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报告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剧烈冲击,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
设、运行和管理也因疫情受到影响。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
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疫情引发了全社会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
再思考,疫后经济绿色复苏的呼声也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提供了战略机遇。
基础设施项目的生物多样性风险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应引起政策制定者、投资者、项
目所有者、以及价值链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重视。
《基础设施项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手册》系列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生态环
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梳理了国内外生物多样
性评价的方法学,并基于线性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总结了生物多样性风险识别的维度及
方法,并给出针对相关风险的减缓案例,希望能够激发未来更多有效管理制基础设施项目
全生命周期的生物多样性风险的思考和实践。
本册报告关注线性基础设施生物多样性风险减缓案,从生物多样性综合保护、陆生动
物保护、水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补偿评估、隧道的特殊处理、全生命周期规
划设计等方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并从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和管理角度总
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利益相关方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益
借鉴。
关于世界自然基金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保组织之一。
自 1961 年在瑞士成立以来,已经在全世界拥有 500 多万的支持者和一个在 100 多个国家
和地区活跃着的全球网络。从本土到全球,WWF 用基于科学的独特工作方式,提供满足
人与自然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WWF 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关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于 1978 年,是生态环境部直属公益性科研机构,
也是中国最早开展环境保护科研的院所之一。作为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约的主
要技术支撑机构,牵头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0-2030 年)
等政策规划,完成《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历次国家报告编制;牵头实施中国生物
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组织开展全国生物多样性状况评估,
制定《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等相关技术规范 20 余项。
编制单位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报告编写团队:王蕾、胡飞龙、刘立、陈晓婷、刘颖
报告出版支持及协调:王娜、许怡萱、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