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雅纳城市建设碳中和白皮书20212301序020304中国碳中和倡议——背景和目标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排放目标与行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COP26:下一步的行动城市发展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走向低碳的城市城市建设中的思路和理念:碳中和策略城市发展中各产业的需求和价值定位城市、土地规划和使用市政和基础设施:能源、水和废弃物交通运输网络和设施建筑与资产的开发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技术与应用企业策略与投资保障城市气候韧性——气候适应与缓解奥雅纳气候服务计划和专业知识针对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服务计划我们的专业团队我们的合作伙伴681214202224324446527691100108118126128132134目录4©ZhouRuoguArchitecturePhotography45郭家耀奥雅纳东亚区主席全球董事会成员气候变化使城市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已纳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建设,成为新时代语境下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新发展方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生态资本,系统性统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哥本哈根碳中和城市、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到北京长辛店生态城、东莞中英低碳环保园和雄安新区启动区,奥雅纳在可持续低碳发展领域持续探索,研究构建评估工具,规划生态社区,助力全球城市低碳发展。2016年6月8日,在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上,北京首钢总公司与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签署认证证书——首钢正气候发展项目被正式纳入C40正气候项目发展计划,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19个正气候项目。作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工程顾问,奥雅纳将多种可持续发展战略整合为一体,其中涵盖能源、水资源、废弃物处理、低碳等,成功为旧厂换新颜。奥雅纳于2019年制定了气候服务计划,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近期于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上,奥雅纳受委托担任峰会可持续顾问,确保整个活动在举办期间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联合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为本次气候峰会策划了全球城市气候行动主题展览,汇集了北京、伦敦、奥克兰等全球11个C40城市最具影响力的气候行动倡议和实践。同时,我们亦通过在线互动数字平台,向全球各地公众展示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气候计划和目标方面的关键作用。可持续发展是奥雅纳设计的核心。我们致力于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同时,最大限度发挥自然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低碳和零碳的城市系统则是奥雅纳在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一个核心工作。我们已启动一系列脱碳合作与行动,借助理念和技术创新,探索碳中和愿景下的城市转型之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义了2030年的愿景,并提供全新视角让我们反思、构建、优化和扩展工作的影响力。在中国政府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我们承诺为推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采取积极、全面的方法,为客户、社区和地球创造有形和无形价值。序67中国碳中和倡议――背景和目标01气候变化在带来严峻危机的同时,也蕴含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机遇。如果全球共同开展加速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必然会在技术、理念上带动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和增长。©ZhouRuoguArchitecturePhotography89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StateoftheGlobalClimate2020)统计,2020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三个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之前已升高1.2摄氏度。同时,近五年(2015-2020)以及近十年(2011-2020)的全球平均气温与往年相比也已达到历史最高纪录,成为有史以来最暖的五年和十年。2021年8月9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发布了名为《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ClimateChange2021:thePhysicalScienceBasis)的报告,其中强调,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速度是两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当前全球全球气候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恶化气候系统的整体变化,其规模和速度也是过去几百年,甚至在万年的尺度上所未有过的。其中包括海平面上升及冰川退化在内的诸多情况,在未来数个世纪甚至上千年之内都不可逆转。这些变化进一步导致了全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不断增加。诸如高温、山火、暴雨、洪灾及诸多次生灾害,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等方面带来了严重威胁。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升温,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将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积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Flickr/CommanderMarkMoran/NOAACorps/NMAO/AOCCCBy2.01011数据来源: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年各国碳排放量统计表数据2013-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2013250.0270.0290.0250.0310.0330.0350.0330.7331.4332.1333.6337.6343.5343.6322.837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所导致的。若要将全球变暖控制在特定限度之内,则必须有效限制碳排放量,至少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同时大力减少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碳排放情况全球碳排放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2019年的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根据发布的数据,全球碳排放年度增量持续增长。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同比有所下降,然而具有短期偶然性,长期来看全球排放的增长趋势并没有显著的改变。从构成来看,当前全球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交通、制造业与建筑业等领域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碳排放来源构成中,能源发电与供热占比最高,达43%,交通运输为其次,约占26%,制造业与建筑业约占17%。该统计还对2021年全球能源需求量做出了大幅增长的预计。从地区来看,亚太地区碳排放量在全球占比较大,其中中国占比最高,远超其他地区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亚太地区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52%,其中中国的排放量占比高达30.7%,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碳排放总量最高的国家,而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也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碳排放量(亿吨)1213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排放目标与行动目前,全球已有54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法国、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中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则承诺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根据英国能源和气候信息机构(ECIU)统计,截至2021年5月,全球共有137个国家承诺达成“碳中和”目标,其中6个国家已颁布碳减排相关法律、5个国家以及欧盟进行了立法提案、24个国家已完成减排政策发布。各国面对碳中和或零碳目标的政策和进展情况已实现零排放德国、瑞典欧盟、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西班牙、丹麦、新西兰、匈牙利、卢森堡芬兰爱尔兰、智利、斐济奥地利、冰岛美国、南非、意大利、巴西、瑞士、阿根廷、挪威、阿联酋、马来西亚、哥伦比亚、葡萄牙、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巴拿马、哥斯达黎加、乌拉圭、索维尼亚、拉脱维亚、尼泊尔、老挝、牙买加、纳米比亚、毛里求斯、摩纳哥、马拉维、马尔代夫、巴巴多斯、安道尔、卡波维德、塞舌尔、所罗门群岛、格林纳达、梵蒂冈城、马绍尔群岛、瑙鲁、土耳其中国、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斯里兰卡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墨西哥、荷兰、比利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捷克、罗马尼亚、秘鲁、希腊、厄瓜多尔、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缅甸、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坦桑尼亚、黎巴嫩、立陶宛、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爱沙尼亚、乌干达、也门、赞比亚、塞浦路斯、柬埔寨、塞内加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布亚新几内亚、阿富汗、马里、莫桑比克、马耳他、布基纳法索、马达加斯加、尼加拉瓜、亚美尼亚、巴哈马、南苏丹、乍得、几内亚、贝宁、海地、卢旺达、尼日尔、多哥、毛里塔尼亚、索马里、塞拉利昂、圭亚那、利比里亚、蒲隆地、吉布提、莱索托、东帝汶、厄立特里亚、中非共和国、伯利兹、圣卢西亚、安提瓜和巴布达、冈比亚、几内亚比绍、科摩罗、圣基茨和尼维斯、瓦努阿图、萨摩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多米尼克、库克群岛、汤加、密克罗尼西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帕劳、基里巴斯、图瓦卢、纽埃已制定法律拟议立法已在政策文件中正在讨论的目标不丹、苏里南2030204020502060数据来源:https://eciu.net/netzerotracker瑞典、英国、丹麦、法国、匈牙利和新西兰已通过立法的形式推动碳减排行动。其中,英国于2008年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80%,并确定了今后五年的“碳预算”。这是全球第一个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法案。同时,英国还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以确保碳减排目标的有效施行。具体包括: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政府产业使用效率与可持续性年度报告制度;碳预算体系:五年一周期的碳预算体系,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对企业开展碳排放交易制度,通过排放配额控制碳排放总量;征收气候变化税:2001起开始征收,对达到特定节能减排目标的高能耗企业给予气候变化税折扣;针对非高能耗公司部门和组织执行强制性碳排放总量与交易机制及碳减排承诺制度;建立碳减排目标制度,督促电力和燃气供应商提高能效、实现碳减排目标;碳基金:为企业和公共部门提供节能减排、低碳领域的相关资助与服务等。1415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15年在法国巴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会议的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表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主席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承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及双碳目标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就“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中国会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义务,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碳汇能力等,并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政府的碳中和战略行动摘要20152020202120209月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12月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9月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4月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1617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着力支持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并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在工业生产方面2021年1月,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工业碳达峰碳中和重要举措,推出大规模产能更新计划,实现工业低碳化改造和绿色制造。在此基础上,中国各部委相应出台了针对不同领域的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双碳目标的有效实行:各部委和政府部门推动双碳目标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2021年3月,《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该文件在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等多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战略、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同期发布的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推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地发展核电等重点工作任务。2021年7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谢振华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已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构建“1+N”政策体系,从能源、产业、交通、基建、经济、技术等十个领域加速转型创新。在交通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重点支持燃油汽车替代、退出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并将全面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在城市建设与建筑工程方面据十四五规划,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低碳城镇、低碳园区及低碳社区等多层次建设工作。同时,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在经济发展与消费方面我国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引导经济生产与消费的全面绿色转型。202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将促进健全生产环节的循环发展,打造绿色物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绿色贸易等流通体系,并健全绿色消费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需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以及完善秸秆与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等。