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降碳减排技术指引(征求意见稿)VIP专享VIP免费

附件
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
降碳减排技术指引
(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3 10
I
目 录
1总则....................................................................................................... 1
2术语....................................................................................................... 2
3总体要求 ...............................................................................................5
4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 .......................................................................8
4.1 源头减量 ......................................................................................8
4.2 分类收集与存放 ........................................................................15
4.3 就地处置与再利用 ....................................................................19
4.4 清运管控 ....................................................................................22
5施工现场能源资源消耗控............................................................ 24
5.1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24
5.2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27
5.3 节能与能源利用 ........................................................................29
5.4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33
5.5 工艺设备新技术推广应用 ....................................................... 35
附录 1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记录表(示例) ......................................... 36
附录 2相关计算公..............................................................................38
本指引用词说明 .......................................................................................40
1
1总则
1.0.1 为深入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
的指导意见》(建质〔202046 号)《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案》(建标〔202253 号)等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建筑垃圾减量化
工作,进一步降低施工现场能源资源消耗,确保有序实现房屋市政工
程建设领域降碳减排目标,特制定本指引。
1.0.2 本指引适用于广东省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
施工程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能源资源消耗控制
1.0.3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能源资源消耗控制应符合本指引
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4 本指引编制依据的政策法规、导则、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城乡建设领
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广东省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广东省住房和城
乡建设厅关于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管理办法(暂行)《施工现场建
筑垃圾减量化指导手册(试行《绿色施工导则》《广东省住房
城乡建设厅绿色施工导则《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建筑碳排放计算标
准》GB/T 51366《工程施工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规范》GB/T 50743
《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25177《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
料》GB/T 25176《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 240《建筑
垃圾标准CJJ/T 13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DBJ-T 15)。
附件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降碳减排技术指引(征求意见稿)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3年10月目录1总则.......................................................................................................12术语.......................................................................................................23总体要求...............................................................................................54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84.1源头减量......................................................................................84.2分类收集与存放........................................................................154.3就地处置与再利用....................................................................194.4清运管控....................................................................................225施工现场能源资源消耗控制............................................................245.1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245.