圾、燃料转型等减排项目绿色金融建材回收利用新能源汽车废料处置废料运输废弃拆除多余的碳排放碳排放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交易系统碳配额不足企业;需要碳中和的企业CO254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Exploringthefuture:carbonneutralbuildingoutlook未来发展之探:建筑碳中和结论与展望Chapter7在国家提出和推广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建筑碳中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导致的环境问题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基于应对环境危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球各国都提出了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和相关政策,中国更是在2020年提出了“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远期碳中和目的,各行各业都将节能减排和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提上了日程。而在相关产业中,由于建筑生命周期长,建筑业的全过程碳排放量超全国碳排放量的一半,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是是实现国家碳中和进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如果建筑部门的脱碳进程不加速,国家整体的碳中和目标实现将受到影响。目前零碳建筑的发展集中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但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出现,进一步实现建筑的碳中和相关的政策和支持在不断发展中。为了实现建筑部门的碳中和,中国从相关的电力,建材等等部门的碳减排,碳中和手段开始,在政策和行动上大力推广低碳的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实际上,全球变暖并不是一个环境保护面对的新课题,环保在建筑行业的引入已有多年历史。一方面,各种绿色环保建材的引入能够使建筑排放的有毒化学物质和气体减少;另一方面,合理的用电规划和引入智能管理系统能够进一步实现节能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此外,各种绿化和景观设计以及环保材料的使用对人体健康和生活或办公舒适度等的提高作用不可忽视,大大增加了建筑的使用效率。随着建筑科技,例如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数字化等的发展,旨在进一步减低碳排放的绿色建筑或低碳建筑的概念被提出,尤其是新能源的使用,例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发电,能进一步在和环保和经济上达到最优解。绿色建筑目前也进一步发展到了超低碳建筑的阶段,但完全实现真正意义的建筑碳中和的路径还在不断的摸索和发展中。更进一步的建筑完全的碳中和,需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来分析建筑碳足迹。在国家发布了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盘查标准后,建筑的碳中和也有了从全生命周期入手分析碳足迹的新角度。在众多的碳排放分析方法中,全生命周期的分析法,即将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建材生产,建筑建造,运营维护和废弃拆除)的碳排放加以计算,同时结合减排和负碳等措施综合考虑,得到每个周期相加后建筑的总的碳排放和抵消情况,最后通过负碳技术和碳交易等更多手段,做到建筑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55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Exploringthefuture:carbonneutralbuildingoutlook未来发展之探:建筑碳中和结论与展望Chapter7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可以看出,各种建筑科技的发展使建筑向超低碳的方向发展,但要做到完全零碳的建筑,即全周期的碳足迹互相抵消,需要负碳科技的支持。在实际的操作上,实现建筑碳中和的路径是从设计开始,考虑建筑生命全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的排放和抵消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在建材生产的过程中利用低碳绿色建材,碳捕集技术和零碳生物质建材相结合来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利用装配式建筑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资源与人力;在建筑运营维护的过程中,大量引入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为建筑提供电力和热力,结合数字孪生,电气化和热泵等技术,有力保证建筑的节能减排,同时利用生物碳汇等负碳技术进行抵消,使整个阶段的碳排放“收支相抵”;在建筑废弃拆除阶段,注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以及利用新能源运输工具等等,进一步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在各个阶段或者整个生命周期的视角中,如果无法做到完全的脱碳,还可以结合碳交易的手段,买入碳配额和CCER进行碳抵消,实现建筑真正意义上的脱碳至零,达到碳中和的目的。当绿色金融介入来完全抵消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时,主要的手段是在碳市场上进行碳配额或核证减排量的交易来抵消建筑的碳排放。在“总量与交易”理论的指导下,世界各地都在积极推动碳交易市场来促进碳减排。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作为起步最早,体系最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已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从7个地方省市试点起步,到建立全国性的“双城”模式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碳中和进程提供了工具和制度上的保障,在建筑部门的应用可以助力实现全生命周期视角下脱碳之路完成“最后一公里”。实践中也已有建筑企业借助碳交易实现了碳中和。本白皮书最后以单体建筑为例做了模拟实验,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材料准备阶段和运营使用阶段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采用新型建材、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将是建筑碳中和的重要发力方向,而在脱碳过程中可以结合碳交易价值,看到具体的实现碳中和的方向。未来建筑碳中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碳中和的总体进程中,目前建筑行业不算起步早的部门。但是由于建筑本身大排放量和长锁定周期的特征,建筑部门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整个国家全产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之一。