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化“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VIP专享VIP免费

张友国 白羽
摘 要国家双碳标的实现离不开各区域的积极努力与国际社会不同国别或地区碳
达峰所呈现的差异性类似中国各省份碳排放态势的显著差异性也已经显现并将在长期内持续
各区域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目标实现路径从而以较低代价实现国
目标为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所处碳排放阶段明确碳减排目标和步根据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
变化趋势制定低碳发展水平提升策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谋求产业低碳转型将自身
目标实现路径深度融入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中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域差异低碳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71873143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重点学科建设项环境技术经济学冶渊sjjzdxk2017-03
作者简介张友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院
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白羽洁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编辑社会
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
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代表中国提出了 2030
前实现碳达峰尧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碳排放
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和世界都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经过长期且持续的努
国在
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的不断健全
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
制度基础
咱1暂
其二中国已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
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抓手推进经济高质量
发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融合是全面建成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其三
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不断加大
环境安全问题不断凸显
并导致能源资源安全问题日渐紧迫
达峰工作
解这些风险的重要途径
展中国家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将为
提升中国的绿色竞争力同时中国围绕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行动和制定
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
低碳发展提供十分宝贵的经验其五随着美国
退出曳袁全球候变
的事业蒙上阴影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有助
有利
的作用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各地正在积
网络首发时间:2021-11-03 15:14:21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012.F.20211102.1331.003.html
制定甚至一些地区已经出台相关发展规
行动的一
达峰不同地区的总体思路
而缺乏地域独特性和针对性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对于
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是因为各地区在自然资源禀
区划功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
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
地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措施果各地区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大同小异那就意味着一
些地区的碳达峰住关
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从而很可能影响碳达峰
中和工作的效率甚至不利于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领域工作的协同和
融合各地区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
求是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制定本地碳达峰碳中
和路径
碳中和实现路径的地区差异
家层面而言就是要避免政策的一刀切
和不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现象首先要明确的
一点是在保证本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
每个地区都有可能实现碳达峰但并不是每
个地方都能实现碳中和根据不少地区的实
情况和环境库兹涅茨线假说每个地区应该
会经历碳排U型变化历程
放都会达到一个峰值继而逐步下降
碳中
收的碳两相平衡到这
个要求因此可以要求每个地区都设定碳达峰
目标包括峰值大小时间节和行动计划
区都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单纯为了加速实现碳达
峰和碳中和目标可能会采取冒进的运动
做法从而严重冲击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
不必要的损失另一些地方则可能在碳达峰
和工作方面踟蹰不前贻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的时机最终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只有尊重地
方实际情况敦促各地制定和选择与本地区
适应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实现路径
地区间碳达碳中和目标与路径的协同才能
保证以最低成本有效地实现国家层面的碳达
峰和碳中和目标
有关碳达碳中和的研究目前正现快速
增长的态势其中不少研究都探讨了碳达峰
中和的实现路径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当前
碳排放量大因而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渊30
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从
零碳能源乃至负排放技术展模式政策
体系等多方面个人等不同主体
侧与需侧双向视角以社区产业区域
家等不同层面出发探索碳中和实现路径
咱2-3暂
些研究还专门从某个视角或方面深入研究了碳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从技术视角
出发探讨强化技术创新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
能源结构优化以及碳强度下降
中和目标的路径
4
以产业和部门为对象
成本碳排放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为综
目标分析不同产业或部门转型发展的可行性
及其碳中和目标的潜在贡
并提出以电力供热及交通部门碳减排为重
点的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
5暂
或着眼于需求
分析不同地区通过控制资本隐含碳易隐
碳以实现碳达峰中和目标的路径
6暂
还有
些研究对一些发达国家推进碳达峰中和
益经验进行了总
7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些研已经注意到中国区域间碳排放及经济
与碳排脱钩趋势的明差异性进行定
度与分
8-13
不过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区域差异化实
现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水平及构碳脱钩态势
放影响因素及潜力等面对中国各省份碳达
碳中和面临的形势进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
将各省份进行继而根据不同地区类
型的共性和特征提出相应的碳达峰碳中和实
现路
国际社会看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的区
域差异化以欧盟为
碳中和路径之
不妨先回顾一下国际会不同国家或区域
达峰碳中和路径的差异化根据世界资源研究
1850要2018 年碳排放数
14
Penn World Table渊version 10.0经济社
会发展数据
15
以发现世界各国或地区所呈现
多样化的碳达峰碳中和态势见表 1下页
27个成员国的欧盟其经济总量与中国接
且欧盟各国人口及经济情况异明
而中国31 个省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较大差异
因而这里以欧盟为例分析国际社会碳达峰
中和路径的差
碳达峰时间有明显差异
欧盟整体上在 1979 年实现碳达峰但欧盟
各成员国碳
德国这个欧盟最大的经济体以及瑞典
斯洛伐克卢森堡等中小规模经济体
时间基本一致的国家则有法国荷兰
9个成员国的碳达峰保证了欧盟整体能够较
早实现碳达峰比欧盟整体碳达峰时间晚5
10年达峰的成员国有匈牙利
6
模较小的国家10要30 年达峰的成员国有丹
葡萄牙马耳他意大利西班牙
斯洛文尼亚
浦路斯等 12 个国家初步来看欧盟各成员国
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跨度至少在 30 年以上
2/3 的欧盟成员