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275.3节能与能源利用........................................................................295.4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335.5工艺设备新技术推广应用.......................................................35附录1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记录表(示例).........................................36附录2相关计算公式..............................................................................38本指引用词说明.......................................................................................40I1总则1.0.1为深入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建质〔2020〕46号)《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标〔2022〕53号)等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进一步降低施工现场能源资源消耗,确保有序实现房屋市政工程建设领域降碳减排目标,特制定本指引。1.0.2本指引适用于广东省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能源资源消耗控制。1.0.3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能源资源消耗控制应符合本指引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0.4本指引编制依据的政策法规、导则、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广东省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管理办法(暂行)》《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指导手册(试行)》《绿色施工导则》《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绿色施工导则》《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工程施工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规范》(GB/T50743)《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DBJ-T15)。12术语2.0.1控制项prerequisiteitem施工现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条款。2.0.2一般项generalitem施工现场根据实际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难度和要求适中的条款。2.0.3优选项extraitem施工现场实施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条款。2.0.4施工现场constructionsite进行工业和民用项目的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管线敷设等施工活动,经批准占用的施工场地及人类进行安全生产、文明工作、建设的场所,包括陆地,海上以及空中的一切能够进行施工工作的地域。2.0.5降碳减排reduce-carbon-emissions通过管理与技术措施来实现施工现场碳减排、降低碳密集生产和消费目标的相关方法及行为。2.0.6建筑碳排放buildingcarbonemission建筑物在与其有关的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2.0.7计算边界accountingboundary与建筑物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等活动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范围。22.0.8碳排放因子carbonemissionfactor将能源与材料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对应的系数,用于量化建筑物不同阶段相关活动的碳排放。2.0.9建筑垃圾constructionanddemolitionwaste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的总称。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不包括经检验、鉴定为危险废物的建筑垃圾。2.0.10危险废物hazardouswaste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2.0.11现场生活垃圾site’slifegarbage施工现场人员在场内工作、生活的活动中产生的废物料。2.0.12回收利用率percentageofrecoveryandreuse施工现场回收和利用的建筑垃圾占施工现场产生的同类型建筑垃圾总量的比例。2.0.13绿色施工greenconstruction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2.0.14绿色施工评价greenconstructionevaluation对工程建设项目绿色施工水平及效果所进行的评估活动。32.0.15绿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可循环等特征的建材产品。2.0.16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在建筑工程及设施全寿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或BIM。2.0.17建筑工业化constructionindustrialization以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在工厂完成建筑构、配件制造,在施工现场进行安装的建造模式。43总体要求3.0.1施工现场的降碳减排总体要求是要实现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0.2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应遵循“源头减量、分类管理、就地处置、排放控制”的原则。3.0.3施工现场能源资源消耗控制应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来实现“节水、节材、节能、节地和环境保护”。3.0.4施工单位应负责工程项目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的总体实施组织,各专业分包单位应负责承包范围内工程项目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的具体实施组织,工程项目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降碳减排管理体系。3.0.5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共同建立工程项目的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协调机制。3.0.6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3.0.7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应在项目策划、设计阶段就考虑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节能材料作为工程主材,且图纸会审应包括降碳减排施工内容。