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
中国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
基于工业化的传统发展范式,带来了物质生产力的飞跃和经济成功。但是,以扩大生产和促进消费的传
统范式往往建立在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中,导致不可持续的气候变化风险和环境退化。为了应对气候变
化这一全球性挑战,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方向上不断深化合作,拥抱“共同的未来”[1]。《巴黎协定》明
确了“1.5 摄氏度”的全球温控目标及 21 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实现期限,即提出了“碳
中和”的概念。截至 2023 年10 月,全球已有约 150 个国家以各种方式承诺碳中和 [2],中国作为全球碳
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亦承诺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力争于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见图表 1)。
图表 1:全球主要经济体碳排放现状及碳中和承诺
数据来源:Global Carbon Project (2022),世界银行,德勤研究
事实上,中国面临的碳中和挑战尤为特殊。首先,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大,且考虑到未来 40 年中国经济
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因此碳中和的约束性目标意味着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的巨大转型;其次,中国的
碳排放强度高,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相较于以服务业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碳中和
的目标又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第三,中国的减碳目标面临较大的时间压力,碳达峰到碳中和的
时间短,除了绿色增量增长外,必然面临工业基础存量转型的阵痛,而这种阵痛往往会带来成本控制及
市场竞争的压力;第四,中国的减碳目标面临较大的空间压力,包括区域间因禀赋不同导致的经济结构
多样性、发展阶段不同导致的企业能力层次性、客群认知不同导致的需求偏好复杂性等。
尽管如此,我们仍倾向将碳中和视作中国“弯道超车”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政府的战略部署
和资源协调能力有助于为各行业低碳转型营造较友好的外部环境,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增长潜力又为新产
业、新模式的孵化带来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勇于破局、再创奇迹,碳中和将成为中国式绿色发展新方
式,将极大程度上重塑中国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生产模式 [3]。对于参与其中的广大企业而言,布局
低碳转型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