国尚未实现碳达峰
达峰过程不
欧盟成员国的达峰过程具有多样见图
1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其碳排放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增
数欧盟成员国的碳达峰过程
与欧盟整体的碳达峰过程类似
匈牙利等也有一些国家的碳达峰过程
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
些国家碳达峰前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一些成员国
的快速增长后又进入一个较长的相对缓慢增
斯洛文尼亚的碳排放在
经历一个较长期的快速增长后
区间徘徊了较长时间然后才达到峰值
成员国如保加利亚拉脱维亚
历一通过一个比较明
显的较短缓慢增长期达到峰值个别成员国
期后进入一个增速更快的阶段继而达到峰
即经历一个略低的峰值后短期内达
到最大峰值如法国
各成员国达峰前的碳脱钩 Tapio
16
映了上差异见表 1本文5为单位
计算了欧盟各成员国碳达峰前后三个时期渊15
的碳脱钩指数碳达少数成员国连续
三个 5年期都呈现碳脱钩状态法国奥地
尔兰意大利冤袁多数员国家则出现了碳连接
至负脱状态瑞典比利时卢森堡
荷兰丹麦葡萄牙马耳他芬兰西班牙希腊
冤遥在碳达峰尽管多数成员国处于脱钩状
也有成员国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包括荷
葡萄牙奥地长负脱钩状括瑞
芬兰意大利甚或强负脱钩状态波兰冤遥
此可见一个国家或地区碳达峰前其碳脱钩状
区域差异化野双碳冶目标的实现路径张友国白羽洁摘要院国家野双碳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区域的积极努力遥不过袁与国际社会不同国别或地区碳达峰所呈现的差异性类似袁中国各省份碳排放态势的显著差异性也已经显现袁并将在长期内持续遥因此袁各区域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野双碳冶目标实现路径袁从而以较低代价实现国家野双碳冶目标遥为此袁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所处碳排放阶段明确碳减排目标和步骤袁根据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及变化趋势制定低碳发展水平提升策略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谋求产业低碳转型袁并将自身野双碳冶目标实现路径深度融入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中遥关键词院碳达峰曰碳中和曰区域差异化曰低碳发展基金项目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野实现碳峰值与强度目标的区域低碳发展路径协同优化研究冶渊71873143冤曰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野环境技术经济学冶渊sjjzdxk2017-03冤遥作者简介院张友国袁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尧博士生导师曰白羽洁袁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编辑袁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袁代表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尧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碳排放控制目标袁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遥其一袁经过长期且持续的努力袁中国在低碳发展领域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尧产业和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尧节能降碳技术的不断提升尧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的不断健全袁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咱1暂遥其二袁中国已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袁正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袁以碳达峰尧碳中和为抓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融合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遥其三袁全球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袁自然资源日益稀缺袁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不断加大尧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不断凸显袁能源资源约束不断趋紧袁并导致能源资源安全问题日渐紧迫袁以碳达峰尧碳中和工作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是化解这些风险的重要途径遥其四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袁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尧碳中和目标将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巨大的贡献袁大大提升中国的绿色竞争力袁同时中国围绕碳达峰尧碳中和工作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行动和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发展提供十分宝贵的经验遥其五袁随着美国退出叶巴黎气候协议曳袁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蒙上阴影袁中国提出碳达峰尧碳中和目标有助于提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袁也有利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积极尧更重要的作用遥围绕碳达峰尧碳中和目标袁中国各地正在积网络首发时间:2021-11-0315:14:21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012.F.20211102.1331.003.html极制定甚至一些地区已经出台相关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袁然而从已经出台的一些地方性碳达峰尧碳中和规划来看袁不同地区的总体思路趋于雷同袁而缺乏地域独特性和针对性遥虽然碳达峰尧碳中和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袁但对于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袁防患于未然遥这是因为袁中国地域辽阔袁各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尧区划功能尧经济发展水平尧产业结构尧能源结构尧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袁因而各地区应当根据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尧科学合理地制定碳达峰尧碳中和战略措施遥如果各地区碳达峰尧碳中和路径大同小异袁那就意味着一些地区的碳达峰尧碳中和工作可能没有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袁从而很可能影响碳达峰尧碳中和工作的效率袁甚至不利于碳达峰尧碳中和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领域工作的协同和融合遥因此袁各地区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袁实事求是尧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制定本地碳达峰尧碳中和路径遥强调碳达峰尧碳中和实现路径的地区差异化袁从国家层面而言就是要避免政策的野一刀切冶和不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现象遥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袁在保证本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袁每个地区都有可能实现碳达峰袁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实现碳中和遥根据不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袁每个地区应该都会经历碳排放的倒U型变化历程袁即每个地方的碳排放都会达到一个峰值袁继而逐步下降遥不过袁碳中和要求向大气排放的碳与从大气中吸收的碳两相平衡袁很多地区就不一定能达到这个要求遥因此袁可以要求每个地区都设定碳达峰目标袁包括峰值大小尧达峰时间节点和行动计划袁但不宜要求每个地区都设定碳中和目标袁而只需保证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实现碳中和目标即可遥与此同时袁一些地区单纯为了加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袁可能会采取冒进的野运动式冶做法袁从而严重冲击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曰另一些地方则可能在碳达峰尧碳中和工作方面踟蹰不前袁贻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时机袁最终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遥只有尊重地方实际情况袁敦促各地制定和选择与本地区相适应的碳达峰尧碳中和目标和实现路径袁促进地区间碳达峰尧碳中和目标与路径的协同袁才能保证以最低成本有效地实现国家层面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遥有关碳达峰尧碳中和的研究目前正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袁其中不少研究都探讨了碳达峰尧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遥现有研究普遍认为袁中国当前碳排放量大袁因而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