3.0.8建设单位应明确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目标和措施,并纳入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将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措施费纳入工程概算,及时支付所需费用。53.0.9建设单位应建立相应奖惩机制,监督和激励设计、施工单位落实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的目标措施。3.0.10建设单位应积极采用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建造方式和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组织模式。3.0.11设计单位应充分考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要求,加强设计施工协同配合,保证设计深度满足施工需要,减少施工过程设计变更。3.0.12设计单位应积极推进建筑、结构、机电、装修、景观全专业一体化协同设计,推行标准化设计。3.0.13施工单位应编制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计划,确定控制目标,明确职责分工,结合工程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管理和保障措施。施工单位内部应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施工方案报审流程,且必须确保方案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及监理单位总工程师的审批后再执行实施。3.0.14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能源资源消耗管理体系,落实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计划,有效减少施工现场的碳排放3.0.15施工单位应在能源资源消耗控制计划中设置能源资源消耗指标,分区域、分阶段开展工程项目的能源资源消耗计量工作,应加强对施工劳务班组、专业作业队伍与分包单位的能源资源消耗限额管理,并在签订的合同中列出明确规定与要求。3.0.16施工单位应对工程项目的降碳减排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组6织开展工程项目能源资源消耗与碳排放的计量评估工作,建立计量数据台账或监测系统,并对施工现场的能源资源使用与碳排放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改进技术与管理措施。3.0.17施工单位应针对工程项目的降碳减排工作建立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并有实施记录。3.0.18监理单位应根据合同约定审核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计划并监督施工单位落实。74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4.1源头减量控制项4.1.1施工单位应编制建筑垃圾处理专项方案,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并在开工前报工程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备案。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内容有调整的,应当及时报告接受备案的部门。建筑垃圾处理专项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概况和施工单位基本信息;2建筑垃圾产生量与种类;3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集与存放、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的措施和目标;4需要外运的建筑垃圾种类、数量与运输的时间、路线、方式和运输单位;5建筑垃圾回填、消纳、综合利用场所名称;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施工单位应优化施工方案,合理确定施工工序,实现精细化管理;合理布置各阶段施工总平面图,避免现场二次转运。4.1.2施工、监理等单位应严格按设计、规范要求控制进场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严把施工质量关,强化各工序质量管控,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或修补。加强对已完工工程的成品保护,避免二次损坏。8一般项4.1.3施工单位应在不降低设计标准、不影响设计功能的前提下,与设计人员充分沟通,合理优化、深化原设计,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拆改、变更产生建筑垃圾。根据住建部《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指导手册(试行)》,可进行以下优(深)化设计:1地基基础优(深)化设计:结合实际地质情况优化基坑支护方案、优化基础埋深和桩基础深度等。2主体结构优(深)化设计:优化并减少异形复杂节点、节约使用结构临时支撑体系周转材料等。3机电安装优(深)化设计:采用机电管线综合支吊架体系、机电结构连接构件优先预留预埋、机电装配式等。4装饰装修优(深)化设计:采用装配式装修、机电套管及末端预留等。4.1.4在满足相关标准规范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应支持施工单位对具备条件的施工现场,水、电、消防、道路等临时设施工程实施“永临结合”,并通过合理的维护措施,确保交付时满足使用功能需要,应采取以下措施:1现场临时道路布置应与原有及永久道路兼顾考虑,充分利用原有及永久道路基层,并加设预制拼装可周转的临时路面,如:钢制路面、装配式混凝土路面等,加强路基成品保护。待临时道路使用完毕后再进行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施工。92现场临时绿化应利用场内原有及永久绿化,或周围环境原有绿化。3现场临时围挡应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围墙,或永久围墙。4现场临时用电应根据结构及电气施工图纸,经现场优化选用合适的正式配电线路。4.1.5施工现场办公用房、宿舍、工地围挡、大门、工具棚、安全防护栏杆、脚手架等临时设施应采用重复利用率高的标准化设施,拆除后可再使用的设施应妥善管理并重复利用,应采取以下措施:1施工现场办公用房、宿舍应采用可多次周转使用的多层箱式房屋。2工地临时围蔽材料应使用耐磨损、重复利用率高的装配式围挡材料,如水马、石马、双面彩钢夹芯围板、活动式围蔽、定型化组合钢围蔽等标准化设施。3施工现场办公、生活场地应使用可再利用的铺地材料,如透水砖、嵌草砖等,或种植草坪等,减少使用混凝土等难以重复利用的材料的铺地范围。4工具棚使用周转式防护棚和工具房,安全防护栏杆使用周转式定型化防护栏。5使用标准化设施、管件合一的脚手架和支撑体系、高周转率的新型模架体系。6施工现场临时监控系统采用重复利用率高的设备。4.1.6在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101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和标高,合理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顺序,平衡挖方与填方量,减少场地内土方外运量。2基坑支护选用无肥槽工艺,例如地下连续墙、护坡桩等垂直支护技术,避免放坡开挖,减少渣土产生。3根据支护设计及施工方案,精确计算材料用量。4根据现场环境条件,优先选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如:可拆卸式锚杆、金属内支撑、SMW工法桩、钢板桩、装配式坡面支护材料等。