2021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指出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尚处于工业示范阶段,需进一步降低技术成本,并明确技术发展路径、扩大示范项目规模,以便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以上政策从“减排”的角度制定了中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主要路径和目标。另一方面,一些政策则从增强“碳汇”的角度引导碳捕集、碳封存等减碳措施,促进零碳发展。1819零碳建设的经济意义气候变化在带来严峻危机的同时,也蕴含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机遇。如果全球共同开展加速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必然会在技术、理念上带动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和增长。碳中和路径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中国进入快速脱碳路径,预期将带来百万亿级别的经济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新能源、建筑业、交通业、服务业、农林业、零售与旅游业等产业将成为增长潜力最大的行业。中国零碳转型的主体——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城市已成为人类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城市也成为零碳转型发展的重要主体——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具有独特性,其中城市与乡村共同构成了城市建设与生产活动的主体,并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城乡建设规划与管理体系。当前,制造业、交通、基建、经济活动与消费、农业农村、市政服务及废弃物处理已成为中国城乡建设过程中影响碳排放及碳汇的重要模块。因此,从城乡结合的整体角度出发,综合规划、设计,推动新能源使用、产业转型、生产技术创新、绿色建筑、循环经济、农业碳汇、废弃物与污染物处理等工作的整体发展,是中国零碳转型的合理思路。深圳深业项目©BoeriStudio(StefanoBoeri,GianandreaBarreca,GiovanniLaVarra)©Zhangchao2021COP26:下一步的行动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延期一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会议上,196个缔约国及欧盟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共同目标,讨论未来的应对方案、承诺及行动,从而管控、限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冲击。本次COP26会议的核心是动员各缔约方加大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努力实现《巴黎协定》所制定的艰巨目标——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以内。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四个方面——净零碳排放、生态适应性修复、资金调动,以及共同合作。其中,会议希望通过本次协商,推动各国提出实现净零碳排放的进一步减排目标,包括加快淘汰煤炭使用、加大可再生资源投资、减少森林砍伐等。奥雅纳除了被委任为该高峰会的可持续顾问以外,还肩负着让整个活动在举办期间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COP26背景下,发展低碳和零碳的城市系统是奥雅纳在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一个核心工作。为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提高我们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奥雅纳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日本、越南及菲律宾五个城市参与多场专题讲座,将与各地区的政府、学术界、交通行业进行交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肩负着达成碳中和的重任,在新能源发展、共享经济及智慧交通的普及化工作中,我们需要挖掘更多创新的出行系统、实践可持续的城市体系。奥雅纳与多家国际机构和智库联合举办“奔向零碳”系列网上研讨会,探讨亚洲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2223城市发展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02城市碳中和策略完全是需要根据综合城市设计模式制定的,考虑所有城市要素的联动性,同时配合跨学科专家来了解每个城市层面的相互关系。2425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和抓手,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碳中和城市构成要素碳中和基底碳中和结构碳中和形态碳中和支撑碳中和治理绿色能源产业转型循环经济紧凑城市生态网络绿色交通绿色技术企业与政府行为走向低碳城市中国近90%的碳排放来自能源领域,能源结构是影响中国中短期脱碳进程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城市碳中和的基底。城市走向碳中和是以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为前提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仍将有进一步提升能源消费总量的需求。因此,能源消费增长的需求与碳减排压力的矛盾是绿色能源的核心难点。清洁绿色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发电是碳中和的核心。中国煤炭发电占比碳中和的基底高达66%,风电、光伏等优质能源发电仅占9%,而美欧日煤炭发电占比均低于32%。德、英、法、日等人均能耗峰值出现在人均GDP2.3万美元左右的时期,预测中国2035年左右将达到人均能源峰值的4吨油/人。电力清洁化以及电能替代在当前已经具备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得性,而氢能等选项在不同的用能领域仍要靠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来逐步实现其经济的可替代性。城市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碳中和的主阵地和成败的关键点,城市的碳中和势必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道路,对中国城市而言既是约束也是机会。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了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也都在加紧制定实现双碳的目标及路线图。根据C40及相关研究,我们将碳中和城市的构成要素包括基底、结构、形态、支撑和治理等五个要素。2627碳中和的结构生产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都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升级和转型、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才能从结构上控制碳排放。传统工业转型期和低碳潜力型的城市,是决定能否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关键,其发展核心都在于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低碳产业通常包括三方面:一是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类型;二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的产业类型,如新能源产业等;三是通过循环工艺技术,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的产业。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工业的碳排放强度大致是服务业的2.5-5倍,这意味着服务业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工业比重相应的每降低1个百分点,总体碳排放强度将平均下降0.8-1.6个百分点,这一过程可称为产业结构低碳化(刘新宇,2009)。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2017年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量,合计占全国碳排放量的36%。除发展第三产业以外,可促使电力、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与新能源、新技术开发相结合,向新型低碳产业转变。碳中和的形态紧凑的城市形态、综合的土地利用和健康的生态网络结构是城市碳中和形态发展的主要方向。但相对而言,单纯的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分区强度并不是城市是否低碳的决定性内涵。不管是新城还是老城,空间紧凑型城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基于交通半径,特别是绿色交通和土地功能的布局的复合性。随着产业社区的出现,城市生产、生活、休闲等功能的高度复合,单一的功能边界被打破,可以培育紧凑、多元的业态结构,塑造绿色宜居的低碳城市。以TOD为导向,大力发展构建15分钟生活圈。以住宅为中心合理布局生活服务设施,使居民可以利用绿色通勤组合在15分钟内实现消费、娱乐、社交等日常活动,构建“自助型社区”。土地集约化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住房建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城市更新中禁止大拆大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住房施工量,进而减少城市碳排放。主动收缩城市规模、增加城市的韧性。根据相关资料,2010-2019年,近80多个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城市的人口密度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人口与产业流失是城市规模收缩的主要原因。这种城市的收缩带来了对土地的低效利用。如何主动收缩城市的发展规模、增强城市的韧性、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减少碳的排放,将是很多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扬州市沿夹江两岸生态中心概念规划项目©TessaBrunette2829碳中和的支撑交通基础设施和绿色技术支撑城市走向碳中和。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是系统性硬件体系,不仅包括具体的道路线网,还包括交通智能化、数字化运行的管理设备,以及不同等级的交通线网所覆盖的空间范围等;低碳技术则包括新能源配套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碳捕获技术等。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的比重达10%左右,从结构上看,公路、航空、航运、铁路分别占83.4%、9.8%、5.4%、1.3%(2018年数据)。绿色交通=更清洁的能源+更高效的能耗清洁能源是治标之本,节能减排是辅助之道。公路的碳排放是重中之重,推动新能源车的逐步渗透、运输结构的“公转铁”和“公转水”、节能减排(包括燃油效率提升、数字化应用)等措施是公路客运和货运低碳化的路径。推动城市交通工具新能源化、出行结构低碳化。未来城市出行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低碳和碳中和:一是公交车、出租车和网约车逐步电动化;二是在尚未电动化前,客运结构会向城轨、共享单车等低碳方式倾斜来进行减排。均衡布局就业与服务资源,职住平衡,构建“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组合。数字经济是“十四五”发展的主旋律。智慧城市在环保、交通、工业、能源、城市治理等多个场景中已经有了丰富具体的应用。智慧城市在带来生活便捷与多样性的同时,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各种生活场景的节能减排。能源供应是新基建发展的基础,数字基础设施是满足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有力支撑。在数字与算力的浪潮中,数字化、智能化将为电力转算力的过程赋予更多节能优势,从而实现节能减排与数字经济的双重目标。奥雅纳未来公路(FutureofHighway)研究报告3031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企业是重要的排放来源和实现碳中和的中坚力量。纳入全国碳市场的2,000余家企业碳排放量超40亿吨,总规模全球第一,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越来越多的企业设定了碳中和等气候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因地制宜地方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发展规划,在科技评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规划双碳路径和中长期目标,保证总量目标的刚性和区域具体实现路径的柔性的动态结合。抓住重点,分布推进本着“找准重点、分步推进、试点先行”的原则,将双碳目标分解到各细分部门。各具体行业及企业是落实碳减排的实施主体。碳中和的城市治理走向碳中和将是中国城市必经之路,需要强化城市碳中和的治理体系。政府是碳中和的主导力量。政策支持,市场导向结合各地技术优势领域,调动优势科研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工作。地方政府围绕重点技术领域,采用设立引导基金、推出试点示范项目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投入。聚焦重点行业、重点技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政府引导,金融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是激励并约束市场主体的碳排放管理的重要举措,以此为基础的碳金融体系也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利手段。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积极探索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的碳金融体系,设立碳基金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挥政府资本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金融支持。以多种形式有效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政策和投资项目的落地。©KingkayArchitecturalPhotography3233城市建设中的思路和理念:碳中和策略城市的发展包含诸多要素和各种阶段性目标。其最终的目标则是实现某种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的空间;它将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提供条件。近几十年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是快速的高效增长。近十年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发展的加速期。然而,有不少观察家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在生态和环境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并没有明确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基准。不同的国家、城市和地区,都有各自具体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目标,或者相应的社会背景,其中不仅包括区域内部的问题,还包括诸地区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是竞争关系)。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城市双碳行动其策略和计划的联动性被提上议程,国际合作日益加深,中国经济体在全球市场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在这些背景下,中国在经济领域、环境领域的发展目标和趋势,都比以往更加明确。因此,国家在本次五年计划和十年远景目标期间,选择了提出双碳目标。严格来说,双碳目标并非单一的技术目标,在这一点上它和科技产业、智慧应用,以及城市的韧性要求有所不同。双碳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思路和场景考量息息相关。因此,各行业都将在双碳目标的时间表及量化目标主导下评估和更新发展路线。简单来说:既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要同步完成碳的目标。这将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总体目标的科学性、综合性和落地性,同时还能用作国际间的参照和竞争指标。©JackieWang3435因此,城市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的路线图不仅包含生活环境条件的优化和改善的策略,还包括与此呼应所采用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计划。出于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在几十年前就达到了排放峰值,它们制定了要在四十至五十年之间实现碳中和的计划。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只有三十年的时间来把峰值排放转变为碳中和。同时,考虑到各种建设和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而言,碳中和的路线图将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另外,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增长之间,已经高度的相互关联。