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工程。突出氢能车辆更适应我省冬季高寒环境特点,发
挥汽车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推广氢能车辆应用。以商用车为主、乘用车为辅,在全省主要
城市开展以市内主干线、旅游景区等场景为主的道路交通应用示范。在示范区域适度超前
布局制氢加氢一体站、油气氢电合建站等基础设施,重点推进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
区“可再生能源+PEM 制氢+加氢”一体化创新示范、白城分布式发电制氢加氢一体化示
范等项目建设,形成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一体站推广模式,完善各地加氢站覆盖,保障各
场景用氢需求。
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全省建成加氢站10 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规模达到 500 辆。
(四)实施能源领域协同示范工程。发挥氢能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结合未来高
比例新能源发电的储能调峰需求,前瞻性在能源领域开展布局,加强氢电协同,强化氢能
产业发展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协调性。加快推动省内新建燃气轮机具备掺氢(氨)运行条
件,并率先示范。逐步探索省内燃煤机组掺氨改造以及氢燃料电池在热电联供、固定式发
电、数据中心、通讯基站等领域的应用。开展氢能清洁供暖示范项目工程,在可再生能源
制氢基地附近试点示范天然气掺氢供气、氢电耦合锅炉供暖、热电联供等项目工程。在确
保安全和采暖需求等基础上,逐步推广覆盖全省。
发展目标:到 2025 年,探索燃机掺氢、煤机掺氨试点示范,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实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工程。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引入影响
力大、产业链辐射广的氢能相关优势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集聚的虹吸效应,带动氢能装
备产业集群扩大与发展,着力构建产业发展内循环。推动省内产业发展协同,重点推进国
家电投长春氢能产研基地项目及其 100MW 级PEM 制氢设备中试产线、一汽氢能车辆制
造、延边国泰新能源氢燃料客车开发及示范等项目建设,加快引育可再生能源制氢头部企
业省内发展,推动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电堆、氢能燃料内燃机、Ⅳ型高压车载储氢
瓶、双极板、膜电极、质子交换膜、氢气循环泵、空气压缩机等项目落地,形成电解水制
氢成套设备产业化能力。
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引进或培育 3-4 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装备制造企业、
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生产企业。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发挥吉林省“氢动吉林”行动领导小组作用,构建到底到
边的责任体系。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构建分工清晰、运作规范、各负其责
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制定落实氢能产业政策细则,围绕氢能规范
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等,加快
完善配套政策与标准体系,为氢能产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严格落实《吉林省氢能产业安
全管理办法(试行)》(吉政办规〔2023〕1 号),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属地政
府安全管理责任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强化制氢、储运氢、加氢、用氢等各环节安全管理。
(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推进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政府
力量,鼓励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应化所、一汽集团等大校大院大所大企合作,
推动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创新资源整合,建立更加协同高效的氢能产业创新体系。集
中力量解决氢能领域卡脖子问题,力争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膜电极组件等高价
值核心材料和零部件上尽快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推动“制、储、运、用”各环节关键技
术持续迭代,为氢能产业发展和商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鼓
励氢能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科普宣传,积极引导消费者体验氢能技术产品,提升社会
对氢能利用的认可程度。
(三)强化氢能人才引育。积极引进国内外顶级专家、人才和团队,激励措施,以事
业和平台留人。鼓励省内大中专院校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设置氢能学科(专业)、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