4.1.7在主体结构工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1钢筋工程采用专业化生产的成型钢筋。现场设置钢筋集中加工场,从源头减少钢筋加工产生的建筑垃圾。2地面混凝土浇筑采用原浆一次找平,实现一次成型,减少二次找平。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及高精度砌体施工技术。建筑材料通过排版优化采用定尺加工,避免现场切割,减少材料损耗率。3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免临时支撑体系,如:利用可拆卸重复利用的压型钢板作为楼板底模等。采用临时支撑体系时,优先采用可重复利用、高周转、低损耗的模架支撑体系,如:自动爬升(顶升)模架支撑体系、管件合一的脚手架、金属合金等非易损材质模板、可调节墙柱龙骨、早拆模板体系等。4施工现场采用可周转预制成品排水沟代替砌筑排水沟。5在电梯井内预埋钢筋网片的形式作为电梯井水平防护,减少墙体开洞,搭设防护架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116从铝模节点深化着手,在铝模上设置硬质留槽材料混凝土施工时水电管槽一次成型,避免后期剔凿修补产生大量建筑垃圾。7采用新型背楞模板加固体系减少混凝土结构偏差和混凝土跑模、漏浆,减少混凝土材料浪费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建筑垃圾。8屋面结构一次找坡,实现一次成型,减少二次找坡。内墙应减少抹灰量,减少湿作业及空鼓开裂,减少抹灰材料的消耗。4.1.8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1机电管线施工前,应深化设计,并进行空间复核,确保安装空间满足管线、支吊架布置及管线检修需要。2安装空间紧张、管线敷设密集的区域,合理安排各专业、系统间施工顺序,避免因工序倒置造成大面积拆改。3设备配管及风管制作等优先采用工厂化预制加工,提高加工精度,减少现场加工产生的建筑垃圾。4设置建筑垃圾竖向收集运输系统,垂直运输通道应设置缓冲节,每层均设置清扫口,随建筑主体结构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4.1.9在装饰装修工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应采用土建机电装修一体化施工,加强协同管理,避免重复施工。2门窗、幕墙、块材、板材等应采用工厂加工、现场装配,减少现场加工产生的建筑垃圾。3应用轻钢龙骨墙板、ALC墙板等具有可回收利用价值的建筑12材料。4.1.10应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物资采购、运输计划,选择合适的储存地点和储存方式,全面加强采购、运输、加工、安装的过程管理。4.1.11应结合施工工艺要求及管理人员实际施工经验,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预制下料排版及虚拟装配,进一步提升原材料整材利用率,精准投料,避免施工现场临时加工产生大量余料。4.1.12应结合BIM、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全过程管理机制。优选项4.1.13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筹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的调配。4.1.14施工单位落实样板先行制度,精装修、机电、幕墙等工作采用实体样板,联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做好定版定样工作,减少返工。4.1.15临时设施工程可实施以下“永临结合”措施:1临时工程消防、施工生产用水管道及消防水池利用正式工程消防管道及消防水池。2地下室临时通风利用地下室正式排风机及风管。3临时市政管线利用场内正式市政工程管线。4楼层临边防护通过提前穿插,利用正式围护结构如栏杆、幕墙等实现永临结合。4.1.16根据工程项目结构特点和施工工序安排,合理编制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方案,绘制配模图和材料周转流程图,明确模板周转次数,控13制模板和架体材料总量,提高周转效率,减少周转材料一次性投入量。4.1.17在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用先进施工方法精确计算材料用量,减少基坑支护量。2在灌注桩施工时,采用智能化灌注标高控制方法,减少桩头破除量。3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的工程,地下连续墙经防水处理后可作为地下室外墙,减少地下室外墙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4深大基坑开挖需设置栈桥时,优先选用钢结构等装配式结构体系,并充分利用原基坑支护桩和混凝土支撑作为支撑体系。4.1.18鼓励采用成品窨井、装配式机房、集成化厨卫等部品部件,实现工厂化预制、整体化安装。4.1.19鼓励采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与施工现场各项管理的有机结合。4.1.20钢筋管理中应利用翻样、加工、绑扎分开管理的优势,提高翻样优化率降低加工损耗率,应在翻样时针对短料、余料如何管理及再利用做出明确管理制度。4.1.21模板管理根据配模图及平面布置图制定木工加工棚管理制度,应明确严禁在木工房以外切割。模板领料应根据配模图用量(含损耗)结合进度计划分批发配给分包单位,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流程。木模施工完成应在固定区域堆码,取有效防雨、防晒、防潮保护措施。4.1.22施工单位应对建筑工人进行包括妥善处理、存储、运输、分类和再利用不同类型建筑垃圾的宣传、教育或者培训,增强工人的减排技能,提升工人的减排意识。144.2分类收集与存放控制项4.2.1应制定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管理制度,包括建筑垃圾具体分类,分时段、分部位、分种类收集存放要求,收集点与堆放池的布置及运输路线,各单位各区域建筑垃圾管理责任,台账管理要求等。4.2.2施工现场应配备专职建筑垃圾管理人员,监督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转运。4.2.3施工现场应根据场地条件设置工程渣土堆放场,便于后期利用。堆放区应采用硬化地坪,其标高应高于周围地坪标高15cm以上,堆放区四周应设置排水沟,并满足场地雨水导排要求。4.2.4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收集点及堆放池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设置标识标牌,设置围挡设施。2应采取喷淋、覆盖等防尘措施,避免二次污染。4.2.5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堆放重量不应超过堆放平台的容许承载力,建筑垃圾堆放高度应满足稳定性要求。4.2.6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应分类收集与存放。4.2.7施工现场危险废物包括废矿物油、废涂料、废粘合剂、废密封剂、废沥青、废石棉、废电池等,应按照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定和环境保护标准要求收集存放。154.2.8施工现场危险废物分类率达到100%。一般项4.2.9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应按《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分为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4.2.10对于体量较大、易于现场直接分选的,应分类收集运输至收集区,难以直接分选的,应统一收集运输至收集区后,进行分类处理。4.2.11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分类收集及存放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结合土方回填对土质的要求及场地布置情况,规划现场渣土暂时存放场地。