渊30年冤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袁需要从渊低碳尧零碳能源乃至负排放冤技术尧发展模式尧政策体系等多方面袁政府尧企业尧个人等不同主体袁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视角以及社区尧产业尧区域尧国家等不同层面出发探索碳中和实现路径咱2-3暂遥一些研究还专门从某个视角或方面深入研究了碳达峰尧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遥例如袁从技术视角出发袁探讨强化技术创新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尧能源结构优化以及碳强度下降袁继而实现碳达峰尧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咱4暂曰以产业和部门为对象袁以成本尧碳排放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为综合目标袁分析不同产业或部门转型发展的可行性及其对中国实现碳达峰尧碳中和目标的潜在贡献袁并提出以电力尧供热及交通部门碳减排为重点的碳达峰尧碳中和实现路径咱5暂曰或着眼于需求侧袁分析不同地区通过控制资本隐含碳尧贸易隐含碳以实现碳达峰尧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咱6暂遥还有些研究对一些发达国家推进碳达峰尧碳中和的有益经验进行了总结咱7暂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袁一些研究已经注意到中国区域间碳排放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趋势的明显差异性袁并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咱8-13暂遥不过袁关于碳达峰尧碳中和的区域差异化实现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遥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尧碳排放趋势及构成尧碳脱钩态势尧碳排放影响因素及潜力等方面对中国各省份碳达峰尧碳中和面临的形势进行了详细分析袁在此基础上将各省份进行科学分类袁继而根据不同地区类型的共性和特征袁提出相应的碳达峰尧碳中和实现路径遥一尧从国际社会看野双碳冶目标实现路径的区域差异化院以欧盟为例在分析中国各省份碳达峰尧碳中和路径之前袁不妨先回顾一下国际社会不同国家或区域碳达峰尧碳中和路径的差异化遥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国家和地区1850要2018年碳排放数据咱14暂和PennWorldTable渊version10.0冤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咱15暂袁可以发现世界各国或地区所呈现的多样化的碳达峰尧碳中和态势渊见表1袁下页冤遥包含27个成员国的欧盟袁其经济总量与中国接近袁且欧盟各国人口及经济发展情况差异明显袁而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较大差异袁因而这里以欧盟为例分析国际社会碳达峰尧碳中和路径的差异化遥渊一冤碳达峰时间有明显差异欧盟整体上在1979年实现碳达峰袁但欧盟各成员国碳达峰的时间节点则有较大差异遥其中袁德国这个欧盟最大的经济体以及瑞典尧比利时尧捷克尧斯洛伐克尧卢森堡等中小规模经济体在欧盟内率先实现碳达峰袁与欧盟整体碳达峰时间基本一致的国家则有法国尧荷兰尧波兰遥上述9个成员国的碳达峰保证了欧盟整体能够较早实现碳达峰遥比欧盟整体碳达峰时间晚5要10年达峰的成员国有匈牙利尧保加利亚尧罗马尼亚尧立陶宛尧爱沙尼亚尧拉脱维亚6个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袁晚10要30年达峰的成员国有丹麦尧葡萄牙尧芬兰尧马耳他尧意大利尧西班牙尧奥地利尧爱尔兰尧希腊尧克罗地亚尧斯洛文尼亚尧塞浦路斯等12个国家遥初步来看袁欧盟各成员国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跨度至少在30年以上袁在欧盟整体实现碳达峰时袁还有2/3的欧盟成员国尚未实现碳达峰遥渊二冤碳达峰过程不同欧盟成员国的碳达峰过程具有多样性渊见图1冤遥欧盟作为一个整体袁其碳排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增长袁然后达峰遥多数欧盟成员国的碳达峰过程与欧盟整体的碳达峰过程类似袁如德国尧波兰尧匈牙利等遥不过袁也有一些国家的碳达峰过程与欧盟整体有所差异袁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这些国家碳达峰前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遥其中袁一些成员国渊如意大利冤在经历一个较长期的快速增长后袁又进入一个较长的相对缓慢增长阶段直至达峰曰一些成员国渊如奥地利尧丹麦尧芬兰尧克罗地亚尧斯洛文尼亚冤的碳排放在经历一个较长期的快速增长后袁又在较高排放区间徘徊了较长时间袁然后才达到峰值曰一些成员国渊如保加利亚尧立陶宛尧拉脱维亚冤在经历一个较长时期快速增长后袁通过一个比较明显的较短缓慢增长期达到峰值曰个别成员国渊葡萄牙冤则在经历一个较长的相对缓和的增长期后袁进入一个增速更快的阶段袁继而达到峰值遥还有几个成员国的碳达峰呈现明显的野双峰冶现象袁即经历一个略低的峰值后短期内达到最大峰值袁如法国遥各成员国达峰前的碳脱钩Tapio指数咱16暂也反映了上述差异性渊见表1冤遥本文以5年为单位计算了欧盟各成员国碳达峰前后三个时期渊15年冤的碳脱钩指数遥碳达峰前袁少数成员国连续三个5年期都呈现碳脱钩状态渊如法国尧奥地利尧爱尔兰尧意大利冤袁多数成员国家则出现了碳连接甚至负脱钩状态渊如瑞典尧德国尧比利时尧卢森堡尧荷兰尧丹麦尧葡萄牙尧马耳他尧芬兰尧西班牙尧希腊等冤遥在碳达峰期袁尽管多数成员国处于弱脱钩状态袁但也有成员国处于增长连接状态渊包括荷兰尧丹麦尧葡萄牙尧奥地利冤尧增长负脱钩状态渊包括瑞典尧芬兰尧意大利冤甚或强负脱钩状态渊波兰冤遥由此可见袁一个国家或地区碳达峰前袁其碳脱钩状碳达峰时的相关指标达峰期前后三个5年期的碳脱钩状态峰值年渊1冤渊2冤渊3冤渊4冤渊5冤前III前II前I达峰期后I后II后III欧盟19791.822.851.5774.7227.45增连弱脱弱脱弱脱衰脱弱脱强脱瑞典19701.983.421.7373.1134.41增负增负增连增负强脱强脱强脱德国19731.793.902.1871.6333.35弱脱增连弱脱弱脱强脱强脱弱脱比利时19731.884.742.5371.5629.16增连增连弱脱弱脱强脱衰脱强脱卢森堡19742.8213.284.7275.1323.98增连增负弱脱弱脱强脱衰脱弱脱斯洛伐克1977要3.35要85.8824.03要要要要要要要捷克1978要4.69要78.1321.57要要要要要要要法国19792.461.122.7672.9728.42弱脱弱脱弱脱弱脱衰脱强脱强脱荷兰19792.533.611.4374.0124.32增连弱脱增连增连强脱增连弱脱波兰19800.693.635.2481.9520.63要要弱脱强负强脱强脱强脱匈牙利19841.212.361.9674.7021.13要要弱脱弱脱强脱强脱强脱保加利亚19851.062.872.7090.729.66要弱脱弱脱弱脱强脱衰脱衰脱罗马尼亚19870.822.462.9968.7325.78要要要弱脱衰脱强脱强脱立陶宛1988要2.87要90.5816.30要要要要要要要爱沙尼亚1988要6.85要81.0224.88要要要要要要要拉脱维亚1988要2.14要85.7822.58要要要要要要要丹麦19963.163.941.2569.8425.15强脱增连弱脱增连强脱弱脱强脱葡萄牙20022.461.830.7482.9528.17弱脱增负弱脱增连强脱衰脱增负芬兰20033.653.801.0465.0525.19增连弱脱弱脱增负强脱衰脱强脱马耳他20032.412.030.8485.8922.08增负增负强脱弱脱强脱强脱强脱意大利20043.522.350.6773.1726.46弱脱强脱弱脱增负强脱衰脱强脱西班牙20053.242.290.7077.3031.60弱脱增连弱脱弱脱强脱强脱弱脱奥地利20054.332.630.6171.0326.25弱脱弱脱弱脱增连强脱强脱强脱爱尔兰20055.593.220.5847.8927.46弱脱弱脱弱脱弱脱强脱强脱弱脱希腊20073.172.820.8988.1333.47增连弱脱弱脱弱脱衰连衰脱要克罗地亚20072.151.560.7279.8633.26要弱脱弱脱弱脱强脱强脱要斯洛文尼亚2008a3.212.450.7674.6838.72要弱脱弱脱弱脱衰脱弱负要塞浦路斯2008a3.243.020.9399.2841.65增负增连增连弱脱衰脱增连要表1欧盟及其成员国碳达峰相关指标注院渊1冤是人均GDP渊万美元冤曰渊2冤是人均碳排放渊吨碳冤曰渊3冤是碳排放强度渊吨碳/万美元冤曰渊4冤是消费比重渊%冤袁即当年价计算的消费占支出法GDP比重曰渊5冤是资本形成占比渊%冤袁即当年价计算的消费占支出法GDP比重曰野达峰期冶是指以达峰年为期末的5个年份曰野强脱冶野弱脱冶野衰脱冶分别表示强脱钩尧弱脱钩和衰退性脱钩曰野增连冶野衰连冶分别表示增长连接尧衰退连接曰野增负冶野弱负冶分别表示增长负脱钩尧弱负脱钩曰野要冶表示因数据缺失而无法计算遥上标野a冶表示还不能断定是否碳达峰袁因为2013要2018年这一时段斯洛文尼亚和塞浦路斯分别表现为弱负脱钩和增长连接状态数据来源院碳排放数据渊不包含土地利用尧土地利用变化及森林冤来自世界资源研究所网站渊https://www.climatewatchdata.org冤袁实际GDP和人口原始数据来自PennWorldTable渊version10.0袁www.ggdc.net/pwt冤袁人均GDP尧碳排放强度尧人均碳排放为作者计算遥实际GDP是按2017年价格计算的生产法渊output-side冤GDP渊购买力平价计冤遥斯洛伐克尧捷克尧立陶宛尧爱沙尼亚尧拉脱维亚碳达峰时的相关经济数据缺失袁其碳达峰时的人口数据采用其1990年的人口数据代替遥除上述五国外袁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1990年前的经济数据也缺失袁在计算欧盟碳达峰相关指标时袁这些1990年前经济数据缺失的国家暂不考虑在内态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遥渊三冤碳达峰时的技术经济特征差异明显欧盟成员国碳达峰时的技术经济特征明显不同袁经济发展水平尧碳排放水平尧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依赖性等都有较大差异性遥第一袁各成员国碳达峰时的人均GDP有明显差异袁特别是不同时期实现碳达峰的各成员国袁其碳达峰时的人均GDP差异显著遥较早实现碳达峰的几个成员国碳达峰时的人均GDP与欧盟整体碳达峰时的人均GDP比较接近袁但卢森堡碳达峰时的人均GDP明显偏高遥比欧盟整体碳达峰晚0要10年达峰的成员国中袁地处西欧的荷兰尧法国碳达峰时的人均GDP明显高于波兰等中东欧国家袁且中东欧国家碳达峰时的人均GDP也差异明显遥较晚渊比欧盟整体碳达峰晚10要30年冤达峰的成员国中袁奥地利尧爱尔兰碳达峰时的人均GDP明显高于其他成员国袁而葡萄牙尧马耳他尧克罗地亚碳达峰时的人均GDP明显偏低遥第二袁各成员国碳达峰时的人均碳排放有显著差异遥类似地袁在较早碳达峰的成员国