生活和经济活动涉及各种空间和联系的要求,需要每个城市要素精确地发展和运作来支持——包括考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建筑功能等诸多基本问题。这些城市要素,在开发和运营的过程中也会相互影响。科学地控制碳排放来源,要应用各种技术和计算方法,还要参考一些国际议定书的规定,因此其策略较为复杂。而且,碳目标是多尺度的,既可以是城市级的目标,也可能是某种产业发展目标,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策略,不仅要有技术路线图以解决个别排放源的问题,另外也需要通过了解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找出各种要素增长和发展的联动性,并制定和实现不同规模的时序及量化目标。东莞市中英低碳环保产业园规划3637我们提出:综合城市双碳发展模式基于上述对城市、区域,甚至项目尺度上双碳路线图的描述及建议,我们应该考虑:双碳发展对空间和经济有何种需求;排放控制的主体,其边界在何处;需要什么样的目标和发展时间表,以及各要素之间联动性的问题。这其实意味着某种以目标为主导的、整体的碳中和框架,以及某种可执行的行动策略和计划,以配合双碳目标及其时间表。策略、计划中包括两个操作流程(或任务战略方向):可执行的行动策略和计划应包括:自上而下的目标实施方法,分别是地理空间发展层面(土地规划——城市或地区政府目标)、产业发展层面(产业规划——政府以及产业策略制定或领导部门)到执行层面(产业及开发战略——开发商、企业和投资者)。顶层的框架目标可以转换为实施层面的策略、项目中行动的要求或性能指标;实施层面的行动,其成果也可以用于测量和验证顶层的框架目标;当然,它还应该包括一个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和KPI,以衡量时间和成本效益。自下而上的方法,则是从执行层创建、支持并验证顶层的目标。-----我们提出的城市碳中和策略完全是根据综合城市设计模式制定的,其中考虑了所有城市要素的联动性(我们从不同的层面观察城市,深入了解每个层面的技术设计和应用的要求,同时配合跨学科专家来了解每个城市层面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了我们的综合城市项目管理概念(我们不仅专注于规划及设计,同时更专注于如何执行、管理、使用并运作它)。我们知道,跨专业、跨学科的干预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在多层面的城市碳中和策略设计工作中,需要各专业知识一同工作。我们不仅从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发展中学到了很多经验,我们的全球团队也了解其他国家从碳达峰的执行路径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以此为基础制定各行业的碳中和战略。然而,正如之前所言,即便碳目标是共同的,但不同的国家、城市或地区之间,仍有不同的专注点和重点。有些共同的方法可以用作框架开发的基础——例如我们与C40合作编辑的《全球净零社区发展指南》,面对不同的条件和对象时,我们需要为不同的实体量身定制双碳目标、策略和计划,生成路线图。UBPA发展项目是奥雅纳在上海世博会后,发起的主要低碳地区发展项目之一。《绿色繁荣街区》是C40于2021年8月出版的全球零碳社区指南,供地方政府参考和制定实现零碳区的计划。指南由奥雅纳和C40以及界各地城市的支持下开发。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参与编制指南、研究适用性与参考性。©KingkayArchitecturalPhotography3839土地规划是碳中和发展战略里离不开的主体。更重要的是,要以土地规划为起点,来建立碳中和发展框架,用来控制对资源与排放责任的分配。土地是生活和经济发展活动的载体,土地本身虽然不含有任何碳排放——规划了蓝绿类基础设施的碳汇土地除外,但土地的使用和产业的发展会导致碳排放。在本白皮书中,我们将深入阐述各种城市要素在城市整体碳中和规划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新的碳中和时代中,它们对于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价值。在当前碳中和发展的时代中,土地规划工作里当然要包括评估其当前的规划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也包括对未来的规划进行评估,以预测碳排放量。但其关键的挑战并非上述二者,而是土地的规划如何为采用能适应增长、变化和调整的可行性方案做准备。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达到碳达峰,意味着土地和产业规划所带来的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在剩下的三十年里,虽然生活和经济继续增长,但将转向碳中和的发展方向,这意味着对以后的发展碳中和的发展中各城市要素的问题或特殊关注点土地规划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低碳发电电力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用电工业用电建筑物用电燃料转化用电水力发电灵活的高压或交流电传输电动列车地热超高电压传输电动轻型道路车辆核能快速频率响应电动重型道路车辆太阳能光伏快速充电电动船太阳能热力动态充电电动飞机风能智能充电煤电结合CCUS机械储存原生铝电气化电力烹饪电解水制氢海洋能源电池储存初级炼钢电气化热泵大型热泵需求响应化学品电气化蒸发冷却天然气结合CCUS水泥电气化固态冷却生物质结合CCUS氢能涡轮机基础设施不同于土地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既是碳排放的控制手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或最终的碳排放源。基础设施主导着大部分的城市碳排放,同时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包括许多特殊的课题,不仅因为它具有多专业的科学性质内容:能源供给、给排水、废物的产生、收集和处理等等,而且因为它在排放控制方面具有复杂的所有权和责任。即使谈到建筑业及工业的碳排放占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一定比例,但建筑业及工业的第2范围和第3范围碳排放也必须通过基础设施或公共市政系统。这些公共市政系统碳排放属于基础设施所有者、运营商或其他投资者,但受影响于建筑业、工业业主、运营商和投资者。这带来了这些基础设施碳排放的数量控制要求、技术应用和可行性、运营责任及复杂的排放责任问题。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在既定的国家碳中和战略中,能源改革在碳中和总体路线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和主导作用。国家能源和公用事业企业要走公共基础设施改革投资的道路,引进新技术。然而,各产业及工业(包括建筑业)也需要碳中和目标和计划来减少每个产业及工业的碳排放。国家、城市、分布式的系统与服务、战略实施与运行模式之间的界限,也是不同基础设施利益相关者需要研究的问题。数据来源:IEA,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的路线图2021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50%目前尚未成熟进行的计划而言,应该关注如何具备更高的经济增长价值,以及使碳排放负增长的战略。这对传统的土地规划策略而言,非常具有挑战性:土地和产业的规划及选择,需要纳入新的规则,不仅要考虑如何整合新产业、旧工业的改革与更新,还需要同时考虑新型的规划、土地的再生和改造,还有土地规划如何灵活地适应增长、变化和调整的情况。这也可能给城市或地区政府带来一种新的土地经济运行模式。深圳前海发展包含一个非常积极的城市效率和资源管理战略目标。奥雅纳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创建这个新区。©Zhangchao4041交通方面的碳排放,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城市碳排放控制工作中,它的排放量和可控性所占比重最大。交通规划高度依赖土地及产业规划,以往交通规划只是支持作用,现在在城市发展中已转变为主导作用——例如TOD发展模式。交通运输系统的使用情况,以及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连接需求,二者均是帮助控制排放的驱动因素。因此,联动性在交通排放策略和计划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交通运输企业对所有范围1、范围2和范围3的碳排放都有影响。无论是地面、海上还是航空交通运输系统,其网络、排放源和控制策略都非常复杂,这些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互联互通。这样就使得对总排放量的预测和计算存在着非常高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度,这对于城市的碳中和交通规划或个别交通运输企业的碳中和运营计划中制定符合时间和成本效益的碳中和行动策略和计划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然而,交通对于帮助实现城市或者区域的碳中和,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交通运输系统倾向于应用新技术,不同的交通运输系统的操作方法中,包含各种形式的能源和资源转换,这对于促进技术创新非常有利。在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中,部分交通运输服务业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因此,虽然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在土地规划、需求控制、技术应用、投资和运营等方面都十分复杂,但确实值得投入更多的资源去研究和开发。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行业是碳排放讨论议程中最复杂的,因为很难对建筑建设的碳排放边界和责任有一个单一的定义。最容易做的——也是最优先的——是把建筑的碳排放和建设产业的碳排放区分开来。建筑的碳排放,无论在排放类型还是在排放范围上,在大多数的国际碳排放协议中都有更为明确的定义。建筑运营中的碳排放,指的是建筑运行所需要的碳排放,例如燃烧、供电和服务,并对应范围1、范围2、范围3的排放。建筑的另一个碳排放源是隐含碳排放,其中包括建造或翻新建筑部件、构件和材料所产生的第三方排放。然而,这些建筑的碳排放,是否都包含在建筑业相关的碳排放之内,是个大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运营碳排放量很容易被界定为建筑行业排放的一部分,全都属于建筑行业企业的消耗所带来的碳排放。但建筑部件、构件和材料所包含的隐含碳排放却是可归类为建筑材料行业或特定生产制造业的碳排放,例如,混凝土和水泥行业是国家重点的工业级碳排放控制类别之一。即使是建筑运营的碳排放本身,是归类为建筑行业碳排放,还是其他类型的工业碳排放,也是一个大问题,例如,工业建筑或者工业园区内的能源使用,有着自己的供电政策和电价体系,交通站、枢纽、码头等行业也会有自己的设施等。当然,在谈到建筑的碳排放控制策略以及技术应用时,可以很容易地讨论应用哪些不同类型的策略或技术来减少甚至抵消特定建筑操作过程中的碳排放——这属于一对一可回答的技术研究工作。但是,如果要为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或者企业来制定碳中和发展路线图,这些建筑或设施,或与资产相关的碳排放定义,必须明确界定其责任和受益者,至少需要确定在一个建筑建设领域或边界内,碳中和发展所需要研究和调查的建筑或者资产类型,以及需要关注哪些企业、行业或商业服务。建筑建设©LongforPropertiesLtd©Sauerbruch&HuttonArchitekten重庆龙湖沙坪坝高铁枢纽上盖综合体项目4243从城市双碳行动策略和计划实现执行的角度来看,碳中和需要更多的投入和资源,同时,碳中和可以创造新的运营和商业模式。这也是中央政府推动绿色和气候投资举措和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投资决策,主要目标之一是机会与风险之间的机制和平衡。碳中和的经济是机会和风险二者兼备,且能抓住碳中和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价值。在这个碳中和发展的新时期里,不仅要改进,而且要创造新的经济模式。由于这是技术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另一种形态,因此,也需要金融和技术专业之间的高度协作。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碳减排和抵消技术外,数字技术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管理、控制、监察、数据验证等方面至关重要。在个别专业规划和设计上,奥雅纳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排放预测和计算工具,与相关的国际碳排放模型和规范建立条件相对应,有助于评估各种单项策略和技术的价值。对上述特定的综合性城市其相依策略的开发,我们正在开发一款复杂的研究模型工具,叫“城市模型(CityModel)”,它与我们的一个称为“神经城市(NeuronCity)”的平台相集成,用来帮助客户创建和模拟某个城市或地区的各种发展场景,以便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抉择。除了综合城市发展模式之外,制定一个全面的碳中和战略和路线图,需要对城市、地区、行业或者企业的服务有着深入和明确的调查及考虑,而且取决于策略和路线图的实行主体。战略和路线图,必须是可执行、可操作的,才能完整地实现目标和时间表。因此,以下三个方面对于制定战略和路线图来说至关重要:需要明确责任制度,来获知与企业相关的碳排放清单、排放状况,以及排放的影响范围和控制范围需要明确定量数据,来提升企业运营的绩效、对行业和社会品牌的认可需要进行风险管理,来应对——无论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当前和未来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业务风险---我们的方法、工具和策略绿色投资数字技术在城市双碳行动的策略和计划制定工作中,是一个重要议题。碳中和的目标设定,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的问题,然而同时,我们也需要为适应气候变化做好准备,因为在各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生了很多不同的气候变化、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对气候韧性的考虑及其战略,是在城市双碳行动的策略和计划中必须被纳入的关键项目。城市双碳行动策略和计划是一个复杂但有价值的任务,复杂性因策略和计划对象而异,也因项目目标而异。除了奥雅纳的城市和咨询平台和全球技术专家支持网络之外,我们还需要与各种专业合作伙伴合作,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因此,在随后的章节,我们的专业领域专家将详细阐述更多的双碳行动需求和价值,并邀请一些行业专家与各种专业合作伙伴分享他们对中国碳中和未来的看法。气候韧性©MikeAlexander4445城市发展中各产业的需求和价值定位03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一个数字,还是一种发展模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的担当。©CapitaLandLtd(China)4647城市、土地规划和使用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在逐步制定中,将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转型和创新。主要政策措施中的很多重点领域与城市管理相关,包括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推进节能低碳建筑和低碳设施建设、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规模、体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运用、交通等。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城市规划对于碳排放的管理,具有源头入手、过程控制、定量评估的特点。而规划建设管理需要有一套定量分析评估工具来应对气候变化。目前温室气体排放与评估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排放清单以及微观层面的碳盘查,而基于城市/城区中观空间系统、从规划管理角度进行碳排放评估研究的工作比较缺乏。奥雅纳建立了城市/城区规划层面的碳排放评估模型,以此推动“以减排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机制。评估模型从总体层面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能源结构入手,通过工业、农业、城镇建筑、农村建筑、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空间、可再生能源等板块的碳排放核算,整体评估城市/城区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城市规划的管理,则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基于空间规划的视角,分析各类用地不同的碳排放特点。奥雅纳的双碳规划是这两种路径的结合: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深入分析各类用地的碳排放强度和特点,针对各个板块提出优化措施和减碳要求,推动经济轻型化、城市绿色化,实现系统转型。最后通过碳排放总量、分板块碳排放量、各用地类型碳排放量等主要指标,反馈城市/城区整体的碳减排绩效、推动持续改进。奥雅纳在低碳规划方面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例如,奥雅纳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项目制定绿色生态规划,提供“正气候”咨询服务。建立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两个碳排放评估的情景假设,综合北京市相关政策要求、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控规设计指标和北京市绿色建筑最高要求,以国内先进案例作为实践参考,分析确定各板块的活动量和碳排放/消除因子,得出基准情景下各板块和整个核心区的碳排放量,再通过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在低碳规划建设手段上的比较,分别给出两个情景下的碳排放指标,并以此为例对绿色生态示范区的碳排放评估进行总结。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需要“自上而下”的实施,落实到政策、分解目标、指标和行动。英国加的夫国际运动村©AndrewHazardPhotography&Design4849“正气候开发”是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提出的,是指既能减少开发项目本身所产生的排放,又能通过消除其周边社区的排放量,来抵消项目本身无法减少的剩余排放量,从而在项目完成时实现净或负排放的目标。它强调的是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对周边产生的正向影响。