对临时存放的工程渣土做好覆盖,并确保安全稳定。2施工时产生的泥浆应排入泥浆池或封闭容器收集存放,未加处理的泥浆严禁就地或随意排放。3表层耕植土不应和其他土类混合,可再利用的粉砂(土)、砂土、卵(砾)石及岩石等应分类收集。4.2.12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分类收集及存放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设置垃圾相对固定收集点,用于临时堆放。2应根据垃圾尺寸及质量,采用人工、机械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收集,提升收集效率。3钢筋混凝土构件建筑垃圾经破碎、分离后分别存放,破碎、分离过程中应设置围挡并采用防扬尘措施。4应设置金属类、无机非金属类、其他类等垃圾的堆放池,用于16垃圾外运之前或再次利用之前临时存放。应在施工全周期内存续,其选址应便于建筑垃圾清运,并随施工部署变化及时调整。5易飞扬的垃圾堆放池应封闭。6垃圾堆放池应采取防泄漏、防飞扬、消防应急安全防范等措施;7施工现场粉末状建筑垃圾应采用封闭容器收集存放,应采取防潮措施。优选项4.2.13施工现场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为金属类、无机非金属类、其他类。各类垃圾所含内容可参考表3-1。1金属类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废弃物质,如废弃钢筋、铜管、铁丝等;2无机非金属类包括天然石材、烧土制品、砂石及硅酸盐制品的固体废弃物质,如混凝土、砂浆、水泥等;3其他类指除金属类、无机非金属类以外的固体废弃物,如轻质金属夹芯板、石膏板、木材、管材等。表3-1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按化学成分分类内容表类别内容钢筋、铜管、钢管(焊接、SC、无缝)、铁丝、角钢、型钢、废金属类卡扣(脚手架)、废钢管(脚手架)、废螺杆、废金属支架、金属桶、电线、电缆、信号线头、废电箱、废锯片、废钻头、焊条无机非金头、废钉子、破损围挡等属类混凝土、碎砖、砂石、素混凝土、砂浆、腻子、玻璃、砌块、水其他类泥、瓷砖边角料、大理石边角料、损坏的洁具、损坏的灯具、损坏的井盖(混凝土类)、涂料滚筒等木材、木模板、木方、木制包装、纸质包装、塑料包装、塑料、塑料薄膜、防尘网、安全网、废毛刷、废毛毡、废消防箱、废消17类别内容防水带、编织袋、废胶带、防水卷材、预制柱头、灌注柱头、保温板、岩棉、轻质金属夹芯板、苯板条、机电管材、石膏板等4.2.14施工单位以末端处理为导向对建筑垃圾进一步细化分类,如废钢筋、废模板、废混凝土等。4.2.15垃圾堆放池采用可重复利用率高的材料建造。4.2.16泥浆池、收集存放泥浆的封闭容器用不透水、可周转的材料制作。184.3就地处置与再利用控制项4.3.1施工现场难以就地利用的建筑垃圾,应制定合理的消防、防腐及环保措施,并按相关要求及时转运到建筑垃圾处置场所进行资源化处置和再利用。一般项4.3.2具备建筑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置能力的施工单位,应根据场地条件,合理设置建筑垃圾加工区及产品储存区,提升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水平及再生产品质量。4.3.3工程渣土、工程泥浆采取土质改良措施,符合回填土质要求的,用于土方回填。1工程渣土应预先检验土料的种类、粒径、成分、含水量等,通过清理、筛分、翻晒、拌合石灰或水泥、洒水湿润等措施进行土质改良,符合回填土质要求的,可用于土方回填。2工程泥浆应经专业泥浆处理器进行处理后,将产品分类处置或再利用。4.3.4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中金属类垃圾的就地处置,通过简单加工,满足要求的,作为施工材料或工具,回收利用。应采取以下措施:1废钢筋可通过切割焊接,加工成马凳筋、预制地坪配筋等进行场内周转利用。2废钢筋通过机械接长,加工成钢筋网片,用于场地洗车槽、工具式厕所、防护门、排水沟等。193钢筋余料通过加工,制作临设楼梯防滑条等。4型钢、钢管余料通过切割、焊接,加工成吊料箱、工具箱等小型实用器具,也可用于管道套管。4.3.5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中无机非金属建筑垃圾的就地处置,应根据场地条件,设置场内处置设备,进行资源化再利用。轻质砌块、废混凝土及砂浆块等材料,采用粉碎机粉碎筛分并经试验验证后用于临时道路修建、场区回填、软弱土层处理等;直径大于100mm的块状建筑垃圾,经设计单位同意,用于场地或地基软土加固处理。再生骨料应符合《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等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被污染或腐蚀的建筑废弃物不得用于制备再生骨料。4.3.6其他类建筑垃圾可通过简单加工再利用。1废旧模板可用于制作复膜、楼梯踏步板、花坛、雨水篦子等,其余料可加工成管道穿楼板预留洞模具;2PVC线管废料、余料可以加工成花盆或花槽,也可用做PVC线管排管固定件、支撑件;3PVC干管余料,可以在卫生间、厨房等区域用作支管。4.3.7现场建筑垃圾再生处理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1设备应呈单元化,每个单元可根据现场场地情况采用一字式、平行式、折线式组合;2设备应包括破碎、筛分、整形等工艺单元,各单元配置应根据原料与再生产品功能需求确定;203设备旋转、传动部位应设置安全防护装置;4设备应具备降噪和分布式的除尘措施。4.3.8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0%。4.3.9建筑材料、设备包装物回收率达到100%。优选项4.3.10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5%。4.3.11鼓励施工单位成立物资调拨平台,协调单位内其他项目,达成供需对接后自行消纳平衡,尽可能满足就近处置。4.3.12推广使用由省人民政府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建立的建筑垃圾跨区域平衡处置协作监管平台,鼓励建筑垃圾就近处置。4.3.13鼓励施工单位参与建筑垃圾场内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应用,结合施工现场实际需求,提升行业资源化利用水平。4.3.14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可研发、推广大掺量再生骨料及其应用技术,提升其在预拌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水平。214.4清运管控控制项4.4.1不得将工程渣土、工程泥浆与其他建筑垃圾混合运输。禁止携载未分类垃圾的运输车辆出场。4.4.2严禁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出场。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应按有关规定,由相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4.4.3工程项目应取得建筑垃圾余泥渣土排放许可。4.4.4建筑垃圾应按备案的建筑垃圾处理专项方案中的时间、路线、方式、场所进行运输。4.4.5建筑垃圾应由有资质的运输服务企业运输。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运输工具整洁,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有效措施防止遗撒建筑垃圾,不得擅自倾倒、抛撒建筑垃圾。4.4.6建筑垃圾应运往符合要求且主管部门予以核准的建筑垃圾消纳场、综合利用场所等处置单位。4.4.7施工单位应建立建筑垃圾运输管理台账,并统计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记录应留存备查。记录表分为日常记录表和统计表,具体可参考附录表1、2。一般项4.4.8高层建筑的施工垃圾清运采用管道或垂直运输机械完成。4.4.9施工单位应对出场建筑垃圾进行分类称重(计量)。4.4.10建筑垃圾每次称重(计量)后,应及时记录且须按各类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实际处理情况填写,并保持记录的连续性、真实性和准确22性。