中袁卢森堡碳达峰时的人均碳排放远高于其他成员国袁比利时和捷克碳达峰时的人均碳排放也相对较高袁而法国碳达峰时的人均碳排放则相对明显偏低遥比欧盟整体碳达峰晚0要10年达峰的成员国中袁荷兰尧波兰尧爱沙尼亚碳达峰时的人均碳排放明显偏高遥比欧盟整体碳达峰晚10要30年达峰的成员国中袁丹麦尧芬兰尧爱尔兰尧塞浦路斯碳达峰时的人均碳排放也明显高于其他成员国袁葡萄牙尧克罗地亚碳达峰时的人均碳排放则明显低于图1欧盟及其成员国碳排放状况院1850要2018年注院碳排放数据来源同表1欧盟42000瑞典100012000德国比利时1600160650卢森堡斯洛伐克175022007001200罗马尼亚芬兰希腊立陶宛法国捷克荷兰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5300180048001000900400400200700800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丹麦葡萄牙马耳他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爱尔兰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250200903050004000800500其他成员国遥第三袁各成员国碳达峰时的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袁且总体上达峰时间越晚的成员国袁其碳达峰时的碳排放强度越低遥较早碳达峰的几个成员国中袁卢森堡尧比利时尧德国碳达峰时碳排放强度明显偏高遥比欧盟整体碳达峰晚0要10年达峰的成员国中袁荷兰碳达峰时的碳排放强度明显偏低袁而波兰碳达峰时的碳排放强度明显偏高遥更晚实现碳达峰的各成员国碳达峰时的碳排放强度总体上比较接近袁但地处北欧的丹麦尧芬兰碳达峰时的碳排放强度要明显高一些遥渊四冤达峰后的碳排放态势呈现多样性欧盟成员国碳达峰后的碳排放变化态势也具有多样性遥欧盟整体碳达峰后袁其碳排放呈现明显较慢的下降态势袁并反复震荡袁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才显现短暂的快速下降态势遥各成员国碳达峰后的碳排放趋势与欧盟整体也有所不同遥一些成员国在实现碳达峰后袁其碳排放呈现平缓而持续的下降态势袁如德国遥一些成员国实现碳达峰后袁其碳排放便进入快速下降区间袁但随后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反弹阶段或降速放缓阶段袁典型的如比利时尧法国尧匈牙利尧保加利亚尧立陶宛尧爱沙尼亚尧拉脱维亚等遥个别成员国碳达峰后袁其碳排放短暂快速下降后甚至会反弹至较高排放水平袁并持续在高排放水平徘徊袁如荷兰遥较晚实现碳达峰的成员国中袁多数国家的碳排放暂时呈现快速下降态势袁其总体变化态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遥不过袁各成员国碳达峰后三个时期渊15年冤的碳脱钩指数显示袁各成员国在三个时期几乎都处于碳脱钩状态袁只是有强脱钩尧弱脱钩和衰退性脱钩的差异遥二尧中国各区域碳排放状况考察这里综合应用碳排放因素分解尧碳脱钩指数尧碳库兹涅茨曲线估计三种方法来分析尧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态势遥碳排放数据根据1997要2018年各省份分行业分品种的能源消耗数据估算袁其中能源消耗数据来源于历年叶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曳袁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与张友国等咱17暂一致遥文中用到的各省份国内生产总值渊GDP冤及分行业增加值尧各省份人口数等其他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袁且GDP按2000年价格进行平减遥由于西藏缺乏碳排放数据袁本文暂不考虑遥为便于分析袁本文大致按中国五年计渊规冤划时间节点袁将整个历史研究时期划分为五个阶段院1997要2000年尧2001要2005年尧2006要2010年尧2011要2015年尧2016要2018年遥渊一冤区域碳排放格局当前中国碳排放在省级层面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遥图2显示了中国各省渊区尧市冤的碳排放变化袁不难看出袁各省渊区尧市冤碳排放在规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遥2018年中国碳排放量最大的6个省份依次是山东尧内蒙古尧河北尧江苏尧山西尧广东袁这6个省份的碳排放量占当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2%袁其GDP占当年全国GDP的36%袁因而这6个省份作为一个整体的碳排放效率偏低遥不过袁这6个省份中既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袁又有内陆能源基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袁这意味着导致它们碳排放量偏大的因素很可能不同遥2018年袁福建尧宁夏尧江西尧吉林尧广西尧云南尧上海尧甘肃尧重庆尧天津尧北京尧青海尧海南等13个碳排放量较小的省份仅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0%袁而这些省份的GDP占全国GDP的26%袁这意味着这些省份作为一个整体的碳排放效率较高遥其余11个省份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38%袁而其GDP占全国GDP的份额也恰好是38%遥大多数省份碳排放增速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基本相似袁但增速水平明显不同袁特别是近年来各区域碳排放增长势头出现明显差异遥各省份不同阶段的年均碳排放变化率表明袁绝大多数省份的年均碳排放增速都呈现倒U型变化袁仅北京尧天津尧海南等少数几个省份的年均碳排放增速呈总体放缓趋势袁这与图2呈现的各省份碳排放变化形态是一致的遥多数省份年均碳排放增速的最高水平出现在野十五冶期间袁在国家将节能减排纳入考核指标的野十一五冶期间开始回落遥不过袁也有辽宁尧安徽尧湖北尧广西尧重庆等少数几个省份年均碳排放增速的最高水平出现在野十一五冶期间袁新疆年均碳排放增速的最高水平甚至出现在野十二五冶期间遥需强调的是袁尽管多数省份年均碳排放增速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类似袁但在同一阶段不同省份年均碳排放增速水平明显不同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袁2016要2018年有12个省份的碳排放增速已经小于0袁多数省份的碳排放增速也处于较低水平袁但内蒙古尧宁夏和新疆的年均碳排放增速还保持在5.9%~8.1%的较高水平遥各地区碳排放增速的差图2全国及各省渊区尧市冤历史碳排放及未来碳排放情景注院纵轴表示碳排放袁单位为百万吨碳渊MTC冤曰横轴表示时间遥各省渊区尧市冤碳排放图中的图例与全国一致袁限于篇幅袁未加显示120000全国S0S1S2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1100850016005800121005600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50030002000860046004200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25002700108005600380030005500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2100500180032004100230031001700100038004700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异化也将导致未来中国区域碳排放格局发生变化遥各省份1997要2018年的碳排放始终以工业碳排放为主袁但碳排放部门来源的具体构成和变化趋势呈现较大差异性遥工业的碳排放份额在大多数省份稳定在较高水平袁但北京尧黑龙江尧上海尧湖北尧湖南尧广东尧四川的工业碳排放份额则下降至少10个百分点袁而内蒙古尧贵州尧宁夏尧新疆的工业碳排放份额则出现明显扩张遥到2018年时袁工业部门碳排放份额在北京最低袁但也达到38%袁在其他省份则介于58%渊上海冤至97%渊宁夏冤之间遥绝大多数省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又主要来自电力尧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遥此外袁交通运输尧仓储和邮政业的碳排放在北京尧上海尧福建尧湖北尧湖南尧广东尧广西尧海南尧重庆尧四川尧云南这些省份碳排放中的份额呈现不断增大趋势袁并在2018年时占有较大比例渊超过10%冤遥各省份碳排放的化石能源来源构成差异明显遥2018年绝大多数省份的碳排放都来源于煤炭消耗袁但来自煤炭的碳排放份额同样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性遥来自煤炭的碳排放份额在宁夏和内蒙古分别高达85%和83%袁在黑龙江和新疆分别达到76%和73%袁在吉林等15个省份也达到50%~69%袁在海南等6个省份达到了42%~49%袁但在上海尧四川尧河北尧天津则只有31%~39%袁在北京更是只有5%遥渊二冤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各省份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呈现差异性遥本文采用LMDI方法咱18暂对各省份1997要2018年的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袁得到经济规模尧产业结构尧能源强度尧能源结构四个因素变化对各省份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渊见图3袁下页冤袁并进一步得到各阶段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年均影响渊各因素带来的碳排放变化与阶段初期碳排放百分比的年算数平均值冤遥各因素及其影响在五个阶段中的变化特点在不同省份有所差异遥容易看出袁绝大多数省份的规模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袁这与各省份在这几个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致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袁中国经济出现一个较快增长时期袁主要对应本文划分的2001要2005年以及2006要2010年这两个阶段遥这一时期袁江苏尧浙江尧山东尧广东等沿海出口导向型省份经济快速增长袁内陆省份的经济增长同样进入高速阶段袁因而各省份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规模效应普遍较高遥此后袁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袁中国越来越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速度袁经济增速随之逐步