因此未来不论是从政策还是金融支持上,国家有望继续加速发力,民间的参与度也会进一步提高。例如,尽管建筑行业尚未被纳入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但上游产业如钢铁、电力等行业已作为重点行业进行规划布局。在地方性的试点碳交易市场中,已有部分建筑企业被纳入碳排放权配额管理,因此建筑业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未来建筑碳中和在中国的碳中和进程中的位置和通过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建筑碳中和的路径,总体如图36所示。Appendices附录56建筑碳中和白皮书BuildingCarbonNeutralization222118192017161415131211070809100506030402根据IPCC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C特别报告》,当一个组织在一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应用达到平衡,就是碳中和。数据来源:《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数据来源:climatewatch数据来源:climatewatch和世界银行数据来源:climatewatch数据来源:climatewatch资料来源: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郑爽等《全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调查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薛莎莎《我国碳金融市场规范发展研究》,山东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5。招商证券:《深度解析碳交易关注四大配置方向》,2021。生态环境部:《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刘玫杨洁:《碳达峰碳中和与标准系列解读之二——碳中和(ISO14068)国际标准的推出道阻且长》,2021。林波荣,建筑行业碳中和挑战与实现路径探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年第1期23-25页。资料来源:国际能源署(2020d)世界能源统计和平衡(数据库),www.iea.org/statistics,及国际能源署(2020b)能源技术展望,建筑物模型,www.iea.org/buildings。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数据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资料来源:戴德梁行研究部数据来源:《2018世界绿色建筑趋势》,DodgeData&Analytics。Fenner,A.E.etal.Thecarbonfootprintofbuildings:Areviewofmethodologiesandapplications.Renew.Sustain.EnergyRev.2018;94:1142–1152.SharmaA,SaxenaA,SethiM,ShreeV.Lifecycleassessmentofbuildings:areview.RenewSustainEnergyRev2011;15:871–5.ChauC,LeungT,NgW.Areviewonlifecycleassessment,lifecycleenergyassessmentandlifecyclecarbonemissionsassessmentonbuildings.ApplEnergy2015;143:395–413.Ipcc.Revised1996IPCC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ies[R].London: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1996.ColeRJ.Energyandgreenhousegasemissionsassociatedwiththeconstructionofalternativestructuralsystems.BuildEnviron1998;34:335–348.01TaborianskiVM,PradoRT.MethodologyofCO2emissionevaluationinthelifecycleofofficebuildingfaçades.EnvironImpactAssessRev2012;33:41–7.KellenbergerD,AlthausH.RelevanceofsimplificationsinLCAofbuildingcomponents.BuildEnviron2009;44:818–25.OnatN,KucukvarM,TatariO.Scope-basedcarbonfootprintanalysisofUSresidentialandcommercialbuildings:aninput-outputhybridlifecycleassessmentapproach.BuildEnviron2014;72:53–62.Fenner,A.E.etal.Thecarbonfootprintofbuildings:Areviewofmethodologiesandapplications.Renew.Sustain.EnergyRev.2018;94:1142–1152.ChauC,LeungT,NgW.Areviewonlifecycleassessment,lifecycleenergyassessmentandlifecyclecarbonemissionsassessmentonbuildings.ApplEnergy2015;143:395–413.BiswasWK.CarbonfootprintandembodiedenergyconsumptionassessmentofbuildingconstructionworksinWesternAustralia.IntJSustainBuiltEnviron2014;3:179–86.PomponiF,LenzenM.Hybridlifecycleassessment(LCA)willlikelyyieldmoreaccurateresultsthanprocess-basedLCA.JCleanProd2018;176:210–5.刘念雄,汪静,李嵘,中国城市住区CO2排放量计算方法,《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9期1433-1436页。陈江红,李启明,邓小鹏,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分析,《建筑经济》2008年第7期117-120页。尚春静,张智慧,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工程管理学报》2010年第1期7-12页。陈莹,朱嬿,住宅建筑生命周期能耗及环境排放模型,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郭而郛,崔雅楠,王瀛,曹晨,绿色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中国建材科技》2017年第5期9-12页。徐声星,居住类建筑能耗与排放测算——以武汉市为例,《中国房地产》2019年第24期43-48页。BinHuang,KeXing,StephenPullenandLidaLiao,ExploringCarbonNeutralPotentialinUrbanDensification:APrecinctPerspectiveandScenarioAnalysis,Sustainability2020;12:481423242638394056555052545351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