奥雅纳还为多个城区/园区制定了低碳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例如,上海世博园区项目,奥雅纳通过建立低碳生态发展的指标体系,实现世博园区的减碳目标,反馈规划内容和设计要求。低碳生态指标体系由地方政策、低碳建设、运营管理和低碳成效4大类共41项具体指标构成,其中低碳建设方面包括周边社区规划、区域能源供应等8个方面共25项措施。我们希望能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与城市管理者、专业机构、研究机构、合作伙伴同愿同行,从落地和示范的角度同时贡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是中国首个C40正气候项目,全球第19个正气候项目。项目规划利用老工业园区工业遗迹特点,整合可持续利用资源,达到减低碳排放的目标。充分利用保留厂房大屋顶,在厂房屋顶大面积铺装光伏板。项目同时根据分期开发时序和土壤污染程度确定修复方案,包括统筹土壤污染修复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效管理雨水径流,防止未开发场地污染物污染地下水与已开发场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5051孙璐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中国气候行动规划项目主任城市规划决定了城市的未来,尤其对城市未来的碳排放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规划一旦落定,规划期内的发展规模、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碳排放即成定局。在气候督查和双控指标逐步加强的背景下,前期制定的高碳规划将在未来几年给城市管理者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中国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当前正值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入编制审批阶段,如何基于碳达峰强化土地规划和用途管控,以及如何基于碳中和统筹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将成为考察城市规划和治理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一项完善的规划将为城市整体的气候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抓手。城市规划涉及多个主要碳排放部门,如国土资源、建筑、交通、能源等,提前规划将有效地促进协同减排。同时,随着气候变化加速,近年频发的气候灾害将逐步加剧,制定适应气候的规划将为城市建立一道保护生命线的堤坝。建议制定并推进气候友好型的城市规划。C40的统计表明,在这类规划完成后,气候相关措施的实施效率平均提高了三倍。做好部门协调和沟通工作,将气候影响作为各部门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并充分考虑跨部门协同效应。做好中远期空间规划和发展管控,做好土地用途管控,严控碳排放,提高绿地林地覆盖率、增加生态碳汇。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加速的背景下气候灾害的影响,推动紧凑型城市发展,规避气候脆弱地区。城市城市是超过一半全球人口的家园,而且这一数值正在持续增长,本世纪中将有接近三分之二全球人口定居城市。急速的人口增长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灾害的影响,如高温、内涝、沿海风暴潮等。70%的C40成员城市已经显著收到气候灾害的影响,这一状况在中国城市中也普遍存在。在气候变化领域,城市的角色尤其重要。城市消耗了三分之二的全球电力并且占全球碳排放的70%以上。因为工业比例高、人口基数大,我国的大城市普遍碳排放水平高,减排压力大。随着进一步城市化,这一数值将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城市的行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巴黎协定”和“双碳”目标的达成。同时,因为资源集中和政策的灵活度,城市在气候政策创新领域也常常走在前列,扮演了“先行先试”的试点角色,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支持,例如我国的低碳城市试点。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如传统的能源、建筑、交通等,同时其他部门也日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农业、卫生健康等。气候工作既对城市的跨部门协调能力是一个考验,同时也为政策创新提供了空间。5253市政和基础设施:能源、水和废弃物根据各国的研究成果和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报告,能源结构改革对于帮助城市实现碳中和和零碳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在2000-2020的二十年间增长了2倍,而且在一些发展率领先的城市,增长率还要高得多。无论使用何种类型和形式的能源,能源需求都是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尽管能源使用最终都分配到了诸如工业和建筑业等不同的使用部门,但总体来说它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90%。中国的主要排放源是电力部门(占能源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8%)、工业(36%)、交通(8%)和建筑(5%)。市政和基础设施:能源注:气泡区代表着与能源相关和与流程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数据来源:IEA,《中国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路线图》报告,2021一次能源需求二氧化碳排放量强度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比(2000年至2020年,按国家/地区分)0印度中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美国加拿大0255075100gCO2/MJtCO2/人均气泡大小510152025200020201GtCO210GtCO2©SkyEyeCoLtd5455这也是政府在宣布双碳目标后启动能源转型战略计划的原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行动,它需要有计划的战略,因为能源对所有活动都至关重要,保持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让低碳和零碳能源取代所有体系中的在用能源是需要时间的。这也需要大量投资,因此,新的碳融资战略将首先应用于能源部门。能源部门的转型是从供应链方面对碳中和的关键性行动,包括超大规模的和微观的转型。超大规模意味着国家、省或市一级能源结构和网络的整体转型,而微观规模意味着在适当的网络中适应新形式或微能源的网络。大规模转型方面的重点是网络和系统基础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通常由能源供应源和公司控制和管理着,如省级和市级基础电网,来调查和安装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以提高能源基础碳排放强度的效率和结构。微观尺度方面则是供需双方的一种混合行动,旨在优化适当能源之间的匹配,以优化各种城市和地区功能的能源使用。因此,除了国家能源结构改革和省级能源网络的大规模升级战略外,在城市或地区层面,以及微观层面控制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的主要行动有两项:通过区域规模供应网络的优化、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提高碳排放强度优化城市和地区的能源需求结构和发展规模--中国一次能源的碳排放强度仍然很高,因为它严重依赖化石燃料,尽管人均排放量低于一些发达国家。英国南苏格兰能源公司SSE约克郡碳捕捉与封存(CCS)项目©Scottish&SouthernEnergyPlc5657能源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无论是新城区的发展还是区域的改造和再生工程。城市和地区使用的主要能源供应是电力,城市供电网络的碳强度由电网和供电公司控制,但是,可以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开放电网连接,来优化当地城市或地区级网络的碳排放。这取决于地方治理层各种可再生能源工厂的规划和安装的实施决定。各种能源和技术的适用性不仅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些技术在当地条件下的适应性。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象因素,确定不同形式能源的适用性,如水力、太阳能和风能。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将能源需求概况与本地网络中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模式相匹配。应谨慎研究,并根据其特点来确定和规划各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确保以成本效益模式开发这些系统。在当前的双碳目标下,还需要考虑发展趋势,以确定合适的技术应用及实施时间表以控制碳排放达峰,更重要的是逐步减少从峰值到碳中和的排放。对于这部分工作,还需要考虑规划好的能源结构解决方案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例如系统性能降低、连接和传输效率、供需策略、能量存储等问题。能源网络与能源技术前海市政府计划将前海区转变为低碳区。奥雅纳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CIECC)联合,被任命为前海区区域冷却系统(DCS)可行性研究的咨询顾问。顾问工作不仅专注于DSC的可行性研究,还包括向前海市政府提供实施战略咨询。©Zhangchao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都应提前、充分、高效地进行规划,以满足区域的增长和发展。还有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可应用到规划中,并集成入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和系统中。例如,与某些产业或生产流程进行能源转换、与运输系统进行供需共享、使用能源和工业系统的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等。除了技术解决方案外,双碳目标解决方案中能源基础设施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管理策略。所有这些技术都需要一个复杂的能源网络来调整能源并将其传输到需求点。电网和热力网是城市或地区的两大能源网,可以考虑某种综合了微电网和能源供应的解决方案。对于这种网络解决方案,作为城市或地区基础设施服务,成本和投资考虑也包含在另一个主要的管理选项中。5859土地是城市经济和生活活动的基本场所和空间。各种功能活动都需要资源,并相应排放废弃物。所有这些活动正是导致碳排放的源头。在双碳目标下规划相关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挑战是,各个城市和地区仍有大量的土地开发、再生和增长需求。这就需要新的和升级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在从现在起到峰值排放目标这一期间。这些土地开发的增长应在排放高峰期后依然持续,但基础设施网络的扩张在当时应处于排放下降模式。能源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开发基于需求、分布和模式。在研究各种类型的能源供应、碳减排和捕集技术的过程中,在优化碳排放和碳中和的场景中,需求的减少和使用效率的问题是碳减排的关键。从城市或地区规划的角度来看,如何节约特定土地和工业上应用的能源需求,是相关部门的具体问题,然而,对所有这些需求类型和应用的定位和分组,也可以提供额外的需求控制效益。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不仅是所有建筑、工业和交通应用的连接网络,还通过网络提供管理和优化渠道或选项。除了每个部门的需求优化外,规划和分组为上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机会。因此,土地功能规划、交通网络规划是能源网络发展和技术应用的起点,对最终的节能降耗、碳减排的潜力和绩效的影响很大。除此之外,在城市或地区的规划阶段还需要考虑一些行动。不仅要考虑能源供应网络和微电网布置,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是投资和实施计划以及分阶段问题。最后,能源数据收集对于评估和管理,以及未来的优化行动都至关重要。全面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以及相关的碳排放控制和管理平台也是工作计划中的一个重要行动步骤,这得益于这个时代大数据和数字技术的良好发展。地区规划、开发和管理市政和基础设施:水许多国家和经济部门均陆续开始指定碳达峰及碳中和线路图。中国的水行业要如何实现重大转变?中国就低碳发展同时提出了“减污、降碳”的目标。这是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双驱动下的协同目标。污染治理的总体框架围绕着减少污染排放以及污染处理和回收两个方面展开,而降碳的基本模式为减少碳排放以及增加碳汇两个方面。污染排放以及碳排放的同源特点,决定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可行性。水循环受到全球系统和小尺度下当地措施的影响,但是在流域规模上最容易理解。流域是基于自然系统的生态区域,且往往超越了政治、经济或社会文化边界的范畴。中国处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始探索从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到全方位的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路径。近些年推出的“以水而定”以及EOD发展模式等,均是此方面的流域尺度探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单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九龙东南部在香港第一个采用区域冷却系统,改变了城市冷却基础设施设计的理念,为城市低碳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6061完整的水循环供水洪水污水供水通过有效地集中式,及选择性使用分散式供水,包括雨水、灰水及地下水,减少饮用水的供给和处理。减少总投资,节省设备终身维护费用。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通过在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创造水元素空间,创造和提升栖息地。为水/污水创造自然净化条件,有利于水质,增强河道/湿地或海岸线的恢复。森林、绿色屋顶或垂直绿化。经济基础设施中与水相关的投资可以带来潜在直接的经济效益,带来相关的新技术,以及与小型企业的合作等。为土地所有权价值带来间接影响。吸引投资及提升劳动生产力。食物&农业当地的食品生产是重塑景观的重要因素,包括打碎硬质地面,开阔空间的同时可作为防洪滞蓄区,可食用种植,水资源收集及处理、重复利用当地养分、提升农业实践。雨污水减少排入市政管网的地标径流,增加管网使用寿命,提升水质(雨污合流管道溢流至河道的水大大减少),减少水处理量。为循环重复利用分散式处理的水资源提供机遇。能源&碳排放通过城市绿化去除和吸收温室气体。减少遮蔽/绝缘的能源消耗,减少水或污水输送和处理。由水电及废弃物制造可再生新能源的可能性。洪水通过流域整体管理及提升城市地表水管理,降低风险、提升弹性适应能力。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规划,建筑及景观更加适应防洪的要求。健康&福祉与水相关的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提升微气候,创造娱乐休闲、运动及教育的环境。水能够提升居住环境,并为公众参与性提供机会。空间&社区亲水性能够使环境变得更好,且具有认同感。设计水元素,能够引起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水能够促进合作与交流。气候变化水元素的设计有助于环节和适应气候变化。种植大型树木、增加城市绿化及开放式水体,有助于提升微气候。地方性水资源管理有助于提升应对水资源匮乏及干旱的弹性适应能力。奥雅纳于2013年整合与全球政府、机构工作的经验,建立“Designwithwater以水而定”的规划设计体系,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自然为基的流域再生设计框架。它以自然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循环系统,以水资源管理、水安全和污染治理为核心,从而获得农业、经济、空间和社区、关键基础设施、健康与福祉、能源与低碳、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七个维度的产出。其产生的综合效益将成为人类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引擎。这是因为水的特殊流动性,同时作为资源和适应性措施两个维度帮助城市实现综合的低碳目标。而其他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建筑、交通、食物等,更多的展现的是资源的特性。基于以上特性,水务行业的碳达峰及碳中和的路径图应从自身行业“减污、降碳”,逐步迈向流域尺度的水管理,与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产业发展,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融合衔接。这也需要地方政府、环境管理者、水务公司等在已建成区域与其他专业人士进行交叉领域减少碳排放;以更多的合作方式促进创新,为社会和社区带来利益;基于基础设施的有效碳管理,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学科的创新合作。通过合作,来促进经济从其水基础设施系统中获益。为了实现减少碳排放的共同目标,需要实现转变,需要更加适应新的发展过程的解决方案,同时实现:香港净化海港计划净化海港计划HATS项目6263除了传统的污染排放控制功能,碳排放是水务行业活动各个方面的一个特征,要做到实现净零目标意味着应将水务公司及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包括在内。水务行业主要部门的排放主要来源于:这显然需要更严格、更深入的分析。对企业支出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出较少的排放可能产生或隐藏在何处。确定排放物水资源资产:河流、水库和堤坝配水:管道和泵送污水收集和处理:下水道、泵站、污水处理厂供水:配电系统,抽水站和污水处理厂防洪和沿海防御设施输水直接处理工艺排放运行的能源使用水处理用化学品如何围绕着“减污、降碳”的双重目标制定路线图,稳步实现净零排放?水务行业要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有以下五个方面需要考量:这也是在水务行业成为领导者的机会。