回落袁相应的碳排放规模效应也不断下降遥各省份产业结构在整个历史研究时期内总体朝着有利于碳减排的方向变化袁但在某些阶段其变化也曾导致碳排放增加遥具体来看袁只有北京尧天津尧浙江等少数几个省份的产业结构变化在各个阶段中都有利于碳减排遥有1/3的省份的产业结构变化在后三个阶段有利于碳减排曰而在后两个阶段几乎所有省份的产业结构变化都有利于碳减排曰但山西和青海的产业结构变化在最后一个阶段不利于碳减排遥值得注意的是袁北京尧天津尧内蒙古尧辽宁尧黑龙江尧上海尧江苏尧广西尧海南尧甘肃尧宁夏尧新疆等省份的产业结构减排效应在后两个阶段呈现下降趋势遥由此推测袁绝大多数省份的产业结构变化已经步入有利于碳减排的轨道袁只是变化速度及其未来对碳减排的贡献会有所差异遥各省份能源强度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袁并由此成为促进碳减排的最重要因素袁但个别阶段一些省份的能源强度发生反弹袁并导致碳排放增加遥在促进碳减排方面袁能源强度效应要明显大于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遥不过袁能源强度变化在各个阶段中都有利于碳减排的省份也只有北京尧上海尧安徽尧广东尧四川等少数几个遥不少省份的能源强度变化在重化工业明显扩张阶段渊2001要2005年冤不利于碳减排遥在此阶段后袁随着中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袁绝图3各地区分阶段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年均影响渊%冤规模效应2416801997要20002001要20052006要20102011要20152016要2018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997要20002001要20052006要20102011要20152016要2018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产业结构效应20100-10-201997要20002001要20052006要20102011要20152016要2018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能源强度效应20100-10-20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997要20002001要20052006要20102011要20152016要2018能源结构效应20100-10-20渊%冤渊%冤渊%冤渊%冤淤由于时间序列还太短渊未超过10年冤袁目前还不适宜通过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渊如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冤来断定上述8个省市是否已经实现碳达峰遥大多数省份的能源强度变化也开始有利于碳减排遥但要注意的是袁有几个省份渊如河北尧内蒙古尧广西尧甘肃尧宁夏尧新疆冤的能源强度变化在最后一个阶段甚至后两个阶段出现不利于碳减排的势头遥类似地袁各省份能源结构总体上朝着有利于碳减排的方向变化袁但也不是在每个阶段都如此袁只有少数省份的能源结构变化在各个阶段中始终有利于碳减排遥同时袁能源结构变化在不同省份碳减排中所作的贡献也有较大差异遥值得注意的是袁上海尧福建尧广东尧贵州尧云南的能源结构减排效应在后两个阶段有下降趋势袁而湖南尧新疆的能源结构变化甚至在最后一个阶段出现不利于碳减排的情况遥总体而言袁能源结构变化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整体偏小袁这意味着相对于中国总的能源消费变化而言袁清洁能源的发展还不够快遥渊三冤区域碳排放的阶段分析不同省份所处的碳排放阶段可能已出现分化遥在1997要2018年这一研究时期内袁多数省份的碳排放最大值出现在期末渊2018年冤袁即还未出现碳达峰的迹象曰或者出现在接近期末的年份渊离2018年不足5年冤袁即碳达峰迹象还不太明显遥不过袁以2018年碳排放量至少比碳排放历史最大值低10%为标准袁在此期间有8个省市可能已在2011要2013年出现碳排放变化拐点袁这些省份包括北京尧天津尧吉林尧上海尧河南尧湖北尧四川尧云南遥当然袁上述8个省市是否已经实现碳达峰袁还需要更多信息加以判断遥这里不妨采用世界资源研究所咱19暂推荐的驱动因素变化趋势尧部门碳排放变化趋势尧碳脱钩指数趋势等三种碳达峰判断方法作进一步分析淤遥碳排放驱动因素变化前文已作分析袁此处不再赘述遥如前所述袁由于各省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部门始终是工业袁同时交通运输尧仓储和邮政业碳排放在一些省份碳排放中占有较大比例袁因而部门碳排放变化趋势可主要关注工业部门和交通运输尧仓储和邮政业遥上述8个省市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都已呈现比较明显的倒U型曲线趋势曰黑龙江尧福建尧广东尧广西尧海南尧重庆尧贵州尧陕西尧甘肃尧青海的工业碳排放呈现高位波动变化态势曰其余省份的工业碳排放则仍呈现比较明显的增长态势遥交通运输尧仓储和邮政业碳排放仅在北京尧天津等省份呈明显下降趋势袁在其他省份则呈上升趋势或高位波动态势遥根据本文计算的碳脱钩指数袁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发展都朝着碳脱钩的方向演化袁只是程度有所差异遥野九五冶时期后半程渊1997要2000年冤袁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发展呈现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袁仅福建的经济发展表现为增长连接袁天津尧海南尧宁夏的经济发展呈现增长负脱钩状态渊见表2袁下页冤遥野十五冶期间袁仅北京等10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呈现弱脱钩状态袁其余20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则呈现增长负脱钩或增长连接状态遥可能是受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袁野十一五冶期间所有省份的经济发展都呈现弱脱钩状态遥野十二五冶期间袁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发展呈现弱脱钩状态袁北京等5省市的经济发展甚至呈现强脱钩状态袁但宁夏和新疆的经济发展则分别呈现增长连接和增长负脱钩状态遥野十三五冶期间前半程渊2016要2018年冤袁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发展继续呈现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遥其中袁北京等12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呈现强脱钩状态袁河北等16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呈现弱脱钩状态袁但内蒙古和新疆的经济发展仍呈现增长连接状态遥为进一步判断不同省份在碳排放变化方向是否已出现分异袁本文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袁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八大经济区和全国的碳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拟合遥结果表明袁除东各阶段碳脱钩指数2018年低碳经济发展特征达峰年份2011要2018年碳排放因素分解P1P2P3P4P5渊1冤渊2冤渊3冤渊4冤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北京0.250.200.15-0.12-0.163.2214.553.931.222012-4.1-4.6-5.5天津2.410.050.350.14-0.262.069.3110.405.042012-6.1-4.8-2.4河北0.171.370.330.130.470.974.3910.0710.342031-5.5-3.6-0.8山西-0.060.840.420.170.450.984.4115.0115.362029-6.61.0-1.3内蒙古0.171.230.740.480.901.436.4733.2223.17#-1.2-1.7-0.7辽宁-0.170.640.600.100.281.185.3410.809.132024-6.1-1.5-1.3吉林-0.721.790.280.05-1.171.024.598.137.992011-2.0-11.5-1.6黑龙江-0.410.570.490.39-22.960.863.877.849.152017-10.4-0.30.8上海0.240.480.26-0.05-0.083.1514.217.242.302011-4.9-5.4-4.6江苏0.131.220.320.280.082.4010.858.373.482030-4.9-5.4-2.0浙江0.461.030.430.050.141.988.955.922.992027-4.9-4.7-3.8安徽0.240.520.520.240.261.175.276.105.222026-5.1-6.2-1.1福建0.872.210.450.110.331.988.935.852.952026-4.2-7.3-1.7江西-0.180.960.430.340.271.084.874.484.152036-6.2-3.9-1.0山东-0.172.990.350.180.071.476.658.986.092029-6.2-4.4-1.7河南0.171.380.290.11-0.401.084.894.834.462011-6.3-10.5-1.7湖北0.040.710.38-0.02-0.101.506.785.113.402012-3.4-13.5-1.8湖南-0.952.530.28-0.040.261.225.504.193.442017-5.6-10.50.0广东0.520.910.380.070.221.767.934.102.342024-4.9-5.4-2.2广西0.221.070.600.100.410.853.843.764.422026-6.1-2.6-2.4海南2.491.450.730.60-0.301.074.854.304.012025-8.10.4-0.9重庆0.770.230.530.13-0.301.496.724.673.132030-6.2-11.2-2.7四川-0.800.970.420.04-0.501.094.923.022.772013-6.3-7.1-7.1贵州0.361.160.180.180.040.863.886.887.99#-4.0-10.5-1.8云南-0.712.510.33-0.110.150.954.283.884.092028-5.5-0.4-4.9陕西-0.441.280.710.34-0.311.314.157.035.382032-3.4-9.6-1.2甘肃0.130.660.270.220.040.695.916.299.182020-8.50.9-3.3青海0.061.070.600.68-0.281.003.108.858.88#-0.9-4.5-2.1宁夏1.851.310.580.850.801.074.5031.3929.43#-4.18.5-1