4.4.11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称重(计量)设备应定期进行标定,保证获取数据的准确性。4.4.12工程泥浆应在施工现场进行脱水固化处理。施工现场不具备条件的,应采用罐装器具密闭运输至依法设置的建筑垃圾处置场所进行处置。水上工程中依法无需经脱水处理的除外。4.4.13易产生扬尘污染的建筑垃圾应采用密封式货车运输。当采用非密封式货车时,其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且应遮盖严实。4.4.14施工单位应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与种类、清运时间、运输单位、最终去向等信息在施工现场的显著位置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4.4.15非装配式工程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不高于300t/万m2,装配式工程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不高于200t/万m2。优选项4.4.16鼓励安装智能地磅,便于实时统计并监控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排放。4.4.17非装配式工程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不高于210t/万m2,其中装配式建筑施工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不高于140t/万m2。235施工现场能源资源消耗控制5.1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控制项5.1.1施工现场应建立材料采购、限额领料、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等管理制度,并有相关实施记录,落实各个岗位材料管理责任,减少材料损耗。5.1.2施工现场应根据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材料选择,并有材料运输、进场和实际用量的相关记录。5.1.3施工单位应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砼浇筑前,应精确计算砼浇筑方量,并对下料单进行复核,无误后再下料。5.1.4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一般项5.1.5施工现场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首选绿色、环保的施工材料。2临建设施采用可周转、可拆迁、可回收材料。3利用粉煤灰、矿渣、外加剂等新材料降低混凝土和砂浆中的水泥用量;粉煤灰、矿渣、外加剂等新材料掺量按供货单位推荐掺量、使用要求、施工条件、原材料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4施工现场使用的建筑材料应以距项目所在地500公里区域范24围内生产的建筑材料为主,确保当地建筑材料占该类型的建筑材料总费用的80%以上。5.1.6施工现场应根据施工进度、材料使用时点、库存情况等制定材料的采购和使用计划,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5.1.7施工现场应确保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利用BIM技术,优化施工现场布置。尤其是提高塔吊的利用率,避免多次运输导致模板、钢筋损坏。5.1.8施工单位应采取数字化技术,对大体积混凝土、大跨度结构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钢筋采用专用软件优化放样下料,根据优化配料结果确定进场钢筋的定尺长度;施工现场应采用专业化生产的成型钢筋。利用专用软件(BIM等技术)进行预排版,优化下料方案。5.1.9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有合理的施工分区。5.1.10施工项目工程主材的损耗率不超过2.5%。优选项5.1.11施工现场使用工具化、定型化、装配化、标准化的施工材料和设备。5.1.12施工现场使用建筑垃圾砌块、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骨料砂浆等再生建材、新型干法工艺技术生产的高质量水泥材料、具有优异功能的新型复合墙体、高性能混凝土、多功能玻璃、陶瓷、涂料等新型25环保材料。5.1.13施工现场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并在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中采用机制砂,同时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利用粉煤灰、矿渣、外加剂等新材料降低混凝土和砂浆中的水泥用量。5.1.14施工现场采用钢筋工厂化加工和集中配送,或在现场配置数控钢筋锯切机,并采用工厂化生产的成品钢筋。5.1.15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施工现场优选屋面或外墙的保温隔热材料系统和施工方式,以保证保温隔热效果,并减少材料浪费。并在屋面或墙体等部位的保温隔热系统采用专用的配套材料,以加强各层次之间的粘结或连接强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5.1.16施工项目在进行钢结构深化设计时,施工单位结合加工、运输、安装方案和焊接工艺要求,确定分段、分节数量和位置,优化节点构造,减少钢材用料。大型钢结构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并采用起重机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5.1.17施工现场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5.1.18施工现场推广使用预制多功能围护板墙。5.1.19施工现场主要建筑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低50%以上。5.1.20施工现场推广使用高强钢筋和超高性能混凝土。5.1.21施工项目工程主材的损耗率不超过1%。265.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制项5.2.1施工现场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及措施。5.2.2施工现场的用水必须装设水表,办公区、生活区和施工区用水应单独计量,并建立台账。5.2.3施工现场应有用水计量考核记录。大型工程的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分包生活区,应分别计量用水量。在签订不同标段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应将节水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5.2.4施工现场应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按定额进行计量控制管理,并分别计量考核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用量。一般项5.2.5施工现场节约用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现场供水管网设计合理;2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器具,节水器具配置率达到100%;3施工现场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分别计量;4施工中采用节水的施工工艺;5混凝土养护用水合理并有节水措施;6管网和用水器具不应有渗漏。5.2.6施工现场水资源的利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立水资源再利用的收集处理系统;2基坑降水储存使用;273冲洗现场机具、设备、车辆的用水,应设立循环用水装置。