同时,新的思考模式将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资产的系统分析,可以发掘跨越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和机会。并通过战略总体规划,了解资产的价值。对水务行业基础设施的机会:-增加韧性-减少核心运营成本-提高资产价值-收入多样化-新的服务机会-材料策略评估带来机遇水循环中可能的循环经济应用鉴于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同时兼顾“减污、降碳”的净零方案将在未来水务行业的投资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6465通过优化运营调度、精细化运营管理、设备效能提升、智慧化管理等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和效能,减少碳排放。并可通过再生水回用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等方式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各水务公司通常是主要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利用资产内部的土地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无论是太阳能、热电联产、水源热泵还是陆上风力发电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这反过来又带来了相关行业之间新合作的可能性,包括在互补领域(如能源和水,水和运输)组织之间的有益伙伴关系。对现有资产和土地进行创新水务行业有潜力扩大对绿色基础设施的使用。中国自2015年开始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到2040年,城市建成区全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许多人已经认识到绿色基础设施在管理洪水风险和改善水质的好处,但基于自然的绿色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也可以在运行中封存碳并减少能源的使用。所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都涉及三个共同要素:加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给城市带来的机会:流域尺度的机会:提高韧性(如减少需水量,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分散型的基础设施等)减少环境污染更智能的资产管理体系改善公共和城市领域(如热岛、生物多样性、人民福祉等)整合资源流(废水、食物残渣)的潜在价值减少环境污染管理洪水风险和不确定性(如自然洪水管理、减少资本支出)提高抗旱能力系统连续性(干旱/洪水风险)食物/能源/水关系的管理整合资源流(废水、食品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的潜在价值自然资源管理(流域管理战略)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它们与自然系统一起工作,并以自然系统为基础。直接造福自然;保护或加强生物多样性。它们通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等重大挑战为社会带来价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在防止未来气候变化的脱碳,和增强我们对无法避免的气候影响的恢复力方面发挥强大作用。©PeterSmithPhotographywww.petersmith.com6667考虑现有基础设施的运营及规模,对水系统某一部分的解决方案有可能导致整个自然及社会水循环网络中其他地方的额外碳排放。我们可以选择建造更多的管网及集中式处理设施,结果却会导致通过扩容建设和运营而增加碳排放。这需要全系统的新思维和创新。这同时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通过采用全系统方法来同时实现增强韧性和实现净零的双重目标。全系统方法侧重于整个系统的方法,考虑到空气、水、土壤和生态系统的保护。通过合理的规划、控制、治理、监测等措施,以及定量指标的协同使用,重点关注各类污染和排放。此外,强调建立管理机制和创新商业模式,以提高效率、实现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共同受益,探索更多实现高质量城市发展的新途径。6869所有城市商业和生活功能都需要能源和水作为基本的运营资源,同时,这些功能运作将产生各种形式的废弃物,包括固废和废水。处理城市或地区产生的废弃物也会产生城市基础设施排放。废弃物处理设施运行所需的能源将产生碳排放,一些废弃物处理工艺或方法也会产生其他形式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属于城市基础设施排放,其处理方法或减排控制完全由设施运营商的管理者管理。然而,要将这些废物转移到废物处理设施也会使运输网络和系统产生额外的碳排放。尽量减少废物处理设施的碳排放只是实现废弃物基础设施碳中和目标的一种方式。要优化废物处理效率和资源消耗,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的新技术和方法可供选择。国内很多城市已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鼓励废物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并在各个城市建成了许多垃圾焚烧发电厂,将废热转化为电力供城市和社区使用。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将废物处理对城市和地区环境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的例子。然而,这些工作的实施效率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这与这些应用和实施策略的规划情况是完全相关的。市政和基础设施:废弃物除了优化废物处理设施的手段外,优化废物产生量和利用更少的资源来运输废弃物也很重要。7071各类可再生资源均具备一定的减排效益。如果妥善地处置这些废弃物,除了可以得到更多的再生钢、铝、纸等资源,更可以间接减少原生资源生产时的碳排放,加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已成为全球废纸回收量最大的国家,但中国的废纸回收率一直处于世界中低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根据《中国造纸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中国废纸回收率不足50%,仍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而美国废纸回收率已达到67.7%,日本、德国基本在70%以上。垃圾分类、供给侧改革政策叠加,循环经济手段有助于提升国内的废纸回收率,缓解国内废纸短缺的情况,为废纸类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中国目前废塑料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填埋和焚烧,废塑料回收比例较低。2019年中国产生塑料6,300万吨,其中回收量仅有1,890万吨,占比30%,而填埋量为2016万吨、焚烧量1,953万吨,分别占比32%、31%。可见中国废塑料回收比例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欧洲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受到高度重视。以瑞士为例,瑞士联邦环保部网站的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瑞士产生的1,750万吨建筑垃圾中,有近1,200万吨(水泥、碎石、沥青等)被回收再利用,城市垃圾中有一半以上被循环利用。在循环经济的框架下,这不仅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大部分情况下还能为消费者节省费用,同时为资源再利用企业提供了新的商机。这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垃圾的处理压力,对减少垃圾处理设施的排放有很大帮助。中国是世界上电子商务最发达的国家。它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便利,交付服务的包装需求也产生大量额外的废弃物。随着购物需求增长越来越快,每天都产生大量的包裹配送,环境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消费者越来越看重配送速度,物流的配送形式越来越零碎。为了提升这类的效率服务,产生了比传统零售业多很多倍的包装废弃物。这不仅是一个数量问题,而且精细的交付服务也产生额外的交通系统碳排放。新的废弃物来源《循环经济――中国城市与工业的创新机会》是奥雅纳参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MacArthurFoundation,EMF)的研究报告,EMF对循环经济的定义是一种具备修复性和再生性的经济模式。报告主要研究,中国城市实现循环经济概念的可能性,包括五大关键领域系统性的实施路径;其中三大城市系统:建筑环境,交通和城市供养;两大工业系统:纺织工业和电子工业。7273废弃物网络和基础设施与电力、能源、供水、通信等不同,城市垃圾输送网络占据的空间更多,对维护的需求更多。如上文所述,废弃物收集可能不是由一方简单处理的,它可能涉及到材料供应链中多个不同的参与者。因此,废弃物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需要更复杂的考虑。如果要将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价值反映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整体碳减排过程中,那么在区域的初期空间规划工作中就应该采用包括空间、运营策略和供应链估价考虑在内的综合性开发方法。英国林肯郡的转废为能设施是一座大型建筑,通过燃烧生活垃圾来产生能源。奥雅纳被任命为该项目的建筑设计师,并一直与承包商克鲁格斯顿建筑有限公司和工艺专家CNIMGroup合作设计和建造200米乘50米的设施,该设施拥有26米深的混凝土垃圾掩体,大到足以容纳200辆双层巴士。奥雅纳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建筑、结构、岩土工程、土木设计、消防和声学设计,并监督该项目的机械、电气和公共卫生工程。奥雅纳使用3D建模工具,领导复杂的设计协调流程。美国快递公司UPS的年度可持续报告指出,2017年它通过空运和陆运配送了51亿份包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1,380万吨,另一家物流巨头FedEx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了1,510万吨。这听起来可能更像是一种商业服务和供应问题,政府能否实施某种监管措施来控制废弃物的产量和回收的运输配套,或者将这些回收服务纳入电商的商业服务价值中。这绝对与提供回收或废物收集服务的经济效益有关,而对于这个问题,对地区和设施规划的优化,有助于优化回收服务的商业环境。废弃物类型和收集点,以及策略废弃物收集点、收集区域的大小及用途与城市废弃物收集点的网络连接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和回收之间的便利城市网络废弃物回收设施到废物再生网络或供应链-----因此,在一个地区或建筑的环境开发中应考虑以下问题:©PaulCarstairs©ThomasGraham7475国内水务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挑战――北控水务这一方向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现阶段,国内市政水务行业可做的事情,可以粗略理解为节能降耗。进一步来说,目前实现第一步能量中和的主要挑战还是在于,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污水系统污染物收集率低,这直接导致进水COD浓度过低,同时进水含有较高浓度的惰性无机颗粒(ISS)进而影响活性污泥后续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为此需要进行整个排水系统的提质增效,实现“厂-池-站-网”整体效能的提升,也就是说排水系统整体效能的低下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最大挑战之一。其次,另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平衡好水环境质量改善——也就是排放标准提升——与GHG排放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场景下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过度提标会导致过高的一期投资和运营期的高能耗、高物耗,随着标准的提高,GHG排放(直接+间接)会非线性显著增加,如何在适度提标的情况下又减少GHG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还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刘智晓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技术专家国内水务行业要实现“碳中和”,首先需要在行业层面统一共识,在这方面水务行业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完成或铺垫。首先是对“碳中和”的认知和定义,不要将能量自给(或能量中和,energy-neutral)或者能量自持完全等同于“碳中和”——当然“碳中和”与“能量自给”之间并不矛盾,“能量自给”应该是迈向“碳中和”的关键步骤。对于水务行业,主要的GHG贡献还是来源于水社会循环的整个链条,我们认为,目前阶段其中的重点可控环节还是应优先聚焦于污水的收集、输送及处理和排放过程而发生的能耗、物耗及生化过程的GHG,这形成了间接或直接的GHG来源。第一步,首先可通过厂内剩余污泥与城镇厨余垃圾进行协同厌氧消化并通过CHP途径提高污水厂能量自给率,有可能实现能量中和甚至最终做到能量输出(Energypositive),欧盟的“Powerstep计划”值得中国借鉴;其次,在能量自给率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多种措施实现全厂“碳中和”:在实现污水厂能量自持基础上,还要考虑处理过程的GHG排放(CH4、N2O等),甚至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7677根据《中国气候变化两年更新报告》,交通运输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总排放量的9%,为第二大排放源。在全交通运输领域,道路运输为第一大排放源。根据《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道路运输约占交通碳排放总量的84.1%。其中,乘用车与重型货车为中国道路运输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数据资源中心的相关数据,目前乘用车碳排放约占道路运输碳排放的44%,是中国道路运输碳的第一大排放源。重型货车碳排放约占道路运输碳排放的41%,是次要排放源。数据来源:《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数据资源中心中国道路交通2050年“净零”排放路径2019》84.1%道路运输其他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8.5%6.1%1.2%0.1%44%5%41%10%重型货车客车乘用车轻型货车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是:汽油、柴油、煤油等仍是中国道路运输领域使用的主要燃料。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数据资源中心的相关数据,乘用车燃料仍以汽油为主,占比98.6%。重型货车燃料以柴油为主,占比96.2%。轻型货车燃料使用汽油与柴油分别占比58.5%与39.6%。由此可见,如何挖掘与发挥乘用车与货车的减排潜力是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的关键任务。面对双碳目标的日益临近,交通运输行业亟需清晰明确的工作路径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手段,从能源转变及提高交通效率方面来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挑战。交通运输网络和设施©PaulCarstairs7879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及社会进步,大大提升了人均生产总值及生活质量。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出行、交通及货运需求的增加。国家实施了多部交通运输行业低碳发展或节能减排的相关文件,以兼顾交通行业产业链的发展及推动绿色和低碳发展。交通出行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转型及达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双刃剑。国家低碳交通政策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推动、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件提出“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提升交通系统智能化水平,积极引导绿色出行”。2021年3月国务院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货运方面提出“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等。客运方面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布局、促进集约综合开发”等。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所述,中国现阶段在交通行业的能源消耗主体仍以汽油、柴油、煤油等为主。因此,如果仅是鼓励发展公交、铁路、电动汽车等低碳出行模式,仍不足以实现碳中和,必须使整个能源生态圈达成低碳条件。©KarenHoe©PhotobySophieJonasonUnsplash8081在中国现有的低碳交通政策下,我们将从多维度及跨专业的角度,结合奥雅纳近期的项目为案例,从新能源、智慧、规划、教育,以及共享经济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可实现低碳交通的措施及开拓性的思路,从而实现鼓励居民低碳出行。国家交通碳中和的整体策略在国家各类减排政策和低碳转型思想的指引下,首先在出行需求方面,道路交通方式的全面电气化将引领向低碳出行的转型,而在能源供应方面,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占比逐年下降,太阳能光伏、风能、水能、核电、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占比加速发展,将为各行业尤其是交通领域提供更清洁、更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以电能的方式驱动车辆。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策略随着电动化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加,随之匹配的充电站的建设也出现高速增长。