.5新疆0.130.610.451.220.871.044.8117.5816.882029-9.115.2-0.3表2中国各省渊区尧市冤碳排放态势相关指标注院渊1冤是2018年人均GDP渊万美元冤曰渊2冤是2018年人均GDP渊万元冤曰渊3冤是2018年人均碳排放渊吨碳冤曰渊4冤是按2017年价格计算GDP渊购买力平价计冤的2018年碳排放强度渊吨碳/万美元冤曰野达峰年份冶是指基准情景下碳碳达峰年份袁野#冶表示基准情景下将晚于2040年实现碳达峰遥P1尧P2尧P3尧P4尧P5分别表示1997要2000年尧2001要2005年尧2006要2010年尧2011要2015年尧2016要2018年五个阶段淤对于四川尧云南尧青海三个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份额较高的省份袁假定其在该情景下的清洁能源份额分别达到其基准情景的1.3倍尧1.1倍和1.5倍遥北和大西北这两个综合经济区外袁其他六大经济区均存在碳库兹涅茨曲线袁全国范围内也存在碳库兹涅茨曲线遥由估计的结果推断袁按2000年不变价袁全国碳达峰时的人均GDP为9.32万元曰北部沿海尧东部沿海尧南部沿海尧黄河中游尧长江中游尧大西南等六个综合经济区碳达峰时的人均GDP分别为9.12万元尧12.23万元尧9.20万元尧8.61万元尧6.22万元尧4.58万元遥对比表2数据可知袁目前上述8个省份中袁北京尧天津尧上海尧湖北尧四川的人均GDP都已达到相应综合经济区碳达峰对应的人均GDP遥结合碳排放驱动因素变化趋势分析尧部门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析尧碳脱钩指数变化趋势分析以及碳库兹涅茨曲线估计的结果袁大致可以判断北京尧天津尧上海尧湖北尧四川可能已经碳达峰袁而其余省份所处的碳排放阶段仍有待观察遥渊四冤未来20年区域碳排放情景分析本部分结合预测方法和情景分析来进一步推断各省份的碳排放阶段及碳达峰状况袁主要根据决定碳排放四大因素的变化趋势袁即前文提到的经济规模尧产业结构尧能源强度尧能源结构的变化趋势勾勒各省份未来的碳排放变化轨迹遥经济规模主要通过预测经济增速推算袁本文采用ARMA方法和时间趋势法的组合预测各省份的经济增速曰产业结构和化石能源结构的变化袁本文采用成分数据预测模型加以推测曰能源强度和清洁能源份额主要采用情景设定袁其主要依据是野十一五冶以来规划的能源强度降幅和清洁能源发展中长期目标遥本文设置了三种区域碳排放情景袁即基准情景渊S0冤尧节能技术加速进步情景渊S1冤尧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情景渊S2冤遥基准情景下袁各省份在预测期内的经济增速呈缓慢下降趋势袁2020要2030年约以年均0.2个百分点递减袁2031要2040年约以年均0.1个百分点递减曰根据2010要2020年各省份单位GDP能耗变化情况袁绝大多数省份各部门能源强度每年下降幅度设定为2个百分点袁贵州各部门能源强度年降幅设定为3个百分点曰在各省份产业结构中袁工业份额呈不断下降趋势袁服务业呈上升趋势曰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份额按历史趋势持续上升曰同时假定各区域调入电力在总能耗中的份额不变遥在节能技术加速进步情景下袁各区域部门能源强度每年降幅比基准情景多1个百分点袁其余设定与基准情景相同遥在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情景下袁根据叶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尧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曳预定的目标袁假定绝大多数省渊区尧市冤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份额为基准情景中的1.8倍淤袁其余设定与基准情景相同遥图2显示了三种情景下全国及各省渊区尧市冤预期的碳排放轨迹遥三种情景下袁全国碳达峰都能在2030年前实现袁但达峰年份和峰值有所不同遥基准情景下袁全国碳排放将在2028年达到峰值袁该峰值约相当于2018年中国碳排放水平的1.1倍遥节能技术加速进步情景下袁全国碳达峰有望提前到2023年袁且峰值比基准情景低5.3%遥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情景下袁全国碳达峰也有望比基准情景提前1年实现袁而峰值则与节能技术加速进步情景下的峰值几乎相同遥毫无疑问袁节能技术加速进步情景和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情景下的全国碳排放将始终低于基准情景遥同时袁节能技术加速进步情景下的全国碳排放在2025年前会高于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情景下的全国碳排放袁但从2025年开始前者将低于后者袁且两者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遥三种情景下袁各省渊区尧市冤碳达峰年份及峰值都呈现分化态势遥在基准情景下袁除上文提到的北京尧天津尧上海尧湖北尧四川外袁吉林尧黑龙江尧河南尧湖南也已在2018年前实现碳达峰曰辽宁尧广东尧海南尧甘肃将不迟于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曰山西尧江苏尧浙江尧安徽尧福建尧山东尧广西尧重庆尧云南尧新疆将不晚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曰河北尧江西尧陕西将在2031要2040年实现碳达峰曰但内蒙古尧贵州尧青海尧宁夏可能直到2040年也不能实现碳达峰遥节能技术加速进步情景下袁各省渊区尧市冤碳达峰年份及峰值分化态势与基准情景类似袁只不过很多省份的碳达峰将提前实现遥其中袁山西尧河北尧浙江尧安徽尧福建尧山东尧广西尧云南尧新疆等省份的碳达峰将提前到2025年前袁陕西的碳达峰将提前到2030年前袁内蒙古的碳达峰也有望在2032年实现遥能源结构加速优化情景下袁各省渊区尧市冤碳达峰年份及峰值分化态势与基准情景更为类似袁只不过一些省份的碳达峰年份略有提前袁如广西和新疆的碳达峰将提前到2025年前遥三尧实现野双碳冶目标的区域差异化路径无论是根据欧盟各国碳达峰的历程袁还是根据前文对中国区域碳排放态势的分析袁中国各省渊区尧市冤碳达峰的时间节点尧达峰时的经济发展特征尧达峰后的排放轨迹都将呈现显著差异性袁因此各省渊区尧市冤野双碳冶目标的实现路径也必将呈现差异性袁这应当引起国家层面和地方相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遥根据区域碳排放态势袁可将全国各省渊区尧市冤分为两大类院一是已达峰区域袁二是尚未达峰区域遥对各地区而言袁一定要根据自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尧产业结构尧技术条件尧能源结构等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袁在稳增长尧稳就业的前提下袁实事求是地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遥从国家层面来看袁在给各地区下达碳减排任务时袁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袁从而保证各地区经济发展与野双碳冶目标行动方案相协调遥在强调区域差异性的同时袁也要强调与差异性密切相关的区域协同性袁即注重区域野双碳冶目标行动方案的相互协同尧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协同袁并最终有利于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咱1暂遥渊一冤根据碳排放所处阶段把握好碳减排节奏已经明显迈过碳峰值的省份袁应尽快走出高位碳排放区间并转入碳排放稳步下降通道袁积极探索碳中和实现途径尧体制机制尧政策和技术遥根据前文的分析判断袁北京尧天津尧上海尧湖北尧四川极可能已经实现碳达峰并处于碳库兹涅茨曲线右侧遥再结合碳排放情景分析袁河南尧湖南尧吉林尧黑龙江尧甘肃也可能实现碳达峰并进入碳排放下降轨道遥已达峰省份分布在东部尧中部尧西部尧东北四大经济带袁可进一步区分为两组袁即富裕型达峰区域和经济赶超型达峰区域袁前者包括北京尧天津尧上海袁后者包括吉林尧黑龙江尧河南尧湖北尧湖南尧四川尧甘肃遥富裕型达峰区均为直辖市袁经济发达尧技术水平先进且碳排放总量较小袁应当成为中国碳中和引领示范区域袁为其他地区的碳中和提供制度尧政策尧模式与技术借鉴遥经济赶超型达峰区目前还面临较大的经济发展压力袁宜按当前节奏稳步推进碳减排袁在进一步发挥优势的同时袁尽快补齐短板遥不过袁大多数省份尚未实现碳达峰袁这些省份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如何达峰并尽可能降低碳峰值袁从而为将来实现碳中和目标打下扎实基础遥根据基准情景下全国碳达峰时间节点渊2028年冤袁尚未达峰区域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三组院一是即将达峰型区域袁即不迟于全国实现碳达峰的区域袁包括辽宁尧浙江尧安徽尧福建尧广东尧广西尧海南曰二是跟进达峰型区域袁即预期2029年至2035年实现碳达峰区域袁包括河北尧山西尧江苏尧山东尧重庆尧云南尧陕西尧新疆曰三是迟滞达峰型区域袁即预期2035年以后实现碳达峰区域袁包括内蒙古尧江西尧贵州尧青海尧宁夏遥即将达峰型区域已经接近预期峰值并呈现脱钩趋势袁要因势利导尧扬长避短袁加快实现碳达峰袁继而进入碳排放稳定下降阶段遥跟进达峰型区域囊括了中国六大碳排放省份中的四个渊河北尧山西尧江苏尧山东冤袁这类区域的碳达峰时间和峰值对全国碳排放态势有重要影响袁要争取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袁并尽可能缩短碳排放在高位的徘徊时间遥迟滞达峰型区域是离预期峰值还有较长时间的地区袁应在努力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袁尽力跟上全国整体碳达峰步骤袁并把握好自己的碳减排节奏遥渊二冤根据低碳发展所处阶段和特征制定尧实施低碳发展水平提升策略各区域应根据自身所处低碳发展阶段和特征明确中长期目标袁并确定碳减排重点环节和领域遥碳排放强度能够比较客观地衡量一个地区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袁以全国2018年碳排放强度为基准袁可将各省渊区尧市冤归入五个类别院一是低碳发展国内领先渊碳排放强度低于基准50%冤省份袁包括北京尧上海和广东曰二是低碳发展水平较高渊碳排放强度相当于基准的0.5~0.7倍冤省份袁包括四川尧福建尧浙江尧重庆尧湖北尧湖南尧江苏曰三是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渊碳排放强度相当于基准的0.7~1倍冤省份袁包括海南尧云南尧江西尧广西尧河南尧天津尧安徽尧陕西尧山东曰四是低碳发展水平偏低渊碳排放强度相当于基准的1.3~2倍冤省份袁包括吉林尧贵州尧青海尧辽宁尧黑龙江尧甘肃曰五是低碳发展水平亟待提高渊碳排放强度超过基准的2倍冤省份袁包括河北尧山西尧新疆尧内蒙古尧宁夏遥低碳发展国内领先省份要继续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袁争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袁并对国内其他省份的低碳技术水平提升产生有力的带动辐射作用遥以北京为例袁北京具有全国省级层面最低的碳排放强度和最高的人均GDP袁但即便如此袁其碳排放强