5.2.7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设计合理,并采取管网和用水器具防渗漏的措施。5.2.8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5.2.9施工现场应对混凝土搅拌站点等用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进行专项计量考核。5.2.10单位工程单位建筑面积的用水量控制在1.0m3/m2之内,装配式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用水量控制在0.8m3/m2之内。优选项5.2.11施工现场采用污水净化处理及再利用装置。5.2.12施工现场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5.2.13施工现场使用经检验合格的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在30%以上。5.2.14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冲洗车辆和机具不使用市政自来水。5.2.15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5.2.16单位工程单位建筑面积的用水量控制在0.65m3/m2之内,装配式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用水量控制在0.5m3/m2之内。285.3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5.3.1施工现场应开展耗能(用电、用油、用气等)、耗水及排污计量,并按照分部分项工程进度阶段(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机电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定期记录办公区、生活区和施工区的能源资源使用情况,并确保有数据记录台账(电子数据资料库)。5.3.2施工单位应针对工程项目制定能源资源消耗控制计划。5.3.3施工现场应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完善设备档案,定期记录重点耗能设备(塔吊、推土机、挖掘机、起重机、搅拌机、施工电梯、运输作业车辆等)的能源利用情况,并形成和保管抄表记录记录文件。5.3.4施工现场应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禁止使用国家、行业和广东省政府明令淘汰的施工设备、机具和产品。5.3.5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编制临时用电施工方案。5.3.6施工现场的用电必须装设电表,办公区、生活区和施工区用电应单独计量,并建立台账。5.3.7施工现场的办公区和生活区内严禁私拉电线,严禁使用大功率电器。一般项5.3.8施工能源消耗指标的制订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现场按生产、生活、办公制定用电控制指标,并建立计量29管理机制;2大型工程分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阶段、不同单位生活区,分别制定能耗定额指标,并采取不同的计量考核机制;3进行现场教育和技术交底时,将能耗定额指标一并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计量考核;4对于如塔式起重机、电梯等大型施工机械进行专项能耗考核;5定期对计量结果进行核算、对比分析,并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5.3.9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选择能源利用效率高的施工机械设备;2施工作业做到停工关机;3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4施工机具资源共享。5.3.10施工设备、技术和工艺等应符合下列规定:1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施工进度,减少垂直运输设备能耗,避免集中使用大功率设备;2采用能耗少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3尽量减少夜间作业和雨天施工的时间。5.3.11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应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并考虑回收利用,节约用油量。5.3.12施工现场应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以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防止出现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30施工现场应建立施工机械设备档案,并开展针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定期维修保养工作,并做好维修保养情况记录。5.3.13施工单位应编制季度或月度用电计划,做好定期(每月、每周等)抄表或监测记录,并定期对现场用电消耗情况做出分析,必要时可对计划进行调整。5.3.1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节能型设施;2临时用电设施配备合理;3办公区和生活区节能照明灯具的数量不少于100%。5.3.15施工现场的各电气设备均应装设与设备相匹配的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以防止设备长期非正常漏电和因缺相运行、短路等原因耗费电能。5.3.16施工现场220/380V单相设备接入220/380V三相系统时,应保持三相平衡。特别是现场的电焊机、手持电动工具、照明等,应通过合理接线,使单相负载避免集中接在某一、两相上。5.3.17施工现场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空气源、地表水源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太阳能照明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等系统与设备。5.3.18施工现场应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在其外墙窗设遮阳设施。5.3.19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311结合日照和风向等自然条件,合理采用自然采光、通风;2采取窗帘、外窗遮阳等防晒措施;3使用热工性能达标的复合墙体和屋面板,顶棚可采用吊顶。5.3.20施工现场应合理配置空调、风扇数量,并规定使用时间、采用智能控制电表,以实现空调、风扇的分段分时使用。5.3.21单位工程单位建筑面积的用电量控制在12kwh/m2之内。优选项5.3.22施工现场合理利用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5.3.2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备采用自动控制装置。5.3.24施工现场照明采用声控、光控等自动照明控制。5.3.25单位工程单位建筑面积的用电量控制在10kwh/m2之内。325.4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控制项5.4.1施工现场应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如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5.4.2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5.4.3施工临时用地应在审批用地范围。5.4.4施工单位应充分了解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人文景观保护要求、工程地质情况及基础设施管线分布情况,制订相应保护措施,并报请相关方核准。