利用现有加油站在道路体系中的位置优势,整合智慧化的新技术,赋予加油站新的功能,打造集加油、充电、信息资源管理等于一体的智能化能源供给站。例如,中国石化与蔚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中国石化将建成5,000座充换电站。为响应香港特区政府于2017年公布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并进一步提升城市可持续性,《香港智慧城市蓝图》中提出在2030年前目标将碳密度降低至2005年水平的30-35%。奥雅纳在本项目中负责研究香港电动汽车市场现状、调查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因素,并进行增加充电设施的策略研究,提升香港充电设施的供应,可达性及使用便利性,为今后香港电动出行产业的普及化提供策略建议及可实施的商业模式,对智慧出行、绿色交通及低碳城市建设作出贡献。©MarcelLamPhotography香港-珠海-澳门大桥8283机动车电动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对于私人用户、公交公司或运输公司而言,电动车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逐渐成为推广电动小汽车、电动公交、电动货车的最大障碍,需尽快完善发展与电动车的政策、研究对整个电动车产业链的带动、并制定所需发展相配套的设施规划,促进地方的充电设施建设。奥雅纳受世界银行委托,在“越南国家级电动车发展路线图及城市试点”项目中,为越南制定国家层面的电动车发展蓝图,旨在加速越南的电动车普及,同时支撑可再生能源及电动车研发制造生态链的发展。根据巴黎气候协定,越南承诺在2030年前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此背景下,奥雅纳将为越南政府提供国家层面的发展推广电动车的使用蓝图,并主导在一个指定城市进行的下游试点工作,完善现有法规及政策、电力系统、电力输送及分配网络、工业容量等对营造适宜电动出行发展环境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与越南发展重心相近、在电动车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国家进行案例分析。基于当前越南出行方式中两轮摩托车的高占有率,奥雅纳还将开展市场分析以预测大致的电动车市场规模,同时评估电力需求的增长对电网负荷的影响,并提供适宜发展发电及低碳转型的选址建议。并根据越南的出行模式、用地规划、相关规范规定及电网负荷能力等元素,对充电基础设施的建立与运用制定策略。同时,奥雅纳也将为政府以及其他关键利益相关方提供行政合作、行业参与及发展数字化等方面的全面建议。©CABLED&E.ON8485如前所述,货运是仅次于乘用车的第二大道路交通排放源。虽然中国在逐步推进纯电动智能的泥头车,尤其未来深圳将实现泥头车和混凝土搅拌车全面电动化,与燃油车相比,一年可节省燃油62,692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1.46万吨。但与乘用车相比,货车的电动化难度更大。为避免货车的低碳化受能源变革进程影响,物流方式的转变可减少货车的碳排放,并使配送过程自动化。奥雅纳在香港中部水域人工岛研究项目及其他城市层面的规划项目中,研究采用单个集中整合中心到多个分发点的方式,重型卡车直接运送至集中整合中心,以限制进入城市的卡车数量,地上以轻型电动车或自动车辆和移动机器人(通过地面\地下的通道)分发到不同的终端,供客户自行收集或送货上门。城市物流交通规划按时积极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普及,构建并完善的智能交通系统框架体系。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为提高整体客货运输效率,减少因无效、低效运输和交通拥堵所带来的行驶里程增加和运输能源浪费等问题,可通过整合并加强现代客运信息系统、客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货运信息服务中心系统和物流调度信息系统等措施,实现客运多模式间的零换乘、货运多联式的无缝衔接等目标。货运方面可建立一个在线平台来共享资源的信息和状态,提供货运的使用情况,以达到更高的利用率。例如,具有剩余容量的货车可以与那些线路一致、但利用率较少的货车相匹配,鼓励货车满载,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减少交通拥挤及碳排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和交通信息化作为低排放、高效率的运输方式,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对节能减排有卓越贡献。公交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可以让更多的市民自愿、而非被迫地选择舒适快捷、可持续的公交出行方式。同时,淘汰高排放的公交车,推动公交车采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奥雅纳为菲律宾达沃市在“达沃(Davao)电动公交车规划及实施方案”项目中规划了一个现代化的公交网络及公交车优先系统,用以替代现在市内运营中的公共租赁载客吉普车。在本项目中奥雅纳负责制定该公交系统运用电动公交车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不同充电方案优劣对比、公交场站的选址及建设、与当地能源供应商的联系等。奥雅纳在本项目中的工作也包括公交场站充电基础设施的设计,为达沃市电动公交车辆及充电基础设施的招标与采购提供支持,并负责主持招标流程及建议首选中标企业等。©MarcelLamPhotography8687上海市在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目标。通过以步行可达的设计尺度引导居住、工作、消费、医疗、娱乐等复合功能的土地开发、建设与管理,实现社区生活圈内的宜业、宜学、宜游、宜居,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机动化出行。同时,通过推广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可以从发生源与吸引源减少总出行量和机动车出行量。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家办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接受,大幅减少了远距离通勤导致的碳排放。实践证明,诸如远程办公、在家办公等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可以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又不减少生活与经济多活跃度,在后疫情时代也应当得到推广与普及。建议在规划层面上在每个小区预留宽带连接,并要求宽带供应商设置价格上限,确保各阶层人群都能使用。改变工作和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机动车出行量发展基于共享出行的自动驾驶。未来,理想情形下并不是每个人拥有一辆自动驾驶的私家车。自动驾驶车辆应当主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资源,供全体市民共享使用。自动驾驶技术只有与共享出行服务结合,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碳排放。建议短期内可以结合不同城市的情况,基于减少交通拥堵及碳排放的目标,结合限制个人拥有小汽车的政策来制定共享车辆的数量,以减少路面交通、减少停车位需求,有效减少碳排放。为鼓励多模式出行、共享交通及交通系统之间的无缝换乘,加速推进MaaS(出行即服务),构建一体化的智慧出行平台。实现多模式一体化、门到门、基于需求的出行服务,有助于提供实时或是基于预测的交通资讯,引导用户避开出行高峰与拥堵线路,给用户带来无缝的出行体验。相较于传统的被割裂的各种出行方式及App,使用MaaS服务的用户会对公交、地铁、自行车等可持续的实现新模式出行出行方式拥有更高的使用意愿。同时,一体化的MaaS平台有助于提供实时或是基于预测的交通资讯,引导用户避开出行高峰与拥堵线路。奥雅纳负责在“中国雄安新区结合国际视野的综合交通发展政策研究”项目中,主导研究一系列可鼓励公众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潜在策略,鼓励加速普及新能源电动汽车、搭建开创性的共享出行平台、制定交通基础设施相关的规范要求及政策架构等,以支持包括土地用途、城市交通及区域交通在内的综合性政策。同时,上述政策将能源影响纳入考虑范围,确保在完整能源循环内实现零排放目标。在全项目过程中,奥雅纳为政府单位的规划制定提供指导,并且通过工作坊、研讨会、知识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相关政策,协助雄安打造绿色、现代化的先进科技新区。©KingkayArchitecturalPhotography©ThomasGraham8889此外,有关碳中和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改变用户的出行行为,最重要的是提高对零碳生活的价值观的认可度。可以从企业、学校、社区的教育宣传中增加市民对碳中和的认知,了解如何作出贡献。另外,应重点发挥互联网行业的技术优势,通过手机App等手段吸引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到减排活动中。近年,各地图服务平台及支付平台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激励低碳出行的功能,比如计算减少碳排放量、通过选择低碳出行方式换取额外奖励等。建议政府通过企业、学校、各机构,结合教育,并通过不同奖励的方式鼓励员工及学生低碳出行。教育宣传在奥雅纳与C40联合出版的《通往零碳设计》指南中,在交通层面上向各城市提供了多项实现零碳社区的措施建议。例如绿色交通优先的街道设计、交通基建碳排放的全周期分析,建立区域性汽车零碳排放计划,保障低收入人士的绿色出行,建立中央物流中心以减少货运的环境污染,并结合交通设施增加绿化等。我们建立了一套科学性的分析路径,以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提供定性及定量的零碳交通方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肩负达成碳中和的重任,在新能源发展、共享经济及智慧交通的普及化等方面,我们需要以人为本,挖掘更多创新的出行方式,建议把效益分析当做项目建设及管理中的必要环节,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促进绿色出行,实现可持续的交通体系。展望中国要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及城市交通研究院潘海啸教授提出:“中国过去的迅速发展是以工业产品加工为主,多依赖煤炭。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提供多元化产业,向服务业转型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在建设项目资源管理上,往往因交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而增加能耗及空间浪费。我们需要将一套完整的能源使用效益分析的编制工作作为项目建设及管理中的必要环节,将从更全面的角度以低碳为目标进行项目方案比选,以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在交通政策方面需用价格来引导低碳出行模式。例如:停车费用应根据不同车型来收费,车辆牌照发放应按车辆的碳排放量来配置额度。在碳排放指标的量化上,不应以新能源车辆比例的增加作为标杆,而是看车公里数和道路建设的减少。中国城市常依赖轨道交通推动TOD(公交导向发展),但有的城市出现地铁客量不足浪费资源的问题,需研究自动驾驶、公交专用道等方式来合理地解决出行需求,减少政府的基建财政负担,同时让交通系统的使用更加合理。”“另外,需要加快低碳的建设,从有利健康、解决老年化出行需求、增加公共空间等社会关心的议题出发。例如,我们之所以规划慢行交通(步行及自行车),是有利提升巿民的健康。我们为何要鼓励公交及绿色出行,是希望把道路释放给公共空间。目前,一些公交发达的市中心已有条件可作为试点,把道路资源重新分配,让市民感受到绿色出行带来的好处,促进低碳交通的发展。最后,推动碳中和的目标也有赖社区的参与及建设。除了提供持续的教育培训让市民参与低碳生活外,也需利用政府宣传及传媒,让市民明白哪些日常举措对城市减碳有直接贡献,让社会同时分享减碳的成果。”潘海啸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及城市交通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交通运输研究学会常务理事9091建筑与资产的开发建设和维护从中央政府宣布双碳目标开始,房地产开发市场的担忧就很高。不仅因为这是国家的主要商业部门之一,而且建筑业对国家碳排放而言非常重要。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存在不同的差异。前者是计算建设阶段的碳排放量,而后者则包括在城市或地区提供商业和生活功能的建筑运营期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以及建筑施工和维护用建筑材料产生的间接排放。建筑运营碳排放约占中国总排放量的20%,其中约25%来自直接使用,75%间接来自使用化石燃料提供给该行业所消耗的热量和电力。建筑行业的主要燃料是电力,占建筑最终能源使用量的35%以上,是2010年的近两倍半。在全国范围内,空间和水加热占最终建筑能耗的近60%,其次是烹饪(14%)、电器和设备(14%)、制冷(7%)和照明(5%)。与建筑相关的碳排放也涉及到整个行业供应链中的各利益相关方。建筑是一个涉及各种行业的产品,其中两大行业是钢铁和水泥,这两大行业也是全国排放量最高的行业之一。不同类型的工业服务于商业活动,或者城市或地区某些特殊功能的建筑,这些碳排放将在单独的范围和边界内计算。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大、用途杂、发展复杂的城市,其责任和边界难以确定。建筑碳排放的算法与责任©Colt/Arup/SCC9293建筑能源使用和运营碳排放的减少主要可以通过使用已有或已成熟的技术来实现,如热泵、高效的建筑设计和材料,以及可再生能源——尽管有不同类型的技术性能有待逐步提高。到2060年,建筑物中约三分之二的减排量可以从已经成熟或处于早期应用阶段的技术中获得。基于当前的研究方向和趋势,2040年以后将有一些新的建筑设计和技术,能进一步优化建筑能耗。最大的创新需求是在寒冷气候和多户型建筑中提高加热设备的运行效率,部署需求侧响应技术,以及将能量存储集成到建筑中、电网平衡和高效的气候友好型制冷设备。零碳排放建筑的设计并非不可能,但也不是简单而直接的方法。一个地区或城市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建筑及应用功能,所以没有单一或简单的零碳建筑解决方案。建筑碳减排的设计解决方案中还需要考虑中国不同地方的气候特点、发展密度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建筑使用方式不时也会变化。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城市性质的多样化,对国外零碳建筑方法的适用性提出了挑战。一组建筑或一个建筑区域更容易、更适合实现零碳排放目标,因为区域内结合了不同建筑功能,包含不同的建筑密度和运行模式,可以在不断增长的建筑环境中容许碳排放强度平衡的设计及运行策略。建筑运营碳减排技术零碳建筑的神话施工过程和行业造成的碳排放量不显著,主要与建筑类型、施工方法和施工活动的管理策略有关,所有这些都最好由管理者、投资者、房地产开发商、设计师和承包商进行控制和管理。建筑行业面临的双碳目标挑战包括:城市或地区建筑发展的适当策略和定位用于特定商业和生活功能和活动的建筑物和资产的使用建筑、建筑群或区域的发展和运营模式技术与能源在建筑开发与运行中的应用----9495零碳天地是专为香港特定的气候挑战而设计,展示了尖端的零碳建筑技术。该中心是全球最全面的零碳建筑之一,是积极推动碳减排举措的典范项目。为了将能耗降低45%,建筑设计采用自然通风、日光照明、可持续材料和综合景观,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城市热岛效应。此外,配备智能控制监视器的超节能建筑系统将消耗降到最低。剩余能源通过现场可再生能源发电(光伏和生物柴油三代相结合)实现,多余的能源出口到电网,以覆盖建筑的建设和体现能源。与控制建筑运营碳排放相比,控制建筑业碳排放难度更大。建筑业的碳排放指建设过程和开发阶段产生的碳排放,即使扣除建筑开发带来的钢铁或混凝土行业产生的碳排放,这也并非由建筑业主、设计师或建筑承包商能简单决定的。建筑业碳排放的产生是受到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再生和一个区或市内建筑生命周期的影响的。优化建筑利用、城市改造是降低建筑业碳排放的关键战略。奥雅纳与EMF就零售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研究,重点建议城市管理者、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公司优化开发及采购的各种发展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并在其经营战略定义中优化碳排放。建筑业碳排放与建筑碳排放奥雅纳与英国建筑环境信托基金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开发2016年伦敦设计节循环建筑原型,它测试了供应链中循环经济思维的成熟度,并检验了它对建筑设计的意义。在构建此原型时,团队了解到设计过程需要有重大变化。循环经济可以通过多学科工作帮助解决建筑环境的复杂性质,推动向更可持续的增长形式、城市生活和价值创造转变。©DanielImade©DanielImade9697零碳技术方法是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在遇到政府新的碳中和目标时首先考虑的问题。这无疑是当前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如何影响其建筑发展业务。例如,新的碳中和政策对土地采购的要求和条件、开发许可的申请,最后对资产运营的治理策略产生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开发市场,从技术到房地产市场调控、房地产开发业务治理、升级换代,包括土地征用、项目融资、企业财务报告,甚至销售市场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的内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投资方更加多元化,开发所有制、开发建设角色转变等。所有这些都形成了整个行业高度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开发商的碳中和策略简单地说,碳减排不是单纯的成本项目,而是用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收入。它包括新的工业过程和角色、新的融资要求,甚至新的资产管理和运营模式。所有这些目标都要求房地产开发商意识到自己的开发与投资处于一种新的模式下,技术应用投资与企业回报的考虑之间是高度联动的。这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开发咨询服务,不仅侧重于技术设计,而且还要考虑到业务优化和机会捕获。奥雅纳与思汇(一家独立的香港公共政策智库)和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合作在2020年12月编制这份“DecarbonisingHongKongBuildingsPolicyRecommendationsandNextSteps”报告,提出对香港建筑政策建议和下一步进行脱碳行动要求。报告包括评论香港和国际上关于建筑脱碳政策的内容,以及全面评述与香港、新加坡、深圳和英国的建筑物脱碳有关的法规和激励措施。