度仍高于葡萄牙尧意大利尧西班牙尧奥地利尧爱尔兰等几个欧盟成员国碳达峰时的碳排放强度袁而人均GDP低于这几个国家遥同时袁北京的碳排放强度低袁不是因为其能源强度低袁而是因为其从区域外调入大量电力而节省了化石能源消耗遥值得注意的是袁北京本地提供的清洁能源量较小袁相对其能源消费而言几乎可以忽略遥因此袁北京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其强大的基础研究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袁不断提升节能技术水平袁在促进本地区向碳中和目标持续迈进的同时袁努力推动全国低碳技术进步曰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推广适合本地的清洁能源发展技术袁优化能源结构遥上海尧广东的情况也类似袁只是广东本地提供的清洁能源在其能耗中的份额相对较高袁但也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遥低碳发展水平较高省份应尽快达到领先省份的低碳技术水平袁并根据自身优劣势来制定和实施追赶策略遥广东的碳排放强度在领先省份中最高袁但也仅相当于低碳发展水平较高省份碳排放强度的67%渊江苏冤至84%渊四川冤袁这意味着低碳发展水平较高省份的碳排放强度还需下降16%~33%才能达到领先省份的碳排放强度遥按过去几个五年计渊规冤划设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袁低碳发展水平较高省份达到领先省份当期的低碳发展水平还需5要10年的时间遥从补齐短板出发袁低碳发展水平较高省份中袁四川尧湖北主要应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袁尽快降低能源强度曰浙江尧江苏尧湖南和重庆应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曰福建的节能技术水平和清洁能源份额均较高袁两方面均可按当前速度推进遥类似地袁处于低碳发展其他三个阶段的省份也可将排在其前一梯队的省份作为标准袁通过继续发挥优势和弥补短板来实施追赶策略遥进一步地袁以全国平均能源强度和清洁能源份额为标准袁同时参考相关省份野十二五冶以来碳减排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渊见表2冤袁可识别其低碳发展短板遥短板主要表现为能源强度偏高的省份有云南尧青海曰短板主要表现为清洁能源发展不足的省份有海南尧江西尧河南尧天津尧安徽曰两方面均存在不足的省份有陕西尧山东尧吉林尧贵州尧辽宁尧河北尧山西尧新疆尧内蒙古尧宁夏遥特别要注意的是袁甘肃能源强度偏高且有所上升曰海南清洁能源发展不足且能源强度有所上升曰山西尧新疆尧宁夏能源强度偏高且有所上升袁清洁能源发展也不足曰黑龙江能源强度偏高袁且清洁能源发展不足甚至份额有所下降遥以上各省份碳减排的重点任务是根据自身能力和资源禀赋优势袁努力将其短板补齐到当前全国平均水平袁同时稳步推进其相对较好的一面袁继而追赶前一梯队省份的低碳发展水平遥此外袁广西的能源强度和清洁能源份额两方面都无明显不足袁可以按其当前节奏追赶前一梯队省份的低碳发展水平遥渊三冤兼顾好产业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野十二五冶以来各省份的产业结构变化都有利于碳减排袁这主要是因为工业在产业构成中的份额不断下降袁且绝大多数省份的上述产业结构碳减排效应都比较明显遥不过基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考虑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野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冶遥这意味着经济体系中工业应当保持适当规模和比重袁而不是一味下降袁这也有利于风险防范和经济健康发展遥因此袁各省份在产业低碳转型路径规划中要兼顾好碳减排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遥一方面袁要努力提升现有产业的碳排放效率袁特别是主要碳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效率遥如前所述袁各省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袁且绝大多数省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有一半以上都来自发电尧发热行业遥因此袁发电尧发热行业是绝大多数省份实现野双碳冶目标的野牛鼻子冶部门袁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渊如煤炭的分质利用技术冤提升发电尧发热行业的碳排放效率袁控制其碳排放遥不过袁发电尧发热行业对工业部门碳排放的贡献在大多数省份中又不超过70%袁在四川尧云南尧青海尧河北尧广西甚至不超过50%遥这意味着除发电尧发热行业外袁多数省份还有一些其他碳排放量较大的工业行业袁需要进一步通过碳排放核算工作将这些行业识别出来袁作为实现野双碳冶目标的重点关注部门袁严控其无序扩张并努力改善其碳排放效率遥同时袁交通运输尧仓储和邮政业在不少省份也是碳排放主要来源部门袁且占碳排放的份额呈增长态势袁也应当成为这些省份推进野双碳冶工作的重点部门遥例如袁交通运输尧仓储和邮政业占碳排放份额在上海已达到30%左右袁且近年来该部门的碳排放呈不断增长态势遥作为沿海大型港口城市和中国的首个自贸试验区所在地袁上海的交通运输尧仓储和邮政业必将长期保持相当规模袁因而该部门的碳减排也对上海野双碳冶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袁应大力推进该部门的绿色现代化转型袁提升其碳排放效率遥类似地袁北京尧福建尧湖北尧湖南尧广东尧广西尧海南尧重庆尧四川尧云南等省份也要注重推进交通运输尧仓储和邮政业碳减排工作遥另一方面袁要通过做好产业野增量冶袁即科学谋划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袁在保持经济稳定中寻求产业低碳化路径突破口遥在这方面袁北京的做法值得借鉴遥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主导产业袁特别是近年来持续疏解野非首都功能冶袁北京产业结构中工业的份额已低至12%袁服务业比重则达到80%以上遥继续压缩工业份额显然已难以持续产生显著的碳减排效应袁也不利于北京经济健康发展袁野去工业化冶不应是北京产业低碳转型的路径选择遥相反袁工业占比的适当回升可能更有利于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遥目前北京布局的一系列高端制造业也为其工业占比回升奠定了良好基础袁同时还将大大优化北京工业内部结构袁塑造北京工业突出的低碳高质量特征遥与高端制造业相适应袁北京将配套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也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重点打造袁这将有力改善北京第三产业结构遥循着上述路径优化产业结构袁北京不仅能成功实现产业低碳转型袁而且能使经济快速步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遥其他省份也要根据自身特色优势袁在生态有机农业尧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行业袁以实现野双碳冶目标为契机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遥渊四冤将野双碳冶目标实现路径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融合前文所论及的区域野双碳冶目标实现路径差异性袁主要强调单个区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目标和碳减排策略遥但这还不够袁差异性还意味着区域间有可能通过合作产生协同性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野双碳冶目标的实现袁同时促进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遥或者说袁各区域还应将自身野双碳冶目标实现路径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结合起来遥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袁实现野双碳冶目标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其实早有历史渊源遥一方面袁中国已经实施的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已经为两者的融合打下坚实基础遥例如袁西电东送尧西气东输不仅为东部地区输送了大量能源袁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袁推动了东部地区的低碳发展曰另一方面袁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转移来的碳密集型产业袁为东部地区大量提供碳密集型产品袁有力地支撑了东部地区的低碳发展遥不过袁实现野双碳冶目标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往的那种融合方式主要建立在资源禀赋互补的基础上袁而当前实现野双碳冶目标与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更高层次尧更深地相互融合遥区域间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就是符合上述融合要求的一个重要途径遥如前所述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各区域实现野双碳冶目标的必由之路袁但各省份各自为政则很可能难以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袁更不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袁还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遥因此袁区域间要注重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的协同遥区域间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在顶层设计方面可作如下考虑院将几个省份形成的综合经济区域中的核心城市打造为创新中心尧金融中心袁聚焦先进制造业上游环节袁而其他城市聚焦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打造中下游环节咱19暂袁从而推动区域间产业有效分工合作和整体产业转型升级遥以京津冀地区协同打造氢能产业为例袁北京可发挥创新中心和金融中心的作用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氢燃料电池堆和高端整车制造曰天津重点发展储氢材料设备尧加氢站成套装备等曰河北则可聚焦氢能供给和氢能储运所需技术和特种材料的研发与供应遥当然袁除区域间