5.4.5施工场地布置应合理并实施动态管理。一般项5.4.6红线外临时占地应尽量使用荒地、废地,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红线外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5.4.7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做到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施工现场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应尽量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结合(本期工程与下期工程),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335.4.8施工现场节约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总平面布置紧凑,并尽量减少占地;2根据现场条件,合理设计场内交通道路;3施工现场临时道路布置应与原有及永久道路兼顾考虑;4有采取减少现场临时占地的措施;5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多层轻钢活动板房等可重复使用的装配式结构。5.4.9施工现场保护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采取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措施;2取土、弃土在规定场所进行;3施工后尽快恢复损坏的植被。5.4.10施工现场设备、设施与材料的堆放应利用已有场地。优选项5.4.11施工现场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5.4.12临时道路采用预制块铺设或钢板敷设,道路路基采用永久路基施工,市政雨水、污水管网等宜提前投入使用。5.4.13施工现场利用原有设施作为现场临时设施。5.4.14施工现场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植被,并结合建筑场地的永久绿化进行场内绿化。5.4.15施工现场利用已完成结构作为办公场地或材料堆场。5.4.16施工现场采用钢筋加工配送化,构件制作工厂化,减少材料加工、堆放场地。345.5工艺设备新技术推广应用5.5.1施工单位应选用降碳减排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与新能源。施工方案编制时,应建立推广、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办法,发展适合降碳减排的能源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技术,鼓励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5.5.2施工单位应大力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主要涵盖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钢筋与混凝土技术、模板脚手架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钢结构技术、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绿色施工技术、防水技术与维护结构节能、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等10个大项)的研究与应用,并推广智能建造、预制建筑、BIM、VR、3D打印、机器人与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35附录1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记录表(示例)附表1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出场记录表(示例)日期车牌运输单位司机联系方式建筑垃圾出场量(t)消纳/利用联单号值班张三13类别10t场地备注2023.粤A广东省有01.01限公司工程渣土建筑垃圾人员填埋场李四例36附表2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总量统计表(示例)填表日期:编号:工程名称总承包单位开/竣工日期开工日期:竣工日期:总工期:工程规模工程类型□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市政设施装配式□是(装配率%)□否装修交付标准精装修(比例%)序号建筑垃圾类别出场量(t)消纳/资源化利用场地回收利用率备注123……合计出场总量(t)/总回收利用率建筑垃圾/注:1.装配率可参考《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精装修比例指精装修面积占建筑面积的比例。3.根据《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DBJ/T15-97),回收利用率指“施工现场可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占施工现场产生的同类型建筑垃圾总量的比值”,计算公式为:回收利用率=施工现场再利用的建筑垃圾/施工现场产生的同类型建筑垃圾总量。37附录2相关计算公式1根据《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2019),建筑垃圾产生量应按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分类统计,无统计数据时,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1)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可结合现场地形、设计资料及施工工艺等综合确定。2)工程垃圾产生量可按下式计算:Mg=Rgmg式中:Mg——某城市或区域工程垃圾产生量(t/a);Rg——城市或区域新增建筑面积(104m2/a);mg——单位面积工程垃圾产生量基数(t/104m2),可取300t/104m2~800t/104m2。3)拆除垃圾产生量可按下式计算:Me=Reme式中:Me——某城市或区域拆除垃圾产生量(t/a);Re——城市或区域拆除面积(104m2/a);me——单位面积拆除垃圾产生量基数(t/104m2),可取8000t/104m2~13000t/104m2。4)装修垃圾产生量可按下式计算:Mz=Rzmz式中:Mz——某城市或区域装修垃圾产生量(t/a);Rz——城市或区域居民户数(户);mz——单位面积装修垃圾产生量基数[t/(户·a)],可取0.5t/38(户·a)~1.0t/(户·a)。2根据《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施工现场再生产品碳减排量应为对应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与建材运输阶段碳排放之和,可按下式计算:CJC=(Csc+Cys)/A式中:CJC——施工现场主要建材碳减排量(kgCO2e);Csc——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kgCO2e);Cys——建材运输过程碳排放(kgCO2e);A——建筑面积(m2)。建材生产阶段碳放应按下式计算:nCsc=MiFii=1式中:Csc——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kgCO2e);Mi——第i种主要建材的消耗量;Fi——第i种主要建材的碳排放因子(kgCO2e/单位建材数量)。3工程渣土外运量=地下室开挖量×排放控制率+回填量+建筑垃圾产品使用量39本指引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指引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40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