研究还包括了其他领域,如绿色金融、可持续性相关贷款和供应方创新(包括可再生能源信贷、碳税和关税以及公司披露)对建筑行业脱碳的影响。碳中和目标可能给建筑业带来新的机遇,正如政府政策所强调的,碳中和能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形式,它强调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技术升级和经济效益。9899近年来,随着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绿色建筑已经迈上发展快车道。中国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更让绿色建筑成为了这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必选项。如何让建筑加速低碳转型,几大驱动力将助力绿色建筑更有效地参与这场变革。企业发力:从单个楼宇层面的减排到资产组合层面的零碳数据显示,全球最大的2,000家上市企业中,21%的企业已经做出零碳承诺。建筑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场所,拥有绿色建筑在企业运营中不再是标签化的存在,而成为资产脱碳的实际行动。例如太古地产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碳,并通过科学减碳目标(SBTs),参照《巴黎协定》为全球物业组合订立长期减碳目标。不仅仅是房地产开发商与投资者,麦当劳是全球首个加入科学减碳目标倡议的餐饮企业,绿色建筑也在其可持续发展计划中占有可观的地位。在麦当劳中国于2018年底宣布的绿色餐厅计划中,到2022年开业的1,800家新门店都将获得LEED绿色建筑认证(目前已有900家麦当劳餐厅及3家麦当劳叔叔之家获得LEED认证)。行业共进:普及全生命周期零碳愿景实现净零排放是整个建筑行业为应对气候变化所设立的最雄心勃勃的目标。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推进净零”倡议提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零碳愿景,其指导原则中对既有建筑减碳、隐含碳、零废弃、零水耗、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等领域的关注,亦为面向未来的绿色建筑指明了发展方向。LEED也于2018年底推出了LEED净零标准,取得LEED认证的建筑如果能在能耗、碳排、水耗或废弃物中的一项实现净零,即可获得LEED净零认证。嘉里建设在上海的综合体项目嘉里不夜城企业天地,于2021年5月获得亚洲首个LEED零废弃物认证。在能源完全实现绿色转型前,大部分单体建筑靠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实现净零并不现实。在转型的过程中,提升行业标准,普及对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的认知,是建筑行业助力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个人认知:优质楼宇赋予品质生活人每天都有90%的时间在建筑内度过,人作为建筑最重要的使用者,对建筑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否有清晰的认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在2018年针对1,600多名行业外的普通民众的调查发现,仅有11%的人认为绿色建筑和人们长期的健康与安全息息相关。所以,USGBC发起了LivingStandard(品质生活标准)计划,希望吸引绿色建筑领域以外的更广泛的人群,加强人们对建筑对抗气候变化及提升人类健康安全的认知。只有当普罗大众作为建筑的使用者能理解绿色建筑对人类健康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人们在选择居住、工作、学习、娱乐的空间时,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王婧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北亚区总监100101数字化技术与应用上文提到,制定全面的碳中和战略和路线图,需要对城市、地区、行业或企业的服务有深入而明确的调查和考虑,并且其战略和路线图必须可执行、可操作,以使目标和时间表能够完整实现。因此,奥雅纳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制定战略和路线图。数字技术协助双碳工作需要责任制度,来了解与企业相关的碳排放清单、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和控制范围需要数据明确,来增强企业运营绩效,以及行业和社会对品牌的认可需要风险管理,来应对已知和未知的、当前和未来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业务风险---©PaulCarstairs102103因此在推进双碳过程中仅从定性的角度很难落地,只有通过定量——通过数据表达——才能真正实现双碳目标,而数字技术正是为双碳的量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生态”和“数字中国”的背景下,“双碳”与“数字化”的协同发展必将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要实现数字技术对双碳的量化,必须进行以下工作:奥雅纳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排放预测和计算工具,与相关的国际碳排放模型和规范建立条件相对应,评估各种单项策略和技术的价值,如:碳生态足迹(以下简称碳足迹)跟踪计算工具;单体建筑中所有能源类型的碳排放量和变化趋势等。同时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复杂的“城市模型CityModel”,将上述的计算方法开发为碳排放知识图谱模块,该城市模型基于GIS+BIM技术,包含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知识图谱数据,并囊括了奥雅纳研发的仿真工具,这反过来又带来了相关行业之间新合作的可能性,包括在互补领域(如能源和水,水和运输)组织之间的有益伙伴关系。如何保证数据明确?如城市流域分析,城市防灾减灾分析,城市宏观、中观和微观交通仿真分析,城市噪音和大气污染扩散分析等等。同时奥雅纳也在开发自己物联网平台Neuron。该平台可以将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相结合,能够从环境中采集大量的数据,辨识和分析其中存在的能效改进机会点,并且给出合理的行动建议。其通过以下措施实施:我们理解碳达峰的“达峰”在数学上是极值问题,碳中和的“中和”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建立基于城市、地区、行业或单体的碳排放计算:具有从单体的微观,到区域的中观,再到城市级的宏观去计算碳排放的模型,并且该模型具有时空分析和优化分析等要素。-物联网有效监测碳排放通过对各类传感器的实时数据收集,可以让企业及时掌握能源需求和损耗,有效监测浪费情况的发生。这些数据既可以包含企业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也可以包含人员办公和差旅过程中的碳排放。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结合预测和减少碳排放。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企业当前的工作流程、减排方法和需求,预测未来的碳排放量,有利于帮助企业更加精准地制定、调整和实现碳排放目标。物联网与区块链结合促进实现碳中和的收益。为了监督企业实现碳减排,还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碳交易,国际上很多国家每年会给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排放量少于配额的企业就可以把多余的配额拿到碳交易所出售,而排放量超过配额的的企业,就需要到市场上去购买排放权,其好处是可以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推动企业主动减少碳排放。奥雅纳通过对市场能耗大户的调研发现,中国比较大的开发商,特别是央企,迫切需要在其已建成的内部平台上展示企业的总部或商业地产碳排放实时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企业形象,同时也为其高层决策起到协助作用。奥雅纳的碳排放计算工具和Neuron碳排放模块就可以解决业主的需求。104105通过市场调研,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数据中心也是能耗大户之一。为了减少能耗,很多ICT将其数据中心建在山洞,靠近大的水源甚至创新性地建在海底。奥雅纳不仅可以从工程专业为这些数据中心选址,为其韧性设计提供服务,而且可以运用奥雅纳研发的Neuron平台的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空调系统,最大化地减少数据中心的能耗。CityModel+Neuron进一步组合形成一种可称作“城市大脑”的工具,依托该工具,“双碳”作为一个关键模块纳入“城市大脑”之城市操作系统,不仅可以服务企业,也可以帮助各地政府打造碳中和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全域数据,对城市的能源进行管理和规划,推动城市双碳建设,为城市创造一个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106107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数据的基础作用。“碳达峰”与“碳中和”,顾名思义是碳排放量由“收入最高值”再到“收支相抵”的过程,其中碳排放量的量化监测跟踪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数据则是碳排放量的表现形式。从宏观来看,通过数据,不仅能对碳排放的监测、溯源和改进起到量化监管的作用,为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产业体系构建提供数字化指导,而且能在碳吸收方面起到及时发现生态问题和守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数据还可为碳交易市场提供依据,碳交易基于碳排放可量化的标准和总量的计算,数字化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它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等各环节的碳排放量进行精确的跟踪和计算,从而构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MRV体系;从微观来看,对于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等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行业,企业和组织可通过时序、时空动态数据来提升对自身业务碳排放的监测效率和能源应用的管理,帮助企业记录、统计和分析评估当下的碳排放量、主要碳排放来源以及能源类型,形成合理的能源举措、减少碳足迹方案;同时可促使企业进行科技投入,在节能、降耗、减排和再生利用等方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实现碳足迹数据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肖光睿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CEO1081092020年底,国家生态环境部提出中国将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国家层面已意识到需要有应对气候改变的总体策略,在企业层面其实也应有相关的气候策略。每所企业的经营方针及面对的环境不一样,所以并没有一份绝对通用的企业气候策略。然而,国际社会正频繁出台各类与气候相关的政策及框架,指引企业应如何制定适用的企业气候策略。虽然没有通用的企业气候策略,但愈来愈多公司已意识到,以下三点是任何企业气候策略必不可少的:完成以上三点工作后,企业就需要对这些措施所涉及的财务要求做出基本评估。他们可以聘请专业团队,以精练的文字和数字,打造投资者适读的报告,长远地说明建筑物的气候韧性,从而确保建筑物在将来任何时间外售时,都能保持气候韧性的溢价。其实,这些顾问工作和报告并不新鲜。例如,在澳大利亚,因为建筑物经常受热浪侵袭,所以稍具规模的建筑商都有意打造气候适应性更强的建筑物。例如,他们会在设计及销售时清楚指出,建筑物需能抵御将来的50摄氏度热浪。在很多国际或一线城市,已经有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客户企业为了物业保值和打造公司长远品牌,开始为其新建的建筑物进行初步的气候风险筛选,评估较大的气候风险,并开展相应的补救研究和实施工作。气候变化下,要面对极端天气和灾害所带来的风险,企业所拥有的实体资产可谓首当其冲。以涝灾为例,美国的当地研究指出,无淹水风险的物业价值一般比有淹水风险的物业价值要高出百分之七。有经验的工程管理者都明白,要降低涝灾的影响和风险,合适的前期设计远比落成后做加固来得容易和有效。未雨绸缪为企业的实体资产打造气候韧性,提升市值企业策略与投资保障运行相关的气候模型,以模拟新建物业所在地的未来气候评估现有设计是否足以抵御未来气候下的极端天气若有不足之处,则加强相关的韧性设计。例如,若气候模型预判当地未来的极端风速将增加,而现时的幕墙设计安全系数不足,则需在设计时进行额外的考虑--未雨绸缪,为企业实体资产打造气候韧性,提升市值深挖低碳科技,提前适应低碳市场的新要求科学为本,以减少投资受到气候风险的冲击----©GangLiu110111当企业思考低碳经营时,或会考虑到一个问题——为应对气候转变或低碳转型而投入资本,其目的应该只是为了配合政府的法规要求,或只是形象工程?若只是为配合法规,企业可能会以满足政府的基本要求为基线;若只是形象工程,那么企业只需要投入一点资源,每年做点事,满足他们的营销策略和需求即可。事实上,若企业能够对低碳经营做出及时的回应,其所能带来的正面回馈远不止此。愈来愈多的企业透过建立低碳运营,强化他们在市场上的定位。企业管理者们越发明白,及早的转型不光代表财务上的成本,更多的时候反而是他们竞逐将来市场地位的重要法宝。例如,有一家地区性的铁路公司,在经历多年的国际化工作后,成为了一家跨国的铁路营运商。对于他们来说,若想要拓展潜在的先进国家市场,展现公司对于低碳轨道技术的理解以及低碳的经营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屹立市场数十年,该营运商早已在数十年前完成了对列车的电气化。在这个情况下,要探索更崭新的低碳技术与挖掘更多的减碳空间其实并不容易。在这例子内,该铁路经营者深挖低碳科技提前适应低碳市场的新要求深挖有潜力及具有经济效益的技术,从而减低客运地铁的碳排放。这些科技包括永磁同步马达(PMSM),轨载或车载能源采集器,车辆的再生制动技术,及更换最新型的冷气系统等。在为这些技术的减碳潜力和成本效益作出分析后,营运商便可以根据公司整体的减碳潜力而制定受国际认证的减碳目标,例如科学基础减碳目标(ScienceBasedTargetsinitiative,SBTi)的倡议等。得到了国际认证,营运商未来便能够进入欧洲等对低碳经营要求高的市场。奥雅纳受香港港铁公司委托进行零碳战略调查和路线图开发。在项目中,奥雅纳帮助港铁公司设定了2030年、2040年和2050年的碳目标,目标涵盖港铁公司在香港的铁路运营及产业发展。然后,根据目标制定适当的路线图,包含明确的执行时间表,就碳减排计划和投资提出具体建议,以实现港铁公司基于科学目标制定的愿景和目标。©MarcelLamPhotography除了建立实体资产的气候韧性和确立低碳经营模式以外,企业在对外投资时需加强投资初段的管控,减低投资受气候风险的影响。很多国际银行在对外投资时都会先进行尽职调研,以了解投资的项目有否重大的风险,其中就包括气候风险。例如,一家国际有名的发展银行在投资一个东南亚国家的铁路兴建项目之前,便意识到气候相关风险的影响,并希望能够在作出贷款决定之前先进行相关的气候韧性调研。在初步调研后发现,该铁路项目将横跨多处低洼地带,而这些地带的基建只能够抵御气候改变后十年一遇的洪水,韧性水平远低于该发展银行内部的气候韧性指引建议。为了使双方在贷款协议中能在科学的基础上尽快达成共识,该银行鉴定有哪些需要加强气候韧性的地方,并将有关增强气候韧性的建议订立为合同附件,使客户的投资能得到更高的保障。要加强企业气候韧性,中国的企业可参考国际银行的做法,引入和气候相关的尽职调研工作。科学为本以减少投资受到气候风险的冲击112113城市融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城市化是全球经济生产率和增长的最重要的潜在驱动力之一。当今国家和城市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锁定经济和气候的效益或成本。据估计,如果中国追求更可持续的城市模式,它可以节省多达14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支出。为了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得城市增长带来的生产力效益,城市需要转向更经济、更具有环境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中国城市可持续更新项目一般投资规模大、运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重大项目主要由政府实施。对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需要政策干预,以将投资转向更可持续的方面。需要对跨多个部门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进行一系列投资,其中大部分需要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和城市融资机制来实施。对气候相关金融的需求主要来自建筑、公共交通、城市供水等7个部门。2017年,城市气候变化相关信贷的总余额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占绿色信贷总额的1/3,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城市更新项目吸引了一小部分绿色信贷,但预计将增加三倍。城市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部门是城市供水。城市发展应考虑气候适应性气候与城市规划建设相辅相成。气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是基于当地的气候条件。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受到人类活动、下垫面变化和建筑群布局差异的影响。与气候和环境有关的风险是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近年来,气候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显著增加。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发布的《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GlobalRiskReport2020),未来10年的五大全球风险都与气候和环境有关。在过去20年中,气候变化造成的破坏规模和频率显著增加。仅2020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人口和产业的集中,使城市成为大规模灾害的根源,在通常情况下,这些灾害可能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面临困境。一方面,城市必须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需要避免城市建设带来的城市气候问题。