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外袁野双碳冶目标实现路径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有其他有效融合途径值得探讨和实践遥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提供节能技术支持尧形成绿色创新共同体就是另一个重要途径遥例如袁北京所消耗的电力有很大一部分由内蒙古供应袁北京就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突出的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袁为内蒙古的电力行业低碳化提供技术支撑袁同时也为这些技术创新找到重要的应用场景遥四尧结语避免野运动式冶碳减排并最大程度地以低成本尧高效率方式实现野双碳冶目标袁就要深入研究不同地区野双碳冶目标实现路径的差异性遥为此袁本文以欧盟为例分析了国际社会野双碳冶目标实现路径的差异性袁继而综合应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袁系统研究了中国省级层面的碳排放态势袁最后提出了中国实现野双碳冶目标的区域差异化路径构想袁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院中国各区域发展状况不同袁各地野双碳冶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呈现不同的特征遥从国际社会来看袁已经达峰的国家和地区在达峰时间尧达峰过程尧达峰时的各项技术经济特征以及达峰后的碳排放走势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遥本文对中国各省份碳排放态势的分析也发现袁中国各省份对全国碳排放的贡献存在很大差异袁经济发达程度尧碳脱钩状态尧碳排放所处阶段尧碳排放强度以及能源强度尧能源结构尧产业结构等碳排放驱动因素的静态和动态变化特征也都明显不同遥结合国际碳达峰历史经验和国内各区域碳排放态势推断袁正常情况下中国各地区实现野双碳冶目标的时间尧过程及相关技术经济特征将呈现明显差异性遥要实现野双碳冶目标袁各地都应积极行动起来袁克服困难尧主动作为袁但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袁因而一定要实事求是尧因地制宜地制定行动方案袁科学合理地实施相关措施遥已经达峰的地区和尚未达峰地区的碳减排目标和行动方案应有所区别袁尚未达峰区域中即将达峰型区域尧跟进达峰型区域以及迟滞达峰型区域的碳减排策略也应把握好节奏遥处于不同低碳发展阶段的区域要根据自身技术经济特征袁在稳定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袁循序渐进地提升低碳发展水平咱20-22暂遥各地的产业低碳转型不应盲目野去工业化冶袁而应通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遏制碳密集型行业盲目扩张来优化工业内部结构袁同时加强生态有机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遥在强调区域差异性和地方特色的同时袁各地还应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袁加强技术创新尧要素配置尧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协同合作袁将野双碳冶目标实现路径有机地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过程遥Reform参考文献咱1暂张友国援碳达峰尧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开局思路咱J暂援行政管理改革袁2021渊3冤院77-85援咱2暂潘家华袁廖茂林袁陈素梅援碳中和院中国能走多快钥咱J暂援改革袁2021渊7冤院1-13.咱3暂王灿袁张雅欣援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咱J暂援中国环境管理袁2020渊6冤院58-64援咱4暂张贤袁郭偲悦袁孔慧袁等援碳中和愿景的科技需求与技术路径咱J暂援中国环境管理袁2021渊1冤院65-70援咱5暂王深袁吕连宏袁张保留袁等援基于多目标模型的中国低成本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咱J暂援环境科学研究袁2021渊9冤院2044-2055援咱6暂王宪恩袁赵思涵袁刘晓宇袁等援碳中和目标导向的省域消费端碳排放减排模式研究要要要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咱J暂援生态经济袁2021渊5冤院43-50援咱7暂王涵宇袁吴思萱袁张扬清袁等援德国推进碳中和的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咱J暂援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袁2021渊3冤院27-30.咱8暂张雷袁黄园淅袁李艳梅袁等援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咱J暂援资源科学袁2010渊2冤院211-217援咱9暂仲云云袁仲伟周援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要要要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咱J暂援财经研究袁2012渊2冤院123-133援咱10暂涂正革袁谌仁俊援中国碳排放区域划分与减排路径要要要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咱J暂援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袁2012渊6冤院7-13援咱11暂王佳袁杨俊援地区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要要要基于脱钩理论和CKC的实证分析咱J暂.山西财经大学学报袁2013渊1冤院8-18援咱12暂李玉敏袁张友国援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分解分析咱J暂援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袁2016渊3冤院73-85援咱13暂韩梦瑶袁刘卫东袁谢漪甜袁等援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脱钩趋势演变咱J暂.资源科学袁2021渊4冤院710-721援咱14暂G俟TSCHOWJ,G俟NTHERA,JEFFERYL,etal.ThePRIMAP-histnationalhistoricale鄄missionstimeseriesv2.2(1850-2018)咱EB/OL暂援zenodo.doi:10.5281/zenodo.4479172.2021援咱15暂FEENSTRARC,ROBERTI,MarcelPT.Thenextgenerationofthepennworldtable咱J暂援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5,105(10):3150-3182援咱16暂TAPIOP.Towardsatheoryofdecoupling:RegionalDifferentiatedPathsforRealizing"DoubleCarbon"TargetsZHANGYou-guoBAIYu-jieAbstract:Thenational"doublecarbon"targetswillnotbeachievedwithoutpositiveeffortsofeachregion.However,similartothedifferencesofcarbonemissionspeakingindifferentnationsorregionsintheinternationalsociety,apparentdifferencesbetweensituationsofcarbonemissionsineachprovinceofChinahavealsoemergedandtheywilllastinthefarfuture.Therefore,eachregionshouldchoosepathforrealizingtheir"doublecarbon"targetsaccordingtotheirlocalconditionstoguaranteethatthenational"doublecarbon"targetswillbeachievedwitharelativelylowercost.Forthesereasons,eachregionshouldclearlydefinetheircarbonreducingtargetsandstepsaccordingtotheirstagesofcarbonemissions,designingtheirlowcarbondevelopmentlevelimprovementstrategiesaccordingtothefeaturesandevolutiontrendsoftheircarbondrivingforces,seekingindustriallowcarbontransitiononthebasisofeconomichighqualitydevelopment,integratingtheirownpathsforrealizing"doublecarbon"targetsintothenationalgreatstrategyofconstructingthenewdevelopmentparadigm.Keywords:carbonpeak;carbonneutrality;regionaldifferentiation;low-carbondevelopmentdegreesofdecouplingintheEUandthecaseofroadtrafficinFinlandbetween1970and2001咱J暂援TransportPolicy,2005,12(2):137-151援咱17暂张友国袁窦若愚袁白羽洁援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测度咱J暂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袁2020渊8冤院83-102援咱18暂ANGBW.TheLMDIapproachtodecompo鄄sitionanalysis:apracticalguide咱J暂援EnergyPolicy,2005,33(7):867-871援咱19暂贺灿飞袁王文宇袁朱晟君援野双循环冶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咱J暂援区域经济评论袁2021渊4冤院54-63援咱20暂史丹援绿色发展与全球工业化的新阶段院中国的进展与比较咱J暂援中国工业经济袁2018渊10冤院5-18援咱21暂史丹援能源转型与低碳工业化道路咱J暂援理论视野袁2017渊11冤院29-32援咱22暂赵细康袁吴大磊袁曾云敏援工业适度重型化背景下的低碳路径选择院基于广东工业的实证分析咱J暂援产经评论袁2014渊5冤院115-126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