因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城市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最关键领域之一。这对城市规划师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审视城市发展模式,树立长期、弹性的发展观。负责城市规划的政府组织应使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策略,全面评估不同的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对不同行业和人口的影响和损失。然后,环境或气候数据可以作为决策的输入值,以制定城市一级的气候适应性计划,并提高城市防灾能力。这说明了如何能创造可持续的城市环境,使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风险。吴倩普华永道中国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合伙人©acknowledgedbyKaiTakSportsParkLimited&Populous114115在评估气候风险时确定数据和技术标准适当、可行的财务分析和估价过程依赖于对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充分理解。无论是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还是详细的政府规划,缓解气候和环境风险的途径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估和定量结果的基础上。数据是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核心依据,是城市规划布局优化的保障。需要对满足新绿色建筑标准所需的方法学进行资本投资,就像中国的油气企业、利兹或三星所做的事情。开展城市气候风险评估需要环境气候数据作为输入,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如区/镇/街道)。数据的粒度决定了气候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然而,目前大多数城市都缺乏城市地区的高粒度数据,数据库的建立还不完善。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牵头建立气候风险分析数据库,而大学、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城市建设参与者提供数据作为补充,帮助政府收集更全面的环境和气候信息,有助于提高对脆弱性因素的认识,为城市恢复力的精细规划奠定基础。安阳市作为国家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方案试点城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气候适应性,利用气候和环境数据帮助决策,增强应对严重雾霾和强降水等极端天气的能力。安阳市成立了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试点专项领导小组。雷达和传感器已部署在龙泉观测站。另外有37个区域天气监测站,全覆盖天气监测提高了收集的数据量,提高了防灾水平,同时实现了气候风险分析数据库的优化。城市规划者应分析选定的气候和环境风险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避免或减少气候变化可能给城市带来的不利影响。©AndrewNewman116117城市气候韧性――气候适应与缓解适应气候改变的相关工作已在各地开展近十余年。不过,现在或许还有人心中存疑:气候改变是否真实?事实上,气候的改变已在眼前,它不仅在各方面有广泛的影响,且威力惊人,这从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中可见一斑。或许我们已惊讶于它的威力,然而这些改变仅仅是冰山一角——我们赖以为生的地球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变得令人陌生。虽然气候改变是人类前所未见的难题,对中国也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但随着中国工业和基建能力的提升,只要我们能够预见将来的改变并予以重视,那么很多的风险是可以有效规避的。©PhotobyJamesWheeleronUnsplash118119地球的各个角落存在差异巨大的气候特征,所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样也带有巨大的地区差异性,以下数点是从事中国地区气候韧性工作必须注意的:除了以上几点,近期中国的气候变化更具有以下的趋势:以上特性将为未来提升中国各地的气候韧性带来额外的考虑。首先,在中国,许多地方夏季月份的温度可接近40摄氏度。因此空调方面的能量消耗非常庞大。这不仅会带来大量人为热量,相关的高能源需求还可能导致停电,进而对公共安全和健康造成严重后果。此外,许多研究表明,强烈的城市热岛效应和高浓度的气溶胶可能提高强降雨的发生频率。整体平均气温不断上升,但气温的上升趋势却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北方地区增温速度明显大于南方,西部地区又大于东部。整体来说,降水量略有增加,而当中带明显的地区差异。例如,青藏地区显着增多,西南地区却呈减少趋势。虽然整体降水量略有增加,但因气温上升,加速蒸腾作用,且降水量变得极端,所以中国旱情对比以往有恶化现象。在2000-2015的16年间,华北地区共有9年录到大规模严重干旱事件。南海台风生成的个数有所减少,但登陆中国台风的强度却明显增强,且研究指出登陆的位置有向北移的趋势,过往没有风灾的地方将会经历风灾。中国极端降水、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江河方面,中国松花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和西北内陆河流域地表水资源总体增加,但海河、黄河、淮河和西南诸河却减少了。------中国拥有大量的高密度的城市经济高度依赖工业夏天炎热,已临生物极限海边城市多受台风威胁----120121在沿海地区,台风威胁越来越严重。最近的研究发现,侵袭海岸的台风强度一直在增加,强风将更具破坏力(尤其是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包括导致电力线破坏甚至输电塔倒塌)并导致更剧烈的风暴潮。还有,与台风登陆相关的城市降雨强度一直在增加,这也将引发更严重的洪水。除了强降雨之外,气候变化还会增加特大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发生几率。然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口的提升将使食物和用水需求持续增长。若无有效的准备及水资源管理,那么极端的旱灾将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包括供水、农业、能源生产等。如上所述,气候改变其实代表着地球生态系统一系列的改变。由于这个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且带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所以若要做出应对,首先要对以下问题有所认识:122123奥雅纳被房地产开发商――新世界集团,委托进行这一气候韧性咨询项目,对开发商在香港和广州项目的气候风险及影响进行评估,并提供建议、指南和解决方案,以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资产设计和运营风险。要预测气候改变,既需要国际间认可的地球数学模型,又需要本地的数据,也需要情景预测,才能得出有用、可信、可靠的分析,而因为个中的复杂性,市场上有相关能力的模型实属稀缺。城市的位置在哪?当地将来的气候将具有何种特征?城市基建和气候改变的相关性当气温上升,空调系统的需求增大,那么系统的预留量是否足够?在加速的蒸腾作用下,地表的水资源变少,旱灾发生几率较前增加,那么城市的用水系统该如何提前做好准备?若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城市的老化基建是否有足够的抗涝能力?更具破坏力的台风在未来持续来袭,甚至会影响更多地区,那么该处的基建及楼房结构是否能抵御强风?江河因为地表水增多而更容易泛滥,而部分地表水不足却又会使地表下陷,城市是否已有足够基建去应对?这些关键的气候韧性问题,都需要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同步,和双碳目标同等重要。©MarcelLamPhotography124125针对复杂的气候预测工作,以下我们简单分享需要做哪些准备:国际上的模型成果——如IPCC的CMIP6——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但不能直接使用,因全球模型的尺度过大,对城市的尺度不适用,所以首先要进行downscaling,即增加模型的解析度。进行downscaling一般通过统计或动态方法,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使用最新的CMIP6进行模拟和预测:以上的方法虽高深,但却是必须的。作为一间全流程的基建顾问公司,我们的专家团队先分析对象城市的基建或业务范围和特质,气候科学家再针对影响客户的气候情况进行仿真,再由工程团队以未来气候的情况设计韧性基建。统计方法相对简单,时间(和计算器)密集度较低。然而,它受制于某种固有假设,即:支配历史气候的因素同样适用于未来气候。充足的高质量历史数据也是必不可少的。--动态方法要复杂得多,而且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虽然不存在固有问题,但结果将取决于在动力学模型中所做的物理假设。因此需要进行许多数值实验以获得模型的最佳配置。陈仲良香港城市大学博士、荣休教授©PeterSmith126127奥雅纳气候服务计划和专业知识04气候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大机会来发展我们的服务、转变我们的业务。128129针对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服务计划中国在2020年作出了气候行动承诺,承诺于2060年达到碳中和。在此之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中国显然将通过这两项承诺加强其短期气候政策,加快向零碳经济的过渡。具体而言,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旨在促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和强劲、可持续、韧性和包容性的增长,这些发展目标及原则都符合奥雅纳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中国已经在许多低碳新技术的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将受益于全球/区域绿色市场一体化。在“十四五”计划中公布的“双循环”经济模式将在未来几年为中国创造许多国内外的绿色发展机遇。计划的实施将对建筑行业产生巨大影响,通过技术、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城市发展重振经济增长,这些领域将对我们制定运营和市场行动的策略产生影响,以应对未来几年在中国内外将出现的更多机会。奥雅纳于2019年制定了气候服务计划,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具体而言,我们的气候服务计划响应了以下迫切需求:到2050年过渡到净零碳经济,以将全球气温平均升高值限制在1.5°C,这要求到2030年减排45%;根据2100年全球平均变暖3-4°C的气候预测,增强当前和未来对气候影响的恢复力。--130131气候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大机会来发展我们的服务、转变我们的业务。我们的所有工作现在必须纳入两个核心目标,即确保我们的项目有助于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并为3-5°C的世界做好准备。我们的优先业务是:深化我们在各地区对能源业务的参与,并利用能源行业的脱碳动力,争取更多市场机会。明确以提高城市内部的流动性和城市之间的连通性作为成熟综合可持续交通业务的推手。推动城乡社区的恢复性和再生性土地利用策略,大规模推广蓝绿色基础设施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扩大我们的水相关服务,以同时实现韧性和脱碳目的。考虑调整现有建筑存量的用途,以及相关改造,以优化建筑利用率并提高能源效率。利用系统相互依存性和跨企业协作的力量,为人们提供气候就绪、宜居的城市。发展可持续投资咨询,弥合战略和设计之间的差距,推动大规模气候行动。-------132133我们的专业团队中国气候相关服务团队及专家张祺EricZhang城市创新总负责人张帆FanZhang碳中和策略顾问陈敏扬AtlasChan公交规划专家何定国ClementHo交通咨询专家孙晓乾AllenSun城市韧性专家陈伟伦WilliamChan建筑设计与改造专家黄维杰FrederickWong碳中和策略总顾问王静懿JingyiWang碳中和规划顾问饶红SusanRao城市规划专家赵志勇MichaelZhao生态和水业务专家吴文颖WendyWu生态规划专家汪洋YangWang数字战略专家东亚区域顾问专家郑世有VincentCheng气候服务负责人林雁东TonyLam可持续设计专家庄宏曦BruceChong气候服务专家黄瀚文HomanWong气候分析专家134135我们的合作伙伴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孙璐中国气候行动规划项目主任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刘智晓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技术专家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及城市交通研究院潘海啸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交通运输研究学会常务理事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是一家专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益组织,连接了全球近100个成员城市,其宗旨是推动全球城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同时提升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福祉,增加经济机会。主要从事市政供排水、水环境治理领域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以及设计文件的审核与优化,尤其是专注于流域治理视角下可持续韧性城镇排水系统的构建、解决策略及运行优化控制研究,高效低耗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开发与工程化应用,在侧流活性污泥生物强化工艺及污泥发酵强化生物脱氮除磷领域研究与工程应用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空间与交通规划,城市交通与可持续性发展,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低碳城市,城市空间战略模型,城市交通空间的管理和设计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王婧北亚区总监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开发并拥有LEED绿色建筑与城市标准。LEED目前已经在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被使用,包括华盛顿特区、迪拜、札幌等100多个地区已获得LEED社区与城市认证。中国是美国以外LEED最大的市场,如北京中信大厦、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地标都已获得认证。中国也是LEED社区与城市认证的重要参与者,项目包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环球影城、崇礼太子城、广州南沙横沥岛等。香港城市大学陈仲良JohnnyChan博士、荣休教授从事台风和气候研究40年,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创院院长,该院的大气科学讲座教授和佳达亚太气候研究中心主任。现时为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教授。2002-08年担任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兼职所长。2012-18年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热带气象工作组热带气旋小组主席。美国气象学会会士,英国能源学会荣誉会士。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50篇。特别鸣谢《城市环境设计(UED)》孙宁卿杜秉旭审校普华永道中国吴倩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合伙人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肖光睿首席执行官CEO吴倩女士在清洁能源环保市场投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为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服务。2016年,她撰写二十国工商峰会(B20)绿色金融政策建议,此后为多家金融机构提供ESG咨询服务。2019年开始,她担任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第一工作组秘书,推动气候与环境风险评估工作。2020年,她带领团队获得“年度最佳气候风险咨询大奖”。作为国际碳排放贸易协会(IETA)中国工作组联席主席,她也积极倡导碳市场发展。北京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投融资领域数字化的专家,拥有基建行业建设的全景数据且可提供碳排放监测平台的开发,能够为政府、企业提供基建领域碳排放量的计算依据,判断变化趋势,帮助地区、企业制定“双碳”实施路径、投融资规划咨询、开发动态碳排放监测及绿色投资管理平台。136奥雅纳(Arup)于1946年成立于英国伦敦,是全球性的城市一体化服务公司,在全球拥有近16,000名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建筑师、顾问及技术专家,项目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奥雅纳在大中华地区已有逾45年发展历程,行业经验横跨高层建筑、大型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咨询等城市发展与建筑环境的各个领域。75年来,奥雅纳不断创新和挑战难度——从悉尼歌剧院到伦敦奥运会,从“鸟巢”、“水立方”到港珠澳大桥,从国家战略雄安新区到城市发展最前沿的阿里南湖小镇、腾讯大铲湾科技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专业领域使我们具备无法比拟的经验优势,能够完成最富挑战性、最具战略意义的项目,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更多咨询,请电邮垂询黄维杰FrederickWong碳中和策略总顾问Frederick.Wong@arup.com张帆FanZhang碳中和策略顾问fan.zhang@arup.com饶红SusanRao低碳城市规划顾问hong.rao@ar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